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的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梦的解析》探讨
弗洛伊德是一位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分为五部分:人格结构理论、心理动力理论、防御机制理论、人格发展理论和释梦理论。

弗洛伊德在治疗病人时,发现他们都会或多或少的提到自己的梦,由此弗洛伊德开始了对梦的详尽研究,并于1900年出版了《梦的解析》,使人们对梦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彻底的革命。

结合自个人兴趣,我阅读了《梦的解析》,对释梦理论进行了一些更深的理解和思考。

史前人们坚信梦与超自然的存在有关,一切梦就是他们所信仰的鬼神传来的启示,梦在价值在于占卜未来。

到亚里士多德,他认为梦是由于“精力过剩”而产生的副产品,虽然这不太正确,但已基本抛弃了所谓鬼神的思想。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有意义的,但是,这种意义是需要被解释的。

他关于梦的核心思想就是;梦是愿望的达成或者说梦是欲望的满足。

不管你的梦有多么愉快,或是多么痛苦,或是多么荒谬,它总是一种愿望的达成,代表你内心深处一种被压抑的愿望,梦就通过种种伪装、以一种你自己都无法行相信的样子来帮你达成这种愿望。

如何由梦的显意转换出梦的隐意,即,如何从各种奇怪和难以理解的梦境解释出梦思,就是释梦。

一.梦是怎样形成的?
弗洛伊德在书中说道,“梦的形成是曾产生了‘置换现象’——用心理学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具有较弱潜能的意念必须由那最初具有较强潜能的意念里,慢慢吸引能量,而到某一强度才能脱颖而出,浮现到意识界来”。

梦其实是人类潜意识的最深刻表现,平日里我们都是用一种伪装的面孔在生活,尽管你要批驳我的论点,但事实上就是如此,装是必须的,因为人类是一种趋安性的动物,擅长保护自己不受外界伤害,而保护自己最没有风险的手段就是伪装。

“梦的真正具有意义的来源,确是来自白天的那些经验,而由此种记忆再将重点转移到某些看来无甚关系的记忆上。

梦的形成遵循一种规则,将所有足以引起梦的刺激来源综合而成一个单一的整体”。

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一个人如果潜意识中存在某种思想,那么他一旦进入梦乡,就会把这种思想表现在梦中,从而暴露出来,但梦有时又不会直接表露梦者的思想,所以需要通过解析获知梦的内涵。

二.梦为什么需要伪装来表达愿望呢?
这里,弗洛伊德指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两种心理步骤:被称为倾向和系统。

第一心理步骤是人内心深处的愿望,是不加任何修饰的,是梦中要的愿望。

第二心理步骤就扮演检查者的角色,却对人的原始欲望通过一系列的凝缩作用、转移作用、置换作用等加以修饰、伪装和加工,直到满意之后才
可进入意识的状态,之后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梦。

“梦的本质是愿望的满足。

一旦愿望之满足有所‘伪装’或‘难以认出’,必表示梦者本身对此愿望有所顾忌。

梦之所以需要伪装为不愉快的内容,其实就是因为其中某些内容为第二心理步骤所不允许,而同时这一部分正是第一心理步骤所希冀的愿望。

每一个第一心理步骤的梦,均为愿望之满足,而第二心理步骤却加以破坏裁减,而毫无增润。

”有时我们在梦中看到的不可思议的画面,正是因为心灵的检查制度对人梦的内容进行的伪装。

比如我们会在自己梦中遇见十分奇怪的场景,时而出现在这儿,时而穿越到过去。

《盗梦空间》中也有类似的情节,造梦者可以运用自己的潜意识力量对梦境进行一番构造,形成不同于外界的环境。

1895年弗洛伊德发表的《歇斯底里研究》中,首次提出了著名的“冰山理论”。

在《梦的解析》中,“冰山理论”也得以应用。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他将人格分为本我、超我和自我三部分。

本我是最为原始的自己,包括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它以快乐原则行事,一切都以追求满足为目的。

在本我中,一切都是无意识的。

而自我,也许像很多人理解的一样,是最接近现实个体的一个“我”,它按照现实原则行事,在满足本我的同时保证不受到外界的伤害。

弗洛伊德有一句名言:“本我过去在哪里,自我即应在哪里”正是对本我与自我之间关系的最好描述。

最重要的是,我们的许多意识都存在于自我之中。

而超我,如同本我,也是无意识的。

它是一种完美状态,按照至善原则行事,代表了良心与社会准则。

虽然自我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但超我更像是对本我与自我之间的调控,超我在潜意识里要求自我完善自己的行为,以能够让社会接受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欲望。

可以说,超我更像是本我与自我之间的一个“过滤器”。

只有三个“我”和谐相处,我们的人格才会健康。

在《梦的解析》中,弗洛伊德认为:梦不是偶然的,而是某种被压抑的愿望,通过伪装得以实现。

由于潜意识的特殊性,加上本我和超我的限制,我们的许多欲望没有表达出来,但没有表达并不代表这些欲望不存在,梦正是给这些欲望得以展示的舞台。

如同真实的表演,所有的演员都会经过化妆才能登场,梦也是如此,本我中的潜意识都会经过一系列的伪装,变成能够被社会接收的形态展现在梦中,被人察觉。

在弗洛伊德精神治疗中,他也尝试通过解梦去发现梦的潜在意义,而这些最深层的意义,正是病人受到的最初的引发病症的刺激。

但表面的东西就是表面,说明不了任何问题。

所以要想解梦,就要先解除梦表面的伪装。

三.梦的材料是从哪里来的?
梦的来源粗略的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客观的躯体刺激,另一个是精神材料的刺激。

前者主要是指睡觉时来自的躯体上的感觉,比如睡觉时胳膊被压到了,或者是感觉没有盖被子很冷,都会进入梦境,后者主要是指最近发生的在精神上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以及儿时的经验。

这两方面相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变成梦,梦的本质不会由于躯体上的刺激作用在精神材料上有所改变,无论它是以何种真实的材料为来源,都仍旧代表着愿望的达成。

具体来说,分为四部分(1)外部感官刺激;(2)内部感官刺激;(3)内部躯体刺激;(4)纯粹精神刺激源。

我们的梦,正是由上述四个方面综合起来构成的。

梦中那些跳跃式的画面,是由于错觉的产生而激发出其他许多的回忆。

这些梦中出现的场景也许你并没有印象,但并不代表这些场景未对你产生刺激,只是因为年代久远或者是未受到重视而逐渐被其他更鲜明的印象所排挤。

到了夜间,如果那些鲜明的印象停止了其排挤作用,这些被排挤的印象也许就能够得到注意。

我们睡眠时都会做梦,但却没有人说他每夜都感觉到了梦,即便有感觉,也很少有人能够完整的回忆梦,甚至连其中一个片段都无法连续的回忆。

有的人即便早上回忆起梦,也会很快的忘记。

其实这不难解释。

首先,当一个人处于清醒状态时,他惯于遗忘无数的感觉与知觉,因为这些感觉实在是太弱,弱到无法达到足够的兴奋程度去刺激心灵。

梦中的许多细节亦是如此。

我们回忆起的很多梦,大多是噩梦或者是一些极端情绪的梦,如特别开心、极度悲伤等。

这些梦在发生时引起了情绪波动,它们的兴奋程度足矣刺激心灵形成记忆,从而在第二天早上被记起。

其次,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场景,而且他们很少会连续出现在几个梦中。

我们在生活中,通常不会对只发生过一次的事情产生深刻印象,而是需要不断地重复,才会牢记。

最后,如果让一个人在看过一样或几样东西之后复述它们,例如数字,如果从10序排到20能够很轻松的复述出来;但将1-10这十个数字打乱顺序,我想这个难度就不是看一眼就能够复述的了。

同样,梦中出现的画面杂乱无章,无法形成连续,人们在梦之后想完整忆起,也是很困难的事情了。

四.梦是如何的运作的?
首先,弗洛伊德指出梦是有凝缩作用的。

何谓凝缩作用?“就‘梦的隐意’之冗长丰富而言,相形之下,‘梦的内容’就显得贫乏简陋而粗略。

如果梦的叙述需要半张纸的话,那么解析所得的‘隐意’就需要八到十张的纸张才写得完”。

这说明,人所构造的梦,一般都伪装得很隐蔽,需要结合自身的经历来解析其内在本质。

也许正是因为梦伪装得很复杂,所以人对梦的内容记忆得不深吧。

、梦的转移。

弗洛伊德认为,梦中出现的人物的特性是经过一定的加工,并非事实上存在的人。

他举了“伊玛打针”的例子说明,梦中的人物的特点是由自己的主观想象,把不同的人的一些特点集合在此人身上。

“这种移植作用,是使梦念的核心内容与梦的内容不再有任何关联。

这样一来,潜意识里的愿望就只能出现在这种被改装后的梦里了”。

梦的凝缩和梦的转移是发现梦结构的决定性因素。

梦里出现的东西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弗洛伊德认为,性在人类梦中占据半壁江山,因此,他在这本书中结合斯特克尔的《梦的语言》谈到的许多象征性的东西都和性搭上边。

譬如,在梦中出现的一切长的事物,如棍子、树干、雨伞、帽子可以代表男性生殖器;盒子、皮箱、柜子、炉子等代表了子宫。

梦中出现的房子通常是指女人,楼梯、梯子、台阶或在上面上下走动都代表着性交行为。

但同时他又认为,我们不能太高估梦的象征的重要性,以致使梦的解析沦于翻译梦的象征意义,而忽略了
梦者的联想,这两个梦的解析工具是相辅相成的,但他认为后者的地位是首要的,而这种翻译性的象征解释只是一种辅助工具。

关于梦的荒谬性。

如我之前所说,梦总有许多夸张的成分,或者复现现实世界生活,或者超乎现实世界。

但这种荒谬性是可以被接受的,甚至是经过策划的。

比如弗洛伊德举出一个例子,某个男子在他父亲临终前的那场大病里无微不至地照料着他,而且在其父亲去世后确实哀悼了许久。

他会梦到这样一个毫无意义的梦:他的父亲又活过来,而且仍像往常一样与他聊天。

弗洛伊德是这样解释这个梦的:“在他照顾老父亲的时候,他多次希望父亲尽早死去。

也就是说,这个想法是一种仁慈的想法,因为死去会结束他所承受的痛苦。

但在哀悼的时候,这种仁慈的想法就会变成潜意识里的自责,好像他的这个念头使父亲的生命缩短了。

随着梦者幼儿期对父亲的反抗意识的复活,这种自责在梦中出现,但因为梦的工作使清醒时的思想发生逆转,从而形成了这个梦的荒谬性”。

梦一再表现出荒谬性,其原因是梦念中存在着某种特殊的、令人痛苦的争辩。

最后,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源于过去,不可能预示未来。

他解释道:“那些通过愿望的实现来表现的梦,总是预示着我们的期待的未来,但这个未来却被那些不能销毁的愿望塑造成过去的一个复制品”。

其实,这其中有一种暗示力量,即梦中表达的愿望是其潜意识里最强烈想实现的目标,一旦思想和行为趋于高度的一致,将爆发无限的力量推动梦者实现愿望。

对于《梦的解析》的评价,历来好坏不一:鼓吹者认为,本书开拓了研究梦的崭新领域;实验心理学家则因释梦的种种说法不能实验,缺乏客观标志而不屑一顾。

其实,读《梦的解析》不难发现,他的观点大多都建立于他的精神病患者身上以及自己梦境的体验之上。

所以,此书推出之初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批评弗洛伊德将对一小部分在精神上不正常的人适用的分析方法运用在了所有人群之中。

并且,弗洛伊德的观点没有任何的理论支持,虽然弗洛伊德对许多观点的解释看起来合情合理,但作为一门科学,仅仅是通过自己的感悟与总结,难免有点说不过去。

当然弗洛伊德这个精神分析理论也有其自身的片面性和不完备性,特别表现在其过分夸大的“泛性论”和过分倡导“性关注”的一面。

因为人类的性问题是一个极具多方综合因素的复杂问题。

它不仅涉及到生理、心理,更涉及到伦理学、社会学、法学、宗教等领域的诸多因素。

绝不能仅仅只从单纯的生理、心理角度就能将涉及“性”的问题加以全盘解决。

更不能将单纯的生理、心理有关“性”的认识提升、推广到其他层面,形成了所谓“泛性根源论”和“泛性主义”。

过分夸大“性”的作用,过分地看重“性”的根源,势将给社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导致了片面的、肤浅的性解放思潮,败坏和摧毁了社会应当具有的性道德。

在片面反叛性压抑的同时,也使人们陷入了“性而下”的空虚和失落。

当然这当中也不全是弗洛伊德理论的错。

很多是因为不能全面理解和把握弗洛伊德理论,只是肤浅、片面的认识弗洛伊德理论所致。

然而,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梦的解析》作为一本具有划时代意义之作,其伟大之处并不在于对“性”的惊世骇俗的探讨,而恰恰是那些关于梦的独特、新颖的见解,引导人们推开“梦”这扇大门,第一次真正走进人类深藏的内心世界,发现无法被意识所控制的潜意识,竟然蕴含了如此丰富的心理内容和巨大的创造力。

弗洛伊德用一种最理性的声音诉说了人类的无理性,从更深的层次上阐述了人类的生存状况。

有人评价说,尽管在弗洛伊德之前,潜意识问题就已若隐若现地在一些作品中流露,但就像利夫和布伦丹曾触及到美洲海岸一样,只有弗洛伊德证明了潜意识确实存在,并对其丰富多彩和惊恐可怖加以揭示,是这个领域的哥伦布。

弗洛伊德对20世纪人类的焦虑和梦魇从人性上进行了探讨,他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成为20世纪最流行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是哲学上法兰克福学派“批评理论”的重要渊源,今天,在超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抽象主义的文学艺术作品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它的巨大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