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河源市南开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空城计》课本剧 语文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空城计》教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空城计》教案语文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空城计》。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词语的意思,分析句子的结构。

(3)了解《空城计》的故事背景和历史背景,理解故事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增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空城计》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词语的意思,分析句子的结构。

3. 了解《空城计》的故事背景和历史背景,理解故事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汉语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 对故事背景和历史背景的了解,对故事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空城计》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空城计》的故事背景和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解释词语的意思,分析句子的结构。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探究学习:(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朗读和背诵课文《空城计》。

(2)学生结合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空城计》教案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空城计》教案 语文版

《空城计》诵读积累1.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唐·杜甫《八阵图》)[赏析]“三分国”指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八阵图”指八卦阵图。

这两句诗高度赞扬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唐·杜甫《蜀相》)[赏析]这两句诗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之情。

“英雄”,这里是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目标导航1.了解作者及《三国演义》,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重点)2.学习掌握对比映衬的手法,体会生动的细节描写。

(难点)3.通过课文学习,激发阅读小说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重点)写作背景1.题目解说“空城计”,三十六计之一,其战略是“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这是一种心理战术,在己方无力守城的状况下,故意向敌人暴露自己城内空虚,就是所谓“虚者虚之”。

敌方产生怀疑,便会犹豫不前,即“疑中生疑”。

诸葛亮的空城计名闻天下,把诸葛亮的形象推向巅峰。

2.作者名片罗贯中(约1330一约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

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

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主要作品有《粉妆楼》《隋唐两朝志传》《三遂平妖传》《残唐五代史演义》和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等,代表作品为《三国演义》。

3.背景资料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诸葛亮误用马谡,失了街亭、列柳城,形势急转直下,变得十分被动,又失了内应,已无胜算,急忙准备退回汉中。

司马懿夺了街亭,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

此时诸葛亮率两千五百军兵居西城,形势万分危急。

课文描述了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设下计谋,使司马懿引兵退去的故事。

总结探究1.文章主旨本文通过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巧设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十五万大军的故事,赞颂了诸葛亮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大智大勇、指挥若定的军事才能。

2.板书设计3.写作特色(1)情节扣人心弦,人物生动形象。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三课《空城计》教学设计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三课《空城计》教学设计语文版

七年级语⽂上册第⼗三课《空城计》教学设计语⽂版《空城计》⼀、教材分析这篇课⽂节选⾃我国著名古典历史⼩说《三国演义》。

课⽂描述蜀国丞相诸葛亮⾯对强敌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魏国名将司马懿引兵退去,突出表现诸葛亮的⾜智多谋。

课⽂按事情发展顺序进⾏叙述,可概括为四个情节发展阶段:1.兵临西城;2.临危施计;3.司马中计;4.孔明释计。

课⽂先写“司马懿引⼤军⼗五万,望西城蜂拥⽽来!”⽽诸葛亮“⾝边别⽆⼤将,只有⼀班⽂官”,“只剩⼆千五百军在城中。

”敌众我寡,情势⼗万⽕急!再写诸葛亮处变不惊,巧施空城计:“将旌旗尽皆隐匿”,“⼤开四门”,“于城上楼前,凭栏⽽坐,焚⾹操琴。

”然后写司马懿中计:“亮平⽣谨慎,不曾弄险。

今⼤开城门,必有埋伏。

”“宜速退。

”最后写诸葛亮向众官分析施空城计缘由:“此⼈料吾⽣平谨慎,必不弄险”,“吾⾮⾏险,盖因不得已⽽⽤之。

”全⽂故事情节曲折⽣动,引⼈⼊胜;起因、经过、结果交代得清楚明⽩;⼈物形象栩栩如⽣,语⾔表达具有“⽂不甚深,⾔不甚俗”的独特风格,充分体现出我国传统经典作品的艺术魅⼒。

⼆、教学⽬标(⼀)知识与能⼒⽬标1、通过⾃学理解积累⽂中字词。

2、了解《三国演义》及诸葛亮这⼀光辉⼈物形象,加深对“智慧”的内涵的理解。

3、了解⼩说的基本知识及基本阅读⽅法,即通过情节分析理解⼈物形象。

4、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物的思想感情,能联系⽣活实际对⼩说中的⼈物事件发表⾃⼰的看法。

(⼆)过程与⽅法1、激发学⽣学习兴趣,调动学⽣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重视学⽣与⽼师、与学⽣、与⽂本的“对话”,并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2、重视学⽣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感悟,开拓其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我国古代⼩说的艺术成就,领略我国古代先贤们的超⼈智慧,激发学⽣民族⾃豪感。

2、培养学⽣在⽣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献⾝祖国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通过情节分析⼈物形象的⼩说阅读⽅法。

(语文版)《空城计》

(语文版)《空城计》

(语文版)《空城计》(语文版)《空城计》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

突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

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

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备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

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

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

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假设无人。

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

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

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

我军假设进,中其计也。

汝辈岂知?宜速退。

”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

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

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

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

假设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

”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假设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

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言讫,拍手大笑,曰:“吾假设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孔明调度完后,先派5千名士兵去西城县搬运粮草。

突然十馀次骑快马的人带消息回来,说司马懿引15万大军,向西城蜂拥而来。

这时孔明身边并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派的5千士兵,已经有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中。

七年级语文上册《空城计》教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空城计》教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空城计》教案语文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培养阅读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的智慧和勇敢。

(2)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理解。

2. 重点词语和句式的学习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古代兵法的理解。

2. 文中人物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相关古代兵法的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2)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解决一些疑难问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讲解文中一些古代兵法的含义和作用。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故事中人物的智慧和勇敢。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古代兵法的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感受。

七、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结合课后注释,复习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

3. 选择一篇与《空城计》类似的古典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疑惑进行及时解答。

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九、单元测试:1. 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与“空城计”意义相近的是()。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空城计》ppt课件1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空城计》ppt课件1

作品简介:
《三国演义》从东汉末年黄 巾起义写起,到西晋武帝太 康元年全国统一止,共97年 的历史。它是我国第一部章 回体长篇历史小说。五十回 以前(赤壁之战以前),写出了中华大
地上无数军阀割据的局面及这些军阀 各自消长沉浮的命运;五十回以后, 则集中写魏、蜀、吴三个政权各自的 发展及相互间的关系。

临危不乱、镇定自若、神机妙算
司马懿三疑
• 笑而不信---• 看毕大疑---• 中计而退----
• 生性多疑 • 老谋深算 • 固执己见
侧面烘托
众文官三惊


尽皆失色

无不骇然

众皆惊服

侧面烘托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司马昭一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满脸狐疑
• 突出司马懿的固执己见
走 近 人 物:
才 作者运用哪些手法 智 来塑造人物形象?
三笑 :“拍手大笑”:自豪、嘲笑——我以一 座空城就吓退了司马懿,还要让他吃记 闷头棍,他司马懿真是太傻了!
心 灵
结合课文,站在司马懿的角
度设想一下,司马懿知道真 相后有什么反应?
碰 击
立于城楼之上,望着空无一人 的西城,司马懿手抚香炉,不
禁苦笑一声,如此良机就这样
檫肩而过,是悔?是恨?还是
心心相惜?随即又是一阵释然,
授课人:李丹授课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 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 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 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作者简介: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 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一生著作颇 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 会》,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 代史演义》等。其代表作《三国演义》, 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 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代表着古代历 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它采用浅近的文言, 明快流畅,雅俗共赏。

七年级语文上册《空城计》教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空城计》教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空城计》教案语文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空城计》的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能够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诸葛亮的智谋和胆识。

(3)能够领悟成语“空城计”的寓意和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

(2)通过课内外阅读,拓展对古代战争策略的了解。

(3)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提高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诸葛亮智勇双全的品质,培养勤奋刻苦、善于思考的精神。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智慧与勇敢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空城计》的内容理解。

2. 人物形象的分析,特别是诸葛亮的智谋和胆识。

3. 成语“空城计”的寓意和用法。

三、教学难点1. 对古代战争策略的理解。

2. 对诸葛亮人物形象的深入分析。

3. 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空城计》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图片等。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多媒体展示古代战争场景,引导学生对战争策略产生兴趣。

(2)简要介绍《空城计》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分析诸葛亮的智谋和胆识。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拓展延伸(1)让学生课内外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古代战争策略的其他案例。

(2)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提高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2)引导学生反思如何将课文中的智慧和勇气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6. 布置作业(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成语“空城计”写一个句子。

(2)选择一个古代战争策略,进行研究性学习,下节课分享成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空城计》课件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空城计》课件 语文版
1.运用提炼概括法,理清故事
学 习 情节。
目 标
2.把握人物形象。
3.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
家、戏曲家。名本,字贯
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
作 原人。

简 介
罗贯中是我国元末明初的一位杰 出的古典小说家,是他把章回体小说
这一文学式样推向成熟的阶段。在国
外,他的《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
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

行提炼压缩;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尽量用简洁的语

言概括内容。


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分别概括其他各层层

意。
清 情
第二部分:临危施计;

第三部分:司马中计;
第四部分:孔明释计。
析 再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孔明是
读 空
在什么情况下设“空城计”的?
城 计
从文中画出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1)军力对比悬殊。司马懿有大军
1.“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
反 阳红······”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三著国演义》 馈 _______

的开篇词。
习 2.《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当属军师
诸葛亮,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之
事,书中记叙了有赤关壁他的许多脍孟炙获人口
的事迹祁,山如火烧____
(2)衬托手法。用司马昭的年轻
气盛衬托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和多疑
自负。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
葛亮临危不惧。
请大家阅读“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

仲达”的全文,比较诸葛亮与司马懿两个人物在

性格特点上的异同点,课下写一篇《我眼中的诸

七年级语文上册 13《空城计》课件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13《空城计》课件 语文版

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写过乐府隐 语和戏曲,但以小说成就为主。关于他的小说, 《西湖游览志馀》称他“编撰小说数十种”, 又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今存署名罗贯 中的作品,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有 《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 遂平妖传》。这些作品中《三国志通俗演义》 的成就最高。全书以宏大的结构描绘了三国时 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起自黄巾起义,终于 西晋统一。作品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 反映了动乱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对 仁君的向往,体现了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
著之一,代表着我国古代历
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它生动
地讲述了三国时期谋士们斗
智、猛将们斗勇的故事,一
个个的英雄组成了一幅幅惊
心动魄的画面。今天就让我
们共同走入《空城计》,感
受一段紧张曲折,扣人心弦
的故事,领略一下文中个性
鲜明、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
小说的有关知识简介
概念: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
哨”:巡察,探察。
模:mú(模样)(模子mú zǐ);mó(模型) (模糊)
笑容可掬(jū ):形容满脸笑容。掬:双手 捧着。
麈 尾 zhǔ :即拂尘。 旁若无人:不把旁人放在眼里。
莫非:莫不是,大概。表示推测。
抚fǔ掌:拍手表示高兴。即“拊掌而笑” “骇然”:课文中指惊讶的样子。
丞 chéng 相之机”:这里指诸葛亮的神机妙 算。机,能适应事物变化的,灵活的。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 的精神,激发学生献身祖国的思想。
作者简介
罗贯中(1330?~1440?)元末明初小说 家、戏曲家。名本,字贯中。杭州人,祖 籍太原。关于他的生平,明王圻《稗史汇 编》说罗贯中是“有志图王者”,后来朱 元璋这样的“真主”一统天下,他的政治 抱负落空,而致力于小说创作。清徐渭仁、 徐鈵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说他 曾入张士诚幕。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空城计》课文全解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空城计》课文全解

13.空城计【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分拨:分派。

飞马:这里指骑着快怪传送紧急军情的人。

失色:因惊恐不安而变了脸色。

城铺:城上巡哨的岗棚。

妄行出入:不遵守规定,随便进出。

鹤氅ch ng:用羽毛编成的外衣。

纶gu n巾:用青色丝带编的头巾。

敌楼:筑在城上,用来观察敌情的城楼。

笑容可掬j :形容满脸堆笑的样子。

莫非:莫不是,大概。

表示推测。

抚掌:拍手表示高兴。

骇h i然:惊惧的样子。

言讫q :说完。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罗贯中(1330?~1440?)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名本,字贯中。

杭州人,祖籍太原。

关于他的生平,明王圻《稗史汇编》说罗贯中是“有志图王者”,后来朱元璋这样的“真主”一统天下,他的政治抱负落空,而致力于小说创作。

清徐渭仁、徐鈵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说他曾入张士诚幕。

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

他写过乐府隐语和戏曲,但以小说成就为主。

关于他的小说,《西湖游览志馀》称他“编撰小说数十种”,又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

今存署名罗贯中的作品,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

这些作品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就最高。

全书以宏大的结构描绘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

作品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动乱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往,体现了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

《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语言简洁明快而又生动。

它把历史和文学自然结合,有现实的描绘,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

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为嘉靖本,最为流行的本子是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的修改本。

除小说创作外,贾仲名《录鬼簿续编》说他“乐府隐语,极为清新”。

他现存戏曲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杂剧。

杂剧的基本思想和《三国志通俗演义》类似,描写君臣之间的亲密关系,并希望通过“正三纲、谨五常”来结束奸雄争霸造成的悲惨局面。

广东省河源市七年级语文《空城计》讲学稿2 新人教版

广东省河源市七年级语文《空城计》讲学稿2 新人教版

广东省河源市七年级语文《空城计》讲学稿2 新人教版模块一:自主学习(独立进行)学习目标与要求:熟读课文,掌握文章故事中的人物。

模块二:交流研讨(小组合作、展示、质疑、评价 )学习目标与要求:能通过抓住文中关键词和故事情节,把握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学法指导学习内容随堂笔记看:每个环节的学习目标。

读:小组长带领小成员自由读课文,可齐读,可分组读,可采取先默读,后选段读。

对:小组长检查完成情况并负责核对答案。

完成任务快并安静有序的组给予加分。

(15分钟)1、你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奸绝、义绝、智绝分别是谁吗?2、请列举文章故事中出现的人物。

学法指导研讨内容随堂笔记全体起立,各小组长组织组员开始讨论问题,并及时在讲学稿上记录结果。

(10分钟)讨论积极热烈,没有懈怠者的小组加分。

大组长抽签,准备展示讨论的成果。

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开始书面展示,展示完毕,回到座位,开始准备解读展示的内容(展示时间为5分钟,解读时间为2分钟)展示版面新颖富有创意,形式别具一格的加分,最先展示完的组加文中几次写到了孔明的笑呢?请找出文中里有关笑的词语。

这几次下笑有什么不同之处呢?2、联系文中的故事,说说孔明和司马懿的形象。

3、请说说“空城计”是一个怎样的计呢?抓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孔明和模块三:练习训练学习目标与要求:掌握课文内容,加强课内阅读。

分4、别组展示时,仔细聆听,(有没聆听者的组扣分)并在别组展示完毕后,准备质疑。

(10分钟)第一个质疑的组,质疑的问题有价值的组加分。

大组展示方案: 方案一:学在课文在文中先找出有关笑的词语,再进行比较。

方案二:我来介绍孔明和司马懿的形象。

按照文中的叙述来进行角色扮演或是用说书的形式呈现。

方案三:请听我说“空城计”。

你可以站在自己的角度或其他角度来说“空城计”是一个怎样的计,并把你观点说出来。

司马懿的鲜明个性。

学法指导训练内容随堂笔记自主完成右边的题,然后小组核对答案。

广东省河源市南开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空城计》公开课课件 语文版

广东省河源市南开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空城计》公开课课件 语文版

A.分拨 峰拥 笑容可掬
B.凭栏 旌旗 忘行出入
C.抚掌 洒扫 故作姿态
D.塵尾 焚香 旁若无人
【点拨】A项“峰拥”应为“蜂拥”; B项“忘行出入”应“妄行出入”; D项“塵尾”应为“麈尾”。
40
3.选词填空。
(1)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 A.奔涌 B.蜂拥 C.奔驰
西江月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卷首词
1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 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
2
《三国演义》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写 起,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全国统一止, 共97年的历史。它是我国第一部章回 体长篇历史小说。五十回以前(赤壁 之战以前),写出了中华大地上无数 军阀割据的局面及这些军阀各自消长 沉浮的命运;五十回以后,则集中写 魏、蜀、吴三个政权各自的发展及相 互间的关系。
大概)
C.骇然(惊惧的样子) 抚掌(拍手表示欢迎)
D.言讫(说完)
远遁(逃走到远地)
【点拨】“抚掌”指拍手表示高兴。
42
5.下列对孔明传令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
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 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分析第四部分:孔明释计。 写故事余波。通过诸葛亮的解释,表现其足智多 谋。
本文写诸葛亮以他的才智, 在大军压境,寡不敌众的危 急关头,机智地设下空城退 敌的妙计,最终使敌兵退却, 城门不失,刻画了一个随机 应变、从容对敌的机智形象。

广东省河源市中英文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

广东省河源市中英文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

《空城计》第 1课时学习目标:1、通读全文,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情节,理清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能通过扣人心弦的情节,把握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3、体会对比、映衬手法对突出中心人物所起的作用。

知识链接:1、小说,即是通过塑造人物、安排情节、描写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章体裁。

它的三要素是:人物、环境、情节。

而情节又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个阶段。

因此,理清故事,把握人物形象,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是欣赏小说的关键。

2、作者简介: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

罗贯中是我国元末明初的一位杰出的古典小说家,是他把章回体小说这一文学式样推向成熟的阶段。

在国外,他的《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3、故事背景: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

此前故事背景为:魏主曹丕新亡,十五岁的曹睿即位。

诸葛亮欲借此机会伐魏。

参军马谡献反间计,令曹睿将司马懿削职回乡。

诸葛亮闻此消息大喜,即率三十万大军伐魏,一路上斩将略地,势不可当。

魏主曹睿闻之大惊,只得重新起用司马懿。

此时魏将孟达欲谋反,遣人密报孔明,愿里应外合,但不慎走漏风声被司马懿部下所杀。

司马懿猜透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断蜀军粮道,夺取街亭、柳城。

诸葛亮误用马谡,失了街亭、柳城,形势急转直下,变得十分被动,又失了内应,已无胜算,急忙准备退回汉中。

司马懿夺了街亭,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

此时诸葛亮率二千五百军兵居西城,形势万分危急。

学习内容摘记阅读课文,完成以下的问题。

1、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司马懿()城铺()鹤氅()纶巾()隐匿()骇然()笑容可掬 ( )麈尾()抚掌()言讫()遁()2.注意古白话字词与现代汉语的不同,重点词语释义及难句选析:1.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2.望西城蜂拥而来:3.尽皆失色:4.凭栏:5.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6.旁若无人:7.抚掌而笑:8.骇然:9.丞相之机:10.必不能远遁:11.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建议从文中找出词语并摘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研讨内容摘记内容一:分析孔明设“空城计”的背景: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孔明是在什么情况下设“空城计”的?从文中画出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广东省河源市七年级语文《空城计》日日清2 新人教版

广东省河源市七年级语文《空城计》日日清2 新人教版

广东省河源市七年级语文《空城计》日日清2 新人教版文学常识填空。

《空城计》节选自,作者,(朝代)小说家。

《空城计》是反映超凡智慧和胆量的一段佳话。

根据下列词语的意思填写相应的词语。

不遵守规定,随便进出。

()惊讶的样子。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变退。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发展题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

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

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

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

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内容。

选文第一段突出了军情的危急,试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文中加点的词语换成“大惊失色”好不好,为什么?阅读选文第二段,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诸葛亮所施的“空城计”“空”在哪里?城内军队已很少,诸葛亮为何还要下“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这样的命令?提高题1.三国人物歇后语填空。

张飞走针——曹操败走华容道——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关于走麦城——徐庶进曹营——刘备摔孩子——2.我们有时评论身边的人说他是“事后诸葛亮”,这是什么意思?参考答案基础题:1、略 2、妄行出入骇然 3、略发展题:1.司马懿兵临西城,诸葛亮临危施计。

2.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诸葛亮)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

3.不好,“尽皆“强调个个官员无一例外,更能突出情况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河源市南开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空城计》课本剧语
文版
剧情简介:三国时期,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

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在万般无奈之下设下了空城计。

(当司马懿的大军在慢慢接近西城。


探子:(惊慌、喘气)…丞相…大事不妙了!司马懿带了十五万大军杀向西城来了…丞相看如何是好?
(孔明陷入一阵沉思)
文官:(害怕)丞相,魏军人马如此之大,恐怕……。

.恐怕西城会被攻下的,他们肯定把我们杀得血流成河啊……
(孔明手向后挥一挥)孔明走上了城门,果然看见远处魏军来势汹汹,尘土飞扬、战马嘶叫。

孔明:来者不善,看来这一次司马懿是真的下定决心要灭蜀了,这时还有一半的军队都在运粮草的路上,回头看看,剩下的只有一些文官和两千五百名士兵,各个吓的脸色发白…。

.
孔明:待我想想……恩…(思考中)…好…我自有妙计,来人啊!叫兵营的士兵们通通躲起来,只要发出任何声音,(强调,一个字一个字念)斩立决!
士兵:是!大人!
孔明:然后再吩咐下去,把城门都打开……
文官:什幺?丞相?您…您说什幺啊?不是小人们纷纷议论,司马懿大兵夺取西城,就应当四门紧闭的才是,您反叫四门大开,小人们是担惊害怕呀!
士兵:这…是啊,大人!我们现在做的应该是全部撤退,俗话说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
诸葛亮:不用怕,我自有妙计,再叫几个士兵装成老百姓城门外扫地,不遵照者也立即斩首。

文官:(小声碎念)这…我实在搞不懂丞相想什幺了……
诸葛亮:别担心吧,敌军不会攻进来的。

好了,只要大家照我的意思去做,就不会有事的。

士兵:丞相真是奇怪,为何不逃跑呢?
1
士兵:对啊,难不成丞相是敌军派来的间谍?
孔明:再派人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每个城门外派上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

此时诸葛亮带着两小童登上了城楼观看状况…
诸葛亮:呵,这盛大的军容,不愧是想统一天下,个个兵强马壮,看来这西城的确是挡不住的。

(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在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诸葛亮:哈哈哈,放轻松点。

小童:丞相,现在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就要攻过来了!我怎幺能放轻松啊!
诸葛亮:那你是不相信我的能力喔?
小童:小的不敢。

诸葛亮:哈哈哈,不要怕,一起来看看这十五万大军吧!
(此时,司马懿率领大军准备进攻。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
司马懿:什幺,这怎么可能呢?
司马懿:令三军停下,我飞马前去观看。

(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

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

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

)让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

士兵:可这是大好机会啊!我们可是有十五万大军啊!
司马昭说:父亲,我看孔明没有士兵了。

我们何不杀进去,杀他个措手不及。

司马懿说:不行,孔明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日却打开城门,一定有埋伏,我军若进,必中埋伏,让我想一想(在嘴唇上摸来摸去),还是快快撤退吧!
(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司马懿就这样撤退了。


诸葛亮:哈哈哈,司马懿果真撤退了。

文官:(佩服)丞相英明!
2
士兵:大人,司马懿撤退了,他们已经离西城十五里了。

文官:丞相,为什幺司马懿的大军会撤回去呢?
诸葛亮:这只是一种心理战术罢了,司马懿的个性小心谨慎又多疑,看到我们这样大开城门,一定觉得会有伏兵,所以会撤回去。

文官:大人英明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