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感知人体识别

合集下载

人体感应 方案

人体感应 方案

人体感应方案1. 引言人体感应技术是一种通过感知人体活动或行为的方式来触发或控制其他设备、系统或应用程序的技术。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体感应技术在安全领域、智能家居领域、医疗保健领域等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红外传感器的人体感应方案,并详细阐述其原理和应用场景。

2. 方案原理传感器是实现人体感应的关键。

一种常用的传感器是红外传感器,它能够通过感受人体散发的红外辐射来判断人体的存在与活动状态。

红外传感器包括红外发射器和红外接收器两部分。

当人体靠近红外传感器时,人体会发出红外辐射,红外接收器会感知到这些辐射,并产生相应的电信号。

在人体感应方案中,红外传感器的工作流程如下:•发射红外信号:红外发射器会周期性地发射红外信号,这些信号会在环境中进行传播。

•接收红外信号:红外接收器会不断地接收环境中的红外信号。

•检测信号变化:当有人体进入红外信号的感知范围内时,红外接收器会检测到信号强度的变化。

•输出电信号:红外接收器会将检测到的信号变化转化为电信号,并输出给其他设备或系统进行处理。

3. 方案应用3.1 安防系统人体感应技术在安防系统中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将红外传感器安装在需要监控的区域,可以实时感知到区域内是否有人体活动,并及时触发报警或进行视频监控。

这可以大大提高安防系统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3.2 智能家居人体感应技术在智能家居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将红外传感器安装在家居设备附近,可以实现自动开关灯光、自动调节温度等智能化操作。

例如,在晚上,当人体靠近红外传感器时,灯光会自动打开,为用户提供舒适的照明环境。

3.3 医疗保健人体感应技术在医疗保健领域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通过将红外传感器安装在床边或患者常去的地方,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活动状态。

当患者有异常活动时,可以及时发送警报给医护人员,帮助他们及时处理紧急情况。

4. 方案优势相比于其他人体感应技术,基于红外传感器的人体感应方案具有以下优势:•高灵敏度:红外传感器能够高度敏感地感知到人体的存在和活动状态,具有较高的检测准确性。

可穿戴设备中的人体动作识别与行为分析技术

可穿戴设备中的人体动作识别与行为分析技术

可穿戴设备中的人体动作识别与行为分析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可穿戴设备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智能手表到智能眼镜,这些设备通过感知人体动作和分析行为,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信息。

人体动作识别是可穿戴设备中的关键技术。

通过搭载传感器和算法,这些设备能够准确地识别和分析人体的动作,例如步行、跑步、坐立等,并实时反馈给用户。

这项技术的实现离不开传感器的精确测量和算法的高效处理。

通常,加速度计、陀螺仪和磁力计等传感器被用于感知人体动作,然后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实现对动作的识别和分析。

人体动作识别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

最常见的应用是健身追踪。

可穿戴设备可以识别用户的运动类型和强度,并据此提供个性化的健身建议。

此外,人体动作识别还可以帮助改善体态和姿势。

许多办公人士长时间保持不良的坐姿,这可能导致腰椎和颈椎的问题。

通过可穿戴设备的行为分析,设备可以提醒用户调整姿势,减少不良的习惯。

除了人体动作识别,行为分析也是可穿戴设备中的重要技术。

通过识别和分析人体的行为模式,设备可以推测用户的情绪、健康和日常习惯等信息。

例如,设备可以分析用户的睡眠习惯,并根据睡眠质量提供相应的建议。

此外,行为分析还可以用于安全和监护目的。

例如,一些可穿戴设备能够检测用户的跌倒,并自动向紧急联系人发送求助信息。

然而,人体动作识别和行为分析技术在可穿戴设备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准确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由于人体动作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设备需要具备较高的准确性来满足用户的需求。

此外,能耗也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

持续的数据采集、分析和传输将消耗大量的电能,这对于电池续航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问题正在逐渐得到解决。

新型传感器的出现使得人体动作的测量更加准确和可靠。

同时,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算法的发展也使得行为分析更加准确和智能化。

此外,对于能耗的问题,一些新兴的技术如能量收集和低功耗芯片的应用有望缓解这一问题。

人体感应方案

人体感应方案

人体感应方案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体感应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人体感应方案是一种基于传感技术的解决方案,通过感应人体的存在、位置或动作等信息,实现与人体的交互。

本文将介绍人体感应方案的工作原理、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方向。

工作原理人体感应方案主要基于以下几种传感技术:1.红外线传感器:红外线传感器能够感应到人体释放的红外线辐射,通过测量红外线的强度和变化,来判断人体的存在、位置和动作。

2.雷达传感器:雷达传感器利用无线电波的反射来感应人体的存在。

当有人体经过时,无线电波会被人体反射回来,通过测量反射信号的强度和时间延迟,可以确定人体的位置。

3.超声波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通过发射和接收超声波来感应人体的位置和距离。

当超声波遇到人体时会被反射回来,通过测量回波的时间来计算人体的距离。

工作原理大致相同,都是通过感应到人体产生的某种信号,然后经过信号处理和算法分析,得出人体的相关信息。

应用领域人体感应方案在以下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1.安防领域:人体感应方案可以应用于室内、室外的安防系统中,比如入侵报警、视频监控等。

当有人体靠近或进入受保护的区域时,系统可以及时发出警报,提醒相关人员或触发其他安全措施。

2.智能家居:人体感应方案可以让智能家居感知到人体的存在和位置,从而根据人的需求自动调节照明、温度、音乐等环境因素,提供更舒适的居住体验。

3.健康领域:人体感应方案可以应用于健康监测设备中,实时感知人体的体温、心率、呼吸等生理参数,并将数据传输到手机或云端,方便医疗人员进行监测和诊断。

4.自动门禁:人体感应方案可以应用于自动门禁系统中,当有人靠近门口时,系统可以自动感应并打开门,提高出入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未来发展方向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体感应方案还有许多潜在的发展方向:1.多模态感应:将不同的传感技术结合起来,如红外线、雷达、超声波等,可以提高人体感应的精度和可靠性。

2.深度学习与人体感应的结合:利用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算法,可以实现对人体动作的识别和分析,从而为人体感应方案提供更加智能的功能。

人体活动识别传感器的分类

人体活动识别传感器的分类

一、红外传感器
红外传感器是一种最常用的人体存在探测传感器,它通过感知人体散发出的红外线辐射来检测是否有人存在于检测范围内。

该传感器具有响应速度快、精度高等优点,经常被用于安防、智能家居等领域。

但是,由于红外线对温度和光照强度敏感,这种传感器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误报或漏报的情况发生。

二、超声波传感器
超声波传感器通过发射超声波并感知其回声来检测是否有人靠近。

该传感器可以检测到人体运动的方向、速度和距离,具有高精度、使用寿命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电梯、走廊、车库等公共场所的人体检测。

但是,超声波传感器对于墙体、门板等障碍物的反射会导致误判,同时其发射范围也容易受到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

三、微波雷达传感器
微波雷达传感器通过发射微波并感知其反射来检测人体的存在,它具有高灵敏度、不受温度、湿度等影响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楼道、走廊等人流密集的场所。

但是,微波雷达传感器较为复杂,价格较高,同时由于微波会穿透玻璃、纸板等材料,存在隐私泄漏的风险。

人体存在传感器原理

人体存在传感器原理

人体存在传感器原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人体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

人体存在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感知人体存在状态的设备,它的原理是通过感应人体的热量、光线、声音等信号,从而判断人体的存在状态。

下面将详细介绍人体存在传感器的原理和应用。

一、人体存在传感器的原理人体存在传感器是一种基于红外线技术的传感器,它通过感应人体放射出的红外线信号,从而判断人体的存在状态。

具体来说,人体存在传感器通过红外线感应器感应人体放射出的热量,然后将热量转化为电信号,再通过信号处理器进行处理,最后输出一个数字信号。

在人体存在传感器中,红外线感应器是最关键的部件。

红外线感应器是一种能够感应红外线信号的设备,它通过感应人体放射出的红外线信号,从而判断人体的存在状态。

当人体靠近红外线感应器时,感应器会感应到人体放射出的红外线信号,从而判断人体的存在状态。

如果人体存在,那么红外线感应器就会输出一个数字信号,表示人体存在;如果人体不存在,那么红外线感应器就不会输出任何信号,表示人体不存在。

二、人体存在传感器的应用人体存在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例如办公室、商场、医院、学校等。

下面将介绍人体存在传感器在不同场合的应用。

1. 办公室在办公室中,人体存在传感器主要用于智能照明系统。

智能照明系统是一种能够自动感应人体存在状态的照明系统,它通过人体存在传感器感应人体的存在状态,从而自动调节照明亮度和颜色。

例如,在白天阳光充足的情况下,智能照明系统会自动调节照明亮度和颜色,使办公室的照明效果更加舒适和自然。

2. 商场在商场中,人体存在传感器主要用于安防系统。

安防系统是一种能够自动感应人体存在状态的系统,它通过人体存在传感器感应人体的存在状态,从而自动触发报警器。

例如,在商场中,如果有人闯入,安防系统就会自动感应到人体的存在状态,并触发报警器发出警报。

3. 医院在医院中,人体存在传感器主要用于智能控制系统。

智能控制系统是一种能够自动感应人体存在状态的系统,它通过人体存在传感器感应人体的存在状态,从而自动控制医疗设备的运行。

基于智能手机传感器的人类行为识别研究

基于智能手机传感器的人类行为识别研究

doi:10.3969/j.issn.1003-3114.2023.03.023引用格式:丁阁文,丁绪星,许蓉,等.基于智能手机传感器的人类行为识别研究[J].无线电通信技术,2023,49(3):566-576.[DING Gewen,DING Xuxing,XU Rong,et al.Research on Human Activity Recognition Based on Smartphone Sensors[J].Radio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2023,49(3):566-576.]基于智能手机传感器的人类行为识别研究丁阁文,丁绪星∗,许㊀蓉,王㊀冲,邹孝龙(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安徽芜湖241002)摘㊀要:针对因人类行为识别中手机位置的不确定性导致的行为识别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实时行为识别方法㊂首先对智能手机中加速度计和陀螺仪所获取的各行为下的传感器数据,依次进行零偏误差补偿㊁异常值处理和db7小波阈值去噪;其次使用滑动窗口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分割,同时基于各行为特征分布规律进行特征提取;最后将提取的特征用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分类器模型的训练,通过调用SVM 模型结合多票判决策略实现当前时刻行为预测㊂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识别坐㊁站立㊁行走㊁跑步㊁上楼㊁下楼㊁躺㊁卧8种基本行为,并能区分握㊁阅读㊁接听㊁摆臂㊁口袋5种手机位置㊂分类器模型的整体识别率达到了97.6%,在手机位置固定和不固定的情况下,实时行为识别的平均识别准确率分别达到了90.6%和84.8%,平均耗时为177.803ms㊂关键词:人类行为识别;智能手机传感器;支持向量机;小波分析中图分类号:TP391.4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文章编号:1003-3114(2023)03-0566-11Research on Human Activity Recognition Based on Smartphone SensorsDING Gewen,DING Xuxing ∗,XU Rong,WANG Chong,ZOU Xiaolong(School of Physics and Electronic Information,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2,China)Abstract :There is low activity recognition rate caused for the uncertainty of smartphone positions in human activity recognition.Aiming at above problem,a real-time activity recognition method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First,the raw data is processed using zerobias error compensation,outlier processing and db7wavelet threshold denoising respectively,which is the sensor data of various behav-iors obtained by the accelerometer and gyroscope of smart phone.Then,the processed data is segmented by a sliding window.At the same time,the features are extracted based on data feature distribution law of each activity.Finally,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al-gorithm and the extracted features are used for training of the classifier model.Behavior is predicted by invoking the SVM model com-bined with the multi-vote decision strategy at the current moment.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eight main behaviors (sitting,standing,walking,running,going upstairs,going downstairs,half lying,and lying)under five smartphone positions (holding,reading,answering,arm swinging,pocket)can be effectively identified.The overall recognition rate of the classifier model reached 97.6%.When the mobilephone position is fixed and not fixed,the average recognition accuracy of real-time behavior recognition reaches 90.6%and 84.8%,re-spectively,and the average time-consuming is 177.803ms.Keywords :human activity recognition;smartphone sensors;SVM;wavelet analysis收稿日期:2023-01-15基金项目: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支持项目(832132)Foundation Item :Anhui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832132)0 引言近年来,人类行为识别(Human Activity Recog-nition,HAR)成为了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热点,并被广泛地应用于老年监护[1-2]㊁智慧医疗[3]㊁运动监测[4]等领域㊂HAR 的研究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行为识别[5]和基于可穿戴设备的行为识别[6-7]㊂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行为识别是利用图像或视频来提取人体的行为特征,这种方法通常要求固定照相机㊁摄像机等硬件设备,且在使用中视线容易被障碍物遮挡,存在局限性[8]㊂而基于可穿戴设备的行为识别主要使用设备中的惯性传感器㊁心率传感器等获得人体行为数据和生理信息,研究人员利用这些数据来预测人们站立㊁行走㊁跑㊁上下楼㊁跳跃等基本行为[9-10]㊂因此与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行为识别相比,可穿戴设备方便携带㊁成本低㊁灵敏性高,能方便高效地收集数据且数据处理较简单,在行为识别领域应用更为广泛㊂在过去的10年中,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一些可穿戴传感器的替代品㊂如今的智能手机中搭载了各种类型的传感器,如GPS㊁惯性传感器(加速度计㊁磁力计㊁陀螺仪)和环境传感器(麦克风㊁光线传感器㊁距离传感器)等[11]㊂不仅如此,智能手机还具有强大的计算能力,可以轻松高效地收集和处理有关用户的丰富信息㊂相对于可穿戴设备,使用智能手机进行数据采集与处理更加方便㊁更具便携性,不管是将手机拿在手里还是装在口袋里,智能手机均可以持续地感知用户的行为㊂尤其是在COVID-19 (Coronavirus Disease2019)较为严重的情况下[12],基于智能手机的行为识别成为了一种高效㊁廉价和安全的方法,利用智能手机传感器数据预测人类行为从而实现对身体行为变化和心理健康的监测,而不需要专门的或者昂贵的医疗备来监测㊂因此,基于智能手机传感器的行为识别具有更高的研究价值㊂1㊀当前研究现状近年来,尽管研究者们在利用智能手机传感器识别人类行为的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存在以下不足:①手机放置的位置对识别结果有着很大的影响[13]㊂研究者们通常要求将手机放在身体上的特定位置(比如腰部[13]㊁口袋[14]等),研究的实验位置是不自然的,携带不方便;②加速度数据对多种行为数据难以区分,尤其是在识别上下楼梯时,结果不太理想;③大部分的研究者只是致力于数据分析及处理,未结合实际做实时行为识别的研究㊂针对以上问题,Menhour等人[15]使用来自文献[16]的公开在线数据集,将加权K近邻(Weigh-ted K-Nearest Neighbors,WKNN)算法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相结合,对6项人体行为(行走㊁站㊁坐㊁跑㊁上楼㊁下楼)和4种手机位置(右牛仔裤口袋㊁手臂㊁腰带和手腕)进行识别;其结果为:手机固定在腰部时,上㊁下楼的识别率分别在91.8%和94.2%左右;手机固定在手腕时,上㊁下楼的识别率分别达到了98.1%和99.6%㊂虽然识别率有所提高,但在正常生活中,手机放置在这两处的较少㊂Wang等人[17]在SVM算法基础上引入了D-S 证据理论,再利用数据融合的思想识别人类行为;使用智能手机获取4种行为(行走㊁跑㊁上楼和下楼)以及4种手机位置(阅读㊁接听㊁摇摆和口袋)下的加速度计和陀螺仪数据;该研究中将跑的识别准确率提高到了99.7%,但上楼的准确率仅有92.1%㊂孔菁等人[18]同样使用智能手机的加速度计和陀螺仪数据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数据统计特征进行降维处理,将决策树与SVM相结合实现对行为特征的分类,模型对所有行为识别的平均准确率达到97.5%,上下楼的识别率也能在96%左右;但文章未给出手机放置位置㊂Qi等人[19]提供了一个基于智能手机的自适应人类行为识别实时监控系统识别12种人类行为,其中包括5种动态行为(步行㊁慢跑㊁跳跃㊁上楼和下楼)㊁6种静态行为(站立㊁坐㊁左右躺㊁俯卧和仰卧)以及一系列的过渡行为(如从坐到站)㊂在模型训练和测试过程中,使用了4种携带手机的方式:裤子的口袋㊁衬衫的口袋㊁腰部和背包,并且将手机按任意方向携带,模型对手机置于腰部和口袋的行为识别取得较好的性能(腰部95.15%,口袋92.20%)㊂在最后的实时行为识别实验中,仅验证了手机放在腰部和左边口袋的两项新的行为:深蹲㊁扭屁股㊂针对以上问题,考虑实时的人类行为识别,本文对5种手机位置下(握㊁阅读㊁接听㊁摆臂㊁口袋)的8种人类基本行为(坐㊁站立㊁行走㊁跑㊁上楼㊁下楼㊁躺㊁卧)展开了研究,并设计了一种基于SVM结合多票判决的实时行为识别方法㊂为减少手机位置对识别率的影响,将行为识别分为离线阶段和在线阶段,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数据采集㊁数据预处理㊁特征提取与特征选择㊁分类器模型的训练以及实时行为识别设计5个方面㊂在离线阶段,数据经过预处理后提取相关特征作为输入向量用来训练分类器模型;在线阶段中,对逐渐累积的数据采用离线阶段的数据处理方法进行特征提取,然后调用分类器并结合多票判决的方法预测当前行为㊂2㊀方法框架概述按照人类行为识别研究的总体框架,将实时行为识别分为两个阶段:离线阶段和在线阶段㊂离线阶段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包括:数据采集㊁数据预处理㊁特征提取㊁特征选择以及分类器模型的训练㊂首先,以50Hz的采集频率获取各行为下智能手机中加速度计和陀螺仪的数据,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依次为零偏误差补偿㊁基于箱型图和均值修正法的异常数据处理㊁以及基于db7小波基和SURE 阈值的软阈值去噪㊂其次,采用固定长度为64,重叠率为50%的滑动窗口对与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划分,在每个窗口中对数据提取特征用于描述每种行为,并对提取的特征进行筛选以减少冗余特征的影响㊂最后将特征选择后形成的新数据集用于分类器模型的训练㊂图1㊀离线阶段主要流程Fig.1㊀Main process in offline stage在线阶段主要实现实时行为识别,流程如图2所示㊂图2㊀在线阶段主要流程Fig.2㊀Main process of online stage此阶段仍采用固定长度为64的窗口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划分,当从开始采集数据时长达到1.28s时,启动实时行为识别算法㊂随着数据的增加,每0.2s(数据集S 长度Len 每增加10)更新一次窗口,同时对当前窗口的数据采用与离线阶段相同的预处理,并按照离线阶段中最终选取的特征提取特征向量,再调用训练好的SVM 分类器预测此时行为㊂由于超过1.28s 后的数据会被划分到多个窗口中,可能被标记为不同的行为,此时结合多票判决策略[20],选择出当前位置最终的结果㊂3㊀数据采集与处理3.1㊀数据采集与数据分割将待识别的行为划分为两大类:主要行为和次要行为㊂主要行为是指人的身体姿势或运动状态,本文研究围绕人类日常的基础行为,包括静态动作和动态动作㊂静态动作包括:站㊁坐㊁躺㊁卧;动态动作包括:行走㊁跑㊁上楼和下楼㊂而次要行为是指智能手机的位置㊂根据对人类日常行为的分析,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分别将手机放置在如图3所示的5个位置上㊂智能手机在位置1~5中分别表示手持不摆臂㊁阅读手机㊁接听电话㊁放置口袋中和手持摆臂,而每一种放置位置都对应人类日常的几种主要行为,如在位置3接听电话的前提下,采集对象可以处于行走㊁跑㊁上楼㊁下楼㊁站㊁坐㊁卧㊁躺这几种行为状态㊂即在不同的位置下完成对不同基本行为的数据采集㊂因此本文所研究的行为如表1所示㊂图3㊀数据采集手机位置示例图Fig.3㊀Sample graph of data acquisition mobile phone location表1㊀待研究行为类别Tab.1㊀Categories of behavior to be studied次要行为主要行为位置1行走㊁跑㊁上楼㊁下楼㊁站位置2行走㊁跑㊁上楼㊁下楼㊁站㊁坐㊁卧㊁躺位置3行走㊁跑㊁上楼㊁下楼㊁站㊁坐㊁卧㊁躺位置4行走㊁跑㊁上楼㊁下楼㊁站㊁坐位置5行走㊁跑㊁上楼㊁下楼㊀㊀实验所用的数据均使用华为nova4安卓手机作为数据采集设备,并以50Hz的频率采集数据,即每20ms获取一组传感器数据㊂因此每一次采集的数据包括7列测量值,其中第一列为时间,第2~7列为分别是加速度计和陀螺仪的测量数据㊂在数据处理之前,先使用滑动窗口算法对数据进行划分,在数据分割时每个窗口内尽可能包含一个及一个以上的完整周期,以保证每个窗口内提取的数据特征能够准确地反映某种行为㊂为选择合适的窗口长度,实验人员在较慢速度的情况下采集一些动态行为数据,通过计算得到行走㊁跑㊁上楼和下楼的平均周期分别为1.04㊁0.65㊁1.18㊁1.04s㊂因此,本文通过固定长度为64(1.28s),50%重叠率的滑动窗口来分割数据㊂所以,每个窗口内的数据样本通过64次采集得到,且每一次采集均可获得3个加速度数据和3个角速度数据,故数据分割后得到的每个数据样本由384个数据组成㊂3.2㊀数据预处理3.2.1零偏误差补偿行为识别对于传感器的精度要求相对较低,所以本文对传感器零偏误差仅做粗略估计㊂零偏误差包含了常值零偏㊁零偏稳定性和零偏不稳定性㊂对零偏误差的处理分为两步:①通过传感器在初始启动过程中采集几秒钟的静态数据求得的平均值来补偿常值零偏和零偏稳定性,测算结果如表2所示㊂②通过N秒平均法测算传感器的零偏不稳定性,如表3和表4所示㊂N秒平均法,即采集几个小时的静态数据,每10s或100s求取平均,最后统计这些平均值的均值与标准差㊂表2㊀静态数据求零偏不稳定性测量结果Tab.2㊀Static data to obtain zero bias instabilitymeasurement results坐标轴加速度计/(m/s2)陀螺仪/((ʎ)/s)X0.0946-0.0008Y-0.00200.0029Z0.0492-0.0082表3㊀N秒平均法求零偏不稳定性测量结果Tab.3㊀N-second average to obtain zero bias instability measurement results坐标轴加速度计/(m/s2)陀螺仪/((ʎ)/h)X-0.013611.6017Y0.12149.4827Z-0.0650 6.2797表4㊀传感器零偏不稳定性的N秒平均法测量结果标准差Tab.4㊀Standard deviation of sensor zero bias instability measured by N-second mean method传感器N=1N=10N=100加速度计X轴/(m/s2)0.006610.006330.00598加速度计Y轴/(m/s2)0.021180.021070.02113加速度计Z轴/(m/s2)0.060390.058790.05834陀螺仪X轴/((ʎ)/h) 2.65370 2.62860 2.62970陀螺仪Y轴/((ʎ)/h)16.0747016.0710016.14170陀螺仪Z轴/((ʎ)/h) 2.19210 2.17080 2.17390 3.2.2异常数据处理本文对异常值的处理采用均值修正法,利用原异常值所在位置的左右各两个数据的平均值来替换该异常值㊂但在处理过程中,需要注意判断数据是否越界㊂当进行异常值处理时,先对去除零偏误差后的数据采用箱型图检测出异常值所在位置㊂若异常值所在位置的左右各两个值均在原数据可检索范围内,则正常进行均值修正㊂若在寻找异常值相邻数据时,左边或右边的相邻数据索引超出了原数据序列长度,此时,只选择可检索到的数据求平均值来替换该异常值㊂图4列举了一组行为加速度数据异常值的处理结果,图中的点代表数据中的异常值㊂从图中可以看出,经处理后异常值数量明显减少㊂经大量的实验仿真,对于异常值的处理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行为数据㊂图4㊀异常数据处理前后箱型图对比Fig.4㊀Comparison of box type before and afterabnormal data processing3.2.3小波阈值去噪对于原始数据中存在的高频噪声,本文研究采用小波阈值去噪方法加以滤波,该方法不仅能够剔除信号中的噪声,而且可以尽可能地保留原始数据的特征㊂小波阈值去噪方法的主要流程如图5所示,主要步骤如下:①选择一种小波基函数并确定分解层次;②对含有噪声的数据进行小波变换,以获得不同尺度下的小波系数;③选择合适的阈值,将噪声产生的小波系数删除,只保留真实信号所产生的系数;④对处理后的小波系数利用小波逆变换实现信号重构,以获得去噪后的信号㊂在以上过程中,每个部分的设计,均会直接影响对数据的去噪效果㊂图5㊀小波阈值去噪的流程图Fig.5㊀Flowchart of wavelet threshold denoising在小波去噪中,通常使用信噪比和均方根误差来评价信号的去噪效果㊂信噪比是指信号和噪声二者间能量的比值,计算公式如式(1)所示㊂式中, f(x)为原始信号,f d(x)为去噪后的信号㊂均方根误差用于判断去噪前后信号的分散程度,计算公式如式(2)所示㊂SNR=ðN i=1f2(x i)ðN i=1[f(x i)-f d(x i)]2,(1)RMSE=1NðN i=1[f(x i)-f d(x i)]2㊂(2)一般地,信噪比越大,均方根误差越小,说明去除的噪声越多,信号去噪前后的偏差越小,去噪效果越好㊂依据上述两个指标,在实验仿真中反复调整各参数,选择出适应于大部分行为数据去噪的参数㊂图6和图7中分别展示了一组静态行为数据和一组动态行为数据的去噪前后对比图㊂经过大量的仿真分析确定了在小波阈值去噪处理中,均采用db7小波基函数㊁分解层数为3层结合基于SURE的自适应软阈值去噪方法对各行为数据进行去噪,以提高行为识别的精度㊂图6㊀行为 行走 加速度数据去噪前后对比图Fig.6㊀Comparison of acceleration data before and after denoising of walking图7㊀行为 站 加速度数据去噪前后对比图Fig.7㊀Comparison of acceleration databeforeand after denoising of station3.3㊀特征提取与特征选择为了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利用特征提取与特征选择来构建更快㊁消耗更低的预测模型㊂特征提取和特征选择通过选择重要特征的子集来减少数据的维度,以增强模型的可解释性㊂在3.1节的基础上,在每个数据样本中,利用采集到的三轴加速度数据计算出合加速度,并将其作为该数据样本的第7列测量值㊂对于每个窗口内的数据可按照表5所列的特征对7列测量值分别提取19个时域特征和16个频域特征,另外还需提取加速度计三轴测量值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3个),陀螺仪三轴测量值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3个),样本数及分布如表6所示㊂表5㊀时域特征㊁频域特征提取Tab.5㊀Time domain feature extraction and frequency domain feature extraction数据时域特征频域特征各列测量值㊁合加速度最小值㊁最大值㊁均值㊁众数㊁四分位数(3个)㊁四分位距㊁极差㊁方差㊁标准差㊁均方根㊁绝对值的平均值㊁平均绝对离差㊁波形因子㊁峰值因子㊁裕度因子㊁脉冲因子㊁能量最小值㊁最大值㊁均值㊁四分位数(3个)㊁四分位距㊁极差㊁方差㊁标准差㊁均方根㊁峰度㊁偏度㊁平均绝对离差㊁平均频率㊁能量加速度计三轴之间皮尔逊相关系数(3个值)无陀螺仪三轴之间皮尔逊相关系数(3个值)无表6㊀不同手机位置下行为的样本数Tab.6㊀Number of samples of behavior at differentphone locations主要行为位置1位置2位置3位置4位置5行走13201335134313211315跑12971296128512941259上楼12391279124312311258下楼12421290124312361252站1311130612981313坐129512761309躺12231223卧12261223㊀㊀为了提高各行为的识别准确率㊁缩短模型的训练时间,使分类器模型具有更好的性能,需要在提取的特征中选择出有效的特征,且这些特征易于区分㊁便于提取㊁数量尽可能少㊂本文根据特征分布规律来选择特征㊂图8为本文8种主要行为合加速度相关特征的分布统计图㊂图8(a)为随机抽取的10000个静态行为样本和动态行为样本的合加速度幅值的最大值分布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静态行为的合加速度最大值大部分集中在9.6~13m/s2,而动态行为则集中分布在10~80m/s2㊂图8(b)和图8(c)分别为4种动态行为和4种静态行为的合加速度幅值的均值分布情况,对于4种静态行为,合加速度幅值大致分布相同;在4种动态行为中, 跑 的数据特征分布明显与另外3种行为的特征分布有所差异㊂因此,可使用合加速度幅值的相关特征来区分静态行为㊁ 跑 和另外3种动态行为㊂(a)合加速度最大值分布(b)各静态行为合加速度均值分布(c)各动态行为合加速度均值分布图8㊀8种主要活动合加速度幅值相关特征分布Fig.8㊀Characteristic distribution of amplitude correlation of the combined acceleration of eight majoractivities㊀㊀为区分除 跑 以外的另外3种动态行为,以位置4下的各行为数据为例㊂图9中列出了位置4时 行走 上楼 下楼 加速度计X 轴和Z 轴的最小值和最大值的详细分布情况㊂从图中可知,虽然3种行为的数据分布出现重叠,但也存在一些差异,图9(a)和图9(b)中以最上面的虚线为参考面, 行走 的加速度计X 轴和Z 轴的最大值75%以上的数据在虚线上方,而 下楼 的数据特征有50%以上在虚线以下;图9(a)和图9(b)中以最下面的虚线为参考面, 上楼 下楼 两种行为的加速度计X 轴和Z 轴的最小值75%以上的数据在虚线上方,而 行走 的数据特征接近75%的数据分布在虚线以下㊂(a )加速度计X轴最值分布(b )加速度计Z 轴最值分布图9㊀位置4下 行走 上楼 下楼 加速度计最值分布Fig.9㊀Maximum accelerometer value distribution ofwalk , go up and go down at position 4对于同一种主要行为,不同手机位置下的数据特征也有所差异,以 行走 为例,图10分别列出了各种手机位置下加速度计Y 轴㊁Z 轴的数据特征分布㊂从图10(a)可以看出,位置1与位置2㊁位置3相比,数据特征分布有着较明显的差异;图10(b)中,位置2的数据与其他位置上的数据也有着明显的划分界限㊂(a )加速度计Y轴最值分布(b )加速度计Z 轴最值分布图10㊀不同手机位置下 行走 的加速度计三轴最值分布Fig.10㊀Accelerometer triaxial maximum value distributionof walk under different mobile phone positions按照上述方法,对提取的特征进行筛选㊂在原特征集的基础上选择了合加速度部分特征,加速度计和陀螺仪各轴最值㊂由于在不同的行为中,加速度计的三轴数据之间,以及陀螺仪的三轴数据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㊂因此,特征选择时保留加速度计与陀螺仪三轴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㊂本文最终选取了30个特征组成特征子集,分别为:加速度计和陀螺仪各轴测量值的最大值㊁最小值以及三轴数据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合加速度的最小值㊁最大值㊁方差㊁平均数㊁众数㊁四分位数㊁极差㊁四分位距㊁平均绝对离差以及信号能量㊂4㊀模型训练4.1㊀SVM 分类器模型SVM 算法在非线性问题上有着突出的表现,它通过非线性变换将特征向量转换到高维的特征空间中,在高维特征空间中建立一个最大间隔的超平面来实现训练样本分类,巧妙地将非线性问题转化为线性问题㊂最终的超平面对应的模型为:f(x)=w Tφ(x)+b,(3)式中,法向量w和位移项b需满足式(4)所示的目标函数㊂由于求解映射到高维空间后的关系式较为困难,此时可以利用拉格朗日对偶性转换成求解其对偶变量的优化,对偶问题的目标函数如式(5)所示:min w,b12 w 2,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t.㊀y i(w Tφ(x)+b)ȡ1,㊀i=1,2, ,m,(4) maxαðm i=1αi-12ðm i=1ðm j=1αiαj y i y jφ(x i)Tφ(x j), s.t.㊀ðm i=1αi y i=0,㊀αiȡ0,i=1,2, ,m㊂(5)式(5)中的计算涉及到φ(x i)Tφ(x j)的计算,即样本x i和x j映射到新的特征空间后的内积㊂由于经过变换后的特征空间维数可能很高,所以很难直接对公式展开计算㊂假设一个函数K(x i,x j)满足式(6),则只需通过函数K(x i,x j)计算结果㊂K(x i,x j)=φ(x i)Tφ(x j),(6)由上所述,最终的超平面对应的模型为:f(x)=ðm i=1αi y i K(x i,x j)+b,(7)式中,K(x i,x j)为SVM模型训练时需要用到的核函数,也是用于实现从低维空间映射到高维空间的功能㊂为了构建适合于本文的行为识别模型,在构建分类器模型时先后选用了线性核函数㊁二次多项式核函数㊁三次多项式核函数以及径向基核函数训练模型,通过比较各模型的准确率选择最符合要求的核函数㊂4.2㊀多票判决由于超过1.28s后的数据会被划分到多个窗口之内,并且在每个窗口内被标记的标签类型可能不一致,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有两种:①当前位置处于行为之间的交界处;②该窗口内的特征不明显,经分类器识别时误判㊂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参考多票判决策略㊂如图11所示,在分类器进行行为识别时,同时对每个时刻被标记的标签进行计数,直到当前时刻最后一次被划分到窗口内,选择被标记次数最多的标签作为此时刻的最终标签㊂若出现次数最多的标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择最后一个已知的标签作为最终标签㊂例如图11中标签7和9对应的行为分别为手机在位置2时的行走和上楼,其中某时刻的数据经过了6个窗口,被标记为9的次数最多,因此当前时刻最终预测出的行为为阅读时上楼㊂实验中,在线阶段采用固定长度为64,移动步长为10的窗口,因此,每个时刻最多经过6个窗口㊂图11㊀多票判决Fig.11㊀Multiple verdict5㊀实验结果与分析本文所有分类器模型均基于Matlab2020a编写代码,在Windows10系统,CPU为Intel i5-10210U 的电脑上执行代码㊂5.1㊀分类器实验结果分析在使用SVM训练分类器模型时,分别采用不同的核函数以及 一对一 的多分类方式,并采用5折交叉验证的方式避免过拟合㊂不同核函数的训练和测试结果如表7所示㊂表7㊀不同分类模型的训练和测试结果Tab.7㊀Training and testing results of differentclassification models核函数平均准确率/%训练时间/s预测时间/ms 线性核函数90.984.73230.88二次多项式核函数97.689.16232.42三次多项式核函数97.6173.25338.96径向基核函数95.2252.33280.38㊀㊀综合比较4种核函数的训练结果,其中采用二次多项式核函数的SVM模型(Q-SVM)整体性能最好㊂为探究SVM分类器模型性能的好坏,本文又分别训练并测试了朴素贝叶斯㊁决策树㊁KNN以及BP神经网络。

人机交互中的人体检测及识别技术研究

人机交互中的人体检测及识别技术研究

人机交互中的人体检测及识别技术研究一、人机交互的背景与意义随着计算机技术与智能硬件的快速发展,人机交互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包括键盘、鼠标、触摸屏等传统方式,以及语音识别、手势识别、面部识别等新型方式。

其中,人体检测及识别技术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领域之一,被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虚拟现实、智能医疗等领域。

人体检测及识别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和图像处理算法来识别出人体的各种姿势、动作、特征等信息,从而实现对人体的跟踪、识别、分析等功能。

这种技术不仅可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还可以实现更加智能化的应用场景。

二、人体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1. 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技术是人体检测技术中最常用的一种,它可以通过感知人体物理量来实现人体姿势的判断。

常用的传感器包括红外线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摄像头等。

其中,摄像头相对于红外线传感器和超声波传感器具有更高的精度和灵敏度,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人体检测领域。

2. 深度学习技术深度学习技术是近年来飞速发展的一种人工智能技术,它可以通过构建深度神经网络来实现图像识别、物体检测等任务。

在人体检测领域中,深度学习技术已经实现了非常出色的表现,例如YOLOv4 模型、SSD 模型等都可以实现准确的人体检测。

此外,通过深度学习技术还可以实现对人体姿势、动作等信息的提取和分析。

3. 线性判别分析技术线性判别分析技术是一种常见的统计学习方法,该方法可以将高维数据转化为低维数据进行分类。

在人体检测领域中,线性判别分析技术可以实现对人体特征的提取和分类,例如面部识别、指纹识别等。

三、人体识别技术的研究现状1. 面部识别技术面部识别技术是指通过对人脸的特征、形状、肤色等进行分析和比较,来实现对人脸的识别。

在实际应用中,面部识别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门禁管理、身份识别等领域。

目前,面部识别技术的识别率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2. 手势识别技术手势识别技术是指通过对人体手部姿态的分析和比较,来实现对手势的识别。

智能家居系统中的人体检测技术

智能家居系统中的人体检测技术

智能家居系统中的人体检测技术智能家居系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既可以提高生活品质,也可以提高起居安全性。

其中,人体检测技术是智能家居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体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各种传感器来感知居住者的动态或静态状态,并将数据传送到智能控制中心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实现自动化控制。

目前市场上的人体检测技术主要有以下三种:一、红外侦测器红外侦测器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传感器,它主要利用物体对红外线的反射来实现检测。

智能家居系统中主要使用的是被动式红外侦测器,当有物体靠近时,红外线将被物体反射,进而被传感器捕捉到,从而触发智能控制中心的指令。

这种技术的优点在于便携性强,方便安装,但其缺点是受到环境温度影响较大,易误触发。

二、超声波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利用超声波的回波来检测物体的位置、速度、距离等信息,其工作原理与蝙蝠发送超声波定位猎物相似。

该技术优点是感知精度高,不受光线和温度影响,但缺点是易受到物体形状和声波反射影响。

三、光电传感器光电传感器通过感光元件转换输入光信号的电信号来触发指令,如光敏电阻、光敏二极管等,其工作原理与相机的快门类似。

该技术的优点在于检测精度高,可通过光学滤镜选择感光波段,灵敏度能调整,但缺点是对光线影响较大。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新兴的人体检测技术,如微波雷达、近场通信NFC等,但这些技术距离普及还需要时间。

倘若以上传感技术均无法满足用户需求,也可以搭配使用,例如用红外侦测器和超声波传感器的组合,则可以更加准确的检测,提供更为完善的智能家居体验。

智能家居系统中的人体检测技术广泛应用于安防、照明、空调控制、智能家电等方面,可以准确感知用户的活动状态,智能判断启动或关闭设备,提高居住品质和使用安全性。

例如卧室内安装人体检测器可以及时掌握人员进出,便于用户安排日常活动与睡眠,避免被爱人或其他人扰乱,同时也在应急情况下发挥作用。

总之,随着科技进步和人们对便利生活的追求,智能家居系统将更广泛的与日常生活融合,让城市人们能够更加智慧化、舒适化、便利化的居住,而人体检测技术则是智能家居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智能体感技术的实现与应用

智能体感技术的实现与应用

智能体感技术的实现与应用近年来,智能体感技术成为科技界的热门话题之一。

智能体感技术是一种能够将人类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信息转换成数字信号,并将其用于机器交互的技术。

它通过感知人类的动作、姿势、表情等信息,实现对人的智能识别和反馈,从而让人机交互更加自然、智能化。

本文将探讨智能体感技术的实现和应用。

一、实现智能体感技术的技术手段1. 姿势识别技术姿势识别技术是智能体感技术的关键之一,它可以通过集成传感器、图像识别、机器学习等多种技术手段,实现对人体姿势的自动识别和跟踪。

例如,利用微软公司的Kinect传感器,可以实现对人类骨骼结构的三维重建和姿势跟踪,从而实现自然、直观的人机交互。

2. 语音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是智能体感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将语音信息转换成数字信号,实现对人类语音的自动理解和分析。

目前,市场上已经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语音识别技术产品,如苹果公司的Siri、百度公司的度秘等,它们能够实现自然语言输入和智能对话。

3. 情感识别技术情感识别技术是智能体感技术的一种新兴技术手段,它可以通过集成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生物识别等多种技术手段,实现对人类情感状态的识别和分析。

例如,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实现对人类面部表情的自动识别和反馈,从而掌握人类情感状态,更好地进行人机交互。

二、智能体感技术的应用1. 游戏娱乐游戏娱乐是智能体感技术应用的一个热点领域。

利用智能体感技术,游戏制作人员能够为游戏玩家提供更加直观、自然的游戏体验。

例如,通过利用姿势识别技术,玩家可以实现在游戏中的肢体动作直接映射到游戏内的角色上,从而更好地体验游戏的乐趣。

2. 健康医疗智能体感技术在健康医疗领域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通过集成感知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多种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对人类健康状态的实时监测和追踪。

例如,利用智能体感技术可以检测病人的呼吸、心跳、体温等基本生命指标,从而及时掌握病人的健康状态。

3. 智能家居智能家居也是智能体感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之一。

物联网设备中的人体姿态识别技术介绍

物联网设备中的人体姿态识别技术介绍

物联网设备中的人体姿态识别技术介绍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联网设备越来越普及,并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其中,人体姿态识别技术作为一项关键技术,在物联网设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物联网设备中的人体姿态识别技术及其应用。

一、人体姿态识别技术的概述人体姿态识别技术是一种通过物联网设备对人体的动作和姿态进行感知和识别的技术。

通过采集和处理人体的关键节点信息,如人体关节的位置、角度和速度等,可以实现对人体姿态的识别。

这项技术通常通过传感器、摄像头和深度学习算法来实现。

二、人体姿态识别技术的原理1. 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是人体姿态识别技术中常用的一种感知手段。

通过布置在特定位置的传感器,如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和压力传感器等,可以对人体的动作和姿态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

传感器可以感知到人体的运动状态,并将数据传输给物联网设备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分析。

2. 摄像头技术摄像头技术是人体姿态识别技术中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方法。

通过安装摄像头,可以实时捕捉到人体的影像,并通过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视觉算法来提取人体的关键节点信息。

通过分析人体的动作和姿态,可以实现对人体行为的识别和分析。

3. 深度学习算法深度学习算法是人体姿态识别技术中的核心。

通过建立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可以对大量的人体姿态数据进行训练和学习,从而实现对人体姿态的自动识别。

深度学习算法可以通过学习和分析大量的数据,提取特征并建立模型,以实现对不同姿态的准确识别。

三、人体姿态识别技术的应用1. 健康管理人体姿态识别技术可以应用在健康管理领域。

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人体的姿态和动作,可以对人体的身体状态进行评估和监测。

例如,在健身房中,可以通过人体姿态识别技术来监测用户的运动姿势是否正确,帮助用户改善训练效果和避免运动损伤。

2. 智能家居人体姿态识别技术可以应用在智能家居领域。

通过物联网设备对家居环境进行感知和分析,可以实现智能化的控制。

例如,在客厅中安装摄像头,可以通过人体姿态识别技术来实现对灯光、空调和音响等设备的智能控制。

智能家居的人体感应技术

智能家居的人体感应技术

智能家居的人体感应技术智能家居的兴起,为我们带来了更加便利和舒适的居住环境。

其中,人体感应技术的应用在智能家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智能家居中的人体感应技术,探讨其优点和应用领域,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人体感应技术简介人体感应技术是指通过感知人体的存在、位置和动作等信息,进而作出相应的响应。

该技术主要通过红外线、超声波、微波等传感器来实现。

当传感器侦测到人体的存在或动作时,智能设备将作出相应的操作,如开启灯光、调节空调温度等。

二、人体感应技术的优点1. 方便快捷:相比传统的开关或遥控器,人体感应技术可以实现自动化操作,无需手动干预。

当我们进入房间时,灯光将自动打开,使得我们无需费力去找开关。

2. 能源节约:人体感应技术可以根据人体的存在与否来实现智能能源管理。

当房间无人时,灯光、电器等设备将自动关闭,以避免不必要的能源浪费。

3. 提高安全性:人体感应技术能够用于智能家居的安全监测。

例如,当陌生人闯入房屋时,智能摄像头可以自动拍摄照片或录制视频,并发送警报信息给用户,提供更加全面的安全保障。

4. 个性化定制:人体感应技术可以根据个人习惯和需求进行定制。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设置智能设备的响应模式,创造更符合自己生活方式的智能家居环境。

三、人体感应技术的应用领域1. 照明系统:人体感应技术可以应用于室内和室外照明系统中。

当有人经过时,灯光将自动亮起,当无人时则自动关闭,既增加了照明舒适度,又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

2. 安防系统:人体感应技术被广泛用于智能家居安防系统中。

无论是家庭还是商业场所,人体感应技术都可以通过监测人体的动作来及时发出警报,保护财产和人身安全。

3. 温控系统:人体感应技术可以用于室内环境的智能温控系统中。

当人体离开房间时,系统可以自动调整温度以节约能源;当人体进入房间时,系统则自动调整温度以提供舒适的环境。

4. 智能家电:人体感应技术可以与智能家电相结合,实现智能控制。

人体感应传感器原理

人体感应传感器原理

人体感应传感器原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传感器技术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中,人体感应传感器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传感器类型。

本文将介绍人体感应传感器的原理及其应用。

一、人体感应传感器的原理人体感应传感器是一种通过感知人体红外辐射信号来实现人体检测的传感器。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人体表面发射的红外线能量,通过传感器接收器内置的红外线接收器接收,从而实现对人体的检测。

具体来说,人体感应传感器内置一个红外线接收器,该接收器能够感知人体表面发射的红外线能量。

当人体靠近传感器时,人体表面发射的红外线能量就会被传感器接收器感知到,并转化成电信号。

传感器通过对这些电信号的处理,就能够判断人体是否存在于传感器的检测范围内。

二、人体感应传感器的应用人体感应传感器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家庭安防人体感应传感器可以用于家庭安防领域,如安装在门口、窗户等位置,用于检测是否有人非法入侵。

当传感器检测到有人靠近时,就会触发警报,提醒家庭成员注意安全。

2. 商业场所安防人体感应传感器也可以应用于商业场所安防领域,如商场、银行等公共场所。

通过安装人体感应传感器,可以有效地监测场所内人员的进出情况,提高场所的安全性。

3. 照明控制人体感应传感器还可以用于照明控制领域。

例如,将传感器安装在室内,当传感器检测到有人进入房间时,就会自动开启房间内的灯光。

当人离开房间时,传感器也会自动关闭灯光,从而实现智能照明控制。

4. 自动门控制人体感应传感器还可以用于自动门控制。

例如,在商场、酒店等场所中,可以安装人体感应传感器,当有人走近时,门就会自动打开,方便人们进出。

5. 医疗领域人体感应传感器还可以应用于医疗领域。

例如,在医院中,可以安装人体感应传感器,用于检测病人的体温、呼吸等生命体征,从而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提高医疗质量。

总之,人体感应传感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其原理简单、可靠性高、响应速度快,是一种非常实用的传感器类型。

米家人体感应用的什么原理

米家人体感应用的什么原理

米家人体感应用的什么原理1. 介绍米家人体感应是一种智能家居产品,可以感知人体的存在并触发相应的操作。

它通过采集人体产生的红外线信号,并通过特定的算法进行处理,从而实现对人体的感应和识别。

本文将介绍米家人体感应应用的工作原理以及其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

2. 原理米家人体感应的工作原理基于红外线技术和人体感应算法。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2.1 红外线技术红外线是一种电磁辐射,波长较长,无法被人眼直接看到。

人体和其他物体会发射红外线,其强度和方向会随着物体的特性而变化。

米家人体感应通过内置的红外传感器,可以感知到人体发出的红外线信号。

2.2 人体感应算法米家人体感应使用一种基于红外线信号的人体感应算法,该算法能够分析和识别人体发出的红外线信号,并筛选出与人体相关的信号。

通过这种算法,米家人体感应可以精确地感知到人体的存在和活动。

3. 应用米家人体感应在智能家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

3.1 安防领域米家人体感应可以用于室内安防系统,当有陌生人进入家庭空间时,可以自动触发警报,同时将相关信息发送给家庭成员。

这能够有效地提高家庭的安全性。

3.2 照明控制米家人体感应可以与智能照明系统配合使用。

当人进入房间时,感应器可以自动检测到人体的存在,并将信号发送给照明系统,从而实现自动开关灯的功能。

这不仅方便了用户的日常生活,还能节省能源。

3.3 能耗管理米家人体感应可以与智能家电集成,实现智能能耗管理。

当人离开房间时,感应器可以检测到无人活动的信号,并自动关闭电器设备,如电视、空调等,以降低能耗。

3.4 自动化控制米家人体感应可以与其他智能设备配合使用,实现自动化控制。

例如,当人进入厨房时,感应器可以触发咖啡机自动开始冲泡咖啡;当人离开房间时,感应器可以触发窗帘自动关闭等。

4. 总结米家人体感应通过红外线技术和人体感应算法,实现了对人体的感知和识别。

它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安防、照明控制、能耗管理和自动化控制等方面。

智能家居系统中的人体感知技术研究

智能家居系统中的人体感知技术研究

智能家居系统中的人体感知技术研究一、智能家居系统简介智能家居系统是指通过网络、传感器、控制器等设备,实现家庭设备的智能化管理和控制,从而为用户提供便捷、舒适、安全、环保的生活环境。

智能家居系统包括智能照明、智能安防、智能家电、智能节能等多个方面。

二、人体感知技术概述人体感知技术是指通过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实时监测家庭环境中的人体存在和活动情况,实现对家居设备的自动控制。

人体感知技术是智能家居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用户实现智能化、人性化的家居生活。

三、人体感知技术分类1.红外感知技术:通过红外传感器检测家庭环境中的人体红外辐射,实现对人体存在的识别。

红外感知技术具有成本低、功耗低、隐私性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的安防、照明控制等领域。

2.图像识别技术:通过摄像头捕获家庭环境中的图像信息,利用计算机视觉算法对图像中的人体进行识别和跟踪。

图像识别技术具有较高的识别精度,但功耗较大,且可能涉及用户隐私问题。

3.声音识别技术:通过麦克风捕获家庭环境中的声音信息,利用语音识别算法对人体语音进行识别。

声音识别技术可以实现对用户的语音指令的响应,应用于智能家居的控制、交互等领域。

4.生理信号感知技术:通过穿戴设备等途径,实时监测人体的生理信号,如心率、血压等,实现对人体健康状况的监测。

生理信号感知技术可以应用于智能家居的医疗保健、睡眠监测等领域。

四、人体感知技术在智能家居系统中的应用1.智能安防:通过人体感知技术,实现对家庭入口、卧室等区域的实时监控,有效防止非法入侵,提高家庭安全性。

2.智能照明:根据人体感知技术检测到的人体活动情况,自动调节家居照明,实现节能、舒适的目的。

3.智能空调:通过人体感知技术,实时监测室内人体活动,自动调节空调温度,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

4.智能家电:结合人体感知技术,实现家电设备的自动控制,如智能电视、智能冰箱等。

5.智能健康:利用人体感知技术,实时监测用户的生理信号,为用户提供健康建议,实现健康的生活方式。

人体感应模块原理

人体感应模块原理

人体感应模块原理人体感应模块是一种能够感知人体动态的设备,主要用于智能家居、安防领域。

其工作原理主要基于红外传感技术和微波雷达技术。

红外传感技术是一种应用广泛的非接触式测量技术,它通过感知红外辐射来检测物体的存在。

人体感应模块通常采用主被动双元件红外传感结构,主要由红外发射器和红外接收器组成。

当一个物体(如人体)经过感应区域时,红外发射器会发射红外辐射,而接收器会接收到这些辐射。

人体感应模块通过分析接收到的反射信号,判断物体是否为人体,并进一步获得物体的动态信息,如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

在这个过程中,人体感应模块会将接收到的红外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并通过内部的信号处理电路进行处理。

该处理电路通常包括滤波、放大和数字化等过程,以提取出有效的人体动态信号。

接着,通过与预设的人体特征进行比对,判断是否检测到人体并触发相应的操作。

微波雷达技术是通过发送微波信号,并接收其反射信号来检测物体的存在。

与红外传感技术相比,微波雷达技术具有更长的有效检测距离和更强的适应能力,并且不受光线、温度等环境影响。

人体感应模块中采用的微波雷达技术通常为连续波雷达,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发射连续的微波信号,并检测其与人体的相互作用。

当一个物体(如人体)接近感应区域时,微波信号会与物体发生相互作用,一部分信号会被物体吸收,一部分信号会被反射回来。

人体感应模块通过接收到的反射信号,分析信号的频率变化和幅度变化,以达到检测人体动态的目的。

人体感应模块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会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一些优化和改进。

比如,可以设置感应范围、感应灵敏度以及感应时长等参数,以适应不同场景下的需求。

总之,人体感应模块通过红外传感技术和微波雷达技术,能够实现对人体动态的感应和检测。

通过分析和处理感应到的信号,可以判断是否检测到人体,并进一步实现相应的操作。

人体感应模块在智能家居、安防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智能家居中的身体感知与行为识别技术研究

智能家居中的身体感知与行为识别技术研究

智能家居中的身体感知与行为识别技术研究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逐渐变得越来越智能化。

智能家居作为智能科技在家庭生活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智能家居的核心目标是提供更便捷、舒适和安全的生活环境。

在这个背景下,身体感知与行为识别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成为了智能家居领域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探讨智能家居中的身体感知与行为识别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二、身体感知技术的概念及应用身体感知技术是指通过感知人体的姿态、动作、生理指标等信息,实现对人体状态的感知和理解的技术。

在智能家居中,身体感知技术可以被用来识别家庭成员的身份、检测家庭成员的活动状态,进而调整家居设备的工作状态。

例如,当身体感知技术检测到用户正在进入卧室时,智能家居系统可以自动开启灯光,并调整温度和湿度,提供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

目前,身体感知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人体姿态识别、行为识别和生理指标监测等。

在人体姿态识别方面,研究者们通过使用传感器技术和计算机视觉等方法,可以实时获取家庭成员的姿态信息,如坐姿、躺姿等。

这项技术可以用于在用户离座时自动关闭电器设备,实现能源的节约。

行为识别技术的发展使得智能家居可以更好地理解家庭成员的行为,从而提供定制化的生活服务。

例如,通过识别家庭成员的步态和身份,智能家居可以自动打开门锁,提供个性化的迎宾服务。

另外,通过分析家庭成员的活动模式,智能家居可以预测用户的需求,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化的家庭环境,如自动调节灯光和音乐。

生理指标监测技术可以通过传感器等设备实时监测家庭成员的生理指标,如心率、体温等。

这项技术在智能家居中具有重要的医疗和健康管理价值。

通过监测家庭成员的生理指标,智能家居可以预警患者的健康状况,并及时向医生或家属发送通知,提高医疗和健康管理的效率。

三、行为识别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行为识别技术是指通过分析和识别人体的行为模式,实现对人的行为的理解和预测。

在智能家居中,行为识别技术可以被用来识别和分析家庭成员的日常活动,如工作、休息、娱乐等,从而智能地调整家庭环境,提供个性化的生活服务。

感知技术——让智能机器和人类更紧密地融合

感知技术——让智能机器和人类更紧密地融合

感知技术——让智能机器和人类更紧密地融合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智能机器逐渐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帮助我们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而感知技术(Perception Technology) 正是推动智能机器更加智能化的一项重要技术。

感知技术可以帮助机器像人一样感知世界,进一步拓展机器的智能领域,与人类更紧密地融合。

本文将从感知技术的定义、应用和未来展望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重要技术。

一、感知技术的定义感知技术,简单来说就是机器感知环境的技术,目的是让机器可以准确地感知现实世界,并根据所获取的信息做出相应的反应。

感知技术主要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通过传感器和算法的支持,可以帮助机器从环境中获得丰富的信息,从而更加智能化地为人类服务。

例如,现在的智能摄像头,就采用了视觉感知技术,它可以通过摄像头捕获实时画面,进行图像识别、目标检测、人脸识别等处理,从而实现安保监控、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多种场景下的应用。

此外,还有智能音箱、智能穿戴设备等智能设备,通过听觉、触觉等感知技术,可以更加精准地为用户提供服务。

二、感知技术的应用感知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其中最显著的就是智能家居领域。

智能家居通过物联网技术连接家庭中的各种设备,通过感知技术实现家庭环境的自动化控制。

例如,智能照明系统可以通过感知室内光线亮度和人体活动等信息,智能调节照明亮度和颜色,实现舒适的居住环境。

智能音响可以通过听觉感知技术,智能播报音乐、新闻、天气等信息,帮助用户了解外部世界。

智能家电则可以通过触觉感知技术,远程控制家电的开关和使用,提高家庭生活的便捷性和舒适度。

除了智能家居,感知技术还广泛应用于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工业等领域。

例如,在智能交通领域,智能交通信号灯可以通过视觉感知技术,感知交通流量和路况,自动调节交通信号灯,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和交通安全性。

在智能医疗领域,医疗机器人可以通过触觉和视觉感知技术,实现手术操作和精准治疗,提高医疗效率和治疗成功率。

机器人感知技术中的人体姿态识别算法

机器人感知技术中的人体姿态识别算法

机器人感知技术中的人体姿态识别算法在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机器人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机器人的智能和功能不断提高,而感知技术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机器人感知技术中,人体姿态识别算法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对机器人感知技术中的人体姿态识别算法进行讨论和探索。

一、什么是人体姿态识别算法人体姿态识别算法是一种用于识别人体姿态信息的技术。

通过使用摄像头或传感器获取人体的姿态信息并将其转化为机器可读的数据,使得机器能够理解和解读人的姿态。

人体姿态识别算法是实现机器与人类交互的重要前提,广泛应用于人机交互、智能家居、医疗康复等领域。

二、常见的人体姿态识别算法1. 关节检测算法关节检测算法是一种常见的人体姿态识别算法。

它通过识别人体关键节点的位置和姿态信息,来确定人体的姿态。

常用的关节检测算法有OpenPose、YOLO等。

这些算法能够准确地识别人体的关键节点,实现对人体姿态的准确捕捉和识别。

2. 姿态估计算法姿态估计算法是一种通过对人体关键节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和角度进行分析和计算,来估计人体的姿态。

常见的姿态估计算法包括卡尔曼滤波器、粒子群算法等。

这些算法能够通过追踪关键节点的运动变化,实现对人体姿态的姿态估计。

3. 深度学习算法深度学习算法是一种通过对大量数据进行学习和训练,来识别和判断人体姿态的算法。

常用的深度学习算法有卷积神经网络(CNN)、循环神经网络(RNN)等。

这些算法能够通过对人体图像的特征提取和分析,实现对人体姿态的识别和分类。

三、人体姿态识别算法的应用领域1. 人机交互人体姿态识别算法在人机交互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识别和解读人体姿态,机器能够理解人的意图,并做出相应的动作和反应,提高交互的效率和便捷性。

例如,在智能助理、智能家居控制等场景中,通过人体姿态识别算法,用户可以通过简单的手势或动作来操作和控制机器。

2. 医疗康复人体姿态识别算法在医疗康复领域也有重要的应用。

通过对患者的姿态进行监测和识别,机器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并实时监测康复效果。

基于多模态感知的人体行为识别与行为分析研究

基于多模态感知的人体行为识别与行为分析研究

基于多模态感知的人体行为识别与行为分析研究随着智能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体行为识别与行为分析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在传统的人体行为研究中,通常只采用单一的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但这种单一的感知模式限制了研究的准确度和可靠性。

为了克服这一限制,基于多模态感知的人体行为识别与行为分析开始受到广泛关注。

多模态感知是指采用多种不同的传感器来收集人体的各种信息,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

通过结合多种感知模式,我们可以获得更丰富的信息,提高行为识别和分析的精确度。

例如,利用视觉传感器可以捕捉人体的动作和姿势,听觉传感器可以录制声音和语音,触觉传感器可以记录触摸和手势等。

通过将这些不同模态的数据进行融合和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和识别人体行为。

在人体行为识别方面,多模态感知可以显著提高识别精度。

传统的基于单一传感器的行为识别方法在面对复杂的环境和行为时,容易出现误判和漏判的情况。

而利用多模态感知,可以组合多种数据源,通过综合分析提高行为识别的准确度。

例如,当识别一个人的身份时,可以同时利用人脸识别和语音识别来进行验证,从而增强识别的可信度。

此外,多模态感知还可以对特定的行为进行识别,例如交通违规行为、犯罪行为等。

通过结合视觉、听觉和其他感知模式,可以更好地对行为进行分析和预警。

在人体行为分析方面,多模态感知可以提供更多的细节和复杂性。

许多行为都是多模态的,包含了人体的多个方面的信息。

例如,一个人的情绪可以通过面部表情、声音特征和体态来判断。

传统的方法只能使用单一的信息源进行分析,难以全面地了解人体行为的内在规律。

而多模态感知可以将这些不同的信息进行融合,从而提供更准确、全面的分析结果。

在实际应用中,多模态感知的人体行为识别与分析可以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首先,基于多模态感知的人体行为识别可以应用在智能安防领域。

通过结合多种传感器,可以对人体行为进行实时监测和识别,从而增强安全防护的能力。

其次,多模态感知可以应用于智能辅助设备的开发中。

智能家居中的感知技术

智能家居中的感知技术

智能家居中的感知技术智能家居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家庭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可以通过智能家居系统来控制家里的灯光、温度、音乐等,也可以让智能家居帮我们完成更多的事情,比如自动清扫地面、煮咖啡等等。

这些智能家居系统的实现,离不开感知技术的支持。

本文将从感知技术的角度来探讨智能家居中的感知技术,包括其定义、功能以及发展趋势等。

一、感知技术的定义及功能感知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将一些传感器、控制模块、通信模块等组合起来,获取外部环境的物理量、化学量等信息,并转换成数字信号,再通过无线通信或有线通信方式,将信息发送给智能家居中心控制器,以实现智能化控制。

感知技术主要包括环境感知、人体感知和设备感知三类。

环境感知,主要是指智能家居系统对室内温度、湿度、光线强度、气体浓度等环境参数的感知。

通过这些传感器获取的信息,可以实现自动调节温度、湿度、光线等环境条件的功能。

人体感知,主要是指智能家居系统对人的特殊需求和状态的感知。

如人体位置、身份识别、行为分析等。

通过这些传感器获取的人体信息,可以实现智能灯光自动调节、智能音乐选曲等功能。

设备感知,主要是指智能家居系统对家中各种电器设备的状态感知。

如电器的开关状态、能耗等。

通过这些传感器获取的信息,可以实现自动化控制、远程控制等功能。

二、感知技术的发展趋势当前,感知技术在智能家居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智能家居领域的传感器种类还比较单一,对于多元化的客户需求还不能满足。

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是提高传感器的多样性和可定制性。

其次,智能家居系统中的感知技术需要具备更高的智能化和自适应性。

当前大多数感知技术都是单纯感知环境数据,不能根据人的需求做出相应的反应,未来的智能家居系统应该在感知技术方面增加智能反馈或半自主反馈的功能。

最后,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智能家居领域的感知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的智能家居感知技术应该具备较高的人工智能技术和算法支持,以实现更高级的自主控制、预测和优化等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能感知人体识别摘要:先对在线视频信息处理降维,判断视频中是否有目标出现,进行视频信息的存储或背景更新;然后对视频图像当前帧和背景帧差分检测和当前帧Canny 边缘检测,得到视频目标初始差分边缘模板目标检测、随目标在变化更新模板通过形状和色彩差异确认新目标的出现,进而识别分类。

减少处理冗余信息的时间,提高视频目标检测识别效率。

关键词:信息处理降维;差分检测;Canny边缘检测;识别效率0引言目前生物识别技术已广泛用于政府、军队、银行、社会福利保障、电子商务、安全防务等领域。

例如,一位储户走进了银行,他既没带银行卡,也没有回忆密码就径直提款,当他在提款机上提款时,一台摄像机对该用户的眼睛扫描,然后迅速而准确地完成了用户身份鉴定,办理完业务。

这是美国德克萨斯州联合银行的一个营业部中发生的一个真实的镜头。

而该营业部所使用的正是现代生物识别技术中的“虹膜识别系统”。

此外,美国“9.11”事件后,反恐怖活动已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加强机场的安全防务十分重要。

美国维萨格公司的脸像识别技术在美国的两家机场大显神通,它能在拥挤的人群中挑出某一张面孔,判断他是不是通缉犯。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社会认同度的提高,人脸识别技术将应用在更多的领域。

1、企业、住宅安全和管理。

如人脸识别门禁考勤系统,人脸识别防盗门等。

2、电子护照及身份证。

这或许是未来规模最大的应用,国际民航组织(ICAO)已确定,从2010年起,其118个成员国家和地区,必须使用机读护照,人脸识别技术是首推识别模式,该规定已经成为国际标准。

中国的电子护照计划公安部一所正在加紧规划和实施。

3、公安、司法和刑侦。

如利用人脸识别系统和网络,在全国范围内搜捕逃犯。

4、自助服务。

如银行的自动提款机,如果用户卡片和密码被盗,就会被他人冒取现金。

如果同时应用人脸识别就会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5、信息安全。

如计算机登录、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

在电子商务中交易全部在网上完成,电子政务中的很多审批流程也都搬到了网上。

而当前,交易或者审批的授权都是靠密码来实现,如果密码被盗,就无法保证安全。

但是使用生物特征,就可以做到当事人在网上的数字身份和真实身份统一,从而大大增加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系统的可靠性。

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数字图像技术的发展,数字视频检测和监控系统已经被应用于交通监控、银行系统和流水线产品检测等很多方面。

传统的检测和监控是由人在主控室来操纵各路摄像机,或者是摄像机连续不断地工作,将拍摄到的图像视频信号存储起来供以后分析使用。

这样就出现以下问题1)人是控制主体,人眼视觉对视频的检测是有限的;2)人眼视觉识别目标精细,但是不间断的、长期的观察对人视觉损伤大;3)对检测和监控,视频冗余信息量大,浪费了大量存储空间,检索困难。

针对以上问题已经提出的运动目标自动检测方法主要有:光流法、相邻帧差法和背景图像差分法。

本文提出先对在线视频信息处理降维,判断视频中是否有目标出现,如有则进行视频信息的存储,如无则背景更新;然后对视频图像当前帧和背景帧差分检测和当前帧Canny边缘检测,得到视频目标初始差分边缘模板目标检测、随目标在变化更新模板通过形状和色彩差异确认新目标的出现,进而识别分类。

该方法减少了处理冗余信息的时间,提高了视频目标检测识别效率。

1指纹识别简介1.1指纹特征指纹特征并非肉眼可以轻易分辨和记录,中国物联网校企联盟形象得把指纹识别系统比做机器“敏锐的洞察力”。

指纹,英文名称:(fingerprinting),两枚指纹经常会具有相同的总体特征,但它们的细节特征,却不可能完全相同。

指纹纹路并不是连续的、平滑笔直的,而是经常出现中断、分叉或转折。

这些断点、分叉点和转折点就称为“特征点”,就是这些特征点提供了指纹唯一性的确认信息,其中最典型的是终结点和分叉点,其他还包括分歧点、孤立点、环点、短纹等。

特征点的参数包括:方向(节点可以朝着一定的方向)、曲率(描述纹路方向改变的速度)、位置(节点的位置通过x/y坐标来描述,可以是绝对的,也可以是相对于三角点或特征点的)。

总体特征是指那些用人眼直接就可以观察到的特征。

包括纹形、模式区、核心点、三角点和纹数等。

纹形,指纹专家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根据脊线的走向与分布情况一般将指纹分为三大类——环型(loop,又称斗形)、弓形(arch)、螺旋形(whorl)。

模式区即指纹上包括了总体特征的区域,从此区域就能够分辨出指纹是属于哪一种类型的。

有的指纹识别算法只使用模式区的数据,有的则使用所取得的完整指纹。

核心点位于指纹纹路的渐进中心,它在读取指纹和比对指纹时作为参考点。

许多算法是基于核心点的,即只能处理和识别具有核心点的指纹。

三角点位于从核心点开始的第一个分叉点或者断点,或者两条纹路会聚处、孤立点、折转处,或者指向这些奇异点。

三角点提供了指纹纹路的计数跟踪的开始之处。

纹数,即模式区内指纹纹路的数量。

在计算指纹的纹路时,一般先连接核心点和三角点,这条连线与指纹纹路相交的数量即可认为是指纹的纹数。

1.2指纹识别原理指纹识别即指通过比较不同指纹的细节特征点来进行鉴别。

由于每个人的指纹不同,就是同一人的十指之间,指纹也有明显区别,因此指纹可用于身份鉴定。

其实,我国古代早就利用指纹(手印)来签押。

1684年,植物形态学家Grew发表了第一篇研究指纹的科学论文。

1809年Bewick把自己的指纹作为商标。

1823年解剖学家Purkije将指纹分为九类。

1880年,Faulds在《自然》杂志提倡将指纹用于识别罪犯。

1891年Galton 提出著名的高尔顿分类系统。

之后,英国、美国、德国等的警察部门先后采用指纹鉴别法作为身份鉴定的主要方法。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FBI和法国巴黎警察局于六十年代开始研究开发指纹自动识别系统(AFIS)用于刑事案件侦破。

目前,世界各地的警察局已经广泛采用了指纹自动识别系统。

九十年代,用于个人身份鉴定的自动指纹识别系统得到开发和应用。

由于每次捺印的方位不完全一样,着力点不同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变形,又存在大量模糊指纹,如何正确提取特征和实现正确匹配,是指纹识别技术的关键。

指纹识别技术涉及图像处理、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数学形态学、小波分析等众多学科。

1.3指纹分类纹型是指纹的基本分类,是按中心花纹和三角的基本形态划分的。

纹形从属于型,以中心线的形状定名。

我国十指纹分析法将指纹分为三大类型,九种形态。

一般,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将指纹分为弓形纹(弧形纹、帐形纹)、箕形纹(左箕、右箕)、斗形纹和杂形纹等。

指纹形态和细节特征提取:指纹形态特征包括中心(上、下)和三角点(左、右)等,指纹的细节特征点主要包括纹线的起点、终点、结合点和分叉点。

指纹比对:可以根据指纹的纹形进行粗匹配,进而利用指纹形态和细节特征进行精确匹配,给出两枚指纹的相似性得分。

根据应用的不同,对指纹的相似性得分进行排序或给出是否为同一指纹的判决结果。

1.4指纹识别系统指纹识别系统是一个典型的模式识别系统,包括指纹图像获取、处理、特征提取和比对等模块。

指纹图像获取:通过专门的指纹采集仪可以采集活体指纹图像。

目前,指纹采集仪主要有活体光学式、电容式和压感式。

对于分辨率和采集面积等技术指标,公安行业已经形成了国际和国内标准,但其他还缺少统一标准。

根据采集指纹面积大体可以分为滚动捺印指纹和平面捺印指纹,公安行业普遍采用滚动捺印指纹。

另外,也可以通过扫描仪、数字相机等获取指纹图像。

指纹图像压缩:大容量的指纹数据库必须经过压缩后存储,以减少存储空间。

主要方法包括JPEG、WSQ、EZW等。

指纹图像处理:包括指纹区域检测、图像质量判断、方向图和频率估计、图像增强、指纹图像二值化和细化等。

2虹膜技术概述2.1虹膜技术简介人眼睛的外观图由巩膜、虹膜、瞳孔三部分构成。

巩膜即眼球外围的白色部分,约占总面积的30%;眼睛中心为瞳孔部分,约占5%;虹膜位于巩膜和瞳孔之间,包含了最丰富的纹理信息,占据65%。

外观上看,由许多腺窝、皱褶、色素斑等构成,是人体中最独特的结构之一。

虹膜的形成由遗传基因决定,人体基因表达决定了虹膜的形态、生理、颜色和总的外观。

人发育到八个月左右,虹膜就基本上发育到了足够尺寸,进入了相对稳定的时期。

除非极少见的反常状况、身体或精神上大的创伤才可能造成虹膜外观上的改变外,虹膜形貌可以保持数十年没有多少变化。

另一方面,虹膜是外部可见的,但同时又属于内部组织,位于角膜后面。

要改变虹膜外观,需要非常精细的外科手术,而且要冒着视力损伤的危险。

虹膜的高度独特性、稳定性及不可更改的特点,是虹膜可用作身份鉴别的物质基础。

在包括指纹在内的所有生物识别技术中,虹膜识别是当前应用最为方便和精确的一种。

虹膜识别技术被广泛认为是二十一世纪最具有发展前途的生物认证技术,未来的安防、国防、电子商务等多种领域的应用,也必然的会以虹膜识别技术为重点。

这种趋势已经在全球各地的各种应用中逐渐开始显现出来,市场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虹膜识别国外研究机构主要有美国的Iridian,Iriteck,韩国的Jiris公司。

Iridian 公司掌握虹膜识别核心算法,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专业虹膜识别技术和产品提供商,它和LG、松下、OKI、NEC等企业进行合作(如IRISPASS®,BM-ET300,IG-H100®等产品),以授权方式提供虹膜识别核心算法,支持合作伙伴生产虹膜识别系统。

Iridian的核心技术还包括图像处理协议和数据标准PrivateID®,识别服务器KnoWho®,KnoWho®开发工具及虹膜识别摄像头等。

国内在2000年以前在虹膜识别方面一直没有自己的核心知识产权,中科院自动化所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于2000年初开发出了虹膜识别的核心算法,成为了世界上少数几家掌握了虹膜识别核心算法的单位之一。

作为中国首个开始虹膜识别机理研究的研究基地,中科院自动化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虹膜识别活体检测技术不仅填补了中国活体虹膜识别技术在国际领域的空白,而且可以和世界主流的算法相媲美。

相对于国际上其它公司的核心算法,中科院自动化所的核心算法速度更快,占用的内存空间更小,整体性能更加优异。

2005年,实验室的虹膜识别科研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

2006年9月,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中国虹膜识别技术的权威,参加了由国际生物特征识别组织举办的生物识别技术测评(2006 Biometric Consortium Conference and 2006 Biometrics Technology experiment),其虹膜识别算法的速度和精度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

此外,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虹膜图像数据库已成为国际上最大规模的虹膜共享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