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重阳节的传说》教案范文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重阳节的传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重阳节风俗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帮助学生进行调查访问,了解家乡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四、教学准备:课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以前我们学习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现在哪位同学能背诵,并告诉大家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在民间流传着关于重阳节来历的美丽传说,同学们想不想了解重阳节到底是怎样来的呢?板书:重阳节的传说[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出新课的学习,学生的积极性浓厚。
在此基础上学习新课,激发了学生好奇心,和主动探究的学习欲望。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学生一读课文(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顺畅。
(2)学生二读课文(和同座合作读),可以每人读一节,互相指正读错的地方。
(3)学生三读课文(指名读或开火车读),每人一个自然段,读后请学生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4)学生四读课文(默读),想一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多读课文,教师在课上给足时间,每次读书应明确要求,注意读的质量。
](三)指导认字和写字(1)屏显本课的生字。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要求认识的字。
(3)引导观察要求写的字。
重点探讨交流“妻、拜、瓶、侵、袭”这5个字的写法。
教师板书给学生看。
(4)学生练习写5个生字、3个词语;及时展示学生写的字,进行评价、指点。
(四)语文实践活动:调查访问:家人、邻居是怎样过重阳节的?(五)作业:写生字抄词,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默读课文,回忆课文讲了什么内容?板书:拜师学艺斩妖除魔纪念桓景(二)深入研读1.指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哪一句话概括了桓景为什么要拜师学艺。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重阳节的传说》教案适用年级:三年级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历史起源和传统习俗。
2. 通过学习重阳节的传说故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重阳节的历史起源和传统习俗。
2.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难点:1. 理解重阳节传说故事中的寓意。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相关图片3. 重阳节传说故事素材4. 活动道具(如重阳糕、菊花等)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出示重阳节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谈论重阳节的话题,引入本课内容。
2. 重阳节知识讲解:教师利用PPT课件,讲解重阳节的历史起源、传统习俗,使学生对重阳节有全面的了解。
3. 重阳节传说故事分享:教师讲述重阳节传说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寓意,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到的重阳节传说故事,互相交流学习。
5.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如制作重阳糕、赏菊花等,亲身感受重阳节的文化魅力。
五、课后作业1. 调查家庭成员对重阳节的了解,了解家庭中的重阳节习俗。
2. 结合本节课所学,为自己设计一个重阳节活动方案。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重阳节历史起源和传统习俗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重阳节传说故事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创意表现。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重阳节相关的文化活动或景点,加深对重阳节的认识。
2. 邀请传统文化专家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重阳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的了解。
九、教学修改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实际情况,对教案进行修改和完善,使其更符合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目标。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重阳节的历史起源和传统习俗。
四年级语文《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四年级语文《重阳节的传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重阳节的传说》这篇课文。
(2)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知道重阳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重阳节的寓意。
(2)学会通过查找资料、交流讨论等方法,拓展对重阳节相关文化的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增强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重阳节的传说》的内容,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2)学会查找资料、交流讨论等方法,拓展对重阳节相关文化的了解。
2. 教学难点:(1)深刻理解重阳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以及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2)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故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3. 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情感教育法:通过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重阳节的传说》文本及配套课件。
2. 相关图片、音乐、视频等教学资源。
3. 学生分组讨论的准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音乐等引导学生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2)教师简要介绍重阳节的历史背景和传统文化意义。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重阳节的传说》。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重阳节的相关文化。
3.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重阳节的理解。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课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魅力。
公开课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5篇
公开课《重阳节的传说》教案5篇第一篇:公开课《重阳节的传说》教案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到重点词句体会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2、学习利用板书提示,复述故事情节。
3、了解重阳节的风俗,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重阳节的传说》第二课时一、听写本课生字词:和和睦睦掷出侵袭拜师学艺瓶子和蔼可亲斩妖除魔二、复习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重阳节的传说》,你们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学生讲述故事)(课文讲述了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由来,讲了桓景不怕困难,拜师学艺,斩妖除魔为民除害的故事。
) 那桓景到底历经了怎样的艰险,又是怎样铲除瘟魔的,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课文:板书课题:《重阳节的传说》三、深入研读提问:同学们你们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这一部分讲的是什么?(斩妖除魔)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6—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桓景是怎样铲除瘟魔的,你有什么感受?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一部分,桓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桓景是个什么样的人?指名说,补充、概括汇报交流:1、(1)到了瘟魔出来那天,桓景分给乡亲们每人一片茱萸叶,让大家带在身边,又让每人喝了一口菊花酒,然后领着大家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
(登高山喝菊花酒带着茱萸)2、假如,我们是当地的老百姓,现在瘟魔又要来了,你和大家都分到了桓景的茱萸叶,喝了菊花酒,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指导观察插图)(2)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
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
桓景对准他的后心“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
(冲、掷、扎)(你能带着你的体会给我们读读这部分吗?)桓景是一个怎样的人?(在文中找出依据抓住桓景与瘟魔搏斗时的场景,说明他武艺的高强。
)(能抓住关键的动词体会到景的勇敢,这很好。
)你们还能从哪感受到景的武艺术高强?(3)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爬上了河岸,趾(zhǐ)高气扬地走进村里。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范文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范文重阳节的传说教案范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重阳节的传说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生字以及由绳子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练习用“终于、先……然后……、因为……所以……”造句。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说说桓景是怎样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拼读、组词、书写等掌握本课绳子与新词。
(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3)通过理解课文,体会桓景为民除害的精神品质。
(4)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持之以恒,遇到困难都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教育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体会桓景为民除害的精神品质。
2、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持之以恒,遇到困难都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教育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以前我们学习过《清明节的由来》,谁能说说清明节的来历?你还知道哪些节日的来历?2、其实,在我们国家,有很多节日都跟民间美丽的传说有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民间传说有关的节日,板书课题:29、重阳节的传说3、齐读课题。
学生质疑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读通课文,教学生字:出示自学要求:1、读:借助拼音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
2、想: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在哪一天?课文讲了什么?说说桓景是怎样铲除瘟模、为民除害的?3、你读懂了什么?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用“——”标出。
(学生自学,小组讨论。
)(三)汇报交流,检查自学情况1、指名认读生字,然后齐读。
2、你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学生提问,指名解答。
四年级语文《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四年级语文《重阳节的传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重阳节的传说》。
(2)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文的阅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2)培养学生关爱老人、尊老敬老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重阳节的传说》的朗读与背诵。
2. 重阳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的学习。
3. 生字词的掌握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2. 重阳节相关文化背景的拓展。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重阳节的传说》的文本。
2. 重阳节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和资料,介绍重阳节的基本情况,引发学生的兴趣。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重阳节的了解和经历。
2. 课堂阅读(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重阳节的传说》,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解释生字词。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朗读并正确书写。
(2)通过组词、造句等方式,让学生学会生字词的运用。
4. 理解课文内容(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小组讨论:重阳节有哪些传统习俗?这些习俗的寓意是什么?5. 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培养(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尊老敬老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关爱老人的经历和感受。
(3)布置作业:以“我心中的重阳节”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六、教学拓展1. 文化背景拓展(1)介绍重阳节在中国的历史演变和各地习俗。
(2)引导学生了解其他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如春节、中秋节等。
2. 创作展示(1)邀请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与重阳节相关的手工艺品。
(2)学生分享自己的作文,讨论重阳节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最新四年级语文《重阳节的传说》教案(精品)
四年级语文《重阳节的传说》教案范文一、导入瘟魔拆散了一个个快乐、和睦的家庭。
桓景眼睁睁地看着亲人一个个死去,他的心情怎么样?他会想些什么?学生甲:桓景很难过。
他想一定要为家里人报仇。
学生乙:桓景特别伤心。
他想一定要除掉瘟魔,不让瘟魔再害人了。
学生丙:桓景看到家人死去,伤心得都哭了。
他想不管有多困难,一定要学好武艺,杀死瘟魔。
就是这种一定要斩妖除魔的信念支撑着桓景,他排除万难去拜师学艺。
最后,他杀死瘟魔了吗?他是怎样铲除瘟魔的?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细读课文1、上节课我们画出了表现桓景不怕困难、特别勇敢的句子。
请你快速看看自己画出的句子,一会儿和同学们交流。
2、集体交流。
对于句子的分析,要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1)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蹚过了一条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
对比朗读: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山,蹚过了一条河,磨破了一双鞋,见到了费长房。
①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②从这些不同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甲:我觉得桓景走了很远的路,才见到费长房。
学生乙:路特别远,又不好走,桓景很辛苦。
③桓景在路上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学生甲:可能会碰到野兽,有生命危险。
学生乙:他的干粮吃完了,鞋磨破了,他挨饿受冻。
学生丙:山路很危险,有几次夜里赶路他差点儿摔下山崖。
④遇到这么多困难,他为什么仍不放弃?(为家里人报仇,要除掉瘟魔的决心支撑着他坚持下去。
)⑤是啊!每当想起家人,桓景就有了力量。
他终于见到了费长房。
从“终于”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桓景克服了很多困难,经过了很长时间,历经千辛万苦才见到费长房。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⑦桓景见到费长房时,他会是什么样子的?学生甲:他的衣服和鞋子都破了。
学生乙:他的身上可能还有伤。
学生丙:桓景一定又黑又瘦。
⑧如果你就是费长房,你会说什么?(2)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
①想象桓景每天都是怎样练习的。
学生甲:他每天特别早就起来练习武艺。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重阳节传说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历史起源和传统习俗。
2. 通过讲述重阳节的传说故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3.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重阳节的起源和习俗。
2. 重阳节传说故事《登高避邪》。
三、教学重点:1. 重阳节的起源和习俗。
2. 重阳节传说故事《登高避邪》的理解和表达。
四、教学难点:1. 重阳节传说故事《登高避邪》的深入理解和表达。
2. 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故事卡片。
3. 小组讨论记录表。
4. 教学视频或音频资料。
一、重阳节的起源和习俗1. 介绍重阳节的历史起源。
2. 讲解重阳节的习俗,如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等。
3. 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重阳节的习俗。
二、重阳节传说故事《登高避邪》1. 讲述重阳节传说故事《登高避邪》的情节。
2. 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寓意和道德观念。
3. 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表演故事中的情节。
三、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重阳节的习俗进行讨论。
2. 讨论习俗的起源、意义和现状,并将讨论结果记录在小组讨论记录表上。
3. 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四、实践活动1. 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重阳节相关的手工艺品,如重阳糕、菊花等。
2. 组织学生进行登高活动,体验重阳节的习俗。
五、总结和反思1. 让学生总结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总结课堂亮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3.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重阳节的相关知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重阳节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重阳节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重阳节的起源和习俗。
3. 故事讲解:讲述重阳节传说故事《登高避邪》。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重阳节的习俗和传说故事的意义。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手工制作和户外活动。
四年级语文《重阳节的传说》教案范文
四年级语文《重阳节的传说》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由来和相关习俗;2.能够简单叙述《重阳节的传说》的故事情节;3.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加深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重阳节的起源和相关传说的介绍;2.《重阳节的传说》的故事情节;3.相关习俗的了解。
三、教学准备1.课件或教具:图片、幻灯片等;2.课本:四年级语文教材第五单元。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老师介绍重阳节的由来和意义,激发学生对这个节日的兴趣。
第二步:故事导入(10分钟)1.老师向学生简单介绍《重阳节的传说》的故事情节;2.学生观看相关图片,帮助理解和想象故事情节;3.学生就故事情节的关键问题进行讨论,激发思考。
第三步:故事讲述(15分钟)1.老师再次讲述《重阳节的传说》的故事情节,带领学生进一步理解故事背后的含义;2.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故事中的道理和意义。
第四步:小组讨论(10分钟)1.学生分成小组,自由讨论《重阳节的传说》的故事情节和主题;2.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讨论的结果。
第五步:习俗了解(10分钟)1.老师介绍重阳节的相关习俗,如登高、饮菊花茶等;2.学生了解习俗的意义,并体验其中的一项习俗活动。
第六步:思考问题(5分钟)1.老师出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故事和习俗相关的问题;2.学生一起讨论问题,并给出各自的观点。
第七步:课堂小结(5分钟)1.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简要总结;2.引导学生再次回顾本课所学知识点,加深记忆。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重阳节的由来和相关传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故事讲述过程中,学生参与度较高,积极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小组讨论和问题思考的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合作和思维能力。
通过课堂活动的设计,激发了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兴趣,使他们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
四年级语文《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四年级语文《重阳节的传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重阳节的传说》这篇课文。
(2)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知道重阳节在我国的重要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了解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2)学会通过课后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中华传统节日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2. 学会关爱老人,尊敬长辈。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传说故事,感受重阳节的文化内涵。
2.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课文中的故事,深刻理解重阳节的意义。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准备1. 课文《重阳节的传说》及相关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3. 小组讨论准备。
【教学内容】1. 导入:简要介绍重阳节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学生齐读课文《重阳节的传说》,感受文章的韵味。
3.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重阳节的来历、传说故事和习俗。
4. 课后资料展示: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关于重阳节的资料,丰富对重阳节的认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关爱老人,尊敬长辈。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阳节的重要性和传统价值。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搜集更多关于重阳节的资料,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通过展示重阳节的图片和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对重阳节的认识。
2. 新课导入:介绍重阳节的基本情况,包括时间、习俗等。
3. 课文朗读:学生齐读课文《重阳节的传说》,感受文章的韵味。
4.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重阳节的来历、传说故事和习俗。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引导学生自学《弥勒佛》、《国王的宝碗》。通过文章后的“读一读想一想”侧重启发学生抓住文章主要内容,把握人物性格,体会文章所体现的思想感情。
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重阳节饮菊花酒的习俗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作诗、饮酒、爱菊出名;后人效仿他,遂有重阳赏菊的风俗。
插茱萸和簪菊花也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这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于是人们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除了佩戴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3、学习生字交流记忆的方法。
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遍。
课前收集有关知识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是必要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了望学生对本课生字的认读情况,培养学生在朗读中主动认字的习惯。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能力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3、抓住课文重点,读懂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趾高气扬、侵袭”等词语
教学
重点
引导学生了重阳节的由来,及桓景的精神。
教学
难点
桓景的精神
教法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第二课时
一、研读感悟
1、桓景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请你用“---”画出
四年级语文《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四年级语文《重阳节的传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重阳节的来历、传说和习俗,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尊老敬老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重点1. 重阳节的来历和传说。
2. 重阳节的习俗和传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重阳节的重要意义。
2. 学会尊重老人,培养尊老敬老的品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如重阳节的图片、视频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出示重阳节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1.2 学生分享自己对重阳节的了解。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和传说。
2.2 学生思考:重阳节的意义是什么?3. 合作探讨3.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
4. 拓展延伸4.1 教师出示重阳节的相关习俗,如登高、赏菊等。
4.2 学生分享自己家族的重阳节习俗。
5. 课堂小结5.2 学生谈收获,培养尊老敬老的品质。
6. 课后作业6.1 学生绘制一幅关于重阳节的图画。
6.2 学生写一篇关于重阳节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知识点掌握情况等。
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评价建议1. 学生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八、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重阳节主题活动,如重阳节文艺演出、重阳节运动会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九、教学参考资源1. 《重阳节的传说》课文原文。
2. 重阳节的相关视频资料。
3. 重阳节的图片素材。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重阳节传说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起源、传说和习俗,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 通过学习重阳节传说,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3. 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2. 重阳节的习俗三、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
2. 引导学生了解重阳节的习俗。
四、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重阳节的传说背后的意义。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重阳节的起源、传说和习俗。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重阳节的理解和感悟。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制作相关手工艺品,加深对重阳节的认识。
教案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引发学生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对重阳节的认识和感悟。
二、讲解重阳节的传说(10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重阳节的主要传说,如“登高避邪”、“佩茱萸消灾”等。
2. 学生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
三、探讨重阳节的意义(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重阳节传说背后的意义。
四、了解重阳节的习俗(10分钟)1. 教师介绍重阳节的各项习俗,如登高、赏菊、喝菊花酒、佩茱萸等。
2. 学生了解并记录重阳节的习俗。
五、动手制作手工艺品(15分钟)1. 教师发放材料,指导学生动手制作与重阳节相关的手工艺品。
2. 学生按照步骤进行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七、作业布置1. 让学生课后调查更多关于重阳节的文化背景和习俗,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2. 编写一篇关于重阳节的小短文,表达自己对重阳节的认识和感悟。
八、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重阳节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在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3. 评价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拓展:1. 重阳节在现代社会的意义(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重阳节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如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等。
重阳节由来的传说教案范文(通用6篇)
重阳节由来的传说教案重阳节由来的传说教案范文(通用6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重阳节由来的传说教案范文(通用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重阳节由来的传说教案1活动目标:1.了解重阳节的名称、时间和有关的习俗。
2.积极参与节日活动,主动表达对爷爷奶奶的关心和感谢之情。
3.体验与爷爷奶奶共同过重阳节的快乐。
活动准备:1.幼儿调查、了解有关重阳节的知识。
2.了解爷爷奶奶在家做哪些事情,并记录下来。
3.幼儿在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一张感恩卡,写上祝福的话,邀请爷爷奶奶参与活动。
4.师幼共同布置好活动室环境,幼儿分组排练一个小节目,音乐磁带、录音机,有关的重阳节食品。
5. 教学挂图活动过程:(一)幼儿交流、了解重阳节的由来。
1.幼儿分组交流。
教师重点引导幼儿表述重阳节的时间、传说及人们的活动。
教师:今天是什么节日?重阳节是几月几日?人们有哪些活动?2.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讲述。
3.出示教学挂图《快乐重阳节》,师幼共同小结:重阳节是中国农历九月初九。
在这天,人们会吃重阳糕、赏菊花、登高。
现在人们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
(二)幼儿了解爷爷奶奶的故事。
1.爷爷奶奶和幼儿交流自己的经历、做法等。
教师:今天是重阳节,也是老人的节日。
你们知道爷爷奶奶关心我们的故事吗?2.幼儿交流爷爷奶奶是怎样关心自己的。
教师:小朋友也知道爷爷奶奶关心我们的故事,谁来说一说?3.幼儿带着自己做的感恩卡向爷爷奶奶祝贺节日,并向爷爷奶奶说一句祝福的话。
(三)幼儿和爷爷奶奶品尝重阳糕。
1.教师讲述重阳糕的制作过程。
2.幼儿和爷爷奶奶品尝重阳糕,体验共同过节的快乐。
3.幼儿合唱《感恩的心》,请爷爷奶奶欣赏。
重阳节由来的传说教案2教学目标:1、知道爷爷奶奶年纪大了,行动困难,有爱护老人的愿望。
2、感受老人对小辈的关爱,树立尊敬老人的观念。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由来和传说,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
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重阳节传说的内涵和意义。
(2)掌握重阳节的相关习俗。
2、难点引导学生从传说中领悟重阳节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重阳节的视频或者展示一些重阳节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吗?”从而导入新课。
(二)知识讲解1、介绍重阳节的时间和名称含义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
“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2、讲述重阳节的起源据现存史料及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
古时季秋有丰收祭天、祭祀大火星活动。
《吕氏春秋·季秋纪》有载,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大节的原始形式。
3、重点讲解重阳节的传说(1)桓景战瘟魔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
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
桓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桓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
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桓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
桓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
29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29重阳节的传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由来和传说。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重阳节传说的讲解和理解。
引导学生体会重阳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重阳节传说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阅读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国家有许多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它独特的由来和意义。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了解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重阳节。
你们知道重阳节是哪一天吗?(农历九月初九)那为什么会有重阳节这个节日呢?这背后有着许多有趣的传说。
(二)重阳节传说讲解1、恒景斩瘟魔很久很久以前,汝河里有一个瘟魔。
每当它出现,就会有很多人生病甚至死去。
有一个叫恒景的年轻人,他的父母和乡亲们都被瘟魔害死了。
恒景非常伤心,决心要除掉这个瘟魔。
恒景历经千辛万苦,找到了一位法力高强的仙人。
仙人被他的决心所感动,教给了他降妖的剑术。
恒景刻苦练习,终于练就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有一天,仙人告诉恒景,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了。
恒景按照仙人的指示,在九月初九这一天,回到家乡。
他让乡亲们每人都佩戴上茱萸,喝了菊花酒,然后自己提着宝剑去与瘟魔战斗。
经过一场激烈的搏斗,恒景终于杀死了瘟魔,拯救了乡亲们。
从此以后,每年的九月初九,人们都会举行各种活动来纪念恒景,渐渐地就形成了重阳节。
2、孟嘉落帽东晋时期,有一个叫孟嘉的人。
他很有才华,在当时的大将军桓温手下做事。
有一年的重阳节,桓温在龙山设宴,邀请手下的官员们一起欢度节日。
大家一边喝酒,一边欣赏风景。
一阵风吹来,把孟嘉的帽子吹掉了。
孟嘉却没有察觉,依然谈笑风生。
桓温让其他人不要提醒孟嘉,想看看他会有什么反应。
过了一会儿,孟嘉起身去上厕所。
桓温趁机让人把孟嘉的帽子捡起来,让在座的另一位文人写了一篇文章来嘲笑孟嘉落帽而不自知。
孟嘉回来后,看到了这篇文章。
他不动声色,拿起笔来,当场回了一篇文章,言辞优美,气势不凡,让在座的人都大为惊叹。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xx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历史背景、传说故事和习俗。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3. 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小组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重阳节的历史背景和传说故事。
2. 重阳节的习俗和传统文化。
三、教学难点1. 重阳节传说故事的理解和表述。
2. 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承和发扬。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小组讨论所需材料。
3. 课堂活动所需道具和物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重阳节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2. 传说故事学习:讲述重阳节的传说故事,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和寓意。
3. 习俗讲解:讲解重阳节的习俗,如登高、赏菊、佩茱萸等,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重阳节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和传承,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有关重阳节的实践活动,如制作茱萸饰品、品尝重阳糕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调查重阳节在当地的习俗和活动,下节课分享。
8. 板书设计:重阳节历史背景:传说故事:习俗:传统文化价值: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重阳节历史背景、传说故事和习俗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和尊重的表达。
3. 学生在小组合作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反思。
2. 教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适用性进行反思。
3.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反馈和课堂氛围进行反思。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其他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
2. 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遗址,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3. 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如书法、剪纸、京剧等,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九、教学修改1.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2.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互动性和学生参与度。
3. 补充相关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十、教学计划1. 下一节课内容:介绍其他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和传统文化。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重阳节的传说语文S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教材分析:《重阳节的传奇》是语文s 版教材一篇优美的民间故事传奇,编排在本册的最后一个单元,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教育,学习祖国的传统文化,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在读明白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复述故情况节。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自然成为落实单元教学目标的载体。
这篇课文向人们介绍了重阳节的由来;古时候在汝河边的一个村庄里显现了瘟魔,村庄里流行起了瘟疫,一个叫桓景的小伙子,历经千辛万苦上山拜师学艺,在练就了一身武艺后,让家乡的人们登上高处,带上茱萸,喝了菊花酒避瘟魔,并将瘟魔杀死了。
为了纪念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也因为那天是重阳日,以后大伙儿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学情分析:现在有部分学生明白重阳节的一些习俗,但专门少有人明白重阳节的传奇。
学生喜爱传奇故事,学习的爱好浓厚。
但往往也只注意杰出的故情况节,而忽略对句子词语的深刻解读,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深刻的含义。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重阳节风俗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关心学生进行调查访问,了解家乡是如何样过重阳节的。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阅读,明白得课文内容,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教学资源:教参、课本教具预备:教学方法:教学时刻: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形,导入新课往常我们学习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现在哪位同学能背诵,并告诉大伙儿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在民间流传着关于重阳节来历的漂亮传奇,同学们想不想了解重阳节到底是如何样来的呢?板书:重阳节的传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学生一读课文(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顺畅。
(2)学生二读课文(和同座合作读),能够每人读一节,互相指正读错的地点。
四年级语文教案 29.《重阳节的传说》教学设计(区一等奖)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29 《重阳节的传说》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重阳节的传说》是一篇民间传说,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弘扬传统文化,增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文讲述了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由来,讲的是古时候,汝河有个名叫桓景的人,在经历瘟疫肆虐、家破人亡的痛楚之后,决心拜师学艺,在历经艰险学有所成后铲除了瘟魔的故事,赞扬了桓景为民除害的精神。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仍然对传说故事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故事浅显易懂,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默读能力。
学生知道如今的重阳节是老人的节日,有部分学生知道重阳节的一些习俗,但几乎没有人知道重阳节的传说,对我国的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更是缺乏。
因此课前不仅布置学生搜集与重阳节有关的诗句和资料,了解重阳节的习俗,并以此为契机,还要求学生搜集我国的其他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视野。
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知道重阳节的传说,能复述故事情节;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品析,体会桓景拜师学艺过程的艰辛;3.培养孩子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析,体会桓景拜师学艺过程的艰辛。
教学方法:谈话法、情境法、引读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有关资料。
设计理念: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四年级的学生要有一定的默读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个字;初步把握文章的顺序主要内容,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重阳节的传说》这篇文章通俗易懂,本课以训练学生默读速度,读懂文章内容为切入点,指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搜集、整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语文实践,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一.课前活动,激发兴趣。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1.同学们,今天我们聊一聊中国的传统节日。
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谁知道?2.那你知道什么是传统节日吗?(二)读古诗,猜节日过渡:历代的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流传至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语文《重阳节的传说》教案范文
四年级语文《重阳节的传说》教案范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语文《重阳节的传说》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一、导入
瘟魔拆散了一个个快乐、和睦的家庭。
桓景眼睁睁地看着亲人一个个死去,他的心情怎么样?他会想些什么?
学生甲:桓景很难过。
他想一定要为家里人报仇。
学生乙:桓景特别伤心。
他想一定要除掉瘟魔,不让瘟魔再害人了。
学生丙:桓景看到家人死去,伤心得都哭了。
他想不管有多困难,一定要学好武艺,杀死瘟魔。
就是这种一定要斩妖除魔的信念支撑着桓景,他排除万难去拜师学艺。
最后,他杀死瘟魔了吗?他是怎样铲除瘟魔的?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细读课文
1、上节课我们画出了表现桓景不怕困难、特别勇敢的句子。
请你快速看看自己画出的句子,一会儿和同学们交流。
2、集体交流。
对于句子的分析,要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1)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蹚过了一条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
对比朗读: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山,蹚过了一条河,磨破了一双鞋,见到了费长房。
①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②从这些不同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甲:我觉得桓景走了很远的路,才见到费长房。
学生乙:路特别远,又不好走,桓景很辛苦。
③桓景在路上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
学生甲:可能会碰到野兽,有生命危险。
学生乙:他的干粮吃完了,鞋磨破了,他挨饿受冻。
学生丙:山路很危险,有几次夜里赶路他差点儿摔下山崖。
④遇到这么多困难,他为什么仍不放弃?
(为家里人报仇,要除掉瘟魔的决心支撑着他坚持下去。
)
⑤是啊!每当想起家人,桓景就有了力量。
他终于见到了费长房。
从“终于”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桓景克服了很多困难,经过了很长时间,历经千辛万苦才见到费长房。
)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⑦桓景见到费长房时,他会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甲:他的衣服和鞋子都破了。
学生乙:他的身上可能还有伤。
学生丙:桓景一定又黑又瘦。
⑧如果你就是费长房,你会说什么?
(2)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
①想象桓景每天都是怎样练习的。
学生甲:他每天特别早就起来练习武艺。
学生乙:有时候他练武入了神,忘记了吃饭。
所以课文中用了“勤学苦练”这个词。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恒景武艺学成之后,师傅费长房让他下山,斩妖除魔。
默读第6、7自然段,找找从哪些词句看出桓景特别勇敢。
①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
(看课文中的插图)想象他们搏斗的情景。
体会“见势不妙”的意思。
②此时山上的乡亲们看着桓景和瘟魔搏斗,会是什么心情?
学生甲:他们心里很紧张,因为瘟魔很厉害。
学生乙:他们担心桓景会受伤。
学生丙:看着桓景和瘟魔搏斗,他们相信桓景一定能赢。
(4)桓景对准他的后背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
从此,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袭了。
看到瘟魔死了,老百姓什么反应?(欢呼雀跃)
(5)、指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复述课文
1、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
家人死于瘟疫、不怕困难拜师学艺、勤学苦练练成武艺、斩妖除魔为民除害。
2、复述故事情节。
(1)把故事讲给学习小组的同学听。
(2)指名在全班讲一讲。
四、总结
很多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
你可以通过看书、上网查找、询问家长等途径了解这些故事。
把你喜欢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新课标》指出,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更要注意学生读中独特的个性体验。
设计教案时,尤其要注意孩子的朗读能力的训练。
侧重找出本文中关键的句、段进行理解、体会、朗读。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要尊重学生的个别体会,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在体会的.基础上声情并茂地读。
本文中,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的过程是重点。
教师可让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并试着写出自己的体会。
在学生个别谈了体会后,再将自己深刻的体会放到句子中品读。
不足之处:在重难点的突破上,有点平均使力,教案设计得虽然不错,但实际操作却出现卡壳。
1、读一读下面的字,先按字母表顺序给它们排排队,再按笔画从多到少排排队。
注意书写要工整。
妻、拜、瓶、侵、袭
拜、瓶、妻、侵、袭、袭、瓶、侵、拜、妻
2、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空。
因为……所以……、只要……就……、如果……就……、不仅……还……
(1)(如果)刘明的腿不受伤,他(就)能参加这场比赛了。
(2)(因为)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所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3)她(不仅)学习成绩特别好,(还)经常帮助其他同学。
(4)(只要)坚持锻炼,你的身体(就)会康复。
3、搜集与我国传统节日有关的民间故事,讲给大家听。
九九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是传统的重阳节。
重阳节又称“双九节”“老人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丰富多彩,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况且秋季也是收获的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我国把每年的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
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四年级语文《重阳节的传说》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