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哲学比较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从《劝学》与《论读书》两篇文章中对比分析形合与意合的差异一、王力的对比分析王力先生是较早进行意合形合对比分析的语言学家。
在1936年撰写的《中国文法学初探》中,王力指出:“句子与句子的关系,在中国语里,往往让对话人意会,而不用连词。
英文的and字,译为中文时,大多数可以省略……总之,我们研究中国文法,该从‘语像的结构’上着眼。
说得更浅些,就是体会中国人的心理。
”(王力,2加0:332)在1944一1945年撰写的《中国语法理论》中,他明确指出,“中国的复合句往往是一种意合法,在西文称为parataxis”,并且用了《红楼梦》中的“你死了,我做和尚。
”作为例子进一步说明“在西洋语里是一种变态,在中国语里却是一种常态。
咱们不能说‘你死了’是‘如果你死了’的省略,因为在平常的语言里不用连词的时候比用连词的时候更多。
”后来又从关联词语的角度来研究:汉语复合句之间有时候“有一二个虚词表示它们的连带关系,有时候,它们之间的联系却是以意会的,叫做‘意合法”,。
(王力,1957:144)在《汉语语法史》中,王力先生对意华东师范大学2006届博士学位论文—意合形合的汉英对比研究合形合问题继续讨论,指出,“我们可以看出,在《尚书》里,复句中的分句语分句之间的关系是用意合法表现的;而在《周易》、《论语》里,这种关系是用‘故’、‘况’、‘则’等语法成分(连词)表示出来的。
”(王力,1989:340)王力指出:“西洋的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这里所说的“法治”是指西方语言一整套的显性连接手段,是英语等西方语言的根本,“人治”追求的是辞约义丰,削尽冗繁,以意义的表达为根本,尽可能舍去不必要的形式,因而“古人主张不以辞害意,西人的行文却是希望不给读者以辞害意的机会”。
(1951:197;283),而汉语的“人治”则指汉语要靠人的了悟。
他说汉语的意合性还表现在显隐自如:汉语逻辑关系的表现常常既可借助于关联词,也可隐去关联词。
5华兹华斯文献综述
华兹华斯文献综述当我们在品读诗歌时,经常想要找出诗人写作的目的,想要知道他的思想,兴趣,一切的一切。
不管身处何时何地,在诗人们当中,有太多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找出这些对于学习诗歌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旨在对比李白和华兹华斯的自然诗歌的修辞特色。
李白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常常被认为是中国诗歌界的文化领袖。
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深刻的足迹。
在向往自由、寻仙问道的同时又渴望济世救民。
他有一种很强烈的“入世”思想,但又不想被俗世所束缚。
政治上的不如意让他转而热爱自然,远离政治争斗,创造了一大批光辉灿烂、传承千古的华美篇章。
华兹华斯被称为“桂冠诗人。
他自小的经历造就了一颗自然纯朴、充满童真的心。
法国大革命失败后他便在自然和过去中寻找希望。
这两位伟大的诗人都写出了许多自然诗歌,但是方法各异。
尽管他们在语言运用上有很多相似性,但由于社会背景以及生存年代的差异性,两人不同的表现风格还是显而易见的。
对二者各自的研究很多,但是对他们的对比研究却鲜少见到。
由着这种想法以及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本文诞生了。
本文主要从修辞美学方面解释二者诗歌的特点,并总结出二者的相似点与不同点。
通过对二者诗歌研究的综述,可以得知这两位世界著名的诗人在中外诗坛的地位以及影响力。
对中西自然诗歌发展的研究使大家能以开阔的眼界将二者的诗歌放在一个大环境中来分析、研究它们在山水诗歌史上与众不同的特点。
本文运用的诗歌修辞理论,虽然是关于中国诗歌研究的著作,但笔者希望它可以运用在外国诗歌中。
分析部分主要是从字词、句子、篇章、修辞以及文体方面对诗歌修辞特点进行分析。
在表现他们诗歌艺术特色方面,修辞起了很大作用。
通过对诗歌修辞美学效果的研究,可以发现李白与华兹华斯的自然诗歌存在着相同点不同点,他们都热衷于使用自然、平实的语言来表情达意,他们都希望能够在自然中寻得栖息之所。
但是在文学创作方面,李白更喜欢使用慷慨激昂的语言和描述恢弘大气的场景,而华兹华斯则善于运用普通的语言来描述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景色。
中庸的文献综述
关于《中庸》的研究《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
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内文的写成约在战国末期至西汉之间,作者是谁尚无定论,一说是孔伋所作《子思著〈中庸〉》],载于另一说是秦代或汉代的学者所作。
宋朝的儒学家对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朱熹则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
关于《中庸》的研究,从古至今,都未曾间断过,特别是在当今大力提倡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对《中庸》的呈现一股新态势。
首先,从哲学和价值观的角度来看,对中庸的研究,大多数围绕“天人合一”来展开。
虽然《中庸》一书是宋朝儒学家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但是在《论语》中有关于中庸的哲学思想还是很多的,在《论语》中关于中庸的思想主要有:中庸,不是“过”,也不是“不及”,是指在“过”与“不过”这两个极端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指的是认识事物、看待问题时,要不偏不倚,做人行事要采取适当的态度,恰到好处,绝不走极端,把握好一个“度”。
中庸有原则,而非折衷主义。
中庸的前提是义、礼,要达到“和”。
“中庸”与“和”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
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
中庸具体表现:中德、中行、中礼、中和。
王健、潘丽的《浅论儒家中庸思想》中介绍了儒家中庸思想的哲学内涵、主要内容以及介绍了儒家中庸思想的价值体系(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沈阳,11034)。
《孟子》中关于中庸的思想主要从“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强调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郭晓东的《论司马光对《中庸》“性”与“诚”的诠释:从经学史与道学史的双重脉络考察》中结合卫缇的《礼记集说》中所编辑出的若干材料,与司马光对《中庸》“性”与“诚”这两个核心概念的诠释。
介绍了司马光在论“性”与“诚”上一方面承接着汉唐之旧传统,另一方面又指向了宋明的新风气。
刘力的《天地之道“中和”为美—董仲舒阴阳五行的中和论》介绍了阴阳五行的中和论,既有对先秦儒家中和观的承袭,又有依凭与时代的拓展,创新,既涵孕了在个体的发展模式里,又显现于“理天下”的治国之道中(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400047)。
中文摘要世纪末东西方两位最杰出的...
中西文化互观下的《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n-t1》
引言和文献综述
中国是一个戏曲大国,几千年的文化戏剧传统孕育了无数姿态万 千、生机勃勃的表演样式,而昆曲无疑是中国戏剧皇冠上的一颗璀璨 的祖母绿。2001年昆曲成为中国第一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绝非偶然。 如果细细研读中国文化史与戏剧史,我们就一定会不由自主的被
一是关于女主人公人物性格比较的文本细读研究。从创作主体视 角切入,谈女性形象。通过杜丽娘与朱丽叶的身世遭遇、反抗之路来 比较人物的性格异同、人格魅力与反抗精神,此类研究成果较多。如 邹自强的《丽娘何如朱丽叶不让莎翁有故衬——<牡丹亭>与<罗密欧 与朱丽叶>之比较》认为两位人物均有着强烈的叛逆性,但相较而言 杜丽娘的抗争带有浓厚的妥协色彩。蓝凡的《宗教生命:作为莎士比 亚历史“他者”参照的汤显祖——杜丽娘与朱丽叶的性爱世界》,认 为汤显祖对佛学禅宗和道家思想的笃信,而莎士比亚作品中基督信仰 的无处不在,这些影响了杜丽娘与朱丽叶的性爱世界,一个是文人之 情,一个是世俗情欲。郑维萍在《<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戏剧 冲突之比较》一文中,探讨了两位女主人公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
昆曲所吸引,这种关注是超越个人好恶的。昆曲的历史源远流长,在 明清时期曾引发过中国社会各阶层整体的观演狂潮,让整个中华民族 痴迷了两个多世纪(明代万历年间至清代乾嘉之交)。它曾是华夏民 族最重要的审美对象之一,此间情状恰似古希腊的悲剧史诗与莎士比 亚的剧作之于西方文化。虽说在现今社会,与其他戏曲样式一样,昆 曲不可避免的衰落了,但这种代表东方韵味的艺术样式包含着我们这 个民族的很多精神层面的密码。研究它,品味它,我们可以从中找寻 今天的我们业已失去的很多文化基因。那悠远的羌笛,那清越的三弦, 那软玉般的昆腔,一声声,一阵阵,一直回响在华夏文明的天空—— 虽然那声音很柔、很轻,但从未也不应该为我们所遗忘。
哲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哲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引言哲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博大精深的学科,涉及了人类思维、价值观和存在等诸多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对哲学毕业论文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广大学子提供一份系统而翔实的参考,加深对哲学研究的理解和应用。
一、古代哲学古代哲学是哲学思考的重要起源地,包括中国、印度、希腊等文化背景下的哲学思想。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哲学文献的重要代表,强调人的修养和伦理道德。
《奥义书》是印度古代哲学文献的经典之作,围绕生命周期和轮回转世等议题展开探讨。
希腊哲学作为西方哲学的开端,以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为代表,探究了真理、理性和道德等核心问题。
二、现代哲学现代哲学的发展标志着对传统哲学思想的反思和批判,并结合当代科学、社会变革等因素进行了新的构建和阐释。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现代哲学的里程碑,他提出了批判哲学的观点,探讨了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提出了“超人”概念,对宗教、道德和人类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激进的审视。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则强调存在的本质和意义,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当代哲学当代哲学作为对现代哲学的延续和深化,涵盖了众多的思想流派和议题。
分析哲学在逻辑和语言哲学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点对英美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国后现代哲学以德里达和福柯为代表,强调语言和权力的关系,对社会学、文化研究等学科有较大启示。
后现代西方哲学的兴起也使得人们对东方哲学以及民族哲学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结论通过对哲学毕业论文相关文献的综述,我们可以看到哲学研究的历史脉络和主要思想流派的发展。
从古代哲学到现代哲学,再到当代哲学,不同的哲学观点和思想纷纷涌现,为我们认识与思考世界提供了广阔的思路和方法。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有必要继续借鉴和批判前人的理论,引入新的思维视角,为哲学领域的探索与创新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1. Plato. The Republic.2. Aristotle. Metaphysics.3. Kant, Immanuel. Critique of Pure Reason.4. Nietzsche, Friedrich. Thus Spoke Zarathustra.5. Heidegger, Martin. Being and Time.6. Russell, Bertrand. Logic and Knowledge: Essays, 1901-1950.7. Derrida, Jacques. Of Grammatology.8. Foucault, Michel.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文献综述 1
The Religious Features and Critical Spiritin The Pilgrim’s Progress and Journey to the West《天路历程》与《西游记》中的宗教特征与批判精神Literature ReviewLiu JingClass 5 Grade 2008Abstract: The Pilgrim’s Progress, written by the English writer John Bunyan in the 17th century, holds a unique place in the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Meanwhile, Journey to the West, written by the Ming dynasty writer Wu Cheng-en in the 16th century, is one of the Chinese Four Masterpieces. As the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the West and East has been continuously strengthened, the comparative studies o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ry works at all levels are also enriched. In this literature review, several important researches of The Pilgrim’s Progress or Journey to the West, particularly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two works at home and aboard are introduced briefly. Hopefully, it will benefit good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ay.摘要:由英国作家约翰.班扬17世纪所著的《天路历程》在英国文学史上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同时,由中国作家吴承恩在16世纪所著的《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生命的意义哲学文献综述范文
生命的意义哲学文献综述范文生命的意义哲学文献综述引言:生命的意义是哲学领域中一个持久而复杂的问题。
对生命的意义的研究不仅是对生命的价值进行深刻思考,还是关于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的探讨。
从古至今,许多哲学家、思想家以及文化领袖都对生命的意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辩论。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生命的意义,并综述一些经典的哲学文献,包括亚里士多德、康德、尼采以及塞特·冯·留根等人的观点。
一、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观点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哲学中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对生命的意义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
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中,生命的意义在于实现个体的目的和完善。
他认为人类的最高目的是追求幸福,而幸福就是通过实现人类天性的完善而获得的。
亚里士多德还认为,通过道德和美德的实践,人类可以获得这种完善,并达到最高境界的幸福。
二、康德的德性观点康德是德国哲学家,他的观点深受现代伦理学的影响。
康德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具备道德德性。
他认为人类具备道德德性是通过遵循普遍适用的道德法则实现的,而不是通过个人欲望或功利主义来评判。
康德还主张人类应该把自己当作目的而不是工具,通过道德行为来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三、尼采的超人观点尼采是19世纪末期德国哲学家,他对生命的意义提出了极具挑战性的观点。
尼采认为生命的意义是由每个人主观地创造的。
他主张摒弃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而是通过个人的意志和创造力来寻找和创造生命的意义。
尼采还认为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追求个体的自我超越,即成为一个超人,超越传统的道德和约束,创造自己的生命价值。
四、塞特·冯·留根的存在主义观点塞特·冯·留根是20世纪法国哲学家和作家,他是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留根认为生命的意义是在面对人类存在的无意义和孤独中自我创造的。
他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和选择的重要性,并认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塑造者。
留根还认为,通过接受生命的无意义和选择的困境,个体能够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存在的意义。
从道教和基督教的角度,分析中西方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差异【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英语从道教和基督教的角度,分析中西方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差异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写作目的:近代以来,人类在获取日益丰富的生活资料的同时,却对自然界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从而遭到自然界的严厉报复。
随着文明的巨大进步与生存危机并存的现象日益显露出来,伴随着生产日益发展、生活日益富裕,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却日益严重。
今天,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问题。
因此。
人类不得不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就是生态哲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而宗教可以说是生态哲学研究与实践的先驱,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继承并发展了道家老、庄的思想,含有丰富深厚而朴素的生态哲学思想。
基督教作为西方传统宗教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通过这两种不同理念的比较,也许我们可以找出更为有效的方法来保护自然。
概念: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地球上生物有机体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化的高级动物,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
人类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类有一些欲望,一些无穷的欲望,这些欲望绝不可能得到满足。
自然是万物存在的场。
这里的自然,是指统一的客观物质世界,是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
它是无限多样性地运动变化着的物质,也是不断地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所认识并被人所改造的对象。
焦点:中国道家认为自然与人的关系是一体的:天人合一。
以超越一切的道为出发点,从自然的天道切入天人关系,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要求人类顺应自然,去除人为,遵循天地循环所造成的自然界的和谐秩序,平等地对待万物,以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基督教认为人类处于宇宙中心,高于自然,可以支配自然的观点出发,认为大自然中的万物都是供人类利用的,所以西方人对自然采取一种认识、探索、征服和享用的观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不仅用于观察自然世界,而且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与人的关系中。
其两者的争论焦点在于人到底是应该按自己的意愿改造自然,挥霍自然,还是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不改变规律的前提下利用自然。
差别原则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对罗尔斯“差别原则”的研究综述摘要:《正义论》阐释正义的两个原则中,差别原则体现了罗尔斯正义论的精髓所在。
国内学者对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从关于差别原则的解读、差别原则的立论依据、差别原则的实现途径等方面说明国内对罗尔斯差别原则的大致研究情况,并简要说明了《正义论》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罗尔斯差别原则正义论罗尔斯是当代美国著名的政治哲学家,他于1971年出版了《正义论》。
书中,他在批判功利主义的同时复兴了契约论传统,提出了“作为公平的正义”这个核心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推出正义的两个原则。
这两个原则,特别是作为第二原则子原则的“差别原则”是讨论的热点,具有很大的争议性。
罗尔斯的这些原则是在他所假设的原初状态下,人们透过无知之幕进行反思平衡,于众多的原则中沟通与比较,选择出来的。
通过许多复杂的推论,罗尔斯将这两个原则表述为:“第一个原则:每个人对与所有人所拥有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
第二个原则: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当这样安排,使它们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并且"依系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
”在这里,罗尔斯的第一个正义原则是要求平等地分配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二个原则认为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只要其结果能给每个人,尤其是那些最少受惠的社会成员带来补偿利益,它们就是正义的。
总之,罗尔斯正义原则的一个基本观念就是:“所有的社会基本善———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以及自尊的各种基础———都应该平等地加以分配,除非对其中一些或所有这些基本善的不平等分配,会有利于最少受惠者。
”罗尔斯进一步提出这两个正义原则处在一种辞典式的序列中:第一个原则用来处理社会基本结构中关于公民的政治权利部分;第二个原则用以处理关于社会和经济利益的部分。
第一个原则优先于第二个原则,第二个原则中的机会公正平等原则又优先于差别原则。
文献综述资料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1967年在哈佛大学提出了言语交际中的合作原则。
这是语用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
但是,有时人们在言语交际中故意违反合作原则,换句话说,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常常不用直接的方式遣词达意,总是用间接的方式声东击西,只让对方拐弯抹角地意会,不愿向对方坦率地言传。
为解释这些语言现象,后来的学者,英国语言学家Geoffrey Leech等人提出了与格赖斯的合作原则益补的礼貌原则,用以补充和完善合作原则,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中,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应尽量地表示礼貌和尽量减少不礼貌的表达方式,则对商务英语写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由此礼貌原则的提出又进一步推进了语用学的发展,对礼貌原则的研究也进入了更高的层次。
礼貌的商务英语信函重视对方的观点,尊重对方的权利、愿望和需要,迎合对方的心理,能产生令人愉快的感觉,从而促成和扩大对外贸易。
因此,我们要注意礼貌原则商务英语信函中的应用。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business globalization, international trade becomes more and more competitive, so business corresponden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business trade as an information carrier.Business English correspondence is widely us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A polite and well-designed letter can not only convey the desire to deal with the other party, but also promote the relationship of both parties. English business letters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foreign trade, it is a vital media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develop business, strike a bargain, and establish business relations. A polite and appropriate wording business English letter helps build a good company image; on the contrary, a rude letter would bring negative effect. A refined and courteous business letter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rust between both parties of the trade,and improve the probability that the commercial affair succeeds.Based upon the theory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pragmatics,this paper goes on a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business letter writing.Business lette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business trade. Because of its characters and functions, in business letters, politeness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hough politeness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different social background, it has different forms and connotations.Based on H. P. Grice's Conversational Implicative and Cooperative Principle,Leech defines politeness from the angle of harmonious interactions in discourse communication,in his opinion, both the speaker and hearer should as polite as possible and avoid impoliteness to achieve the ultimate goal of comity in verbal interaction.He argues that one should "maximize the expression of polite beliefs and minimize the expression of impolite beliefs"in the communication . He proposes a series of maxims of politeness :"Tact, Generosity,Approbation, Modesty, Agreement, and Sympathy "The politeness principle, which is proposed by the pragmatist Leech, conducts us to avoid impoliteness and helps us to communicate tactfully in business trading.现实商务英语中,礼貌原则不但弥补了合作原则的不足之处,而且有时候还反过来居于合作原则之上,起着商务英语的纽带作用。
文献综述要求规范及范文
贵州大学人民武装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撰写规范为了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检索、搜集、整理、综合利用学术文献资料,根据所研究课题对文献资料进行有效的归纳、分析、总结的能力,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并为科研活动奠定扎实的基础,本科毕业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同时必须相应完成一篇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1.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指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研究课题或研究题目(初步)确定后,通过搜集、整理、阅读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资料,就与该课题或题目直接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学术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动态、最新进展等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综合分析后所做的简要评述。
2.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所评述的学术文献必须与学生所撰写论文保持大体上的一致,必须对可能影响所撰写论文主要论点、政策建议或反驳依据等主要学术结论的相关文献及其主要论断做出清晰、准确、流畅的说明,必须保证综述本身结构的完整性,能够反映学生的利用学术文献的综合能力。
3.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在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文献综述必须按学校要求的基本规范撰写;论文类题目提交3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设计类题目提交2000字左右的设计方案报告;文献综述的成绩综合纳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之中,未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的学生不得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二、文献综述的基本格式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的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
“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
中西文化差异的文献综述
关于中外文化差异产生渊源的探究摘要:西方人唯智,但是他们陷入了利己主义的冰水之中;中国人唯情,但是造成了“剪不断,理还乱”的裙带关系。
西方人运用先进的科学征服了自然,也破坏了自然的平衡,但现代化的光辉毕竟出现在西方;中国人克制自己以适应自然,但对现代科技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也奋起直追。
有比较方见差异,有差异方见和同。
关键字:天人合一;征服自然;家族本位;个人本位;艺术精神;科学精神一、研究背景18世纪末,西方的工业革命推动了交通、电讯、图书出版业突飞猛进地发展,整个世界缩小了,时间拉长了,历史凝缩了,文化也就在整合的时空中跨出了封闭的格局,走向了世界。
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传播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
它们之间不可避免的碰撞,势必触发学术界在比较选择的基础上创造文化的热情。
各种各样的科学技术成果,各种各样的信息,都从打开的闸门奔涌而入。
儒家思想稳固不易的统治地位因之而动摇,中华民族共同奉守的伦理原则、道德规范以及风俗习惯等均在文化震荡中皲裂。
当然先进的中国人也从打开的大门观察世界,走出封闭。
百年学术-----中西文化比较就是在上述世界性文化整合的背景中变化并发展的。
人类文化有其超越地域、民族、语言的共同性,并不因地域与民族的差异而显示不同,中外文化中存在着无可争议的共通处。
但由于中外历史和中外经济政治体制等的差异,中外文化又有着很多截然不同的地方,如中国人的集体主义和西方的个人主义,中国人讲究的“天人合一”而西方人注重改造自然,等等。
比较中外文化的差异,可以使我们正确认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各自的发展历史与特质,明确中国先进文化的根基,进而保持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兼收并蓄西方文化的精华。
二、研究现状每种文化都有有自己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每个国家都是,我们也同样,就象我们自己的古代经典,它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我们有我们文化的土壤,就象我们特有的牡丹一样,它不可能在外国生根发芽,只有在本土的自然条件下,他才能呈现出它那天生的雍容华贵。
中西文化差异的文献综述
中西文化差异的文献综述一、价值观差异1.中西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差异文献中普遍认为,中西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存在显著差异。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自由和独立,追求个人权利和幸福感;而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关注社会和群体的和谐。
2.竟争与合作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在竟争与合作的态度上也有不同。
西方文化鼓励竞争,注重个人的成功和成就;而中华文化更倾向于合作,强调和谐与团体利益的平衡。
二、沟通方式的差异1.直接与间接沟通方式的差异在沟通方式方面,中西方差异显著。
西方文化倾向于直截了当地表达,注重个体的自由和独立;而中华文化更倾向于间接沟通,注重面子和社会关系的维护。
2.面子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在面子文化方面同样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中,个人的面子是由个人的成就和能力决定的,而中国文化中,个人的面子与所属集体的声誉紧密相关。
三、时间观念的差异1.短期与长期取向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在时间取向上也有差异。
西方文化通常有较强的短期取向,注重即时满足和效率;而中华文化具有较强的长期取向,强调打磨、维护关系,追求中长期的目标。
2.时间观念与控制、安排的差异西方文化对时间的观念更注重对时间的控制和规范,更多地尊重个人的时间;而中国文化通常更灵活,注重人情因素,更加注重人际关系。
四、领导风格的差异1.个人权威与集体决策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在领导风格上也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中,领导通常具有较大的个人权威,决策更为集中;而中华文化中,领导更注重集体决策,强调集体智慧的发挥。
2.领导与部下关系的差异西方文化强调平等和开放的领导与部下关系,鼓励与部下建立良好的个人关系;而中国文化中,领导与部下之间的关系通常更加封闭和尊敬。
这些差异的文献综述仅概述了中西文化差异的一部分,这些差异对于跨文化交际、国际业务和国际合作具有重要的影响。
进一步研究这些差异,并学会适应和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对于促进跨文化沟通和合作至关重要。
中西方哲学研究比较
中西方哲学研究比较丁岩目录摘要 (1)一、前沿................................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中西方哲学比较文献回顾...............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中国传统哲学不注重知识论和逻辑方法论,而西方哲学是以“认识论”为基础或核心的 (2)(二)中国哲学注重强调“是什么”,而西方哲学注重强调“为什么” (2)(三)中国哲学源于“一脉分张”,而西方哲学源于“诸流竞汇” (3)(四)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西方哲学则强调“天人对立” (3)(五)中国哲学的时空观是以时间为第一,为主导;而西方哲学的时空观,是以空间为第一,为主导 (4)(六)中国哲学在价值观上推崇中庸、中和,而西方哲学则偏向绝对极端 (4)(七)中国哲学在自然观上强调不以人为中心,而西方哲学的自然观则强调人的作用 (4)(八)中国哲学为让人遵行之现世哲学,而西方哲学则使人信服之彼岸哲学 (5)(九)中国哲学注重德性与德行合一,而西方哲学强调德性与德行分开 (5)(十)中国哲学的特征表现为一种封闭的自我发展,具有稳定性,而西方哲学则表现为多方面融合哲学-科学文化 (5)(十一)中国哲学的主流强调继承传统,而西方哲学则具有具有科学精神和不断超越的特点 (6)三、中西方哲学比较文献思考 (7)(一)哲学不是真理 (7)(二)哲学不一定包含“本体论”和“认识论” (7)(三)哲学之任务与目的 (7)四、结束语 (8)参考文献 (8)摘要:近年来,国内对哲学问题的争论日渐激烈,哲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显现也越来越明显,什么是哲学,这已被广大民众所急盼。
本文主要通过对中西方哲学比较,概述其几个方面的差异,从而得出哲学不是真理、哲学不一定包含“本体论”和“认识论”和哲学之任务与目的三个结论。
关键词:中国哲学西方哲学文献综述概述中国哲学思想和西方哲学因生存环境、社会状况、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差异, 形成了不同的个性。
文献综述要求的规范及范文(写法及格式参考例范本)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撰写规为了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检索、搜集、整理、综合利用学术文献资料,根据所研究课题对文献资料进行有效的归纳、分析、总结的能力,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并为科研活动奠定扎实的基础,本科毕业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同时必须相应完成一篇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1.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指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研究课题或研究题目(初步)确定后,通过搜集、整理、阅读国外相关学术文献资料,就与该课题或题目直接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学术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动态、最新进展等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综合分析后所做的简要评述。
2.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所评述的学术文献必须与学生所撰写论文保持大体上的一致,必须对可能影响所撰写论文主要论点、政策建议或反驳依据等主要学术结论的相关文献及其主要论断做出清晰、准确、流畅的说明,必须保证综述本身结构的完整性,能够反映学生的利用学术文献的综合能力。
3.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在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文献综述必须按学校要求的基本规撰写;论文类题目提交3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设计类题目提交2000字左右的设计方案报告;文献综述的成绩综合纳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之中,未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的学生不得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二、文献综述的基本格式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的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容的综述性文章。
“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
1.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一篇相对独立的综述性学术报告,应该包括题目、前言、正文、总结等几个部分。
中西方伦理学研究对象比较
中西方伦理学研究对象比较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伴随着哲学、政治、文化等参与发展问题的研究,“发展”的内涵超越了传统经济学的意义,融人伦理的范畴,发展伦理学由此而生。
发展伦理学属于新兴的应用伦理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对过去发展的反思和批判,以对当下的发展进行约束和规范,也是对未来发展的展望和引导。
本文拟运用比较研究和文献综述的方法,对中西方发展伦理学研究对象作一比较研究,以使读者对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一、中西方学者对发展的不同阐释发展伦理学是对发展的哲学思考和伦理反思。
在阐述中西方学者对发展伦理学研究对象的不同理解之前,笔者拟先对中西方学者对发展基本内涵的观点进行大体的梳理。
由于人们对“发展”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由之形成不同的发展伦理观,并指导实践循着不同的道路发展。
但是,现实中发展伦理思维表现出较大的自由发散空间和各种各样的思维向度,每个人关注的发展伦理研究对象也不尽相同。
下面,就国内外学者的发展观作一介绍,可以从他们的论述中分析发展的基本内涵。
(一)国外学者对发展的论述其一,发展是多方面、多领域的。
德尼•古莱是从广义的价值维度来阐释的,在他看来,发展的视域和意蕴绝不仅仅局限于增长,更不是直接等同于经济增长。
因此,他“把发展视为界定美好生活、公正社会以及人类群体与大自然关系的问题”Wo在古莱那里,发展是一个综合概念,它既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又是政治问题、文化问题;既是管理问题,又是文明问题。
因而,其内容是复杂的,是多方面、多领域的。
其二,发展是自由拓展的。
在《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中,阿马蒂亚•森对发展问题提出一个以“自由”来概括的新视角,进而提出了一个新的发展观:发展就是扩展自由,发展的首要目的是自由,自由是促进发展不可或缺的手段。
在森看来,发展就是扩展人们享有真实目的的一个过程,而发展目标等同于判定社会上所有人的福利状态的价值标准1由此可见,他倡导的发展既是人类社会的自由、和谐发展,又是人际间的平等和可持续发展。
中西方生命观比较研究报告
中西方生命观比较研究报告
中西方生命观比较研究报告
摘要:
生命观是人们对生命的起源、存在和价值的认识和看法。
中西方生命观在历史、文化和哲学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本研究旨在比较中西方生命观的不同之处,以期加深对人类生命意义的理解和价值观的多元性。
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分析比较中西方哲学和文化经典著作中关于生命观的论述和观点。
同时,通过对中西方教育和社会制度的比较,探讨其对生命观的影响。
结果:
1. 在生命起源的认识上,中西方存在不同。
中西方文化中的创世神话和宗教信仰对人们的生命观有着重要影响。
2. 在生命存在的意义上,中西方也存在差异。
西方哲学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幸福追求,而东方哲学更注重个体与整体的和谐。
3. 在生命价值的看法上,中西方也有所不同。
西方注重人类个体的尊严和权利,而东方将生命价值与道德和社会责任相联系。
讨论:
中西方生命观的差异源于历史、文化和哲学等多方面的因素。
对于人类生命的认识和看法的多元性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多元发展。
在当代社会,应该重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命观差异,促进多元文化的共融。
结论:
中西方生命观存在一定的差异,中西方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对于个体对待生命的方式产生重要影响。
深入研究中西方生命观的差异有助于加深对人类生命意义的认识和传承。
关键词:
中西方、生命观、比较研究、价值观、多元文化。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的《中国哲学简史》译本对比研究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的《中国哲学简史》译本对比研究张芒赵亚捷摘要:《中国哲学简史》是当代大哲学家冯友兰的作品,它用英文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旨在为国外读者普及中国哲学思想。
本书的译本在国内也具有非凡的地位和影响力,成为中国青年了解中国哲学的入门书。
这本书目前只有凃又光和赵复三两个翻译版本,本文通过译者主体性的视角,从双语文化能力、文本选择、译文接受者、译者的诠释空间和不同的翻译策略几个方面对比两位译者的不同翻译特点,以期对以后的哲学翻译带来一定启示。
关键词:中国哲学简史;译者主体性;哲学翻译1背景和文献综述1.1背景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作者自序中说:小史者,历稽载籍,良史必有三长:才,学,识。
学者,史料精熟也;识者,选材精当也;才者,文笔精妙也。
著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学,而其识其才,较之学术巨著尤为需要。
这本书的易读性和权威性也体现在这三个方面。
首先,从学方面来看,冯友兰精通中西方哲学,将全部哲学史了然于胸,他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称誉为“现代新儒家”。
其次,从识方面来看,冯友兰结合西方读者的实际情况,在繁复庞杂的中国哲学史中,选择出了适合他们阅读的经典内容。
编者布德博士说当时西方人对中国哲学的真实知识少得可怜,即便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美国人,对中国哲学的认知也只是停留在孔子与老子的印象中。
而这本书堪称是第一本对中国哲学进行全面介绍的英文书籍。
最后,从才方面来看,《中国哲学简史》经过编辑布德的润色与修改,使得本书更易于西方人理解,增强了其可读性和趣味性。
本书包涵了很多哲学术语,所以需要译者采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使内容通俗易懂。
通过译者主体性角度,能够从社会和个人两个维度分析出影响两位译者选择不同翻译策略的原因,对以后的译者有所启发。
而如何避免因为译者本身的原因影响翻译的流畅度和准确度,是译者和出版方都应考虑的问题。
试析中西方文化遗传基因之差异_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所产生的哲学精华和西方古希腊时期所产生的哲学精华同为那个时代的文化精髓。
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和演绎,中西方哲学思想和文化遗传基因产生了不同的深刻影响,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同样的贡献。
要弄清中西方文化遗传基因,就必须深刻了解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轨迹,从物质起源上去比较二者之间的差异。
下面将对研究此课题时所作为参考的几种文献进行系统的阐述。
尚明著作的《中国古代人学史》就深刻的剖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
本书指出中国哲学以系统化的理论形态出现,约在距今2500多年的春秋末期。
这个源远流长的哲学传统既是以往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理论结晶,又对我国的文化状态、民族意识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
中国哲学有着独立的学术特色,就其主流思潮——儒学思潮来说,它以人为主要考察对象,以人生问题为主要论域,而用道德至上和泛道德填充人生论内涵,这是其最基本的特色。
这个特色说明中国古代人的人学理论与理论学的相互贯通。
因而中国传统人学也可概括为伦理化的人学或人学的伦理化。
本书不着意论证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是人学这一观点,而是在肯定这种思想的基础上将之作为立论的出发点,从人学的视角系统研究中国传统思想。
而汉斯·约阿希姆·施杜里希著作的《世界哲学史》则是一部经典的哲学著作,把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囊括进一部书里加以叙述的哲学史著作在国内还不多见,连黑格尔都带有个人成见的对待东方哲学,而施杜里希却能公正客观的看待东方哲学和文化,这在西方世界是难能可贵的。
本书详细的叙述了古印度哲学、古代中国哲学、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阿拉伯哲学和犹太哲学、文艺复兴时期和启蒙运动时期哲学、19世纪和20世纪哲学。
通过本书,我了解到了要想用一种纯粹理论的和概念的方式,通过下定义,为哲学及其研究对象划定出明确的界线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哲学并不是一个能够一劳永逸地给出一个定义的抽象概念,它是一个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着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哲学比较文献综述丁岩目录摘要 (1)一、前沿 (2)二、中西方哲学比较文献回顾 (2)(一)中国传统哲学不注重知识论和逻辑方法论,而西方哲学是以“认识论”为基础或核心的 (2)(二)中国哲学注重强调“是什么”,而西方哲学注重强调“为什么” (3)(三)中国哲学源于“一脉分张”,而西方哲学源于“诸流竞汇” (3)(四)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西方哲学则强调“天人对立” (3)(五)中国哲学的时空观是以时间为第一,为主导;而西方哲学的时空观,是以空间为第一,为主导 (4)(六)中国哲学在价值观上推崇中庸、中和,而西方哲学则偏向绝对极端 (4)(七)中国哲学在自然观上强调不以人为中心,而西方哲学的自然观则强调人的作用 (4)(八)中国哲学为让人遵行之现世哲学,而西方哲学则使人信服之彼岸哲学 (5)(九)中国哲学注重德性与德行合一,而西方哲学强调德性与德行分开 (5)(十)中国哲学的特征表现为一种封闭的自我发展,具有稳定性,而西方哲学则表现为多方面融合哲学-科学文化 (5)(十一)中国哲学的主流强调继承传统,而西方哲学则具有具有科学精神和不断超越的特点 (6)三、中西方哲学比较文献思考 (7)(一)哲学不是真理 (7)(二)哲学不一定包含“本体论”和“认识论” (7)(三)哲学之任务与目的 (8)四、结束语 (8)参考文献 (9)摘要:近年来,国内对哲学问题的争论日渐激烈,哲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显现也越来越明显,什么是哲学,这已被广大民众所急盼。
本文主要通过对中西方哲学比较,概述其几个方面的差异,从而得出哲学不是真理、哲学不一定包含“本体论”和“认识论”和哲学之任务与目的三个结论。
关键词:中国哲学西方哲学文献综述一、前沿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因生存环境、社会状况、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差异, 形成了两种显然不同的个性。
中国传统哲学以天人合一为主异,西方哲学以天人相分为前提。
由于这一根本的出发点不同,便造成了一系列不同的特征。
关于中西方哲学的不同比较,国内学术界有许多这样的文章,下面就我搜寻的几篇文章进行综述。
二、中西方哲学比较文献回顾哲学,英文称Philosophy,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不管是中国哲学还是西方哲学,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虽然存在一些内在联系,但更多的还是体现在差异上。
关于中西哲学比较的文章,大体发现以下篇目:《中西方哲学的根本区别何在》、《中西方哲学差异的解析》、《中西方哲学观比较与分析》、《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中西方哲学思想的比较》、《中西自然观的哲学省思》、《关于中西方哲学的比较》、《性善与性恶——中西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比较》、《中西哲学比较之儒学复兴》、《在德性与德行之间——中西哲学良知论的差异与沟通》、《中西方哲学产生条件之对比》和《论王国维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_普世哲学定义观照下的中西慧境》等。
通过对这些文章的阅读,大体发现中西方哲学比较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中国传统哲学不注重知识论和逻辑方法论,而西方哲学是以“认识论”为基础或核心的中国哲学历来推崇人性,不注重知识论和方法论,而西方哲学则以“认识论”为核心,总所周知,哲学,英语中式Philosophy这个词,中译为“爱智慧”,爱智者并不自诩说是“有智者”,这是说,哲学是从追求智慧开始的,智慧就是知识,古希腊人说哲学产生于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实这一点所有的思想都是一样的,但是古希腊的发展却是首先想知道的是宇宙万物的起源、世界运行的规律、由宇宙然后再推入人生,因此,西方哲学的全部基础和核心就是“知识论”“逻辑方法论”,而不是“人性论”“人生观”。
(二)中国哲学注重强调“是什么”,而西方哲学注重强调“为什么”中国文化中历来强调“定义不能精确,推理不能精确,也因此难以有精确的定论”的认识,因此,中国哲学中一直都强调“是什么”。
而西方哲学则看重的“为什么”,刨根问底的学习、思考方式成为了西方人的习惯。
因此瓦特看到锅盖跳,就会追究为什么,也因此而发明了蒸汽机;牛顿看见苹果掉地,也追究为什么,因此而导出“万有引力”定律。
(三)中国哲学源于“一脉分张”,而西方哲学源于“诸流竞汇”国学大师钱穆在研究中西文化的源头时称中国文化为“一脉分张”,西方文化为“诸流竞汇”。
中国儒、释、道三教异源同流,形成了互相兼容、互相补充的多流并存,多价值取向的中国文化的哲学体系。
西方文化有三个源头,古希腊高度发达的文明,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所代表的对一切事物进行反思的科学精神传统;古希伯来文明,犹太教对上帝的崇拜发展为唯上帝意识;古罗马文明、发达的法制传统为近代的法制观念奠定了基础。
这三大源头以宗教信仰的形式在基督教中固定下来,因此,西方哲学是一种“诸流竞汇”的哲学体系。
(四)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西方哲学则强调“天人对立”天人关系,古代中国哲学又称之为“天人之辩”。
在春秋战国时期,对天人关系的思考深入展开。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认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 。
将“畏天命”作为“三畏”之首;道家学派的代表人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 。
荀子有一个著名论点:“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荀子〃天论》) 。
各流派尽管立脚点不同,但都是以“天人合一”为其共同的特点的。
与中国哲学相反,西方哲学观偏重于向外探求自然,征服自然。
在西方,以理论形式表现的宇宙观形成于古希腊罗马时代。
当时,人们也曾有过类似东方人有机整体的自然观念,以德漠克利特为代表的原子论者从世界的整体性、统一性的角度探寻世界的本质,把原子看成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的要素。
但是,在西方自然哲学发展史中,希腊这种整体观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并非西方哲学的主流。
普罗泰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把人与自然完全对立起来;苏格拉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与人世相对立的神世安排的。
他的学生柏拉图又发展了这种思想,建立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念”论庞大体系。
在柏拉图看来,人的感觉不可能是知识的源泉,一切真实的知识只是不朽的灵魂对理念的回忆。
柏拉图的思想影响了好几个世纪。
因此,西方人看世界时,认为人和宇宙是处于对立的状态,是“天人对立”的宇宙观。
(五)中国哲学的时空观是以时间为第一,为主导;而西方哲学的时空观,是以空间为第一,为主导中国哲人对时间的认识是宏观的、深刻的。
把世道的变迁、国家的兴亡放到时间的历史长河中去考虑。
《周易》,作为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时间的理论贯穿全书。
宋代学者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指出:“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阴阳易理的实质,是时间主导空间变化的规则。
在西方,早在古希腊,学者们就表现出强烈的空间意识。
如:亚里土多德认为,地球是不动的,太阳、月亮、星星都以圆周为轨道围绕地球运动,构成了圆周运动。
在公元2 世纪,这个思想被托勒密精制成一个完整的空间模型,地球处于正心的位臵。
西方人对空间的追求达到了执迷的程度。
把时间放到了次要的位臵。
(六)中国哲学在价值观上推崇中庸、中和,而西方哲学则偏向绝对极端在古代中国,中庸思想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尚书〃尧典》。
《尚书〃尧典》中写道:“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意思是:合理的态度应当是正直且婉和,宽大又谨慎,刚正而不盛气凌人,简约却不傲慢无礼。
中庸形态在春秋时期已获得成熟的形式,其代表人物是孔子。
孔子的中庸思想主要被用于道德的培养,注重行为方式的合理性和完美性。
西方哲学文化有一套建立在亚里士多德原理基础上的思维习惯,两千多年来三段论法和演绎推理一直是西方文化的思维主流。
重论证,非此即彼,是偏向于绝对、极端的价值观。
(七)中国哲学在自然观上强调不以人为中心,而西方哲学的自然观则强调人的作用中国哲学在自然观上强调不以人为中心,不以人为中心来看待自然,却又显示人与自然的亲切关系,可以说是道家哲学自然观的基本特色。
道家哲学对此有一套完整的思想,基本上可从吾人对老子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诠释获得理解。
西方近代科学里所界定的自然,包含了由各门自然科学所研究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等维生体系与生物圈所构成的环境,以及整体宇宙。
换言之,包含了由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球科学,一直到天文学所研究的自然。
整体说来,这一自然可以归结为:自然科学发现的自然法则所足以解释和预测的全体现象。
科学家认为自己可以透过客观的方式描述自然,发现它的法则,并用法则来解释现象的发生;在解释以后,就可以进一步预测其未来的发展。
(八)中国哲学为让人遵行之现世哲学,而西方哲学则使人信服之彼岸哲学夫哲学,究神人之际,以人之成人、安身立命为要务。
发而为议论者,惟使人信服或遵行而已矣。
此为伦理、政治之基础。
中国哲学若是,西方哲学亦然。
然则二者之异者何?曰:方向不一,方法不同。
简言之,西方哲学乃使人信服之彼岸哲学,中国哲学则为让人遵行之现世哲学。
(九)中国哲学注重德性与德行合一,而西方哲学强调德性与德行分开在西方哲学良知论的脉络中,亚里士多德和康德都在一定程度上将德性与德行分离开来,即经验论的良知重视的是具体的德行,而先验论的良知则更重视内在的德性。
德性与德行在现实的道德实践中并不能得到完满的交融,这也正是亚氏的德性伦理学与康德的形式伦理学在现代都遭受批判的根由所在。
而德性与德行两难的问题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中得到了合理的解决。
他认为,德性虽是人的天赋之性,但它必须在具体的道德践履中得到表达,即良知作为内在的“德性之知”也必须在实践性的德行中予以扩充。
(十)中国哲学的特征表现为一种封闭的自我发展,具有稳定性,而西方哲学则表现为多方面融合哲学-科学文化中国有着广袤而丰腴的土地以及便利的陆路交通,农业比较发达,经济的交流主要通过内陆各个国家之间的互通有无,不必通过海上贸易交往来实现经济发展。
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同一地域的文化往往具有相似性,例如在中国的周边国家的文化要么没有根本区别,要么是中国文化的“文化卫星国”,虽然在具体表现上有所不同,但在本质上都是面向自身的“内在文化”,这样的外在条件使中国文化的视野被限制在一个类似的传统环境当中,成为一种内向型文化。
这些条件使中国哲学的特征表现为一种封闭的自我发展,具有稳定性。
而古希腊(古希腊哲学就是西方哲学的源头,所以以古希腊进行论述)境内多山,不具备农耕的条件,是一种农本经济。
在陆路交通不畅和不具备如同中国那样农耕条件的情况下,古希腊的经济要发展必须利用它的良好的海岸线,大力发展海上贸易,进而才能够通过海上与其他地区交往、交流,互通有无,所以,古希腊在海上贸易过程中形成相对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