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修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籍修复

讲师:朱正斌老师

辅导员:闫铮老师、史建桥老师、齐世峰老师

2012年8月份是国家图书馆第一次面向社会各界招收学生普及培训关于古籍修复知识。

国家图书馆:2006年举办红军守望大型展会展出《赵城金藏》

《赵城金藏》国家图书馆50.60年代修复修复4400多卷(1949-1965)

2007年第一次开设古籍修复专业大专班

参加《永乐大典》的第161次修复还有《西夏文书》也是国家图书馆修复

据统计,全国有3400多家图书馆或个人藏有古籍,古籍大约有5000多万册,20多万种,50多万的版本

修复古籍的两大原则:

1、抢救为主,治病为辅

2、拯救、不救、如旧

古籍修复原则:

普通古籍破旧的

一、整旧如旧原则

1949年《赵城金藏》赵元礼先生提出的整旧如旧

旧如何解释?

旧是指拿到书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那么修复完成后书还是什么样子。就是在修复时

保持修复前的原貌,资料价值,文物价值不因修复而受损。

1、怎么做到

①修复材料的选用,注意:纸张不能用含酸的,要用我酸的。皮纸竹纸的选用要用手

工的,不能用木浆纸,因为木浆纸内含酸

②浆糊要用小麦淀粉,不能用化学胶水。裱画、加矾、防腐,起固定的作用,但是缺

点是很容易脆,所以修复时不要加矾。

2、修复外观

①装帧形式

在修复中不能改变装帧形式,如:修复前是蝴蝶装,修复完后变成了黄装等。修复石改变装帧形式,是不尊重前人的劳动成果与装帧设计的表现。而且严重的时候还会影响版本的鉴定。

②书品的大小

就是书品在修复中的大小规格不能改变。书品的大小就是书的大小如长宽,厚度。

鉴定中还包含很多诸如纸质,墨等。

③书籍的厚度

修复之后书籍的厚度不能改变。如:在修复之前书籍的厚度是多少,那么在修复之后书籍的厚度还要是多少。

在北魏贾思勰先生的《齐名要术》一书中提出,古籍出现裂纸,要把补纸剪裁成特别细小的形状补,就像韭菜叶一样。不能剪大纸直接贴上以影响书的厚度。所以又“自非向明举之,略不觉补”意思是:除非是举在太阳下看,才能看出修补的痕迹,不然就感觉跟没修补过一样。

补纸连着的纹要按纸的纸纹走,不然会使纸张卷缩,破坏纸的纹路,影响纸的拉力跟张力。

二、抢救为主,治病为辅原则

就是当拿到古籍时,先修复那些情况最严重的,情况不是很严重的可以往后放一放在修补。

如《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敦煌遗书》等都是按照这个原则来修补

三、可逆性原则

修复古籍时,一定要好留有能在若干年之后还有修复的可能,不影响后人的修复。一定不能加矾,矾中含有硫酸铝,遇水生酸,会产生不可逆的效果。

高分子和胶不能使用,还有细网等修复材料都是不可逆的修复材料。选择新修复材料是一定要慎重。

四、最少干预原则

能不补就不补,能不裱就不裱,哪儿破补哪儿

《永乐大典》的时候修补的161本,04年修补的时候选用掏补的手法,不用拆。

“画栏补子”是违背最少干预原则的。“画栏补字”意思就是把所修古籍缺失的文字栏跟文字自己画出来填字。我们修复古籍的时候一定要把真实的一面留给后人。

五、区别原则

如修补的纸色与纸质,让后人区别是否补过。

附:金镶玉

首先它是一种修复手段是不是装帧手段。如,书品萧,纸薄,透字,后背窄小等情况

可做金镶玉。

但是书品大小,透字,后背窄小,可裱可不裱等情况要按照整旧如旧原则来具体事情

具体对待。

装帧的形式

1、卷装

①卷子装

②卷轴装

③又称卷子装,早期的图书装帧形式。与装裱好的书画相似。在长卷帛书、纸书的左

端安装木轴,旋转卷起。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大批唐五代写本图书,都采用这一方式。

据记载,古代宫廷收藏的卷轴装图书十分考究,《隋唐经籍志》描述秘阁藏书:“上品红琉璃轴,中品绀琉璃轴,下品漆轴”;《唐六典》描述内府藏书:“其经库书,钿白牙轴,黄带红牙签;史库书,绿牙轴,朱带白牙筌。”进入版刻时代,图书改为册页形式,仍有一些采用卷轴装,如《开宝藏》、《赵城金藏》等。

2、经折装

①为了方便

②印刷的需求

③特点是折页的时候是遇单页折,没有双页折。双页折的话会造成一边高一边低。

④又叫梵夹装、折子装。将图书长卷按一定宽度左右折叠起来,加上书衣,使之成为

可以随时展读的册子。历代刊刻佛经道藏,多采用这种装订形式。古代奏折、书简也常采用这一形式。

3、梵夹装(属于经折装)

梵夹装不是中国典籍固有的装帧形制,而是古代中国代对从印度传进来的用梵文书写

在贝多树叶上佛教经典装式的一种称呼。隋朝杜宝在其《大业杂记》中说东都洛阳的“承福门即东城南门。门南洛水有翊津桥,通翻经道场。新翻经本从外国来,用贝多树叶。叶形似枇杷,叶面厚大,横作行书。约经多少,缀其一边,牒牒然今呼为梵“筴”。“筴”即册意,后来演化为“夹”。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翻经场有新从外国传进来的佛经,

经文书写在贝多树叶上,文字横行。写好的贝叶,约磨厚薄多少,形成一摞,再做成

两块与贝叶大小相同的木板,上一块下一块地将摞起来的贝叶夹住,然后在中间穿一孔,或在两端靠里的位置上各穿一孔,最后用绳穿孔,绕捆夹板贝叶,一个梵夹装式

就算装帧完了。因其是梵文书写,又因其是夹板穿捆,所以当时的中国人就称其为梵夹。这跟中国的所谓的经折装,没有任何相通或相同之处。那末中国纸书到底有没有

梵夹装呢?由于贝叶经梵夹装式的影响,中国纸书也有仿此装式的现象出现。不列颠

图书馆东方部收藏的中国敦煌遗书中,有唐末或五代时书写的《禅门经》一件,纸为

长条状,似仿加工好的贝叶,共19叶38面。其夹板穿绳虽早已失传,但两端靠里

部位的穿孔犹存,说明它就是当时中国纸书的梵夹装。该馆还藏有两件中国的敦煌遗书,一件是《佛经疏释》,一件是《唯识三十论要释》,也都有当年梵夹装式的穿孔,证明它们也都是中国纸书的梵夹装。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敦煌遗书中,有一件唐写本《思益梵天所问经》,麻纸,长条似贝叶。尚有一块夹板留存。夹板与经叶中间有一

圆孔,圆孔中尚存一段穿绳。穿绳一端露在夹板外面,挽有一个较粗大的疙瘩;另一

端虽然残断定少,但仍穿连着夹板和经叶。这是迄今所见到的中国古书中最典型的梵

夹装实物,和经折装也没有什么相通或相同之处。

①原来的梵夹装是打眼的

如:梵夹装是用于装订已刻写经文的贝多罗树叶。其过程是依次将贝叶经摞好,在其上、下各夹配一块与贝叶经大小相同的竹片或木板,并在夹板中段打两个圆洞,用绳索两端分别穿入洞内,将绳索结扣。。

②现在的梵夹装是不打眼的是现在改进的

如:在西藏,一般将纸张书写或雕印的经文效仿贝叶经,用木板相夹,而后以绳索、布带捆扎。这种装帧方式主要用于藏文藏经

4、旋风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