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课件
合集下载
劳动经济学 课件
1、工会化部门的工资: 、工会化部门的工资:
工会化部门的工资分布与 非工会化部门的工资分布 相比,更加均等化。 相比,更加均等化。高工 资和低工资的差距缩小, 资和低工资的差距缩小, 处于平均工资水平的劳动 者比例较高。 者比例较高。
根据前面的图形分析,效率损失就是三角形 根据前面的图形分析,效率损失就是三角形GIB面积的大 面积的大 小,S△=□ABCD-□BCHI △ □ □
S△=(工会部门工资-非工会部门工资×流入非工会部门的劳动力数量)×1/2 △ (工会部门工资-非工会部门工资×流入非工会部门的劳动力数量)
计算效率损失占国民收入比例 效率损失/国民收入 效率损失 国民收入 = 1/2 ×(工会部门和非工会部 门的工资差距比例) 工会部门就业减少的比例) 门的工资差距比例)×(工会部门就业减少的比例)×(劳 动者参加工会的比例) 劳动者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 动者参加工会的比例)×(劳动者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 在计算过程中,发现效率损失占国民收入的比率数值很小, 在计算过程中,发现效率损失占国民收入的比率数值很小, 但是考虑到国民收入的巨大数额, 但是考虑到国民收入的巨大数额,效率损失的绝对值还是很 工人参加工会的比率很高,则效率损失的比率就会很大。 高。工人参加工会的比率很高,则效率损失的比率就会很大。 这一计算是假设工会和劳动力需求曲线上形成合同, 这一计算是假设工会和劳动力需求曲线上形成合同,工会和 企业可以形成更有效率的合约,如果合约曲线是垂直的, 企业可以形成更有效率的合约,如果合约曲线是垂直的,即 所谓的强效率合约, 所谓的强效率合约,工会话就不会对不同部门的劳动力配置 造成效率损失,只是租金在工会和企业之间重新分配。 造成效率损失,只是租金在工会和企业之间重新分配。
劳动经济学课件 第二章 劳动力供给
一、家庭劳动力供给的选择
家庭成员的劳动力决策是在一定的家庭收入 (家庭中已有人就业)基础上作出的。
劳动经济学
36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第三节 家庭劳动力供给
一、家庭劳动力供给的选择 ——就业与非就业
y
F3
U3
F2
w3
C U 2
F1
w2 w1
U
1
B A
U i :家庭闲暇—收入无差异曲线
TH :制度给定的劳动时间 E:家庭已有收入 w:小时工资率
y
F′
U1
F
B
A
替代效应使闲暇时间减 少,劳动时间增加。
E′
0
hB hA
劳动经济学
E
h
29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第二节 个人劳动力供给
(三)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y
F′
U1 U2
F
B
A
0
劳动经济学
hB hA
工资增加使预算约束 线绕着馈赠点旋转。
E
h
30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第二节 个人劳动力供给
(三)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劳动经济学
43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第三节 家庭劳动力供给
(四)教育培训的影响
其他条件不变 教育、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 对劳动力供给有负面影响
劳动经济学
44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第四节 社会劳动力供给
一、劳动力参与率及其影响因素
社会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是劳动者个人 及其家庭为社会所提供的劳动力总量。
现实劳动力 vs. 劳动适龄人口(潜在劳动力) 反映一定范围内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程度
劳动经济学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家庭成员的劳动力决策是在一定的家庭收入 (家庭中已有人就业)基础上作出的。
劳动经济学
36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第三节 家庭劳动力供给
一、家庭劳动力供给的选择 ——就业与非就业
y
F3
U3
F2
w3
C U 2
F1
w2 w1
U
1
B A
U i :家庭闲暇—收入无差异曲线
TH :制度给定的劳动时间 E:家庭已有收入 w:小时工资率
y
F′
U1
F
B
A
替代效应使闲暇时间减 少,劳动时间增加。
E′
0
hB hA
劳动经济学
E
h
29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第二节 个人劳动力供给
(三)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y
F′
U1 U2
F
B
A
0
劳动经济学
hB hA
工资增加使预算约束 线绕着馈赠点旋转。
E
h
30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第二节 个人劳动力供给
(三)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劳动经济学
43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第三节 家庭劳动力供给
(四)教育培训的影响
其他条件不变 教育、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 对劳动力供给有负面影响
劳动经济学
44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第四节 社会劳动力供给
一、劳动力参与率及其影响因素
社会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是劳动者个人 及其家庭为社会所提供的劳动力总量。
现实劳动力 vs. 劳动适龄人口(潜在劳动力) 反映一定范围内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程度
劳动经济学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劳动经济学全套课件
劳动经济学参考书
1.劳动经济学 杨河清 中国人大出版社02年 2.劳动经济学 胡学勤 中国经济出版社01年 3.劳动经济学 曾湘泉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4.劳动经济学 陆铭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5.劳动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研究 张建武 中央 编译出版社 2001年 李强 清华大学出版社 6 .失业下岗问题对比研究 2001年 7.劳动经济学前沿问题 大卫·桑普斯福特 中国税务 出版社1999年 伊兰伯格史密斯 中国人大 8 .现代劳动经济学 出版社1999年
第三节 劳动经济学地位及其研究意义
一、劳动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劳动经济学的独立性 为什么劳动经济学能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1)劳动要素的特殊性(异质性,非物化) (2)劳动力市场的复杂性(供给曲线后弯,分割性;) (3)劳动经济问题的现实性 (4)人力资本革命的重要性等 (二)、劳动经济学的联系性 1、与经济学的联系: (1)假设的一致性:稀缺性,经济人;(劳动力是一种稀缺 资源吗?) (2)与微观、宏观、发展经济学等的联系 2.与管理学的联系一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劳动组织管理, 劳动报酬管理,劳动人员管理等 3.与社会学的联系:劳动社会;劳动关系;劳动保障; 4.与法学的联系:劳动组织法;劳动保护法;国际劳工公约;
4、统计学意义上的劳动力(就业与失业)
讨论思考题:
1.劳动经济学:兴起与发展历程?何时?何人? 阶段性特征?6一7页宁;9页 2.劳动经济学学科属性?(共同的逻辑起点: 陆3页; 与经济学联系性及贡献8页,守10页 与管理学宁10页) 3劳动经济学研究核心内容? (微宏观) 陆1页 4劳动力资源是稀缺的吗?(如何界定稀缺?3 页) 5.劳动力要素特殊性?(异质性;非物化)
劳动经济学PPT课件
生产过程中与一个劳动量相对应的资本 量(K / L)被称为资本装备率,或称为技 术装备率。点 I 的技术装备率由点 I
与原点相连接的直线的斜率表示。
34
最佳生产方法(1)
K
C1 a
C2
C3
e
Ke
Ka Le
b Q1
La
L
35
最佳生产方法(2)
K
a
Ke
●e
Q3
Ka
●b
Q2
Q1
36
决定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的原则: 劳动力的边际产量与工资率
13
三.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 产要素上时,劳动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 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量时, 增加的产量开始 递减。
三个阶段:
1. 边际产量递增、总产量增加阶段; 2.边际产量递减、总产量继续增加阶段; 3.总产量绝对减少阶段
14
总产量 、平均产量 和边际产量的关系
26
一. 资本的变化与总成本的变化
K=1
C
K=2
K=3
E
G
B
D
A
X
x
伴随资本量变化的总成本曲线的移位
27
K
A B
Q2 Q1
L
等产量曲线与等产量面(生产要素组合系统)
28
边际技术替代率( MRTS):
劳动投入与资本投入相互替代的比率 即等产量线的斜率, 因为是一个负值, 为分析方便起见,一般用其绝对值表示。
之比等于资本的边际产量与资 本价格之比。 公式:MPL / W = MPK / R
产 量
Q
平 均 产 量 AP
边 际
产O
量
与原点相连接的直线的斜率表示。
34
最佳生产方法(1)
K
C1 a
C2
C3
e
Ke
Ka Le
b Q1
La
L
35
最佳生产方法(2)
K
a
Ke
●e
Q3
Ka
●b
Q2
Q1
36
决定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的原则: 劳动力的边际产量与工资率
13
三.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 产要素上时,劳动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 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量时, 增加的产量开始 递减。
三个阶段:
1. 边际产量递增、总产量增加阶段; 2.边际产量递减、总产量继续增加阶段; 3.总产量绝对减少阶段
14
总产量 、平均产量 和边际产量的关系
26
一. 资本的变化与总成本的变化
K=1
C
K=2
K=3
E
G
B
D
A
X
x
伴随资本量变化的总成本曲线的移位
27
K
A B
Q2 Q1
L
等产量曲线与等产量面(生产要素组合系统)
28
边际技术替代率( MRTS):
劳动投入与资本投入相互替代的比率 即等产量线的斜率, 因为是一个负值, 为分析方便起见,一般用其绝对值表示。
之比等于资本的边际产量与资 本价格之比。 公式:MPL / W = MPK / R
产 量
Q
平 均 产 量 AP
边 际
产O
量
劳动经济学课件完整版
• 三、劳动经济学的价值 • (一)作为一门重要学科的经济学 • 1、社会经济学方面的问题需要劳动经济 学进行研究 • 2、劳动贡献数量上的重要性 • 劳动贡献超过资本贡献 • 3、劳动要素交易的独特性 • 能动因素
• (二)学习劳动经济学的收益 • 1、个人角度 • 失业原因、工作搜寻、工资谈判等 • 2、社会角度 • 失业治理、收入分配、人力投资等
• • • • • •
பைடு நூலகம்
(二)一般特点 1.主动性 2.目的性 3.创造性 4.多层性 5.相依性
• 三、知识经济时代的劳动特点 • (一)劳动概念--广义化 • 1.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划 分失去现实意义。 • 2.知识创新者与资本所有者的支配 和主导地位发生了换位。 • (二)劳动配备的主要要素--知识化 • 1.劳动者就业必须具备当代知识技术 • 2.劳动发生了质的变化 • 3.在业劳动结构以智力劳动为主
劳动经济学
( Labor Economics)
目录
• • • • • • •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劳动需求理论 第三章 劳动需求决策 第四章 劳动供给概述 第五章 劳动供给分析 第六章 劳动市场均衡 第七章 生命周期与职业选择 • • • • • • • • 第八章 人力资本理论 第九章 劳动力流动理论 第十章 工资理论 第十一章 工会理论 第十二章 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 第十三章 就业与失业理论 第十四章 收入分配差异 第十五章 政府与劳动力市场
• 三、关于劳动问题的一些观点 • 1、威廉·配弟(英)(1623-1687): • 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 • 2、亚当·斯密(英)(1723-1790): • 劳动是最初的价格,购买一切世界财富 的是劳动,而不是金银 • 3、马克思(德)(1818-1883): • 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 4、A·马歇尔(英)(1842-1924): • 劳动问题的解决是决定一个社会福利、 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 • 5、岛田晴雄: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根本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供给曲线ppt课件
当工资率提高同时产生的两种效应的相互关系发 生了变化: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这时,随着工资 率的提高,替代效应造成的工作时间的增加,小于收 入效应作用下的工作时间的减少,最终表现为工资率 对劳动力供给的负面影响。
.
小结:
不能给出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个人劳动力供给 曲线,因为无法确定收入效率与替代效应的强 度,实际上每个人的偏好都不一样,但是: (1)可以给出一组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2) 可以肯定工资率变动不是影响个人劳动力供给 的唯一因素,甚至不是决定性因素。
如果把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各种因素作为自变量, 把劳动力供给作为因变量,则可用函数关系来表 示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与劳动力供给之间的关 系,这个函数称为劳动力供给函数。 S=f(X1,X2,X3,…..,Xn)(i=1,2,3……n)
.
只考虑劳动力供给与 市场工资率之间的关 工 系,假设其他条件不 资 变,市场工资率是影 率 响劳动力供给的惟一 因素。以W代表市场 工资率,则在该模型 基础上分析劳动力供 给曲线。
劳动力市场上的替代效应 当工资率上升时,由于闲暇变得昂贵,人
们用工作替代闲暇的现象。用公式表示为: 替代效应=△H/△W。
.
结论: 劳动力供给
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
供给增加 供给减少
即: 当工资率较低且收入较少时,工资率提高而产生 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故随工资率的提高,工作 时间会增加;
(二)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推导
1、 定义:体现的是在模型假设 范围内个人按各种工资率所愿提供 的各种劳动小时的连线。
2、 用供给理论推导 3、 用需求理论推导
.
用供给理论推导 供给:一定时期内生产者在每一个价格水
平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商品和劳 务的数量。 供给规律:在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不变的 情况下,某种商品的供给量与这种商品 的价格之间存在着正向变动关系。 供给曲线:表示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 曲线。
.
小结:
不能给出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个人劳动力供给 曲线,因为无法确定收入效率与替代效应的强 度,实际上每个人的偏好都不一样,但是: (1)可以给出一组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2) 可以肯定工资率变动不是影响个人劳动力供给 的唯一因素,甚至不是决定性因素。
如果把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各种因素作为自变量, 把劳动力供给作为因变量,则可用函数关系来表 示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与劳动力供给之间的关 系,这个函数称为劳动力供给函数。 S=f(X1,X2,X3,…..,Xn)(i=1,2,3……n)
.
只考虑劳动力供给与 市场工资率之间的关 工 系,假设其他条件不 资 变,市场工资率是影 率 响劳动力供给的惟一 因素。以W代表市场 工资率,则在该模型 基础上分析劳动力供 给曲线。
劳动力市场上的替代效应 当工资率上升时,由于闲暇变得昂贵,人
们用工作替代闲暇的现象。用公式表示为: 替代效应=△H/△W。
.
结论: 劳动力供给
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
供给增加 供给减少
即: 当工资率较低且收入较少时,工资率提高而产生 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故随工资率的提高,工作 时间会增加;
(二)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推导
1、 定义:体现的是在模型假设 范围内个人按各种工资率所愿提供 的各种劳动小时的连线。
2、 用供给理论推导 3、 用需求理论推导
.
用供给理论推导 供给:一定时期内生产者在每一个价格水
平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商品和劳 务的数量。 供给规律:在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不变的 情况下,某种商品的供给量与这种商品 的价格之间存在着正向变动关系。 供给曲线:表示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 曲线。
劳动经济学课件 劳动力供给
第四节 最佳劳动力供给时间的选择机制
六、家庭劳动力供给(贝克尔)
2商品的特性
商品可以分为时间密集型和物品密集型两种
时间密集型:包含大量时间和少量物品 物品密集型:包含大量物品和少量时间
在一定的限度内,生产商品的时间和物品之间通常
是可以互相替代的
第四节 最佳劳动力供给时间的选择机制
h
第四节 最佳劳动力供给时间的选择机制
个人可支配时间和劳动能力状况对预算线的影响
Y Y3 Y2
个人可支配时间增加 曲线平移,收入增加 工资率提高,曲线旋转 收入增加
Y1
h1
h2
h
第四节 最佳劳动力供给时间的选择机制
三、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
无差异曲线:个人的主观愿望 预算约束线:反映了个人的现实条件
劳动经济学
广东白云学院 黎超 15914509827 18670201827 705633025
广东白云学院
案例
人社部:中国劳动力供给总量还在增加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2年中国15至59岁的劳动年 龄人口的绝对数量减少了345万人。有分析认为,劳动年 龄人口总量下降,这一历史性的拐点,意味着年轻人需要 抚养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即人口抚养 比上升,使得中国经济过去赖以快速增长的人口红利窗口 加快关闭,劳动力短缺的情况会日益严重。 尹成基对此表示,虽然有关机构和专家预测,将来一个时 期,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会持续减少,但在“十二五”期间 ,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还是呈增加的趋势。主要有以下两 个原因:
ES=(ΔS/S)/(ΔW/W)
第三节 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供给曲线
E=0含义: 1短期内,劳动者来不及调整工作计划和职业技能 2社会实现充分就业
《劳动经济学》课件 (2)
绩效考核
薪酬与员工的业绩和表现相关。
劳动力供需关系
1
劳动力短缺
某些行业和职业可能会面临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
2
结构性失业
劳动力供求结构不匹配导致的失业问题。
3
全球人才流动
全球化时代,人才流动对劳动力供需关系产生影响。
劳动力市场的不平等现象
性别差距 种族歧视
教育差距
男女在薪酬、晋升和职业机会上的不平等。 不同种族在薪酬和就业机会上面临的不平等待遇。
《劳动经济学》PPT课件 (2)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和薪酬等问题的学科,本课件将探讨劳动力市 场的不平等现象以及政策调控的重要性。
引言
劳动经济学是一门关注劳动力市场和薪酬的学科。它研究劳动力的供需关系、不平等现象和相关的政策调控。
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供需
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对就业和经济发展至关 重要。
教育水平差异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劳动力市场的政策调控
1 最低工资法
保护劳动者的基本薪酬权益。 Nhomakorabea3 职业培训计划
提高劳动力的技能,提高就业机会。
2 劳动合同法
规范劳动者和雇主的权益和责任。
4 发展经济
推动经济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结论和展望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于理解劳动力市场和薪酬现象至关重要。未来,应加强 政策调控,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劳动力流动
劳动力的流动对劳动力市场和经济的发展具有 重要影响。
专业技能
不同职业领域需要不同的专业技能,影响薪酬 水平和就业机会。
市场竞争
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会对就业机会和薪酬产生 影响。
薪酬理论
工资谈判
劳动经济学第六章PPT课件
• 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是影响就业和失业的重要因素。 当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时,就业机会减少,失业率上升;当劳动力需求大于供 给时,就业机会增加,失业率下降。
• 教育水平与技能:教育水平和技能对劳动者的就业和失业状况也有较大影响。 一般来说,教育水平较高、技能较强的劳动者更容易获得稳定的工作和较高的 收入,而教育水平较低、技能较弱的劳动者则更容易面临就业困难和失业风险 。
社会影响
评估劳动力市场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包括对经济增长、就业、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影 响。
劳动力市场政策的评价与改进
• 成本效益分析:对劳动力市场政策的成本和效益进行分析, 以确定其经济合理性。
劳动力市场政策的评价与改进
01
02
03
完善政策体系
根据经济形势和劳动力市 场变化,不断完善劳动力 市场政策体系。
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无法找到工 作,或者虽然找到了工作但工作时间和收入水平不能满 足正常生活需求的状态。
就业是指劳动者在一定年龄段内,从事有报酬的劳动, 并获得工资收入的状态。
失业的定义与特点
失业的特点是劳动者失去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处 于无业状态,面临着就业压力和生活困难。
就业与失业的影响因素
劳动需求的定义与特点
劳动需求的定义:企业在一定时间内, 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 够购买的劳动数量。
不同质的劳动需求可以相互替代,但同 质的劳动需求不能相互替代。
劳动需求量与工资水平反方向变动,即 工资水平越高,劳动需求量越少。
劳动需求的特点
劳动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即劳动力需 求是由于生产商品或提供服务的需求而 产生的。
提高政策执行力
加强政策宣传和执行力度, 确保政策措施得到有效落 实。
• 教育水平与技能:教育水平和技能对劳动者的就业和失业状况也有较大影响。 一般来说,教育水平较高、技能较强的劳动者更容易获得稳定的工作和较高的 收入,而教育水平较低、技能较弱的劳动者则更容易面临就业困难和失业风险 。
社会影响
评估劳动力市场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包括对经济增长、就业、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影 响。
劳动力市场政策的评价与改进
• 成本效益分析:对劳动力市场政策的成本和效益进行分析, 以确定其经济合理性。
劳动力市场政策的评价与改进
01
02
03
完善政策体系
根据经济形势和劳动力市 场变化,不断完善劳动力 市场政策体系。
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无法找到工 作,或者虽然找到了工作但工作时间和收入水平不能满 足正常生活需求的状态。
就业是指劳动者在一定年龄段内,从事有报酬的劳动, 并获得工资收入的状态。
失业的定义与特点
失业的特点是劳动者失去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处 于无业状态,面临着就业压力和生活困难。
就业与失业的影响因素
劳动需求的定义与特点
劳动需求的定义:企业在一定时间内, 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 够购买的劳动数量。
不同质的劳动需求可以相互替代,但同 质的劳动需求不能相互替代。
劳动需求量与工资水平反方向变动,即 工资水平越高,劳动需求量越少。
劳动需求的特点
劳动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即劳动力需 求是由于生产商品或提供服务的需求而 产生的。
提高政策执行力
加强政策宣传和执行力度, 确保政策措施得到有效落 实。
劳动经济学(ppt)
小组成员: 1106140151 1106140141
姜燕杰 张 言
1106140154 钱濛舟 1106140142 张 颖
1106140158 虞国强 1106140144 周雪芳
GDP
不适应
现行退休年龄存在的问题
1、国民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与偏低的退休年龄 2、退休年龄固定与初始就业年龄提高 3、退休年龄偏低加重了养老金负担重
高中
专科
本科
硕士
博士 文化程度
养老 保险 基金
人口 平均 寿命
延 长 劳 动 者 的 退 休 年 龄
缓解 养老 保险 支出
促进 社会 保险
人力 资源
社会 经济
国民平均预期寿命图
如今60- 65 岁的老人大多数正处于生理亚中年状态。
年龄 80 60
72.4
40.0 42.3
77.4
男
女
40 20
1950
2பைடு நூலகம்10
年份
年龄
70 60 50 40 30 20 10
工作年龄与文化程度关系图
(见图 1.1,该图 以男性 6 周岁上学, 退休年龄为 60 周岁, 均预期寿命71.40 周岁为假设前提) 工作年限 劳动年龄
姜燕杰 张 言
1106140154 钱濛舟 1106140142 张 颖
1106140158 虞国强 1106140144 周雪芳
GDP
不适应
现行退休年龄存在的问题
1、国民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与偏低的退休年龄 2、退休年龄固定与初始就业年龄提高 3、退休年龄偏低加重了养老金负担重
高中
专科
本科
硕士
博士 文化程度
养老 保险 基金
人口 平均 寿命
延 长 劳 动 者 的 退 休 年 龄
缓解 养老 保险 支出
促进 社会 保险
人力 资源
社会 经济
国民平均预期寿命图
如今60- 65 岁的老人大多数正处于生理亚中年状态。
年龄 80 60
72.4
40.0 42.3
77.4
男
女
40 20
1950
2பைடு நூலகம்10
年份
年龄
70 60 50 40 30 20 10
工作年龄与文化程度关系图
(见图 1.1,该图 以男性 6 周岁上学, 退休年龄为 60 周岁, 均预期寿命71.40 周岁为假设前提) 工作年限 劳动年龄
劳动经济学UnitS6精品PPT课件
– 潜在替代物可能是机器,也可能是人。(核
心竞争力的培养)
产品的需求弹性
– 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变化对企业的产量产生决 定性的影响,这种产量的变化最终影响到企 业职工的工资水平。
补偿性工资差别理论
1.工资理论上由市场供求力量决定均衡工资。为什么现实 中还存在工资差异?
2.本节内容强调工作环境、工伤风险以及员工福利等这样 一些每天重复出现的工作特征对劳动者工作选择的影响
燥)、(脏、乱、差、粉尘、噪音、高温、 高湿)
• ——正的工资差别与差的工作特征联系在一
起,而负的工资差别与好的工作特征联系在 一起
6.3.2 补偿性工资理论分析
• 6.3.2.1 补偿性工资理论的三个前提
• ——并不是简单的认为在差的工作条件下工作的劳动者一定
比在好的工作条件下工作的劳动者得到的工资高
6.1工资的历史、本质和形式
6.1.1 工资的演变历史 6.1.2 工资的本质 6.1.3 工资的形式 6.1.4 国内对工资结构的理解
6.1.1 工资的演变历史
实物工资
货币工资
➢职 人 类 社 会 的 早期以农业生产 为主,食品、住 宿和其它消费品 作为劳动报酬 ➢118世纪工业革 命后,部分工资 仍为实物(免受通胀
•劳动者个人特征保持不变 •员工追求效用(不仅仅是收入—工作心理和工资的总效用,
净收益)最大化
•员工了解重要的工作特征信息(非货币特征)
•工人是否具备取得补偿性工资差别所必须的知识和选择的机
会
•石棉有关的疾病要过20年才会发病
•员工具有可流动性(均衡点的达到) •以员工的偏好为基础
6.3.2 补偿性工资理论分析
• 补偿管理者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所做出的正
心竞争力的培养)
产品的需求弹性
– 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变化对企业的产量产生决 定性的影响,这种产量的变化最终影响到企 业职工的工资水平。
补偿性工资差别理论
1.工资理论上由市场供求力量决定均衡工资。为什么现实 中还存在工资差异?
2.本节内容强调工作环境、工伤风险以及员工福利等这样 一些每天重复出现的工作特征对劳动者工作选择的影响
燥)、(脏、乱、差、粉尘、噪音、高温、 高湿)
• ——正的工资差别与差的工作特征联系在一
起,而负的工资差别与好的工作特征联系在 一起
6.3.2 补偿性工资理论分析
• 6.3.2.1 补偿性工资理论的三个前提
• ——并不是简单的认为在差的工作条件下工作的劳动者一定
比在好的工作条件下工作的劳动者得到的工资高
6.1工资的历史、本质和形式
6.1.1 工资的演变历史 6.1.2 工资的本质 6.1.3 工资的形式 6.1.4 国内对工资结构的理解
6.1.1 工资的演变历史
实物工资
货币工资
➢职 人 类 社 会 的 早期以农业生产 为主,食品、住 宿和其它消费品 作为劳动报酬 ➢118世纪工业革 命后,部分工资 仍为实物(免受通胀
•劳动者个人特征保持不变 •员工追求效用(不仅仅是收入—工作心理和工资的总效用,
净收益)最大化
•员工了解重要的工作特征信息(非货币特征)
•工人是否具备取得补偿性工资差别所必须的知识和选择的机
会
•石棉有关的疾病要过20年才会发病
•员工具有可流动性(均衡点的达到) •以员工的偏好为基础
6.3.2 补偿性工资理论分析
• 补偿管理者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所做出的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A
2
第一节 劳动力与劳动力需求
一. 劳动力的含义
概念
1.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 2.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 3.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 4.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与
智力的总和 5.具有劳动能力的人
与劳动力相关的概念
1.劳动 2.人口 3.劳动适龄人口 4.劳动力资源
A
4
二. 劳动力需求的基本概念
生产过程中与一个劳动量相对应的资本
量(K / L)被称为资本装备率,或称为技
术装备率。点 I 的技术装备率由点 I 与原
点相连接的直线的斜率表示。
A
34
最佳生产方法(1)
K C1 a C2
C3
e
Ke
Ka Le
b Q1
La
L
A
35最佳生产方法(2)K来自aKe●e
Q3
Ka
●b
Q2
Q1
A
36
决定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的原则:
劳动力的边际产量与工资率 之比等于资本的边际产量与资 本价格之比。
K C/r A
w/ r
D
B
O
E
C/ W L
等成本曲线
各种等产量曲线
KF
图A
w/ r
G
O
L
K
F 图C
F F
图B H
G 图D
K*
I
G K*
I
G
L*
L
L*
A
32
固定投入生产要素比例 的等产量线
K
Q3 Q2 Q1
L
A
33
技术系数可变型生产
如等产量曲线图D 所示。
曲线上各点切线的斜率称为边际技术替 代率,表示在劳动量每增减一个单位时, 为保持一定的产量所必须增减的资本量。
6
三. 劳动力需求的分类
劳动力的企业需求、行业需求和市场 需求
企业需求是主体 行业需求是本行业企业需求之和 市场需求是所有行业需求之和
A
7
长期需求与短期需求
短期指资本存量不变,惟 一可变的因素是劳动投入量。
长期则指企业的一切生产 要素都是可变的。
A
8
四. 关于劳动力需求的假设
生产技术假设
不变的假设 可变的假设
总总 成收 本如
CR
C
A
利润 R
固
定
成 本
O
L*
劳动量L
总收入与总成本曲线
A
20
七. 边际收入
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的边际收入
边际收入=产品的边际生产力×产品价格
卖方垄断的产品市场的边际收入
边际收入=产品的边际生产力 ×产品的原价格 -供给量 ×价格降低的部分
八. 边际成本
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的边际成本 边际成本 = 工资
产 量
Q
平 均 产 量 AP
边 际 产
量O
MP
TP
AP= Q / L MP=⊿Q / ⊿L
AP a b MP 劳动投入量 L
A
15
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以及由它决定的总产量、平均 产量、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 是研究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决 定原理的出发点。
A
16
四. 收入与成本(一)
总成本C
R
总收入R
A
26
一. 资本的变化与总成本的变化
K=1
C
K=2
K=3
E
G
B
D
A
X
x
伴随资本量变化的总成本曲线的移位
A
27
K
A B
Q2 Q1
L
等产量曲线与等产量面(生产要素组合系统)
A
28
边际技术替代率( MRTS):
劳动投入与资本投入相互替代的比率
即等产量线的斜率, 因为是一个负值, 为分析方便起见,一般用其绝对值表示。
买方垄断的劳动力市场的边际成本 边际成本 = 工资+劳动者数量×工资上升部分
A
22
九. 处于完全竞争状态下的劳动 力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劳动力需求
边际 边际 成本 收入 ⊿C/⊿ ⊿R/⊿ XX
⊿R / ⊿X A ⊿C / ⊿X
O
L
边际收入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
A
23
产品价格的变化与劳动力需求
名
义
工
B
资
C
利润
???……
固
定
C
X*
生产量 X
总收入与总成本曲线
A
17
总 成 本 C
A
边际 边
成本 际
⊿R/⊿ 成
X
本
C/X
D E B
总成本 平均成本 边际成本 图a 曲线
⊿R/⊿X C/X
图b B
生产量X
A
18
五、单个企业的产量决定
企业利润公式 Ⅱ = R- C = QP-( Lw+Kr)
A
19
六. 单个企业劳动力需求量的决定
A
组织目标假设
生产性组织目标 利润最大化 人均产量最大化 总产量最大化
非生产性组织目标 服务最大化 财政最大化
9
市场环境假设
完全竞争性市场 不完全竞争性市场 垄断性市场
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
劳动经济学假定劳动力是同质的
A
10
五. 劳动力需求表
工资率(元/小时)劳动力需求量(人) 组 合
2.0
2400
三.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 产要素上时,劳动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 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量时, 增加的产量开始 递减。
三个阶段:
1. 边际产量递增、总产量增加阶段; 2.边际产量递减、总产量继续增加阶段; 3.总产量绝对减少阶段
A
14
总产量 、平均产量 和边际产量的关系
a
2.5
1850
b
3.0
1450
c
3.5
1150
d
4.0
900
e
4.5 A
550
f 11
W
劳动力需求曲线
L
A
12
第二节 企业劳动力需求行为
(资本固定条件下的企业短期需求)
一. 利润最大化原理的应用
利润公式: Ⅱ = R- C = QP-( Lw+Kr)
二. 生产函数 数学表达式: X = f ( L, K )
MRTS= l - dK / dL l
= MPL / MPK
MRTS(Margin Rate Technology Substitution)
A
29
二. 成本极小化与劳动力需求
总成本:C = Lw + Kr K=C/r+w/rxL L=C/w+r/wxK
A
30
等成本线: 构成总成本的劳动与资本的不同组合 表明用一定的货币可能购买到的两种投入的最大数量界 线,反映了企业实现一定产出水平的成本约束。
W
A
D
C
劳动力需求量L
产品边际生产力= ( 名义) 工资 / 产品价格
A
24
十. 整个市场的劳动力需求函数
W
W0 市场整体的劳动力需求曲线
W1
B 第二产业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曲线
O L1
A 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需求曲线
L
L2
A
L3
25
第三节 资本积累与长期劳动力 需求
在长期劳动力需求中,资本成为 可变的生产要素。在这样的条件 下, 企业的产量决定后,节约资本、多 雇佣劳动力的生产方法,或者节约 劳动力、多使用资本的生产方法都 是可以选择的。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 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 佣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A
5
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
是生产活动的需求
是对物质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派生性
需求
边际生产率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
持理论之一。
劳动力需求是愿意与支付能力的统一。
劳动力需求不等同劳动力需要
劳动力需求的直接目的是为了生产
剩余
A
劳动经济学
A
2
第一节 劳动力与劳动力需求
一. 劳动力的含义
概念
1.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 2.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 3.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 4.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与
智力的总和 5.具有劳动能力的人
与劳动力相关的概念
1.劳动 2.人口 3.劳动适龄人口 4.劳动力资源
A
4
二. 劳动力需求的基本概念
生产过程中与一个劳动量相对应的资本
量(K / L)被称为资本装备率,或称为技
术装备率。点 I 的技术装备率由点 I 与原
点相连接的直线的斜率表示。
A
34
最佳生产方法(1)
K C1 a C2
C3
e
Ke
Ka Le
b Q1
La
L
A
35最佳生产方法(2)K来自aKe●e
Q3
Ka
●b
Q2
Q1
A
36
决定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的原则:
劳动力的边际产量与工资率 之比等于资本的边际产量与资 本价格之比。
K C/r A
w/ r
D
B
O
E
C/ W L
等成本曲线
各种等产量曲线
KF
图A
w/ r
G
O
L
K
F 图C
F F
图B H
G 图D
K*
I
G K*
I
G
L*
L
L*
A
32
固定投入生产要素比例 的等产量线
K
Q3 Q2 Q1
L
A
33
技术系数可变型生产
如等产量曲线图D 所示。
曲线上各点切线的斜率称为边际技术替 代率,表示在劳动量每增减一个单位时, 为保持一定的产量所必须增减的资本量。
6
三. 劳动力需求的分类
劳动力的企业需求、行业需求和市场 需求
企业需求是主体 行业需求是本行业企业需求之和 市场需求是所有行业需求之和
A
7
长期需求与短期需求
短期指资本存量不变,惟 一可变的因素是劳动投入量。
长期则指企业的一切生产 要素都是可变的。
A
8
四. 关于劳动力需求的假设
生产技术假设
不变的假设 可变的假设
总总 成收 本如
CR
C
A
利润 R
固
定
成 本
O
L*
劳动量L
总收入与总成本曲线
A
20
七. 边际收入
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的边际收入
边际收入=产品的边际生产力×产品价格
卖方垄断的产品市场的边际收入
边际收入=产品的边际生产力 ×产品的原价格 -供给量 ×价格降低的部分
八. 边际成本
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的边际成本 边际成本 = 工资
产 量
Q
平 均 产 量 AP
边 际 产
量O
MP
TP
AP= Q / L MP=⊿Q / ⊿L
AP a b MP 劳动投入量 L
A
15
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以及由它决定的总产量、平均 产量、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 是研究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决 定原理的出发点。
A
16
四. 收入与成本(一)
总成本C
R
总收入R
A
26
一. 资本的变化与总成本的变化
K=1
C
K=2
K=3
E
G
B
D
A
X
x
伴随资本量变化的总成本曲线的移位
A
27
K
A B
Q2 Q1
L
等产量曲线与等产量面(生产要素组合系统)
A
28
边际技术替代率( MRTS):
劳动投入与资本投入相互替代的比率
即等产量线的斜率, 因为是一个负值, 为分析方便起见,一般用其绝对值表示。
买方垄断的劳动力市场的边际成本 边际成本 = 工资+劳动者数量×工资上升部分
A
22
九. 处于完全竞争状态下的劳动 力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劳动力需求
边际 边际 成本 收入 ⊿C/⊿ ⊿R/⊿ XX
⊿R / ⊿X A ⊿C / ⊿X
O
L
边际收入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
A
23
产品价格的变化与劳动力需求
名
义
工
B
资
C
利润
???……
固
定
C
X*
生产量 X
总收入与总成本曲线
A
17
总 成 本 C
A
边际 边
成本 际
⊿R/⊿ 成
X
本
C/X
D E B
总成本 平均成本 边际成本 图a 曲线
⊿R/⊿X C/X
图b B
生产量X
A
18
五、单个企业的产量决定
企业利润公式 Ⅱ = R- C = QP-( Lw+Kr)
A
19
六. 单个企业劳动力需求量的决定
A
组织目标假设
生产性组织目标 利润最大化 人均产量最大化 总产量最大化
非生产性组织目标 服务最大化 财政最大化
9
市场环境假设
完全竞争性市场 不完全竞争性市场 垄断性市场
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
劳动经济学假定劳动力是同质的
A
10
五. 劳动力需求表
工资率(元/小时)劳动力需求量(人) 组 合
2.0
2400
三.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 产要素上时,劳动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 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量时, 增加的产量开始 递减。
三个阶段:
1. 边际产量递增、总产量增加阶段; 2.边际产量递减、总产量继续增加阶段; 3.总产量绝对减少阶段
A
14
总产量 、平均产量 和边际产量的关系
a
2.5
1850
b
3.0
1450
c
3.5
1150
d
4.0
900
e
4.5 A
550
f 11
W
劳动力需求曲线
L
A
12
第二节 企业劳动力需求行为
(资本固定条件下的企业短期需求)
一. 利润最大化原理的应用
利润公式: Ⅱ = R- C = QP-( Lw+Kr)
二. 生产函数 数学表达式: X = f ( L, K )
MRTS= l - dK / dL l
= MPL / MPK
MRTS(Margin Rate Technology Substitution)
A
29
二. 成本极小化与劳动力需求
总成本:C = Lw + Kr K=C/r+w/rxL L=C/w+r/wxK
A
30
等成本线: 构成总成本的劳动与资本的不同组合 表明用一定的货币可能购买到的两种投入的最大数量界 线,反映了企业实现一定产出水平的成本约束。
W
A
D
C
劳动力需求量L
产品边际生产力= ( 名义) 工资 / 产品价格
A
24
十. 整个市场的劳动力需求函数
W
W0 市场整体的劳动力需求曲线
W1
B 第二产业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曲线
O L1
A 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需求曲线
L
L2
A
L3
25
第三节 资本积累与长期劳动力 需求
在长期劳动力需求中,资本成为 可变的生产要素。在这样的条件 下, 企业的产量决定后,节约资本、多 雇佣劳动力的生产方法,或者节约 劳动力、多使用资本的生产方法都 是可以选择的。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 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 佣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A
5
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
是生产活动的需求
是对物质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派生性
需求
边际生产率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
持理论之一。
劳动力需求是愿意与支付能力的统一。
劳动力需求不等同劳动力需要
劳动力需求的直接目的是为了生产
剩余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