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满江红教案

合集下载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秋瑾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词中的意象和意境,感受词的语言魅力。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词,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分析词中的艺术手法,如用典、对比等。

2、教学难点(1)理解秋瑾词中所表达的女性解放意识和爱国情怀。

(2)感受词的时代意义和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词的内容。

2、讲授法:讲解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重点词句等,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意象、情感、艺术手法等,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秋瑾的视频或展示秋瑾的图片,介绍秋瑾的生平事迹和她在革命中的重要贡献。

(2)提问学生对秋瑾的了解程度,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初读感知(1)教师范读《满江红》,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词的内容和情感。

(3)点名学生朗读,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3、背景介绍(1)介绍秋瑾创作《满江红》的背景,包括当时的社会环境、女性地位以及秋瑾个人的经历和抱负。

(2)让学生了解词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为理解词的内涵奠定基础。

4、词句解读(1)学生分组讨论词中的重点词句,如“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等,理解其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2)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5、情感体会(1)引导学生思考秋瑾在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如对女性解放的渴望、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等。

(2)通过分析词中的意象和细节描写,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

6、艺术手法分析(1)探讨词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如用典(“四面歌残终破楚”)、对比(“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等,分析其作用和效果。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秋瑾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感受她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

2、引导学生理解《满江红》的词句含义,体会其中的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诵读古诗词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秋瑾的思想情感,把握《满江红》的主旨。

分析词句的艺术特色,如用典、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难点体会秋瑾作为女性革命者的独特心境和抱负。

引导学生将诗词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2、讲授法:讲解秋瑾的生平、创作背景和诗词的重难点。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词中的关键语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英雄豪杰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挺身而出,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特殊的英雄——秋瑾。

她不仅是一位英勇的革命者,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满江红》,感受她的壮志豪情!2、作者及背景介绍(1)秋瑾,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

她是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

秋瑾为推翻满清政权和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2)这首词是秋瑾在 1903 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当时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决心投身革命,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而奋斗。

3、初读诗词,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诗词的情感。

(3)请几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4、研读词句,理解诗意(1)“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开篇交代了时间和地点,“小住京华”说明作者在京城居住的时间不长。

“早又是”三个字透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2)“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这几句描绘了秋天的景色,篱下的菊花盛开,秋景明净如洗。

满江红秋瑾教学设计(精选6篇)

满江红秋瑾教学设计(精选6篇)

满江红秋瑾教学设计满江红秋瑾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满江红秋瑾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满江红秋瑾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

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

把握词作的主旨2、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一、预习复习1、导入2、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作者简介: 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

浙江山阴(今绍兴)人。

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

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

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

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

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创作背景: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

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朽,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

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

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二、问题导学1、朗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注意《满江红秋瑾》: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③“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满江红》的词意,掌握词中的生字词和典故。

2. 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秋瑾的敬佩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理解《满江红》的词意,掌握词中的生字词和典故。

2.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体会秋瑾的思想感情,理解词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授法:讲解《满江红》的词意、生字词和典故,让学生对词有初步的了解。

2. 朗读法朗读法:让学生朗读《满江红》,体会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词的情感。

3. 分析法分析法:分析《满江红》的结构、语言和表现手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词的内涵。

4. 讨论法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满江红》的主题、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5.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秋瑾的生平事迹、《满江红》的书法作品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词的魅力。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 播放一段关于秋瑾的视频,让学生了解秋瑾的生平事迹和她的爱国精神。

-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秋瑾是谁吗?她有什么贡献? - 引出课题:秋瑾《满江红》。

2. 讲授新课 - 介绍秋瑾的生平事迹和她的文学成就,让学生对秋瑾有更深入的了解。

- 讲解《满江红》的词意、生字词和典故,让学生对词有初步的了解。

- 让学生朗读《满江红》,体会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词的情感。

- 分析《满江红》的结构、语言和表现手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词的内涵。

- 组织学生讨论《满江红》的主题、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3. 巩固练习 - 让学生背诵《满江红》,加深对词的记忆。

- 让学生做一些关于《满江红》的练习题,如填空、选择、简答等,巩固学生对词的理解。

九年级语文下册《满江红》教案(精选15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满江红》教案(精选15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满江红》教案(精选15篇)九年级语文下册《满江红》篇1教学创意《满江红》是一首词。

作者秋瑾在词作中颇有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教读本文,即以词的文体特点入手,以声律、物象、意格作为读词的根本,以吟词调、读画面、品心怀为活动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以声律为窍,学习吟调(二)以物象为骨,感受画面(三)以意格为髓,品味心怀教学重点1.吟诵词作,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的复杂心怀。

教学难点1.朗诵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的复杂心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教学思路?大致上分为三个教学板块:(一)以声律为窍,学习吟调(二)以物象为骨,感受画面(三)以意格为髓,品味心怀预习要求?1. 读标题,读课文,读注释。

2. 朗读课文。

时间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铺垫 (5分钟)?1.由《满江红》词导入:岳飞的《满江红》脍炙人口,古今许多人都写过《满江红》,很少有岳飞这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

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秋瑾的词作《满江红》。

2.同学们都知道秋瑾是个女英雄,为革命献身。

针对这首词,我们再做一下补充。

知识卡片1:(1)秋瑾( 1875-1907),字璿卿,别号鉴湖女侠,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人。

出身诗书之家。

(2)秋瑾18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子芳。

王是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

(3)1898年前后王子芳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4)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

写下《满江红》这首词抒怀。

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5)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满江红》详细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女革命家秋瑾所作的《满江红》。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危亡的关切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英勇的斗争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满江红》的背景和意义,掌握作者秋瑾的生平和革命事迹。

2. 通过分析《满江红》的词句,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从《满江红》中汲取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满江红》中的历史背景和革命意义。

重点:分析《满江红》的词句,欣赏古典诗词的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满江红》的音频,让学生感受这首词的激昂情绪,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秋瑾的背景和革命事迹,让学生了解《满江红》的创作背景。

3. 分析:分析《满江红》的词句,解释其中的历史和革命意义。

4. 讨论:分组讨论《满江红》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5. 练习:让学生朗读《满江红》,并回答相关问题,巩固学生的理解。

6. 欣赏:让学生欣赏其他古典诗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满江红》板书设计:满江红秋瑾革命精神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写一篇关于《满江红》的理解和感悟的文章。

答案:略2. 作业题目:请学生找出其他有关秋瑾的资料,了解她的生平和革命事迹。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满江红》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有所提高,但对秋瑾的生平和革命事迹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相关内容,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革命历史和英雄人物。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秋瑾纪念馆或者进行相关主题的社会调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秋瑾和她的革命事迹。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有关革命历史的小说、诗歌等作品,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满江红》(秋瑾教案

《满江红》(秋瑾教案

《满江红》(秋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秋瑾的《满江红》,教学章节为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部分。

主要内容为分析《满江红》的背景、意境、修辞手法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秋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满江红》所表达的家国情怀。

2. 学会分析诗歌的意境、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满江红》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秋瑾的画像和简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满江红》。

2. 课文朗读:全班同学齐读《满江红》,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背景介绍:讲解秋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家国情怀。

4. 诗歌鉴赏:a. 分析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画面美。

b. 讲解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比喻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

c. 逐句解析,深入剖析作者的情感表达。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满江红》的鉴赏题,指导学生解题思路。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满江红》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练习题,分享解题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满江红》2. 内容:a. 诗歌背景:秋瑾生平、创作背景b. 诗歌意境:分析诗中的画面美c. 修辞手法:对仗、拟人、比喻等d. 情感表达:剖析作者的家国情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满江红》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谈谈你的感悟。

2. 答案示例:a. 意境:诗中描绘了一幅英勇抗争、壮志凌云的画面,展现了作者对民族复兴的渴望。

b. 修辞手法:通过对仗、拟人、比喻等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秋瑾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她的思想和精神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秋瑾《满江红》教案

秋瑾《满江红》教案

秋瑾《满江红》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秋瑾的《满江红》,涉及教材的第三章第五节,详细内容包括诗词的背景、作者简介、诗词的朗读与解析、意境赏析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秋瑾的生平事迹,理解《满江红》的创作背景。

2. 掌握诗词的朗读技巧,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满江红》。

3. 分析《满江红》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满江红》中意象、意境的理解与赏析。

教学重点:秋瑾生平事迹的了解,诗词的朗读与解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PPT、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满江红》原文及译文、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秋瑾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秋瑾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满江红》的学习兴趣。

2. 诗词背景介绍:讲解《满江红》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秋瑾的爱国情怀。

3. 朗读指导:播放《满江红》的朗读音频,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朗读方法,体会诗词的韵律美。

4. 诗词解析:逐句解析《满江红》,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意境,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 例题讲解:结合诗词内容,讲解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程度。

7. 意境赏析: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赏析《满江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六、板书设计1. 《满江红》2. 作者:秋瑾3. 背景简介:秋瑾生平事迹4. 诗词内容:逐句解析5. 艺术特色:意象、意境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内容,分析《满江红》的意境美。

2. 答案示例:《满江红》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民族前途的期望。

诗中的意象生动、意境深远,如“红叶满江红,千山鸟飞绝”描绘了一幅秋天江景,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秋瑾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她的文学成就和爱国精神。

《秋瑾满江红》教案

《秋瑾满江红》教案
词的下片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巾。作者虽是女子,但“心却比,男儿烈”,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离家出走以后,下一步怎么办?这是摆在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平日诗人,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现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何处去找知音?如果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到怎样的折磨?想到这一点,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何处觅知音”?这对当时的秋瑾来说,确实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她的前途和事业。特别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女子的叛逆行为,究竟能得到多少人的同情和支持?所以作者清醒地估计到“必知音之难遇,更同调而无人”的困境(《致琴文书》)。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这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2、作者介绍
秋瑾简介: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l(今福州),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时年32岁。丈夫是双峰县荷叶乡神冲富绅之子王廷钧,字子芳。
编制人
刘汉清
审定人
周泽泳
总第学时
授课时间
课题
《秋瑾满江红》教案
课型
诗词诵读
课标要求
领会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进行诵读和默写、把握诗意

【公开课精品教案】《满江红》(秋瑾精品教案

【公开课精品教案】《满江红》(秋瑾精品教案

【公开课精品教案】《满江红》(秋瑾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秋瑾的《满江红》,属于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

详细内容包括:诗词的背景、作者简介、诗词全文、诗词鉴赏、重点词汇解析、诗词意境体会。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满江红》的背景和作者秋瑾的生平,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兴趣。

2. 掌握诗词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3. 体会诗词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词意境的体会,对爱国主义情感的理解。

2. 教学重点:诗词中重点词汇和句子的解析,诗词鉴赏方法的指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秋瑾相关的历史视频,激发学生对秋瑾和《满江红》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秋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词的历史背景。

3. 诗词全文朗读:让学生跟随老师朗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4. 诗词鉴赏:分析诗词的结构、用词、意境,引导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法。

5. 重点词汇解析:讲解诗词中的重点词汇,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含义。

6.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体会诗词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

7.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类似题材的诗词,指导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

8.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分析一首诗词,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满江红》(秋瑾)2. 内容:作者:秋瑾背景:戊戌变法失败,民族危机加深结构:上片描绘景象,下片抒发情感重点词汇: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鉴赏一首你喜欢的诗词,并写出鉴赏心得。

结合《满江红》的意境,写一篇关于爱国主义的小短文。

答案:1. 鉴赏心得:根据个人喜好,选择一首诗词进行鉴赏,注意从结构、用词、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

2. 小短文:围绕爱国主义,结合《满江红》的意境,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公开课教案】《满江红》(秋瑾教案

【公开课教案】《满江红》(秋瑾教案

【公开课教案】《满江红》(秋瑾教案《满江红》(秋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课文《满江红》是秋瑾在1903年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外国列强瓜分中国的愤慨,对民族命运的深切担忧,以及对妇女解放的追求。

教学时,应着重分析词的语言、形象、情感和思想内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词的背景,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 分析词的语言特点,领会词的艺术魅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词的语言特点,领会词的艺术魅力。

难点:理解词的背景,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情景引入:播放《满江红》的朗诵音频,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

然后,提问学生对这首词的了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知识讲解(10分钟)讲解词的背景,介绍秋瑾的生平和创作这首词的动机。

分析词的语言特点,如对仗工整、韵律和谐等,让学生领略词的艺术魅力。

3. 例题讲解(15分钟)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如《满江红》中的名句,分析其含义、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词,提高文学素养。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如:请学生分析《满江红》中的修辞手法,并用自己的话解释其表达效果。

5. 课堂互动(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

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的疑惑。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满江红》秋瑾背景:外国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主题:愤慨、担忧、追求特点:对仗工整、韵律和谐、抒发真情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背诵《满江红》,并用自己的话解释其含义。

答案:略2. 分析《满江红》中的修辞手法,并用自己的话解释其表达效果。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公开课教案】《满江红》(秋瑾)教案(2)

【公开课教案】《满江红》(秋瑾)教案(2)

【公开课教案】《满江红》(秋瑾)教案《满江红》(秋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用的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的《满江红》(秋瑾),该诗是秋瑾在1903年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外国列强瓜分中国的愤慨,以及对民族危亡的深切忧虑。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详细解读这首词的背景、意境、用词等方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的内涵。

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满江红》,使学生了解秋瑾的生平背景及其词作的艺术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敢于担当的精神风貌。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满江红》的诗意、诗境及诗中的关键词汇。

难点:分析秋瑾的词风及其在词坛的地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教学课件。

2. 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历史背景为切入点,介绍秋瑾的生活年代以及当时国内外的严峻形势,引发学生对《满江红》创作背景的好奇心。

2. 诗文解析:(1)朗读《满江红》,使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分析诗中的关键词汇,如“怒发冲冠”、“潇潇雨歇”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

(3)讲解秋瑾的词风,如婉约、豪放等,并与其他词人进行对比,突出秋瑾的独特地位。

3. 实践环节:(1)让学生结合诗文内容,发挥想象,描绘出诗中所描述的画面。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2)引导学生认识到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满江红》1. 诗文2. 诗人:秋瑾3. 创作背景:民族危亡、列强瓜分中国4. 诗意:表达作者对民族危亡的深切忧虑和反抗精神5. 词风:婉约、豪放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运用课上学到的知识,为《满江红》写一段赏析文字。

答案示例:《满江红》是秋瑾在民族危亡之际,抒发忧国忧民之情的一首词。

词中“怒发冲冠”、“潇潇雨歇”等词语,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内心的愤慨和无奈。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满江红》的词意,体会秋瑾的爱国情怀。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满江红》的词意,体会秋瑾的爱国情怀。

2. 教学难点:分析《满江红》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满江红》的词意、背景和艺术特色。

2. 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满江红》,体会秋瑾的爱国情怀。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满江红》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满江红》的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秋瑾的视频,让学生了解秋瑾的生平事迹和爱国情怀。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秋瑾是谁吗?她有哪些爱国事迹?引出课题:秋瑾《满江红》。

2. 讲授新课介绍秋瑾的生平事迹和《满江红》的创作背景。

讲解《满江红》的词意,重点解释“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等词句的含义。

分析《满江红》的艺术特色,包括词的格律、用典、抒情方式等。

指导学生朗读《满江红》,注意节奏、韵律和情感的表达。

3. 拓展延伸让学生分组讨论:秋瑾的爱国情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强调爱国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学习秋瑾的爱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秋瑾的生平事迹、《满江红》的词意和艺术特色。

强调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

布置作业:让学生背诵《满江红》,并写一篇关于秋瑾的爱国事迹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秋瑾的生平事迹和《满江红》的词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体会到了秋瑾的爱国情怀。

《满江红》(秋瑾)教案

《满江红》(秋瑾)教案

《满江红》(秋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秋瑾的生平和革命精神,通过诗词鉴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主题、意象、情感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秋瑾的生平和革命精神2. 诗词《满江红》的主题、意象、情感等分析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 秋瑾的革命思想和诗词创作的关系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秋瑾的生平和革命事迹、诗词《满江红》的译文和注释2. 学生教材:诗词《满江红》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秋瑾的照片、革命事迹图片和相关视频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秋瑾的生平和革命事迹,引导学生了解秋瑾的革命精神。

2. 诗词鉴赏:让学生朗读《满江红》,感受诗词的韵律和情感。

教师对诗词进行逐句解析,分析诗词的主题、意象、情感等。

3. 讨论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秋瑾的革命思想和诗词创作的关系,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4.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诗词《满江红》的主题和秋瑾的革命精神,强调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5.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秋瑾和《满江红》的读后感,深入思考诗词中的革命思想和自己的实际行动。

六、教学延伸1. 小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深入了解秋瑾的其他诗词和革命事迹,进一步感受秋瑾的革命精神。

2. 诗词创作: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诗词,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对英雄的敬仰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讨论交流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读后感作业:评价学生在作业中对秋瑾和《满江红》的理解和感悟,关注学生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八、教学反思1. 教师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思考如何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秋瑾《满江红》教案

秋瑾《满江红》教案

秋瑾《满江红》教案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满江红》详细内容:本课主要学习秋瑾的《满江红》一词。

这首词是秋瑾在辛亥革命前夕,以满江红为词牌,表达她振兴中华、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

词中充满了激情和斗志,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对革命事业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满江红》的背景和意义,体会秋瑾的爱国情怀。

2. 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满江红》。

3. 分析《满江红》的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满江红》的内容和意义,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

难点:分析《满江红》的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脑、投影仪、教科书、字典。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满江红》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这首词的激情和斗志。

2. 朗读:让学生跟随音频一起朗读《满江红》,体会词的韵律和节奏。

3. 讲解:讲解《满江红》的背景和意义,解释词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4. 分析:分析《满江红》的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欣赏词的艺术魅力。

5. 练习: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回答有关《满江红》的问题。

6. 应用: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自己创作以满江红为词牌的词,并进行展示。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满江红》板书结构:背景和意义词牌特点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学生写一篇关于《满江红》的读后感,不少于200字。

答案:由于作业是主观性题目,没有固定的答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评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秋瑾的其他词作,了解她的生平事迹和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或文学创作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方面1. 秋瑾的时代背景和创作动机:秋瑾是辛亥革命时期的著名女革命家,她的词作多体现出振兴中华的强烈愿望。

《满江红》正是她在革命前夕,以满江红为词牌,抒发自己的爱国激情和革命斗志。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满江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满江红》的词意和意境。

学生能够背诵《满江红》。

学生能够欣赏《满江红》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满江红》的词意和意境。

通过背诵、默写等方式,让学生巩固《满江红》的记忆。

通过欣赏、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欣赏《满江红》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满江红》的词意和意境。

背诵《满江红》。

欣赏《满江红》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满江红》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欣赏《满江红》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满江红》的词意和意境。

讲解《满江红》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讲解《满江红》的艺术特色。

朗读法让学生朗读《满江红》,体会词的韵律和节奏。

让学生朗读《满江红》,感受词的情感和意境。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满江红》的词意和意境。

组织学生讨论《满江红》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组织学生讨论《满江红》的艺术特色。

欣赏法让学生欣赏《满江红》的书法作品。

1. ◦ ◦ ◦2. ◦ ◦ ◦3. ◦ ◦ ◦ 1. ◦ ◦ ◦ 2. ◦ ◦ 1. ◦ ◦ ◦ 2. ◦ ◦ 3. ◦ ◦ ◦4. ◦让学生欣赏《满江红》的音乐作品。

让学生欣赏《满江红》的绘画作品。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岳飞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岳飞的生平事迹和《满江红》的创作背景。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岳飞是谁吗?你们知道《满江红》是谁写的吗?引出课题《满江红》。

讲授新课讲解《满江红》的词意和意境。

讲解《满江红》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讲解《满江红》的艺术特色。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满江红》,体会词的韵律和节奏。

让学生朗读《满江红》,感受词的情感和意境。

讨论课文组织学生讨论《满江红》的词意和意境。

组织学生讨论《满江红》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组织学生讨论《满江红》的艺术特色。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满江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满江红》的词意和意境。

2. 学生能够体会秋瑾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

3. 学生能够欣赏《满江红》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满江红》的词意和意境,体会秋瑾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

2. 教学难点:欣赏《满江红》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欣赏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秋瑾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秋瑾的生平事迹和革命精神。

2.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秋瑾是谁吗?她是一位怎样的人物?(学生自由回答)3.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要学习秋瑾的一首词《满江红》,这首词表达了秋瑾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吧!(二)讲授新课1. 教师介绍《满江红》的词牌名和作者秋瑾。

2. 教师朗读《满江红》,学生边听边看课文。

3. 教师讲解《满江红》的词意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

4.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秋瑾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让学生感受词的情感力量。

5. 教师介绍《满江红》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让学生欣赏词的艺术魅力。

(三)巩固练习1. 教师让学生朗读《满江红》,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 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满江红》的词意和意境,体会秋瑾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

3. 教师让学生欣赏一些关于《满江红》的书法作品和绘画作品,感受词的艺术魅力。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包括《满江红》的词意和意境、秋瑾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满江红》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等。

2. 教师强调《满江红》的重要性和意义,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学习和欣赏这首词。

(五)布置作业1. 教师让学生回家后继续朗读和背诵《满江红》,并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写下来。

2. 教师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秋瑾的资料,了解她的生平事迹和革命精神,并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写下来。

3. 教师让学生欣赏一些关于《满江红》的音乐作品和舞蹈作品,感受词的艺术魅力,并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写下来。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教案

《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准确理解并背诵《满江红(小住京华)》这首词,掌握其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o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秋瑾作为女性革命家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

2.过程与方法:o通过诵读、讨论和合作学习,深入理解词的内容,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o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课堂互动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感受秋瑾作为女中豪杰的壮志豪情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

o引导学生理解女性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追求,激发对女性平等和自立的尊重与认同。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o理解并掌握词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准确背诵全词。

o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把握秋瑾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

2.难点:o深入理解秋瑾作为女性革命家的独特视角和情感表达,体会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感深度。

o学习并尝试运用古诗词鉴赏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理解秋瑾词作中的深意。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背景介绍:讲述秋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特别是她作为近代著名女革命家,为追求民族独立和女性解放所做出的贡献,激发学生对秋瑾的敬佩之情。

2.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满江红(小住京华)》,简要介绍这首词是秋瑾在北京期间所作,表达了她对民族危亡的忧虑和对女性解放的渴望。

(二)初读词文,整体感知(15分钟)1.朗读词文:教师先范读词文,注意节奏和停顿,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学生自由朗读词文,注意纠正发音和断句,初步感受词中的情感。

2.疏通文意: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尝试理解词文大意。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重点讲解词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如“苦将侬强派作蛾眉”、“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等。

3.概括词意: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词的大意,教师总结归纳,梳理词的结构和内容,特别指出词中秋瑾对民族危亡的忧虑和对女性解放的渴望。

(三)精读词文,深入分析(25分钟)1.分析意象和情感:o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意象,如“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等,分析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秋瑾《满江红》教案

秋瑾《满江红》教案

秋瑾《满江红》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秋瑾的《满江红》,位于教材第三章《宋词欣赏》第二节。

详细内容包括词的背景知识、词的朗读与解析、意象赏析、情感表达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秋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满江红》的词意;2. 掌握词的基本知识,如词牌、词律、词韵等;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的韵律、意象的把握;2. 教学重点:《满江红》词意的理解、情感表达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秋瑾生平,引入《满江红》的学习;2. 朗读:带领学生朗读《满江红》,感受词的节奏与韵律;3. 解析:详细讲解词牌、词律、词韵等知识;4. 例题讲解:分析《满江红》中的意象、情感表达;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分析其他诗词的意象与情感;7.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讨论,分享学习心得;8.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强调课后拓展。

六、板书设计1. 《满江红》秋瑾;2. 词牌、词律、词韵;3. 意象:山河破碎、壮志未酬等;4. 情感:激昂、悲壮、忧国忧民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满江红》中的意象,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2)谈谈你对《满江红》情感表达的理解。

2. 答案:(1)意象:山河破碎、壮志未酬等;(2)情感:激昂、悲壮、忧国忧民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满江红》的理解程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秋瑾的其他作品,了解近代诗词的发展历程。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词的韵律、意象的把握;2. 例题讲解:分析《满江红》中的意象、情感表达;3. 作业设计:分析《满江红》中的意象,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了解近代诗词的发展历程。

一、词的韵律、意象的把握1. 词的韵律:讲解词牌、词律、词韵等知识,强调《满江红》的韵律特点,如平仄、押韵等。

【公开课教案】《满江红》(秋瑾)教案

【公开课教案】《满江红》(秋瑾)教案

【公开课教案】《满江红》(秋瑾)教案教案:《满江红》(秋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一首近现代诗词《满江红》,作者是秋瑾。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渴望,以及对旧社会制度的批判。

我们将通过学习这首诗,了解秋瑾的思想感情,以及她所倡导的女性解放和民主革命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满江红》。

2. 理解诗文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学习秋瑾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满江红》,理解诗文内容。

难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秋瑾的革命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音频资料,介绍秋瑾的生平和革命事迹,让学生对秋瑾有初步的了解。

2. 诗文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满江红》,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让学生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3. 诗文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文的内容,解释生僻词语,让学生理解诗文的意义。

4.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秋瑾的思想感情,理解她倡导的女性解放和民主革命精神。

5. 随堂练习:教师出题,学生现场作答,检测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6. 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享自己对秋瑾革命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7. 作业布置:六、板书设计板书《满江红》板书内容:近代秋瑾男儿列,女儿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犹记,烽火扬州路。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结合《满江红》的内容,谈谈你对秋瑾革命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答案:秋瑾在《满江红》中表达了她对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批判了旧社会的制度。

她勇敢地挑战了当时的封建礼教,倡导女性解放,为国家民主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她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教学难点与重点”和“教学过程”两个部分。

这两个部分是教学的核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教学效果的好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江红》教学设计
《满江红》是2017年高考新增加的课外古诗文10篇之一,秋瑾的这篇《满江红》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言志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翻译全诗。

3、赏析诗词,把握该诗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赏析诗词及“身不在,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教法学法】
1、借助“二三五”教学模式进行朗读教学法、赏析教学法
2、学法:“知人论世”
【教具学具】
1、电子白板
2、问题解决评价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步骤】
1、导入
满江红〃怒发冲冠南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

2 自从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以来,已成为千古不朽的绝唱和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当作楷模,仿效学作,但大都是望尘莫及!看过古今许多人写的《满江红》,谁也没有岳飞那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

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秋瑾《满江红》。

二、朗读秋瑾《满江红》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①,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②,八年风味徒思浙③。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④,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⑤!算平生肝胆⑥,因人常热。

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⑦!
1、教师范读
补充: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这年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2、学生初读
3、教师介绍作者秋瑾及其家庭背景
【作者】
秋瑾(1875-1907),浙江绍兴人,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自号鉴
湖女侠,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

【背景】
秋瑾不幸生于一个封建家庭,自幼就由父亲将她许配给湘潭富家公子王廷均为妻,两人志趣不合,婚后情同冰炭。

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

词中‚小住京华‛指的是这回事。

中秋节,秋瑾与丈夫发生冲突,她不愿在贵夫人的脂粉堆里虚度一生,正如词中所说:‚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是她们夫妻之间的矛盾,以致后来发展到使她终于写下这首《满江红》词而远走高飞,踏上人生征途,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

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

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孙中山和宋庆龄先生对秋瑾都有很高的评价。

1912年12月9日,孙中山致祭秋瑾墓,撰挽联:‚江户矢丹忱,重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1916年8月16日至20日,孙中山、宋庆龄游杭州,赴秋瑾墓凭吊,孙中山说:‚光复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会者秋女士也。

今秋女士不再生,而‘秋风秋雨愁煞人’之句,则传诵不忘。


1942年7月宋庆龄在《中国妇女争取自由的斗争》一文中称赞秋瑾烈士是“最崇高的革命烈士之一”。

1958年9月2日宋为《秋瑾烈士革命史迹》一书题名。

1979年8月宋庆龄为绍兴秋瑾纪念馆题词:
3 秋瑾工诗文,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马携枪,曾东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万代传侠名。


4、请同学们再读该词,结合背景和下面的注解试着自己理解诗意,完成解决评价单,然后小组内对学。

学生可以将自己独学和对学中难以解决的诗句写在黑板上。

【注释】
①京华:京城之美称。

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为京华。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八年风味徒思浙:应为‚徒思浙八年风味‛的倒装。

指作者在浙江时过的貌似贵妇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地位。

④娥眉:漂亮的女人,美女。

指作者当时的贵妇人身份。

⑤烈:刚烈。

⑥肝胆:指真诚的心。

⑦青衫湿:唐白居易《琵琶行》中有‚江州司马青衫湿‛句,指眼泪打湿了衣服。

【词意】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

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5、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1)每个小组出一名学生进行朗读展示。

2)每个小组出一名学生进行诗词赏析
3)全体师生集体或个体评议展示结果,打分,并进行适当补充。

【明确主旨】
秋瑾的这篇《满江红》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言志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

【内容分析】
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

‚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

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词的下片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巾。

作者虽是女子,但‚心却比,男儿烈‛,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

平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

现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何处去找知音?如果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到怎样的折磨?想到这一点,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

这种担心和忧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