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3.8 《天气预报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同步练习(附答案)

合集下载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科学概念:1.知道天气预报主要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气象部门制作并发布。
2.知道制作天气预报,大致有以下五个步骤:数据收集、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做出预报、天气会商、发布天气预报。
科学探究:1.通过观察天气预报,了解天气预报所包含的信息。
2.能够根据资料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科学态度:意识到天气预报的制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气象员们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包含的信息越来越多,制作过程越来越精密。
教学资源
教学课件,学生活动手册(每人1本)、关于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资料(1份)
2、教学设计
一、聚焦
你每天收听天气预报吗?天气预报中都包含哪些信息?
学生思考并回答
引导学生关注天气预报,更好地激发他们研究天气的兴趣。
二、探索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小组阅读资料,讨论并汇报
阅读资料,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三、研讨
你能不能说说天气预报的过程?将它记录在活动手册中交流天气预报和信息对我们的生活的重要意义。
小组讨论并汇报
意识到天气预报对我们生活的作用。
重点:1.通过观察天气预报,了解天气预报所包含的信息。
2.知道制作天气预报,大致有以下五个步骤:数据收集、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做出预报、天气会商、发布天气预报。
难点:知道制作天气预报,大致有以下五个步骤:数据收集、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做出预报、天气会商、发布天气预报。
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课程名称: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学科
科学
版本
教科版
年级
三年级上册
课程
第八课
课时
1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表格式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表格式教案)
地球和火星表面都有一层厚厚的空气,有没有同学知道叫什么?
预设:大气层。板贴
2.它可以为人类提供什么,有什么作用?
预设:生存,呼吸,呼吸需要氧气,二氧化碳。板贴
3.再看看火星大气情况(ppt出示火星大气情况)。我们这样可以直接去火星么?你的理由?你有什么办法?根据生成进行板贴。
预设1.需要宇航服,宇航服提供什么保护和支持?呼吸的氧气,温度,保护。
星际移民太不容易了,要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爱护环境,绿色出行。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观看微课,发现微课中有哪些运用了空气的现象,结合学过的知识,尝试用科学用语解释本质特征,迁移应用。利用板画把每一个剧本的关键点贴出来,每一个关键点,解决一个教学目标,6个关键点串联起了整个故事,依次完成大气层,生物呼吸,燃烧,具有能量,清洁能源,环境保护意识等本课目标和前七课已经掌握知识点的梳理。
教科版 三年级上册 《天气》单元 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天气》
课题
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课时
1
核心概念
10.地球系统
学习内容及要求
10.1.天气和气候
②学会使用仪器测量和记录气温、风力、风向、降量等气象数据,并运用测量结果描述天气状况;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理解天气预报用语。
四、拓展
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总结。
可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复习,如创作诗歌,打油诗,改编热门歌曲等。
五、练一练
一、选择题
1.把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发布天气预报 ②收集数据 ③数值天气预报 ④天气会商 ⑤气象员做出预报
A.②④③⑤①B.②③④⑤①C.②③⑤④①D.②③④①⑤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3.8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优质教案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3.8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优质教案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学会简单的天气预报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模拟天气预报制作过程,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关注天气预报,增强对气象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L重点: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学会简单的天气预报方法。

4.难点:正确理解并模拟天气预报制作过程。

三、教学准备L教具:天气预报制作工具(如气象数据、地图等)、教学课件。

5.学具:学生自带记录天气预报的表格。

四、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天气预报,引出课题《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2,了解天气预报制作过程:教师讲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学生了解并学习。

3.学习简单的天气预报方法:教师讲解并示范简单的天气预报方法,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4.模拟天气预报制作:学生分组模拟天气预报制作过程,教师指导。

5.记录和分享天气预报:学生记录自己的天气预报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享和讨论。

6.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关注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7.作业布置:学生课后尝试制作一份天气预报,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学会简单的天气预报方法。

在模拟天气预报制作过程中,学生能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引导学生关注天气预报,增强对气象科学的兴趣。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寄语同学们,生活让人快乐,学习让人更快乐。

学习中有许许多多的快乐,如果你觉得不是,那就是你平时没有认真学习。

认真学习的话,你会发现学习中蕴涵着无穷的快乐。

认真学习使自己进步,只有不断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不断前行,做自己所能做的一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不要心存侥幸,避免贪婪心作怪。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

但总会苦一阵子,没有开始的苦,就尝不到后来的甜。

教科(2023秋)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8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课件( 30张ppt+视频)

教科(2023秋)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8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课件( 30张ppt+视频)

教科(2023秋)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8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课件(30张ppt+视频)(共30张PPT)科学概念目标1.天气预报主要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气象部门制作并发布。

2.制作天气预报,大致有以下五个步骤:数据收集、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做出预报、天气会商、发布天气预报。

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观察天气预报,了解天气预报所包含的信息。

2.能够根据资料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1.意识到天气预报的制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气象员们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

2.天气预报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包含的信息越来越多,制作过程越来越精密。

2.随着社会的进步,气象学的研究在不断深入和发展,人们对天气的预测将会越来越准确。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体会科技的发展。

难点: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

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科版三上《天气》单元3000多年前,商周时期我国早期医学经典十分重视疾病与气候的关系。

西汉时期张衡相风铜鸟晋代相风木鸟轻便灵活唐代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科学家。

宋朝《梦溪笔谈》《数书九章》元代现存最早的观象台明朝清朝郑和钦天监一、聚焦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的?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天气特征进行推测,还可以借助科学的、精确的方法准确的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天气预报。

1了解天气预报包含的信息了解我们所知道的天气预报中所包含的信息,将获得的信息填写在班级记录表中。

我们所知道的天气预报信息(班级记录表)明天后天1.天气状况2.温度3.风向4.风速5.降水量……晴21~30℃25~35℃西南西1~2级2~3级3毫米0毫米日期:6月19~20日温度、降水量、风向、风速等信息都是基本的信息,是天气预报的必要内容。

有些天气预报还会加入空气质量、穿衣建议等项目。

一、聚焦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的?天气预报主要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气象部门制作并发布。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课本教材问题参考答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课本教材问题参考答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课本教材问题参考答案第一单元水一、冰在融化过程中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答:冰在融化过程中体积不断变小,小水滴不停地从冰的表面滴落,这时温度始终保持在OC,直到冰完全融化成水。

二、水、水蒸气、冰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它们是同一种物质吗?答:不同点:水、水蒸气、冰的状态不同,水是液态的,水蒸气是气态的,冰是固态的。

相同点:组成它们的微粒没有发生变化,它们是同一种物质。

三、水能溶解多少物质1.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答:按照教材中的实验方法,分别取20克食盐和小苏打,各自平均分成8份,50毫升水中大约分别溶解7份食盐和2份小苏打。

2.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相同吗?答:食盐溶解的份数要大于小苏打溶解的份数,说明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不同。

3.为什么我们在做上面实验的时候,要一份一份地加入?答:一份一份地加入,是为了能够在实验中清楚明白地展现出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而且在实验过程中,要等前一份完全溶解之后才能加入后一份。

四、加快溶解1.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你是怎么知道的?答:热水中和经过搅拌的水中的食盐先溶解完,从而发现水的温度和是否搅拌这两个因素影响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2.如果要让食盐更快地溶解在水中,还可以怎样做?答:一边加热,一边搅拌;加快搅拌的速度;将食盐分散放入水中。

五、混合与分离1.我们是怎样将沙和食盐分离的?水在分离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答:我们利用一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这一特性,把沙和食盐的混合物放在水中后,能溶解在水中的食盐颗粒会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不能溶解在水中的沙会沉淀在烧杯底部,从而将沙和食盐分离。

水在分离过程中,起到介质的作用。

2.食盐和水是怎样分离的?分离后水到哪里去了?答:我们用蒸发实验,加热盐水后,水会蒸发到空气中,蒸发皿中剩余的是食盐。

水蒸发后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了。

六、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1.橡皮泥、纸的变化与水的变化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答:它们在变化过程中都是外形发生了改变,物质本身并没有发生改变,也就是说没有生成新的物质,而且在它们各自的变化中都具有可逆性,所以没有形成新的物质和可逆性是它们的相同之处。

【2020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3.8 《天气预报是怎么制作出来的》教案+同步练习附答案

【2020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3.8 《天气预报是怎么制作出来的》教案+同步练习附答案

小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习题(附答案)3.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案板书课题《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记录的都是已经发生的,那未来的天气状况能预测吗?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引发学生思考,引出课题。

科学探索获得天气预报的渠道天气预报可以使我们预知未来一两天或近期的天气变化,这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都是十分重要的,天气预报可以让人们根据天气的变化及早做好准备,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避免和预防不利天气的危害。

问题:你从哪些渠道收看、收听过天气预报?获得天气预报的渠道:电视、广播、互联网、手机、报纸、打电话等。

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电视天气预报。

学生回答:电视、手机等等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让学生知道获得天气预报的渠道有哪些。

科学探索填写天气预报信息了解我们所知道的天气预报中所包含的信息,将获得的信息填写在班级记录表中。

学生交流讨论填写天气预报信息了解天气预报包含的信息,是让学生经过观察天气预报,了解知道的天气预报中所包含的信息,并将获得的信息填写在班级记录表中。

科学探索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天气预报主要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气象部门制作并发布。

制作天气预报主要由以下几个步骤:(1)数据收集。

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卫星、雷达、地面观测站、探空气球等观测仪器,收集最新的观测数据,为天气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2)数值天气预报。

位于气象中心的超级计算机对收集到的观测数据进行计算,生成数值天气预报,为气象员预测未来定时间内的天气状况提供参考。

(3)气象员做出预报。

气象员综合分析最新的卫星、雷达、地面观测站、探空气球等观测数据,结合超级计算机做出的数值天气预报结果,并考虑当地的天气和气候特点,做出未来几天的天气预报。

(4)天气会商。

数值天气预报并不完美,需要进行一定的人工修正。

一般天气预报在发布之前会经过预报员的讨论,这称作天气会商。

天气会商的结果由首席气象预报员签发。

(5)发布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制作完成之后,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站、公共显示屏等向社会发布和传播。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天气》知识点及单元测试(含答案)教科版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天气》知识点及单元测试(含答案)教科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及测试题含答案第三单元天气3.1我们关心天气1、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不一样;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也可能不一样;不同的天气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2、天气指的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这些情况是可以观测和记录的。

3、我们的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我们观察到的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

4、天气状况总在不停地变化着,有时变化非常迅速,有时候变化比较缓慢。

5、科学家利用工具观测天气、发现规律,告诉我们天气可能发生什么样的变化,6、制作天气日历,是我们长时间坚持观察记录天气的好方式。

3.2认识气温计1、太阳是地球获取热量的最主要来源。

2、温度是观察和记录的重要内容,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表示。

3、测量温度的仪器叫温度计,测量气温的温度计叫气温计,也叫寒暑表;测量体温的温度计叫体温计,测量水温的温度计叫水温计;它们的结构功能是有区别的,都是利用物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4、天气冷热每个人的感受常常不一样,我们可以用气温计准确测量。

测量周围空气的温度,可以知道我们所在区域的气温。

5、气温计上有液泡、液柱、刻度、单位符号等信息。

6、除了常用温度计,根据不同的需求,人们还会使用到水温计、电子温度计、红外线温度计。

7、使用温度计前要注意观察温度计的量程,使用时要将液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读数时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仍须和被测物体接触,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3.3测量气温1、要知道气温是多少,或者了解一天中气温是怎么变化的,需要我们利用气温计进行测量。

2、气温计的使用方法:①要将气温计悬挂在阳光照射不到且空气通畅的空气中;②悬挂在空气中;③让气温计保持干燥;④让视线和液柱顶端保持齐平;⑤等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4、天气预报通常会报一天24小时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一天中的气温最高值一般出现在下午2到3时,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清晨日出前。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8 天气: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8 天气: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学设计

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材简析】通过前面7篇课文的学习,学生经历了将近一个月的《天气》单元学习,夕会运用多种感官和简易工具,收集了大量关于天气的信息,完成了“天气日历”的记录和整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和了解目前气象部门是怎样收集数据和制作天气预报的。

聚焦板块,提出本课核心任务——“预测未来天气,制作天气预报”。

这一内容是在学生的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对本单元内容进行了延伸与拓展。

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天气预报是如何做出来的,也为了更好地激发他们对研究天气的兴趣。

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资料阅读,帮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包含哪些信息,制作天气预报需要经历哪些环节,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天气预报的制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综合所学的天气知识,体会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和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学生们已对天气预报并不陌生。

但是天气预报究竟是怎么样制作出来的,三年级学生几乎都是不知晓的。

学生学完本单元前7课气象学内容的基本知识后,脑海中对天气的观测方法认知基本就停留在最基础的层面,加上校园气象站条件有限,很多先进的仪器无法引入,因此气象学涉及到的前沿科技,学生了解甚少。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天气预报主要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气象部门制作并发布。

2.制作天气预报,大致有以下五个步骤:数据收集、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做出预报、天气会商、发布天气预报。

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观察天气预报,了解天气预报所包含的信息。

2.能够根据资料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1.意识到天气预报的制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气象员们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

2.天气预报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包含的信息越来越多,制作过程越来越精密。

2.随着社会的进步,气象学的研究在不断深入和发展,人们对天气的预测将会越来越准确。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8课《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学设计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8课《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学设计

第8课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材P58~59)探索二: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1.引入:(教学提示:出示气象站目前正在使用的气象观测仪器图片。

)介绍部分仪器,如能见度仪、激光云高仪、雪深传感器、雨量传感器等。

2.提问:了解了天气观测仪器的知识后,请大家想一想天气预报是怎么制作出来的?(预设:天气预报是气象部门根据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气象观测仪器收集到的信息制作而成。

)3.展示:播放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的视频。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59制作天气预报的过程的相关资料。

4.布置任务:先请学生汇报制作天气预报要经历哪些阶段,再指导学生准备一篇气象播报稿,为大家播报天气预报,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5.研讨汇报:指导学生小组研讨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集体汇报帮助卡主持人:在制作天气预报的过程中,都经历了哪些阶段?小组1:制作天气预报的过程中,经历了数据收集、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做出预报、天气会商、发布天气预报五个阶段。

主持人:天气预报信息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重要意义?小组2:天气预报信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如:有利于安排旅游等活动;天气转凉,可以提前加衣服,防止感冒等。

主持人:其他小组有什么疑问或补充吗?请小组代表回答。

其他小组:没有。

主持人:谢谢大家的发言,汇报活动结束。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内容,知道当前真正的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让学生担任天气小主播,可以激发他们对天气内容学习的兴趣,使整理课生动有趣,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天气内容的掌握。

教学反思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一直在观察、记录天气情况,一部分学生已经有意识地关注天气预报,并与自己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对比。

本课是单元内容的拓展与延伸。

所以,在聚焦环节,通过自由交流,激发学生了解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兴趣。

在探索环节,出示某地当天的天气预报图,并引导学生与自己制作的天气日历进行比较,发现有哪些相同的内容和不同的内容,从而引出气象学家是如何把天气预报制作出来的,使学生认识到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是非常复杂的,气象专家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8课《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8课《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8课《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同步练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未来的天气状况是能够的。

2.天气预报通常会报一天(24小时)的气温和气温。

3.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大致分为五个步骤:,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做出预报,,发布天气预报。

4.对各种天气现象在未来某些时段的变化进行预报的活动称为O5.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地面观测站、探空气球等观测仪器,收集最新的观测数据,为天气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二、选择题1.在卫星云图中,绿色区域表示()。

A.海洋B.陆地C.云区2.全球不同的地区放飞探空气球的时间应该()oA.全球统一B.由国家决定C.由地区决定3.广播、电视里每天在播报的空气质量指数,一般分成()。

A.三级B.五级C.七级4.天气预报不包括下列中的()oA.气温预报B.气象灾害预报C.地震预报5.竺可桢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我国现代()学科的奠基人。

A.气象学和地理学B.物理C.物理和化学三、判断题1.卫星是唯一一种为天气预报收集数据的观测仪器。

(2.气象部门可以预报天气的情况。

()3.天气预报只播报明天的降雨情况。

()4.我们能通过天气预报获知天气信息。

()5.天气预报能完全准确预示即将到来的天气。

()四、连线题根据制作天气预报的步骤,连线。

第一步数值天气预报第二步气象员做出预报第三步数据收集第四步发布天气预报第五步天气会商五、综合题阅读以下气象台对某市10月25日~31日的气象预报,回答问题。

1.未来七天,该市的主要天气形势是O2.未来七天,温差最大的是10月日。

参考答案一、1.预测 2.最高最低 3.数据收集天气会商4.天气预报5.卫星雷达二、1.B 2. C 3. B 4. C5. A三、*√ X √义四、第一步、第二步― 数值天气顺报金步一^^2≥≥^^∙~^象员做出预报第苗、、数据收集第五;二布天气预报天气会商五、1.晴2. 28。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优质课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优质课教案

第8课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教材P58~59)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
探索二: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1.引入:(教学提示:出示气象站目前正在使用的气象观测仪器图片。

)介绍部分仪器,如能见度仪、激光云高仪、雪深传感器、雨量传感器等。

2.提问:了解了天气观测仪器的知识后,请大家想一想天气预报是怎么制作出来的?(预设:天气预报是气象部门根据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气象观测仪器收集到的信息制作而成。

)
3.展示:播放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的视频。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59制作天气预报的过程的相关资料。

4.布置任务:先请学生汇报制作天气预报要经历哪些阶段,再指导学生准备一篇气象播报稿,为大家播报天气预报,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5.研讨汇报:指导学生小组研讨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集体汇报帮助卡
主持人:在制作天气预报的过程中,都经历了哪些阶段?
小组1:制作天气预报的过程中,经历了数据收集、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做出预报、天气会商、发布天气预报五个阶段。

主持人:天气预报信息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重要意义?
小组2:天气预报信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如:有利于安排旅游等活动;天气转凉,可以提前加衣服,防止感冒等。

主持人:其他小组有什么疑问或补充吗?请小组代表回答。

其他小组:没有。

主持人:谢谢大家的发言,汇报活动结束。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内容,知道当前真正的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让学生担任天气小主播,可以激发他们对天气内容学习的兴趣,使整理课生动有趣,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天气内容的掌握。

第8课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课件)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8课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课件)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新知讲解
怎样收集信息 呢?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2、数值天气预报
新知讲解
3、气象员做出预报
新知讲解
4、天气会商
新知讲解子
的呢?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天气预报信息对我们 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呢?
新知讲解
天气预报可以告诉我们未来一 段时间的天气状况,使我们对天气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再见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八课
天气预报是怎样 制作出来的
目录
01/ 新课导入 03/ 课堂小结
02/ 新知讲解 04/ 课堂练习
新课导入
这是什么?
新知讲解
天气预报里包含 哪些信息呢?
新知讲解
气温、降水量、风力风向、 空气质量、紫外线强度等信
息。
新知讲解
天气预报是怎么 制作出来的呢?
新知讲解
1、收集信息
的变化早做准备。
新知讲解
通过学习我们能不能在校园 中建立一个气象观测站呢?
课堂小结
1、天气预报包括气温、降水量、风力风向、 空气质量、紫外线强度等信息。 2、天气预报可以告诉我们未来一段时间的 天气状况,使我们对天气的变化早做准备。
课堂练习
1、天气预报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发布。( √ ) 2、我们可以直接预测天气。(× ) 3、天气预报一定特别准确。(× )

教科(2023秋)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8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教案

教科(2023秋)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8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教案

教科(2023秋)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8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天气这一章节的第8课《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主要介绍了天气预报的制作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天气预报的重要性以及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天气预报的定义和作用。

b. 掌握天气预报的制作方法。

2. 能力目标:a.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b.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天气预报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四、学情分析:学生具备基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对于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模糊和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方法和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 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引入天气预报的话题。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天气预报吗?它有什么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第二环节:知识讲解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向学生介绍天气预报的作用和重要性。

例如,教师可以展示一张天气预报图,解释图中的符号代表什么意思,如太阳代表晴天,云朵代表多云等。

2. 教师简要介绍天气预报的制作方法,如观察天气现象、收集气象数据、分析数据等。

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例如教师可以说:“气象工会观察云的形状、风的方向和力度,还会测量温度和湿度等数据,然后根据这些数据来制作天气预报。

”第三环节:实例分析1. 教师选取一天的天气预报数据,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

例如,教师可以展示一份天气预报表格,包括日期、温度、天气状况等信息。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天气图标、温度、风向等信息,并解释这些信息是如何得出的。

例如,教师可以说:“当我们看到太阳的图标,就知道是晴天;当看到云朵的图标,就知道是多云;当看到雨滴的图标,就知道是雨天。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天气》课课练习题(共8课)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天气》课课练习题(共8课)

三年级科学上册《我们关心天气》试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填空题1、()是指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

2、我们的地球被一层()包围着,我们观察到的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中的自然现象。

3、了解天气变化太重要了。

科学家利用()观测天气、发现()告诉我们大气可能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二、判断题。

1、天气预报只报道阴、晴、雨、雪的天气现象。

()2、不同的天气状况可以用一些简单的符号来表示。

()3、天气总是在不断变化,有时迅速,有时缓慢。

()4、留心观察天气变化可以减少生活中不必要的损失和麻烦,还有利于身体健康。

()三、选择题。

1、下列成语中描述的不是天气的是 ( )。

A.万里无云B.阳光明媚C.秋高气爽2、在天气日历中不需要记录的内容是 ( )。

A.每天的降水量B.人体舒适度C.每天的风速和风向3、我们有时要穿雨衣或打雨伞上学是受 ( )。

A.大风天气的影响B.大雨天气的影响C.晴朗天气的影响A.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天气不同B.同一地点,不同时间天气不同C.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天气不同6、关于天气日历的记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遇到下雨天就停止记录B.每天的观察记录不需要在同一时间C.天天记录,遇到节假日也要坚持观察记录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填空题1、我们用()测量周围空气的温度,可以知道所在区域的()。

它的单位是(),读作()。

2、如右图,()观察温度计上读数最准确。

()观察的读数偏高;()观察的读数偏低。

3、()可以使地球变热。

温度是()是()天气的重要内容。

二、判断题。

1、体温计也可用来测量气温()2、当气温计的液面稳定后才可以读数。

()3、我们用气温计测量好室外的气温后,应该拿到室内来读数,以便及时记录在天气日期上。

()4、为了准确测量气温,最好到阳光下测量。

()5、气温是一种重要的天气现象,气温随时都在变化。

()三、选择题。

1、如图,该气温计的读数是 ( )。

A.35 ℃B.38℃C.40℃2、如果气温计 10℃~20 ℃之间有 5 个小格,那么该气温计的每一个格表示 ( )。

三年级上册科学优秀教案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教科版

三年级上册科学优秀教案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教科版

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学目标】1.知道天气预报所包含的信息及其制作过程。

2.通过视频或实地学习感受天气预报制作的过程。

3.知道天气预报对我们生活的意义。

4.培养学生探索知识、运用知识改善生活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及其意义。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1.教师提问:我们已经学会了制作天气日历,记录、统计和分析天气情况,那么未来的天气情况能够预测吗?2.学生回答。

3.能,我们通过天气预报可以知道最近几天甚至一周后的天气,那么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板书: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天气预报包含的信息。

(1)教师给学生展示天气预报视频,提问:同学们在这段天气预报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呢?那这些信息与我们记录的天气日历有哪些不同呢?(2)学生根据天气预报回答。

(3)教师总结:我们通过天气预报可以知道这么多信息,那这些信息是哪里得到的呢?(4)学生阅读课本内容,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

(5)让学生质疑问难,说说天气预报制作过程中,对哪些步骤、环节是不理解的?(6)引导学生完成随堂学第3题。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观看天气预报制作视频资料,思考天气预报在制作过程中,每个阶段主要解决什么问题?2.学生分小组观看并讨论。

3.尝试用思维导图画一画天气预报制作的过程。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学生分组讨论,天气预报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重要意义?从生活、出行、学习等各个方面讨论。

【板书设计】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学反思】本节课在学习的过程中大量使用了多媒体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接收知识,但多媒体的大量使用也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的不集中,应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多加平衡多媒体教学与其他教学形式。

另外在认识天气预报的意义上应多留空间给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知识探究兴趣。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3、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同步练习)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3、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同步练习)

3.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天气预报制作过程很复杂,以下五个阶段:①天气会商、①气象员做出预报、①发布天气预报、①数据收集、①数值天气预报,按制作过程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①①①①B.①①①①①C.①①①①①D.①①①①①2.气象服务是北京冬奥会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那么天气预报的大致制作过程是()。

A.数据收集→天气会商→气象员做出预报→数值天气预报→发布天气预报B.数据收集→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做出预报→天气会商→发布天气预报C.气象员做出预报→数值天气预报→数据收集→天气会商→发布天气预报3.制作天气预报需要先收集最新的观察数据,下列哪项不是收集观测数据的方法()。

A.卫星B.地面观测站C.网络搜索4.下列不属收集天气信息的仪器的是()。

A.雷达B.红外线热视仪C.卫星5.阴天()会下雨。

A.肯定B.可能6.当天阴转中雨的天气符号可表示为()。

A.B.C.7.每天,淮北气象台都会发布天气预报。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降雨是短时间内的天气情况,不会带来任何危害B.制作天气预报时,只要收集数据气象员做出预报就可以发布C.气象台发布暴雨,台风等预警信息后,人们应尽量避免户外活动D.卫星收集的数据,网络信息都可以为制作天气预报提供科学依据8.气象台天气预报数据收集的主要渠道有()。

A.卫星、雷达、观测站等B.播音员播报的数据C.报纸上刊登的气象数据9.马上要放寒假了,你的好朋友东东一家准备来昆明旅游,下面是他们计划出游时段昆明的天气预报图,请根据预报图提醒他和家人需注意()。

A.注意防寒保暖和带雨具B.注意大风天气C.注意洪涝和泥石流10.需要进行天气会商的原因是()。

A.数值天气预报并不完美B.数值天气预报不可信C.数值天气预报是最准确的二、填空题11.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面观测站、探空气球等观测仪器,收集最新的观测数据,为天气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第8课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案(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

第8课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案(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8课《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通过前面7篇课文的学习,学生经历了将近一个月的《天气》单元学习,夕会运用多种感官和简易工具,收集了大量关于天气的信息,完成了“天气日历”的记录和整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和了解目前气象部门是怎样收集数据和制作天气预报的。

聚焦板块,提出本课核心任务——“预测未来天气,制作天气预报”。

这一内容是在学生的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对本单元内容进行了延伸与拓展。

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天气预报是如何做出来的,也为了更好地激发他们对研究天气的兴趣。

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资料阅读,帮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包含哪些信息,制作天气预报需要经历哪些环节,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天气预报的制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综合所学的天气知识,体会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和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学生们已对天气预报并不陌生。

但是天气预报究竟是怎么样制作出来的,三年级学生几乎都是不知晓的。

学生学完本单元前7课气象学内容的基本知识后,脑海中对天气的观测方法认知基本就停留在最基础的层面,加上校园气象站条件有限,很多先进的仪器无法引入,因此气象学涉及到的前沿科技,学生了解甚少。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天气预报主要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气象部门制作并发布。

2.制作天气预报,大致有以下五个步骤:数据收集、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做出预报、天气会商、发布天气预报。

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观察天气预报,了解天气预报所包含的信息。

2.能够根据资料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1.意识到天气预报的制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气象员们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

2.天气预报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包含的信息越来越多,制作过程越来越精密。

2.随着社会的进步,气象学的研究在不断深入和发展,人们对天气的预测将会越来越准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同步练习(附答案)
3.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1填空题。

(1)对各种天气现象在未来某些时段的变化进行预报的活动称为。

(2)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地面观测站、探空气球等观测仪器,收集最新的观测数据,为天气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2判断题。

(1)天气预报是多个领域的科学家、工作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
(2)天气预报能完全准确预示即将到来的天气。

()
(3)某城市一日的天气预报为:多云转小雨,18~29 C ,降水概率80%,这一天下雨的可能性很大。

()
3选择题。

(1)天气预报不包括下列中的()。

A.气温预报
B.气象灾害预报
C.地震预报
(2)下图是气象卫星拍摄到的卫星云图,从图中看,A地区即将面临()。

A.台风
B.地震
C.火山爆发
(3)通常,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内()。

①阴晴②风③气温④降水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4)关于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A.数据收集一数值天气预报一气象员做出预报一天气会商一发布天气预报
B.数据收集一天气会商数值天气预报一气象员做出预报一发布天气顸报
C.天气会商一数据收集一数值天气预报一气象员做出预报一发布天气预报
(5)“未来两天内将有寒潮影响本市,气温下降6~8C,提醒市民注意增添衣服和预防感冒。

”这说明天气影响()。

A.交通运输
B.人们生活
C.农业生产
4探究题。

阅读以下气象台对某市10月25日~31日的气象预报,回答问题。

(1)未来七天,该市的主要天气形势是。

(2)未来七天,温差最大的是10月日。

培优训练
12月26日12时10分,杭州气象台发布暴雨蓝色预警信号。

预计今天中午到上半夜该市阴有中到大雨,局部暴雨。

请有关方面注意防范持续降雨和短时强降水可能引发的小流域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阅读以上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多选)
A.出现这样的预警信息,应尽可能不要外出
B.天气状况会与一些自然灾害相联系
C.不良天气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参考答案
1.(1)天气预报(2)卫星雷达
2.(1)√(2)×(3)√
3.CACAB
4.(1)晴(2)28
5.AB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