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动车组转向架构架加工工艺的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动车组转向架构架加工工艺的探索
列车在运行中的性能是由转向架决定的,而且构架是转向架最核心部件,也是列车承载以及传力基体,更是转向架众多部件连结主体的骨架,是一个受力复杂结构部件,它不但可以承载车体上部的所有重量,而且承载并传递着列车运行中产生垂向、纵向以及横向三个不同方向的作用力,构架质量对转向架性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就不同部位在加工过程中的相关技术进行了研究,对施工过程中的流程进行了研究,同时还对其存在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标签:动车组转向架构架;动车加工;加工工艺
一、构架结构和制造过程中的相关工艺探究
(一)以地铁车辆为代表的“结合型”构架
1.结构特点
(1)H型结构,横梁和侧梁大件组合。(2)侧梁为U型结构。(3)轴箱弹簧座为8处阶梯平面结构,通过一系橡胶弹簧与轮对轴箱组成联接。(4)横梁结构复杂,连接转向架其他系统。
2.工艺特点
结合对地铁车辆结构特点的分析,可以进一步归纳出其工艺特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工序具有一定的分散性。针对较为关键的位置还需要对其进行整体加工;二是要实施“一面两销”定位统一工艺基准;三是对三坐标进行全尺寸检测。
3.工艺流程
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实施一次划线;其次,进行正反实施精加工;然后对其他相关一系列的工序进行有效实施;最后,才能实施全尺寸检测。
(二)以动车组为代表的“转臂式”构架
1.结构特点
对转臂式构架进行分析,其结构特点主要以动车组为代表进行探究,进一步提出该结构特点分为四个部分:一是H型结构组成的大件是由横梁和侧梁组成;二是侧梁属于U型结构;三是使用转臂式轴箱体以及轴箱弹簧将其架构和轮进行连接;四是横梁在结构上具有复杂性它不仅是转向架实施牵引的骨架,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是驱动装置的骨架。
2.工艺特点
(1)工序分散,关键部位整体加工。(2)“一面两销”定位,使工艺基准统一。(3)典型部位粗、精加工进行。(4)三座标全尺寸检测。
3.工艺流程
首先,需要实施一次划线,其次,要实施粗加工,然后对其他相关一系列的工序进行正反加工,最后,才能实施全尺寸检测工作。
4.结构对比
“转臂式”结构的构架最复杂且性能最好。鉴于结构的复杂性和生产效率要求,使加工技术必须不断地创新和改进。因此,以下重點探讨“转臂式”结构构架上典型部位的加工技术。
二、转臂式构架加工技术探究
以动车组构架以及SW-220k构架为例,对定位臂和轴箱弹簧座2个典型部位的加工技术进行探讨。
(一)定位臂加工技术
在对定位臂进行加工时,需要按照规定的尺寸进行加工,定位臂的内宽为136mm左右,对定位臂两个立面进行加工时,一般采用的是三面刃铣刀这一工具,在应用时主要是完成粗加工的要求,在完成粗加工后,则需要利用高速钢棒铣刀这一工具,可以完成精加工的要求。加工的方法有着多种类型,不同的刀具有着不同的走刀方式,在应用时走刀的次数比较多,所以会产生较大的振动,使得进量比较低。
施工单位有时还会采用特殊的加工方式,需要使用钻刀这一工具,可以对10mm左右的余量一次性进行去除。对于工期比较紧的工程,经常采用的是这种加工方式。有的施工单位还会采用钻削的方式,这种加工方式属于粗加工,但是与传统的粗加工技术相比,可以大大缩减加工的时间,传统粗加工一般为64min 左右,而钻削粗加工的时间一般为12min左右,在加工时由于刀具会产生抗力,所以容易引起变形问题,粗加工变形量一般为0.25mm左右,而钻削方式引起的变形量为0.05mm左右,在精加工时应以钻削的方式,可以减少切削的次数。钻削工艺在转向架构架加工工程中应用比较多,可以有效的去除金属外的余量,在钻削的过程中,可以减小转向架臂式结构变形的程度,可以满足转向架构架加工工艺设计的高要求,还可以提高加工生产的效率。
(二)关于轴箱弹簧座加工的技术分析
一般情况下,在卧式机床上面应用弯板进行加工。对于这种加工,每个部位的主轴都需要定位一次,也需要采用机床敷设盘对底面做出有效加工。此加工方
法切削效率较低,无法满足生产任务的需求,切削的过程中速度可以达到每分钟五千转,加工时间由原来的120分钟缩短到14分钟。这种加工方式避免了因刀具悬臂深长、接触面积大而引起的刀具振动和加工效率低等问题。
总之,随着当今交通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对动车交通需求的日渐提升,动车组转向架构架加工这种精细化、繁杂化的工作也将步入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唐薇.标准动车组转向架构架疲劳可靠性研究与结构优化[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5.
[2]王长一.高速动车组转向架构架可靠性及可靠性灵敏度分析[D].沈阳:东北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