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合集下载

【课外阅读】古典诗词曲中杨柳意象探幽

【课外阅读】古典诗词曲中杨柳意象探幽

【课外阅读】古典诗词曲中杨柳意象探幽在我国古典诗词曲中,杨柳是最常见的意象之一,也是最优美动人、缠绵多情的一个意象。

仔细而深入地探究杨柳意象在古诗中的作用,对于了解古代文化传统,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增强诗词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一、借杨柳抒写惜别深情“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

”(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蕴含惜别之意是杨柳意象最本质的艺术特征。

古代诗词曲借杨柳意象来抒写离别之情的佳句可谓不胜枚举。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李白《劳劳亭》)“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

”(王唯《送元二使安西》)“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水龙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王实甫《西厢记》)这些佳词丽句都以柳传情,缠绵悱恻。

杨柳意象与离别联系在一起,首先,是因为杨柳姿态婀娜柔美,温婉多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杨柳的依依不舍之态和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水乳交融地吻合在一起,以至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称赞道:“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

”认为“杨柳依依”生动地表现了杨柳的婉软美好之态,“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从《诗经》这个源头开始,我国古典诗词曲中的杨柳意象便有了惜别的暗示性和启发性。

其次,是因为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谓“载酒送春别,折柳系离情”。

这一习俗到唐代尤盛。

当时长安人多到灞桥折柳送别。

据《三辅黄图》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到此桥,折柳赠别。

”这是折柳与赠别有密切联系的最早记载。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裴说《柳》)“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陆游《秋波媚》)“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

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

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
柳的意象有:
1、以柳赠别。

柳,谐音“留”。

古人送别多用“折柳”,表示离人的难言难分之情。

“折柳”赠别之风,尤其是在唐、宋朝时盛行,因而,“折柳”也就成为赠别的代称。

2、以柳言愁。

人遇悲心事,景暗万念灰。

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柳永,是以柳言愁的高手,“晓风轻拂、残月朦胧、杨柳依依”,晓风、残月、杨柳三个意象罗列,构成一幅哀愁的景观,引起人们对词人深秋旅途的遐想。

3、以柔为美。

柳的形体特征,具有阴柔之美。

“见芙蓉怀媚脸,遇杨柳忆折腰”,这里把美女的身腰比作柳枝,通过女子的腰之美反映女子的形体之美。

4、象征青春。

青青春柳有象征青春之义,正可以表达人们心中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与留恋。

5、以柳喻情。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杨柳”是一个情思缠绵的常见意象,含有这一意象的名篇佳句数不胜数、俯拾即是,如“那堪傍杨柳,飞絮满邻家。

”。

浅论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柳意象

浅论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柳意象

浅论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柳意象
柳意象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象征性意象。

它是用来比喻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描绘一种充满希望的境界,并表达出静谧、美好的象征意义。

在春天,柳树是最早开花的树种之一,因而它也被用来比喻爱情的芬芳和持久的誓言。

例如,在《渔家傲》中,作者张若虚把柳树用作比喻爱情的象征:“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笑语盈盈暗香去,留下恩爱深深。

”另外,柳树也被用来比喻柔软的性格和不变的友谊。

例如,在《汉东小猎》中,作者祝福比自己年轻的友人:“如杨如柳挺底枝,花时会伴花相知”。

这句话的意思是,愿伴随着青春花朵相知相惜,一如杨柳一样笔直挺拔。

总而言之,柳意象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代表了希望、爱情和友谊,也暗示了一种柔软的性格和持久的诚实。

含有柳意象的古诗词

含有柳意象的古诗词

含有柳意象的古诗词
以下是含有柳意象的古诗词:
1、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唐代王之涣《送别》
【解释】写的是春天杨柳茂盛,青年人折柳条,送别友人。

2、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南宋志南和尚《绝句》
【解释】杨柳枝拂面,杏花雨落身上,感觉衣服要湿了,却没有雨点打下来。

3、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唐代戴叔伦《赋得长亭柳》【解释】垂柳上万条柳丝,摇曳多姿,编织出惜别的情意。

4、短亭杨柳草初齐,又见归鸿去路迷。

--宋代赵师秀《暮春》【解释】短亭旁,杨柳青青,正是草长莺飞的时节,又见孤鸿远去,归路迷茫。

5、垂杨拂绿水,摇荡寄人思。

--唐代李白《枝上柳绵吹又少》【解释】垂杨轻拂着绿水,荡漾出无限怀念之情。

古代诗词鉴赏――“杨柳”的意象

古代诗词鉴赏――“杨柳”的意象

古代诗词鉴赏――“杨柳”的意象
“杨柳”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被赋予了浓郁的意象,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之一。

在古诗中,杨柳的形象丰富多彩,有时被描述为婀娜多姿,有时被形容为风姿绰约,更多时候则是被视为寓意着离别或相思之情的象征。

杨柳的美丽是从形态上开始的。

杨柳的枝条柔软细长,常常被风吹得飘摇起伏,给人以优美动人的印象。

而古代的诗人们通常会把杨柳的形态与女子的妩媚、轻盈相比,形象地营造出许多形态各异的描绘。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就写到了“杨柳岸晓钟声寺,沧浪夜雨痕花底”的景象。

诗人的笔下,杨柳岸早晨的景象被描绘得十分动人,夜雨冲刷出的痕迹,映照在湖水中的花底,给人以淡雅清幽的美感。

在苏轼的《江城子·滁州西涧》中,则描写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画面,再现了杨柳在水中倒影交错、悠然飘荡的景象。

除此之外,杨柳还与离别和相思情思联系在一起。

在中国古代,许多诗词中将杨柳作为形象象征离别之情,也被称为“别树”。

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就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句著名的“萋萋满别情”,便是描述了杨柳含着羞怯之情,依依不舍地和行人道别的场面。

其实,杨柳已经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而诗人们对杨柳的描写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这个意象所包含的丰富内涵。

总的来说,杨柳是一个既有美感,也有情感内核的古代诗词意象。

它造就了许多美妙诗句,也激发了我们对于自然美、人文美的深刻体验和思考。

漫谈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漫谈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漫谈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古诗词中出现的杨柳意象,常常被赞美为“千年杨柳色,万里杨柳堤”,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非常重要的意象之一。

杨柳是驰名中外的树种,具有文化、生态、经济和审美等多重意义。

杨柳这一常见的自然景物,自古以来就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成为汉韵唐风、宋词元曲等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描写对象。

本文拟从不同的角度,对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进行分析和论述。

一、杨柳形态杨柳绿叶海棠红,除了形态的鲜明外,它所赋予的一种意境,也令不少古诗词作者为其所倾倒。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杨柳被称为“柳絮王”、“绿衣柳”,一般生长于江南、南方一带水边。

杨柳枝条柔软而细长,春季初发新芽,将葱翠的新叶旋即伸展,形成了一道优美的风景线。

古代诗词中经常以杨柳为主要描写对象,充分展现了杨柳的生命力与青春美丽。

二、杨柳意蕴杨柳的意蕴丰富,代表着古代诗词中一种自然美的修辞手法,将自然与情感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1、清朝诗人袁枚《世说新语·讽刺篇》中有句话:“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柳絮之隙,碍于蚊鸣。

”将蚊虫的细微以及杨柳的柔软细密比作社会世间偏激之人,可见杨柳与蚊虫结合,代表了社会和人民生活之间的关联和融合。

2、唐代诗人温庭筠《商山早行》中有句话:“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表达了诗人离别时两情相悦的凄婉之情。

其中的杨柳,是倾诉出诗人的心声,也成为了情感的象征。

将杨柳与离别、怀念等情感诉之于诗,可见古诗中杨柳不仅具有藤蔓的美感,更是流露出蕴含深思的内核。

3、《木兰诗》中诗人写道:“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诗中蕴含了两种事物之间的虚实和相同之处。

杨柳既是自然景物,同时也是情感表达的符号,其内涵深厚,具有深层次的意蕴。

三、杨柳的文学表现1、唐代诗人杜甫《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到“客行静宜城,孤馆寒潭影。

雪断谷云垂,松禽鸟绿香。

霜梅庭径冷,雪柳帘栊香。

”将杨柳与雪花、香气相对应,展现出了杨柳在诗词中的重要性。

古代诗词鉴赏——“杨柳”的意象

古代诗词鉴赏——“杨柳”的意象

古代诗词鉴赏——“杨柳”的意象一、“杨柳”本意解析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杨柳”是一个情思缠绵的常见意象,含有这一意象的名篇佳句数不胜数、俯拾即是,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

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唐·白居易《忆江南》)、“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唐·杨巨源《和练秀才柳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唐·刘禹锡《竹枝词》)、“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唐·王昌龄《闺怨》)、“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幕帘无重数”(北宋·欧阳修《蝶恋花》)、“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北宋·秦观《江城子》)、“一丝杨柳千丝恨,三分春色二分休”(元·薛昂夫《最高楼》)、“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清·高鼎《村居》),等等。

许多人在读到这些诗词时,可能会以为这些诗句中所提到的“杨柳”是杨树和柳树两种树的并称,其实不然,这些诗句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而与现代植物学分类中所说的杨树没有任何关系。

其证如下:清代张英等奉敕于康熙年间编撰而成的类书《渊鉴类函》中“杨柳”条目下诸多的古诗文例句中“杨柳”词义均被解为“柳”。

而当代《汉语大词典》中所收录的以“杨柳”为词素的三音节词十余条,其中的“杨柳”的意思亦皆为“柳”,如“杨柳腰”就是“柳腰”的同义词。

那么,柳树为什么会被称为“杨柳”呢?对此,清代杜文澜在其编撰的《古谣谚》一书的卷九十引唐代传奇《开河记》一书中的记载云:“功既毕,上言于帝,决下口,注水入汴梁。

帝自洛阳迁驾大渠,诏江淮诸州,造大船五百只。

龙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

到大梁,又别加修饰,砌以七宝金玉之类。

于是吴越取民间女年十五六岁者五百人,谓之殿脚女。

至于龙舟御楫,即每船用彩缆十条,每条用殿脚女十人,嫩羊十口,令殿脚女与羊相间而行,牵之。

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

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

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柳,是我国古典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意象,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一)以柳写景,摹春光无限。

初春时节,春寒料峭,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

民间云:“五九、六九,河边看柳。

”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于是,人们把春风称为“柳风”,春信称为“柳信”。

王维《田园乐》:“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气盎然的春景图。

元稹写道:“何处生春早,春生柳眼中。

”同样,我们从杨巨源的《城东早春》:“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中,读到的也是满怀的对春光的期待。

苏轼《一丛花・初春病起》:“东风有信无人见,微露意,柳际花边。

”春寒料峭之时,柳梢上已露出丝丝绿意,显现点点春光。

敏感的诗人正是从柳芽萌发中捕捉到来临的信息。

元代诗人刘因《探春》:“道边残雪护颓墙,城外柔丝弄浅黄。

春色虽微已堪惜,轻寒休近柳梢旁。

”冬春交接之际,严寒总是迟迟不肯退让,残雪困守着颓墙负隅抵抗,然而春光还是顽强地来到柳丝之上。

在这一幅对比的画面中,柳丝悄悄地向人们传达着春的希望。

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二))以柳喻情,抒世间真情。

1.写离别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

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惜别、相思之情。

唐代雍裕之《江边柳》:“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女主人公希望柳丝绵绵不断,能把“郎”的船儿系住,留他下来,永不分离。

宋代朱敦儒的《柳枝・江南岸》:“江南岸,柳枝;江北岸,柳枝;折送行人无尽时。

恨分离,柳枝。

酒一杯,柳枝;泪双垂,柳枝;君到长安百事违。

几时归?柳枝。

”连用六个“柳枝”(“留之”),将离别之痛写得真切感人。

另外,柳树易栽易活,以“柳”赠友,寄予着对友人的美好祝福,无论友人漂泊何方都能像“柳”一样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唐诗三百首意象柳的诗句意蕴及出处

唐诗三百首意象柳的诗句意蕴及出处

唐诗三百首意象柳的诗句意蕴及出处在唐诗三百首中,有许多诗句都使用了意象柳,表达了丰富的意蕴。

以下是一些例子及出处:一、“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咏柳》)这句诗描绘了一棵高大的柳树,枝条垂下,像是绿丝带一般。

通过这个形象,表达了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二、“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李白《送友人》)这句诗将春天与梅花、柳树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季节更替、时光流转的感慨,也传递了送别友人的不舍与思念之情。

三、“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白居易《杨柳枝词》)这句诗描绘了春风吹拂下,柳树的枝条飘舞,嫩绿的颜色比金子还要鲜艳,柔软的枝条比丝还要柔美。

通过这个形象,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

四、“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高鼎《村居》)这句诗描绘了春天来了,小草长出了嫩芽,黄莺在天空中飞翔,杨柳在堤岸上摇曳生姿,仿佛沉醉在春天的烟雾之中。

通过这个形象,表达了对春天到来的欣喜之情。

五、“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这句诗描绘了清晨的雨后,道路上的尘土被润湿了,客舍和柳树的色彩都显得格外清新。

通过这个形象,表达了送别时的不舍与思念之情。

六、“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晏几道《清平乐·留人不住》)这句诗描绘了杨柳低垂,杨花漫天飞舞的景象。

通过这个形象,表达了对离别的伤感和留恋之情。

七、“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这句诗描绘了在夜晚听到有人吹奏折柳曲,引起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通过这个形象,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八、“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这句诗描绘了羌笛声中,杨柳似乎在表达着怨恨之情,但春风却无法吹到玉门关外。

通过这个形象,表达了对戍边将士的同情和安慰之情。

九、“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李商隐《赠柳》)这句诗描绘了听说柳树的风流极美丽,来到时正当婀娜多姿的时候。

漫谈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漫谈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漫谈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一直是中国文学中常见的一个意象,它代表着幽静、温柔、柔媚、忧郁、浪漫等情感和氛围。

在古代诗词中,杨柳往往被用来描绘春天的景象,也常常与离别、思念、忧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成为了表达诗人内心情感的一种象征。

本文将从古代诗词中的一些经典作品出发,来谈谈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我们不得不提到李白的《将进酒》中的“杨柳岸”一句:“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句诗中的“杨柳岸”描绘了一个春天的夜晚,清风拂过,月光洒在杨柳岸边,给人一种宁静、柔和的感觉。

杨柳在这里成为了诗人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载体,暗示着诗人此时内心的平静和柔和,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岁月静好、情绪宁静的氛围。

这种对杨柳的描绘,使得读者在阅读这句诗的时候,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宁静和怡然,也让人们对春天的美好充满了向往和憧憬。

我们可以通过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来了解到杨柳在古诗词中的另一种意象:“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空自怜。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天送别的景象,其中“春风吹又生”的一句,表达了春天万物复苏的生机气息。

而“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一句,则表现了岁月更迭、悲欢离合的沧桑感。

而在诗中提到的“春风”和“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等场景,则唤起了读者对春天的向往和美好的期待。

在这首诗中杨柳的意象虽然没有直接出现,但是通过对春天的景象和情感的描绘,使得读者不由得将“杨柳”联系到这样的情景中。

在这里,杨柳成为了春天景象的一部分,也代表了春天的气息和情感。

这种将杨柳与春天的景象和情感联系在一起的方式,使得杨柳成为了古诗词中一种极富象征意义的意象,也表现了古人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于春天美好的向往。

我们可以通过杜甫的《春望》来进一步了解杨柳在古诗词中的意象:“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杨柳在古诗中的寓意

杨柳在古诗中的寓意

杨柳在古诗中的寓意
杨柳是一个情意缠绵的常见意象,表示离愁别恨、代指故乡、愁的象征、借指春天、韶华易逝的人生感慨、象征美女、喻指爱情、借代小人等。

在古诗词中,杨柳因“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

离别之时,满城杨柳,郁郁葱葱,万家屋舍掩映在杨柳的青烟绿雾之中,风拂杨柳,迎风摇曳,像是依依不舍的样子,此情此景,情景交融,以杨柳之貌,证杨柳之名,可谓名符其实。

这个时候最适合做的就是折柳相送了,这个习俗最早见于《诗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四句的意思是: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抒写出当年出征和今日生还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言浅意深,情景交融,一个“杨柳”意象就把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从此,杨柳意象与离别就联系在了一起。

唐代宰相宋璟写的《送苏尚书赴益州》就引用了诗经的这句“杨柳依依”来表达对送别之人依依不舍的惜别心情:
我望风烟接,君行霰雪飞。

园亭若有送,杨柳最依依。

著名的灞桥折柳说的就是赠别的那种离愁别绪和深情厚谊。

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西安府志》),每当早春时节,柳絮飘舞,宛若飞雪,就形成了“灞桥风雪”景观。

到唐朝时,灞桥上设立驿站,凡送别亲人好友东云,一般都要送到灞桥后才分手,并折下桥头柳枝相赠,“灞桥折柳赠别”便成了特有的习俗。

自古多情伤离别,灞桥风雪”景观加上灞桥折柳的习俗,引来无数文人墨客的咏叹,仅《全唐诗》中直接描写或提及灞桥(灞水、灞陵)的诗篇就达114首之多。

因而灞桥又多了“情尽桥”、“断肠桥”、“销魂桥”之称。

漫谈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漫谈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漫谈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摘要】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是常见且重要的主题之一,它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杨柳往往被赋予柔美、婉转的形象,代表着青春、美好和柔情。

文章通过对杨柳的外貌描写、生长环境、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与爱情的联系以及在宋词中的表现等方面展开探讨。

杨柳意象在古典诗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同的作品对其进行了不同的诠释,使其成为文学作品中独具魅力的元素之一。

通过深入理解“杨柳”意象,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典诗词中的美感和情感表达。

【关键词】关键词:杨柳、古典诗词、意象、象征意义、外貌描写、生长环境、运用、爱情、宋词、重要性、诠释、深入理解。

1. 引言1.1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杨柳”意象在古典诗词中,“杨柳”常被用作意象,出现在许多作品中,为读者带来美好的联想和情感。

杨柳因其婆娑的姿态和翠绿的叶子,成为诗人笔下的常客,被赋予了许多象征意义。

杨柳柔软的枝条以及轻舞飘逸的姿态,成为了抒发诗人对自然之美、人生之情的慨叹与倾诉的载体。

在古代文人笔下,“杨柳”不仅仅是一种自然风景的描写,更常常被赋予了情感的寄托和思想的表达。

杨柳的美丽、婀娜和坚韧的生命力,成为了古典诗词中独特而深刻的意象,为作品增添了诗情画意和情感共鸣。

通过对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杨柳”意象的深入探讨和解读,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意境与情感,也可以体会到自然与人文间那种微妙的交融与共鸣。

1.2 “杨柳”在古代文学中的象征意义在古代文学中,杨柳常常被用作象征意义,具有丰富的内涵。

杨柳柔软婉转的形态和姿态让它成为诗人们喜爱描绘的对象。

杨柳的柔美和雍容风韵被赋予了美好的意境,代表了女性的温柔与妩媚,展现了生命的顽强和柔美并存的特质。

杨柳在古代文学中还象征着离别和相思之情。

在古代文人笔下,杨柳常常作为描绘离别场景的背景,寄托着人们对亲人、爱侣的思念之情。

杨柳在诗歌中的柔弱、婉约形象往往代表着忧郁与温柔的心境,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无限眷恋和惆怅之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古诗中的“杨柳”意象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古诗中的“杨柳”意象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 “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 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 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 关系?
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 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 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 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 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 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 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 “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 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 《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 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 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 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 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 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❶春光带来的愉悦。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 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 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 《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 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 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古诗的“杨柳”意象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 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 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 经·采薇》:“昔我往矣,扬柳依依。” 一说到“杨柳”这个意象,一般人都知 道她和“离别”相关,是“离别”的代 名词,其实,“杨柳”这个传统意象的 意蕴远不止于此。大量运用柳意象的, 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 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❷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 ❸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 念和对家的依恋。
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 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 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 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 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 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 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 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 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 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 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古典诗词中杨柳的意象

古典诗词中杨柳的意象

古典诗词中杨柳的意象自古以来,杨柳就在文人墨客笔下频频出现,诗人词人借之或歌春景,或咏愁肠,或斥狂妄之辈,或颂兢兢之修为,或惜韶光,或话别情,或诉凄凉,或说沧桑……不一而足,杨柳所表达的意义可谓多矣。

一、春之使者。

李元膺说:“一年春物,惟梅柳间意味最深,至莺花烂漫时,则春已衰迟,使人无复新意”。

所以他作《洞仙歌》曰:“雪云散尽,放晓晴庭院。

杨柳于人便青眼。

更风流多处,一点梅心,相映远,约略颦轻笑浅。

一年春好处,不在浓芳,小艳疏香最娇软。

”他词作中的杨柳使我们嗅到了春天的气息。

虽仍然春寒料峭,但已是“吹面不寒杨柳风”了。

春天是美好的,特别是在经过了萧瑟的冬天之后,春天变得弥足珍贵。

而杨柳这一随处可生、婀娜多姿的木本植物,在广袤大地上无处不在昭示着春天的来临。

杨柳发芽,预示着春天来到了人间,有绿色的春天必然有绿意盎然的杨柳,有这样美好的杨柳又必然有美可赞叹的春天,所以,在诗人词人笔下,咏柳大多必与春连系在一起,同时,咏春也多半少不了杨柳。

杨柳在诗人词人眼里,简直就是春的象征,春的预言人,可以说成了“春之使者”。

贺知章的《咏柳》就写出了初春的杨柳晶莹剔透的模样,透过那树杨柳,我们仿佛感觉到了那还滴溜着露珠的春天。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杨柳是春天的使者,她的萌发透露出春的生气,随着春意渐浓,她又一天天不停地长啊长啊,不像花那样只开一时。

从初春到春意正浓再到暮春,杨柳几乎占据了整个春天,这正如晁补之在《水龙吟》中写道:“吹尽繁红,占春长久,不如杨柳。

”二、俗之寄者。

古典诗词中的“杨柳”均指柳,“柳”与“留”谐音,从而产生了折柳为别之俗,正如刘禹锡所言:“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

”“垂杨”即分垂柳。

基于这一习俗,古典诗词中产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作品。

一类是折取眼前柳,送给即将远行的眼前人。

这是折柳赠别的风俗的直观显现,折柳赠别这一风俗始于汉而盛于唐人,《三辅黄图》载,汉人送客至灞桥,往往折柳赠别,相传李白所作的《忆秦娥》“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即指此事。

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千里烟波 还” 要
继续前行,离自己的恋人越来越远,他怎么能不思念万分呢 地扎根于他痛苦的心畔。
?这惹人的杨柳啊,就如同他那绵绵的相思深深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毛(泽东 )。中国人民如春风中的杨柳那么蓬勃,那么多姿,那么富
有活力和生机,他们在社会主义春风的吹拂下,意气风发,欣欣向荣,婆娑舞弄。充满了希望,充满了无 比伟大的创造力,毛泽东借春风中的杨柳抒发了对劳动人民的无比热爱和深深赞美之情。
愤慨;句句蕴涵着对现实的不满和诅咒。高度的概括了封建社会无数游宦漂泊的文人的凄苦忧愤的心境。
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折柳象征着离别,所以杨柳往往成为引发相思、触动离愁的媒介,寄托着
相思怀人之情感。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该诗前两句
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的登上翠楼去欣赏春景,忽然间无情的杨柳闯入了她的眼帘,撩拨起她
象表现得何等真切,又何等凄婉。
“绊惹春风别有情,时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唐(彦谦《垂柳》 )。这首诗
的开篇惟妙惟肖的写出了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然后笔锋一转,另辟蹊径,联想到楚灵王
“爱细腰,
宫女多饿死 ”的故事, 针砭时弊, 讽刺矛头直指皇帝为首的封建官僚集团, 于柔情中见犀利, 含蓄中露锋芒,
坛的近人李叔同的《握别》:“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句,也是借晚风笛声中的柳丝来抒发“知
交半零落”后好友又要分手的伤感!
杨柳的柳字与留字谐音,提到柳便在人们的心目中油然滋生挽留客人、亲人的意境。早在汉代便有折
柳送别暗寓殷勤挽留之情。到隋唐两宋更盛。隋代无名氏的《送别》诗:“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

柳枝在古诗中的意象

柳枝在古诗中的意象

柳枝代表什么象征意义介绍如下:1、春天的象征。

春风中的柳丝,鹅黄嫩绿,令人赏心悦目,柳丝摇摆,仿佛在向人诉说着春天的故事,柳树最早向人们传递了春天的信息,唐贺知章的《咏柳》诗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杜甫也有诗云:“只道梅花发,谁知柳亦新,枝枝总到地,叶叶自开春。

”这些历代文人咏柳的绝唱,使柳树成为了春天的象征。

2、吉祥的象征。

柳树因其具有治病、驱鬼、辟邪、祛毒的功用,被古代人视为吉祥的象征。

佛教典籍《灌顶经》载:“禅拉比皇以柳枝咒龙”,受其影响人们认为柳树可以祛鬼,称其为“鬼怖木”。

佛教故事中南海观音一手托净水瓶,另一只手则拿柳枝,为人间遍洒甘露,祛病消灾。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存在有元旦日、寒食节(三月三)插柳于户避鬼的习俗。

《齐民要术》有“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的记载。

到了唐代又演变成插柳或戴柳圈驱邪避毒的习俗,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卷1有“三月三日,赐侍臣细柳圈,言带之可免虿毒”之载。

因此,后世多以清明节、寒食节插柳免虿毒辟邪。

清代《宣恩县志》也载:“清明,插柳叶于门,簪柳于首,曰辟毒疫。

”今陕西南部地区尚遗留有“柳枝鞭蝎”的民俗。

3、离别之情的象征。

柳与留谐音,并且颀生长柳条,如烟的柳色,仿佛离人不尽的别恨,人们就把柳当作情感的寄托物,产生了“折柳赠别”和“折柳寄远”的风俗。

长此以往就把柳视为别离的代名词。

《诗经》在《采薇》篇里描述一驻外士兵想起离家从军的情景,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不舍之情。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折柳枝》(又名《折杨柳》、《杨柳枝》)的乐府诗。

《宋书·五行志》载:“晋太康末,京洛为折杨柳之歌,其曲有兵革苦辛之辞。

”唐以后以诗咏折柳极为兴盛,如王之涣《送别》曰:“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孟郊《古离别》曰:“杨柳织别愁,千条万条丝”,李白《劳劳亭》曰:“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关于杨柳意象的古诗

关于杨柳意象的古诗

和杨柳有关的古诗1.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 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2. 《凉州词》 - 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3. 《雨霖铃·寒蝉凄切》 - 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4. 《劳劳亭》 - 李白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5. 《竹枝词》 - 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6. 《送沈子福之江东》 - 王维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7. 《清平乐·留人不住》 - 晏几道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

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8. 《春兴》 - 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9. 《东城送运判马察院》 - 梅尧臣春风骋巧如翦刀,先裁杨柳后杏桃。

10. 《木兰花·西湖杨柳风流绝》 - 张先西湖杨柳风流绝。

满楼青春看赠别。

11. 《咏柳》 - 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2. 《柳》 - 唐·裴说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13. 《杨柳枝词》 - 唐·白居易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14. 《新柳》 - 宋·杨万里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15. 《折杨柳》 - 唐·杨巨源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用到杨柳作为意象的诗句

用到杨柳作为意象的诗句

用到杨柳作为意象的诗句
1.杨柳成荫绿扶疏,莺飞草长溪水流。

(唐代白居易)
2. 柳条轻拂疏窗雨,又是一年芳草绿。

(宋代杨万里)
3. 人老心自娱,杨柳岸边舞。

(现代严歌苓)
4.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唐代杜牧)
5.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摘要:“杨柳”作为文学意象备受创作者青睐,历代产生了诸多含有此意象的佳作名篇。

然而,“杨柳”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独特的生命力极强的文学意象,是因为它与我国的一些传统文化以及国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相连。

本文即试从这一角度来对此问题作简要论述。

关键词:古典诗词杨柳意象文化
在我国文学作品中,“杨柳”是一个情思缠绵的常见意象,含有这一意象的名篇佳句举不枚举、俯拾即是,在古典诗词中这一类诗篇更是屡见不鲜。

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杨柳”备受文人骚客的青睐,屡屡将之诉诸笔端,这也成就了“杨柳”在古典诗词意象中的独特地位。

一、杨柳意象的生成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独特的概念,通常指创作主体通过艺术思维所创作的包融主体思绪意蕴的艺术形象,而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杨柳”,作为一个文学意象则象征着离别、送行、相思、想念、怀旧、回顾等人类社会的这类活动以及人们在这些活动进程中心中复杂的思想感情。

“杨柳”作为文学意象早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了,该书《小雅·采薇》篇中便有这样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以此为起点,后世文学中出现了大量借用杨柳意象来抒情达意的作品。

作为一个文学意象,杨柳
具有以上诸种象征含义又是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的。

在中华民族的潜意识里,杨柳历来就是生命力的象征。

在远古时代,它即以此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横树则生,倒树则生,折而树之又生”(《战国策》),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另外,《说文解字》中有“柳,小杨也。

从木,戼声。

戼,古文酉,力九切”。

《说文》释“酉”日:“酉,就也。

”段玉裁注:“就,高也。

《律书》日:酉者,万物之老也……《天文训》日:酉者,饱也。

《释名》日:酉,秀也,物皆成也。

”显然,柳在造字者眼中,代表了万物的丰登成熟,充满了喜悦的希望。

生命在这时达到了高潮,柳也就因之而成为了充沛完满的生命力的渊薮了。

“杨柳”作为生命力代言物所受到的人们的青睐,成就了它做为中华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一个独具魅力的原型意象物,为后代的文人创作提供了情感的寄托。

此外,在人们的印象之中,杨柳的形象多是柔弱的。

它不具备苍松翠柏的挺拔之姿,也不具备胡杨白杨的坚毅之态。

然而就是这样,它却成了我国古典诗词创作中最受青睐的意象事物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还根源于国人的文化心理。

中国人传统的文化心理有喜柔不喜刚、喜弱不喜强的特点,这一特点直接根源于国人的生存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主要来源,一为道,一为儒。

然而,无论是道家创始人老子所主张的贵柔、守雌、处弱,还是孔子所倡导的温良恭俭让,都对国人的这种心理施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影响也就逐渐内化到了民族心理之中,形成了民族性格。

一直以来,中国人作为一个整体在外界看来多是谦卑的、静柔的,少有咄咄逼人之举,这种民族性格也必然会影响其审美心理。

在中国传统文人心里更多地看重的是事物的静柔之美,他们也以此来选择可以为其带来情感共鸣的意象事物,而杨柳就是其中之一。

二、杨柳意象丰富内涵
在杨柳自然情态之下,文学创作者为其赋予了多重的内在含义。

1 感伤情怀的抒发
杨柳这一意象在众多古典诗词中多用来表达诗人感伤的情怀。

如“广武城边逢暮春,汶阳归客泪沾巾。

落桦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

”(唐·王维《寒食记汜上作》);“倚栏凝望,暗牵愁绪,柳花飞趁东风。

”(五代·欧阳炯《凤楼春》);“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南宋·陆游《沈园》)等等。

“杨柳”这一意象涵义的来源应与我国传统的寒食清明习俗有关。

寒食期间,我国古来就有插柳戴柳的习俗,唐代诗人宋伯仁在他的《清明插柳》诗中就写到:“清明处处插垂柳,院宇深深绿翠藏。

心地不为尘俗累,不簪杨柳也何妨。

”我们的民谚中也有“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

”之类的说法,另据我国近代《中华全国风俗志》记安徽寿春清明风俗:“家家插新柳,俗意谓可祛疫鬼。

”亦可看做是其佐证。

正是因为寒食清明有插柳戴柳这一习俗,每至这一祭拜先祖追思亡人的节日,人们就会将自己难遣的愁绪投诸其
上,正如王昌龄所言“目击其物便以心击之”。

作为节日活动主角之一的杨柳那种枝条修长飞絮漫舞的风致,也最能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

人们将更多的自身情感赋予这一物象之上,而文人内心的情愫一旦与眼前所见的物象发生契合,产生“神与物游”的效果,他们创作作品时便往往会以此来借物借景传情。

2 离别、送行之意的表达
“杨柳”意象在古典诗词中还往往有离别、送行之意。

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小雅·采薇》);“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隋·无名氏诗);“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唐·李白《劳劳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宋·柳永《雨霖铃》);“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宋·秦观《江城子》)等等。

“杨柳”之所以会有离别、送行的含义,原因有以下两点:其一,“杨柳”含有离别之意。

我们上面所提到的《小雅·采薇》篇中最后一章就写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已经开始把杨柳与离别连结在一起,使杨柳这个物象成为含有离情别意的意象,而“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又给“杨柳”这个意象渲染上了浓重的感伤色彩。

因此,每每送别他人之时,“杨柳”也就成为文人墨客抒怀咏叹的惯用意象,拥有了永恒的艺术魅力;其二,据称,汉人就有
“折柳赠别”的风俗。

《三辅黄图·桥》有:“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为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桥惜别,折柳相送。

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易生速长,俗语亦有“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的说法,借此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留”二字谐音,友人送别,折柳相赠,意喻“挽留”,这样“柳”很自然地被用来暗喻离别,来表达送行人的惜别之情,象征友情绵长,永志不忘,孟郊《送远吟》中“离杯有泪饮,别柳无枝春”即属此类。

3 思乡怀旧情绪的抒发
“杨柳”在文人墨客笔下还往往有思乡怀旧的意味。

像“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唐·戴叔伦《堤上柳》);“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李
古人写思乡用“柳”做意象的作品并不少见,“柳”何以受此青睐,原因可从以下几方面探得:其一,汉代就有《折杨柳曲》,这首曲子哀怨的曲调难免要勾起诗人们的离愁别绪,念及友人、家人折柳送别时的情景,很容易就产生思乡念旧之情;其二,古人家居附近往往植有柳树,陶渊明《饮酒》诗中就有“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描述。

另外,据说唐代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时,
特地从长安带去柳树,种植在拉萨大昭寺周围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因此,这些树被称为“唐柳”或“公主柳”。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植柳思乡在唐时已有一种普遍认同,这种认同也势必会在诗人作品中有所体现;其三,游子离家在外,思乡之时必定愁绪满怀难以自遣,这又与柳絮的情态极为相似。

想那漫天飞舞的柳絮杨花,不正是在外游子愁绪满怀的物化吗?
“杨柳”这一意象,因其独特的自身情态、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屡屡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的惯用之物。

“杨柳”意象之上,不仅承载着古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礼赞,同时也寄托了古人丰富的文化情感。

在“杨柳”意象的运用上,古人达到了很高的高度,其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描写,可谓言不尽意,象不尽意,形意互生,开了后世意象的先河。

杨柳意象繁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又经唐诗的沉淀和凝固,最后在宋代达到巅峰状态,成为宋词最常用的意象。

其余泽所及,生生不息,元明清乃至现当代作家的诗词文集中仍多有杨柳意象的点缀。

总之,“杨柳”这一意象不仅部分的承载了我国的传统文化,还与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心理有关。

也正是由于以上两个特性,“杨柳”才会在中国文学意象的百花园中成为一朵最为靓丽的奇葩。

参考文献:
[1]陈铭著《意与境》,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11
[2]荣格《论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转引自张隆溪《二十世
纪西方文论述评》,三联书店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
[4]刘入云《试论六朝诗歌中的柳意象》,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
[5]蔡少军《生命之灵的滥觞——中国美感心态中的柳意象审美模式探源》,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