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马说导学案精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马说》星级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马说》星级导学案

马说【导学目标】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课时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见了,就下车抱住千里马,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头吐气,又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文章——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马说》。

自我研习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祗.(zhǐ) 骈.(pián) 槽枥..(cáo lì)食.马者(sì) 粟.(sù)邪.(yé)外见.(xiàn)2.文言知识梳理(1)重点实词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

不以千里称.也:著称。

才美..不外见:才:才能;美:美好的素质。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等同;可:能够;得:等到。

(2)通假字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同“现”,表现出来) (3)一词多义①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②食⎩⎪⎨⎪⎧食.之不能尽其材(“食”同“饲”,喂养)食.不饱(吃) ③尽⎩⎪⎨⎪⎧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完)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 ④策⎩⎪⎨⎪⎧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鞭子打)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 ⑤以⎩⎪⎨⎪⎧不以.千里称也(凭借)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4)古今异义①然后..有千里马(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连接词) ②故虽.有名马(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③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或者,并列连词) ④是.马也(古义:这样;今义:判断词) 3.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精品导学案(word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精品导学案(word版)

数学教育的过程尽管有不同的课型、不同的章节、不同的学段、不同的数学领域,但是孩子们从中学到的是数学方法,主要包含以下若干方面: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归纳法、枚举法、建模法、消元法、降次法、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等。

比如反证法,孩子们从最初的生活中的辩驳中初步有所体会,如:假如我晚上没有按时睡觉,第二天我就可能会上学迟到,我不愿意迟到,所以我要按时睡觉。

进而慢慢的在数学领域进行应用,比如:若三个数的和大于6,则必然至少有一个数大于2.从而将来才能在工作学习中深入应用。

经过认真备课,形成本课教案,主要就是基于以上两点。

2021年6月初,教育部发表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又被重新提出来。

马说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4、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5、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二、预习导学(一)个人自学1、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

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

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第23课《马说》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马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导学案,积累关键字词和句式,基本理解文章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插图,理解千里马的悲惨命运,体悟韩愈寄寓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4.阅读课后文本,思辨现实,领悟文章主旨及作者意图。

教学过程一读插图请你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说说插图中的两人两马分别是文中的谁,说说你的理由。

1.请你根据对文章的理解,说一说这两人两马分别对应文本中的谁?请给出你的理由。

生自由答。

追问:千里马会跟伯乐说些什么?我们不妨让千里马用原文来和伯乐说一说自己的遭遇。

如果我们用千里马的身份来读这篇文章,那么我们应该把文中的千里马换成什么呢?世有你,然后有我。

我常有,而你不常有。

故虽有我,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柄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我,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我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我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我能千里也?策我不以其道,食我不能尽其材,我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追问:从朗读中你能感受到这是一匹怎样的千里马?(千里马:一个命运悲惨、被埋没的冤马形象)伯乐听完之后,甚是同情千里马,但是伯乐说:“千里马啊,你跟我说没用,你得跟他说!”伯乐用手一指,指的谁?谁能替千里马用原文内容向食马者说一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我。

我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我,祗辱于你之手,骈死于槽极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我,一食或尽粟一石。

你不知我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我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我能千里也?你策我不以其道,你食我不能尽其材,我鸣之而你却不能通其意,你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追问:从朗读中,你能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食马者?(食马者:一个愚蠢武断的无知者形象)二读插图图中拉杖的老者还可能是谁?(生自由回答)2.图中老者如果不是伯乐的话,还可能是谁?说说你的理由。

第23课《马说》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

第23课《马说》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

《马说》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相关文言字词,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

2、能力目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方法、价值观目标:培养合作精神,养成主动提问的习惯。

二、知识方圆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说”: 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与看法,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

“马说”即谈马、论马。

三、基础知识1.读准下列画线的字音:祗辱( ) 骈死( ) 槽枥( )食马者( ) 食不饱( ) 不外见( )2.词义巩固一食或尽粟一石()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才美不外见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其真无马邪 ( )3.翻译句子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四、问题探究1.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思路启发:千里马被埋没不能日行千里,在文章中直接找出千里马遇到的不幸的遭遇。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思路启发:千里马因食马者的浅薄愚妄被埋没,根本原因在于食马者。

3.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思路启发:他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他曾三次上书宰相,都没有得到赏识。

加上当时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

这些都让他感到明主难遇,在这种悲愤心情下,写下了《马说》。

回答这题可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当时的心情来回答。

4.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思路启发:可以举几个历史上有名的“伯乐”,“千里马”的例子,也可以给学生讲一讲千里马和伯乐这个故事的经过,或者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让学生自己从中领悟,有所收获。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案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案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案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案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3、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4、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3、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难点: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方法自学加点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把握文中词语的读音。

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3、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教学步骤一、导入请同学们说说有关马的成语,(一马当先、-跃马扬鞭、天马行空、千军万马、马到成功、马不停蹄、老马识途、车水马龙——--)从这些成语中,我们不难看出,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马,对马的印象非常好。

唐代文学家韩愈就写过一篇有关马的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板书课题并释题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杂文或杂感相似。

可以记事,也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其主要特点是一事一议,要求作者写出对社会生活中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或对某种现象的看法。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父母早亡,由嫂抚养。

卒谥“文”,又世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散文家、诗人,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韩愈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

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

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马说》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马说》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马说》学习任务单及作业设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的文体特点。

2.在老师的指导下疏通文意。

3.在老师的指导下熟读课文。

【学习准备】语文书,笔记本。

【学习方式和环节】听课学习,按老师指令完成相应的任务,学习环节主要有:了解文体、作家以及背景知识→读准字音,朗读课文→在老师的指导下,疏通文意。

【作业设计】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2)一食.或尽粟一石()(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才美不外见.()(5)策.之不以其道()(6)其.真无马邪()2.翻译下列句子(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同“袛”(只),只、仅(2)吃(3)同“饲”,喂(4)同“现”(5)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6)表示加强诘问语气2.(1)因此,虽然有很名贵的马(即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2)(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3)用马鞭驱赶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导学案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导学案

四马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李坑学校李忠华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柳宗元 "田墩中心小学何龙一、目标导学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

2.体会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3.学习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二、自主预学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伯乐.()骈.死( ) 槽枥..( ) ( ) 相.马()粟.()外见.( ) 食.马( ) (2)文学常识积累。

①《马说》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文学家。

他与柳宗元共倡古文,并称___________。

②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也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相当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

初一学过的___________就属这一文体。

2.二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2)骈死..于槽枥.之间()()(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4)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5)安.求其.能千里也()()(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7)执策而..临之()()3.三读课文,口头翻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疑问摘要:三、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感情充沛。

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三)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解重点字词。

1.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同__,_____。

()不能尽其材__同__,____。

(3)其真无马邪__同__,_____。

(4)才美不外见_同__,_____。

最新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马说》教案精编版

最新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马说》教案精编版

2020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马说》教案精编版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马说》教案23 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一、作家研究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

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韩愈是唐代散文巨匠,同时也是对宋代作家极有影响的诗人。

人们对他的“以文为诗”(把诗歌写得散文化)谈得比较多,却很少注意他那更为突出的“以诗为文”的特点。

所谓“以诗为文”,是指用具有诗的情调、韵味等特色来写散文,即是说把散文给诗化了(但这并不等于从西方引进的新文体“散文诗”)。

我们说把散文诗化,或者说把散文写得很带诗意,并不限于写自然景物、抒情小品或对人物进行典型塑造和对事态进行艺术描绘;而是也可以用诗的情调、韵味来写说理文或评论文。

韩愈的散文特点之一就在这里。

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

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这些都让他感到明主难遇,在这种悲愤心情下,写下了《马说》。

二、课文研究“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韩愈《送孟东野序》)。

韩愈散文中,抒发不平之鸣的篇章不少,《马说》便是其中之一。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导学案(无答案)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导学案(无答案)

马说【学习目标】1、掌握短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背诵课文。

3、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4、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重点难点】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材料链接】1、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

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

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预习检测一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感情充沛。

借助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注音。

祗()骈()槽枥()食()马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其真无马邪()外见()二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解重点字词并翻译句子祗:一食:虽:且:等:安:材:通:(1)不以千里称也(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思考探究三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2.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课后夯实A.夯实基础1.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同__,_____。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 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 教案

语文八年(下)《马说》导学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 使学生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感,3. 了解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培养学生对人才的认识。

重点: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难点: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学法指导: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为此这课设计的学习活动有: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

-、导入新课: ( “伯乐相马”的成语,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关于“说’的文章——<爱莲说》。

三、作者及写作背景: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

第23课《马说》导学案2-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第23课《马说》导学案2-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八年级(下)语文《马说》导学案班级姓名一、明确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的寓意,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2、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遭遇。

二自主预习1、本文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家。

其散文尤为著名,是______ __________之一。

是唐代_______________的领袖。

2、给加点字注音。

骈.死( ) 槽枥..( ) 粟.()外见.( ) 食.马( )3、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食马者才美不外见食之不能尽其材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⑴骈.死于槽枥之间()⑵不以千里称.也()⑶一食或.尽粟一石()⑷食.不饱()⑸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⑹策.之不以其道()⑺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⑻执策.而临.之()()⑼只辱.于奴隶人之手()5、一词多义:策策之不以其道能虽有千里之能执策而临之安求其能千里也其食之不能尽其材以不以千里称也其真无马邪策之不以其道其真不知马也能以径寸之木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其真无马邪?7、填空:本文采用“”的写法。

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千里马”指;“伯乐”指;“食马者”指8、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⑴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千里马有怎样可悲的遭遇: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文中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⑹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⑺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⑻有一个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马说》导学案(八年级下册)

《马说》导学案(八年级下册)

自学促能力形成展示让魅力飞扬
教师寄语: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熟读全文,。

2.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3.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4.翻译并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重点】
翻译并背诵全文
【难点】
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
【学法指导】
1、结合注释,解决重点字词。

(小组内共同提出并解决)
2、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运用联系和想象,理解课文中的白描写法。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23《马说》教案【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23《马说》教案【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23《马说》教案【精编】一. 教材分析《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寓言故事,通过讲述一匹骏马被埋没的故事,表达了人才被埋没的悲剧。

文章通过对话的形式,揭示了当时社会人才不被重用的现象,号召人们要有识别人才的眼光,为国家社会培养和选拔人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针对《马说》这篇课文,他们可能对文中的人才观和社会现象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寓意,引导他们结合现实生活思考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能够翻译课文;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人才被埋没的悲剧,认识到人才对国家社会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翻译课文;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文中的人才观和社会现象,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3.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案例,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深化对问题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2.教学素材: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用于拓展学生的视野;3.教学设备:准备投影仪、音响等教学设备,为课堂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骏马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骏马有什么了解?接着教师简要介绍韩愈及其作品《马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随后,教师逐句讲解课文,解释生僻词语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

接着,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你们认为课文中的骏马具有哪些品质?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人才的重要性。

部编版8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马说

部编版8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马说

部编版8年级语文教材同步资料23 马说【学习目标】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3.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4.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习难点】1、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2、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韩愈初登仕途之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始终未被采纳,只得相继依附于节度使幕下,郁郁寡欢。

他一生多次被贬,纵有“忧天下之心”,却无施展之处。

2.文体常识“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祇()骈()槽枥()食马()粟()邪()奴隶()执策()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_________(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__________(3)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4)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____(5)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3、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食马者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2)才美不外见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3)不能尽其材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4)其真无马邪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4、解释下列一词多义词。

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2《马说》精品导学案

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2《马说》精品导学案

本课的设计初衷,是为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

作为教师要充分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只有孩子们有了自信,才有可能持续保持对某些事物的兴趣和热情。

“失败是成功之母”应该改为“成功是成功之母”,特别是在孩子刚开始对某些事物倾注热情和精力的时候,对他们自信心的保护至关重要。

所以强烈建议平时的测验应在学目标范围内尽可能的简单,最大限度的保持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正所谓“大道至简”,在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况下,教师的课堂要设计的简便扼要,要把较难的、复杂的问题、深刻的问题讲的轻松自然,诙谐幽默,像涓涓细流,于无声中浸润学生的思维。

本课在单元中,属于承上而启下的教学内容。

23.《马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归纳相关的文言现象,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2.了解文体特征,疏通文意,明确文章阐明的道理。

3.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作者介绍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

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背景资料《马说》大约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年—800年)之间。

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

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所以文中有“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文体知识"说"是古代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类似于现代的杂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23 马说 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23 马说 导学案

23 马说【学习目标】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3.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4.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习难点】1、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2、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韩愈初登仕途之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始终未被采纳,只得相继依附于节度使幕下,郁郁寡欢。

他一生多次被贬,纵有“忧天下之心”,却无施展之处。

2.文体常识“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祇()骈()槽枥()食马()粟()邪()奴隶()执策()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_________(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__________(3)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4)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____(5)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3、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食马者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2)才美不外见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3)不能尽其材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4)其真无马邪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4、解释下列一词多义词。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3《马说》精品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3《马说》精品导学案

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核心理论,提高学生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是当前教育教学研究所注重的重要环节之一。

2021年4月,教育部发布文件,对教育机构改革进行了深入和细致的解读。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作为一线教师,教育教学手段和理论知识水平是下一步需要进一步提高的重要能力。

本课作为课本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对核心素养进行了贯彻,将课堂环节设计进行了细致剖析,力求达到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理想状态。

《马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能够熟读并背诵课文中的精彩句子,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4、引导学生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方法,挖掘文章的现实意义。

一、自学环节(解决目标1)1、作者简介韩愈,字,代文学家、思想家。

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

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2、给下列字注音祗.()骈.()槽枥.()辱.()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其真无马邪.()才美不外见.()3、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4、翻译下列句子(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马说教学目标1、列举和马有关的成语。

2、解题。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简明,寓意深刻,通常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2.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寓意,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3.朗读文章,注重朗读语气的把握,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教学过程第 1 页共14 页一、导入新课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的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将学习的《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自主预学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 ) () 伯乐.()骈.死( ) 槽枥..相.马()粟.()外见.( ) 食.马( )(2)文学常识积累。

①《马说》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文学家。

他与柳宗元共倡古文,并称___________。

第 2 页共14 页②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也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相当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

初一学过的___________就属这一文体。

2.二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2)骈死于槽枥.之间()()..(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4)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5)安.求其.能千里也()()(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7)执策而临之()()..3.三读课文,口头翻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疑问摘要:三、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感情充沛。

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第 3 页共14 页(三)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解重点字词。

1.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同__,_____。

(2)不能尽其材__同__,_____。

(3其真无马邪__同__,_____。

(4)才美不外见__同__,_____。

2.一词多义执策而临之()其真无马邪?()(1)策(2)其策之不以其道()其真不知马也()食不饱,力不足()骈死于槽枥之间()(3)食一食或尽粟一石()(4)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策之不以其道()第 4 页共14 页(5)而(6)以而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四)三读课文,理解课文语句,翻译下列句子。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4.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5.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五)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2.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第 5 页共14 页3.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4.本文的写作手法有何特点?(六)总结归纳本文采用的写法,论述的问题,作者将比做“千里马”,将比做“食马者”,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之情,对不能知能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与鞭挞。

四、课堂练习(一)同步反馈1.给下列加点的注音①祗.辱()②骈.死()③槽枥()..④一食或尽粟.一石()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2.《马说》作者是(朝代)(姓名)。

文章短小精悍,通篇运用手法。

3.按要求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第 6 页共14 页(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或.尽粟一石:②虽.有千里之能:③才美不外见.:④且.欲与常马:5.翻译: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二)课内阅读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A、策之不以其道B、以丛草为林C、以至鸟兽木石D、不以善小而不为第7 页共14 页2.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封建统治者比作“”,将人才比做“”,而伯乐喻指,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

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作者借此表达了的心情。

4.对文章的中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 天下无马。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5.这篇文章托物寓意,抨击统治者的错误行为。

但作者没有正面阐明该怎么做。

参照最后一节,你认为他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五、拓展阅读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节选自韩愈《马说》)臣有二马,故常奇之。

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

介①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第8 页共14 页可二百里。

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节选自岳飞《论马》)①介:披上战甲。

②褫(chǐ):解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比.行百余里()2.翻译下列句子。

(1)安求其能千里也?(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3.在第二段文字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

4.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

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六、课后作业完成导学稿“拓展阅读”。

《马说》导学案答案第9 页共14 页二、自主预学1.lèpián cáolìxiàng sùxiàn sì2.①见课文下注释②《爱莲说》三、互动探究(二)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且/欲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三)1. “食”同“饲”,喂养“材”同“才”,才干、才能“邪”同“耶”,语气词相当于“吗”“见”同“现”,显现2.名词,马鞭动词,驾驭表反问,难道表推测,恐怕吃同“饲”,喂养助词,的代词,代“千里马”表修饰表转折按照拿或用(四)见教参第10 页共14 页1.本文要论述的是识别和发现人才的问题。

2.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与鞭挞。

3.“伯乐”比喻能识别和发现人才的人;“千里马”比喻人才。

4.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六)见《教参》四、课堂练习(一)同步反馈1.zhǐpián cáolìsùsì2.唐韩愈托物言志3.(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见教参5.见教参(二)课内阅读1、A2、食马者千里马圣明的君主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5、学生能联系当今的社会现实,说出自己的理解即可。

第一,要给千里马这样的人才创造展示才能的机会;第二,要发挥他们的长处,把他们放在最适合的位置;第三,要善于了解他们的需求;第四,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报酬,让他们乐于发挥自己的才干。

五、拓展阅读1.(1)等同,一样(2)及,等到(本题2分。

每小题1分)2.(1)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披上战甲奔驰,开始时它(们)好像并不很快……(本题4分。

每小题2分,译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3.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

(1分)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1分)4.要善待人才,要给人才充分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条件。

(2分,只答第一句给1分,答第二句给2分)板书设计托物寓意亮观点伯乐:善于识别人才的人痛惜↓↓(决定) ↓摆现象千里马:人才愤懑↓↓(埋没) ↓揭本质食马者:愚妄浅薄的统治者嘲讽怀才不遇思伯乐壮志难伸盼明君教学反思积累素材人生只有创造才能前进;只有适应才能生存。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我不知道将来会去何处但我知道我已经在路上。

思想如钻子,必须集中在一点钻下去才有力量。

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

为了做有效的生命潜能管理,从消极变为积极,你必须了解人生的最终目的。

你到底想要什么?一生中哪些对你而言是最重要的?什么是你一生当中最想完成的事?或许,你从来没有认真思量过生命潜能管理就是以有系统的方法管理自我及周边资源,达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