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段站课程设计
《铁路线路与站场管理》课程标准
![《铁路线路与站场管理》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848cd07b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54.png)
《铁路线路与站场管理》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轨道交通类铁道运输服务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轨道交通基础》《轨道交通信号设备与信号显示》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让学生掌握从事铁路线路和铁路车站相关作业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铁路客运组织》《铁路货运组织》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72学时,4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突出专业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铁路运输组织工作所涵盖的知识技能学习与职业精神培养。
1.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轨道交通类铁道运输服务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各种铁路车站、线路的认知及其实践应用等能力的培养,结合本课程的性质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最新理念,确定本课程目标。
2.根据“中等职业学校铁道运输服务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以及铁路车务、铁路客运、铁路货运等岗位需求,围绕铁路线路与站场识图及其应用的关键能力,反映铁路车务、铁路客货运工作的实际,体现科学性、前沿性、适用性原则,确定本课程内容。
3.以“铁路线路和站场的认知、车站设备及图形的布置、车站作业的标准、线路和站场管理的流程”为主线,设置模块和教学单元,将铁路线路与站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融合。
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序化教学内容。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铁路线路的组成以及编组站、区段站、中间站的作业管理流程和图型实践应用,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明生产职业习惯。
1.了解铁路线路的平面和纵断面的特点,熟悉铁路线路的类别,掌握路基及桥隧建筑物的基本知识。
2.了解铁路站场布置的基本原则,掌握站场设备设施的组成、作用及特征,能对铁路站场股道和道岔进行编号。
单线铁路区段站课程设计
![单线铁路区段站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4e38f35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ab.png)
单线铁路区段站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单线铁路区段站的基本概念、运行原理及功能。
2.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单线铁路区段站的发展历程及其在铁路运输中的作用。
3. 学生能够掌握单线铁路区段站的主要技术参数和运营管理要求。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单线铁路区段站在实际运行中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并优化单线铁路区段站的运行图,提高运输效率。
3. 学生能够运用图表、文字等形式,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对单线铁路区段站的认识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铁路交通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激发他们为我国铁路事业做出贡献的意愿。
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在团队中沟通、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提高他们对铁路运输行业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铁路运输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单线铁路区段站的基本知识,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铁路基础知识,但对单线铁路区段站的了解较为有限,需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单线铁路区段站概述- 单线铁路区段站的定义与功能- 我国单线铁路区段站的发展历程2. 单线铁路区段站运行原理- 线路布局与设施配置- 列车运行与调度3. 单线铁路区段站技术参数与运营管理- 主要技术参数及其含义- 运营管理要求与制度4. 单线铁路区段站运行图设计- 运行图的基本概念与构成- 运行图设计原则与方法5. 单线铁路区段站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 常见问题及其原因- 解决方案与优化措施6. 单线铁路区段站案例分析- 典型案例分析- 小组讨论与总结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1周:单线铁路区段站概述第2周:单线铁路区段站运行原理第3周:单线铁路区段站技术参数与运营管理第4周:单线铁路区段站运行图设计第5周:单线铁路区段站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第6周:单线铁路区段站案例分析教学内容与教材关联性:本教学内容依据铁路运输专业教材中关于单线铁路区段站的相关章节进行组织,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区段站课程设计》word文档
![《区段站课程设计》word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eb2863b56294dd88d1d26b5f.png)
区段站课程设计任务书及指导书浙江师范大学交通学院课程设计任务书1 课程设计的目的要求 1.1 目的:(1)进一步巩固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2)初步掌握区段站设计的主要环节,并进行坐标计算、查表、绘图等基本技能的训练;(3)培养独立思考及独立工作能力。
1.2 要求:(1)分析已知资料,确定车站原则性配置图; (2)确定车站各项设备的相互位置及数量;(3)设计车站布置详图。
并绘制比例尺平面图(1:2000); (4)编写设计说明书。
2已知资料:(1)单线铁路区段站D 在铁路上的位置如下:(2)该站站坪长度为2500米(3)各衔接方向限制坡度:A 、B 、C 三方向均为6‰,其到发线有效长为850米。
(4)机车类型货运机车:“DF4”内燃机车 客运机车:“BJ”内燃机车 (5)机车交路本站为货运机车基本段,三方向均采用肩回交路。
货运机车都入段,客运机车不入段。
A BC(6)行车联络方法:半自动闭塞。
(7)道岔操纵方法:大站继电集中。
注:表中数字为客+直通+区段+摘挂。
(9)本站作业车货场、机务段各取(送)两次调车机车每昼夜入段两次课程设计指导书1 分析原始资料原始资料是进行课程设计的根据。
同学们在接到任务书后,首先应对任务书所给的已知资料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以便了解各项资料的用途及设计中所要解决的问题。
2 选择车站配置图车站配置图的选择是设计中最重要的工作,车站配置图的合理与否,对车站作业和工程投资影响很大。
一般应根据任务书给定的原始资料,提出几个可能方案,进行详细的技术经济比较,从中选出最优方案。
由于时间关系在本课程设计中不可能进行详细比较。
因此可以根据原始资料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加以确定。
2.1 车站类型的确定根据任务书中所给的客货运量、线路的有效长度及地形条件等因素来确定所采用的车站配置图类型。
但选用的车站配置图,在长度上应与任务书中所规定的站坪(在铁路正线的平、纵断面上设置车站配线的地段)长度相适应,一般不小2.2 各项设备相互位置的确定确定区段站五项设备的合理布置,绘一车站基本配置图,画出各项设备、咽喉区主要作业进路上的道岔和渡线,并简要说明其采用的理由。
铁路站场及枢纽课程设计
![铁路站场及枢纽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2e32e03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58.png)
枢纽区段站课程设计阐明书**: ***学号: 3616专业: 交通运送班级: 10级交运7班学院: 交通运送与物流学院****: ***12月第一章绪论车站旳性质、设备及重要任务本站为区段站一、其设备为1.客运业务设备旅客站房、旅客站台、雨棚及横越线路设备。
2.货运业务设备货场及其有关设备(装卸线、存车线、货品站台、仓库、雨棚、堆放场及装卸机械)3.运转设备①供旅客列车使用旳运转设备——旅客列车到发线、客车车底停留线(必要时);②供货品列车使用旳运转设备——货品列车到发线、调车线、牵出线(有时设小能力驼峰)、机走线及机待线等。
二、其重要任务是:–为邻接旳铁路区段供应及整备机车或更换机车乘务组;–为无改编中转货品列车办理规定旳技术作业;–办理一定数量旳列车解编作业及客、货运业务;在设备条件具有时, 还进行机车、车辆旳检修业务。
第二章车站基本状况确定第一节站型选择区段站布置图旳选择必须适合一定旳车流数量、性质和特点及地形条件, 结合城镇规划等原因, 通过方案比较, 因地制宜选择合理旳图形, 以保证一定阶段内车站能力与运送需求相适应。
在选择过程中, 应力争到达每一阶段旳工程造价最省、运行支出至少、投资效果良好旳基本目旳。
1)根据上述区段站布置图旳分析原则, 可得到本站宜采用横列式布置图, 理由有如下几点:2)本站设计无地形条件限制, 不受地形影响;本区段站每日旅客列车队数相对较少, 故上下行客货列车旳到发进路交叉不是很严重;3.采用此布置图, 可使车站布置紧凑, 站坪长度短, 占地少, 设备集中, 投资少, 管理以便, 车站定员少;4、对于部分改编中转列车旳甩挂作业较为以便, 适应地形能力强, 有深入发展旳空间;第二节第三方向引入本站为枢纽区段站, 有A.B.C三个引入方向, 由于衔接方向引入不一样旳调车系统而引起旳, 因此在各衔接方向之间交流旳车流量一定期, 减少折角车流旳措施重要是寻求两系统间互换车流最小旳进站线路布置方案, 本站设计根据折角车流最小旳原则考虑引入方向(只计算旅客和直通货品列车由设计任务书中所给旳列流表, 进行折角车流旳计算:A—B车流量大小为:5+11+5+9=30A—C车流量大小为:3+5+3+7=18B—C车流量大小为:3+5=8根据以上各衔接方向旳车流量大小比较得知: 确定B—C为折角车流, 其引入端为本站右端, 如下图所示:第三节 编制D 站车流图和列流表 列流图第三章 车站设备配置第一节 客运设备配置 一、 站房位置旅客站房设在城镇同侧, 以以便旅客进出站。
区段站课程设计报告范文
![区段站课程设计报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669e059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f5.png)
区段站课程设计报告范文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区段站的概念、分类及功能,了解其在交通运输中的重要性。
2. 学生能够掌握区段站的运行原理,了解区段站与线路、车辆、信号等要素之间的关系。
3. 学生能够掌握区段站运输组织的基本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区段站在交通运输中的作用,提出优化区段站运行的方案。
2. 学生能够运用区段站相关知识,设计简单的区段站运输组织方案,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区段站案例研究,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区段站知识,培养对交通运输事业的热爱,增强社会责任感。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 学生通过了解区段站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增强国家意识,培养民族自豪感。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区段站相关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课程设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等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具有交通运输专业素养的人才。
二、教学内容1. 区段站概述- 区段站的概念与功能- 区段站的分类及特点2. 区段站运行原理- 区段站与线路、车辆、信号的关系- 区段站运输组织的基本方法3. 区段站运输组织- 区段站运输组织的基本原则- 区段站运输组织方案设计- 区段站运输组织案例分析4. 区段站优化- 区段站运行存在的问题- 区段站优化方法与策略- 区段站优化案例分析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本课程以《交通运输》教材相关章节为基础,结合实际教学需求,制定以下教学大纲:第一周:区段站概述- 学习区段站的概念、功能、分类及特点第二周:区段站运行原理- 掌握区段站与线路、车辆、信号的关系及运输组织基本方法第三周:区段站运输组织- 学习区段站运输组织的基本原则,设计简单的运输组织方案第四周:区段站优化- 分析区段站存在的问题,学习优化方法与策略,进行案例分析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合理,旨在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区段站相关知识,为后续的实际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枢纽区段站课程设计
![枢纽区段站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f961529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a6.png)
枢纽区段站课程设计一、引言枢纽区段站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最为关键的节点之一,其作用是实现不同地铁线路之间的换乘,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最为繁忙、复杂的区域之一。
因此,对于枢纽区段站的课程设计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枢纽区段站的特点、课程设计目标和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枢纽区段站的特点1.客流量大由于枢纽区段站处于不同地铁线路之间,因此其客流量非常大。
在高峰期,每天可能会有数万人次通过这些车站。
2.换乘方便枢纽区段站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其换乘方便。
在这些车站,乘客可以通过不同的出入口直接进入不同地铁线路,从而实现快速换乘。
3.安全性高由于客流量大,因此枢纽区段站在设计上也非常注重安全性。
例如,在车站内设置了多个出入口和紧急疏散通道等设施,以确保人员疏散时能够顺畅进行。
三、课程设计目标和内容1.目标(1)了解枢纽区段站的特点和作用,掌握其设计原则和要求;(2)了解不同类型的枢纽区段站的特点和差异,掌握其设计方法和技巧;(3)掌握枢纽区段站的安全管理、客流管理、设备维护等方面的知识。
2.内容(1)枢纽区段站的概述:包括枢纽区段站的定义、特点、作用等方面。
(2)枢纽区段站的设计原则和要求:包括客流量预测、空间布局、出入口设置、紧急疏散通道设置等方面。
(3)不同类型的枢纽区段站:包括交叉换乘型、分离换乘型等不同类型车站的特点和差异,以及相应的设计方法和技巧。
(4)枢纽区段站的安全管理:包括安全预警机制、应急预案制定等方面。
(5)枢纽区段站的客流管理:包括客流监测、疏导措施等方面。
(6)设备维护:包括设备检修保养、故障排除等方面。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在课程设计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
其中,实地考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枢纽区段站的特点和作用。
2.教学手段(1)讲义:编写详细的讲义,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等方面。
(2)PPT:制作精美的PPT,通过图片、图表等形式展示枢纽区段站的特点和设计方法。
区间课程设计举例设计说明
![区间课程设计举例设计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79144bb7fd0a79563c1e72e1.png)
ZPW无绝缘轨道电路举例设计自动闭塞图纸说明(ZPW-2000A型)一、设计依据:ZPW-2000A型无绝缘移频自动闭塞系统工程设计说明二、举例设计方案概述1、设计范围:一个站管辖的区间,共14个闭塞分区;2、举例设计线路为复线双方向运行,正方向运行采用四显示自动闭塞满足列车最高运行速度160km/h(140km/h)技术要求,反方向运行采用自动站间闭塞,满足列车最高运行速度120km/h技术要求;3、采用ZPW-2000A型无绝缘移频自动闭塞设备;4、本设计满足“铁路信号设计规范TB 10007-99”和“铁路自动闭塞技术条件TB/T24”的技术要求;5、机车信号信息定义及分配按照“TB/T 3060-2002”部颁标准执行;三、设计内容:1、区间信号布置图;2、区间移频架、区间综合架设备布置图、区间组合架设备布置图及组合继电器类型表;3、闭塞分区电路图、区间+1发送设备及移频报警电路图;4、区间组合内部配线表;5、站防雷和电缆模拟网络组匣内部配线表;6、DJFJ灯丝继电器防雷组匣内部配线表;7、区间移频架零层配线表;8、区间综合架零层及组匣侧面配线表;四、设计图纸说明:本说明只阐述ZPW2000A型无绝缘移频自动闭塞与其他制式自动闭塞的不同之处。
1、区间信号布置图:(1)站间设备管辖区分界:两车站管辖区按完整闭塞分区划分,电缆控制距离10公里;(2)轨道电路传输长度:1.0Ω.km道碴电阻条件下,轨道电路传输长度为150~1500米;(3)载频配置:由正向进站信号机向区间推下行按……1700-1、2300-1、1700-2、2300-2……顺序循环排列,正向进站接近区段设置为2300-1,上行按……2000-1、2600-1、2000-2、2600-2……顺序循环排列,正向进站接近区段设置为2600-1;(4) 轨道电路绝缘:车站与区间结合处(进站)设置机械绝缘,其余闭塞分区设置电气绝缘,两种绝缘方式的轨道电路具有相同的传输长度。
最新区段站课程设计
![最新区段站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66cdb45ccbff121dc36832e.png)
区段站课程设计区段站课程设计任务书及指导书浙江师范大学交通学院课程设计任务书1 课程设计的目的要求 1.1 目的:(1)进一步巩固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2)初步掌握区段站设计的主要环节,并进行坐标计算、查表、绘图等基本技能的训练;(3)培养独立思考及独立工作能力。
1.2 要求:(1)分析已知资料,确定车站原则性配置图; (2)确定车站各项设备的相互位置及数量;(3)设计车站布置详图。
并绘制比例尺平面图(1:2000); (4)编写设计说明书。
2已知资料:(1)单线铁路区段站D 在铁路上的位置如下:(2)该站站坪长度为2500米(3)各衔接方向限制坡度:A 、B 、C 三方向均为6‰,其到发线有效长为850米。
(4)机车类型货运机车:“DF4”内燃机车 客运机车:“BJ”内燃机车 (5)机车交路本站为货运机车基本段,三方向均采用肩回交路。
货运机车都入段,客运机车不入段。
(6)行车联络方法:半自动闭塞。
A BC(7)道岔操纵方法:大站继电集中。
注:表中数字为客+直通+区段+摘挂。
(9)本站作业车货场、机务段各取(送)两次调车机车每昼夜入段两次课程设计指导书1 分析原始资料原始资料是进行课程设计的根据。
同学们在接到任务书后,首先应对任务书所给的已知资料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以便了解各项资料的用途及设计中所要解决的问题。
2 选择车站配置图车站配置图的选择是设计中最重要的工作,车站配置图的合理与否,对车站作业和工程投资影响很大。
一般应根据任务书给定的原始资料,提出几个可能方案,进行详细的技术经济比较,从中选出最优方案。
由于时间关系在本课程设计中不可能进行详细比较。
因此可以根据原始资料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加以确定。
2.1 车站类型的确定根据任务书中所给的客货运量、线路的有效长度及地形条件等因素来确定所采用的车站配置图类型。
但选用的车站配置图,在长度上应与任务书中所规定的站坪(在铁路正线的平、纵断面上设置车站配线的地段)长度相适应,一2.2 各项设备相互位置的确定确定区段站五项设备的合理布置,绘一车站基本配置图,画出各项设备、咽喉区主要作业进路上的道岔和渡线,并简要说明其采用的理由。
区间设计报告
![区间设计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143bd38d5bbfd0a78567385.png)
设计说明在学习课本理论知识的的根底上,从实践上进一步深入了解ZPW—2000A型无绝缘移频自动闭塞系统的构成及工作原理。
熟悉地面信号、机车信号的显示情况,以及ZPW—2000A 发送器、承受器、衰耗盘、接收器、衰耗盒及端子板等的配线原那么。
二.设计方案1.每半个车站管辖的区间有六个闭塞分区。
2.设计线路为复线双方向运行,正方向运行采用四显示自动闭塞满足列车最高运行速度160km/h技术要求,反方向运行采用自动站间闭塞,满足列车最高运行速度120km/h 技术要求。
3.采用ZPW—2000A型无绝缘移频自动闭塞设备。
4.本设计满足“铁路信号设计标准TB 10007—99”和铁路自动闭塞技术条件TB/T24”的技术要求。
5.机车信号信息定义及分配按照“TB/T3036-2002”部颁标准执行。
三.设计内容1.区间信号平面布置图;2.区间移频柜布置图;3.区间综合架设备布置图;4.继电器组合架布置图;5.黄组合编码电路;四.设计图纸说明1.区间信号布置图〔1〕车站设备管辖区分界两车站管辖区按闭塞分区整体划分,分界点两侧的设备分别由两端的车站管辖,室内设备分别安装在管辖的车站。
本区间信号平面图管辖着下行和上行各6个闭塞分区。
〔2〕轨道电路传输长度Ω.㎞道碴电阻条件下,轨道电路传输长度为150-1500米。
〔3〕载频配置根据载频配置原那么,下行按……1700—1,2300—1,1700—2,2300—2……顺序交替配置,下行正面进站信号机外方第一个闭塞分区配置2300—1,即XILQ为2300—1;上行按……2000—1,2600—1,2000—2,2600—2……顺序交替配置,上行正面进站信号机外方第一个闭塞分区配置2600—1,即5330G为2600—1。
其它闭塞分区那么按原那么配置即可。
〔4〕轨道电路绝缘车站与区间结合处〔进站〕设置机械绝缘,其余闭塞分区设置电气绝缘,两种绝缘方式的轨道电路具有一样的传输长度。
车站课程设计(报告加图纸,主要为联锁表)
![车站课程设计(报告加图纸,主要为联锁表)](https://img.taocdn.com/s3/m/a28a9c0816fc700abb68fcbe.png)
车站信号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指导教师评语考勤(10%) 守纪(10%) 过程(40%)报告(30%)答辩(10%) 总成绩专 业: 自动控制班 级: 控100X姓 名: XXX学 号: XXXXXXXXXX指导教师: XX XX兰州交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201X 年 X月 XX日1设计目的本次课程设计是在学生学完《车站信号自动控制》课程之后进行的一次综合性和实践性训练的教学环节。
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和提高,是培养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水平,又有足够的实践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该课程设计的训练,可使学生综合能力、创新思想得到全面提升;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车站信号自动控制知识和其它先修课程的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正确的设计思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计算机绘图,学会运用标准、规范的手册和图册以及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等,培养工程设计的基本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毕业设计做准备,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工作打下较坚实的基础。
2设计内容及要求本次课程设计要求设计的内容是使用CAD软件绘制给出的呼和木齐站车站信号平面布置图,并根据车站平面布置图编写相应的联锁表。
在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一方面要学会利用已有的资料,合理参考,从而加快设计进程;另一方面又不能盲从,要学会自己独立、主动的思考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
在课程设计结束时,学生应绘制出要求设计的图纸,并写出课程设计说明书。
图纸应用AUTOCAD软件绘制,要求图纸绘制的美观、大方,图内文字清晰,符合TBT10058-98《铁路工程制图标准》;课程设计说明书格式应与毕业设计要求一致,且报告中用的的图不能直接粘贴自其它文献,必须自己画。
3设计图纸说明3.1 呼和木齐站信号平面布置图本次课程设计我画的是呼和木齐站信号平面布置图,如附图CZKS-01所示。
图中包含包头方面和包头扩建方面两个方面,站内共含六条股道,其中四条正线,从上到下依次命名为ⅢG、ⅠG、ⅡG、ⅣG;两条站线,依次命名为5G和6G。
铁路站场与枢纽区段站课程设计-推荐下载
![铁路站场与枢纽区段站课程设计-推荐下载](https://img.taocdn.com/s3/m/0d6144abdd36a32d7275816c.png)
TONGJI UNIVERSITY
第四章总结
1、存在不足和缺憾
这次课程设计,让我在实践中查找出了自己在课程学习上的欠缺,在
不断地发现错误、改天错误的过程中,此次设计得以逐渐改善,最终成型。
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再去改正。
(1)线路有效长计算时,只考虑了不超规定,在仍可以节省的情况下,
尚有部分进一步减少用地的余地;
(2)到发场Ⅰ和到发场Ⅱ的利用率0.45和0.63之间的差值还有进一步减
小的可能。
今后的学习中,努力达到最优化的设计和安排。
2、得到的体会和心得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特别是进行区段站的设计,我对区段站的认识和
理解运用有了很大的提升。
这次课程设计,让我有机会把所学的理论应用
到实践中去,收获很多。
(1)能够较为全面的掌握设计区段站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在课程教学中,
我只注重了理论的学习和知识点的识记,却没有将之与实践结合起
来,这也是后来课程设计遇到诸多障碍和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
过一次次的审核、修正,我终于能够较好地协调各个设计要素间的
关系,圆满完成这次设计;
(2)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一直处于书本上理论分析的内
容得以付诸实践;
(3)在向老师请教中,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学到了不少好的方法,形成
了良好的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
实践出真知,感谢老师的指导,感谢同学的帮助。
区段站课程设计参考图
![区段站课程设计参考图](https://img.taocdn.com/s3/m/4c024a69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56.png)
区段站课程设计参考图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区段站的基本概念,包括其功能、分类及在交通运输中的重要性。
2. 学生能够描述区段站在我国铁路、公路等交通运输网络中的作用,并分析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中区段站规划与布局的合理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进行区段站空间布局的模拟与分析。
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对某一具体区段站进行实地调研,提出改进建议,并撰写调研报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交通运输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对区段站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的尊重和理解。
2. 学生能够关注区段站规划与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培养绿色出行的意识。
3. 学生通过实地调研和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问题解决的能力,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区段站在交通运输网络中的地位与作用,培养学生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实地调研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交通运输网络有所了解,好奇心强,善于合作与探究。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引言:区段站在交通运输网络中的作用与意义。
- 了解区段站的基本概念与功能。
- 分析区段站在我国交通运输网络中的地位。
2. 区段站的分类与特点。
- 铁路区段站、公路区段站的分类及各自特点。
- 区段站在不同交通运输方式中的相互关系。
3. 区段站规划与布局。
- 区段站选址的地理因素分析。
- 区段站空间布局的规划原则与方法。
4. 区段站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分析区段站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 探讨区段站规划与建设的经济效益。
5. 实践活动:区段站实地调研。
铁路区段站课程设计
![铁路区段站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843408b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47.png)
铁路区段站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铁路区段站的基本概念、功能及其在铁路运输系统中的重要性。
2. 学生能够了解铁路区段站的布局、设施及其运行原理。
3. 学生能够理解铁路区段站在提高运输效率、保障运输安全方面的作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铁路区段站的实际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2.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铁路区段站布局方案,提高空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铁路区段站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增强对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自豪感。
2. 学生能够关注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培养对交通运输领域的兴趣。
3. 学生能够树立安全意识,认识到铁路区段站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铁路区段站的相关知识,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铁路运输行业的兴趣,提高其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性质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学要求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将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铁路区段站基本概念:介绍铁路区段站定义、分类及其在铁路运输系统中的作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二节“铁路区段站概述”2. 铁路区段站布局与设施:讲解铁路区段站的布局原则、主要设施及其功能。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一节“铁路区段站布局与设施”3. 铁路区段站运行原理:分析铁路区段站在列车运行、调度、换乘等方面的运行原理。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二节“铁路区段站运行原理”4. 铁路区段站在运输效率与安全中的作用:探讨铁路区段站在提高运输效率、保障运输安全方面的措施。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一节“铁路区段站在运输效率与安全中的作用”5. 铁路区段站案例分析:分析典型铁路区段站的实际运行情况,提出优化措施。
区间课程设计报告
![区间课程设计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4675b22376baf1ffc4fadc3.png)
区间信号自动控制课程设计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兰州交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201x 年 x月x日1 设计目的通过该课程设计的训练,可使学生综合能力、创新思想得到全面提升;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区间信号自动控制知识和其它先修课程的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正确的设计思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设计内容及要求2.1 设计内容(1)某站区间信号平面布置图(左四右四)(2)某站移频柜设备布置图(3)4065G(三接近)发送器编码电路图(4)4065G(三接近)通过信号机点灯电路图2.2 设计要求本次课程设计要求设计合理、文字清晰、图形美观。
在设计完成区间信号平面布置图的基础上,准确地设计移频柜设备布置图、三接近发送器编码电路图、通过信号机点灯电路。
3 设计图纸说明3.1 区间信号平面布置图设计3.1.1闭塞分区长度的确定闭塞分区长度根据通过信号机显示制式的不同,要求有所不同。
本次设计的是四显示。
四显示自动闭塞中,绿黄灯是警惕信号,表示运行前方有两个闭塞分区空闲,两个闭塞分区的长度满足从规定速度到零的制动距离,可以越过绿黄灯后再开始减速;黄灯是限速信号,列车越过黄灯时必须减速至规定的限速值,不然就难以保证在下一个红灯前可靠停车。
闭塞分区长度不小于1000m,不大于1400m。
信号区间布置图以站舍为基准,以左四右四的方式设置闭塞分区,总共有16个闭塞分区,上行从右往左依次为4134G、4122G、4110G、4100G、S1LQG、4064G、4054G、4042G,下行从左往右依次为4031G、4043G、4053G、4065G、X1LQG、4099G、4109G、4121G。
本次设计中上行从右往左区段长度依次是1157m、1140m、1160m、865m、863m、1085m、1146m、1016m。
下行从左往右区段长度依是1197m、1075m、1130m、855m、860m、1180m、1088m、1147m。
区段站课程设计
![区段站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3594d4b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7a.png)
区段站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车站类型和衔接方向1、双线区段站车站为双线区段站,衔接甲、乙两个方向2、单线枢纽区段站车站为单线枢纽区段站,衔接甲、乙、丙三个方向二、设备技术条件1. 铁路等级:Ⅱ2. 信集闭设备:色灯信号机,大站电气集中,双线:自动闭塞;单线:半自动闭塞3. 机务设备:本站为基本机务段,内燃机车牵引,肩迴机车交路,本站客机不入段,机车交路如下:(2货机客机4.车辆设备:本站设站修所和车辆段5.货运业务设备:本站设有一货场,日取送车2次6.两台调机每昼夜各整备交接班2次7.区间:限坡6‰,曲线半径符合规程要求8.到发线有效长850m9.本站主要牵出线端设简易驼峰10.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无特殊要求三、列流资料注:表中数字为:旅列/直通、区段(摘挂)四、设计任务每位同学独立完成一个车站(单线、双线)的设计与计算,要求交出设计文件为:1、车站非比例尺详图1张2、车站1:1000比例尺图1张3、设计说明书一份(包含车站通过能力的计算)五、设计步骤1、分析已知资料,绘制列流图,确定站型及主要设备位置。
2、计算确定到发线,调车线,牵出线,机车线,机车出入段线和中间站台等各项设备的数量及位置。
3、设计车站咽喉,绘出车站非比例尺详图。
4、坐标计算,并推算各到发线和调车线有效长。
5、绘制1:1000车站比例尺详图。
6、计算车站通过能力(到发线、咽喉及车站最终通过能力)7、编制设计说明书(要求简明扼要)六、说明及附录1、站台尺寸一次上下车最大旅客数为600人图上标出横越线路设备(平过道和地道)2、车站马路宽10-15 m3、图标内容4、图中设计线条规格及其他设备表示方法见教材附录“站场平面图图例”。
5、车站方位标6、本站到发线及咽喉作业时间标准参考教材中的例子7、给资料自行确定8、咽喉设计参考教材中相关的图例。
铁路站场与枢纽区段站课程设计.doc
![铁路站场与枢纽区段站课程设计.doc](https://img.taocdn.com/s3/m/1824ae6d6f1aff00bed51ee9.png)
TONGJI UNIVERSITY《站场与枢纽》项目设计报告项目名称K 站比例尺图成员学院(系)专业交通运输完成日期2010年 12月 19 日第一章原始资料分析及车站基本布置图选择1.列流图如下:甲10+20+4+3 10+20+4+3 乙10+20+4+3 10+20+4+3旅列 +直通 +区段 +摘挂2.确定车站配置图1)车站类型的确定双线横列式2)区段站各项设备相互位置的确定机务段、货场、车辆段位于站对右,站修所位与站对并第二章各项设备的设计和计算1.各项设备数量的确定1)到发线数量列车换算对数: 10× +20×1+4×2+3×2=39( 对)设置 6条到发线2)客运设备设计上、下行各 1条到发线;由于一次上下车最大旅客数为600人,应设置地道3)机车走行线机车线的数量及其设置位置,可参阅教科书。
每昼夜机车经过机车走行线的次数: 20+4+3+20+4+3+2+2=58>36应设置 1条机车走行线4)机待线在站对左位置,即无机务段一端,采用尽头式,有效长为45m5)机车出入段线机车每昼夜出入段次数:10+20+4×2+3× 2+10+20+4×2+3× 2+2×2+2× 2×2=100>60应设置出、入段线各 1条上行、下行、本站作业车停留线、其它车辆停留线各1条设置 4条调车线7)牵出线有调列车每昼夜经牵出线调车次数:4+3+4+3+4+3+4+3=28>7设置 2 条牵出线:左右两端各 1 条2.咽喉设计1 ) 按照平行进路的要求设计道岔右端:列车到、列车发、调车[ 或列车到 ( 发 ) 、机车出段、调车 ]左端:列车到、列车发、机车出( 入) 段、调车 [ 或列车到 ( 发) 、机车出段、调车 ]2)在满足平等进路要求的基础上,绘制详图,到发线、调车线符合要求4)检查必要的平行作业是否得到保证,渡线道岔的布置有无多余,修改后计算坐标5)计算咽喉长度、到发线有效长和车站全长①确定线间距离车场间及牵出线与其相邻线间距为m站内正线通行超限货物列车,通行超限货物列车的线路隔开布置,线间距未加宽②确定道岔辙叉号码及相邻道岔中心间的距离按书中要求确定各道岔号数查表确定相邻道岔中心间的距离③确定警冲标、出站信号机的位置查表确定警冲标至道岔中心的距离查表确定出站信号机的位置,考虑辙叉号码、线路间距、曲线半径、道岔的顺向或逆向、有无轨道绝缘及信号机的基本宽度 (380 mm ) 等因素④确定个别线路连接尺寸平行错移,查表求解坐标值⑤计算车站咽喉的长度右端:⑥计算到发线有效长线路编运行方线路有效长控制点 x共各线路有效长各线路有效坐标号向左端右端计之差长1 2 3 4 5 6 7Ⅰ、 3 上行方0 850 向下行方0 850 向Ⅱ上行方1091 向下行方1088 向4、 5 上行方957 向下行方921 向7 上行方988 向下行方988 向8、 9 上行方889 向下行方889 向⑦确定车站全长3.车站比例尺平面图 ( 比例尺 1:1000)见附图 ( 略去中部直线部分 )第三章车站通过能力计算1.车站通过能力计算 ( 到发线、咽喉及车站最终通过能力 ) (1)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 ( 利用率计算法 )1)到发线固定使用方案线路固定用途一昼夜接 ( 发) 线路固定用途一昼夜接 ( 发)编号列车数编号列车数Ⅰ通过列车用接A到解区段 4Ⅱ通过列车用发A自编区段 483 接发 A至B旅客列车10 接B到解区段 4接发 B至A旅客列车10 发B自编区段 4 4 接发 A至B无改中转货 6 接A到解摘挂 3接发 B至A无改中转货 6 发A自编摘挂 395 接发 A至B无改中转货14 接B到解摘挂 3 7 接发 B至A无改中转货14 发B自编摘挂 3 2)计算各种列车占用到发线时间列车种类每次作业占用时间无调中转列车74部分改编中转列车89到达解体列车75自编出发列车81各项作业占用咽喉及到发线时间标准t (min)Tt 中技t ′中技t 解技t 编技客货客货占用时间30 4525 3078 5 6t 牵 t 转 t 待解 t 待发 t 机t 取送1215 30303货场机务段专用线10 5 103)计算到发线总占用时间T=n中 t 中+ n` 中t` 中+n解t 解 +n机 t 机 +Σt 固+Σt 其他 =2184任务书中没有提及部分改编中转货物列车,在此省去4)计算到发线通过能力利用率K=(T- Σt 固) /(1440M-Σt 固)(1-r空)K1=K2=5)计算到发线通过能力Nⅰ =nⅰ/K分别按方向别到发场别计算每次作业占用时间 (min) 场每昼夜别作业项目作业次数所需时间总时分其中固定作业(min) T 时分∑ t 固到接发 B至 A旅客列车10 42 420420 发接发 A至 B无调中转货物列车 6 74 444场接发 B至 A无调中转货物列车 6 74 444Ⅰ总计22 1308 420 到接 B到解区段,摘挂列车7 75 525发接 A到解区段,摘挂列车7 75 525Ⅱ发A自编区段,摘挂列车7 81 567总计28 2184 K1=(1308 - 420)/ (1440 ×2-420)=K2=(2184 – 0 )/ (1440 ×3- 0 )=列入到发线通过能力 ( 列 )计方算中向作业项目的到发场到发场计列车ⅠⅡ数到发场Ⅰ接 A 至 B 无调中转列20接车7车到发场Ⅱ接 A到解列车计20A到发场Ⅰ发 B 至 A 无调中转列方车 6 向发到发场Ⅱ发 B 至 A 无调中转列14 车7车到发场Ⅱ发 A自编列车计27 到发场Ⅰ接 B 至 A 无调中转列车 6 接到发场Ⅱ接 B 至 A 无调中转列14B 车7车方到发场Ⅱ接 B到解列车向计20 到发场Ⅰ发 A 至 B 无调中转列6 发车7 车计27到发线Ⅰ的通过能力: +++=列到发线Ⅱ的通过能力: +++=列全站到发线的通过能力:+=列(2)车站咽喉通过能力的计算1)绘制咽喉区道岔分组图 ( 详见附图 )2)计算咽喉道岔组占用时间次每咽喉区道岔组占用时间编号作业进路名称数次总1 3 5 7 9 11 13 15ⅠⅡⅢⅣⅤⅥ主要作业1 4 道接 A 至 B 无改中转车 6 8 48 48 48 482 4 道发 B 至 A 无改中转车 6 6 36 36 36 363 5 道接 A 至 B 无改中转车14 8 112 112 112 1124 7 道发 B 至 A 无改中转车14 6 84 84 84 845 8 道接 A 到解区段列车 4 8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6 8 道发 B 自编区段列车 4 6 24 24 24 (24) 24 247 9 道接 A 到解摘挂列车 3 8 24 24 24 (24) 24 (24) 24 (24) 248 9 道发 B 自编摘挂列车 3 6 18 18 18 (18) 18 189 4、 5 道本务机车经 6 道入段16 3 48 48 4810 4、 5 道本务机车经 6 道出段16 3 48 48 4811 7 道本务机车入段14 3 42 42 4212 7 道本务机车出段14 3 42 42 4213 8 道本务机车经 6 道入段 4 3 12 12 1214 8 道本务机车经 6 道出段 4 3 12 12 1215 8 道本务机车入段 4 3 12 12 1216 8 道本务机车出段 4 3 12 12 12 (12) 1217 9 道摘挂机车经 6 道入段 3 3 9 9 918 9 道摘挂机车经 6 道出段 3 3 9 9 919 9 道摘挂本务机车入段 3 3 9 9 920 9 道摘挂本务机车出段 3 3 9 9 9 (9) 921 9 道自编摘挂列车转线 6 15 90 90 90固定作业编号作业进路名称次每总咽喉区道岔组占用时间ⅠⅡⅢⅣⅤⅥ16 3 道接 A至 B旅客列车10 7 70 7017 4 道发 B至 A旅客列车10 5 50 50 50 5018 往货场送车 2 10 2019 向货场取车 2 10 20∑t 固70 50 50 50T 286 318 252 420 394 341 383 230 T- ∑ t 固216 268 252 370 344 341 383 230 K=(T-∑t固)________(1- γ空费 )(1440- ∑t 固 )3)按方向别计算咽喉道岔组的通过能力这里,只计算 A方向, A端咽喉受控A 端咽喉7 号9 号制咽计喉道岔组咽喉道岔组无调9 经由道岔组号接 A 方向组号K 有调7车接 A 无调1、 5、9 9 小计车方向有调1、 3、7、11、15 7 无调9发 A 方向发A 无调3、7、 9、13 7 有调7车车方向有调3、 7、11、15 7 小计A方向货物列车接车能力:N货接 A=+=A方向货物列车发车能力:N货发 A=+=(2)车站最终通过能力的计算作业列入计最终通到发场到发场受何方向和列车算中的过能力道岔组 7 道岔组 9Ⅱ控制种类列车数Ⅰ(列)无调20 到发场Ⅰ接A有调7 到发场Ⅱ方车向计13 到发场发到发场车7道岔组有调7计 27无调 20到发场接7到发场有调Ⅱ车B计27到发场 方到发场6向无调 Ⅰ发有调 7到发场Ⅱ车计 13到发场利用率 K全站最终通过能力: (B 端咽喉未计算 )N 接 =+=列N 发 =+=列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本次计算未对 B 端咽喉进行计算,但根据一般同类型车站的情况来看,咽喉区的受控点主要在机务段一端,因此, 这样的求解方法是可以接受的,结果也是可以采信的。
《铁道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铁道概论》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1f58a4214791711cd79173e.png)
《铁道概论》课程教学大纲第二学期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任务和教学目标(一)课程性质和地位本课程是铁道类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理论课程。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同学们了解铁道概论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运输业对我国国家、社会及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任务“铁道概论”是中职学校铁路专业开设的一门共同基础课,它为铁路各专业的学生学习铁路相关专业课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可以也是一门铁路专业基础课。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该课程系统地又扼要地讲述铁路史、铁路运输业、铁路运输设备以及铁路运输工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运用。
(2)、能力目标:通过《铁道概论》的学习,要求学生对铁路运输业有了概括的认识和了解,尤其,要求学生掌握铁路运输设备的基本构造、基本原理。
一方面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充分了解铁路运输现状和发展趋势、借此开拓眼界和思路,及时地去努力学习和掌握新的铁路运输设备的新知识、新技术。
(3)、情感目标:培养与我国铁路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知识内涵,标准的服务技能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在铁路运输第一线的服务与管理人员。
二、课程教学环节的组成采用课堂理论讲授的教学方法,运用列举法、提问法、教学课件、教案等辅助教学,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分析问题、分析、思考问题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内容纲要第二章铁路线路(一)教学目标与要求了解并掌握路基和桥隧建筑物的组成、轨道的组成、无缝线路、轨道的几何形位、铁路线路的平面利纵断面及眼界及线路维修等。
(二)教学内容本章主要学习路基和桥隧建筑物都是轨道的基础。
教学重点是线路的组成、铁路等级、主要技术标准、轨道的钢轨道岔部分、路基的排水及铁路限界。
教学重点是掌握铁路线路的设计要求,包括桥梁、涵洞、隧道等。
铁路轨道的几何形状、水平、轨距等专业术语。
教学难点是掌握铁路轨道设计的注意事项,钢轨连接和防爬现象等。
区段站行车工作组织-课程设计
![区段站行车工作组织-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105f599700abb68a982fb68.png)
D 区段站车流汇总表D 站主要车流分析指标: 1、车站办理车数(办N )发重空接重空办=N N N =1705+1705=3410(车)式中 接重空N ——接入重空车总数;发重空N ——发出重空车总数。
2、中转重车数(中重N )无调重有调重中重=N N N +=687+810=1497(车) 式中 有调重N ——有调中转重车数;无调重N ——无调中转重车数。
3、中转空车数近似地取接入和发出空车数的较小值,即57。
4、装车数(装U )为151。
5、卸车数(卸U )为90。
6、接空车数(接空N )为118。
7、排空车数(排空N )为57。
8、无调中转车数(无调中N )无调空无调重无调中=N N N +=810+55=865(车)式中 无调空N ——无调中转空车数。
无调中转车数占接入重空总车数的比重(无调接总σ)为:1705865==接重空无调中无调接总N N σ=50.7% 9、改编车数(改N )空卸有调空有调重改=N U N N N ∆+++=687+2+90+61=840(车)式中 空N ∆——本站装车用的补充空车数,在接入空车数大于发出空车数时,近似地取两者之差。
否则,近似地取零。
改编车数占接入总车数的比重(改接总σ)为:1705840==接重空改改接总N N σ=49.3%车站各线路使用方法到发线容车数:3.1430-机效l L m -=(车)调车场线路容车数的计算: 调车线容车数:3.1475.0效L m ⨯=(车) 调车线最大容车数:3.14max 效L m =(车)调车作业时间标准的计算 一、解体调车作业时间标准二、编组调车作业时间标准三、取送调车作业时间标准调车机车分工方案:一调:解体列车兼专用线取送货车;二调:编组列车兼货场取送货车。
实际工作中,如其中一台调机工作紧张,则另一台调机可与其协同作业。
无改编中转列车作业时间标准:35到达解体列车作业时间标准:30自编始发列车作业时间标准:2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通运输学院区段站课程设计指导教师评语及成绩兰州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课程设计任务书所在系:交通运输课程名称:站场与枢纽设计指导教师(签名):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2、运量A B C 本站计A 6+25+0+0 3+10+0+0 1+0+0+5 10+35+0+5B 6+18+0+0 0+5+0+0 0+0+3+0 6+23+3+0C 3+17+0+0 0+3+0+0 0+0+2+0 3+20+2+0本站1+0+0+5 0+0+3+0 0+0+2+0 1+0+5+5计10+35+0+5 6+28+3+0 3+15+2+0 1+0+5+5注:客+直+区段+摘挂3、主要计算条件(1)单线铁路Ⅰ级干线(2)衔接各方向的限制坡度甲方向:6‰牵引方式:单机乙方向:6‰牵引方式:单机(3)区间最小曲线半径800m(4)牵引种类:内燃机车4、信、联、闭方式(1)甲方向为继电半自动,乙方向为继电半自动。
(2)道岔操纵方式为电气集中。
(3)正线用高柱色灯信号机,站线用矮柱色灯信号机。
5、机车车辆类型及牵引定数(1)货运机车:东风4,长度21.1m,自重135t;(2)客运机车:东风,长度17.0m,自重124t;目录第一章原始资料分析1.1原始资料 (1)1.2分析 (2)第二章车站基本布置图选择2.1.车站类型确定2.2.各项设备互相位置的确定·······················································2.2.1客运业务设备及客运业务运转设备·············································2.2.2货物运转设备·································································2.2.3机务设备······································································2.2.4货运业务设备·································································2.2.5车辆设备······································································2.3第三方向引入位置·····························································2.4、根据以上分析,绘出车站原则性配置············································第三章各项设备的设计和计算3.1、各项设备数量的确定····························································3.1.1到发线的数量··································································3.2.3确定咽喉区的平行进路数量····················································3.2.4确定线路间距··································································3.2.5到发线路的分组确定到发线的使用············································3.2.6道岔、渡线、梯线的布置······················································3.2.7咽喉长度、到发线有效长、车站全长的计算····································3.2.7.1咽喉区相邻道岔间距计算···················································3.2.7.2道岔中心、警冲标、出站信号机、尽头式机待线车挡坐标的计算···········3.2.7.3线路有效长的计算···························································第四章总结4.1、不足与遗憾·····························································4.2、收获与体会·····························································第五章参考文献第一章原始资料分析1、原始资料1、单线铁路区段站D在铁路上的位置如下:2、到发线有效长:85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