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人格组成本我自我超我
心理学概念:本我、自我和超我
心理学概念:本我、自我和超我我们泌尿男科医生,每天都会遇到很多的与性、性功能、性生殖问题相关的患者朋友。
心理学生理学是基本的常识,在我们的临床实践当中,非常的重要,认真学习一下,你会有很大的收益。
根据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观点,人的个性是复杂的,有不止一个组成部分。
在他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弗洛伊德指出,人格是由三个元素组成的,即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这些元素共同作用,创造出复杂的人类行为。
每个元素都对人格有自己独特的贡献,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个体有强大的影响。
人格的每一个要素都是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出现的。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你人格的某些方面比较原始,可能会给你带来压力,让你按照最基本的冲动行事。
你人格中的其他部分则致力于抵制这些冲动,努力使你符合现实的要求。
下面我们来仔细看看人格的这些关键部分,它们是如何单独工作的,以及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本我:-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本体是所有精神能量的来源,因此它是人格的主要组成部分。
- 本体是人格中唯一从出生就存在的组成部分。
- 这方面的人格是完全无意识的,包括本能的和原始的行为。
本我是由快乐原则驱动的,它努力使所有的欲望、愿望和需要立即得到满足。
例如,饥饿或口渴的增加应该立即产生吃或喝的企图。
本我在生命早期非常重要,因为它确保婴儿的需求得到满足。
如果婴儿饿了或不舒服,他们会哭,直到本体的要求得到满足。
年幼的婴儿完全由本能支配,当这些需求要求得到满足时,没有理由与他们讲道理。
想象一下,试图说服婴儿等到午餐时间再吃他们的饭。
本能需要立即得到满足,由于人格的其他组成部分还没有出现,婴儿会哭闹,直到这些需要得到满足。
然而,立即满足这些需求并不总是现实的,甚至是可能的。
如果我们完全被快乐原则所支配,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从别人的手中抢走我们想要的东西来满足自己的渴望。
这种行为既是破坏性的,也是社会所不能接受的。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弗洛伊德认为,组成人格的各部分经常发生冲突。
比如: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发现,一部分的自己想做某件事,另一部分的自己想做另外一件事。
弗洛伊德因此创立了人格的结构模型,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
一、本我弗洛伊德认为,人刚出生的时候只有一个人格结构,即本我。
1.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只关心如何满足个人需要,不受任何物质和社会的约束,属于人格结构的生物成分。
比如:婴儿看到想要的东西,就会去拿,无论这个东西属于谁。
2.然而现实生活中,想要的东西并不会全部得到,因此本我会通过愿望实现来满足自身需要。
比如:婴儿肚子饿了,周围没有食物,本我就会开始想象食物,以暂时满足自己的需要。
3.弗洛伊德认为本我完全隐藏于无意识中,大部分的本我冲动与性和攻击有关。
事实上,人们常常无法察觉到本我。
二、自我在生命的初期,随着婴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格结构的第二部分---自我,开始发展起来。
1.自我遵循现实原则,通过考虑情境现实性,控制本我盲目的冲动,调节本能与环境的关系,负责本我、超我与外界世界的联系,属于人格结构的心理成分。
2.现实中,由于本我的冲动并不为社会所接受,因此会对自我构成威胁。
自我的任务是将本我的冲动控制在无意识当中。
3.自我不仅仅控制本我的冲动,还会以考虑后果的方式,尝试着满足本我的需要,以减轻本我需要没有被满足的紧张感。
比如:小的时候,婴儿通过到父母的碗里抓取食物来减轻紧张状态。
逐渐长大后,他们懂得了社会的规定和约束,虽然饿的时候本我的冲动会驱使他去获取食物,然而自我明白这种行为是不当的。
4.自我在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中自由活动。
自我和本我的关系:弗洛伊德曾说过:自我好像是骑在马背上的人,驾驭着这匹桀骜不驯的马(本我),约束着它前进的方向。
三、超我儿童5岁左右,人格结构的第三部分---超我,开始形成。
1.超我代表社会的理想、价值观,尤其是父母的价值和标准,对个体行为的好坏与善恶有着道德规范的限制,通过抑制本我的冲动,说服自我以合乎道德方式来取代现实的目标,属于人格结构的社会成分。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其中包括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主要关注个体在不同阶段的生命中如何发展和形成自己的人格。
1.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组成部份构成: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 本我:是人格的最原始部份,包含了个体的冲动和欲望。
它是无意识的,追求快乐和满足,没有道德和伦理约束。
- 自我:是人格的中介者,试图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自我受到现实世界的限制,通过理性和适应来满足本我的需求。
- 超我:是人格的道德部份,内化了社会和文化的规范和价值观。
超我对自我施加道德约束,使个体能够区分对错。
2.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了五个人格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与不同的生理需求和心理冲突相关。
- 口唇期(出生至1岁):个体通过口唇活动来满足生理需求,如吃奶和咀嚼。
如果在这个阶段满足不足或者过度满足,可能导致口唇迷恋或者口唇依赖。
- 肛门期(1岁至3岁):个体开始控制排泄,学习如何控制和释放。
如果在这个阶段受到过度控制或者宽松的管教,可能导致个体在成年后表现出强迫症或者放纵症。
- 阴茎期(3岁至6岁):个体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形成性别认同。
如果在这个阶段受到过度约束或者过度放纵,可能导致个体在成年后浮现性别身份问题或者性心理障碍。
- 潜伏期(6岁至青春期):个体的性冲动相对平静,主要关注学习和社交。
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发展超我,内化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
- 繁殖期(青春期至成年):个体的性冲动再次活跃,开始寻求恋爱和性关系。
如果在这个阶段受到过度约束或者过度放纵,可能导致个体在成年后浮现性心理问题或者人际关系问题。
3. 弗洛伊德的谨防机制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在面对冲突和焦虑时会运用各种谨防机制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和心理平衡。
- 投射:将自己的不满和冲突归咎于他人。
弗罗伊德的人格结构
弗罗伊德的人格结构按佛洛伊德的理论,人格是一个整体,这整体包括了三部份,分别称为本我、自我、超我。
人格中的三个部分,彼此交互影响,在不同时间内,对个体产生不同的作用。
本我 id:为个体与生俱来的一种人格原始基础,是主要心里动力的能量所在地,日后分化出自我及超我的母体;行为动机只在追求生物性需要的满足与避免痛苦。
构成本我的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如饥、渴、性三者均属之。
当本我中之需求产生时,个体要求立即满足。
例如婴儿每感饥饿时即要求立刻喂奶,决不考虑母亲有无困难。
故从支配人性的原则而言,支配本我的是「唯乐原则 Pleasure principle」。
自我 ego:自我的出现是来自人必需去面对及处理受外在现实世界限制的个人需要;例如在饥饿没有被满足前,人们必需去想办法取得食物。
自我可以说是人格的总经理 (executive),因为它可以说是行动出现的管道。
自我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对本我的原始需要冲动与超我的道德良知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的功能,但它仍无法脱离本我的独立存在。
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
超我 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于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
超我有两个重要部分:一为自我理想,是要求自己行为符合自己理想的标准;二为良心,是规定自己行为免于犯错的限制,透过让个人感到自豪或罪恶来奖励或处罚他。
因此,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则」。
超我的功能有三个:(1) 抑制本我的不被社会接受的冲动,特别是性及攻击等。
(2) 劝自我向善。
(3) 努力表现成熟、卓越。
本我→猪八戒:爱吃、爱睡、容易精虫冲脑的代表性人物超我→唐三藏:高道德标准、良心的完美体现呀~自我→孙悟空:也有许多本我的表现,但是受制于头上的紧箍咒(现实) 而有所收敛~当一个社会限制越大,对冲动表现的抑制也越大,人格三个部分冲突的可能性也越大。
弗洛伊德三个我理论
弗洛伊德三个我理论
弗洛伊德的“三我”理论是: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
本我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组成,只受“快乐原则”的支配,盲目追求满足。
人性的七宗罪傲慢、贪食、贪婪、愤怒、妒忌、懒惰、色欲某种意义上都能够代表着本我,能够为用户带来直接的快感。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能够满足用户本我的内容和活动都能够刺激用户进行有效活动。
2、自我
人格中意识部分,这部分在事实原则指导下,既要获得满足,又要避免痛苦。
自我负责与现实接触,是本我与超我的仲裁者,既能监督本我,又能满足超我。
更多的体现为规则的遵守度,通过规则来协调本我和超我间的矛盾。
3、超我
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是人格中最后形成的而且是最文明的部分,它反映着儿童从中生长起来那个社会的道德要求和行为标准,由完美原则支配,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理想部份。
除了极端反社会和反人类的群体,大部分人都具有在意社会道德伦理束缚,由道德律、自我理想等所构成的超我去监督与控制本我的冲动。
超我是自我发展的最高阶段,包含了孤独,博爱,信仰,完善的自我。
人格心理学(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人格心理学之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主要内容:弗洛伊德将人的人格分成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三者相互作用,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人格特征。
1)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成分一:本我。
本我也叫伊特,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和最不易把握的部分。
它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所组成的。
本我是贮藏心理能量的地方,仿佛是一个本能和欲望沸腾的大锅,混沌弥漫。
这些本能和欲望强烈地活动着,它没有逻辑、道德和价值观念,其活动只受“快乐原则”的支配,一味寻求无条件的、即刻的满足。
由于本我不能直接同外部世界接触,所以总是在急切地寻找自己的出路,而其唯一的出路是通过自我。
本我有的特性是无意识的,是无理性的,要求无条件的得到满足,只遵循快乐原则;是一切本能冲动后面的性力(原始能量或力必多)的贮藏库;它收容了一切被压抑的东西,并保存有遗传下来的种族的性质。
弗洛伊德认为,婴儿的人格结构完全属于本我。
2)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成分二:自我。
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现实的反复教训之下,从本我分化出来的一部分。
它要现实的多,不再受快乐原则的支配去盲目地追求满足,而是在现实原则指导下,力争既避免痛苦又能获得满足。
自我在人格结构中代表着理性和审慎。
它在同外界现实的相互作用中成长,对外感受现实中的各种现象,正确认识现实和适应现实;对内调节本我中本能欲望的渲泄。
自我和本我的关系好比骑马人和他的马之间的关系。
马提供了运动的力量,而骑马人则具有决定方向和指导自己坐骑的大权。
但也有时会出现不合理的情形:骑马人必须得按马自己所要去的方向来指导他的马。
自我企图用外部世界的影响对本我和它的趋向施加压力,努力用现实原则代替本我中占支配地位的快乐原则。
自我具有这样的特性:它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是无意识的,一部分是意识的,但主要是意识的;它合乎逻辑,受现实原则支配;对本我之中的东西有检查权,防止被压抑的东西扰乱意识;它还要在超我的指导下,按外部现实的条件,去驾驭本我的要求。
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结构
山东教师招聘网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结构在上一月的“每月一话”的复习指导中我们共同学习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理论指导。
那么在本月的讲解中,我们将带领大家共同去学习人格发展中的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结构的学习。
这一部分在考试中其实考察的相对比较少,但是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的地区喜欢考察这一部分的知识点,这一部分的知识点一般来说考察的题型为单选题和多选题。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别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结构,这三个结构在人格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具体知识点如下:(1)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本我包含基本的内驱力和反射,处于“潜意识”状态,它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
这个人格其实可以理解为“欲望的集合体”,只要能满足自己的欲望的行为都可以去做。
(2)自我。
遵循现实原则。
自我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
其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间的矛盾。
自我是永久存在的,超我和本我又几乎是永久对立的,为了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自我需要进行调节。
若个人承受的来自本我、超我和外界的压力过大而产生焦虑时,自我就会启动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有:压抑、否认、抵消、投射、升华等。
这个人格其实就是现实生活中的那一个现实的人格。
(3)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其机能主要是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
超我我经常用一句话说,他就是每个人人格中的“白子画”,具备崇高的道德责任感。
其实这个知识点大家理解性的去记忆就行了,曾经有一个网络小故事也是来说明这个的,就是每个人头脑中都存在两个小人,一个小白人和一个小黑人,其中那个小白人就相当于我们这里说的超我,小黑人儿相当于这里所说的本我。
进场这俩小人都在我们脑子中打架,为了缓解这俩小人的矛盾,所以每次都会有自我出来调和他们俩的矛盾。
简述弗洛伊德对人格结构的阐述
简述弗洛伊德对人格结构的阐述弗洛伊德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对人格结构的阐述对于理解人类心理具有重要意义。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构成,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的最基本层次称为本我。
本我是人类天生具备的,它包含了人类的本能和冲动,是人类最原始、最基础的部分。
本我主要受到生物本能的驱使,追求满足和避免痛苦。
它没有道德约束和理性思考能力,只追求个体的快乐和满足。
自我是人格结构的第二个层次。
自我是人类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主要通过现实和理性的方式来应对外部现实和内部冲突。
自我是一个中介者,它试图在本我和超我之间找到平衡点。
自我不仅要满足本我的需求,还要考虑社会和道德规范,以及现实情况。
自我具有理性思考和决策的能力,可以对冲突进行调解和抑制。
超我是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
超我是人类对于社会和文化价值的内化,它代表着个体内心的道德规范和理想。
超我形成于个体对于父母和社会权威的认同,包含了个体的道德标准和良心。
超我主导着个体的行为,使其遵循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对本我的冲动进行抑制和约束。
这三个层次的人格结构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人类的心理世界。
它们的互动和平衡决定了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当本我的需求与超我的道德要求产生冲突时,自我就会介入,通过理性思考和决策来处理冲突。
然而,由于个体的心理结构和经历不同,人格结构的具体表现也会因人而异。
弗洛伊德对人格结构的阐述揭示了人类心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特征。
只有通过理解人格结构的互动和平衡,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类心理,并为个体的心理健康提供指导和帮助。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本我、自我、超我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本我、自我、超我201007074020 劳动与社会保障尹灿前段时间我们小组聚在一起就弗洛伊德进行了多次讨论。
课后,我对他也进行了相关的了解,也读了一些他的作品。
弗洛伊德的贡献,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便是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
而精神分析学说的构建是由本我、自我、超我这三个概念来完成的。
所谓本我,指的是最原始的我,它是一切“我”存在的心理前提和能量基础。
一般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天性、本能、自然思维规律等等,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认为这种“本我”是追寻快乐的,是避免痛苦的,是无意识、无计划的。
比如,人生而喜欢享受,从本源意义的角度考虑,这和动物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因此通常情况下,人们往往理解“本我”为“本能”。
所谓自我,指的是“自己”这个意识的觉醒,是人类特有的自我探寻的开始。
一个婴儿刚生下来是只有“本我”而没有“自我”的,但是当他开始探寻“我是谁”这个概念的时候,他开始真正的成为一名“人”。
“自我”也可以称为“在现实环境约束下的自我”。
例如,我们饿了会想吃饭,这是“本我”;当我们饿了的时候就要去花钱买东西而不是碰到可以吃的东西拿来就吃,这就是“自我”。
因为“自我”意识具有“避险性”,我们意识到如果只吃东西不给钱会挨打,为了避免这个,“自我”意识要求我们给钱。
所谓“超我”,指的是泛道德、伦理角度的“我”。
如果将“本我”概括为“我想要”,那么“自我”就是“我能要”,而“超我”则是“我应该要”。
超我的形成是外部环境,尤其是道德规范、社会取向等的影响下,作用于本我的结果。
“超我”的特征是追求完美--一种本性得到满足,现实能够允许,自我高度赞扬的心理集合。
人生的道路便是从“本我”到“自我”,然后再到“超我”的过程,每个人的人生历程都必须经历这三个阶段。
在本我阶段,我们贪吃、贪睡、我们追逐快乐,这些是我们的本能,此时的我们还没有承担“自我”和“超我”责任的义务。
“自我”的探寻和发现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也是最漫长的一个阶段。
弗洛伊德本我
弗洛伊德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弗洛伊德人格构成学说的主体部分。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和最不易把握的部分。
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所组成的。
本我所具有的特性可概括为:无意识,无理性,要求无条件的得到满足,只遵循快乐原则;是一切本能冲动后面的性力(libido)的贮藏库;它收容了一切被压抑的东西,并保存有遗传下来的种族性质。
弗洛伊德认为婴儿的人格结构完全属于本我。
当一个人出现摔瓶子、扔砖头、强奸妇女、破坏公物等冲动行为时,我们便可推测这时他正处在本我的奴役之下。
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现实的反复教训下,从本我分化出来的一部分。
从本我分化出来的这一部分由于现实的陶冶变得渐识时务,不再受快乐原则的支配去盲目地追求满足,而是在现实原则指导下,力争既避免痛苦、又能获得满足。
自我在人格结构中代表着理性和审慎。
它在同外界现实的相互作用中成长,对外感受现实,正确认识现实和适应现实,对内调节本我中本能欲望的宣泄。
自我具有这样的特性:它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是无意识的,一部分是意识的,而其主要为意识的;它合乎逻辑,受现实原则支配;对本我之中的东西有检查权,防止被压抑的东西扰乱意识;它还要在超我的指导下,按外部现实的条件,去驾驭本我的要求。
就这样,自我可以说是同时在侍奉3个严厉的主人:超我、本我和现实。
超我也称为理想自我、自我典范,是从自我发展起来的一部分,是道德化了的自我。
它被认为是人格最后形成的,而且也是最文明的一部分。
它是一切道德准则的代表。
其主要作用是按照社会道德标准监督自我的行动。
超我的特性:从自我分化而来,大部分是无意识的。
它是父母权威的内化,执行父母早年的职责(亦被认为遵循至善原则);可分为自我理想(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和良心(对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进行惩罚);其主要作用是监督和控制自我。
在人格的机构里,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人格的整体。
它们各自代表了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是生物本能我,自我是心理社会我,超我是道德理想我。
人格组成:本我、自我、超我
人格组成:本我、自我、超我人格组成:本我、自我、超我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人格组成:本我、自我、超我弗洛伊德认为整个人格由三大系统组成,它们是本我、自我、超我。
在一个精神健全的人身上,这三大系统形成一个统一、和谐的组织结构。
当人格的三个系统相互冲突时,人就会处于失调状态,即不满意自己也不满意社会,活动效率随之降低。
一、什么是本我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一个人饿了,他需要食物;一个人冷了,他需要穿衣服;一个男人有了性的冲动,他就是需要一位女性;有人羞辱了你,你就会愤怒;一个人眼睛受到了强光的刺激,他就要闭上眼睛;这些活动都是人原始本能的需要,而且这些话动都是无意识的,无论你是圣贤哲人还是卑鄙小人都存在这个本能。
人为什么会些本能,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人做为一个机体,由于机体内部或外部的刺激会产生兴奋(紧张),这种紧张感会让人感到不舒服,比如一个人饥饿了,他的胃部就会产生痉挛,他必须进食才能消除这种紧张感,本我的目标是消除这些紧张,紧张是一种让人痛苦的和让人不舒服的体验,消除紧张以后人才会感到快乐,本我的特点是不能容忍紧张状态,希望立即得到满足。
本我为了解除紧张而产生了两种活动过程:1、行成意象一个人饥饿了,他的脑子里就会产生食物的意象,一个口渴的人首先想到的是水,这都是由于人的本能需要所产生心理活动,这些意象的产生有效缓解了紧张的压力。
这种由于本能需要而产生意象的心理过程叫原发过程。
正如弗洛伊德所说:“为减轻紧张(饥饿是一种紧张)而产生的对所需事物(食物)的记忆意象或联想的心理过程叫原发过程。
产生这些意象是无意识的,是自动产生的,没有经过思考加工的,一个人的眼睛受强光刺激后会不由自主的闭上,这也是无意识的行为。
弗洛伊德关于人的心理结构分类
弗洛伊德关于人的心理结构分类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心理学领域中备受尊敬的人物之一,他提出了许多理论和概念,其中包括关于人的心理结构的分类。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他提出了人的心理结构由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构成的观点,分别是: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本我(Id)是人类心理结构中最原始且最基本的部分。
它代表了人的本能和欲望,包括无意识的欲望和冲动。
本我是受到基因和遗传因素的影响,它追求快乐和满足,避免痛苦和不满。
本我中的冲动是不受道德、伦理或现实考虑限制的,它只关注个体自身的需求。
自我(Ego)是人的心理结构中的中介者和调解者。
自我是理性和现实的一部分,它的作用是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自我的目标是满足本我的欲望,但要在考虑到外界现实和道德标准的情况下。
自我使用防御机制来解决内心冲突,以保持个体的心理平衡和稳定。
自我根据现实的要求来推迟满足本我的欲望,以免引起不适和后果。
超我(Superego)代表了内化的道德和规范。
超我是通过个体与父母和社会的互动而形成的,它代表了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内化的道德和价值观。
超我提供了个体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它在个体的内心中形成了对善恶的判断和控制。
超我主导着个体的责任感和羞耻感,并促使个体遵循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
这三个心理结构相互作用并共同塑造个体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模式。
它们的动态平衡和冲突解决对个体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当本我的欲望与超我的道德冲突时,自我会运用不同的防御机制来缓解冲突,如压抑、回避或否认。
弗洛伊德关于人的心理结构分类的理论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个体内心冲突和行为的框架。
尽管有一些争议,但这一理论对心理治疗和心理分析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帮助个体认识自己内在的冲突,并通过解决和平衡这些冲突来实现个人成长和心理健康。
弗洛伊德的心理结构分类也是心理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起点,后来的研究者和学者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许多相关理论和概念。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引言概述:弗洛伊德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人格发展理论对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包括五个部份:本我、自我、超我、性格发展和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本我1.1 本我的定义: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和最基本的部份,它包含了个体的原始冲动和欲望。
1.2 本我的特征:本我不受现实和道德约束,追求满足即时的欲望和快乐。
1.3 本我的功能:本我驱使个体追求满足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如食物、性欲和安全感。
二、自我2.1 自我的定义: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的中介者,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2.2 自我的特征:自我具有理性和现实感,能够根据现实情况和社会规范来调节本我的冲动。
2.3 自我的功能:自我通过谨防机制来保护个体不受过度焦虑和冲突的影响,同时满足本我的需求。
三、超我3.1 超我的定义: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份,包含了个体内化的父母和社会的价值观和规范。
3.2 超我的特征:超我对个体的行为进行道德评判和约束,产生愧疚和焦虑感。
3.3 超我的功能:超我通过内化的道德准则来规范个体的行为,促使其遵守社会规范和价值观。
四、性格发展4.1 阶段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包括口腔期、肛门期、繁殖器期等不同阶段。
4.2 阶段特征:每一个阶段都有特定的焦虑和冲突,个体需要通过满足特定需求和解决冲突来发展健康的人格。
4.3 阶段影响:每一个阶段的不满足和冲突都会对个体的人格发展产生影响,可能导致个体在成年后浮现心理问题。
五、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5.1 家庭环境:个体在家庭中的经历和亲密关系对人格发展有重要影响。
5.2 社会文化:社会和文化背景对个体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产生影响。
5.3 个体经历: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的经历和遭遇也会对人格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结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提供了一种理解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框架。
通过了解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人格发展的阶段和影响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的行为和心理问题,并为心理治疗和个人发展提供指导。
简述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简述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摘要:弗洛伊德在其临近晚年时,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
这一理论是弗洛伊德学说的核心,进一步完善了他的精神分析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可以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面,三者相互作用,影响着人的心理。
关键词:本我自我超我一、本我、自我、超我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部分组成。
1.本我。
本我又称伊底,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
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2.自我。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
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3.超我。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
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
在一般情况下,“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处于平衡状态,而它们之间的关系失调就是人的一切行为失常的根源。
二、焦虑和自我防御机制自我是人格结构中至关重要的一个角色,同时要受三个主人的支使,也受着三种不同危险的威胁。
这三个主人分别是外在世界、超我和本我,三种危险便分别来自外界、来自本我和来自超我的严厉性。
一旦自我难以平衡来自三方的危险,人本身就会处于不正常的状态,就会产生焦虑。
1.焦虑。
根据焦虑的可能来源,弗洛伊德认为焦虑主要有三种:真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
三种焦虑的根源分别是外部世界、本我和超我。
真实性焦虑是对外界危险的知觉反应,往往和逃避反射相结合,是人的自我保护本能的一种表现,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十分自然而合理的事情。
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摘要: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是奥地利犹太心理学家、精神病医师,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1923年)一书中详细阐述了他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结构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本我是最原始的、潜意识的、非理性的心理结构。
它充满着本能和欲望的强烈冲动,受着快乐原则的支配,一味追求满足。
自我是受知觉系统影响,经过修改来自本我的一部分。
它代表理智和常识,按照现实原则来行事。
超我是人格中高级得、道德的、超自我的心理结构。
它以良心、自我理想等至善原则来规范自我。
本论文归纳介绍三我的由来,之间的联系以及其他学者对该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以进一步了解弗洛伊德的人格三结构。
关键词:本我;自我;超我;联系;应用一、三我的由来自我、本我、超我的由来跟潜意识有密切关系。
“意识”的本质显然紧紧地包含在这些假设之中;而且,被压抑的心灵等同于“潜意识”的东西以及把实施压抑的心灵等同于“意识”的东西是很容易的...从功能上讲,一种被压抑的力量力图强行参与活动,却受到一种实施压抑的力量的检查,从结构上讲,“潜意识”与“自我”是相对立的。
在对心灵的结构性描述中,从一开始就明确地从“潜意识”中区分出来的是“自我”。
而现在开始表现出,自我本身应该部分地被描述为“潜意识”的(弗洛伊德,1923:111)①。
但是,相当明确的是,在1895年的《科学心理学设计》一文中,弗洛伊德尝试对自我的结构和功能做了详细的分析之后,他便将主题搁置一旁,几乎15年没有去涉及它(112)。
弗洛伊德在《科学心理学设计》(车文博,1988:46-72)的一般方案中曾详细阐述过自我。
他认为,将自我的注意吸引到敌对记忆意象的一个新的迫近的能量贯注,自我才能不断地抑制[量的]通过,利用按需要而得到强化的丰富的旁枝能量贯注,制止从一个记忆意象到不愉快的释放。
有两个变化的迹象,大约都发生在1910年左右。
《自我 本我 超我-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自我本我超我-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第一篇:自我本我超我-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自我本我超我-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是时候把心剖开了,或许这样才能治愈痛苦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原我之间,原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原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
人类在正常和病态情况下都在不自觉地运用,运用得当,可减轻痛苦,帮助度过心理难关,防止精神崩溃,运用过度就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病态心理症状。
压抑――当一个人的某种观念、情感或冲动不能被超我接受时,就被潜抑到无意识中去,以使个体不再因之而产生焦虑、痛苦,这是一种不自觉的主动遗忘和抑制。
如很多人宁愿相信自己能中六合彩而不愿想像自己出街时遇车祸的危险,其实后一种的概率远比前者大,这是一种压抑机制的不自觉运用,因为当人意识到每次出街都要面临车祸的威胁时就会感到焦虑,人为了避免焦虑故意将其遗忘。
本我、自我、超我:这就是“我”的三种人格
本我、⾃我、超我:这就是“我”的三种⼈格提起“弗洛伊德”这个名字,也许有的朋友并不熟悉,⽽对于他的“精神分析理论”,想必也有朋友没有听说过,不过没关系,我们不需要去深⼊地了解弗洛伊德这个⼈,也没有必要去钻研他所提出的精神分析理论,只是,这其中有⼀个⼗分有趣,⽽且⼜颇有道理的“⼈格问题”,今天闲来⽆事,不妨来和⼤家⼀起看⼀看。
弗洛伊德把“⼈格”划分为了三个层⾯,即“本我”、“⾃我”和“超我”,我们当然不会去复述他的这个理论,更何况复述起来不但显得多余,⽽且⼜索然寡味。
我们这篇⽂章,只是⽤我们“能听得懂”的话,去探索那“叫让⼈蒙”的理。
澳门⾦莎娱乐⽹站⾸先,我们先来看“⾃我”。
“⾃我”是什么?简单说来,“⾃我”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样⼦,我们都是活⽣⽣的“正常⼈”,这就是“⾃我”,所以,“⾃我”的各种表现和诸多特点,我们只需要看看“我”这个⼈就⾏了。
“⾃我”是“正常⼈”,也⾃然就会有“正常⼈”的优、缺点,“⾃我”的优点是让我们接近“⾼尚”,⽽缺点则是让我们向“卑劣”靠拢。
相对来说,接近⾼尚困难,⽽靠近卑劣却⼗分容易,不客⽓地说,若不是我们的法律和道德,恐怕我们早就堕落到“卑劣”的⾏列⾥了。
换句话说,是法律和道德的作⽤⼒,让我们避免了“卑劣”,过着“正常⼈”的⽣活。
如果说“⾃我”是“正常⼈”,那么“本我”就是“卑劣⼈”。
“本我”完全是以“我”为中⼼的,根本没有法律和道德的概念,更不会在意他⼈的喜怒哀乐和⽣⽼病死,只要“我”⾼兴就⾏。
什么能让我“⾼兴”呢?当然是能够满⾜“我”欲望的东西,只要“我”⾼兴、“我”就会为所欲为,这就是“本我”。
与“本我”完全相对的,就是“超我”。
“⾃我”是“正常⼈”,“本我”是“卑劣⼈”,⽽“超我”则是地地道道的“⾼尚⼈”,⼀切“真的”、“善的”、“美的”,就是“超我”的⼈⽣准则和⾏为规范。
⼀句话,只要是对⼈有利、对社会有利,哪怕牺牲“⾃我”也在所不惜,这就是“超我”。
以上就是“本我”、“⾃我”和“超我”的这三种⼈格,如果⼤家仍然感觉到迷糊,那么不妨也可以这么来看:在“⾃我”的层⾯,我想⼲坏事,可是我不敢;在“本我”的层⾯,我为所欲为,哪怕坏事做尽也毫⽆关系,只要我⾼兴;在“超我”的层⾯,我根本不可能去做坏事,因为我做好事还来不及呢!。
弗洛伊德
自我 活动 活动 活动
超我 活动 活动 活动
以俄狄浦斯情结为例
艾森克指出, 艾森克指出,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是一个动机理论,一个认知理论, 是一个动机理论,一个认知理论,一个 社会心理理论的综合。 社会心理理论的综合。 从其理论中,思考: 从其理论中,思考:我们内心的冲突是怎 样来的? 样来的?这种冲突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情绪 体验? 体验? 面对这种冲突,我们是怎么解决的? 面对这种冲突,我们是怎么解决的?
●防御机制的运用
1、压抑:无意识地把某些东西排除并保持在意识 、压抑: 之外。 之外。 2、压制:有意识的阻碍某些念头。 、压制:有意识的阻碍某些念头。 3、反向形成 、 4、置换:转移对象。 、置换:转移对象。
老板对你发火,你对你朋友发火
5、投射:把自己不希望具有的特征归咎于对方。 、投射:把自己不希望具有的特征归咎于对方。 6、理智化:避免注意不好的信息 、理智化:
另一种划分人类心理的方式:潜意识(被主动压抑的需 另一种划分人类心理的方式:潜意识( 要付出努力才能觉察到的)、前意识( )、前意识 要付出努力才能觉察到的)、前意识(没有被觉察到但 是很容易觉察到的)和意识(被觉察到的)。 是很容易觉察到的)和意识(被觉察到的)。
二者关系图
本我 意识 前意识 潜意识 本我活 动的主 要层面
弗洛伊德的学说 一、人格结构论:本我、自我和超我 人格结构论:
本我本着快乐原则行事; 本我本着快乐原则行事;自我从本我中分离出 努力满足本我的需要, 来,努力满足本我的需要,但是它行事时会考 虑周围环境的现实情况,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虑周围环境的现实情况,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超我包括良心和理想自我, 超我包括良心和理想自我,它合并了社会的价 值观念和标准,这些通常由父母传达给儿童。 值观念和标准,这些通常由父母传达给儿童。 以看到面包店的面包想吃为例) (以看到面包店的面包想吃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人格组成本我自我超我
(2011-09-09 15:48:02)转载▼标签:转载分类:转载
原文地址: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人格组成:本我、自我、超我作者:xpwj_2008_sx4r3 弗洛伊德认为整个人格由三大系统组成,它们是本我、自我、超我。
在一个精神健全的人身上,这三大系统形成一个统一、和谐的组织结构。
当人格的三个系统相互冲突时,人就会处于失调状态,即不满意自己也不满意社会,活动效率随之降低。
一、什么是本我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一个人饿了,他需要食物;一个人冷了,他需要穿衣服;一个男人有了性的冲动,他就是需要一位女性;有人羞辱了你,你就会愤怒;一个人眼睛受到了强光的刺激,他就要闭上眼睛;这些活动都是人原始本能的需要,而且这些话动都是无意识的,无论你是圣贤哲人还是卑鄙小人都存在这个本能。
人为什么会些本能,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人做为一个机体,由于机体内部或外部的刺激会产生兴奋(紧张),这种紧张感会让人感到不舒服,比如一个人饥饿了,他的胃部就会产生痉挛,他必须进食才能消除这种紧张感,本我的目标是消除这些紧张,紧张是一种让人痛苦的和让人不舒服的体验,消除紧张以后人才会感到快乐,本我的特点是不能容忍紧张状态,希望立即得到满足。
本我为了解除紧张而产生了两种活动过程:
1、行成意象
一个人饥饿了,他的脑子里就会产生食物的意象,一个口渴的人首先想到的是水,这都是由于人的本能需要所产生心理活动,这些意象的产生有效缓解了紧张的压力。
这种由于本能需要而产生意象的心理过程叫原发过程。
正如弗洛伊德所说:“为减轻紧张(饥饿是一种紧张)而产生的对所需事物(食物)的记忆意象或联想的心理过程叫原发过程。
产生这些意象是无意识的,是自动产生的,没有经过思考加工的,一个人的眼睛受强光刺激后会不由自主的闭上,这也是无意识的行为。
2、冲动性行为
一个人受到了羞辱,为了报复,拿起刀子就向人刺去,这就是一种冲动行为,他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产生的后果,他只是为了马上缓解由于别人对自己的羞辱而产生的紧张感。
二、什么是自我:
本我解除紧张的两种活动过程是冲动性行为和形成意象,但只有意象并不能给饥饿的人提供食物,冲动性的行为也不能给一个性冲动的人提供一个伴侣,实际上,冲动行为只能招引外界的惩罚而导致紧张的程度增加。
人必须寻找食物、伴侣以及生活所需要的其它东西,为了完成这个目标,人不得不考虑外界的现实,比如,实施一种行为时,他必须考虑到后果,就如一个有性冲动的男人不能强奸一个妇女一样,如果他这样做了,他会受到应有的惩罚。
一个人在商店里看到了一件自己非常喜爱的东西,他想得到,这是本我在起作用,但他不能
马上据为己有,他要么在别人看不到的情况下去偷,要么去抢、要么有足够的钱去购买,这是自我在起作用。
当一个男人有了性冲动,他马上想到的是想和一个女人发生关系,这是本我在起作用,但由于现实条件的约束,他但心被惩罚,因此他会通过嫖娼、诱骗、恋爱,结婚等符合现实要求的行为来满足自己欲望,这是自我在起作用。
自我遵循的原则是“现实原则”,而不是“快乐原则”,现实原则的目的就是推迟欲望的实现,推迟缓解紧张感。
推迟行为就是说自我能忍受紧张,直到紧张能被恰到好处的行为方式解除为止。
设立现实原则并不是要废弃快乐原则,只是迫于现实而暂缓施行快乐原则。
现实原则最终还是引向快乐原则。
尽管一个人在寻求现实时,不得不忍受一些不快。
本我为了解除紧张而产生了对所需物体的意象,一个口渴的人想到的是水,但本我只是想到了水,但并没有得到水,因此他并没有真正解决口渴的问题,他第二步要做的就是得到这个东西,为了得到这个东西他必须根据行动计划去发现和制造这个东西,比如,他要去买矿泉水,或去偷,或问别人要等,这些行动计划是通过理智和意识来施行的,这种为了解决紧张和满足欲望而产生的心理过程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继发过程。
现实原则的形成,继发过程的作用,以及外界在个人生活中开始发挥的重要影响,这一切刺激了知觉、记忆、思维和行动等心理过程的发展,并使之不断完善。
因此儿童知道了口渴时不能喝滚烫的开水,必须等到水凉到适合的温度才能喝,这就是儿童心理认知的发展,这种心理的发展其基础还是本我的需要在起作用,如果没有本我的需要儿童不会有这种认识。
三、什么超我
超我是人格的第三个主要机构,是人格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
当一个儿童由于嘴馋而偷拿商店的巧克力时,会受到父母的否定或惩罚,因此儿童就会形成不能偷别人东西的道德观念。
儿童看到糖产生想吃的愿望这是本我在起作用,为了得到糖,儿童可以偷吃,可以请求父母购买,这是自我在起作用,自我是为了得到这个东西,满足这个愿望。
儿童知道偷这种行为不符合道德标准这是超我在起作用,超我的作用不是为了得到这个东西而是让儿童知道道德规范,并使这个道德标准内化于儿童的心里。
超我为至善至美而奋斗不为现实是否得到满足而操心。
父母把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社会理想传授给儿童,超我就是这些观念和理想在儿童人格中的重现。
超我由两个次系统组成,即“自我理想”和“良心”,自我理想与儿童心目中父母的道德观相吻合,当儿童的行为符合父母的美德标准时,父母就给予奖励,以这种方式,他们自己的标准传授给了孩子。
例如:一个孩子不断因为整洁而受到奖励的话,整洁就很容易成为他的自我理想之一。
另外,良心与儿童心目当中父母丑恶概念相一致,这些概念通过惩罚在儿童的心灵中扎下根,假如一个孩子因肮脏而受到惩罚的话,它就会把肮脏看成一件坏事。
自我理想和良心就像同一枚道德钱币上的两个不同侧面。
超我的精神奖励和惩罚使人感到骄傲自信和内疚自卑,当自我的行为和思想符合道德时,它就感到骄傲欣喜,当自我屈从于诱惑时,则感到羞愧难当,无地自容,骄傲自信等于自爱,
内疚自卑等于自恨,它们分别是父母的慈爱和厌弃在儿童内心中的再现。
超我并不屈从于现实,反而对现实起约束作用,一个不符合内在道德标准的现实行为,并不会得到超我的奖励反而会由于受到超我的惩罚而停止这种行动。
一个性冲动的男人和想一个漂亮女孩发生关系,但由于道德的观念深深植于其内心深处,因此他会为此感到羞耻,一个儿童宁愿不吃商店的巧克力也不愿意去偷,去抢,如果这样做,他会感到不安和犯罪感,一个儿童在公共汽车将座位让给一位老人,尽管本我告诉他自己也很累,自我告诉他自己也想坐,但超我驱使着他要将座位让我老年人,超我对本我和自我起控制、约束和指导作用。
超我的目的是控制和引导本能的冲动,如果这些冲动不加控制的发泄出来,就可能危及社会的安定,这些冲动包括性欲和攻击欲,一个孩子若不安分守己,不服管教就会被看成道德败坏,一个成人若是仇视社会或破坏成性就会认为犯罪成性,邪恶惰落。
由于超我是出于目无法纪和邪恶的约束,所以它能使人变成一个遵纪守法的社会公民。
本我是生长进化的产物,是生理遗传的心理表现,自我是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较高级精神活动的领域。
那么超我就是社会化的产物,是文化传承的运载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