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作业 33333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题目正交实验方差分析法确定优方案

学院名称化学化工学院

指导教师范明舫

班级化工081班

学号20084540104

学生姓名陈柏娥

2011年04月20日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课程的收获与体会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课程具有公式多、计算多、图表多等特点,涉及较多概率论基础知识,课程本身的繁杂性决定了理解和掌握起来难度较大。一开始的时候,我还有点担心这一门课会学不好,因为我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知识基础薄弱,可能会对里面的内容产生难以理解的心理,有点感觉他是郁闷枯燥乏味的课程。不过,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否认了之前的观点。

这门课的安排很合理,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思维发展规律,现将单因素试验、双因素试验、正交试验、均匀实验设计等常用实验设计方法及常规数据处理方法、再讲误差理论、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数据处理的理论知识、最后讲得出的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结论和处理方法直接应用到实验设计方法。老师也让我们先熟悉实验设计方法,并掌握常规数据处理方法,使我较早的感受到应用试验设计方法指导实践的“收获”,从而激发并维持学习兴趣。

通过学习,我初步认识了这一门课。这门课是研究如何合理而有效地获得数据资料的方法。讨论如何合理安排实验、取得数据、然后进行综合的科学分析,从而达到尽快获得最优方案的目的,即实验的最优设计。实验设计方法是数据统计学的应用方法之一。一般的数据统计方法主要是对已获得的数据资料尽可能精确的判断。如果试验安排得好且分析得当,就能以较少的试验次数、较短的试验时间、较低的费用,得到较满意的实验结果;反之,如果试验安排的不得当,分析不得当,则试验次数增加,试验时间延长,浪费人力、物力、财力,难以达到预期的结果,甚至导致实验失败。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是我对误差理论、方差分析、正交试验设计与应用、回归分析都有了一个很好的理解,并且将它们做了笔记。

比如方差分析的理解:方差分析市实验设计中的重要分析方法,应用非常广泛,它是将不同因素,不同水平组合下的实验数据作为不同总体的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对实验结果影响大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对于单因素试验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对试验指标影响大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对于单因素试验的方差分析,主要步骤如下:1,建立线性统计模型,提出需要检验的假设。2,总离差平方和的分析与计算。3,统计分析,列出方差分析表。对于双因素试验的方差分析,分为两种,一种无交互作用的方差分析,另一种有交互作用的方差分析,对于这两种类型分别有各自的设计方法,但是总体步骤都和单因素试验的方差分析一样。

我们又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合理安排实验,他是尽快有效的获得最优方案的一种设计方法。了解了他是避免做全面试验,再多因素多水平实验中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搭配。否则花费时间过长,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太多。尤其是一些长周期、高费用或破坏性试验,更不要

做全面性试验。

我觉得学习了这门课我得到了很大的收获,特别是在分析方面。我学习到的科学方法相对于以前高中学到的观点有了很大的进步,扩展了我认识的视野。而且从这一门课程中,最大的乐趣就是他很多都能应用到实践中。在实验的课程中能和同学们一起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更加深了我对这门课的认识。

1.为了通过正交试验寻找从某矿物中提取稀土元素的最优工艺条件,使稀土元素提取率最高,选取的因素水平如下(见表1-1)

L8(27)的1,2,4列上,试验结果(提取量/ml)依次为:L1.01,1.13,1.13,1.06,1.03,0.80,0.76,0.56。试用方差分析法(α=0.05)分析试验结果,确定较优工艺条件

解:列出正交表L8(27)和试验结果,见表1-2。

动填充柄,就可计算出后六列的K1值;K2=SUMIF(B$3:B$10,2,$I$3:$I$10),选中该公式,然后水平拖动填充柄,就可计算出后六列的K2值。

②求k:首先选中单元各区域B11:H12,在该区域的左上角第一个单元格即B11中或在编辑栏中输入:=B17:H18/4,然后在同时按“Shift+Ctrl+Enter”,即可在B13:H14中显示k值。

③求极差R:在B15中选中该单元格输入:=MAX(B11:B12)-MIN(B11:B12),按下Enter键,然后选中该单元格,向右拖动填充柄就可计算出后六列的极差R。(也可用下式计算R的值:R=MAX(B13:B14)-MIN(B13:B14))

(2)T=SUM(I3:I10)=7.68;Q=SUM((y i)2)==7.7816(i=1,2,3,4,5,6,7,8);

P=T2/n=7.682/8=7.3728;

计算力差平方和:总离差平方和:SS T=Q-P=7.7816-7.3728=0.4088;

因素与交互作用的离差平方和:

SS A=SS1=(1/8)R A2=(1/n)(K1-K2)2=(1/8)(4.53-3.15)2=0.23805;

SS B=SS2=(1/8)R B2=(1/n)(K1-K2)2=(1/8)(4.17-3.51)2=0.05445;

SS(A×B)=SS3=(1/8)R(A×B)2=(1/n)(K1-K2)2=(1/8)(3.66-4.02)2=0.0162;

SS C=SS4=(1/8)R C2=(1/n)(K1-K2)2=(1/8) (3.93-3.75)2=0.00405;

SS(A×C)=SS5=(1/8)R(A×C)2=(1/n)(K1-K2)2=(1/8)(3.5-4.18)2=0.0578;

SS(B×C)=SS6=(1/8)R(B×C)2=(1/n)(K1-K2)2=(1/8)(3.66-4.02)2=0.0162;

误差的离差平方和:SS e=SS7=(1/8)R72=(1/n)(K1-K2)2=(1/8)(3.63-4.05)2=0.02205

或:SS e=SS T-(SS A+SS B+SS(A×B)+SS C+SS(A×C)+SS(B×

)=0.4088-(0.23805+0.05445+0.0162)=0.02205

C)

(3)计算自由度:总自由度:df T=n-1=8-1=7;

各因素自由:df A=df B=df C=r-1=2-1=1; df(A×B)=df A×df B=1×1=1

=df3=r-1=2-1=1;

或df(A

×B)

=df A×df C=df5=1×1=1;df(B×C)=df B×df C=df6=1×1=1;

同理:df(A

×C)

误差自由度:df e=df7=r-1=2-1=1;

或df e=df T-(df A+df B+df(A×B)+df C+df(A×C)+df(B×C))=7(1+1+1+1+1+1)=1 (4)计算均方:由于各因素、交互作用和误差的自由度都为1,所以它们的均方应该等于它们各自的离差平方和,即:

MS A=SS A=0.23805;MS B=SS B=0.05445;

MS(A×B)=SS(A×B)=0.0162;MS C=SS C=0.004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