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强度公式计算方法
浙江省暴雨强度公式
浙江省暴雨强度公式浙江省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大省,其气候特点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水充沛的特点。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暴雨强度也呈现出日益增加的趋势。
因此,了解和掌握浙江省暴雨强度的计算公式对于城市规划、防洪减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暴雨强度公式的定义暴雨强度公式是用来计算某一地点在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大小的公式。
在浙江省,暴雨强度公式通常采用以下形式:Q = (1242/t+4.48)/5.62其中,Q为暴雨强度(单位:毫米/分钟),t为时间(单位:分钟),该公式适用于浙江省大部分地区的暴雨强度计算。
二、暴雨强度公式的应用1、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中,暴雨强度的计算对于排水系统的设计至关重要。
根据暴雨强度公式,可以计算出不同区域的暴雨强度,进而确定排水系统的规模和设计标准。
同时,还可以根据暴雨强度公式对城市的防洪标准进行评估和优化,确保城市安全。
2、防洪减灾在防洪减灾方面,暴雨强度公式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根据暴雨强度公式,可以预测出某一地区的降雨量大小,进而评估该地区的洪涝风险。
同时,可以根据暴雨强度公式对水库的蓄水量进行合理调整,避免因降雨过多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
三、暴雨强度公式的解析1、系数调整在暴雨强度公式中,系数的调整是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而定的。
因此,在应用暴雨强度公式时,需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系数调整,以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2、时间尺度暴雨强度公式中的时间尺度是分钟,这意味着计算出的降雨量是每分钟的平均降雨量。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将时间尺度进行调整,如将分钟调整为小时或日等,以适应不同的需求。
四、总结浙江省暴雨强度公式的应用与解析对于城市规划、防洪减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掌握暴雨强度公式,可以更加准确地预测降雨量大小,进而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在应用暴雨强度公式时需要注意系数的调整以及时间尺度的选择,以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暴雨强度公式
暴雨强度公式
暴雨是指在短时间内突发而且降水量极大的降水现象,给城市和农田带来严重
的洪涝灾害。
对暴雨的准确预警和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暴雨强度是描述暴雨降水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通常用公式来表示。
暴雨强度的定义
暴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的降水量,通常用毫米/小时表示,即在1
小时内单位面积上的降水量。
暴雨强度的大小直接反映了暴雨的强弱程度,对暴雨的分类和预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暴雨强度公式推导
暴雨强度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
$$ I = \\frac{1}{t} \\times V $$
其中,I为暴雨强度,单位为毫米/小时;t为单位时间(小时);V为单位面
积上的降水量,单位为毫米。
暴雨强度公式的应用
在实际应用中,暴雨强度公式可以帮助气象部门和灾害防治部门进行暴雨预警
和防范措施的制定。
通过监测降雨量和时间,可以计算出实时的暴雨强度,从而准确地预测暴雨的发生和发展趋势,提高预警响应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此外,暴雨强度公式也可以应用于城市防汛工作和农田排水管理中。
在城市排
水系统设计中,合理制定暴雨强度标准,可以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抗暴雨能力,减少城市内涝的风险。
在农田排水管理中,根据暴雨强度公式计算出不同暴雨情况下的排水需求,有助于农田排水设施的设计和规划。
结语
暴雨强度公式是描述暴雨强度的重要工具,其应用范围广泛,对暴雨预警和防
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暴雨强度公式的研究和应用,可以提高暴雨灾害的预防和应对能力,减少暴雨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暴雨强度公式计算
n b t P C A i )()lg 1(1++= 或n b t P C A q )
()lg 1(1671++= 其中i 或q --- 暴雨强度(i :mm/min ;q :L/s/hm 2)
P --- 重现期(a );
t --- 降雨历时(min );
A 1 ---雨力参数,即重现期为1a 时的1min 设计降雨量(mm );
C --- 雨力变动参数(无量纲);
b --- 降雨历时修正参数,即对暴雨强度公式两边求对数后能使曲线化成直线所加的一个时间常数(min );
n --- 暴雨衰减指数,与重现期有关;
结合xx1974~2014年41年的降水数据,经综合计算对暴雨强度总公式进行优化,其总公式结果如下:
)hm /s /(单位:)
481.31t ()0.841lgP 1(7839.62q 或)min /mm 单位:()481.31()lg 841.01(038.472963.0963.0L t P i ++=++= 结合xx 区水源地保护区的相关情况,取暴雨重现期P=2a ,降雨历时t=20min ,查附表1暴雨强度查算表,得出暴雨强度如下:
i=1.230mm/min ;
q=204.99L/s/hm 2。
(完整版)雨水流量公式详解(含计算过程及结果)
雨水设计流量公式Q S=qΨF 式中Q S———雨水设计流量(L /s)q———设计暴雨强度,(L /s・ha) Ψ———径流系数F———汇水面积(ha公顷)其中一、暴雨强度公式为:q=3245.114(1+0.2561lgP) (t+17.172)0.654式中t———降雨历时(min)P———设计重现期(年)(一)设计降雨历时t=t1+mt2,式中t——设计降雨历时(min)t1——地面集水时间(min)t2——雨水在管渠内流行的时间(min)m——折减系数t1的确定:地面集水时间t1受水区面积大小、地形陡缓、屋顶及地面的排水方式、土壤的干湿程度及地表覆盖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要准确地计算t1值是比较困难的,所以通常取经验数值,t1=5~15min。
在设计工作中,按经验在地形较陡、建筑密度较大或铺装场地较多及雨水口分布较密的地区,t1=5~8min;而在地势平坦、建筑稀疏、汇水区面积较大,雨水口分布较疏的地区,t1值可取10~15min。
m的确定:暗管m=2,明渠m=1.2,在陡坡地区,暗管折减系数m=1.2~2,经济条件较好、安全性要求较高地区的排水管渠m可取1。
t2的确定:t2=∑L 60v式中t2——雨水在管渠内流行时间(min)L——各管段的长度(m)v——各管段满流时的水流强度(m/s)v的确定:v=1n∙R23∙I12式中v——流速(m/s)R——水力半径(m) I——水利坡度n——粗糙系数R确定:R=A XA——输水断面的过流面积(m2)X——接触的输水管道边长(即湿周)(m)n的确定:(二)设计重现期(P)P的确定:《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第3.2.4 条原规定: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应根据汇水地区性质、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等因素确定。
同一排水系统可采用同一重现期或不同重现期。
重现期一般采用0.5~3年,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一般采用3~5年,并应与道路设计协调。
暴雨强度公式的简便推求方法
暴雨强度公式的简便推求方法传统的推导方法是通过假设降水过程服从指数分布,然后通过统计分析得到公式的形式。
然而,这种方法需要大量的数据和复杂的数学处理,而且在数据有限的情况下效果不好。
下面介绍一种简便推导方法,即通过合理的假设和逻辑推理来得到暴雨强度公式的近似表达式。
首先,我们需要从物理意义上理解暴雨过程。
暴雨通常是由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形成的云滴聚集而成的,其主要受到大气中水汽含量、云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云中温度、湿度和风速等因素的影响。
假设暴雨过程中单位时间内降水量的大小与降水的频率和强度有关。
因此,我们可以假设暴雨过程中的单位时间内降水量服从泊松分布,并且假设暴雨事件的发生概率与降水强度成正比。
这样,我们可以推导出暴雨强度与时间的关系。
设暴雨强度为I,单位时间内降水量为P,降水频率为λ,则根据泊松分布的定理,有:P=I*Δt*λ其中,Δt为时间间隔。
假设单位时间内发生暴雨事件的概率为p,则p与λ成正比,即:p=k*λ其中,k为比例系数。
将上述两个式子合并,得到:P=I*Δt*(p/k)进一步化简,可得:P=(I*p/k)*Δt假设单位时间内降水量的平均值为Q,则有:Q=(I*p/k)*ΔtQ=I*p/kσ=f*(I*p/k)其中,f为比例系数。
根据正态分布的性质,可以得到单位时间内降水量超过一些阈值的概率为:Pr(P>P0)=Pr(z>(P0-Q)/σ)=1-Φ((P0-Q)/σ)其中,Φ(x)为标准正态分布的累积概率函数。
假设单位时间内降水量超过一些阈值P0的概率为p0,则有:p0=1-Φ((P0-Q)/σ)上述公式可以通过统计分析得到。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逻辑推理和合理假设,得到了暴雨强度公式的近似表达式:I=Q*k/p其中,Q为单位时间内降水量的平均值,k为比例系数,p为暴雨事件的发生概率。
通过进一步的实际观测和数据分析,可以确定具体的比例系数和暴雨事件发生概率的值,从而得到更加准确的暴雨强度公式。
暴雨强度公式计算方法
一、定义暴雨强度:指单位面积上某一历时降水的体积,以升/(秒•公顷)(L/(S•hm2))为单位。
专指用于室外排水设计的短历时强降水(累积雨量的时间长度小于120 分钟的降水)暴雨强度公式:用于计算城市或某一区域暴雨强度的表达式二、其他省市参考公式:三、暴雨强度公式修订一般气候变化的周期为10~12年,考虑到近年来的气候变化异常,5~10年宜收集新的降水资料,对暴雨强度公式进行修订,以应对气候变化。
工作流程:1.资料处理;2.暴雨强度公式拟合(单一重现期、区间参数公式、总公式);3.精度检验;4.常用查算图表编制;5.各强度暴雨时空变化分析注意事项:基础气象资料采用当地国家气象站或自动气象站建站~至今的逐分钟自记雨量记录,降水历时按5、10、15、20、30、45、60、90、120、150、180 分钟共11种,每年每个历时选取8 场最大雨量记录;年最大值法资料年限至少需要20 年以上,最好有30 年以上资料;年多个样法资料年限至少需要10 年以上,最好有20 年以上资料。
统计样本的建立年多个样法:每年每个历时选择8个最大值,然后不论年次,将每个历时有效资料样本按从大到小排序排列,并从大到小选取年数的4 倍数据,作为统计样本。
年最大值法:选取各历时降水的逐年最大值,作为统计样本。
(具有十年以上自动雨量记录的地区,宜采用年多个样法,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年最大值法。
若采用年最大值法,应进行重现期修正)具体计算步骤:一、公式拟合1.单一重现期暴雨强度公式拟合最小二乘法、数值逼近法2.区间参数公式拟合二分搜索法、最小二乘法3.暴雨强度总公式拟合最小二乘法、高斯牛顿法二、精度检验重现期0.25~10 年< 0.05mm/min< 5%三、不同强度暴雨时空变化分析城市暴雨的时间变化特征分析(1)各历时暴雨年际变化特征——可通过绘制各历时暴雨出现日(次)数的年际变化图,分析各历时暴雨的逐年或年代变化特征。
(完整word版)暴雨强度公式计算方法
一、定义暴雨强度:指单位面积上某一历时降水的体积,以升/(秒•公顷)(L/(S•hm2))为单位。
专指用于室外排水设计的短历时强降水(累积雨量的时间长度小于120 分钟的降水)暴雨强度公式:用于计算城市或某一区域暴雨强度的表达式二、其他省市参考公式:三、暴雨强度公式修订一般气候变化的周期为10~12年,考虑到近年来的气候变化异常,5~10年宜收集新的降水资料,对暴雨强度公式进行修订,以应对气候变化。
工作流程:1.资料处理;2.暴雨强度公式拟合(单一重现期、区间参数公式、总公式);3.精度检验;4.常用查算图表编制;5.各强度暴雨时空变化分析注意事项:基础气象资料采用当地国家气象站或自动气象站建站~至今的逐分钟自记雨量记录,降水历时按5、10、15、20、30、45、60、90、120、150、180 分钟共11种,每年每个历时选取8 场最大雨量记录;年最大值法资料年限至少需要20 年以上,最好有30 年以上资料;年多个样法资料年限至少需要10 年以上,最好有20 年以上资料。
统计样本的建立年多个样法:每年每个历时选择8个最大值,然后不论年次,将每个历时有效资料样本按从大到小排序排列,并从大到小选取年数的4 倍数据,作为统计样本。
年最大值法:选取各历时降水的逐年最大值,作为统计样本。
(具有十年以上自动雨量记录的地区,宜采用年多个样法,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年最大值法。
若采用年最大值法,应进行重现期修正)具体计算步骤:一、公式拟合1.单一重现期暴雨强度公式拟合最小二乘法、数值逼近法2.区间参数公式拟合二分搜索法、最小二乘法3.暴雨强度总公式拟合最小二乘法、高斯牛顿法二、精度检验重现期0.25~10 年< 0.05mm/min< 5%三、不同强度暴雨时空变化分析城市暴雨的时间变化特征分析(1)各历时暴雨年际变化特征——可通过绘制各历时暴雨出现日(次)数的年际变化图,分析各历时暴雨的逐年或年代变化特征。
暴雨强度公式
暴雨强度公式引言暴雨是指降水强度达到一定水平的短暂强降水现象。
在城市规划和水资源管理中,准确预测和估计暴雨强度是至关重要的。
暴雨强度公式是用来计算暴雨强度的数学模型。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暴雨强度公式。
经验公式斯奈德公式斯奈德公式是一种常用的暴雨强度公式,可以用于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和评估。
公式如下所示:i = C * T^a其中,i表示暴雨强度(单位:mm/h),C是常数(根据不同地区有所不同),T是暴雨持续时间(单位:min),a 是经验系数。
斯奈德公式基于统计分析和观测数据推导得出,适用范围较广。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该公式仅适用于中小尺度地域和小范围内的暴雨事件。
梅钦-哈歇尔公式梅钦-哈歇尔公式是另一种常用的暴雨强度公式,也被广泛应用于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和评估中。
公式如下所示:i = k * (T + b)^c其中,i表示暴雨强度(单位:mm/h),k、b、c是常数(根据不同地区有所不同),T是暴雨持续时间(单位:h)。
梅钦-哈歇尔公式相比斯奈德公式在计算暴雨强度时考虑了暴雨持续时间的影响,适用范围更广。
然而,该公式仍然有一定局限性,例如在极端降雨事件中可能不适用。
物理模型除了经验公式外,还可以使用物理模型来计算暴雨强度。
物理模型一般基于流体力学理论,考虑大气条件和地形对降雨过程的影响。
一维降雨模型一维降雨模型是最简单的物理模型之一,假设降雨过程是一维的,即沿一条直线方向发展。
该模型可以用一维对流波方程来描述降雨的传播过程。
二维降雨模型二维降雨模型考虑了地形的影响,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暴雨的分布和强度。
该模型基于二维对流波方程和地形信息,能够模拟降雨过程在空间上的变化。
数值模拟数值模拟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方法,通过离散化和数值求解进行暴雨强度计算。
数值模拟方法可以更精确地模拟暴雨过程,但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准确的边界条件。
总结暴雨强度公式是用来计算暴雨强度的数学模型。
本文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暴雨强度公式,包括斯奈德公式和梅钦-哈歇尔公式。
暴雨强度公式与设计雨型标准
暴雨强度公式与设计雨型标准
暴雨强度公式:
根据暴雨强度的计算方法,可以使用以下公式来计算:
I = (P - 10) / (D - 10)
I代表暴雨强度(mm/h),P代表单位时间内的雨量(mm),D代表单位时间内的雨期时长(分钟)。
设计雨型标准:
根据实际应用需求和地区气象特点,可以参考以下设计雨型标准:
1. 暴雨强度标准:
根据暴雨强度的等级不同,可以划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暴雨等级。
具体标准可以根据当地气象部门发布的暴雨警报标准来确定。
根据雨型的特征和应用场景的不同,可以制定不同的雨型标准。
一般来说,可以区分为阵雨、持续雨、暴雨等不同类型,并根据实际需求确定雨强变化曲线。
以上是一种可能的暴雨强度公式和设计雨型标准,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城市暴雨强度公式推求的依据与方法
城市暴雨强度公式推求的依据与方法确定2.1 城市暴雨强度公式推求的依据根据我国《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1997年版)的规定,推求城市暴雨强度公式时要遵循下列规定:1.资料年数各地降雨的丰水年和枯水年的一个循环周期平均约为10年。
暴雨强度公式要求自记雨量资料能够反映当地的暴雨强度规律,10年记录是最低要求,并且必须是连续的10年。
因此,降雨统计资料年数应大于10年,当然,统计的资料年限越长,就越能反映出当地的暴雨强度规律。
2.计算降雨历时和计算降雨重现期计算降雨历时采用9 个历时,即5、10、15、20、30、45、60、90、120分钟。
计算降雨重现期一般统计到10年,按0.25、0.33、0.5、1、2、3、5、10年统计。
当有需要或资料条件较好时,也可以统计高于10年的重现期(如20、50、100年的重现期)。
3.雨样个数雨样个数的选取应根据最低计算重现期确定。
目前我国各城市最低计算重现期一般是0.25年或0.33年,当最低计算重现期为0.25年时,平均每年每个历时选取4个最大雨样;当最低计算重现期为0.33年时,平均每年每个历时选取3个最大雨样。
由于任何一场被选取的降雨不一定9个历时的降雨强度值都被选取,因此实际选取的降雨数量要比所需雨样个数多。
4.频率调整选取的各历时降雨资料一般应采用频率曲线加以调整。
当精度要求不太高时,可采用经验频率曲线,该方法简单,但是精度较低;当精度要求较高时,采用皮尔逊-III型分布曲线或指数分布曲线等理论频率曲线,根据确定的频率曲线,得出i-t-P 表以供推求公式使用。
5.暴雨强度公式的形式采用如(2-1)式所示的公式作为中国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的形式,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我国大多数地区的暴雨强度变化规律,包含了n t A i =、)(b t A i +=和m P A A 1=等多种形式。
n b t P C A i )()lg 1(1++= (2-1)式中 i —— 降雨强度(mm/min);P —— 重现期(a );t —— 降雨历时(min);A 1、C 、b 、n ——地方参数。
暴雨强度公式参数率定方法
暴雨强度公式参数率定方法朱颖元根据实测雨强记录,用最小二乘法为准则的高斯—牛顿迭代法直接求解暴雨公式的参数,算法简单,可以减少计算误差,提高参数的精度。
1 问题的提出短历时暴雨强度公式是城市排水设计中推求雨水量的公式,常用的型式为:(1)式中n——暴雨衰减指数b——时间参数A——雨力,随重现期T而变A与T的关系常采用下式表示:A=A1(1+Clg T)(2)式中A1、C——参数由式(1)、(2)可得:(3)式(3)可表示为:i=f(t,T;A1,B,b,n) (4) 式中f——已知的非线性函数t——暴雨历时T——重现期(自变量)A1、B、b、n——参数暴雨公式中参数的率定目前仍存在一些尚待研究的问题,首先是短历时暴雨资料采用哪种概率理论分布模型[1、2];其次是统计参数估计。
目前统计参数估计的方法很多,大致可以分两类,第一类为参数估计法;第二类为适线法。
二者均不具有任何约束条件,一次仅能对一个样本进行估参。
短历时暴雨具有多种历时,因此具有多个样本。
若采用上述任一种方法对各种历时的暴雨资料逐一估计出统计参数,再将频率曲线绘在同一张图上,就有可能出现不同历时暴雨频率曲线相交的不合理情况。
除了经验适线法可以人为对参数进行调整外,其余估参方法均无能为力。
而可以同时对多个样本进行参数估计且能协调不同历时暴雨频率曲线之间参数关系的估参方法目前尚未见到。
最后是式(1)中参数率定问题,一般的方法是:先对暴雨资料进行频率分析,求出各种历时指定重现期的设计雨强值。
再对式(1)进行线性化变换,即式(1)两端取对数使之成为一线性方程。
根据设计雨强值用图解法或最小二乘法确定出参数A、b和n。
最后,根据式(2)及算出的A值用最小二乘法推求出参数A1和C。
这种计算方法实际上是多次辗转相关,而辗转相关已被证明是不可能提高计算精度的[3]。
暴雨公式的精度取决于暴雨资料的可靠性和公式中参数的合理性。
笔者认为,在暴雨资料已定的情况下,参数的合理性取决于暴雨公式对实测原始数据的拟合程度,而非对从频率曲线上摘取的数据的拟合程度。
暴雨强度公式的图解法
暴雨强度公式的图解法
暴雨强度公式是一种测量暴雨强度的方法,用来衡量暴雨中雨水量和对应的风速。
这个公式有助于了解暴雨对当地社区带来的影响,以及预测暴雨对未来几天的影响。
下面是暴雨强度公式的图解法:
首先,暴雨强度公式公式(RI)= G x M / 4,G和M分别为风速和雨水量指标。
该公式的左边为暴雨的强度,右边的分子为风速和雨水量指标的乘积,分母为4。
然后,在图下,出现了三个椭圆形,即从上到下分别为C,B和A。
椭圆形C代表RI<5,表示暴雨强度较弱;椭圆形B代表5<RI<20,表示暴雨强度中等;椭圆形A代表RI>20,表示暴雨强度较强。
由椭圆形的分布可以看出,椭圆形C的风速和雨水量的乘积较小,椭圆形B的风速和雨水量的乘积较大,而椭圆形A的风速和雨水量的乘积最大。
最后,当根据给出的暴雨强度公式和图解法,我们可以准确的分析出暴雨强度,判断其强度为较弱、中等或较强。
而且,有助于更好的了解暴雨对当地社区带来的影响,以及预测暴雨对未来几天的影响,从而可以尽可能的控制暴雨造成的损失。
暴雨强度公式的简便推求方法
暴雨强度公式的简便推求方法邓卫东 李萍 李艺 曹志农 徐浩宇(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北京 100082)摘 要 利用计算机快速、循环计算的特点,对暴雨强度公式(总公式)的4个参数循环计算,以平均绝对均方差为计算目标,优选出各个参数的值。
此方法数学原理简单,计算过程便捷。
关键词 暴雨强度公式 简便计算方法0引言暴雨强度公式,是利用数学公式来拟合实测暴雨数据频率分析的结果P-i-t (重现期-降雨强度-降雨历时)关系值。
我国的暴雨强度公式(总公式)形式为:nb t P C A i )()lg 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中提到用解析法、图解与计算结合法或图解法等方法求得A 、C 、b 、n 各个参数,此类方法求解单一公式(如2y 重现期、降雨历时5~120min )或小范围(如重现期0.25~10y 、降雨历时5~120min )总公式的精度基本能满足规范要求。
但是要推求大范围(如重现期2~100y 、降雨历时5~1440min )总公式的精度很难满足要求。
本次介绍的暴雨强度公式寻优计算方法(Optimization calculation 以下简称OC 法),利用计算机程序对公式参数A 、C 、b 、n 在一定范围内循环计算,以平均绝对方差为计算目标,优选出各个参数的值。
1 OC法计算框图(见图1) 2 OC法算例 2.1 P、i、t表以下是北京某降雨观测站降雨数据,采用年最大值法、P-Ⅲ频率曲线完成的成果。
图1 OC 法计算框图表1 P-i-t 表(单位:mm/min)2.2计算过程简介根据我国暴雨强度公式参数的特点,参数A 值的范围一般在5~50,参数C 值的范围一般在0.5~1.5,参数b 值的范围一般在5~20,参数n 值的范围一般在0.5~0.9。
计算过程中掌握好各个参数初值、终值和步长的关系,首先选用的初值、终值范围要大,步长也相应的大,根据计算结果,逐步缩小初值、终值范围及步长,这样可以节省计算时间。
合肥暴雨强度公式
2、排水工程
(1)、排水体制为雨污分流,按规划远期计算,分期实施,雨水分区就近排入附近沟渠、污水引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
(2)、暴雨强度公式采用合肥市暴雨强度公式:q=1986.8(1+0.777 lgP )/(t+8.404)0.689。
径流系数∮的采用:城市道路0.8~0.9,两侧
用地0.5~0.6。
(3)、污水量标准:平均日人均综合用水量标准为500l/人*日,排供比为0.8。
(4)、雨水管道最小设计流速为0.75m/s, 污水管道在设计充满度下最小设计流速为0.6m/s, 最大设计流速为4m/s,最小覆土车行道下为0.7m。
(5)、管材与接口:管材与接口:雨水管道管材建议采用钢筋混凝土管,接口采用承插式橡胶圈接口,污水管道管材建议采用钢筋混凝土管和双壁波纹管HDPE,接口采用承插式橡胶圈接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暴雨强度:指单位面积上某一历时降水的体积,以升/(秒•公顷)(L/(S•hm2))为单位。
专指用于室外排水设计的短历时强降水(累积雨量的时间长度小于 120 分钟的降水)
暴雨强度公式:用于计算城市或某一区域暴雨强度的表达式
二、
其他省市参考公式:
三、暴雨强度公式修订
一般气候变化的周期为10~12年,考虑到近年来的气候变化异常,5~10年宜收集新的降水资料,对暴雨强度公式进行修订,以应对气候变化。
工作流程:
1.资料处理;
2.暴雨强度公式拟合(单一重现期、区间参数公式、总公式);
3.精度检验;
4.常用查算图表编制;
5.各强度暴雨时空变化分析
注意事项:
基础气象资料
采用当地国家气象站或自动气象站建站~至今的逐分钟自记雨量记录,降水历时按 5、10、15、20、30、45、60、90、120、150、180 分钟共11种,每年每个历时选取 8 场最大雨量记录;
年最大值法资料年限至少需要 20 年以上,最好有 30 年以上资料;
年多个样法资料年限至少需要 10 年以上,最好有 20 年以上资料。
统计样本的建立
年多个样法:每年每个历时选择8个最大值,然后不论年次,将每个历时有效资料样本按从大到小排序排列,并从大到小选取年数的 4 倍数据,作为统计样本。
年最大值法:选取各历时降水的逐年最大值,作为统计样本。
(具有十年以上自动雨量记录的地区,宜采用年多个样法,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年最大值法。
若采用年最大值法,应进行重现期修正)
具体计算步骤:
一、公式拟合
1.单一重现期暴雨强度公式拟合
最小二乘法、数值逼近法
2.区间参数公式拟合
二分搜索法、最小二乘法
3.暴雨强度总公式拟合
最小二乘法、高斯牛顿法
二、精度检验
重现期~10 年
< /min
< 5%
三、不同强度暴雨时空变化分析
城市暴雨的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1)各历时暴雨年际变化特征——可通过绘制各历时暴雨出现日(次)数的年际变化图,分析各历时暴雨的逐年或年代变化特征。
(2)暴雨样本年际变化特征——可以各年降水数据入选各历时基础暴雨样本的比例外评价指标,分
析城市暴雨的时间变化特征。
(3)降水极(大)值的时间分布特征——可以各历时降雨量的前 10 个最大值在各年代的分布特征,分析城市强暴雨的时间变化特征。
暴雨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1)降水量分布特征——可根据国家气象站和周边区域自动气象站降水资料,绘制年(或汛期、各季等)降水量分布图,分析降水的区域分布特征
(2)暴雨分布特征——可根据国家气象站和周边区域自动气象站降水资料,绘制不同历时(可选取典型历时)暴雨日数分布图,分析暴雨的区域分布特征。
(3)各历时最大降水量分析——可根据国家气象站和周边区域自动气象站同期降水资料,对比分析国家气象站和区域自动气象站历年 10 分钟、30 分钟、60 分钟、90 分钟、120 分钟、180分钟等历时最大降水量分布差异,可通过国家气象站和周边区域自动气象站的最大降水量比值计算,并绘制比值分布图,来分析区域极端降水的差异特征。
(4)国家气象站暴雨强度公式成果的区域代表性分析——依据以上分析结果,对以国家气象站雨量为样本编制的暴雨强度公式的区域代表性作出分析,划定暴雨强度公式及查算图表的使用区域,以满足当地的室外排水设计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