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第三章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气温曲线图的绘制
烟台常年月平均气温
月份 1 2 3 4 5 6 7 8
-3.5 5.3 气温 5.5
气温 30 /℃
单位:℃
9
10
11
12
-2.5
13.5 19.7 25
28.6 25.5 16.4 11.3 3.6
方法 一横月, 二纵温, 三网格, 四定点, 五连线。
20
10 0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
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
二、气温的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 2.气温的年变化
观察
气温/℃ 33 31 29 27 25 23 21
1、气温的日变化
气温最高值?出 现时间? (14时左右) 气温最低值?出 现时间? (日出前后) 温差是多少?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小时
冬天
高 低 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__,海洋气温__。
海陆位置
低 高 同纬度地带,冬季陆地气温__,海洋气温__。
气温的分布规律
1.低纬度地区气温__,高纬度地区气温__。 (从赤道往两极气温越来越___) 2.同纬度地带 夏季陆地气温__,海洋气温__。
冬季陆地气温__,海洋气温__。
气温的垂直分布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造成 山上、山下差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光照 B、气温 C、水分 D、土壤 5.一年中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 的差,叫做 A、气温日较差 B、气温月较差 C、气温年较差 D、气温季较差
6.一般来说,海洋气温最低月比陆地气温最低月 A、早一个月 B、晚一个月 C、早2个月 D、晚2个月 7.同纬度地带,冬季陆地气温比海洋 A、高 B、低 C、相同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地理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气温日变化: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
计算公式: 气温日较差 = 最高气温 - 最低气温
31℃ 最高气温:
出现时间: 14:00
最低气温: 24.5℃ 出现时间: 04:00
气温日较差是:
31-24.5=6.5℃
气温日变化
2.气温年变化
气温年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气温年较差: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
2.气温的分布规律
赤道0°
南北半球的气温从赤道 向两极逐渐降低
(1)从赤道向两极,气温有什么变化规律?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受纬度位置影响
随着纬度的升高,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照逐渐减少。 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
规律一:
低纬度气温高 高纬度气温低
气温由低纬度向两极逐渐降低
夏天来了,人们为什 么总喜欢到海滨渡假 呢?说明你的理由。
热带、温带、寒带四季气温变化的不同特征:
热带:各月气温都很高,气温年较差小。 A 温带:四季变化显著,气温年较差大。 B 寒带:各月气温都很低,但各月寒冷程度不同。 C
活动 完成下列要求
(1)读图最高月平 均气温的数值及月份 22℃ 7月 (2)读图最低月平 均气温的数值及月份 1.5℃ 1月 (3)算出该地气温年较差 22℃-1.5℃=20.5℃ (4)估算年平均气温 12个月温度相加除 以12
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
A B
A、B两点纬度位置相同,但温度差别很大A 0℃、 B 15℃,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地形不同
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平均海拔每升高100米, 气温降低约0.6℃。——气温垂直递减率
计算:山顶上的气温应该是多少?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哪幅图是南半球?为什么? 哪幅图是南半球?为什么?
甲图
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北半球的 月是夏季 南半球是冬季) 月是夏季, 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北半球的7月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
热带、温带、寒带四季气温变化的不同特征: 热带、温带、寒带四季气温变化的不同特征:
热带:各月气温都很高,气温年较差小。 热带:各月气温都很高,气温年较差小。 A 温带:四季变化显著,气温年较差大。 温带:四季变化显著,气温年较差大。 B 寒带:各月气温都很低,但各月寒冷程度不同。 寒带:各月气温都很低,但各月寒冷程度不同。 C
图3、14 、
表述为“ 冬季气温 0℃ 以上表述为“温和”、0℃以下为“寒 ℃ 以上表述为 温和” ℃以下为 冷” 夏季气温2 ℃ 以上表述为 炎热” 表述为“ 夏季气温 0℃ 以上表述为“炎热”、20℃以下为“凉 ℃以下为 爽”
3. 绘制气温曲线图 (1)绘出横坐标轴,把它平均分成12 ) 段,逐月标上月份。 (2)绘出纵坐标轴,按相等的温度 ) 差标上气温刻度。 3) (3)将表中各月的气温数据用点标 注出来。 (4)用平滑的曲线把各点连接起来, 划出一条曲线。
P51 活动 1.完成下列要求 完成下列要求
(1)读图最高月平 ) 均气温的数值及月份 22℃ 7月 ℃ 月 (2)读图最低月平 ) 均气温的数值及月份 1.5℃ 1月 ℃ 月 (3)算出该地气温年较差 ) 22℃-1.5℃=20.5℃ ℃ ℃ ℃ (4)说明该地气温的年变化 ) 该地气温夏热冬温, 该地气温夏热冬温, 年较差大,四季分明。 年较差大,四季分明。
气温/° 气温 °C
25 20 15 10 5 0 -5 -10 -15 -20 -25
P51活动 2.画一幅气温曲线图 活动 画一幅气温曲线图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掌握气温的测量单位和个人感受温度的差异;3. 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分析气温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2. 利用地图和图表,学会解读和分析气温分布情况;3. 运用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气温影响因素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关爱环境的意识;2.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气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难点:1. 气温分布规律的深入理解;2. 影响气温分布因素的综合分析。
三、教学准备教师:1. 准备相关气温数据和图片;2. 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道具;3.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环境。
学生:1. 预习相关知识;2. 准备笔记本和文具;3.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气温变化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气温的兴趣,提问:“你们觉得气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 讲解:讲解气温的概念、测量单位和个人感受温度的差异。
举例说明气温对生物、农业、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3. 分析:展示世界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气温分布规律。
提问:“你们发现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如纬度、海陆、地形等。
举例说明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气温。
5. 实践: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如调查当地气温分布、分析气温数据等。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气温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知识点,整理笔记;2. 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分析影响当地气温分布的因素;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课堂表现、知识掌握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气温和气温分布(市优质课精选)
气温日较差=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
气温 ℃
30 15 0 15 30 45 60
北半球某陆地 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北半球某海洋
气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变化曲线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份
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
气温曲线图的绘制
某城市常年月平均气温
2
-3.5
年平均气温= 一年中各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
时间
0
2 7
4 4
6 3
8 9
10 12 14 16 13 17 21 18
18 20 22 13 12 10
气温℃ 9
一横、二纵
三描点、四 连线
气温℃
33 31 29 27 25 23 21
气温日变化曲线图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时
C.七月 D.八月 3 影响全球气温分布的基本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C.纬度位置 B.洋流因素 D.地形因素
夏季海边的人们
喜欢洗海澡避暑 一山有四季 十里不同天 海陆位置
桔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纬度因素 海拔因素
123
● A
等温线稀 疏的地方, 气温差别 小 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
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思考
夏季,居住在海边的人们
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
A ●
● B
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
A●
B ●
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
A
喜马拉雅山 脉
B
长江中下游 平原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知道气温的计量单位。
2. 使学生掌握气温的分布规律,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3.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天气数据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气温的概念,气温的分布规律。
难点:气温分布规律的解释,世界气温分布特点的掌握。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气温的概念、计量单位以及气温分布规律。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3. 利用地图观察法,让学生观察世界气温分布图,加深对气温分布规律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准备气温的相关图片、数据和案例。
2. 准备世界气温分布图。
3. 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气温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气温这一天气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气温的概念和计量单位:介绍气温的定义,解释摄氏度、华氏度等温度单位,让学生掌握气温的基本知识。
3. 分析气温分布规律:讲解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对气温分布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4. 观察世界气温分布图:让学生观察世界气温分布图,分析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加深对气温分布规律的理解。
5.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地区的气温分布案例,使学生掌握气温分布规律在实际中的应用。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一张简单的气温分布图,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延伸:1. 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气温分布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
2. 分析人类活动对气温分布的影响,如城市热岛效应等。
七、教学互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气温分布规律的理解。
2. 开展课堂问答,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
八、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气温分布图作业,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教学改进:1.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使之更符合学生的需求。
2. 改进教学方法,如增加实地观测气温的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4.1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4)北半球颜色多, 且稀疏,气温差异小,主要是因为南半球的
等温线密集且弯曲度大, 海洋面积广阔。
三、气温的空间分布
活动指导 三
从图4.6中读出世界7月平 均气温的分布特点。
【读图提示】 (1)读图名。 (2)辨别图例,不 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气温 值。 (3)红色曲线表示 等温线,数字表示的是气 温值。 (4)无论是南半球 还是北半球,颜色都以玫 红色和黄色为主,除南极
三、气温的空间分布
活动指导 一
从图4.4中读出世界年平均 气温的分布规律。
【读图提示】
(1)读图名。
(2)辨别图例, 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 的气温值。
(3)红色曲线是 等温线,数字表示的 是气温值。
(4)年平均气温 高于20℃的地区,大
图4.4 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规律总结】 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是从赤道地区向
等温线的绘制 .
等温线的绘制
判读等温线图
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
观 察
从两极到赤道,气温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变化的原因?
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 . AB
思
考
A、B两点纬度位置相同,但温度差别很大,为什么?
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 赤道及其附近地区气温最高,由赤道向两 极,气温逐渐降低。
• 年平均气温高于20℃ 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 北回归线之间,低于-10 ℃ 的地区主要分布 在南北极圈以内。
在近地面温度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 温区,就像凸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 域,所形以成就城被市形热象岛地效称应为的城主市要热因岛素。有城市下垫面、人工热源、 空气污染、绿地减少、人口迁徙等。
三、气温的空间分布
2.你知道赤道雪山(峰)吗?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汇报人:日期:•气温的变化•气温的分布•气温的影响因素目录•气候变化对气温的影响•气温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研究展望01气温的变化日夜气温变化白天升温,夜晚降温01这是大多数地区气温的典型变化模式。
在白天,太阳的辐射能量会导致气温上升,而在夜晚,由于缺乏太阳辐射,气温通常会下降。
最高温和最低温的时间02在一天中,最高温通常出现在下午2点至4点之间,而最低温则通常出现在凌晨4点至6点之间。
季节性变化03在夏季,白天的温度通常较高,而夜晚的温度则相对较低。
在冬季,情况正好相反。
这两个季节的气温较为温和,通常介于夏季和冬季之间。
春季气温逐渐升高,而秋季气温则逐渐降低。
季节气温变化春季和秋季夏季的气温通常较高,尤其是在赤道地区。
在北半球的夏季,气温通常比冬季高20°C至30°C。
夏季冬季的气温通常较低,尤其是在极地地区。
在北半球的冬季,气温通常比夏季低20°C至30°C。
冬季纬度纬度对气温有显著影响。
靠近赤道的地区通常较炎热,而靠近两极的地区则较寒冷。
这是因为太阳的辐射在赤道附近最强,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减弱。
海拔海拔对气温也有影响。
海拔越高,气温通常越低。
这是因为随着海拔的升高,大气压力降低,空气能够吸收和传导的热量也减少。
地理位置与气温变化02气温的分布随着纬度的升高,气温通常会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地球自转的倾斜角度使得太阳辐射在赤道地区最为集中,而高纬度地区则接收较少的太阳辐射。
纬度对气温分布的影响不同纬度地区的气温差异通常以摄氏度(°C)为单位。
例如,赤道地区的平均气温通常比极地地区高出约20°C。
不同纬度地区的气温差异极端气温(如最高和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不同纬度地区。
例如,热带地区经常出现高温,而极地地区则经常出现低温。
极端气温的分布纬度与气温分布经度与气温分布经度对气温分布的影响经度对气温分布的影响相对较小,但某些地区可能会受到季风、洋流等因素的影响。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地理教案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2.掌握全球气温分布规律,分析其影响因素。
3.能够运用气温数据绘制气温分布图,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温的概念、全球气温分布规律。
2.难点:气温分布规律的影响因素。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组气温数据,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理解气温的概念(1)讲解气温的定义:气温是指空气的冷热程度。
(2)展示气温计,介绍气温的测量方法。
(3)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单位:摄氏度(℃)。
3.全球气温分布规律(1)展示世界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气温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有何特点?(3)分析原因:赤道地区接受太阳辐射较多,两极地区接受太阳辐射较少。
4.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1)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纬度因素,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气温分布?(3)举例说明:沿海地区气温较内陆地区气温变化幅度小;高山地区气温较低。
5.气温分布图的绘制(1)讲解气温分布图的绘制方法。
(2)引导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地区,收集气温数据。
(3)学生合作绘制气温分布图。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点评。
(3)布置作业:结合气温分布图,分析我国气温分布特点。
四、教学反思1.增加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在分析气温分布规律时,可以引入更多实际案例,增强学生的兴趣。
3.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重难点补充:1.重点:(1)教师:同学们,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谈论气温,那么大家知道气温在地理学中是如何定义的吗?学生:气温是不是就是空气有多热?教师:很接近了,气温确实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我们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
大家知道我们是如何测量气温的吗?学生:用气温计!教师:对了,我们常用的温度计就是用来测量气温的。
那么,谁能告诉我,我们通常在哪些情况下会特别关注气温的变化?学生:出门穿衣服啊,还有farmer'smarket(农贸市场)上卖蔬菜水果的时候。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气温/℃ 气温 ℃ 30
20
1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份
课堂练习
1、陆地每天最高气温值一般出现在什么时 、 最低气温值又出现在什么时候? 候?最低气温值又出现在什么时候? 2、北京某日最 高气温为 ℃,最低气温为 、 高气温为32℃ 18℃,气温日较差为多少? ℃ 气温日较差为多少? 3、北京某年7月平均气温为 ℃,一月是﹣4.7℃, 、北京某年 月平均气温为 月平均气温为28℃ 一月是﹣ ℃ 气温年较差是多少? 气温年较差是多少?
第2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学习目标
1.对照“气温的变化”图,能简单描述气温日变 对照“气温的变化” 对照 化和年变化规律, 化和年变化规律,掌握计算较差的方法 2.根据月平均气温数据,能熟练绘制气温曲线图 根据月平均气温数据, 根据月平均气温数据 3.理解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和分布规律 理解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和分布规律
气温曲线图的制作方法
(1)绘出横坐标轴,把它平均分成 段,逐月标 )绘出横坐标轴,把它平均分成12段 上月份。 上月份。 (2)绘出纵坐标轴,按相等的温度差标上气温刻度。 )绘出纵坐标轴,按相等的温度差标上气温刻度。 (3)将表中各月的气温数据用点标注出来,再用平 )将表中各月的气温数据用点标注出来, 滑的线把各点连接起来,画出一条曲线。 滑的线把各点连接起来,画出一条曲线。 (4)在图的适当位置写上图名,完成气温曲线图。 )在图的适当位置写上图名,完成气温曲线图。
一、气温和气温的测定
思考: 思考: 什么是气温?用什么符号表示? 1、什么是气温?用什么符号表示? 怎样读? 怎样读? 气温用什么来测量? 2、气温用什么来测量?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共38张PPT
气温的变化和气温的分布
1、气温的变化
说明一天中的气温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气温是指 空气的温度,常用摄氏度(℃)来表示。
一天中的气温变化 测量次数 一般四次 2时 8时 14时 20时
2、气温的测定
气温的观测:
用放在百叶箱里的温度计测得 的。人工观测通常每天在8时、 14时、20时、2时测。
本课结束,同学们 再见
( A)
A.1月
B.7月
C.8月
D.2月
• 在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中你还能找到什 么规律,与同学交流
等温线稀疏,则各地气温相差不大
等温线密集,表示各地气温相差悬殊 等温线平直,表示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较少
等温线弯曲,表示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很多
等温线和海岸线平行,表示气温因距海远近而不同,以 距海远近因素为主 等温线是东西走向,表示温度因纬度而不同,以纬度 因素为主
(2)从等温线的疏密程度看,1月和7月的南、北半球 分别有什么差异?
从等温线的疏密程度看,1月北半球等温线比南半球 的密集,7月南半球等温线比北半球的密集。
AB
(3)北半球同纬度的大陆和海洋相比, 1月哪里气温高?7月哪里气温高? 北半球同纬度地带,1月大陆气温低于海洋, 7月大陆气温高于海洋。
纬度因素 海陆因素 地形因素
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 降低
同纬度的陆地与海洋气温 不同
山地随海拔是增高而降低; 海拔每增高100米气温就
约下降0.6℃
(6).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低纬度
_非__洲___是最炎 热的大陆_南__极___洲_
是最寒冷的大陆。
气温的分布的最 基本规律是从
低__纬__度__向_高__纬__度_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全面版
2.气温年变化 (1)含义: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称为气温年变化。如 图 3-2-2:
图 3-2-2 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2)规律:地球上绝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在一年中有一个最 高值和最低值。北半球陆地上,7 月份气温最高,1 月份气温 最低;海洋上,8 月份气温最高,2 月份气温最低。南半球正 好相反,陆地上,1 月份气温最高,7 月份气温最低;海洋上, 2 月份气温最高,8 月份气温最低。
【答案】C
二、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1.气温日变化 (1)含义: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称为气温日变化。如 图 3-2-1:
图 3-2-1 气温日变化曲线图
(2)规律:陆地上一天中气温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 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的 14 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3)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 温日较差。
冷水江市的气温日较差是( )
A.10.5℃
B.9℃
C.11.5℃
D.67.5℃
【名师点拨】从图中信息可知,该图为某日气温变化曲线
图。该地区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为 39.0℃,出现在 14 时左右;气 温最低值为 27.5℃,大约出现在 5 时。而气温日较差就是最高 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
【答案】(1)B (2)C
一、气温的计算 1.日平均气温测量次数:一天 4 次(通常在北京时间 8 时、 14 时、20 时、2 时观测)。 2.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1)最高气温:某一时段内出现的空气温度最高值称最高气温。 (2)最低气温:某一时段内空气温度出现的最低值称最低气温。 3.气温的计算 (1)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数。 (2)月平均气温:一月中各日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 (3)年平均气温:一年中各月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确定)
测量工具:温度计
百叶窗
气温的观测
• 气象台站观测记录的气温是用放在百叶箱里 的温度计测得的。
日平均气温
观 察
( 7 + 15 + 12 + 4 ) ÷4 = 9.5℃ 4次观测中的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分别是多少度?
思 考
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如何计算?
重点
讨论: 气温的变化有没有规律性?
日变化
B
A
高 低 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__,海洋气温__。
A
B
低 高 同纬度地带,冬季陆地气温__,海洋气温__。
规律二:
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 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
A B
A、B两点纬度位置相同,但温度差别很大A 0℃、 B 15℃,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地形不同
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平均海拔每升高100米, 气温降低约0.6℃。——气温垂直递减率
第三章
天气和气候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气温与生活
气温的变化
气温的分布
气温与生活
海滩:炎热夏季的好去所
沙漠中的房屋
冬季流行的饮食:火锅
闽北受冻害的蕃木瓜
活动
P50 阅读材料,说明气温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
材料1, 说明气温与
着装 的关系.
材料2, 说明气温与 饮食习惯 的关系. 材料3, 说明气温与 建筑物 的关系. 材料4, 说明气温与 农业生产 的关系. 材料5, 说明气温与 交通方面 的关系.
会画吗?
气温/°C
25 20 15 10 5
0 -5 -10 -15 -20 -25
P51活动 2.画一幅气温曲线图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海陆分布
海洋对气温的影响
海洋是热的不良导体,能够吸收和储存大量的热量,因此海洋对气温的影响较大。沿海地区的温度变 化相对较小,内陆地区则变化较大。
夏季与冬季海陆气温差异
夏季时,由于海洋温度较低,陆地温度较高,因此海洋上空的气温低于内陆地区;冬季时,海洋温度 相对较高,陆地温度较低,海洋上空的气温高于内陆地区。
不同种类的动植物对气温的适应性不同,一些耐寒或耐热的物种能在极端气温下生 存,而大多数物种则需要相对温和的气温。
气温的变化会影响动植物的分布和栖息地,一些物种可能会因为气温的变暖而迁移 到更冷的地方,而另一些物种则可能因为气温的变冷而面临灭绝的风险。
对水循环的影响
气温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水循环的过程, 包括蒸发、降水、径流等环节。
地形地貌
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地形地貌的不同对气温产生影响。例如 ,高山、高原地区的气温通常比平原地 区低,因为高山、高原地区海拔较高, 空气稀薄,保温能力较弱。
VS
不同地形下的气温差异
在相同纬度和海拔高度下,不同的地形地 貌也会导致气温的差异。例如,山谷和盆 地的气温通常比周围地区高,因为这些地 形有利于保温;而沙漠和草原等开阔地形 则容易导致气温波动较大。
温度的测量
总结词
温度的测量通常使用温度计来完成, 温度计通过测量物体的热量来感知温 度。
详细描述
温度计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水银温 度计、酒精温度计和数字温度计等。 在测量温度时,应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并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温度的影响因素
总结词
影响温度的因素包括纬度、地形、海拔、大气环流和洋流等。
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进程中大面积的地 面硬化、热岛效应等因素, 也加剧了气温的升高。
七年级地理上册 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月平均气 温最高月 月平均气 温最低月
北半球 陆地 7月
1月
北半球 海洋 8月
2月
南半球 陆地 1月
7月
南半球 海洋 2月
8月
第二页,共十八页。
一二
4.气温的日较差与年较差
(1)气温日较差:一天中
最高气温与
最气低温的差。
(2)气温年较差:一年内 最高月平均气温与
最月低平均气温的差。
5.气温的观测与平均气温的计算
一二
解析(jiě xī):
答案(dá àn):D
第十三页,共十八页。
1-2
3
4
5
读某地某日气温变化(biànhuà)曲线图,完成第1~2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kàn chū),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 )
A.正午12时
B.约14时
C.日出以前
D.子夜
2.第气1温题日,读较图差可指知一,1天4中时最对高应气的温曲与线最点低位气于温整之条差曲。线这的一最天高的处气,为温39日℃较。差是关闭 ( 第2题) ,气温日较差是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该地这一天的 A最.10高.5气℃温为39 ℃B,.最9 ℃低气温为27.5 ℃,因此其气温日较差为11.5 ℃。 关闭
一二
二、气温的分布
1.气温的水平(shuǐpíng)分布通常用等温线图
来表示。在等温线图中,
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 2.等温线的判读
。相等(xiāngděng)
等温线封闭
等温线 分布
密集 稀疏
中心气温低为 中心气温高为 气温差异 大 气温差异 小
低温(dīwē中n) 心 高温 中心
第四页,共十八页。
第六页,共十八页。
3.2气温和气温的分布课件-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
思考???
为什么最高气温出现在下午14点左右,而不是正午12点? 就对流层大气来说,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很少,大气的热量主要
来自地面辐射。所以说,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正午12点的时 候,太阳辐射最大,但是地面辐射有滞后作用,到14点左右达到最大值。
为什么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日出以后,随着太阳高度角的逐渐增大,太阳辐射不断增强,地面
人们根据各地热量状况 的总体差异,将全国划 分为不同的温度带。
部分地区一年一 熟,青稞。
在不同的温度带内,生 长不同的农作物,耕作 制度也不一样。
寒温带
一年一熟,春小 麦、马铃薯等。
青藏高原高寒区 热带
中温带 暖温带
一年一熟,春小 麦、玉米、大豆、 甜菜。
两年三熟/一年 两熟,冬小麦、 玉米、玉米、甘 薯、花生等。
获得的热量不断增多,地面温度不断升高,地面辐射不断增强。大气 吸收地面辐射,气温也跟着不断上升。
2. 气温的年变化
气温在一年中的变化叫年变化。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 计算公式: 气温年较差 = 最高月平均气温 — 最低月平均气温
请根据提供的A地气温数据,绘制气温的年变化曲线图
青藏高原高寒区
暖温带 亚热带
热带
热带
练习
思考题:
1. 东北平原属于哪个温度带? 中温带
2. 华北平原属于哪个温度带? 暖温带
3. 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于哪个温度带? 亚热带
4. 西藏自治区属于哪个温度带? 青藏高原高寒区
二、中国的温度带
在不同的温度带 内,生长不同的 农作物,耕作制 度也不一样。
部分地区一年一 熟,青稞。
气温在一天中的变化叫日变化。
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目录
• 气温的变化 • 气温的分布 • 温度带 • 练习与思考
01 气温的变化
一天中气温的变化
01
02
0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早晨气温逐渐升高
随着太阳的升起,地表吸 收太阳辐射能逐渐增加, 导致气温逐渐升高。
中午气温最高
在太阳辐射最强的时候, 地表吸收的热量也最多, 导致气温达到一天中的最 高点。
陆地温差大
陆地相对于海洋的热容量较小, 对气温的调节作用较弱,因此陆 地上的温度变化较大。
地形因素对气温分布的影响
高海拔地区气温较低
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对地面 的保温作用减弱,导致气温较低。
山脉对气温的影响
山脉的走向、高度和坡度等因素都会 影响气温的分布,如山脉的背风坡和 迎风坡的气温差异。
气温变化的规律
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由于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轴之间的夹角 导致太阳辐射在赤道附近最强,向两 极逐渐减弱,因此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大陆性气候气温年较差大
大陆性气候地区夏季温度高、冬季温 度低,因此气温年较差较大;而海洋 性气候地区受海洋调节作用影响,气 温年较差较小。
随着海拔的升高,大气层厚度减小, 对地表的保温作用减弱,导致气温降 低。
温带地区农业以种植小麦、玉 米等作物为主,人们穿着适中
,房屋保暖性能一般。
亚热带地区农业以种植水稻、 柑橘等作物为主,人们穿着轻
薄,房屋通风性能好。
热带地区农业以种植橡胶、咖 啡等作物为主,人们穿着短袖 短裤,房屋通风性能极好。
04 练习与思考
基础练习题
基础练习题1
请绘制一幅气温曲线图,表示某 地区一月份的气温变化。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教案】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气温的概念和测量方法,掌握气温的计量单位和常用的温度转换公式,理解气温的分布规律。
2.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气温的变化原因,掌握气温的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气温的概念和测量方法2. 气温的计量单位和温度转换公式3. 气温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幅气象图,引发学生对气温的认识和兴趣,并让学生观察图中的气温分布情况。
2. 知识讲解(1) 气温的概念和测量方法介绍气温的定义:气温是指空气中分子的热运动所表现出的热量高低。
讲解气温的测量方法:常用的测温工具有温度计和红外线测温仪。
(2) 气温的计量单位和温度转换公式介绍气温的计量单位:摄氏度(℃)和华氏度(℉)。
讲解摄氏度和华氏度的转换公式:℃ = (℉ - 32) × 5/9,℉ = ℃ × 9/5 + 32。
(3) 气温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讲解气温的分布规律:气温随纬度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规律,越接近赤道气温越高,越接近两极气温越低。
介绍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纬度、海洋和陆地分布、海洋暖流和寒流、海拔高度、地形等。
3. 案例分析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温分布图和相关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气温分布的原因,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特殊气温现象。
4.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城市,收集该城市过去一年的气温数据,并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学生可以通过互相交流和比较,总结出该城市气温的季节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
5. 总结归纳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计量单位和温度转换公式,以及气温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四、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
2. 设计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问题,检查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理教案-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地理教案-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教学目标1.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2.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能够运用气温分布图分析气温的空间变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气温的概念、气温的分布规律。
2.教学难点: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
2.气温分布图。
3.气温测量工具。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气温的概念及测量1.导入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气温是什么吗?我们如何测量气温?”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气象知识,为新课内容做好铺垫。
2.讲解气温的概念通过多媒体展示气温的定义:气温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单位为摄氏度(℃)。
解释气温的测量方法:使用温度计,将温度计置于空气中,待温度稳定后读取数据。
3.实践操作分组让学生亲自测量教室内外的气温,记录数据。
学生分享测量结果,讨论气温在空间上的变化。
强调气温在地理研究中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气温的分布规律1.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气温的概念及测量方法,那么我们来探讨一下气温的分布规律。
2.讲解气温分布规律以多媒体形式展示世界气温分布图。
讲解气温分布的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从低海拔向高海拔逐渐降低。
3.分析气温分布原因讲解太阳辐射对气温分布的影响:太阳辐射是气温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赤道地区太阳辐射强烈,气温较高;两极地区太阳辐射较弱,气温较低。
讲解地形对气温分布的影响:高海拔地区气温较低,低海拔地区气温较高。
4.案例分析以我国为例,分析我国气温分布特点。
强调气温分布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三课时:气温分布的应用1.导入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及分布规律,那么我们来探讨一下气温分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讲解气温分布应用以多媒体形式展示气温分布与农业生产、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关联。
讲解气温分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气温分布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如南方气温较高,适合水稻种植;北方气温较低,适合小麦种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能看懂较简单的天气形势图;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和保护大气的重要性。
2、知道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理解平均气温的含义;初步学会计算日、月、年平均温度及年较差的方法。
3、学生能够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根据气温曲线图说明某地气温日变化、月变化与年变化的规律。
关于“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的总体教材分析气温是天气和气候的主要组成要素,涉及面广、理论性强,所以应采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亲身体验的方法,利用对比法、多媒体手段进行学习。
气温的测定,主要讲解气温的表示符号及读法,气温的观测和计算方法气温的变化,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气温的日变化;气温的年变化,主要从两个侧面说明,一是南北半球一年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的时间,而是热、温、寒三带四季气温变化的特征不同;气温的年际变化。
气温的世界分布,首先讲解了等温线知识,它是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的关键。
本部分即重“地”又重“理”,将世界气温水平分布的规律与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纬度、海陆、地势、洋流等结合,使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结合。
又为后面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和气候特征打下基础。
关于“世界气温的分布”的教法建议对于气温的“空间变化(即世界的分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地图,学会从“整体到局部” 逐步分析的方法。
注重从图上直接得出结论,将分布规律与影响因素联系起来分析。
1、全球年平均气温曲线变化规律---纬度位置(太阳) 2、南北半球的不同---海陆影响 3、陆地上的不同---地形地势影响 4、海洋上的不同---洋流影响 5、极值---局部最冷最热的地方 6、人类对气温的影响,可以简单的讲解。
为了避免单纯的灌输,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切忌教师不要直接给结论。
对于“气温的测定”的教法建议对于“气温的测定”的学习,应该适当地补充气象观测的内容,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参观气象园中的百叶箱,实际读一读温度计,或利用投影等多媒体使学生对气温的测量方法(温度计安放的位置、观测时间的设定)、数值的采集与处理等有所了解,并进一步了解我们所说的温度是指一个时期内的平均温度。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步步的观察,但是不要只告诉结论。
关于“气温的变化”的教法建议关于“气温的变化”,主要讲解气温的时间变化,建议步骤如下: 1、从学生的日常感受入手,一天中有冷热,一年中有冷热,为什么?(因为热量主要来于太阳照射) 2、是否太阳一照射温度就会立刻升高呢?太阳一落山温度就立刻降低呢?(不是) 3、出示动画,使学生明确大气温度的直接来源是地面,太阳的热量先传到地面然后到大气,有一个过程,所以一天中最高温不是12时而是14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同样道理,一年中温度最高值并不出现在太阳直射或接近直射时,而是稍有滞后,最低值也不出现在太阳最斜射的时候。
如北半球最高温出现在7月,最低温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
4、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将气温连续变化的过程更直观地表示呢?(用气温曲线图,气温指平均气温) 5、如何利用月气温曲线说明一个地方、不同季节的气温特点呢?(热带、温带、寒带气温特征的描述)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教材分析气候是本章的关键性知识,也是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知识。
气候是多年天气状况的综合,所以要掌握气候知识必须从天气入手。
教材以天气预报为例,引出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与区别。
这种处理形式,比较贴近社会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很自然的揭示了天气与气候的共性与差异,即天气是对大气状况的定量描述,而气候是对大气状况的定性描述;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对于天气部分,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重点应放在使学生能够明确天气预报中各符号和数字的含义,能够从地理角度理解“天气预报”中各项内容的含义。
这部分教材紧密结合实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教法建议建议将讨论法、学习指导法和讲授法等结合起来进行授课。
对于“天气”的学习,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实例或多种媒体资料,引导学生读天气形势图、听天气预报,考虑天气预报中包括的主要项目是什么?状况如何?教师在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的基础上,给予指导订正。
并及时反馈,使学生明确天气预报中各种符号和数字的含义,真正从地理角度理解天气预报各项内容的含义。
关于“气候”内容较为抽象,在授课时教师可以采取下列步骤: 1、根据学生实际生活,列举本地区的气候特征,如北京“冬天寒冷干燥,夏天高温多雨” 2、引导学生思考“气候特征是如何得出来的?它与每一天的天气什么关系?”(是由多年的天气特征综合出来的) 3、气候特征是否像天气一样经常会变呢?(不会,气候是定性的描述,比较稳定) 4、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将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填表,以增加学生的印象。
5、为了及时巩固,应给出一些天气与气候的实际内容让学生判断,以彻底区分这两个概念。
投影片:(1)气温观测数据;(2)日(周、月、年)均温的计算公式;(3)日气温曲线图;(4)三带气温曲线图;(5)等温线的画法;(6)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投影片1、2)一组观测数据,怎样计算出日均温?(生思考回答)。
出示计算公式,验证学生回答及计算结果(出示动画并讲解)使学生明确大气温度的直接来源是地面,太阳的热量先传到地面然后到大气,有一个过程,所以一天中最高温不是12时而是14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同样道理,一年中温度最高值并不出现在太阳直射或接近直射时,而是稍有滞后,最低值也不出现在太阳最斜射的时候。
如北半球最高温出现在7月,最低温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将气温连续变化的过程更直观地表示呢?(用气温曲线图,气温指平均气温)请将你的设想画出来(学生活动)(投影片3)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日均温,将二者的交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就是气温曲线。
你能画出一个地方一年的气温曲线图吗?(纵坐标用月平均温,横坐标从1月---12月)(学生讨论)图中的横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三个温度带的气温变化特征是什么?在语言叙述上有什么规律?(说明:因为温带的范围较广,所以接近热带或寒带地区的语言叙述冷热的程度有所不同)(投影片5)图中各点表示年平均温度,请在这张图上画出13℃、15℃温度曲线(用平滑曲线连接气温值相等的点)(投影片6)此图表是世界不同地区多年的.平均温度,图中气温相等的点连接的线就是等温线。
我们借助等温线来研究气温的空间分布。
(教师指导读图方法)分析等温线图,可以采用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 逐步分析的方法。
请大家讨论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并分析形成此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学生分组讨论)(总结)通过以上学习可知,气温是随着时间和空间不断变化的。
大气温度主要来于太阳,所以影响温度最主要的因素是纬度位置,然后是海陆位置,再就是地势和洋流。
在分析具体问题时必须注意分清主次。
这是分析地理事物分布规律的一种方法。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三方面的要求,本节课设计了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气温的测定,主要使学生明确气温观测的方法和重要性。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参观,或建立简易的气象园进行实际的测量,没条件的可以看录像或图片。
第二个环节是分析气温的时间变化,时间变化的长短不同,有日、月、年变化,通过实际的计算,使学生明确三者计算的方法一致,看到的各图中的气温是平均值的连线。
对于时间变化中很重要的一个是使学生明确太阳是气温的来源,但地面是气温的直接来源。
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一个过程,设计动画辅助理解。
明白这一点,对后面所学“地势越高,离太阳越近了,为何温度反而越低?”很有帮助。
对于热温寒三带气温特征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从低纬到高纬,由热到冷,各种气温特点的描述有规律及差异,为后面学习世界不同地区气候特征的内容打基础。
第三个环节是分析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
首先是解决等温线的概念。
因为学生已经学过等高线,所以并不难理解。
最重要的部分是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原因的探讨。
为了使纷乱的内容条理清楚,主次分明,教给学生“从整体到局部” 的读图方法。
同时利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利于学生思维的互相激发,培养学生的能力。
为考察学生的理解情况,设计相关的反馈题。
总之,在这一节课中注意了学生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注意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指导。
每一部分绘图、读图、用图都是学生活动在先,教师指导在后,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
计算机课件:(1)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2)天气形势图;(3)各种常用的天气符号图;(4)风向示意图;(5)气象观测仪器----百叶箱、温度计;(6)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图。
(模仿练习)请你仿照投影片内容作本地区的天气预报,其他同学认真听,看是否有问题并进行适当的补充(学生活动)(注意天气预报用语及与当时天气状况的基本吻合)(教师讲解)为了更好了解一个地区的天气状况,人们制作了天气图,在图中用各种符号和数字表示天气状况,你了解它们的含义吗?(常见天气符号与风向示意图投影片)在天气图中,为了更直观便捷地显示不同的天气状况,人们设计了一些符号(学生辨认,提醒学生注意:风向是指风来的方向,天气预报中风力较小时一般不在图中表示)(承转)有一个广州人说他长这么大还没有看到下雪,你能很快地告诉他何时到何地能看到雪吗?(开放性问题,学生可以任答,只要合理即可)为什么不看天气预报,你也能很快地告诉他呢?(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地方的气候是稳定的,是多年天气状况综合出来的,不必看每天的天气预报也可以推测到的)你能描述你居住地区的气候特点吗?(引导学生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说明)这种气候特征在几年、几十年内会有很大的变化吗?它与我们前面所说的天气有何不同呢?请你完成下面表格根据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三方面的要求,设计了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以天气预报为例,使学生了解天气预报中包含的主要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用世界天气为例,主要是使学生有全世界的观念,而且潜在的可以看出气温的分布是时间、空间的分布都有不同的。
为后面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个环节是进行模仿联系和天气预报图的读法训练,以使学生更好的运用天气预报图,形成一种从地理角度解释天气现象的意识。
第三个环节是从学生实际的生活体验入手,引入气候的概念及与天气的关系,因为后面才学到具体的气候知识,所以不要更多的讲解气候的内容,重点应放在明确天气与气候的关系,能够正确的辨别这两个概念即可。
上述各个教学环节,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重视日常生活体验,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但是因为内容繁杂,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加强,使学生产生学习本章内容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