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考点试题及答案: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考点试题及答案: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考点试题及答案: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考点试题及答案: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治疗头痛肝阳上亢证,应首选

『正确答案』B

治疗前头痛风邪袭络证,应首选

『正确答案』C

患者,男,38岁。素患腰痛,近日因劳累后症状加重,腰部触之僵硬,俯仰困难,其痛固定不移,舌紫暗,脉弦涩。治疗除取主穴外,还应加( )

A.膈俞、次髎

B.命门、阳陵泉

C.腰阳关、养老

D.命门、志室

E.次髎、阳陵泉

『正确答案』A

患者,女,38岁。腰部冷痛重着,天气变化或阴雨风冷时加重。治疗除取主穴外,还应选用的是

A.腰阳关

B.膈俞

C.肾俞

D.后溪

E.申脉

『正确答案』C

患者,女,43岁。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痛处游走不定。治疗除取阿是穴及局部经穴外,还应选用的是

A.膈俞、血海

B.肾俞、关元

C.足三里、阴陵泉

D.大椎、曲池

E.神阙、关元

『正确答案』A

例题

治疗中风闭证,除选太冲、劳宫穴外,还应选

A.水沟、中冲、风池

B.水沟、十二井穴、丰隆

C.下关、颊车、合谷

D.中冲、太冲、丰隆

E.丰隆、涌泉、大椎

『正确答案』B

患者,男,68岁。家属代诉:患者于今日下午外出散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目合口张,鼻鼾息微,遗尿,汗出,四肢厥冷,脉细弱。治疗应首选

A.督脉经穴,灸法

B.任脉经穴,灸法

C.背俞穴,灸法

D.足阳明经穴,灸法

E.足厥阴经穴,针刺用泻法

『正确答案』B

患者,女,45岁。失眠2个月,近日来入睡困难,有时睡后易醒,醒后不能再睡,甚至彻夜不眠,舌苔薄,脉沉细。治疗应首选( )

A.神门、内关

B.神门、胆俞

C.神门、三阴交

D.心俞、脾俞

E.心俞、足三里

『正确答案』C

患者,男,22岁。发热恶寒,寒重热轻,头痛身痛,鼻塞流涕,咳嗽,咳痰清稀,舌苔薄白,脉浮紧。治疗应首选

A.手太阴、手阳明、督脉经穴

B.手少阴、手太阳、手太阴经穴

C.手太阴、足太阳、手少阳经穴

D.手太阴、手少阳、足少阳经穴

E.手阳明、足阳明、手太阴经穴

『正确答案』A

患者,男,60岁。咳嗽1个月,劳累后加重,咳吐黏痰,胸脘痞闷,胃纳减少,舌苔白腻,脉濡滑。治疗除取肺俞、太渊穴外,还应取

A.风门、大椎、合谷

B.三阴交、阴陵泉、丰隆

C.脾俞、胃俞、列缺

D.尺泽、列缺、外关

E.脾俞、太冲、阴陵泉

『正确答案』B

治疗咳嗽肝火灼肺证,应首选

A.肝俞、鱼际、侠溪、阴陵泉

B.行间、鱼际、三阴交、肺俞

C.中府、丰隆、肺俞、太渊

D.列缺、合谷、行间、章门

E.肝俞、肺俞、太渊、章门

『正确答案』B

咳嗽加重1周,咳引胸胁疼痛,痰少而稠,面赤咽干,舌苔黄少津,脉弦数。治疗应首选

A.足阳明、手阳明经穴

B.手太阴、手阳明经穴

C.手阳明、足厥阴经穴

D.足厥阴、手太阴经穴

E.手太阴、足太阴经穴

『正确答案』E

治疗因痰饮引起的呕吐,除取主穴外,还应加

A.脾俞、章门

B.下脘、足三里

C.上脘、行间

D.梁门、内庭

E.公孙、丰隆

『正确答案』E

患者,男,39岁。近3日来,两胁胀痛,时有恶心呕吐,口苦,舌红苔黄腻。治疗除取期门、太冲、支沟穴外,还应取( )

A.合谷、丘墟

B.内庭、三阴交

C.中脘、足三里

D.内关、行间

E.足临泣、曲池

『正确答案』C

患者,女,40岁。呕吐清水,胃部不适,食久乃吐,喜热畏寒,身倦,便溏,小便可,舌苔白,脉迟。治疗除取主穴外,还应加( )

A.上脘、胃俞

B.肝俞、太冲

C.肾俞、太溪

D.胆俞、丘墟

E.次髎、血海

『正确答案』A

患者,女,40岁,呕吐痰涎,伴头晕,胸痞,心悸,舌苔白,脉滑。治疗除取主穴外,还应加( )

A.列缺、尺泽

B.公孙、丰隆

C.曲池、外关

D.风池、尺泽

E.列缺、合谷

『正确答案』B

患者,男,50岁。胃脘部经常隐隐作痛,时泛吐清水,喜暖恶寒,按之痛减,纳差神疲,大便溏,舌苔白,脉弱。治疗除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穴外,还应取

A.脾俞、肝俞、下脘

B.脾俞、胆俞、上脘

C.脾俞、胃俞、关元

D.胃俞、肝俞、三阴交

E.胃俞、胆俞、上巨虚

『正确答案』C

患者,男,42岁。胃脘胀痛,攻痛连胁,嗳气频作,并呕逆酸苦,二便如常,舌苔薄白,脉沉弦。治疗应首选

A.足阳明、足厥阴经穴

B.足阳明经穴

C.手、足少阳经穴

D.任脉、足太阴经穴

E.足太阳、督脉经穴

『正确答案』A

患者,男,55岁。1年来每日黎明之前腹微痛,痛即泄泻,或肠鸣而不痛,腹部和下肢畏寒,舌淡苔白,脉沉细。治疗除取主穴外,还应加( )

A.胃俞、合谷

B.肝俞、内关

C.三焦俞、公孙

D.肾俞、关元

E.关元俞、三阴交

『正确答案』D

患者,男,30岁。两天前因食不洁水果,出现腹痛腹泻,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治疗除取主穴外,还应加( )

A.中脘、气海

B.中脘、内关

C.行间、足三里

D.曲池、内庭

E.脾俞、肾俞

『正确答案』D

治疗热结型便秘,除取主穴外,还应加( )

A.脾俞、胃俞

B.气海、神阙

C.关元、命门

D.合谷、曲池

E.中脘、行间

『正确答案』D

河南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练习题库及答案三审批稿

河南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练习题库及答案三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单选题: 1、新石器时代已产生的外科手术器械为(D)。 A.曲针 B. 小针刀 C. 铍针 D. 砭镰 E. 刀 2、首次记载用竹片夹板固定骨折的是(A)。 A.晋葛洪《肘后救卒方》 B.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 C.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D.《吕氏春秋》 E.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3、新石器时代已出现外伤科名医( E) A.神农 B.黄帝 C.伏羲 D.扁鹊 E.俞跗 4、首次记载髋关节脱臼分为前后脱臼两类的是(B) A.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B. 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C. 宋慈《洗冤集录》 D.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E.王肯堂《证治准绳》 1、有一患者长时间步行引起第2跖骨骨折,问病因是何种外力(D) A、直接暴力 B、间接暴力 C、肌肉强烈收缩 D、持续劳损 E、拼力岔气 2、损伤内因与下列因素关系十分密切(A) A、年龄体质解剖结构 B、直接暴力 C、间接暴力 D肌肉收缩力 E、外感六淫 1、摸诊(触诊)时,往往最先使用的是(A) A、触摸法 B、挤压法 C、叩击法 D、旋转法 E、屈伸法

2、对骨伤科来说,望诊之首要是(D) A、望肿胀 B、望畸形 C、望形态 D、望神色 E、望创口 3、“捻发音”的检查主要用在(D) A、腰肌筋膜炎 B、臀肌筋膜炎 C、腱鞘炎 D、腱周围炎 E、滑膜炎 4、通过膝关节弹响声可以诊断为(D) A、骨折 B、脱位 C、侧副韧带损伤 D、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E、肌腱周围炎 5、紧脉主病(E) A、气滞 B、血瘀 C、骨折 D、胸痛 E、腰痛 6、芤脉主属(C) A、血瘀气滞 B、气虚血瘀 C、出血过多 D、出血过多 E、肾虚腰痛 7、摸肤温时,一般用什么部位测试(C) A、手指指端 B、手掌 C、手背 D、掌根 E、大鱼际 8、常用以鉴别骨折与挫伤的检查法是(A)。 A、挤压法 B、旋转法 C、屈伸法 D、摇晃法 E、触摸法 9、颈部活动正常范围是(B)。 A、前屈60~800 ;后伸35~450 ;左右旋转各60~800 ;左右侧屈各450 。 B、前屈35~450 ;后伸35~450 ;左右旋转各60~800 ;左右侧屈各450 。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考点试题及答案: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考点试题及答案: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治疗头痛肝阳上亢证,应首选 『正确答案』B 治疗前头痛风邪袭络证,应首选 『正确答案』C 患者,男,38岁。素患腰痛,近日因劳累后症状加重,腰部触之僵硬,俯仰困难,其痛固定不移,舌紫暗,脉弦涩。治疗除取主穴外,还应加( ) A.膈俞、次髎 B.命门、阳陵泉 C.腰阳关、养老 D.命门、志室 E.次髎、阳陵泉 『正确答案』A 患者,女,38岁。腰部冷痛重着,天气变化或阴雨风冷时加重。治疗除取主穴外,还应选用的是 A.腰阳关 B.膈俞 C.肾俞 D.后溪 E.申脉 『正确答案』C

患者,女,43岁。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痛处游走不定。治疗除取阿是穴及局部经穴外,还应选用的是 A.膈俞、血海 B.肾俞、关元 C.足三里、阴陵泉 D.大椎、曲池 E.神阙、关元 『正确答案』A 例题 治疗中风闭证,除选太冲、劳宫穴外,还应选 A.水沟、中冲、风池 B.水沟、十二井穴、丰隆 C.下关、颊车、合谷 D.中冲、太冲、丰隆 E.丰隆、涌泉、大椎 『正确答案』B 患者,男,68岁。家属代诉:患者于今日下午外出散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目合口张,鼻鼾息微,遗尿,汗出,四肢厥冷,脉细弱。治疗应首选 A.督脉经穴,灸法 B.任脉经穴,灸法 C.背俞穴,灸法

D.足阳明经穴,灸法 E.足厥阴经穴,针刺用泻法 『正确答案』B 患者,女,45岁。失眠2个月,近日来入睡困难,有时睡后易醒,醒后不能再睡,甚至彻夜不眠,舌苔薄,脉沉细。治疗应首选( ) A.神门、内关 B.神门、胆俞 C.神门、三阴交 D.心俞、脾俞 E.心俞、足三里 『正确答案』C 患者,男,22岁。发热恶寒,寒重热轻,头痛身痛,鼻塞流涕,咳嗽,咳痰清稀,舌苔薄白,脉浮紧。治疗应首选 A.手太阴、手阳明、督脉经穴 B.手少阴、手太阳、手太阴经穴 C.手太阴、足太阳、手少阳经穴 D.手太阴、手少阳、足少阳经穴 E.手阳明、足阳明、手太阴经穴 『正确答案』A 患者,男,60岁。咳嗽1个月,劳累后加重,咳吐黏痰,胸脘痞闷,胃纳减少,舌苔白腻,脉濡滑。治疗除取肺俞、太渊穴外,还应取 A.风门、大椎、合谷 B.三阴交、阴陵泉、丰隆 C.脾俞、胃俞、列缺 D.尺泽、列缺、外关

急症及其他病证的针灸治疗讲义

急症及其他病证的针灸治疗 细目一晕厥 晕厥 治法:苏厥醒神。 以督脉穴为主。 主穴百会内关水沟足三里 助记:百关水足 方义 水沟、百会为督脉穴,为醒脑开窍要穴; 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可醒神宁心; 足三里补益气血,使气血上奉于头以苏厥醒神。 晕厥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毫针虚补实泻法。 2.三棱针法:取太阳、十二井穴或十宣,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数滴。适用于实证。 3.指针法:取水沟、内关、太冲,用拇指重力掐按,以患者出现疼痛反应并苏醒为度。 细目二内脏绞痛 心绞痛,胆绞痛,肾绞痛 心绞痛 本病病位在心,病机为心脉痹阻。 治法:通阳行气,活血止痛。 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郄门阴郄膻中内关 助记:二戏贪官

方义 内关为手厥阴经络穴,通阴维脉,治心绞痛特效穴; 郄门、阴郄为心包经心经郄穴,活血、缓急、止痛; 膻中为心包之募穴,又为气会,治心胸疾患。 心绞痛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毫针泻法。寒证、虚证加艾灸。 2.耳针法:取心、小肠、交感、神门、内分泌,每次选3~5穴,毫针刺,中等刺激。 胆绞痛 病位在胆。病机为胆腑气机壅阻,不通则痛。 治法:疏肝利胆,行气止痛 以足少阳经穴、胆的俞募穴为主。 主穴胆囊穴胆俞阳陵泉日月 主穴:二胆凌日月 方义 胆囊穴为治胆病验穴; 阳陵泉为胆之下合穴,可利胆止痛; 胆俞为胆之背俞穴,日月为胆之募穴,俞募配穴。 胆绞痛针灸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毫针泻法。日月、胆俞注意针刺方向,勿深刺。 2.耳针:取肝、胰胆、交感、神门、耳迷根,急性发作时采用毫针刺,强刺激,持续捻针。剧痛缓解后行压丸法,两耳交替进行。 肾绞痛 本病病位在肾。湿热蕴结下焦,煎熬尿液成石,阻于水道,通降失利导致肾绞痛发生。肾绞痛以实证为主。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资料精选汇总

总结针灸学考试资料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经,路径,为直行的主干。络,网络,为经脉所分出的小支。经络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灵枢海论》记载“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头部:手足阳明循行于面额、手足少阳循行于头侧、手足太阳循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躯干: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循行于腹面部、 足三阳行于中、阳明行走于前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于侧面。 胸部:距正中线:肾经;2寸,胃经;4寸,脾经;6寸。 腹部:肾经0、5 寸,胃经,2寸。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距正中督脉线1、5寸,3寸。 1头面部手足三阳皆上头“头为诸阳之会”;手足阳明经前额面部;手足少阳经侧头;手太阳经颊部;足太阳经前额后头。 2躯干部手足三阴经和足阳明经胸腹,从内到外依次为:足少阴肾、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手三阳经肩背;足太阳经腰背;足少阳经侧胸侧腹。 3 上肢部手三阴上肢内侧前肺中包后心;手三阳上肢外侧前大中三后小。 4 下肢部足三阳下肢内侧前胃中胆后膀;足三阴下肢内侧 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相互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相互衔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正经流注次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 正经走向:手阴脏走手;手阳手走头;足阳头走足;足阴足走胸腹 一源三歧:任,督,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任脉行于前正中线,督脉起于后正中线,冲脉并行于肾经。任脉,腹胸颏下正中,总任六阴经,调节全身阴经经气,阴脉之海。督脉,腰背头面正中,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阳脉之海。 任督二脉主治的异同:督脉主治神志病、热病和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任脉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和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两者都可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神志病,而任脉没有督脉治疗巅顶痛的作用 冲脉,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且与任督足阳明等有联系,涵蓄十二经气血,十二经之海,血海。 十四经: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各有其所属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 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加强表里两经的联系) 《十五络穴歌》 手三阴经列内通,手三阳经偏外支;足三阴经公蠡大,足三阳经丰光飞。任督二脉鸠尾长,脾之大络在大包。 十二经别作用:加强十二经脉内外联系。 六合: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别会合成六组,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相表里阳经经脉。 标本: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的上下对应关系。 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 气街:是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 四海: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脑、冲脉、膻中、胃)。髓海、脑;气海、膻中;水谷之海、胃;十二经之海、冲脉;

2018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针灸学考试大纲

2018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针灸学考试大纲 2018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大纲-针灸学公布,文都医考网特搜集整理相关内容如下,供备考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考生参考,预祝考生能顺利通过2018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文都医考,医友互动:480572459。 第一单元经络系统 细目一:经络系统的组成细目二:十二经脉 要点: 1. 十二经脉的名称 2.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3. 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 4.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细目三:奇经八脉 要点: 1. 奇经八脉的名称 2. 奇经八脉的作用 细目四:十五络脉 要点: 十五络脉的分布 细目五:十二经筋 要点: 十二经筋的分布 第二单元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细目一:经络的作用 要点: 1. 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2. 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3. 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细目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要点: 1. 诊断方面 2. 治疗方面 第三单元腧穴的分类 要点: 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第四单元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细目一:主治特点 要点:文都医考,医友互动:480572459。 1. 近治作用 2. 远治作用 3. 特殊作用 细目二:主治规律 要点: 分经主治规律

第五单元特定穴 要点r 1■特定冗的分类忌概念 Z五輪兀匾穴*络穴、背前凡募冷八拣交会穴、丿I会穴、那穴、下令九交会 穴的內容艮临床应用 第為单元腌穴的宦位方法 要总 1.智度分寸宦位法 2■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3.W8同身寸取穴法 第七单元手太阴肺经、腌穴 1.经脉循行 2.主治概婪 3■常用喻冗的定隹和主治要点t尺泳列嚴太渊、复际少商 第八单元手阳明大肠经、腧穴要点: 1. 经脉循行 2. 主治概要 3. 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第 九单元足阳明胃经、腧穴 要点:文都医考,医友互动:480572459。 1. 经脉循行 2. 主治概要 3. 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地仓、颊车、下关、头维、天枢、归来、足三里、上巨虚、丰隆、内庭 第十单元足太阴脾经、腧穴 要点: 1. 经脉循行 2. 主治概要 3. 常用腧穴的定位及主治要点:隐白、公孙、三阴交、阴陵泉、血海] 第十 一单元手少阴心经、腧穴 要点: 1. 经脉循行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考点精要

经络输穴学总结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到,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1、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别部。 2、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3、十二经脉的命名是由三部分组成:手足、阴阳、脏腑。一阴一阳演化为三阴三阳,以区分阴阳气的盛衰与多少:阴气中太阴最盛,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中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 4、十二经脉着,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5、膀胱一线1.5寸,膀胱二线3寸。 6、阴经为里,属于脏,阳经为表,属于腑。十二经脉间存在着表里相连的关系。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7、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位交接,阳经与阳经在头部交接,阴经与阴经在胸腹部交接。 肺经与大肠经食指;心经与小肠经小指;心包经与三焦经无名指; 胃经与脾经足大趾内侧;膀胱经与肾经足小趾; 8、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阳蹻脉、阴阳维脉。 作用为统率联络经络、调节气血盛衰。 9、任脉督脉冲脉同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异行,成为“一源三歧”。 10、十二经别,又称为“别行之正经”。一般从四肢肘膝关节上下的正经分出,分布于胸腹腔和头部其间有“离、合、出、入”的特点——离,即从十二经脉分出;入,即进入胸腹腔;合,即与表里经同行;出,即在头项部出来。手足三阴三阳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组成六对,称为“六合”。 11、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去躯干前的任脉络、躯干后的督脉络及躯干侧的脾之大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复习笔记:经络系统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复习笔记: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所组成。经络在内能连属于脏腑,在外则连属于筋肉、皮肤。其络属如下:经络系统包括经脉、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所组成;经脉包括正经十二(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别; 正经十二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 手三阴经包括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阴心经; 手三阳经包括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足三阴经包括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 足三阳经包括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分布规律是:凡属六脏(心、肝、脾、肺、肾、和心包)的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内侧的为手三阴经,分布于下肢内侧的为足三阴经。凡属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的阳经,多循行于四肢外侧、头面和腰背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外侧的为手三阳经,分布于下肢外侧的为足三阳经。 手足三阳经的排列顺序是:阳明在前,少阳居中,太阳在后;手足三阴经的排列顺序是:太阳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任脉,行于腹面正中线,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阴及阴维脉交汇,能总任一身之阴经故称:“阴脉之海”。任脉起于胞中,与女子妊娠有关,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汇,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故称为“阳脉之海”。督脉行于脊里,上行入脑,并从脊里分出属肾,它与脑、脊髓、肾又有密切联系。 什么是腧穴?腧穴的作用? 穴位又称腧穴,是经气出入人体的门户,是人体脏腑、经络的活动机能聚集于体表的一些特殊部位,也就是常说的联系内脏于体表的桥梁。如合谷、内关、足三里等穴位。通过对这些穴位进行针灸、按摩等,可以调整人体机能,起到保健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我们常说的三个穴位指按摩合谷、内关和足三里这三个极有代表性的穴位。其中合谷穴管头面和上肢,内关穴管胸腔,足三里穴管下肢、全身以及五脏六腑,对它们的按摩可以使全身气血通畅,为祛病健身打下重要的基础。 合谷穴——手阳明大肠经上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第一、二掌骨之间,在第二掌骨的中点,桡侧边缘处。“面口合谷收”。所以经常按摩合谷穴除了对大肠经循行之处的组织器官的不适与疾病有一定作用外,还对头痛发热、口腔疾病、面瘫等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内关穴——手厥阴心包经上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腕横纹上三横指两条明显的肌腱之间。“心包取内关”。经常按摩内关穴可以治疗

针灸治疗临床内科病症识记歌诀1

针灸治疗临床内科病症识记歌诀 1.头痛:头痛百会风池穴,外感太阳和列缺,内伤实证加头维,虚证则加三里穴。 2.面痛:面痛攒竹四白穴,下关地仓面部穴。再加合谷风池穴,祛风通络止痛绝。 3.落枕:落枕阿是外劳宫,肩井后溪悬钟从,舒筋通络又活血,落枕病痛疗效绝。 4.肩周炎:肩周炎用肩三针,再加肩前阿是穴,通经活血又止痛,老年肩疾疗效绝。 5.腰痛:腰痛阿是大肠俞,再加委中治疗足,通经活血又止痛,腰痛疾患疗效独。 6.坐骨神经痛:取足太阳和足少阳经穴。治则:疏通经络,行气止痛。 7.痹症:六大关节部位取穴为主,再加阿是。治则:通经活络止痛。 8.面瘫:面瘫阳白四白穴,攒竹鱼腰颧髎穴,夹车地仓合谷穴,再加昆仑委中穴。 治则:祛风通络,疏调经筋。以手足阳明,太阳经为主。 9.痿症:上肢:肩髃曲池合谷穴。下肢:髀关阳陵三阴穴。治则:祛邪通络,濡养经筋。 10.中风: (1)中经络:上肢:极泉尺泽内关穴。下肢:委中三里(水沟)三阴穴。 治则:行气活血,疏通经络。 (2)中脏腑:百会,水沟,内关,素髎穴。治则:醒神开窍。 11.眩晕: (1)实证:眩晕实证用百会,风池内关太冲随。治则:定眩,平肝化痰。 (2)虚证:眩晕虚证用百会,风池三里肝肾随。治则:定眩,补气养血。 12.痫症: (1)发作期:痫症百会与水沟,内关后溪涌泉谋。再加太冲和丰隆,发作时为主穴求。(2)间歇期:太冲丰隆阳陵泉,间使鸠尾筋缩连,化痰熄风又通络,间歇时期治疗验。 13.不寐:不寐安眠四神聪,神门印堂一起用。再加申脉与照海,安神利眠疗效宗。 14.郁证:郁证百会与神门,内关水沟太冲寻。疏肝解郁调神气,治疗郁证各证型。 15.心悸:心悸内关郗神门,厥阴巨阙膻中寻。安神定悸,心悸各证疗效神。 16.感冒:感冒风池太阳穴,大椎合谷列缺穴。-----祛风解表。 17.咳嗽:咳嗽主穴肺天突,外感列缺合谷府,内伤太渊三阴交,咳嗽病症皆消除。(府:中府) 18.哮喘:哮喘肺俞定喘穴,列缺尺泽膻中穴。——祛邪肃肺,化痰平喘。 19.胃痛与呕吐:胃痛主穴有中脘,再加内关三里全。若有呕吐加胃俞,胃痛呕吐病症散。 20.腹痛:腹痛下脘三里穴,天枢太冲关元穴。(可加中脘,三阴穴)—通调腑气,缓急止痛。 21.泄泻:泄泻大肠天枢穴,神阙巨虚三阴穴。 实证(急性):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虚证(慢性):天枢,神阙,公孙,三里。 22.便秘:便秘支沟天枢穴,水道归来丰隆穴。再加大肠治疗穴,调肠行滞通便绝。 23.癃闭:实证秩边阴陵泉,膀胱中极三阴全。虚证秩边与关元,三焦脾肾膀胱选。 24.月经不调:月经不调三阴交,气海血海关元疗。 25.痛经:痛经主穴三阴交,实证中极和次髎 ..。虚证气海三里疗。(次髎为经验穴。) 26.经闭:经闭关元三阴交,归来合谷肾俞效。(血枯:归来,关元,三里;血滞:归来,中极,三阴交) 27.崩漏:崩漏主穴三阴交,实证公隐 ..关元疗,虚证地机三里海.。(公孙,隐白,气海) 28.绝经前后诸证:绝经前后三阴交,肝脾肾腧气海疗。 29.阴挺:阴挺百会三阴交,子宫气海维道疗。 30.带下:带下阴陵三阴交,带脉中极白环疗。(可加关元) 31.遗尿:遗尿主穴三阴交,膀胱中极关元疗。 32.瘾疹:瘾疹曲池合谷穴,血海膈俞委中 ..穴。(委中又名血郄)------疏风和营。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1.取头、面、胸、腹部腧穴最适宜选用 A.仰卧位 B.伏卧位 C.侧卧位 D.伏俯坐位 E.侧伏坐位 1 A 2.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最适宜选用 A.仰卧位 B.侧卧位 C.仰靠坐位 D.俯伏坐位 E.侧伏坐位 2 D 3.针刺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最适宜选用的进针方法 A.指切进针法 B.夹持进针法

C.舒张进针法 D.提捏进针法 E.以上都不是 3 C 4.针刺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最适宜采用的进针方法 A.指切进针法 B.夹持进针法 C.舒张进针法 D.提捏进针法 E.以上均可以 4 D 5.针刺胸椎、腰椎棘突下穴位 A.平刺 B.直刺 C.斜刺 D.向上斜刺 E.向下斜刺 5

D 6.在四肢上,治痰效果最好的是 A.足三里 B.丰隆 C.曲池 D.手三里 E.承山 6 B 7.下列哪种方法不是进针手法 A.单手进针法 B.夹持进针法 C.提捏进针法 D.舒张进针法 E.飞针 7 E 8.下列何穴不宜施灸 A.命门 B.足三里

C.脾俞 D.睛明 E.关元 8 D 9.容易断针的部位是 A.针尖 B.针身 C.针根 D.针柄 E.针尾 9 C 10.下列哪种疾病在针刺治疗时,适宜增加留针时间 A.外感发热 B.急性周围性面瘫 C.目赤肿痛 D.三叉神经痛 E.风疹 10

D 11.灸法具有哪些治疗作用 A.温通经络、行气活血 B.祛湿逐寒、消肿散结 C.回阳救逆 D.防病保健 E.以上均有 11 E 12.治疗因感受寒邪而致的呕吐、腹痛、腹泻,常选用 A.隔姜灸 B.隔蒜灸 C.隔盐灸 D.隔附子饼灸 E.癜痕灸 12 A 13.被蝎、蜂蛰伤后,宜选用 A.艾炷灸 B.隔盐灸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对者打“T”,错者打“F”) 1、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石针石针刺的原始工具。() 2、从“针灸”两字的先后顺序可推知,针法的出现早于灸法。() 3、我国针灸传入朝鲜、日本等国的时间是在公元8世纪。() 4、针灸开始传入欧洲的时间是公元16世纪末17世纪初。() 5、《灵枢》较完整地论述了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方法和临床治疗等,对针灸医学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 6、“足臂十一脉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经络、腧穴等,反映了针灸学的早期面貌。() 7、八会穴是由《内经》首先提出的。() 8、《针灸甲乙经》石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 9、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是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之一。() 10、经络学说的产生是建立在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和生理研究的基础上。() 二、单项选择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 A.《灵枢》 B.《难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灸大成》 E.《足臂十一脉灸经》 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 A.皇甫谧 B.孙思邈 C.王惟一 D.王焘 E.杨继洲 3、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

A.孙思邈 B.杨继洲 C.王执中 D.王惟一 E.滑伯仁 4、《针灸甲乙经》发展确定了多少个腧穴() A.345 B.453 C. 354 D. 361 E.349 5、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针灸专著是() A.《医宗金鉴·刺灸心法》 B.《针灸甲乙经》 C.《针灸大成》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6、最早提出总结十四经脉的著作是() A.《十四经发挥》 B.《黄帝内经》 C.《针灸甲乙经》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7、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帛书》 D.《灵枢》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穴位面试

1、尺泽 定位: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操作:直刺0、8~1、2 寸,或点刺出血 2、孔最 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 寸,与太渊连线上 操作:直刺0、5~1 寸 3、列缺 定位:在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 寸,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操作:直刺0、5~0、8 寸,多采用提捏进针法 4、鱼际 定位:在手外侧,第 1 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处操作:直刺0、5~0、8 寸,治小儿疳积可用割治法 5、少商 定位:在手指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 寸 操作:浅刺0、1 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6、商阳 定位: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 寸 操作:浅刺0、1 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7、合谷 定位:在手背第1、2 掌骨间,当第2 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操作:直刺0、5~1 寸,针刺时手呈半握拳状 8、手三里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 寸处操作:直刺0、8~1、2 寸 9、曲池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凹陷处 操作:直刺0、5~1 寸 10、肩髃 定位: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约三角肌上部中央 操作:直刺0、8~1、5 寸,肩周炎宜向肩关节直刺,上肢不遂宜向三角肌方向斜刺11、迎香 定位:在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操 作:略向内上方斜刺或平刺0、3~0、5 寸 12、地仓 定位:在面部,口角旁0、4 寸,上直对瞳孔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 寸,透颊车宜提捏进针法 13、下关 定位: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 宜闭口 取穴 操作:直刺:针尖略向下刺入0、5~1 寸 斜刺:针尖向后刺1~1、2 寸 14、头维 定位:当额角发际上0、5 寸,头正中线旁开4、5 寸操作:向后平刺0、5~1 寸 15、天枢 定位: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 2 寸操 作:直刺1~1、5 寸 16、梁丘 定位:髌底上2 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 操作:直刺1~1、2 寸 17、犊鼻 定位:屈膝,在髌韧带外侧凹陷中操 作:向后内方斜刺0、5~1 寸 18、足三里 定位:犊鼻穴下3 寸,胫骨前嵴外1 横指处操 作:直刺1~2 寸 19、条口 定位:犊鼻穴下8 寸 操作:巨刺法:条口透承山,行运动针法 20、丰隆 定位:条口穴外1 寸,胫骨前嵴外2 横指(中指)处操作:直刺0、8~1、2 寸 21、内庭 定位:在足背,第2、3 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操作:直刺0、5~0、8 寸

中医执业医师 针灸学 第二十八单元 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第二十八单元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细目一头痛 大纲要求: 一、头痛的辨证要点 二、头痛的治法 三、头痛的处方 四、头痛的治疗操作 一、头痛的辨证要点 头痛常与外感风邪以及情志、饮食、体虚久病等因素有关。病位在头,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头为诸阳之会,所有阳经都循行到头,足厥阴肝经上行到巅顶,故头痛与手足三阳经、足厥阴经、督脉密切相关。各种外邪或内伤因素导致头部经络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头部脉络不通或脑窍失养均可导致头痛的发生。头痛以实证多见,也有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 头痛辨证: 头痛辨证: 还有肾虚头痛:大补元煎 二、头痛的治法 调和气血,通络止痛。根据头痛部位循经取穴和取阿是穴为主。 ----------凡痛证,皆取阿是穴!

头痛主穴---不管什么证型,只要是头痛,就用主穴。 头痛配穴---辨证基础上,不同证型用不同配穴,犹如用方之加减。 三、头痛的处方 主穴百会风池太阳合谷阿是穴 趣味记法:百风太赫+阿是 (赫,猛烈也。很多风刮的太猛,吹头痛了) 方义 1.局部取百会、太阳、风池、阿是穴,可疏导头部经气;且风池为足少阳与阳维脉的交会穴,功能祛风活血,通络止痛。(带风字之穴,皆祛风) ------局部取穴,即腧穴所在,主治所及。 2.合谷为行气止痛要穴,善治头面诸疾(四总穴:面口合谷收)。 3.凡痛证,基本都取阿是穴! 16年:针灸治疗太阳头痛的配穴是-----天柱,后溪。 续表(对照总结的表格) 四、头痛的治疗操作 基本刺灸方法毫针虚补实泻法。寒证加灸;瘀血头痛可在阿是穴点刺出血。头痛剧烈者,阿是穴可采用强刺激和久留针。 案例题:男,25岁,突发头痛,后头严重,连及项背,兼见恶风畏寒,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选用百会,太阳,风池,合谷之外,还应配 A.天柱 B.印堂 C.外关

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针灸学》

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针灸学》2020年中医医师考试大纲-《针灸学》 第一单元经络系统 细目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细目二:十二经脉 要点: 1.十二经脉的名称 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3.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 4.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5.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6.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 细目三:奇经八脉 要点: 1.奇经八脉的名称 2.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 3.奇经八脉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细目四:十五络脉 要点: 1.十五络脉的分布

2.十五络脉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细目五:十二经别 要点: 1.十二经别的分布 2.十二经别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细目六:十二经筋 要点: 1.十二经筋的分布 2.十二经筋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细目七:十二皮部 要点: 1.十二皮部的分布 2.十二皮部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第三单元腧穴的分类 要点: 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第四单元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细目一:主治特点 要点: 1.近治作用 2.远治作用

3.特殊作用 细目二:主治规律 要点: 1.分经主治规律 2.分部主治规律 第五单元特定穴 要点: 1.特定穴的分类及概念 2.五输穴、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郄穴、下合穴、交会穴的内容及临床应用 第六单元腧穴的定位方法 要点: 1.骨度分寸定位法 2.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3.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4.简便取穴法 第七单元手太阴肺经、腧穴 要点: 1.经脉循行 2.主治概要 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

要点:中府、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少商 第八单元手阳明大肠经、腧穴 要点: 1.经脉循行 2.主治概要 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 要点:商阳、合谷、阳溪、偏历、手三里、曲池、肩髃、扶突、迎香 第九单元足阳明胃经、腧穴 要点: 1.经脉循行 2.主治概要 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 要点:承泣、四白、地仓、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梁门、天枢、归来、梁丘、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条口、丰隆、解溪、内庭、厉兑 第十单元足太阴脾经、腧穴 要点: 1.经脉循行 2.主治概要 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80个常用针灸穴位汇总表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80个常用针灸穴位汇总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尺泽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 凹陷处 1肺系实热证2肘臂挛痛 3急证(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直刺0.8-1.2寸 或点刺出血 孔最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 腕横纹上7寸处 1肺系病证 2肘臂挛痛。直刺0.5~l寸 列缺桡骨茎突上方, 腕横纺上1.5寸 1肺系病证 2头项部疾患(头、牙、项部、口眼)向上斜刺0.5-0.8寸 鱼际第1掌骨中点桡侧, 赤折肉际处 1肺系热性病(失音) 2小儿疳积 直刺0.5~0.8寸 小儿疳积用割治法 少商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1肺系实热证(咽喉、鼻、高热) 2昏迷、癫狂 浅刺0.1寸 或点刺出血 商阳食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1五官疾患(齿痛、咽喉肿痛) 2急证(热病、昏迷) 浅刺0.1寸 或点刺出血 合谷手背第1、2间, 第2掌骨桡侧中点处 1头面五官诸疾 2外感 3热病(无汗或有汗) 4妇产科病(经闭、滞产) 直刺0.5-1.0寸 半握拳 孕妇不宜 手三里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肘横纹下2寸 1上肢病证 2腹痛、腹泻3齿痛,颊肿直刺0.8-1.2寸 曲池屈肘成直角, 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 上髁连线中点 1上肢病证 2热病3高血压 4癫狂5肠胃病 5五官热性病 6皮肤外科(瘾疹,湿疹,瘰疬) 直刺0.5-1.0寸 肩髃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 三角肌肉上部中央, 上臂平举肩峰前下方凹陷 处 1上肢病证 2瘾疹直刺0.8-1.5寸 迎香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 鼻唇沟中 1局部病证(鼻塞,鼻衄,口歪) 2胆道蛔虫症 向内上方斜刺或平 刺0.3-0.5寸 地仓口角旁约0.4寸, 上直对瞳孔 局部病证(口角歪斜,流涎、三叉神经) 刺或平刺0.8寸, 可向颊车穴透刺 下关耳屏前, 下颌骨髁状突前方, 颧弓与下颌切迹形成的凹 陷中, 闭口取穴 1面口病 2耳部疾病 直刺0.5-1.0寸, 留针时不可张口 头维额角发际上0.5寸, 头正中线旁4.5寸 头目病(头痛,目眩,目痛)平刺0.5-1.0寸 天枢脐中旁开2寸1胃肠病 2妇科病 直刺1.0-1.5寸 孕妇不可灸 梁丘屈膝, 在客前上棘与髌骨上缘连 1急性胃病 2下肢病直刺1.0-1.2寸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题库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题库 A1型题 1.现存最早.较完善的针灸学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阴阳一脉灸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灸资生经》 E.《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答案: 1.C 2.《甲乙经》成书朝代及作者是 A.唐代葛洪 C.宋代皇甫谧 E.宋代手太阳 B.足厥阴手太阴 D.手少阳足少阴答案:18.D19.不属于奇经八脉循行的特点是 A.除带脉横向循行外 B.其余均为纵向循行 C.纵横交错地循行 D.分布于二经脉之间 E.经与经之间有相互交接规律答案:19.E20.二经别是指 A.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 B.二正经离.合.出.入的别行部分 C.二正经离.出.入.合的别行部分 D.二正经离.出.合.入的别行部分 E.二正经离.入.合.出的别行部分答案:20.A21.不是二经筋的循行走向 A.均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 B.行于体表 C.不入内脏 D.结聚于关节.骨骼部 E.入走体腔答案:21.E22.不是经络的作用 A.运行气血 B.濡养周身 C.抗御外邪 D.保卫机体 E.活血祛瘀答案:22.E23.二经脉中,脾经与心经的交接部位在 A.心中 B.肺中 C.肝中 D.胃中 E.胸中答案:23.A24.二经脉中,肾经与心包经的交接部位在A.肺中 B.胸中 C.心中 D.胸部 E.腹部答案:24.B25.二经脉中,肝经与肺经的交接部位在 A.肺中 B.心中 C.肝中 D.胸中 E.

胸部答案:25.A26.足三阳经在躯干部的排列是 A.阳明在前.少 阳在侧.太阳在后 B.少阳在前.太阳在侧.阳明在后 C.太阳在前. 少阳在侧.阳明在后 D.阳明在前.少阳在后.太阳在侧 E.太阳在前.阳明在侧.少阳在后答案:26.A27.手三阳经在上肢外侧面的排列顺序是 A.大肠经.小肠经.三焦经 B.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 C.小肠经.大肠经.三焦经 D.三焦经.大肠经.小肠经 E.小肠经.三焦经.大肠经答案:27.B28.足三阴经在上肢内侧面的排列顺序是 A.肺经.心包经.心经 B.心包经.心经.肺经 C.心经.肺经.心包经 D.肺经.心经.心包经 E.心包经.肺经.心经答案:28.A29.腧穴分为 A.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 B.二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 C.四 经穴,经外奇穴,特定穴 D.二经穴,奇穴,特定穴 E.四经穴, 特定穴,阿是穴答案:29.A30.四经穴总数为 A.354个 B.349个C.361个 D.363个 E.364个答案:30.C31.五输穴中以所出为 A.井 B.荥 C.输 D.经 E.合答案:31.A32.五输穴中以所溜为 A.井B.荥 C.输 D.经 E.合答案:32.B33.五输穴中以所行为 A.井 B.荥 C.输 D.经 E.合答案:33.D34.五输穴中以所注为 A.井 B.荥C.输 D.经 E.合答案:34.C35.五输穴中以所入为 A.井 B.荥 C.输 D.经 E.合答案:35.E36.二经的输穴多分布在 A.肘膝关节以下 B.肘膝关节以上 C.腕踝关节以上 D.肘膝关节附近 E.掌指或 跖趾关节之后答案:36.E37.不是络穴的穴位是 A.脾经蠡沟 C. 胃经合谷 E.心经中府 B.大肠中极 D.肝鸠尾答案:39.E40.正确的骨度分寸是 A.肘横纹至腕横纹12寸 B.脐中至横有上廉6寸 C.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真题及答案针灸

2002 年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真题及答案--针灸 A1 28. 足三阴经从开始部位至内踝上 8寸段的分布是:(D) A.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B.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 C.少阴在前,太阴在中,厥阴在后 D.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E.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 52. 分布于胸腹第二侧线的经脉是:(A) A.足太阴脾经 B.足少阴肾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厥阴肝经 E.足少阳胆经 29. 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阴经的交接部位在:(A) A.胸部 B.腹部 C.胸腹部 D.四肢内侧 E.指(趾)内侧端 39. 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的交接部位是:(B) A.目外眦 B.目内眦 C.目中 D.目内眦下 E.目外眦上 30?“阳脉之海”指的是:(D) A.阳蹒脉 B.阳维脉 C.带脉 D.督脉 E.冲脉 31、外邪由皮毛传人脏腑的途径,依次是:( E) A.络脉T孙脉T经脉 B.孙脉T经脉T络脉 C.经脉T孙脉T络脉 D.络脉T经脉T孙脉 E.孙脉T络脉T经脉 36. 下列腧穴在五行配属中,属“火”的是:(A) A.少府 B.大陵 C.后溪 D.曲泉 E.经渠注:少府为手少阴经的荥穴。 33. 在五输穴中,荥穴主要治疗:( B) A.心下满 B.身热 C.体重节痛 D.喘咳寒热 E.逆气而泄 32、心包经的原穴是:( C)

A.神门 B.间使 C.大陵 D.内关 E.太渊 38. 心经的络穴是:( E ) A.少府 B.神门 C.阴郄 D.灵道 E.通里 51. 膀胱经的郄穴是:( E) A.中都 B.外丘 C.梁丘 D.地机 E.金门 34. 下合穴中可治疗肠痈、痢疾的是:(B) A.屋三里 B.上巨虚 C.下巨虚 D.委中 E.阳陵泉. 35. 在八脉交会中,与后溪相通的奇经是:(B) A.任脉 B.督脉 C.阳维脉 D.阳蹯脉 E.冲脉 53. 骨度分寸规定,髀枢至膝中的距离是:(E) A.13 寸 B.14 寸 C.16 寸 D.18 寸 E.19 寸 56. 沿腹中线旁开 5 分,胸中线旁开 2 寸,到达锁骨下缘的经脉是:(B) A.足阳明胃经 B.手太阴肺经 C.足少阴肾经 D.足太阴脾经 E.足厥阴肝经 54. 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桡侧凹陷中的腧穴是:(A) A.神门 B.大陵 C.列缺 D.太渊 E.内关 40. 治疗胎位不正最常用的腧穴是:(B) A.合谷 B.至阴 C.三阴交 D.太冲 E.足三里 37. “联系舌根,分散于舌下”的经脉是:( B) A.足厥阴肝经 B.足少阴肾经 C.足太阴脾经 D.足阳明胃经 E.足少阳胆经 41. 下列腧穴中,归经错误的是:(B) A.合谷一大肠经 B.太溪一肝经 C.列缺一肺经 D.阳陵泉一胆经 E.阴陵泉一脾经注: 归肾太溪

中医执业医师-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精选试题)

中医执业医师-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1、治疗因痰饮引起的呕吐,除取主穴外,还应加() A.脾俞、章门 B.下脘、足三里 C.上脘、行间 D.梁门、内庭 E.膻中、丰隆 2、面瘫中口歪主要是哪些经筋功能失调() A.手太阳和手、足阳明 B.足少阳和手、足阳明 C.手太阳和手、足少阳 D.足太阳和手、足少阳 E.手少阳和手、足太阳 3、治疗少阳头痛,除主穴外应配用的穴位是() A.率谷、外关、足临泣 B.印堂、攒竹、合谷 C.天柱、后溪、申脉 D.血海、膈俞、内关 E.四神聪、太冲、内关

4、漏肩风主要与以下经脉的阻滞不通有关的是() A.手太阳、手少阳、手厥阴 B.手太阳、手阳明、手太阴 C.手太阳、手阳明、手少阳 D.手太阴、手厥阴、足少阳 E.手阳明、手太阳、足少阳 5、漏肩风肩外侧疼痛明显者,所属的经脉是() A.手阳明大肠经 B.手太阳小肠经 C.手少阳三焦经 D.手太阴肺经 E.手少阴心经 6、疼痛在腰脊中部,主要的相关经脉是() A.足太阳膀胱经 B.足少阴肾经 C.足少阳胆经 D.带脉 E.督脉

7、辨证为热痹者,治疗应加用() A.肝俞、太冲 B.血海、膈俞 C.阴陵泉、足三里 D.肾俞、关元 E.大椎、曲池 8、面瘫的恢复应加用的穴位是() A.膏肓俞 B.足三里 C.命门 D.关元 E.气海 9、针灸治疗中风病中脏腑,应取用的主要经脉是() A.手厥阴经、督脉为主 B.手厥阴经、任脉为主 C.足厥阴经、督脉为主 D.足厥阴经、任脉为主 E.手、足厥阴经为主 10、中风闭证应加用的穴位是()

A.十宣、十二井穴、合谷 B.十二井穴、合谷、太冲 C.十二井穴、太冲、阳陵泉 D.太冲、关元、神阙 E.十二井穴、关元、神阙 11、治疗心胆气虚之不寐,除主穴外,应加用的腧穴是() A.心俞、胆俞 B.心俞、脾俞 C.太溪、肾俞 D.行间、侠溪 E.内关、足三里 12、治疗感冒的主穴是() A.列缺、合谷、肺俞、太渊、大椎 B.鱼际、尺泽、膻中、肺俞、定喘 C.列缺、合谷、大椎、太阳、风池 D.太渊、肺俞、合谷、鱼际、三阴交 E.尺泽、肺俞、膏肓、太溪、足三里 13、针灸治疗腰痛的主穴是() A.大肠俞、阿是穴、委中

-2014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考试冲刺要点

2014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考试冲刺要点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经,路径,为直行的主干。络,网络,为经脉所分出的小支。经络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灵枢海论》记载“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头部:手足阳明循行于面额、手足少阳循行于头侧、手足太阳循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 躯干: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循行于腹面部、 足三阳行于中、阳明行走于前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于侧面。 胸部:距正中线:肾经;2寸,胃经;4寸,脾经;6寸。 腹部:肾经0、5 寸,胃经,2寸。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距正中督脉线1、5寸,3寸。 1头面部手足三阳皆上头“头为诸阳之会”;手足阳明经前额面部;手足少阳经侧头;手太阳经颊部;足太阳经前额后头。 2躯干部手足三阴经和足阳明经胸腹,从内到外依次为:足少阴肾、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手三阳经肩背;足太阳经腰背;足少阳经侧胸侧腹。

3 上肢部手三阴上肢内侧前肺中包后心;手三阳上肢外侧前大中三后小。 4 下肢部足三阳下肢内侧前胃中胆后膀;足三阴下肢内侧 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相互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相互衔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正经流注次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 正经走向:手阴脏走手;手阳手走头;足阳头走足;足阴足走胸腹一源三歧:任,督,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任脉行于前正中线,督脉起于后正中线,冲脉并行于肾经。任脉,腹胸颏下正中,总任六阴经,调节全身阴经经气,阴脉之海。督脉,腰背头面正中,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阳脉之海。 任督二脉主治的异同:督脉主治神志病、热病和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任脉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和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两者都可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神志病,而任脉没有督脉治疗巅顶痛的作用冲脉,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且与任督足阳明等有联系,涵蓄十二经气血,十二经之海,血海。 十四经: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各有其所属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穴位(面试)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穴位(面试) https://www.360docs.net/doc/023505118.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1、尺泽 定位: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操作:直刺 0.8~1.2 寸,或点刺出血 2、孔最 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 7 寸,与太渊连线上 操作:直刺 0.5~1 寸 3、列缺 定位:在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 1.5 寸,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操作:直刺 0.5~0.8 寸,多采用提捏进针法 4、鱼际 定位:在手外侧,第 1 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处 操作:直刺 0.5~0.8 寸,治小儿疳积可用割治法 5、少商 定位:在手指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 0.1 寸操作:浅刺 0.1 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6、商阳 定位: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 0.1 寸 操作:浅刺 0.1 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7、合谷 定位:在手背第 1、2 掌骨间,当第 2 掌骨桡侧的中 点处 操作:直刺 0.5~1 寸,针刺时手呈半握拳状 8、手三里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 2 寸处 操作:直刺 0.8~1.2 寸 9、曲池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凹 陷处 操作:直刺 0.5~1 寸 10、肩髃 定位: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 约三角肌上部中央 操作:直刺 0.8~1.5 寸,肩周炎宜向肩关节直刺,上 肢不遂宜向三角肌方向斜刺11、迎香 定位:在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操作:略向内上方斜刺或平刺 0.3~0.5 寸 12、地仓 定位:在面部,口角旁 0.4 寸,上直对瞳孔 操作:斜刺或平刺 0.5-0.8 寸,透颊车宜提捏进针法13、下关 定位: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宜 闭口取穴 操作:直刺:针尖略向下刺入 0.5~1 寸 斜刺:针尖向后刺 1~1.2 寸 14、头维 定位:当额角发际上 0.5 寸,头正中线旁开 4.5 寸 操作:向后平刺 0.5~1 寸 15、天枢 定位: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 2 寸 操作:直刺 1~1.5 寸 16、梁丘 定位:髌底上 2 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 操作:直刺 1~1.2 寸 17、犊鼻 定位:屈膝,在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操作:向后内方斜刺 0.5~1 寸 18、足三里 定位:犊鼻穴下 3 寸,胫骨前嵴外 1 横指处 操作:直刺 1~2 寸 19、条口 定位:犊鼻穴下 8 寸 操作:巨刺法:条口透承山,行运动针法 20、丰隆 定位:条口穴外 1 寸,胫骨前嵴外 2 横指(中指)处操作:直刺 0.8~1.2 寸 21、内庭 定位:在足背,第 2、3 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操作:直刺 0.5~0.8 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