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联霸权主义的根源
霸权主义
霸权主义的起源霸权主义一词源于古希腊,本意指个别大城邦对其它城邦的支配和控制,后来演变成为指称某些国家凭借实力,蹂躏、干涉别国的主权和独立,以谋取主宰世界(或地区)事务的权利的主张、政策和行动。
霸权主义在近代近代霸权主义始于“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美洲大陆的发现,以及环球航行的成功,为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
葡萄牙是欧洲第一个向海外扩张的国家,它最先独占了对非洲的殖民掠夺。
16世纪中叶,西班牙几乎囊括了中南美洲。
继之,荷兰、比利时、英国、法国,开始了对亚洲、非洲、美洲的掠夺。
在近现代史上,有霸权主义劣迹的国家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比利时、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沙皇俄国以及亚洲的日本、北美洲的美国。
霸权主义在现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增强,走上了世界权力的顶峰,向世界各地大肆扩张,成为超级大国,充当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它先后与许多国家签订了一系列军事同盟条约,建立海外军事基地。
50年代发动侵朝战争,60年代参加越南战争,80年代则出兵入侵格林纳达和巴拿马。
谋求全球利益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主旨。
苏联作为超级大国也对外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出兵捷克斯洛伐克、入侵阿富汗、向第三世界扩张、攫取战略要地;在中国边境集结重兵、制造事端;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等。
在全球范围内,苏联打破由美国独霸世界的局面,在军事、政治、经济、科技等各个领域同美国展开激烈的争夺。
霸权主义的标准判别某个国家是否为霸权主义,不能以其领土面积大小、人口的多少、兵力的强弱而论,主要看其对外政策。
大国不一定都搞霸权主义,小国也不一定不搞霸权主义。
今日之霸权主义是一个全球性的跨洋跨国家系统。
霸权主义的根源“要成为一个大国(大国就是一个能保卫自己并可对付任何国家的强国),必须有可使国家欣欣向荣的经济基础”(注:〔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求实出版社1988年版,第652~653、235、285、438、331~332、408、405、399、245~246页。
浅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教训
浅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教训曾经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突然之间瞬间崩溃。
苏联的迅速解体轰动了全世界,给大部分国家敲醒了警钟,苏联的解体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时间积累形成的。
作为一个军事强大、科技发达的国家的迅速解体,其原因必定是多种因素集合于一体。
所以文中就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其教训也进行了深刻的总结。
标签:苏联解体;原因;教训一、苏联解体的原因在苏联解体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并没有出现革命进程,在意识形态和民族解放运动方面也没有强烈的波动,它的瓦解是在众多极具微弱的冲击下形成的。
不仅对于苏联,对于苏联共产党来说,它们聚集多年所埋下的祸根和各种非正常下的细微变化已经蔓延开来,这些病变已经逐渐浸入到國家最关键的部分。
苏联的覆没,不仅仅对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有所改变,甚至是对世界格局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一)主体原因1.苏共的高度集权一直以来,苏共在国家的日常管理工作上投入过多,以此形成了党政不分的一种情况,苏共将国家和社会事务纳入自己的权力之内,以党代政。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国家的政治领导能力下降。
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尤其是在国家的政治领导方面,共产党必须对其履行职责,因为党是代表全国人民对国家和社会进行管理,用手中的政权去进行政治统治。
像苏联共产党内这样个人专断的统治行为,严重的破坏了社会主义法治,使之与群众逐渐脱离,除此之外,他们也使党内的机关和组织变成了自己的组织,完全形成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2.僵化的理论思想苏联共产党作为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完善其体制,但凡发现错误的迹象及时修正,那么苏联的悲剧也不会发生了。
思想理论是作为意识形态在国家内部进行传播,而意识形态决定了国家发展的趋势,但是苏共对马克思主义僵化的理论思想以及对其理论的教条看法,严重的影响了国家内部的发展。
在列宁去世以后,苏共的领导人员把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这个过程简单化,从本本主义出发,将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实现过程的阶段教条化,这种形而上学的做法完全摈弃了现在的生活。
浅析苏联霸权主义的根源
浅析苏联霸权主义的根源刘克明二十几年来,国际形势中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苏联发展成为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的超级大国。
它凭借自己的强国地位和军事实力,干涉、控制、欺负、威胁别的国家,甚至公然出兵侵略别国。
它还在世界范围内加紧全球战略部署,同另一个超级大国——美国争夺世界霸权,这两个超级大国的争夺愈演愈烈,成为世界不安宁和动乱的主要根源。
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报告指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今天世界人民最重要的任务”。
因此,研究苏联霸权主义政策的根源,探讨主要有哪些因素推动和影响这个国家的领导奉行霸权主义政策,在当前无疑有着重要的理论的和现实的意义。
如果从十月革命后苏联对外政策发展的历史来考察,我们就可以看到,苏联对外政策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而最后形成为今天苏联的全球霸权主义政策,是有其历史的、思想理论的、以及社会、经济的根源。
本文试图就这三个方面作一些粗浅的分析,供大家讨论。
一、历史根源苏联霸权主义政策有它深远的历史根源。
这就是沙皇俄国的扩张主义和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历史传统影响。
在历史上,历代沙皇在三百多年时间中,不断向外扩张,进行侵略战争,蚕食周围邻国的国土,使俄国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以大俄罗斯民族占统治地位的多民族的大帝国。
非俄罗斯民族处于被压迫地位,沙皇俄国变成“各民族的监狱”。
这种状况,使得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扩张主义不但在俄国社会上有深刻影响,而且也不可免地影响到无产阶级政党内部,影响到苏共党的某些领导人。
沙俄历史传统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而关键问题是共产党人能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原则,同这些旧的历史传统影响彻底决裂。
伟大列宁是同沙俄反动的历史传统彻底决裂的典范。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立即实行民族平等、民族自决的马克思主义政策,宣布废除沙俄同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他要求特别坚决地反对俄罗斯共产党人的大俄罗斯帝国主义思想和沙文主义思想(有时是不自觉的)的残余”1;并宣布要“同大国沙文主义进行决死战”2。
关于苏联亡当亡国的原因研讨
关于苏联亡当亡国的原因研讨
苏联的解体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经济问题:苏联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逐渐陷入
衰退。
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缺陷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生产效率的低下。
此外,军事开支的大量投入也使得国家难以维持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2. 政治问题:苏联的政治制度长期以来都是集权主义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缺乏良好的领导和有效的管理,导致了腐败、腐化和一系列的政治问题。
此外,波兰和匈牙利等东欧国家的民主改革潮流也为苏联的解体提供了动力。
3. 民族问题:苏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中包括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些民族之间在语言、宗教和文化方面存在差异,加之历史上的冲突和不和谐,导致了民族问题的加剧。
苏联政府的彻底中央主义政策没有完全解决这些问题,反而进一步引发了民族主义的复兴。
4. 外部因素:冷战结束和东欧剧变大大削弱了苏联的国际地位。
苏联一直和西方国家存在对抗关系,外交上的劣势使其难以继续维持其既定的政治和经济模式。
与此同时,苏联军费开支的巨大压力也削弱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综上所述,苏联的解体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民族问题以及外部因素的影响相互交错,导致了苏联无法应对内外的挑战,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苏联解体的原因与分析
苏联解体的原因与分析首先,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经济问题。
苏联的经济模式以计划经济为基础,政府对生产、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进行全面控制。
然而,这种计划经济模式在苏联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国家决策的集中化和缺乏市场机制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浪费。
与此同时,苏联在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上的过度投资导致了消费品短缺,满足不了人民的基本需求。
经济发展的停滞和滞后使得苏联丧失了经济上面对西方国家的竞争力。
其次,政治问题也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之一、苏联的政权基于单一的党派领导,缺乏政治多元化和制约的机制。
这种集权的政治结构使得党派内部的权力斗争和腐败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苏联领导人的任免过于集中,导致领导层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受到威胁。
此外,由于缺乏政治,民主权利和人权问题在苏联社会中得不到充分保障,引发了民众的不满和不安。
第三,民族问题是苏联解体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苏联包含了多个不同民族和宗教群体,这些群体之间存在着历史上的矛盾和争议。
苏联政府在协调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上表现出一定的无力。
苏联虽然设立了自治共和国和自治区,但其中的实际自治权往往受到中央政府的限制。
这导致了一些民族群体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不公平待遇。
民族主义情绪的抬头使得苏联内部的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最后,国际因素也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在1980年代,苏联和西方世界包括美国之间的冷战紧张局势逐渐缓和,苏联采取了一系列的开放政策,试图改善和西方国家的关系。
然而,苏联在经济发展、政治和民主化等方面的滞后,使得西方国家对苏联的诚信和日益缺乏信心。
奥斯陆和平协议的签署使得苏联的冷战地位受损,国际政治格局的重组加速了苏联解体的进程。
总结来说,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民族问题和国际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导致了苏联解体的发生。
这一历史事件对于全球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给世界各国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教训。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影响分析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影响分析1985年,迈克尔·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他推行的改革和开放政策被认为是苏联解体的导火索。
虽然苏联的分裂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历时多年的危机积累导致的结果。
本文将通过多个方面来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以及对世界的影响。
一、政治原因苏联解体的政治原因是众所周知的,苏联领导人对集权统治的执着追求导致了国家领导层腐化堕落,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政府失灵和官僚主义。
此外,苏联领导层的指导思想不当,例如斯大林式的左翼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导致苏联特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限制了苏联自身的发展,同时,使108个民族取得国家地位的多元化苏联面临了复杂的民族矛盾问题。
1988年1月,加盟共和国明确表示要离开苏联,这是苏联解体的标志性事件。
二、经济原因苏联解体的后期,苏联经济陷入困境。
由于中央政府的计划经济模式,决策不善和资源分配不当,导致资源浪费和低效生产,苏联经济退出了世界舞台。
此外,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冷战导致了超额的国防开支,使得其他领域的基础设施不能得到充分的投资与发展。
三、外部原因外部原因是苏联解体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之前提到了美苏冷战的斗争,美国和苏联的对抗引发了军备竞赛,直接导致苏联破产。
在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出现了经济繁荣,自由市场和民主理念的蔓延,这加重了苏联的负担,造成了国际社会对苏联的压力。
四、影响分析苏联的解体对世界的影响至关重要。
在苏联解体后,创造了一些新的国家,例如俄罗斯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且,但同时也增加了多种安全和经济风险。
例如,原苏联领土上的武装冲突和难民问题,这些问题都改变了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形式。
此外,苏联解体后,世界权力范围被西方国家所主导,这导致了国际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也带来新的经济和安全挑战。
总之,苏联解体是由内外多种原因共同导致的。
在新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国际社会需要通过政治和外交手段发展合作、增进信任,以帮助解决地区的各种难题。
对历史进行总结,可以更好的理解和化解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问题,同时可以对未来作出更明智的决策。
苏联解体的原因,教训及思考
一、浅析苏联解体的原因(一)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是苏联解体的外部条件在全面地观察苏联解体的过程中,不难发现西方敌对势力对苏联政权采取了不间断的干涉及遏制。
首先是公开支持如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此类的在苏联解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代理人,其中一个明显的例子即戈尔巴乔夫提倡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大肆蔓延,致使党内发生大规模思想混乱,党员对自我信仰和国家前途产生怀疑。
关于这个,苏联著名的“持不同政见者”季诺维夫就亲口承认过:“没有西方的支持,戈尔巴乔夫分子和激进分子恐怕一个月都坚持不了,他们之所以能维持下去,只是因为他们按西方的意志行事其次是关注及培植苏联境内的反对派势力,援助他们加强反共反社会主义的力量和影响,从内部推动苏联解体。
再次是积极同苏联开展军备竞赛以拖垮苏联的经济实力。
最后通过纠结对苏联进行援助的国家一致中断对苏援助,向苏联施加经济压力,加重苏联国内经济危机。
由此看出,在促成苏联解体过程中,西方敌对势力产生的作用不容忽视,它就是这样通过“思想上谋杀、政治上捧杀、经济上扼杀”一步步将苏联推向万劫不复。
但从另一个侧面来想,帝国主义借和平演变来实现颠覆社会主义制度至少有40 年历史,但到90 年代初才在苏联看到效果。
显而易见尽管帝国主义和平演变战略具有相当的杀伤性,但是这始终是外因,国内因素才是发生苏联演变的决定性推动力。
(二)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误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国家,在其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无任何先例可供借鉴,本能的探索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错误,这些问题非但未能及时解决,反而被遗留下来,最终积重难返。
因此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误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1.经济领域的问题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遭到颠覆的一个重要因素众所周知,在苏联的经济领域有两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其一是国家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其二是苏联国内固有的单一所有制指令性经济。
此外在当时还存在严重违背人民群众利益的官僚特权阶层。
苏联行为的根源(译文)
苏联行为的根源(译文)乔治·凯南一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苏联政权的政治性格是意识形态和环境的产物苏联现今领导人从产生也们政治背景的那个运动中继承下来的意识形态和他们在俄国执掌已近三十年的政权的环境。
很少有心理分析的工作比弄清这两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及每个因素在决定苏联行为中的地位这个工作更难的了。
尽管如此, 为了理解和有效地对付苏联的行为, 必须作这样的努力。
要概括出苏联领导人夺取政权时所带着的一整套意识形态观念是困难的。
马克思的理论在俄国共产主义版本中总是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作为其理论基础来源的材料是广泛而又复杂的。
但是年时, 俄国共产主义思想的最主要内容可以归纳如下人类生活的中心因素是物质产品的生产和交换制度, 它决定社会生活的性质与“社会面貌”,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罪恶的, 它必然导致资本拥有者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 不能充分发展社会经济和公平地分配劳动者创造的物质产品资本主义包含着导致白身毁灭的种子, 由于资本拥有者阶级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变化, 它必然引起革命和使政权转移到工人阶级手中,作为资本主义最后阶段的帝国主义必定导致战争和革命。
其也内容可用列宁自己的话来概括“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
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这个国家内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既然剥夺了资本家并在本国组织了社会主义生产, 就会起来反对其余的资本主义世界, 把其池国家的被压迫阶级吸弓到自己的方面来, ? ?”1应当指出, 他们认为如果没有无产阶级革命, 资本主义不会自行灭亡。
为了推翻摇摇欲坠的制度, 一定要有来自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最后推动力。
这种推动力被认为迟早是要到来的。
在俄国革命爆发以前五十多年中, 参加革命运动的人们狂热地信奉这套思想。
由于受挫, 1列宁《论欧洲联邦的口号》,1915年8月, 《列宁全集》中译本第21卷第321页, 1959年人民出版社。
从苏联的历次改革中探究苏联剧变的历史原因及教训
从苏联的历次改革中探究苏联剧变的历史原因及教训内容提要本文通过深入分析研究苏联自成立以来的历次改革的背景、内容以及影响,来探讨苏联最终走向解体的历史渊源,并且从中总结对我国乃至世界社会主义建设有借鉴意义的经验教训。
关键词改革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苏联解体作者简介:郑一鸣,1993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国经系,2011200937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的诞生与发展曾经令世界瞩目。
众所周知,一个“资历尚浅”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建立之初存在弊端与痼疾是在所难免的。
然而,这些痼疾并没有随着苏联历次“大刀阔斧”的改革而逐渐消除,反而愈演愈烈,最终发展至积重难返的境地,成为苏联剧变最主要的催化剂。
可以说,苏联的剧变并非命中注定,但确实事出有因。
而要想真正客观地探究苏联剧变的原因,总结教训,就不得不先分析苏联从建立到解体的历次改革。
中国有句古语:“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①。
或许,苏联的剧变如今已成为曾经的遥不可及的历史,但是通过分析在一个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进行经济和政治的改革的过程来研究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并且从苏联历次改革中探究出的苏联剧变的原因及教训,对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探究苏联的历次改革1917年,以列宁为首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取得了伟大的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十月革命开始了一段“苏联式”的长征,这是一段充满艰险、困难与不确定性因素的长征。
事实上,当时的苏联最高领导人列宁可能也有这个想法,“我们夺取政权,是为了着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我们知道的,但是改造的形式,改造的发展速度,这是我们不知道的。
只有集体的经验,①刘餗《隋唐嘉话卷上》只有千百万人的经验,才能在这方面给我们以决定性的指示。
”①纵观苏联在十月革命后的艰难的社会主义历程,可以看出,苏联经历了许多次不同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与制度的选择与转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从新经济政策到斯大林模式,再从斯大林模式向新的模式转换。
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及教训
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及教训苏联,这个曾经在全球政治舞台上叱诧风云的超级大国,最终却以解体收场,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我们来一起聊聊它解体的原因,还有那些可以从中吸取的教训。
1. 政治体制的弊端苏联解体,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它的政治体制问题。
这个体制本身就像一个老旧的机器,已经无法适应新的时代了。
1.1 一言堂的极权政治在苏联,最高领导人几乎是一言堂,所有的决策都集中在少数几个人手里。
像是高层领导一口气决定一切,下面的人只能听命行事。
这种体制虽然看起来威风凛凛,但实际上,它的缺点也很明显:一旦出问题,没有人愿意承担责任,最后,整台机器就开始崩溃。
1.2 民主缺失与民意漠视民意在苏联的政治体制里简直是个奢侈品。
没有什么真正的民主,人民的声音很难被听到。
大家就像是被放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想说话却没地方说。
长期以来,这种情况积累了不少不满情绪,也让国家的稳定性大打折扣。
2. 经济危机的积累经济上,苏联也是千疮百孔。
经济问题就像是一个个隐形炸弹,一直在酝酿,最后终于爆炸了。
2.1 计划经济的缺陷苏联的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也就是相关部门决定一切。
这听上去很理想,但实际操作中,很多细节都被忽视了。
国家对市场的调控反而扼杀了经济的活力,导致资源浪费严重,经济发展缓慢。
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锅,炖了很多材料,却怎么也煮不出美味的汤。
2.2 科技与管理的滞后另外,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也是苏联经济问题的一部分。
尽管苏联在某些领域(比如航天)很强,但整体上的科技进步却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企业管理也很滞后,很多时候都是照本宣科,缺乏灵活性和创新。
3. 民族问题与分裂苏联是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复杂多变。
民族问题也成了解体的一个重要因素。
3.1 民族矛盾的激化随着苏联的衰退,各个民族的独立意识开始觉醒。
许多民族开始要求更多的自主权,甚至有的开始寻求独立。
这个过程就像是火药桶,随时都有可能引爆,最后,苏联的解体也就成了必然的结果。
3.2 与地方的矛盾苏联的相关部门和地方相关部门之间的矛盾也加剧了国家的解体。
历史事件解读苏联解体的原因与后果
历史事件解读苏联解体的原因与后果苏联的解体是20世纪末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对全球政治和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后果进行解读和分析。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1. 政治原因苏联领导层的腐败和脱离群众是导致解体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战后的几十年间,苏联领导层权力高度集中,缺乏透明度和民主制度。
严格的政治控制和言论审查限制了个人自由和民主发展,在经济和政治上造成了严重扭曲。
此外,苏共内部的权力斗争和领导人的更替也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动荡。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试图进行政治和经济改革,但改革的过程中却失去了统治的控制能力,导致了政权崩溃的局面。
2. 经济原因苏联经济体制的缺陷和经济效益的下降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分配不均,缺乏市场机制的调节。
国有企业的低效率和过度集中的决策制度使得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限制,导致生产力的下降和物质短缺。
此外,军费开支的巨额支出也给苏联经济带来了沉重负担。
冷战时期,苏联不得不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加剧了经济衰退和负债累累的局面。
3. 民族矛盾和地区分离主义苏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和纷争成为解体的一大因素。
苏联的民族政策未能有效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加剧了民族主义情绪。
某些地区出现了强烈的地区分离主义倾向,如波罗的海三国和乌克兰等地。
此外,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控制和干涉,以及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也给苏联本身带来了经济和军事上的沉重负担,削弱了苏联的实力和国际声誉。
二、苏联解体的后果1. 政治后果苏联解体后,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相继独立,形成了15个新的独立国家。
这导致了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地位的削弱,同时也加剧了地区冲突和民族问题。
例如,克里米亚危机和俄乌冲突等都是苏联解体后的政治后果。
2. 经济后果苏联解体后,各独立国家面临着巨大的经济挑战。
许多国家在转型经济体制时遇到了困难,出现了经济萧条和社会动荡。
俄罗斯作为苏联的接班人,继承了苏联庞大的经济体系,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改革和转型。
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分析
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分析苏联曾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但在1991年解体前后,苏联模式却被认为是失败的。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来分析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
政治上的原因是苏联模式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苏联的政治体制是极权主义的,政府集中控制一切,而人民没有发言权和自由。
这种政治体制导致了腐败和官僚主义的泛滥,使苏联的政治体制变得僵化和无能。
人民的积极性被压制,创新的空间被扼杀,这使得苏联的政治体制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和创造力。
由于苏联政府缺乏透明度和问责制,导致了经济资源的浪费和滥用,最终使得苏联模式在政治上难以为继。
经济上的原因也是导致苏联模式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苏联的经济体系是计划经济,所有生产和分配都由国家来控制和决定。
这种经济体制导致了资源配置的死板和低效,很少有企业能够真正地适应市场需求和竞争。
由于国有企业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私营经济得不到充分发展,使得整个经济体系变得僵化和落后。
这种经济体制的失败导致了苏联的经济持续低效和衰退,并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文化上的原因也是导致苏联模式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苏联的文化体系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这种意识形态导致了苏联社会的僵化和封闭。
人们的思想被束缚在意识形态的框架中,缺乏对多元文化和自由思想的包容和尊重。
这种文化体制使得社会的创新力和活力受到了严重的压抑,最终导致了苏联的文化陷入了停滞和困顿。
社会上的原因也是导致苏联模式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苏联的社会体系是由政府来控制和规划的,人民缺乏参与和自主的权利。
这种社会体系导致了社会的分裂和对立,使得社会的凝聚力和团结力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由于苏联政府对待少数民族和异议人士的政策,使得社会矛盾不断加剧,最终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
苏联模式的失败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这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问题。
苏联模式的失败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不能脱离群众的意愿和需要,不能脱离市场的规律和机制,不能脱离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或根本原因
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或根本原因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与联邦制国家结构的矛盾和传统体制与社会生产力的矛盾。
第一,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社会背景是苏联传统体制特别是传统经济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政治蕴育着深刻的危机。
第二,戈尔巴乔夫改革引起社会各种矛盾的总爆发,而之所以爆发是因为在此以前矛盾已长期积累,达到只需一根导火线的程度。
第三,戈尔巴乔夫改革执行的是一条右倾路线,因为“左”的路线长期统治,造成的问题相当严重,以致于能让右倾路线祸国一时。
加之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揭露了苏
联的一些丑事和不应该让百姓知道的
秘密,60年代赫鲁晓夫否定揭露
斯大林的一系列错误及血腥的手段,必然乌克兰大饥荒,大清洗等。
使社会主义阵营中出现了大麻烦,东欧小国,对苏联有看法,斯大林不再神圣,他们都有种被欺骗的感觉。
从总结经验教训和解决根本问题的角度考虑,重点应是分析苏联解体的根源,分析传统体制的弊病,提出相应对策,确保国家统一和繁荣昌盛。
导致苏联解体的内外因素分析
导致苏联解体的内外因素分析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末最重要的全球政治事件之一。
尽管有人认为苏联解体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它的发生仍然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苏联解体的原因既有内部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也有外部的国际环境和地缘政治力量的作用。
首先,苏联内部的经济问题是导致解体的重要因素之一。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苏联的经济增长率逐渐放缓,生产力和效率下降。
集体农庄制度严重限制了农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导致了食品短缺和高昂的物价。
同时,计划经济体制也因为无法有效管理资源、缺乏市场机制和创新能力而越来越落后。
这些经济问题导致了人们对苏联体制的不满和怀疑,进而加剧了国内的社会不稳定。
其次,社会问题也是苏联解体的内部因素之一。
苏联的多民族国家面临着严重的民族问题。
苏联政府经常以俄罗斯民族为中心,忽视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语言权益。
这导致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紧张关系和矛盾。
此外,苏联社会主义体制的僵化和官僚主义也引起了人们的不满。
缺乏民主和个人自由使得苏联的社会秩序日益僵化,无法适应社会变革和人们对自由的渴望。
另一方面,苏联解体也受到了外部因素的影响。
1989年至1991年的东欧剧变震动了整个世界,东欧国家纷纷推翻了共产主义政权。
这给了苏联的人民希望和启示,似乎解体苏联也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西方国家对苏联的干预和压力也加剧了苏联的动荡。
西方的经济制裁和支持苏联内部的反对派组织,削弱了苏联政权的信心和力量。
此外,苏联解体还受到了地缘政治力量的影响。
苏联的领土广阔,涵盖了整个东欧和中亚地区。
苏联所面临的国土问题和民族问题成为了崩溃的导火索。
例如,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运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国家的民族主义浪潮,加速了苏联的瓦解。
此外,苏联在阿富汗战争中的失败也削弱了苏联的地缘政治地位和国际声誉。
综上所述,导致苏联解体的内外因素相互交织。
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以及外部的国际环境和地缘政治力量的作用,共同促成了苏联的崩溃。
苏联解体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有内在的矛盾和问题,也受到了外部环境和力量的影响。
苏联解体的原因以及对我国深化改革的启示分析
苏联解体的原因以及对我国深化改革的启示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来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政治上,苏联的集权制度导致了政治体制僵化,权力过于集中、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缺乏制衡机制,导致了腐败和权力滥用。
此外,苏联政治体制的缺陷还表现在其对经济的干预过度,对市场经济的抵制以及对国内外民主思想的压制等方面。
二、经济上,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缺乏市场机制的调节,在规划、生产和分配方面存在严重的失灵,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效率低下。
此外,苏联的经济体制受到了赤字经济的困扰,经济运行缺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经济增长停滞并陷入了债务危机。
三、社会上,苏联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妨碍了人们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能力,对个人的个性和创造性进行了压制。
此外,苏联的社会也存在扭曲的阶级结构、工业不发达、技术落后、文化水平低下等问题,这些使得人们的生活失去了质量和尊严。
这些问题的最终结果是苏联的解体,解体后苏联的领土被重新划分给了几个独立国家,这标志着苏联的瓦解。
苏联解体的原因应该引起我们对于特定历史条件下政治、经济、文化模式的认真思考,我们应该从苏联的解体中吸取教训,反思自己编辑进行改革的方面。
一、政治体制的改革: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是其政治体制过于僵化和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制衡机制,导致了腐败和权力滥用。
我们应该认真审视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尤其是如何建立健康的权力制衡机制。
同时应该去除原有体制中的弊端,建立透明化、规范化的政治生态。
二、经济体制的改革:苏联解体的过程中,经济体制的问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国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也应该注重经济体制的改革。
特别是宏观经济管理体系与市场化的经济体系需要有机结合,建立科学、有效的市场体系,挖掘资源的潜力,提高经济利用效益和竞争力。
三、社会体制的改革:苏联解体的过程中,社会体制和社会意识形态逐渐瓦解,人们对社会制度的认同感下降,社会出现紊乱。
我国深化改革需要同时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公正、公平的社会秩序,推广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加强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素质。
苏联解体的思想原因
苏联解体的思想原因
苏联解体的思想原因有很多,以下是其中几个主要的因素:
1. 经济问题:苏联的计划经济制度在长期运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包括资源浪费、低效率、缺乏竞争等等。
这导致了苏联经济的萎靡不振,无法应对国际上的挑战,也无法满足人民的需求。
2. 政治制度问题:苏联是一个单一党制国家,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在共产党手中。
这种政治制度导致了政治的僵化和腐败,也削弱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感。
此外,苏联的集权模式也导致了许多地区的反感和矛盾,例如波罗的海国家。
3. 民族问题:苏联是由多个民族组成的国家联盟,但苏联政府的民族政策并不完善,许多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受到歧视。
这导致了许多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分歧,例如乌克兰、格鲁吉亚等地的民族独立运动。
4. 对外政策问题:苏联长期奉行的防御性外交政策使得苏联在国际上处于孤立的地位,也使得国际上的局势对苏联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苏联的军事干预与援助政策也引起了许多国内外的反感和反对。
以上是苏联解体的思想原因的一些主要因素,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因素,比如社会文化的变革、新的大众传媒等等,都对苏联解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于苏联亡当亡国的原因研讨
关于苏联亡当亡国的原因研讨苏联亡国的原因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对苏联亡国原因的研讨,探讨了苏联内外因素对其亡国的影响。
一、政治方面的原因1.领导层的腐败和权力斗争:在苏联的后期,高层领导人发生了多次权力斗争,导致政治体制的混乱和腐败问题的恶化。
领导人的腐败和争权夺利意识使得国家无法有效地进行经济和政治,导致人民对政权的失望和反感。
2.缺乏政治:苏联政府在经济的同时,对政治持保守态度,没有实施真正的民主,权力集中于党和高层领导人手中。
这限制了人们的政治参与和言论自由,加剧了国内的不满情绪。
3.民族问题和分离主义:苏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内部存在着严重的民族问题和分离主义势力。
各个加盟共和国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无法实现真正的团结统一、苏联领导层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往往采取强硬手段,而非民主谈判的方式,加剧了民族问题的恶化。
二、经济方面的原因1.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失败:苏联以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这种经济体制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变革。
国家资源的配置效率低下,经济体制僵化,导致国有企业效益低下,市场竞争不充分。
2.经济衰退和危机:在20世纪80年代,苏联经济进入了衰退和危机期。
资源短缺、生产效益低下、工业品质量下降等问题持续加剧,国家财政面临困境,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
这使得人们对中央计划经济的信心丧失,对市场经济的呼声日益高涨。
3.对外贸易失衡和资源浪费:苏联经济长期依赖对外贸易,对农产品和能源资源的出口收入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贸易失衡和资源的浪费使得经济面临严重危机,国际货币收入无法覆盖对外债务和国内经济发展的巨大需求。
三、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原因1.社会权益不平等:在苏联的后期,社会权益不平等问题日益突出,特权阶层享有巨大的财富和权力,而普通民众生活水平则长期停滞不前。
财富和机会的不公平分配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不满情绪。
2.意识形态和信仰危机:苏联始终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但在20世纪80年代,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在国内失去了吸引力。
关于苏联亡当亡国的原因研讨
关于苏联亡当亡国的原因研讨苏联亡国的原因研讨苏联的解体是20世纪末最重大的政治事件之一。
这个曾经庞大而强大的国家迅速分裂,促使人们探索苏联亡国的原因。
然而,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回答。
本文将探讨苏联亡国的原因,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政治因素苏联亡国的政治因素主要包括政治体制的弊端和中央集权的失效。
苏联的政治体制以共产主义为基础,但其实行起来却出现了许多问题。
一方面,政府过于集中权力,使得各级政府无法独立运作,导致地方政府的效率低下,以及抑制了人民的创新和创造力。
另一方面,指导性意识形态与实际情况不符,滋生了腐败和官僚主义,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信心。
二、经济因素苏联亡国的经济因素主要体现在计划经济的失败和经济改革的滞后。
苏联实行的计划经济虽然在早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其弊端逐渐显现。
计划经济缺乏市场机制,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等问题频繁出现。
此外,苏联在面对全球市场竞争时,没有进行及时的经济改革,使得苏联的经济体系逐渐失去竞争力。
三、社会因素苏联亡国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少数民族问题和社会不满情绪的积聚。
苏联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问题一直是困扰国家的重要问题。
苏联政府在处理少数民族关系时缺乏灵活性和包容性,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此外,长期的经济问题导致了社会的不满情绪积聚,人民对政府失去了信心,从而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四、外部因素苏联亡国的外部因素包括国际政治变化和冷战的结束。
苏联的解体与国际政治的变化密切相关。
冷战的结束使得苏联失去了长期的对抗对象,国内外的压力迅速减轻。
此外,国内的改革者和外部势力对苏联亡国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总结起来,苏联亡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才能更全面地理解苏联的解体。
苏联亡国的教训也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无论是在政治体制、经济体制还是社会发展方面,都需要警惕和避免类似的问题。
只有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才能更好地推进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苏联行为的根源》读后感
《苏联行为的根源》读后感读完这篇思想深刻,发人深思的文章后,不有觉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意识形态是多么的重要。
乔治•凯南在文中讲到“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苏联政权的政治性格是意识形态和环境的产物。
苏联现今领导人从产生也们政治背景的那个运动中继承下来的意识形态和他们在俄国执掌已近三十年的政权的环境。
”苏共在意识形态建设上存在严重错误,首先它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苏共从1956 年二十大开始,逐渐走上了一条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道路。
到80 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形势更加激化,反共反社会主义的舆论逐渐成为主流。
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先是打着填补“历史真空”的幌子全盘否定斯大林,进而否定苏共历史和社会主义实践,引起了全面的思想混乱。
后期又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实行意识形态多元化,放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在意识形态领域推行了一套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方针政策,提出了“民主化”、“公开性”、“多元化”,由此引起了苏联社会的一系列深刻变化。
其次,苏联在思想教育中的教条主义不能抵御西方价值观对青少年思想的侵蚀。
苏联在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方面,无视客观世界的变化,一味简单化地、教条主义地强行灌输。
加上苏联自身的渐次蜕化,以致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适得其反,不仅没有将青年一代引向健康、向上的正常道路,反而使之滑向迷茫、颓废的深渊。
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极力宣扬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加强了对苏联青年的思想文化渗透,并使之成为一项“更好的投资”。
西方赋予广播宣传以特殊的意义,从外国向苏联进行广播的有41 个无线电台,其中的12 个固定栏目中有7个专门针对青年听众。
正如乔治•凯南多说的,美苏两国最根本的不同源于彼此的意识形态不同。
所以,如他再电文中所言的:在这种情形下, 很清楚, 美国对苏政策最主要方面就是长期的、耐心但坚定和保持警惕的对俄国扩张倾向的遏制。
《苏联行为的根源》读后感
《苏联行为的根源》读后感美国外交家和历史学家,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遏制政策始创人,乔治凯南在1947年,以“X”的署名在美国《外交事务》上发表文章《苏联行为的根源》,明确提出美国要使用“抵抗力量”,对苏联的扩张倾向进行长期、耐心、坚定与警觉的“遏制”。
文章发表后引起了极大关注。
文中所提出的“遏制”苏联的主张,被普遍认为是美国对苏战略的思想基础。
从此一直到冷战结束,美国对苏战略,乃至整个大战略都被称为“遏制战略”,凯南本人也因此获得了“遏制之父”的称号。
文章中凯南系统阐述了其“遏制理论”,后来成为杜鲁门主义的理论依据。
苏联行为动机的根源,是俄国人传统的本能和不安全感。
俄罗斯民族作为东西方双重属性的国家,既觉得骄傲又会产生自卑感。
“对西方更能干,更强大,组织得更好的社会抱有畏惧心理”。
因此俄国人谋求安全的唯一做法,就是为了同自己竞争的国家进行耐心和殊死的斗争,决不会和那个国家达成妥协。
凯南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苏联维持国内“独裁制度”和同外部资本主义世界进行斗争的理论依据。
“苏联的意图必须始终庄严的批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前苏联现代修正主义当局虽然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但早就不信马克思主义了,为了欺骗人民,它们需要打出马克思主义的旗号,以“表明”它们是原共产党政权的合法继承人,从而证其对内虚弱的政权获得外部安全。
凯南认为苏联的政策目标,是从一切方面致力于提高苏维埃国家的势力和威信,力求分裂和削弱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和影响,以及努力扩大苏联的势力范围。
比如苏联与西方之间引起冲突并导致双方政策转变的问题,发生在那些雅尔塔体系尚未予以确定或调整的地区,这突出地体现在土耳其和伊朗。
而正是对这些地区,斯大林表示出不满意以及苏联的扩张意图。
美国的对诉政策。
美国对苏政策的主要因素,必须是一种长期的、耐心然而坚定、并且时刻保持警惕的“遏制俄国扩张倾向的政策”。
苏联对于理智的逻辑无动于衷,而对武力的威胁表现敏感,所以只要美国拥有足够的实力,并表明将使用实力的时候,就可遏制住苏联,不用诉诸武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苏联霸权主义的根源刘克明二十几年来,国际形势中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苏联发展成为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的超级大国。
它凭借自己的强国地位和军事实力,干涉、控制、欺负、威胁别的国家,甚至公然出兵侵略别国。
它还在世界范围内加紧全球战略部署,同另一个超级大国——美国争夺世界霸权,这两个超级大国的争夺愈演愈烈,成为世界不安宁和动乱的主要根源。
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报告指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今天世界人民最重要的任务”。
因此,研究苏联霸权主义政策的根源,探讨主要有哪些因素推动和影响这个国家的领导奉行霸权主义政策,在当前无疑有着重要的理论的和现实的意义。
如果从十月革命后苏联对外政策发展的历史来考察,我们就可以看到,苏联对外政策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而最后形成为今天苏联的全球霸权主义政策,是有其历史的、思想理论的、以及社会、经济的根源。
本文试图就这三个方面作一些粗浅的分析,供大家讨论。
一、历史根源苏联霸权主义政策有它深远的历史根源。
这就是沙皇俄国的扩张主义和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历史传统影响。
在历史上,历代沙皇在三百多年时间中,不断向外扩张,进行侵略战争,蚕食周围邻国的国土,使俄国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以大俄罗斯民族占统治地位的多民族的大帝国。
非俄罗斯民族处于被压迫地位,沙皇俄国变成“各民族的监狱”。
这种状况,使得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扩张主义不但在俄国社会上有深刻影响,而且也不可免地影响到无产阶级政党内部,影响到苏共党的某些领导人。
沙俄历史传统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而关键问题是共产党人能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原则,同这些旧的历史传统影响彻底决裂。
伟大列宁是同沙俄反动的历史传统彻底决裂的典范。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立即实行民族平等、民族自决的马克思主义政策,宣布废除沙俄同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他要求特别坚决地反对俄罗斯共产党人的大俄罗斯帝国主义思想和沙文主义思想(有时是不自觉的)的残余”1;并宣布要“同大国沙文主义进行决死战”2。
他清醒地看到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在党内的深刻影响,并不断同党内的这种错误倾向和表现进行斗争。
但是,列宁去世过早,他的民族平等和反对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思想和政策没有得到很好贯彻。
到了斯大林时期,苏联为了对付资本主义包围和战争的威胁,从三十年代起,强调对苏联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这无疑是有必要的。
可是,由于斯大林为首的一些苏联领导人没有能够自觉地同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和扩张主义的思想影响彻底决裂,他们在某些问题上逐渐地把爱国主义同沙文主义、国际主义同大国主义混淆起来了,因而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犯了大国沙文主义的错误。
早在三十年代中期,斯大林就不同意发表恩格斯的著名论文《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批评恩格斯过高估计了沙皇政权的反动作用。
1937年,苏联政府在一个关于苏联历史教科书的决议中,为沙皇吞并格鲁吉亚和乌克兰进行辩解。
3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苏联历史学界违反历史唯物主义和研究历史的阶级分析方法,对沙皇俄国的对外扩张和一些在侵略战争中立了战功的沙俄将领作了片面的评价。
在卫国战争中,苏联设立了用沙俄将领的名字命名的苏沃洛夫、乌沙科夫等勋章,并号召红军士兵发扬这些“伟大前辈”的“战斗传统”。
战争后期,斯大林在日本投降后“告人民书”中曾说,1904年日本同俄国之间的帝国主义战争是日本侵略了俄国,沙皇政府战败是俄国的一个“污点”,他并且说为了洗刷这个污点,“我们这些老一辈人等待了四十年”。
在打败德国法西斯后的一次讲话中,斯大林宣称,俄罗斯民族是“苏联各民族的领导力量”、“最杰出的民族”。
此后,俄罗斯民族最优秀的论调在苏联就大为泛滥。
这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以后,在同一些国家的关系上,苏联犯了一些大国沙文主义错误,在苏联对外政策中,反映出沙俄领土扩张主义和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历史传统的某些影响,就不足为奇了。
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建设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支持了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打败了法西斯,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巨大贡献,这是主要方面。
他所犯的大国沙文主义的错误,虽然从性质上说主要还是认识上的问题,但其后果却是严重的。
到了赫鲁晓夫,特别是勃列日涅夫时期,随着苏联军事和经济力量的增长,在苏联领导人的头脑中,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残余恶性膨胀,发展成为全球霸权主义。
为了适应其霸权主义政策的需要,他们更起劲地鼓吹大俄罗斯沙文主义。
如果说在斯大林时期苏联还有一些著作对沙俄领土扩张主义、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有所批判的话,那么在这一时期,苏联领导人和报刊对沙俄侵略扩张“业绩”,则是百般歌颂和美化,把历史的是非完全颠倒过来。
他们鼓吹沙俄对外扩张是为了“防止”别国的扩张,是为了“拯救”、“保护” 和“解放”这些民族,起了“进步作用”,被并吞的国家,民族都是“自愿归并”、“重新合并”;他们宣扬俄罗斯民族是“领导者”、是“母亲”。
4近来苏联还有人著书,宣扬沙皇所进行的战争都是反对“来自几个方面的侵略”、是“正义的,不可避免的”,“在五个世纪中,俄国不得不破釜沉舟,举起剑来向它的邻国证明它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说,这些战争都是人民的战争。
”5苏联领导人还提出,在苏联已建立了以俄罗斯民族为“核心”的“历史性人们共同体”,而且宣扬说,这个共同体“向全人类提供了未来全世界人民博爱体的雏型”。
6这实际上是说,他们不但要在苏联建立以俄罗斯民族为核心的“共同体”’ 而且还要把它扩大到全世界。
他们还坚持沙俄领土扩张主义的立场,千方百计要别国承认苏联占领的一切地方。
他们坚持日本北方领土问题“早巳解决”,拒绝归还日本的北方四岛。
他们在中苏边界问题上,完全不顾事实地否认中苏边界存在争议地区,不但拒绝承认沙俄割占中国领土的条约是不平等条约,而且公然篡改历史,并撰文说“尼布楚条约”是不平等的,是清朝皇帝侵略了俄国,而“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只是“俄国部分地收回了清帝国于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从俄国夺去的领土”。
7在赫鲁晓夫、特别是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对外扩张已经不限于欧亚邻近地区,而已扩大到了远离苏联领土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各地,苏联同美国的争夺已遍及世界海洋和宇宙空间。
今天苏联在全世界侵略扩张的大量事实证明,当前的苏联全球扩张战略不仅是沙皇俄国的扩张主义和世界霸权野心的复活,而且是在新的形势下的继续和扩大。
二、思想理论根源苏联霸权主义政策还有它的思想理论上的根源。
苏联领导有一整套为其侵略扩张服务的理论,这是由斯大林时期苏联对外政策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存在的某些错误指导思想发展而来的。
十月革命首先在俄国胜利,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共产党是第一个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十月革命后不久成立的第三共产国际,总部又设在莫斯科;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各国共产党曾经得到过共产国际和苏共的帮助。
这些情况自然地使得苏共党同俄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受到各国革命者的尊重和信赖。
当时苏联处在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下,在世界革命运动中,维护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苏联,也是符合当时革命运动的利益的。
以斯大林为首的苏共领导,一方面本着国际主义精神,支持了各国的革命事业,同时也对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却因胜利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和民族优越感。
同时在理论上和指导思想上也没有解决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同其他国家的革命运动、以及二次大战后出现的一批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
如他们惯于以老子党自居,以“中心”自居,把苏联经验绝对化,强加于人,等等。
列宁曾指出,俄国革命的某些基本特点具有国际意义,但如果加以夸大,说它不仅限于某些基本特点,就要犯极大的错误。
列宁还说,将来如果有一个先进的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就很可能发生一个大变化,那时,俄国在苏维埃和社会主义意义上来说,很快又会成为落后国家,不再是模范的国家了。
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前后一再强调,“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8。
他还指出,“必须预计到其他国家的一切发展阶段,决不要从莫斯科发号施令。
”9但是,以斯大林为首的苏共领导,没有贯彻列宁的这些思想。
早在1962年,斯大林在解释列宁主义的时候,就把列宁的理论和策略的某些方面加以绝对化,说成是根据帝国主义的条件,为一般帝国主义国家所订制的,强调他所概括出来的列宁主义的理论原理和策略原理,“对于各国无产阶级政党都是适用和必要的”。
10斯大林还说,要作一个国际主义者,就得“绝对地、毫不动摇地、无条件地捍卫苏联”11。
他进而指出,苏联是“世界各国革命者”、“自己的唯一的祖国”12。
在二十和三十年代,苏共曾通过共产国际指挥各国党,要他们服从于苏联的对外政策。
共产国际解散后,苏联继续干涉各国党的内部事务。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苏联把自己的社会主义模式移植到东欧国家,而且力图从各方面对东欧国家加以控制;南斯拉夫主张走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苏联对其进行打击和组织围攻。
到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随着苏美力量对比的变化,苏联逐步发展成为能同美国实力相抗衡的核军事大国,大国利益和实力地位越来越成为苏联对外政策的基础。
如果在斯大林时期,苏联领导人还把苏联一国社会主义的彻底胜利同世界革命的胜利联系起来,因而必须考虑支持各国革命的话,那么从赫鲁晓夫宣布“苏联已不存在资本主义包围,社会主义已取得完全彻底的胜利”13之后,在苏联领导看来,所谓“世界革命进程”就只能从属于苏联一国的利益,只能被纳入苏联扩张战略的轨道上了。
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们一再宣扬世界各地都与苏联这个世界大国的利益有关的论调。
葛罗米柯声称:“苏联是位于欧亚两大洲的大国,但是苏联的国际利益的范围决不限于它的地理位置”;14苏联“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即使地理上遥远,但是却涉及我们的安全和涉及我们朋友安全的那些事件,也不能消极对待”。
15勃列日涅夫则宣称;苏联制订对外政策时,“地球上没有哪一个角落的情况不以某种方式加以考虑”。
16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们为自己的种种霸权主义行径制造了一整套所谓“理论”依据:在国际共运中,他们宣扬苏联是世界革命的“基地”、“核心”。
他们以“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为名,要求各国党服从于苏联提出的、实际上是从苏联一国利益出发的“世界总战略”。
他们声称,苏联是“现实的社会主义”,苏联的经验是“独一无二的”,“具有重要的普遍意义”,谁要走符合自己本国特点的道路,就是“背离整个马克思主义”。
17他们提出所谓“社会主义国际主义”,否定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独立和主权。
在苏联出兵侵捷之后,苏联报刊公然宣扬“各民族对其所处国家体系来说,不可能有绝对的独立性”,“民族主权本身并不独立存在”,苏对捷出兵是“真正兄弟般地保卫这个主权”,是履行所谓“国际主义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