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枯木怪石图》看苏轼

合集下载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5)书画真性情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5)书画真性情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十五、书画真性情画外音:苏轼不仅是独步天下的文坛宗主,而且也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书画大师。

在书法方面,苏轼与同时代的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被后世认为是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而苏轼位居之首;在绘画方面,苏轼率先提出了文人画的理念,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

然而,在书画领域有着如此辉煌成就和重要位置的苏轼并不是一个职业的书画家,他的创作大都是随兴所至,随意而发,与那些专门从事书画创作的文人相比,苏轼的创作愈发显得与众不同和弥足珍贵。

那么,苏轼书画创作的灵感究竟会是什么,他的书画代表作又会有着怎样独特的艺术魅力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继续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第十五集《书画真性情》,敬请关注。

康震:正如大家知道的,苏东坡不光是一位大文学家,同时他还是一位艺术家,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还是一位画家。

苏轼的书法在当时就非常地难得,所以价钱也很高,他写的字经常有人去要。

当时有一位官员,这个官员他是一位武官,他跟苏轼素无交道,不认识,他非常喜欢苏轼的字,想收藏他的字,怎么办呢?他就找了另外一位文官,这个文官叫韩宗儒,我们就叫他韩大人吧,他跟苏轼这家里边有世交的关系,他跟苏轼很熟,这位武官就找着这个韩大人说,你看,咱们做个交易,你只要给我弄到一幅苏轼的字,无论大小、无论内容,只要是他写的字,我给你几斤羊肉。

大家说这什么乱七八糟的?这大家有所不知,这个羊肉,现在羊肉的价钱也比猪肉的价钱高,那么在宋代的时候、在唐代的时候吃羊肉这被认为是有身份或者是说家里有钱,富贵人家才能吃到羊肉,一般人家里头你就只配吃猪肉。

所以他说我给你羊肉,这实际上是因为羊肉的价钱很高,那就是说,这是等价。

这老韩一听这很好啊,我们要拿到苏轼的字很容易嘛。

大家说何以见得?你不能天天到苏轼家说再写一幅吧、再写一幅吧?不用。

我给苏轼写信,我给你写信你总得给我回两个字、三个字的吧?就是说韩大人你好,今天天气很不错,最后写此致敬礼,苏轼或者写苏子瞻,这都好多字了。

《枯木怪石图》

《枯木怪石图》

•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 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 年幼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以王安石为首新党被打压,司马 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四个月后, 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苏轼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 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 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 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但1091年(元祐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 放颍州。 1097年,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的儋州(昌化军,今海南)。 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后徽宗即位, 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1101年(元符三年)大赦,复 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1101年8月24日(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 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四 岁,御赐谥号文忠(公)。
《枯木怪石图》,又名《木石图》,无款,
《 潇 湘 竹பைடு நூலகம்石 图 》
苏东坡画作传世珍品仅两幅。《枯木怪石图》已于抗战时期流入日本。《潇湘 竹石图》为国内苏轼作品孤本。《潇湘竹石图》纵28厘米,横105.6厘米,为 绢本。近千年来,《潇湘竹石图》辗转漂泊,流传至近代归原北洋军阀吴佩孚 的秘书长白坚夫收藏。1961年,白坚夫家人来北京为该幅作品找买家,时任 《人民日报》社长的邓拓以写作《燕山夜话》所得的3000元稿费,加上变卖手 中24幅古画的2000元,共5000元买下了《潇湘竹石图》。邓拓购画后旁征博 引写出《苏东坡〈潇湘竹石图卷题跋〉》一文,和该幅画一同在《人民日报》 发表。
《 枯 木 怪 石 图 》

纪录片《苏东坡》概要

纪录片《苏东坡》概要

纪录片《苏东坡》摘要一、雪泥鸿爪1.崛起于才华一考成名公元1056年春天,苏东坡平生第一次,离开了生活近二十年的故乡眉州。

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前往汴京参加科考。

苏东坡最大的一个幸运,就是他父亲带着他去考进士那一年,遇上当年考试的主考官、北宋文坛的领袖欧阳修。

阅卷时,欧阳修读到了一篇文风质朴、立论深邃的文章。

他拍案叫好,打算把此人取为第一。

欧阳修估计是他的学生曾巩写的,给自己的学生第一名不太好,给个第二名吧。

拆去糊名的纸片,欧阳修才发现这篇文章的作者,并非曾巩,而是苏东坡。

欧阳修对苏轼的才华很赏识,他曾对老友梅尧臣说:“读苏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在文人地位极高的宋朝,苏东坡二十岁高中进士。

三十岁时,他已成为名头最响亮的大文豪。

2.跌倒于才气牢狱之灾入仕:宋仁宗年间(太平之下,积贫积弱)宋神宗:王安石变法一急于求成一无效苏轼《上神宗皇帝书》:就经济、军事及变法提出自己的见解,但未能扭转大局。

不久,欧阳修隐居林泉,苏轼出任杭州通判,始识民生疾苦苏轼《湖州谢上表》:被弹劾讥讽朝政,犯欺君之罪。

后因诗集被捕入狱。

(乌台诗案)3.获救于才华贬官黄州王安石劝谏:“圣朝不宜诛名士。

”苏东坡贬官黄州,任团练副使。

苏东坡第一次为官,到凤翔赴任,在途中他给苏辙写了一首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二、一蓑烟雨1.诗人“变”农民开垦荒地因一时无处落脚,定慧院的方丈把一间尘封已久的小屋,借给了苏东坡。

惊魂未定的苏东坡整天闭门不出。

深夜梦醒时分,在彻骨的孤寂中,苏东坡写下了一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逆境面前:焦虑-坦然生计:徐君猷把黄州城内废弃掉的军营地,交给苏轼无偿耕种,苏东坡一见倾心。

这本是一块无名高地,因为它位于城东,苏东坡便以“东坡”命名,自号“东坡居士”。

浅析苏轼书画的艺术特色

浅析苏轼书画的艺术特色

浅析苏轼书画的艺术特色摘要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同样也是杰出的书法家和知名的画家。

他的书画作品从选题、运笔、构图、思想表达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从而带领了当时书画的主流风向,并且对后世的书法绘画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

本文对苏轼书画作品中《黄州寒食诗帖》和《枯木怪石图》为研究对象,系统挖掘他在书法绘画的艺术风格、取材形式、绘画技巧及创新等艺术特征。

在收集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比较全面细致的进行分析总结,对苏轼书画的艺术特色及成就进行比较系统的探究和分析。

关键词:苏轼;书画;《黄州寒食诗帖》;艺术特色;《枯木怪石图》;AbstractSu Shi is an outstanding writer in China, Northern Song Dynasty statesman, thinker, is also a outstanding calligrapher and a famous painter. Although he has no system of calligraphy, painting theory monographs, but as the main advocate and the mainstay of Song Dynasty "Shang Yi" calligraphy,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about the prevailing wind direction of his painting, but also produce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later generations. Th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of Su Shi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s in Huangzhou "poetry and Guaidan wood figur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mining system of him in th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art style, material form, painting techniques and innovative artistic features. On the basis of data collection to,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detailed investigation, the Su Shi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achievements of the artistic features and achievements of a more systematic study and analysisKey words: Su Shi;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Huangzhou Han Shi Posts ; artistic features; dead rocks map ;目录TOC \o "1-3" \h \u 摘要IAbstract II前言1一、苏轼简介及时代背景2(一)苏轼简介2(二)时代背景21、政治22、经济23、文化2二、苏轼书法的艺术特色3(一)苏轼书法的缘由3(二)苏轼书法的表现手法31、用墨丰腴32、字体形状多用扁侧33、轻重错落34、大小悬殊3(三)《黄州寒食诗帖》的历史价值41、《黄州寒食诗帖》简介42、《黄州寒食诗帖》产生的背景43、《黄州寒食诗帖》书法的风格特点4三、苏轼绘画的艺术特色5(一)绘画题材5(二)苏轼朱竹的创新5(三)《枯木怪石图》的历史价值51、《枯木怪石图》简介52、《枯木怪石图》产生的背景53、《枯木怪石图》绘画的风格特点6四、苏轼书画对后世的影响6(一)苏轼书法对后世产生的影响6(二)苏轼绘画对后世产生的影响6结论7参考文献8谢辞9前言本篇论文主要通过对苏轼书画艺术特色及成就的探析,系统挖掘他在书法绘画的艺术风格、取材形式、绘画技巧及创新等艺术特征。

立象以尽意:从苏轼《枯木怪石图》浅析中匡艺术创作的规律

立象以尽意:从苏轼《枯木怪石图》浅析中匡艺术创作的规律

由《 周易》 开始 ,立象 以尽意” “ 也逐
渐成 为了中国古代艺术创作 的一种模 式与规律 。这里 , 我认为我们要明确的 是“ 立象以尽意” 中的“ 。 意” 它并不是对
“ ” 象 的直 接 表 达 , “ ” 要 有 更深 远 其 意 还
珑剔透的石头 ,却有又丑又硬的怪石。 虽然这幅画的题材怪异 , 但是作为苏轼 画作历史上 留下 的一 幅真 迹画中的朽
幅 画苏轼本人亦有题 诗道 :散木支离 “
得 天全 , 柯 蚴 蠼 欲相 缠 。 不须 更 说 能 交
呜雁 , 要以空 中得尽年 。”
作 为 欣赏 者 的 我们 看 到 这 幅 画 , 它
术创作 的手法符合 中国古 代绘 画的艺 术创作规律和艺术模式。
没有绚丽恶色彩 , 没有气势宏大 的山川 与河 流 , 只有枯 衰的老木与怪 石 , 我们 不禁 会问苏轼通过这幅画要告诉我们 什么? 黄山谷认 为, 苏轼 的画别有世界。
层含义。朽木通过其“ 外枯” 即 自身的 ,
衰朽 、枯萎 和 丑 陋隐 含着 枝 叶 的 活力 、
的所指 , 它可能还包含着艺术家喜神的 情感 。我们拿苏轼的 《 木怪石图》 枯 来
说 ,直观其画进入我们 眼帘的只有枯
木 、 怪 石 充 斥 着 一 种 消 极 和 绝 望 的 气
再生和枝繁叶茂 。 这些隐含的意义通过 画中之“ 表现出画家对生命 活力的 象” 向往 , 对新一阶段生命历程开始的渴望
美 ,没有参天大树那样的伟岸和荫茂 ,
但是“ 以弱示人 ” 的枯木和怪 石却 向世
人展 示 着 内在 的 丰满 、 实 和 活 泼 的深 充
木与怪石却并不令人生厌反而 被世人
所喜爱 。 宋代米芾《 画史》 :子瞻作枯 说 “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800字10篇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800字10篇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800字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计划、党团报告、合同协议、策划方案、演讲致辞、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plan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我眼中的苏轼作文800字10篇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的词人。

五千年来活得最精彩的人:苏东坡

五千年来活得最精彩的人:苏东坡

医生药师
治风湿奇方:尊麻含有尊麻素和黄体素,像毒 藤一样,皮肤碰到就肿疼。他说把尊麻敷在风 湿初起的关节上,浑身其他关节的疼痛都可以 停止 嫩肤妙方:在文火上,把苍耳的叶子灰,加热 约二十四小时,即成白色粉末,若内服,能使 皮肤软滑如玉。
破天荒
儋州原建学堂,但无老师,都不愿 支教,黎家子弟读书较少。这天下第一 文豪来了,读书人人趋之若鹜。苏老师 悉心指导,自编教科书,出了个关门弟 子姜君弼。赴考前老师书扇曰:‚沧海 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学生 真的高中,成为海南第一个进士,‚破 天荒‛原出于此。
东坡的饮酒观
饮酒不求酒量,但求酒 趣。他反对泥醉,而主张 ‚半酣‛ :‚我饮不尽器, 半酣味尤长‛,‚偶得酒中 趣,空杯亦常持‛。
食疗秘方
麦门冬饮 :“一枕清风值万钱,无人肯卖北窗眠。开 心暖胃门冬饮,知是东坡手自煎 。”有口腔保健、安 神催眠、益阴养胃、润肺清心的功能。 茯苓糕:《东坡杂记》中载,“用蜜和如湿香状,蒸 过食之尤佳。”茯苓甘、淡、平,具有健脾和胃,宁 必安神的功能,用茯苓粉蒸服是中药食疗的一种良方。 雪羹汤 :用荸荠、大米、适量生姜和清水煮成即可。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 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
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
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
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
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 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 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 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 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 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以榆枣为腹欲其 滑,以楸桐为背欲其 轻。腹如小舟,昂其 尾,背如覆瓦,以便 两髀雀跃于泥中,系 束篙其首以缚秧。日 行千畦,较之伛偻而 作者,劳佚相绝矣。

从苏轼题画诗看其绘画美学观

从苏轼题画诗看其绘画美学观

从苏轼的题画诗看其绘画美学观摘要苏轼以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的综合身份,以题画诗的形式对绘画提出了一系列画学主张。

最重要且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是:苏轼的形神观、诗画一律、淡泊情怀,正是这几方面构筑了中国文人画的理论基础,转变了中国绘画的发展方向,从图真艺术而转入写意艺术。

关键词:苏轼题画诗形神观诗画一律淡泊情怀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

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全才式的人物,在诗、词、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和造诣。

苏轼并没有专门地研习过绘画的方法和技巧,但他凭借着旷达的本性、高迈的天资,对绘画有着透彻的理解,尤其是对绘画精神和意境的把握传达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如他的《枯木怪石图》《竹石图》《墨竹图》等画对文人画的发展有着极大影响。

但苏轼在绘画史上的最大影响并不在于创作,而是他对绘画所提出的一系列美学主张,特别是以或即兴、或酝酿、或自题、或他题、或题于画之内外的以题画诗的形式提出的绘画美学主张。

这些主张使中国古代绘画史在宋代以后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图真艺术转向了写意艺术的浩浩大流。

题画诗是指欣赏者或画家本人根据画作的题材、内容、意境等有感而发所创作的诗歌。

苏轼的题画诗常常是有感而发,画助诗兴、诗达画境;也常以联系时事而借题发挥,在咏物寄情的同时,提出一系列的绘画美学主张。

苏轼通过题画诗、跋的形式所阐发的画学主张有许多,如“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中所阐发的诗画关系问题等。

而在苏轼一系列画学主张中,最重要且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主要是以下三方面:形神观、“诗画一律”及“渐老渐熟,乃造平淡”的淡泊情怀。

一苏轼的形神观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之一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

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

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这首诗很能反映苏轼的审美趣味,尤其是他对“形神观”的看法,即对“神似”的重视。

苏轼的绘画作品《枯木怪石图》评析

苏轼的绘画作品《枯木怪石图》评析

苏轼的绘画作品《枯木怪石图》评析作者:闫琨骜来源:《科技风》2016年第03期摘要:苏轼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还是一位画家和绘画理论家,他的绘画作品《枯木怪石图》是非常独特的一件作品,在绘画表现的对象、画面的美感、画面的构图等方面展现了苏轼的绘画才能,苏轼主张用心作画,他的作品和思想受到珍视和喜爱。

关键词:苏轼;枯木;怪石;心意苏轼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他还是贡献卓著的画家和绘画理论家,林语堂先生曾说苏轼是“一位有魅力、有创意、有正义感、旷达任性、独具卓见”的人,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的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1]林语堂先生从很多方面对苏轼进行了概括,但其实苏轼是永远无法被穷尽的。

苏轼一生中创作了很多绘画作品,其中很多都没有流传下来,这幅《枯木怪石图》是苏轼的真迹,现在收藏在日本,见上图:在这幅作品中,左边画的是黝黑的怪怪奇奇的石头,石头的纹理呈现盘卷的状态,象海浪的翻卷,动感强烈,石头上面还画有纤细的竹子和杂草,旁边是一棵古老的枯树,树根处有随风摇曳的小草,枯树的树干粗壮有力,树身斜伸向上,盘曲伸展成古树的枝杈,枝杈张开朝向天际。

这幅画表现的虽然是静止的事物,但却有一种动态的感觉,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林语堂先生说苏轼在几只竹子上和几块粗犷的岩石上能表现出律动美,在这幅画中,石头的表面那种好似旋转的纹理,石头和毛竹紧紧相连又各自呈现的状态,古树的苍老的皮肤和扭曲的树干,以及石头和树木之间相即相离的形态,就好像一首沧桑有力的交响曲,给人以音乐的律动美,这首交响曲的指挥家就是苏轼自己。

苏轼的这件作品整幅画主要的表现对象就是丑陋的石头和干枯的老树,其他部分都是空白,剔除了很多不相干的景物,画面显得很简单,但反而让人更加集中注意画面的主角,在细细观看绘画的同时也能仔细体会画家的心情,所以绘画更加有趣味,有魅力。

结合作品分析苏轼诗词的艺术风格特点

结合作品分析苏轼诗词的艺术风格特点

结合作品分析苏轼诗词的艺术风格特点苏轼,北宋时期的大文豪,创作了不少诗词并流芳百世。

我们学过很多苏轼的诗词作品,你能结合他的诗词作品说说他的创作艺术风格吗?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苏轼诗词的艺术风格特点,希望对你有用!苏轼诗词的艺术风格特点苏轼的词创作是从他中年出任杭州通判时开始的,他最早的作品《浪淘沙·咋日出东城》和《南歌子·海上乘槎侣》,前者写春天之景,语言平易流畅,意境虽无过人之处,倒也清新可爱;后者写钱塘江潮,苏轼词的豪迈气概和诙谐风格微有端倪。

统观全局,苏轼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政治、情爱、农村三类作品。

苏轼是满怀热情投入到政治生活中的,但是不幸的家庭经历、多蹇的仕途命运、严酷的权力争斗使他蒙受了一次次打击。

在作品中,有对理想的热情,有落魄的郁愤,有逆境中的不甘沉沦,真实细致地反映了苏轼复杂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

苏轼还是"性情中人",无论是亲情还是友情,大都写得真切感人。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说:"东坡之词,纯以情胜,情之至者词亦至,只是情得其正,不似耆卿之喁喁私情耳。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①彭乘:《墨客挥犀》。

②见原词序。

③陆游:《老学庵笔记》。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此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 年)密州任上,距苏轼元配夫人王弗去世正好十年。

词的起片开门见山,直抒感慨,丝毫不用铺垫和渲染,将思念和盘托出,有不吐不快之势。

生死殊途,南北相隔;仕途的失意,人生的苦闷,满腑凄凉无处倾诉。

接下来退一步讲"纵使相逢应不识,"因为自己早已不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了。

下片写梦中相见,结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将无法排解的思念之情溶入连绵不尽的未来,更衬出未亡人的情真意挚。

苏轼“以丑为美”的审美态度与意境显现

苏轼“以丑为美”的审美态度与意境显现

苏轼“以丑为美”的审美态度与意境显现作者:孔令勋来源:《魅力中国》2016年第41期摘要:《枯木怪石图》是文豪苏轼仅存于世的几幅画作之一,枯木与怪石相依而生,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美”大相径庭。

而笔者欲从此画入手,对苏轼绘画取材和意义进行剖析,对其意境进行把握。

这样我们更能了解苏轼绘画作品的风格,更能从其中体会出伟大苏轼的人格力量、人生态度和无我的人生境界。

关键词:枯木怪石图;苏轼;以丑为美;意境一、《枯木怪石图》《枯木怪石图》也叫《木石图》,整个画面呈左下到右上的对角线构图。

“枯木,干枯枝曲”扭曲右倾而向上,顶端鹿犄角状,在构图上弥补了右边的空白,平衡了视觉的突兀,枝桠有盘曲向上之势,仿佛可以冲破画纸的束缚,向画外继续拓展,欲出而欲不尽。

实为枯木则不枯,无树叶,但树干顽固枯傲和枝桠的凌空舒展,展现出了枯树的强劲之风。

“怪石,丑态横生”有愁思郁结之情。

树根处,特大的体积占据画面的中心,丑石表面似卷云流动,笔触似无意却暗藏深意。

旁有稀疏的丛草傲然挺立。

给人生生不息的向上力量。

稀疏几笔恰到好处,不张扬却寓意深刻。

整个画面主体便是枯木怪石,虽无华丽意象,都为“丑木”“丑石”但却给观赏者一种向上的力量,无限的遐想,蓬勃的生命力。

这便是这幅画的特别之处。

二、“以丑为美”的审美态度“美”与“丑”是古今中外美学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对范畴。

中国古代的美学理论很早就开始了对“美”与“丑”的探索,先秦时期的大量文献都谈到了“美”与“丑”的问题,其中的一些论述涉及到了“美”与“丑”的概念、二者之间的关系等。

随着对艺术认识的不断深化,“美”与“丑”在艺术创造中的表达、各自的审美效应等诸多问题也愈加受到重视。

在众多“美”与“丑”的理论中,“以丑为美”是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

在古代中国“审丑”理论的提出和发展过程中,苏轼具有极大贡献。

对文艺理论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苏轼处在宋代尚怪的文化风气当中,他诗歌创作上,从不避鄙俗的题材,他的《虾蟆》、《蜣螂》等诗都是证明。

苏轼诗画观及其艺术创作探析

苏轼诗画观及其艺术创作探析

品位•经典丈艺评论苏轼诗画观及其艺术创作探析O魏翔宇(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摘要】苏轼作为一名书画家,首先提出了"诗画一体论”观点,在他的绘画、书法作品中尽管没有系统地论述,但已成为一种彩响当代和后世的美学理论。

通过对苏轼诗画理论提出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介绍,对其诗画理论及作岛进行分析,挖掘其作晶蕴含的艺术美学理论及绘画美学思想,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精神,对当代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苏轼;诗画一体;美学思想在传统美术史的叙述中,宋代历年来被认为是文人画兴起的时代,文人画重意境,提倡画家的才情、学问和思想,这三者缺一不可。

同时,还注重诗、书、画相得益彰。

苏轼不仅是文学大家,还是中国早期文人画的引导者、倡导者,而绘画艺术的“摹写物象略与诗人同”,这种理念影响了苏轼和他身边的友人,更喜欢就某些特定的题材作画。

可以说,他们的士人画,正是文人画的滥觞。

苏轼有许多对书画的论述,被后世赞叹为文人画理论的奠基人,他的绘画理论不仅影响了宋代及以后的绘画创作,还和文学创作方面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看作是对宋代文艺理论的集中阐释。

一方面,他的文论思想也为创作道路清除障碍,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创作思路;另一方面,苏轼的文学、绘画、书法作品为他的理论思想提供了实践经验与支持,也为后世进行文艺创作给予了启示。

本文从苏轼的诗画作品出发,探讨苏轼的美学思想与文论,并进一步说明对当代文艺领域产生的影响。

一、苏轼“诗画一体论■'提出的背景苏轼,北宋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在传统文化方面的建树几乎是全方位的,具有很高的造诣,说他是中国文化史的一座丰碑也不为过。

此外,他还是一位文艺理论家,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创作实践,提出了诸如“诗画一体”“成竹在胸”等诗、画理论。

这些杰出的成就与北宋时代背景密不可分。

宋代的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水平,在当时世界上也是位居前列的,几乎达到了中国历代王朝的巅峰。

文人画的发展史及其代表人物

文人画的发展史及其代表人物

文人画(Southern School)亦称“士夫画”,中国画的一种。

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

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并目为南宗之祖(参见“南北宗”)。

但旧时也往往借以抬高士大夫阶层的绘画艺术,鄙视民间画工及院体画家。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曾说:“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高人,非闾阎之所能为也。

”此说影响甚久。

近代陈衡恪则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通常“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

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

姚茫父的《中国文人画之研究·序》曾有很高的品评:“唐王右丞(维)援诗入画,然后趣由笔生,法随意转,言不必宫商而邱山皆韵,义不必比兴而草木成吟。

”历代文人画对中国画的美学思想以及对水墨、写意画等技法的发展,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文人画的特点文人画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纷繁的风格和流派。

山水画科和水墨写意画法盛行,涌现出许多不同风格的流派。

历史发展宋代以前文人画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汉代,张衡、蔡邕皆有画名。

画品虽不传世但是典籍皆有所记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姚最“不学为人,自娱而已”成为文人画的中心论调。

使历代文人将其尊为绘画的宗旨。

宗炳以山水明志“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充分体现了文人自娱的心态。

唐代诗歌盛行,大诗人王维以诗入画。

使后世奉他为文人画的鼻祖。

他的绘画作品成为后世文人画家的范本。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蔚然成风,代代相传。

宋代以前,中国绘画已经得到显著的发展,出现了“三家山水”和“徐黄体异”的花鸟画。

宋代宋代建立了皇家画院。

据《画继》作者邓椿记述,宋徽宗亲自主持画院,讲求“形似”和“法度”,法度是要学习传统,形似是要真切细致地再现客观事物。

浅谈苏轼与文人画

浅谈苏轼与文人画

浅谈苏轼与文人画作者:宋阁阁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8年第03期【摘要】苏轼提出了独到的文人画理论和美学观点,他的美学思想和笔墨精神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文人创作的核心是直抒胸臆,求神似而不求形似,讲究笔墨情趣,并籍此抒发其内心深处或波澜壮阔的激情或阴郁坎坷的境遇。

【关键词】文人画;笔墨情趣;直抒胸臆【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前言文人画也称为“士大夫写意画”,是指由文人士大夫创作的、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文人思想,能鲜明反映他们审美趣味的绘画。

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便是强调作者个人内心感情的抒发。

在很久以前,就有古代文人从事绘画的记载,但文人画作为一种特殊的绘画形式则萌芽于唐、兴盛于宋,并在美术史上占有显著地位。

宋代是文人画的兴盛时期,苏轼是这一时期杰出的代表人物。

苏轼(1037~1101),四川眉山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以文学知名于世,又精通书法,亦能作枯木竹石,虽然一生仕途坎坷,但这却没有影响他的才华大放光芒,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学者,同时也是美术史上著名的画家、书法家。

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并重佛道,在文艺思想上极为活跃,表现出多重复杂性,他对艺术的见解在美术史上有较大影响。

一、绘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一)不求形似苏轼提出的绘画理论对“文人画”发展有着巨大贡献。

他是目前记载最早的“文人画”提倡者。

他提出了具有独到见解的“文人画”理论,并践行于自己的创作之中。

苏轼论画,反对绘画仅停留在追求形似的层面,认为仅凭绘画技巧修养尚不能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重视构成艺术形象的主观表达。

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中曾提到:“绘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这句话是说,如果看画以“形似”为标准,这种见解就与儿童的见识一般,认识不到形以上更深一层的精神内涵。

这一看似普通题画诗句,却深刻阐述了“不求形似”的“文人画”理论。

(二)取其意气所到苏轼认为:“文人画”主要表现的是作者内在的精神涵养——“取其意气所到”,画出物象的神韵,注重“气势”,不应该只单纯地表现物象的“外形”。

论《怪石枯木图》的枯槁之美

论《怪石枯木图》的枯槁之美

苏轼第一次提出了“士人画”这一概念,可以称为真正意义上中国文人画的鼻祖。

他既是大文学家、书法家,又是画家。

绘画方面留存的作品虽然不多,但他的《枯木怪石图》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这样一位开一代先河的人,为什么在题材选择上避开艳丽温润、饱满细致的前朝经验,而选择如此看似枯槁古拙又了无生趣的普通物景?这不仅是画家自身性情的写照,更是中国绘画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诞生的形态。

中国人的“胸意”是雾化了的生命状态,是任何一张纸面都无法完整描述的内心宇宙,所以在审视中国画的时候,人们从画面呈现读到的可见的信息,往往只是序言和路引,要真正读懂作者的心声,不仅仅是解析画面的物象所在,更在乎物象呈现的根源性人生态度和审美哲学,凝视《枯木怪石图》,打开苏轼对中国绘画深度理解的审美大门,是大有裨益的。

《枯木怪石图》画面简洁单一,没有多余铺陈,怪石和枯树各居左右,鼎立于萧风狂野之间,高寒孤绝,让人感受到剔除繁文缛节的大度与坚定。

这是苏轼在任徐州太守时亲往萧县圣泉寺时所创作的。

该画作画面内容极其简单,一株枯木状如鹿角,一具怪石形如蜗牛,怪石后伸出星点矮竹。

仔细看来,怪石拥有树轮一样的肌理,没有沿袭唐以来山石的点染之风,而是利用枯笔穿插出螺旋的纹理,仿佛被水纹冲刷的太湖石,显示出画家对于生长地理环境捕捉的敏锐性。

怪石的用线好像木头的纹理,和旁边的枯树在画面感上形成了相互呼应的美感。

枯树本身姿态奇异,简洁醒目[1]。

最吸引人的是枝干上端呈反扭状的交叉,这一回旋,与石头的螺旋纹左右呼应,形成旗帜鲜明的个人风格。

也正是这一创举,打破了人们对木秀于林的精美画风的常识化认识。

敢于如此表达的画家,必定是不同凡响的,也必然是有着宽阔胸襟的人。

敢于起伏跌宕,敢于打破常规,这正是艺术创造的可贵品质。

纵观苏轼的一生,从上书新法弊病被调离京,到元丰三年“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其间荣辱跌宕。

在黄州期间,他写下了名垂青史的佳作“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并得号:东坡居士。

“草书三昧”与宋代的“逸笔墨戏”画风——以苏轼《枯木怪石图》为中心

“草书三昧”与宋代的“逸笔墨戏”画风——以苏轼《枯木怪石图》为中心
IELD OF VISION
自己“求无所可用久矣”,以无用为大用。在《庄子 · 山木》篇中,庄子又谓 :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 庄子曰 :“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 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 弟子问于庄子曰 :“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 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 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 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 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 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⑨
(一) 宋代文人画中的枯木怪石题材绘画作品,迄今我们能够见到的最 重要的代表作品大概是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据文献记载,苏轼应该 画过不少此类题材,但这是硕果仅存的一幅。至于其他画家所作此类 题材,能够流传至今的恐怕也是十分罕见,它们的风貌特征,我们也 只能借助于文献记载一“睹”其芳容。②苏轼曾撰《文与可枯木赞》,文曰:
此篇可补《人间世》未尽之意,进一步强调了无誉无訾、无为无用、因顺自然 才能全身免祸的道理。在《庄子·逍遥游》篇中,庄子亦谓“: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 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 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⑩庄子以“散木”为喻,阐述了韬光养晦、不求 闻达从而“涉乱世以自全而全人”(王夫子《庄子解 ·人间世》)的处世哲学。
视野 Field of vision

枯木怪石图

枯木怪石图

2
枯木怪石图的创作
枯木怪石图的创作
《枯木怪石图》是一幅水墨写意 画,创作于北宋时期。画中绘有 一个怪石和一个枯树,二者皆以 墨笔绘就。苏轼在画中运用了干 笔、破笔、飞白等技法,以表现 石的粗糙不平的表面和树干的质 感。同时,他还通过运用浓淡不 一的墨色和线条的疏密来表现树 叶的层次感和立体感。整个画面 构图简洁,用笔简练,但形象生 动,充满生气
7
苏轼的创作理念
苏轼的创作理念
苏轼的创作理念非常注重对自然 景象的观察和体验。他认为,要 画好一幅画,必须深入观察自然 ,理解自然,体验自然,将自己 的情感融入到自然之中。同时, 他还强调"意在笔先",即在绘画 时应该先构思好画面,确定好主 题和情感表达方式,再落笔绘画 。这种创作理念使得他的绘画作 品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还 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3
枯木怪石图的影响
枯木怪石图的影响
他的绘画风格和创作理念
被众多画家所继承和学习
B
《枯木怪石图》作为苏轼
A
的代表作品之一,对后世
影响深远
同时,他的文学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也 受到了广泛的影响
C
在明清时期,许多文人画
D
家都受到了他的启发和影
响,他的绘画风格成为了
中国画的重要流派之一
4
枯木怪石图的传承 与保护
title
的重要地位
总结
这幅画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和文化内涵,还对后世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 和参与到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保护 和研究工作中来,共同传承和弘 扬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
11
苏轼的哲学思想
苏轼的哲学思想
苏轼不仅在文学和艺 术领域有着卓越的成 就,他在哲学思想方 面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东坡擅画枯木。他有一幅《枯木怪石图》,画中一根枯木盘屈倾斜,艰难向上

东坡擅画枯木。他有一幅《枯木怪石图》,画中一根枯木盘屈倾斜,艰难向上

东坡擅画枯木。

他有一幅《枯木怪石图》,画中一根枯木盘屈倾斜,艰难向上(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东坡擅画枯木。

2024年观看苏东坡的心得感想(2篇)

2024年观看苏东坡的心得感想(2篇)

2024年观看苏东坡的心得感想这首《念奴娇》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和友人坐船夜游赤壁之时。

抒发了词人对昔日英雄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也表达了词人对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怀古抒情,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

以前对苏东坡的作品感受多的是他的感慨,今年春节,在观看了央视人文纪录片《苏东坡》后,对苏东坡的作品和他的人生有了全面的感悟和认知。

纪录片从苏东坡贬谪黄州开始,讲解了他一生心路历程,从文学、艺术、美食、情感等多维度,解读了他的生命感悟、精神嬗变和艺术升华的过程。

再现了一个最丰富、最接近本真的苏东坡形象。

每个人生来都不是大彻大悟的,更多的都要经过"凤凰涅槃".秉性乐天的人也是如此。

古今中外,文人志士对苏东坡的评价都很高。

苏轼在二十岁考取进士,欧阳修在看过他的作品后对苏轼寄予厚望,认为三十年后会取代自己。

仕途平坦,意气风发的苏轼也有过少不更事,--虎让他写的《凌虚台记》暗含讽刺,却没成想被一字不动的刻在石碑上。

面对王安石变法的节奏之快,苏轼的辞官隐退也有着文人的"清高".但"乌台诗案"使他深切地领略了朝廷的____,经历了精神的炼狱。

那时的他是感性的,面对生死,再清高的人也会折腰。

黄州是他的精神地标,一蓑烟雨任平生给了他喘息的机会,领悟了道家和佛家的智慧,使他的精神世界多了宗教的宁静和超脱。

解决了思想困扰的他,耕种着东面山坡田地改变着经济困境,并从此以东坡自居。

深夜出城,喝酒吃肉,寺庙夜谈,发明"东坡饼",后来的"东坡肉",火烤羊脊骨,"东坡笠"足以看出他虽身处逆境、却让贫困生活多了兴趣盎然的境界。

面对逆境,他将别人嘲讽转化为人性的宽容和温暖。

他任由大自然变化,定风坡的雨使他将自我突破和超越。

有人说苏东坡是流行歌的先驱者,他改变了北宋"流行曲歌王"柳永的词风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对词赋予了自由洒脱的定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枯木怪石图》看苏轼
苏轼所作《枯木怪石图》,曾自提其画,曰:“枯肠得酒芒角出,肺肝错搓牙生竹石。

森然欲作不可留,写向君家雪色壁。


对苏轼《枯木怪图》的介绍
他善画竹石,学文同而又自具风格。

苏轼画真迹,见于文献记载者不及十帧,传世更少,今仅存《古木怪石图》等。

《枯木怪石图》简洁明了的画面上,怪石盘踞左下角,石后冒出几枝竹叶,而石右之枯木,屈曲盘折,气势雄强,“怪怪奇奇”,于笔意盘旋之中,凝聚成一团耿耿不平之气,更有一股浩然气脉,由石而树、由树干而树梢,扭曲盘结。

直冲昊天。

苏轼一生,几遭贬谪,在错综复杂的宋王朝政治斗争中饱尝仕途的滋味,愤懑不平之气交织于心,发诸毫端,借诗画以抒泄胸中盘郁。

苏轼曾自题其画云:“枯肠得酒芒角出,肺肝错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留,写向君家雪色壁。

”足以说明其抒写胸臆之情。

苏轼作画,固然重视抒发情感,但并不忽视形式技巧。

再观此图:枯木用笔迅疾、取势不惑,画心枯淡盘旋,墨色变化多端。

运用书法之笔法,飞白为石,楷行为竹,随手拈来,自成一格。

作为艺术家,苏轼在绘画上不落前人之窠臼,不拘古人之绳墨,强调表现自我,有所创新。

倡导“士夫画”,批评院体之匠气。

强调神韵,不拘形似,真诚抒发胸中意趣。

再观共文、其书、其人,诚然如是。

(以上材料摘自)
摘要:苏轼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大文学家,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极高的造诣。

堪称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的代表。

但其绘画也有很高的造诣。

《枯木怪石图》表现了他的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学修养。

从这幅画可以看出他的精神境界和文学修为的状况,更重要的是他那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更是值得人们敬佩。

他在逆境中非但没有消沉,反而在黄州、惠州、儋州——他被贬
期间达到创作的最高峰。

正文
苏轼,一个仕途坎坷的仕人,一个才气纵横的文人,一个看透成败、参悟生死的哲人。

他有过所有人应有过的理想,他想出仕仕为官,辅助明君,致君尧舜。

是的,他做到了,年纪轻轻就中得进士。

但是这个皇帝却不是明君,开疆扩土尚且不提,便是守成安业也是得有问题。

用通俗的话来说,一个无本事的人跟着一个有本事的人,那是一种辛运;如一个有本事的人跟着一个无本事的人,那是一种悲剧。

可惜上帝或者是佛祖都没有一直眷恋他,因此他也就成了悲剧。

宋神宗不是一个独具慧眼的人,忧柔寡断,耳根子很软。

这一朝臣子,恐怕是小人和庸人多一点,一大批投机取巧的小人和一批尸餐素位的腐臣。

他虽然做到了远小人、亲贤臣,但是大概他愿意亲近的人只有一个——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打动了他,对于一个皇帝来说,没有哪一件事比稳固自己的皇帝宝座更重要。

但王安石与苏轼的关系也不是很好。

苏轼从政策的实际效果来说,反对他;后来王安石下台,司马光上台——你方唱罢我登场,自古以来生生不息的党争又上演了。

苏轼从变法实施的实际情况来说,反对司马光全部废除新法。

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党自然排斥他。

因此在这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党争中,苏轼似乎落得里外不是人的下场,两边不讨好。

皇帝与权臣都不对他感冒,因此他的仕途也只有坎坷不平这一途了。

他先后两次遭贬,第一次因乌台诗案被变黄州四年,第二次被贬到惠州继而致儋州,前后六年。

试想一位垂直暮年的绝代文人,被带着走在谪贬的路上。

从精神到身体
对他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摧残。

人生如此,不易悲夫!应该说这些苦难的经历给苏轼的人生笼罩上了伤感色彩。

因此这幅画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悲凉、苍茫的。

枯干的树木、苍黄的山石,一切都似无生机。

不妨可以直说,苏轼在作这画的时候胸中是郁郁不平的,心中充满了不平之气。

突兀的山石和横出的枯木指出的是不平。

苏轼是一个人,一个凡人,都会有七情六欲,不管他的诗词是如何豪迈阔达,总会有时候有些写情绪。

在乌台诗案后的羁押期间,他写过一首诗,这诗是:“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有结来生未了因。

”在这个时候他甚至想到了死,他想埋骨的地方是杭州。

不得不承认,在这时候他确实有些凄惨。

但我至始致终都不认为这是简简单单的一幅发牢骚的画。

苏轼不是一个婉约派的词人,不会因为自己的的困境而整日凄伤欲绝,若如此,我们见着的将是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苏轼了。

他有时候会在别人——皇帝和权臣和那些看押他的衙役、狱卒面前展示自己的软弱,因为他始终是一个文人;但他从来都不对自己表现出软弱。

见其文而知其人,他豪迈不羁、阔达洒脱的文风就是他的品性的写照。

少年时代的意气风发,老年时的困窘不堪,在这种巨大的反差前,他也有过愤懑、消沉,但更多的是对苦难的傲视和痛苦的超越。

当他被贬到惠州的时候作诗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被贬带儋州的时候,作诗曰:“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他的心还没有死,并不是因为他对那个皇帝还有什么期望,而是他对自己还有期望。

他总是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在外任时他勤于政事,颇有政绩;流放在外时,在惠州,他捐资修桥;在儋州教育办学,闻名于世的东坡书院就是他的杰作。

在儋州的那段岁月,它食芋饮水,与黎族人民一起过着艰苦的生活,他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穷且益坚的精神发挥到极致,从而作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

苏轼——这位饱经忧患的文人,在精神上又达到返璞归真的境界,他的创作更能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

《枯木怪石图》就是如此。

他善于审美,他以广阔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有凡物皆有可观,物皆可寄情。

在困难的环境中,万物皆可成为有情之物。

即使枯木、怪石也如此。

苏轼不拘于形、不滞于物,如鸿爪横空。

如非豁达、豪迈的苏轼,怎能用枯木怪石来表达自己的胸臆。

枯木、怪石丑陋的外表下蕴含的是浓浓的情和意,如果是一个有高深文化修养的人来看,看到的是一根将要进入灶膛的木头,和一堆乱石头。

但苏轼将自己的现实境况和自己的决心意志体现在这幅画中。

所谓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正在于此。

他的情和意深藏在枯木和怪石中,接近于无,真是貌枯实荣,深藏若虚,寄意深远。

人生命运的倏然变化使他更真切的体会到人生的另外一种境界。

枯木怪石不管他们如何,但是来自苏轼的笔下,就会觉得他们是朴实,浑厚的。

他们在这里,不管别人对他的看法如何,他依然驻黎在这里,守着自己的一片净土。

而且依然是充满希望的,在怪石旁的那些新生的竹叶,似乎在昭示什么。

苏轼年老在密州时,就写过《江城子——密州出猎》,其词是:“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
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张开,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意境是何等的豪放奔腾,或许词中的那些就是苏轼的竹叶吧。

枯木与怪石更是他对人生思考的一种结果。

枯木历经沧桑,怪石经风摧雨打;枯木终究要走向腐朽,怪石也要变成碎石,那么一切都将成为过去。

那样的话,什么发配,流放,诬谄,都不值一提。

荣与耻、权与利、身与名、成与败,还有什么可以执著不放的呢?于是他真正做到了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周围的一切困境。

但他也并不是因为看透人生、参透成败而不做什么。

在他的思想中儒家的固穷坚毅精神是他的精神支柱,因而他的《枯木怪石图》,"怪怪奇奇“的枯木怪石于笔意盘冲,凝聚成一股耿耿不平之气,气势雄强,更体现出一股浩然之气。

他的思想以儒家为主,融合佛老。

儒家的固穷坚毅的精神,老庄的貌枯实荣、深藏若虚,佛家禅宗的以平常心对待一切的思想,这使他执著于人生而又超然于物外,使他的生命中蕴藏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

而最后,人们记住了历史上有这么一位伟大的文学大师,他的名字就是苏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