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李清照作品专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作品专练
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①
李清照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②斜欹,枕损钗头凤。

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注释】①此词很难确切系年,当作于丈夫赵明诚重新出仕,而李清照自己仍独自留居青州时,夫妻二人曾有过短暂的离别。

②山枕:枕头。

古代枕头多用木﹑瓷等制作,中凹,两端突起,其形如山,故名。

1.下列对本词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首三句,词人由春景落笔,既是对春天来临总的概括,亦是怀春之情已动的流露。

B.上片末两句,貌似直露,实则含蓄,传递出词人对丈夫矢志不渝的情意。

C.词的下片选取了闺中生活的三个典型细节,表明其心境郁闷,慵懒至极。

D.全词从白天写到夜晚,刻画出一位热爱生活、向往幸福、深切思念丈夫的思妇形象。

2.“柳眼梅腮”一句历来被称为“易安奇句”,请结合词的上阙简要分析。

(6分)
【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

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解答】(1)B.“矢志不渝的情意”错,这里是表达的是别后相思和失落之感。

(2)“柳眼梅腮”,以拟人之笔,细腻地描摹出她对万物复苏的审美情感。

“柳眼”,是说杨柳初生的嫩叶象人刚刚张开的睡眼;“梅腮”则创造性地刻画出早梅花发时的生动意象。

梅在落叶果树中是花发最早的一种,它的花先叶开放,又往往两朵齐出,或呈淡红,或呈粉白,用少女的双腮,此处运用比喻,写出春的生机,可谓一字传神。

但如此大好春光,自己却独处深闺,词人在这里运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表现出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寡与对丈夫的思念。

答案:
(1)B
(2)“柳眼”,是说杨柳初生的嫩叶像人刚刚张开的睡眼;“梅腮”则是因为梅花或呈淡红,或呈粉白,就像少女略施粉黛一般。

词人慧心独照,抓住两个极具早春特点的景物,并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春的生机,但如此大好春光,自己却独处深闺,以乐景衬托哀情,表现出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

译文:
和风暖雨,湖面冰层已慢慢融化。

柳叶发新芽,梅花绽放,已经感觉到春天将近了。

这样的时刻又能和谁把酒论诗呢?独坐相思,泪融残粉,就连头上所戴的些许首饰,也觉得无比沉重了。

初试金丝缝成的夹衫,慵懒的斜靠在枕头上,只把那头钗压坏也难以顾及。

愁思太浓,又怎能做得好梦?直至夜阑人静之时,仍剪弄灯花,以排遣愁怀。

赏析:
此词《唐宋诸贤绝妙词选》、《草堂诗余别集》、《古今词综》等都题作“离情”,而《草堂诗余别集》还注云:“一作春怀”。

由此看来,这些恐均非原题,是后人据词作内容添加的;此外,“春怀”与“离情”确也概括了词作的主要内容。

从词作的内容与风格来看,这首词当写于词人婚后不久,夫妻小别,李清照独居时。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开首三句,词人放眼室外,由春景落笔。

但见初春时节,春风化雨,和暖怡人,大地复苏,嫩柳初长,如媚眼微开,艳梅盛开,似香腮红透,到处是一派春日融融的景象。

词人前期生活虽然没有大的波折,但以其独具的才情、细腻的情感,以及对外部世界敏锐的感悟、强烈的关注,常有出人意表之想。

表现在词作里,就是经常慧心独照,发人所未发,见人所未见。

“暖日晴风”似还不足以表达春天到来的特征,而紧接以“柳眼梅腮”(此句历来被称为“易安奇句”),则使到来的春天更直接、更形象。

李商隐在《二月二日》一诗中有“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苏轼在《水龙吟》词中描绘柳叶情状是“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看来女词人受此启发,抓住两个极具特点的事物,写出春天的生机。

第三句的“已觉春心动”,从语意上看,是对春天来临总的概括,实亦是自己怀春之情已动之流露。

词人游春、赏春,目睹良辰美景,必有所思,这句也暗启后二句词人所抒发的情思:“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女词
人的细腻、敏感的思绪与感悟进一步强化,面对如此大好春光,自然便联想到自己独处深闺,孤栖寂寞,这与往日和丈夫赵明诚一齐把玩金石,烹茗煮酒,赏析诗文的温馨气氛形成强烈反差。

一个“谁与共”,道出此刻词人内心的苦涩。

紧接着词人用一个细节来进一步形容自己内心的苦涩,泪水流淌,脸庞上的香粉为之消融,心情沉重以致觉得头上戴的花钿也是沉甸甸的。

词作的下片,词人以细微的笔触,紧承上片末句,着重刻画自己具体的闺中寂寞生活。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

”春暖天晴,春装初试,然而词人却足不出户,去观赏那美好的春景,却斜倚在山枕上,以致把精美的钗头凤给压坏了。

“山枕”,即檀枕,因其如“凹”形,故称山枕。

词人不出户观赏春景,是因怕良辰美景触引伤感之情,二是表明其心境郁闷,慵懒至极。

一个“损”字,也暗示词人慵懒、无精打彩。

末二句:“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愁本无形,却言“抱”,可见此愁对其来说有多“浓”,多重,更何况是“独抱”,此情更是难堪。

“无好梦”,是说现实很寂寞无聊,想在梦中去寻求慰藉,但却始终无法进入梦乡,直至夜阑人静之时,仍剪弄灯花,以排遣愁怀。

“犹”字写活了词人百无聊赖的情态。

此外,剪弄灯火,古时妇女常藉以卜数夫君之归期。

这两句写得极为细致、生动,看似毫不经意,如叙写生活本身,实是几经苦炼,没有生活经历和深厚的艺术功力是无法写就的。

清词论家贺裳评这两句为“入神之句”(《皱水轩词筌》)。

全词从白天写到夜晚,刻画出一位热爱生活、向往幸福、刻骨铭心地思念丈夫的思妇形象。

怨王孙
李清照
湖上风来波浩渺。

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

青露洗、萍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3.全词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4分)
4.请简析“眠沙鸥鹭不回头”的妙处。

(4分)
3.全词描写的景物清新、澄澈、宁静、美好;展现了词人平静、愉悦、闲适的心境,但又有着一丝淡淡的伤感。

(评分标准:特点2分,心境2分。


4.运用拟人手法,不说人不愿离去,而是说安歇在河岸上的鸥鹭不愿让游人抛下它们离去,表明词人(或“人们”)留恋这里的湖光山色,深深地沉醉其中。

(评分标准:拟人手法分析2分,情感2分。


孤雁儿
李清照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

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也。

藤床纸帐①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②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③。

注:①藤床纸帐:据明高濂《遵生八笺》记载,藤制,上有倚圈靠背,后有活动撑脚,便于调节高低。

纸帐,亦名梅花纸帐。

据宋林洪《山家清供》云,其上作大方形帐顶,四周用细白布制成帐罩,中置布单、楮衾、菊枕、蒲褥。

②“吹箫人去”:化用的是秦穆公女弄玉与其夫箫史的故事,见《列仙传》。

5.这首词中梅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4分)
6.这首词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最少指出两种并作具体分析。

(4分)
5.《孤雁儿》明为咏梅,暗为悼亡,寄托了词人自己的凄冷孤苦之情,对于朝廷南迁后不久不幸病故的爱侣赵明诚的深挚感情和凄楚哀思。

6.《孤雁儿》①以哀景衬哀情,突出了环境的凄冷与心境之痛苦。

②“伴我情怀如水”一句,用比喻手法,把悲苦之情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

③衬托,以雨催泪,以雨衬泪,写感情的变化。

④用典,两处用典,点明怀念丈夫的主旨,表达了深重的哀思。

(或答借景抒情等均可给分)
【译文】
初春的早晨在藤床纸帐这样清雅的环境中醒来,却有一种说不尽的伤感与思念。

此时室内唯有时断时续的香烟以及香烟灭了的玉炉相伴,我的情绪如水一样凄凉孤寂。

《梅花三弄》的笛曲吹开了枝头的梅花,春天虽然来临了,却引起了我无限的幽恨。

门外细雨潇潇下个不停,门内伊人枯坐,泪下千行。

明诚既逝,人去楼空,纵有梅花好景,又有谁与自己倚阑同赏呢?今天折下梅花,找遍人间天上,四处茫茫,没有一人可供寄赠。

【作品赏析】
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寄托了词人对于朝廷南迁后不久不幸病故的爱侣赵明诚的深挚感情和凄楚哀思。

全词以景衬情,将环境描写与心理刻画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婉的意境,取得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词调原名《御街行》,后变格为《孤雁亡》,专写离别悼亡等悲伤之情。

词人取后者,盖以自况。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开门见山,倾诉寡居之苦。

藤床,乃今之藤躺椅。

据明高濂《遵生八笺》记载,藤制,上有倚圈靠背,后有活动撑脚,便于调节高低。

纸帐,亦名梅花纸帐。

据宋林洪《山家清供》云,其上作大方形帐顶,四周用细白布制成帐罩,中置布单、楮衾、菊枕、蒲褥。

在宋人词作中,这种陈设大都表现凄凉慵怠情景。

朱敦儒《念奴娇》云:“照我藤床凉似水。

”意境相似,写一榻横陈,日高方起,心情孤寂无聊“沉香断续玉炉寒”,使人想起词“销金兽”。

然而着一“寒”字,更突出了环境的凄冷与心境之痛苦。

此时室内唯有时断时续的香烟以及香烟灭了的玉炉相伴。

“伴我情怀如水”一句,把悲苦之情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

”以汉代横吹曲中的《梅花落》照应咏梅的命题,让人联想到园中的梅花,好象一声笛曲,催绽万树梅花,带来春天的消息。

然“梅心惊破”一语更奇,不仅说明词人在语言的运用上有所发展,而且显示出她在感情上曾被激起一刹那的波澜,然而意思很含蓄。

闻笛怀人,因梅思春,在她词中是不止一次用过。

这是一歇拍,词从这一句开始自然地过渡到下片,上片主要写自己的凄冷孤苦,下片则着重写对爱侣赵明成的思念。

下阕正面抒写悼亡之情,词境由晴而雨,跌宕之中意脉相续。

“小风”句,将外境与内境融为一体。

门外细雨潇潇,下个不停;门内伊人枯坐,泪下千行。

以雨催泪,以雨衬泪,写感情的变化,层次鲜明,步步开掘,愈写愈深刻;但为什么“无佳思”,为什么“情怀如水”和泪下千
行,却没有言明。

直至“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才点明怀念丈夫的主旨。

“吹箫人去”用的是秦穆公女弄玉与其夫箫史的典故,见《列仙传》。

这里的“吹箫人”是说箫史,比拟赵明诚。

明诚既逝,人去楼空,纵有梅花好景,又有谁与她倚阑同赏呢?词人回想当年循城远览,踏雪寻梅的情景,心中不由怆然感伤。

结尾三句化用陆凯赠梅与范晔的故事,表达了深重的哀思。

陆凯当年思念远在长安的友人范晔,曾折下梅花赋诗以赠。

可是词人今天折下梅花,找遍人间天上,四处茫茫,没有一人可供寄赠。

其中“人间天上”一语,写尽了寻觅苦;“没个人堪寄”,写尽了怅然若失之伤。

全词至此,戛然而止,而一曲哀音,却缭绕不绝。

这首词妙在化用典故,婉若已出;咏梅悼亡,浑然一体;口语入词,以俗写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