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及其变化发展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关于道德ppt课件
公正公平
在处理工作事务时,应 遵循公正公平的原则,
避免偏袒或歧视。
勤奋负责
对自己的工作任务负责 ,勤奋努力,不推卸责 任,是职业道德的基本
要求。
在家庭中的道德应用
01
02
03
04
孝敬父母
尊敬和关心父母,尽孝道,是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夫妻和睦
夫妻之间应相互尊重、理解和 支持,共同维护家庭和谐。
关爱子女
宽容谅解
在与人发生矛盾或冲突时,应 保持宽容谅解的心态,寻求和
解与和谐。
05
提高道德意识的途径
教育与培训
家庭教育
家长应从小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 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
学校教育
学校应将道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等多
种方式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社会教育
社会各界应共同参与道德教育, 如媒体、企业、社区等,形成全
负责任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我们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 责,对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承担后果。
对他人的责任
我们应该对他人负责,关 心和帮助他人,不伤害他 人。
对社会的责任
我们应该对社会负责,遵 守社会规范和法律,维护 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公正
公平对待
我们应该公平地对待他人,不偏 袒、不歧视,按照规则和法律行
事。
总结词
权衡利弊作出选择
详细描述
在分析道德选项和考虑利益相关者观点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权衡利弊,作出最符合道德标准的决策。 这需要我们有清晰的价值观和原则。
04
道德在日常生活中的应 用
在职场中的道德应用
尊重他人
在职场中,尊重他人的 意见和观点是基本的道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与教材解读第一章课件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 时代特征相统一。 (二)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 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三)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 撑的课程模块,这是课程整合的追求。 (四)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这 是课程实施的追求。 (五)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这是 改进课程评价方式方法的追求。
第四节 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目标 一、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目标的含义 1、教育目的 指教育要实现的总体方向,它所体现和表达的是总体的、 最终的教育价值。 2、教育目标(又称培养目标) 它所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 是不同性质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目标。 3、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某一课程门类或科目学习完以后所要达到的学 生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描述性指标,是课程设计的基础环节 和重要因素,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 4、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论的基本问题之一,它在教学体系中具有 很重要的地位,教学目标是教育的出发点,它关系着教学 的价值,为教学指明了发展方向。
《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中列出了9种不同的课程定 义。(1)课程是在学校建立的一系列具有潜力的经验, 目的是训练儿童和青年以群体方式思考和行动。(2)课 程是学生在学校指导下所学得的全部经验。(3)课程是 学校传授给学生的、旨在使他们取得毕业、获得证书或进 入职业领域的资格的教学内容和具体教材的总计划。(4) 课程是一种对教师、学生、学科、环境等教材组成部分的 范围的方法论的探究。(5)课程是学校的生活和计划, 是一种指导生活的事业,是构建一代又一代人生活的活动 流。(6)课程是一种学习计划。(7)课程是通过有组 织地重建知识和经验而得到系统阐述的有计划、有指导的 学习经验和预期的学习结果。在学校的帮助下,推动学习 者个人的社会能力不断地、有目的的向前发展。(8)课 程基本上由5种大范围的学科学习构成:掌握母语,系统 地学习语法、文学和写作;数学;科学;历史;外国语。 (9)课程被看做是人类经验的范畴,而不是结论的可能 思维模式的不断扩大的范畴。
教育学德育原理与实践PPT课件
第一节道德的内涵与本质
一、道德的内涵 (一)从词源上考察 (二)几组概念辨析 1 “道德”与“品德” 2 “道德”与“政治” 3 道德与法律:法律以显性成文的形式存在,与国家伴随。日
常生活中我们通常说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是公平的保障。 4 “道德”与“礼仪”:在古代农业社会,一定程度上道德等
同于礼仪。
.
20
(五)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是指在德育 过程中,要把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 与对学生个人的尊重、信任和爱护结合起来, 使教师的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严格要求是指教育者按照国家规定的标 准,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和教育。尊重学生 就是热爱关怀学生,维护他们的自尊心,相 信他们的能力。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7
三、德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
1995年2月颁布的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 报效祖国的精神,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 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理想志 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 宪法、法律;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 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强自立、开拓进取、坚毅勇 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第一节 德育模式简介
二、体谅模式
该模式属于情感性发展模式,由英国道德教育专家麦克 菲尔及同事首创。他们于1964—1971年以问卷和访谈方式对 英国13~18岁的男女生进行三次大规模的调查,提出了一些关 于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假设,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套教材。 (一)理论假设(二)体谅模式的教材与方法(三)简评
.
4
大德育与小德育
大德育:指的是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 法制教育等在内的德育。 小德育:指道德教育,是与政治教育、思想 教育、法制教育相对的概念。
一、道德的内涵 (一)从词源上考察 (二)几组概念辨析 1 “道德”与“品德” 2 “道德”与“政治” 3 道德与法律:法律以显性成文的形式存在,与国家伴随。日
常生活中我们通常说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是公平的保障。 4 “道德”与“礼仪”:在古代农业社会,一定程度上道德等
同于礼仪。
.
20
(五)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是指在德育 过程中,要把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 与对学生个人的尊重、信任和爱护结合起来, 使教师的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严格要求是指教育者按照国家规定的标 准,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和教育。尊重学生 就是热爱关怀学生,维护他们的自尊心,相 信他们的能力。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7
三、德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
1995年2月颁布的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 报效祖国的精神,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 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理想志 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 宪法、法律;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 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强自立、开拓进取、坚毅勇 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第一节 德育模式简介
二、体谅模式
该模式属于情感性发展模式,由英国道德教育专家麦克 菲尔及同事首创。他们于1964—1971年以问卷和访谈方式对 英国13~18岁的男女生进行三次大规模的调查,提出了一些关 于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假设,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套教材。 (一)理论假设(二)体谅模式的教材与方法(三)简评
.
4
大德育与小德育
大德育:指的是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 法制教育等在内的德育。 小德育:指道德教育,是与政治教育、思想 教育、法制教育相对的概念。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主题班会课件(共33张ppt)
2013年5月29日,在参加“快乐童年 放飞希望”主题队日活动时的讲话
12
贰 心无旁骛、静谧自怡
希望你们保持对知识的渴望,保持对探索的兴趣,培育科学精神,刻苦学习 ,努力实践,带动更多青少年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努力成长为祖 国的栋梁之材,将来更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30
伍 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
劳动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体、可以育美。这次,党中央经过慎重研 究,决定把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之中,提出“德智体美 劳”的总体要求。
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
3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伍 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
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 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 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要采取适应当前环境和条件的有效设施,加强劳动教育, 组织好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学会劳动、学会勤 俭。
2021年4月19日,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讲话
10
第二部分
心无旁骛、静谧自怡
11
贰 心无旁骛、静谧自怡
想象力、创造力从哪里来?要从刻苦的学习中来。知识越学越多,知识越多 越好,你们要像海绵吸水一样学习知识。既勤学书本知识,又多学课外知识,还 要勤于思考,多想想,多问问,这样就能培养自己的创造精神。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1
前 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榆林考察时指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字字千金,都是经过多年总结摸索才得出来的。孩子们要全面发展 ,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国之栋 梁。
12
贰 心无旁骛、静谧自怡
希望你们保持对知识的渴望,保持对探索的兴趣,培育科学精神,刻苦学习 ,努力实践,带动更多青少年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努力成长为祖 国的栋梁之材,将来更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30
伍 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
劳动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体、可以育美。这次,党中央经过慎重研 究,决定把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之中,提出“德智体美 劳”的总体要求。
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
3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伍 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
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 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 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要采取适应当前环境和条件的有效设施,加强劳动教育, 组织好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学会劳动、学会勤 俭。
2021年4月19日,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讲话
10
第二部分
心无旁骛、静谧自怡
11
贰 心无旁骛、静谧自怡
想象力、创造力从哪里来?要从刻苦的学习中来。知识越学越多,知识越多 越好,你们要像海绵吸水一样学习知识。既勤学书本知识,又多学课外知识,还 要勤于思考,多想想,多问问,这样就能培养自己的创造精神。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1
前 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榆林考察时指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字字千金,都是经过多年总结摸索才得出来的。孩子们要全面发展 ,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国之栋 梁。
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下册新教材培训课件 (共157张PPT)
• 增加“知道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 都是平等的,做到平等待人,不凌弱欺 生,不以家境、身体、智能、性别等方 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不歧视他人, 富有正义感”。 • 补充“了解不同劳动和职业的特点及其 独特价值”这一内容要求 。 • 增加“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知情权、参 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 增加“体会承担责任的意义”、“维护 社会公正”、“参与公共生活”、“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
张学军简介
人民教育出版社培训专家团成员, 教育部《道德与法治》示范教材作者, 济南外国语学校初中部高级教师,全国 思想品德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从 事思想品德课教学,兼任济南市中学思 想政治课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主要研究方向:课堂教学中的教材建 设与学科发展,教师道德修养和学科专 业化发展。
5.努力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
在相关链接、活动设计等栏目中采取多种形式有机渗透。
5.努力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
教材不仅仅是引经 据典,在对文化内 容的处理上,也积 极思考和探索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融 入方式,力图展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精髓,运用活动, 让学生感受到身上 流淌着民族文化的 血脉,以民族精神 丰富和提升自身的 精神世界。
满足多样 化的需求
采用开放式 提问、开放 式讨论、开 放式留白
(一)编写原则 5.努力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
九上年级设置专门一课。
将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中的精 髓融入在教材 中,以丰富和 提升教材的思 想性与人文性。
青春有格——“行己有耻”“止于至善”
5.努力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
世界舞
台上的中国
少年的征程
三、教材呈现方式及其意图
• 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本质上是对生活实践知 识、实用知识的学习。思想品德教育必须超 越知识传递性的学习,必须改变简单告知对 与错的方式,必须改变成人单方面的说教, 走向双向平等的交流与开放的对话。 • 为使教材不再成为学生用来记诵、应对考试 的工具,为了进一步改变简单、表浅、枯燥 的德育课程方式,探索教材的呈现形式,一 定意义上说,就是探索道德价值观学习、法 治意识形成、品德和人格形成的规律与机制。
张学军简介
人民教育出版社培训专家团成员, 教育部《道德与法治》示范教材作者, 济南外国语学校初中部高级教师,全国 思想品德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从 事思想品德课教学,兼任济南市中学思 想政治课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主要研究方向:课堂教学中的教材建 设与学科发展,教师道德修养和学科专 业化发展。
5.努力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
在相关链接、活动设计等栏目中采取多种形式有机渗透。
5.努力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
教材不仅仅是引经 据典,在对文化内 容的处理上,也积 极思考和探索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融 入方式,力图展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精髓,运用活动, 让学生感受到身上 流淌着民族文化的 血脉,以民族精神 丰富和提升自身的 精神世界。
满足多样 化的需求
采用开放式 提问、开放 式讨论、开 放式留白
(一)编写原则 5.努力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
九上年级设置专门一课。
将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中的精 髓融入在教材 中,以丰富和 提升教材的思 想性与人文性。
青春有格——“行己有耻”“止于至善”
5.努力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
世界舞
台上的中国
少年的征程
三、教材呈现方式及其意图
• 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本质上是对生活实践知 识、实用知识的学习。思想品德教育必须超 越知识传递性的学习,必须改变简单告知对 与错的方式,必须改变成人单方面的说教, 走向双向平等的交流与开放的对话。 • 为使教材不再成为学生用来记诵、应对考试 的工具,为了进一步改变简单、表浅、枯燥 的德育课程方式,探索教材的呈现形式,一 定意义上说,就是探索道德价值观学习、法 治意识形成、品德和人格形成的规律与机制。
德育内容与德育课程PPT课件
点
第27页/共67页
■德育课程与其它学科的课程相比,其特 点:
1、教育目标和对教育目标的反映方面 2、在对学习主体的尊重方面 3、在教育内容和教育内容的计划和安排方面 4、在教育活动,尤其是学习活动的方式方面
第28页/共67页
三、当代德育课程案例介绍
• 威尔逊的“符号”模式 • 麦克费尔的“体谅”模式 • 纽曼的“社会行动”模式 • 美国的品德教育课程模式
第16页/共67页
■德育课程篇
• 第一节 课程与德育课程 • 第二节 德育的学科课程 • 第三节 德育的活动课程 • 第四节 德育与隐性课程
第17页/共67页
第一节 课程与德育课程
一、课程概念 二、德育课程的问题与特点 三、当代德育课程案例介绍
第18页/共67页
一、课程概念
•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称:课程即课业及 其进程。
德育目的需要通过一定德育内容的安排和德育课程设置才能实现。 第1页/共67页
• ■德育内容篇
• 第一节 学校德育内容及其决定因素 • 第二节 我国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
第2页/共67页
第一节 • 一、学校德育的内容 学校德育内容及其决定因素 ▲德育内容是指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 • ▲由于历史和文化条件不同,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德育内容是各不相同的。
•
我背上了新书包
•
•
我们的校园
•
•
新朋友 新伙伴
•
•
校园铃声
•
平安回家
•
•
•
• 2 祖国妈妈,我爱您
•
• 我们的国庆节
•4
• 祖国妈妈在我心中
•
•
第27页/共67页
■德育课程与其它学科的课程相比,其特 点:
1、教育目标和对教育目标的反映方面 2、在对学习主体的尊重方面 3、在教育内容和教育内容的计划和安排方面 4、在教育活动,尤其是学习活动的方式方面
第28页/共67页
三、当代德育课程案例介绍
• 威尔逊的“符号”模式 • 麦克费尔的“体谅”模式 • 纽曼的“社会行动”模式 • 美国的品德教育课程模式
第16页/共67页
■德育课程篇
• 第一节 课程与德育课程 • 第二节 德育的学科课程 • 第三节 德育的活动课程 • 第四节 德育与隐性课程
第17页/共67页
第一节 课程与德育课程
一、课程概念 二、德育课程的问题与特点 三、当代德育课程案例介绍
第18页/共67页
一、课程概念
•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称:课程即课业及 其进程。
德育目的需要通过一定德育内容的安排和德育课程设置才能实现。 第1页/共67页
• ■德育内容篇
• 第一节 学校德育内容及其决定因素 • 第二节 我国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
第2页/共67页
第一节 • 一、学校德育的内容 学校德育内容及其决定因素 ▲德育内容是指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 • ▲由于历史和文化条件不同,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德育内容是各不相同的。
•
我背上了新书包
•
•
我们的校园
•
•
新朋友 新伙伴
•
•
校园铃声
•
平安回家
•
•
•
• 2 祖国妈妈,我爱您
•
• 我们的国庆节
•4
• 祖国妈妈在我心中
•
•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学优质课件 第一单元 复杂多变的关系
第二框 复杂多变的关系
学习目标
1.知道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及其表现。 2.知道国家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国际竞争的实质内容。 3.知道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及中国所付出的努力。
讲授新课
一、变化中的世界格局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冷战 中逐步形成了以美苏对峙为标志的世界两极格局。20世纪 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美苏对峙的两 极格局被打破,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在上节课的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基础上, 认识了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面对变化中的世界格局和调整 中的国家交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负责任 的大国,正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为推动建 设相互尊重、公平公正、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作着不懈 的努力。
知识框架
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4.整个世界复杂多变及我国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所付出的努力
世界不断发生变化,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利益关系也在改 变。尽管国际形势缓和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但各种矛盾相互交织, 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各类冲突事件不断发生,考验着国与国 之间的关系,整个世界复杂多变。
我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为推动建设相互 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作着不懈的努力。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战胜国 为分赃和维护既得利益而构建的国际体系。
二战结束后形成了雅尔塔体系,它虽然维持了战后基本稳定的世界格局, 但却充斥着大国称霸、大国支配小国、强国支配弱国的霸权主义。 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冷战”,导致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冷战结束后,美国谋求“单极世界”的目标及全球战略在世界受阻,其 霸权地位难以为继,所谓“后冷战时代”悄然而去。与此同时,世界权 力始终由少数大国主导、西方国家决定世界命运的国际格局,正为今天 走向多极的时代所摒弃,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第5章】 家庭生活与小学生品德发展 教学PPT课件
家庭文化属于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是家庭世代延续的过程中形成与发展的较为稳 定的生活方式、生活作风、传统习惯、道德规范以及为人处世之道等。
03 第三节 家庭文化与儿童品德发展
从构成要素讲,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据此,家庭文化可 以分为家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主要层面。家庭文化包括整体的情感氛 围、家庭物质环境创设与布置、以亲子关系为核心的家庭人际关系、家风家训等规则与 精神。
01 第一节 家庭结构与小学生品德发展
2. 核心家庭对儿童品德发展的影响 核心家庭的结构特征对于儿童品德发展的影响有其积极的一面。首先,在教育观念 上容易达成一致。其次,家庭投入相对集中。 另一方面,核心家庭对儿童的品德发展也存在消极影响。首先,双职工家庭的父母 面临着平衡工作与家庭,尤其是孩子教育问题的难题。其次,儿童在道德观念、价值观 上的发展主要受到来自父母的影响,这对父母自身的品德修养有着极高的要求。
02 第二节 家庭关系与儿童品德发展
从社会认知理论来看,父母冲突对儿童品德发 展的影响来源于儿童对父母冲突的认知建构。
若父母冲突被儿童认知为是威胁性的,就容易 形成焦虑、忧郁以及退缩的人格;若儿童将父母的 冲突理解为由于自身错误导致,他们则可能陷入自 责、自我否定之中;而若父母解决了冲突,儿童产 生这些问题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少,因为他们预期 自己也有能力解决冲突。
03 第三节 家庭文化与儿童品德发展
(二) 家风家训与儿童品德发展
1. 家风家训及其对儿童品德发展的影响 家风是一个家族历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 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 家训是指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家风家训包括礼仪、规则、道德、 审美、禁忌、习俗、习惯等诸多内容。 优良的家风家训规范着儿童的行为习惯,浸染、陶冶儿童的心性品质,形成儿童的 道德人格。 相反,不良的家风家训则对于儿童品德养成有着致命的伤害。
03 第三节 家庭文化与儿童品德发展
从构成要素讲,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据此,家庭文化可 以分为家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主要层面。家庭文化包括整体的情感氛 围、家庭物质环境创设与布置、以亲子关系为核心的家庭人际关系、家风家训等规则与 精神。
01 第一节 家庭结构与小学生品德发展
2. 核心家庭对儿童品德发展的影响 核心家庭的结构特征对于儿童品德发展的影响有其积极的一面。首先,在教育观念 上容易达成一致。其次,家庭投入相对集中。 另一方面,核心家庭对儿童的品德发展也存在消极影响。首先,双职工家庭的父母 面临着平衡工作与家庭,尤其是孩子教育问题的难题。其次,儿童在道德观念、价值观 上的发展主要受到来自父母的影响,这对父母自身的品德修养有着极高的要求。
02 第二节 家庭关系与儿童品德发展
从社会认知理论来看,父母冲突对儿童品德发 展的影响来源于儿童对父母冲突的认知建构。
若父母冲突被儿童认知为是威胁性的,就容易 形成焦虑、忧郁以及退缩的人格;若儿童将父母的 冲突理解为由于自身错误导致,他们则可能陷入自 责、自我否定之中;而若父母解决了冲突,儿童产 生这些问题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少,因为他们预期 自己也有能力解决冲突。
03 第三节 家庭文化与儿童品德发展
(二) 家风家训与儿童品德发展
1. 家风家训及其对儿童品德发展的影响 家风是一个家族历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 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 家训是指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家风家训包括礼仪、规则、道德、 审美、禁忌、习俗、习惯等诸多内容。 优良的家风家训规范着儿童的行为习惯,浸染、陶冶儿童的心性品质,形成儿童的 道德人格。 相反,不良的家风家训则对于儿童品德养成有着致命的伤害。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课件
(三)行为动机上的心理冲突 表现:1、期待角色与实际角色引发的心理冲突;
2、社会称誉与社会现实引发的心理冲突; 3、高付出与低待遇引发的心理冲突; 4、角色责任与自我价值实现引发的心理冲突; 5、角色环境与社会环境引发的心理冲突。 调适:1、自我调适; 2、社会调适。
二、高校教师行为的道德选择 “道德行为”与“非道德行为”
道德原则与规范是普遍存在着的,并必定对 人们的行为起着调节和规范作用,要求人们在 社会生活中能按照道德原则和规范所规定的界 限和范围进行各种活动和行为,不得逾越和违 反。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一)热爱教育原则
含义:要求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安心教育工作,要有高度 民主的责任感,尽职尽责,创造性地做好本职工作,为教 育事业奉献毕生的精力。 要求:具有比其他教师更为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第四章 高校教师道德行为的选择与评价
一、 高校教师面临的道德冲突
何谓道德冲突?
(一)行为取向上的义利冲突
表现:1、教育教学领域:职业重心偏移、与学生关系中价值天 平失衡)
2、科研学术领域:学术腐败
调适、化解:1)明确高校教师个人利益的正当性的原则界限;
2)不能把个人利益仅仅等同于个人物质利益;
3)以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为价值尺度;
(二)特殊本质 1、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 具有特殊性) 2、教学利益是教师道德的基础 3、教育事实是教师道德存在的前提
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
(一)对改良社会道德风气的辐射作用
1、通过所培养的学生,对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教师通过亲自参加社会活动而影响社会。 3、通过教师个人的道德品质去影响自己的家庭、朋友和 邻里。
所以,正确解决高校教师行为取向上的义利冲突,正确的途径是: 再坚持社会公正的前提下,以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为基本的价值尺 度,进而使广大教师的职业行为实现从义利分离、见利忘义向以 义御利、义利相兼的道德飞跃。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PPT课件
5
代表性的道德两难故事是“海因茨偷药的故
事”:
这个故事的大意是:欧洲有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
危在旦夕。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个药
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药可以救他的妻子。但该药价钱十
分昂贵,要卖到成本价的十倍。海因茨四处求人,尽全
力也只借到了购药所需钱数的一半。万般无奈之下,海
因茨只得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儿卖给他,或允许他赊账。
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6
第二部分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之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之阶段理论
1
对象 个体的道德发展
2
依据 个体道德判断结果的性质
3
阶段模型 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8
前习俗水平
年龄: 0岁~~9岁
特点 : 纯外在的 遵守规矩 没有自己的主见 着眼 点是结果与自身的利害关系 两个阶段: (1)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 缺乏是非善恶观念 恐 惧惩罚 服从规范 (2)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又称相对功利取 向阶段 没有主观的是非标准 赏罚定好坏
19
20
但药剂师坚决不答应他的请求,并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
为了赚钱。海因茨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挽救妻子
的生命,在夜间闯入药店偷了药,治好了妻子的病。但
海因茨因此被警察抓了起来。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
出了一系列问题,让被试参加讨论,如:海因茨该不该
偷药?为什么该?为什么不该?海因茨犯了法,从道义
上看,这种行为好不好?为什么?通过大量的研究,科
9
习俗的水平
• 年龄: 9岁~~15岁 • 特点: 认识到团体的行为规范 接受并付诸实践
能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 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 考道德问题 • 两个阶段: (1) 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 又称寻求认可的定向 阶段 按要求去做以得赞许 (2)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 又称遵守法规或 秩序的定向阶段 服从团体规范 尊重法律权威 判断是非有了法制观念
代表性的道德两难故事是“海因茨偷药的故
事”:
这个故事的大意是:欧洲有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
危在旦夕。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个药
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药可以救他的妻子。但该药价钱十
分昂贵,要卖到成本价的十倍。海因茨四处求人,尽全
力也只借到了购药所需钱数的一半。万般无奈之下,海
因茨只得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儿卖给他,或允许他赊账。
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6
第二部分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之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之阶段理论
1
对象 个体的道德发展
2
依据 个体道德判断结果的性质
3
阶段模型 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8
前习俗水平
年龄: 0岁~~9岁
特点 : 纯外在的 遵守规矩 没有自己的主见 着眼 点是结果与自身的利害关系 两个阶段: (1)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 缺乏是非善恶观念 恐 惧惩罚 服从规范 (2)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又称相对功利取 向阶段 没有主观的是非标准 赏罚定好坏
19
20
但药剂师坚决不答应他的请求,并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
为了赚钱。海因茨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挽救妻子
的生命,在夜间闯入药店偷了药,治好了妻子的病。但
海因茨因此被警察抓了起来。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
出了一系列问题,让被试参加讨论,如:海因茨该不该
偷药?为什么该?为什么不该?海因茨犯了法,从道义
上看,这种行为好不好?为什么?通过大量的研究,科
9
习俗的水平
• 年龄: 9岁~~15岁 • 特点: 认识到团体的行为规范 接受并付诸实践
能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 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 考道德问题 • 两个阶段: (1) 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 又称寻求认可的定向 阶段 按要求去做以得赞许 (2)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 又称遵守法规或 秩序的定向阶段 服从团体规范 尊重法律权威 判断是非有了法制观念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全一册(统编版五四制2024)新教材解读ppt课件
因此七年级下册新增四单于内容的改动符合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加强青少年的法律教育,也符合培养学生守法用法意 识和生命安全意识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标要求。
第三部分 整体重要变化
版本 课数
新版教材 11节
旧版教材 10节
逻辑
身心变化+自尊自信自强+道德教育+法律教育 身心变化+心理变化+集体生活+法治生活
第二部分 目录结构比对
新教材第一单元:珍惜青春时光。 第一课和第二课都是旧教材一二单元的整合
第一课围绕青春期生理这一变化 第二课围绕青春期心理这一变化 从青春期“生理变化”到“心理变化”,体现了对 七年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关注。
第二单元:焕发青春活力。 第三课到第五课由旧教材“青春飞扬”和“青春有 格”框题内知识点单独整合成每课的内容
板块
显性栏目、新增栏目、隐形栏目
导言
引言注重问题启发思考
3.板块调整:1)显性栏目设置
旧版教材 10节
身心变化+心理变化+集体生活+法治生活
4方法与技能内容 目的:主要为学生提供从认识到实践的行动指导突出实践性特征,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5 拓展空间更名:原“拓展空间”栏目更名为!“启思导行” 特点:位于的每一框的结尾,设计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延展性及综合性,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活动实践能力。
第九课围绕法律为我们保驾护航展开 第十课围绕走进民法典展开 第十一课围绕远离违法犯罪展开 反映出违法犯罪的知识提前,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增 强法治意识和观念,预防未成年犯罪的低龄化,增强学生法治 观念
第二部分 目录结构比对
第二部分 目录结构比对
第三部分 整体重要变化
版本 课数
新版教材 11节
旧版教材 10节
逻辑
身心变化+自尊自信自强+道德教育+法律教育 身心变化+心理变化+集体生活+法治生活
第二部分 目录结构比对
新教材第一单元:珍惜青春时光。 第一课和第二课都是旧教材一二单元的整合
第一课围绕青春期生理这一变化 第二课围绕青春期心理这一变化 从青春期“生理变化”到“心理变化”,体现了对 七年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关注。
第二单元:焕发青春活力。 第三课到第五课由旧教材“青春飞扬”和“青春有 格”框题内知识点单独整合成每课的内容
板块
显性栏目、新增栏目、隐形栏目
导言
引言注重问题启发思考
3.板块调整:1)显性栏目设置
旧版教材 10节
身心变化+心理变化+集体生活+法治生活
4方法与技能内容 目的:主要为学生提供从认识到实践的行动指导突出实践性特征,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5 拓展空间更名:原“拓展空间”栏目更名为!“启思导行” 特点:位于的每一框的结尾,设计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延展性及综合性,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活动实践能力。
第九课围绕法律为我们保驾护航展开 第十课围绕走进民法典展开 第十一课围绕远离违法犯罪展开 反映出违法犯罪的知识提前,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增 强法治意识和观念,预防未成年犯罪的低龄化,增强学生法治 观念
第二部分 目录结构比对
第二部分 目录结构比对
第九章德育ppt课件
是由英国教育家彼得· 麦克菲尔(Peter Mcphail)和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内 尔· 诺丁斯(Nel Noddings)创立的。
(二)主要观点
a)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确定道德教育的课程。 b)道德教育应该促进发展成熟的社会判断和
行为。 c)要注重道德感染力和榜样的作用。 d)反对用高度理性化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 e)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关心,强调感情
的沟通在道德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f) 以母爱式的关心为道德教育的途径。
(三)特征与评价
基本特征 ➢麦克菲尔和诺丁斯在著作中都曾指出其理
论原理受布贝尔(M.Buber)“我—你”关 系的影响; ➢注重调查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学生对他 们周围的成人,主要是教育者和家长的看 法; ➢动之以情,以情感人。
五、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是以正面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 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六、品德评价
品德评价是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 想言行作出判断的方法,是对品德发展的强化手 段。
以上德育方法各有特点与作用,都是进行德育所 不可缺少的,但又不是万能的,在整个德育过程 中它们是不可分割、彼此有机联系着的整个方法 体系,并互相配合、互相补充。
三、价值澄清模式
(一)理论前提
价值澄清模式是指使受教育者通过价值评价和 选择的学习,获得最合适和清晰的个人价值观的 一种道德教育模式”。
(二)主要观点
➢ 在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通过一种“评价过程” 来促进形成一致的价值,以帮助人们减少价值的 混乱;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是随着个人经验的变 化而变化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永恒的,而是 多变的、相对的;
三、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
(一)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 一般认为,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以《小
(二)主要观点
a)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确定道德教育的课程。 b)道德教育应该促进发展成熟的社会判断和
行为。 c)要注重道德感染力和榜样的作用。 d)反对用高度理性化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 e)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关心,强调感情
的沟通在道德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f) 以母爱式的关心为道德教育的途径。
(三)特征与评价
基本特征 ➢麦克菲尔和诺丁斯在著作中都曾指出其理
论原理受布贝尔(M.Buber)“我—你”关 系的影响; ➢注重调查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学生对他 们周围的成人,主要是教育者和家长的看 法; ➢动之以情,以情感人。
五、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是以正面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 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六、品德评价
品德评价是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 想言行作出判断的方法,是对品德发展的强化手 段。
以上德育方法各有特点与作用,都是进行德育所 不可缺少的,但又不是万能的,在整个德育过程 中它们是不可分割、彼此有机联系着的整个方法 体系,并互相配合、互相补充。
三、价值澄清模式
(一)理论前提
价值澄清模式是指使受教育者通过价值评价和 选择的学习,获得最合适和清晰的个人价值观的 一种道德教育模式”。
(二)主要观点
➢ 在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通过一种“评价过程” 来促进形成一致的价值,以帮助人们减少价值的 混乱;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是随着个人经验的变 化而变化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永恒的,而是 多变的、相对的;
三、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
(一)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 一般认为,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以《小
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ppt课件
23
(5)根据儿童心理特点进行教育
根据儿童习惯性的特点,教师和家长要注意养成他们 有规则的生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和家长利用儿童富于接受暗示的特点,要注意使 儿童避免服从一个人的意志。 基于儿童幼年时,心智不够成熟,自觉和自省意识较 差,故对其进行道德教育时,涂尔干并不笼统地反对 强制和灌输。
14
3.涂尔干对道德构成要素的分析
(1)道德的首要要素——纪律精神 道德的常规性(内在的)和权威性(外在的)构 成了纪律精神。纪律具有规定和约束作用(比如 人的欲望),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发展。纪律的内 容(因自人性的变化)和被灌输的方法会发生变 化。
15
(2)道德的次要要素——对社会群体的依 恋
涂尔干区分了两种目的。 其一,单纯维持生命,守护自身,追求的是个人的提 高和个人发展,这种行为缺少道德价值,在道德上是 中性的。 其二,如果我们不仅是自己享受生命,也能够维持我 们的家庭,目标指向的是家庭利益,那么这便是道德 的行为。 由此,得出结论:“由道德规范规定的行为,总是追 求非个人目的的行为。”
以“美德袋”为基础的品格教育(通过纪律、良好的行 为例子等灌输传统价值观)→ 道德教育的现代模式派别(奉行“价值中立观”和“无 导向教育观”,避免灌输)→ “品格教育观”复兴,强调教师的权威、道德榜样示范 作用、学校环境的道德氛围的作用等。
9
3.思想背景——以社会事实作为研究对象
“涂尔干主张社会学以“社会事实”作为研究对象,“而 社会团结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事实。进一步而言,社会团 结的基础是集体意识,而集体意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即为 道德。”所以涂尔干道德教育理论是其总体研究思路的自 然迁移。
24
(6)启发自觉,切忌苛求和压制
涂尔干虽强调纪律道德,它对人的行为带有约束强制 性,但这不意味着对儿童进行纪律教育应采取强迫的 手段,相反,他认为,必须重视提高儿童对纪律的认 识,启发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5)根据儿童心理特点进行教育
根据儿童习惯性的特点,教师和家长要注意养成他们 有规则的生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和家长利用儿童富于接受暗示的特点,要注意使 儿童避免服从一个人的意志。 基于儿童幼年时,心智不够成熟,自觉和自省意识较 差,故对其进行道德教育时,涂尔干并不笼统地反对 强制和灌输。
14
3.涂尔干对道德构成要素的分析
(1)道德的首要要素——纪律精神 道德的常规性(内在的)和权威性(外在的)构 成了纪律精神。纪律具有规定和约束作用(比如 人的欲望),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发展。纪律的内 容(因自人性的变化)和被灌输的方法会发生变 化。
15
(2)道德的次要要素——对社会群体的依 恋
涂尔干区分了两种目的。 其一,单纯维持生命,守护自身,追求的是个人的提 高和个人发展,这种行为缺少道德价值,在道德上是 中性的。 其二,如果我们不仅是自己享受生命,也能够维持我 们的家庭,目标指向的是家庭利益,那么这便是道德 的行为。 由此,得出结论:“由道德规范规定的行为,总是追 求非个人目的的行为。”
以“美德袋”为基础的品格教育(通过纪律、良好的行 为例子等灌输传统价值观)→ 道德教育的现代模式派别(奉行“价值中立观”和“无 导向教育观”,避免灌输)→ “品格教育观”复兴,强调教师的权威、道德榜样示范 作用、学校环境的道德氛围的作用等。
9
3.思想背景——以社会事实作为研究对象
“涂尔干主张社会学以“社会事实”作为研究对象,“而 社会团结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事实。进一步而言,社会团 结的基础是集体意识,而集体意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即为 道德。”所以涂尔干道德教育理论是其总体研究思路的自 然迁移。
24
(6)启发自觉,切忌苛求和压制
涂尔干虽强调纪律道德,它对人的行为带有约束强制 性,但这不意味着对儿童进行纪律教育应采取强迫的 手段,相反,他认为,必须重视提高儿童对纪律的认 识,启发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道德教育主题班会》PPT完美版课件
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发 展
推动文明进步和社会和 谐
阐述班会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提高学生的道德观念和 行为准则
意义: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 社会责任感
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 值观和人生观
意义:促进班级凝聚力和集体 荣誉感
02
道德教育内容
传统道德观念的传承与发扬
传统道德观念的内涵和特点 传承和发扬传统道德观念的意义和价值 传统道德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和作用 如何有效传承和发扬传统道德观念
安排教学时间:根据学校、班级的实际情况,安排合适的教学时间,确保班会顺利进行。
制作PPT课件
准备素材:收集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等素材 制作PPT:根据班会主题和内容,制作PPT课件 添加动画效果:为PPT添加适当的动画效果,增强展示效果 预览和修改:在完成PPT后进行预览和修改,确保展示效果和内容准确无误
06
附录与附件
参考文献与资料来源
《道德教育的原理与实 施办法》
《中小学道德教育课程 与教学论》
《道德教育心理学》
《道德教育教材分析与 教学方法探讨》
PPT课件下载与使用说明
下载途径:官方网站或指定链接 下载安装:确保安全,根据提示完成下载和安装 使用方式:参照PPT课件,结合实际需要进行讲解 版权保护:禁止未经授权擅自复制、传播和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版权方
青少年道德教育 的实践方法
青少年道德教育 的探索方向
03
班会策划与准备
确定班会主题和内容
确定班会主题:针对学生思想、行为上的问题,结合学校、班级实际情况,确定班会主题。
确定班会内容:围绕班会主题,确定班会内容,包括道德知识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环 节。
准备教学资料:根据班会内容,准备相应的教学资料,如PPT、视频、图片等。
高教社马工程伦理学(第二版)教学课件04
第三章 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 五、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
(二)社会主义道德与共产主义道德的关系
社会主义道德与共产主义道德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社会主义 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都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道德体系,其基本精神是 一致的,但两种道德又有不同的第三章 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2
道德的历史演变
原始社会 道德
奴隶社会 道德
封建社会 道德
资本主义社会 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 共产主义道德
第三章 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 一、原始社会道德
(一)平等互助的原始共同体道德
所有氏族、部落成员共同参与本氏族、部落的议事和管理,各种意见都会受到关注 和尊重。在原始社会里,物质尤其是食物匮乏,原始人没有私有财产,对公共财产 也没有占有的意图。在原始公有制条件下,他们崇尚公平、互助、友爱、勇敢。
2、劳动分工与协作促使道德不断成熟
劳动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前提,而 劳动发展需要劳动分工,唯有劳动分 工才能促使社会生产力不断提升。从 人类最初的自发地或自然地形成的、 建立在性别基础上的分工,到畜牧业 与农业的分工,再到农业和工业的分 工,客观上促进了劳动的发展和社会 生产力的提升
第三章 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道德还要求共产党员等先进分子,具有为了人民利益 和幸福,为了共产主义理想,站在时代潮流前面,奋力开拓、公而忘私、大公无私、 勇于献身,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崇高的共产主义道德。
第三章 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3
道德发展的规律性
道德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道德在善恶矛盾的辩证运动中发展 道德在批判继承中发展 道德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向前推进
第三章 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小学道德与法治ppt课件
要点一
道德与法治都是维护社会秩序和 规范行为的手段
道德通过社会舆论、个人信念和习惯等方式来约束行为, 而法治则通过制定和执行法律来规范行为。两者相互补充 ,共同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发展。
要点二
道德与法治的价值追求相一致
道德和法治都追求公平、正义、自由、平等、尊重等价值 ,和良心的发现,法治则强调外在的强制力和法律的 制裁。
详细描述
教师选取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道德和法治元素,让学生了解道德和法 治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案例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境模拟法
总结词
通过模拟实际情境,让学生在模拟实践 中体验和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增强其 实际操作能力。
小学道德与法治
汇报人:XXX 20XX-XX-XX
contents
目录
• 道德教育 • 法治教育 • 道德与法治的相互关系 •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方法 •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评价 •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未来发展
01
道德教育
道德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 与规范。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维系,并 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 范的总和。
,形成教育合力。
社会资源整合
03
整合社会资源,利用社区、企事业单位等资源开展实践活动,
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法治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未来,法治教育将更加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注重培养 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法治教育也将更加注重与科技手段的结合 ,如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高法治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道德与法治都是维护社会秩序和 规范行为的手段
道德通过社会舆论、个人信念和习惯等方式来约束行为, 而法治则通过制定和执行法律来规范行为。两者相互补充 ,共同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发展。
要点二
道德与法治的价值追求相一致
道德和法治都追求公平、正义、自由、平等、尊重等价值 ,和良心的发现,法治则强调外在的强制力和法律的 制裁。
详细描述
教师选取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道德和法治元素,让学生了解道德和法 治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案例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境模拟法
总结词
通过模拟实际情境,让学生在模拟实践 中体验和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增强其 实际操作能力。
小学道德与法治
汇报人:XXX 20XX-XX-XX
contents
目录
• 道德教育 • 法治教育 • 道德与法治的相互关系 •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方法 •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评价 •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未来发展
01
道德教育
道德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 与规范。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维系,并 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 范的总和。
,形成教育合力。
社会资源整合
03
整合社会资源,利用社区、企事业单位等资源开展实践活动,
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法治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未来,法治教育将更加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注重培养 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法治教育也将更加注重与科技手段的结合 ,如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高法治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道德行为是自愿、自择的行为。
• (3)道德行为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与他 人和社会利益相联系的行为,是有利 或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道德行为:意识支配下的对他人有利或有害的行为
反馈
意识
需要 动机 手段 效果 控制
动机:就是对行动过程的预想 效果:行为的最终结果
白居易的诗写道: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恭谦下士 时,若是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 谁知?”
3、道德的本质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
态,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 关系的反映。
经济决定道德
• 道德的本质主要体现在:是由社会经济基础 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是社会经济关 系的反映 。
• 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 体系的性质。
• 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 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情感欲望论:道德起源于人所固有的情感 或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之中
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认为,人是有感觉的动 物,人的本性就是趋乐避苦,就是自利、自爱, 也就是追求个人的利益和幸福,这是一切道德的 根源。
卢梭认为道德源于人心中的社会情感和利他 之心,源于对公共利益的追求。
英国思想家亚当·斯密、大卫·休谟认为道 德起源于人所固有的推己及人的同情心。
• 道德的起源
★非科学的道德起源说
• “神启论”:认为道德来自于神灵的 启示和超自然力量的规定。
• 西汉董仲舒提出: “王道之三纲可 求于天”,“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 道亦不变”。从这一观点出发,他把 封建道德纲常神圣化、宗教化,认为 触犯封建道德就是违反天意。
“摩西十诫”:在西方伦理史上被称为“黄 金定律”,奠定了基督教道德的基础。
神又带他来到天堂,里面仍然是一锅热腾腾的 汤。一大群人围着锅席地而坐。他们手中仍拿着长 柄汤匙,可每个人脸上的表情却幸福而满足,他们 在欢笑、唱歌,过的非常快乐。
他迷惑不解,问上帝,同样的食物,同样 的条件,第一间房里的人们都在挨饿,处境悲 惨,而另外一间房里人们却丰衣足食,过得很 快乐,差别为何如此之大呢?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这个概念的科学含义包 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社会的要求表现为道德的外部形式——行为 规范。 (2)个体的内在约束力——表现为内在个人品质 (人格)规范。 (3)表现为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手段——即肯定 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特殊方式。
•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
动物本能论:道德起源于动物的“合群性”本能。
道德观念起源于动物的“社会”意识或互助性。
以达尔文为代表的进化论伦理学认为, 合群性本能——区别于生物本能,是指 动物之间同种或在一起生活的异种群有 一种互助的精神。道德起源就起源于动 物的这种社会性本能。道德不是人所独 有的,一切群居性动物都有道德感。 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一书 中认为,社会本能是导致人类道德得以 产生的最重要和最深刻的原因,它表现 为以群居为乐,对同类富有同情心,并 以各种方式彼此协作,相互服务。
2、道德发展的规律性 (1)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人 类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 (2)虽然在一定时期可能有某种停 滞或倒退现象,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 是向上的、前进的,沿着曲折的道路 向前发展。
过时道德 适时道德 顺势道德
3、人类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
(1)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越 来越重要,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个人完 善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道德还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好人
新道德观
生态观:我离不开你,你也离不开我, 人与人之间是一种生态关系;
共赢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不是你 死我活,也不是为了你的利益我就非 要做出牺牲不可;
分享观:共同分享,与人为善,助人为 乐;
对话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面谈、对话、 沟通、认同、理解等。
3、调节功能 ◆调节功能,指在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 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社会 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1997年,广州,一家公司开展公益活动,在 全市的交通岗亭投放了三万把雨伞,供市民遭遇 大雨时无偿使用。条件只有一个,即市民用完之 后将雨伞在方便的时候交还给市内的任何一个岗 亭。一个月以后,这家公司重新清点雨伞,发现 全市岗亭回收的雨伞只有六把。
★伯尔尼市民与广州市民道德行为差 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二)道德的社会作用
——道德的力量
◆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 发展; ◆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 有着重大的影响。 ◆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 秩序和稳定。 ◆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 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 工具。
白居易感叹道,假如这两人在当时 舆论下就死了,那么他们一生的真 伪善恶又有谁知道呢?
一书生到一寺院,看到一副对联写:“百行孝 为先,万恶淫为首”他很感慨,取来笔墨,将 对联续为:
百行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天下无 孝子;
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举世无 完人。
这副对联深刻揭示了道德评价时应该既 看动机又看效果的道理。
(2)道德调控的范围不断扩大,调控的 手段或方式不断丰富、更加科学合理。
(3)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衡量社会文 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孟子 认为人天生就有四个“善端”,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四端,犹其有四体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shuò我也,我 固有之。”
康德认为具有普遍道德 价值的东西来自人的理 性本身的善良意志,善 良意志是人与生俱来的 受理性支配不以环境为 转移的内在机能,道德 就是这种善良意志所发 出的绝对命令。
• 再次,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 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带有阶级 属性。
• 最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 变化。
案例:
1996年,瑞士伯尔尼,市政府为方便市民, 在大街上投放了八百辆自行车。这些自行车没有 上锁,任何人都可以骑,骑到目的地就地摆放。 一年后,市政府重新清点自行车,发现八百辆自 行车一辆不少,有的还被翻修一新。
▲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是 资本主义的道德原则。
▲自由、平等、博爱是基 本的道德规范。
▲惟利是图是占主导地位 的道德规范。
5、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
▲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 荣辱观。 ▲恪守“爱国守法、明礼 诚信、团结友善、勤俭 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 基本道德规范。
道德及其变化发展
• 一、什么是道德?
• 道:指道路,引申为规则、规范; • 德:同“得”,是指人们将道“内得于己,外
施于人”。引申为德性; • 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道”一般是指事物
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 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德”即得。把“道 德”连用始见于《荀子·劝学篇》:“故学 至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可见, 道德从它的原始规定和后来使用,就包含着 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等广泛内容。
归根结底就是两个 城市的经济水平差异, 因为“道德是社会经济 关系的反映,归根到底 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正如古人说的“仓廪实 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 荣辱”。
★既然经济决定道德,为什么延安时期经济 落后,人们的道德水平反而高;今天经济发 展了,人们的道德水平反而下降了?
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但是两者并不是并行一致的。
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 第一个历史前提
劳动 人
人类社会 生产关系 利益关系 道德需要
最后,社会分工是道德从萌芽 到生成的重要条件。
道德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 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一 开始表现为各种风俗、习 惯、禁忌,到后来逐渐获 得了自己的独立表现形式, 并获得了发挥自身功能和 作用的途径。
道德的内涵
上帝微笑着说:“难道你没有看见,第二 个房间里的人都在相互喂对方吗?”原来,地 狱里的人只想着怎样来喂自己,而长柄使他们 无法做到,而天堂的人彼此帮助,他们用长柄 汤匙舀上汤互相喂对方,于是大家都喝上了汤, 这便是天堂与地狱的差别。
只要拥有仁爱之心,替他人着想,那里就 是天堂。
2、规范功能 ◆规范功能,指在正确善恶观的指引 下,规范社会成员在职业领域、社会 公共领域、家庭领域的行为,并规范 个人品德的养成。
展 • 历史前提——人的劳动 (生产实践)
◆ 劳动创造了道德主体 ◆ 劳动创造道德需要 ◆ 劳动提供道德产生和发展的动力
1.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有形成了人与人、 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会产生道德。
只有在社会中,发生了个人与整体、个人利 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之后,只有当人将其合群的 本能上升为交往关系时,道德才可能发生。社会 关系的日渐发展,个人与整体、个人利益与整体 利益的关系也日渐突出,调整这类关系并且对个 人的行为提出明确的规范性要求,便成为客观的 需要。因此说,社会关系的形成为道德的产生提 供了客观条件。
三、道德的变化发展 1、原始社会的道德
◆道德原则:维护氏族和 部落的共同利益。 ◆道德规范:热爱劳动、 团结互助、平等民主 ,勇 敢刚毅。 ◆道德缺陷:氏族复仇、 血缘群婚和食人之风。
2、奴隶社会的道德
▲维护奴隶对奴隶主的绝对屈 从和人生依附。 ▲鄙视劳动和劳动者,强调对 奴隶主国家的绝对忠诚。 ▲信奉男尊女卑、男主女从。
2.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 产生的主观条件
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 的主观条件。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 员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或 集体的不同利益关系以及产生了调解利益矛 盾的迫切要求时,道德才得以产生。
3.生产实践是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 统一的社会条件
• (3)道德行为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与他 人和社会利益相联系的行为,是有利 或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道德行为:意识支配下的对他人有利或有害的行为
反馈
意识
需要 动机 手段 效果 控制
动机:就是对行动过程的预想 效果:行为的最终结果
白居易的诗写道: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恭谦下士 时,若是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 谁知?”
3、道德的本质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
态,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 关系的反映。
经济决定道德
• 道德的本质主要体现在:是由社会经济基础 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是社会经济关 系的反映 。
• 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 体系的性质。
• 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 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情感欲望论:道德起源于人所固有的情感 或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之中
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认为,人是有感觉的动 物,人的本性就是趋乐避苦,就是自利、自爱, 也就是追求个人的利益和幸福,这是一切道德的 根源。
卢梭认为道德源于人心中的社会情感和利他 之心,源于对公共利益的追求。
英国思想家亚当·斯密、大卫·休谟认为道 德起源于人所固有的推己及人的同情心。
• 道德的起源
★非科学的道德起源说
• “神启论”:认为道德来自于神灵的 启示和超自然力量的规定。
• 西汉董仲舒提出: “王道之三纲可 求于天”,“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 道亦不变”。从这一观点出发,他把 封建道德纲常神圣化、宗教化,认为 触犯封建道德就是违反天意。
“摩西十诫”:在西方伦理史上被称为“黄 金定律”,奠定了基督教道德的基础。
神又带他来到天堂,里面仍然是一锅热腾腾的 汤。一大群人围着锅席地而坐。他们手中仍拿着长 柄汤匙,可每个人脸上的表情却幸福而满足,他们 在欢笑、唱歌,过的非常快乐。
他迷惑不解,问上帝,同样的食物,同样 的条件,第一间房里的人们都在挨饿,处境悲 惨,而另外一间房里人们却丰衣足食,过得很 快乐,差别为何如此之大呢?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这个概念的科学含义包 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社会的要求表现为道德的外部形式——行为 规范。 (2)个体的内在约束力——表现为内在个人品质 (人格)规范。 (3)表现为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手段——即肯定 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特殊方式。
•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
动物本能论:道德起源于动物的“合群性”本能。
道德观念起源于动物的“社会”意识或互助性。
以达尔文为代表的进化论伦理学认为, 合群性本能——区别于生物本能,是指 动物之间同种或在一起生活的异种群有 一种互助的精神。道德起源就起源于动 物的这种社会性本能。道德不是人所独 有的,一切群居性动物都有道德感。 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一书 中认为,社会本能是导致人类道德得以 产生的最重要和最深刻的原因,它表现 为以群居为乐,对同类富有同情心,并 以各种方式彼此协作,相互服务。
2、道德发展的规律性 (1)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人 类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 (2)虽然在一定时期可能有某种停 滞或倒退现象,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 是向上的、前进的,沿着曲折的道路 向前发展。
过时道德 适时道德 顺势道德
3、人类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
(1)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越 来越重要,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个人完 善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道德还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好人
新道德观
生态观:我离不开你,你也离不开我, 人与人之间是一种生态关系;
共赢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不是你 死我活,也不是为了你的利益我就非 要做出牺牲不可;
分享观:共同分享,与人为善,助人为 乐;
对话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面谈、对话、 沟通、认同、理解等。
3、调节功能 ◆调节功能,指在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 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社会 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1997年,广州,一家公司开展公益活动,在 全市的交通岗亭投放了三万把雨伞,供市民遭遇 大雨时无偿使用。条件只有一个,即市民用完之 后将雨伞在方便的时候交还给市内的任何一个岗 亭。一个月以后,这家公司重新清点雨伞,发现 全市岗亭回收的雨伞只有六把。
★伯尔尼市民与广州市民道德行为差 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二)道德的社会作用
——道德的力量
◆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 发展; ◆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 有着重大的影响。 ◆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 秩序和稳定。 ◆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 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 工具。
白居易感叹道,假如这两人在当时 舆论下就死了,那么他们一生的真 伪善恶又有谁知道呢?
一书生到一寺院,看到一副对联写:“百行孝 为先,万恶淫为首”他很感慨,取来笔墨,将 对联续为:
百行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天下无 孝子;
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举世无 完人。
这副对联深刻揭示了道德评价时应该既 看动机又看效果的道理。
(2)道德调控的范围不断扩大,调控的 手段或方式不断丰富、更加科学合理。
(3)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衡量社会文 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孟子 认为人天生就有四个“善端”,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四端,犹其有四体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shuò我也,我 固有之。”
康德认为具有普遍道德 价值的东西来自人的理 性本身的善良意志,善 良意志是人与生俱来的 受理性支配不以环境为 转移的内在机能,道德 就是这种善良意志所发 出的绝对命令。
• 再次,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 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带有阶级 属性。
• 最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 变化。
案例:
1996年,瑞士伯尔尼,市政府为方便市民, 在大街上投放了八百辆自行车。这些自行车没有 上锁,任何人都可以骑,骑到目的地就地摆放。 一年后,市政府重新清点自行车,发现八百辆自 行车一辆不少,有的还被翻修一新。
▲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是 资本主义的道德原则。
▲自由、平等、博爱是基 本的道德规范。
▲惟利是图是占主导地位 的道德规范。
5、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
▲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 荣辱观。 ▲恪守“爱国守法、明礼 诚信、团结友善、勤俭 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 基本道德规范。
道德及其变化发展
• 一、什么是道德?
• 道:指道路,引申为规则、规范; • 德:同“得”,是指人们将道“内得于己,外
施于人”。引申为德性; • 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道”一般是指事物
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 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德”即得。把“道 德”连用始见于《荀子·劝学篇》:“故学 至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可见, 道德从它的原始规定和后来使用,就包含着 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等广泛内容。
归根结底就是两个 城市的经济水平差异, 因为“道德是社会经济 关系的反映,归根到底 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正如古人说的“仓廪实 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 荣辱”。
★既然经济决定道德,为什么延安时期经济 落后,人们的道德水平反而高;今天经济发 展了,人们的道德水平反而下降了?
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但是两者并不是并行一致的。
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 第一个历史前提
劳动 人
人类社会 生产关系 利益关系 道德需要
最后,社会分工是道德从萌芽 到生成的重要条件。
道德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 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一 开始表现为各种风俗、习 惯、禁忌,到后来逐渐获 得了自己的独立表现形式, 并获得了发挥自身功能和 作用的途径。
道德的内涵
上帝微笑着说:“难道你没有看见,第二 个房间里的人都在相互喂对方吗?”原来,地 狱里的人只想着怎样来喂自己,而长柄使他们 无法做到,而天堂的人彼此帮助,他们用长柄 汤匙舀上汤互相喂对方,于是大家都喝上了汤, 这便是天堂与地狱的差别。
只要拥有仁爱之心,替他人着想,那里就 是天堂。
2、规范功能 ◆规范功能,指在正确善恶观的指引 下,规范社会成员在职业领域、社会 公共领域、家庭领域的行为,并规范 个人品德的养成。
展 • 历史前提——人的劳动 (生产实践)
◆ 劳动创造了道德主体 ◆ 劳动创造道德需要 ◆ 劳动提供道德产生和发展的动力
1.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有形成了人与人、 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会产生道德。
只有在社会中,发生了个人与整体、个人利 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之后,只有当人将其合群的 本能上升为交往关系时,道德才可能发生。社会 关系的日渐发展,个人与整体、个人利益与整体 利益的关系也日渐突出,调整这类关系并且对个 人的行为提出明确的规范性要求,便成为客观的 需要。因此说,社会关系的形成为道德的产生提 供了客观条件。
三、道德的变化发展 1、原始社会的道德
◆道德原则:维护氏族和 部落的共同利益。 ◆道德规范:热爱劳动、 团结互助、平等民主 ,勇 敢刚毅。 ◆道德缺陷:氏族复仇、 血缘群婚和食人之风。
2、奴隶社会的道德
▲维护奴隶对奴隶主的绝对屈 从和人生依附。 ▲鄙视劳动和劳动者,强调对 奴隶主国家的绝对忠诚。 ▲信奉男尊女卑、男主女从。
2.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 产生的主观条件
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 的主观条件。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 员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或 集体的不同利益关系以及产生了调解利益矛 盾的迫切要求时,道德才得以产生。
3.生产实践是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 统一的社会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