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四年级《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三篇
小学语文四年级《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三篇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语文四年级《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一一、教材解读1?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先写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接着写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然后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后写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远大志向。
课文各层次之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
文中写了三件事,中间有两次过渡。
第一次是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这句话承接的上文是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说明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个究竟,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来闯入租界这件事情的起因。
第二次是过渡段,即课文的第9自然段。
“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
”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
“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这一句话巧妙地把课文引入了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导言】
本节课主题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到阅读对于国家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和学习兴趣。
【目标】
1. 了解阅读对国家和个人成长的意义;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
1. 阅读与国家的关系;
2. 阅读与个人成长的关系;
3. 中华崛起需要我们怎样的读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播放国家发展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阅读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有何重要性。
二、讲解
1. 阅读与国家的关系:教师向学生介绍阅读对于国家崛起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阅读国学经典和现代著作,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2. 阅读与个人成长的关系:教师解释阅读对于学生个人成长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提高思维能力和品德修养。
3. 中华崛起需要我们怎样的读书:教师指导学生如何选取适合自己
的读物,着重培养学生的国学修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活动设计
1.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阅读对于中华崛起的重要性,分享自己
的阅读体会。
2. 朗诵活动:学生选择喜欢的诗词或文章进行朗诵,感受中华文化
的魅力。
四、课堂作业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整理自己的阅读计划,包括每周阅读的书目和
感悟。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意识到阅读对于国家崛起和个人
成长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念,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
华之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
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中华崛起!。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词语。
2、初步理清文章结构。
3、学习课文1-6自然段。
教学准备:1.教师:课件。
2.学生:25课的预习及完成“先学作业”。
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1、谈话:我们已上了四年学了,想一想:你们为什么而读书?但十二岁的周恩来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完善板书,并交流周恩来的相关资料。
3、理解课题上。
(崛起:指兴起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读课文。
要求:小组合作检查课文的朗读。
2、出示新词:惩处吵嚷撑腰欺凌铿锵有力巡警振兴中华帝国主义耀武扬威租界地疑惑不解衣衫褴褛得意扬扬(1)自由读。
(2)指名读。
(3)齐读。
(4)开为车交流生字惩、嚷、巡、租、帝。
四、梳理文路1、周恩来之所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因为什么?(中华不振)2、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讲到了中华不振?(耳闻、目睹)分别在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最后讲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运用段落归并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学习课文1-6段1、默读思考: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用横线画下来。
2、读第1自然段,理解“焦点”。
3、指导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体会“中华不振”。
六、设疑小结本课通过与伯父的交流,周恩来知道了中华不振,但他对些并不理解,所以他背着伯父去了租界,租界是什么样的?在租界他又看到了什么?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2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2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2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把握文意,了解12岁周恩来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思。
2、读正确词语,理解“崛起、帝国主义、灯红酒绿、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
3、积累课文中的四字成语。
4、在说文意的过程中感受少年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学会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尝试用多种方法来理解词语。
【教学难点】梳理“周恩来在租界看到的事情”。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教学流程】一、简介周恩来1、出示图片。
2、简介周恩来:1920~1923年,赴法留学,求得马克思主义,参与建立共产党;1925~1949年,献计献策,建立新中国;建国以后,担任国务院总理,为新中国的建设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1972~1975年,晚年的他,仍带病坚持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
二、揭题、解题1、读正确题目。
2、解词:之、崛起。
3、说课题的意思。
4、师点明:这题目是引用周恩来说的话。
5、问:谁能用上题目来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6、小结:读好课题,用好课题,能帮助我们更快地了解课文的大意。
三、梳理文意,整体感知1、师:到底是什么经历让少年周恩来有了如此远大的志向?出示初读专题:认真读课文,划一划,周恩来来到什么地方,听到(想到、看到、说了)什么?2、交流:⑴ 下车时,听到伯父说“中华不振”。
⑵ 进学校时想“中华不振”,结合理解“疑惑不解”。
⑶ 帮助学生理解:闯租界时,看到的情景,随机出示结构图,引导学生说事情的经过:洋人、围观的中国人(紧握拳头)、轧死不惩处、妇女、中国巡警、训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课文读通顺,理解词语意思2、知道课文主要内容3、学习10-16自然段,通过比较知道周恩来心怀天下4、教写“嚷”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_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课前准备:学生了解1.周恩来的资料2.旧社会中国状态(1912年的中国)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1、有一个这样的人他活着的时候为人民鞠躬尽瘁地工作,为国家呕心沥血地奋斗;有这样一个人当他离开这个世界时成千上万的人们自发为他落泪送行,联合国全体成员为他下旗致哀;有这样一个人,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没有留下一个后人,一分财产,一点骨灰,却永永远远地留在中国老百姓的心头上。
他就是——周恩来!(出示图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_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2、出示课题: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他小时候立下的宏伟志向:(出示句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指读,齐读。
板书课题。
理解课题的意思。
3、了解当时的背景。
周恩来说这句话时,他才年仅12岁, 12岁的周恩来生活的时代生活的年代是1912年,当时的中国是怎么样的呢。
(出示时局图)理解“帝国主义列强”,“租界”,租界:这里地图上的帝国主义列强都各自占领了中国的一块土地,在中国的城市里被帝国主义列强长期占领的地方叫做租界。
学习“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
”过渡:我们今天学的故事就是在当时的社会发生的,这节课让我们走近少年周恩来,去了解少年周恩来为什么立下这个志向。
二、初读感知打开课文121页,自由朗读课文,1、出示要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_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①、读准字音,争取把课文读通顺。
②、在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旁做读书符号。
2、学生活动3、检查初读情况过渡:听同学们读得有滋有味儿的,真不忍心打断你们,看看你们是否把课文读通顺了,老师设了三个关卡,让我们先过第一关:词语关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指读,写“嚷”;范写,生练写。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优秀3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优秀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竞聘演讲、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competitive speeche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优秀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1)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听到父亲讲述“中华不振”的故事,从而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课文内容丰富,情节感人,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和启示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中华不振”的原因,懂得只有读书才能振兴中华的道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大意。
但对于“中华不振”的历史背景和深远意义,可能还有一定的距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深入体会课文所传达的情感和价值观。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了解“中华不振”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推理判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2.教学难点:理解“中华不振”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2.课文音频: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朗读示范。
3.相关历史资料:为学生提供关于“中华不振”的历史背景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中华不振”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课文所处的时代背景。
2.呈现(5分钟)学生齐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如“中华不振”、“崛起”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3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5篇1【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
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⑴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⑵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⑶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
“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
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六、课堂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后小结】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思路,知道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第二课时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
思考: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的一篇文章,本课主要讲述了作者少年时代耳闻的一件小事,反映了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抱负和强烈的民族责任心。
文章语言平实,但情感丰富,内涵深刻,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感悟文本表达方式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难度。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但对于一些深层次的含义和情感还难以把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好奇心,对于周恩来这位伟人有一定的崇拜之情,这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周恩来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抱负和民族责任心。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分组讨论等方法,自主学习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周恩来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抱负和民族责任心。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感悟文本表达方式;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分组讨论等方法,自主学习课文。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境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情感教学法:注重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对周恩来等伟人的崇拜之情。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背景。
四上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
主备人
教学课题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 学 时 间
第 1 课时
年 月 日
总 节
教学
目标
1.学会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重点
学会写本课生字,正确理解本课词语。
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具
课件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自主调控区
(我发现第一个故事是周恩来到东北,伯父和他同学闯租界。)
(第三个故事是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说得很好。还可以简洁一些。老师也尝试着概括了三个故事的小标题。大家看看,比比,和你们概括的有什么不同。
耳闻“中华不振”(1-6);目睹“中华不振”(7-8);立志“振兴中华”(7-8)
1.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习生字。
座位互读——指名读——全班齐读——开火车读
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教师检查、指导。
(2)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
(3)书写“肃、晰、振、胸、怀、赞、效、租、疑、惑、凡、顾、训、斥、辱”。
三、初读,把握大意。
1.师:这是一个少年周恩来的立志故事,整个大故事中又带着三个小故事。现在请大家来比赛,看谁读书最快,把三个小故事找出来。生:快速浏览。
自主预学,提出问题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师:请看这个“志”字,上“士”下“心”。在我们中华名族的传统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或是有一定知识技能的人才能称为“士”。而“志”就是“士”经过用“心”的思考立下的志向。
说说你小时候立下的志向吧。
合作共学,解决问题
二、初步读文,了解课文内容。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
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背景,理解文章主题。
2.认读生词生字,理解文章内容。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学习动力。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
2.认读生词生字。
三、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主题。
2.运用课文知识进行思辨。
四、教具准备
1.课文教材。
2.词语卡片。
3.黑板、彩色粉笔。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读书?”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读书的看法。
2. 学习新诗
(1)听读课文
让学生跟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
(2)解释生字生词
逐句解释文章中的生词生字,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文学知识
(1)讲解背景
讲解课文背景,让学生了解文章写作背景。
(2)讨论理解
与学生讨论文章主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文章内容。
4. 课文赏析
(1)分角色朗读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内容。
(2)讨论问题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讨论。
5. 情感培养
(1)儿童成长话题
引导学生围绕“为什么要读书”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 课堂小结
通过教学内容总结,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以上是本课的教案,谢谢!。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郭俊珊)
(小学语文第七册第7单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红火炬小学郭俊珊★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4.了解文中的过渡句(段);模仿课文第一部分,练习对话描写,反应自己惑同学成长的情境。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教师:多媒体课件。
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明确单元重点,导入新课。
1、齐读导读内容,明确单元重点——《成长的故事》。
2、谈话导入,介绍伟人周恩来的生平。
3、出示课题。
同学们可记得这位伟人的一句名言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他12岁的时候,曾经思考了这样的问题。
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4、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呢?(中华:指中国。
崛起:指兴起。
为了中国的振兴而读书。
)5、围绕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呢?(1)、周恩来在几岁的时候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2)、周恩来为什么会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3)、周恩来在什么情况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学生自由读课后生字表里的字。
(二)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1、出示本课的生字,开火车拼读字音。
2、出示本课的新词,分小组齐读。
3、出示3组词语▲帝国主义、列强、租界▲闯进、惩处、吵嚷▲踊跃回答、铿锵有力2.读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指名轮流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在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指导读出语气。
(四)梳理课文内容。
1、出示以下两个句子,指名学生朗读,并找找这两个语段在文中那些段中出现?(1)“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通用6篇)
《为中华之崛起⽽读书》教学设计第⼀课时(通⽤6篇) 通过学习这篇《为中华之崛起⽽读书》,了解少年周恩来⽴志的原因,学⽣能抓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物内⼼世界,深⼊体会⽂章内容。
下⾯是店铺收集的《为中华之崛起⽽读书》教学设计第⼀课时(通⽤6篇),欢迎阅读! 《为中华之崛起⽽读书》教学设计第⼀课时篇1 ⼀、教学⽬标 1、认识8个⽣字,会写12个⽣字。
积累“伯⽗、模范、巡警、吵嚷、惩处、抱负、胸怀、帝国主义、灯红酒绿、热闹⾮凡、风和⽇丽、耀武扬威、得意扬扬、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3、能概括课⽂主要内容,初步感受“中华不振”的原因。
⼆、教学重点 学会根据⼈物及联系事件概括课⽂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难点 体会中华不振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感受⼈物形象,揭⽰课题 1、出⽰周恩来的图⽚,这个⼈是谁呢? 请学⽣说说对周恩来的了解。
过渡语:是啊,周恩来是我们开国的第⼀任总理,是伟⼤的⾰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是深受全国各族⼈民敬重和爱戴的领袖,他卓著的功勋、崇⾼的品德、光辉的⼈格深深铭记在全国⼈民和世界⼈民的⼼中。
今天,让我们⾛近少年周恩来,了解他成长过程中发⽣的事。
揭⽰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读书》。
2、知道这篇课⽂讲的是谁为中华之崛起⽽读书吗?题⽬是什么意思呢?(预设:如果学⽣不知道题⽬的意思可让学⽣采⽤查字典的⽅法理解“之”和“崛起”的意思,帮助理解题⽬的意思。
) (⼆)初读课⽂,检查预习情况 1、读课⽂,读准⽣字词,读通顺句⼦。
2、检查字词认读情况。
(1)帝国主义列强;租界;巡警;耀武扬威;得意扬扬;惩处。
(2)模范;吵嚷;踊跃回答;铿锵有⼒。
3、想课⽂⼈物及⼈物⾝上的事,结合课⽂题⽬概括课⽂主要内容。
①默读课⽂,思考在周恩来⾝上发⽣了哪些事情? ②⼩组交流课⽂中发⽣的事情。
预设:如果学⽣对内容的概括很啰唆,带有复述课⽂的性质,教师则应先肯定学⽣对课⽂读得熟练,同时引导学⽣思考哪些话可去掉不⽤说,哪些话必须保留,直⾄每件事情能⽤⼀句话概括出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目标:1. 了解中华崛起的重要性和意义;2. 掌握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和技巧;3. 激发学生对读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引入中华崛起的话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2.扫读法:帮助学生快速获取文章大意,提高阅读速度;3. 分组讨论法:促进学生思考交流,培养团队合作意识;4. 总结法: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教师用引人入胜的开场白介绍中华崛起的背景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例如:“同学们,中华民族的崛起是当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的大事。
中国的崛起意味着我们民族的崛起,意味着我们生活环境的改善,意味着我们国家的强盛。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才能更好地为中华之崛起做出贡献呢?让我们通过读书来认识这个话题。
”二、阅读活动(30分钟)1. 学生个人阅读学生自主阅读相关选材,带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口号,尽量选择与中华崛起相关的书籍或文章。
教师提供一些相关书目供学生选择,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2. 扫读法指导教师向学生解释扫读法的概念和技巧,要求学生利用上一学期所学的阅读技巧,快速浏览所选择的书籍或文章,找出主要观点和关键词,并简单记录下来。
三、小组讨论(30分钟)1. 分组学生根据所选择的书籍或文章的不同,分成小组,每组5-6人。
2. 合作探究每个小组成员轮流介绍自己所选择的读物,并探讨其中对中华崛起有何启示或帮助。
小组成员之间可以展开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体会。
四、思考总结(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同学们,通过本次阅读活动,大家对中华崛起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思考。
请思考一下,我们作为新一代的青年学生,应该如何通过读书来为中华之崛起做出贡献呢?”2. 学生发言与总结学生就思考的问题进行个人发言或小组讨论,并由教师进行总结。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想法。
五、课堂延伸(10分钟)1. 鼓励学生写阅读心得鼓励学生将自己的阅读体会和对中华崛起的思考写成阅读心得或读后感,并与课堂上发表或交流。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石嘴山市第十三小学王红霞教学目标:1.会认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会写15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归纳出课文讲述的三件事情,并将三件事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课文1-10自然段,体会第一个故事中周恩来两次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并能有感情朗读。
教学重难点: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多件事情串联的方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 同学们,有一位伟人,他胸怀祖国,心系人民。
逝世后,举国哀痛,十里相送。
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我们敬爱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
2.介绍人物。
3.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他少年时代的故事。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指导理解课题)好,理解了课题,让我们再次齐读课题。
二、检查字词1.出示词语,引导学生读词。
强调“处”和“模”字的不同读音。
引导理解“当效此生”。
2.出示生字,学生自读。
跟老师再读一遍。
指导生字的间架结构,进行归类。
3.指导书写“赞”和“肃”字。
三、整体感知1.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边听边看文中讲了几件事?用笔画出分别在哪些自然段?指名交流2.出示学习单,让学生默读课文,完成填写。
引导:让我们先来完成第一件事的填写,填写之前,请同学们默读第1到第10自然段,圈画这部分出现的人物,时间、地点,以及相应的事件,然后再填写。
出示第一件事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运用这种方式来完成第二和第三件事的填写。
出示填好的学习单。
指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3.方法指导:同学们,关注课文主要人物,想想“他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好地把握事件内容。
4.引导学生运用方法,简练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师总结:同学们,把握由多件事情组成的文章内容,先要明确课文主要人物,从主要人物角度梳理每件事情的内容,再理清事件之间的关系,最后按事情的相互关系或先后顺序进行连接就能清楚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蒲坂小学陈惠万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把握文意,了解12岁周恩来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思。
2、读正确词语,理解“崛起、帝国主义、灯红酒绿、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
3、积累课文中的四字成语。
4、在说文意的过程中感受少年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学会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尝试用多种方法来理解词语教学难点:梳理“周恩来在租界看到的事情”课前准备:搜集有关周恩来的生平事迹一、提出学习目标1、交流有周总理的生平事迹2、把课文读通读顺。
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
找出、画出生字词。
3、尝试用多种方法来理解词语4、交流在课文中积累的四字成语。
5、概括“周恩来在租界看到的事情”6、感受少年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二、展示学习成果(20-30分钟)(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1、学生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能正确读写“崛起、帝国主义、灯红酒绿、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
2、同桌互相朗读课文,形式自定。
互相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3、指名分段向全班展示朗读。
其他同学做评委,听后评议。
教师相机小结:读书要正确、流利,不多字,不少字,不回读,不错读。
4、交流朗读在课文中积累到的四字词语并用各自的方式谈理解(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1、说说在阅读中自己感受到少年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2、概括“周恩来在租界看到的事情”,并说说件事给你的感受最深刻3、朗读展示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5分钟)1、通过读课文,你感觉最深的是什么?2、学生交流。
教师注意激励学生。
四、知识拓展延伸(2分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读书的目的。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文章主旨】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通过读文,让学生感受周恩来的爱国情怀以及他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同时,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认识并理解“帝国主义列强、租界、得意扬扬、惩处、巡警、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等词语,并通过结合上下文、资料引入以及想像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并使学生能够准确、通顺地朗读课文2.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圈点勾画”等,为文章做批注的方法,并渗透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想像画面的意识3.整体解读文本,抓“中华不振”提领全篇,并通过合理想像画面、补充资料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并有感情朗读课文【难点重点】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学流程】一、揭示课题,认读生字词(一)、展示图片导入新课1、2009年的国庆,是我们祖国60年华诞在迎国庆的阅兵仪式中,在那万民同庆,举国欢腾中你感受到什么?vcr出示60周年国庆的盛大场面2、如今的中国国富民强,使得我们骄傲自豪那百年之前的中国是什么样的?vcr出示百年前的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二)揭示课题、产生质疑1、百年之前的中国落后,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中国的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处在生死挣扎的边缘在那样的背景下,一个12岁的少年发出这样的呼声(出示课题)(齐读)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2、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又是谁说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打开书第25课,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设计意图】:利用两幅鲜明对比的画面冲击学生的心里,从而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二、初次感受课文(一)、通读课文1、读了课文,你们一定知道是谁立下了这个志向,又是因为什么原因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你用一个词语就说明了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师板书:中华不振)2、正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才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课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呢?请你们再次读书,同时拿去笔在书上轻轻地画,凡是能表现中华不振的地方都可以留下你思考的痕迹3、课文又读了一遍,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从课文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设计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语文教学任务之一就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读书学会备注在此,我让学生带着他们的提问——课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呢?再次通读书本,寻求答案学生在任务驱动中读书,目标明确,因而阅读也轻松(二)认读生字词1、我看有的同学已经读第二遍了课文读完了,相信这些词语你也会读吗?2、知道什么是租界吗?租界就是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凭借他们先进的武力强大的国力入侵到弱国,并在弱国内划定一个地方作为他们的独立王国,在里面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且还不准弱国的人进去这个地方就是——学生说:租界3、“衣衫褴褛”,当你读到这个词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她身上的衣服怎样?衣衫褴褛就是指: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铿锵有力大声读——铿锵有力这就是铿锵有力这个词——惩处放到句子中你还会读吗?【设计意图】:“不把课文读熟不开讲”是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多年坚持的阅读教学信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也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手段本环节采用多种方式理解文中的生字词三、精读78自然段(一)学习第七自然段1、课文处处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特别是租界里发生的那件事,让同学们感受最深,现在就让我们到租界去看看,租界究竟是个怎样的地方课文第几段写到了租界?2、指名读第7自然段(出示)读第一句突出“闯”从“闯”你知道租界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也就是说租界不容许中国人随便进入3、是的,这就是租界,这就是灯红酒绿的租界,这就是热闹非凡的租界,这就是不让中国人随便进入的租界相信同学们学习第八自然段以后,对租界有更深的认识现在就让我们到租界里去看看那一幕令人揪心的一幕吧自己轻声读读,边读边想想【设计意图】:通过关键字“闯”来分析租界的特性,让学生深深记住这份耻辱,同时更关注租界中发生的事,有着“投石问路”之效(二)、学习第八自然段(投影出示第八自然段,学生自由练读)1、孩子们,透过这字里行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怎样的画面?指名说把你看到的读给大家听听好吗?先读第一句衣衫褴褛的妇女,得意洋洋的洋人,这鲜明的对比一定刺痛你的心,请你再读一读(出示有关句子)2、你看到了,你看到了那个可恶的巡警了吗?你把你看到的读出来,好吗?读到这你有想问的或想说的吗?亲人被轧死,却遭到训斥你能体会妇女此时的心情吗?我听得出你对妇女的同情我也想替妇女鸣不平我请你再读读这几句话(出示有关句子)【设计意图】:在这里通过追问,让学生置身处地地想象妇女的痛苦,将心比心中感受妇女的苦,从而产生情感共鸣,由此学生发自内心的读,在读中影射出对妇女的同情,对那是的劳动人民同情反复读中感情得到提升3、这个中国的巡警局有没有给咱们中国人撑腰啊?为什么啊?(教师板书:?)4、问题的答案就写在黑板上:中华不振啊!(教师补充板书:啊!)师:这个把中国人轧死的洋人,最后有没有被惩处啊?师:那我们又不禁要问,这究竟又是为什么?(教师板书:?)【设计意图】:符号的板书,学生并不多见,在此我用符号,比更多的语言有力度,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原来符号也有意义,符号也情感5、除了可恨的洋人,可怜的妇女,你还看到怎样的画面?你读出了你的体会,孩子们紧握你的拳头,一起读6、孩子们,在中国的国土上看到了这样的一幕又一幕,此时你紧握的拳头最想做什么?我们一定要“惩处”这些洋人7、让我们怀着满腔怒火,写一写这个“惩处”一撇愤,一撇怒,一竖恨,公正何在,但是我们只能把对洋人的恨、对妇女的同情放在心里读读这个字在你的本子上也写一个“惩”字写好的同学我们再读读这个字该不该惩处?想不想惩处?但是敢不敢惩处?是呀,在外国租界里谁又干怎么样呢?因为不敢惩处,所以衣衫褴褛的妇女——因为不敢惩处,所以巡警——因为不敢惩处,所以围观的人—【设计意图】:通过一组排比似的师生对话,将课文内容提升,将课文的情感思路梳理,更是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越发对当时的人们的苦痛表示痛惜,对当时的劳动人民的水生火热的生活感到痛惜,从而为周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充满敬意四、拓展升华1、孩子们让我们走近百年前的中国,感受那段中华不振的耻辱(播放电影片段,内容为租界奢侈的生活和中国人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对比)2、孩子们,谁再来读读这段话?“在外国租界里又能怎么样呢?”师:这就是租界这就是洋人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这就是中国人没处说理的租界租界里的一切都让我们体会到了——中华不振3、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12岁那年的沉思,注定了周恩来一生的道路,他会沉思些什么呢?让我们动笔写一写,下节课再交流【板书设计】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华不振啊!【设计意图】:符号的板书,学生并不多见,在此我用符号,比更多的语言有力度,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原来符号也有意义,符号也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啊?(教师板书:?)
4、问题的答案就写在黑板上:中华不振啊!(教师补充板书:啊!)
师:这个把中国人轧死的洋人,最后有没有被惩处啊?
师:那我们又不禁要问,这究竟又是为什么?(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符号的板书,学生并不多见,在此我用符号,比更多的语言有力度,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原来符号也有意义,符号也情感
2、如今的中国国富民强,使得我们骄傲自豪那百年之前的中国是什么样的?VCR出示百年前的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
(二)揭示课题、产生质疑
1、百年之前的中国落后,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中国的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处在生死挣扎的边缘在那样的背景下,一个12岁的少年发出这样的呼声
(出示课题)(齐读)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
铿锵有力大声读——到句子中你还会读吗?
【设计意图】:“不把课文读熟不开讲”是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多年坚持的阅读教学信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也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手段本环节采用多种方式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三、精读78自然段
(一)学习第七自然段
写好的同学我们再读读这个字该不该惩处?想不想惩处?但是敢不敢惩处?
【设计意图】:通过关键字“闯”来分析租界的特性,让学生深深记住这份耻辱,同时更关注租界中发生的事,有着“投石问路”之效
(二)、学习第八自然段
(投影出示第八自然段,学生自由练读)
1、孩子们,透过这字里行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怎样的画面?指名说把你看到的读给大家听听好吗?先读第一句衣衫褴褛的妇女,得意洋洋的洋人,这鲜明的对比一定刺痛你的心,请你再读一读(出示有关句子)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认识并理解“帝国主义列强、租界、得意扬扬、惩处、巡警、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等词语,并通过结合上下文、资料引入以及想像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并使学生能够准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2.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圈点勾画”等,为文章做批注的方法,并渗透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想像画面的意识
5、除了可恨的洋人,可怜的妇女,你还看到怎样的画面?你读出了你的体会,孩子们紧握你的拳头,一起读
6、孩子们,在中国的国土上看到了这样的一幕又一幕,此时你紧握的拳头最想做什么?
我们一定要“惩处”这些洋人
7、让我们怀着满腔怒火,写一写这个“惩处”一撇愤,一撇怒,一竖恨,公正何在,但是我们只能把对洋人的恨、对妇女的同情放在心里读读这个字在你的本子上也写一个“惩”字
2、知道什么是租界吗?租界就是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凭借他们先进的武力强大的国力入侵到弱国,并在弱国内划定一个地方作为他们的独立王国,在里面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且还不准弱国的人进去这个地方就是——学生说:租界
3、“衣衫褴褛”,当你读到这个词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她身上的衣服怎样?
衣衫褴褛就是指: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
你用一个词语就说明了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师板书:中华不振)
2、正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才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课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呢?请你们再次读书,同时拿去笔在书上轻轻地画,凡是能表现中华不振的地方都可以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3、课文又读了一遍,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从课文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1、课文处处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特别是租界里发生的那件事,让同学们感受最深,现在就让我们到租界去看看,租界究竟是个怎样的地方课文第几段写到了租界?
2、指名读第7自然段(出示)
读第一句突出“闯”从“闯”你知道租界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也就是说租界不容许中国人随便进入
3、是的,这就是租界,这就是灯红酒绿的租界,这就是热闹非凡的租界,这就是不让中国人随便进入的租界相信同学们学习第八自然段以后,对租界有更深的认识现在就让我们到租界里去看看那一幕令人揪心的一幕吧自己轻声读读,边读边想想
2、你看到了,你看到了那个可恶的巡警了吗?你把你看到的读出来,好吗?读到这你有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亲人被轧死,却遭到训斥你能体会妇女此时的心情吗?
我听得出你对妇女的同情我也想替妇女鸣不平
我请你再读读这几句话(出示有关句子)
【设计意图】:在这里通过追问,让学生置身处地地想象妇女的痛苦,将心比心中感受妇女的苦,从而产生情感共鸣,由此学生发自内心的读,在读中影射出对妇女的同情,对那是的劳动人民同情反复读中感情得到提升
【文章主旨】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通过读文,让学生感受周恩来的爱国情怀以及他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同时,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2、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又是谁说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打开书第25课,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设计意图】:
利用两幅鲜明对比的画面冲击学生的心里,从而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初次感受课文
(一)、通读课文
1、读了课文,你们一定知道是谁立下了这个志向,又是因为什么原因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3.整体解读文本,抓“中华不振”提领全篇,并通过合理想像画面、补充资料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并有感情朗读课文
【难点重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认读生字词
(一)、展示图片导入新课
1、2009年的国庆,是我们祖国60年华诞在迎国庆的阅兵仪式中,在那万民同庆,举国欢腾中你感受到什么?VCR出示60周年国庆的盛大场面
【设计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语文教学任务之一就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读书学会备注在此,我让学生带着他们的提问——课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呢?再次通读书本,寻求答案学生在任务驱动中读书,目标明确,因而阅读也轻松
(二)认读生字词
1、我看有的同学已经读第二遍了课文读完了,相信这些词语你也会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