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分析小说的情节2020
2020高考语文复习 —小说阅读之情节结构讲义
高考—小说阅读之情节结构讲义一、情节的概念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具有内在因果联系的人物活动及其形成的事件的进展过程,由一组或一组以上能显示人物行动、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的具体事件和矛盾冲突构成,是塑造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它以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为依据,经作家的集中、概括并加以组织、结构而成,事件的因果关系亦更加突出。
它是小说中最具体可感的部分,是小说叙事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整体感知小说的起点,更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
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主题服务的。
二、情节的叙述方式1.叙述方式顺叙:按照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展开情节。
顺叙可以使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先将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者结局交代出来,再按照顺序叙述故事。
这样容易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暂时中断正在叙述的事件,插入与该事件或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
这样可以对小说的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构成必要的补充,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
补叙:在行文中用一小段话对故事前面已经交代过的人或事件进行补充交代,这样追加的内容一般没有情节,也不需要有过渡,但可以使故事内容更加完整。
平叙:平行地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同时发生的事,这样可以使故事发展的头绪更加清楚,照应更加得体,但要交代清楚事件的始末时间等。
插叙与补叙的区别①从内容上看,插叙是作者为事件发展提供背景材料,如果将这个材料删去,原有的故事情节仍旧保持相对的独立性,线索仍旧清楚明朗,读者不会产生疑问;而补叙是与全文中心事件密切相关的,是情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将这个片段删去,读者会产生疑问或歧义。
②从形式上看,插叙内容的前后有简明扼要的过渡性文字,使之与中心事件衔接自然,一般被安排在篇中,而不在篇末;补叙无须过渡性文字,它一般被置于事件出现结果之后,交代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因此它可以被安排在篇末。
考点10 文学类文本阅读—分析鉴赏小说的情节(限时检测)(原卷板)
考点10 文学类文本阅读—分析鉴赏小说的情节(测)【限时检测1】时间:15分钟实际答题时间:分数:13分实际得分:一、【2020·河南省高三其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3分)父与子高军①父亲监督他洗手这件事是从他第一天去上班开始的。
②大学毕业后,他被选调到局里工作,父亲紧绷的脸上有种掩饰不住的高兴流露出来,可以看出那是处在一种努力抑制的状态中。
作为男人,作为一个平时并不善于和儿子交流的人,父亲是不善于表达出来自豪的。
儿子觉得自己这一代人,对到哪里去上班干什么工作等并不怎么当作很重要的一件事儿。
他觉得父亲这么当回事儿没有太大的必要,甚至显得有些可笑。
不过,他也体会到了父亲在儿子有了归宿后的那种轻松和释然,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③他提着行李走出了家门,这些年显得越来越木讷的父亲在后面跟着他,父亲平常是不会送自己出门的,在他的记忆里这种情况从来就没有过。
④“回来,”他已经走出大门口接近二十步了,父亲在后面又叫住了他,“再回家一趟,还有个事儿。
”⑤父亲的神情显得太正儿八经了,他停下脚步,慢慢地放下了行李,转过身来。
⑥父亲有些拿捏不住的样子,在前头带路把他又领进了家门。
哗的一声,父亲往脸盆里舀上了一舀子清水,带着不容置疑的口气指着波纹颤动的盆对他说:“洗洗手,把手洗干净,光光鲜鲜地上班去。
”⑦他心中涌起一些怨气,敢情就是这么点小事儿啊,他摊开双手:“爸,我刚才洗过了啊。
”⑧“不费多少事儿,就是洗一洗,干干净净地端公家的饭碗去。
”父亲的手还是硬硬地指着脸盆和里面的清水。
⑨他猛然记起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在外面疯玩,经常弄得灰头土脸的,手上当然也干净不了多少,父亲看到了总是说他:“怎么能弄成这个样子,赶紧去把手洗干净好吃饭。
”当他洗了以后,父亲还会紧跟上话来:“玩也罢,干活也罢,只要好好注意,完全可以让自己的手尽量保持干净。
”他听完也就听完了,下次还是这个样子。
但父亲也很有耐心,还是像先前那样要求他。
小说的情节结构
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②戛然而止、留下空白 式。这样的结尾能够让读者充分地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再 创造。③补叙式。这种结尾常有对上文情节的呼应和解释悬 念的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④卒章显志 式。这种结尾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用。⑤令人感 伤式。这种结尾,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 人物性格上看,能很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从 表现效果上看,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⑥大团圆 式。这种结尾,从表现效果上看,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 空间,耐人寻味;从读者的感情体验上看,与主人公、作者 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 看,能凸显出美好的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 起读者的共鸣。
• 霍夫曼大吃一惊,只得举起双手,一任挎在腰 间的手枪被抽走,等转头一看顿时又气又羞, 原来,刚才顶着自己的并不是枪,仅仅是一柄 铲子,而俘虏他的人竟是贝尔蒂——他的房东。
• 德国军队占领巴黎后,霍夫曼就住在贝尔蒂家。他对 贝尔蒂一家还算客气,不过,那更是一种骨子里的轻 蔑。此刻,望着霍夫曼疑惑不解的样子,贝尔蒂自豪 地说:“我们起义了,全城都解放了,现在,我要把 你押送到战俘营里。”
小说开头常用的两种方式:①悬念式。在作品开头提出疑问, 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 下文,并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阅读下去;或者突出人物 形象,揭示小说主题。②写景式。作用主要是交代故事发生 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 (2)小说中间段(情节)的作用 这一作用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考虑:①考虑某个情节与全文 中相关情节的关系。主要是照应和伏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 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伏笔能使小说情节曲折,结构紧凑, 构思精巧,前后呼应。②考虑情节与主题的关系。如《骆驼 祥
小说的情节结构
第三人称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相对 第三人称 自由。它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 (全知视角) 告诉读者;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
发生的事情。中国传统小说大多采用全知视角。
考点4 叙述方式
类别
释义
特点
顺叙 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不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
一般来说,恰当地设置小说的线索,一可使小说结构清晰,情节集中, 二可通过线索巧妙安排结构,揭示主题。 在分析小说的线索时,尤其要注
意双线结构的小说。在小说中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导致,呈现出 来的线索就叫做明线,而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 线索就叫做暗线。小说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而暗线则 能够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 事情节的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明暗交织的双线必 须由一个共同点来连接,如鲁迅的小说《药》中“华家故事”和“夏家故 事”的连接点就是“药”。
倒叙
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 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如《祝福》
(1)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2)避免了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
中把祥林嫂的悲剧结局放在开头。
插叙
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 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一 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叙 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 写。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开头对 李小二和林冲渊源的介绍,很好地为 后文李小二报恩的情节做了铺垫。
襄阳四中2020届高三高考复 届高三语文组 韩斌
考点1 小说的开头和结尾 小说的开头:
(1)悬念式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 或结尾处回答。作用是: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 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引出下文的情节;突出人物 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 准是有人诬陷了约瑟夫·K,因为在一个晴朗的早晨, 他无缘无故地被捕了。——卡夫卡《审判》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 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卡夫卡 《变形记》
2020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苏教版现代文阅读之小说阅读作业Word版含答案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现代文阅读之小说阅读作业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0分)与一只狐狸的博弈祖克慰①1981年的初冬,下过一场大雪,村里出了一桩怪事。
一只狐狸,火一样的狐狸,在村子里出没。
火狐额头上有一片白色的毛,村里人说:“那是妖狐。
”②那只狐狸出现在谁家,谁家就要出点事。
狐狸最先出现在老张家,傍晚时分,刚刚点上的煤油灯被狐狸撞翻,张家的三间草房眨眼间被烧个精光。
两天后,狐狸又去了乔家,乔家老太太在院子里晒太阳,看见狐狸一溜火红,眼一黑,蹬蹬腿,没了气。
③乔老太有个孙子,叫乔顺风,是村里有名的猎手,玩土枪,百发百中。
奶奶的死让乔顺风很悲痛,站在奶奶的棺材前,抹着眼泪说:奶奶,等我逮到那只狐狸,一定到您的坟前,用狐狸的血祭奠您。
④乔老太死后,白额火狐像隐了身,没了影踪。
村庄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人们逐渐淡忘了那只妖狐,只有乔顺风没有忘记。
⑤张家的张九说,村子出事之前,多次看到那只狐狸在村后紧靠河边的一个小山洞里出没。
那个狐狸洞,后来乔顺风和张九去过,看那洞口,有动物出没的痕迹,乔顺风对着洞口闻了闻,就让张九点燃麦秸熏洞,他掂支枪封着洞口,只要狐狸出来,必死无疑。
可熏了半天,连一只老鼠也没熏出来。
⑥乔顺风没有找到狐狸,狐狸却回到了村子里,在村东边刘家拖走了一只鸡,一晃就没有了影子。
刘哈巴说:像一溜火,哧溜就进了树林。
人们跑过去时,啥也没看见,只有那些稀稀疏疏的槐树。
但乔顺风不愧是个好猎手,没过几天就找到了那只狐狸。
⑦原来,它就在一棵大槐树的洞穴内,洞口在树根下,被落叶覆盖着。
他在那里瞄了两天,狐狸终于从树下钻了出来。
他端起枪刚要开火,正在奔跑的狐狸突然转过身站在那里,看着他手中的枪,脸上带着绝望的表情。
⑧乔顺风看着狐狸,额头正中有一个白色的圆点。
妖狐,乔顺风一慌神枪就响了。
随着枪声,狐狸倒下了,在地上翻了几个滚,一动不动。
乔顺风走过去,刚要弯腰去捡,躺在地上的狐狸忽然一个翻身跃起,从他的胯下蹿了出去。
《小说情节复习》课堂课件PPT(29张)-优秀课件
情节安排的特点 1.贯穿全文的线索:事、物、人、情、时间、空间。 2.就全文看:(1)一波三折式(2)欲扬先抑式 (3)倒叙式 3.就开头结尾看:(4)首尾呼应式 4.就开头看: (5)设疑法(悬念法)(6)写景法 5.就结局看: (7)出人意料的结局(欧·亨利式的结尾) (8)令人伤感的悲剧的结局(悲剧式结局) (9)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的结局(喜剧式结局) (10)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的结局
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
悦之感。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读者或效果角度)
B.主题上,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反 映出人类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10)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结局
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二)情节作用题 常见提问方式: ①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②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三)情节探究题
• 2013新课标卷⑷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 的影子表演,后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现实生 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 谈谈你的看法?(8分)
•
《小说情节复习 》 课堂课件PPT (29张)-精品课件ppt(完美版)
• ⑵故事较复杂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 交错,注意把握住事件涉及的对象,从同 一角度概述,做到前后贯通。
情节概括题知识储备
赏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安排
• 1.小说的情节结构 一般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 2.情节安排的基本手法 • 叙述的人称——第一、二、三人称(我你他) • 叙述的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A.情节安排上,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 波澜。
B.技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 又
板块二 学案9 分析故事情节——梳理文脉,把握作用
学案9分析故事情节——梳理文脉,把握作用复习任务 1.梳理故事情节,读懂其中包含的社会和哲理意义。
2.掌握情节知识,能够分析情节特点和作用。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4 九省联考《牵手》小说直至最后才交待刘主任是个盲人,但前文已有多处细节予以暗示,请找出相关细节。
(5分)伏笔(情节技巧)①情节考点属于轮考点。
②考查角度有整体与局部两种。
整体重点考情节安排与线索,局部重点放在结局上。
③无论考查哪种角度,都重在作用、效果的分析。
2020 全国Ⅰ卷《越野滑雪》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
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6分)情节安排及其效果浙江卷《雪》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6分)结构技巧2017 全国Ⅰ卷《天嚣》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5分)线索作用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6分)结尾作用活动一借助教材,理解情节知识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具有内在因果联系的人物活动及其形成的事件的进展过程,由一组或一组以上能显示人物行动、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的具体事件和矛盾冲突构成,是塑造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
它以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为依据,经作家的集中、概括并加以组织、结构而成,事件的因果关系亦更加突出。
情节是小说中最具体可感的部分,是小说叙事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理清情节线索明线: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
暗线:由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暗线能够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揭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的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的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主线:以主人公为线索。
学考文学类阅读——小说阅读复习ppt
第二部分 题型剖析
命题角度一:情节
小说的情节:在小说提供的特定环境中,由于人物
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 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
题型:
1.情节概括类; 2.情节手法类(情节安排的好处或合理性等); 3.情节作用类(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知识储备:
1、情节的运行方式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二)情节作用题 常见提问方式:①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
起到什么作用?②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 么作用?
典型例题:2012年江西卷《报复》 12.小说开头写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有哪些作 用?(2分)
4.情节叙述顺序
• 顺叙(使事情来龙去脉清晰)
• 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 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 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 插叙(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 使主题更加鲜明)
• 补叙(增强文章的审美效果)
(一)概括小说情节
常见提问方式: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
主观简答题,分值为25分。 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
论点力求深刻,不要面面俱到,只求一点深入。
命 3.考题特点。(1)问题设计侧重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 B、发展:矛盾冲突逐步展开,逐步激化,达到高潮前的这段过程
环境:指文艺作品中典型人物所生活的、形成其性格并驱使其行动的特定社会环境,即主人公和周围人物所形成和辐射出来的具体关 系。
3、环境、情节、人物和主题之间的关系 二、概括作品主题的途径:
2020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最全答题模板
2020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最全答题模板把握小说情节,赏析人物形象考点一:把握小说情节小说情节是在小说提供的特定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
在情节方面设置的题型通常有:1.概述情节;2.对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题型一:概述情节常见提问方式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解答思路1.理清小说的结构可以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划分文章结构。
2.寻找小说中的线索小说中的线索有事物线索,有对比冲突线索,还有人物线索、情感变化线索等。
3.抓住小说中的场面常用答题模式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文中没有涉及的除外,但‘何人’‘做何事’不能省)”的格式加以概括,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概括为一件事。
题型二:对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小说对故事情节的叙述,有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
顺叙,也称正叙。
顺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先发生的先说,后发生的后说,很讲究“先来后到”的原则。
用这种方法进行叙述,好处是事件由头到尾,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文章显得条理清楚。
倒叙,把故事的结尾或其中某一重要部分提前,作为作品的开始,作品的主体部分还是顺序故事情节。
《祝福》是采用倒叙方法的一个范例:在序幕之后,首先交代了已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在新旧交替的年关寂然死去的消息,这是本文主人公的悲惨结局,接着引起“我”对祥林嫂“半生事迹的片断”的追忆,展开对悲剧主体部分的描述。
本文使用倒叙有以下作用:①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吸引力。
②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而且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突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2020高考语文浙江专版小说阅读小说情节、结构的概括与分析
对点聚焦练2 小说情节、结构的概括与分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0分)流光似水[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圣诞节一到,孩子们又提出了买一条手划艇的要求。
“行,”爸爸说,“等咱们回到卡塔赫就买。
”但九岁的托托和七岁的乔尔比父母想象的执拗得多。
“不,”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们现在就要,在这儿就要。
”“可是,”妈妈开口了,“要想在这儿航海,你们只能打开浴室喷头放水了。
”她和丈夫的话都没有错。
他们在西印度卡塔吉娜的家有个带海湾船坞的院子,还有一个可容两艘大游艇的棚舍。
而在马德里,他们全家挤在卡斯特拉纳街47号的五楼公寓里。
可是他俩曾经答应孩子们,如果他们得了全班第一,就送他们一艘有六分仪和罗盘针的划艇,孩子们做到了。
于是爸爸把这些都买来,那是一艘漂亮的铝艇,吃水线有一道金色条纹。
“小艇在车库里。
”午饭时爸爸说,“问题是车库也没多大地方了,而且没法拿上来,走电梯或者楼梯都不行”。
可是第二个礼拜六下午,孩子们请同学帮忙把小艇搬上楼梯,好不容易才搬到女佣房。
爸爸说:“恭喜!现在呢?”男孩子们说:“没怎么样啊,我们只是要把小艇放在房间里,现在已经放进来啦。
”又一个礼拜三...。
爸爸妈妈照例看电影去了。
孩子们成了家里的大王兼主子,他们关上门窗,打破客厅里一个亮着的灯泡。
一股清凉如水的金光流泻出来,他们任由它流到近三尺深;于是关掉电门,拿出划艇,就在屋内的小岛之间随意航行。
这次神奇的冒险是我参加一期家用品诗歌研讨会,说了几句玩笑话的结果。
托托问我为什么一碰开关灯就会亮,我没有勇气多思考。
“光就像水,你一扭开龙头,它就出来了。
”我说。
于是他们每礼拜三晚上继续行船,学习使用六分仪和罗盘针,等他们的父母看完电影回家,总发现他们在干干的陆地睡得像天使。
几个月后,他们渴望走更远,就要求全套的潜水装,包括面具鳍状肢、氧气和压缩空气枪。
父亲说:“你们把一艘不能用的划艇放在女佣房间已经够糟了。
现在你们还要潜水装备,岂不更糟糕。
现代文阅读之小说情节分析
(2)参考答案:①第三章写端午节的风俗活动,为翠翠回忆两年前的
标 端午节埋下伏笔;②第四章具体追述了两年前第一个端午节,翠翠 答 在河边看龙舟,巧遇二老傩送时的情形;③第五章照应第四章,补 分 叙上一年端午节翠翠和外祖父看竞渡时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进一 析 步交代了二老的消息;④第六章回到现在,写爷爷和翠翠的对话,
引起读者的思考(兴趣) 引出下文……的情节 突出人物……形象 揭示小说的主题
③ 写景法: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 人物心情,奠定情感基调。(2011年江西《晚秋》)
小说的结尾
1.出人意料的结局。 好处:①从情节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 然生出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 与前文的伏笔(铺垫)或者标题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 理之中。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欧·亨利式结尾。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山楂树之恋》。
“扬”是主体,先在“抑”上着笔,突然一转归于“扬”。 或者相反。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造成鲜明对比,使读者 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 (《笑傲江湖》岳不群和令狐冲) (10)双线结构。
①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鲁迅《药》 2015年全国乙《马兰花》 秦俑《化妆》
②双主线: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失街亭》 余华《两个人的历史》
此外,还要注意: 1、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
物、人、情、时间、空间。 2、情节的发展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答题思路:按顺序归纳情节,再指出性
格 3、情节的发展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答题思路:先归纳情节,后点出主题。
返回
题型一 情节概括题
一、什么是情节概括 [理在书中]
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考点总结及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考点总结及练习题小说阅读中考考点总结(一)考点一:揣摩人物形象1、题型有:(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3)、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2、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物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3、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
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二)考点二:注意环境描写1、题型有:描写了怎样的环境?这样描写起了怎样的作用?2、解题思路: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1)、烘托人物的心情;(2)、烘托周围的气氛;(3)、推动情节的进一步发展;(4)、暗示社会环境;(5)、突出主题)】,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3、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4、题型有:(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5、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1、创造悬念,引人入胜;2、前后照应;3、侧面衬托、埋下伏笔;4、总结上文、点明题意;5、线索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6、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为下文……埋下伏笔;与文中……相照应,突出了……,点明了……(三)考点三:把握故事情节1、情节安排评价: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作用:制造悬念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四)考点四:概括主题内容1、题型有: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小说阅读之情节(附思维导图+教材经典课文示例解析)
小说情节知识清单一、情节结构(一)单线结构1.顺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示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如何展开的2.倒叙:将小说的高潮或结尾部分前置示例:《祝福》在结构上采用什么记叙顺序?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3.插叙:在叙述故事中插入其他故事示例:分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中“林教头沧州遇故旧”的叙述方式及作用。
4.补叙:补充与之相关的事情示例:《水浒传》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纲》一节,叙述在黄泥岗松林内七个贩枣的客商劫走了生辰纲,作者使用什么叙述方式解释“同一桶酒,贩枣客商喝得,为什么杨志等人就喝不得?”并分析其妙处。
答案:插叙,造成叙事的波澜,也让读者在惊异与顿悟的情感呈现中感受到作品的艺术魅力。
5.平叙:同时叙述同一时间发生在不同地点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故事,又叫“分叙”示例:在《水浒传》,《林海雪原》,《烈火金刚》,《铁道游击队》等长篇小说中都有精采的运用。
(提示:一般地说,平叙也只有在写较长的文章时才用得上)(二)复线结构1.明线与暗线:明线叙故事,暗线写主题示例:分析鲁迅小说《药》的明线和暗线,并提炼主题鲁迅写的小说《药》就是如此。
故事的明线是:清末年间,华老栓的儿子小栓得了痨病,人们说此病吃了血馒头就好了,所以老栓等到一天清早衙门杀人,就拿着洋钱去买用囚犯血染的馒头,并匆匆拿回家给小栓吃。
此文暗线是:老栓去取血馒头那天清早,被杀的囚犯是革命者夏瑜,小栓就是吃的他的血馒头,但这剂“药”并没把小栓的病治好。
小栓最终还是被痨病夺去了生命。
作者就将这明暗两线交*,结成双环连套——在本文结局的坟场上,让小栓的墓和夏瑜的墓错落地挨在一起,小栓的母亲、夏瑜的母亲又都在给儿子上坟、烧纸……《药》的主题:“愚昧的群众享用革命者的鲜血,不是医治病苦的良药;资产阶级脱离群众的革命,不是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
”就自然而然地从坟地里奔出来了。
2.蒙太奇结构:镜头组合,立体感,省去交代与过渡示例:先秦作品《弾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肉”字)”使用了什么叙事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案:使用了蒙太奇手法,四个词,就是四个镜头,四个镜头组合起来,就形成一幅完整的古代原始人类劳动狩猎的画面,真实的再现了古代人类的劳动过程。
小说的情节分析
小说的情节分析小说是一种以故事情节为核心的文学作品,通过刻画人物、事件和环境等要素,描绘了一个独特的故事世界。
情节是小说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负责串联整个故事,引发读者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本文将对小说的情节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引子和背景描写在小说开始时,通常会有一个引子,用以引入读者进入故事世界。
引子的目的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他们对故事产生兴趣。
同时,通过背景描写,读者可以了解故事的时间、地点和背景等信息,为后续的情节发展做好铺垫。
二、引发冲突的事件在引子之后,小说还需要有引发冲突的事件。
这个事件通常是故事的关键点,它会给主角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冲突的引发,故事才会有发展的动力,读者也会对故事的走向产生好奇心。
三、角色关系的发展小说的情节还包括了角色关系的发展。
主角与其他角色之间的互动往往会推动故事的进展。
这些互动可以表现为友情、爱情、家庭关系等,通过角色之间的冲突和合作,故事才会更加丰富和有趣。
四、高潮和转折点在故事的发展中,会存在一些高潮和转折点,这些点会给故事带来戏剧性的转折。
高潮通常是故事中最紧张和激动的部分,它让读者更加投入到情节中,忍不住想要了解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而转折点则是改变故事发展方向的重要节点,它使故事的走向更加出人意料。
五、故事的解决和结局在情节分析中,还需要对小说的结尾进行分析。
故事的解决和结局是整个情节发展的结果,读者可以从中看到主角的成长和变化。
结局可以是喜剧性的,也可以是悲剧性的,但无论如何,它都应该与前文相呼应,符合故事整体的氛围和风格。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小说的情节是一个众多细节组成的完整系统。
它负责串联故事的开始、发展和结局,通过独特而连贯的情节线索,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共鸣和思考。
因此,在阅读和分析小说时,我们应该关注情节的各个方面,理解其中的内在联系,以更好地欣赏和体味小说的魅力。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答题模板
2020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最全答题模板把握小说情节,赏析人物形象考点一:把握小说情节小说情节是在小说提供的特定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
在情节方面设置的题型通常有:1.概述情节;2.对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题型一:概述情节常见提问方式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解答思路1.理清小说的结构可以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划分文章结构。
2.寻找小说中的线索小说中的线索有事物线索,有对比冲突线索,还有人物线索、情感变化线索等。
3.抓住小说中的场面常用答题模式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文中没有涉及的除外,但‘何人’‘做何事’不能省)”的格式加以概括,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概括为一件事。
题型二:对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小说对故事情节的叙述,有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
顺叙,也称正叙。
顺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先发生的先说,后发生的后说,很讲究“先来后到”的原则。
用这种方法进行叙述,好处是事件由头到尾,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文章显得条理清楚。
倒叙,把故事的结尾或其中某一重要部分提前,作为作品的开始,作品的主体部分还是顺序故事情节。
《祝福》是采用倒叙方法的一个范例:在序幕之后,首先交代了已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在新旧交替的年关寂然死去的消息,这是本文主人公的悲惨结局,接着引起“我”对祥林嫂“半生事迹的片断”的追忆,展开对悲剧主体部分的描述。
本文使用倒叙有以下作用:①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吸引力。
②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而且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突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小说阅读之情节(知识点)
⼩说阅读之情节(知识点)2020年⾼考语⽂⼩说阅读之⼩说情节情节是⼩说的核⼼部分,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章的起点。
命题者在为⼩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情节为出发点,从整体上设置理解⽂章内容的试题。
⾼考考查情节的题型有3种:情节概括梳理题、情节⼿法题、情节作⽤题。
⼀、梳理概括情节“情节梳理概括”就是要求考⽣能够按照⼀定的顺序梳理情节,并⽤简要的语⾔加以概括表述。
⾼考考查这⼀考点的试题往往⽴⾜全⽂设题,考查全⽂的故事情节的梳理。
这种试题分为明考型(题⼲直接明确概括情节或梳理情节、脉络)和暗考型(题⼲要求概括⼈物的⼼理变化、态度变化、情感变化等)两种。
【考试题型】明考型:这类题⽬的题⼲中往往有“概括”、“梳理”等作答动词和“情节”“脉络”等表答题⽅向的名词。
⽐如说“请围绕主⼈公梳理⽂章的基本情节”“请⽤简明的语⾔梳理这篇⼩说的脉络”。
暗考型:题⼲不是明确要求概括或梳理情节、脉络,⽽是要求概括⼈物的⼼理变化、态度变化、情感变化等。
这类题⽬实际上也属于情节梳理题,只是答题⽅向不同。
例如“请⽤简洁的⽂字写出⼩说中XX的态度的变化过程。
”【答题⽅法】1.结构连贯法:厘清⼩说的结构层次,按⼩说的叙述顺序、情节发展中“开端、发展、⾼潮、结局”的结构脉络梳理。
2.场⾯连贯法:⼩说中的场⾯是⼈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有些⼩说中⼀个场⾯就可以梳理为⼀个情节。
3.线索连贯法:线索是串联⼩说⼈物、事件的⼈、事、物、感情、时间或地点等,勾画关联线索的语句。
抓住线索,就可以围绕线索概括出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内容。
4.细节连贯法:围绕⼈物活动,深⼊阅读⽂本内容,抓住对情节推进或⼈物活动、⼼理具有表现⼒的细节,勾画关键词句进⾏提炼、概括。
【答题步骤】第⼀步,审题⼲,明⽅向。
即根据题⼲中的关键词判断题⽬是明考型还是暗考型,从⽽确定答题的⽅向。
第⼆步,依内容,理层次。
即根据⼩说⽂本的具体内容,或采⽤结构连贯法,或采⽤场⾯连贯法,或采⽤线索连贯法,或采⽤细节连贯法,划分段落,理清层次结构。
2020年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考点一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考点一把握线索,梳理情节,赏析构思技巧及作用一、梳理情节,分析线索及思路文本展示一典例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题目。
(20分)枪口下的人格徐树建①这是1944年的8月,德国人占领下的巴黎。
在一家咖啡馆里,一名叫霍夫曼的德国少校脑后忽然被顶上一件冰凉的东西,随即有人大声命令道:“霍夫曼少校,举起你的手来。
”②霍夫曼大吃一惊,只得举起双手,一任挎在腰间的手枪被抽走,等转头一看顿时又气又羞,原来,刚才顶着自己的并不是枪,仅仅是一柄铲子,而俘虏他的人竟是贝尔蒂——他的房东。
③德国军队占领巴黎后,霍夫曼就住在贝尔蒂家。
他对贝尔蒂一家还算客气,不过,那更是一种骨子里的轻蔑。
此刻,望着霍夫曼疑惑不解的样子,贝尔蒂自豪地说:“我们起义了,全城都解放了,现在,我要把你押送到战俘营里。
”④于是霍夫曼不得不在前面走。
这时贝尔蒂的邻居迈尔迎面过来,冲上前对着霍夫曼就是一口黏痰。
霍夫曼不动声色地擦掉脸上的黏痰,然后傲慢地说:“先生,你太没有风度了。
作为一名有尊严的帝国军人,我鄙视你。
”迈尔听了暴跳如雷,挥舞着拳头要上前揍他,更有几个围观的人大叫起来:“扒了他的衣裳,用石块砸死这个德国佬。
”⑤贝尔蒂死命拉住迈尔,又对众人说:“他是一个俘虏,理应得到应有的尊重,还是让法律来审判他吧。
”霍夫曼听了。
对贝尔蒂微微弯腰,说:“谢谢。
”⑥贝尔蒂呵斥道:“收起你那一套吧。
你一个双手沾满无辜者鲜血的刽子手,有何风度、尊严可言?”⑦霍夫曼被关进了战俘营。
谁知刚过去几个小时,这座城市又被德军重新占领,然后,大伙像猪羊一样全被赶到广场上。
⑧霍夫曼和其他俘虏自然得到了解救,他们趾高气扬地走到大伙面前,挨个指认几个小时前俘虏他们的人。
⑨只要他们一指认出谁,那人就会被粗暴地强拉出来当众杀死。
⑩一会儿轮到霍夫曼指认了,他一双狼似的眼睛从一张张惊慌失措的脸上扫过。
没有人能忍受他的目光,大家不得不低下头,只有一双眼睛避也不避,那人正是贝尔蒂。
2020—2022年新高考全国卷小说真题情节技巧分析汇总
2020—2022年新高考全国卷小说真题情节技巧分析汇总一、2022全国甲卷王愿坚《支队政委》1.叙述视角见证人视角推断过程:有限视角→内视角→见证人视角(老黄)2.叙述人称第一人称(“我”)3.叙述顺序顺叙 ( 时间顺序)起因:老胡身体状况变差。
发展:老胡让"我"和林大富把他绑到树上。
高潮:我们帮老胡挤出脓血的过程。
结尾:挤出脓血之后。
4.叙述方式①对话与心理:多“我”和老胡的对话,多“我”的心理描写。
②叙述与写景结合:写了拂晓时的月光,写了启明星,写了太阳出来了,既写出了时间的推移,情节的推进,同时营造了氛围。
③真实与梦境交织:开头“我”做的梦和现实交织在一起,营造亦真亦幻的氛围。
④时空集中:故事发生在夜里,故事的主要场景是在竹林里,时空高度集中。
⑤小说虚构与艺术真实: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实例,比如文本二警卫员为陈毅挤脓血之事,加上作者对人物正侧面的刻画,及大量的细节心理描写,使虚构的小说在艺术上有真实的效果。
5.叙述节奏慢速:尤其高潮部分挤脓血的过程,具体详细。
6.构思技巧①线索:以“我”为线索,作为见证人,故事的讲述者。
②以小见大:通过写给老胡挤脓血这一件小事,凸显的是共产党坚定的革命信念。
二、2022新高考I卷冯至《江上》1.叙述视角全知视角2.叙述人称第三人称 ( 伍子胥)3.叙述顺序顺叙开端:逃到了江边(伍子胥)发展:等船、上船高潮:在船上的心情变化及送剑给渔夫结局:独立江边自言自语4.叙述方式①对话与心理:有等船人的对话,有伍子胥与渔夫的对话,还有大段伍子胥的心理描写。
②叙述与写景结合:在叙述的过程中几次写到伍子胥在船上看到的江上风光,营造了美好的氛围。
③回忆与现实交织:在船上的现实与对父兄之仇的回忆交织在一起。
④时空集中:主要情节都发生在江上和江边,发生在伍子胥渡江这段时间,时空都比较集中。
⑤引用史料:引用史书中季札隐居、挂剑赠亡友以及渔夫将伍子胥载过江的事情。
高考小说情节紧凑题型讲析
高考小说情节紧凑题型讲析一、知识梳理1.人物的设置人物少就能使小说的故事精简、结构紧凑。
比如《雪》中主要出场的只有男女主人公。
如果人物庞杂,只要彼此关联紧密,一样能使众多人物成为一个整体。
比如《红楼梦》中就有近千个人物,但彼此都与贾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小说中的人物能勾连不相关的情节,甚至充当叙事的线索,见证故事的发展。
诸多小说中的“我”就具有这样的功能。
在小说《祝福》中,鲁迅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来描述祥林嫂的悲剧的。
而在《孔乙己》中,则是通过线索人物“小伙计”这个角色去串联起酒馆里的老板、食客与主人公孔乙己的。
2-环境、场景的安排小说情节涉及的时间、地域跨度往往很大,小说家把事件或人物活动限制在某个或某些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让故事发生的场景、时间集中,就会使小说的结构更加紧凑。
如果有多个场景,小说家往往会利用电影中蒙太奇式镜头组合手法,将多个场景,或将现实与想象、回忆等虚境组合起来,几个镜头之间跳跃性地快速转换,就能加快叙事节奏,使文章结构紧凑。
3.串联情节的手法从整体出发考虑小说的叙事逻辑。
比如,按照空间顺序、时间顺序,或者以某人某物为线索,或者以明暗两条线索交织运行,把故事情节串联起来,使小说在形式或内容上具有整体性,从而使小说结构紧凑。
从局部看,在情节发展过程中,作家常常会使用一些结构技巧使情节曲折变化又紧凑精巧,比如, 设置悬念、呼应、过渡、铺垫、伏笔等。
4-打造的生活细节元素小说是通过描写生活来反映生活的,所以, 家必然要打造一些细节,让小说充满真实感。
些细节如果反复出现,就能彼此勾连成整体,5 以,这些经过特意打磨的生活元素不能被忽略。
二、题型分析(2020年高考浙江卷)雪[苏]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彼得洛芙娜搬来一个月后,波塔波夫老人就去ittTo 这座房子里就剩下彼得洛芙娜和她的女儿瓦丽娅。
这座只有三个房间的小屋坐落在山上,小屋后面是一座凋零的花园。
离婚后的彼得洛芙娜离开莫斯科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习惯这座空旷的小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栏目索引
(2)线索有哪些作用。 ①从情节的角度回答,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 ②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回答,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形象更加丰满。 ③从主题的角度回答,使主题更加突出。 ④从线索自身的角度回答,线索如果是具体的事物,往往寄托作者 的情感,或具有某种象征意义。
突破点二:分析情节手法
突破点二 栏目索引
戛然而止的结尾
留下空白,耐人寻味。
突破点三 栏目索引
分析情节作用题答题技法
结构角度 照应前文;承上启下;线索,贯穿全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垫;使情节曲折生动;等 等。(关键术语:照应、悬念、伏笔、铺垫)
对环境的作用
突出/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等。
内容角度
对人物的作用 对主题的作用
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 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插叙的内容是基本事件之外的,去掉它,
上原来的事件写。插叙内容不影响主要事件的表达。
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补叙
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 些补充交代,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
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 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若无补叙,就会影响 故事的完整性。
找线索、分析线索作用的答题技法
(1)如何找出线索。小说线索有很多种类型,如时间线索 、空间线索、人物线索、事物线索等,有时线索不止一条, 还有双线(明暗两条)。一般而言,反复出现的词语(人、物) 就是线索,有的标题就是线索,有时线索在开头或结尾就已 交代出来了。
找线索、分析线索作用的答题技法
突破点一
栏目索引
令人伤感的悲剧 ①主题上,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结尾
②表现人物性格上,能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
③从情感体验上看,这种结尾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令人喜悦的大团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喜剧性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圆结尾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统一体,给人以欣 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尾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课堂练习:用假设论证补写下面文真字题研习 栏目索引
• 论点:“立志” 重要
• 王羲之九岁就开始练字,立志要 做书法家,无论酷暑严寒,还是刮风 下雨,从不间断。他在绍兴兰亭的一 个水池边练字,池水都被他洗笔砚染 黑了,那俊秀飘逸的字体,千百年来 被人们奉为瑰宝,古人诗赞云:“古 砚池中起墨波,右军书法妙如何?”
突破点二 栏目索引
衬托 铺垫
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形象更突出,主题 更鲜明。
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运用铺垫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突转
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手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人物性格的“急 剧改变”。这种突转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真题研习 栏目索引
如果王羲之没有想过要当书法家,只 是平庸过日子,那么,他绝不可能有 这么坚强的意志去练字。那么,王羲 之其人也不为我们后人所知。那么, 就不会有“飘若游云,矫若惊龙”的 “天下第一行书”的出现!由此可见, 立志对一个人的成功极其重要!
栏目索引
第三讲 概括分析小说的情节
一、情节梳理
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 …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等等。
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 等等。
对读者感受的作用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一、情节叙述手法 1.叙述人称
类别 第一人称 (有限视角) 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 (全知视角)
特点 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 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严格来说,第二人称算不上一种叙述视角。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 人物之间的距离,能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相对自由。它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 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情节手法题规范答题“三步骤”
突破点二 栏目索引
突破点三:分析情节作用
明确小说各种情节的作用 1.开头的作用
突破点三 栏目索引
2.中间情节的作用
突破点三 栏目索引
3.结尾的作用
突破点三
类型
作用
出人意料的结尾 ①结构安排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突破点一:情节梳理及线索
1.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
突破点一 栏目索引
2.小说情节的特殊模式
突破点一 栏目析概括线索及其作用
突破点一 栏目索引
小说线索及其分类 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 个事物、某种情感,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 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
突破点二 栏目索引
2.叙述方式
类别 顺叙 倒叙
插叙
释义
作用
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使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不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 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提出,然后按顺序叙述下去。
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
突破点一 栏目索引
明线,就是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小说明线所叙述 的人物故事更集中突出。
暗线,就是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暗线能够在更 广、更深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安 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突破点一 栏目索引
平叙
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 使文章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 枝”,因此又叫作分叙。
突破点二 栏目索引
二、情节结构手法
手法 悬念
抑扬 照应 伏笔 对比
概念分析及作用阐释
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 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 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抑扬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 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又叫呼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 ,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将好与坏、善与 恶、美与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