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解剖学研究

合集下载

中医与西医病理学研究的对比

中医与西医病理学研究的对比

中医与西医病理学研究的对比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的科学,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医和西医都在疾病的研究与临床实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其理论和方法的不同,中西医的病理学研究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

中医病理学在中医病理学中,疾病被认为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畅等原因引起的。

中医病理学注重整体观察和辨识,强调疾病与个体的关系,倡导“以人为本”的治疗理念。

中医病理学强调保持人体的平衡和谐状态,通过调整气血、阴阳等方面的失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病理学研究中,重要的概念包括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

中医注重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来诊断疾病,将疾病归纳为不同的病机,如风热、湿热、血瘀等,并根据病机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西医病理学与中医病理学不同,西医病理学采用了现代科学的方法和理论来研究疾病。

西医病理学强调病因与致病机制的研究,通过病理解剖、组织学、分子生物学等手段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

在西医病理学研究中,疾病被归类为不同的疾病类型,如炎症、肿瘤、遗传性疾病等。

西医病理学强调疾病的细胞和组织水平的变化,通过观察病理标本来获得信息,并结合其他临床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中医与西医病理学的对比中医和西医病理学在疾病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存在许多差异。

其中最主要的区别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观念和理论:中医病理学强调整体性观察和个体差异,注重平衡和谐;西医病理学则采用现代科学的观念和理论,注重病因和病变机制的研究。

2. 诊断方法:中医病理学注重望、闻、问、切等方法进行诊断,如舌诊、脉诊等;西医病理学则依靠病理解剖、组织学等技术进行诊断。

3. 病机归纳:中医病理学将疾病归纳为不同的病机,如风热、湿热等;西医病理学则将疾病归类为不同的疾病类型,如炎症、肿瘤等。

4. 治疗方法:中医病理学强调整体调理,通过中药调理气血、阴阳等方面来治疗疾病;西医病理学则侧重于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现代医疗手段。

中西医结合学科分类

中西医结合学科分类

中西医结合学科分类一、中医学科分类中医学科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中医理论体系为基础,通过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来维护和促进人体健康。

中医学科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向:1.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中医的基本理论、经络学、脏腑学、病理学等,这些理论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2. 中医临床学:研究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包括中医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专科。

3. 中医药学:研究中药的药理学、药物学、药用植物学等,以及中药的配伍规律和制剂技术。

4. 中医针灸学:研究针灸的原理、穴位、操作技术等,以及针灸在各种疾病中的应用。

5. 中医康复医学:研究中医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包括中医按摩、中医理疗、中医运动疗法等。

二、西医学科分类西医学科是以现代医学为基础,通过科学的实证方法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西医学科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向:1. 基础医学:研究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等。

2. 临床医学:研究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专科。

3. 医学影像学:利用医学影像设备对人体进行检查和诊断,包括X 光、CT、MRI等。

4. 医学检验学:研究疾病的诊断和监测方法,包括血液学、生化学、微生物学等。

5. 药学:研究药物的制备、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以及药物在疾病中的应用。

三、中西医结合学科分类中西医结合学科是将中医学科和西医学科相结合,综合运用中西医理论和诊断治疗方法来维护和促进人体健康。

中西医结合学科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向:1. 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综合中医和西医的基本理论,探索中西医相互融合的规律,为中西医结合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2. 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针对不同疾病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3. 中西医结合药学:综合研究中药和西药的药理学、药物学和药物治疗学,发展中西药物的合理使用和新药研发。

4. 中西医结合针灸学:综合运用中医针灸和西医物理治疗的方法,提高针灸疗效和安全性。

中医学的基础医学学科

中医学的基础医学学科

中医学的基础医学学科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起来的医疗经验的总结,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学的基础医学学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医学的理论中,基础医学学科与临床医学学科是相辅相成的。

中医学的基础医学学科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人体解剖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和药理学。

第一,人体解剖学是中医学的基础医学学科之一。

人体解剖学是指对于人体解剖学结构的研究,它是人体医学的基础和接近。

中医学通过分析人体结构,进行人体解剖学的研究,以及利用解剖学的相关知识了解身体基本结构,从而理解人体的疾病根源和治疗方法。

第二,生物化学是中医学的基础医学学科之二。

生物化学涉及生物体分子化学成分、代谢函数与相互关系的研究,旗下包含的方面相当广泛,例如糖类代谢、脂类代谢、核苷酸代谢、蛋白质、酶、多类型酵素等等,生物化学的研究提供了给医生一个准确理解人体生理机能的有机化学方法,而且还为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普遍的方式和方法。

第三,病理学是中医学的基础医学学科之三。

病理学是对患者身体疾病病变的形态与结构层次的观察与研究的标准学科,病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中医学家识别病情,并且判断疾病的性质,以便于对疾病做出具体措施。

第四,药理学是中医学的基础医学学科之四。

药理学是对于药物的作用,药物在人体内的时空分布,药代动力学,以及毒性研究等方面进行研究的学科,药理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药物的种类、结构和作用方式等方面,提出合理的药物应用和药物制备规范。

总之,中医学的基础医学学科不仅对于中医的传承和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

中医学将继续艰苦探索,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广泛的合作,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中医经络的现代研究及进展

中医经络的现代研究及进展

中医经络的现代研究及进展众所周知,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经络理论则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部有着复杂而密集的经络系统,它们贯穿全身,连接脏腑和组织器官,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维持身体的健康和功能。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经络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

一、经络在解剖学与生理学上的研究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中医所描述的经络系统在解剖和生理学方面具有一定的实质基础。

通过现代解剖和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揭示了人体内穴位的存在及其在神经、血管和淋巴系统中的分布。

此外,研究还发现,在某些穴位附近存在着较高的电导率和血流量,这与中医所言的经络传导方式相符。

这些研究为中医经络理论提供了现代科学的解释,也为经络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经络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传统中医理论中强调了人体经络系统与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认为病理状态可通过经络的变化来诊断和治疗。

近年来,许多临床研究证实了这一理论在某些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例如,针灸作为中医经络疗法的代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许多研究表明,针刺穴位可调节身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此外,一些研究也探究了经络疗法在痛症、消化系统疾病、皮肤病等方面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三、经络在运动和康复中的作用经络系统在体内不仅起到调节病理状态的作用,还对人体的运动和康复有一定的影响。

近年来,许多研究关注运动对经络系统的影响以及经络对运动效果的调节作用。

研究表明,适当的运动能够增加经络的血液灌注,改善运动性能,并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运动相关疾病。

此外,经络运动疗法也逐渐受到重视,该疗法通过特定的运动方式和力学刺激,调节经络系统,促进身体康复和健康。

总结起来,中医经络的现代研究在解剖学、生理学、临床医学以及运动康复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通过对经络系统的深入研究,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医经络理论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中医解剖学研究的历史沿革

中医解剖学研究的历史沿革

前 的古人 就能 采取 这种 科 学 的方 法 来认 识人 体 结 构
实在是 难 能可 贵 ,这也 是 中 医学 历 经两 千 多年 现 在
仍 能有 效 指导 临床 的原 因之 一 。
( ) 腑 功 能 基 于解 剖 : 素 问 ・ 1脏 《 五脏 别 论 》 据 根 解 剖认 识 到五脏 中被 精气 所 充满 ,六 腑 内有 水谷 所 充, 满 而 故
《 医林 改 错》 。它们 无不 见证 了我 国古代 医 学解 剖 方
面 的发 展 与成就 。本 文试 按 历史 发展 顺 序对 古 代有
关 人体 解剖 的主要论 述作 一 简要 综述 , 以窥 其梗 概 。
1 中 医解剖 学 的发展 脉 络 11 春 秋 战 国到秦汉 之 际 .
大 小 、 短及 其 容量 等 , 出 : 咽 门… …至 胃长一 尺 长 指 “ 六 寸 ” 这显 然 是指食 管 的长度 。 肠长 度为 “ 丈二 。 小 三 尺 ” 回肠 长 “ 丈一 尺 ” 广 肠长 “ 尺八 寸 ” 计 五 , 二 , 二 共 丈 五尺八 寸 , 管长 度 与大小 肠 长度 之 比为 1 食 6寸 比
通 过解 剖发 现 ,食 物 经过 消化 传到 大肠 就 成 了食 物 残渣 , 因此 , “ 肠 者 , 导 之 官 , 化 出焉 ” 有 大 传 变 的记
体 有用 的营养物 质 , 因此 , 藏不 宜泻 。水 谷 滞 留体 宜 内就 会发 生病 变 , 故宜 泻不 宜久 藏 。 素 问 ・ 评虚 实 《 通 论 》 : 邪 气盛 则 实 , 气夺 则 虚 。” 世 正 是 根 据 说 “ 精 后
《 内经》 对脏腑 的解 剖再 结 合 临床实 际得 出 了五脏 病 多虚 、 腑病 多实 的结 论 。另 外 , 过解 剖 可看 到 脉 六 通

中医_高骨_的解剖学研究

中医_高骨_的解剖学研究

・ 5!B ・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 年第 #@ 卷第 # 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结构, 而 “高骨” 与桡骨茎突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 有必 要把它们辩认清楚。因此本文在重点观测 “高骨” 及相 关结构的基础上, 又观测了桡骨茎突。 ! 材料和方法
(!) 选择南充市出土的完好的成人桡骨标本 (’ 例 (不计性别 及左右) 。在本教研室选择成人尸体标本 "’ 例 (男女各 !’ 例) , ! (男女各 !’ 例) , !% P "’ 岁青年尸体 "’ P % 岁小儿尸体标本 "’ 例 例 (男女各 !’ 例) , 成人活体对象选择本院 ,* 级一班学生 -’ 人 ("# P "* 岁) 。测量采用国产游标卡尺 (精确度为 ’$’" ..) 。 选择王启华、 孙博主编的 《临床解剖学丛书— — —四肢分 (") [*] 册》 上第 !# 页图 (见图 ! ) 。以此为据, 在选择的成人桡骨标 本上确定出桡骨茎突的上界 (经过尺切迹下缘所作的水平线) , 其下界为桡骨茎突尖。再结合成人活体, 观察、 扪摸桡骨茎突
[", B] 桡动脉分为 “寸、 关、 尺” 三部 , 即中指指腹在 “骨隆
图 # 诊脉寸、 关、 尺部位图 “ , &23/”3/4 “ 1)%” $%&’ # ()* +,-%.%,/ ,0“ 12/”
起” 图! $%&’ ! 高骨” 在桡骨上的位置

针灸经穴的数字解剖学研究(3、21)a

针灸经穴的数字解剖学研究(3、21)a

结果(1)-躯干任、督二脉重建
结果(2)-
上肢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
结果(3)-
下肢足太阴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
结果(4)
人体14条经穴所刺激的筋膜结构
❖ 用浏览软件对国标14条经穴针刺深度位置所 标记的361个穴位根据针刺的部位和深度,针 灸穴位所刺激的组织结构可分为5种类型:
❖ ①真皮层致密结缔组织,
❖ 合计
361
24 61 204 19 53
❖ ——————————————————————

讨论(1)-
人体筋膜与针灸经穴的相关性
❖ 筋膜结缔组织的分布:
人体结缔组织广泛分布到人体的各个部位,形成一个 完整的结缔组织支架,人体其他器官均被结缔组织 所包绕,不但包绕器官的表面还深入到所有器官的 内部(中枢神经系统除外),形成器官的间隔。根 据结缔组织分布的部位不同从浅到深可分为:
研究的思路
❖ 首先肯定经穴的解剖学存在,然后显示出每 个穴位在人体的解剖学构造。
❖ 只是传统研究的计算机化。 ❖ 手段新而思路依旧。
香港中文大学数字人经络研究
❖ 王平安教授的工作
上海中医药大学数字人经穴研究
我们的研究思路
❖ 通过数字解剖学分割确定各种针灸疗法刺激部位的 解剖学结构和组织学成份。
经络本质
研究方法(1)分割
❖ A真皮层致密结缔组织 ❖ B 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层 ❖ C 肌间隔疏松结缔组织 ❖ D 神经血管束周围结缔
组织 ❖ E 器官门和被膜结缔组

研究方法(2)全身重建
❖ 全身筋膜重建: 1、筋膜形成人体筋膜 支架。 2、包绕人体除中枢神 经系统以外的所有功能 组织器官。
研究方法(3)重点重建

人体解剖学与中医学

人体解剖学与中医学
中医学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如汉代的张仲景、唐代的孙思邈等都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现代中医学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应用范围。
人体解剖学与中医学的联系
人体解剖学是西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而中医学则以藏象经络理论为核心。两者在理论基础上有明显的区别,但也有一些相似之处。例如,两者都强调整体观念和器官功能的重要性,都认为人体内部各个系统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影响。
培养跨学科人才
加强人体解剖学和中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鼓励跨学科学习和研究,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在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认识上,人体解剖学和中医学也有一定的交集。例如,中医学中的“气”和“血”等概念,虽然无法用人体解剖学的方法进行实证,但在临床实践中却具有指导意义。
在临床应用方面,人体解剖学和中医学也有相互借鉴之处。例如,中医学中的针灸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而人体解剖学则可以为针灸疗法的穴位定位提供更为精确的指导,帮助医生更好地掌握穴位的位置和深度等信息。
案例细节
掌握人体解剖学知识对于针灸师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这有助于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结论
总结词:中药的药效与人体生理功能密切相关,中药治疗需要了解人体生理功能,以实现个体化治疗。
总结词:中医治疗需要深入了解疾病机制,通过调整人体内环境实现治疗目的。
总结与展望
人体解剖学为中医学提供了现代医学理论支持
通过解剖学的研究,中医学得以更深入地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为传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中医学丰富了人体解剖学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对人体各系统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有独到的见解,为现代解剖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向。

中医药大学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JC整理-第一章 绪论

中医药大学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JC整理-第一章 绪论
1. 专业设置的需要。 2. 药物-人体-疾病之间的关系。 3. 生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三、如何学习生理学
方法: 1. 认真阅读教材,理解记忆。 2. 多动手,多思考。 3. 多联系相关学科。 重点: 1. 基本概念 2. 基本生命过程 3. 基本调节过程
第二节 生理学研究的基本范畴
一、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Internal environment and homeostasis)
(一)体液(body fluid)
体液占机 细胞内液:40% 血浆(心血管)5% 体重60% 细胞外液 组织液(组织间隙)15% 淋巴液、脑脊液等少量
(二)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
概念:细胞外液是组织、细胞直接接触的生存环境。
营养物质 O2 代谢产物 CO2 营养物质 O2 代谢产物 CO2
3.类型: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特点: 迅速、精确,局限、短暂 (快、准、短)
膝跳反射示意图
原理:股四头肌肌腱(感受器)→股神经(传入神经)→ 腰2-4脊髓灰
质前角(中枢)→股神经(传出神经) →股四头肌(效应器)
(二)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
内分泌腺或 分泌 定义:
内分泌细胞
对四肢而言,
以其与躯干结合部为准, A• C• B• 距结合部近者为近侧,
距结合部远者为远侧。
四、学习人体解剖学的方法
(一) 进化发展的观点
(二) 形态与功能相互关联的观点 (三) 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
(四)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观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五)基础医学为临床医学服务的观点
复习思考题
⒈基本概念:
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 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 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

中医五脏六腑理论与西医解剖学研究

中医五脏六腑理论与西医解剖学研究

中医五脏六腑理论与西医解剖学研究中医学和西医学是世界上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它们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医强调人体的整体平衡和调和,而西医更注重病因和症状的分析。

中医和西医在解剖学研究上也有着不同的方式和理论。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医的五脏六腑理论和西医的解剖学研究,并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

一、中医五脏六腑理论中医的五脏六腑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根据中医的观点,人体内部存在着五脏和六腑,分别是心、肝、脾、肺、肾、胆等器官。

每个脏器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作用。

1. 心:中医认为心是人体的主要脏器,主宰血液循环和心理活动。

心也被称为“君主”,掌管人体的精神和神经系统。

2. 肝:肝脏被视为人体的“将军”,主要负责调节血液循环和气血平衡。

中医认为肝与情绪息息相关,过度的愤怒和抑郁情绪可能导致肝功能失调。

3. 脾:脾脏是消化系统的核心,中医认为它负责消化和吸收食物,并转化为能量。

脾脏健康与人体免疫系统密切相关。

4. 肺:肺是呼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吸收新鲜气息和排出废气。

中医认为肺对于人体的防御和免疫力有着重要作用。

5. 肾:肾脏是人体的主要排毒器官,也是人体生殖和生长发育的关键。

中医认为肾与人体的耐力和生命力有着密切关系。

6. 胆:胆脏主要功能是帮助消化和吸收脂肪。

中医认为胆与情绪和意志力有一定关联。

二、西医解剖学研究西医解剖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的科学。

西医解剖学使用解剖学的术语和标准进行人体内部的描述和分类。

它将人体分为不同的器官系统,如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

西医解剖学基于解剖学家对尸体的观察和研究,通过解剖人体来了解人体内部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

对于西医师而言,准确理解人体结构和器官的位置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三、中医五脏六腑与西医解剖学的联系尽管中医的五脏六腑理论和西医解剖学研究方法和分类方式有所不同,但二者对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理解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中医五脏六腑理论与西医解剖学研究

中医五脏六腑理论与西医解剖学研究

中医五脏六腑理论与西医解剖学研究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是中医与西医的差异之一。

中医理论强调人体的整体性和阴阳平衡,其中五脏六腑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

与此相对应,西医解剖学研究人体的器官结构和功能。

本文将探讨中医五脏六腑理论与西医解剖学的关系,并比较两者的共同点和差异。

一、中医五脏六腑理论中医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而六腑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在中医理论中,五脏六腑被视为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它们分别负责着不同的功能。

心脏是五脏之一,被视为人体的“君主”,主要掌握血脉运行和情绪活动。

肝脏则负责调节气血,储存血液和调节情绪。

脾脏是消化系统的核心,负责运化水谷和提供营养。

肺脏与呼吸系统密切相关,主要掌管呼吸和气血。

”和排毒。

肾脏是生命之源,主要负责储存精气和调节水液平衡。

而六腑,如胆囊负责储存胆汁,胃脏主管消化功能,小肠主要吸收营养,大肠主要排泄废物,膀胱负责尿液的储存和排泄,三焦主要调节水液和脏腑的功能。

二、西医解剖学研究西医解剖学是研究人体结构和组织的学科。

通过解剖学的研究,西医形成了详细的人体器官结构和组织分布的知识体系。

西医解剖学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人体的内部结构和器官的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西医的解剖学研究将人体划分为多个系统,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

每个系统通过不同的器官和组织实现其功能。

以消化系统为例,它是由口腔、食管、胃、肠等器官组成,负责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三、中医五脏六腑与西医解剖学的比较中医五脏六腑理论和西医解剖学的研究对象不同,但它们都试图解释人体的结构和功能。

中医通过五脏六腑的理论来诠释人体的整体性和阴阳平衡,认为五脏六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一旦其中一个脏腑发生病变,将影响整个系统。

相比之下,西医解剖学更加注重人体的器官结构和功能。

西医通过解剖学的研究揭示人体各个器官的特征和功能,以便更准确地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

虽然中医五脏六腑理论与西医解剖学在研究方法和角度上存在差异,但两者也有一些共同点。

“实验中医学”之解剖学在中医药研究中应用的教学体会

“实验中医学”之解剖学在中医药研究中应用的教学体会

DISCIPLINES EXPLORATIO N “实验中医学”之解剖学在中医药研究中应用的教学体会殷子斐程彬彬杜娟翟笑枫*(海军军医大学中医系上海200433)摘要“实验中医学”课程是我校为培养中医八年制学生科研创新素质与能力所增设的新课程。

解剖学是医学的基础课程,解剖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是“实验中医学”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

笔者近年来在“实验中医 学”的教学过程中,多次承担了解剖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的理论教学工作。

现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系 统总结,供同行交流参考。

关键词解剖学实验中医学中医八年制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21.03.021Teaching Experienc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Anatomy in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in the Course of Experimental Chinese Medicine YIN Zifei, CHENG Binbin, DU Juan, ZHAI Xiaofeng(Faculty o 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ghai, 200433)Abstract The course of Experimental Chinese Medicine has been recently added for 8-yea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tudents,in order to develop their ability and skills of scientific research.Anatomy is basis of medicine,and the application of anatomy in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has been listed a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course of experimental Chinese medicine.Since we have taught that part in the past few years,we systematically reviewed the teaching contents and methods,so as to share with our peer colleges.Keywords anatomy;experimental Chinese medicine;8-yea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eaching〇引言“实验中医学”是传统中医学与现代实验科学发展相结 合的产物,是培养学生中医药科学研究素质以及综合创新 能力的一门学科,是目前中医院校人才体系培养的核心课 程之一。

解剖学在中医药研究的教学体会

解剖学在中医药研究的教学体会

解剖学在中医药研究的教学体会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医学体系,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

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中医解剖学,它研究的是人体构造、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功能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在中医药研究中,解剖学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对于中医生对人体的了解和中医治疗的准确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个人角度介绍在解剖学中学习中医药研究的体会,重点从中医解剖学对于中西医学的结合、中医药的疗效验证、中医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中医解剖学对于中西医学的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中医药学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病人的病情、体质、气血运行状况等多方面的因素来确定病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而解剖学的教学使得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体的构造和器官的功能,有助于准确理解中医药理论中的“脏腑经络”等概念。

通过学习解剖学,我们可以知道人体各个脏腑的位置、形态、结构和相互间的联系,这对于中医师的诊断和治疗决策非常重要。

同时,与西医结合,我们可以将中医药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更广泛的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实现中西医学的互补和相互促进。

其次,中医解剖学在中医药的疗效验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医药学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疗效明显的草药方剂,但这些方剂的疗效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未知的。

通过学习解剖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草药对人体的作用和影响,从而确定中草药的使用范围和治疗效果。

此外,解剖学的教学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中草药在人体内的分布情况、药物代谢的途径和方式等,从而理解中草药在人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特点。

通过这些对中医药疗效机制的理解和验证,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和优化中药方剂的疗效,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同时,中医解剖学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也非常关键。

中医诊断是根据病人的脉象、舌象、面象等进行的,但是这些诊断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主观的,需要有一定的经验和实践基础。

通过学习解剖学,我们可以明确人体各个脏腑的位置、形态和功能,了解不同病理状态下器官的变化和对身体功能的影响,从而更准确地判断病症的发生和转归,优化中医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中医经络穴位与西医解剖学的对比研究

中医经络穴位与西医解剖学的对比研究

中医经络穴位与西医解剖学的对比研究在中医理论中,经络穴位被认为是人体内能量流动的通道,对调节和维护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而在西医解剖学中,人体的解剖结构是通过组织、器官、血管等来描述的。

本文将对中医经络穴位与西医解剖学进行对比研究,以探究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一、中医经络穴位的描述与西医解剖学的不同之处中医经络穴位的描述通常基于经络系统的理论,它们被认为是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的特定点位。

穴位通过经络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

尽管中医经络的理论在医学界存在争议,但许多穴位的位置与名称已被广泛接受和使用。

与此不同,西医解剖学通过解剖学技术对人体进行研究和描述。

解剖学是基于人体的解剖结构,包括骨骼系统、肌肉系统、神经系统等。

解剖学家使用不同的方法和技术,例如剖尸、组织切片和影像学等,来揭示人体的结构和器官系统。

二、中医经络穴位与西医解剖学的相似之处尽管中医经络穴位的描述方法与西医解剖学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存在一些相似之处。

首先,中医经络穴位和西医解剖学都关注着人体的生理结构和功能。

它们都试图理解和解释人体机能的细节和相互关系。

其次,中医经络穴位和西医解剖学都为医学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中医经络穴位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对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西医解剖学则是西医学习的基础,医学生必须深入了解人体的解剖结构才能进行临床实践。

三、中医经络穴位与西医解剖学的研究方法针对中医经络穴位和西医解剖学的不同描述方法,研究方法也有所不同。

在中医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经络示踪剂、穴位电阻测量、针刺实验等。

这些方法能够揭示经络穴位的生理功能和反应。

在西医研究中,解剖学家使用的方法更多样化。

常见的研究方法包括解剖剖析、组织切片研究、影像学研究等。

这些方法能够提供关于人体解剖结构的详细信息。

四、中医经络穴位和西医解剖学的结合应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尝试将中医经络穴位和西医解剖学相结合,以寻求更全面的医学理解和应用。

西医说中医没有解剖学?来看看什么叫做中医解剖学

西医说中医没有解剖学?来看看什么叫做中医解剖学

西医说中医没有解剖学?来看看什么叫做中医解剖学英国学者李约瑟说:“中国古代的解剖学出现较早,从扁鹊就开始了,到王莽时代广泛采用,并持续到稍晚的三国时期,从此以后,也像欧洲一样,解剖学便绝迹了,直到中世纪晚期才再度出现”。

稍对中医与西医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对解剖学的重视与应用的差异,是这两门医学最大的不同。

在此基础上,它决定了两门医学的医学思想及理念的不同,是决定两种医学发展方向的核心所在,通常所说的中医重视整体、西医偏重局部(尽管这种理解有点偏颇)亦是由此决定的。

1543年出版的《人体构造》确立了科学的解剖学,为近代西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解剖学是推动西医学发展的一门基础学科,西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是以解剖学为基础,在形态决定功能观念的指导下,西医学所有相关的知识,无不以解剖学为基础,并贯穿于该知识体系各个层面的始终。

如果解剖学知识发生了动摇,西医学知识体系这座大厦就会崩解。

所以,从这个角度人们将西医学称为“形态医学”。

那么中医学呢?不少人认为中医没有解剖,其实不然。

只要我们回顾一下中医早期的发展历史,便不难发现中医本身原来是有自己的解剖学,只是由于后来社会历史环境的变化,使得中医的解剖学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以至于萎缩不显,竟被后世认为中医无解剖学了。

在先秦时期,解剖作为医学临床治疗手段被应用是比较常见的,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述“割皮解肌,决脉解筋。

”以中医五行配属五脏的变化也可以说明这一点,不然哪里来的心肝脾肺肾呢?《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同解剖尸体,“翟义党王孙庆捕得,莽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量度五藏,以竹筵导其脉,知所终始,云可以治病。

”史学家班固特笔记此事,主要是为了彰显王莽之恶,表现他的残忍,活生生地解剖了一位“复汉”的志士,但无意中却保存了医学史上一个千真万确的事实。

唐代的颜师古注此条说:以知血脉之原,则尽攻疗之道也。

这应该是正确的理解,说明其人体解剖除了政治目的以外,另外还有为了医学研究的目的。

解剖学组织器官与中医五脏对应关系的研究

解剖学组织器官与中医五脏对应关系的研究

解剖学组织器官与中医五脏对应关系的研究
张连才
【期刊名称】《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6(8)6
【摘要】基于中医学西医学研究对象的一致性,通过对比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分析了西医组织器官与中医五脏的对应关系。

【总页数】2页(P38-39)
【关键词】组织器官;中医五脏;对应关系
【作者】张连才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3.11
【相关文献】
1.黄海葵解剖学和主要器官组织学的研究 [J], 李霞;贾玉妹;李雅娟
2.何首乌营养器官的解剖学与蒽醌类物质组织化学研究 [J], 谭凯丽;廖海民
3.苦豆子营养器官的发育解剖学及组织化学研究 [J], 史文静;蔡霞
4.玉米营养器官成熟组织的形态解剖学研究 [J], 赵晶华;孟凡奇;王光野;
5.芹菜与石龙芮营养器官组织解剖学研究 [J], 向国红;龙芳;彭友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黄叶和茎的解剖学及组织化学研究

地黄叶和茎的解剖学及组织化学研究

地黄叶和茎的解剖学及组织化学研究刘孟奇;徐圣博;崔晓飞【摘要】采用解剖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地黄叶和茎的显微结构以及梓醇、多糖的分布进行观察研究,以明确梓醇和多糖在地黄叶和茎中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地黄叶的上、下表皮均分布有腺毛和非腺毛,腺毛都属于头状腺毛,包括长柄和短柄的头状腺毛,两类腺毛的分泌物化学成分主要是黄酮和多糖;叶的上、下表皮上都分布有无规则型气孔,下表皮的气孔密度比上表皮的大,但气孔指数相差不大;栅栏组织由2~3层薄壁细胞构成,排列紧密,海绵组织薄壁细胞形状无规则,细胞间隙大.(2)组织化学研究表明,海绵组织中黄斑样的薄壁细胞是梓醇和多糖的贮存场所,这类薄壁细胞在叶片边缘的齿末端处最为集中,茎的皮层、韧皮部和木质部的薄壁细胞也都是梓醇和多糖的贮存场所.%Anatomical and histochemical method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micro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and locality of catalpol and polysaccharide in Rehmannia glutinosa leaves. (l)Both adaxial and abaxial leaf surface of R. glutinosa possess glandular and non-glandular trichomes. Glandular trichome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short-stalked and long-stalked. The secretion of these glandular trichomes is mainly compounds of flavnoids and polysaccharide. Anomocytic stomata are distributed on both leaf surfaces. Although stomatal density of abaxial surface is well above than that of adaxial surface, but stomatal index difference is modest. Palisade parenchyma cells are arranged densely in two to three layers. Irregular spongy parenchyma cells have irregular-shaped cells with large intercellular spaces. (2) Histochemical tests indicated that yellow-speckled spongy parenchyma cells whichconcentrate at the end of the teeth near the leaf margin contain a combination of catalpol and polysaccharide. Parenchyma cells incortex,phloem and xylem are locality of catalpol and polysaccharide.【期刊名称】《西北植物学报》【年(卷),期】2012(032)002【总页数】6页(P257-262)【关键词】地黄;腺毛;气孔;多糖;梓醇;解剖学;组织化学【作者】刘孟奇;徐圣博;崔晓飞【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8;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8;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4.5;Q944.6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ex Fisch)为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多年生草本植物,块根及其加工品分别作为鲜地黄、生地黄和熟地黄入药,是中国传统的大宗中药材[1]。

解剖学上的界线名词解释

解剖学上的界线名词解释

解剖学上的界线名词解释解剖学是研究生物体的内部结构和组织的科学。

在解剖学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界线名词,这些名词用于定义不同器官、组织或结构之间的分界线。

本文将对解剖学上的一些常见界线名词进行解释。

一、经脉与经络经脉与经络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也与解剖学有一定的关系。

经脉是中医学所说的人体内运行的一系列脉络,它们分布于整个体内,负责运输气血等营养物质。

经络是经脉在体表上的表现形式,通过经络的状态可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在解剖学的角度,经脉与经络可以理解为人体内的血管和神经系统。

血管主要负责血液的输送,而神经系统则传递信号和控制各种功能的工作。

虽然与中医学的“气血”思想有所不同,但解剖学中的血液循环和神经传导也是人体内重要的存在。

二、脊柱与椎间盘脊柱是人体最重要的支撑结构之一,由一系列的椎骨组成,共有33块。

正常情况下,脊柱呈S形弯曲,具有压抑冲撞的功能,同时也起到承重作用。

椎间盘则位于相邻的两块椎骨之间,它们由纤维环和凝胶样核心组成。

解剖学上的脊柱与椎间盘在生理学、病理学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脊柱的变形、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是造成脊椎病的重要原因。

研究脊柱与椎间盘的结构与功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脊椎病的发病机制,并提供相应的治疗方法。

三、脑与脑膜脑被广泛地视为人体智慧和精神活动的中心。

它是由大脑、小脑和脑干等组成的。

脑膜是保护脑的外膜,分为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等。

脑膜的主要功能是固定和保护脑组织,同时起到保护脑脊液循环和供应的作用。

解剖学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脑的结构和功能方面。

通过解剖学的技术,可以研究不同脑区域的功能分区以及脑的血液供应等。

对于脑膜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脑膜炎等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

四、肺叶与支气管人类的肺是呼吸系统的重要器官,主要负责氧气与二氧化碳的交换。

肺由左右两个肺叶组成,肺叶间以纵隔区分开。

肺叶内部有许多点状的单位,称为小叶。

支气管则是连接气管与肺的呼吸道,将外界吸入的气体输送至肺组织。

中医解剖知识并与西医解剖学对照研究-人体解剖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中医解剖知识并与西医解剖学对照研究-人体解剖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中医解剖知识并与西医解剖学对照研究-人体解剖学论文
-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2、方法
仔细阅读上述著作容易发现,中医解剖知识主要记载了藏府的以下内容:一是毗邻关系,包括藏府的位置和与其他藏府的邻接关系,如肾当胃
下两旁,入脊膂附脊之第十四椎,前后与脐平直(《十四经发挥》);二是
形态结构,包括质量、形态、颜色、粗细和长度,如肾重一斤一两,状如
石卵,色黄紫(《十四经发挥》),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
丈二尺(《难经》);三是内容物。

包括内容物的种类和容量,如膀胱盛溺
九升九合(《难经》)故以藏府为线索,以其毗邻关系、形态结构和内容物
为框架梳理中医解剖知识。

因为中医解剖知识与西医解剖学都是关于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认识,
所以两者描述的人体内脏的毗邻关系、形态结构和内容物理应存在相似性
和对应关系。

3、讨论
表1显示,中医解剖知识关于脾、肺、肾、肝、心、胃、小肠、大肠、胆、膀胱、脑、髓、子宫的毗邻关系和形态结构的描述与西医解剖学的同
名组织器官是基本一致的。

可见,明朝晚期当西医学引进中国时,用中医
学的这些藏府名称翻译解剖学的内脏是有根据的。

但是运用解剖学的内脏研究中医学同名藏府的功能时却出现了不能解
释的现象,如中医脾的主运化功能显然不是解剖学脾脏的功能。

原因是西
医学建立了内脏的解剖结构与其功能的直接关系,而在注重形而上的中国
传统文化氛围内,中医学没有建立起藏府的解剖结构与其功能之间所有的
直接关系。

建立人体内脏的结构与功能直接关系的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即生理学,其早期的知识主要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3 自组织系统标本集
通讯作者:王锡宁,北京大学医学部“医院诊疗流程研究”课题组副组长。
— 246 —
科技信息
基础教育
我们看到有一双“翅膀”不断重复、穿插出现在标本中间
我们看到在标本的“三叶花”偏中心位置都有一包“种子”
(黑色粗线指示),标本的“翅膀”在太阳系是柯伊伯带和小行星 (黑色虚线指示),标本的“种子”在太阳系是靠近内行星(地球)
构, “洛书”是下级“另类”部件。 注解 3:黑点与白点互相间隔串联的规则,在河图与洛书之
间被自动遗传。 注解 4:因为“空间任意两点之间只能有唯一一条直线”,所
以,河图洛书是在共同描述一个事件— ——这就是“自组织系统 的构造规则”。
2.2 从黄金坐标提炼自组织系统结构规则: 在黄金矩形(长∷宽 =1.618∷1)中所有等宽正方形的中心 均分布在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上,由这两条直线构成的坐标, 我们称之为“黄金坐标”。黄金坐标是我们今天研究复杂系统自 我组织与自我再生通用规则的二维平面数学表达式。见图 2 自 组织系统数学结构。 自组织系统结构规则: 自组织系统由内环、外环和中枢三个解剖部件组成,其中 枢还是由内环、外环和中枢三个解剖部件组成;另类部件偏中 心起源,单向螺旋连续不重复表达,聚合表达(黑点)与裂解表 达(白点)互相间隔串联。这是复杂系统自我组织再生的通用规 则,我们称之为结绳原理[2]。
要用简单通俗的方法说明“中医解剖学”与“西医解剖学” 有什么不同,我们可以拿《元素周期表》来比喻。西医解剖学为 我们提供了大量准确的关于生命元素(元件)的基础信息,使我 们对生命的元素(元件)有了初步的认知,但是这些生命的元素 (元件)是如何组装起来的?还是一个迷。中医解剖学为我们提 供了一张生命元素(元件)周期变化表,对生命的元素(元件)是 如何组装起来的结构起源问题进行了整体阐述。简单的讲:西 医解剖学是研究“生命元件”,中医解剖学是研究“生命元件构 造的周期性变化”。另一个重大的区别是:中医解剖学发现“生 命元件构造的周期性变化”不仅在人体内存在,在人体外比如 太阳系中也存在。这是“天人合一”直接的解剖证据[1]。
4、结论(Conclusion) :天人合一是自然法则 生命起源规则:“生命从自组织系统中产生,单向螺旋连续 不重复表达,聚合表达与裂解表达互相间隔串联,另类部件偏 中心起源,下级小部件领导上级大部件。” 生命在宇宙自我组织的各个系统层面都展现出统一的数 学构造,“另类部件偏中心起源,聚合表达(黑点)与裂解表达 (白点)互相间隔串联。”中医用这两个核心元素描述自组织系 统天人合一的具体技术遗传特征,“天人合一”不是想象,不是 比喻,而是向“万有引力”和“物质不灭”定律一样的自然法则和 世界公理。 为什么人体生命之源—— —“窦房结”会出现在右心房旁边? 为什么细胞生命之源—— —“中心体”会出现在细胞核旁边?为什 么太阳系生命之源—— —“人类”会出现在地球旁边?这些都不是 偶然发生的事件,不是巧合!地球旁边出现“人类”就向细胞核 旁边出现“中心体”和心脏旁边出现“窦房结”一样都是在遵守
表1
标本名称
大翅膀
小翅膀
三叶花
种子
太阳系
柯伊伯带
小行星带
外行星 & 太阳 &★内行星
生命体
元素周期表
放射性元素
镧锕系元素
副族元素 & 惰性元素 &★主族元素
氢原子
断裂基因
前导内含子
插入内含子
前外显子 & 末端内含子 &★后外显子
氨基酸
人体 - 颈下人
下肢
上肢
腹腔 & 泌尿生殖系 &★胸腔
心包
人体 - 颈上人
1、三叶花(2):Clove flowe( r 2) 2、内行星:inner planet
3、主族元素:main group element 4、后外显子:posterior exon 5、胸腔:chest 6、小脑:cerebellum
黄金坐标
图 2 自组织系统数学结构
3、结果(Results) :自组织系统天人合一
“另类部件偏中心起源”的自然法则,因为,“另类部件偏中心起 源”是宇宙自我组织、自我再生的生命法则。 宇宙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人类创造的。宇宙是通过自 我组织、自我再生创造的。所以,宇宙自我组织再生的知识是人 类最重要的知识。
参考文献 [1]王锡宁.中医解剖学[M].1 版.香港:光大出版社,2006: 10~106. [2]王锡宁.论人体巨系统的解剖构成原理— ——结绳原理[J]. 医学理论与实践,1993,6(1):40. [3]王锡宁.论生物波的数学形态和物理构造[J].医学理论 与实践,1993,6(10):46. [4]E.M.DeRobertis,J.B.Gurdon. 基因移植和发育的分析.科 学(中译版),1980,4:27.
1、三叶花(1):Clove flowe( r 1) 2、外行星:extra solar planet 3、副族元素:subgroup element 4、前外显子:anterior exon 5、腹腔:abdominal 6、大脑:cerebra
标注: 1、名称:Samples 2、太阳系:the solar system 3、元素周期表:Periodic table of elements 4、断裂基因:split gene 5、人体 - 颈下人:under-neck body 6、人体 - 颈上人:upper-源”的倾向。由此可见:在太阳系,虽然
我们看到在每双“翅膀”中间都有一朵“三叶花”(黑色细线 所有天体都在围绕太阳旋转,但是,“太阳不是宇宙的中心,地
指示),标本的“三叶花”在太阳系是外行星 & 太阳 & 内行星, 球生命体才是宇宙真正的中心所在。”
在元素周期表是副族元素 & 惰性元素 & 主族元素,在断裂基
中枢
河图
洛书
中枢
外环 内环
图 1 河图 - 洛书
注解 1:因为在河图中,起点“1”不在中心也不在边缘,而是
在偏中心位置上起源。
注解 2:洛书是从河图衍生出来的另一种不一样的数学结
1、小翅膀:Small Wings 2、小行星带:asteroid belt 3、镧锕系元素:Lanthanide actinide 4、插入内含子:insert intron
— 247 —
带,在元素周期表是放射性元素和镧锕系元素,在基因是前导 的生命体,在元素周期表是靠近主族元素的氢原子,在基因是
内含子和插入内含子,在颈下人是下肢和上肢,在颈上人是下 靠近后外显子的氨基酸,在颈下人是靠近胸腔的心包,在颈上
颌骨与上颌骨。标本的“翅膀”统一具有“裂解表达”倾向,均分 人是靠近小脑的内耳。标本的“种子”位于黄金坐标原点,统一
科技信息
基础教育
中医解剖学研究
苏州市平江中学初一(六)班 王泽文 王锡宁
[摘 要]宇宙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人类创造的。宇宙是通过自我组织、自我再生创造的。所以宇宙自我组织再生 的知识是人类最重要的知识。生命从自组织系统中产生,单向螺旋连续不重复表达,聚合表达与裂解表达互相间隔串 联,另类部件偏中心起源,下级小部件领导上级大部件。 [关键词]中医 解剖学 天人合一
1、目的(Objective):用天人合一理论揭示生命起源规则 以中医理论为根据,以西医解剖等跨学科知识为证据和原 始素材,将西医解剖等跨学科知识导入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扩 展我们关于人体解剖的视野,揭开生命起源的真相。 2、方法(Methods):数学自组织系统结构类比法 2.1 从河图洛书提炼中医解剖学核心元素: “另类部件偏中心起源。”“黑点与白点互相间隔串联。”见 图 1 河图 - 洛书。
此外,人体的呼吸消化、泌尿生殖、心血循环、脑神经、人体
因是前外显子 & 末端内含子 & 后外显子,在颈下人是腹腔 & 胚胎、细胞、蛋白合成等自组织系统都存在与黄金坐标类似的
泌尿生殖系 & 胸腔,在颈上人是大脑 & 五官 & 小脑。标本的 “翅膀”、 “三叶花”和“种子”的自组织形态结构。见表 1。
“三叶花”统一具有“聚合表达”倾向,均分布在黄金坐标横轴。
下颌骨
上颌骨
大脑 & 五官 &★小脑
内耳
呼吸消化系
肺脏

肝脏 & 胆囊 &★胰脏
脾脏
泌尿生殖系(男性)
肾脏
膀胱
前列腺 & 精囊 &★睾丸
精子
泌尿生殖系(女性)
肾脏
膀胱
子宫 & 输卵管 &★卵巢
卵子
心血循环系
体循环
肺循环
心室 & 淋巴管 &★心房
窦房结房室结
脑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环
内脏神经环
大脑 & 脑干 &★小脑
选择自组织系统的一组标本,包括人体 - 颈下人(指人体
脖颈以下的部分),人体 - 颈上人[3(] 指人体脖颈以上的部分),
断裂基因[4],太阳系,元素周期表。见图 3 自组织系统标本集。
1、大翅膀:Large Wings 2、柯伊伯带:Kuiper belt 3、放射性元素:Radioactive elements 4、前导内含子:leader intron 5、下肢:lower limbs 6、下颌骨:maxilla 1、种子:Seed 2、生命体:life bodies 3、氢:Hydrogen atom 4、氨基酸:amino acid 5、心包:reproductive 6、内耳:inner ear
脑垂体松果体
人体胚胎
卵黄囊
羊膜囊
外胚层 & 中胚层 &★内胚层
生殖细胞
细胞(动物)
内质网
高尔基体
线粒体 & 细胞核 &★核糖体
中心体
细胞(植物)
内质网
高尔基体
线粒体 & 细胞核 &★核糖体
叶绿体
蛋白合成系统
DNA 父链
DNA 母链
rRNA&mRNA&★tRN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