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全球性的“城市时代”,以文化为轴心的城市发展战略成为世界各大城市的共同选择。在不久前举办的武汉发展战略规划论坛上,武汉市长阮成发一口气列举了10余个国外城市的特色文化:“巴黎有时装,威尼斯有水,维也纳有音乐,罗马有建筑,洛杉矶有电影,里约热内卢有狂欢节,日内瓦有会议,达沃斯有论坛,汉诺威有会展,海德堡有大学城,硅谷有创意……”继而,向与会者提出了尖锐的问题——

拥有着丰富历史资源和人文积淀的武汉,最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到底是什么?

以什么为载体向世人展现武汉独特的城市魅力?

应当怎样塑造武汉的主题城市文化,使我市能够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浪潮中,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竞争力和生命力?

在城市竞争已从经济领域上升到文化领域的当下,文化作为城市竞争力的综合标志,已然成为城市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因此,阮市长提出的关于城市文化的疑问,确然是武汉在“崛起”时必须深入思考和慎重回答的重大命题。

如果说,政府作为城市规划者的使命是探索展现城市文化底蕴、维护城市文化多样性和彰显武汉独特文化魅力的建设途径和模式,那么开发商作为土地建设者的责任则在于,避免“破坏性的开发”和“开发性的破坏”,把握城市的文化脉搏,让城市的居民找到最本质的文化归属。

永恒的母题:水文化

武汉地处中部腹地,接南转北,承东启西,历来在城市文化上体现出兼容并蓄的特点。伴随着近千年商品、人口、信息的流动,武汉几乎将中原文化、秦晋文化、巴蜀文化、湖湘文化、岭南文化、吴越文化、江淮文化、江右文化及齐鲁文化等共冶于一炉。而近代汉口开埠以来,对外贸易的发展、西方教会的到来、外国租界的开辟、现代工商业的兴办以及新式教育体系的创立,尤其是当代改革开放和境外资本的进入,使武汉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活跃,更凸现出武汉文化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品质。

武汉江汉交汇,百湖连珠,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水文化和壮丽的水景观。作为自然资源和文化景观,水对人类的影响不止在生产、生活和交通上,而且对人的思想观念和生存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水的流动性和容变性使得水文化成为武汉城市文化永恒的母题和多元

文化的根基。长河巨泽孕育了植根于“水”的“高山流水”知音文化、“江水蛇山”黄鹤文化、大禹文化、码头文化、桥文化乃至渡江文化、抗洪文化、江滩休闲文化等多元文化。

近年来,武汉致力于构筑现代化滨水的城市,以南岸嘴为中心,建设两江四岸城市中心景观带,集中展示“两江交汇、三镇鼎立、龟蛇对峙、楼阁相望、长桥飞架、山水相映”的总体城市形象。同时加强市区内湖泊公园建设,形成滨湖绿化特色和以湖泊为主体的城市“绿心”格局。

一批有实力的开发企业在建设滨江滨湖地块时,也极为注重对水景观、水文化的保护性开发和传承。如瑞安集团、世茂集团、盛唐集团、万科地产、金地地产、华润置业等。世茂?锦绣长江定位于把鹦鹉洲打造成集亲水住宅、滨江旅游、滨江商业、大型公共服务配套于一体的旅游商业带。而瑞安集团开发的武汉天地延续“上海新天地”的开发模式,保留区域内9栋历史建筑,配以不超过3层的砖砌筑低矮建筑,在美丽的江滩边营造出开阔、舒适的商业空间。

源于武昌的学院文化

武汉三镇中,武昌是公认的政治文化中心。秀美的珞珈山、桂子山、喻家山下,一缕书香氤氲着整个大武汉的人文气质。

武昌学院文化的历史始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张之洞在武昌创办自强学堂,这也是武汉地区高等学校之始。1902年,自强学堂改为方言学堂,武备学堂改为武高等学堂。翌年,两湖书院改为文高等学堂。此后,高等学堂渐兴。至宣统二年(1910年),武昌设有高等学堂11所,其中官立8所,私立3所。另有教会举办的大学部2个。

不论是在张之洞的时代还是在建国之后,武汉的教育优势一直令其他城市艳羡不已。武汉也一直努力发展教育产业,致力于将武汉打造成国内乃至世界上知名的教育之城、真正的文化之城,甚至于学府之都。当前武汉市科技竞争力仅次于北京、上海,全国第三,拥有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为代表的大学52所,重点学科65个,在校学生有76万人,居全国第一。以中科院武汉分院为代表的科研单位105个,国家实验室1个(全国共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两院院士49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1个。

对于每3.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是教育人口的武汉,学院文化已然烙印在城市文脉深处。这不是具象的校园府第院落,而是抽象的精神脉络。无论学院里走出的知识精英还是不曾进入学院的普通人,“红木楹梁琉璃屋顶”下面潜藏着的文化精神品质都时刻影响着他们。谢冕先生在《永远的校园》中讲道:“这圣地绵延着不朽的火种。它不同于父母的繁衍后代,但却较那种繁衍更为神妙,且不朽。它不是一种物质的繁衍,而是灵魂的塑造和远播。”“无论时间如何流逝,空间如何重组,生活怎样更新,学院之于我们的记忆始终如一。”华润置地·橡树湾正是从每个人的学院记忆和居住梦想中,发掘更多学院住宅应有的元素,将它们融入土地,以期成就中国学院住宅典范。

源于汉口的码头文化

汉口地处华夏大地之中、两江交汇之口,自明代中期兴起时即为全国各地商贾和货物集散转运的重要中转站。到清代康雍乾嘉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汉口的商贸转运更加繁荣,不仅成了“廿里长街八码头,陆多车轿水多舟”的闹市,还是“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的不夜之港。

武汉因水而兴,依水而盛,独特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造就了武汉码头文化的精神与风骨。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袁北星在其主持的《武汉大码头文化的现代转型研究》课题中指出,传统码头文化是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彼此融合的产物,既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和本土荆楚文化的特质,又烙印着近代西洋文化的痕迹,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武汉大码头文化体系。传统码头文化面临向现代转型的时代契机。

“我们所说的武汉大码头文化与传统的武汉码头文化,既相承袭,又具全新理念。”课题督办人、省社科院党组书记赵凌云教授介绍,传统的武汉码头文化建立在小商品经济、自然经济和不发达的市场经济之上,“规模小”,最大辐射范围仅为“九省通衢”;而现代大码头文化则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具备“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让武汉成为一座具备现代大物流、大通关、大交通、大服务、大产业功能的现代国际“大码头”。

当前,以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为代表的第四代批发市场可谓是“货到汉口活”的码头文化现代版本。作为新生代集群市场,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除具备批发、零售功能外,还拥有强大的交通物流网络、完备的电子交易平台、齐备的产品种类、健全的信用保障体系和便捷的生活配套等一系列配套附属功能,为现代化市场交易提供最佳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