儿科临床用血指征

合集下载

各科临床输血特点

各科临床输血特点
23
* 暂时改善: 说明失血量达血容量的20%~40%或仍有活动性出
6
* 输注剂量可根据预期达到的Hb水平进行粗略 估算:成人一般输注2U悬浮红细胞约升高 Hb 10g/L,3U洗涤红细胞约升高Hb 10g/L(洗涤损伤部分红细胞)。
7
➢ 急性贫血﹙多数为消化道出血﹚
✓ 在用晶体液或并用胶体液扩容的基础上适当输注 悬浮红细胞。
✓ 失血量<20%血容量,Hb>100g/L者,应用 晶体液补充血容量,原则上不输血;
16
外科输血
➢ 急性失血
✓ 扩容治疗
* 首批晶体液扩容,用量为失血量的3倍(含钠的液体均 为晶体液);
* 人造胶体液扩容,包括右旋糖酐、羟乙基淀和明胶制 剂三类。失血量>30%血容量,需要加用胶体液。晶 与胶的比例为3:1。
17
✓ 输血指征 * 围术期输血: 有心肺疾患或低氧血症的患者,Hb<100g/L需 要输血; 无心肺疾患年轻的患者,Hb<70g/L才需要输血。
管内凝血征象就有使用肝素是自限性的,不必
应用或短期应用肝素; * 需要手术去除病因时可短期应用肝素;
15
* DIC的高凝期或慢性DIC可以使用肝素,有多发性 栓塞征象或顽固性休克常规治疗效果不明显时也可 试用肝素。普通肝素的常规使用剂量为(0.5~1) mg/kg,静脉滴入,每4~6h一次。目前倾向于 应用低分子量肝素(见产科DIC)。
各科临床输血要点
广州血液中心 田兆嵩
指引要点
内科输血
外科输血 妇产科输血 儿科输血
2
指引要点
内科输血 ➢ 慢性贫血
✓ 代偿性贫血(有贫血但无明显临床症状) 重点针对病因 治疗,不轻易输血。

儿科临床输血指南

儿科临床输血指南
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在输血领域的应用
探索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在输血领域的应用前景,为患儿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全球范围内输血安全性的合作与交流
加强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提高儿科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THANKS
感谢观看
利用核酸检测、免疫检测等方法,提高输血前检测的准确性和可 靠性。
个体化输血方案的探索
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病情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输血方案。
血液代用品的研究
探索人工合成的血液代用品,以解决血液短缺和特殊需求的问题。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智能化输血管理系统的研发
利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开发智能化输血管理系统,实现输血过程的全程监控和智能化 管理。
细菌污染
细菌污染是输血过程中最严重的并发 症之一,可能导致败血症和死亡。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预防措施
严格筛选献血者、使用无菌技术、避免使用过期血液等。
处理方法
对于发热反应,可给予解热镇痛药;对于过敏反应,可给予 抗过敏药物;对于溶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并给予紧急处 理;对于细菌污染,应立即停止输血并给予抗生素治疗。
02
儿科临床输血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01
02
03
04
急性失血
如创伤、手术或严重出血性疾 病,导致血容量急剧减少,威
胁生命安全。
慢性贫血
长期贫血导致器官功能受损, 影响生长发育。
血液系统疾病
如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 等,需要输血以维持生命或缓
解症状。
特殊治疗
某些特定治疗方式,如化疗后 骨髓抑制期、造血干细胞移植
对于生命体征不稳定、病 情危重的患儿,需根据具 体情况评估输血利弊。

儿科学重点知识点:血液系统疾病

儿科学重点知识点:血液系统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考点】专业综合-儿科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概述】本章内容重点是各类贫血的临床表现及鉴别;一、小儿造血及血象特点1.造血特点(1)胚胎期造血(或胎儿期造血):①中胚叶造血期;②肝、脾造血期:自胚胎第6~8周开始,第4~5个月达到高峰,第6个月逐渐减退;(“6肝8脾”)③骨髓造血期:胚胎第6周开始出现骨髓,但至胎儿第4个月开始造血,直至出生2-5周后成为唯一的造血场所;(2)生后造血:①骨髓造血:为生后的主要造血方式;1°婴儿期:全部为红髓,无黄髓,无造血储备能力;2°儿童期(<5~7y):红髓多,黄髓少,造血储备能力低;3°年长儿及成人期:红髓少,黄髓多,造血储血能力强;②骨髓外造血(extramedullary hematopoiesis)★:1°原因:小儿生后头几年,由于机体需要↑造血时(如:感染、溶血、贫血);2°器官:肝、脾、淋巴结等髓外造血器官可适应需要恢复到胎儿期造血状态;3°特点:肝、脾、淋巴结大,外周血中出现有核RBC/幼稚N,病因除后可恢复正常的骨髓造血状态;4°意义:它是小儿造血器官特有的一种代偿性造血反应;2.血象特点(1)RBC数和Hb量及其变化规律:高→低→正常①出生时:RBC 5.0~7.0×1012/L,Hb150~220g/L;②生理性贫血★:1°原因:RBC生成减少(生后随着自主呼吸的建立,血氧含量升高,红细胞生成素减少,骨髓造血功能暂时性减少,网织红细胞减少),RBC破坏增加(胎儿红细胞寿命较短,且破坏较多),血液稀释(婴儿生长发育迅速,循环血量迅速增加);2°时间:生后1周开始减少,至2~3个月(8~12周)达最低,此时红细胞数3.0×1012/L 左右,Hb量降至100g/L左右,3个月后红细胞数和Hb量又缓慢↑,6个月时恢复正常水平;3°程度:轻度,自限性;(2)WBC计数与分类:①WBC计数:由高→低→8岁达成人水平;②WBC分类: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两者比例相等的时期→生后4~6天,4~6岁;(3)血小板数:出生时,PLT数与成人相似,150×109~250×109/L;(4)Hb种类;(5)血容量:小儿血容量相对地较成人多,更易脱水;二、小儿贫血概述1.贫血的概念(1)贫血(anemia):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Hb量/RBC数低于相同年龄正常标准;(2)诊断标准:①<6个月者:新生儿期Hb<145g/L;②2~6个月:Hb<100g/L;③6个月~6岁:Hb<110g/L;④6岁~14岁:Hb<120g/L△注:海拔每↑1000米,相应诊断标准中Hb↑4%2.贫血的分类(1)贫血程度分类:①轻度:Hb从正常下限~90g/L;②中度:~60 g/L;③重度:~30g/L;④极重度:<30g/L;(2)病因分类:①RBC生成不足性贫血:1°造血物质缺乏:如缺铁性贫血;2°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3°其他:感染性及炎症性贫血,慢性肾病所致贫血,癌症性贫血;②RBC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1°RBC内在异常:1°RBC膜结构缺陷;2°RBC酶缺乏;3°Hb合成或结构异常;2°RBC外在因素:1°免疫因素;2°理化因素;3°感染;③失血性贫血:包括急性失血和慢性失血引起的贫血;(3)形态分类3.小儿贫血的基本临床表现(1)一般表现:皮肤粘膜、毛发、体力、发育;(2)造血器官反应:髓外造血表现;(3)非造血系统表现:循环系统(Hb<70g/L时)、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4.小儿贫血的诊断方法(1)诊断思路:(1)确定有无贫血及其程度(2)确定RBC形态(3)确定贫血的具体病因(4)确定贫血的并发症;(2)病史询问:年龄、现病史、出生史、喂养史、疾病史与用药史、家族史;(3)体格检查:生长发育状况、营养状况、皮肤黏膜表现、指甲和毛发表现、肝脾淋巴结表现;(4)实验室检查:①血常规检查;②RBC形态检查;③网织RBC计数;④骨髓检查;⑤特殊检查:溶血、Hb分析、酶学检查等;⑥其他检查:基因检查等;5.小儿贫血的治疗原则(1)去除病因或诱因;(2)针对贫血的发病机理进行治疗:①补充特异性造血物质:铁剂、VitB12、叶酸;②补充造血刺激因子:Epo、雄性激素;③免疫抑制剂:肾上腺皮质激素;④造血干细胞移植:骨髓、脐血、外周血;⑤基因疗法:如β-地中海贫血的基因治疗;(3)输血治疗:①输血指征:重度贫血(Hb<60g/L),并心功能不全或严重感染或急需手术者,极重度贫血者;②输血种类:多为浓缩RBC(节省,↓病毒感染,↓并发症);③输血量与速度:贫血越重,一次输血量越小,速度越慢;(4)并发症治疗;(5)一般治疗;三、营养性缺铁性贫血1、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Hb合成↓,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和铁剂治疗有效为特点的贫血症;2、血清铁(serum iron,SI):正常情况下,血浆中的转铁蛋白仅1/3与铁结合,此结合的称为血清铁;3、未饱和铁结合力:其余2/3的转铁蛋白仍具有与铁结合的能力,在体外加入一定量的铁可使其成饱和状态,所加的铁量即为未饱和铁结合力;4、血清总铁结合力(total iron binding capacity,TIBC):血清铁与未饱和铁结合力之和为血清总铁结合力;5、转铁蛋白饱和度(transferin saturation,TS):血清铁在总铁结合力中占的百分比称之为转铁蛋白饱和度;(一)病因1、先天储铁不足:胎儿从母体获得铁以妊娠最后3个月最多,故早产、双胎、胎儿失血、孕母缺铁使胎儿储铁↓;2、铁摄入量不足:人乳、牛乳、谷物中含铁量均低,不及时添加含铁量较多的食物易致缺铁性贫血;3、生长发育因素:婴儿期生长发育较快,如不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易致缺铁;4、铁的吸收障碍:①食物搭配不合理②慢性腹泻;5、铁的丢失过多:长期慢性失血可致缺铁,如肠息肉、钩虫病、梅克尔憩室等;(二)发病机制1、缺铁对血液系统的影响:缺铁通常经过以下三个阶段:(1)铁减少期(iron depletion,ID):此阶段体内储存铁已减少,但供RBC合成Hb的铁尚未↓;(2)RBC生成缺铁期(iron deficienterythropoesis,IDE):此期储存铁进一步耗竭,RBC生成所需的铁亦不足,但循环中Hb的量尚未减少;(3)缺铁性贫血期(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此期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2、缺铁对其他系统的影响;(三)临床表现1、一般表现:皮肤、黏膜逐渐苍白;易疲乏,不爱活动;年长儿可诉头晕、眼前发黑、耳鸣等;2、髓外造血表现:肝脾可轻度肿大;3、非造血系统表现:(1)食欲减退,异食癖;(2)精神不集中、注意力减退;(3)明显贫血时心率增快,免疫功能降低;(4)可有反甲;(四)辅助检查1、外周血象:(1)Hb降低比RBC数减少明显,是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80fl,MCH<26pg,MCHC<0.31);(2)外周血涂片可见RBC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为最多,中央淡染区扩大;(3)网织RBC正常或轻度减少;(4)白细胞、血小板一般无改变;2、骨髓象:呈增生活跃,以中、晚幼RBC增生为主;3、铁代谢:(1)血清铁蛋白(SF):较敏感(早期)反映体内贮存铁的情况,正常值:<3个月婴儿为194~238ug/L,>3个月为18~91ug/L;低于12ug/L提示缺铁;(2)RBC游离原卟啉(FEP):当FEP>0.9umol/L时提示细胞内缺铁;(3)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TIBC)和转铁蛋白饱和度(TS):这三项检查是反映血浆中铁的量,通常在IDA期才出现异常:SI和TS降低,TIBC升高(SI<9.0~10.7umol/L,TS<15%,TIBC>62.7umol/L);(4)骨髓可染铁:RBC内铁粒细胞数<15%提示储存铁↓(确诊的较好办法,限骨髓小铁);(五)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1)病史(喂养史)+临床表现+血象特点,必要时做骨髓检查;(2)铁剂治疗有效可证实诊断;2.鉴别诊断:地中海贫血、异常Hb病、VitB6缺乏性贫血、铁粒幼RBC性贫血等亦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六)治疗:主要原则是去除病因和补充铁剂;1、一般治疗;;2、去除病因:①纠正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和食物组成;②对慢性失血性疾病(如钩虫病)应及时治疗;3、铁剂治疗:(1)口服铁剂:常用口服铁剂有硫酸亚铁、琥珀酸亚铁,同时服用维生素C可↑铁的吸收;(2)注射铁剂:易发生不良反应;(3)使用时限:①补给铁剂12~24h后,细胞内含铁酶开始恢复,烦躁等精神症状减轻,食欲增加;②网织RBC于服药2~3天后开始↑,5~7天达高峰,2~3周开始下降到正常;③治疗1~2周后Hb逐渐↑,通常于治疗3~4周达到正常;④Hb恢复正常后再继续服用铁剂6~8周,以↑铁储存;4、输RBC:Hb>60g/L以上者,不必输RBC;四、营养性巨幼红细胞贫血1、营养性巨幼红细胞贫血是由于VitB12和/或叶酸缺乏所致的大细胞性贫血;2、临床表现:(1)6个月~2岁多见;(2)毛发稀疏、黄色;(3)贫血:皮肤蜡黄色,口唇、指甲处苍白,可有肝脾大;(4)神经系统:少哭不笑,重症患者可出现不规则震颤;(5)消化系统:舌炎;3、实验室检查:(1)外周血象:MCV↑,MCH↑,MCHC正常;(2)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以RBC系增生为主,粒红系统均出现巨幼变(以原始红/早幼红为主);(3)VitB12叶酸测定;4、治疗:(1)注意营养;(2)去除病因;(3)VitB12、叶酸治疗:①有精神神经症状必须补充VitB12(>1个月);②单用叶酸有加重症状的可能;③叶酸需口服3~4周;。

临床输血指征参考标准

临床输血指征参考标准

临床输血指征参考标准一、红细胞(>14岁的成人标准)内科:◆Hb<60g/L或Hct<0.20,慢性贫血患者◆Hb<70g/L或Hct<0.22,急性贫血患者◆Hb70~100g/,伴有: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70岁高龄)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严重缺氧(晕迷、各种休克)消化道活动性出血外科:◆ Hb<70g/L或Hct<0.22,扩容后病情稳定◆Hb70~80g/L,择期手术前输血◆Hb70~100g/,伴有:急性大失血(50%血容量/3h、150ml/min)伤口创面伴持续性出血,DIC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65岁高龄)严重缺氧(持续晕迷、难以纠正的休克)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特别说明:●怀疑患者血液浓缩导致血常规结果Hb假性偏高应首先采取合适的扩容剂扩容,然后再检测血常规。

●输血前血常规:最接近输血决定时间的血常规报告;●输血后血常规:首选第48小时;次选第24或72小时;●逆推指征:输血前未做血常规,根据输血后血常规的指标扣除,每输2U红细胞=Hb-10g/L或Hct-0.03;●活动性出血的多次输血:至少出现过一次符合输血的指征,既可以判定输血合理:●关于检测误差,判定标准可放宽+10%二、冰冻血浆⑴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性出血(无生物制品时);⑵DIC急性期;⑶紧急对抗华法林抗凝血作用;⑷急性大出血后的大量输血(≥自身血容量),PT或APTT延长>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⑸严重肝病患者手术(INR>2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血浆臵换或人工肝;⑹肝素抗凝时补充抗凝血酶原Ⅲ(心外循环)。

△特别说明:●搭配血:整个住院期间并未发现血浆输注指征,但24小时内习惯性按照“2U红细胞+200ml血浆”或类似处方,或当天输2U红细胞,第二天输200ml血浆,两者反复轮替输注。

●非血浆输注适应征:★烧伤外科早期(<24h=复苏扩容;★血液稀释,但出血量<70%血容量;★心外术后抗凝治疗期PT或APTT显著延长或INR<5,但无出血症状;★低体重早产儿PT或APTT显著延长,但无出血症状。

儿童血液标准参考表

儿童血液标准参考表

儿童血液标准参考表
儿童血液标准参考值因年龄、性别和生理状态而异。

以下是一般情况下儿童血液检查的一些标准参考范围。

请注意,这只是一般指南,实际标准可能因实验室和地区而异。

此外,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儿童可能有不同的正常范围。

1. 血常规参考范围:
1.白细胞计数:5,000 - 13,000 白细胞/μL
2.红细胞计数:4.0 - 5.5 百万/μL
3.血红蛋白浓度:11 - 16 g/dL
4.血小板计数:150,000 - 450,000 血小板/μL
2. 血液化学指标:
5.血糖浓度(空腹):70 - 100 mg/dL
6.尿素氮(BUN):5 - 20 mg/dL
7.肌酐:0.3 - 0.7 mg/dL
8.总蛋白:6.0 - 8.0 g/dL
9.白蛋白:3.5 - 5.0 g/dL
3. 血脂指标:
10.总胆固醇:<170 mg/dL
11.高密度脂蛋白(HDL):>45 mg/dL
12.低密度脂蛋白(LDL):<110 mg/dL
13.甘油三酯:<75 mg/dL
4. 血液凝血指标:
14.凝血酶原时间(PT):11 - 13.5 秒
15.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25 - 35 秒
16.国际标准化比率(INR):0.8 - 1.2
5. 血清电解质:
17.钠:135 - 145 mmol/L
18.钾:3.5 - 5.0 mmol/L
19.氯:98 - 108 mmol/L
20.钙:8.4 - 10.2 mg/dL
这些值只是一般指导范围,实际值可能会因不同实验室使用的测试方法和设备而有所不同。

合理用血儿科

合理用血儿科

输血指征 内科用血适应症(二)
新鲜冰冻血浆(FFP) 用于各种原因(先天性、后天获得性、输入大量 陈旧库血等)引起的多种凝血因子Ⅱ、Ⅴ、Ⅶ、 Ⅸ、Ⅹ、Ⅺ或抗凝血酶Ⅲ缺乏,并伴有出血表现 时。 一般输入10-15ml/kg新鲜冰冻血浆
冷沉淀
主要用于儿童及成人轻型甲型血友病,血管性血 友病(vWD),纤维蛋白缺乏症及因子Ⅷ缺乏 症患者。
严重溶血、大量失血患儿:迅速、足量。必要时 可静脉双通道推注。
长期慢性重度贫血患儿:输血量及速度应慎重考 虑。
急性贫血急输,慢性贫血慢输。
注意事项
手术室取血若血液在电梯通道内放置超过30分钟,血液 不能再用,作报废处理。
已融化新鲜冰冻血浆6小时相关凝血因子会失活,融化 后不能再重新冰冻保存。
已融化的冷沉淀则须在6小时内取用并输注完毕。
输血指征 外科用血适应症(一)
红细胞
血红蛋白>100g/L,可以不输 血红蛋白<70g/L,应考虑输 血红蛋白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贫血程度、心肺功 能、代谢率及年龄等因素决定
血小板
血小板计数>100*109/L一般不需输注 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 血小板计数50-100*109/L之间,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 或伤口渗血决定 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渗血,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 板不受上述限制
第三章
第二十七条 为保证应急用血,医疗机构可以临时采集血液,但必须 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危及患者生命,急需输血; 2、所在地血站无法及时提供血液,且无法及时从其他医
疗机构调剂血液,而其他医疗措施不能替代输血治疗; 3、具备开展交叉配血及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丙肝病毒抗
体、艾滋病毒抗体和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检测能力; 4、遵守采供血相关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

临床输血指征

临床输血指征

血小板 用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有出血倾 向或表现的患者.外科血小板计数×109/L之间,应根据 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溶血决定.如术中出 现不可控渗血,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 不受上述限制.内科血小板计数(10~ 50)×109/L根据临床出血情况决定,可考虑输 注,血小板计数10者为输注有效。

外科: ◆ Hb<70g/L或Hct<0.22,扩容后病情稳定 ◆ Hb70~80g/L,择期手术前输血 ◆ Hb70~100g/,伴有: 急性大失血(50%血容量/3h、150ml/min) 伤口创面伴持续性出血,DIC 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65岁 高龄) 严重缺氧(持续晕迷、难以纠正的休 克) 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
(4)只要纤维蛋白原浓度大于0.8g/L,即使凝血 因子只有正常的30%,凝血功能仍可维持正常. 即便患者血液置换量达全身血液总量,实际上 还会有1/3自体成分(包括凝血因子)保留在体 内,仍然有足够的凝血功能.应当注意,休克没得 到及时纠正,可导致消耗性凝血障碍.FPP的使 用,必须达到l0~l5ml/kg,才能有效.禁止用FPP 作为扩容剂,禁止用FFP促进伤口愈合。 (5)小儿输血严格掌握输血指征,确需输血者 由经治医师申请,科主任核准签字后进行。
临床输血指征与血液成分的临床 应用
传统的输血指征是:Hb< 100g/L或 Hct< 30%。然而,近年随着对用血安 全的关注,已重新评估了输血指征。 就血液的运氧能力而言,即使Hct< 20%,血液的运氧能力依然能保持正 常。
ASA(血液成分疗法)输血实践指南规定: 1、Hb(血红蛋白)> 100g/L,一般不必输血; 2、Hb< 60g/L,才需输血; 3、Hb在60~100g/L,结合病人心肺功能情况 以及术后是否有继续出血可能而决定是否输血。 判断是否需输血,除参考Hb和Hct(血细胞比 容)凝血功能的检查结果外,还需根据病人的 心血管功能、年龄、动脉血氧合情况、混合静 脉血氧张力、心输出量和血容量综合考虑。

新生儿输血规范

新生儿输血规范
• 出血性疾病:血小板数量减少和(或)功能障 碍,以及一种或多重凝血引子缺乏所致的严 重出血。血小板输注指征为:新生儿 PLT
• <50×109/L 伴出血征象,或新生儿 PLT <30×109/L,不伴出血征象。
• 低蛋白血症 可首选人血白蛋白或血浆。
• 其他。如 IVIG 治疗川崎病,特发性血小板减 少性紫癜,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
• 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有大量左向右 分流者,维持 Hb>130 g/L,可增加肺血管 阻力,使左向右分流及肺血流减少,也可 促使开放的动脉导管关闭。
• 出现与贫血有关的症状如气急、呼吸困难 、呼吸暂停、心动过速或过缓、进食困难 或淡漠等。输血后症状减轻。
• 早产儿贫血。早产儿输血指征见附表。
• 免疫缺陷病,严重感染 先天性低丙种球蛋白 缺乏症的患儿, 可予输注人血丙种球蛋白 (IVIG)以预防或控制感染。 中性粒细胞缺乏 伴严重新生儿感染,经抗生素治疗 48h 以上 无效者,首选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GSF)。 无效时可考虑粒细胞输注,目前认为两者的 长期安全性仍需评估。
早产儿输血指征
输血特点
• 新生儿心脏功能不健全,输血量计算不当或 速度过快容易引起循环超负荷而致心衰。
• 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差,心肺发育尚不成熟, 不能耐受低温血,输血时应以室温血为宜。
• 新生儿肾脏排钾和保钠及维持酸碱平衡功 能差,输入保存时间过久的库血容易出现高 血钾,低血钙和酸中毒。
• 新生儿的 HbF 含量高,红细胞内的 2,3-DPG 含量低,红细胞与氧的亲和力大,Hb 需维持 在相对较高水平才能满足生理需要
输血指征
• 血容量不足:当急性失血量≥10%总血容量, 视失血的速度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 根据失去的主要成分和失血的速度给予输 注相应的成分血液或全血。

儿科临床输血指南最新版

儿科临床输血指南最新版

所有接受 IUT 的婴儿均需要转入新生儿病房,早期给予光照治疗,观
察是否继续发生溶血或贫血。
红细胞输注和血液成分类型
IUT
IUT容量≈245 mL /袋,保存时间≤5 d。
Hct: 0.70-0. 85,辐照: 辐照后<24 h输注,保存液为CPD(C枸

橼酸三钠、P磷酸盐、D葡萄糖)
内 1) IUT 红细胞的技术要求: 红细胞需经过辐照处理以预防 TAGVHD; 用
红细胞 IUT
IUT
1) 用于治疗胎儿贫血: 胎儿贫血最常见原因有抗-D、抗-c 及抗-K 或者

胎儿细小病毒感染导致的胎儿和新生儿溶血性疾病。

2) 对于高危妊娠,一般做超声监测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 middle

cerebral artery peak systolic velocities,MCA PSV) 1 次/周,超声检测

娠晚期需要做 IUT 时,务必要考虑到其风险/效益比将加大。FBS /IUT 的
并发症包括流产/早产、胎儿心动过缓、脐带血肿、血管痉挛、穿刺部位
出血和胎儿死亡。
4) IUT 的实施需要连续超声指导和即刻分析胎儿血液 Hb、Hct 或 Plt 的设 备,操作医师能同时做出胎儿输血的有关决定。
5) 实施 IUT 的胎儿医学中心及其医院输血实验室与后续负责婴儿接生医 院的胎儿医学中心及其输血实验室保持多学科之间的良好沟通非常重要。

于 IUT的红细胞经过辐照后保存期≤24 h,因此血液供应机构常要求提

前 24 h 约血; 如果贫血胎儿需要紧急 IUT,宜与血液供应机构的医学主 管紧急协商解决办法,到底是要紧急制备适宜的血液或者采用能快速获

【指南与共识】儿童血培养规范化标本采集的中国专家共识

【指南与共识】儿童血培养规范化标本采集的中国专家共识

儿童血培养规范化标本采集的中国【专家共识】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s,BSIs)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感染性疾病,病原微生物在循环血液中呈一过性、间歇性或持续性存在,对机体所有脏器,特别是心脏瓣膜、关节等造成损害,严重者可导致休克、多脏器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甚至死亡[ 1] 。

血培养可为血流感染的临床病原学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2] 。

由于儿童血容量低于成人,自主配合依从性差,因此,如何规范血培养标本采集、降低污染率,对于血流感染的诊断至关重要。

在我国目前对儿童血培养的采集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而国外相关指南又难以符合我国的实际需求,因此制定本共识,以便规范儿童血培养标本采集的操作流程,为儿科临床提供血培养规范化采集的参考依据。

一、适用范围本共识规定了儿童血培养标本采集的要求,适用于对中国儿童患者进行血培养标本采集与运输的指导。

二、术语和定义血培养:将新鲜离体的血液标本接种于营养培养基中,在一定温度、湿度等条件下,使微生物生长繁殖的一种人工培养法[ 1,2,3] 。

一套血培养:从同一穿刺点采集一瓶或同时采集多瓶的血液标本[ 4] 。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是指血管内置管定植细菌、真菌后,该菌进一步导致血流感染、菌血症。

本共识提及的导管包括中心静脉插管、动脉插管、经过外周静脉的中心静脉插管、血透置管等[ 5] 。

三、血培养指征进行血培养标本采集的基本原则:当临床医生考虑患儿可能存在血流感染时,应及时进行血培养。

与其他年龄段儿童相比,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易于发生血流感染且与其母体感染相关性高,因此本共识对新生儿(0~28 d)和儿童患者(29 d~18岁)可疑血流感染的临床指征进行分别表述。

(一)新生儿(0~28 d)血培养的临床指征包括新生儿母亲分娩时胎膜早破(≥18 h)、疑似绒毛膜羊膜炎、白细胞增多、C 反应蛋白升高、持续性发热高于38 ℃、孕期生殖道及肛周B群链球菌定植;并且新生儿本身具有体温升高或降低,心率、呼吸频率加快,白细胞计数升高(6 h~3 d≥30×10 9 /L,≥3日龄为≥20×10 9 /L)或降低(任何日龄<5×10 9/L),C反应蛋白升高(出生6 h内≥3 mg/L,6~24 h龄≥5 mg/L,>24 h龄≥10 mg/L),降钙素原升高(≥0.5 mg/L),血糖异常,病情不稳定或恶化等临床症状和体征[ 6,7,8] 。

小儿输血治疗的血液成分选择及指征

小儿输血治疗的血液成分选择及指征

小儿输血治疗的血液成分选择及指征
1.红细胞:
急性Hb≤60g/L,慢性Hb≤40g/L;
急性失血:20ml/kg,24h Hb下降>30g/L;
失血量大于循环血容量的15~20%
2.血小板:
婴幼儿:浓缩血小板2~3U/次
年长儿:机采10U/次
以血小板数10*109/L作为是否输注的指征
伴有龈血、尿血、便血等严重出血
3.新鲜血浆:10~15ml/Kg
血友病甲、丙需6小时内新鲜血浆
血友病乙可输5天内的库存血或血浆
血友病甲12小时1次,连用2~3天
血友病乙24小时1次
血友病丙可2~3天输1次
4.8因子制剂
1单位相当于新鲜血浆1ml
需要输入的单位数=要求达到的8因子浓度*体重(kg)*0.5
5.冷沉淀物
每袋内含有8因子80~100单位
纤维蛋白原100mg左右
●普通冷冻血浆
5天内从全血中制备,缺少8因子和5因子●新鲜冷冻血浆
6小时内制备,含有全部凝血因子
●血小板输注适应症
血小板生成障碍引起的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功能障碍性疾病
心脏手术体外循环时,血小板下降50~70% 稀释性血小板减少症(用保存血作大量输血)
血小板可能下降到2.0*109/L
DIC 结合阻止DIC和/或针对病因治疗●冷沉淀物
1~5℃条件下不溶解的白色沉淀物
主要成分为8因子和纤维蛋白原
●血浆白蛋白制剂白蛋白
●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

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安全输血操作规程和临床输血用血制度

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安全输血操作规程和临床输血用血制度

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安全输血操作规程和临床输血用血制度一、总则1.1 为了保证新生儿科输血安全,提高临床输血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及《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结合新生儿科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操作规程。

1.2 本规程适用于新生儿科临床输血工作的全过程,包括输血申请、血液制品的储存、输血前准备、输血过程、输血后监测等环节。

二、输血申请2.1 输血指征新生儿出生体重小于1500g,血红蛋白低于10g/L;新生儿出生体重在1500g至2500g,血红蛋白低于8g/L;新生儿出生体重大于2500g,血红蛋白低于7g/L;有活动性出血,需要补充血容量;有严重贫血,影响心、肺功能;其他特殊情况,经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医师评估认为需要输血者。

2.2 输血申请流程由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医师提出输血申请,填写《输血申请单》;申请单上需注明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输血原因、输血成分及输血量;申请单需经本科室负责人审核签字后,送至输血科。

三、血液制品的储存3.1 血液制品的储存条件红细胞制品:26℃保存,有效期为35天;血浆制品:20℃以下保存,有效期为1年;血小板制品:22±2℃,震荡保存,有效期为24小时。

3.2 血液制品的领取领取血液制品时,需核对患者姓名、住院号、血型、血液制品名称、规格、数量等信息;领取后,应立即放入相应的储存设备中保存。

四、输血前准备4.1 患者准备向患者家属告知输血风险,取得同意;确保患者无输血禁忌症;测量患者生命体征,记录在案。

4.2 输血器材准备准备输血器、输血袋、生理盐水等;输血器需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4.3 输血前核对核对患者姓名、住院号、血型;核对血液制品名称、规格、数量、有效期;核对输血器是否完好。

五、输血过程5.1 输血方法采用静脉输血,按照医嘱调整输血速度;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

XX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安全输血操作规程和临床输血用血制度

XX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安全输血操作规程和临床输血用血制度

XX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安全输血操作规程和临床输血用血制度一、安全输血操作规程1、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病情需要,认真填写输血申请单,与患者或亲属讲清利害关系后,签署《输血治疗同意术》,由护士核对患者资料,原始血型,Rh血型后采集防凝血样送输血科备血,血样要保证准确无误并符合配血要求。

如患者为第一次输血,备血时应检查血型鉴定,抗体筛检和输血前检查;原来输过血的患者,血型鉴定不需检查,但上次输血超过7天,应检查抗体筛检,如为第二次入院,应检查全部项目。

2、护士到输血科取血时,应与输血科工作人员认真核对输血资料。

(1)患者姓名、科室、病房、床号、血型。

(2)献血者姓名、血液编号、血型。

(3)血液容量、采集日期、有效期。

(4)血液外观检查标签完整性,供血单位,条形码,血袋完整性,有无明显凝块,血液颜色异常,有无溶血等。

(5)交叉配血试验结果。

(6)以上核对完成后,发配血人员及取血人员共同签字后取血。

3、血液自输血科取出后,运输过程中勿剧烈震动,以免红细胞破坏引起溶血。

库存血不能加温,以免血浆蛋白凝固变性,根据情况可在室温下放臵15~2Omin,放臵时间不能过长,以免引起污染。

4、输血前由两名护士核对患者资料,输血报告单,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袋完整性,血袋标签内容,血液外观进行再次核对后备输。

5、至患者床前输血时,再次核对患者资料,呼唤患者姓名以确认受血者。

如果患者处于昏迷,意识模糊或语言障碍时,输血报告单不能确认患者,就需要与其亲属共同进行确认,或确认患者手腕上的标识。

6、核对及检查无误后,两名护士签字,遵照医嘱,将血液轻轻混匀后,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技术将血液或血液成分用标准输血器输给患者。

7.输血通道为独立通道,不能同时加入任何药物输用。

如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应用生理盐水冲净输血器后,再输另外一袋血液。

8、输血时要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输血开始前15分钟要慢,每分钟约20滴,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若无不良反应,再根据需要调整速度。

儿科临床用血指征

儿科临床用血指征

儿科临床用血指征红细胞输注指征:(1)一般儿童红细胞输注指征:1)Hb<60g/L或Hct<0.20,伴有明显贫血症状。

2)急性失血(如消化道大出血)或急性非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如G6PD 缺乏症急性溶血期、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合并感染出现急性溶血等),估计出血或溶血将持续加剧时输注指征应适当放宽。

3)急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输血应慎重。

若生命体征稳定,Hb>40g/L,可暂不输血。

若确需输血应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和糖皮质激素的冲击治疗下输注同型或“O”型洗涤红细胞,也可采用血浆置换的方法予以治疗。

4)重型β地中海贫血或中间型β地中海贫血和部分HbH病患者(Hb 持续低于90g/L以下,脾脏明显增大)应考虑定期输注红细胞,并维持Hb 水平在90g/L以上(100~120g/L之间较为适宜)。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应维持H b水平在50~60g/L以上。

5)造血干细胞移植术中需成分输血支持治疗的患者,为预防抑制物抗宿主疾病(GVHD)的发生应使用经过辐照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

当受血者与供血者血型不符时,或受血者处于血型转换期时,应输注经辐照的洗涤红细胞。

6)DIC患者Hb<80g/L,或Hct<0.24,并伴有心慌、发绀等临床缺氧症状或存在活动性出血。

7)婴幼儿围术期H b水平应维持在80~90g/L以上。

(2)新生儿红细胞输注指征:1)出生24小时内静脉血Hb<130g/L。

2)急性失血量≥血容量的10%。

3)医源性失血累计≥血容量的5%~10%。

4)严重新生儿溶血病患儿伴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者应进行换血治疗。

5)外科手术时,Hb应维持在100g/ L(或Hct>0.30)以上。

6)慢性贫血患儿,Hb<80~100g/ L(或Hct<0.250.3),并伴有贫血症状。

7)患有严重呼吸系统疾病的新生儿Hb<130g/L。

(3)极低出生体重儿红细胞输注指征:1)出生时严重贫血和(或)低血容量性休克。

儿科临床输血培训

儿科临床输血培训

29
血液成分的应用:红细胞
输注剂量:
早产儿输血每次5~10ml/Kg;
足月新生儿及婴儿目前推荐剂量,每次10~20ml/Kg;
红细胞(ml)输注公式:【期望Hb(g/L)-实际Hb(g/L)】×体重(
Kg)×3;(悬浮红细胞的量)
新生儿血容量=0.08×体重(Kg);
输注速度是1~2ml/min。
新生儿血容量小,为避免循环超负荷,通常采取少量多次方法进行输注

简便的 计算方法
输入量
提高血红蛋白值

成人
7ml/Kg
10g/L
儿童
6ml/Kg
10g/L
指的是全血量
婴儿
6ml/Kg
10g/L
红细胞输血疗效评价
循环血液中Hb升高是红细胞输注临床效果的重要指标。 分为三层次:没有临床输血反应
有效补充血液成分 对疾病辅助治疗
新生儿输血的特点
新生儿输血的特点
对失血特别敏感:当新生儿失血量占其血容量的10%(失血30-50ml)
即可出现心血管反应,组织血流灌注不足等明显临床症状。
不能耐受低温血: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差,心肺发育尚不成熟,即使较
小剂量的输血也不能忽视血液温度。输血时最好将血液加温至32℃。
容易引起循环超负荷:新生儿心脏功能尚不健全,输血量计算不当或速
乙肝病毒45天、丙肝病毒70天
前言
输血疗法是一种临床治疗手段 输血疗法是一把双刃剑 输血治疗的最好手段是自身输血 输血治疗的最高境界是不输血
输血原则
能不输的血决不输 能输自体血不输异体血 能输一种成分血不输多种成分输血
没有血是不安全的! 不输血是最安全的!
小儿血液的生理学特征 新生儿输血的特点 血液成分的应用

早产儿输血标准

早产儿输血标准

早产儿输血标准
早产儿输血标准主要基于血红蛋白值和临床症状。

一般来说,当血红蛋白值低于110g/L时,早产儿可能需要输血。

具体来说,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输血指征:
1. 需要中度以上机械通气治疗的患儿,血红蛋白值≤110g/L,红细胞压积≤0.35。

2. 需要轻度以上机械通气治疗的患儿,血红蛋白值≤100g/L,红细胞压积≤0.30。

3. 需要吸氧,但无需机械通气治疗的患儿,血红蛋白值≤80g/L,红细胞压积≤0.25。

4. 无症状的患儿,血红蛋白值≤70g/L,红细胞压积≤0.20。

此外,对于日龄≤28天的早产儿,如果血红蛋白值≤90g/L,或者红细胞压积≤0.30,也可能需要输血。

对于日龄>28天的早产儿,如果血红蛋白值≤80g/L,或者红细胞压积≤0.25,同样可能需要输血。

在输血过程中,一般采用分次输血的方法,即一次配血后分两次输红细胞悬液。

第一次输血量为10~15ml/kg,24小时后再输另一袋同等量的悬浮红细胞。

在输血后24小时,会采集末梢血复查血常规,以了解贫血的纠正情况。

请注意,这些标准并不是绝对的,医生会根据早产儿的
具体情况和需要来决定是否输血以及输血的量。

同时,治疗早产儿贫血的过程中,还可以采用补铁等方式来搭配治疗,以快速产血,改善贫血的症状。

此外,产妇多补充一些维生素以及蛋白质,也可以提高母乳中这类物质的含量,有助于改善早产儿的贫血状况。

临床用血指征

临床用血指征

厦门市妇幼保健院临床用血指征参考标准临床用血原则①(一)“不可替代时选择”的原则。

输血存在不可知的风险,且血液资源紧缺,所以能不用则不用,能少用决不多用。

(二)“满足生理需要”的原则。

强调是生理需要,而不是正常的生理值。

如一位慢性贫血的病人,如在静息状态下血红蛋白维持在60g/L无临床症状,则不需要提高到正常生理值110g/L。

(三)“风险规避”原则。

如抵抗力低下的,要去除含有活性的淋巴细胞,以免产生移植物抗宿主病。

目前,我院主要输用的血制品有:少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单采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普通冰冻血浆,冷沉淀凝血因子。

不同血制品的适应症②③如下:(一)少白细胞悬浮红细胞适用于各种贫血病人:⏹血容量正常的贫血病人:几乎所有慢性贫血病人都是血容量正常的贫血,有输血指针者都应输注悬浮红细胞而没有必要输全血;⏹外伤和手术引起的急性失血需要输血者;⏹心、肝、肾功能不全、老年、小儿需要输血者。

③注释1:➢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携带氧到机体的组织细胞;➢失血达总血量30%才会有明显的低血容量表现;➢全血或血浆不宜用作扩容剂。

注释2:➢血容量补足后输血的目的是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首选红细胞制品;➢晶体液或并用胶体液扩容,结合红细胞输注,也适用于大量输血;➢无器官器质性病变的患者,只要血容量正常,血细胞比容达0.20(Hb>60g/L)的贫血不会影响组织氧合。

➢急性出血或手术失血低于1500ml者,在应用晶体及胶体补充血容量的基础上输注红细胞,失血量超过1500ml者应配合其他血液制品输用。

(二)新鲜冰冻血浆⏹单个凝血因子缺乏的补充(无相应浓缩剂时);⏹肝病病人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这是应用FFP的最佳适应证);⏹大量输血伴发的凝血功能障碍;⏹口服抗凝剂过量引起的出血;⏹抗凝血酶Ⅲ(ATⅢ)缺乏的补充;⏹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血浆置换时的置换液。

(三)普通冰冻血浆与新鲜冰冻血浆区别是缺乏不稳定的凝血因子(Ⅴ和Ⅷ),其临床适应症是第Ⅴ和Ⅷ因子以外的凝血因子缺乏患者。

幼儿输血标准

幼儿输血标准

幼儿输血标准
幼儿输血的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血红蛋白水平:幼儿输血的血红蛋白水平通常低于70-80g/L 时需要考虑输血。

2. 血小板水平:幼儿输血的血小板水平通常低于50×10^9/L时需要考虑输血。

3. 出血症状:幼儿出现严重贫血、持续出血或出现严重贫血引起的症状时需要考虑输血。

4. 手术或创伤:幼儿在手术或创伤后出现大量失血时需要考虑输血。

需要注意的是,幼儿输血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确保输血的安全和有效性。

同时,输血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输血操作规范,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科临床用血指征
红细胞输注指征:
(1)一般儿童红细胞输注指征:
1)Hb<60g/L或Hct<0.20,伴有明显贫血症状。

2)急性失血(如消化道大出血)或急性非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如G6PD 缺乏症急性溶血期、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合并感染出现急性溶血等),估计出血或溶血将持续加剧时输注指征应适当放宽。

3)急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输血应慎重。

若生命体征稳定,Hb>40g/L,可暂不输血。

若确需输血应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和糖皮质激素的冲击治疗下输注同型或“O”型洗涤红细胞,也可采用血浆置换的方法予以治疗。

4)重型β地中海贫血或中间型β地中海贫血和部分HbH病患者(Hb 持续低于90g/L以下,脾脏明显增大)应考虑定期输注红细胞,并维持Hb 水平在90g/L以上(100~120g/L之间较为适宜)。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应维持H b水平在50~60g/L以上。

5)造血干细胞移植术中需成分输血支持治疗的患者,为预防抑制物抗宿主疾病(GVHD)的发生应使用经过辐照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

当受血者与供血者血型不符时,或受血者处于血型转换期时,应输注经辐照的洗涤红细胞。

6)DIC患者Hb<80g/L,或Hct<0.24,并伴有心慌、发绀等临床缺氧症状或存在活动性出血。

7)婴幼儿围术期H b水平应维持在80~90g/L以上。

(2)新生儿红细胞输注指征:
1)出生24小时内静脉血Hb<130g/L。

2)急性失血量≥血容量的10%。

3)医源性失血累计≥血容量的5%~10%。

4)严重新生儿溶血病患儿伴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者应进行换血治疗。

5)外科手术时,Hb应维持在100g/ L(或Hct>0.30)以上。

6)慢性贫血患儿,Hb<80~100g/ L(或Hct<0.250.3),并伴有贫血症状。

7)患有严重呼吸系统疾病的新生儿Hb<130g/L。

(3)极低出生体重儿红细胞输注指征:
1)出生时严重贫血和(或)低血容量性休克。

2)一次性失血量≥血容量的10%。

3)第一周Hct<0.40,第二周Hct< 0.35。

4)出生后第二周仍有严重肺部疾病或动脉导管未闭的患婴,Hct<0.40。

5)二周以上慢性肺部疾病患儿Hct<0.30~0.35。

血浆输注指征:
(1)一般儿童血浆输注指征:
1)各种原因导致PT、APTT>正常对照值1.5倍,存在活动出血的风险。

2)已知凝血因子缺乏而又无法获得相应的凝血因子进行补充。

3)各种疾病导致机体出现多种凝血因子缺乏,患者存在活动性出血,或需手术治疗,或有明显的凝血功能实验结果异常。

4)大量失血或大量输血引起继发性凝血因子缺乏。

5)各种原因造成凝血因子水平低于正常水平的20%~30%,存在活动性出血,或需进行手术治疗。

6)口服香豆素类药物导致PT延长并伴出血表现。

7)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需给予血浆输注和血浆置换联合应用者。

8)抗凝血酶Ⅲ缺乏,肝功能衰竭出现凝血因子缺乏,心脏直视手术等。

9)禁止将血浆用来扩容、增加胶体渗透压、补充白蛋白、增加免疫力和营养。

(2)新生儿血浆输注指征:
1)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大量输血、体外循环等。

2)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

3)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

4)抗凝蛋白缺乏血栓形成。

5)禁止将血浆用来扩容、增加胶体渗透压、补充白蛋白、增加免疫力和营养。

血小板输注指征:
(1)一般儿童血小板输注指征:
1)血小板计数<5×109/L,需紧急输注血小板。

2)血小板计数<10×109/L时,可能引起危及生命的颅内或重要脏器的自发出血时,应及时输注足量血小板。

对ITP(免疫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而言,一般不主张输注血小板进行治疗,但急性ITP患儿有大出血或需进行手术治疗时输注血小板是需要的。

同时给予糖皮质激素和(或)丙种球蛋白,其不但可以阻断抗原-抗体反应,减少血小板的破
坏,还可起到减少出血危险的作用。

3)一般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临界值为10×109/L,但血小板<20×109/L,伴有发热、感染或有潜在出血部位需预防性输注血小板。

若血小板计数≥20×109/L,但临床有明显出血症状或疑有重要部位出血(如颅内出血、眼底出血等)需预防性输注血小板。

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DIC、化疗等导致血小板减少时,还可能伴有多种凝血因子的缺乏,出血情况可能与血小板减少严重程度不成正比,应加以注意。

血小板计数 30×109/L~50×109/L,一般不需输注血小板,但若伴有出血倾向且需进行创伤治疗者,如手术、活检时需预防性输注血小板。

4)血小板计数<50×109/L,伴有出血倾向。

5)DIC时血小板大量消耗,当血小板计数<50×109/L或渗血不止时,应输入足量血小板。

6)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处于月经期时应维持血小板计数>30×109 ~50×109/L水平,以减少出血风险。

7)一般侵入性检查或腹部手术血小板应提升至50×109/L以上,但脑部、内眼、某些泌尿外科手术应将血小板提升至100×109/L以上。

8)先天及获得性血小板功能障碍并伴出血,如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小板型血管性假血友病、尿毒症、阿司匹林类药物等所致的出血。

9)血小板生成障碍性血小板减少伴严重出血,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淋巴瘤、大剂量化疗和放疗、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出现大出血或需接受手术治疗。

(2)新生儿血小板输注指征:
1)血小板计数<20×109/L,即便病情稳定也应预防性输注。

2)血小板计数<50×109/L,需进行侵入性检查时。

3)血小板计数在50×109~l0×109/L,伴有明显出血的情况。

4)血小板计数在50×109~l0×109/L,病情不稳定时应考虑预防性输注。

英国对未足月或足月新生儿的输注血小板的参考阈值为:50×109/L,有出血症状;30×109/ L,无出血症状;20×109/L,无出血、病情稳定的未足月或足月新生儿。

一般建议维持新生儿血小板计数>50×109/L,早产儿血小板计数>100×109/L的水平。

5)若血小板减少症是由血小板过度激活所致(如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输注血小板无效,甚至可能加重血栓形成。

例如,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除非发生威胁生命的出血,否则应避免输注血小板。

肝素诱导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输注血小板后可导致急性动脉栓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