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子君的悲剧

合集下载

浅析《伤逝》中子君的悲剧命运

浅析《伤逝》中子君的悲剧命运

浅析《伤逝》中子君的悲剧命运作者:付兰梅周丽颖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5期摘要:《伤逝》中的子君是一位敢于冲破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新女性,但在多方面的阻挠与压力之下,她与涓生的爱情以及她自己的命运都以悲剧作为收场。

子君的悲剧命运有其自身的原因,同时也有社会的因素。

鲁迅先生笔下的这一人物,在今天,仍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与探讨的话题。

关键词:伤逝;子君;悲剧;命运[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5-0-01《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描写爱情的短篇小说。

这是一部悲剧,也是一部在封建旧社会中觉醒的女性由勇敢追求走向黯然逝去的灭亡史。

正如小说一开始所说的那样:“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鲁迅先生以男主人公涓生作为第一人称向我们叙述了女主人公子君那凄凉、悲惨、令人惋惜的一生。

最初的子君,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新时期、新女性的形象,她同涓生“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甚至在整个家庭反对她的爱情时坚决的发出自己的反抗——“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在当时那个封建腐朽、男尊女卑,女性思想遭遇极大禁锢与束缚的年代,这是一种何等的勇气与反抗精神。

子君就像是一位英勇不屈的女战士,敢于为自己的理想与自由去奋斗、去拼搏,去向黑暗的封建旧势力宣战。

这句话也深深地触动了涓生的心,以至于“此后许多天还在耳中发响”。

同样作为新时期的知识青年,涓生在子君身上看到了原本“无法可施”的中国女性的希望,似乎也看到了他们未来日子的和谐与幸福。

于是,子君凭着自己的骄傲与倔强离开了家,与涓生走向了同居生活。

在找寻住所的时候,他们开始受到了许多“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涓生都开始“全身有些瑟缩”,但子君“却是大无畏的,对于这些全不关心,只是镇静地缓缓前行,坦然如入无人之境。

”并且,在租到房子后,子君还执意卖掉了自己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为的就是在她与涓生的生活中“入一点股份”。

《伤逝》中涓生、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

《伤逝》中涓生、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

《伤逝》中涓生、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伤逝》是马致远的经典之作,长篇小说以明代涓生、子君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丰富的故事情节,展现了明代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深刻的社会矛盾。

涓生和子君是明代一对幸福美满的夫妻,但是他们的爱情故事却充满了悲剧,下面简要分析其原因。

一、封建伦理束缚在明代封建社会中,伦理观念十分严格,严格限制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禁止的内容,例如婚姻、商业、食品和行为等方面。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涓生、子君虽然彼此深爱着对方,但却因为家族矛盾等复杂的原因难以真正地在一起。

封建社会的伦理观念让他们的爱情之路充满了艰难和曲折。

二、家族仇恨涓生和子君所在的家族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不同的家族之间往往存在着广泛的战争和仇恨。

两个人之间的爱情,被家族的压力击垮。

涓生在完成了父亲的要求后,离开了子君。

虽然两个人之间的情感仍然存在,但涓生还是无法和子君生活在一起,因为家族矛盾和利益冲突让他们之间的感情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解决。

三、社会环境变革涓生和子君所处的明代社会正在经历剧烈的变革,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在发生重大变化。

封建主义的统治下,大规模的反抗和斗争正在不断发生,社会的不平等和矛盾也更加尖锐。

这样的背景让涓生和子君之间的爱情变得更加复杂,他们不仅要面对家族的冲突和伦理观念的约束,还要应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

综上所述,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源于封建伦理、家族仇恨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无法实现两人之间的美好事业和爱情。

尽管他们之间的爱情依然深刻,但因为外部因素的影响,却让他们的生活和情感都走向了悲剧。

子君

子君

子君——一个“为爱痴狂”女子的悲剧——读鲁迅小说《伤逝》摘要:《伤逝》作为鲁迅小说中唯一描写恋爱生活题材的作品,按照鲁迅关于知识分子在当时社会“出走—回来—出走”的写作思路,讲述了一对原本对生活怀有极大热忱的青年男女,在遭遇黑暗社会的残酷压榨后,再次回归“封建”。

其中,作为文中的第一女主角,子君是一个具有新思想的进步女性,然而她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涓生的“爱情”作为基础。

因此,当涓生许诺给她的“爱情生活”破灭之后,子君也在痛苦中走向“死亡”。

本文就此谈谈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伤逝;爱情;悲剧鲁迅《呐喊》、《彷徨》中有大量描写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

比如:描写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孔乙己》、《白光》,描写丑陋封建卫道士形象的《高老夫子》、《肥皂》等。

但鲁迅真正倾注心力描写的知识分子,却是那些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彷徨无助,而又渴望光明的知识分子。

他们大多受过较好的教育,生活于民主、自由等口号狂飙突起的时代,具有一定的现代意识,是封建“铁屋子”里首先觉醒,而后又困顿于反抗之路,活生生被封建势力压迫致死的先行者,带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这其中,就包括《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

作为鲁迅小说中唯一描写恋爱生活题材的作品,《伤逝》讲述了两个怀抱理想,积极向上的青年涓生、子君被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和黑暗社会的钱权势力所戕害,破没希望、理想的故事。

虽然鲁迅对男女主人公的都寄予了深深地同情,但在我看来,较之于涓生,作为中国妇女中难得一见的具有新思想的女性——子君,这个将“自由恋爱”当做解放自己的唯一钥匙,“为爱痴狂”的女子,其“自由婚姻”的憧憬土崩瓦解之后的死亡所展现出来的悲剧形象更加刻骨铭心,引人深思。

我们知道,中国数千年来的道德教育,把“女子无才便是德”奉为圭臬,用“裹脚”的形式将女子束缚在家庭生活之,迫使女子成为无知无欲无求的“男权社会”附庸品。

但《伤逝》中的子君不同,她在城市里读书,喜欢听涓生谈论“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甚至在谈起自己的胞叔和在家的父亲时,坚定地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掷地有声的呼声,表明了子君试图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义无反顾,头也不回地冲向她所向往的理想生活的决心。

论《伤逝》中子君悲剧的现实意义

论《伤逝》中子君悲剧的现实意义

这是我前两天自己写的一点读后感。

《伤逝》是鲁迅唯一一部以青年爱情为题材的小说。

小说讲的是两个具有“新思想”的青年,自由恋爱,冲破重重阻力,走到一起。

但是最终却以悲剧而收尾,反映了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社会悲剧。

鲁迅对当时“妇女解放”这个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即精神上的解放要以经济的独立为保证。

小说对爱情,对婚姻,对人生都进行了探索。

鲁迅的小说读起来比较枯燥,但是如果仔细的阅读,也能收获很多。

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避免?思考后,我有以下几点感触。

其中很多大概也是鲁迅的观点。

“人的生活的第一要义是求生,在这求生的路上两个人应该携手同行,共同战斗”。

所以子君思想的不成熟,追求到爱情后,仅仅安于做一个家庭主妇,在涓生被辞退后,家庭出现经济危机时,没能给涓生支持,反而“捶着人的衣角”,这是子君思想的时代局限性,是悲剧产生的一个原因。

爱是盲目的,恋爱中的两个人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对方。

涓生感叹子君“人是多么容易改变!”。

其实子君并没有改变,变得是环境。

涓生面对的是在两个环境下的同一个人。

爱情只是人生的一个方面,并不是全部。

理想状态下,爱情不应影响生活的其他方面。

正如涓生所想:“待到孤身枯坐,回忆从前,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为了盲目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

人必须首先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涓生与子君的感情是精神上的,不是物质上的。

两个人“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易卜生,谈泰戈尔,谈雪莱”,但是二者关系解体的直接原因是经济的拮据导致二人关系出现矛盾。

子君喜欢的“油鸡们逐渐成为肴馔,阿随由我带到南郊去放掉了,虽然是迫不得已,但是子君由此认定涓生是一个“忍心的人”。

“安宁和幸福是要凝固的。

”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和创造”。

涓生和子君走到一起后,成为地地道道的家庭主妇,安于现状。

“子君的功业,仿佛就完全建立在这吃饭中”,自然与涓生的思想越来越远。

两个人也逐渐出现隔膜。

子君的死涓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浅议鲁迅《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爱情失败的原因

浅议鲁迅《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爱情失败的原因

浅议鲁迅《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爱情失败的原因第一篇:浅议鲁迅《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爱情失败的原因内容提要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伤逝》是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

它所讲述的是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

他们从积极争取婚姻自主和爱情的自由的斗争到爱情走向失败,演绎了一出始则热恋同居,终则悲惨离异,最后子君死于那无爱的世界的令人痛彻心肺的悲剧。

本文结合鲁迅先生的生平与创作背景,从三个方面分析探究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形成原因:一、首先,他们生活在那“万难破坏的铁屋子里”,整个社会的沉滞、腐朽很自然地毁灭了他们的“绿洲”。

二、他们本身的性格弱点也注定了他们的爱情必定是一个悲剧。

三、经济上的困顿,使他们失去了轻松自如的心态,他们的爱情也就一步一步地走向灭亡。

总之,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根源在于社会,小说所揭示的是,在那要“万难破坏的铁屋子里”,仅靠个人的奋斗是得不到真正的爱情的。

同时,他们的爱情悲剧也是性格悲剧。

因此,必须彻底打破那沉滞的“铁屋子”,做一个真正的觉醒者。

同时也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不要“饿着肚子战斗,减了锐气”,才能得到真正的爱情。

浅议鲁迅《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爱情失败的原因《伤逝》是鲁迅先生1925年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也可以说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

它讲述的是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

作为鲁迅的唯一爱情小说,却以涓生和子君他们爱情的破裂为结局,可以说是一个把美好的毁灭给人看的彻底的悲剧,究其悲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们生活在那“万难破坏的铁屋子里”,整个社会的沉滞、腐朽不可能不毁灭他们爱情的绿洲。

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的悲剧是社会悲剧。

封建社会是吃人的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礼教,是容不得真正的爱情的。

涓生和子君只是希望获得婚姻自主和爱情自由,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一个小小的愿望,但那些几千年来形成的虚伪、反动的封建“仁义道德”却容不下他们的叛逆!封建社会需要的是奴隶!一个“忠诚”的奴隶!那些“德高望重”的封建卫道士和“铁屋子”里面的“沉睡者”们都不允许他们的“屋子”里出现叛逆者!在那间“铁屋子”里,人们永远维护着他们认为是无法替代、无法逾越的礼教精神。

《伤逝》读后感

《伤逝》读后感

《伤逝》读后感《<伤逝>读后感》读完鲁迅先生的《伤逝》,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目睹了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

子君,一个勇敢追求自由和爱情的女子,她不顾世俗的眼光,毅然与涓生走到了一起。

他们最初的时光是那么美好,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在那个小小的出租屋里,他们相互依偎,彼此温暖。

子君为了爱情,放弃了原本舒适的生活,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与涓生的共同生活中。

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

生活的琐碎和压力逐渐消磨了他们的激情。

涓生失去了工作,经济上的拮据让他们的日子变得艰难。

子君不再像以前那样充满活力,她开始陷入家务的繁琐中,变得沉默寡言。

而涓生,在面对生活的困境时,也变得越来越自私和懦弱。

记得有一次,他们为了节省开支,子君不得不精打细算地安排每一顿饭。

那天,子君在菜市场为了几毛钱和摊主讨价还价了好久,她的脸上写满了无奈和疲惫。

回到家,她默默地做好饭菜,等着涓生回来。

涓生却因为工作的不顺利,心情烦躁,对着子君发了一通脾气。

子君默默地承受着,眼里闪烁着泪花。

那一刻,我能感受到子君心中的委屈和痛苦。

还有一次,子君生病了,身体虚弱得连起床的力气都没有。

可家里已经没有钱去请医生了,涓生只能在一旁干着急。

子君强忍着病痛,还安慰涓生说自己没事。

看着她苍白的脸色和干裂的嘴唇,我真的好心疼子君。

他们的爱情在现实的重压下逐渐失去了光彩。

涓生最终选择了离开子君,他以为这样可以让彼此解脱。

但他不知道,他的离开对于子君来说,是致命的打击。

子君在绝望中回到了那个曾经让她逃离的家,最终在孤独和痛苦中离开了这个世界。

回想他们曾经的誓言和承诺,如今都已化作泡影。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爱情不仅仅是花前月下的浪漫,更是要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没有物质基础的爱情,就像空中楼阁,看似美好,却不堪一击。

同时,我也为子君感到悲哀。

她把自己的全部都奉献给了爱情,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珍惜和回报。

她的命运让我明白,女性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不能失去自我,要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勇气。

从悲剧到悲剧—由《伤逝》子君的悲剧反思当代女婚恋观毕业

从悲剧到悲剧—由《伤逝》子君的悲剧反思当代女婚恋观毕业

从悲剧到悲剧—由《伤逝》子君的悲剧反思当代女婚恋观毕业从悲剧到悲剧—由《伤逝》子君的悲剧反思当代女性婚恋观中文摘要女性的婚恋观一直是我国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它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也是妇女解放的突破口和文学发育的生长点。

关于女性婚恋观的论作不断出现,也涌现出了一些影响深远的作品,如鲁迅的《伤逝》。

从当代社会看,当代女性很少再受封建礼教的压制,社会和经济地位也相应提高,理应会摆脱子君的爱情悲剧而得到幸福。

但在婚恋已高度自由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女性却深陷另一个困境——即侧重经济因素的婚恋观束缚女性婚恋并使之畸形发展。

表面上这与子君的悲剧并无联系,但侧重经济因素实质上是当代女性人格不独立的外化表现。

事出同因,可见这亦是悲剧。

子君的悲剧和当代女性的婚恋困境产生的实因都是人格不独立。

可见,人格独立对当代女性树立正确婚恋观以及引发其探索能够走出婚恋困境的出路具有重要意义。

它是当代女性幸福婚恋的基础及其解放的真正出路。

而女性要实现人格独立,既需要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也需要全社会的关注。

[关键词]《伤逝》;爱情悲剧;经济因素;当代女性婚恋观;人格独立From Tragedy to Tragedy---the Introspection of Contemporary Female Marriage by the Tragedy of Zijun in Gone LoveAbstractThe female marriage has always been the issue that appealed much concern of the society. It has become the eternal issue of literature and, also the breach of women’s liberation and the vegetative point of literature development. Works concerning the women’s marriage arise ceaselessly, including some far—reaching productions such as The Gone Love by Lu Xun. Contemporary women rarely suppress by feudal ethical code in modern society as their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us have been raised relatively. That means they ought to get rid of love tragedy to gain the happiness they deserve. Nowadays though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arriage highly freedom, more and more women up to the chin the other dilemma--------view on love and marriage which particular empress on the economic factors fetter contemporary female marriage and go to deformed development. Seemingly, it has nothing concern about the tragedy of Zi jun, empress on economic factors actually turn out to be externalization of contemporary women who lack of dependency. Both two kinds of marriages share the same reason, which we can say they both tragedy.The reason to the tragedy of Zijun and the marriage dilemma of contemporary women are lack of dependency on their own characters. Thus it is clear that, character independency is very important for contemporary women building their proper view of marriage and triggering the way out from the marriage predicament. Independency is base of contemporary happy marriage and also the real outlet for women. While women who want to realize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she not only needs the self-consciousness awakening, but also the concerns of the whole society.Key words: the Gone Love, love tragedy, economic factors, contemporary women’s view of love and marriage, personality independence前言《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

浅谈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故事[五篇]

浅谈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故事[五篇]

浅谈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故事[五篇]第一篇:浅谈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故事浅谈《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内容提要: 《伤逝》一文主要讲述了两个先进的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

他们当时社会具有某种程度的民主思想的知识青年,曾经狂热地追求个性的解放,婚姻的自由。

子君是一个判逆的女性,她在追求个性解放,冲破封建家庭牢笼时表现出来的那种异常坚决态度和勇敢精神,赢得了涓生的爱慕,同时喊出了个性追求的时代最强音。

涓生表现的不如子君勇敢和热烈,但他比子君更能经受失业的打击,比子君看到更广的人生意义。

他们在爱情的追求上充分体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觉醒,但强大的封建专制势力和自身的弱点使他们的爱情过早的凋零。

为什么他们的爱情慢慢变淡,最终走向失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他们生活在旧社会;(二)他们自身性格的特点;(三)经济上的困顿。

关键词:先进知识分子爱情悲剧原因《伤逝》是鲁迅的一篇小说,收录在小说集《彷徨》里,终笔于1925 年 10 月 21 日。

同时这也是鲁迅唯一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他以男主人公涓生为第一人称来叙述的。

《伤逝》描写的是在中国北京1920 年代,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故事。

社会先进知识分子青年涓生与子君有着文学和制度变革的共同话题。

他们打破了传统的长辈指婚的禁锢,在自由恋爱的基础上开始了同居生活。

生活中涓生遭遇了被辞工的打击,并且以译书来赚生活费。

家庭失去了稳定的经济来源,逐渐走向了贫困。

他们失去了以往心灵的交流,最终对生活感到厌倦的涓生放弃了与子君的爱情,并且告诉了子君。

子君后来被她父亲接走,不久便在家乡死去。

涓生表达了自己的悔恨与悲哀,并要走出“新的生路”。

作为鲁迅的唯一爱情小说,却以涓生和子君他们爱情的破裂为结局,这是一个悲剧,我们可以分别以下几个方面一一剖析造成他们爱情悲剧的原因。

的樊篱,但由于整个社会并没有因此改变,黑暗的社会是决不允许有这种叛逆者存在的。

因此,在他们同居后,社会对他们的打击、摧残始终没有停止。

子君涓生爱情悲剧浅析

子君涓生爱情悲剧浅析

子君涓生爱情悲剧浅析子君涓生爱情悲剧浅析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是人类社会两性关系发展史上长期进化而产生的“文明的奇迹”。

然而自古以来,在婚姻爱情上,大都上演的是一幕幕悲剧。

托尔斯泰曾说:“幸福的家庭大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我们回溯历史,时光倒退2000年,我们可以看到霸王虞姬别离的凄艳,孟姜女泪水的坚贞;1000年前,盛唐雄风造就了红拂夜奔的激情,明皇贵妃的雍容;500年前,净是人性化的聊斋人鬼恋和妖魔化的三言二拍俗世情;100年前,林觉民在狱中写下最悲壮的温柔;50年前,小二黑和小芹演绎啼笑皆非的时代剧;再近一点,30年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爱得淳朴而忧伤;而且15年前,万物同春,爱情是春天里的一把火。

还有特别值得提及的是那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他俩的爱情悲剧很是煽情。

那时男女爱情的幸福,除了祈愿父母的恩典,媒婆的慧眼还能做些什么呢?死亡使得他俩的爱情变得圆满,最后衍化成两只蝴蝶。

然这终究不过是文人们耍的一场把戏,就像现代魔术大变活人一样。

总之,爱情的悲剧在历史的长河里一幕幕地上演着。

在五四反帝反封建运动中,也有这么一对青年男女,男的叫涓生,女的叫子君,他俩用生命的激情为人们上演了一出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剧故事。

子君是一个张扬“五四”个性解放的新女性,她勇敢地冲出封建家庭的樊笼,非常坚决,非常彻底,你听听她从旧的思想阵营迈向新思想阵营时那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宣言吧:“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这让我想到闻一多先生说的一句话:“我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再跨进大门”;此时此刻,我的耳边又响起了李清照那豪气干云的话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我的眼前也自然浮现出花木兰、穆桂英、梁红玉这些巾帼不亚须眉的女中豪杰。

伟大导师马克思说:“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进步可以用女性(丑的也包括在内)的社会地位来精确的衡量。

自考毕业论文:是谁杀死了子君-浅论《伤逝》中子君悲剧的原因

自考毕业论文:是谁杀死了子君-浅论《伤逝》中子君悲剧的原因

毕业论文: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论文题目:是谁杀死了子君——浅论《伤逝》中子君悲剧的原因內容提要:鲁迅短篇小说《伤逝》中的女主人公子君这个“五四”时期的知识女性,为了婚姻自主、爱情自由,不顾一切非难,勇敢地封建家庭的牢笼中挣脱了,更喊出了个性追求的最强音。

她追求到了自己的爱情和婚姻,然而在短暂的幸福后,她渐渐失去了爱情,并最终在漆黑的“铁屋子”中悒郁地死去,是沉滞、腐朽的社会,自私虚伪、逃避责任的涓生和她自身思想、性格的缺陷共同造就了她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子君悲剧社会自私性格亚里士多德说: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诗歌,诗歌的最高境界是悲剧。

在《伤逝》中,鲁迅正是以诗一般的语言,通过女主人公子君这一新知识女性的悲惨命运,将病态的社会和人性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以便能“引起疗救的注意”。

子君是被“五四”新风吹醒的城市知识女性,她追求个性解放,具有叛逆精神,为追求自由、幸福的婚姻生活,果断地冲出了封建家庭的牢笼,与涓生同居。

然而,幸福的结局也正是悲剧的开始,在种种力量的迫害下,子君从叛逆走向失语,并最终“在无爱的天堂死灭了。

”那么,是谁害死了子君?是什么造成了子君的悲剧呢?我想,应该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沉滞、腐朽,浸饱了封建礼教的社会。

子君生活在那“万难破坏的铁屋子里”。

那个“铁屋子”,四壁都紧密地围着,除了锈蚀的枯骨,除了沉滞的死气,别无他物。

那个“铁屋子”正是被封建思想箍得严严实实的社会的象征。

那个“铁屋子”必然要吞噬子君爱情的绿洲。

子君只是希望获得婚姻自主和爱情上的自由,可以说,是一个小小的愿望,但浸饱了封建礼教的那个腐朽的社会却容不下他的叛逆!他们需要的是奴隶!“忠诚”的奴隶!在那些“德高望重”的封建卫道士和“铁屋子”里面的“沉睡者”们,他们都不允许“屋子”里出现叛逆者!在那间“铁屋子”里,人们永远地维护着他们认为无法替代,也无比正确的封建礼教。

子君在追求自己爱情和婚姻的自由的时候,便触动了“仁义道德”者们所捍卫的社会的根基。

从阿随的意象中分析子君的悲剧命运

从阿随的意象中分析子君的悲剧命运

从阿随的意象中分析子君的悲剧命运《伤逝》作为鲁迅作品唯一的一篇“爱情小说”,以其美好的语言、鲜明的人物形象及深刻的思想传达出作者对爱情婚姻、对知识分子及五四新女性何去何从道路的深刻思考,触动着每一代读者的心弦。

初读作品时,仅将关注点放在涓生和子君的身上,随着不断地研读发现作品隐含着一个贯穿始终,连接着涓生与子君命运的重要角色——子君的爱犬阿随。

这一形象不仅仅是叙事的需要,更多的则是寄托着鲁迅所要表达的感情和观点。

阿随的命运起伏映射了涓生与子君的境况变化,处处暗示着子君的命运悲剧。

一.阿随的出现与遗弃阿随是出现于涓生子君由恋爱到同居,在吉兆胡同建立起小家庭时。

文中阿随是一只“花白的叭儿狗”,然而在鲁迅的笔下,叭儿狗从来就不是个正面形象:“它虽是狗,却又很像猫,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悠悠然摆出别个无不偏激,唯独自己得了‘中庸之道’的脸”1,“叭儿们何尝知道什么是民族主义,又何尝想到民族,只要一吠,有骨头吃,变吠影吠声了”2,“凡走狗,虽为一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于所有资本家的,遇见所有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穷人都狂吠”3,从这些字句间可以看出,鲁迅常常用狗来讽人的,但《伤逝》中鲁迅却对阿随有不一样的态度。

阿随先前是有名字的,子君却给它另一个名字——阿随,可见子君很喜欢这只小狗,并对这个名字赋予了一定的含义。

阿随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更多的寄寓着鲁迅先生想要表达的感情与观点。

阿随就像一只眼睛一样,反映着涓生子君的境况。

“阿随”的“随”字实际在子君看来寄托着对未来的企盼,这是她精神上的寄托。

她期望着就像阿随的名字一样,自己能够随遇而安,平静没有任何事事的纷扰,幸福快乐的生活在她同涓生的两个人的小天地里。

她分明地、坚决地、沉静地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如此的豪言壮语,毅然地走出了那个封建腐朽的家庭,她之所以有这样的决心与她背后的涓生是分不开的。

涓生同她“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涓生是子君的人生导师。

涓生子君爱情悲剧原因

涓生子君爱情悲剧原因

1.他们生活在一个不给女人任何机会的旧社会,那个时代的人们封建社会观念太重,对家族家门地位过为看重。

2.子君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主,但骨子里仍是传统女性;
3.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基础不牢靠,子君反对封建的勇气和对爱情义无返顾的追求,完全是因为对涓生的盲目的爱,她也并不了解涓生也仅仅是被她反抗封建礼教的勇气与卓而不群的气度所折服的。

5.他们对婚姻的认识不够:子君不懂得她还需要不时地为爱情与婚姻注入新鲜的活力,这样她的爱情之花才不会枯萎,婚姻生活才不会夭折。

6.没有经济基础的支撑。

子君人生悲剧的主观原因分析

子君人生悲剧的主观原因分析
勇 我 这 制 度 , 追 求 恋 爱 自由 , 姻 自主 , 敢 地 与 自己 所 爱 的 人 起 , 敢 地 喊 出 了 “ 是 我 自己 的” 一 个 性 解 放 的最 强音 , 为 婚 勇
男 、旧 、新 的 涓 生 走 到 一 起 , 现 出无 畏 的 勇 气 和 坚 强 的 决 心 。她 发 出 其 实 她 根 本 不 懂 得 “ 女 平 等” “ 习惯 ” “ 女 性 ” 真 正 表 对 个 更 她 的“ 我是 我 自己 的 , 们 谁 也 没 有 干 涉 我 的权 利 f] 的 呼 涵 义 , “ 性 解 放” 是 茫 然 和 曲解 , 以 为 获得 自由 的爱 他 [1 1 ” 就 争 声 , 时 代 的强 音 , 向 旧世 界 挑 战 的宣 言 , 这 个 久 受 压 情 与 婚 姻 , 是 个 性 解 放 的 全 部 , 到 了 同居 的权 利就 获得 是 是 在
女 对待 爱 情 抑 的女 子 的 口号 中 , 们 听 到 了一 个 真 正 具 有 独 立 人 格 的 了 幸 福 。心 里 学 家 分 析 : 性 往 往 感 情 胜过 理 智 , 我
这 更 女 性 的强 烈 呼 声 , 犹 如 一 声 春 雷 , 示 出 新 的“ 国女 性 更 是 如 此 , 是 阻 碍 女 性 发 展 的 致 命 弱 点 , 何况 子君 头脑 它 预 中
是 导致 子 君人 生 悲 剧 的主 观 原 因 。
关 键 词 子君 ; 个性解放 ; 悲剧 ; 婚姻 生存权利
中图分类 号 : 0. I 74 2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09 13 (090-08-0 10- 0320)2 20 2
,她 两 子 君是 一 个 具 有 反 抗 精 神 , 终 被 旧 制 度 所 吞 噬 的 女 男 女 平 等 … … ” “ 总是 微 笑 着 点 头 , 眼 里 弥 漫 着稚 气 的 最

从一个牢笼走向另一个牢笼――解读鲁迅的伤逝中子君的悲剧命运

从一个牢笼走向另一个牢笼――解读鲁迅的伤逝中子君的悲剧命运

从一个牢笼走向另一个牢笼—解读鲁迅的《伤逝》中子君的悲剧命运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更是“五四” 文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突破口,据《小说月报》统计,1921年4- 6月发表于该刊的120多篇小说,涉及到恋爱的小说“占了全数百分之九十八”。

庐隐的《海滨故人》,冯沅君的《隔绝》、《隔绝之后》,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苦痛》,郁达夫的《沉沦》,鲁迅的《伤逝》,都涉及这方面的题材。

五四的爱情题材,大致来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种是青年男女经过与封建旧势力的激烈斗争,最后争取到了自主的爱情婚姻;另一种是青年男女虽有觉醒意识,但是在与强大的旧势力斗争的过程屮败下阵来,不得不屈服于世俗。

《伤逝》屮的涓生和子君是经过与旧势力的斗争而得到了自由的爱情婚姻,但是,鲁迅的重点却不在于描写青年男女如何冲破封建旧势力的阻挠的过程,而是将更多的笔墨用来描写子君和涓生冲破封建牢笼走向结合后的现实生活,着重写他们的悲惨遭遇。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女性,我试图从《伤逝》中解读子君的意识、子君的命运,从而试图解析经历了将近一百年女性不断发展着的独立意识。

在我看来,子君的反抗的初步成功,也只是使她从一个牢笼走向了另一个牢笼,最后又不得不回到最初家庭的那个牢笼屮并郁郁而终,真正的独立自主,离子君的路,还很遥远漫长。

在《伤逝》中,子君与涓生的爱情走过这样一个历程:追求解放一成功同居一爱情破裂。

子君,作为五四时期的一个新女性,她追求个性解放,大胆反抗封建势力。

她追求自由,追求爱情,无所畏惧,勇敢地喊出了个性的最强音 -----------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然而同居后,幸福、甜蜜的生活没有多久就开始出现裂痕。

子君在建立小家庭后,缺乏远大的生活理想,全部精力忙于烧饭、做菜,忙于饲油鸡、喂阿随,见识越来越短,经常和官太太暗斗。

她在日常生活失去了斗志失去了方向,不再追求人生。

而涓生从恋爱转入婚姻后,不能在浪漫屮整合日常生活的现实内涵,不能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妻子,也迅疾失去了爱情。

浅谈子君悲剧原因

浅谈子君悲剧原因

浅谈子君悲剧原因摘要:子君的悲剧命运是时代与人性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其悲剧更深刻的原因在于它把人的自身因素与时代的社会因素融为了一体。

子君的命运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跳不出历史与人性的束缚,导致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根深蒂固的历史传统文化观念及其规律性;二是男性的自私狭隘;三是来自于女性自身的依附感。

关键词:子君;爱情;封建社会;个性解放;婚姻自由;自私;依附爱情《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这是一篇悲情小说。

作品中的女主角子君是一个受“五四”新思潮洗礼,但还没有完全脱尽旧思想影响的知识女性。

她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这是妇女个性解放的宣言,她以此为思想武器,为自己的恋爱婚姻自由而奋斗。

她敢于蔑视封建礼教,对个性解放的要求非常强烈。

子君为了在两性关系上求得“纯真热烈爱”,不顾族长们的“威严和冷眼”,也毫不畏惧周围的“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镇静地、大无畏地走她的路。

子君的反封建精神,显示了“五四”时期中国妇女的初步觉醒。

可是为什么子君却以悲剧结局呢?我觉得首先造成子君悲剧的便是那个“吃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产物,终其一生不过是在“社会”这个圈子里兜转、逃不开“社会”的桎梏。

子君虽然在新思潮的背景下已经解放了思想,然而他们仍处于一个尚未解放的。

超越社会半步的是天才,超越世界一步的却是疯子。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而人类这个群体排异现象的又是特别悠久而顽固的,子君的所作所为自然只能得到社会的排斥与不认同。

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几千年封建家庭的牢笼。

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樊篱、制度的残酷性和反动性,奠定了他们当时所处时代社会的本质。

封建礼教是绝对不容许有悖“常纲”的事物出现,爱情也不例外。

在当时的婚姻一定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是社会所不容的,甚至连亲人、朋友的认可都得不到。

在我们今天看来。

这个在世上一个小又小之的愿望,都不能得以现实。

子君涓生婚恋悲剧浅析并现代婚姻启示

子君涓生婚恋悲剧浅析并现代婚姻启示

子君涓生婚恋悲剧浅析并现代婚姻启示宋欣泽2012年3月摘要:子君涓生是鲁迅先生《伤逝》里的主人公,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他们顶着各方压力组成家庭但最终以悲剧结局。

他们的爱情悲剧是环境因素、个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他们的悲剧引人深思,不仅启发当时盲目追求个性解放、不顾后果的年轻人理智思考“解放”后的现实生活问题,也对当代的爱情婚姻生活有一定的教育指导意义。

关键字:环境;子君;涓生;现实;婚姻生活;导言:《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是“五四”以后青年所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伤逝》以独特的视角描写了涓生和子君的恋爱及其破灭过程。

作为践行新的婚姻观念的先驱,子君涓生的爱情婚姻悲剧有一定的启发性,不论对当时还是在当世都有着发人深省的现实教育意义。

下面我将从环境因素、个人因素方面分析他们爱情悲剧的原因并论说这出悲剧对现代婚姻的启示。

外部环境因素影响1、社会环境因素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始,封建道德礼教是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政治手段备受历代统治阶级推崇的,它披着礼教的外衣控制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和行为,使每个人做的每件事都在一定的规则范围之内。

本是统治阶级用以愚民驭民的方法,但经过千百年来的实践与完善,它已经成为一种行为方式,一种社会标准,一种自然习惯,是比写在纸上的律法更深入人心的溶入骨血的存在。

虽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启发和鼓舞了很多进步青年和知识分子积极追求个性解放,努力争取过自己想要的人生,但就整个社会环境而言,绝大多数人仍按着封建道德礼教自觉约束自己的生活,并自发监督别人的生活。

就封建婚姻观而言是听从“父母之命”,儿女的婚事由家长作主,由于封建礼教是男本位的礼教,女性更被约束以“三从四德”,一生中根本不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子君追求自由婚姻的举动是相当离经叛道的。

社会环境的严峻使子君与涓生在交往的过程中被监视、窥测,涓生的好友纷纷替他胆怯而规劝,他们两人租住房子被房东多次委婉拒绝,终于涓生被他的单位领导除名。

浅析子君的悲剧人物形象

浅析子君的悲剧人物形象

文学与对汉语学院本科生学年论文题目浅析子君的悲剧形象专业对外汉语学号**********姓名指导教师讲师分数浅析子君的悲剧形象学生:指导老师:摘要:《伤逝》作为鲁迅先生唯一一部爱情小说,在其所有作品中独特耀眼,意义深远。

其中子君的结局最为引人深思,本文就潜含着的子君形象,出走失败的原因,悲剧形象所有的典型意义展开讨论。

首先,作品一开始就为子君之后的悲剧打好伏笔,她的出走注定失败,无论是恋爱之前还是同居之后,子君就注定是一个悲剧。

而造成子君悲剧的原因便是:第一,由其自身思想的解放不彻底造成的,对于涓生的不爱,大可置之不顾,独善其身,择取良木另寻高枝。

第二,爱情火焰的渐弱渐熄亦是她走向死亡的催化剂,涓生的爱是她出走并存活下来的唯一支撑,而今却分崩离析,渐行渐远。

第三,作为思想导师和精神恋人的涓生无法克制自己性格上的缺陷,不能指引子君从梦境走向现实,认识自己所处的特殊环境,越过思想的隘口,好好生活。

最后,在他们所居住的特殊环境下无法获得充裕的物质条件,满足生活所需,子君别无选择的死在了众人的讥笑和猥亵之中。

然而,无论子君是处于恋爱之时的鲜活还是同居之后的守旧,她这一典型悲剧形象皆拥有着深刻的意义内涵。

关键词:子君;悲剧;形象;原因;意义An Analysis of Tragic Image of ZijunUndergraduate: Xu HongSupervisor: He WenshanAbstract:The sad past as Lu Hsün’s only love novel was the most unique,outstanding and meaningful one among all his works. In the novel, the ending of ZiJun quite calls people’s thought. This novel mainly discusses in three aspects namel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ZiJun,the reason for the failing elopement and the typical meaning of the tragical chracteristics.First of all,the author paved the way for the tragedy of ZiJun at the very beginning. Her elopement or even herself was destined to be a failure no matter before their loving or after their cohabiting. The couses of zijun’s tragedy were firstl y the liberation of her thought was not thoroughly. She could just ignore the love of Juansheng and get herself out of the troubles or even found a better man. Secondly, the wane of their passion for love quicken the death of ZiJun. The only support of her elopement and the reason for living on was the love of Juansheng which had already disappeared and collapsed. Thirdly, as the ideological tutor and spiritual lover, juansheng couldn’t restain his own character defects. He was unable to guide zijun from he r dream to reality. He also couldn’t realize the special conditions they were experiencing. All these things could just help them surpass their spiritual obstacles and bring them a happy lives but he failed to gaspe one of them. Finally, they were unable to get enough material conditions to meet their basic living expenses in their special living circumstance. Zijun had no other choice but kill herself under people’s mock and scorn. However, no matter ZiJun was active in her love processing or conservative in her cohabiting days,her tragedy life story was making people think deeply.Key words: Zijun; Tragedy; I mage; Reason; Significance目录中文摘要 (1)英文摘要 (2)目录 (3)前言 (4)一、子君形象中潜伏着的悲剧之处 (4)(一)鲜活的新青年形象 (4)(二)传统守旧的老妈子形象 (5)二、子君悲剧之由 (5)(一)个人因素——思想的局限性与情感的淡退 (5)(二)遇人不淑——亲密恋人的性格缺陷与启蒙导师的错误指导 (7)(三)物质需求——艰难的生活境遇与不可满足的爱情附丽 (8)(四)社会因素——时代背景的解放程度与吃人的封建制度 (8)三、子君悲剧形象的深刻意义 (9)(一)叛离家庭专制,追求恋爱自由昭示女性觉醒 (9)(二)与涓生的爱情悲剧折射知识分子思想解放 (9)(三)回归家庭郁结致死的悲剧形象,揭露反思封建社会的罪恶 (10)结语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前言《伤逝》写于1925年,而早在1923年的《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便可窥探出鲁迅先生对于子君命运的安排,子君的死去被归并于封建专制的毒害。

《伤逝》子君悲剧的思考

《伤逝》子君悲剧的思考

《伤逝》子君悲剧的思考【摘要】子君悲剧的产生,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时代不能接受自由恋爱,使得子君、涓生的爱情生存空间逼仄;两人爱情观的差异,使得同居后的他们找不到共同话语;琐碎的家庭生活,逐渐消磨了爱情的浪漫色调;在生存危机面前,涓生的离开则使得子君无路可走。

鲁迅先生通过子君这一形象,深刻地思考了社会、人生、爱情的问题。

【关键词】《伤逝》;爱情观;悲剧《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以青年男女恋爱为题材的小说。

以往学界评析时大多局限于五四文本,说这是时代造成的悲剧;也有不少研究者自觉不自觉地受男权意识的影响,过多地从子君身上找原因。

诚然,人离不开所生活的时代,其行为意识肯定会或多或少地打上特定时代的烙印,但文学更是人学,对人性的挖掘与表现始终是文学的一大重点所在。

优秀的作品,是可以跨越时代的。

我们拟从文本出发,尊重文本自身的演绎,对子君的悲剧作一些思考。

一、时代不接受自由恋爱人不可能离开所处的时代生活,时代会对人的行为产生一定的约束。

《伤逝》里有许多的情节反映了社会对涓生和子君自由恋爱的态度。

他们约会时总是有人以异样的眼光“监视”,“那鲇鱼须的老东西的脸又紧贴在脏的窗玻璃上了”“到外院,照例又是明晃晃的玻璃窗里的那小东西的脸”,这些说明,无论是年长的还是年轻的,对涓生和子君的自由交往始终都是不能接受的。

这种眼光使得涓生心里多少有些顾忌,“送她出门,照例是相离十多步远”。

父母长辈反对,“和她的叔子,她早经闹开,至于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

因为他们没有得到父母亲朋的祝福而走到了一起,周边的人对他们同居是不能相容的。

“寻住所实在不是容易事,大半是被托辞拒绝”,为了有个稳定的住处,他们不得不降低标准,“只要他们能相容”就可以了。

涓生的失业,其实也与这种不相容有关,正如涓生所言“我早已料到了;那雪花膏便是局长的儿子的赌友,一定要去添些谣言,设法报告的。

”时代不接受自由恋爱,子君走出了第一步就再也没有回头路了。

谈子君悲剧的必然性及现实意义

谈子君悲剧的必然性及现实意义

谈子君悲剧的必然性及现实意义摘要:《伤逝》悲剧的婚姻,悲剧的人物的成因探讨,《伤逝》中描写道的社会状况,子君和涓生的心理认知,子君和涓生的生活情况三方面的内容向我们揭示了他们的婚姻和人生的悲剧。

这些对我们现代的婚姻生活还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伤逝》、悲剧、社会生活、心理缺陷、经济状况、启示意义。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是“五四”时代的青年们所热烈追求的生活理想,也是当时文学创作的热门题材。

当时的这类作品,大多致力于描写青年男女冲破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恋爱自由的斗争过程,并往往以自主婚姻的实现作为结局。

《伤逝》却脱离窠臼,独树一帜。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其中涓生与子君对恋爱与婚姻自由的追求最初已经获得成功,但终于还是失败了,以悲剧收场。

鲁迅先生在小说中不是描写了追求个性解放和恋爱自由的斗争过程,而是侧重描写了恋爱婚姻自由最初成功后,保持的过程,向人们展示了“保持成果的艰难”,对青年们尤其具有启示意义:追求固然艰难,维持更不容易,大概和打天下难,治天下更难相类吧!对于看惯灰姑娘和王子之类的童话的青年,怀揣着灰姑娘与王子之类理想的青年无疑如灌醍醐。

《伤逝》无疑比其他的皆大欢喜的小说更有推进社会进步的意义。

即使在今天,我们都还有研究的必要。

研究子君和涓生的悲剧,对于追求幸福的婚姻仍然有这种重大的意义。

知道《伤逝》的人,对于子君和涓生的悲剧认同是相同的,但造成他们悲剧的原因,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谈这个悲剧的人应该不可计数,谈这个悲剧的文章差不多汗牛充栋了吧,但大狗叫,小狗也叫,各有各的叫法,所以我不揣浅陋,也来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依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事情的成败既有主观的因素,也有客观的原因,所谓内因和外因;人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大凡做一件事情,总不可能游离于社会之外,如果在空中楼阁中去谈问题,难免会替古人担忧。

那么我们就从方方面面来谈子君的悲剧吧。

1、从社会角度看,子君有走向悲剧的必然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子君的悲剧【内容摘要】:本文所讲述的是两个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之间的爱情故事。

他们积极争取婚姻自主和爱情上的自由,这追求最初已经获得成功,然而最后还是失败了,可以说是一个悲剧。

女性应该为自己而活,要知道自己的追求是什么,为什么而追求,不要盲目的随波逐流或是一味的追逐意识形态的东西,而忘了实际上需要什么。

女性不是什么附属品,而是个性独立的存在。

【关键词】:悲剧;原因;附丽:独立女性《伤逝》写于1925年,是鲁迅唯一一部以爱情为题材的优秀小说。

主人公涓生与子君是接受了“五四”新思潮影响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知识分子典型形象。

在争取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个性解放的过程中,他们是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家庭的勇敢叛逆者,然而他们的相爱和反抗是建立在资产阶级个性解放、个人奋斗、爱情至上的思想基础上的,并没有远大的理想,爱情也失去了附丽。

在内心、经济和社会的打击下,子君死去了,涓生抱着悔恨的心情迁回原住的会馆。

尽管他像《在酒楼上》和《孤独者》中的“我”一样,由一个奉行"民主"、"博爱"的人道主义者,蜕变成一个对世人冷漠悲观的消极的个性主义者。

在小说的结尾奋力挣扎:“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但和子君相爱的悲剧依然罩在他头上,以至他竟要“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本文重点探讨造成子君悲剧的成因,我认为有以下两个方面:一、主观因素(自身因素)自身因素加剧了悲剧的发生。

子君的悲剧源于自身,她依附于涓生,依附于爱情,失去了自我。

自从子君喊出那一句“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她似乎就被人们看做了女性解放的觉醒者,是一名新时代的新女性。

但是细读文章后,不难发现,与其说她是初期的觉醒者,不如说她是一个伪觉醒者,一个女性解放的伪觉醒者。

纵然她喊出那样的宣言,做出了和家长决裂的事,但是她的骨子里并没有作为一个女性解放者的自觉性,一切不过是爱情的附属品,一切依然摆脱不了对涓生的爱情和崇拜。

这两个当时的文艺青年谈男女平等,谈易卜生,谈泰戈尔,谈雪莱……于是子君一出场便被打上了新女性的烙印。

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这句话后面的那一句“她总是微笑着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

”这是多么重要的一句话!子君只是在微笑点头,还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也就是说她对于谈话的本身是没有兴趣的,什么男女平等,什么文学,一切都不过是涓生的背景。

在谈论这些的时候,子君的眼里是只有涓生的,是对涓生的欣赏,是对他的崇拜。

在涓生面前,他就像是一个温顺的学生。

当她看到雪莱的那张半身像是,“她却只是草草一看,便低了头,似乎也不好意思了”,这潜意识的举动,无疑是暴露了子君的传统和守旧。

但是,很快那句宣言就接踵而来“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乍看起来,这的确不失为女性解放的宣言,但是和这句话出来的背景联系起来,就并非如此了。

这句话是子君对涓生说的,当时子君家里的胞叔和父亲都是极力反对她和涓生在一起的,于是她即坚决地,又沉静地说了出来。

子君的这句宣言想要理解起来也很简单,一则是为了稳定涓生的心,表明自己的立场;二则也是投其所好,因为在子君眼里涓生无疑是一个新时代的代表;三则是子君自身也确实受到了涓生的影响,有了一些蒙昧的启蒙思想,也就脱口而出了。

整合这三点原因便会一目了然,到处都充满了涓生的存在,不错,这一切都是为了涓生。

子君的骨子里还是有着强烈的男权崇拜的,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在涓生抛弃她之后,她并没有走上自己的道路,而是回到父辈那里去寻求营生。

所以说,推动子君的力量不是女性解放的使命感,而是蒙昧的爱情,是她对涓生的爱。

“她却什么都记得,我的言辞,竟至于读熟了一般,能够滔滔背诵”这无疑还是子君对涓生崇拜的产物。

另一个或许使子君作为解放者的举动,就是使她卖掉了自己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非要加一点股份进去。

其实这很好理解,是子君的一种虚荣心在作崇,也是她为了能在以后的家里能够赢得一个相对平等的地位,在这个过程中子君并没有作为解放者的自觉性,就算她的行为符合解放者的要求,但是她的思想始终都没有跟上自己的行动。

二、客观因素(家庭和客观因素)1.家庭因素。

经济上的困顿,迫使他们的爱情一步一步走向灭亡。

茅盾在1927年时就曾指出:“主人公的幻想终于破灭,幸运的恶化,主要原因是经济压迫。

”在涓生子君生活的社会里,他们要生存,最起码的是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同样没有钱,鲁迅也没办法去日本留学;更没办法写出好的文章来;没有钱,鲁迅也没有办法和许广平维持那个可爱的家。

所以他们必须解决经济这个问题才有机会令爱情更加牢固。

涓生和子君的爱情虽然刚开始是有很深的感情。

但是,到最后他们那朵美丽的爱情花朵也是悄然凋落。

我虽然不敢说没有面包就没有爱情,但是没有面包的爱情是难以维持。

子君对涓生的爱情也是建立在物质生活的基础上的,这是子君和涓生在同居之前所没有察觉的。

涓生的失业,生活的窘境,让那个“坚强”的子君怯懦起来。

美满的爱情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的,就像一朵美丽的花朵需要阳光和雨露一样。

一个人要想战斗,首先你得不饿着肚子。

若是饿着肚子战斗,就减了锐气。

涓生和子君都具有很强的反抗精神,但是由于经济陷入了困境,涓生无法在家里静静地做他的事情,子君也得去为了生计而忙碌着,他们再也没有时间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易卜生,谈泰戈尔,谈雪莱……自然就少了一份理解与交流了。

当涓生被局里开除了的时候,子君的第一反映是:“无畏的子君也变了颜色”,涓生也只有忙碌在于那求生的道路上,以前的那些轻松心情没有了。

他一直忙碌在那抄抄写写的工作中,由此也和子君产生了矛盾。

涓生要一个安静环境去工作,而子君每日则是“川流不息”的吃饭,是阿随,是油鸡,是和邻家的“战争”……爱情的美好在终日的琐碎里幻灭了。

涓生终于感慨地道出“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至于后来,子君的勇气失掉,其实只是她已经明白了涓生对自己的态度,她已经知道涓生不再爱自己了,长久以来的安全感和依赖感不见了,自然会失掉本就不属于自己的勇气。

2.社会因素。

残酷的封建礼教制度,也是产生子君悲剧的最根本原因。

建思想数千年来,都在沉重地压制着人们的思想,压制着人的个性的发展。

它不会给你一个小小的空间,让你去发展。

在那些封建卫道士的眼里,你一旦反抗了,那就是和他们为敌。

涓生的失业,说到底一句就是那些“卫道士”在压制着涓生。

“那雪花膏便是局长的儿子赌友,一定要去添些谣言,设法报告的”,添什么谣言?那还不是说涓生和子君违背了封建伦理道德,没有经过双方家长的同意便同居了,那是大大的破坏了社会风气!“和她的叔子,她早已经闹开,至于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子君的叔叔连自己的侄女也不认了。

原因很简单,在那些封建卫道士的眼里,他们这些坏纲乱常的“激进分子”是不允许存在的。

在他们眼中,青年之间是没有爱情可言的,有点应该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男女之间如果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便结合,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了。

记得涓生和子君在找住所的时候,“寻住所实在不是容易的事,大半是被托词拒绝”。

任何脱离了他们准线的都是“叛逆者”,他们是不会让那些“叛逆者”好过的。

在那些卫道士们的眼中亲情不过是虚妄。

最后,当子君无奈回到娘家后,封建势力继续对她施以“威严”、“冷眼”,在威严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是怎么可怕的事啊!何况这路的尽头,不过是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它到底是什么?那是吃人的社会啊,子君走了第一步,社会就不会让她有机会“改正”了。

即使你有更强的意志与斗志,到头来也会有给它吃掉的危险。

涓生和子君的同居引起多少人的白眼?引起多少的议论?“我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和轻蔑的眼光”。

就连自己的朋友也是一样,“我也陆续和几个自以为忠告,其实是替我胆怯,或者竟是嫉妒的朋友绝了交”。

其实鲁迅先生又何曾不是呢,为了和许广平同居,为了他们的爱情,他们只有离开了北京,作为一个战士的鲁迅尚且要离开,涓生和子君的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社会不会给他们的爱情一个自由的空间,“恋爱是自由的”在他们那个社会里是不会出现的。

想得到真正的自由,那只有推翻这个吃人的社会,推翻一切沉滞、腐朽的制度。

子君不是什么女性解放的代表,甚至连启蒙者或觉醒者也谈不上。

生命中的一切都是为了涓生这个男人而存在,当这个男人离她而去后,她的生命便失去了全部的意义,逐步走向必然的衰亡。

正如后来涓生所说“子君当时的勇敢和无畏是因为爱”,这便是子君的人生写照,悲哀又可怜。

正是因为女性解放的不彻底,不深刻,才更加唤起人们对女性解放的呼吁。

子君这样的悲剧不应该重演,新女性应该从外到内,做一个真正的女性解放者,才是摆脱这一固定悲剧模式的唯一方法。

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总之,作为女性,作为新世纪的我们,更应该从子君的爱情悲剧中受到启示。

女性应该为自己而活,要知道自己的追求是什么,为什么而追求,不要盲目的随波逐流或是一味的追逐意识形态的东西,而忘了实际上需要什么。

女性不是什么附属品,而是个性独立的存在。

在当今物质横行的时代,女性更应该自尊,自爱,认识并肯定自己的价值,从而做一个新时代的独立女性。

可见,在社会尚未解放前封建思想的束缚下,追求个人解放必定失败。

【参考文献】:[1]鲁迅.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2] 冯奇.《论〈伤逝〉个性解放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348.[3]邵元宝.《关于《伤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4]钱谷融,吴宏聪.《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8-5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