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高中数学教育案例分析【优秀3篇】
高中数学教育案例分析【优秀3篇】高中数学教育案例分析篇一以前上课时,我经常只顾自己的想法,觉得讲的题目越多越好,很少顾及学生的思维与感受。
慢慢地,发现学生上课听得懂,自己做却不会,可怕的是,到后来连学数学的信心也没有了。
我一直很困惑……自从20xx年后,有个学习理论强烈震撼了我,那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后来意识到,我们现正在倡导的许多新课程理念就是来之于这个理论背景,也使我的困惑茅塞顿开。
.所以,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出发点,走出一条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和认识,经过实践,我得到以下几点教学感悟:1关注学生的“预习”,淡化课堂笔记。
对于有些浅显易懂的课应该让学生提前预习,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对于有些概念性强、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的课则不要求学生进行预习。
为什么呢?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的预习就是把课本看一遍,他们似乎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
但是,他们失去了课堂上钻研问题的热情;他们失去了思考问题时所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更为可惜的是,由于他们没有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失去了直面困难、迎难而上的磨练!至于淡化课堂笔记,是源于一种现象——我发现笔记记得好的学生,他们的成绩不一定好。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只知道记笔记的学生,当老师让他们思考下一道题的时候,他们往往还在做前面一道题的记录。
……这样的学习,怎能谈得上思维的发展呢?2新理念下的教学应该怎样?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同时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放下权威,变以前的“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教学目标的设置也改变一贯的用词:“使学生……”,体现三级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4篇)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4篇)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斜二测画法画水平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
(2)采用对比的方法了解在平行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与在中心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两种方法的各自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利用斜二测画法画出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提高空间想象力与直观感受。
(2)体会对比在学习中的作用。
(3)感受几何作图在生产活动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难点: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几何值的直观图。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1.学法:学生通过作图感受图形直观感,并自然采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几何体的过程。
2.教学用具:三角板、圆规四、教学思路(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1.我们都学过画画,这节课我们画一物体:圆柱把实物圆柱放在讲台上让学生画。
2.学生画完后展示自己的结果并与同学交流,比较谁画的效果更好,思考怎样才能画好物体的直观图呢?这是我们这节主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1.例1,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正六边形的直观图,由学生阅读理解,并思考斜二测画法的关键步骤,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及时给予点评。
画水平放置的多边形的直观图的关键是确定多边形顶点的位置,因为多边形顶点的位置一旦确定,依次连结这些顶点就可画出多边形来,因此平面多边形水平放置时,直观图的画法可以归结为确定点的位置的画法。
强调斜二测画法的步骤。
练习反馈根据斜二测画法,画出水平放置的正五边形的直观图,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检查。
2.例2,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圆的直观图教师引导学生与例1进行比较,与画水平放置的多边形的直观图一样,画水平放置的圆的直观图,也是要先画出一些有代表性的点,由于不能像多边那样直接以顶点为代表点,因此需要自己构造出一些点。
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如何构造出需要的一些点,与学生共同完成例2并详细板书画法。
3.探求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的画法(1)例3,用斜二测画法画长、宽、高分别是4cm、3cm、2cm的长方体ABCD-A’B’C’D’的直观图。
老师分析高中数学教案
老师分析高中数学教案
教案名称: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教学目标:
1. 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性质;
2. 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常用方法;
3. 能够运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含义和解题过程;
2. 运用不同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如等式两边同时加减、等式两边同时乘除、移项变号等方法;
3. 综合运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一个问题引入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讲解:
1. 介绍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其含义;
2. 详细讲解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常用方法,包括等式两边同时加减、等式两边同时乘除等;
3. 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运用不同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三、练习:
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和技巧,培养他们的解题能力。
四、拓展: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五、总结: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题过程,通过多种方法讲解和实例演示,帮助学生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并培养他们的解题能力和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理解能力,合理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教学效果。
高中数学教育案例分析
高中数学教育案例分析高中数学教育是培养中学生数学逻辑思维和数学运算的重要阶段,高中数学课程教育的质量一方面决定了学生高考成绩的好坏,另一方面决定了学生创新性能力的培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数学教育案例分析,一起来看看吧!高中数学教育案例分析一我是从一名初中数学任课转为职业高中数学任课的教师,对于职业高中的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况感到很棘手。
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数学学习优秀生”将学业成功更多地归结为积极原因,他们普遍认为努力学习数学,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良好的数学思考习惯是取得好的数学学习成绩的关键。
而与“数学学习优秀生”相比,“数学学习困难生”所感觉到的数学学业失败的原因大多是消极的。
“数学学习困难生”的归因倾向有哪些主要类型,针对具体类型,在转化中有什么注意事项,本文通过个案予以初步研究.教学案例:袁某,男,职高一年级学生。
袁某的父亲母亲都是从事个体经商,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平常工作都很忙,几乎无暇顾及袁某的学习。
袁某为家中独生子,平时由姥姥和姥爷照顾,家人对其期望较高,但中考失利,最后决定就读职业高中.上高中后,他的各科成绩都不乐观,在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测验时,数学成绩仅为28分,为名副其实的数学学习困难生。
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测验后,我叫袁某到办公室,很轻松地问袁某觉得自己数学学得怎么样,他说:“很烂,我什么都不懂。
”“那你愿意学吗? ”“还行吧,我以前数学很好的。
”“那现在怎么不好了?”“这个问题啊,”他迟疑地说,“我初中的数学老师可讨厌了,她课讲得不好,脾气还大得很,整天只知道考试、分数,我看到她就烦。
你说,她是不是到更年期啦。
”我诧异他竟然对初中数学老师有这么大成见,问他是否还有别的原因。
他想了想说,“也有,比如说,考试时总有很多人作弊,老师也抓不住。
他每次考试后都在全班点名批评不及格的同学,好几次都有我。
再比如,目前的数学教材各章节没什么联系,我对此不太适应。
”“那你认为自己能学好数学吗?”“能,我稍微学一点,多做些题就比别人强,我只是不想学。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优秀4篇)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优秀4篇)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篇一一、指导思想:贯彻教育部的有关教育教学计划,在学校、年级组的直接领导下,认真执行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制度和要求,认真完成各项任务。
教学的宗旨是使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受益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上学期期末考学生的数学成绩相对于高一期末考有进步,但还不是很理想,理科生数学学习的难度本学期将增大,加上学业水平考试,所以本学期学生面临的压力将更大,任务艰巨。
三。
教学目的任务要求分析:本学期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数学选修2-2,2-3和学考复习。
(1)认真把握“标准”的教学要求。
(2)通过建立相关知识的联系,渗透“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
(3)关注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4)把握学考大纲复习标准四、主要措施1、明确一个观念:高考好才是真的好。
平时不好高考肯定不好,但平时红旗飘飘高考时未必红旗不倒。
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在照顾到学生实际的前提下起点要高,注意培养后劲,从整体上把握好的自己的教学。
2、以老师的精心备课与充满激情的教学,换取学生学习高效率。
3.将学校和教研组安排的有关工作落到实处。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篇二以现代教育理论,教学大纲和考纲为指导,以课本和大纲为依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不仅使学生掌握高中数学基础知识与能力,而且要从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本学期执教班次是高二6班的文科班的数学教学,基础好的学生较少,绝大多数学生数学基础极差。
且成绩参次不齐,针对这种情况,必须要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本学期数学教学上新台阶。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高中数学教案教学设计10篇
高中数学教案教学设计10篇高中数学教案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二面角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很普通的一个空间图形。
“二面角”是人教版《数学》第二册(下B)中9.7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学过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角、又要重点研究的一种空间的角,它是为了研究两个平面的垂直而提出的一个概念,也是学生进一步研究多面体的基础。
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对学生系统地掌握直线和平面的知识乃至于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正确理解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并能初步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的化归思想。
能力目标:(1)突出对类比、直觉、发散等探索性思维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分析、比较和操作来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德育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来自实践,并服务于实践,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2)通过揭示线线、线面、面面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情感目标:在平等的教学氛围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拉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3、重点、难点:重点:“二面角”和“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难点:“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的形成过程二、教法分析1、教学方法:在引入课题时,我采用多媒体、实物演示法,在新课探究中采用问题启导、活动探究和类比发现法,在形成技能时以训练法、探究研讨法为主。
2、教学控制与调节的措施:本节课由于充分运用了多媒体和实物教具,预计学生对二面角及二面角平面角的概念能够理解,根据学生及教学的实际情况,估计二面角的具体求法一节课内完成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将其放在下节课。
3、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益,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需要,确定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此外,为加强直观教学,还要预先做好一些二面角的模型。
高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范文(必备3篇)
高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范文第1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与区间角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边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难点:终边相同角的集合的表示;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回顾角的定义①角的第一种定义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②角的第二种定义是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二)教学新课1、角的有关概念:①角的定义: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②角的名称:注意:⑴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角α ”或“∠α ”可以简化成“α ”;⑵零角的终边与始边重合,如果α是零角α =0°;⑶角的概念经过推广后,已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
⑤练习:请说出角α、β、γ各是多少度?2、象限角的概念:①定义:若将角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端点除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例1、如图⑴⑵中的角分别属于第几象限角?高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范文第2篇教学目的: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并能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教学重点:圆的标准方程及有关运用教学难点:标准方程的灵活运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探究标准方程二、掌握知识,巩固练习练习:⒈说出下列圆的方程⑴圆心(3,-2)半径为5⑵圆心(0,3)半径为3⒉指出下列圆的圆心和半径⑴(x-2)2+(y+3)2=3⑵x2+y2=2⑶x2+y2-6x+4y+12=0⒊判断3x-4y-10=0和x2+y2=4的位置关系⒋圆心为(1,3),并与3x-4y-7=0相切,求这个圆的方程三、引伸提高,讲解例题例1、圆心在y=-2x上,过p(2,-1)且与x-y=1相切求圆的方程(突出待定系数的数学方法) 练习:1、某圆过(-2,1)、(2,3),圆心在x轴上,求其方程。
高中数学教案设计(精选12篇)
高中数学教案设计(精选12篇)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篇一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
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所以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要充分揭示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
因此本节课我以建构主义的“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验证解决方法”为主,主要采用观察、启发、类比、引导、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手段上,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问题形象化,使教学目标体现的更加完美。
二、教材分析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数学必修四,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中的公式(二)至公式(六).本节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公式(二)、(三)、(四).教材要求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诱导公式(一)的基础上,利用对称思想发现任意角与、、终边的对称关系,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他们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即发现、掌握、应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公式(二)、(三)、(四).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
为此本节内容在三角函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本校高一(1)班全体同学,本班学生水平处于中等偏下,但本班学生具有善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所以采用发现的教学方法应该能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四、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过程,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2).能力训练目标:能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以及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求值与化简;(3).创新素质目标: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提高三角恒等变形的能力和渗透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个性品质目标:通过诱导公式的学习和应用,感受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规律,运用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高中数学试教案例分析
高中数学试教案例分析
教学目标:
1. 了解二次方程的概念和性质;
2. 掌握解二次方程的方法;
3. 能够利用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二次方程的定义和性质;
2. 解二次方程的方法;
3. 实际问题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解二次方程时的运算技巧;
2. 将数学解题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教学准备:
1. 教材《高中数学》课本;
2. 讲台、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3. 问题解答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引出解二次方程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解(15分钟)
1. 讲解二次方程的定义和性质;
2. 介绍解二次方程的方法,如因式分解、配方法等;
3.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解二次方程的步骤和技巧。
三、练习(20分钟)
1. 学生进行课本上相关习题的练习;
2. 学生自主解答几道应用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解二次方程的重要性和应用。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作为作业,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掌握解二次方程的基本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概念,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数学学习更具有实际意
义和趣味性。
高中数学问题教学法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数学问题教学法教学案例分析问题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教学法已经被广泛运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将以高中数学问题教学法的教学案例为分析对象,探讨问题教学法的实施策略和应用效果。
创设问题情境是问题教学法的第一步。
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创设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望。
例如,在讲解“等差数列”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创设以下问题情境:“如果你是一个银行家,你如何计算每天的利息和累计利息?如果你是一个运动员,你如何计算每天的训练量和累计训练量?”这些问题情境贴近生活,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明确问题解决的目标和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让学生在互动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
例如,在讲解“不等式”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不等式问题,让学生分组解决。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互相讨论、互相学习,最终得出结论。
总结评价与反思是问题教学法的最后一步。
在问题解决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和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讲解“三角函数”这一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评价自己在解决三角函数问题中的表现,反思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是否得当,进而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下面以一个高中数学“函数单调性”的问题教学法教学案例为例进行分析。
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函数图像和表格,让学生观察图像和表格的变化趋势,引导学生思考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然后,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如何定义函数单调性?”,“如何判断一个函数的单调性?”,“函数单调性与生活有什么?”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关于数学问题情境设计——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之一
关于数学问题情境设计——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之一以《关于数学问题情境设计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之一》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近年来,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数学教学活动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强调了情境设计,以求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数学水平。
本文的目的是介绍一种使用数学问题情境设计的高中数学教学案例,并对其做出分析。
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得到,情境设计是一种有效的数学教学模式。
具体来说,情境设计的数学教学是基于学生的实际需求,以拓展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为学生提供管理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水平,以实现教育的目标。
其次,本文介绍的这种高中数学教学案例采用了数学问题情境设计。
教师要求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和其背后的原理,并在实际情境中解决。
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学任务,包括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结构的分析和解答、推导过程的检查、解释推展的补充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思考并增加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此外,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给出了解答技巧,如运用数学归纳法和图形图解法,使学生能够灵活地转化数学问题并寻找解答,从而提高数学思维和理解能力。
最后,本文综合分析了采用情境设计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优势和不足,指出它的优点是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具体的实际情境和技能,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它的缺点是需要教师有充分的知识储备和耐心来指导学生,并且难以监测学生的解答步骤。
总之,采用数学问题情境设计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更加灵活、深入地研究数学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经过以上介绍,再结合实际情况,本文分析了用数学问题情境设计的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的优势和不足,认为它是一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
此外,也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加深对情境设计的理解,并发挥情境设计的作用,以便提高学生的数学技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高中数学教案实例
高中数学教案实例【篇一:高中数学教学案例】课题 : 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一、教学设计思路:1、函数及其图像在高中数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如何突破这个既重要又抽象的内容,其实质就是将抽象的符号语言与直观的图像语言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具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
我们知道:函数的表示法有3种:列表、图像、解析法,以往函数的学习大多只关注图像的作用,这其实只借助了图像的直观性。
只是从一个角度看函数是片面的。
本节课,力图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研究函数,对函数进行一个全方位的研究,并通过对比总结得到研究的方法,让学生去体会这种的研究方法,以便迁移到其他函数的研究中去。
2、本节课我努力做到:①在课堂活动中通过同伴合作,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②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且在对话之后重视体会、总结、反思、力图在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同时让学生掌握学习研究数学的方法;③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二、教案【篇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一则】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一则默认分类2009-10-11 07:29阅读69评论0字号:大中小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一则一、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高度概括地说,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是自主、合作、创新。
所谓自主就是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独立性,即在学习的内容上、时间上、进度上,更多地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机会,给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和自主承担的机会;合作就是学生之间与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平等交流;创新就意味着不固步自封、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其基本做法是: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获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由作者给大家带来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篇1教学目标:1。
通过生活中优化问题的学习,体会导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增进学生全面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运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2。
通过实际问题的研究,增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数学建模能力的提高。
教学重点:如何建立实际问题的目标函数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进程:一、问题情境问题1把长为60cm的铁丝围成矩形,长宽各为多少时面积最大?问题2把长为100cm的铁丝分成两段,各围成正方形,怎样分法,能使两个正方形面积之各最小?问题3做一个容积为256L的方底无盖水箱,它的高为多少时材料最省?二、新课引入导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利用导数求最值的方法,可以求出实际生活中的某些最值问题。
1。
几何方面的运用(面积和体积等的最值)。
2。
物理方面的运用(功和功率等最值)。
3。
经济学方面的运用(利润方面最值)。
三、知识建构例1在边长为60cm的正方形铁片的四角切去相等的正方形,再把它的边沿虚线折起(如图),做成一个无盖的方底箱子,箱底的边长是多少时,箱底的容积最大?最大容积是多少?说明1解运用题一样有四个要点步骤:设——列——解——答。
说明2用导数法求函数的最值,与求函数极值方法类似,加一步与几个极值及端点值比较即可。
例2圆柱形金属饮料罐的容积一定时,它的高与底与半径应怎样选取,才能使所用的材料最省?变式当圆柱形金属饮料罐的表面积为定值S时,它的高与底面半径应怎样选取,才能使所用材料最省?说明1这种在定义域内仅有一个极值的函数称单峰函数。
说明2用导数法求单峰函数最值,可以对一样的求法加以简化,其步骤为:S1列:列出函数关系式。
S2求:求函数的导数。
S3述:说明函数在定义域内仅有一个极大(小)值,从而肯定为函数的最大(小)值,必要时作答。
高中数学教案设计范例
高中数学教案设计范例数学是一门日常都要使用的学科,所以要具有好的教案才能充分教诲学生们如何使用数学,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数学教案设计范例,方便大家学习。
高中数学教案设计范例1教学目标1.掌控等差数列前项和的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1)了解等差数列前项和的定义,了解逆项相加的原理,知道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推导的进程,记忆公式的两种情势;(2)用方程思想认识等差数列前项和的公式,利用公式求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前项和的公式两套公式触及五个字母,已知其中三个量求另两个值;(3)会利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前项和的公式研究的最值.2.通过公式的推导和公式的运用,使学生体会从特别到一样,再从一样到特别的思维规律,初步形成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一样思路和方法.3.通过公式推导的进程教学,对学生进行思维灵活性与广阔性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4.通过公式的推导进程,展现数学中的对称美;通过有关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使学生再一次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实用性,引导学生要善于视察生活,从生活中发觉问题,并数学地解决问题.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本节内容是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和运用,第一通过具体的例子给出了求等差数列前项和的思路,而后导出了一样的公式,并加以运用;再与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组成方程组,共同运用,解决有关问题.(2)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是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和运用,难点是公式推导的思路.推导进程的展现体现了人类解决问题的一样思路,即从特别问题的解决中提炼一样方法,再试图运用这一方法解决一样情形,所以推导公式的进程中所包蕴的思想方法比公式本身更为重要.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有两种情势,应根据条件挑选适当的情势进行运算;另外反用公式、变用公式、前项和公式与通项公式的综合运用体现了方程(组)思想.高斯算法表现了大数学家的智慧和巧思,对一样学生来说有很大难度,但大多数学生都听说过这个故事,所以难点在于一样等差数列求和的思路上.(3)教法建议①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一节为公式推导及简单运用,一节侧重于通项公式与前项和公式综合运用.②前项和公式的推导,建议由具体问题引入,使学生体会问题源于生活.③强调从特别到一样,再从一样到特别的摸索方法与研究方法.④补充等差数列前项和的值、最小值问题.⑤用梯形面积公式记忆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教学设计示例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的推导进程,并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2.通过公式推导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从特别到一样,再从一样到特别的思想方法,通过公式的运用体会方程的思想.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的推导和运用,难点是获得推导公式的思路.教学用具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进程一.新课引入提出问题(播放媒体资料):一个堆放铅笔的V形架的最下面一层放一支铅笔,往上每一层都比它下面一层多放一支,最上面一层放100支.这个V形架上共放着多少支铅笔?(课件设计见课件展现)问题就是(板书)“”这是小学时就知道的一个故事,高斯的算法非常高明,回想他是怎样算的.(由一位学生回答,再由学生讨论其高明之处)高斯算法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发觉这100个数可以分为50组,第一个数与最后一个数一组,第二个数与倒数第二个数一组,第三个数与倒数第三个数一组,…,每组数的和均相等,都等于101,50个101就等于5050了.高斯算法将加法问题转化为乘法运算,迅速准确得到了结果.我们期望求一样的等差数列的和,高斯算法对我们有何启示?二.讲授新课(板书)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1.公式推导(板书)问题(幻灯片):设等差数列的首项为,公差为,由学生讨论,研究高斯算法对一样等差数列求和的指导意义.思路一:运用基本量思想,将各项用和表示,得,有以下等式,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个,好像与的奇偶有关.这个思路好像进行不下去了.思路二:上面的等式其实就是,为躲避个数问题,做一个改写,,两式左右分别相加,得,于是有: .这就是倒序相加法.思路三:受思路二的启示,重新调剂思路一,可得,于是 .于是得到了两个公式(投影片):和 .2.公式记忆用梯形面积公式记忆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这里对图形进行了割、补两种处理,对应着等差数列前项和的两个公式.3.公式的运用公式中含有四个量,运用方程的思想,知三求一.例1.求和:(1) ;(2) (结果用表示)解题的关键是数清项数,小结数项数的方法.例2.等差数列中前多少项的和是9900?本题实质是反用公式,解一个关于的一元二次函数,注意得到的项数必须是正整数.三.小结1.推导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思路;2.公式的运用中的数学思想.四.板书设计高中数学教案设计范例2一、复习内容平面向量的概念及运算法则二、复习重点向量的概念及运算法则的运用及其用向量知识,实现几何与代数之间的等价转化。
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异面直线
15异面直线教材分析异面直线是立体几何中十分重要的概念.研究空间点、直线和平面之间的各种位置关系必须从异面直线开始.教材首先通过实例让学生弄明白“共面〞、“异面〞的区不,正确理解“异面〞的含义,进而介绍异面直线所成角及异面直线间的距离,如此处理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处理好这节内容,能够比立轻易地引导学生实现由平面直瞧到空间想象的过渡.教学重点是异面直线的概念,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和异面直线间的距离是这节的难点.教学目标1.理解异面直线的概念,了解空间中的直线的三种位置关系.2.理解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异面直线间的距离的意义,体会空间咨询题平面化的全然数学思想方法.3.通过异面直线的学习,使学生逐步养成在空间考虑咨询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任务分析空间中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在平面中两条直线位置关系及平面的全然性质根底上提出来的.学生对此已有一定的感性熟悉,然而此熟悉是浅薄的.同时,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还较薄弱.因此,这节内容课应从简单、直瞧的图形开始介绍.“直瞧〞是这节内容的宗旨.多给学生考虑的时刻和空间,以有助于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意义及求法,充分表达了化回的数学思想.要让学生通过全然咨询题的解决,进一步体会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异面直线间的距离的意义及其全然求法.教学设计一、咨询题情境〔1〕1.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空间中的两条直线呢?瞧瞧教室内的日光灯管所在直线与黑板的左右两侧所在直线的位置或瞧瞧天安门广场上旗杆所在直线与长安街所在直线的位置.2.如图15-1,长方体ABCD—A1B1C1D1中,线段A1B所在直线与线段C1C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如何?二、建立模型〔1〕1.首先引导学生瞧瞧实例或几何模型,进而发现,空间两直线除平行或相交外,还有一种位置关系:存在两条直线既不平行又不相交,即不能共面的两直线,并在此根底上总结出异面直线的定义.2.在学生讨论回纳异面直线定义的根底上,教师概括:我们把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喊作异面直线.强调:〔1〕所谓异面,即不共面,因此它们既不平行,也不相交.〔2〕“不共面〞,指不在任何一个平面内,要害是“任何〞二字.3.先让学生总结空间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然后教师明晰.〔1〕共面与异面.共面分为平行和相交.〔2〕有无公共点.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相交直线,无公共点____________平行直线和异面直线.4.异面直线的画法.先让学生体会以如下面图形,并让其指出哪些更为直瞧.显然,图15-2或图15-3较好.因此,当表示异面直线时,以平面衬托能够显示得更清楚.三、咨询题情境〔2〕刻画两条平行直线位置通常用距离,两条相交直线通常用角度,那么,如何刻画两条异面直线的相对位置呢?轻易想象要用角和距离,如何定义异面直线的角和距离呢?下面探究一个具体的咨询题: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1.我们明白AB与A1B是共面的,它们成的角是45°,那么异面直线AB与D1C所成的角定义为多少度的角比立合理呢?2.回忆我们已学过的“距离〞概念,发现“距离〞具有“最小性〞,现在直线AB和D1C 上各取一点,这两点必定存在距离,试咨询在这所有可能的距离中,是否存在两点,这两点间距离最短?进一步考虑:如何定义异面直线AB和D1C间的距离?四、建立模型〔2〕在学生充分讨论、探究的根底上,抽象概括出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和异面直线间的距离的概念.1.异面直线a与b所成的角两条异面直线a,b.通过空间任一点O,作直线a′∥a,b′∥b,我们把a′与b′所成的锐角〔或直角〕,喊作异面直线a与b所成的角.强调:〔1〕“空间角〞是通过“平面角〞来定义的.〔2〕“空间角〞的大小,与空间点O的选取无关,依据是“等角定理〞.为简便,点O 常取在两条异面直线中的一条上.〔3〕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是0°<θ≤90°.〔4〕异面直线垂直的意义.今后所讲的两直线垂直,可能是相交直线,也可能是异面直线.2.关于咨询题2,学生讨论,能够发现:线段BC是在异面直线AB和D1C上各任取一点,且两点间的距离为异面直线AB和D1C间的最小值.现在,我们就讲BC的长度确实是根基AB和D1C的距离.引导学生瞧瞧、分析线段BC与AB,D1C之间的关系,得出公垂线段定义:和两条异面直线都垂直且相交的线段.强调:〔1〕“垂直〞与“相交〞同时成立.〔2〕公垂线段的长度定义为异面直线间的距离.五、解释应用[例题]1.如图,点D是△ABC所在平面外一点,求证直线AB与直线CD是异面直线.注:要紧考查异面直线的定义,那个地点可考虑用反证法证实.要让学生体会用反证法的缘由.2.:如图,正方体ABCD—A′B′C′D′.〔1〕哪些棱所在直线与直线BA′是异面直线?〔2〕直线BA′和CC′的夹角是多少?〔3〕哪些棱所在直线与直线AA′垂直?〔4〕直线BB′与DC间距离是多少?注:要紧是理解、稳固有关异面直线的一些全然概念.解题格式要标准,合理.[练习]1.要是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与某一条直线垂直,那么,另一条直线是否也与这条直线垂直?2.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是否平行?3.与两条异面直线都相交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如何样的?4.:如图,在长方体ABCD—A′B′C′D′中,AB=2,AD=2,AA′=2.〔1〕BC和A′C′所成角是多少度?〔2〕AA′和BC′所成角是多少度?〔3〕AA′和BC所成的角和距离是多少?〔4〕A′B与B′C所成的角是多少?〔5〕AC′与BD所成的角是多少?四、拓展延伸1.判定异面直线除了定义之外,还有如下依据:过平面内一点和平面外一点的直线与平面内只是该点的直线是异面直线.请给以证实.2.设点P是直线l外的一定点,过P与l成30°角的异面直线有____________条.〔特别多〕3.异面直线a与b成50°角,P为空间任一点,那么过点P且与a,b所成的角根基上30°的直线有____________条.〔2〕假设a与b所成的角是60°,65°和70°呢?点评这篇案例设计思路完整,条理清楚.案例首先通过直瞧的图形引出定义,如此有利于学生的同意.然后探究了异面直线所成角与异面直线间距离的概念.探究过程有利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体验科学思维方法.列举的例题有针对性,对知识的稳固和形成起到了特别好的作用.“拓展延伸〞中提出的咨询题旨在开拓学生解题思路,增强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高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
高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高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内容分析】1.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在小学数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至于逻辑,可以说,从开始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也是本章学习的基础把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例如,下一章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集合与逻辑本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这节课主要学习全章的引言和集合的基本概念学习引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是集合论中的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见附录);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5.教材中例子(P4)二、讲解新课: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一)集合的有关概念:由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一些整式、一些物体、一些人组成的.我们说,每一组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集合,或者说,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定义: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1、集合的概念(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简称集)(2)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2、常用数集及记法(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__或N+(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__或N+ Q、Z、R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__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1)确定性: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或者不在,不能模棱两可(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重复(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一定的顺序(通常用正常的顺序写出)5、⑴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⑵“∈”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三、练习题:1、教材P5练习1、22、下列各组对象能确定一个集合吗?(1)所有很大的实数 (不确定)(2)好心的人 (不确定)(3)1,2,2,3,4,5.(有重复)3、设a,b是非零实数,那么可能取的值组成集合的元素是 -2,0,24、由实数x,-x,|x|, 所组成的集合,最多含( A )(A)2个元素 (B)3个元素 (C)4个元素 (D)5个元素5、设集合G中的元素是所有形如a+b (a∈Z, b∈Z)的数,求证:(1) 当x∈N时, x∈G;(2) 若x∈G,y∈G,则x+y∈G,而不一定属于集合G证明(1):在a+b (a∈Z, b∈Z)中,令a=x∈N,b=0, 则x= x+0__ = a+b ∈G,即x∈G证明(2):∵x∈G,y∈G,∴x= a+b (a∈Z, b∈Z),y= c+d (c∈Z, d∈Z)∴x+y=( a+b )+( c+d )=(a+c)+(b+d)∵a∈Z, b∈Z,c∈Z, d∈Z∴(a+c) ∈Z, (b+d) ∈Z∴x+y =(a+c)+(b+d) ∈G,又∵ =且不一定都是整数,∴ = 不一定属于集合G【小结】1.集合的有关概念:(集合、元素、属于、不属于)2.集合元素的性质: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3.常用数集的定义及记法高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篇2】学习目标明确排列与组合的联系与区别,能判断一个问题是排列问题还是组合问题;能运用所学的排列组合知识,正确地解决的实际问题.学习过程一、学前准备复习:1.(课本P28A13)填空:(1)有三张参观卷,要在5人中确定3人去参观,不同方法的种数是 ;(2)要从5件不同的礼物中选出3件分送3为同学,不同方法的种数是 ;(3)5名工人要在3天中各自选择1天休息,不同方法的`种数是 ;(4)集合A有个元素,集合B有个元素,从两个集合中各取1个元素,不同方法的种数是 ;二、新课导学探究新知(复习教材P14~P25,找出疑惑之处)问题1:判断下列问题哪个是排列问题,哪个是组合问题:(1)从4个风景点中选出2个安排游览,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2)从4个风景点中选出2个,并确定这2个风景点的游览顺序,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应用示例例1.从10个不同的文艺节目中选6个编成一个节目单,如果某女演员的独唱节目一定不能排在第二个节目的位置上,则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例2.7位同学站成一排,分别求出符合下列要求的不同排法的种数.(1) 甲站在中间;(2)甲、乙必须相邻;(3)甲在乙的左边(但不一定相邻);(4)甲、乙必须相邻,且丙不能站在排头和排尾;(5)甲、乙、丙相邻;(6)甲、乙不相邻;(7)甲、乙、丙两两不相邻。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优秀4篇)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优秀4篇)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篇一1、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含义。
探究式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来展开学习活动,通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和探究,去弄清事物发展变化的起因和内在联系,从中探索出知识规律的教学模式。
它的基本特征是教师不把跟教学内容有关的内容和认知策略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创造一种适宜的认知和合作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究形成认知策略,从而对教学目标进行一种全方位的学习,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白话文】。
可见,探究式教学主张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探究知识的过程统一起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性。
2、堂探究式教学的实质。
课堂探究式教学的实质是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科学探究的过程来理解科学探究概念和科学规律的本质,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具体地说,它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环境。
在这个环境中有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这些资源是围绕某个知识主题来展开的。
这个学习环境具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它使学生很少感到有压力,能自主寻找所需要的信息,提出自己的设想,并以自己的方式检验其设想。
二是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使学生在研究中能明确方向。
这说明探究式教学的本质特征是不直接把与教学目标有关的概念和认知策略告诉学生,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创造出一种智力交流和社会交往的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究自己发现规律。
3、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特征。
(1)问题性。
问题性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关键。
能否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探究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恰当的问题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并引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提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数学优秀教学案例范文【最新5篇】
数学优秀教学案例范文【最新5篇】反思聘书爱国范文礼仪篇一成语自我介绍文明比喻句加油稿的小升初个人表现对照检查研修策划书的礼仪常识自我推荐班会习题答案的近义词写作指导活动方案竞聘的同义词对照检查举报信工作,借条诗经对联工作决心书苏轼。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模版篇二案例模版1、教学设计背景2、教学设计思路2.1设计理念2.2教学重点与难点2.3学法与教学用具3、课堂教学实录3.1新课导入3.2独学、对学、群学3.3课堂展示3.4课堂作业4、教学反思5、教学评析高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篇三教学案例我所带的是高二(2)班,她是个庞大的班级,有56名学生。
在第一周上课的几天里,我渐渐的发现一名“怪”学生——张勇明。
这名学生坐在教室正中间第二排的位置上。
这样的位置是老师能看到的最佳位置,就在老师眼皮底下。
上课时,其他这种位置的同学慑于被老师盯上,一般都规规矩矩的坐着,认认真真的听课,而这位同学却不然,他好象一点也不怕被我盯上。
上课时,先是看着黑板听一会儿,然后就弯下腰半趴在课桌上什么也不看,懒懒的样子,不知道在干什么。
下课后我走到他跟前问他是不是有什么事,他笑着摇摇头说没有。
课后(2)班主任周老师告诉我,其实那个学生的数学基础挺扎实的,只是有些懒不能长久坚持下去,应该多注意多关照一下。
在以后的上课中,我在提问其他同学问题的时候,也有意无意的去提问他。
课后,走到他跟前问他有没有不清楚的问题。
渐渐的在以后的课堂上,这位同学半趴在课桌上的次数少了,当讲到关键处时,我也能看到他在集中精力听。
而且我还发现他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提前预习书本内容,提前做课后练习及习题。
有一次我讲四种命题的关系,下课后我走到张勇明跟前,看到他已经把下一节充分必要条件的练习题做过啦,而且准确无误。
中段考试成绩出来了,张勇明的数学考了75分(满分150分),全班第一名。
其中有一道数学大题难度较大,我曾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讲过,可是只有张勇明一个学生作对,其他做对的同学寥寥无几。
高中数学教资教案分析
高中数学教资教案分析教案名称:解“一元二次方程组”适用对象:高中数学教师课时安排:1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能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包括代入法、消元法等方法。
2. 能力目标:能够独立解答一元二次方程组相关题目,提高解题效率和准确性。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代入法和消元法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度。
三、教学过程1. 引入与导入: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一元二次方程组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方程组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场景。
2. 情境呈现:通过一个简单的方程组例题展示代入法和消元法的解题步骤,并让学生猜测解题的思路。
3. 知识讲解:讲解解一元二次方程组的代入法和消元法的具体步骤和技巧,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 练习与巩固:让学生进行一系列的练习题,巩固知识点,提高解题能力。
5. 拓展与应用:引导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进行深入拓展,通过应用题目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理解能力。
6. 总结与检查: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检查学生对解一元二次方程组的掌握情况,留作业巩固知识。
四、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利用投影仪和电脑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解题步骤。
2.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进行解题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 板书笔记: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板书笔记,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解题步骤和关键知识点。
五、教学评价通过练习题和应用题对学生进行实时评价,看是否能独立完成相关题目,并在解题过程中能否运用正确的解题方法。
同时,通过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价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组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态度。
高中数学《从三角形到四面体”(高三)》教学课例分析
高中数学《从三角形到四面体”(高三)》教学课例分析一.教学设计本课是一节全国中小学数学“情境—问题”教学研讨会的观摩课.数学“情境—问题”教学是贵州师大吕传汉、汪秉彝两位教授倡导的一种基本课堂教学形式,其宗旨在于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其基本形式为:(观察、分析)(猜想、探究)(求解、反驳)(学做、学用)本节课以两个高考题(见后)导入,把学生熟悉的三角形和四面体作为情境, 在两个示例(“线段的垂直平分面”、“二面角的角平分面”)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从而复习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线共点、面共点的证明方法,类比方法,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类比推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这种教学形式重在让学生参与, 关键在于情境的设置与引导, 本节课设置的情境很开放, 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 从平面到空间的跨度较大, 这是对空间想象力的一个挑战, 对于空间想象力较差的学生, 提出一个有关四面体的问题都是困难的. 所以, 采用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就解决一个问题的方式, 而不是先让学生提完问题再选择问题解答, 这样, 先提的问题对其他学生有启发, 有利于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情境下能提出的问题较多、较难, 备课时花了很多时间, 查了很多资料, 准备了几个“心”的证明;同时应用几何画板课件来帮助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二.课堂教学过程1.引入(屏幕显示,请学生回答)(1)(03年全国文15)在平面几何里,有勾股定理:“设三角形的两边AB、AC互相垂直,则AB2+AC2=BC2.”拓展到空间,类比平面几何的勾股定理,研究三棱锥的侧面积与底面积的关系,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设三棱锥A—BCD的三个侧面ABC、ACD、ABD两两互相垂直,则 .”(2)(04年北京理 14)定义“等和数列”:在一个数列中,如果每一项与它后一项的和都为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做等和数列,这个常数叫做该数列的公和. 已知数列{a n}是等和数列,且a1=2,公和为5,那么a18的值为,这个数列的前n项和S n的计算公式为 .2.类比的意义(屏幕展示)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常常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而且在不同领域中常会感到某种类似的成份.如果把这些类似的成份进行比较、联想的话,可能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和方法.这种把类似的事物进行比较、联想,由一个数学对象已知特殊性质迁移到另一个数学对象上去,从而获得另一个对象的性质的方法就是类比法.类比法不仅是一种以特殊到特殊的推理方法,也是一种寻求解题思路,猜测问题答案或结论的发现方法.法国数学家兼天文学家拉普拉斯说:“即使在数学里,发现真理的主要工具也是归纳和类比.”比拉普拉斯早两个世纪的德国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开普勒对类比方法更是情有独钟,推崇备至,他说:“我珍视类比胜于任何别的东西,它是我最可信赖的老师,它能揭示自然界的秘密,在几何中它应该是最不可忽视的.”可以看出:类比是发明创造的重要源泉.师:其实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常常不自觉的运用类比方法,希望大家今后能主动地去认识和运用类比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
眼光去看世界去了解世界。
而对于数学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
去看数学去挖掘数学,他不仅要能“做”、“会理解”,还应当能够教会
别人去“做”、去“理解”,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辨证等方面去展开。
以函数为例:
从逻辑的角度看,函数概念主要包含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三要素,以及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等性质和一些具体的特殊函数,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这些内容是函数教学的基础,但不是函数的全部。
从关系的角度来看,不仅函数的主要内容之间存在着种种实质性的联系,函数与其他中学数学内容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方程的根可以作为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
不等式的解就是函数的图象在轴上方的那一部分所对应的横坐标的集合;
数列也就是定义在自然数集合上的函数;
同样的几何内容也与函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2.对学数学的反思
教师在教学生是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 ,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
里“灌输数学” 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
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
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
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教学反思的四个视角
1.自我经历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历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
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痛苦和欢乐的经历对我们今天的学生仍有一定的启迪。
当然,我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历还不够给自己提供更多、更有价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那么我们可以“重新做一次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从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并有意识的对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做出反思。
2.学生角度
教学行为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受益,教得好是为了促进学得好。
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把要讲的问题设计的十分精巧,连板书都设计好了,表面上看天衣无缝,其实,任何人都会遭遇失败,教师把自己思维过程中失败的部分隐瞒了,最有意义,最有启发的东西抽掉了,学生除了赞叹我们教师的高超的解题能力以外,又有什么收获呢?所以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大数学家希尔伯特的老师富士在讲课时就常把自己置于困境中,并再现自己从中走出来的过程,让学生看到老师的真实思维过程是怎样的。
人的能力只有在逆境中才能得到最好的锻炼。
经常去问问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感
受,借助学生的眼睛看一看自己的教学行为,是促进教学的必要手段
3.与同事交流同事之间长期相处,彼此之间形成了可以讨论教学问题的共同语言、沟通方式和宽松氛围,便于展开有意义的讨论。
由于所处的教学环境相似、所面对的教学对象知识和能力水平相近,因此容易找到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展开对彼此都有成效的交流。
交流的方式很多,比如:共同设计教学活动、相互听课、做课后分析等等。
交流的话题包括:
我觉得这堂课的地方是……,我觉得这堂课糟糕的地方是……;这个地方
的处理不知道怎么样?如果是你会怎么处理?
我本想在这里“放一放”学生,但怕收不回来,你觉得该怎么做?合作解决问题——共同从事教学设计,从设计的依据、出发点,到教学重
心、基本教学过程,甚至富有创意的素材或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设
计要为其后的教学反思留下空间
4.参考资料
学习相关的数学教育理论,我们能够对许多实践中感到疑惑的现象做出解
释;能够对存在与现象背后的问题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能够更加理智的看待自己和他人教学经验;能够更大限度的做出有效的教学决策。
阅读数学教学理论可以开阔我们教学反思行为的思路,不在总是局限在经
验的小天地,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教学实践行为有哪些与特定的教学情境
有关、哪些更带有普遍的意义,从而对这些行为有较为客观的评价。
能够使我们更加理性的从事教学反思活动并对反思得到的结论更加有信心。
更为重要的是,阅读教学理论,可以使我们理智的看待自己教学活动中“熟
悉的”、“习惯性”的行为,能够从更深刻的层面反思题目进而使自己的专业发展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教师的职业需要专门化,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它的最为便利而又十分有效的途径是教学反思。
没有反思,专业能力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提高,而教学反思的对象和机会就在每一个教师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