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诗三首3《夜书所见》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夜书所见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夜书所见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夜书所见《夜书所见》古诗原文1夜书所见【诗人】叶绍翁【朝代】宋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了一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让出门在外的我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亮着灯不肯睡觉。

注释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的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创作背景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

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

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

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夜书所见》古诗原文2夜书所见宋代: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注释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赏析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

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景象。

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

韦应物《秋夜南宫寄沣上弟及诸生》诗:“况兹风雨夜,萧条梧叶秋。

”就采用了这一手法。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

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

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第二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

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课件)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课件)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描写秋天的古诗
秋词二首·其一 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萧萧梧叶送寒声
书写
悲 喜
身在异乡 温馨快乐
再次朗读古诗,运用多种方法 理解诗意,和小组成员交流。
萧萧①梧叶送寒声②,
注释 —————————— ① 【萧萧】这里形容风吹梧桐
叶发出的声音。 ② 【送寒声】送来阵阵寒意。
【诗意】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江上秋风动客情③。
诗人自己 因为他身处异乡。
4 古诗三首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 ,龙泉(今浙江丽水市龙泉市) 人,南宋诗人。著有《四朝闻 见录》,补正史之不足,被收 入《四库全书》。其诗语言清 新,意境高远。
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 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默读,思考:诗中还描绘了哪 些景物,在诗句中圈出来。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中描绘的画面
补充资料:诗人的祖籍在福建,可他 多年隐居在杭州西湖湖畔。
【动客情 使诗人产生了思念家乡之情。 】 诗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 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4 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 课件(完美版)

4 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  课件(完美版)

课后小结
2 在反思过程中,我认为古诗教学还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例如,
课 可以让学生通过绘画或诗歌创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此外,还可 以通过组织古诗朗诵比赛或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兴趣。
后 小 对于未来的教学,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提供更加丰富和有启发性的教学 结 内容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古诗的文化背景和写作技巧。同时,我也会鼓励学
前面老师已经对这三首古诗进行了详细的 讲解,接下来请同学们开启你的智慧之门,探 究以下问题。
这三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 哪些地方发现的?
这三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 从哪些地方发现的?
这三首诗写的都是秋天的景色。从 “霜叶红于二月花”“橙黄橘绿”“秋风” 可以看出。
《夜书所见》通过对秋风梧叶、小孩捉 蟋蟀、篱笆下的灯火的描写,抒发了诗人 在秋夜 思念家乡 的情感。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这里形容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送寒声:送来阵阵寒意。 动客情:使客人产生了思念家乡之意。
诗意: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时,送来深深寒 意,江上的阵阵秋风惹起游子思乡之情。
听到这样的声音 你会有什么感受?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知:料想,猜想。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促织:蟋蟀,也叫蛐蛐。 篱落:篱笆。
这两句描写儿童深更半夜借着灯火,津津 有味地捉蟋蟀的生活情景。
诗人会想到: 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 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 亲人朋友的声音容颜……
请同学们试着说一说这首诗的大意吧!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 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 念起自己的家乡。猜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 为夜深了,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夜书所见》,使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理解古诗的含义,掌握诗中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初步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

二、教学内容《夜书所见》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首古诗,作者为宋代诗人叶绍翁。

本课教学内容包括学习古诗的字词、理解古诗的含义、欣赏古诗的意境以及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诗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古诗的含义,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2.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引入古诗《夜书所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古诗,圈画出诗中的生字、新词,并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的意思。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共同理解古诗的含义,交流学习心得。

4. 诗歌鉴赏: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5. 朗读与背诵: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6. 知识拓展:介绍诗人叶绍翁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与难点。

8.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夜书所见》2. 诗人:叶绍翁3. 字词: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等。

4. 诗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七、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夜书所见》。

2. 抄写诗中的生字、新词,并理解其意思。

3. 搜集其他叶绍翁的诗作,进行阅读与欣赏。

八、课后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通过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是否掌握了古诗《夜书所见》的相关知识。

4 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 (课件)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4 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 (课件)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品读释疑
天气冷了,秋风瑟瑟,如果你一个人又冷又饿地走在街道 上,此时,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回家
知有 / 儿童 / 挑促织,夜深 / 篱落 / 一灯明。
料想, 料定
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蟋蟀,
也叫蛐
篱笆

诗意:夜深了,诗人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 的灯火,料想到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品读释疑
秋天是逗蟋蟀最好的季节,这时候蟋 蟀长得又大又壮,叫声非常好听;但 要捉住它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顺着声 音好不容易发现一只,赶紧用手去捂, 当你觉得应该捂到手里了可是打开一 看,却发现什么也没有——如果能捉 到一只,那会多么快乐。
外出散步时看到了这样的情景,触景生情, 提笔写下了《夜书所见》这首诗
诗题意思
夜书所见
夜晚记下所看到的事情
这首诗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是夜晚诗人所看到的情景,那么,诗人究竟看到了什么呢?朗 读诗歌在文中圈一圈。
夜书所见 [ 宋 ] 叶绍翁 萧萧 / 梧叶 / 送寒声, 江上 / 秋风 / 动客情。 知有 / 儿童 / 挑促织, 夜深 / 篱落 / 一灯明。
我会写
tiǎo (挑灯) 挑 tiāo (挑选)
tiǎo

品读释疑
萧萧 / 梧叶 / 送寒声, 江上 / 秋风 / 动客情。
指风吹梧桐树叶发出 的声音
旅客思乡之情
诗意: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江上秋风使客游在外乡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 的家乡。
萧萧梧叶送寒声 秋夜的寂静
江上秋风动客情 这里指诗人自己
品读释疑
就在诗人被寒冷的秋风牵动思乡之情时,看到了一群 孩子在斗蟋蟀,此时,诗人又会想到什么呢?
童年、家人、朋友
一语双关,不仅 写出秋天的寒气 逼人,更体现了 作者的孤寂、不 如意

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

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
4 古诗三首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 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 散作满河星。
学古诗五步法
1、解题意 2、知诗人 3、诗朗读 4、明诗意 5、悟诗情
3、诗朗读
夜书所见
shào
[宋]叶绍翁
xiāo
sònɡ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童t挑iǎo
促cù











4、明诗意
风声。 送来阵阵寒意。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梧桐树。
使客人产生了思 念家乡之情。
梧桐叶落的声音是什么样的?谁能给我们 模仿一下?听到这样的声音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唐 杜牧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读古诗,完成填空。 (1)《赠刘景文》写的是( 秋 )季的景 色,从( 荷尽 )、( 菊残 )可以看出来。 (2)《山行》的作者是( 唐 )代诗人 ( 杜牧 ),他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描写秋天的古诗
1、解题意


[]

所 见



晚上写。书,写。
2、知诗人
作家名片:叶绍翁,字嗣 宗,号靖逸,南宋诗人。
主要作品:《游园不值》 《嘉兴界》《四朝闻见录》等。

04 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

04 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
历来为人们所传诵。这下你们了
解我了吧?和我一起走进
《夜书所见》吧!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的夜?书所见
叶绍翁(南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夜书所见
相同点 (主题 相同)
不同点 (表达 方式不 同)
思念故乡 思念亲人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由佳节的思念之情想 到重阳节的登高、插 茱萸之景。
由情入景
由梧叶、秋风、儿 童、促织、篱落、 灯等景物触发了思 念之情。
由景入情
说一说 写一写
比起远离家乡的游子 们,你现在想对自己的亲 人说些什么?
作业布置:
再找几首同一主题的 诗歌,比较他们不同的表 达方式对自己的亲人说些什么?
2、根据提供的注释试着理解诗句 的意思,有的需要补充或调整。
3、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情感。
4、试着背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宋 叶 绍
知有儿童挑促织,翁
夜 书 所 见
夜深篱落一灯明。
你知道叶绍翁吗?
同学们,大家上午好,我叫叶绍翁, 字嗣宗,号靖逸,南宋诗人。我是江湖 派诗人,我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有的 写江南水乡景色,很有风味;有的写田 家生活片段,耐人寻味。我写的《游园 不值》最为著名,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同时萧秋也萧天是梧是容美叶易丽送引的寒起季人声节们,,愁但思 的这季样江节的上,感秋古慨风代!动诗客人也情发。出了
今知天有我儿们童要挑一促起织学,习大诗 人王夜维深和篱叶落绍一翁灯的诗明歌。,从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
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夜书所见》
作者:叶绍翁
走近作者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他 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 句最佳。主要作品:《游园不值》 《嘉兴界》《访隐者》《四朝闻 见录》等。
理解词语
【夜书】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风声。 晚上写。 旅客思乡之情。 梧桐树。 读作“tiǎo”,用细长的物件逗引。 篱笆。 猜想。
【萧萧】
【梧】 【客情】 【知】 【挑】 【促织】 【篱落】
俗称蟋蟀,也叫蛐蛐。
我会写
送来
sòng

书写指导:“辶”的捺要长; “关”下横稍长,最后一笔 捺变为点。
结构:半包围 音序:S 部首:辶 组词:欢送 雪中送炭 造句:妈妈给我送来了书包。
我会写
挑逗
tiǎo

结构:左右 音序:T 部首:扌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左边 组词:挑开 挑拨离间 是“扌”不是“木”,“儿” 造句:小明正在挑逗着小猫玩呢。 左右各有两笔,居中间位置。
二、解释加点的字或词。 1.远上寒山石径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秋时节的山。 • • 2.停车坐爱枫林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 • 3.正是橙黄橘绿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橙子将黄,橘子犹绿。 • • • • 4.江上秋风动客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挑动旅客思乡之情。 • • • 5.知有儿童挑促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细长的物件逗引蟋蟀。 • • •
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文的方法。

4 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

4 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

明诗意
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意: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朗读指导(课后第一题)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诗人郁闷孤独之情, 朗读的语调舒缓。后两句语气较前两句明 快一些,最后一句的语调可以上扬。
当堂检测
《夜书所见》是__ 南宋__代诗人___叶_ 绍_翁_ __的作品。题 目中“书”的意思是____书__写、记录 __。其中后两句是 ___知___有__儿童挑_促__织 _____,_____夜深篱落_一___灯__明_____。在这首诗 中,表达了作者_思__乡__念亲_、怀想故__园________的感情。
语文 三年级 上册
4 古诗三首
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哪 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可以借助注 释和插图、联系 生活实际,想象 画面等方法理解
诗句的意思。
要把古 诗读正确、 流利,读好
停顿。
在理解诗句 基础上,体会诗 人要表达的感情。
迁移运用学法,学习《夜书所见》。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 逸,龙泉(今浙江丽水市龙 泉市)人,南宋诗人。著有 《四朝闻见录》,补正史之 不足,被收入《四库全书》。 其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
明诗意
诗意:瑟瑟的秋风吹 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 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 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 己的家乡。
补充填空:
一阵阵( 秋风 )吹动( 梧桐树叶 ), 发出( 萧萧 )的声音,让人感到( 孤寂 )。
于是,此情此景,独自一人在外的作者发出了由衷的 感慨,写出了这样的诗句: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解诗题
夜书所见
书写。 看见的景象。 在夜里写下自己看到的景物。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课文共收录六首古诗。

其中第4课《古诗三首》包括一首唐诗(《山行》)和两首宋诗(《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现对这三首古诗加以整理分享。

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赏析】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色彩绚烂、风格明丽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地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

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的,起铺垫和烘托作用。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

“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这样写,从题意来说,写出了“行”的特点,而从构图来说,却借勾画山路逶迤绵远之特点山势幽深平缓的形体特点,同时自然地把人们的视线沿着山路引向白云生处的人家。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

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

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石径”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

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

白云仿佛从山岭中生出,飘浮缭绕,既可见山之高,又表现云之淡白与山之苍翠相映衬,点染出明快色调。

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一定会有另一种景色。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

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

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第3课时《夜书所见》(课件)(共14张ppt)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第3课时《夜书所见》(课件)(共14张ppt)

多音字
tiǎo 挑战 挑
tiāo 挑食
听录音,划分古诗节奏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知诗意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 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书:写 所见:所看到的 萧萧: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梧叶:梧桐叶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知:知道 挑:用细长的物体拨弄
诗人身处异乡
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诗人为什么说自 己是“客”? 诗人看到梧桐树叶,树叶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萧萧” 的声音。
秋风吹着梧桐树叶和江面,在这样的夜晚,假如你一个 人身在外地,会产生怎样的心情呢?因为独孤寂寞,你 会想到什么呢?
思乡之情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思乡的古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枫桥夜泊》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当诗人孤独的时候,他又看到了 什么?想到了什么? 夜深了,孩子们在灯火下捉蟋蟀。
课堂小结
近处
梧叶送寒声 思念故乡
远处
儿童挑促织 篱落一灯明
倍感亲切
晓诗人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文 学家 。字嗣宗,号靖逸,处 州龙泉人。他的诗以七言绝 句最佳 。代表作《游园不值》 《嘉兴界》 《访隐者》《四朝闻见录》
自由朗读古诗,标出不认识的生字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tiǎo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我会写


促织:蟋蟀,蛐蛐 篱落:篱笆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江上秋风动客情。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想起自己

4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

4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

qínɡ
荷尽已无擎雨盖,--荷尽
荷:荷花 尽:落尽,没有 擎雨盖:荷叶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菊残犹有傲霜枝。 --菊残
菊:菊花 残:开败 犹有:只有 傲霜枝:傲视霜雪的
枝干
“荷尽”、“菊残” 两词可以看出是秋末冬初 的萧瑟景象。“已无”与 “犹有”形成强烈对比, 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荷尽/已无/擎雨盖,荷 荷花 叶凋 也谢 枯连 萎那 了擎 。雨的
菊残/犹有/傲霜枝。只 花有 枝那 还开 傲败 寒了 斗菊 霜花 。的 一年/好景/君须记,一 住年。的好景致你要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最 橘美子青的就绿是的橙时子节金。黄、
最是橙黄橘绿时。
--收获的季节
橙黄:橙子金黄 橘绿:橘子青绿 时:时节
作家名片:叶绍翁,字 嗣宗,号靖逸,南宋诗人。
主要作品:《游园不值》 《嘉兴界》《四朝闻见录》 等。
叶绍翁是福建人,小时侯被送给浙江 的一个叶氏的人家做儿子。他的爷爷原来 是朝廷的一位大官,因为朝廷政变,受到 别人的迫害,所以他的整个家族受到牵连, 他的家变得凄惨不堪。他的爸爸妈妈不得 不把他送给别人。
zènɡ liú ɡài jú cán
赠刘盖菊残
jūn chénɡ yóu ào jú
君橙犹傲橘
寒径斜霜 赠刘盖菊残君橙 送挑
字词学习
jìng xié zèng liú cán chéng tiāo
径斜赠刘残橙挑
左右结构
hán shuāng gài jú
寒霜盖菊
上下结构
jūn sòng
君送
半包围结构
参考:我停车不走是因为喜爱傍晚时分的枫树林,经过风霜的枫 叶,比二月春光里的鲜花还要红艳。 一年的好景致你要记住,最美的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4-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课件PPT(公开课)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4-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课件PPT(公开课)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猜测内容
猜测依据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客游在 外的诗人此时会想到什么呢?
这两句描写儿童深更半夜借着灯火,津津 有味地捉蟋蟀的生活情景。
诗人会想到: 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 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 亲人朋友的声音容颜……
请同学们试着说一说这首诗的大意吧!
这三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 从哪些地方发现的?
这三首诗写的都是秋天的景色。从 “霜叶红于二月花”“橙黄橘绿”“秋风” 可以看出。
《夜书所见》通过对秋风梧叶、小孩捉 蟋蟀、篱笆下的灯火的描写,抒发了诗人 在秋夜 思念家乡 的情感。
梧叶送寒声
夜 写景 秋风动客情 孤独郁闷
书 所 见
写人 儿童挑促织 篱落一灯明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我不由自主地停车靠边,是因为这傍晚
枫林的美景着实吸引了我。那被霜打过的枫 叶比二月的花儿还要红。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
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 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 念起自己的家乡。猜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 为夜深了,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前面老师已经对这三首古诗进行了详细的 讲解,接下来请同学们开启你的智慧之门,探 究以下问题。
这三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 哪些地方发现的?
忧愁、苦闷 思家怀乡 乐观自信 怡然自得
这三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 些地方发现的?
这三首诗写的是秋季的景色。《山行》 中可从“寒山、枫林、霜叶”等地方发现; 《赠刘景文》中可从“荷尽、菊残、傲霜枝、 橙黄橘绿”等地方发现;《夜书所见》中可 从“萧萧梧叶、秋风”等地方发现。

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件(共22张PPT)

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件(共22张PPT)

检查预习,字正音
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读通古诗。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挑tiǎo 挑tiāo
整体感知,明诗意
1、自己读一读古诗,用 “ ” 圈出诗人看到 了什么,用“——” 划出诗人听到了什么。
2、有疑问的地方,和同桌交流讨论。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4.夜书所见
你眼中的秋天是什 么样子?
而在诗人眼中,秋天是……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苏轼《赠刘景文》
4.夜书所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叶绍翁
宋代诗人,祖籍福 建,常年隐居在浙江西 湖江畔。他的诗以《游 园不值》、《夜书所见》 最为著名。
揭题 解题
夜书所见
(1)书写、记录 (2)字体
逐句品读,悟诗情
萧萧梧叶送寒声
萧萧: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江上秋风动客情
秋风动客情的典故
jìn

据传晋人张籍,在洛阳为官,远离家
园故土,有一次见秋风起,而勾起了思念
故乡之情,于是辞官回乡,了却了多年的
心愿。
逐句品读,悟诗情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知:料想、猜测
篱落 一灯明
他也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所见》袁枚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居》高鼎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
夜知深有篱儿落童一挑灯促明织。,

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

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
知有儿童ti挑ǎo促cù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风声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秋风吹动着梧 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 念自己的家乡。
料想 拨弄 知有儿童挑促织,蟋蟀 夜深篱落一灯明。
篱笆
深夜了,远远看见篱笆 下还亮着一盏灯,料想那是 孩子们在拨弄蟋蟀呢。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思念家乡 想念亲人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拓展延伸 说说你知道的思乡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 节倍思亲。
4 古诗三首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夜 书所见
(宋)叶绍翁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他 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 绝句最佳。主要作品:《游园 不值》《嘉兴界》《访隐者》 《四朝闻见录》等。
所见到的景物
送 夜书所见xiāoFra bibliotek萧萧梧叶送寒声,

挑 江上秋风动客情。

小学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课件 4古诗三首(第3课时)夜书所见

小学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课件  4古诗三首(第3课时)夜书所见
1.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
这一节,我们继续品 赏描写秋景的古诗。
预习自读
自读课文
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通读古诗,给诗文划分小节,注意句子的停顿。
新知讲解
作者简介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 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 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 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 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 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 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有《四朝闻 见录》、《靖逸小集》
诗意: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 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猜想是孩子 们在捉蟋蟀,因为夜深了,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题目是“所见”,但是还有作者的所听、所 想、所感,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所听:梧叶送寒声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所感:秋风动客情
诗文解读
萧萧梧叶送寒声,
萧萧:风声。 梧:梧桐树。 寒声:寒意。
瑟瑟的秋风 吹动梧桐树叶, 送来阵阵寒意。
江上秋风动客情。
客情:旅客 思乡之情。
哪个字可以看出诗人 身在他乡?站在江边,
诗人心情怎样?
上秋风动客情。
“客”可以看 出诗人身在他 乡。诗人心情 很孤寂、凄凉, 他想念亲人。
江上秋风动客情。
题目是“所见”,但是还有作者的所听、所 想、所感,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所见:篱落一灯明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所想:儿童挑促织

第4课《古诗三首》,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4课《古诗三首》,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4课《古诗三首》,三年级上册语文金秋九月,斑驳的阳光洒在树叶上,洒在花瓣上,也洒在同学们的心田。

这一单元我们将领略金秋的风景……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第4课《古诗三首》,我们将要学习杜牧的《山行》、苏轼的《赠刘景文》、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三首诗都写到秋天的景物,下面就跟着丹格教育的老师一起来看看这三首诗各有什么不同。

诗人简介:杜牧这课学习的第一篇古诗是杜牧所作的《山行》。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晚年居住在长安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山行》词语解释①山行:在山中行走。

②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③径:小路。

④斜:古音读“xiá”,倾斜的意思。

⑤坐:因为。

⑥霜叶:被霜打过的枫叶。

⑦生:产生、生出。

《山行》译文深秋时节,一条蜿蜒的小路伸向山头,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我停下车来,是因为这枫林傍晚的美景着实吸引了我,那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儿还要红艳。

诗人简介:苏轼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均有很高的成就。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宋四家之一。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赠刘景文》词语解释①刘景文:诗人的好朋友。

②擎:举,向上托。

③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④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⑤菊残:菊花凋谢。

⑥犹:仍然。

《赠刘景文》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的菊花的花枝还在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千万要记住,那就是在橙黄橘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诗人简介:叶绍翁叶绍翁,字嗣宗,号静逸,龙泉(今浙江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南宋中期诗人。

他著有《四朝见闻录》,补正史之不足,被收入《四库全书》。

部编版 4《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

部编版 4《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

描写秋天的古诗
山居秋暝
唐 王维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山行》。 朗读指导:《山行》朗读前两句时,语调可平稳柔 和,快慢有致。朗读后两句时,要把诗人舒畅愉悦 的心情读出来。《赠刘景文》朗读第一句语调平直 舒缓,声音稍低,表现秋末的萧瑟凄清。第二句声 音稍高,强调“犹有”,重读“傲霜”。朗读第三 句语调高亢、热烈,重读“好”和“须”。最后一 一句重读“正”和“橙黄橘绿”。《夜书所见》朗 读时,用舒缓的语调读出诗人客游在外的孤独郁闷。
(1)自己读,自助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tiāo
挑选
tiǎo { 挑
挑战
夜书所见
shào
xiāo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tiǎo cù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请打开《语文作业本》P12。
4.背一背,评一评。 《山行》 ☆☆☆
我来背给同桌 听一听,看看我 能得几颗☆。
《赠刘景文》 ☆☆☆
《夜书所见》 ☆☆☆
请打开《语文作业本》P11。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这三首诗都写了
秋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
夜深篱落一灯明。
篱落:篱笆
夜深了,忽然看到远处的篱笆下有灯光。
篱落:篱笆
篱笆
知有儿童挑促织,
知:料想 挑:捉,用细长的物件逗引。
促织:蟋蟀
知有儿童挑促织,
猜想可能是孩子们在捉蟋蟀玩。
。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深了,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 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1.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2.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3.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4.猜想那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萧萧梧叶送寒声,
❖呼呼的风吹动梧桐树 的叶子,让人感到一 阵寒意。
江上秋风动客情。
客:指诗人自己。 动客情:使客人产生了思念家乡之情。
江上秋风动客情
❖江上的秋风一吹, 诗人思念起了自己 的家乡。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梧叶 秋风 儿童 灯 ❖促织 篱落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
阵阵寒意。这个时候,客游在 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 自己的家
他料想有孩子正在草地 上捉蟋蟀。原因是他看到了篱 笆下边有灯火此时可能又想起
童年的生活 心里会产生一种 思念
家乡的感情。
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 一种怎样的感情?
诗人客游在外,看到秋 风落叶,篱落灯明,不禁 勾起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理解词语
【夜书】 【萧萧】 【梧】 【客情】 【知】 【挑】 【促织】 【篱落】
得泊听冷啦 一
更在着起地 个
加外 秋 来 响 一 人有
寒 冷 。
, 诗 人
风 吹 动
。 看 着
, 好 像
天 晚 上
远 在 外
一 年 秋
怎 么 都
树 叶 的
一 江 秋
秋 天 到
, 风 吹
地 。
天 , 叶
睡 不 着
声 音 ,
水 , 满
了 , 连
着 梧 桐
绍 翁 离
, 心 里
想 到 己
天 的 黑
树 叶 都
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 句子是否通顺。
PPT模板下载:www.1p pt.co m/ moban / 节日PPT模板:www.1p pt.co m/ jieri/ PPT背景图片:www.1p pt.co m/ beijing / 优秀PPT下载:www.1p pt.co m/ xiaza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www. 1ppt.co m/zilia o/ 范文下载:www. 1ppt.co m/fan wen/ 教案下载:www. 1ppt.co m/jiao an/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风声。 晚上写。 旅客思乡之情。 梧桐树。 读作“tiǎo”,用细长的物件逗引。 篱笆。 猜想。 俗称蟋蟀,也叫蛐蛐。
你了解这些节日吗?
❖ 春节 ❖ 端午节 ❖ 中秋节 ❖ 重阳节
五月初五 八月十五 正月初一 九月九日
吃月饼 赏月 登高、喝菊花酒 放鞭炮、吃水饺 吃粽子、划龙舟
我会写
tiǎo
挑逗 挑
结构:左右
音序:T 部首:扌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左边
组词:挑开 挑拨离间
是“扌”不是“木”,“儿”
造句:小明正在挑逗着小猫玩呢。 左右各有两笔,居中间位置。
多音字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知有儿童挑. 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tiǎo(挑促织)(挑战) 挑 tiāo(挑水)(挑选)
萧萧 (xiāo xiāo) 梧叶(wú yè)
篱落(lí luò )
知道(zhī dào)
寒声( hán shēnɡ )
客情(kè qínɡ )
挑促织(tiǎo cù zhī)
灯明(dēnɡ mínɡ)
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理解词语
【夜书】 【萧萧】 【梧】 【客情】 【知】 【挑】 【促织】 【篱落】
1.秋天里有个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 你知道吗?
中秋节
2.这个节日有什么特点? 吃月饼、赏月。 亲人朋友团圆。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夜书所见
夜:夜晚 书:写
所见:诗人看见的景色
题目:把诗人夜晚所看见的景色写下来。
叶绍翁简介
shào wēnɡ
❖叶绍翁,南宋诗人。长期隐居在 钱塘西湖之滨。他的诗以七言绝 句最佳,富有生活情趣。如《游 园不值》、《夜书所见》等非常 有名。
树 叶 哗
开 家 乡


云 ,



忽然透过窗户,他看到不远处的篱笆间有盏灯火, 仔细一看,原来是几个孩子用细枝从缝穴中小心翼翼地 捉蟋蟀,尽管已经很晚了,却玩得十分投入。诗人不禁 想起自己小时候跟小伙伴们一起捉蟋蟀、捉蝴蝶、逮小 鱼的快乐情景,那时也是这样的无忧无虑啊!可时光过 得飞快,自己早已告别了那美好的童年,
此时此刻一个人远离 家乡,漂泊在外。于 是,诗人起身坐到书 桌前,在寒冷的秋夜 里提笔写下自己所看 到的景象,表达自己 思念家乡的心情。
萧萧 梧叶 送 寒声, 江上 秋风 动 客情。 知有 儿童 挑 促织, 夜深 篱落 一灯 明。
萧萧梧叶送寒声,
萧萧:风声。 梧叶:梧桐树的叶子。 送寒声:送来阵阵寒意。
作业(一)
一、比一比,再组词。
捉(
) 深(
) 桃(

促(
) 探(
) 挑(

二、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

()
三、结合诗句,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萧萧:
促织:
挑:
篱落:
四、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五、默写《夜书所见》。
加点的字 是多音字!
注意加点字 的读音!
读一读:小孩们精心挑(tiāo)选了两只看上去很勇猛的蟋蟀,
• 用竹竿挑• (tiǎo)逗它们斗起来,吸引了很多大人围观。

急促 促织
促织
蟋蟀 蛐蛐qū
shēn
深处 深入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风声。 晚上写。 旅客思乡之情。 梧桐树。 读作“tiǎo”,用细长的物件逗引。 篱笆。 猜想。 俗称蟋蟀,也叫蛐蛐。
我会写
sòng
送来 送
结构:半包围 音序:S 部首:辶 组词:欢送 雪中送炭 造句:妈妈给我送来了书包。
书写指导:“辶”的捺要长; “关”下横稍长,最后一笔 捺变为点。
行业PPT模板:www.1p pt.co m/ hang ye /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www.1p pt.co m/ 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www.1ppt.c om/excel/ PPT课件下载:www.1p pt.co m/ kejian/ 试卷下载:www.1ppt.c om/shiti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