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史读书笔记—第四章 园林的全盛时期隋唐
中国园林史简要笔记
![中国园林史简要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f0d451c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ad.png)
中国古典园林史简要笔记绪论1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园林的萌芽状态(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十分低下,人类依赖自然人们为了渡过各种困难,群居形成原始聚落人对自然经常处于感性适应的状态,呈现为亲和的关系原始社会后期,进入原始农业的公社,聚落附近出现种植场地,房前屋后有了果木蔬圃,客观上接近了园林的雏形1第二阶段——园林经历了由萌芽、成长而臻于旺盛的过程(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背景经济: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政治:产生了国家组织和阶级分化,出现了大小城市和镇集人对自然界已经有了了解,能够自觉地加以开发人对自然处于理性适应状态,仍保持着亲和的关系2第三阶段——工业革命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工业社会)背景科学技术的飞跃进步和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方式,使人们从大自然获得更丰富的物质资源无计划、掠夺性的开发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人与自然早先的亲和关系转变为对立、敌斥的关系3第四阶段——二战后经济高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人们追求休闲旅游活动,开始意识到对自然掠夺所导致的恶果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回归到亲和的关系生态学建立了完整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理论,并逐步向社会科学延伸2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自然背景和人为背景自然背景(大地山川的中灵毓秀)1.多山、多河、湖2.植物种类多,“园林之母”3.地形、气候多样人文背景(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1.中央集权2.儒释道3.天人合一4.寄情山水5.崇尚隐逸3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按照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不同可分为1.人工山水园2.天然山水园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主要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还包括衙署园林、祠堂园林、书院园林、会馆园林、茶楼酒肆的附属园林等(数量不多,内容类似私家园林),此外还有公共园林4中国古典园林的分期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发展历史分为五个时期:生长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时期、成熟后期5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涵蕴园林的生成期——商周秦汉1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1物质因素(1)囿囿起源于狩猎,囿除主要为王室提供祭祀、丧纪所用的牺牲、供应宫廷宴会的野味,但囿也有“游”的功能,具备园林的雏形性质。
隋唐--古典园林的全盛期
![隋唐--古典园林的全盛期](https://img.taocdn.com/s3/m/ab6cf236c281e53a5802ff6d.png)
公共园林与城市绿化
长安
长安城的街道绿化,由于政府的重视而十分出色。 贯穿于城内南北向大街和三条东西向大街宽度均在百 米以上,其他的街道也有几十米宽。街的两侧有水沟, 栽种整齐的行道树,称为紫陌,以槐树为主,公共游 憩地则多以榆树、柳树。除此之外也采用其他树种如 桃、柳、杨之类。
长安城郊外林木繁茂,山清水秀,南郊和东郊都 是私家园林荟萃的地方。关中平原的南面、东面、西 面群山环抱,隋唐的许多行宫、离宫、寺观都建置在 这一带。北面则是渭河天堑,沿渭河布列汉唐帝王的 陵墓,陵园内广植松柏,增进了这里的绿化。长安的 绿化不仅局限于城区,还以城区为中心向四面辐射, 形成了近郊乃至关中平原生态大环境绿色景观。
a山水画:趋于成熟;山水画家总结创作经 验,著“画论”
b山水诗与山水游记:成为两种重要的文学 体裁(诗画渗透的自觉追求;诗人、画家直接参与造园活 动,园林艺术开始有意识的融糅诗情画意,在私家园林中 尤为明显例如诗人王维)
历史背景
6. 7.
唐代无论宫廷和民间都盛行赏花、品花
技木牡进 术。丹步观 利还等,赏 用有,培植
4.隋唐时期的皇家园林集中建置在两京,两京以外也有
5.皇家造园以隋、初唐、盛唐最为频繁,天宝以后,皇 家园林的全盛局面消失,一蹶不振
三大类型:皇家、私家、寺院
大内御苑
特征: 1.紧邻宫廷区的后面或一侧,呈宫、苑分置的格局 2.宫与苑彼此穿插、延伸(宫廷区中有园林成分, 苑林区内有宫殿的建置) 3.宫城和皇城内广种松、柏、桃、柳、梧桐等树木 4.宫廷区的绿化种植很受希重望视,树种也是有选择的
具体细节 1.大体上仍沿袭秦汉以来“一池三山”的宫苑模式, 总体布局以人工开凿的最大水域“北海”为中心,海 中筑蓬莱、方丈、瀛洲三座岛山,山上有道观建筑, 但仅具有求仙的象征意义,实为游赏景点 2.海北有十六组建筑群和数十处供游赏的景点,海南 有五个小湖 3.苑内不少景点均以建筑为中心,用十六组建筑群结 合水道的穿插而构成园中有园的小园林集群,是一种 创新的规划方式 4.苑内植物配置范围广泛,移栽品种极多 5.西苑以人造渠、海、池、湖,模拟天然河湖水景而 构成一个完整水系,又与‘积土石为山’相结合而构 成丰富的、多层次的山水空间。
园林的全盛期
![园林的全盛期](https://img.taocdn.com/s3/m/b747a93fa5e9856a56126094.png)
园林的全盛期——隋唐时代背景隋、唐推行均田制,限制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把部曲和庄客解放为自耕农,佃农制代替了佃奴制。
在经济结构中消除庄园领主经济的主导地位,逐渐恢复小农经济,并奠定其在宋以后长足发展的基础。
促进了国势的进步和发展。
经济文化持续繁荣与成就贞观之至和开元之治把中国封建社会推向发达兴旺的高峰。
1、文学艺术方面诗歌、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在弘扬汉民族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汲取其他民族甚至外国文化,呈现出群星灿烂,胜极一时的局面。
⑴绘画领域:除宗教画之外还有直接描写现实生活和风景、花鸟的世俗画;按题材区分画科已具体化,花鸟、人物、神佛、鞍马、山水等均成独立的画科。
⑵唐代已出现诗、画互渗的自觉追求。
例如,大诗人王维描写山野、田园的如画自然风光;同时,山水画也影响园林,诗人、画家直接参与造园活动,园林艺术开始有意识的融糅诗情、画意,在私家园林中更为明显。
2、传统的木构建筑,在技术或艺术方面均已趋于成熟,具有完善的梁架制度、斗拱制度以及规范化的装修、装饰。
3、观赏植物方面观赏植物的栽培园艺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培育出许多珍稀品种如牡丹、琼花等,也能引种驯化、移栽异地花木。
还有嫁接法、灌浇法、催花法等技术利用。
一、建筑技术和艺术方面的特点: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4、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5、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
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者增多。
目前我国保留下来的唐塔均为砖石塔。
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第二节皇家园林一、隋唐长安城的布局唐长安(隋大兴)面积84平方公里,人口一百多万,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规划布局最严谨的一座繁荣都城。
布局:宫城位于皇城之北的城市中轴线的北端,面积约4.2平方公里,中部太极宫,西部掖庭宫,东部为太子居住的东宫。
太极宫又称“西内”,是皇帝听政和居住的宫室。
另外有“东内”大明宫和“南内”兴庆宫,相当于另外两处“大内”。
《中国古典园林史》笔记(特全)
![《中国古典园林史》笔记(特全)](https://img.taocdn.com/s3/m/6b648c2903d8ce2f0166231c.png)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第一章绪论园林: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
园林: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
园林史:记录和论述园林的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律及其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的园林理论。
第一节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人类社会的原始文明大约持续了二百多万年。
原始文明后期,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公社和人类聚居的部落。
人们把采集到的植物种子选择园圃种植,把猎获的鸟兽圈围起来养殖。
于是在部落附近及房前屋后有了果园、菜圃、兽场等在逐渐满足了人们祭祀温饱需要之后,其中某些动、植物的观赏价值日益突出,园林由此得到孕育,进入萌芽状态。
原始文明后期的园林萌芽状态的特点:1、种植、养殖、观赏不分;2、为全体部落成员共同管理,共同享受;3、主观为了祭祀崇拜和解决温饱问题,而客观有观赏功能,所以不可能产生园林规划。
第二阶段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此阶段内,园林经历了萌芽、成长而臻于兴旺的漫长过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最后终于三分天下,形成具有一定的国家地域范围、一定的造园思想与规划方式、一定的园林类型和形式,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⑴欧洲园林体系基督教的《圣经》里记载的“伊甸园”;《旧约?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
⑵伊斯兰园林体系《古兰经》中的“天园”的旖旎风光:长久不浊的“水河”、滋味不变的“乳河”、味道纯美的“酒河”、清澈见底的“蜜河”。
⑶中国园林体系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瑶池”和“悬圃”;文字记载的“囿”、“圃”。
《园林史》之隋唐时期的园林
![《园林史》之隋唐时期的园林](https://img.taocdn.com/s3/m/e693407027284b73f24250c2.png)
2、在政治结构中,统治者对宰相制度进行改 革,确立三省六部制,既完善了国家权力机 关的职能,又使君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同时,确立科举取士制度。广大知识分子改 变了避世和消极无为的态度,通过科举积极 追求功名,干预世事,使得一批出身寒门庶 族的人得以担任国家要职,削弱了门阀士族 势力,成为国家一统局面的主要力量。
(1)花鸟画 资料: 花鸟形象作为绘画形式出现,比人物、山水都早。 在约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发 现了鸟纹、叶纹的骨雕品。汉代是人物故事画风行 的时期,花鸟只作衬托与点缀在画面上出现,魏晋 南北朝时期才出现擅长花鸟的画家—南朝宋的顾景 秀,同时一些著名的人物画家如顾恺之等也画过以 花鸟为题材的画。这个时期花鸟画还没有成为独立 的画科,但技巧上已日趋成熟。唐代社会经济空前 繁荣,社会习俗与审美观点都有新的要求,促进了 花鸟画的发展,使其逐渐成为独立的专门画科。
(二)史略 P54-55 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了唐王 朝,都长安。唐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 贡献最大、国力最强、历时较长的王朝,其 中接近一半时间处于黄金时代。 唐高祖李渊在建唐之初,就设立京师和地方 学校,注重培养和收揽人才。为把人力尽快 召回到土地上去,迅速恢复生产,增加国家 赋税收入,唐高祖沿用北魏、隋朝以来的均 田制和租庸调制,并针对当时实际情况,进 行适当地增加和删减。
(2)山水画 P教材:山水画在唐代初期还很不成熟,到 了中唐前后发生重大变化,摆脱了作为壁画 的背景来处理的这种从属关系,逐渐取得独 立地位。同时山水画家人才辈出,开始有工 笔、写意之分。李思训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画 家,被称为 “国朝山水第一”。
山水画资料1: 山水画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但它是出 现较迟的画科。因为人类对自然美的认识,首先发 现的是动物、植物,然后是人类自己,最后才是自 然风景。 在战国以前的各类艺术品中,大量的纹饰取材于动 植物和人的活动,很难找到山水表现的痕迹。 汉代,从大量出土的画像石、画像砖与壁画中可以 看到,山水作为人物背景出现,渐渐多了起来。这 时的山水画极为简略、稚拙。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才迅速发展,而且成 为独立的画科。
隋唐园林的全盛期
![隋唐园林的全盛期](https://img.taocdn.com/s3/m/1cfedf52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22.png)
唐代私家园林的代表之一,由诗人王维所建,园内山石、建筑、植物 等元素融合自然景观,展现了唐代私家园林的艺术风格。
PART 03
隋唐园林的艺术特色
REPORTING
WENKU DESIGN
建筑布局与山水融合
建筑风格
空间层次
隋唐园林的建筑风格以壮丽、雄伟、精致 为主,注重与自然景观的协调,多采用木 结构,屋顶覆盖琉璃瓦,色彩丰富。
布局严整
隋唐园林的布局严谨,层次分明,充 分考虑了景观的序列感和空间感。
建筑与山水的融合
隋唐园林中的建筑多依山傍水,与自 然环境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和谐、 宁静的氛围。
植物配置丰富多样
隋唐园林中植物的种类繁多,配置方 式多样,为园林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和 生机。
PART 02
隋唐园林的发展历程
REPORTING
WENKU DESIGN
隋代园林的兴起
隋文帝时期
隋文帝杨坚在位期间,大力推行文化建设,园林艺术也得到 了发展。这一时期,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逐渐兴起,如洛阳 西苑、江都宫苑等。
隋炀帝时期
隋炀帝杨广在位期间,继续推进园林建设,并开创了“行宫 ”园林形式,如江都宫行宫、洛阳西苑行宫等。这些行宫园 林多以自然山水为蓝本,注重景观的营造和园艺的运用。
通过巧妙的空间布局,创造出深远、 多层次的空间感,使建筑与自然景观 相互渗透,相得益彰。
山水融合
园林中的建筑多依山傍水而建,与自 然环境融为一体,形成山水园林的独 特风格。
植物配置与四季变化
植物种类
隋唐园林中植物种类繁多,包括 花卉、乔木、灌木等,注重植物
的季节变化和色彩搭配。
四季变化
通过不同季节的植物搭配,使园 林呈现出四季不同的景色,如春 季的樱花、夏季的荷花、秋季的
中国古典园林史读书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史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c9019de5a8102d277a22fe1.png)
中国古典园林史读书笔记书名:《中国古典园林史》作者: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绚丽瑰宝。
从商、周、秦、汉的生成期,到宋、元、明、清的成熟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展现出不同的面貌,演化出了多种形式,也从最初的生活需求逐渐演变为审美需求,获得了精神的升华。
周维权先生所著《中国古典园林史》,参考众多书籍文献,并结合周先生自己多年的积累,将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道路犹如一幅巨大画卷一般展现在读者面前,尽管此次只是浅尝辄止,但仍旧获益匪浅。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主要活动是狩猎和采集,以获取生活资料。
以生存为目的,依旧完全依赖大自然而生活,到后期进入原始农业社会,才有了房屋和农田,也就有了园林的萌芽状态。
进入农业社会之后,逐渐出现了人类文明,此时的人类已经能够解决温饱问题,继而开始关注生活的环境和条件,正是在这个时期,园林有了迅速的发展。
由于封建社会的建立以及皇权制的出现,期初的园林是为皇家的生产生活所需而产生,后来逐渐发展出观赏游憩的功能,也不再仅限于只有皇帝所有,私家园林和具有公共游赏功能园林也发展起来。
自公元前3世纪的秦代到公园19世纪末的清代的封建社会时段,正值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历史上的最辉煌的时期,同时也是其人文背景的影响比较凸显、典型的时期。
“田园风光”广泛渗透于园林景观的创造,甚至衍生为造园风格中的主要意象和审美情趣。
皇帝经营的园林表现为弘大的规模以及风景式园林造景所透露出来的特殊、浓郁的“皇家气派”。
而私家园林中大多为文人士族所建,“士”是社会上雅文化的领军者,把高雅的气质赋予园林,士人们经营的“文人园林”乃成为民间造园活动的主流,也是涵盖面最广泛的园林风格。
而在园林发展的后期,随着市民阶层的勃兴,市井的俗文化逐渐渗入民间造园活动,从而形成园林艺术的雅俗并列、互斥,进而合流融汇的情况。
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分为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
人工山水园指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地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规模相对较小。
《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笔记1
![《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笔记1](https://img.taocdn.com/s3/m/5e55850a844769eae009ed88.png)
第二节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按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中国古典园林分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
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人工山水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
特点:规模相对较小天然山水园: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一、园林性质园林性质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1、自然属性:无论古今中外,园林都是表现美、创造美、实现美的景观艺术环境。
2、社会属性:古典园林是皇室贵族和高级僧侣们的奢侈品,是供少数富有阶层游憩、享乐的花园式和别墅庄园。
二、园林的功能园林最初的功能和园林的起源密切相关。
主要功能有:1、狩猎2、游玩3、观赏4、休憩5、祭祀三、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按园林隶属关系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一、皇家园林古籍里称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等,属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
皇家园林按使用情况的不同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等。
大内御苑:即皇帝的宅园,建制在皇城和宫城之内,紧邻皇居或距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
行宫御苑、离宫御苑:建在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优美的地方,或者远离都城的风景地带。
不同点:行宫御苑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离宫御苑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的政治中心。
二、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
三、寺观园林各种宗教建筑的附属园林。
另外还有:陵寝园林是为埋葬先人,纪念先人实现避凶就吉之目的而专门修建的园林。
第三节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分期中国古典园林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的奴隶社会末期到19世纪末叶封建社会解体。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时期:一、生成期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相当于殷、周、秦、汉时期。
二、转折期相当于魏、晋、南北朝。
三、全盛期相当于隋、唐。
04园林的全盛期第6节小结-中外园林史
![04园林的全盛期第6节小结-中外园林史](https://img.taocdn.com/s3/m/ed306149b307e87101f6961b.png)
隋、唐 (公元589—960年)
—第四章
园林的全盛期—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总说 皇家园林 私家园林 寺观园林 其他园林 小结
—第四章Biblioteka 园林的全盛期—第六节 小结
隋唐园林在魏晋南北朝所奠定的风景式园林艺术的 基础上,随着封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而臻 于全盛的局面。其造园活动所取得的主要成就有: 一、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经完成形成。其不 仅表现在园林规模的宏大,而且反映在园林总体布置和 局部的设计处理上。皇家气派是皇家园林的内容、功能 和艺术形象的综合而予人一种整体的审美感受。它的形 成、与隋唐宫廷规制的完善、帝王园居活动的频繁和多 样化,有着直接的关系,标志着以皇权为核心的集权政 治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皇家园林 在隋唐三大园林类型中的地位,比魏晋南北朝时期更为 重要 ;就园林的性质而言,已经形成了大内御苑、行 宫御苑、离宫御苑三个类别及其类别特征。
—第四章
园林的全盛期—
四、公共园林已更多见于文献记载。作为政治、 文化中心的两京,尤其重视城市的绿化建设。且衙署 园林在唐代已成为普遍。城市公共园林中更多的以 “原”、“水渠转折部位”以及街道绿化为主。 五、风景式园林创作技巧和手法的运用,较之上 代又有所提高而跨入了一个新的境界。造园用石的美 学价值得到充分肯定,“置石”已相当普遍,“假山” 一词开始用作为园林筑山的称谓。理水除了依靠地下 泉眼而得水外,更注意从外面的沟渠引来活水。园林 植物题材更为多样化,有足够品种的观赏树木及花卉 以供选择。园林建筑从极其华丽的殿堂楼阁到极其朴 素的茅舍草堂,它们个体形象和群体布局均丰富多样 而不拘一格。
—第四章
园林的全盛期—
第四章 园林的全盛期
![第四章 园林的全盛期](https://img.taocdn.com/s3/m/7e0bef73a417866fb84a8e28.png)
重的灾难,隋末爆发了农民大起义。
3
• 3、唐高祖(李渊):618——627年,削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建立唐王朝,定都长安。 • 4、唐太宗(李世民):627——649年,“贞观之治”,设立宰 相制度。
• 5、唐高宗(李治)649——682年;690年,武则天改国号“唐”
为“周”,迁都洛阳,史称武周;705年唐中宗恢复大唐国号。
38
• 曲江池位于园的西部,水面约0.7平方公里。全园 以水景为主体,一片自然风光,岸线曲折,可以荡 舟。池中种植荷花、菖蒲等水生植物。亭楼殿阁 隐现于花木之间。 • 唐代曲江池作为长安名胜,定期开放,都人均可 游玩,以中和(农历二月初一)、上巳(三月初 三)最盛;中元(七月十五日)、重阳(九月九 日)和每月晦日(月末一天)也很热闹。 • 唐末安史之乱,使曲江名胜大半被毁。 • 现在原址上重建的大唐芙蓉园和曲江池遗址公园, 又重现昔日风采。
• 唐长安城中有三大宫殿区,史称“三大 内”,即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南内 兴庆宫。
• “三大内”是唐代各个时期政治活动的中 心,是建筑宏伟壮丽,山水花木配臵恰当, 又各具特点的三个园林胜区。
17
三大内:太极宫、 兴庆宫、大明宫。 中轴线、 布局:棋盘
三苑:禁苑、西 内苑、东内苑;
三城垣:宫城、 皇城、外城廓; 宫城北垣与大城 北垣重合。
40
• 曲江池是一处大型的公共园林,兼有御苑 的功能。以水景为主体,一片自然风光, 花草繁茂,烟水明媚,岸线曲折,亭楼殿 阁隐现于花木之间。 • 利用水渠转折部位的两岸而创建的以水景 为主的游览地。
41
6、王维的辋川别业
• 位于陕西蓝田县西南20千米的辋川谷。
• 原为唐初诗人宋之问的蓝田别墅。购得时已是一 派衰败荒废的景色,刻意经营而成。景点20处。 • 与友裴迪经常诗酒邀游之处,两人共写成40首诗, 结集为《辋川集》。
第四章 中国古典园林史
![第四章 中国古典园林史](https://img.taocdn.com/s3/m/85a7e561783e0912a2162a96.png)
有着直接的关系,标志着以皇权为核心的集权政 治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因 此,皇家园林在隋唐三大园林类型中的地位,比 魏晋南北朝时期更为重要,出现了象西苑、华清 宫、九成宫等这样一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就皇家园林性质而言,已经形成大内御苑、 行宫御苑、离宫御苑三个类别及其类别特征。
隋唐长安平面图
隋唐长安城门
(1) 隋 洛 阳
①背景
隋朝建立以后由于国土面积宽广,关中人口 稠密,粮食物资相对短缺,而洛阳交通方便,粮 食储备量大,且又为军事上的“四战之地”,也 是保卫长安的屏障。因此,隋炀帝时期在洛阳故 城以西9公里处,东周王城的东侧另建新都——东 都洛阳。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也是我国
艺术、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园林艺术从摹拟自
然美到掌握自然美,并以此进行提升,使我国的
古典园林艺术从自然山水园过度到了写意山水园。
B.道路和市、坊特点
C.水系特点
大兴城从建城之初就开始进行城市供水、宫 苑供水和漕运河道的综合工程建设。一共开凿四 条水渠进入城内,这四条水曲的开凿主要是解决 城市供水问题,也为城市风景园林建设提供了用
水的优越条件,促进了皇家园林建设的开展和漕
(3)文学艺术的发展
文学艺术方面,在发扬汉民族传统的基础上 吸收其他民族甚至外国的养分而同化融糅,呈现 为群星灿烂、盛及一时的局面。 (1)绘画领域大为开拓,按照题材区分画科的做 法具体化,确立了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准则。 (2)山水诗、山水游记已成为两种重要的文学体 裁。 (3)唐代已出现诗画互渗的自觉追求。
观赏植物栽培的园艺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培 育出许多珍惜品种,同时也能引种驯化、移栽异 地花木,嫁接法、灌浇法、催花法已出现。
园林历史4.园林的全盛期
![园林历史4.园林的全盛期](https://img.taocdn.com/s3/m/90a7b5420975f46527d3e1e4.png)
5.市肆:城内有东、西二市,对称于皇城南面各占二坊之地,约900*900米。 市中有肆和行(同样性质的店铺集中在一起称行)。东市为贵族官僚服务, 西市内颇多外国商人的店铺,相当于一个国际贸易中心。
6.水系与绿化:城市水系在园林绿化上的意义很大。城内最好的绿地是曲 江池和芙蓉园。街道两旁有行道树,一般多种槐树,皇城宫城内多种梧桐。
城市注重绿化,城郊设开放风景区——曲江池。
1.中国古典园林史纲要
1.4园林的全盛期 ——隋唐(公元589-960)
1.4.3城市与建筑
五、建筑 唐朝仍因山为
陵,气势磅礴,以 唐高宗和武则天的 乾陵为代表。
1.中国古典园林史纲要
1.4园林的全盛期——隋唐(公元589-960)
1.4.3城市与建筑
五、建筑 木构建筑特征:
园 林 历 史 与 理 论 概 王述
云
1.中国古典园林史纲要
1.4园林的全盛期——隋唐(公元589-960) 1.4.1总说
一、史略 隋唐:581年杨坚废北周,589年南下灭陈,中国复归统一。
隋文帝杨坚时社会安定繁荣,至隋炀帝杨广则一反其作风,穷奢极侈 地营建宫苑,游幸江南,天下大乱。
唐朝:618年,豪强李渊削平割据势力,建立唐王朝,天下安定,国家富强, 至中唐边塞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 唐玄宗被迫出走四川。藩镇之愈演愈烈,至使唐灭。
1.4.3城市与建筑
五、建筑 隋唐是经历了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外以及中国南北文化大融合后的发
展高峰,建筑亦然。
隋朝的著名工官宇文凯在隋都大兴城的规划设计中,以南朝故都建 康为参照,复兴和发展了汉制。规划设计中把图纸与模型相结合,运用 了比例尺概念。
园林史 第四章园林的全盛期——隋唐
![园林史 第四章园林的全盛期——隋唐](https://img.taocdn.com/s3/m/259904742b160b4e777fcf05.png)
山水诗
山水画
三 文人园林的兴起
概念:文人园林乃是士流园林之更侧重于
赏心悦目而寄托理想、陶冶性情、表现隐逸 者。泛指受到文人趣味浸润而“文人化”的 园林。
意义:文人参与营造园林,意味着文人的
造园思想——”道”与工匠的造园技艺——” 器”开始有了初步的结合,“意”与“匠” 的联系更为紧密。
第五节 寺观园林
孟城坳——古代城堡遗址; 华子冈——山势高峻,林木森森,多青松和秋色树
“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和“落日松风起” ;
文杏馆——背岭面湖的胜处;
“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
斤竹岭——馆后崇岭高起,岭上多大竹;一湾溪水
绕过,一条山道相通 “一径通山路,行歌望旧岑”
木兰柴——木兰花
茱萸片——山冈多“结实红且绿,复如花更开”的山茱
栾家濑——“浅浅石溜泻” 金屑泉 南宅
白石滩——“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
不知,明月来相照。”
辛夷坞、憩园、椒园。
辋川别业特点:
辋川别业营建在具山林湖水之胜的天然山谷区,因 植物和山川泉石所形成的景物题名,使山貌水态林姿的 美更加集中地突出地表现出来,仅在可歇处、可观处、 可借景处,相地面筑宇屋亭馆,创作成既富自然之趣, 又有诗情画意的自然园林。
第四章 园林的全盛期
——隋唐(公元589—960年)
公元589年——隋南下灭陈,中国复归一统; 公元618年——李渊建唐王朝; 公元907年——节度使朱全忠自立为帝,唐灭; 公元907-960年——五代十国; 公元960年——赵匡胤即位
第一节 总说
• 意识形态 :儒、道、释共尊,儒家为主 ;
• 文学艺术 :诗歌、绘画、雕塑、音乐、舞蹈 等,呈现为群星灿烂、盛极一时的局面 ,花鸟、 人物、神佛、鞍马、山水均成独立的画科;诗、 画、园林出现相互渗透;(吴道子、李思训、王维)
中国古典园林史_重点笔记000(DOC)
![中国古典园林史_重点笔记000(DOC)](https://img.taocdn.com/s3/m/adf08f5ca8956bec0975e32d.png)
一、绪论部分园林概念: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建筑布置,辅以禽鸟养殖,从而构成一个追求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赏心悦目、畅情舒怀的游憩、居住的环境。
(P3)造园的四项主要工作(或四个主要手段):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相对应园林的四要素:山、水、植被、建筑。
(P4) 据此可将园林分为两种基本形式:规整式园林和风景式园林。
《古兰经》天园中的四条河:水河、乳河、酒河、蜜河。
形成了伊斯兰园林的基本形式。
(P4)F.L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
其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面积348ha.E.霍华德的《明日之田园城市》提出了“田园城市”的设想。
(P6)现代园林之不同于前一阶段的古典园林表现于四个方面:1、除了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还出现由政府山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的、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2、园林的规划设计已经摆脱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3、兴造园林不仅为了获致视觉景观之美和精神的陶冶,同时也着重在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生态作用——环境效益,以及为市民提供公共游憩和交往活动的场所——社会效益4、由现代型的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
(P6)中国古典园林分类:按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按隶属关系分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P7)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人工山水园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个类型。
(P7)这类园林均修建在平坦地段上,尤以城镇居多,在城镇的建筑环境里面创造模拟天然野趣的小环境,犹如点点绿洲,故也称为“城市山林”宋后作为城市私家园林的代称。
(P238)天然山水园一般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规模较小的利川天然山水的局部或片段作为建园基址,规模人的则把完整的大自然山水植被环境范围起来作为建园的基址,然后再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
中国古典园林史全书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史全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d3526d01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0b.png)
中国古典园林史全书笔记
第一章:历史渊源
中国古典园林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最早的园林可追溯至中国古
代的皇家园林和寺庙园林。
在古代,园林被视为人工构筑的山水之间的微缩世界,在其中人们可以感受到自然与人工之间的和谐统一。
古代园林常常由建筑、植物园、水池、石头、假山等元素构成,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第二章: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
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主要包括“追求自然”、“守护水源”、“排景辞物”、“布
局对称”、“借景造境”等。
这些设计理念体现了园林主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
热爱,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园林美学的追求和对宇宙之美的探索。
第三章:代表性古典园林作品
中国古典园林有许多代表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包括颐和园、拙政园、留园、潭
柘寺等。
这些园林作品不仅在建筑设计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传统,而且在植物配置、景观布局、文化内涵等方面也展现了深厚的古代艺术精髓。
第四章:古典园林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演变,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技艺和设计理念逐渐得到
传承和发展。
现代园林设计师们在借鉴古典园林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将古代园林的精神和美学延续至今,为当代人们营造出更加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
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底蕴,是中国园林建筑史上的重要篇章。
通过对古典园林的深入了解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中国古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启迪,为当代园林设计和建筑注入新的活力和灵感。
04第四章 园林全盛期—隋唐
![04第四章 园林全盛期—隋唐](https://img.taocdn.com/s3/m/c87916104431b90d6c85c760.png)
二、皇家园林
大内御苑:西苑、禁苑、大明宫、兴庆宫
离宫御苑:华清宫 行宫御苑:九成宫 行宫御苑兼具公共游览:曲江
1、大内御苑
大明宫
南半区为宫廷区,北半区为苑林区,(大
内御苑),呈典型宫苑格局。
中轴线
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蓬莱山+玄武门 大雁塔
洛阳宫
中轴线,北侧为大内御苑‚陶光园‛。
隋之西苑即显仁宫,又称会通苑。历史上仅次于 西汉上林苑的一座特大型皇家园林。 人工山水园,理水、筑山、植物配臵和建筑营造 的工程极其浩大。
总布局以人工开凿的‚北海‛为中心,海中筑三
岛,高出水面百余尺,海北的水渠曲折的注入海中
,沿着水渠建臵十六院。海的北面有人工开凿的河道
‚龙鳞渠‛,宽20步,曲折萦回的流经‛十六院‛而
2. 景点多‘诗情画意’。
3. 景点连贯形成整体。
辋川别业图
3、文人园林的兴起
文人出身的官僚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不仅参与风景开发、环境 的绿化和美化,而且还参与营造自己的园林,用自 身对风景的理解和对于自然美的高度鉴赏能力来进 行园林的经营,同时也把自己对人生哲理的体验, 宦海浮沉的感怀融注于园林之中。
2、郊野别墅园
这种别墅园在唐代统称为别业、山庄、庄,规模 较小的也叫做山亭、水亭、田居、草堂等等。大致分
为三种:
单独建臵在离城不远、交通往返方便、风景优美
的地带;
单独建臵在风景名胜区内; 依附于庄园而建臵。
(1)近郊——皇亲贵戚的别墅园,格调华丽。
远郊——文人官僚的别墅园,朴素无华、富于
村野意味。 平泉庄 园内用石种类多,花卉数量多,是个收藏各 种花木和奇石的大花园。 杜甫 浣花溪草堂 主体建筑是个茅草葺顶的草堂,建在临浣花溪的 一株古楠树的旁边,园内大量移植花木。
园林历史4.园林的全盛期
![园林历史4.园林的全盛期](https://img.taocdn.com/s3/m/90a7b5420975f46527d3e1e4.png)
1.中国古典园林史纲要
1.4园林的全盛期——隋唐(公元589-960)
1.4.2哲学思想
一、隋末农民革命战争推动了唐代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佛教各宗派的建立。 三、韩愈的客观唯心主义和李翱的主观唯心主义。 四、柳宗元、刘禹锡的唯物主义“天人相分”论。 五、唐末农民革命战争推动了宋代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3.隋唐时的军事、政治中心仍然以关中地区为主,军政中心与经济中心分 离。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交通,沿线一些重要城市随之大发展,如“淮 (安)、扬(州)、苏(州)、杭(州)”当时号称四大都市,汴州(开 封,是汴水与黄河交汇处)、宋州(邱)、睢杨、泗州等也是重要的商业 城镇。唐中叶后,为保卫漕运,这些城市均驻重兵,成为重要的 军事据 点。
园 林 历 史 与 理 论 概 王述
云
1.中国古典园林史纲要
1.4园林的全盛期——隋唐(公元589-960) 1.4.1总说
一、史略 隋唐:581年杨坚废北周,589年南下灭陈,中国复归统一。
隋文帝杨坚时社会安定繁荣,至隋炀帝杨广则一反其作风,穷奢极侈 地营建宫苑,游幸江南,天下大乱。
唐朝:618年,豪强李渊削平割据势力,建立唐王朝,天下安定,国家富强, 至中唐边塞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 唐玄宗被迫出走四川。藩镇之愈演愈烈,至使唐灭。
4.坊里:唐长安全城共划分有109个坊里,坊名颇多变化,主要是与皇帝名 字避讳。
5.市肆:城内有东、西二市,对称于皇城南面各占二坊之地,约900*900米。 市中有肆和行(同样性质的店铺集中在一起称行)。东市为贵族官僚服务, 西市内颇多外国商人的店铺,相当于一个国际贸易中心。
6.水系与绿化:城市水系在园林绿化上的意义很大。城内最好的绿地是曲 江池和芙蓉园。街道两旁有行道树,一般多种槐树,皇城宫城内多种梧桐。
第四章 中国古典园林史
![第四章 中国古典园林史](https://img.taocdn.com/s3/m/36cd45325022aaea988f0f6e.png)
❖ B.市、坊特点 ❖ 唐朝由于商业兴盛,商品经济兴盛招致其打破了
隋朝的坊、市分别格式,唐中叶还出现夜市,坊里也 末尾停止商业活动,早先坊里的封锁高墙已不复存在。
❖ C.水系特点 ❖ 在隋朝开凿的水系系统上,又开拓了一条运材木
和薪炭到西市的漕运。
隋唐长安平面图
隋唐长安城门
〔1〕 隋 洛 阳
❖①背景 ❖ 隋朝树立以后由于疆土面积广阔,关中人
❖ ②特点 ❖ A.总体规划特点 ❖ 总体规划形制坚持北魏洛阳的特点,此外,它还清
楚的遭到事先已罕见于州郡级城市的〝子城——罗城 〞制度的影响,停止内外城规划。大城以北为御苑〝 大兴苑〞。
❖ B.路途和市、坊特点 ❖ 全城街道纵横相交成方格网状路途系统,采取市
、坊严厉分开制。坊一概用高墙封锁,设坊门供居民 出入。坊内概不设店肆,一切商业活动均集中于市内 。
,落水穿宫处处流。画阁红楼宫女笑,玉萧金管路人
愁。幔城入涧橙花发,玉辇登山桂叶稠。曾读列仙王
母传,九天未胜此中游。〞
玉华宫
❖ 玉华宫在今西安北面的铜川市玉华乡,气 候恼人,是事先的交通要道。始建于唐高祖武 德年间,原名仁智宫,然后,唐太宗在此基础 上大兴土木加以扩建,改名玉华宫。玉华宫的 修建除南凤门屋顶用瓦掩盖外,其他殿宇均葺 以茅草,意在清凉并示俭省。唐高宗时费宫为 寺,到唐玄宗天宝年间,玉华宫沦为一片废墟。
2. 长 安、 洛 阳
〔1〕 隋 长 安 〔2〕 唐 长 安 〔1〕 隋 洛 阳 〔2〕 唐 洛 阳
〔一〕 长安
〔二〕 洛阳
〔1〕 隋 长 安
❖①背景 ❖ 隋文帝为了笼络鲜卑贵族,把都城建在长
安。事先,汉代的长安由于战乱已残破不堪, 开皇二年,隋文帝下诏于长安故城西北面的龙 首原一带树立新都,命名为〝大兴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园林史题目:中国古典园林史读书笔记—第四章园林的全盛时期——隋唐姓名:马涛学号:201257049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专业:环境设计指导教师:林墨飞第四章园林的全盛期——隋唐第一节总说一、时代背景隋、唐推行均田制,限制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把部曲和庄客解放为自耕农,佃农制代替了佃奴制。
在经济结构中消除庄园领主经济的主导地位,逐渐恢复小农经济,并奠定其在宋以后长足发展的基础。
促进了国势的进步和发展。
二、经济文化持续繁荣与成就贞观之至和开元之治把中国封建社会推向发达兴旺的高峰。
1、文学艺术方面诗歌、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在弘扬汉民族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汲取其他民族甚至外国文化,呈现出群星灿烂,胜极一时的局面。
⑴绘画领域:除宗教画之外还有直接描写现实生活和风景、花鸟的世俗画;按题材区分画科已具体化,花鸟、人物、神佛、鞍马、山水等均成独立的画科。
⑵唐代已出现诗、画互渗的自觉追求。
例如,大诗人王维描写山野、田园的如画自然风光;同时,山水画也影响园林,诗人、画家直接参与造园活动,园林艺术开始有意识的融糅诗情、画意,在私家园林中更为明显。
2、传统的木构建筑,在技术或艺术方面均已趋于成熟,具有完善的梁架制度、斗拱制度以及规范化的装修、装饰。
3、观赏植物方面观赏植物的栽培园艺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培育出许多珍稀品种如牡丹、琼花等,也能引种驯化、移栽异地花木。
还有嫁接法、灌浇法、催花法等技术利用。
三、建筑技术和艺术方面的特点: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4、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5、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
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者增多。
目前我国保留下来的唐塔均为砖石塔。
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第二节皇家园林一、隋唐长安城的布局唐长安(隋大兴)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规划布局最严谨的一座繁荣都城。
布局:宫城位于皇城之北的城市中轴线的北端,面积约4.2平方公里,中部太极宫,西部掖庭宫,东部为太子居住的东宫。
太极宫又称“西内”,是皇帝听政和居住的宫室。
另外有“东内”大明宫和“南内”兴庆宫,相当于另外两处“大内”。
二、隋唐洛阳城的布局洛阳平面近于方形,和长安城相同,皇城在宫城之南,城内集中建中央官署。
宫城核心部分“大内”为正方形,东、西、北三面,有东宫、西隔城和陶光园、耀仪城、圆壁城等重城环拥。
洛阳城北为邙山,禁苑只能建在皇城、宫城之西,而不能如大兴那样建在城北。
长安城与洛阳城之对比对长安、洛阳遗址实测图进行研究发现,在规划中都以皇城、宫城之长宽为模数,划全城为若干大的区块,其内再分里坊。
三、皇家园林(一)长安皇家园林1、唐城三大内唐长安城中有三大宫殿区,史称“三大内”,即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南内兴庆宫。
(1)西内太极宫太极宫即隋朝的大兴宫,唐初改名为太极宫并加以扩建。
建筑布局:依据周代“前朝后寝”的原则,把宫内划分为前朝与内庭前后两部分。
太极宫有殿、阁、亭、馆三四十所,主要建筑有太极殿、两仪殿、万春殿、凌烟阁等形成一个井然有序的庞大建筑群,加以山池水榭构成宫内园林胜景。
(2)东内大明宫东内大明宫是唐太宗为其父高祖李渊专修的“清暑”行宫,因地势比太极宫更利于军事防卫,气候凉爽也更适合于居住,故,唐高宗以后即代替太极宫作为朝宫。
地理位置:在禁苑东南、西接宫城之东北隅。
大明宫南半部为宫廷区,北半部为苑林区即大内御苑,呈典型的宫苑分置的格局。
(3)南内兴庆宫兴庆宫原名隆庆坊,唐玄宗李隆基为皇太子时的府邸。
建筑布局:是唐三大内中较为特殊的一处,不硬套传统的“前朝后寝”和以中轴线左右对称的建筑格局,而呈不规则状,颇类似于后世的自由式建筑布局。
2、大内三苑唐朝皇帝“三大内”既有园林之胜,又专门辟地为苑,专供皇帝游观和狩猎。
因此在都城之北建三苑,即西内苑、东内苑和禁苑,亦称大内三苑,成为著名于世的皇家园林风景区。
与宫城太极宫和大明宫相邻,又在都城的北面,就位置而言,属大内御苑。
禁苑禁苑的范围辽阔,是三苑中最大的一苑。
据《唐两京城坊考》载:禁苑东界浐水、北枕渭河,西面包入汉长安故城,南接都城。
东西27里,南北23里,方圆120里。
南面的苑墙即长安城墙,因此可以说,禁苑实际包括西内苑和东内苑三部分。
禁苑是唐长安城郊皇家的主要风景区和狩猎区。
地形地貌:高下参差,坡原起伏,林木葱郁。
建有宫观、楼阁、殿院、台亭等20处。
主要建筑有望春宫、鱼藻宫、梨园等。
(二)洛阳皇家园林洛阳是唐朝的东京,洛阳山水甲天下,皇家园林素称发达。
洛阳宫(隋名紫微城),即洛阳之宫城。
唐贞观六年改为洛阳宫。
隋唐东都洛阳是洛阳古城史上最鼎盛时期,也是东方世界大都市之一。
宫城四面有10个城门,正南门原名则天门,后名应天门。
二、行宫御苑、离宫御苑(一)长安长安的行宫、离宫御苑很多,有代表性的有:玉华宫、仙游宫、翠微宫、华清宫、九成宫、曲江池等。
1、玉华宫位于今西安北面的铜川市玉华乡,总面积2482公顷,森林覆盖率90.4%,这里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于一体。
具有旅游观光、避暑度假、佛事活动三大功能。
2、仙游宫(避暑行宫)环境:青山环抱,碧水萦流,气候凉爽宜人,隋文帝曾多次临幸、避暑。
3、华清宫(唐代离宫御苑)5、九成宫九成宫在今西安城西北163公里的麟游县新城区,唐太宗贞观五年(公元631年)修复扩建,更名为“九成宫”,“九成”之意是“九重”或“九层”,言其高大。
(二)洛阳园林洛阳行宫、离宫御苑代表作有西苑、上阳宫等。
1、西苑(又称显仁宫、会通苑)洛阳地区皇家园林的代表。
西苑在洛阳城的西侧,隋大业元年与洛阳城同时兴建。
西苑园林特点:人工山水园。
总体布局:大体上沿袭汉以来“一尺三山”的宫苑模式。
以人工开凿的最大水域“北海”为中心。
北海周长十余里,海中筑蓬莱、方丈、瀛洲三座岛山。
据《隋书》记载:“西宛周二百里,其内为海周十余里,为蓬莱、方丈、瀛洲诸山,高百余尺,台观殿阁,罗塔山上。
海北有渠,萦纡注海,缘渠作十六院,门皆临渠,穷极华丽”。
《大业杂记》载:“苑内造山为海,周十余里,水深数十丈,上有通真观、习灵台、总仙宫,分在诸山。
风亭月观,皆以机成,或起或灭,若有神变,海北有龙鳞渠,屈曲周绕十六院入海”。
园内理水、筑山、植物配置和建筑营造的工程极其浩大,都是按既定的规划进行。
在规划设计方面的成就具有里程碑意义,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古典园林全盛期到来。
2、上阳宫园林特点:建筑密度较大,以殿宇为主,园林为辅。
此时期皇家园林的特点:皇家园林的建设已趋于规范化、大体上形成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的类别。
(1)大内御苑紧邻于宫廷区的后面或一侧,呈宫、苑分置的格局。
(2)郊外的行宫、离宫,绝大多数都建置在山岳风景优美的地带。
重视建筑基址的选择,于“相地”独具慧眼,不仅保证了帝王避暑、消闲的生活享受,同时也反映了唐人在宫苑建设与风景建设相结合方面的高素质和高水准。
第三节私家园林盛唐以后,中国园林已由自然山水园发展到写意山水园,即文人山水园。
主要以长安、洛阳两地为盛。
一、城市私园A:位置、规模和布局《池上篇》云,园和宅共占地十五亩,其中“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而岛树桥道间之”。
布局:分南园、北园、西苑。
B、植物配置宅院的绿化配置非常好,树合荫交户,池分水夹阶。
”其中尤以竹取胜。
南园有竹园,府第有竹院,“新篁千万竿。
”乔木十数株均为老树。
白居易诗文中记述的植物有如下二十余种:有国槐、梧桐、榆树、杨树、柳树、桃、梨、杏、桂花、樱桃、藤萝、木槿花、芍药、牡丹、白牡丹、菊花、兰花、莲花、夜合花、迎春花、枣树等。
二、郊野别墅唐代别墅园的建置,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一、单独建置在离城不远、交通往返方便,而风景比较优美的地带。
二、单独建置在风景名胜区内。
三、依附于庄园而建置。
情况一:平泉庄——洛阳——李德裕——异花奇石浣花溪草堂(杜甫草堂)——成都——杜甫——田园野趣情况二:庐山草堂——庐山——白居易——《草堂记》情况三:辋川别业——陕西蓝田——王维——《辋川集》、《辋川图》嵩山别业三、文人园林的兴起唐代文人园林的假山,以土山居多,也有用石间土的土石山,纯用石块堆叠的石山尚不多见但由单块引料或若干块石料组合成景的“置石”则比较普遍第四节寺观及其他园林一、寺观园林从世俗化到文人化寺观园林:殿堂+寝膳+客房+园林——分院制,由若干个以廊庑围合而成的院落组织为建筑群——慈恩寺(牡丹、荷花),水庭也是唐代寺观园林的一种表现形式。
水庭:在殿堂建筑群前面开凿一个方整的大水吃,池中有平台。
二、其他园林1、中央政府的衙署园林多有山池花木点缀,个别还建置独立的小园林。
2、公共园林多以亭为中心、因亭而成景的邑郊公共园林。
长安城内开辟的公共园林有三种情况:①利用城南一些坊里内的岗阜——“原”;②利用水渠转折部位的两岸而创为以水景为主的游览地③街道的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