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形演变

合集下载

汉字形体的演变

汉字形体的演变
• 《说文解字》所收籀文字数,古文字学界的统 计有一些出入。如王国维《史籀篇疏证》认为 籀文字头共223个;祝敏申《<说文解字>与中 国古文字学》认为有213个;赵卫《<说文>籀 文研究》认为 有232个;潘玉坤《籀文字数考 索》认为有224个。
• 产生分歧的原因,一是因为有的字《说文 解字》没有明确列出籀文字形,各家理解、 取舍不同;二是因为有的字大徐本(徐铉 本)未列出籀文,而段玉裁注据小徐本 (徐锴本)或其他书补出,各家对此是否 采纳。
二、金文
• 2.1 金文概说 • 我国使用青铜器的历史很早,目前发现的
最早的青铜器,是甘肃东乡县林家马家窑 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刀,距今约5000年。 商代青铜器发达,著名的如司母戊鼎、四 羊方尊。铸有铭文的青铜器主要出现于商 代晚期(帝乙、帝辛时期),少则几字、 十余字,多则四十余字。
• 西周时期,金文有了快速发展。由于宗法 礼制的完善,在礼器上铸刻的铭文急剧增
• “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是逐渐演变为 小篆的,小篆跟统一前的秦国文字之间并 不存在截然分明的界限。我们可以把春秋 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和小篆合称为篆文。”
总的来看,籀文的形体特点是:笔画起止露锋, 均匀圆转,结构整齐,字形较为繁复。
此外,唐朝初年在今陕西凤翔县三畤原发现的 春秋中晚期或春秋战国之际的秦国石刻文字 (即“石鼓文”)也是大篆。石鼓共十枚,花 岗岩质,高约90厘米,直径约60厘米,各石镌 刻记叙秦国王公田猎游乐的四言诗一首(又称 “猎碣”),共约700余字,现存356字。现有 拓本传世。
都。”),其间字体也略有变化,总的趋
势是字形在逐渐简化,象形程度逐渐降低, 加注声符的现象在增加,字形逐渐稳定。
• 比如董作宾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中将商代甲骨文 分为如下五个时期:

中国汉字字形的演变过程

中国汉字字形的演变过程

中国汉字字形的演变过程
中国汉字字形的演变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七个阶段: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

甲骨文:这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也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

金文:这是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小篆:这是由大篆简化而来的汉字书写形式,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规范文字的产物。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有感于全国文字的繁杂和书体的不一,于是提出“书同文”,命令擅长书法的李斯去做这项工作,因此小篆又被称为“秦篆”。

隶书:这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风格,一般认为它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草书:这是汉字书法中的一种字体,具有结构简省、笔画连绵的特点。

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

楷书:又称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书体,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
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

行书没有特定的书写规则,写得规矩一些、清晰一些的,可以归入楷书;写得随意一些、潦草一些的,可以归入草书。

以上就是中国汉字字形的演变过程,不同字体的产生与演变,体现了中国历史的演变过程。

汉字形体的演变

汉字形体的演变

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大约在夏、商之际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此后逐渐演变发展。

总体上将汉字形体的演变分为古文字阶段(前14世纪—前3世纪,包括甲骨文、金文、篆书)和今文字阶段(2世纪至今,包括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一)甲骨文甲骨文是指商周时代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称殷契、卜辞。

又因19世纪末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又称殷墟文字,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种文字。

甲骨共发掘出10万余片,全部单字为4500个左右,已经释读出的约1000个,其余未释读出的多为地名、人名和族名等。

甲骨文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270年间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

甲骨文的篇幅大多短小,从文例看,一篇完整的甲骨文大致由前辞、贞(问)辞、占辞和验辞四部分构成。

甲骨文的语体是一种公文语体,具有简约性和程式化的特点。

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甲骨文以象形字、会意字居多,因用刀契刻在坚硬的龟甲或兽骨上,所以刻时多用直线,曲线也是由短的直线接刻而成,笔画细瘦,多方笔和直笔,粗细均匀,多数线条呈现出中间稍粗两端略细的特征。

字形多以长方形为主间或少数方形,瘦长且大小不一,同一字往往有若干变体。

(二)金文先秦称铜为金。

金文即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青铜器以钟鼎居多,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故金文也称钟鼎文、铜器铭文。

青铜器早见于殷商,盛于周代,战国也不乏见。

商代金文很简单,一般有五六个字,形似甲骨文。

西周春秋时期,铜器大多数为周王朝贵族、臣僚所作,几乎都属于各诸侯国,在铜器上铭文成为一种风气,金文的篇幅明显加大,不乏鸿篇巨制(多者可达500余字)。

从已发现的铜器的铭文内容看,多记述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为歌功颂德之作,如著名的盂鼎、毛公鼎。

与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画丰满粗壮,多圆笔,布局匀称,字形长圆,古朴厚重。

汉字的演变举例十个

汉字的演变举例十个

汉字演变过程汉字演变过程如下: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五种字体(其中有的已简化,另加简化字楷书,共七种字体)。

金文的少数字用籀文或战国文字等字体代替。

1.甲骨文:商朝时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从商朝开始的。

2.金文:是商周时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又称钟鼎文。

金文有粗而宽的笔画,点画圆浑,金文比甲骨文更规范。

3.大篆:西周晚期,金文形体趋向线条化,笔画比较整齐、匀称;小篆:李斯按照秦国的文字标准,对汉字进行整理简化,在全国推行,这种新字体叫小篆。

4.隶书:篆书笔画圆转。

符号性显然大加强。

小篆文字规范了,但书写不方便,民间流行一种更简单的字体,叫隶书。

5.楷书:汉朝后期,隶书又演变为楷书。

字形结没有什么变化,书写更为简便。

6.草书:草书特征是笔画连带、结体简约、字形奔放。

7.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比楷书简便,且比草书易辨认。

例子如下:“声”的含义即是声音的意思,它是只服务于我们的听觉的一个表达系统。

一个“声音”被赋予了一定的意义、表达一定的事物,它就形成了一个可以用来交流的工具,也是语音的进化。

“象”其实是“形”的拓展,也就是把一些象形文字互相组合,然后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象”,从而创造出了更多的字。

这些象形的文字(比如:日、月等)和字(形声相益谓之字)进行更高层次的组合,就会形成可以表示各种事物、意念的诸多文字。

“理”,我们对“理”的理解即是推理、扩大、延伸的意思。

汉字的扩展延伸即是通过“理”来推进的,就是说相“象”的事物,其“理”也应该相通。

举例子:如“明”字,代表明亮的意思,但也可以延伸出“眼睛看得清楚,心里看得明白,事情显而易见”的意思。

汉字字体演变的过程

汉字字体演变的过程

汉字字体演变的过程汉字字体的演变是一个非常复杂和丰富的历史过程。

在长久的发展中,汉字字体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演化,形成了不同的书体和字体。

以下是对汉字字体演变过程的解释。

1. 甲骨文时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形式之一,在商代的龟甲和兽骨上刻写。

甲骨文的特点是图画与象形相结合,字形繁复,较为原始和简陋。

2. 金文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3世纪):金文是在西周末年到春秋时期的青铜器上铭刻的文字形式。

相比甲骨文,金文字形更加规范和工整,结构更为复杂,开始出现了一些象征性的变形和变化。

3. 篆书时期(公元前3世纪-公元前1世纪):篆书是秦朝时期的一种字体,主要用于书写印章。

篆书字形结构更加简练和规范,字笔画逐渐减少,线条变得直线化,形成了独特的直立的笔画。

4. 隶书时期(公元前2世纪-公元3世纪):隶书是由篆书演变而来的一种字体,被广泛用于秦汉时期的官方文书。

隶书的字形更加规范和统一,笔画直线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书写速度加快,形成了较为方正的字形。

5. 楷书时期(公元3世纪-公元6世纪):楷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字体,被认为是汉字书法的典范。

楷书的字形特点是规范、工整、端庄,字形变得更加方正和笔画更统一,成为后世书法发展的基础。

6. 行书和草书时期(公元6世纪-公元13世纪):行书和草书是隶书和楷书的演变形式,出现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

行书是楷书的一种写实形式,笔画流畅而有力,字形稍微变形。

草书则更为自由和潦草,字形变得极为简化和扭曲,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7. 楷隶和楷草并用时期(公元13世纪-公元17世纪):楷隶和楷草并用是元代以后的一种书法风格,主要体现在字体的使用上。

楷隶主要用于正式场合,楷草则多用于手抄本和绘画等艺术领域。

这一时期的字形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书法风格也更具个人特色。

8. 楷书和宋体时期(公元17世纪至今):楷书和宋体是现代常用的字体,也是汉字字体演变的最后阶段。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介绍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介绍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

其演变过程如下:
1.甲骨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出现在商朝早期,既表意又表音。

2.金文:刻在金属(主要是铜)上的文字,主要出现在商末至秦汉时期,既表意又表
音。

3.小篆: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整理规范的一种字体,笔画纤细匀称,风格独特,仍能
部分表意,但主要表音。

4.隶书:在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结构扁平,笔画粗细不一,起于秦代,盛行于汉
代,逐渐成为定型字体。

5.楷书:也称真书或正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起于汉末,一直使用到
现在。

6.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汉末,书写起来比楷书简便,但比
草书易于辨识。

7.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而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快速书写的字体,
最早的草书是章草,后来逐渐演变为今草和狂草。

此外,汉字的演变也伴随着造字原则的变化,从早期的表形、表意到形声。

如今使用的简化字是在长期文字演变的基础上形成的。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关于中国汉字演变的资料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汉字历史演变过程

汉字历史演变过程

汉字历史演变过程汉字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它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从古代的甲骨文,到如今的简化字,汉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智慧。

下面将以人类的视角,生动地叙述汉字的历史演变过程。

一、甲骨文时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甲骨文是最早出现的汉字形式之一。

这种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记录古代商代的祭祀和卜卦活动。

甲骨文的形状复杂,结构繁复,具有象形和指事的特点。

例如,“日”字就是由太阳的形状演变而来,表示白天。

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汉字的雏形已经形成。

二、金文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3世纪)金文是甲骨文的演变形式,它的字形更加规范、工整,书写方式也更加流畅。

在商周时期,金文逐渐成为贵族和官员使用的文字,用于刻制铜器和铭文。

金文的字形已经与现代汉字有很大的相似性,但仍然保留着一些象形的特点。

三、隶书时期(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隶书是秦朝时期产生的一种字体,它的字形更加规范、简洁。

隶书的结构清晰,笔画有规律可循。

随着秦朝的统一,隶书成为官方文书和行政文件的标准字体,对后世的书法影响深远。

隶书的字形已经非常接近现代汉字,但仍然有一些差异。

四、楷书时期(公元3世纪-公元7世纪)楷书是隶书的演变形式,它的字形更加规范、统一。

楷书的笔画平直,结构简洁,书写流畅。

在东晋时期,楷书成为文人士大夫和书法家常用的字体,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创作和书法艺术。

楷书的字形与现代汉字几乎一致,是现代汉字的主要来源之一。

五、隶变楷时期(公元7世纪-公元20世纪)隶变楷是楷书的变体,它的字形更加规范、简洁。

随着时间的推移,楷书逐渐演变为隶变楷,字形更加规范统一,书写更加流畅。

隶变楷是明清时期文人士大夫和书法家常用的字体,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创作和书法艺术。

隶变楷的字形与现代汉字几乎完全一致。

六、简化字时期(20世纪以后)简化字是20世纪中叶以后出现的一种汉字形式,它的字形更加简单、易于书写。

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为了提高国民的读写能力,中国政府在1956年进行大规模的汉字简化工作,将部分繁体字简化为简化字。

简述汉字字形的演变过程

简述汉字字形的演变过程

简述汉字字形的演变过程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引人注目,其字形的演变历程也是神奇而值得探究的。

在这里,我们将简要概述汉字字形的演变过程,并让大家对其有更深入的认识。

一、东周金文时期东周金文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字时期之一,在这一时期,汉字的字形非常简单,常见的字为“口”、“日”等。

这些字形非常朴实,缺乏艺术和美感,但却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二、西周石鼓文时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汉字的字形也逐渐变得更加复杂和有艺术感。

西周石鼓文时期,汉字的字形已经开始具有了更高的美感和表现力,字形更加完整、圆润。

三、秦汉时期在秦汉时期,汉字的字形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行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文字来表达。

因此,在这一时期,汉字的字形也开始变得更加丰富复杂,表达能力也更加强大。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过了长期的文化交流和多元文化的交融,汉字的字形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这一时期,汉字的字形具有了更多的艺术美感,更加有韵律感和表现力。

五、隶书时期隶书时期是汉字字形演变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是汉字的一种书写形式。

在隶书时期,汉字的字形变得更加清晰和精美,字体形态也更加整齐,笔画变得更加有艺术韵味。

六、楷书时期楷书时期是汉字字形演变的重要阶段之一,它是隶书演变而来的一种写法。

在楷书时期,汉字的字形开始变得更加规范和标准,字体更加严谨,注重平衡和协调。

总结:通过以上对汉字字形演变过程的简要概述,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汉字的演变之路是一个相当漫长且不断发展的历程。

汉字的演变不仅反映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变迁,也是文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断探索和发掘汉字字形的演变历程,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汉字的发展与演变

汉字的发展与演变

汉字的发展与演变
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形式,出现在商代晚期,主要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

甲骨文的特点是笔画较为简单,字形大小不一,多以象形和会意为主要造字方法。

甲骨文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之一。

二、金文
金文是继甲骨文之后的一种文字形式,主要出现在西周时期,刻写在青铜器上。

金文笔画比甲骨文稍粗,字形更加规整,同时出现了大量的铭文和长篇文字。

金文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对于研究西周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小篆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的一种文字形式,其特点是笔画规整、结构紧凑,字形美观大方。

小篆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的统一和规范,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

小篆在秦代和汉初被广泛使用,后来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四、隶书
隶书产生于小篆之后,其特点是笔画简化、字形扁平,书写方便快捷。

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书写方式的重大变革,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隶书在汉代被广泛使用,后来逐渐演变为楷书和行书等其他字体。

五、楷书
楷书是隶书之后的一种文字形式,其特点是笔画规范、字形端正,易于辨认和阅读。

楷书在唐代成为官方文书的主要书写字体,后来逐渐演变为现代汉字的基础。

楷书在宋元明清时期被广泛使用,至今仍然是汉字的主要书写形式之一。

六、行书
行书是楷书的一种变体,其特点是笔画连绵、字形流畅,书写速度快且优美。

行书在魏晋时期开始流行。

汉字的演变过程顺序

汉字的演变过程顺序

汉字的演变过程顺序
1.甲骨文阶段:大约从商代晚期至周代初期,约公元前14世纪至公
元前11世纪。

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形体记录,主要出现在龟甲和兽骨上,字形多为直线组成,具有象形和指事性质。

2.金文阶段:大约从周代初期至西汉中期,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
前2世纪。

金文是汉字的另一种古文字形式,主要出现在铜器上,字形逐
渐演变为笔画结构复杂的形式,有更多的象形和会意字。

3.考古文字阶段:大约从西汉至东汉,约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

考古文字是指出土的汉字形态,包括篆书、隶书等多种字形。

这一阶段出
现了汉字的繁草书写形式,字形开始趋于简化。

4.隶书阶段:大约从东汉至北魏,约公元2世纪至6世纪。

隶书是一
种工整的汉字书体,字形更加规范和工整。

在这一阶段,字形逐渐由繁到简,开始出现了一些楷书的特征。

5.楷书阶段:大约从唐代至现代,约7世纪至今。

楷书是现代汉字书
写的主要形式,字形规整、平衡,逐渐形成了现代常用汉字的基本形态。

在这一阶段,汉字的结构和笔画逐渐趋于稳定,字形也更加统一和规范。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的演变过程是一个概括性的总结,实际上每个阶
段都有相应的变化和细分,汉字演变是一个相当复杂和长期的过程。

古今汉字字形演变的举例介绍

古今汉字字形演变的举例介绍

古今汉字字形演变的举例介绍
中国的汉字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字形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不断演变。

下面介绍一些汉字字形的演变过程。

1. 「人」字:古代「人」字像一个站立的人形,后来逐渐变为一个斜倒的形态,再后来又变为现在的直立形。

2. 「木」字:古代的「木」字呈现一棵树的形状,后来逐渐变为类似于「十」字形状,目前「木」字的形态与古代差别不大。

3. 「月」字:古代的「月」字呈现出弦月的形状,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圆形,但是在日本的一些书法中还能看到类似于弦月的形状。

4. 「日」字:古代的「日」字呈现出太阳的形状,后来演变出了阳文、阴文两种形态,其中阳文中「日」字像一个小车,阴文中则像一个烛火。

5. 「马」字:古代的「马」字表现出马的整个形态,后来演变为只表现出马头的形态,而现在的「马」字则是一个立体的形态。

汉字字形发展演变的历程

汉字字形发展演变的历程

汉字字形发展演变的历程
汉字字形发展演变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出现于商朝晚期(公元前14 世纪至公元前11 世纪)。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卜辞。

2. 金文:金文是商周时期(公元前11 世纪至公元前221 年)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金文的字形比甲骨文更加规范,笔画更加整齐。

3. 小篆: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公元前221 年)推行的文字,是汉字的第一次标准化。

小篆的字形比金文更加简化,笔画更加统一。

4. 隶书:隶书是汉代(公元前206 年至公元220 年)的主要字体,是从小篆演变而来的。

隶书的字形更加简化,笔画更加流畅。

5. 楷书:楷书是唐代(公元618 年至907 年)的主要字体,是从隶书演变而来的。

楷书的字形更加规范,笔画更加整齐,是现代汉字的基础。

6. 草书:草书是汉代(公元前206 年至公元220 年)出现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快速书写而产生的。

草书的字形非常简化,笔画非常流畅,但是难以辨认。

7. 行书:行书是汉代(公元前206 年至公元220 年)出现的一种字体,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

行书的字形比草书更加规范,比楷书更加流畅,是现代汉字书写中最常用的字体之一。

总的来说,汉字字形的发展演变是一个不断简化、规范和统一的过程。

简述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

简述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

简述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
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可以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以下是汉字形体演变的基本过程:
1. 甲骨文:甲骨文是汉字最早的形式,出现于商代早期(公元前
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以占卜和文字记录为主要用途。

甲骨文的
字形比较规范,以龟甲和兽骨为主要载体,采用刻写或书写的方法。

2. 金文:金文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的汉字形式,以青铜器为主
要载体,采用铸造或镌刻的方法。

金文的字形比甲骨文更加灵活,出现了一些笔画复杂、形态独特的字形,如“鼎”、“良”、“觚”等。

3. 秦朝隶书:秦朝统一六国后,采用了隶书作为官方文字。

隶书
的出现标志着汉字书写正式纳入了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进程。

隶书的特点是笔画简练、规范,速度较快,易于书写和辨认。

4. 汉朝楷书:汉朝时期,楷书开始流行,成为汉字的主要书写形式。

楷书的特点是笔画规范、端正,具有一定的对称和平衡感,是汉字演变中的基本形态。

5. 唐朝行书和草书:唐朝时期,行书和草书逐渐流行,成为汉字
书写的主要形式之一。

行书和草书的特点是笔画自由流畅,具有一定
的变化和动感,是汉字演变中的高级形态。

以上是汉字形体演变的基本过程,不同的时代和地域,汉字的书
写形式和形态也会有所不同。

字形演变

字形演变

字形演变造字解说甲骨文(耳朵)(用手抓),造字本义:割下死敌的耳朵,以示战功。

古代战争中,士兵割下死敌的耳朵作为评价战绩的依据。

金文将甲骨文的手写成明确的。

篆文承续晚期金文字形。

附文言版《説文解字》:取,捕取也。

从又从耳。

《周禮》:“獲者取左耳。

”《司馬法》曰:“載獻聝。

”聝者,耳也。

附白话版《说文解字》:取,捕杀。

字形采用“又、耳”会义。

《周礼》上说:“获胜者割下敌人的左耳。

”《司马法》上说:“载献聝。

”聝,就是耳朵。

引申线索分类词汇①本义,动词:割下死敌的耳朵以示战功。

本义只见于古文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

——《周礼》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者,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泽。

——《左传• 昭公二十年》取,捕取也。

——《说文》取吴元济。

——《资治通鉴• 唐纪》②动词:得到,获得。

取得取保取胜取证取经取乐取暖取信取悦取之不尽/ 争取必取宋。

——《墨子• 公输》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诗• 魏风• 伐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 劝学》两者合而天下取。

——《荀子• 王霸》而利取分寡。

——《晏子春秋• 外篇重而异者》文能取胜。

——《史记• 平原君虞卿列传》取阳晋。

——《史记• 廉颇蔺相列传》夸主以为高,异取以为高。

——《史记• 秦始皇本纪》取数斗归。

——三国魏• 邯郸淳《笑林》上高堂,行取殿下堂,孤儿泪下如雨。

——《古乐府》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谗毁竟自取。

——唐• 杜甫《上水遣怀》于人也奚取焉。

——唐• 韩愈《朱文昌校昌黎• 先生集》召闹取怒。

——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伐竹取道。

——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钻燧取火。

——《韩非子• 五蠹》王良御之,则日取乎千里。

——《韩非子• 难势》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

——宋• 苏轼《阳关词》取一葫芦。

——宋• 欧阳修《归田录》取器械。

汉字形体演变

汉字形体演变

六国古文
晋 玉 石 盟 书
战 国 帛 书
战国中山鼎及铭文
秦系文字
秦系文字指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以及小 篆。秦国文字也有正体、俗体之分。秦国文字的 正体后来演变成小篆,俗体则是隶书形成的基础。 笔画变为勾廓,而且常常有简笔,因此有人称它 是当时的俗体字。
《说文解字· 叙》云:“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 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 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皆取 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史籀大篆指春秋 到战国初期的秦国文字。省改包括两方面: 一是改变笔画,进一步趋于规整匀称,结果是减弱 了古文字的象形意味。二是省略偏旁和简化线条。
甲骨文的特点
1、象形程度较高,沿用图画写实手法;接 近图画文字。
2、字体不规范:甲骨文里象形、指事、会意、 形声、假借这几种造字法都已具备,所以说它 是一个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但是在字形上还 很不固定。 (1)同一字写法不定。 (2)字的繁简不一。 (3)一些意近的偏旁可互相替代。 (4)同一个字可以正写、反写、侧写、倒写。 (5)偏旁位置左右上下不分。 3、笔画方折,线条瘦直。笔画纤细而不规则。
3、笔画方折,线条瘦直。笔画纤细而不规则。 甲骨文因为是用刀刻的缘故,字体比较瘦, 笔划比较硬。而且由于刀刻的不易,所以使得 原来的圆形变为方形。
金文是商周时期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由于 商周铜器以钟鼎为最多,又由于钟是主要乐器, 鼎是主要礼器,所以又称金文为钟鼎文。古代以 祭祀为吉礼,称祭祀所用的铜器为吉金,所以又 称金文为吉金文字。商周时人们对钟鼎彝器非常 重视,所以在上面铸上政令、契约、诸侯贵族还 常铸上他们光荣事件的一些文字做为永久纪念。 这种文字也普遍地铸在青铜兵器、货币、符玺上, 统称为“金文”。

汉字的演变过程

汉字的演变过程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1.甲骨文: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文字,因刻在乌龟甲壳和牛的肩胛骨上,故称"甲骨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气候,习尚等许多方面,是研究当时历史的重要资料.甲骨文先后出土约14万片,单字总数约4500个,可认者约1700字.甲骨文是汉字的"祖先",距今约3000多年,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即从那时开始。

甲骨文2.金文:金文是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兴盛于周代,线条较之甲骨文更加粗壮有力,文字的象形意味更为浓重。

金文3.大篆(石刻文):产生于周代,兴盛于秦代。

大篆4.小篆: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实行了一连串的改革;其中,统一文字就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政策.统一后的字称为小篆.此种书体上承东周时秦国器铭与刻石文字,会融各地书风而成,为中国第一次统一之字体,居书史转变之关键.秦文是在"金文","籀文"(大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书体,故秦文又称"秦篆",后人又用"小篆"称之。

小篆5.隶书:隶书是小篆的简便写法,最早流行于秦代下层人物中间,相传为程邈在监狱中将其整理成一种新字体.图为湖北出土的秦隶竹简。

隶书在汉代(公元前206-220年)得到了很大发展,变无规则的线条为有规则的笔画,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

隶书6.草书与行书:古代的中国人还创造出了两种可以快速书写的字体:草书和行书.草书主要有章草,今草和狂草3种.中国浙江的"兰亭碑亭"是个有名的地方,当年,王羲之在这里写下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草书的诞生标志着书法成为一种能够高度自由地抒发情感、表现书法家个性的艺术。

草书行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

汉字演变的七个阶段是什么

汉字演变的七个阶段是什么

汉字演变的七个阶段是什么汉字演变的七个阶段:一是甲骨文,二是金文,三是篆书,四是隶书,五是楷书,六是草书,七是行书。

汉字从甲骨文以来发生了许多变化。

根据史实,这些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改革和自然流变。

汉字的改革一般是非连续的、剧烈的、短期内完成的;而汉字的自然流变是连续的、缓慢的、长期的。

汉字从甲骨文以来发生了许多变化。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1、甲骨文甲骨文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之一。

其中,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失传,仅有中国的汉字沿用至今。

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

在已发现的4500多甲骨文单字中,目前已能认出近2000字。

2、金文与甲骨文同期,青铜器上铸造的文字称为金文或钟鼎文,西周时期的《散氏盘》、《毛公鼎》具备很高的史料和艺术价值。

3、篆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李斯在大篆和六国古文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和整理,制定出了小篆作为秦朝的标准书写字体,统一了中国的文字。

小篆呈长方形,笔画圆润流畅。

从甲骨文到小篆,汉字经历了从象形文字到表意文字的发展过程,字形逐步脱离事物的具体形象。

这一时期的汉字称为古文字。

4、隶书到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书体。

隶书的出现,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5、楷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

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6、草书《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

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7、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

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的形体,即字体,指汉字的书写体态。

汉字从产生到现在,虽没有跳出表意文字的圈子,但文字的形体一直按从鳘到简的规律发展演变。

主要出现了八种字体: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

再到现在的印刷字体。

一、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

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

这种文字是清末光绪年间(公元1889年)在河南安阳县城西北五里路小屯村以北洹水以南发现的。

1、产生这个地方曾是殷商王朝都城的遗址,是从盘庚迁到殷地(即安阳小屯)。

一直到纣王灭亡的年间的都城。

所以,我们知道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距今约有3000年的历史。

殷商社会,科学文化很不发达,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不能解释,认为是鬼神操纵,掌握着自然的变化,而死去的祖宗的灵魂得以预知未来的事情,可以决定人们的命运。

因此,殷王朝统治者十分迷信,非常崇拜神,从国家大事到日常生活,如祭祀,征战,畋猎,天气,安危疾病,男女生育等,都要事先占卜,问神以知吉凶,再决定行止。

占卜的方法,先将龟甲或兽骨剖开,然后在背面凿出椭圆形的小槽或钻成小孔,再用火烧烤。

甲骨片受热后自然在正面裂出各种条纹。

史官便按照条纹的不同形状来判断吉凶祸福,占卜后由占卜人在甲骨上刻下占卜的月日,贞人,占卜的内容,结果(即兆头,所示吉凶),以及事后的应验的情况。

作为档案保存。

这些记录就是甲骨文字,由于多是占卜的记录,就内容说叫“卜辞,贞卜文字”又由于用尖锐的东西刻的,又叫“契文”,又由于是在殷商的故都废墟发现的,又叫“殷墟文字”。

2、发现卜辞的发现,完全是偶然的。

1898年与此同时1899年之交,农民犁田时,时常发现刻有图文的甲骨,农民不知道这些甲骨的来历,但以为年代久远,可以治病,就收集起来卖给药商,称“龙骨”。

据说,1899年,当时北大校长,金石专家王懿荣因生病吃药,首先发现甲骨上刻的是古代文字,才开始收集。

从发现起,经过80年的不断收集整理,挖掘,到目前为止已发现了十六,七万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国文字原因: 1.诸侯各自为政 2.文字应用多 3.使用者由贵族扩散到民间
• 使用情况:秦国地处西 僻,继承春秋、西周的 文字传统;东方六国文 字变化大
• 如:鹿、步
秦代小篆:秦统一中国后颁行的标准字体
许慎在《说文解
是根据战国时期的 秦国文字(最多地
楷书:
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楷 书书法家是钟繇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和其 子王献之在钟繇基础上 又有发展,显得更为美 观
尽管楷书魏晋时期已形 成却使用得很少,终在 南北朝成主要字体
第一部甲骨文著录书:刘鹗《铁云藏龟》,之后罗 振玉、王国维、郭沫若等人的研究奠定、形成了甲 骨学
甲骨文特点
象形,但已线条化,笔莫
画纤细,圆笔少,直笔 多,如:目、牛、止 (趾)、莫(暮)
·字无定格,如:逐牢车(車)
2.两周金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 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 乐器以钟为代表。两周盛 行在铜器上铸文,铸(少 数是刻)在青铜器物上的 文字就叫做钟鼎文,又称 金文、吉金文字、铜器铭 文等。从商代中期开始出 现,到西周已成为通行文 字,两周的古文字留传下 来的,以金文为最多。毛 公鼎铭文497字为西周时 最长的铭文。
第 一 节 汉字形体的演变
汉字形体演变的六个阶段: 一)殷商甲骨文二)两周金文三)战国文字四)秦代 小篆五)汉代隶书六)魏晋楷书
1、 殷商甲骨文
甲骨文又称卜辞、殷虚文字等,
主要是指商代锲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
字。甲骨文出土于商代故殷墟(今
安阳小屯村),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
成体系的文字。(发现一些少量陶文,
被认为比甲骨文早)主要出现在商代后期二百多年 间。(周代有甲骨文,但很少。)商代的主要书写 工具是毛笔。但用毛笔写的保存下来的很少。刻在 龟甲兽骨上的不易腐朽,所以保存下来的较多。
甲骨文的有关知识
制作: 第一步,锯削磨平。 第二步,制造“钻
凿”。 第三步,灼兆刻辞。
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19世纪末,安阳小屯村的村 民在耕地时,经常发现甲骨。村民把它看作是可作 药用的“龙骨”卖给药店,于是这些龙骨被药材经 纪商贩运到各地销售。传说1899年(光绪25年),金石 学家王懿荣(1845—1900)得了病,医生为他开了一张 处方,上面有一味中药是“龙骨”。王懿荣派人到 宣武门外药店达仁堂购药。药买回来之后,王懿荣 验看药包,结果意外地发现“龙骨”上刻有一种类 似篆文的文字。他意识到这可能是一种很古老的文 字,价值连城,遂不惜巨资大量购求。经他“细为 考订,始知为商代卜骨,至其文字,则确在篆籀之 前” 。


隶变的作用:
隶变使汉字形体彻底摆 脱了古汉字象形、象意 的桎梏,冲破了篆书线 条结构的严密裹刺的纠 缠,由“描绘”符号一 变而为“书写”符号, 面目焕然一新、简洁明 快,能更好地适应毛笔 的性能,便于书写,大 大提高了汉字作为汉语 工具的功效。
直到今天,两千我 年过去了,实用中的汉 字形体(指文字构形), 从总体上看,并没有发 生根本性的变化。由此 可见,隶变在汉字发展 史上确实是一次质的飞 跃,所以人们把它看作 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字·序》:“秦始皇帝 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
保留西周文字传统) 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
稍作整改;主要保 合者,斯作《仓颉篇》、
存在《说文》中。 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
篇》、太史令胡母敬作
《博学篇》,皆取史籀
大篆,或颇省改,所谓
小篆是也。”
秦代小篆特点:“书同文”,实现标准化、规范 化
结构定型,固定了偏旁 部首的位置和写法。
隶书就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进入今文字阶段,古文字 的象形性被丢掉了,很多字形上无法直接看出其构造意
图。
隶书特点
用方折、平直的笔 法改变篆书圆转的 笔道。
用点、画结构取代 篆书的线条结构。
书法上有挑法、波 势、和波磔。
武 休
隶变:
隶变,是汉字由篆书到隶 书的演变,是汉字由古 文字演变为今文字的一 次质的飞跃。隶变抛弃 象形特征,用笔势代替 笔意(用书写符号代替 描绘符号),失去构形 理据。 隶变实现文字的符号化; 实现符号的简单化,便 于书写;奠定了实用汉 字的基本形体。
符号化(表意抽象化, 笔画线条化,书写规整 化)
规整匀称,象形程度降 低
如中:甲骨文——战国 文字——小篆
武: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小篆
汉代隶书
历史上也称佐书、 史书、八书,是以 点、横、掠、波磔 等点画结构取代篆 书的线条结构而使 之便于书写的一种 字体
隶书有秦隶、汉隶。 秦隶也叫古隶,通 行于秦汉之际,是 秦系文字的发展。 汉隶由秦隶发展, 汉隶又叫“八分”。 隶书是由秦系文字 中的俗体文字发展 起来的。
金文特点:
象形性弱化,符号性增 强
趋向定型化 注重字形美化,雄浑有
力 且有圆弧笔 如:伐、自
得、步:甲骨文——金文
战国文字
战国文字的品类很多: 金文、石刻文字、玺印 文字、货币文字、陶文、 简帛文字
秦国文字继承春秋、西 周的文字传统;东方六 国文字变化大。
秦系文字和六国文字
通论 第一章 汉字
第一节 汉字形体的 演变
第二节 造字原则和 方法——六书及因 形求义 (核心,最 重要的是实践)
第三节 古书的用字
原因:因为古代汉语是用 汉字记录下来的。上古 汉字是表意文字,寓意 于形是其本质特征,古 汉语的词的本义有很多 可以通过对汉字最初构 形的分析来掌握,掌握 了本义就可以进一步掌 握从本义出发的引申义。
石鼓文:春秋战国间的 秦国文字
石鼓文,属秦系文字, 唐初在天兴县(陕西凤 翔)发现十个石碣,每 个上面都刻着六七十字 的四言诗。石碣有些像 鼓,因而称为石鼓。所 录为《车工》拓本局部
吾车既工,吾马既同。 吾车既好…
与“吾” 音同,此 处用作第 一人称代 此句意为:我的猎 工,坚致。同词,。指马的 车已很坚固,我的 足力齐同,皆能疾奔。 马匹足力齐同,我 《诗经 ·小雅 ·车攻》: 的猎车十分良好… “我车既工,我马既 同。”毛传:攻,坚。 同,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