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基于两者关系基本内容的分析摘要: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在地理环境之中,这两者同样可以得到很好地诠释,尊重大自然,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人类也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在正确的意识引领下,改造环境。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对立的路线。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于物质,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那么,到底物质与意识存在怎样的关系,这个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解释,而本文将从辩证唯物的角度结合地理环境去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基本内容
在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时,首先要明白的是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现在被很多人接受的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而什么是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意识不等同于客观事物,而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的观念形态。一方面,意识是客观事物经过加工之后在大脑中的反映;另一方面,在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受到反映者个人的心理素质、知识水平、立场、观点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物质与意识的基本关系有以下两点: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二、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依赖于意
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就用人类活动与自然界的关系来说明好了。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的,存在于自然界的”,自然界就相当于一个物质基础,而人类的意识活动就是对自然界的反映,如果我们没有尊重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而是盲目地按照人类的意识活动去办事,去统治自然界,像征服者统治异族民族那样,会有怎样的结果呢?结果必然是自然界对我们进行无情的报复,“象“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大三他们做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了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是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在山南砍光了北坡被十分细心保护的森林,他们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把他们区域里的高山畜牧业的基地给摧毁了;他们更没有想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而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1】
若是不遵循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原理,可能带来的是更严重的问题:地球的生态遭到破坏,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等,甚至会使得人类无法生存和繁衍下去。不过现在我们理解了这一原理了,终于深刻的认识到保护地球生物圈内的生态平衡,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有害物质对空气、山川江河湖泊乃至海洋和大地的污染。这是从地理环境的角度证明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是对于物质,意识是否就是完全被动地?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不仅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但是由于不同是社会历史条件,由于个人的立场不同,看事物的角度位置不一样,对于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意识反映,所以意识也有正确和错误的区别。这里我们将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环境观的改变来说明。
在1958——1972年间形成的环境改造型环境观是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第一代环境观。这这期间,在当时的经济增长导向型发展观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在经济发展上,提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敢叫日月换新天”、“中田种到山顶,插秧插到湖心”等一系列过激的口号及错误决策。这种环境观片面强调人的能动作用,忽视环境问题,无意协调人地关系,没有形成人地关系协调机制。在这种错误意识的引导下,工业建设重量不重质、重速度轻效益,工业结构逐步走向污染密集的重化工业趋势。同时工业“三废”长期放任,环境污染迅速发展,森林遭到乱砍滥伐,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这是错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在1973年之后形成了环境保护型环境观。环境保护型环境观是针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
题提出的,与第一代环境观相比,基本体征有了改变,更强调环境的地位,由改造环境向保护环境转变。到了2003年提出的生态文明型环境观,在人地关系上,强调了环境与人的平等地位,强调环境与人的共同发展,强调协调人地关系但是社会机制对实现人地关系和谐的重要性。在这两代环境观的引领下,虽然中国的环境问题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但是由于尊重大自然,同时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在遵守大自然的前提下,改造环境,总的生态环境是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的。意识可以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所以,在平时的时间中,要重视意识的作用,但是要避免出现“精神万能论”。
不管是在生态环境的建设之中,还是在其他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握好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不能忽视物质的决定作用,也不能忽视意识的能动作用,只有两者更好地配合,才能更好地发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5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