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攻击性行为

合集下载

攻击性量表2

攻击性量表2

攻击性量表2 (1-5点计分)
(1-9生理攻击;10-17语言攻击;17-22愤怒情绪;22-29敌意)
非常适比较适不不太适一点也
合我合我清楚合我不适合我
1.有时候我忍不住想打人
2.别人激怒时,我会打他
3.别人打我,我也打他
4.我打架比其他人(一般人)多
5.打别人可以保护自己
6.别人推我,我也推他
7.我从来没想过要打人
8.我威胁过别人
9.我生气时摔东西
10.我对朋友公开说我不同意他们的看法。

11.我经常不同意其他人的看法
12.别人惹我,我会告诉他们(我们走着瞧)我很生气
13.别人不赞同我时,我会忍不住要和他们争论
14.朋友们认为我(有点)喜欢争论
15.我的怒火来得快,去得也快
16.不如意的时候,我会生气
17.有时候觉得自己像随时要爆炸的炸药包
18.我性情温和的人
19.朋友认为我脾气暴躁
20.有时候我无缘无故发脾气
21.我很难控制自己的脾气
22.有时候我会对他人妒忌得很厉害(被嫉妒所折磨)
23.我经常感到生活不公平(无望)
24.其他人的运气都比我好
25.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如此痛苦。

26.我知道经常有所谓的朋友在背后说我坏话
27.那些过于友好的人,其实(非常值得怀疑的)并不好
28.有时候我感到人们在背后嘲笑我
29、人们对我特别好,他们一定别有所图。

《幼儿园社会教育》题库及答案

《幼儿园社会教育》题库及答案

《幼儿园社会教育》题库及答案注:本学期开设的此课程为考查科目,不再参加课程考试!考查内容包含两部分:学期课程作业、依照考查办法需完成的相应文档或作品,缺一不可!请各位考生届时参照主页上所发布的通知附件:《本学期考查办法》提交相关文档或作品!一、选择题1.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典型理论流派有哪些()A.精神分析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生物学理论 D.认知结构理论2 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有()A.决定论原则B.客观性原则C.发展的原则D.教育性原则3. 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因素有哪些()A.社会文化的影响B.家庭的影响C.学校的影响D.同辈群体的影响4. 同伴关系测量的方法主要包括()A.观察法B.访谈法C.实验法D.社会测量技术5. 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主要有( )A.移情B.强化C.榜样D.认知因素6. 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发展的最高级,它包括()A.自我认知B.自我评价C.自我体验D.自我控制7. 婴幼儿的依恋有下列哪几种类型()A回避型依恋 B. 安全性依恋 C.反抗性依恋 D. 矛盾性依恋8..根据艾理克森的自我发展理论,哪个阶段的发展使儿童获得主动感()A.婴儿期B.童年期C.学前期D.学龄期9. 攻击性行为产生的根源有哪些()A.进化论观点B.强化观点C.榜样作用D.认知发展理论10. 厄利安根据儿童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发展取向,将6到18岁个体性别角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A.生理取向阶段B.社会取向阶段C.心理取向阶段D.生物取向阶段11.谁创立了发生认识论并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A.班杜拉B.弗洛伊德C.皮亚杰D.柯尔伯格12.下列不属于安斯沃思对婴幼儿的依恋分类的是()A.安全型 B.回避型 C.反抗型 D.模仿型13.将幼儿父母的教养类型分为权威型、专断型和放纵型的人是()A.麦考比B.鲍姆令 C.马丁D.班杜拉14.下列哪一种理论是最早被用来解释婚姻冲突和儿童问题行为之间关系的()A.认知——背景理论B.社会学习理论C.“情绪安全假设”理论D.间接作观点15.下列表述不准确的是()A.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早期的同伴交往行为几乎都是来自于更早些时候与父母的交往。

精神病学高级职称题-自杀、危险性评估及危机干预

精神病学高级职称题-自杀、危险性评估及危机干预

精神病学高级职称题-自杀、危险性评估及危机干预1、以下有关自杀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自杀方法因国家,年代,民族,年龄,性别等有所不同B.社会阶层低的人自杀率较高而社会阶层高的人自杀率较低C.在自杀未遂者中男女性别比约为1:3D.50%~90%的自杀死亡者可以建立精神障碍的诊断E.在我国的农村自杀率高于城市2、在自杀的心理学因素中陈述不正确的是A.自杀者自杀前经历的生活事件通常属于”丧失性事件”B.自杀未遂者一般存在不良的认知模式C.重大的负性生活事件常成为自杀的直接原因或诱因D.自杀未遂者通常有各种慢性的负性情绪E.自杀未遂者的行为通常具有计划性和条理性,很少有冲动性和盲目性3、自杀意念是指A.有寻死的愿望,但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B.有意毁灭自我的行动,但并未导致死亡C.采取有意毁灭自我的行为,并导致了死亡D.有意或故意伤害自己生命的行为E.反映死亡愿望并不强烈的一种行为4、对自杀及其预防的认识正确的是A.谈论自杀的人不会真的去死B.不能与有自杀念头的人谈自杀C.自杀的人是真的想去死D.危机干预后自杀者的自杀风险并未解除E.自杀过的人迟早还会再自杀的5、Mann等提出了一个应激--素质自杀行为模型,下列哪个选项属于其提出的素质因素A.精神障碍B.物质的滥用C.负性生活事件D.家庭危机E.遗传,人格特征6、下列关于自杀危险性评估的基本线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丧失性事件”常是自杀的诱发性事件,在事件发生的晚期,容易自杀B.抑郁症患者在疾病的缓解期自杀风险较低C.不愿与别人讨论自杀问题,有意掩盖自杀意愿是一个重要的危险信号D.当患者采取自杀并没有真正解决其问题后,再次自杀的危险性将会降低E.多次自杀未遂者的自杀风险将会降低7、自杀相关及危险因素中叙述正确的是A.自杀行为受神经生物学的作用,单一因素往往足以引起自杀B.50%~90%的自杀死亡者可以建立精神疾病的诊断,而自杀未遂者比例要更高C.重大的负性生活事件不直接导致自杀,仅为自杀的诱因D.研究表明,慢性和(或)难治的躯体疾病患者的自杀率与一般人群无显著性差异E.自杀行为的发生是应激与素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8、精神疾病患者中,属于公认的自杀高危人群的是A.疑病症B.躯体形式障碍C.精神分裂症D.焦虑症E.人格障碍9、攻击性行为的高发阶段是A.青少年期B.中年期C.儿童期D.老年期E.更年期10、关于自杀行为的预防,属于二级预防的是A.对各种媒体报道进行规范和必要的限制,避免不良诱导B.建立自杀预防机构,加强对自杀及自杀预防的研究和有效措施的推广C.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矫正不良的认知及行为,增强应对能力D.适当解决环境不良因素的影响,避免不断受到影响而再度自杀E.建立自杀的急诊救治系统,提高对自杀者的救治水平,降低死亡率11、下列关于攻击性行为危险因素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严重,持续和难以应对的应激性事件可能成为攻击行为的促发因素B.攻击行为的发生与智力水平和教育年限无关C.普通人群中男,女发生攻击行为的比例为9:1D.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群体攻击行为的发生率明显较高E.早年不良的家庭环境与成年后的攻击行为关系密切1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抑郁情绪的患者,如出现情绪的突然”好转”,应警惕自杀的可能B.对抑郁症患者进行追踪调查时发现:出院时间越长,自杀的比率越低C.厌食症患者是公认的自杀高危人群D.抑郁症的自杀只出现在疾病的高峰期,在疾病的缓解期没有自杀风险E.对抑郁症患者出院后不必随访13、下列关于攻击性行为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大多数精神障碍患者均会出现暴力行为,容易对自身及他人造成危险B.精神障碍患者攻击性行为的发生率和发生严重伤害的比例均高于普通人群C.精神障碍患者的攻击性行为绝大多数都是有计划和有预谋的D.攻击,暴力行为并不存在家族聚集现象E.在精神障碍患者中攻击性行为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14、关于危机干预的说法正确的是A.危机干预本质上并不属于支持性心理治疗B.危机干预以解决问题,重塑当事人人格为主C.危机干预属于紧急和长期的心理治疗D.危机干预的时机以慢性阶段最为适宜E.危机干预目的是帮助当事人度过危机,恢复心理平衡15、具体实施危机干预措施中恰当的做法是A.避免与当事人讨论当前感受,诸如否认,内疚,悲痛B.避免与当事人谈述过去,帮助当事人理智地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及痛苦C.向当事人解释情感活动是对危机的非正常反应D.提供应对的策略,替当事人做出选择和决定E.强调当事人对行为和决定的责任心16、下列哪种情况属于气功偏差所致精神障碍A.以类似表现作为获得财物或达到其他目的手段B.可以随意自我诱发或自我终止C.以类似表现作为自己为别人治病的手段D.练功者在暗示下进入自我诱发的意识改变状态E.由气功间接引起17、自杀者在自杀前具有的共同心理特征包括A.矛盾性B.冲动性C.僵滞性D.敏感性E.多疑性18、危险性评估可以使用以下哪些方法A.流行病学信息的收集B.临床观察和访谈C.心理测验D.经验判断E.专家会诊19、自杀者的动机包括A.摆脱痛苦,逃避现实B.作为一种表达困境,向外界寻求帮助和同情的手段C.自我惩罚,自我摧残D.保持自己道德上和人格上的完美E.为了某种目的或信仰牺牲自己20、危险性评估的内容包括A.家庭环境B.目前的精神状态C.人格特征D.既往攻击性行为的历史及相关特点E.生活事件21、关于躯体疾病者自杀的原因,推测与下述因素有关A.因疾病导致的功能受限,不能参加正常的职业和社交活动B.疾病导致的难以耐受的慢性疼痛C.毁形带来的痛苦D.因疾病导致的悲观,绝望情绪E.因躯体疾病造成经济负担,累及他人等22、危机的结局包括A.能有效地应付和度过危机,获得经验和成长B.暂时度过危机,但并没有真正将危机造成的影响解决C.遗留一些认知,行为及人格等问题,并在一定条件下可再次浮起D.无法度过危机,心理,生理崩溃E.无法度过危机,导致物质依赖与滥用,自杀,攻击或精神疾病等23、危机干预的方式包括A.电话热线B.咨询门诊C.家庭和社会干预D.信函及网络干预E.现场干预24、下列关于蓄意自伤的描述正确的是A.蓄意自伤者真正希望自己死去B.青少年是蓄意自伤的高风险阶段C.早年丧失父母和人际关系不佳会成为蓄意自伤的易感因素D.近期的应激性生活事件通常是蓄意自伤的诱发因素E.蓄意自伤的方式常常较隐秘,多发生于独处时,呈发作性,持续时间短25、危机干预的步骤包括A.实现接触,保持联系,建立关系B.危机评估,并确保安全C.制定干预目标D.实施干预E.实现目标与随访。

孩子为何会有攻击性行为

孩子为何会有攻击性行为

孩子为何会有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目的在于使他人受到损害或引起痛楚的行为。

心理学家认为,攻击是宣泄紧急、不满心情的消极方式,对儿童的进展极其有害,必需加以矫正。

攻击性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独生子女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幼儿园阶段主要表现为吵架、打架,是一种身体上的攻击;稍大一些(6—7岁)的孩子更多是接受语言攻击,谩骂、诋毁,有意给对方造成心理上的损害。

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关键期是婴幼儿阶段。

家长的娇宠放纵、缺乏严峻态度,是滋生攻击性行为的温床。

一般认为,攻击性行为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即男孩的攻击性比女孩更突出。

男孩受到攻击后,会很急迫地去报复对方,假如放任自流,到孩子成年后,这种攻击性行为就可能转化为犯罪行为。

心理学争论显示,攻击性行为儿童与正常儿童比较,其大脑两半球均衡性进展与协同功能均较低,显示左半球抗干扰力气较差,右半球定型认知力气较弱。

假如孩子有了攻击性行为家长该实行哪些措施呢?
1、“转移留意”法,对待有攻击性行为的独生子女。

如消耗能量,在孩子心情紧急或怒气冲冲时,可以带他去跑步、打球或进行棋类活动。

2、利用绘画、音乐等陶冶性情的方法是改善孩子攻击性行为最佳途径,引导孩子经常从事这类活动有助于恢复他
们的心理平衡,也能慢慢转移其攻击性行为。

------------------------------------------------------------------------------------。

社会教育复习题

社会教育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1、蒙养院:清末教育体制中最初级的学校,其宗旨在于辅助家庭教育,入学年龄为3—7岁,每日授课不超过四小时,以女子师范毕业生为教师。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现象、规律及其教育和训练的一门科学,是以发展儿童的社会性为主要目标,以增进儿童的社会认知、激发社会情感、引导社会行为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3、移情能力:能设身处地的站在别人的角度理解和欣赏别人的感情,他作为一种心理品质,对于一个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道德品质、保持心理健康有重要作用。

4、同伴提名法:是社会测量法中历史最长也可能是用得最多的测量方法,他要求班级中的每一个人,按照一定的标准挑选出一定数量的同学,儿童所获得的提名次数就是其分数。

5、自我或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察觉,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6、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7、性别角色:是指属于特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的适当位置,以及被该社会和群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

8、性别角色分化:又称性别角色化,是指在特定文化中,儿童获得适合于某一性别的价值观、动机和行为过程。

9、性别稳定性:是指儿童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其年龄、情景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特征的认识,一般在3—4岁的年龄出现。

10、性别恒常性:是指儿童对一个人不管外表发生什么变化,而其性别保持不变的认识。

11、双性化:从心理学上说,双性化是一种类型,即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存在男性和女性特征,尤其是心理气质方面具备男性的优点和女性的长处。

12、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13、攻击性行为:是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是儿童身上一种不受欢迎但却经常发生的不良行为,通常表现为对他人打、抓、撞、骂、责备、威胁等。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试题及答案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试题及答案

第十一章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小(2)班的欣欣从小身体就弱,经常生病,个头也很小,不喜欢和别人说话,经常会因为没有小朋友跟她一起玩而大哭。

在同伴交友关系中,欣欣属于()。

[单选题] *A.被排斥的幼儿B.被忽视的幼儿(正确答案)C.被欣赏的幼儿D.被关注的幼儿答案解析:被忽视型儿童不喜欢交往,常一个人玩,在群体交往中显得退缩、害羞、不起眼,常常被冷落。

身体弱的欣欣不喜欢和别人说话,也没有小朋友一起玩耍,是典型的被忽视型儿童。

2.小学生甲为了得到玩具打了小学生乙。

这属于()行为。

[单选题] *A.敌意性攻击B.工具性攻击(正确答案)C. 交往性攻击D.言语攻击答案解析:工具性攻击是儿童为了争夺物体、领土或权力而发生的身体上的冲突且使他人在此过程中受伤的行为。

根据题干中的“为了得到玩具”可知是工具性攻击。

3.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最直接的原因是() [单选题] *A.榜样B.强化C.移情D.挫折(正确答案)答案解析: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最直接原因主要是挫折。

4.幼儿园大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特点是() [单选题] *A.工具性攻击行为显著多于敌意性攻击行为B.敌意性攻击行为显著多于工具性攻击行为(正确答案)C.以言语攻击为主D.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答案解析:幼儿攻击行为的特点:1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最大特点是目的性,主要表现为为了玩具或其他物品而争吵、打架,行为更多是直接争夺或破坏玩具和物品。

2幼儿更多依s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3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小班幼儿的工具性理击多于敌意性攻击,而大班幼儿的敌意性攻击则显著多于工具性攻击。

4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幼儿园男孩比女孩更多地怂恿和卷入攻击性事件。

5.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最大特点是() [单选题] *A.破坏性B.情绪性C.目的性(正确答案)D.情境性答案解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最大特点是目的性。

6.关于男女双性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幼儿试题

幼儿试题
A.智力B.个性C.情商D.智力
l3.在母亲离开时无特别紧张或忧虑的表现,在母亲回来时,欢迎母亲的到来,但这只是短暂的,这种孩子可能属于( 回避型 )依恋类型。
A.回避型B.安全型C.反抗型D.迟钝型
14.下列哪一项是最好的依恋类型( 安全型 )。
A.回避型B.安全型C.反抗型D.迟钝型
6、亲子关系通常被分为三种类型:民主型、专制型和(放任型 )
A.放任型 B.溺爱型 C.保护型 D.包办型
7、孩子能区别一个人是男的还是女的,就说明他已经( 具有了性别概念 )
A.形成了性别角色习惯B.具有了性别概念
C.产生了性别行为D.对性别角色有明确的认识
18.关于男女双性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男女双性化指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行为特征 )。
A.男女双性化指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行为特征
B.男女双性化指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
C.双性化理论强调进行无性别歧视的儿童教育
D.有研究表明,高智力成就是同糅合两性品质的男女双性化相联系的
10.简述幼儿移情发展的特点。
11.请给攻击性行为进行分类。
12.简述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五、何看待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
3.分析亲子关系类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4.试述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特点。
六、案例分析
1.小强在幼儿园经常为了抢夺玩具与小朋友发生冲突,有时甚至对小朋友有拳打脚踢等攻击性行为。在幼儿园,其他小朋友都躲着他。请你分析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11.D.传统教育仅强调人的智力、思维方面,而忽视了人的社会性。
12.C.情商决定论认为,智力并不是一个人成功的决定因素,而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体育运动心理学——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

体育运动心理学——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

体育运动心理学——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一、填空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入空格)1. 攻击性行为包括活动和行动两种。

前者主要是通过对他人进行的攻击;后者主要是使用一些部位以及利用武器对他人进行攻击。

2. 根据攻击时是否有愤怒的情绪表现,可以将攻击性分为攻击和攻击两大类。

3. 根据个体的人格(个性)特点的不同,可以将攻击性行为分为____ _____攻击和攻击两种。

4. 影响运动攻击性行为的内部因素有、和。

5.影响运动攻击性行为的外部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这八类因素。

6. 减少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主要必须从______________与 ___________两个方面来考虑。

7.道德__________是道德的能动作用,它是个体按照一定的道德,拟定和执行行动计划,并表现为为实现目标而自觉地的过程。

8. 道德是衡量个体道德品质的重要。

9. 本能论的代表人物有,挫折-攻击理论的代表人物有__________ ___和,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有。

10.原始的挫折-攻击性理论由_______________等人提出,后来,_______________针对原始的挫折—攻击假设的弱点,提出了修正意见。

11.攻击性行为与果断性行为的区别在于前者的意图,后者的意图,这两者包含的领域,对它们进行区分。

12.攻击性行为的理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13.Bandura分析的观察学习的五种效应是效应、和_____________效应、效应、效应和功能。

14.个体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包括道德、道德、道德和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几个部分。

15. 道德认识由道德、道德和道德几个方面组成。

16.对个体社会学习起重要作用的有的力量、的力度、的有效性。

二、单项选择题(将备选答案中正确的一个代码写在题后括号内)1.道德是道德认识的能动作用,它是个体按照一定的道德要求,拟定和执行行动计划,并表现为为实现目标而自觉地克服困难的过程。

第六章 2.第3节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

第六章 2.第3节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

Page 9
案例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是建立在他及其合作者所进行的 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在早期的一项研究中,他 们首先让儿童观察成人榜样对一个充气娃娃拳打脚踢, 然后把儿童带到一个放有充气娃娃的实验室,让其自由 活动,并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
结果发现,儿童在实验室里对充气娃娃也会拳打脚踢。 这说明,成人榜样对儿童行为有明显影响,儿童可以通 过观察成人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新行为。
伊拉克儿童 模仿执行死刑
儿童知识经验的影响
(1)与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和自我控制水平 有关
道德水平越高,儿童也就越容易从他人利益的立场 感受和思考问题,行为也就越趋近于正好与攻击相 反的亲社会方向。
自我控制也是直接与攻击行为相联系的个人品质因 素,个人的自我意识和控制水平下降时,攻击性行 为就会明显增加。
Page 19
具体措施: 鼓励幼儿的合作行为
当幼儿刚刚表现出攻击行为时, 不一定非惩罚 他们不可, 劝开就行, 或者对这种行为“视而 不见”; 然后创造机会让幼儿相互合作, 对他 们的良好行为,如分享、合作、帮助别人等, 则大加赞赏, 使幼儿的良好行为不断受到强化。 同样也可以通过模仿让幼儿去学会谦让、互助、 分享和合作等社会行为。
Page 20
具体措施:
采用代币法
这种方法对幼儿也很有吸引力。简单的例子是, 家长可以跟孩子说好,不骂人的话发给一个三 角形,不打人的话发给一个圆形,几个三角形 或几个圆形可以换一个五角星,累积多少个五 角星就能换一个小奖品……孩子会慢慢改掉坏 习惯。
Page 21
案例扮演
1.一天两个孩子发生了小摩擦(争抢玩具车、弄坏积 木、拔掉刚种好的向日葵等等……),两人都觉得自 己是对的!都来跟老师说对方的不是。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发表时间:2019-11-20T15:30:00.517Z 来源:《未来教育家》2019年第10期作者:陈倩[导读] 攻击性行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敌意的攻击性行为,以伤害他人,使别人痛苦为目的侵犯行为,如嘲笑、殴打等。

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鼓场街道幼儿园 551800【摘要】:攻击性行为是只故意对人身和财产造成伤害并且没有社会理由的行为。

攻击性行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敌意的攻击性行为,以伤害他人,使别人痛苦为目的侵犯行为,如嘲笑、殴打等。

另一种是工具性攻击性行为,指为了实现某一种目标而以攻击性行为作为手段,如为了从其他小朋友手重获得一个可爱的玩具。

【关键词】:幼儿、攻击行为、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或多或少的表现出"侵犯"别人的侵向。

如孩子打架,对他人的身体进行打、推、咬、踢,用其他物品上伤害别人。

从别的孩子那里抢夺物品,骂人等。

在互相"侵犯"的过程中,往往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还会对自己、家庭、社会造成危害。

孩子的种种"侵犯"行为使父母、老师感到不安,所以一定要严加防范,设法控制,不要使之日久成习,泛滥成灾。

对于而攻击性行为的研究和原因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和引导幼儿的身心健康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避免在成长过程中给孩子的性格和生活造成潜在的危险和不良习性。

一、儿童攻击性行为表现心理学把攻击性定义只在导致他人身体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有意伤害行为。

这种有意伤害行为包括直接的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污蔑)。

有伤害他人的意图但未造成后果的攻击性行为仍然属于攻击性行为。

二、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具体表现。

1.情绪不稳、脾气暴躁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喜欢生气时常乱发脾气,稍不如意就可能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如叫喊、苦恼、扔东西或以头撞墙;有的还可能表现出一种屏气发作,即大声号哭之后,呼吸短暂停止,严重时伴有休克。

(开题)幼儿攻击性行为及应对

(开题)幼儿攻击性行为及应对
[7]武旭晌. 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特点及其与隔代教养的关系研究[D].吉林外国语大学,2019.
[8]秦林燕.教师对幼儿攻击性行为介入的现状探究[J].教育观察,2019,8(12):111-112.
[9]杨斯童.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现状、成因及辅导策略[D].吉林师范大学,2018.
[10]李能.针对“攻击性”幼儿读者的阅读疗法个案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7,36(04):59-62.
2.实践意义
本文针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充分地了解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具体原因以及幼儿,为解决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方法对此提供一定的意见,为我国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作出一点贡献。
本论文的写作大纲:
四、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危害
(一)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
(二)对周围的人产生不良影响
(三)对幼儿自身的长远发展不利
[4]朱平,胡传双.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儿攻击行为的应对策略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38(11):92-94.
[5]顾天乐.幼儿日益增加攻击行为的原因与对策研究[J].才智,2019(29):48.
[6]肖娉婷. 父母对幼儿消极情绪应对方式与幼儿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9.
心指导下,经过至少四轮的论文修改与完善,完成论文写作。
五、主要参考文献
[1]胡仙娥.谈如何转移幼儿的攻击性行为[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7):246.
[2]吴文青.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J].农家参谋,2020(11):254.
[3]丁怡心.幼儿攻击性行为现状及策略研究[J].才智,2020(02):181.
3.观察法。带有目的性的去幼儿园观察。
4.案例分析法。结合文献资料相关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探索幼儿攻击性行为。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摘要随着社会对幼儿关注度的提升,幼儿社会化问题的不断涌现,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

攻击性行为是一个客观的成长特征,儿童从出生以后就会不自觉的存在一些隐形的攻击行为,但是不能将这种行为笼统的视为错误,应该在接纳的基础上进行行为研究,寻找合理友善的教育方法促进他们的成长。

学前儿童健康程度不同,表现出的社会行为也有所不同,中班幼儿的动作、语言发展相对于小班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没有大班幼儿有较好的控制能力,易冲动。

幼儿的成长永远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环境,而家庭环境往往起着最直接的作用,研究将在实践调查和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围绕幼儿在家庭、幼儿园中的表现展开调查,结合幼儿在园及在家的实际状况进行记录,旨在分析其原因,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切实可行的矫正策略。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中班幼儿;矫正策略目录摘要 I1绪论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1.2.1研究目的 11.2.2研究意义 11.3国内外研究现状 21.3.1国外研究现状 21.3.2国内研究现状 21.4研究内容及方法 31.4.1研究内容 31.4.2研究方法 31.5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32相关概念界定 52.1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含义 52.2中班幼儿界定 52.3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概念的界定 53综合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原因 6 3.1攻击性行为的生物遗传因素 63.1.1神经系统发展的影响 63.1.2遗传的生理特征 63.2幼儿自身因素 63.2.1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63.2.2缺乏同情心 63.2.3幼儿自身挫折行为的刺激 73.3家庭因素 73.3.1家庭教养方式不合理 73.3.2家长教育观念存在偏差 73.3.3家庭氛围不和谐 83.3.4隔代教养中存在的问题 83.4幼儿园因素 83.4.1游戏活动中存在问题 83.4.2教师回应幼儿的方式存在问题 93.4.3教师过度关注幼儿 93.5社会导向因素 93.5.1少儿动画片内容的影响 93.5.2电子暴力游戏的影响 94针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提出教育策略 11 4.1观察法记录攻击行为较多的幼儿并提出策略 11 4.2针对幼儿自身发展因素提出策略 124.2.1制定规则与控制情绪 124.2.2移情训练进行行为练习 124.2.3依托游戏去培养自信 134.3在家庭中 134.3.1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 134.3.2创建和谐家庭氛围 134.3.3父母做教育孩子的主角 134.4在幼儿园中 144.4.1改善幼儿游戏环境 144.4.2利用幼儿园环境陶冶幼儿情操 144.4.3利用故事进行有效回应 144.4.4 帮助幼儿获得有益关注 154.5在社会中 154.5.1对动画内容进行再创 154.5.2避免幼儿观看暴力游戏 154.5.3合理利用社会资源去丰富幼儿生活 154.5.4加强幼儿教师监督管理机制 16结论 17致谢 18参考文献 19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1绪论1.1研究背景在现代社会中,大多数父母的时间和精力多用于工作而忽略了孩子的教育问题,有一部分幼儿在生活中不能用正确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心中的诉求。

攻击性行为的分类

攻击性行为的分类
(二)特质性攻击和状态性攻击


根据个体的人格(个性)特点的不同进行分类。
三、攻击性行为与果断行为的区别
果断行为是指在商定的规则之内、无伤害他人的意图,为达 到目标,全力以赴、积极拼抢的行为。
果断行为 1.无意伤害对手 2.意图合理用力 3.全力以赴,积极拼抢
3.愤怒情绪明显 敌意性攻击
1.故意伤害对手 2.目标是伤害 3.愤怒情绪明显
第十七章运动中的攻击行为第一节运动中的道德形成与发展第二节攻击性行为的定义与分类第三节攻击性行为的理论第四节体育运动与攻击性行为第五节降低攻击性行为的有效方法第一节运动中得道德形成与发展一运动中道德认识的形成和发展一在运动中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二在运动中形成良好的道德信念三在运动中形成道德评价能力二运动中道德情感的形成和发展三运动中道德意志的形成和发展一树立先进榜样二因人而异地采取不同的措施三道德意志的培养要根据运动项目的需要而进行四开展形式多样的比赛五教会青少年自我强化的方法第二节攻击性行为的定义和分类一攻击性行为的定义二攻击性行为的分类三攻击性行为与果断行为的区别一攻击性行为的定义一它是有目的的行为
工具性攻击 11.故意伤害对手 12. 目标是获胜 13.没有愤怒情绪
第三节 攻击性行为的理论
一、本能论 二、挫折-攻击性理论 (一)Dollard等人原始的挫折-攻击性理论 (二)Berkowitz修正的挫折-攻击性理论 三、社会学习理论 (一)习得效应 (二)抑制效应与去抑制效应 (三)反应促进效应 (四)刺激指向效应 (五)情绪唤醒功能
Βιβλιοθήκη 一、攻击性行为的定义(一)它是有目的的行为; (二)攻击性行为包括言语活动和身体行动两种; (三)攻击性以外显行为为标志; (四)攻击总是指向有生命的对象; (五)攻击性行为既可以指向他人,也可以指向自己。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开题报告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开题报告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开题报告引言学前儿童的行为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他们正在逐渐学习并掌握适应社会的相关技能。

然而,也有一些学前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展示了攻击性行为,包括咬人、打人、踢人等不良行为。

这些行为不仅影响儿童自身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对其他儿童产生负面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讨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原因、表现形式、影响因素以及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期为改善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问题陈述在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研究中,以下问题亟待解答:1.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是什么?2.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可能表现为何种形式?3.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哪些?4.有哪些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善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综述的方式,收集和分析现有文献中关于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研究成果。

通过对不同学者的观点和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相关内容。

结果与讨论1.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需要考虑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儿童的个人特征以及情绪管理等因素。

社会环境中存在的暴力行为和攻击行为的观摩效应,以及家庭教育缺乏应对儿童攻击行为的正确方法等,都可能导致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2.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可能表现为生理攻击和言语攻击。

生理攻击包括打人、咬人、踢人等行为,言语攻击则包括威胁、辱骂等。

这些行为可能是儿童表达情绪的方式,也可能是试图获取注意力或控制他人的一种方法。

3.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

个体因素包括儿童的性格特点、自我控制能力等,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幼儿园氛围等。

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和持续。

4. 改善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干预措施针对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问题,可以采取多种干预措施。

初中学生攻击行为的主要心理特征问卷

初中学生攻击行为的主要心理特征问卷

初中学生攻击行为的主要心理特征问卷1.简介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行为。

就青少年就说,攻击行为依照同伴的排斥,造成人际紧张和交往困难,影响学习与技能的习得。

由于经常与人产生冲突,在校往往受批评,在家受父母的责骂或惩罚,易引导自卑或产生强烈的愤恨与逆反情绪,影响人格的正常发展。

严重者会自暴自弃,导致将来社会适应不良,人际交往障碍,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国外研究表明,个体早期的攻击性是成人期暴力犯罪的较好预测指标。

攻击行为的定义很多,且表述不尽相同,但总的看起来都包含3个特征:伤害意图(有意伤害),伤害行为(付诸行动),上海后果(造成他人痛苦)。

我们将攻击行为定义为:直接以身体,言语或利用他物以其他形式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任何行为。

探讨初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特征及其指标,为及早防止攻击性行为的产生,诊断,矫治具有严重攻击性行为的学生的心里偏差提供教育和心里干预的科学依据。

【内容及实施方法】初中学生攻击行为的主要心理特征问卷是一个他评问卷,内容包括初中学生攻击行为的主要心理特征的4个维度,即行为,认知,情绪,言语,共23个条目,采用4点评分方法,即很不符合记为1分,基本不符合记为2分,基本符合记为3分,很符合记为4分。

2.问卷尊敬的老师:本研究是用来探讨初中具有高度攻击行为的儿童的主要特征与表现特点的。

在这里,攻击性行为是指以身体,言语或利用他物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任何行为:如,打人,骂人,粗暴地扰乱他人,欺负弱小伙伴等。

具有高度攻击行为儿童是指那些在日常行为与交往中,具有明显的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的儿童。

这份问卷的项目就是有关初中具有高度攻击行为的儿童主要特征的具体描述,请您仔细阅读每一道题,对照您实践中耳闻目睹的实际情况评定下列每个句子所描述的内容是否符合这类儿童的特征,然后用画“√”的形式将适当的数字选出来,右边数字所代表的意思是:正向条目:很不符合=1,基本不符合=2,基本符合=3,很符合=4 反向条目:很不符合=4,基本不符合=3,基本符合=2,很符合=1 请您对照实际认真填写,不要漏题。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

名词解释1.关键期,2.依恋3.最近发展区4。

道德感5。

观察法6.思维:7.意志8。

性格、心理特征9.能力10。

社会行为11.攻击性12。

情绪13。

深度知觉14。

想象15.同化答案1。

关键期: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或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予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2.依恋: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3.最近发展区:是一种介于儿童看得见的现实能力与并不明显的潜在能力之间的智能范围,即一种儿童无法依靠自己完成,但可以在成人或更有技能的儿童帮助下完成的任务范围。

4.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5。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表现,包括其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的研究方法.6.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7.意志: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8。

性格:是个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它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9。

能力:是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10。

社会性行为:是指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语言和行为反应。

11。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但却经常发生的行为。

攻击性行为泛指违背、破坏、触犯、损坏等行为的性质,但攻击性行为未必是反社会行为的.12. 情绪:心理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13。

深度知觉:立体知觉,是对立体物体或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14。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15. 同化.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以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解答题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 攻击行为
挫折-攻击理论:攻击行为是对挫折的自然反应
挫折产生了愤怒和敌意,如果存在攻击性的 线索,这种愤怒就可能激起攻击行为。 挫折感来源:剥夺 期望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第十一章 攻击行为
直接攻击 外向攻击
攻击的 激发
挫折 (目的受阻) 其他反应 (如退缩) 内向攻击 (如自杀)
替代攻击
经典挫折—攻击理论
第十一章 攻击行为
四、如何减少攻击
1. 2. 3. 4. 5. 减少挫折感 适当宣泄 移情 控制暴力电视和游戏 个性培养
第十一章 攻击行为
思考题
1、攻击行为的概念和形式 2、运用挫折-攻击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解释攻 击行为产生的原因。 3、诱发攻击行为的因素有哪些?举例说明。 3、如何减少攻击行为?
第十一章 攻击行为
第十一章 攻击性行为
第十一章 攻击行为
一、攻击行为的概念
意图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身体行为或言 语行为。
第十一章 攻击行为
二、攻击性行为的类型
敌意性攻击行为(hostile aggression):由 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
工具性攻击行为(instrumental aggression): 把伤害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
1. 2. 3. 4. 厌恶事件 唤醒 媒体 群体氛围
第十一章 攻击行为
厌恶事件
疼痛 炎热 受攻击 过度拥挤
第十一章 攻击行为
唤醒
由任何一种来源导致的身体唤醒,都能被 转化为愤怒。
第十一章 攻击行为
媒体
色情文学与性暴力 电视 电子游戏
第十一章 攻击行为
群体
分散责任 极化行为:通过“社会传染”,使某种行 为 倾向放大。
第十一章 攻击行为
无法接受 的挫折
愤 怒 + 攻击线索
攻击行为
修正的挫折—攻击理论简图
第十一章 攻击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攻击行为是习得的
通过亲身经历和对别人的观察,学习到攻击 行为通常需要付出什么,也可以习得攻击 行为的回报。 影响来源:家庭、文化和大众媒体 的攻击性榜样
第十一章 攻击行为
四、攻击性行为的诱发因素
第十一章 攻击行为
三、攻击性行为的理论
1. 本能论(生物学理论) 2Biblioteka 挫折-攻击理论 3. 社会学习论
第十一章 攻击行为
本能论:人类有基于生物本能的攻击性驱力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洛伦兹 基本观点:攻击性的能量来自于本能,是 非习得的和普遍的。攻击性的能量会在 体内不断积累,如果得不到释放,能量 就会越积越多,直到爆发为止。 影响因素:神经系统 基因 生物化学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