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之经络辨证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经络辨证

中医诊断学:经络辨证

中医诊断学:经络辨证1、经络辩证的概念,围绕经络循行部位及所络属脏腑而发生的相关病变证候,称为经络证候。

以经络理论为基本依据辨经络有规律的证候,从而知病之所生,推求病因、病位的辨证方法,为经络辨证。

2、经络辨证的意义:经络辨证可以推断病因,确定病位在何经、何脏、何腑,从而分辨病证性质,及疾病发展趋势.3、十二经脉病证及分析。

4、奇经八脉病证及分析。

一、十二经病证(一) 手太阴肺经病证[临床表现]本经特点是肺胀、咳喘,胸闷和少气,洒淅恶寒,自汗出等肺不主气症,以及经络循行局部疼痛的症状。

[证候分析]肺主气,司呼吸,肺气不利或气虚失于卫固则病肺胀,咳暇,胸满,恶寒,自汗;手太阴肺经由中府,出腋下,行肘臂间,脾经气不利,则经脉所过部位缺盆,臑,臂等作痛。

(二) 手阳明大肠经病证[临床表现]以经脉所过局部器官,如齿痛,颈肿,喉痹,目黄,口干,鼻衄及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证候分析]手阳明支脉,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大肠与肺相表里,故邪气侵袭经脉,经气运行受阻,经脉循行所过之处齿痛,颈肿,喉痹及肩前臑痛。

(三) 足阳明胃经病证[临床表现]除发热身前尤甚外,以经脉循行局部的肢体、器官肿痛为主,如鼻痛,鼽衄,齿痛,口,咽痹,颈肿,膝膑肿痛,循乳部,气街以下至足中趾不用。

[证候分析]足阳明胃经之脉行于身前,故气盛发热以身前为甚。

胃经即病,胃火循经上炎则鼻痛,鼽衄,咽、齿,颈肿痛。

经气不利,肢体下部胃经所过部位疼痛发作。

(四) 足太阳脾经病证[临床表现]以其所属脏腑的病证及所循行的部位病变为主。

身体重,食则呕,腹胀,矢气则快感,泄泻,水闭,黄疽;股膝内肿厥,足大趾不用,舌本强,心烦,心下急痛。

[证候分析]脾病气机失运得食则呕,腹胀,矢气后脾气得以肠转则有快感,脾病不能制水则泄泻,水闭,黄疽,身体重。

股膝内肿厥,足大趾不用,舌本强,心烦,心下急痛均为脾之经脉所循行部位的病变。

(五) 手少阴心经病证[临床表现]心火上炎津亏症:嗌干,心痛,渴而欲饮及目黄;心火循经症: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

经络辩证

经络辩证

第四节经络辩证经络辨证,就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病人的若干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病属何经、何脏、何腑,从而进一步确定发病原因,病变性质、病理机转的一种辨证方法,就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就是人体经气运行的通道,又就是疾病发生与传变的途径。

其分布周身、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使人体各部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

故当外邪侵入人体,经气失常,病邪会通过经络逐渐传入脏腑;反之,如果内脏发生病变,同样也循着经络反映于体表,在体表经脉循行的部位,特别就是经气聚集的腧穴之处,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麻木、酸胀、疼痛,对冷热等刺激的敏感度异常,或皮肤色泽改变,或见脱屑、结节等。

例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

胁下,少腹、肩背,便就是该脏经络循行之处。

正由于经络系统能够有规律地反映出若干证候,因此临床根据这些证候,用经络辨证的方法,以进一步确定病变性质及其发展趋势。

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互为补充,二者不可截然分开。

脏腑病证侧重于阐述脏腑功能失调所出现的各种症状,而经络病证则主要就是论述经脉循行部位出现的异常反应,对其所属脏腑病证论述较为简略,就是脏腑辩证的补充,对临床各科,特别就是针灸、按摩、气功等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二经脉病证十二经脉,包括手足三阴经与三阳经。

它们的病理表现有三个特点:一就是经脉受邪,经气不利出现的病证与其循行部位有关。

如膀胱经受邪,可就是腰背、腋窝、足跟等处疼痛;二就是与经脉特性与该经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

如肺经为十二经之首,易受外邪侵袭而致气机壅塞,故见胸满,咳喘气逆等肺失宣降的症状;三就是一经受邪常影响其它经脉,如脾经患病可就是胃脘疼痛,食后作呕等胃经病证。

可见十二经病证就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掌握其规律与特点,便可以帮助我们推求出病因病机与病名,更好地指导临床。

(-)手太阴肺经病证手太阴肺经病证就是指手太阳肺经经脉循行部位及肺脏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

经络辨证

经络辨证

经络辨证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病人的若干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病属何经、何脏、何腑,从而进一步确定发病原因,病变性质、病理机转的一种辨证方法,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是人体经气运行的通道,又是疾病发生和传变的途径。

其分布周身、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使人体各部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

故当外邪侵入人体,经气失常,病邪会通过经络逐渐传入脏腑;反之,如果内脏发生病变,同样也循着经络反映于体表,在体表经脉循行的部位,特别是经气聚集的腧穴之处,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麻木、酸胀、疼痛,对冷热等刺激的敏感度异常,或皮肤色泽改变,或见脱屑、结节等。

例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

胁下,少腹、肩背,便是该脏经络循行之处。

正由于经络系统能够有规律地反映出若干证候,因此临床根据这些证候,用经络辨证的方法,以进一步确定病变性质及其发展趋势。

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互为补充,二者不可截然分开。

脏腑病证侧重于阐述脏腑功能失调所出现的各种症状,而经络病证则主要是论述经脉循行部位出现的异常反应,对其所属脏腑病证论述较为简略,是脏腑辩证的补充,对临床各科,特别是针灸、按摩、气功等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二经脉病证十二经脉,包括手足三阴经和三阳经。

它们的病理表现有三个特点:一是经脉受邪,经气不利出现的病证与其循行部位有关。

如膀胱经受邪,可是腰背、腋窝、足跟等处疼痛;二是与经脉特性和该经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

如肺经为十二经之首,易受外邪侵袭而致气机壅塞,故见胸满,咳喘气逆等肺失宣降的症状;三是一经受邪常影响其它经脉,如脾经患病可是胃脘疼痛,食后作呕等胃经病证。

可见十二经病证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掌握其规律和特点,便可以帮助我们推求出病因病机与病名,更好地指导临床。

(-)手太阴肺经病证手太阴肺经病证是指手太阳肺经经脉循行部位及肺脏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

经络辩证

经络辩证

第四节经络辩证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病人的若干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病属何经、何脏、何腑,从而进一步确定发病原因,病变性质、病理机转的一种辨证方法,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是人体经气运行的通道,又是疾病发生和传变的途径。

其分布周身、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使人体各部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

故当外邪侵入人体,经气失常,病邪会通过经络逐渐传入脏腑;反之,如果内脏发生病变,同样也循着经络反映于体表,在体表经脉循行的部位,特别是经气聚集的腧穴之处,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麻木、酸胀、疼痛,对冷热等刺激的敏感度异常,或皮肤色泽改变,或见脱屑、结节等。

例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

胁下,少腹、肩背,便是该脏经络循行之处。

正由于经络系统能够有规律地反映出若干证候,因此临床根据这些证候,用经络辨证的方法,以进一步确定病变性质及其发展趋势。

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互为补充,二者不可截然分开。

脏腑病证侧重于阐述脏腑功能失调所出现的各种症状,而经络病证则主要是论述经脉循行部位出现的异常反应,对其所属脏腑病证论述较为简略,是脏腑辩证的补充,对临床各科,特别是针灸、按摩、气功等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二经脉病证十二经脉,包括手足三阴经和三阳经。

它们的病理表现有三个特点:一是经脉受邪,经气不利出现的病证与其循行部位有关。

如膀胱经受邪,可是腰背、腋窝、足跟等处疼痛;二是与经脉特性和该经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

如肺经为十二经之首,易受外邪侵袭而致气机壅塞,故见胸满,咳喘气逆等肺失宣降的症状;三是一经受邪常影响其它经脉,如脾经患病可是胃脘疼痛,食后作呕等胃经病证。

可见十二经病证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掌握其规律和特点,便可以帮助我们推求出病因病机与病名,更好地指导临床。

(-)手太阴肺经病证手太阴肺经病证是指手太阳肺经经脉循行部位及肺脏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

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

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

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1、六经辨证的概念:对疾病发展过程中具有普遍性的症候,从病理上加以概括,并以阴阳为纲,分为两大类病证,并根据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病变特点,在阴阳两纲的基础上,又分为六个证型;即太阳证、阳明证、少阳证,合称为三阳证;太阴证、少阴证、厥阴证,合称为三阴证。

2、六经辨证的意义:六经辨证主要适用于外感病辨证。

通过六经分证,可以了解正邪盛衰及病势的进退缓急情况,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

3、六经病证候:分三阳经证和三阴经证。

4、六经病证的传变规律:合病、并病、传经与直中。

一、六经病证(一) 太阳病证[临床表现]主脉主症,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证型有二种:太阳中风证:发热恶风,有汗,脉浮缓。

太阳伤寒证: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

[证候分析]太阳病为正邪亢奋,交争肌表所致。

太阳中风主要病机,风邪伤卫,营卫失调所致。

阳气浮越,则发热,营阴失守;则汗出,汗出肌腠疏松,故恶风。

此属表虚证(与太阳伤寒表实相对而言)。

太阳伤寒主要病机:寒邪袭表,卫阳被束,营阴郁滞所致。

寒邪伤阳则恶寒,阳气被郁则发热;寒为阴邪,凝涩营卫,故见诸痛;寒主收引,闭塞皮毛,故无汗;外寒内舍于肺,肺气失宣,故作喘;寒邪盛实,故脉紧。

此证属太阳伤寒表实证。

(二) 阳明病证[临床表现]阳明经证:身大热、汗大出、大渴引饮、面赤心烦、舌苔黄燥、脉洪大。

阳明腑证: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或腹中矢气频转,甚者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边尖起芒刺,甚至焦黑燥裂。

脉沉迟而实或滑数。

[证候分析]阳明经证主要病机,邪热弥漫全身,充斥阳明经脉,但尚未与肠中糟粕互结成燥屎,腑气尚通之证。

邪热内盛,则发热面赤;热盛津伤,故汗出口渴;热扰神志不宁,故心烦。

舌、脉均为里实热之证。

阳明腑证主要病机,邪热传里,与肠中糟粕相搏,形成燥屎内结,腑气不行之证。

邪热传里,津液大伤,里热炽盛,故燥屎阻结于内而变生诸症;阳明经气旺于日晡,腑中实热,弥漫于经,则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邪热与糟粕结而不通,充斥肠间,则脐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燥矢内结,结而不通,气从下失,故腹中矢气频转;邪热炽盛上蒸而熏灼心宫,则谵语,狂乱,不得眠;热盛而津劫故舌苔干燥,起芒刺,甚或焦黑燥裂;燥热内结于肠,脉道壅滞而邪热迫急,故脉沉迟而实,或滑数。

【精华考点】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精选全文

【精华考点】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精华考点】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1.太阳病证太阳经证是指风寒之邪侵犯人体肌表,正邪抗争,营卫失和所表现的证候。

(1)太阳中风证太阳中风证是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卫强营弱所表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头痛,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

辨证要点:本证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2)太阳伤寒证太阳伤寒证是指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辨证要点:本证以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3)太阳腑证(太阳蓄水证、太阳蓄血证)临床表现与辨证要点太阳腑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病邪循经内传太阳之腑所表现的证候。

(4)太阳蓄水证太阳蓄水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邪气内传太阳膀胱腑,邪与水结,膀胱气化失司,水液停蓄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小腹满,小便不利,口渴,或水入则吐,脉浮或浮数。

辨证要点:本证以小腹满、小便不利与太阳经证症状共见为辨证要点。

(5)太阳蓄血证太阳蓄血证是指太阳经证未解,邪热内传,邪热与瘀血互结于少腹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辨证要点:本证以少腹急硬、小便自利、便黑为辨证要点。

2.阳明病证阳明病证指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病邪内传阳明,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

阳明病证可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

(1)阳明经证临床表现与辨证要点阳明经证指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全身,而肠中糟粕尚未结成燥屎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身大热,汗出,口渴引饮,或心烦躁扰,气粗似喘,面赤,苔黄燥,脉洪大。

辨证要点:本证以壮热、汗出、口渴、脉洪大为辨证要点。

(2)阳明腑证临床表现与辨证要点阳明腑证指邪热内炽阳明之腑,并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阻滞肠道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胀满硬痛而拒按,大便秘结不通,甚则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迟而实或滑数。

中医经典——辨经络病证方法

中医经典——辨经络病证方法

中医经典——辨经络病证方法所谓经络辨证方法是指根据经络循行部位,以及经络络属脏腑的相关生理病理为理论依据,对肢体病证以及内脏病证进行辨证分析的思维方法。

经络辨证方法是对脏腑辨证方法、气血津液辨证方法的必要补充。

这种辨证方法和气血津液辨证方法是脏腑辨证这一主体思维方法的两翼,使腑腑辨证得以更加充实、完善和广泛应用。

经络辨证方法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熟悉每一经脉的主要循行部位,以及所联络的相关器官;二是掌握每一经脉与内脏的络属关系;三是对各条经脉所络属内脏的生理和病理特征能熟练地掌握。

一、辨手太阴肺经病证手太阴肺经病的辨证,是指对病邪侵及手太阴肺经所表现病证的一种辨证方法。

手太阴肺经病证以肺经所过之处经气不利症状及肺卫症状为特征。

[临床表现]肺胀,咳喘,胸部满闷,缺盆中痛,肩背痛,或肩背寒,少气,洒浙寒热,自汗出,以及脯、臂前廉痛。

[机制分析]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上膈属肺。

沿上肢内侧前缘上行,过肘、腕关节,沿前臂桡骨外沿,人大鱼际,出于大指之端,其经气不利,肺失宣降而见肺胀,咳喘之症。

经气不利,故有上肢内侧前缘疼痛各症。

本法常用于对肩背痛、感冒、肺胀、咳嗽、喘病等病的辨证。

二、辨手阳明大肠经病证手阳明大肠经病的辨证,是指对病邪侵及手阳明大肠经脉所表现病证的一种辨证方法。

手阳明大肠经病证以大肠经经脉循行部位症状和所合之肺脏津液不足及大肠传导失职症状为特征,多为热证。

[临床表现]齿痛,颈肿,喉痹,目黄,鼻出血,口干,便秘或泄泻,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机制分析]手阳明大肠之脉,起于示指端,沿上肢外侧前缘上行,过腕、肘,上肩人缺盆,其一支入胸腔下膈,抵下腹部,络肺而属大肠。

直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在人中交叉后,止于鼻旁迎香穴。

此经有病、经气不利、故有经脉所过的肩前,大指次指痛,齿痛、鼻出血之症。

其经络肺属大肠,故有喉痹、便秘、泄泻之症。

三、辨足阳明胃经病证足阳明胃经病的辨证,是指对病邪侵及足阳明胃经所表现病证的一种辨证方法。

经络辩证的原理和分类

经络辩证的原理和分类

经络辩证的原理和分类经络辩证是由中医理论演化而来的一种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法,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起源于古代的《内经》和《难经》,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完整的科学体系,至今仍在不断发展和应用。

经络辩证以经络为基础,通过辨证论治的方式,分析病人的体征、脉象、舌诊等资料,寻找病因、病机,以达到辨证准确、治疗疾病有效的目的。

经络辩证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络系统作为人体的传导系统,承担着营养物质、气血、水分等信息的传递和调节。

经络辨证以经络为基础,通过观察经络的走向、压痛等指标,判断病人的经络状况,了解病变部位及程度。

2.辨证是中医诊断的核心方法,它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等资料,以及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等,从而判断病人的体质、机能状态,并找出病变的病因、病机。

3.辩证是为了治疗,辨证论治是经络辩证的核心内容,通过辩证的方法找出病因、病机后,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气血循环,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经络辩证根据病因和病机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分类:1.阻滞型:以气滞、血瘀、湿浊等为特征的疾病。

这类疾病的特点是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疼痛、肿胀等症状。

治疗时需要通过活血化瘀、祛湿通络的方法,改善气血循环,恢复经络的通畅。

2.虚损型:以气虚、阳虚、阴虚等为特征的疾病。

这类疾病的特点是经络失养,气血不足,导致疲倦、乏力、萎缩等症状。

治疗时需要通过益气固卫、温阳补虚的方法,增强体质,修复经络的功能。

3.痰湿型:以痰浊、湿浊为特征的疾病。

这类疾病的特点是经络堵塞,痰湿积聚,导致水肿、体重增加等症状。

治疗时需要通过祛痰散湿、通络化湿的方法,清除体内的湿气,恢复经络的通畅。

4.寒热型:以寒邪、热邪为特征的疾病。

这类疾病的特点是经络失和,寒邪入侵,导致寒凝、血瘀等症状,或是热邪内侵,导致发热、口渴等症状。

治疗时需要通过温经散寒、清热解毒的方法,调节体内的寒热平衡,恢复经络的正常功能。

中医诊断学之经络辨证

中医诊断学之经络辨证

中医诊断学之经络辨证中医诊断学之经络辨证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病人所反映的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病属何经、何脏、何腑,并进而确定发病原因、病变性质及其病机的一种辨证方法。

划分病变所在的经络病位,源于《内经》,后世多有发挥。

《灵枢·经脉》载有十二经病证。

奇经八脉病证,则以《素问·骨空论》、《难经·二十九难》及李时珍《奇经八脉考》论述甚详,至今仍为经络辨证的主要依据。

经络分布周身,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使人体各部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

当人体患病时,经络又是病邪传递的途径。

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首先导致经络之气失调,进而内传脏腑。

反之,如果脏腑发生病变时,同样也循经络反映于体表,在体表经络循行的部位,特别是经气聚集的腧穴之处,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麻木、酸胀、疼痛,对冷热等刺激的敏感度异常,或皮肤色泽改变等。

这样,便可辨别病变所在的经络、脏腑。

如肺脏病证,常在肺俞、中府等穴位出现压痛感;又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

”就是由于肝经循行于胁肋、少腹的缘故。

经络辨证是对脏腑辨证的补充和辅助,特别是在针灸、推拿(按摩)等治疗方法中,更常运用经络辨证。

1.十二经脉病证十二经脉包括手、足三阴与三阳经。

各经病证包括经脉循行和所属脏腑的病变。

它们的临床表现有三个特点:一是经脉受邪,经气不利,出现的病症多与其循行部位有关,如足太阳膀胱经受邪,可见项背、腰脊、腘窝、足跟等处疼痛;二是脏腑病候与经脉所属部位的症状相兼,如手太阴肺经病证可见咳喘气逆、胸满、臑臂内侧前缘疼痛等;三是一经受邪可影响其他经脉,表现多经合病的症状,如脾经有病可见胃脘疼痛,食后作呕等胃经病症;足厥阴肝经受病出现的胸胁满,呕逆,飱泄,癃闭等病症。

手足三阳经病证具体临床表现:1.手太阳小肠经病证——噫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

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中医诊断学中的六经辨证法

中医诊断学中的六经辨证法

THANKS
感谢观看
阳明病证辨识与治疗原则
阳明病证辨识
阳明病是外感病的里热实证阶段,表 现为高热、汗出、口渴、脉洪大等症 状。
治疗原则
清热生津,通腑泄热。选用白虎汤、 承气汤等方剂进行治疗。
少阳病证辨识与治疗原则
少阳病证辨识
少阳病是外感病的半表半里证阶段,表现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等症 状。
治疗原则
和解少阳,扶正祛邪。选用小柴胡汤等方剂进行治疗。
消化系统疾病的六经辨证施治
太阴病辨证
腹满时痛、自利不渴,舌 淡苔白腻,脉沉缓而弱。 治疗以温中散寒、健脾燥 湿为主,如理中丸等。
少阴病辨证
脉微细,但欲寐。治疗以 回阳救逆、滋阴降火为主 ,如四逆汤、黄连阿胶汤 等。
厥阴病辨证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 热、饥而不欲食,脉弦细 。治疗以寒热并用、攻补 兼施为主,如乌梅丸等。
提高中医诊断水平
01
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六经辨证法,提高中医诊断的准确性和
一致性,提升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促进中医现代化发展
02
将现代医学检查手段与科技手段引入六经辨证中,推动中医诊
断学的现代化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医疗需求。
弘扬中医文化
03
六经辨证作为中医经典理论之一,其发展和创新有助于弘扬中
医文化,提升中医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太阴病辨证
带下病、妊娠呕吐等,治疗以温中散 寒、健脾燥湿为主,如理中丸、香砂 六君子汤等加减应用。
少阴病辨证
闭经、不孕症等,治疗以滋阴降火 、温补肾阳为主,如黄连阿胶汤、 右归丸等加减应用。
厥阴病辨证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等,治疗以 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为主,如乌梅 丸、温经汤等加减应用。

中医诊断学问诊中常见的经络诊断与治疗

中医诊断学问诊中常见的经络诊断与治疗

脏腑失调型疾病及调整脏腑功能法
脏腑失调型疾病的表现
01
根据脏腑不同可表现为不同的症状,如心悸失眠、食欲不振、
腹胀便溏等。
调整脏腑功能法的应用
02
根据脏腑失调的具体情况,使用相应的药物和调整饮食、起居
等生活习惯,以恢复脏腑功能平衡。
注意事项
03
治疗期间需注意饮食起居有序有度,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经络学说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作 用,可以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当经络发生异常时,就会导致气血 运行不畅,进而引发各种疾病。
经络诊断方法分类
01
望诊
通过观察经络循行部位的皮肤 色泽、形态变化以及局部异常 表现等来判断经络是否通畅。
02
切诊
通过触摸经络循行部位的皮肤 温度、弹性以及局部压痛等来
中药外用
将中药制成膏剂、贴剂或搽剂等外用剂型, 直接作用于经络或穴位上。中药外用具有疏 通经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常用 于治疗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等病症。
05
预防措施与日常保健建议
季节变化时注意保暖,避免外邪侵袭
春季防风
春季多风,应注意防风保暖,避免风邪 入侵导致感冒、头痛等。
夏季避暑
夏季炎热,应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 境中,以防中暑。
切诊触摸穴位及周围组织
触摸穴位
通过切诊,医生可以触摸患者体表的穴位,感受穴位的形态、质地以及压痛等异常表现。穴位的异常 变化可能提示所属经络的气血运行状况及脏腑功能状态。
触摸周围组织
切诊时,医生还需触摸穴位周围的肌肉、皮肤等组织。通过观察组织的紧张度、弹性以及温度等变化 ,可以判断局部气血的盛衰和邪气的性质。这些信息对于经络诊断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 义。

六经辨证和经络辩证

六经辨证和经络辩证

六经辨证和经络辩证六经辨证和经络辩证六经辨证,始见于《伤寒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等篇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证的传变特点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病的辨证方法。

它以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为纲,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总结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分别从邪正盛衰,病变部位,病势进退及其相互传变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

凡是抗病能力强、病势亢盛的,为三阳病证;抗病力衰减,病势虚弱的,为三阴病证。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

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于外感病的诊治,对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一、六经病证的分类六经病证是外邪侵犯人体,作用于六经,致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及其气化功能失常,从而产生病理变化,出现一系列证候。

经络脏腑是人体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故某一经的病变,很可能影响到另一经,六经之间可以相互传变。

六经病证传变的一般规律是由表入里,由经络而脏腑,由阳经入阴经。

病邪的轻重、体质强弱,以及治疗恰当与否,都是决定传变的主要因素。

如病人体质衰弱,或医治不当,虽阳证亦可转入三阴;反之,如病护理较好,医治适宜,正气得复,虽阴证亦可转出三阳。

因而针对临床上出现的各种证候,运用六经辨证的方法,来确定何经为病,进而明确该病证的病因病机,确立相应的治法,列出一定的方药,这正是六经病证分类的意义所在。

(-)太阳病证太阳病证,是指邪自外入或病由内发,致使太阳经脉及其所属脏腑功能失常所出现的临床证候。

太阳,是阳气旺盛之经,主一身之表,簇摄营卫,为一身之藩篱,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外邪侵袭人体,大多从太阳而入,卫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表出里。

中医经络发现和经络辨证要点

中医经络发现和经络辨证要点

中医经络发现和经络辨证要点
1. 你知道吗,中医经络的发现那可真是太神奇啦!就像发现了一个隐藏的宝藏世界一样。

比如说当我们身体某个部位疼痛,通过经络的理论就能找到问题根源。

咱就说脖子疼,说不定就是哪条经络不通畅了呢!
2. 中医经络辨证要点很关键啊!这就好比是找到了解锁身体奥秘的钥匙。

比如头疼,根据经络辨证要点,就能判断是哪条经络出了问题,是不是很厉害?
3. 哎呀呀,中医经络的发现真的是伟大的呀!就好像给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身体内部运行的大门。

像有时候手脚冰凉,通过对经络的分析,就能明白怎么去改善啦。

4. 中医经络辨证要点,哇塞,这可是个宝贝呀!这就像我们有了一张身体的导航图。

比如有人总是失眠,用经络辨证要点去分析,说不定就能找到解决办法呢!
5. 你想想看,中医经络发现得多重要啊!如同给我们点亮了前行道路上的明灯。

要是肩膀酸痛,运用经络知识不就能找到原因所在了嘛。

6. 中医经络辨证要点可不能小瞧啊!简直就是我们身体的保护神。

好比说肠胃不舒服,根据经络来判别,是不是就能快速定位问题啦。

7. 哇哦,中医经络的发现简直太牛了!就似拥有了一双探索身体秘密的神奇之手。

像有的人总觉得没力气,从经络方面考虑,可能就有答案了呢。

8. 中医经络辨证要点,嘿,这可是超有用的呢!如同一个精准的探测器。

比如说有人总感觉心慌,用经络辨证要点一探究,也许就能找到缘由咯。

9. 总之,中医经络的发现和经络辨证要点真的太神奇、太重要了!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和运用,让它们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经络辩证的概念

经络辩证的概念

经络辩证的概念一、经络系统组成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两大部分组成。

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二、经络系统功能经络系统具有沟通内外,联系四肢百骸,运行气血,感应传导及调节阴阳等作用。

1. 沟通内外:经络系统通过“经脉”与脏腑和其他组织器官相联系,内联五脏六腑,外络四肢百骸,沟通内外,将人体各部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 联系四肢百骸:经络系统有规律的循行,使人体头、颈、胸、腹、四肢等各部位之间,以及内脏与外在组织器官之间紧密联系,维系着整个人体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3. 运行气血:经络系统中的经脉、络脉等均有一定的循行路线和穴位,气血按照这些路线和穴位周而复始地循环运行,将来自消化系统的营养物质运输到全身各部,同时将经过代谢产生的废物和二氧化碳等废物排除体外。

4. 感应传导及调节阴阳:当人体某个部位发生疾病时,可以通过经络系统的感应传导作用,在有关穴位出现疼痛、麻木、酸胀等异常反应,根据这些反应可以判断出疾病的部位、性质和轻重等。

同时,经络系统还可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增强人体抗病能力。

三、经络系统与脏腑关系经络系统和脏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一方面,脏腑的功能活动可以通过经络系统反映到体表,为我们了解脏腑功能状况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经络系统又将来自感官的信息传递到大脑等高级中枢,再由大脑发出指令通过经络系统调节人体的各个部位的功能活动。

四、经络系统与疾病关系经络系统异常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

如风寒感冒、急性阑尾炎等都是由于外邪侵犯了太阳膀胱经或者少阳胆经而引起的。

另一方面,疾病也可以沿着经络系统扩散和转移。

如急性乳腺炎患者可沿着手厥阴心包经的循行路线发生转移性脓肿。

五、经络系统与治疗关系由于经络系统和人体各部位及脏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利用刺激或调整经络系统的方法可以对疾病进行治疗。

针灸就是一种通过刺激经穴来调整经络系统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中医知识:经络辨证

中医知识:经络辨证

中医知识:经络辨证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及其所联系脏腑的生理病理为基础,辨析经络及其相关脏腑在病理情况下的临床表现,从而辨清病证的所在部位、病因病机及其性质特征等,为治疗提供依据。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病人的若干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病属何经、何脏、何腑从而进一步确定发病原因病变性质、病理机转的一种辨证方法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组成部分经络辨证分十二经脉证候和奇经八脉证候两部分。

理论依据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的独特系统。

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说:"经脉为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为纲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总结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分别从邪正盛衰病变部位病势进退及其相互传变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

凡是抗病能力强、病势亢盛的为三阳病证抗病力衰减病势虚弱的为三阴病证。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

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于外感病的诊治对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病人的若干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病属何经、何脏、何腑从而进一步确定发病原因病变性质、病理机转的一种辨证方法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是人体经气运行的通道又是疾病发生和传变的途径。

其分布周身、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使人体各部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

故当外邪侵入人体经气失常病邪会通过经络逐渐传入脏腑反之如果内脏发生病变同样也循着经络反映于体表在体表经脉循行的部位特别是经气聚集的腧穴之处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麻木、酸胀、疼痛对冷热等刺激的敏感度异常或皮肤色泽改变或见脱屑、结节等。

经络辨证与六经辨证

经络辨证与六经辨证

经络辨证与六经辨证经络辨证与六经辨证2007-11-07 18:58:31| 分类:医者仁心 |字号订阅经络与六经都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经络为理论基础的经络辨证与以六经为基础的六经辨证显然是不同的,但是两者之间的差别表现在哪些方面,他们之间有没有相关联的地方呢?1.理论基础的差异阴阳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纲领,经络与六经作为中医基础理论的组成部分,与阴阳是密不可分的。

由一阴一阳衍生出三阴三阳是阴阳理论的巨大进步。

三阴三阳即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

三阴三阳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即一阴对一阳、二阴对二阳、三阴对三阳。

亦即厥阴—少阳、少阴—阳明、太阴—太阳。

这种对应反映了阳气的不同存在状态。

六经的三阴三阳即按此种对应形式。

经络因解释人体机理的角度不同,阴阳的对应关系出现了一些改变、转换成为厥阴—少阳、少阴—太阳、太阴—阳明。

六经的阴阳关系适宜于解释六气之间的转换,六经也因此与六气紧密联系在一起。

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

六经阴阳与六气的关系是: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少阳相火、太阴湿土、少阴君火,厥阴风木。

六经与六气的结合使疾病有了明确的分类。

《素问.至真要大论》:“帝曰:夫百病之声也,皆生于风寒署湿燥火,并以之化之变也。

”既然“百病皆生于风寒署湿燥火”并且还“以之化之变”,那么以六气为纲领论述疾病无疑是非常明智的。

六经与六气结合后把天地人系统地联系在一起,形成统一的同体体系。

《素问.五常政大论》“帝曰:寒署湿燥风火在人合之奈何,其于万物生化奈何?歧伯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

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气,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金,在气为柔,在脏为肝。

其性为喧,其德为和,其令宣法,其变催拉,其眚为损,其味为酸,其智为怒。

怒伤肝,悲胜怒;风伤肝,燥胜风;酸伤筋,燥胜酸......”这样,天地万物就系统地划分成几个类别。

使纷杂的自然现象变得纲目清晰,条理明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断学之经络辨证中医诊断学之经络辨证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病人所反映的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病属何经、何脏、何腑,并进而确定发病原因、病变性质及其病机的一种辨证方法。

划分病变所在的经络病位,源于《内经》,后世多有发挥。

《灵枢·经脉》载有十二经病证。

奇经八脉病证,则以《素问·骨空论》、《难经·二十九难》及李时珍《奇经八脉考》论述甚详,至今仍为经络辨证的主要依据。

经络分布周身,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使人体各部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

当人体患病时,经络又是病邪传递的途径。

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首先导致经络之气失调,进而内传脏腑。

反之,如果脏腑发生病变时,同样也循经络反映于体表,在体表经络循行的部位,特别是经气聚集的腧穴之处,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麻木、酸胀、疼痛,对冷热等刺激的敏感度异常,或皮肤色泽改变等。

这样,便可辨别病变所在的经络、脏腑。

如肺脏病证,常在肺俞、中府等穴位出现压痛感;又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

”就是由于肝经循行于胁肋、少腹的缘故。

经络辨证是对脏腑辨证的补充和辅助,特别是在针灸、推拿(按摩)等治疗方法中,更常运用经络辨证。

1.十二经脉病证十二经脉包括手、足三阴与三阳经。

各经病证包括经脉循行和所属脏腑的病变。

它们的临床表现有三个特点:一是经脉受邪,经气不利,出现的病症多与其循行部位有关,如足太阳膀胱经受邪,可见项背、腰脊、腘窝、足跟等处疼痛;二是脏腑病候与经脉所属部位的症状相兼,如手太阴肺经病证可见咳喘气逆、胸满、臑臂内侧前缘疼痛等;三是一经受邪可影响其他经脉,表现多经合病的症状,如脾经有病可见胃脘疼痛,食后作呕等胃经病症;足厥阴肝经受病出现的胸胁满,呕逆,飱泄,癃闭等病症。

手足三阳经病证具体临床表现:1.手太阳小肠经病证——噫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

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2.手阳明大肠经病证——齿痛,颈肿,喉痹,目黄,口干、大便秘或泄,鼽衄、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3.手少阳三焦经病证——耳聋、心胁痛,汗出,噫肿喉痹,目锐眥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4.足太阳膀胱经病证——寒热、鼻塞,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结,踹如裂,足小趾不用。

5.足阳明胃经病证——发热以身前较甚,鼻痛、鼽衄,齿痛,咽痹,颈肿,口喎,膝膑肿痛,循乳部、气街、股、伏兔、胫外廉、足面皆痛,足中趾不用。

6.足少阳胆经病证——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

马刀侠瘿汗出振寒为疟,头痛颔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足小趾、次趾不用。

手足三阴经病证具体临床表现: 1.手太阴肺经病证——肺胀、咳喘、胸部满闷;缺盆中痛;肩背痛,或肩背寒,以及臑、臂前侧廉痛,少气,洒淅寒热,自汗出等。

2.手少阴心经病证——嗌干,心痛,渴而欲饮,以及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

3.手厥阴心包络经病证——手心热,心中憺憺大动,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肋支满,面赤目黄,喜笑不休,烦心,心痛等。

4.足太阴脾经病证——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怏然如衰,身体皆重,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泻、癥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能用等。

5.足少阴肾经病证——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有血,喝喝而喘,心如悬若饥状,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噫干及痛,烦心心痛,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

6.足厥阴肝经病证——腰痛不可以仰,甚则嗌干,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妇人少腹肿。

2.奇经八脉病证奇经八脉为十二正经以外的八条经脉,即冲、任、督、带、阳维、阴维、阳跷、阴跷诸脉。

奇经八脉具有联系十二经脉,调节人体阴阳气血的作用。

奇经八脉的病证,由其所循行的部位和所具有的特殊功能所决定。

其中督脉总督一身之阳,任脉总任一身之阴,冲脉为十二经之海,三脉皆起于下极而一源三歧,与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联系密切,所以冲、任、督脉的病证常与人的先、后天真气有关,并常反映为生殖功能的异常,如调理冲任可以治疗妇女月经不调、不孕、滑胎流产等;温养督任可以治疗生殖机能衰退等,均为临床所常用。

带脉环绕腰腹,其病常见腰脊绕腹而痛、子宫脱垂、赤白带下等。

阳跷为足太阳之别,阴跷为足少阴之别,能使机关跷健,其病多表现为肢体痿痹无力、运动障碍。

阳维脉起于诸阳会,以维系诸阳经,阴维脉起于诸阴交,以维系诸阴经,所以为全身之纲维。

阳维脉为病,多见寒热;阴维脉为病,多见心胸、脘腹、阴中疼痛。

奇经八脉病证与十二经脉也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冲、任、督、带所见病证,与肝、脾、肾诸经尤为密切。

其中“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说明冲任为病,与月经、胎妊相关。

由于冲、任、督同起胞中,“一源而三歧”,它们均与生殖有关。

因此,临床常用“调理冲任”以治月经病;用“温养任督”以治生殖机能衰退等。

奇经八脉病证 1.督脉病证——实则脊强反折,虚则头重;大人癫疾,小儿风痫。

2.任脉病证——男子为疝气,女子带下瘕聚。

3.冲脉病证——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咳、唾,气逆而里急。

4.带脉病证——腹部胀满,绕脐腰脊痛,冲心痛,腰溶溶如坐水中,女子则赤白带下。

5.阳维阴维病证——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阴阳不能自相维,则快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

6.阳跷阴跷病证——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急则狂走,目不昧;阴急则阴厥。

经络辨证应该很好的挖掘,很好的来进行总结归纳。

现在经络的运用,《内经》裡面对经络针灸,是特别重视的。

所以有人讲中医首先不是方药,而是从针灸开始的。

确实《内经》裡面针灸讲得很多。

经络讲的很多。

《内经》只有一十三个方,只有几味药。

药讲得很简单,很少。

方子很少。

针灸倒是讲了很多。

所以,经络的发展,应该说是很早就有了经络辨证。

经络的循行,一直到现在,全国都还在研究。

经络辨证到现在临床上真正用的不多。

所以经络辨证应该很好的发展一下。

经络辨证是什麽呢?是根据经络的理论,对症状,体徵进行分析归纳。

看看它的病位在哪一条经络。

或者是哪一条经络,所络属的脏腑的这样一种辨证方法。

就是经络辨证。

经络辨证是按道理说是黄帝和岐伯他们发明的。

《内经》裡面就强调这个问题。

《灵枢。

经脉》篇,这些篇都讲了经络,所以应该很早。

针灸按摩,还是用得比较多。

内科医生,其他科的医生,就很少用经络辨证了。

临床上用得最多的,哪几个地方用到呢?现在临床用得比较多的有如下几个:。

所以侧头痛是少阳,前面头痛是阳明,后面头痛是太阳;巅顶痛是厥阴。

肝的病变。

寒滞肝脉,肝经湿热下注,讲过少腹,绕阴器,布胁肋,上额,交巅,这些地方用了一个经络。

其馀的用得很少很少。

古代的经络辨证用于诊断的时候,分为十二经病证和奇经八脉病证。

十二经脉的病证,大体可以知道这麽几个问题,《灵枢。

经脉》等等这些篇章裡面,它所概括的病症包括: 1. 经络循行病位的症状。

我是痛在这一边,在外面,也是前面。

外侧的前缘,那麽这是手阳明大肠经的问题。

我是的问题。

就是经络循行在哪些部位,这些部位最常见的就出现了疼痛,当然也可能有酸、胀,麻。

或者是裡面有包块,有结节,都可能。

凡是出现在哪一条经络部位上,就归属于哪一经。

这是一个方面的证候。

2. 经络所属脏腑的证候等等,那这个病是哪一条经的问题?归属于足太阳膀胱经。

为什麽?足太阳膀胱经适属膀胱,络肾。

现在是胁痛,或者胁部有肿块,有包块,触痛,疼痛,像这样的问题,那归属于哪一经呢?这个地方是肝胆。

因此,从经络辨证来说,应该,要嘛结石足厥阴肝经,要嘛就是足少阳胆经。

为什麽?因为肝胆的经络循行在这个地方。

它络属这个脏腑。

这是第二方面的证候。

3. 多经合病的证候脏腑之间,经络之间可以互相络属。

脏腑可以互相表裡,所以它讲到:脾经有病的时候,足太阴脾经可以出现,胃脘疼痛,食后作呕。

胃脘疼痛,食后作呕的是胃的问题。

他为什麽脾有病,也可以出现这个问题呢?他认为足太阴脾经,也可以出现这个症状。

那因为脾胃相表裡。

脾胃都属于中焦。

就根据这个道理来的。

,出现胸胁满痛,胁满痛肯定没问题,是不是?出现呕逆、飧泄、癃闭等病。

飧泄、癃闭本身就不是肝的问题了。

飧泄应该是脾胃,胃肠的问题。

癃闭是肾,泌尿系统,那麽它这个为什麽说肝有病?《灵枢。

经脉》篇裡面,所谓是动所生病,有呕逆、飧泄、癃闭等等这样的病。

那怎麽解释?那就说脏腑之间,有很多複杂的关係,我们现在来解释它肝木能够犯脾土,水又能够涵木等等这些。

反正《内经》裡面,经络辨证裡面,它归纳了这麽一些问题。

我们现在就是说为什麽这个经络,比如中府、云门,这些地方,痛,我说这是手太阴肺经的病变。

这很容易理解。

它这个经络就循行到这个地方。

那为什麽脾有病可以出现胃的症状?脾胃相表裡。

膀胱的病,我为什麽称为足太阳膀胱经的病呢?因为膀胱就属于足太阴经的经络所属的脏器,这都好理解。

其他的道理,还有一些解释不通的道理。

那就是脏腑之间,还有很多複杂的关係。

我们现在看来,这裡面的这些规律,我们还挖掘得不够,到底临床上经络怎麽辨证?足太阴脾?这种规律从经络上,体表的症状上,挖掘得不够,规律也总结得不够。

这是一方面。

知道了十二经脉辨证是怎麽辨证的?就根据刚才这麽一些东西来辨证。

根据它的循行部位属哪一条经。

根据它内在脏腑出了问题,哪一个脏腑的问题。

我说是哪一条经的问题?以及脏腑之间的关係等等来辨证,奇经八脉辨证,奇经八脉是根据它循行的部位,和所具有的特殊功能来进行辨证,奇经八脉、任脉、督脉和冲脉,三条经脉,一源三歧,什麽叫一源三歧?都是起于下极。

什麽叫下极?会阴部这个地方,最低的地方开始,从这个地方往上,一条走在前面,一条走在人的后面。

走在前面的是任脉,走在后面的是督脉。

还有一个冲脉,在腹部,沿着肚脐往上,三条经脉,一源三歧。

下极,这个部位是什麽?应该是肝肾所在的部位。

特别是肾在下,认为这个地方与先天,特别是与肾、生殖、月经、带下,妊娠等等有关係,和生殖的关係密切.从生理上是这样的认识,就是把这样的一些病症,临床辨证的时候,有时候认为是冲任的问题,比如说《内经》裡面说,太冲脉盛,任脉通,故月事以时下。

就是联繫到这个问题上。

临床的运用大约是这样用的。

带脉是绕腹一周,绕腰腹部一周,像腰带,皮带一样的。

绕在这个地方一周。

带脉,古人认为带有什麽作用?裤子会掉下去了。

要有个裤带在这个地方,使裤子不掉下去。

现在如果出现了子宫下垂,带下。

为什麽叫做带下。

当然一个可能它有点缠绵,黏滞,白带拉得出丝、像带子一样。

那也是一种解释。

但是认为,我们说是脾气下陷,这是用脏腑来解释,用经络来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