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常用试敏药品操作规程教学教材

合集下载

常用试敏药品操作规程表---25

常用试敏药品操作规程表---25
皮内注射29ug,试敏方法及判断与青霉素G同
处理同青霉素G
同青霉素
细胞色素C
浓度:(1)划痕法7.5mg/ml (2)皮内注射法0.03 mg/ml(3)点眼法5 mg/ml取细胞色素C注射液以生理盐水稀释成0.03 mg/ml浓度比
皮内注射法:注入量0.03~0.05 mg/ml,20分钟后观察注射部位,如出现红晕或红肿,且直径大于1cm为阳性反应,禁止应用。划痕法:取细胞色素C注射液一滴,滴于前臂内侧,用针尖划痕,观察20分钟。点眼法:取细胞色素C药液5mg/ml,滴于眼结膜囊内,观察20分钟。
凡做碘造影,在用药前1-2日均需做碘过敏试验:1、口服试敏法:口服5%-10%碘化钾(钠)连续2-3日;每日三次,每次5ml,观察结果;结果判断:如有口麻、头晕、心悸、恶心、呕吐、荨麻疹等症状为阳性。2、皮内注射试敏法,用0.1 ml碘造影剂,皮内注射,20分钟后,观察结果。结果判断:如局部红肿、硬块、直径超过1cm,为阳性。3、静脉注射试敏法:用30%泛影葡胺1ml静脉缓推,5-10分钟后观察结果;结果判断:如有血压、脉搏、呼吸及面色有所改变,为阳性。
处理同青霉素G
首次必须做过敏试验
力扬
(美洛西林钠)
将力扬试敏液配制成294ug/ml,皮内射试敏量29ug.取0. 5g原装药品,加3ml生理盐水至3.4ml,则为147mg/ml;取1g原装药品,加6ml生理盐水至6.8ml,则为147mg/ml;第一次从上液中抽0.2ml,加0.8ml生理盐水,则为29.4mg/ml;第二次从第一次1ml中抽取0.1ml,加0.9ml生理盐水,则为2940ug/ml;第三次从第二次1ml中抽0.1ml,加0.9ml生理盐水,则为294ug/ml;
常用试敏药品操作规程表2

常用试敏药品操作规程

常用试敏药品操作规程

常用试敏药品操作规程常用试敏药品操作规程药品名称试敏液的要求及配制试敏方法及判断过敏反应的处理备注青霉素G 1ml皮试液含青霉素200~500U。

配制方法:以1瓶含80万U青霉素钠为例。

1、向含有80万u青霉素的密封瓶内注入生理盐水4ml,则为20万U/ml。

2、用1ml注射器吸取上液0.1ml,确定患者无青霉素过敏史,于患者前臂掌侧下段皮内注射皮试溶液0.1ml(含青霉素20~50u),20分钟后观察、判断并记录皮试结果。

【判断标准】阴性:皮丘无改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组织抢救1、立即停药,协助患者平卧,报告医生,就地抢救。

2、立即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1ml,小儿剂量酌减。

症状如不缓解,可1、初次用药,停药3天后再次使用、以及在使用过程中改用不同生产批号的制剂时,需按常规做过敏试验。

2、试敏液现配现用(以下各种药均遵守这个原则)。

加生理盐水至1ml,则为2万U/ml。

3、弃去0.9ml,余0.1ml,加生理盐水至1ml,则为2000U/ml。

4、再弃去0.9 ml,余0.1ml(或弃去0.75ml,余0.25ml)加生理盐水至1ml,则1ml内含青霉素200u(或500u)。

变,周围无红肿,无红晕、无自觉症状,无不适表现。

阳性;皮丘隆起增大,出现红晕,直径大于1cm,周围有伪足伴局部痒感,可有头晕、心慌、恶心,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

每隔半小时皮下或静脉注射该药0.5ml,直至脱离危险期。

3、给予氧气吸入,改善缺氧症状。

呼吸受抑制时,应立即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并肌肉注射尼可刹米、诺贝林等呼吸兴奋药。

有条件者可插入气管导管,借助人工呼吸机3、有青霉素类药物过敏史、青霉素皮肤试验阳性患者禁用。

4、用药时备0.1%盐酸肾上腺素等药物和氧气、吸痰器等。

注意:每次配置时,均需将试液混合均匀,以下各项药均需如此。

辅助或控制呼吸。

喉头水肿导致窒息时,应尽快施行气管切开。

4、根据医嘱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10mg或琥珀酸钠氢化可的松200~400mg加入5%~10%葡萄糖溶液500ml内静脉滴注,应用抗组胺类药物,如肌肉注射盐酸异丙嗪25~50mg或苯海拉明40mg。

常用试敏药物操作规程

常用试敏药物操作规程
2.皮内实验结果的判断
①阴性:皮丘无改变,周围无红肿,无自觉症状
②阳性:局部皮丘隆起,并出现红晕硬块,直径>1cm或红晕周围有伪足、痒感,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
3.再做一次肌注试验:
为了慎重,皮内试验经20分钟后观察,确属阴性者,再肌肉注射80万U的青霉素1支,过20分钟后,如无全身症状者,可行静脉滴注
2.参见普鲁卡因试敏方法及判断
参见青霉素G
因肌注此药,每日1次即可保持血药有效浓度24小时,且注射时不痛,适宜慢性炎症,故临床常用
常用试敏药物操作规程表
试敏液的要求及配置
试敏方法及判断
过敏反应的处理
备注
青霉素G来自要求青霉素试敏液配制成每毫升含200~500U
全国大部分地区将青霉素试敏液配置成每毫升含200U
取80万U青霉素钠,加4毫升的生理盐水融化,则每毫升含20万U
第一次1ml:从4ml溶液中取0.1ml,加0.9ml生理盐水,每毫升含2万U
1.首次用药或隔日用药或换批号者均需做过敏试验
2.出生28日之内的婴儿不须做过敏试验
3.试敏液须现配现用(以下各项药也应如此)
普青
鲁霉
卡素

(青霉素乳剂)
要求同时做两种不同药物的过敏实验
1.青霉素G试验液的试验,过敏液配置同青霉素G
2.普鲁卡因试验液的试验,试敏液配置同普鲁卡因
1.参见青霉素G试敏方法及判断
第二次1ml:从第一次1ml中取0.1ml,加0.9ml生理盐水,每毫升含2000U
第三次1ml:从第二次1ml中取0.1ml,加0.9ml生理盐水,得到每毫升含200U的试敏液
每次配置时,均需将试液混合均匀(以下各项药都这样做)
1.试敏方法:

常用试敏药品操作规程

常用试敏药品操作规程

常用试敏药品操作规程
《常用试敏药品操作规程》
一、背景介绍
试敏药品是一种常用的医疗用品,用于进行皮肤试验,以确定患者对某种物质的过敏反应。

在医疗行业中,常用的试敏药品有多种,如皮肤试敏针、皮内试敏液等。

正确地操作试敏药品对于正确诊断患者的过敏情况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规范的操作规程。

二、试敏药品操作步骤
1.选择合适的试敏药品:根据患者的过敏情况和用药史,医生应选择合适的试敏药品进行过敏测试。

2.准备工作:清洁受试者的皮肤,并使用适当的消毒剂进行消毒,准备好注射器或其他用于试敏药品注射的设备。

3.选择注射部位:一般来说,常用的注射部位是前臂的内侧,但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他部位。

4.注射药品:将试敏药品注射到患者的皮下组织中,注意避免在肌肉或静脉中注射。

5.记录注射部位和时间:在注射后,应及时记录注射的部位和时间,以便观察和记录患者的反应情况。

6.观察和记录:在注射后,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如出现异常反应应及时处理并记录。

三、注意事项
1.遵守医疗规程:医护人员在进行试敏药品操作时,应遵守相关的医疗操作规程,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患者隐私保护:在进行试敏药品操作时,应尊重患者的隐私权,确保患者的隐私信息不被泄露。

3.处理废弃物品:在试敏药品操作后,应妥善处理废弃的注射器、药品和其他相关物品,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四、结语
试敏药品的正确操作对于患者的过敏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医护人员在进行试敏药品操作时需要严格遵守规程,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常用试敏药品操作规程表讲解

常用试敏药品操作规程表讲解

常用试敏药品操作规程表汤光李大魁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关于头孢类药物皮试问题的注意事项目前,对于头孢菌素类药物是否需要进行皮肤过敏试验,在我国药品说明书和参考书中有多种描述,鉴于头孢菌素类药物自身特点,以及使用中存在严重过敏反应的可能性,经查阅相关资料,就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皮试问题,归纳如下几点注意事项,以供临床参考:1、患者对一种头孢菌素或头霉素过敏者对其他头孢菌素或头霉素也可能过敏。

患者对青霉素类、青霉素衍生物或青霉素胺过敏者也可能对头孢菌素或头霉素过敏。

青霉素过敏患者应用头孢菌素时临床发生过敏反应者约为5%~7%。

因此,对青霉素过敏患者应用本品时需谨慎,应根据患者情况充分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应用。

其中有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即刻反应者,不宜再选用头孢素菌素类。

(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5版))2、头孢菌素用前是否要做皮试,无统一规定,有的产品在说明书中规定用前皮试,应参照执行,皮试液参考浓度300μg/ml,皮试结果的判断参见青霉素皮试的规定;(引自《新编药物学》(第16版));3、如药品说明书上明文规定使用前需做皮肤过敏试验的,则必须做,如说明书上未明确规定,则需根据患者是否为过敏体质、既往药物过敏史、患者的患病严重程度等综合考虑是否进行皮肤过敏试验(引自《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专家共识》广东省药学会2008年);4、如果进行头孢类抗菌药物的皮肤过敏试验,必须使用原药配制皮试液,不能用青霉素皮试液代替,也不能用某一种头孢菌素配制成皮试液做所有头孢类抗菌药物的皮肤过敏试验,国内目前推荐的浓度为300-500μg/ml,注射量为0.1ml(引自《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专家共识》广东省药学会2008年);5、如果患者对青霉素类严重过敏,应禁用头孢类抗菌药物;如果患者对青霉素类一般过敏,可根据病情慎重地选用头孢类抗菌药物,现有的研究表明,青霉素类与一代头孢的交叉过敏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二代、三代和四代,因此,宜选用二、三、四代头孢,特别三、四代头孢更为安全(引自《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专家共识》广东省药学会2008年);6、有头孢菌素或舒巴坦过敏史者禁用头孢哌酮/舒巴坦。

常用试敏药品操作规程

常用试敏药品操作规程

常用试敏药品操作规程
1. 在进行试敏测试之前,应先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和病史,确保没有禁忌症。

2. 准备试敏药品和相关器材,包括注射器、针头、消毒液等。

3. 患者应保持舒适的姿势,皮肤应清洁干净。

4. 根据医生的指示,选择合适的试敏药品进行测试。

5. 打开试敏药品的包装,将药品注射器连接到针头上。

6. 用消毒液擦拭试敏部位,等待干燥。

7. 将试敏药品注射器插入皮肤上方的表皮层,以15度角缓慢注射。

8. 确保试敏药品完全注射到皮肤内,然后将注射器取出。

9. 观察患者的反应,包括局部红肿、瘙痒、水疱等。

10. 记录试敏结果,包括试敏药品的名称、注射部位、患者的反应等。

11. 根据试敏结果,及时向医生报告,以便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12. 清理和消毒使用过的器材,确保无菌。

注意事项:
- 在进行试敏测试时,应注意避免交叉感染,使用一次性的注射器和针头。

- 在注射试敏药品时,应注意注射的深度和角度,以确保药品注射到正确的位置。

- 在观察患者反应时,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症状变化,并及时向医生报告。

- 对于有严重过敏反应史的患者,应谨慎进行试敏测试,并在有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 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个人防护,包括佩戴手套和口罩,以避免药品接触皮肤和吸入。

以上是常用试敏药品操作规程的一般步骤和注意事项,具体操作应根据医生的指示和实际情况进行。

常用试敏药品操作规程

常用试敏药品操作规程

药物名称青霉素G试敏液旳规定及配制1ml 皮试液含青霉素200~500U。

配制措施:以1 瓶含80 万U 青霉素钠为例。

1、向具有80 万u 青霉素旳密封瓶内注入生理盐水4ml,则为20万U/ml。

2、用1ml 注射器吸取上液0. 1ml,加生理盐水至1ml,则为 2 万U/ml。

3、弃去0.9ml,余0. 1ml,加生理盐水至1ml,则为U/ml 。

4、再弃去0.9 ml,余0. 1ml (或者弃去0.75ml,余0.25ml) 加生理盐水至1ml,则1ml 内含青霉素200u (或者500u)。

试敏措施及判断拟定患者无青霉素过敏史,于患者前臂掌侧下段皮内注射皮试溶液0. 1ml ( 含青霉素20~50u) ,20 分钟后观测、判断并记录皮试成果。

【判断原则】肿,无红晕、无自觉症状,无不适体现。

晕,直径不小于1cm,周边有伪足伴局部痒感,可有头晕、心慌、恶心,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

过敏反映旳解决发生过敏性休克即将组织急救1 、即将停药,协助患者平卧,报告医生,就地急救。

2、即将皮下注射0. 1%盐酸肾上腺素1ml,小儿剂量酌减。

症状如不缓和,可每隔半小时皮下或者静脉注射该药0.5ml,直至脱离危(wei)险期。

3、予以氧气吸入,改善缺氧症状。

呼吸受节制时,应即将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并肌肉注射尼可刹米、诺贝林等呼吸兴奋药。

有条件者可插入气管导管,借助人工呼吸机辅助或者控制呼吸。

喉头水肿导致窒息时,应尽快施行气管切开。

4、根据医嘱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10mg 或者虎魄酸钠氢化可旳松200~400mg 加入 5%~10%葡萄糖溶液 500ml 内静脉滴注,应用抗组胺类药物,如肌肉注射盐酸异丙嗪25~50mg 或者苯海拉明40mg。

5、静脉滴注10%葡萄糖溶液或者平衡溶液扩大血容量。

如血压仍不回升,可按医嘱加入多巴胺或者去甲肾上腺素滴注。

备注1、初次用药,停药3 天后再次使用、以及在使用过程中改用不同生产批号旳制剂时,需按常规做过敏实验。

常用试敏药品操作规程表

常用试敏药品操作规程表

常用试敏药品操作规程表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汤光李大魁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关于头孢类药物皮试问题的注意事项文案目前,对于头孢菌素类药物是否需要进行皮肤过敏试验,在我国药品说明书和参考书中有多种描述,鉴于头孢菌素类药物自身特点,以及使用中存在严重过敏反应的可能性,经查阅相关资料,就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皮试问题,归纳如下几点注意事项,以供临床参考:1、患者对一种头孢菌素或头霉素过敏者对其他头孢菌素或头霉素也可能过敏。

患者对青霉素类、青霉素衍生物或青霉素胺过敏者也可能对头孢菌素或头霉素过敏。

青霉素过敏患者应用头孢菌素时临床发生过敏反应者约为5%~7%。

因此,对青霉素过敏患者应用本品时需谨慎,应根据患者情况充分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应用。

其中有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即刻反应者,不宜再选用头孢素菌素类。

(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5版))2、头孢菌素用前是否要做皮试,无统一规定,有的产品在说明书中规定用前皮试,应参照执行,皮试液参考浓度300μg/ml,皮试结果的判断参见青霉素皮试的规定;(引自《新编药物学》(第16版));3、如药品说明书上明文规定使用前需做皮肤过敏试验的,则必须做,如说明书上未明确规定,则需根据患者是否为过敏体质、既往药物过敏史、患者的患病严重程度等综合考虑是否进行皮肤过敏试验(引自《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专家共识》广东省药学会2008年);4、如果进行头孢类抗菌药物的皮肤过敏试验,必须使用原药配制皮试液,不能用青霉素皮试液代替,也不能用某一种头孢菌素配制成皮试液做所有头孢类抗菌药物的皮肤过敏试验,国内目前推荐的浓度为300-500μg/ml,注射量为0.1ml(引自《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专家共识》广东省药学会2008年);5、如果患者对青霉素类严重过敏,应禁用头孢类抗菌药物;如果患者对青霉素类一般过敏,可根据病情慎重地选用头孢类抗菌药物,现有的研究表明,青霉素类与一代头孢的交叉过敏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二代、三代和四代,因此,宜选用二、三、四代头孢,特别三、四代头孢更为安全(引自《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专家共识》广东省药学会2008年);6、有头孢菌素或舒巴坦过敏史者禁用头孢哌酮/舒巴坦。

常用试敏药品操作规程

常用试敏药品操作规程

常用试敏药品操作规程常用试敏药品操作规程青霉素G 1ml皮试液含青霉素200~500U。

配制方法:以1瓶含80万U青霉素钠为例。

1、向含有80万u青霉素的密封瓶内注入生理盐水4ml,则为20 万U/ml。

2、用1ml注射器吸取上液0.1ml,加生理盐水至1ml,则为2万U/ml。

3、弃去0.9ml,余0.1ml,加生理盐水至1ml,则为2000U/ml。

4、再弃去0.9 ml,余0.1ml (或弃去0.75ml,余0.25ml)加生理盐水至1ml,贝U 1ml内含青霉素200u (或500u)。

注意:每次配置时,均需将试液混合均匀,以下各项药均需如此。

确定患者无青霉素过敏史,于患者前臂掌侧下段皮内注射皮试溶液0.1ml (含青霉素20~50u ),20分钟后观察、判断并记录皮试结果。

【判断标准】阴性:皮丘无改变,周围无红肿,无红晕、无自觉症状,无不适表现。

阳性;皮丘隆起增大,出现红晕,直径大于1cm,周围有伪足伴局部痒感,可有头晕、心慌、恶心,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

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组织抢救1、立即停药,协助患者平卧,报告医生,就地抢救。

2、立即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1ml,小儿剂量酌减。

症状如不缓解,可每隔半小时皮下或静脉注射该药0.5ml,直至脱离危险期。

3、给予氧气吸入,改善缺氧症状。

呼吸受抑制时,应立即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并肌肉注射尼可刹米、诺贝林等呼吸兴奋药。

有条件者可插入气管导管,借助人工呼吸机辅助或控制呼吸。

喉头水肿导致窒息时,应尽快施行气管切开。

4、根据医嘱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 10mg或琥珀酸钠氢化可的松200 ?400mg加入5%^ 10%葡萄糖溶液500ml内静脉滴注,应用抗组胺类药物,如肌肉注射盐酸异丙嗪25?50mg或苯海拉明40mg。

5、静脉滴注10%葡萄糖溶液或平衡溶液扩充血容量。

如血压仍不回升,可按医嘱加入多巴胺或去甲肾上腺素滴注。

1、初次用药,停药3天后再次使用、以及在使用过程中改用不同生产批号的制剂时,需按常规做过敏试验。

常用试敏药品操作规程表

常用试敏药品操作规程表

常用试敏药品操作规程表页脚内容页脚内容页脚内容页脚内容页脚内容页脚内容页脚内容页脚内容页脚内容页脚内容页脚内容页脚内容页脚内容页脚内容汤光李大魁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关于头孢类药物皮试问题的注意事项目前,对于头孢菌素类药物是否需要进行皮肤过敏试验,在我国药品说明书和参考书中有多种描述,鉴于头孢菌素类药物自身特点,以及使用中存在严重过敏反应的可能性,经查阅相关资料,就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皮试问题,归纳如下几点注意事项,以供临床参考:1、患者对一种头孢菌素或头霉素过敏者对其他头孢菌素或头霉素也可能过敏。

患者对青霉素类、青霉素衍生物或青霉素胺过敏者也可能对头孢菌素或头霉素过敏。

青霉素过敏患者应用头孢菌素时临床发生过敏反应者约为5%~7%。

因此,对青霉素过敏患者应用页脚内容本品时需谨慎,应根据患者情况充分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应用。

其中有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即刻反应者,不宜再选用头孢素菌素类。

(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5版))2、头孢菌素用前是否要做皮试,无统一规定,有的产品在说明书中规定用前皮试,应参照执行,皮试液参考浓度300μg/ml,皮试结果的判断参见青霉素皮试的规定;(引自《新编药物学》(第16版));3、如药品说明书上明文规定使用前需做皮肤过敏试验的,则必须做,如说明书上未明确规定,则需根据患者是否为过敏体质、既往药物过敏史、患者的患病严重程度等综合考虑是否进行皮肤过敏试验(引自《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专家共识》广东省药学会2008年);4、如果进行头孢类抗菌药物的皮肤过敏试验,必须使用原药配制皮试液,不能用青霉素皮试液代替,也不能用某一种头孢菌素配制成皮试液做所有头孢类抗菌药物的皮肤过敏试验,国内目前推荐的浓度为300-500μg/ml,注射量为0.1ml(引自《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专家共识》广东省药学会2008年);5、如果患者对青霉素类严重过敏,应禁用头孢类抗菌药物;如果患者对青霉素类一般过敏,可根据病情慎重地选用头孢类抗菌药物,现有的研究表明,青霉素类与一代头孢的交叉过敏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二代、三代和四代,因此,宜选用二、三、四代头孢,特别三、四代头孢更为安全(引自《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专家共识》广东省药学会2008年);6、有头孢菌素或舒巴坦过敏史者禁用头孢哌酮/舒巴坦。

常用试敏药品操作规程表

常用试敏药品操作规程表
2、静脉注射试敏液的配制
取取碘造影剂30%泛影葡胺1ml为静脉注射试敏液
凡做碘造影,在用药前1-2日均需做碘过敏试验:
1、口服试敏法:口服5%-10%碘化钾(钠)连续2-3日;每日三次,每次5ml,观察结果;结果判断:如有口麻、头晕、心悸、恶心、呕吐、荨麻疹等症状为阳性。
2、皮内注射试敏法,用0.1 ml碘造影剂,皮内注射,20分钟后,观察结果。
同青霉素G
近年来大量出现非青霉素交叉过敏反应,用药后药疹出现太多,所以必须用本药试敏液,而不用青霉素G试敏液代替。
苯唑西林钠
将苯唑西林钠试敏液配制成294 ug/ml溶液。皮内试敏液剂量29 ug
1、取0.5g原装药品,加3ml生理盐水至3.4ml,则为147mg/ml.
2、第一次从上液中抽0.2 ml加0.8 ml的生理盐水,则为29.4mg/ml
结果判断:如局部红肿、硬块、直径超过1cm,为阳性。
3、静脉注射试敏法:用30%泛影葡胺1ml静脉缓推,5-10分钟后观察结果;
结果判断:如有血压、脉搏、呼吸及面色有所改变,为阳性。
1、少数病人作过敏试验为阴性,但到全量注射碘造影剂时,有出现过敏反应,应在注射前需备好急救药品。
2、如出现过敏反应,可参考青霉素过敏的处理,采取对症急救。
每ml的含量为2%,取0.1ml,加0.9ml生理盐水,即为每ml含0.2%的试敏液。
1、试敏方法:取配好的试敏液0.1 ml,皮内注射,20分钟后观察结果
2、皮内试验结果的判断:同青霉素G
同青霉素G
首次必须做过敏试验
碘化物造影剂
1、皮内注射试敏液的配制:
取碘造影剂30%泛影葡胺0.1 ml,为皮内注射试敏液。
3、观察20分钟后如局部出现红肿,直径大于1cm或局部红晕伴有小水泡者为阳性。

常用试敏操作规程表

常用试敏操作规程表

常用试敏操作规程表
《常用试敏操作规程表》
为了确保安全和有效地进行试敏操作,在实验室工作中,常用试敏操作规程表是必不可少的。

试敏操作规程包含了试敏操作的步骤、注意事项和安全措施,能够有效地指导实验人员进行操作,减少事故的发生。

常用试敏操作规程表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试验目的:明确实验的目的,确保实验人员了解所进行实验的意义和重要性。

2. 试验步骤:详细描述试敏操作的步骤,包括试剂的配制、操作流程、温度控制等。

3. 注意事项:列出试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比如避免与其他试剂混合、注意温度控制、避免直接接触试剂等。

4. 安全措施:包括使用个人防护装备、急救措施、紧急情况处理等,保障实验人员的安全。

5. 废弃物处理:指导实验人员对废弃的试剂和材料进行安全处理,避免对环境和人身造成危害。

在实验室工作中,每位实验人员都需要严格按照常用试敏操作规程表进行操作,确保实验的成功和安全。

同时,实验人员还
应该定期更新常用试敏操作规程表,以适应实验操作的变化和需要。

只有严格遵守规程,才能有效地预防实验事故的发生,保障实验人员的安全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常用试敏药品操作规程表

常用试敏药品操作规程表

常用试敏药品操作规程表汤光李大魁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关于头孢类药物皮试问题的注意事项目前,对于头孢菌素类药物是否需要进行皮肤过敏试验,在我国药品说明书和参考书中有多种描述,鉴于头孢菌素类药物自身特点,以及使用中存在严重过敏反应的可能性,经查阅相关资料,就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皮试问题,归纳如下几点注意事项,以供临床参考:1、患者对一种头孢菌素或头霉素过敏者对其他头孢菌素或头霉素也可能过敏。

患者对青霉素类、青霉素衍生物或青霉素胺过敏者也可能对头孢菌素或头霉素过敏。

青霉素过敏患者应用头孢菌素时临床发生过敏反应者约为5%~7%。

因此,对青霉素过敏患者应用本品时需谨慎,应根据患者情况充分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应用。

其中有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即刻反应者,不宜再选用头孢素菌素类。

(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5版))2、头孢菌素用前是否要做皮试,无统一规定,有的产品在说明书中规定用前皮试,应参照执行,皮试液参考浓度300μg/ml,皮试结果的判断参见青霉素皮试的规定;(引自《新编药物学》(第16版));3、如药品说明书上明文规定使用前需做皮肤过敏试验的,则必须做,如说明书上未明确规定,则需根据患者是否为过敏体质、既往药物过敏史、患者的患病严重程度等综合考虑是否进行皮肤过敏试验(引自《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专家共识》广东省药学会2008年);4、如果进行头孢类抗菌药物的皮肤过敏试验,必须使用原药配制皮试液,不能用青霉素皮试液代替,也不能用某一种头孢菌素配制成皮试液做所有头孢类抗菌药物的皮肤过敏试验,国内目前推荐的浓度为300-500μg/ml,注射量为0。

1ml(引自《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专家共识》广东省药学会2008年);5、如果患者对青霉素类严重过敏,应禁用头孢类抗菌药物;如果患者对青霉素类一般过敏,可根据病情慎重地选用头孢类抗菌药物,现有的研究表明,青霉素类与一代头孢的交叉过敏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二代、三代和四代,因此,宜选用二、三、四代头孢,特别三、四代头孢更为安全(引自《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专家共识》广东省药学会2008年);6、有头孢菌素或舒巴坦过敏史者禁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有青霉素类过敏者确有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指征时,必须在严密观察下慎用,但有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史的患者,不可选用头孢哌酮/舒巴坦。

常用试敏药品操作规程

常用试敏药品操作规程

常用试敏药品操作规程一、目的本操作规程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常用试敏药品的正确操作和使用,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提高医疗工作效率。

二、适用范围本操作规程适用于医疗机构内使用的常用试敏药品,包括但不限于皮肤试敏药品、食物试敏药品等。

三、术语定义1. 试敏药品:指用于过敏试验的药品,包括皮肤试敏药品和食物试敏药品等。

2. 过敏试验:指通过给予患者试敏药品,观察和评估其对药物或食物过敏反应的一种方法。

四、操作要求1. 药品储存a. 常用试敏药品应储存在干燥、阴凉、通风良好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b. 药品储存区域应干净整洁,避免与其他药品混淆。

c. 药品储存区域应设立明确的标识,标明试敏药品的名称、有效期等信息。

2. 药品准备a. 使用试敏药品前,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品的特性、使用方法和禁忌症等。

b. 药品使用前应检查有效期,过期的药品严禁使用。

c. 使用试敏药品前应准备好必要的设备和器材,如注射器、针头等,并进行消毒处理。

d. 药品使用前应摇匀,确保药液均匀分布。

3. 患者操作a. 在进行过敏试验前,应向患者充分解释试验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风险,并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b. 对于存在严重过敏反应风险的患者,应谨慎使用试敏药品,必要时应在有经验的医师指导下进行。

c. 过敏试验前,应清洁患者皮肤或准备食物样本。

d. 皮肤试敏药品的使用应按照规定的剂量和方法进行,避免过量使用或误用。

e. 食物试敏药品的使用应按照规定的剂量和方法进行,避免与其他食物混淆。

4. 观察和记录a. 在试敏药品使用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包括但不限于皮肤红肿、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

b. 对于出现过敏反应的患者,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并记录相关信息。

c. 对于未出现过敏反应的患者,应及时记录试验结果和观察情况,并妥善保存相关资料。

五、操作流程1. 药品储存:将试敏药品储存在干燥、阴凉、通风良好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2. 药品准备: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检查有效期,准备必要的设备和器材,并进行消毒处理。

常用试敏操作规程表

常用试敏操作规程表

常用试敏操作规程表试敏操作规程表1. 概述试敏操作是针对化学物质、药物或食物过敏的检测方法,用于确定个体对特定物质的过敏反应。

以下是一份常用的试敏操作规程表,旨在提供准确可靠的操作指导。

2. 实验前准备2.1. 实验室应具备充足的试敏试剂,包括常用的常规测试物质和特殊测试物质。

2.2. 实验室应配备必要的设备和工具,例如称量器、试剂瓶、试管、移液枪等。

2.3. 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理解试敏操作的原理和流程。

3. 试敏操作流程以下是一般的试敏操作流程,具体操作步骤可根据试验要求进行调整。

3.1. 检测前准备:3.1.1. 根据试验要求准备标准曲线所需浓度的常规测试物质溶液。

3.1.2. 将特殊测试物质按要求制备成所需浓度的溶液。

3.1.3. 检查检测设备的工作状态,确保其正常运行。

3.1.4. 清洁工作台和试验器材,准备好所需的实验用品。

3.2. 标准曲线制备:3.2.1. 进行稀释系列浓度的常规测试物质溶液,按照稀释倍数稀释。

3.2.2. 取适量的每个稀释溶液,加入相应的试剂反应。

3.2.3. 按照实验要求对每个稀释溶液进行检测,记录各个浓度下的检测结果。

3.3. 试样测定:3.3.1. 取特殊测试物质样品,根据试验需求合理调整其浓度。

3.3.2. 将试样加入试剂,进行反应。

3.3.3. 根据实验要求,通过观察变色、沉淀形成等方式判断试样是否产生过敏反应。

3.3.4. 记录实验结果,包括颜色变化、反应时间等。

3.4. 数据处理:3.4.1. 将标准曲线的浓度和相应的检测结果绘制成图表。

3.4.2. 根据试样的反应情况,在标准曲线上找出相应的浓度。

3.4.3. 根据实验原理,判断试样的过敏程度。

4. 安全注意事项4.1. 操作人员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品,包括实验手套、口罩和实验服。

4.2. 避免直接接触试剂和试样,尽量使用工具和设备进行操作。

4.3. 工作台面和实验器材应定期清洁,防止交叉污染。

常用试敏药品操作规程表敏药品操作规程

常用试敏药品操作规程表敏药品操作规程
2、尚可见药疹、药物热等过敏反应。少数人可发生白色念珠菌继发感染。
头孢菌素类
(先锋霉素类)
头孢唑啉钠
头孢拉丁
头孢唑肟钠
头孢匹罗
头孢呋辛钠
头孢曲松钠
头孢吡肟钠
头孢哌酮-舒巴坦钠
皮试药液配制:以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稀释成500 ug/ml.
皮内试验参照青霉素类的试验方法,抽取01 ml(含50 ug)做皮内注射,必要时用生理盐水做空白对照试验。
2、如出现过敏反应,可参考青霉素过敏的处理,采取对症急救。
为慎重起见,在未做静脉注射试验前,应先做皮内试验,如皮内试验为阴性,在做静脉试验,如果静脉试验为阴性,再做全量静脉给药。
3、观察20分钟后如局部出现红肿,直径大于1cm或局部红晕伴有小水泡者为阳性。
过敏反应一旦发生,必须就地抢救,立即给病人肌肉0.1%肾上腺素0.5 ml,必要时以5%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钠注射液稀释作静脉注射,临床表现无改善者,半小时重复一次。心跳停止者,肾上腺素可作心内注射。同时静脉滴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并补充血容量;血压持久不升者给予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有呼吸困难者予以氧气吸入或人工呼吸,喉头水肿明显者,应及时作气管切开。
4、取2000u/ml溶液0.25 ml加生理盐水1ml,成为500u/ml溶液.
注意:每次配制时,均需将试液混合均匀,以下各项药均需如此。
试敏方法1、取75%酒精消毒前臂屈侧腕关节上约6.6cm处皮肤。
2、抽取皮试液0.1/ml(含青霉素50u),作皮内注射成一皮丘(小儿注射0.02-0.03 ml)
常用试敏药品操作规程表
药品名称
试敏液的要求及配制
试敏方法及判断
过敏反应的处理
备注
青霉素G
青霉素皮肤试验溶液配置步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试敏药品操作规程
MgO对水泥熟料煅烧的影响
水泥熟料主要成份是CaO、SiO
2、Al
2
O
3
、Fe
2
O
3
等四种化合物,次要成份为MgO、R
2
O、SO
3
等化合物,而其中MgO含量允许达到5%,是次要成
份中含量最多的一种。

通常人们认为MgO影响水泥产品的安定性,规定了限制值,但实际上MgO在一定程度影响着熟料的煅烧,这种情况往往被忽视。

现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及工厂生产实践,讨论MgO对熟料煅烧及其产品性能的影响,供有关技术人员参考。

1、水泥原料中的MgO
水泥生产中,生料中的MgO主要来源于石灰石中的镁质矿物,这些矿物主要以硅酸镁、白云石、菱镁矿、铁白云石等不同类型存在。

当石灰石中MgO以硅酸镁形式存在时,可获得均匀分布和细小(1~5μm)的方镁石晶体,而以白云石或菱镁矿形式存在时,易生成粗大(25~30μm)的方镁石晶体。

我院曾对不同年代所形成的石灰石中MgO含量对熟料强度的影响进行了测试,发现石灰石中MgO的含量对熟料强度有一定的
影响,总的趋势是石灰石中MgO含量越高,则熟料强度越低。

根据试验研究,镁质矿物中MgCO
3的分解温度为660~700℃,白云石Mg(CO
3

2的分解温度为800℃,而石灰石中CaCO
3
分解温度接近900℃。

在水泥熟料生产过程中,MgO较CaO先形成。

2、MgO对熟料煅烧的影响
熟料煅烧时,约有2%的MgO和熟料矿物结合成固熔体,此类固熔体甚多,例如CaO·MgO·SiO
2、2CaO·MgO·SiO
2
、2CaO·MgO·2SiO
2

3CaO·MgO·2SiO、7CaO·MgO·2Al
2O
3
、3CaO·MgO·2Al
2
O
3
、MgO·Al
2
O
3
、MgO·Fe
2
O
3
以及C
3
MS
2
等,此类化合物的稳定温度在1200~1350℃,
同时它还可能含有一些微量元素。

在温度超过1400℃以上时,MgO的化合物会分解,且从熔融物中结晶出来。

当熟料中含有少量细小方镁石晶格的MgO时,它能降低熟料液相生成温度,增加液相数量,降低液相粘度,增加液相表面张力,有利于熟料形成和结粒,也有利于C
3
S的生成,还能改善熟料色泽。

粗大方镁石晶体的MgO超过2%时,则易形成方镁石晶体,导致熟料安定性不良。

而当氧化镁含量过高时,则易生成大块、结圈和结厚窑皮,以及表面呈液相的熟料颗粒,此类熟料易损坏篦冷机篦板。

3、MgO对熟料结粒的影响
3.1 影响熟料结粒的因素
窑内熟料颗粒是在液相(有些资料称熔体)作用下形成的,液相在晶体外形成毛细管桥。

液相毛细管桥起到两个作用:一是使颗粒结合在一
起,另一作用是作为中间介质,使CaO和C
2S在熔融态内扩散生成C
3
S,颗粒的强度取决于毛细管桥的强度,桥的强度即连接颗粒的力随液
相表面张力和颗粒直径的降低而增加。

毛细管桥的数量又和颗粒直径的平方根成反比。

要结好粒,必须有足够的液相,并要求颗粒在液相内分布均匀,形成较高的表面张力,较低的液相粘度,适宜的结粒时间和温度等。

3.2 MgO对液相性质的影响
3.2.1 液相量
熟料液相量太少不易结粒,太多易结成致密的大块熟料。

液相量与液相中所含的Al
2O
3
、Fe
2
O
3
、K
2
O、Na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