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读后感
现代性的总结与反思
关于现代性的问题现代性问题一直都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一个从西方引入的主题,从新文学一开始就被放在了重要的地位。
到了新时期,对于现代性问题的研究在各个方面都有着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它在现代文学甚至是当代文学中中的重要作用。
1.对于现代性本身的研究在汪晖的《我们如何成为“现代的”》这篇论文中,对现代性问题进行了一个梳理。
在他看来现代性是一个内容繁复的西方概念,它首先是一种时间观念,是一种直线向前、不可重复的历史时间意识。
这种意识的产生与欧洲历史中的世俗化的过程,即资本主义化的过程有着内在的联系。
现代的概念体现了未来已经开始的信念,这是一个为未来而生存的时代,一个向未来“新”敞开的时代。
在衣俊卿的《现代性的维度及其当代命运》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现代性的问题。
文章具体地分析的现代性的基本的图式和机理,对现代性进行了一个多维的整合。
文中认为现代性所标志的理性文化模式,是现代社会的主导文化模式和文化精神。
作者从现代性的精神维度和制度性的维度两个方面来分析现代性的构成。
在精神维度上主要指个体性与自我意识、理性化和契约化的公共文化精神、意识形态化的社会历史叙事。
在现代性的制度维度包括经济运行的理性化、行政管理的科层化、公共领域的自律化、公共权力的民主化和契约化。
从而得出了结论:在中国的境遇中,现代性的本质上“不在场”或者尚未生成。
在论文的第二部分,分析了现代性的当代命运与中国语境。
通过对现代性本身的分析,和与前现代和后现代性的比较中,得出了现代性的深刻的反思性和内在的超越性的特点。
在郑莉的《现代性论争的缘起、困境及出路》中对现代性的论争做了基本的陈述。
现代性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是导致关于它的论争不断。
另一方面是由于现代性是具有不同源流:在法国,现代性通常是在波德莱尔和尼采意义上来理解的美学现代性;而在德国,现代性则是以启蒙运动为发端的。
关于现代性的各种论争,作者认为其归宿点和落脚点应该在如何时间现代性上,即面对现代性所带来的偶然性、矛盾性和不安全性,人类将如何进行一种现实的抉择。
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感
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感-读后感大全安东尼·吉登斯的著作《现代性的后果》2000年7月由译林出版社出版,。
该书是社会学领域的一部重要理论著作。
作者从一种全新的、富有启发性的角度阐释了与现代性相联系的制度变革。
他认为,在世纪终结之时,我们并没有进入后现代性时期,而是进入了“盛期现代性”时期。
在这一时期,现代性的后果变得前所未有地激剧和普遍化。
由此,他更现实地考察了许多人备加褒扬的现代性的各种严重后果,并且探讨了人类在这些问题面前的出路。
说起“现代性”这一词汇,大家可能都不陌生甚至经常提起,但是若要对“现代性”这个词语进行准确的解释、精准的描述它的特征以及了解它从何而来,恐怕很少有人反思过这一问题。
关于我们现在的社会是否处于现代化时期,或已经超越现代化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后现代化时期以及现代化具体带来的后果有哪些,这些问题都在吉登斯所著的《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进行了全面的解答。
作者吉登斯对于现代性的本质以及传统社会形式与现代性的特殊关系等问题都以自己的全新视角进行解读,同时也为处于现代性的双重后果环境中的人们提供了一条乌托邦式的现实主义道路。
该著作从宏观角度对现代性进行较为透彻且全面分析,然而却存在着带有西方中心主义的观点的立场对现代性过程进行分析的局限,尤其体现在对现代性的四个分析维度方面。
作者在《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对于现代性问题的阐释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即:现代性的定义、现代性的特征、现代性的动力机制、现代性的四个维度以及现代性的后果及态度。
该书按照文化与认识论研究的笔调对于现代性做出制度性分析。
01现代性的定义作者首先开门见山的提出对现代性的具体定义,即“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十七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
这将现代性与一个时间段和一个最初的地理位置联系起来,但是到目前为止,它的那些主要特征却还仍然在黑箱之中藏而不露。
”从作者对现代性的定义中我们可以获取到现代性是一个时空的概念,现代性发生的时间以及地理位置,现代性包括了社会生活以及组织模式的方方面面。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读后感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读后感看完《现代性与自我认同》,我认为现代性的出现是以工业主义,资本主义发展为标志,监控制度是体现之一。
现代组织最重要的特点是制度反身性,这是由时空分离,社会制度的脱域(象征标识如货币以及专家体系)构成的抽象体系。
与传统社会稳定自我相比较,现代社会对自然、未来的殖民,时空全球一体化,使得自我认同凸显,更多的选择性中做出决定日益与自我身份认同挂钩,日常生活领域的安全感换取的代价是做出重要性代价时不得不面临存在性和道德性问题。
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发展为一种纯粹关系,因为缺乏外部指涉机制,这一关系纯粹而不稳定。
日常生活规划、身体的反映、心理治疗、风险投资等均是现代社会反身性的证明。
相比传统社会,现代社会在生存上更安全便利,原先诉诸宗教、巫师的事情现在交由专家作为权威,但事实上,越是在具体细微的专业领域,各专业内部大多莫衷一是,因此现代人可能保持两种态度,一种是对权威的完全信赖,另一种是固执坚守个人生活方式。
而即时每个人都会参考专家意见,在最终做出决定时,往往与自己之前的特定生活方式保持一致。
福柯对疯人院的研究主要从理性监禁视角,吉登斯认为精神病院、医院、性、纯粹自然界在现代社会都被人类进行封锁和管理,自然的社会化、性脱离生殖目的作为单纯享乐体验、医院将人类的生、死、病与正常人区隔,精神病院将疯癫移除人类视野。
我觉得吉登斯对此的论述与福柯并无本质的不一致。
生死爱欲被封存在人类生存的死角,而正是在这些地方体现人类的存在性和道德性问题,因此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在面临重大人生变故时同样的不堪一击。
我认为,吉登斯所说的现代制度的反身性,简单来说即是控制和管理,将一切都纳入管理的领域,在这里风险投资的例子可以确证之。
人们将信任交付专业领域,专业人士与决定者共同承担风险,控制体现在全球性与对未来的监管预测上,风险被纳入监管,而无论怎么监管,任何细微的疏漏所造成的危险都是全球性的。
现代人是内在矛盾重重的,消费文化的绚烂刺激起巨大的消费欲望,衣服的选择透露出个人的基本品味和生活方式,标志着一个人的自我认同,与此同时,过剩的刺激又使人忘乎所以沉浸于靠外在的修饰标识自身身份,自恋主义文化猖獗,个体内在越发空虚。
《现代性》读书笔记
现代社会的除魔化实践,逐渐在政治、经济、文化、观念以及整个社会层面上表现出了它不同于中世纪的现代特征。
而这些现代社会的特征,就构成了现代性的主要内容。
显而易见,有一种政治层面上的现代性:从马基雅维利到霍布斯到洛克,现代国家的概念建立起来。
这个国家是技术性的人工制品,而非天然的秩序法则;是人间的社会契约,而非上帝的神秘天意;是自然权利和意志的保障,而非是对他们的强迫限制。
这个现代国家的政治构想,就摧毁了中世纪政治的神学基础。
它的核心是,个人乃最高的价值,个人及其权利是社会的法律、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根基。
这是从自由主义政制的角度谈论现代性。
还存在一种经济丑呢购买你的现代性。
资本主义和工业主义从十六七世纪开始发展,它们在特定的条件下相互联姻,从而使得商品经济的规模爆炸性地增长,中世纪自己自足的封闭的庄园经济不可逆转地遭到了毁坏。
农业社会的沉默和稳定被打破了,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现代大都市开始露出喧嚣的面容。
到了成熟的资本主义时期,一切都被商品化——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旧时代“一切固有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商品的穿梭动力必定使得一个巨大的世界市场成为目标,为此,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战争烟火四处燃烧。
就理论而言,亚当斯密的“隐蔽之手”让市场至上的经济观念合法化。
这种观念同洛克的政治观念一结合,就奠定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完整版本。
最后从哲学上而言,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既是自然身体的对立面,也是自然世界的对立面。
同培根一样,这个理性主体发誓要对自然世界进行征服和整饬,而这正是另一种形式的除魔实践,即不仅要清除上帝的魔法,还要清除自然界的魔法,这也是18世纪启蒙思想的一个来源。
在这里,理性拜托了上帝和自然的双重阴影。
到了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那里,理性既是神学的对立面,也是自然的对立面。
一切事物和观念都必须站到理性面前接受审判。
就此而言,理性是现代性的一个核心观念。
但是,理性的意义多种多样。
它不仅仅是各种神魔的对立面。
现代性的哲学话语读后感
现代性的哲学话语读后感首先得说,这书里讨论的现代性,可不像我们平常理解的“现代”这么简单,什么流行文化、现代科技之类的只是表面文章。
哈贝马斯是深挖到了哲学的根儿上去谈现代性的。
他从那些哲学大佬,像黑格尔、尼采、海德格尔等的思想里抽丝剥茧,就像是一个侦探在寻找关于现代性真相的蛛丝马迹。
读的时候我就想啊,黑格尔那些复杂的辩证法,就像一团缠得死死的毛线球,哈贝马斯却试图一点点解开,还告诉我们黑格尔对现代性的看法就藏在这团毛线的某个小角落里。
他说黑格尔觉得现代性是个未完成的工程,这就很有意思了。
就好像我们盖房子,现代性这栋大楼还没封顶呢,还有好多活要干。
然后尼采就像个捣蛋鬼一样闯进了现代性的派对。
尼采那家伙老是批判现代性,觉得现代社会把人都变得软弱无力,他喊着“上帝死了”,就像是在现代性的平静湖面上扔了一颗超级大的石头,溅起了巨大的水花。
哈贝马斯分析尼采的时候,我感觉就像是在看一场高手过招,尼采出一招批判,哈贝马斯就回一招解读,我在旁边看得是目瞪口呆。
还有海德格尔,他的思想那叫一个深奥,像一片浓雾弥漫的森林。
哈贝马斯却大着胆子走进这片森林,试图找出海德格尔思想里现代性的影子。
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的批判,在哈贝马斯的解读下,就像是一道复杂的谜题被慢慢解开。
不过这本书也不是那么好啃的骨头。
有时候那些哲学概念和复杂的论证就像一群调皮的小精灵,在我眼前晃来晃去,就是不让我抓住它们的小尾巴。
我常常读着读着就走神了,心里想:“我是谁?我在哪儿?我为啥要读这么难懂的书?”但是当我又重新把思绪拉回来,理解了那么一小段的时候,又会有一种“我简直是个天才”的错觉。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现代性的认识就像是从二维世界一下子跳到了三维世界。
以前看现代社会的各种现象,就像看一幅平面画,现在就像是可以看到这幅画背后隐藏的各种结构和脉络了。
虽然过程很痛苦,就像爬一座陡峭的山峰,但是当站在一个稍微高一点的地方回望的时候,还是觉得挺有成就感的。
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感
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总结阅读了吉登斯的《现代性的后果》一文后对于现代性的认识又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它让我认识到现代化对社会的发展在具有其有利的一面的同时也和其他事物一样具有其两面性,对社会的长远发展也具有其风险的一面,下面是在看完现代性的后果一文后,对文章内容的总结和自己的一点感受和体会。
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的主要内容是:现代性的基本特征是断裂;现代性有三个动力机制:时空的延伸和分离、脱域机制、对知识的反思性;现代性有四个基本的制度性维度:资本主义、工业主义、军事力量和监督体系,由此所导致的全球化也有四个维度: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名族国家体系、国际劳动分工和世界军事秩序。
结果,现代性与全球化交织的现代社会有着不确定的风险。
但是吉登斯认为,同时卷入到现代性进程中的四种运动(劳工运动、民主运动、和平运动、生态运动)可以化解这些风险,从而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光明的前景。
1.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及其动力机制(1)基本特征:断裂究竟什么是现代性呢?吉登斯认为要理解现代性就要先弄明白提出该论点的“出发点”,即“关于现代社会发展的断裂论的解释”,吉登斯分析现代性的一个特点是他不像很多社会理论家所认为的现代性的出现是随着某一既定的发展线索内部自身演进的结果,他认为现代性在历史发展中有其特殊的阶段,也就是说,非延续性或者说是断裂时现代性的基本特征。
断裂是指现代化的社会制度在某些方面是独一无二的,其在形式上异于所有类型的传统秩序。
吉登斯认为这是诊断今天现代性对我们产生的种种后果的必不可少的开端。
(2)动力机制吉登斯认为现代性与前现代的传统是断裂的,而使它与先前其他时代区别开来的最为明显的性质就是现代性的动力机制。
这一动力机制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时间和空间的分离;而是脱域机制的发展;三是知识的反思运用。
在吉登斯看来,现代社会的所谓的秩序的问题,实际上是“时空分离”的问题,也就是说,现代社会的各种制度是在时间与空间的分离的过程中形成现代性的整体特征的。
2023年《现代性》读书笔记
2023年《现代性》读书笔记2023年《现代性》读书笔记1序言:1、今天与一二十年前不同,这个星球的每一片土地,除了鲜有的几个例外,都在顺应一场现今被称为“现代化”的急切的,强迫性的,不可阻挡的变迁,并被迫接受与之俱来的一切事物,包括持续扩大的人口过剩和它必将导致的社会紧张2、现代生活方式可能会在很多方面有所不同,但是把它们联合在一起的恰恰是脆弱性,暂时性,易伤性以及持续变化的倾向3、成为“现代”的意思是急切地,强迫性地去进行现代化,不只是“成为”,更别说使其身份保持不变,而且是要永远处于“变化”中,避免完成,保持未定状态在任何阶段和任何时间,一直处于“事后”状态也是现代性一个不可或缺的特点4、现代性整体因其强迫的,急切的现代化而从之前的时代凸显出来,而且现代化意味着液体,溶解和熔炼与其说现代智力主要着迷于熔炼技术,还不如说着迷于设计将被熔化金属顷注于其中的模具以及使之保持这种形态的技术。
现代智力技术追求的是完美前言:论轻灵和流动1、秩序的可靠和坚固,是人类自由力量的典型产物和结晶。
这种坚固和可靠是“松开闸门”的总的结果:是解除管制,自由化,灵活化,弹性化的结果,是技术的速度,扩散和顺从的结果换言之,是技术允许制度和它的自由的行动者实行快速分离,允许它们相互回避的结果2、我们正从一个前设的“参照群体”时代走向一个“普遍观照”的时代这一时代的模式和框架,不再是已知的,假定的,更不用说是不证自明的,它们中有许多是相互冲突的,戒律之间相互矛盾,每条戒律都被剥除了许多强制性的,约束性的力量。
而且它们的特征都已改变,因而都已依每条戒律的任务情况按条目重新分类,这些戒律不是先于生活政治而存在并塑造生活政治的话语框架,相反,这些戒律是生活政治的结果,是生活政治的转变重新塑造了这些戒律“液化”的力量已经从“制度”转移到了“社会”,从政治转移到了生活政治,或者说,已经从社会共处的宏观层次转移到了微观层次3、我们对现代性的看法,就是一种个体化,私人话的观点,编造模式的重担和失败的责任,都首先落到了个体的肩上,依附和互动模式的转变——“液化”已经开始。
透明中国视觉现代性读后感
透明中国视觉现代性读后感
这本书啊,一上来就像一个特别热情的导游,拉着我走进中国视觉现代性这个看起来有点高大上的领域。
我原本以为这会是那种干巴巴、充满了各种看不懂的理论和术语的书,结果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
它讲的透明中国这个概念特别新鲜。
我感觉就像是在说中国在现代的发展进程中,越来越像一个透明的水晶球,从视觉的角度来看,各个方面都清晰地展现出来。
比如说我们城市的建筑,以前可能就是普普通通的房子,现在那些高大上的现代建筑,玻璃外墙亮晶晶的,里面的结构都能若隐若现,这就像是一种视觉上的透明化。
而且不仅仅是建筑,我们的文化传播、社会生活等很多方面都有这种感觉。
就像现在网络特别发达,各种文化活动、民间生活通过短视频之类的平台被展示得清清楚楚,让全世界都能看到中国的样子,这就是一种视觉现代性下的“透明”。
在书里看到那些分析现代艺术作品的时候,我就像个好奇宝宝一样。
那些艺术作品就像是一扇扇通往奇思妙想世界的大门。
有些艺术家会用特别新颖的手法来展现中国元素,他们把传统和现代结合得超级巧妙,让我看到传统的中国文化在现代视觉语境下有了新的生命力。
这就好比是给古老的东西穿上了时尚的新衣服,而且还特别合身,一点也不突兀。
不过呢,这本书也有让我挠头的时候。
有些地方讲得太深奥了,我就像走进了一团迷雾里,晕乎乎的。
比如说那些关于视觉理论背后深层次的哲学思考,我读的时候感觉自己的脑袋像个生锈的机器,转得特别慢。
但是这也正好激发了我的好奇心,让我想要多去了解一下这些复杂的东西,就像是面前有一个很难打开的宝藏盒子,虽然困难,但就是想打开看看里面的宝贝。
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性读后感
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性读后感读了关于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性的相关内容,我仿佛被卷入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奇妙旅行。
在书中呈现的西方文化传统里,我看到了古希腊时期哲学思想的璀璨光芒。
那时候的人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他们思考着万物的起源、人类的本质,这种纯粹的求知精神真的让人佩服。
不像我们现在,很多时候被各种琐事和功利的想法所困扰,很少能静下心来真正去思考一些根本性的问题。
再往后看,罗马帝国的辉煌与霸气也让我惊叹不已。
那宏伟的建筑、严密的法律体系,无一不展示着那个时代的强大和繁荣。
想象一下,走在罗马的大街上,周围是高大的石柱和精美的雕塑,那种震撼感肯定是难以言表的。
而说到西方的宗教文化,那更是影响深远。
基督教在西方社会的渗透,简直是无孔不入。
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到重大的政治决策,宗教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就想到了曾经看过的一部电影,里面描绘了中世纪的欧洲,一个小镇上的人们每周都会去教堂做礼拜,那种虔诚的样子让我印象深刻。
他们把宗教视为心灵的寄托,在困难和迷茫时寻求安慰和指引。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性的浪潮滚滚而来,给西方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变革。
工业革命的兴起,让机器的轰鸣声取代了手工劳作的宁静。
工厂里的烟囱日夜不停地冒着黑烟,城市变得拥挤和嘈杂。
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过着慢悠悠的田园生活,而是被卷入了快节奏的工业化进程中。
就拿交通来说吧,以前出门可能靠的是马车,晃晃悠悠地走在路上,还能欣赏沿途的风景。
可现在呢,火车、汽车呼啸而过,速度是快了,但那种悠然自得的心境好像也渐渐消失了。
还有通讯方式的变化,过去要传递个消息,得靠写信,盼星星盼月亮地等着回信。
现在呢,一个电话、一条短信,瞬间就能联系到对方。
方便是方便了,但总觉得少了些等待中的期待和惊喜。
在现代性的影响下,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也越来越凸显。
每个人都在追求自我实现和个性解放,不再像过去那样过分依赖家族和群体。
这就好比在一个大舞台上,每个人都想成为主角,尽情展现自己的风采。
《现代性》读书笔记
《现代性》读书笔记现代社会的除魔化实践,逐渐在政治、经济、文化、观念以及整个社会层面上表现出了它不同于中世纪的现代特征。
而这些现代社会的特征,就构成了现代性的主要内容。
显而易见,有一种政治层面上的现代性:从马基雅维利到霍布斯到洛克,现代国家的概念建立起来。
这个国家是技术性的人工制品,而非天然的秩序法则;是人间的社会契约,而非上帝的神秘天意;是自然权利和意志的保障,而非是对他们的强迫限制。
这个现代国家的政治构想,就摧毁了中世纪政治的神学基础。
它的核心是,个人乃最高的价值,个人及其权利是社会的法律、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根基。
这是从自由主义政制的角度谈论现代性。
还存在一种经济丑呢购买你的现代性。
资本主义和工业主义从十六七世纪开始发展,它们在特定的条件下相互联姻,从而使得商品经济的规模爆炸性地增长,中世纪自己自足的封闭的庄园经济不可逆转地遭到了毁坏。
农业社会的沉默和稳定被打破了,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现代大都市开始露出喧嚣的面容。
到了成熟的资本主义时期,一切都被商品化——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旧时代“一切固有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商品的穿梭动力必定使得一个巨大的世界市场成为目标,为此,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战争烟火四处燃烧。
就理论而言,亚当斯密的“隐蔽之手”让市场至上的经济观念合法化。
这种观念同洛克的政治观念一结合,就奠定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完整版本。
最后从哲学上而言,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既是自然身体的对立面,也是自然世界的对立面。
同培根一样,这个理性主体发誓要对自然世界进行征服和整饬,而这正是另一种形式的除魔实践,即不仅要清除上帝的魔法,还要清除自然界的魔法,这也是18世纪启蒙思想的一个来源。
在这里,理性拜托了上帝和自然的双重阴影。
到了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那里,理性既是神学的对立面,也是自然的对立面。
一切事物和观念都必须站到理性面前接受审判。
就此而言,理性是现代性的一个核心观念。
但是,理性的意义多种多样。
它不仅仅是各种神魔的对立面。
现代性的神学起源读后感
现代性的神学起源读后感
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是有点打鼓的。
“现代性”和“神学”这俩词儿单独拎出来都够让人琢磨一阵儿的了,合在一起,那不得把人绕晕咯?可是读着读着,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原来现代性和神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神秘又有趣的联系。
以前我总觉得现代性嘛,就是那些高楼大厦、高科技产品,是一种和古老的神学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
但这本书就像是个厉害的侦探,把隐藏在现代性背后的神学起源一点点揪了出来。
比如说,我们现在看待世界的一些基本观念,像理性啊、个体性啊,竟然在神学的思想里能找到根源。
这就好比你发现你家的宠物猫居然有着皇家血统一样,超级意外。
书里讲的一些神学概念,刚开始就像一团乱麻,但是作者很有本事,他就像个耐心的织工,慢慢把这些概念理顺,再展示给我们看它们是如何和现代性交织在一起的。
就拿上帝的全能观念来说吧,这和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人类能力无限扩张的想象好像有着某种微妙的呼应。
感觉就像是神学里对上帝无所不能的描述,在现代性这里被投射到了人类自己身上,人类开始觉得自己也能像上帝一样征服世界、改造自然,虽然有时候有点自不量力,但这种想法的根源居然能追溯到神学,真的是很神奇。
读这本书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候那些神学思想和现代性的复杂关联,让我感觉像是在走迷宫。
刚觉得自己找到出口了,结果发现是个死胡同,又得重新找路。
但正是这种挑战,让读完之后特别有成就感。
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读后感
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读后感示例文章篇一:《<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读后感》嘿,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最近我读了一本超级棒的书,叫《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
哇塞,这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刚开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直犯嘀咕:这能有意思吗?结果呢,一读就根本停不下来啦!书里讲了好多好多有名的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妙文学世界的大门。
比如说鲁迅,他写的那些文章,简直就像一把把锋利的剑,直直地刺中社会的痛点。
我就在想,他怎么能这么厉害,把那些复杂的问题看得那么透彻?这难道不是像孙悟空拥有火眼金睛一样神奇吗?还有茅盾,他笔下的人物和故事,就像是一幅巨大的画卷,把那个时代的种种都展现在我眼前。
我仿佛能看到那些人物在我面前走来走去,说着他们的心里话。
这难道不像我们在看一场超级真实的电影吗?再说说老舍吧,他的文字幽默风趣,就像一个有趣的朋友在跟我讲好玩的故事。
可仔细一品,又能感觉到故事里藏着深深的情感和思考。
这难道不是像巧克力蛋糕,外面甜甜的,里面却有着丰富的内涵?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经常会和爸爸妈妈讨论。
有一次,我激动地跟他们说:“你们知道吗?这些作家写的东西,就好像是给我们的生活点亮了一盏盏明灯!”爸爸笑着回答:“那你可得好好学着点儿,说不定以后你也能写出这么厉害的东西。
”妈妈也在一旁点头:“对呀对呀,多读书总是有好处的。
”我还和我的小伙伴们分享了这本书。
我问他们:“你们能想象到那个时代的文学有多精彩吗?”他们都摇摇头,然后我就兴致勃勃地给他们讲起来。
看着他们听得入神的样子,我心里可自豪啦!通过读这本书,我明白了,文学可不只是一些文字的组合,它是时代的镜子,是人们心灵的声音。
它能让我们了解过去,思考现在,展望未来。
同学们,你们难道不想也去读一读,感受一下中国现代文学的魅力吗?反正我是觉得,这本书就像一个宝藏,每次挖掘都能有新的发现和惊喜!我强烈推荐大家都去读一读,相信你们也会像我一样,被深深吸引,收获满满!示例文章篇二:《<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读后感》嘿!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我最近读了一本超棒的书,叫《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
建筑与现代性读后感
建筑与现代性读后感建筑和现代性是一对密不可分的孪生兄弟。
在当代社会,建筑物早已超越了功能需求成为一个时代和社会文化的象征,建筑物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也是人类建筑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因此,建筑艺术、现代设计观念以及建筑技术、科学水平等方面构成了现代性的基本要素,对于建筑现代性研究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今世界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期间,全球的发展都处于激烈的竞争之中。
谁在这场竞争中赢得主动,谁就可能取得优势。
而建筑作为时代文明的标志和最直接的体现形式,自然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个建筑只有同它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和建筑所创造的文化内涵协调一致,才能显示出真正的现代性。
建筑与现代性的问题是个系统的大问题,我们不可能将其细化。
但是,从理论层面分析这一问题,必须对当前现代建筑与现代性的关系进行研究,以便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建筑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
从本质上讲,建筑与现代性应该是一种互补的关系,两者互为表里,缺一不可。
在我看来,建筑的现代性表现在其整体的基本价值观的体现。
现代性追求的是人们更广阔的生活空间、更丰富的审美情趣以及更高的生活质量,强调人文关怀;而建筑的现代性则更注重人们在使用建筑过程中的舒适、安全以及环保性,强调其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性。
建筑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既是实用的,又是美观的。
只有在物质与精神的结合点上达到完美,才能称得上是建筑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性。
古典与现代的相互包容,共同组成了建筑的现代性。
人类最初创造的建筑风格总是与其所处时代相适应的,古典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技术各有长短。
在现代社会,建筑的发展往往借鉴并融合各种风格,通过现代建筑工业的迅猛发展,技术的日益精湛,新材料、新结构、新功能的不断涌现,都为建筑师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和创造的源泉,使建筑艺术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在“艺术的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现代性”这两种共存状态下,建筑总是具有某种程度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包括简单模仿、因袭与拼凑等,并由此产生了“跨学科”建筑师。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 读后感
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如同权力和权利。
全球化下,现代性是权力,在全球化的潮流下,在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生活等,不管某一个主客体的意愿,强制的影响着国家、民族、个人。
而后现代性则是权利,是对主体、对客体权利的诉求。
与现代性强制的权力不同,后现代性体现的是站在不同主客体的立场上。
现代是天空的云朵,后现代好比天上云朵所遮盖的天空,等待着人们去拨开。
但是天空中还有不属于现代,后现代的空间,或者说是虽然受它们影响,但它们无法解释的。
未来现代和后现代如何发展?是现代、后现代、现代的循环;是现代击败后现代或后现代击败现代;是现代、后现代不断交融、冲突的达到某种稳定的和谐状态?我想这不是主要的。
重要的是人类作为主体或客体,如何在现代与后现代中的博弈中获得效用最大化或者双赢。
前提,现代和后现代必须要关注的问题是价值观念,更深一步说是价值优先以及普世价值。
现代和后现代的发展不会脱离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是有价值观念的,现代和后现代的发展应当在遵循这些普遍的价值观念的基础上推动多元价值的发展。
普遍价值观念与多元价值观念可能融合可能冲突,这正是现代与后现代魅力所在。
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一讲p5吉登斯从社会学角度将现代性等同于“工业化的世界”与“资本主义制度”。
哈贝马斯从哲学角度将现代性看作是一套源于理性的价值系统与社会模式设计福柯同样从哲学角度出发,不过却将现代性是为一种批判精神。
第二讲p31在德国理性主义的思想背景下,韦伯对现代社会的分析提出了两个概念“理性”与“理性化”,前者在他那里演化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这一对立冲突的概念,后者则成为他用来描述、刻画与评判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法律等行为规范的特定概念。
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过程,在韦伯的这种分析下,表现为一个全面理性化的过程,而理性化也因为成为“资本主义精神”,亦即资本主义的现代性。
在经济行为方面,这种理性化表现为精确计算投资和收益之比的“簿记方法”;在政治行为方面,表现为行政管理上的科层化、制度化;在法律行为方面,表现为司法过程的程序化;在文化行为方面,表现为世界的“祛魅”过程,即世俗化过程。
荒原现代性批判读后感
荒原现代性批判读后感读完《荒原现代性批判》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本书所探讨的主题,深深地触动了我。
它以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剖析了现代社会中种种看似繁华背后的荒芜与困境。
在书中,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现代性在带来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人与自然的疏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淡漠以及精神世界的空虚。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生活中的一段经历。
那是一个繁忙的工作日,我像往常一样匆匆忙忙地走在拥挤的街道上。
周围的人们都行色匆匆,脸上写满了疲惫和焦虑。
街道两旁是高楼大厦,玻璃幕墙反射着刺眼的阳光,让我感到一阵眩晕。
车辆川流不息,喇叭声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汽车尾气的味道。
我走进一家咖啡店,想要暂时躲避这喧嚣的世界。
店里人很多,人们都在低头看着手机或者笔记本电脑,没有人交流,只有咖啡机运转的声音和偶尔的咳嗽声。
我点了一杯咖啡,找了个角落坐下。
看着眼前的这一幕,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在这个现代社会中,我们似乎拥有了一切:便捷的交通、丰富的物质、高效的通讯。
但我们却失去了一些至关重要的东西。
我们不再抬头仰望星空,不再倾听鸟儿的歌声,不再与身边的人真诚地交流。
我们被各种信息和任务所淹没,忙碌得没有时间停下脚步,感受生活的美好。
就像书中所说的,现代性让我们陷入了一种“荒原”的状态。
我们在追求所谓的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忽略了内心的需求和情感的连接。
我们在高楼大厦中孤独地生活,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寻找安慰,却忘记了真实的世界就在我们身边。
回想起小时候,生活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快乐。
那时候,我们可以在田野里奔跑玩耍,追逐蝴蝶和蜻蜓;可以在夏夜躺在院子里的竹椅上,数着天上的星星,听着长辈们讲述古老的故事;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在河边捉鱼捉虾,哪怕弄得满身是泥也毫不在乎。
而如今,我们住进了高楼大厦,却失去了与大自然亲近的机会;我们拥有了智能手机和电脑,却很少与亲朋好友面对面地交流;我们拼命工作赚钱,却忘记了生活的真正意义。
现代性与大屠杀读后感
现代性与大屠杀读后感《现代性与大屠杀》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托马斯·加尔伯斯于1986年所写的一本书。
该著作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为基础,探讨了大屠杀是如何发生的,并反思了现代性的本质。
在此书中,加尔伯斯提出了名为“现代性罪”的概念,他认为,大屠杀作为现代性的产物,是由现代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和现代处理大规模社会问题的能力的不断提高而产生的。
同时,该书还探讨了现代性的本质,以及在现代性的背景下,个人主义和权力集中的关系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的阅读体验与感受颇为深刻。
首先,我认为,现代性不仅是一种社会形态,更是一种思想方式。
现代性的出现,意味着人们开始相信理性和科学是能够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这一思想开启了现代社会的大门。
然而,随着现代性的发展,权力、利益与利己主义逐步成为了社会的主要驱动力,这也是大屠杀的深层次原因。
加尔伯斯的思考,让我感受到了对于现代性的深度反思。
他认为,现代性本身承载着许多弊端,如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工业化的环境破坏等等,但这些问题却被人们所忽视。
因此,我认为,我们需要对于现代性进行更加深入的反思和批判,以期能够避免那些看上去不可避免的悲剧。
除此之外,我还认为,《现代性与大屠杀》在人类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该书不仅让人们认识到了现代性的深层次成因和其弊端,而且指出了思想、文化和历史的多样性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
因此,这本书并非只是一本纯粹的社会学著作,而是一本对于人类思想史具有重要影响的著作。
最后,我还想提出一些创新的思考与观点。
首先,对于现代性而言,我们应该改变其发展方向,注重人类道德共识的建立,以期实现社会的稳定和持久发展。
其次,我们应该对于那些利益驱动的行为予以警惕,从而避免类似大屠杀这样的悲剧再次重演。
最后,我们应该重视文化和历史的多样性,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有助于提高人类的普遍意识和共识,从而形成共识基础并减少人类间的冲突。
总之,托马斯·加尔伯斯的《现代性与大屠杀》以其深度的思考和深刻的观点,为我们揭示了现代性的弊端和深层次原因。
建筑与现代性读后感
建筑与现代性读后感今天,我读了《建筑与现代性》这本书。
我觉得里面的观点都非常精辟,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帮助。
建筑现代性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人类总是希望利用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大的功能,以获得良好的物质条件。
现代建筑总是依据这一规律而设计,并为它创造出更合适的环境。
建筑不仅是生存的空间,而且具有明确的目的和意义。
建筑和其他艺术一样,在形成中包含着创作者的某种理想和愿望,往往与他所处的社会阶级和地位有关。
因此,建筑必须遵循自身固有的法则去表现美。
从西方建筑看,既要尊重古老的民族传统,又要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欧洲建筑也反映出它们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同时受到哲学思潮的影响,注重理性,表现出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
我们说,任何一座建筑都是凝固的音乐,就像古典的音乐。
美国当代建筑大师赖特在谈到建筑的风格问题时指出:“任何一个人在进行设计的时候都要选择自己的风格”。
建筑和建筑物一样,只有反映时代、民族的精神,才有感染力。
在建筑上体现时代精神,要根据新的生活、新的人民的精神来确定建筑的风格,建筑师要把握时代的脉搏,设计出新时代的建筑。
赖特认为,建筑应该是一件单独的作品,而不是连续的一组组合。
有一种艺术形式叫古典主义,也叫浪漫主义,不是一个运动,而是在一段时期内形成的,并持续到19世纪30年代。
古典主义是在那个历史时期中,高度发达的文化水平和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为背景的。
古典主义建筑的内容、形式、手法和风格都是古老的。
而浪漫主义建筑则更多的考虑到工业革命后社会发展的情况。
比如现代的摩天大楼,就可以说是一种后现代主义建筑。
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建筑,有着不同的特点,但无论哪一种风格,它的基本原则都是相通的。
这本书里还提到:“建筑是属于人民的,只有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建筑才会显示出它的价值。
”这本书讲述了一些名人事例,对我启发很大,比如贝聿铭。
他不仅有智慧和勇气,而且有艺术修养,是第一流的大师,他的生活很有意义。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有贡献,才能被称为伟大的建筑师。
围城现代性反思读后感
围城现代性反思读后感读完《围城》这本书,心里就像被塞进了一团乱麻,理不清,还越缠越紧。
这书里的人物和情节,就像是生活中的你我他,真实得让人有点“害怕”。
故事里的方鸿渐,从国外留学归来,看似风光,实则内心空虚迷茫。
他在爱情和婚姻的围城里进进出出,始终找不到真正的归宿。
一开始,他周旋在鲍小姐和苏文纨之间,那场景,就像一场混乱的闹剧。
鲍小姐的风情万种,苏文纨的故作矜持,方鸿渐在这两个女人之间摇摆不定,以为自己是情场高手,实则是被感情玩弄的小丑。
后来,方鸿渐遇到了唐晓芙,这个真正让他心动的女孩。
他在唐晓芙面前,努力表现出自己的好,却又总是弄巧成拙。
记得有一次,方鸿渐约唐晓芙出去,精心准备了一番,穿着自以为得体的衣服,还特意去理了发。
结果那天突然下起了雨,他狼狈地赶到约会地点,头发被雨水打湿,贴在头皮上,衣服也湿了大半,那模样要多滑稽有多滑稽。
可他看向唐晓芙的眼神里,充满了期待和紧张,让人看了又好气又好笑。
然而,最终他们还是没能走到一起,方鸿渐失去了唐晓芙,就像失去了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整个人都变得失魂落魄。
再说到方鸿渐的工作,那也是一塌糊涂。
他先是在银行里混日子,每天无所事事,还得应付各种勾心斗角。
后来去了三闾大学教书,本以为能换个环境重新开始,没想到那里更是一个充满了明争暗斗的“围城”。
同事之间的互相排挤,领导的刁难,让方鸿渐感到无比的压抑。
有一回,他精心准备了一堂课,满心期待能得到学生和同事的认可。
结果上课的时候,紧张得语无伦次,黑板上的字也写得歪歪扭扭,学生们在下面偷笑,同事们则在一旁看他的笑话。
那一刻,方鸿渐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小丑,在这个小小的舞台上丑态百出。
方鸿渐的婚姻更是让人唏嘘不已。
他和孙柔嘉的结合,看似是水到渠成,实则是无奈之举。
婚后的生活,充满了争吵和矛盾。
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两人就能吵得不可开交。
有一次,只是因为晚饭吃什么的问题,方鸿渐和孙柔嘉就吵了起来。
孙柔嘉嫌方鸿渐不体贴,方鸿渐觉得孙柔嘉太任性,两人互不相让,声音越来越大,最后甚至摔东西。
透明中国视觉现代性读后感
透明中国视觉现代性读后感这本书一上来就给我一种“高大上”的冲击。
“视觉现代性”这个词,以前听着就觉得玄乎,感觉像是那些穿着黑框眼镜、留着小胡子的艺术家们在小阁楼里捣鼓出来的高深概念。
但是书里却用一种很巧妙的方式,把这个概念和中国的情况联系起来,就像是给这个飘在天上的概念找到了回家的路,落在咱中国这片土地上。
书中提到的那些关于中国视觉艺术在现代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让我像发现新大陆一样。
比如说那些老照片、老海报,以前我可能就瞥一眼,觉得就是些旧东西。
可在这本书的解读下,它们就像一个个会说话的小老头,在跟我讲述着过去那个时代人们的审美、梦想和生活方式。
从古老的传统绘画到如今大街小巷里充满现代感的广告和艺术装置,这中间的转变就像是一场超级大变身。
而且我特别佩服作者把一些很复杂的理论说得通俗易懂。
就像把那些难懂的艺术理论变成了一盘盘家常菜,虽然看起来简单,但细细品味却满是味道。
作者在分析各种视觉作品的时候,就像是一个侦探,从画面里的每一个小细节找到线索,然后拼凑出整个时代的文化密码。
比如说一幅画里人物的穿着、背景里的建筑风格,都能被作者挖出背后的故事,这让我也学会了用一种新的眼光去看身边的各种视觉元素。
不过呢,这本书也有一些小地方让我觉得有点头疼。
有时候感觉它像是在堆砌各种概念和例子,就像一个贪吃的孩子,什么都想往嘴里塞,有点撑得慌。
有些地方我得读好几遍才能明白作者到底想说啥,感觉自己像是在跟一个思维超级跳跃的朋友聊天,他一下子跳到这儿,一下子跳到那儿,我得很努力才能跟上节奏。
但是总体上来说,读完这本书就像是给我的眼睛做了一次“升级手术”。
我看周围的世界都变得不一样了,那些以前觉得普普通通的东西,现在都好像被加上了一层艺术滤镜。
我走在街上,看到那些建筑、广告牌、甚至路人的穿着打扮,都会不自觉地联想到书中提到的关于视觉现代性的知识。
这感觉还挺酷的,就好像我掌握了一个独家秘籍,可以看穿这个世界视觉表象下的深层文化内涵。
现代性的哲学话语读后感
现代性的哲学话语读后感一开始接触这本书,就像被丢进了一个满是学术术语的迷宫。
什么现代性啊、主体哲学啊,这些词就像一群调皮的小精灵,在我脑袋里跳来跳去,就是不让我抓住它们的确切含义。
不过呢,这也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就像玩解谜游戏一样,非得把这些概念搞清楚不可。
哈贝马斯这个大佬在书里像是一个超级导游,带着我们穿越现代性哲学发展的各个阶段。
他从黑格尔开始说起,那感觉就像是在介绍一个武林门派的开山鼻祖。
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就像是这个门派的绝世武功秘籍,对现代性的理解有着根本性的影响。
但这个秘籍可不好懂啊,哈贝马斯就像一个耐心的大师兄,一点点地给我们解读其中的奥秘。
然后呢,他又谈到了尼采、海德格尔这些哲学界的大神。
尼采就像一个叛逆的少年,对传统的一切都充满了质疑和挑战。
他的思想就像一把犀利的剑,把传统哲学的一些固有观念砍得七零八落。
而海德格尔呢,又像是一个深邃的智者,在尼采开辟的新道路上继续深挖,探究存在的意义之类超级深奥的问题。
哈贝马斯在讲这些的时候,就像是在讲述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武林故事,每个哲学家都是故事里独一无二的大侠。
这本书让我对现代性有了新的认识。
以前我觉得现代性就是高楼大厦、汽车手机这些现代化的东西,但是读完书才发现,现代性在哲学层面上是这么复杂的一个概念。
它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拼图,每个哲学家都贡献了自己独特的一块,哈贝马斯则试图把这些碎片拼凑完整,告诉我们现代性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这本书也不是那么好读的。
有时候感觉自己像是在迷雾中行走,前面隐隐约约有一些亮光,但又看不太清楚。
那些复杂的句子和概念常常让我读了好几遍才勉强明白一点。
但正是这种挑战性,让我读完之后特别有成就感。
就像攀登一座高峰,虽然过程中累得要死,还想过放弃,但当站在山顶的时候,那种风景带来的震撼和喜悦是无法言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现代性的后果>>的读书心得
唐云龙SY1007401
最近很有幸的拜读了安东尼.吉思登的现代性的后果这本书,由于自己时间的限制,没有能完全的通读该书,仅仅选了一些比较感兴趣的章节进行了选读,通过读书,让我深有感触。
在读该书之前,我一直都不太明白什么是现代性。
在生活与学习中,我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宣传,本文章的反映的是后现代主义,本图片反映了后现代主义的风格。
我连现代性都不懂,更谈不上什么后现代主义了。
在我小的时候,还依稀记着这么一个口号,叫四个现代化。
在我看来,现代化就是先进,跟进一步说就是能达到国际的先进水平。
现在读后该书,我突然发现自己的思想是那么的可笑。
虽然现在我已经是一个研究生了,但是对这些东西还是很不了解。
通过对该书的导言部分的阅读,让我明白了现代性即是社会生活或者组织模式,大约十七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层度不同的对整个世纪产生了影响。
然而我们是不是现在已经完成了所谓的制度转变,进入可一个真正意义的新阶段和以前的现代性截然不同的阶段----后现代阶段呢?文章的作者给出了一个否定的回答。
在作者看来,我们并没有真正的进入一个所谓的后现代时期,而我们进入了一个这样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现代性的后果比先前的任何一个阶段都要剧烈。
为了解释这个观点,作者介绍了社会发展的断裂理论,即如何看待现代性给我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与传统的方式的断裂。
我是这么理解这个断裂的,现代性不仅仅是原有传统的方式的一种延续和改进,其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改变。
有很多东西,我们不能在他们以前的历史时期找到任何的对应。
这一点从现在得生活中可以看出。
比如说计算机的使用,他使我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革。
比如说在以前,我们在很远的地方只能写信交流思想,这样,会带了很大的时空上的滞后性。
而如今即使在地球的两端,我们仅仅需要轻轻的敲击键盘就能交流。
不仅在语言上,还可以在图像上。
传统的贸易往往需要人与人直接的接触,而如今我们仅仅也只需要坐在计算机前,敲打着键盘和鼠标就能轻松的完成购物。
这一切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我们的思想制度也同时发生的改变。
这种改变时以前的任何一个社会都所没有的。
因此这种革命性的改变在我看来就是作者所谈到的一种断裂。
关于现代性的特点,作者看来主要有四点,安全与危险,信任与风险。
现代性和世界的一切事物一样,都有它自己本身的两面性。
它能给人类社会带来好处,同时它又给人类社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现代性社会明显的使生产力有所提高,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然而他也同时使贫富不均越来越明显,对工人的剥削越来越严重。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达,法律法规的健全让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感,然而一些现代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环境的恶化,犯罪率的上升,核武器的使用,让我们也有了前所未有的恐惧感。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安全同时也危险,我们相互充满信任但同时也充满了怀疑。
我还读了现代性和时间--空间转换的关系。
作者通过把现代性的时间空间换转的关系与前现代的时间空间转换关系的对比来介绍现代性对时间空间转换的影响。
在前现代时间总是与空间相联系的即在没有精确计时的情况时候,什么时候总是和什么地点相联系的。
时间与空间转换的现代性的扩张主要表现在日历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标准性和跨时区时间的标准化。
时空的分离对现代化有着很重要
的意义。
时空的分离和虚化,它开启了变迁的多总可能,冲破了传统的束缚。
时空的分离为现代化的社会生活特征提供了很大的支持。
读完这一章,我有一个大概的时空对现代化影响的观念,但是文中充满了太多专业的术语,对于一个平时很少阅读该类文章的人还是比较有难度的。
因此我感觉我对于该文章的理解还是很肤浅。
什么事脱域呢?作者告诉我们脱域就是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关系关联中,从通过对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系中“脱离出来”。
读完这个概念让我还是很迷茫。
但是我们应该明确所谓脱域就如同其文字的表面意思一样是一种脱离的关系。
接着作者介绍了两种脱域机制的类型,这些机制都内在地包含于现代社会制度的发展之中。
其中的一种我们称之为象征标志,第二种我们称为专家系统。
象征标志有很多,在这里作者着重的讨论了货币的符号。
作者通过介绍货币这种符号在现代性中发生的变化以及具有的功能,来讨论象征标志这种脱域的基本机制。
另外一种基本机制是专家系统,即是由技术成就和专业队伍所组成的体系,正是这些体系编织着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物质与社会环境的博大范围。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必须信任这些专家系统。
这让我想到了以前所读过国富论中,亚当斯密对分工的论断。
在我看来,专家系统是一种分工的进化,我们住房需要依靠建筑专家系统,我们吃饭,需要有厨师这个专家系统。
等等的专家系统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我们也是其中一个专家系统。
这就是专家系统,从文中可以看出来脱域机制都依赖于信任,因此信任在本质上与现代制度相联系的。
由于时间和精力的原因,我还选读了书的最后一章,现代性的后果。
什么是现代性的后果呢?现代性的后果是一个西方化的工程吗?现代性的根本性后果之一是全球化。
它不仅仅只是西方制度向全世界的蔓延,在这种蔓延过程中其他的文化遭到了毁灭的破坏;全球化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过程。
在我看来,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各种文化都会发生其本身的优势,西方文化在近代展示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
它培育出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在如今,在我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东方文化的优点也比较明显的显现出来了。
我不同意现代性的后果是西方化的工程。
简要的读了相关章节,让我对现代性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由于文中存在太多的专业术语,以及一些该专业的基本术语。
对其有一个深刻的了解还是有太大的困难。
仅仅的是从纸面上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知识。
如果今后有时间,继续仔细阅读该书,才能对该书以及现代性有一个深刻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