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案例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案例

⾼中⽣物⽣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案例<⽣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案例⼀、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课主要讲述了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是⽣态系统功能中的重点内容。

本节以“⽣态系统的结构”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它可以与必修⼀光合作⽤、呼吸作⽤建⽴联系,其⼜直接关系到物质循环和⽣态系统稳定性的学习。

⼆、教学⽬标1.知识⽬标:①⽣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②掌握⽣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③研究⽣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2.能⼒⽬标:①通过定量地分析某个具体⽣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培养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

②掌握⽣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③结合“光合作⽤”和“呼吸作⽤”的原理,对⽣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和散失加以分析,培养知识迁移和运⽤能⼒。

3、情感⽬标:关注农业的发展和⽣态农业的建设,注重⽣态学观点的培养。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科学服务于社会的观点。

三、重点、难点及其确⽴依据重难点:1、⽣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

2、⽣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解决⽅法:以问题讨论为主线,采⽤设计合理的问题或提⽰分析的⾓度和⽅式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从⽽突破教学的难点。

同时在教学中,重视“分析和处理数据”技能的训练,尝试体验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以及应⽤数据说明⽣物学现象和规律。

四、课时安排:2课时(本节课为第⼀课时)五、教学程序(⼀)学情分析:“能量”是科学教育中的核⼼概念,⾼中已逐步建⽴了能量、能量传递、能量守恒等⼀些基本概念;在⽣物学中,已学习了“储存能量的物质”、“光合作⽤”、“呼吸作⽤”等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

(⼆)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本节直接从教材中“问题探讨”提供的素材引⼊,激发学⽣学习的兴趣,建⽴能量在⾷物链中流动的感性认识。

接下来从学⽣熟悉的⽣物在个体⽔平分析出能量流动的来源和去路。

再从⽣态系统⽔平总结能量流动过程的图解,并从中概括出能量流动的概念。

生物教案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生物教案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生物教案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生物教案: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引言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是维持生物圈平衡的重要机制之一。

能量从太阳辐射而来,经过光合作用被植物捕获,并通过食物链传递给其他生物。

这一过程不仅对生物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也对整个地球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本教案将以生态学的角度探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二、能量的来源:太阳能太阳是地球上生物生存所必需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的能量被地表上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化学能。

在这个过程中,光能被吸收并转化为植物细胞中的化学键能。

光合作用的关键反应式为:6CO2 + 6H2O + 光能→ C6H12O6 + 6O2三、光合作用中的能量流动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最重要的能量转化过程之一。

光合作用通过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进而供给生物的生长与代谢活动。

在这一过程中,光合作用按照化学能的转移路径,可分为光化学反应和碳水化合物合成两个阶段。

(一)光化学反应光化学反应发生在植物叶片的叶绿体中。

在这一过程中,光能被光合色素(如叶绿素)吸收,激发电子从低能级跃迁至高能级,形成激发态电子。

这些激发态电子随后通过电子传递链传递能量,并驱动质子泵将质子(H+)从基质转运至叶绿体内腔,形成质子梯度。

这一质子梯度的释放又会驱使 ATP 合成酶催化 ADP 和无机磷酸生成 ATP,储存化学能。

(二)碳水化合物合成在光化学反应阶段,产生的 ATP 和 NADPH2 为碳水化合物合成提供能量和还原力。

通过碳同化作用,光合细胞可以利用二氧化碳(CO2)合成有机物质,如葡萄糖(C6H12O6)等。

这一过程发生在叶绿体的暗反应(即光独立反应)中,称为光合作用的第二阶段。

暗反应的关键成果是葡萄糖的合成,它所转化的化学能可以在生物体内继续流动。

四、食物链与能量传递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通过食物链相互联系。

食物链是描述物种之间能量流动和相互依存关系的图示。

食物链分为草链和食肉链两种类型。

(一)草链草链是以植物为食物的食物链。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2课时+示范教案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2课时+示范教案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2课时)◆教学目标1.用生态金字塔表征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间的能量、生物量或数量等关系。

2.概述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3.尝试调查当地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生态金字塔。

【教学难点】尝试调查当地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教师活动】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复习导入新课。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什么特点呢?生态系统能量传递效率是多少?为什么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假设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是A,第五营养级最多可以获得多少能量?最少可以获得多少能量呢?【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上述问题,结合第1课时的知识进行解答。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10%~20%。

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散失消耗的能量越多。

A×(20%)4 =A/625;A×(10%)4 =A/10000。

【新知讲解】一、生态金字塔【学生活动】阅读课本57~58页生态金字塔的内容,认识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

能量金字塔单位时间内各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转换成面积图形,并将图形按照营养级的次序排列,得到的金字塔图形,叫作能量金字塔。

生物量金字塔用类似的方法表示各个营养级生物量(每个营养级所容纳的有机物的总干重)之间的关系,得到的图形叫作生物量金字塔。

数量金字塔表示各营养级的生物个体的数目比值关系,得到的叫作数量金字塔。

【教师活动】教师展示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的数据,指导学生构建能量金字塔的模型。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数据构建能量金字塔模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理解能量流动的特点。

【教师活动】展示资料分析。

资料1:夏季某两个生态系统的生物个体数量统计表,单位为个/hm2。

资料2:夏季两个生态系统生物量统计表,单位为g/m-2。

【学生活动】根据数据分别建构两个生态系统的数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分析食物链让学生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概念。

通过模型的构建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

通过定量分析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并学会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定量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发展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学会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进而得出科学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能量的角度理解生命系统,初步形成生态学观点,提高生物学科素养。

二、重难点: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规律以及应用三、教学设计:【问题探讨,引入课题】建国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生产力低下等方面的原因,农产品的产出十分有限,假设你是国家领导人,在不违反营养学规律的情况下,该如何分配有限的农产品养活更多的人?A.粮食全部供应给人吃。

B.一部分粮食供应给人吃,同时用一部分粮食喂猪,人吃猪肉。

学生积极思考,教师不给出确切答案,引导学生从获得能量维持生存的角度分析,进而引入课题。

【设置问题,引导思考】问题1:能量对生命系统的意义?讲述: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封闭系统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无序性将增加。

生命系统是开放的系统,可以通过获取能量来维持系统的有序性。

对于个体来说没有能量的输入就意味着死亡;对生态系统来说,如果在较长的时间没有能量输入,必定会导致生态系统崩溃。

问题2:能量如何输入到生命系统?讲述: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固定在他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从而实现能量的输入。

消费者和分解者不能利用光能,从摄入的有机物中获取能量,从而实现能量的输入。

问题3:输入生物体内的能量有哪些用途?讲述:生物体通过细胞呼吸,将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转化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用于生长发育繁殖,在此过程中有糖类脂肪蛋白质的积累,一部分能量储存在了这些有机物中。

呼吸作用同时产生了大量热能,热能不能被生物直接利用,散失到无机环境中。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高二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高二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

第三章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一课时)年级:高二年级科目:生物学主备人:授课人:课题第三章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一课时)素养目标知识目标1、阐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2、说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能力目标通过依次对不同营养级能量的来源和去路分析,建构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一般模型,提高学生的知识归纳、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荒岛如何生存更久策略的分析,使学生明确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使能量最有益的部分流向人类,加强社会责任感。

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教学过程【创设情境】“荒岛求生”思考:选择哪种策略能获得更多的能量等待救援?引出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能量流动【新课讲授】展示能量流动的概念问题:输入生态系统的的能量来源是什么?沿着什么渠道进行传递?以什么形式传递?最终以什么形式散失?教师:对于一株玉米而言,其生存所需能量的来源和去路?引导学生利用上节课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思考:一个玉米种群能量的来源与去路也是如此吗?学生回答,并说出选择某种策略的理由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学习,在后续的学习中不断搭建知识框架。

来源: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去路:呼吸作用散失+体内储存教学过程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以什么为单位进行研究呢?使学生明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以营养级为单位进行研究(个体误差太大、种群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建构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模型活动1:阅读教材P55 一、二段内容,建构生产者能量流动的模型。

活动2:建构初级消费者能量流动的来源和最终去向的模型摄入量与同化量有什么区别呢?图解—形象理解思考:处于食物链每个环节的生物,其同化量都有三个最终去向吗?建构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一般模型学生自主阅读教材。

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确定答案。

能量流经最高级营养级无“流入下一营养级”去向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问:1、在食物链中流动的能量是同化量还是摄入量?2、每个箭头及箭头的方向、大小、菱形方块的大小代表什么含义?3、流经某生态系统的能量能否再回到这个生态系统中来?为什么?4、相邻营养级之间能量流动的方向能否逆转?总结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特点:①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①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分析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思考:1、未利用的能量代表着什么?2、“62.8”代表的是植食性动物的摄入量还是同化量?3、流向分解者的“12.5”包含了几部分的能量?系列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模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优秀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优秀教案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2)理解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与散失,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营养级之间的能量变化关系,发展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2)学会分析、推算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教学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教法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指导学生思维迁移分析过程教学过程:新课引入:鲁滨逊在遭遇海难流落到荒岛上以后,他运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把荒岛改造成“世外桃源"。

【PPT】假设你像鲁滨逊那样流落在不毛的荒岛上,只有15Kg玉米和一只母鸡可以食用,那么你认为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1.先吃鸡,然后吃玉米2.先吃玉米,同时用部分玉米喂鸡,吃鸡生产的蛋,最后再吃鸡学生:学生代表,做出选择。

讲出理由。

教师:我们共同来看看鲁滨逊的选择是——先吃鸡,后吃玉米。

教师:那么我们怎样给鲁滨逊的选择作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呢?这就得用到我们这节课的内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新课内容:【PPT】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能量,生物需要从外界获取能量来维持生存,可以说没有能量就没有生命,没有生态系统,那么什么叫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学生回答: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

【PPT】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概念对,所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思考:1、生态系统能量的源头是什么?2、能量是如何“输入”生态系统的?3、能量“传递”的途径是什么?4、能量是通过什么方式“散失”的?学生阅读教材、思考(时间5分钟):请同学回答并点拨为了方便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如何输入、传递、散失的,能量流动的过程是怎样的,我们以问题探讨中的玉米、鸡、人为例来构建一条简单的食物链,哪位同学愿意帮忙构建。

[PPT] “玉米-鸡-人”的食物链老师:请说出该食物链中各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具体成分。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课时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
⑴、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⑵、描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重点〕。

2、技能性目标
⑴、引导学生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让学生在归纳总结的根底上,阐述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具有的
两个特点。

⑵、指导学生构建能量流动的概念模型、物理模型。

3、情感性目标
⑴、通过小组分工与自主性学习相结合,培训同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⑵、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效劳于社会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描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难点:引导学生用数据来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让学生在归纳总结的根底上,阐述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具有的两个特点。

三、教具:多媒体课件,手工模型
附件1能量流经第一营养级的模型
五、教学反思
本教案已屡次用于实际教学中,课后我对整节课作了反思,归纳以下几点:
1、成功点
教学中,由于引入了网络功能,使得教学中知识点更加生动,便于理解。

同时我努力引导学生通过多手段、多角度的探索,屡次运用模型构建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展创新意识。

使学生能很好的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

2、感悟点
通过追踪教学过程,审视教学环节。

我发现兴趣仍是大局部学生的学习推动力。

而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法结合模型教学,则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认真严谨的教学设计也是必需的。

如今,网络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假设能合理的搜索网络资源并整合到教学中,将于教于学都大有裨益。

这方面我还需要努力。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高中生物教案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高中生物教案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高中生物教案•相关推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高中生物教案一、教材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部分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三节《生态系统》的核心内容。

在教学中,本节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知识和第三章《新陈代谢》的知识联系密切,又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学习,学科内综合性强,理论联系实际紧密,需要提高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和识图解图能力。

纵观04—07三年来的全国高考题,该部分知识为高考热点内容之一,历年高考都会考查。

但近三年来天津卷涉及较少。

从考查形式上看,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

往往涉及到图形、图表的分析。

命题方式灵活多样,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

其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各营养级能量传递的计算及综合运用本章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及热点问题,是高考命题的焦点。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和考纲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知识水平,拟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流动渠道和研究目的(2)理解能量流动的特点(3)应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能量传递进行计算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识图解图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物质运动和物质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2、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相关知识的计算3、重难点的突破利用多媒体课件为手段,借助于其形象、直观、动态等多种功能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来突出重点。

再通过经典例题跟进、教师详解、学生分析来强化知识,突破难点四、教学方法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在课前制定有针对性的复习目标,并要求学生提前复习,教师加以检查落实。

授课中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各种教学方法。

通过对近几年与本部分内容相关的高考题的分析研究,以及解题中如何确立关键词、关键点及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及技巧的讲解,使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并加以掌握。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1册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1册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能量流经三个营养级的的分析,简述能量流动的过程及概念。

2.通过对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概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

二、教材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课主要讲述了能量流动的过程、概念特点,是生态系统功能中的重点内容。

本节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可以与必修1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建立联系,其又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稳定性的学习。

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从“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过程”、“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来阐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问题。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往往看了教材好像懂了,但真正理解和应用起来却存在一定的问题。

若采用传统的讲述法教学,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学生既掌握不了知识,也会觉得很乏味,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能充分的体现出来。

根据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和研究能力的实际情况,采用启发探索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讨论法,向学生提出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讨论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在轻松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探索、推理、想象、分析和总结归纳等各方面的能力。

学生拥有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但能在学习上解决问题,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也会少走很多弯路。

四、教学设计动的过程有关的概念(2)应该从个体水平/种群水平研究能量流动吗?缺点是什么?经过提示后得出结论:可以将同一营养级上的所有种群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能量流动顾与能量有关的概念(2)在哪个水平上研究能量流动最合适呢?能量流动的过程【过渡】(1)如果让你来研究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你会选择哪一种生态系统呢?开放的还是封闭的?大的还是小的?(2)引入赛达伯格湖,并简介林德曼做的论文中的赛达伯格湖的食物关系,说明研究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研究对象,即为所有生产者构成的第一营养级,以植物为食的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构建模型,理解各养级,所有的肉食性动物是第三营养级(3)总结:我们研究的能量流动就是研究流量流经三个营养级的过程母表示能量的多少),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 图中b=h+c+d+e+f+iB. 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a )X100%C.“草→兔→狼”这一关系中,狼粪便的能量属于dD. d中的能量去向是用于生长、发育、繁殖和被分解者利用E. 缩短食物链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F. 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有10%-20%的能量流入狼的体内五教学反思1.通过模型的搭建,自主完成概念的生成,其中强化了生命观念,概念分析对比。

高中生物能量流动计算教案

高中生物能量流动计算教案

高中生物能量流动计算教案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并能够运用能量流动计算方法进行相关问题的求解。

教学重点:能量流动的概念、环境中的生态能量流向、生态金字塔的构建与能量传递。

教学难点:如何进行环境中的生态能量流动计算。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PPT或实物图片等教学辅助资料。

2. 实验室或户外探索活动所需的仪器设备。

3. 计算器或电子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生态系统的概念,让学生想象一下环境中的生态系统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

2. 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一只鹿吃了1000千卡的草,它会将多少有价值的能量传递给食肉动物?请学生思考并讨论。

二、探究(15分钟)1. 通过图片或实际观察,让学生了解生态金字塔的结构和分类。

2. 分组进行环境中生物的观察与记录,了解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关系。

3. 让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计算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的能量流动情况,并导出结论。

三、总结(10分钟)1. 结合实验结果,进行生物能量流动的概念总结。

2. 分析为什么生态系统中有些生物居于生态金字塔的底层,而有些生物居于金字塔的顶层。

3. 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对能量流动的影响。

四、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计算另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的能量流动情况。

2. 提出一个思考问题:为什么保护生态环境对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

2. 强调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对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目标和重点有没有达到?2. 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如何?3. 学生对于生物能量流动计算的理解有无提升?扩展活动:1. 带领学生到校园或周边环境进行生态系统观察与调查。

2. 设计更复杂的生态系统以进行更深入的能量流动计算。

3. 组织学生进行生态保护实践活动,增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第一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本节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所以教学设计思路主要在于: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角色扮演绘制能量来源和去向的图画,学生相同角色小组间PK,让学生当裁判,选出最佳组,增强学生成就感,增强竞争意识,达成了社会责任的学科素养目标。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展示,教师点拨,具体分析每个营养级能量流动的来源与去路;最后化繁为简,引导学生建构能量流经各营养级的模型,变抽象为具体,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达成了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的学科素养目标同时在教学中,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并最终用数据说明生物学现象和规律。

用自制教具复习能量的一来二去、一来三去、一来四去,通过教具箭头的粗细、方框的大小引导学生总结并体会能量流动的特点,加深对本节课重难点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日常生活,使学生懂得对资源的利用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培养学生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达成了社会责任的学科素养目标二、学科素养目标:生命观念:能运用物质与能量的观念,具体分析每个营养级能量流动的来源与去路,引导学生建构能量流经各营养级的模型,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

理性思维:通过通过学生角色扮演绘制能量来源和去向的图画,建构能量流经各营养级的模型,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并最终用数据说明生物学现象和规律。

科学探究:通过通过学生角色扮演绘制能量来源和去向的图画并展示,培养小组合作,科学探究能力。

社会责任: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增强团队意识,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举出实例并说明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培养学生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达成了社会责任的学科素养目标三、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2节内容,本节课包括: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特点,以及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精选3篇)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精选3篇)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精选3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1.1 本节内容的地位:《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是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三第五章其次节的内容。

本节支配两个课时,这节课完成第一课时,内容是生态系统能量流淌的过程和特点两部分。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同学已经学习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内容也为以后要学习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稳定性等内容作铺垫,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对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行为有着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应试的角度来看,本节内容常作为考试热点,往往把分析和计算结合在一起,也是生态学中为数不多的可以定量讨论的学问模块。

1.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淌的过程和特点教学难点: 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加以分析,培育同学的学问迁移运用力量和计算力量1.3教学目标学问目标、力量目标、情感目标,三位一体、相互支撑。

【学问目标】:ⅰ、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淌的概念。

ⅱ、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淌的过程和特点(重点)。

【力量目标】:ⅰ、指导同学构建能量流淌的概念模型、数学模型。

ⅱ、通过引导同学定量地分析某个详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过程和特点,培育同学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力量。

ⅲ、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加以分析,培育学问迁移运用力量和计算力量。

【情感目标】:ⅰ、通过小组分工与自主性学习,培育发觉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与他人合作沟通的力量。

ⅱ、站在生态道德的角度,理解一些生态学观点,使同学懂得对资源的利用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进展原则,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做预备。

二、教法分析2.1教学方法:依据这节课的特点,本节课采纳了以建构主义教学法为主,以问题导学法、分组争论法为辅的策略。

针对能量流淌的过程和特点,可以提出很多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所以本节内容是运用问题导学法的好材料。

针对本校高二同学有较多小组合作阅历等状况,在教学中我还运用了分组争论法。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教案范例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教案范例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掌握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转移和转化过程。

2. 培养学生运用能量流动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系统的能量平衡,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传递效率。

2. 教学难点:能量流动的计算方法,生态系统能量平衡的维持。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

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形象生动地展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实例。

3. 开展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

2. 提前让学生预习教材,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本概念。

3. 准备一些生态系统的实例,如食物链、食物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 讲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讲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义、特点及其重要性。

3. 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引导学生了解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转移和转化过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

4. 讲解能量传递效率:让学生掌握能量在不同生物之间的传递效率,并解释其意义。

5. 案例分析:让学生分析一些生态系统实例,如食物链、食物网等,理解能量如何在其中流动。

6. 练习与讨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能量流动的知识解决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解题思路。

7.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关键作用。

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系统的能量平衡,提高环保意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能量流动过程、能量传递效率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及运用能量流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评价学生对生态系统能量平衡关注程度及环保意识的提高。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案例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年级:高三科目: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教学前的准备该课是人教版《稳态与环境》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中的重点内容。

本节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体温调节等知识建立联系,其又直接关系到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学习。

根据本节特点,准备用一课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来讲授新课。

预计课题导入5分钟左右,教师引导性学习10分钟左右,学生自主性学习25分钟左右。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1、知识性目标⑴、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⑵、描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重点)。

⑶、说出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2、技能性目标⑴、引导学生用数据来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让学生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阐述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具有的两个特点。

⑵、指导学生构建能量流动的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物理模型。

⑶、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入和流出加以分析,培养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

3、情感性目标⑴、通过小组分工与自主性学习相结合,培训同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⑵、注重生态学观点的培养,同时关注农业的发展和生态农业的建设。

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服务于社会的观点。

三、教学思路该课直接从教材中“问题探讨”提供的素材引入,让学生设计相关的食物链(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建立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的感性认识。

接下来从学生熟悉的生物在个体水平分析出能量流动的来源和去路。

提出“能量流动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再从生态系统水平(个体->种群->营养级)总结能量流动过程的图解,并从中概括出能量流动的概念,同时构建新的能量流动的概念模型。

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林德曼的研究资料,引导学生利用表格进行分析,探讨能量流动过程的特点,并学会计算能量的传递效率。

然后让学生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构建数学模型与物理模型(能量金字塔)。

最后利用典型的习题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并投影出整节课的知识要点体系,以便帮助形成系统的认识。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2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2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教学思路]本课主要采取探究式教学方法,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以教师的启发式引导为探究引路。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互相协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自主完成探究过程和知识构建过程。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讲述、讨论、探究的方法[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3.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二、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定量地分析某个具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识图、析图的能力及分析、综合和推理的能力。

2.重视对学生“分析和处理数据”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学会处理数据、分析数据。

3.在分组讨论中学会合作与交流。

三、情感目标1.通过探究,养成勇于探究、勇于实践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讨论“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这一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画面:随着海浪,一个人飘到一座荒岛上,身边只剩下一只鸡和15公斤玉米。

问题:假设你流落在不毛的荒岛上,随身尚存的只有少量的玉米和一只母鸡,那里除了能饮用的水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

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1. 先吃鸡,然后吃玉米2. 先吃玉米,然后吃鸡3. 用玉米喂鸡,然后吃鸡4. 用玉米喂鸡,先吃鸡蛋,然后再吃鸡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增强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学生助教完成)出示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图解提出问题:①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②比较第一、第二、第三营养级生物所具有的能量。

③计算相邻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能量流动的渠道是_________。

④能量能否逆向流动?学生识图,分析,讨论,计算,得出能量流动的两个特点提出探究主题。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教学案例一、背景授课时间:2007年5月11日授课班级:XX中学高二(1)-(4)班授课教师:授课内容:生物(必修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二、主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平等中的首席”。

这种观点不仅强调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的学习过程,完成这个过程主要靠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参与意识,而且还强调它是学生在教师组织、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即教师起着主导作用。

因此,按照新课程的理念,一节课教学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协调统一。

我采用观察法、讨论法、合作法等多种学习方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三、教材分析本节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这一节是在学习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基础上引入的。

针对本节知识的特点,教学中可联系前面学习的内容,以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学生在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组成中,学习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为本节学习能量流动做好了知识储备;但能量流动比较抽象,可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以体现生物教学生动鲜活的特点,降低知识接受的难度。

四、教与学过程(一)复习(大屏幕展示):①生态系统的成分有哪些?②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什么?③根据“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话写出相应的食物链。

对于第1、2道题,学生根据上一节的内容,能够正常的回答,但对于第3题,则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写出相应的食物链。

究其原因,这些学生没有掌握一条完整食物链应具备的条件。

因此要注意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一条完整的食物链第一营养级都是生产者,如果没有生产者的食物联结,一般不叫食物链。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二)导入新课1.情景引入:假设你像小说中的鲁宾逊那样,流落在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课主要讲述了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是生态系统功能中的重点内容。

本节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可以与必修一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建立联系,其又直接关系到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②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③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2.能力目标:①通过定量地分析某个具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培养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②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③结合“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理,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散失加以分析,培养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

3、情感目标:关注农业的发展和生态农业的建设,注重生态学观点的培养。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服务于社会的观点。

三、重点、难点及其确立依据
重难点: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解决方法:以问题讨论为主线,采用设计合理的问题或提示分析的角度和方式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

同时在教学中,重视“分析和处理数据”技能的训练,尝试体验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以及应用数据说明生物学现象和规律。

四、课时安排: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五、教学程序
(一)学情分析:
“能量”是科学教育中的核心概念,高中已逐步建立了能量、能量传递、能量守恒等一些基本概念;在生物学中,已学习了“储存能量的物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
本节直接从教材中“问题探讨”提供的素材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建立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的感性认识。

接下来从学生熟悉的生物在个体水平分析出能量流动的来源和去路。

再从生态系统水平总结能量流动过程的图解,并从中概括出能量流动的概念。

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林德曼的研究资料,利用表格进行分析,探讨能量流动的特点,并学会计算能量的传递效率。

最后利用典型的习题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并投影出整节课的知识要点体系,以便帮助形成系统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一、课题导入
多媒体展示“问题探讨”内容,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学生可能会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教师可以不给于确切答案,但要引导学生从生存、从获得能量的角度分析。

二、讲授新课
以上述的典型食物链模式(玉米→母鸡→人)为例,引出新课题。

(一)过程:(动画解析图解)
就一个生物个体而言,能量是如何输入、储存和散失的?
问题:1、玉米的能量怎样得来?通过何生理作用?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同时,光能便转化成了化学能,固定在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
2、输入的总量是多少?
(玉米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并且已经同化为自身的物质中的能量,即玉米的同化量)
3、玉米的能量有何去路?
(生产者的同化量中,一部分会被母鸡摄入体内,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还有一部分则会随植物的落叶、遗体等被分解者分解。


4、母鸡的能量有何去路?(母鸡的摄入量是否等于同化量?)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母鸡摄入体内的能量,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排出的粪便中,其余大部分才是被其同化的能量,可以说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当然粪便中的那部分能量最终是被分解者利用了。

同化量中有一部分是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了,余下的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也就是用于自身体重的增加的有机物中所储存的能量。

这部分能量中一部分是在动物死后,随遗体残骸等被分解者利用散失了,还有一部分才可以流入下一营养级。

(逐步展示能量流动图解)
小结:能量来源和去路都是什么?
去路:①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热能形式)。

②分解者释放的能量(也是热能形式)。

③沿食物链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来源:来自于上一营养级。

(投影图解)
(二)总结能量流动的概念。

这种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的过程就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三)分析能量流动特点
投影能量流动示意图分析,学生思考,讨论。

1、图中的箭头有哪些含义?
2、能量能否逆向流动、循环流动?
分析:①在方向上:单向流动
(由于捕食关系不能颠倒,营养级也不能逆向,所以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


②在数值上:方框大小、箭头大小→逐级递减
(呼吸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是不可再利用的,因此能量的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四)定量分析能量流动,
(图解赛达伯格湖的具体数据,),引导学生分析图解,并用一个表格来处理赛达伯格湖的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入和流出途径。

解析下列问题。

1)、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占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总量的百分比是多少?从第二营养级流入第三营养级的能量,占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总量的百分比是多少?
(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62.8÷464.6=13.5%;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12.6÷62.8=20%。

计算方法:(下一营养级同化量÷本营养级同化量)×100%)
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

2)、能量在流动、转化后,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呼吸作用散失、分解者分解及未被利用的能量总和是多少?
(464.6J---呼吸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分解者分解+未被利用的能量。

也就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就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3)、通过上述分析,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流动特点:投影知识框架,形成系统认识。

巩固练习,应用活化
1、假设你流落在不毛的荒岛上,只有少量的玉米和鸡可以食用,那么使自己活的最长的办法是
A.先吃鸡,然后吃玉米
B.先吃玉米,然后吃鸡
C.用玉米喂鸡,然后吃鸡
D.用玉米喂鸡,先吃鸡蛋,然后再吃鸡
此时学生很自然地得出结论。

A(从发展的角度选D亦可,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2、在草原上,牛以草为食,屎壳郎(蜣螂)以牛粪为食被牛同化的能量中约有多少流入屎壳郎?
答案:0
趁热打铁
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 C
A. 照射到该生态系统内所有植物体叶面上的全部太阳能
B. 射进该系统的全部太阳能
C. 该系统全部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D. 生产者传递给消费者的全部能量
2.假设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00%,按最高传递效率计算,第三营养级和三级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应为 C
A.4%和4%
B.0.8%和0.8%
C .4%和0.8% D.10%和4%
3.识图作答: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请据图回答:
(1)将A、B、C、D的名称依次写在图中:
A.生产者B.初级消费者C.次级消费者D.三级消费者
(2)从生态系统能量传递效率上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到下一个营养级只有10%-20%
因此,一个食物链一般不能超过五个营养级
引申练习,更上一层:根据研究某生物同化量中,有98%用于呼吸消耗,仅有2%用于生长和繁殖,那么它可能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可能是(多选) C D
A.98%
B.3.2%
C.0.2%~0.4%
D.1.5%
教后反思: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在整体上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作为设计的初衷,并通过教师设计问题情境进行引导。

整堂课板书设计配合多媒体展示重难点突破较好,节奏顺畅自然。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课堂气氛活跃,锻炼了学生分析归纳、设计表格、逻辑思维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

但本节课不足之处在于容量较小,学生理论知识联系具体生活实例分析不够,今后在此方面应更加注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