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处理实验技术共73页文档
水处理实验报告
![水处理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7987e2b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8e.png)
水处理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常见的水处理技术原理和方法;2.学会使用水处理实验仪器,并掌握实验操作的规范性;3.了解水处理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及其变化规律;4.分析比较不同水处理技术对水质的影响。
二、实验仪器与试剂:1.实验仪器:反渗透膜实验装置、混凝槽、加热器等;2.试剂:CO2、NaOH溶液、FeCl3、聚合氯化铝等。
三、实验原理:本实验主要涉及两种常见的水处理技术:反渗透和混凝沉淀。
反渗透是通过半透膜,将原水中的溶质和部分溶剂分离出来,从而得到更纯净的水;混凝沉淀则是通过混凝剂与水中杂质结合生成比较大的团聚体,使其沉降沉淀,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四、实验步骤:1.反渗透实验(1)将原水倒入反渗透膜实验装置的供水仓,调节压力,使水缓慢通过半透膜;(2)重复以上步骤,加入不同浓度的CO2溶液,观察反渗透膜通水速率的变化;(3)根据测得的结果,分析CO2与半透膜的作用关系,以及不同浓度溶液对反渗透膜的影响。
2.混凝沉淀实验(1)将一定量的原水倒入混凝槽中,调节pH值为最佳值;(2)按比例加入FeCl3和聚合氯化铝混凝剂;(3)加热溶液,控制温度,观察混凝剂与水中杂质的混凝情况;(4)分别采集沉淀的样品,测定其浑浊度,比较不同混凝剂对水质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反渗透实验中,观察加入CO2溶液后,反渗透膜通水速率明显下降,且随着CO2浓度的增加,通水速率降低的程度加大。
这是因为CO2与水中钙、镁等离子反应生成碳酸盐沉淀,导致反渗透膜的孔隙被堵塞,减缓了通水速率。
在混凝沉淀实验中,通过观察不同混凝剂对水质的影响,发现混凝槽加入FeCl3后,水质的浑浊度明显下降,而加入聚合氯化铝后,水质的浑浊度下降更明显。
这是因为FeCl3和聚合氯化铝能够与水中的悬浮颗粒发生氢键、氢键和电荷作用,并将其聚集成较大的团聚体,从而使其沉降沉淀。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我们掌握了反渗透和混凝沉淀两种常见的水处理技术,分析比较了它们对水质的影响。
水处理实验技术
![水处理实验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087e6c2f58fb770bf78a5539.png)
1.指标:在实验中用来衡量实验效果好坏所采用的标准。
2.水平:因素在实验中所处的不同状态,可能引起指标变化,因素变化的各种状态叫作因素的水平。
3.因素:对实验有影响的条件。
4.系统误差: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数值时,误差的数值保持不变或按某一规律变化的误差。
5.随机误差:又称偶然误差,测量值总是有稍许变化且变化不定,误差时大、时小、时正、时负,其来源可能是:人的感官分辨能力不同,环境干扰等等。
6.过失误差:由于实验时使用的仪器不合理或粗心大意、精力不集中、记错数据而引起的。
7.加权平均值:即将各数值乘以相应的单位数,然后加总求和得到总体值,再除以总的单位数。
8.离群数据:通常我们将个别偏差大的、不是来自同一个发布总体的,对实验结果有明显的影响的测量数据称为离群数据。
9.相关分析:在一元线性回归会分析中,引进相关系数γ,是解决线性关系能否真正反映两个变量间的客观规律的数学方法。
10.时间混合水样:指在同一日,同一工作时间或一个相对较长周期内,平均情况按照流量的大小比例取水样的量,所取水样均匀混合,观察平均浓度最宜。
11.可疑数据:可能影响实验结果,但尚未证明确定的离群数据的测量数据。
12.显著性水平:统计检验中给定的很小的概率α,它表示要否定一个假设所犯错误的概率有多大。
13.实验设计:根据实验中不同问题,在实验前利用数学原理科学合理编排实验的过程,以求迅速找到最佳实验条件,揭示出事物内在规律,达到节省人力、财力的目的。
14.精密度概念及其表示方法?答:在控制条件下用一个均匀试样反复试验,所测得数据之间重复的(一致的)程度。
反映分析方法或分析测量系统的偶然误差的大小;精密度常用极差、平均偏差和相对平均偏差、标准偏差和相对标准偏差表示。
15.实验数据分析处理的三个具体过程及其内容是什么?答:误差分析,目的在于确定实验直接测量值和间接测量值误差的大小,数据可靠性的大小,从而判断数据准确度是否符合工程实践要求;数据处理,根据误差分析理论对原始数据进行筛选,剔除极个别不合理的数据,保证原始数据的可靠性,以供下一步数据处理之用;数据分析,是将上述整理所得数据,利用数理统计知识,分析数据特点及各变量主次,确定供变量间的关系,并用图形、表格或经验公式表达。
水处理实验报告
![水处理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50c016d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20.png)
水处理实验报告水处理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研究水处理技术对水质的影响,并评估不同处理方法的效果。
通过对不同水样进行多种处理方法,包括过滤、沉淀、消毒等,测定处理前后水样的pH值、浑浊度、溶解氧含量等指标,以及对水中悬浮颗粒和微生物的去除效果。
实验结果表明,水处理技术可以显著改善水质,提高水样的透明度和卫生安全性。
引言: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因此,研究水处理技术对改善水质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实际水处理过程,评估不同处理方法的效果,并为水质改善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不同来源的水样:自来水、河水、污水等;- 滤纸、砂滤器、活性炭等过滤材料;- 消毒剂:次氯酸钠、过氧化氢等;- 检测仪器:pH计、浊度计、溶解氧测定仪等。
2. 实验方法:- 过滤处理:将不同水样通过滤纸、砂滤器和活性炭等过滤材料进行过滤处理,测定处理前后水样的浑浊度和pH值;- 沉淀处理:将不同水样静置一段时间,观察沉淀物的形成情况,并测定处理前后水样的浑浊度;- 消毒处理:使用不同消毒剂对水样进行消毒处理,测定处理前后水样的溶解氧含量和微生物数量。
结果与讨论:1. 过滤处理:通过滤纸、砂滤器和活性炭等过滤材料对水样进行处理后,水样的浑浊度显著降低,透明度明显提高。
此外,过滤处理还对水样的pH值产生一定影响,不同过滤材料对pH值的影响程度不同。
砂滤器对pH值的影响较小,而活性炭则具有一定的酸碱调节能力。
2. 沉淀处理:通过静置不同水样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水样中出现沉淀物。
沉淀物的生成主要与水样中的悬浮颗粒有关。
此外,沉淀处理也对水样的浑浊度产生一定影响,处理后的水样透明度明显提高。
3. 消毒处理:使用不同消毒剂对水样进行处理后,测定处理前后水样的溶解氧含量和微生物数量。
实验结果显示,消毒处理能够有效降低水样中的微生物数量,提高水样的卫生安全性。
水质净化实验报告
![水质净化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889cd5f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40.png)
本次实验旨在了解水质净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水质净化过程中涉及的仪器设备和试剂的使用,通过实验验证不同水质净化技术的效果,为实际水质处理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原理水质净化是指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去除或降低水中污染物浓度,使其达到一定标准的过程。
本次实验主要涉及以下几种水质净化技术:1. 沉淀法:利用悬浮物在水中重力作用下沉降,将悬浮物从水中分离出来。
2. 吸附法:利用吸附剂对水中污染物的吸附作用,降低水中污染物浓度。
3. 氧化还原法:利用氧化剂或还原剂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或低害物质。
4. 生物处理法:利用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作用,降低水中有机物浓度。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实验仪器:(1)沉淀池:用于沉淀法实验。
(2)吸附柱:用于吸附法实验。
(3)氧化还原反应器:用于氧化还原法实验。
(4)生物反应器:用于生物处理法实验。
(5)分光光度计:用于测定水中污染物浓度。
2. 实验试剂:(1)沉淀剂:如硫酸铝、硫酸铁等。
(2)吸附剂:如活性炭、沸石等。
(3)氧化剂:如高锰酸钾、过氧化氢等。
(4)还原剂:如硫酸亚铁、硫化氢等。
(5)微生物:如好氧菌、厌氧菌等。
1. 沉淀法实验:(1)取一定量的原水,加入适量的沉淀剂,搅拌均匀。
(2)静置沉淀,观察沉淀效果。
(3)取上层清液,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水中污染物浓度。
2. 吸附法实验:(1)取一定量的原水,通过吸附柱,观察吸附效果。
(2)取流出液,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水中污染物浓度。
3. 氧化还原法实验:(1)取一定量的原水,加入适量的氧化剂或还原剂,搅拌均匀。
(2)静置一段时间,观察氧化还原效果。
(3)取流出液,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水中污染物浓度。
4. 生物处理法实验:(1)取一定量的原水,加入适量的微生物,搅拌均匀。
(2)在适宜的温度和pH值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3)取流出液,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水中污染物浓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沉淀法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沉淀法对悬浮物去除效果较好,去除率可达80%以上。
水处理实验技术
![水处理实验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d5bedde3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10.png)
水处理实验技术1.实验原理:胶粒间的静电斥力、胶粒的布朗运动及胶粒表面的水化作用,使得胶粒具有分散稳定性,三者中静电斥力影响最大。
向水中投加混凝剂能提供大量的正离子,压缩胶团的扩散层,使ζ电位降低,静电斥力减少。
混凝剂水解后形成的高分子物质或直接加入水中的高分子物质一般具有链状结构,在胶粒与胶粒间起吸附架桥作用,即使ζ电位没有降低或降低不多,胶粒不能相互接触,通过高分子链状物吸附胶粒,也能形成絮凝体。
2.影响混凝的主要因素:1.水温;2溶液的PH值、碱度及悬浮物浓度;3.搅拌的速度(速率)及时间;4.混凝剂的种类3.“胶体保护”:混凝剂投加过量时,导致胶体又重新稳定下来的现象。
4.最佳投药量:是指达到预定水质目标的最小混凝剂投加量实验二:过滤实验1:级配:滤料级配是指将不同大小粒径的滤料按一定比例加以组合,以取得良好的过滤效果。
能反映级配状况指标的是通过筛分级配曲线求得有效粒径d10,以及d80和不均匀系数K80。
d10是表示通过滤料重量10%的筛孔孔径,它反映滤料中细颗粒尺寸,即产生回头损失的“有效”部分尺寸;K80为d80与d10之比,K80越大,表示粗细颗粒尺寸相差越大,滤料粒径越不均匀,这样的滤料对过滤及反冲洗均不利。
2.过滤装置:圆孔标准筛一套、烘箱、托盘天平、标准振筛机,量筒....3.对实验过程的理解(什么时候过滤,什么时候反冲洗)4.滤层膨胀率:水流从下往上,对滤层进行冲击,使其膨胀。
数值上等于滤层高度除以调料高度(滤层厚度)5.气水反冲洗:原理:是从浸水的滤柱下送入空气,当其上升通过滤层时形成若干气泡,使周围的水产生紊动,促使滤料反复碰撞,将粘附在滤料上的污物搓下,再用水冲出粘附污物。
优点:是可以清洗滤料内层,较好的消除结泥球现象且省水。
实验三:折点加氯实验1原理:水中含有氨和各种有机氮化物投氯后次氯酸极易与水中的氨进行反应,在反应中依次形成三种氯胺:NH3+HOCl→NH2Cl(一氯胺)+H2O;NH2Cl+HOCl→NHCl2(二氯胺)+H2O;NHCl2+HOCl→NCl3(三氯胺)+H2O2.化合性氯&游离性氯:水中NH2CL、NHCL2、NCL3称化合性氯。
《水处理实验技术》实验指导书
![《水处理实验技术》实验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761816a36137ee06eff91879.png)
《水处理实验技术》实验指导书一、实验教学的目的和任务1.水处理方法与原理包括废水处理方法分类、废水处理方法与原理简介、给水处理方法及原理等。
2.水处理实验(1)实验前应预习与实验有关的教材内容和实验指导书,搞清本次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要求,以及本次实验与生产实践的相互关系,做到心中有数。
(2)在实验室要首先弄清实验装置的构造和尺寸,了解有关仪器的特点、性能和使用方法,使用贵重仪器时需得到教师许可,才能动用。
(3)实验时需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细致地观察实验中的各种现象,并作好记录,通过实验,训练基本操作技能和培养科学的工作作风。
(4)实验结束时,学生先自行检查全部实验记录,再经指导老师审阅后,方可结束实验。
(5)学生做完实验后,应将所用玻璃器皿和设备等擦洗干净,如不慎损坏实验室物品,应向教师报告并登记,酌情处理。
(6)按规定格式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并按期交出。
二、实验项目及学时分配序号实验项目名称实验学时实验类型开出要求1混凝实验3综合必做2絮凝沉淀实验3综合必做3滤料筛分析实验2综合必做4过滤与反冲洗实验2综合必做5清水充氧实验3综合必做6混凝剂的配制、投加3综合必做和混凝效果检测综合性实验合计16三、每项实验的内容和要求(一)混凝实验1、内容和要求:学习混凝工艺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混凝实验基本操作方法,掌握浊度的测定方法。
要求熟悉掌握混凝搅拌机的操作,学会选择适当的混合搅拌转速,掌握光电浊度仪测定浊度的方法。
2、实验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实验所需主要耗材的品种及数量:定时变速搅拌机,光电浊度仪,秒表,1000毫升烧杯,125毫升水样瓶,10毫升、1毫升移液管,0—50℃温度计,50毫升、100毫升量筒,浓度为1% 和10%的硫酸铝溶液或三氯化铁溶液或浓度为0.5%聚合氯化铝溶液,浓度为10%的化学纯盐酸,浓度为10%的化学纯氢氧化钠(二)絮凝沉淀实验1、内容和要求:学习沉淀工艺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絮凝实验基本操作方法,掌握浊度的测定方法。
水处理实验报告
![水处理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d12f846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7b.png)
水处理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对水进行处理的方式,了解不同水处理方法的工作原理及效果,验证不同处理方法对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2. 实验原理水处理是一种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去除水中污染物的过程。
常见的水处理方法包括澄清、过滤、消毒等。
本实验选取了以下三种常见的水处理方法进行研究:•沉淀法:通过添加化学试剂,使悬浮在水中的固体颗粒沉淀下来,达到澄清水质的目的。
•过滤法:通过过滤器将水中的固体颗粒去除,使水变得更清澈。
•活性炭吸附法:通过将水通过活性炭过滤,去除水中的有机物质和异味。
3. 实验步骤3.1 沉淀法实验步骤1.准备三个测试杯,分别注入等量的污水样品。
2.在第一个测试杯中加入适量的铁(Ⅲ)氯化物溶液。
3.在第二个测试杯中加入适量的铝(Ⅲ)硫酸盐溶液。
4.在第三个测试杯中不加任何试剂作为对照组。
5.分别观察三个测试杯中的变化,记录下沉淀的情况。
3.2 过滤法实验步骤1.准备两个试管,其中一个放置一个滤纸作为滤料。
2.将污水样品分别倒入两个试管中。
3.将有滤纸的试管倒置,观察试管中的变化。
4.记录下通过滤纸后的水质。
3.3 活性炭吸附法实验步骤1.准备两个玻璃容器,其中一个放置一层活性炭。
2.将污水样品分别注入两个玻璃容器中。
3.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两个容器中的水质变化。
4.记录下经过活性炭过滤后的水质。
4. 实验结果根据对实验步骤的观察和记录,得到以下实验结果:4.1 沉淀法实验结果•第一个测试杯中加入铁(Ⅲ)氯化物溶液后,观察到污水样品中的固体颗粒迅速沉淀,水质明显改善。
•第二个测试杯中加入铝(Ⅲ)硫酸盐溶液后,观察到污水样品中的固体颗粒逐渐沉淀,水质有所改善。
•对照组中的污水样品未见明显的沉淀现象。
4.2 过滤法实验结果•通过滤纸的试管中,观察到试管中的固体颗粒被滤纸阻留,水质明显改善。
•对比试管中,水中的固体颗粒未被滤除,水质无显著改善。
4.3 活性炭吸附法实验结果•经过活性炭过滤后,观察到水质明显改善,异味减少。
水处理实验
![水处理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2f25181a14791711cc791746.png)
实验四化学混凝实验一、实验目的分散在水中的胶体颗粒带有电荷,同时在布朗运动及其表面水化作用下,长期处于稳定分散状态,不能用自然沉淀方法去除。
向这种水中投加混凝剂后,可以使分散颗粒相互结合聚集增大,从水中分离出来。
由于各种废水差别很大,混凝效果不尽相同。
混凝剂的混凝效果不仅取决于混凝剂投加量,同时还取决于水的pH、水流速度梯度等影响。
通过本次实验,希望达到以下目的:1、加深对混凝沉淀原理的理解;2、掌握化学混凝工艺最佳混凝剂的筛选方法;3、掌握化学混凝工艺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化学混凝的处理对象主要是废水中的微小悬浮物和胶体物质。
根据胶体的特性,在废水处理过程中通常采用投加电解质、不同电荷的胶体或高分子等方法破坏胶体的稳定性,然后通过沉淀分离,达到废水净化效果的目的。
关于化学混凝的机理主要有以下四种解释。
1、压缩双电层机理当两个胶粒相互接近以至双电层发生重叠时,就产生静电斥力。
加入的反离子与扩散层原有反离子之间的静电斥力将部分反离子挤压到吸附层中,从而使扩散层厚度减小。
由于扩散层减薄,颗粒相撞时的距离减少,相互间的吸引力变大。
颗粒间排斥力与吸引力的合力由斥力为主变为以引力为主,颗粒就能相互凝聚。
2、吸附电中和机理异号胶粒间相互吸引达到电中和而凝聚;大胶粒吸附许多小胶粒或异号离子,ξ电位降低,吸引力使同号胶粒相互靠近发生凝聚。
3、吸附架桥机理吸附架桥作用是指链状高分子聚合物在静电引力、范德华力和氢键力等作用下,通过活性部位与胶粒和细微悬浮物等发生吸附桥连的现象。
4、沉淀物网捕机理当采用铝盐或铁盐等高价金属盐类作凝聚剂时,当投加量很大形成大量的金属氢氧化物沉淀时,可以网捕、卷扫水中的胶粒,水中的胶粒以这些沉淀为核心产生沉淀。
这基本上是一种机械作用。
在混凝过程中,上述现象常不是单独存在的,往往同时存在,只是在一定情况下以某种现象为主。
三、实验材料及装置1、主要实验装置及设备(1)化学混凝实验装置采用是六联搅拌器,如图4-1所示。
《水处理实验技术》指导书
![《水处理实验技术》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4686c4063169a4517623a302.png)
《水处理实验技术》指导书实验一 颗粒自由沉淀实验一、颗粒自由沉淀实验颗粒自由沉淀实验是研究浓度较稀时的单颗颗粒的沉淀规律。
一般是通过沉淀柱静沉实验,获取颗粒沉淀曲线。
它不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而且也是给水排水处理工程中,某些构筑物如给水与污水的沉砂池设计的重要依据。
目的1.加深对自由沉淀特点、基本概念及沉淀规律的理解。
2.掌握颗粒自由沉淀实验的方法,并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计算和绘制颗粒自由沉淀曲线。
原理浓度较稀的、粒状颗粒的沉淀属于自由沉淀,其特点是静沉过程中颗粒互不干扰、等速下沉,其沉速在层流区符合Stokes (斯笃克斯)公式。
但是由于水中颗粒的复杂性,颗粒粒径、颗粒比重很难或无法准确地测定,因而沉淀效果、特性无法通过公式求得而是通过静沉实验确定。
由于自由沉淀时颗粒是等速下沉,下沉速度与沉淀高度无关,因而自由沉淀可在一般沉淀柱内进行,但其直径应足够大,一般应使D ≥100mm 以免颗粒沉淀受柱壁干扰。
具有大小不同颗粒的悬浮物静沉总去除率与截留速度U 。
、颗粒重量百分率的关系如下:⎰+-=00)1(P SdP u u P E (3-1) 此种计算方法也称为悬浮物去除率的累积曲线计算法。
设在一水深为H 的沉淀柱内进行自由沉淀实验,如图3一且示。
实验开始,沉淀时间为0,此时沉淀柱内悬浮物分布是均匀的,即每个断面上颗粒的数量与粒径的组成相同,悬浮物浓度为C 0(mg /L ),此时去除率E =0。
实验开始后,不同沉淀时间I ;,颗粒最小沉淀速度U ;相应为 ii t HU =(3-2) 此即为t i ,时间内从水面下沉到池底(此处为取样点)的最小颗粒d i 所具有的沉速。
此时取 样点处水样悬浮物浓度为C i ,而000011E P C CC C C i i i =-=-=- (3-3) 此时去除率E 0,表示具有沉速u ≥u i (粒径d ≥d i )的颗粒去除率,而 0C C P ii =(3-4) 则反映了t i 时,未被去除之颗粒即d<d i 的颗粒所占的百分比。
水处理工程实验..
![水处理工程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2652a9a2960590c69ec3769b.png)
• 固体物(活性炭)称为吸附剂,被吸附的物质 称为吸附质。 • 吸附容量的大小直接与吸附剂的比表面积 有关。比表面积越大,吸附容量越大。 • 当固体物表面所吸附的溶质浓度与溶液中 所剩余的溶质浓度处于动态平衡时,即达 到了吸附平衡。 • 在一定温度下,吸附容量q与吸附质平衡浓 度C之间具有一定的函数关系,即
五、实验数据及整理 (1) 吸附等温线 作LgC~Lgq曲线,并求出K和n值。 用q=KC1/n绘出吸附等温线。 (2)吸附动力学 绘出标准化的浓度比( C/C0 )与时间的关系曲 线。 在同一图上,绘出吸附量与时间的关系曲线。
实验安排
• 原来的4组每组再分为A、B小组;提交 小组名单及各组组长; • 实验时间安排:
日期 实验名称 混凝 吸附 5 月 11 日 1组 2组 5 月 18 日 3组 4组 5 月 25 日 2组 1组 6月1日 4组 3组
(4) 计算每瓶活性炭的吸附容量
q V (C0 C) / W (mL/ g )
式中V-水样体积,ML W-活性炭重量,g C0-原水中吸附质浓度,mL/mL; C-平衡时水中剩余吸附质浓度,mL/mL
(5)列表计算
2.吸附动力学
(1)配制水样,取5mL 0.15%亚甲蓝溶液用蒸馏 水稀释至 500mL,均分装到 500mL 具塞三角瓶 中(每瓶溶液250mL),同时测定浓度C0。 (2)在时间为零时加入1g准备好的粒状炭,然后 放入恒温振荡器中振荡。 ( 3 )在时间为 5 、 10 、 15 、 30 、 45 、 60 、 75 、 90 、 105、 120分时,各取样一次(取 20mL),在平 衡之前连续取样至平衡为止。 (4)将每一水样用分光光度计比色,并用标准曲 线变换为浓度。 (5) 列表计算吸附量及浓度比。
水处理技术实训报告
![水处理技术实训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59d108752ea551811a68708.png)
水处理技术实训报告格栅(一)、设计参数已知:最大设计流量为0.729s m 3设计中选择二组格栅,N=2组,每组格栅单独设置,每组格栅的设计流量为 Q=60000d m 3+5000d m 3=0.75m 3/2=0.38s m 3(二)、设计计算1、格栅的间隙数ehvQ n αsin max = 式中:n —格栅栅条间隙数(个);Q —最大设计流量(m 3/s );α--格栅倾角(0);e -栅条间距;h —格栅栅前水深(m );v —格栅过栅流速(m/s )。
设计中取h=0.8m ,v=0.9m/s , e=20mm , α=600个25.399.08.002.060sin 6075.00=⨯⨯=n 取39个 2、格栅槽宽度en )1n (S B +-=式中:B —格栅槽宽度(m );S —每根格栅条的宽度(m )。
设计中取S=0.010mm 16.1390.02)139(0.010B =⨯+-⨯=3、进水渠道渐宽部分长度1112αtg B B l -= 式中:l 1—进水渠道渐宽部分的长度(m );B 1--进水明渠宽度(m );1α--渐宽处角度(0),一般采用100-300。
设计中取B 1=0.7m ,1α=200m tg l 632.02027.016.101=-= 4、出水渠道渐窄部分的长度212l l = 式中:l 2—进水渠道渐宽部分的长度(m );m l 316.02632.02== 5、通过格栅的水头损失αβsin 2)(2341gv b S k h = 式中:h 1—水头损失(m );β--格栅条的阻力系数,查表β=2.42;K —格栅受污染堵塞时的水头损失增大系数,一般采用k=3。
m h 1030.060sin 81.929.0)02.001.0(42.2302341=⨯⨯=6、栅后明渠的总高度21h h h H ++=式中:H —栅后明渠的总高度(m );h 2—明渠超高(m ),一般采用0.3-0.5m 。
《水处理实验技术》大纲
![《水处理实验技术》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4c176d370b4c2e3f5727630f.png)
《水处理实验技术》大纲一、课程性质与目的课程性质:实验课水处理实验技术(1)是一门与《给水工程》课程中给水处理理论和技术相联系的专业实验课程。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给水工程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给水处理实验方法、基本测试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水处理领域的科研和工程实践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面向专业环境工程专业三、实验基本要求(一)基础性实验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加深对水处理技术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和规律的理解;2.初步了解并掌握水处理实验常用的测试技术、操作方法以及实验数据分析处理方法;3.熟悉并掌握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
(二)综合性实验本实验要求学生综合运用环境监测和水污染控制工程等课程中所学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对生物处理处理系统的预处理工艺、运行条件作出分析,确定生物处理系统的最佳运行条件及处理效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专业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实验教学基本内容1. 讲课:目的、原理、方法步骤、注意事项和要求;2. 实验:按实验指导书中的实验步骤及指导教师的要求进行,观察实验现象,做好原始记录;3. 实验报告:根据原始记录进行数据分析、整理,得出结论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加以讨论。
五、实验内容、学时及要求(一)独立实验实验一、混凝沉降2)实验开设属性:必开实验3)实验目的:了解、掌握混凝作用的基本原理。
4)实验要求:求出用于处理特定水质的混凝剂最佳pH值与最佳投入量,通过实验,根据实验结果掌握废水混凝沉降的影响因素。
实验二、活性炭吸附1)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2)实验开设属性:必开实验3)实验目的:研究各种活性炭的吸附性能,掌握间歇或连续活性炭吸附装置的安装及运行。
本实验需要学生掌握活性炭的吸附原理,吸附曲线的绘制方法。
4)实验要求:需要学生掌握活性炭的吸附原理,吸附曲线的绘制方法。
实验三、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测定实验1)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2)实验开设属性:必开实验3)实验目的:掌握测定曝气设备的K La和充氧能力α、β的实验方法及计算Q;评价充氧设备充氧能力的好坏;掌握曝气设备充氧性能的测定方法。
水处理实验
![水处理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6c9dc230bd64783e09122b5d.png)
1.实验指标:在实验设计中用来衡量实验效果好坏所采用的标准称为实验指标或简称指标。
2.因素:对实验指标有影响的条件称为因素。
在实验中可以人为的加以调节和控制的因素称为可控因素;由于自然条件和设备等条件的限制,暂时还不能人为地调节的叫不可控因素。
3.单因素实验安排时考虑的三方面因素:①确定包括最优点的实验范围 ②确定指标 ③确定实验方法,科学地安排实验地点。
4.单因素优化实验设计包括几种方法:均分法,对分法,黄金分割法,分数法,分批实验法5.正交表定义,L ₈(4*2⁴)表示:(1)正交表是正交实验设计法中用于合理安排实验,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一种特殊表格。
(2)L 是正交表代号,8是实验次数,第一个4是有1列是四水平,第二个2⁴是有4列是二水平。
L ₈(4*2⁴)表示正交实验要做8次实验,最多可考察一个四水平和四个二水平的因素。
6.正交表选择应考虑:①考察因素及水平的多少 ②实验工作量的大小及允许条件 ③有无重点因素要加以详细的考察7.因素的主次关系根据极差R 值确定。
8.最佳生产运行条件根据K (各水平的效应值)确定。
9.多指标正交实验及直观分析常用的方法:指标拆开单个处理综合分析法和综合评分法10.综合评分法常用的有指标叠加法(将多指标按照某种计算公式进行叠加,将多指标化成单指标而后进行实验直观分析)和排队评分法(是将全部实验结果按照指标从优到劣进行排队,然后评分)11.实验数据分析与处理的三个步骤:实验数据误差分析,实验数据处理,实验数据分析12.误差分析:确定实验直接测量值和间接测量值的误差大小以及数据可靠性,从而判断数据准确度是否符合工程实践要求。
13.系统误差:在同一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个量时,误差的数值保持不变或按某一规律变化。
14.间接测量值和差的绝对误差等于绝对误差的和差,和差的绝对误差限等于绝对误差限之和15.有效数字运算规则:(1)加减:运算后和差小数点后有效数字的位数与参与运算各数中小数点后位数最少的相同(2)乘除:运算后积商的有效数字的位数与参加运算各数中位数最少的相同(3)乘方,开方:运算后的有效数字的位数与其底的有效数字位数相同16.实验数据的基本特点:①实验数据个数总是有限个,且具有一定波动性②实验数据总存在实验误差,是综合性的,即随机误差、系统误差、过失误差可能同时存在于实验数据中③实验数据大都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性17.位置特征参数:①均值X ②极大值与极小值 ③中值Md ④众值Mo18.自由度:方差分析中,由于e S S A 、计算的是若干项的平方和,其大小与参加求和项数有关,为了在分析中去掉项数的影响,故引入的自由度的概念。
水处理实验设计
![水处理实验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c011289ec3a87c24028c41c.png)
徐为中
试验背景
目前 , 在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的综合利用中 , 最为经 济、实惠 , 也最为人们所关注的是污泥在农业方面的利用 , 在其利用中最大的障碍就是其中含有的重金属 工业废水 中所含的重金属在水处理过程中 , 以不同形式由液相向固 相转移 , 最后浓缩到污泥中。 能否将污泥中的重金属进行固化处理 , 降低城市污水处理 厂污泥中有效态重金属的浓度 , 是城市污泥安全地综合利 用的关键。
Page 6
试验设计方案
+so42 0mg/L +so42100mg/L
1号消化罐 2号消化罐 3号消化罐 4号消化罐 5号消化罐 样品制备 与测定 数据分析
污 泥
+so42 200mg/L
+so42 300mg/L +so42 400mg/L
Page 7
重金属形态分析、测定
重金属形态分析采用分步提取方法,将待分析泥样在 105 ℃下烘干 至恒重 , 进行分步提取 (1) 不稳定态:准确称取干泥 0.5 g , 置于 20 ml 离心管中 , 加入 8 ml 0.04 mol 盐酸羟氨5 ml 25 % HAc ,96 ℃水浴6 h , 振荡数次 , 离心 20 min ,收集上清液分析 (2) 硫化物及和有机质结合态:上步残留泥样水洗后 8 ml 的 0.02 molHNO3和 5 ml 的 30 % H2O2 , 85 ℃水浴 , 振荡 4 h , 加入 4 ml3.2 molNH4Ac , 振荡 30 min ,离心收集上清液,电热板加热至近干 (3) 残渣态:将残留泥样洗入烧杯中 , 加入 10 ml 浓 HNO3,电热板加热至 近干 , 共进行4 次。用HNO3温热溶解 , 过滤 , 对滤液进行分析 铜、锌采用国标中的 GB7475 - 87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硫酸盐的测 定方法: 按 GB11899 - 89 重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