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原文、赏析

合集下载

苏幕遮范仲淹赏析

苏幕遮范仲淹赏析

苏幕遮范仲淹赏析原文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黯乡魂:因思念家乡而心情颓丧。

追:追随,引申为纠缠。

旅思(sì):羁旅愁思。

译文译文1碧云飘悠的蓝天,黄叶纷铺的大地,萧瑟秋色连着江中水波,波上寒烟迷漫肃杀苍翠。

一抹斜阳映照群山天连着水。

绵绵密密的芳草不谙人情,一直铺到斜阳照不到的山外。

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是夜夜都做好梦,在好梦中才能得片刻安睡。

不想在明月夜独倚高楼望远,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一杯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译文2流云漫天,黄叶遍地。

秋色渐老,倒映于江上碧波,波涛上笼罩着阵阵寒烟,一片苍苍翠色。

远山沐浴着夕阳,蓝天连接着碧水。

岸边芳草最是无情,只管延绵消失在那西斜的夕阳之外。

追念故乡,已黯然销魂。

这羁旅中的愁思缠绕不休,唯有沉入梦中才能得以暂时排解。

月明之夜,休要携酒登楼独自倚栏,可知那入喉的每一滴酒,都会化作相思泪滴,断人心肠。

题解此词写羁旅客愁。

全词低回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

清代邹祗谟《远志斋词衷》评曰:“前段多入丽语,后段纯写柔情,遂成绝唱。

”评点这是词人秋日旅途思乡之作。

词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碧云、黄叶、翠烟、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的辽阔苍茫景色,词人触景伤怀,抒写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故里的深情。

上片着重写景,词以“碧云天,黄叶地”开篇,展开一幅天高气爽、黄叶满地的苍莽秋景图。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写在广袤无垠的天地中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萧瑟秋色与江中水波的相连,苍翠的寒烟迷漫在江波之上。

这秋日特有的景象,渲染出悲秋的情绪。

“山映斜阳天接水”一抹斜阳映照群山天连着水,接下来两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凄凄连绵的“无情芳草”蔓延无边。

此情此景,怎能不惹人伤感?下片抒情,“黯乡魂,追旅思”是相思愁苦的原因所在,只因词人离乡背井,故“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除非是夜夜都做好梦,在好梦中才能得片刻安睡。

苏幕遮怀旧全文注释赏析

苏幕遮怀旧全文注释赏析

苏幕遮·怀旧宋代: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留人睡一作:留人醉)译文白云满天,黄叶遍地。

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

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

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

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

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注释苏幕遮:词牌名。

此调为西域传入的唐教坊曲。

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

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碧云天,黄叶地:大意是蓝天白云映衬下的金秋大地,一片金黄。

黄叶,落叶。

秋色连波:秋色仿佛与波涛连在一起。

波上寒烟翠:远远望去,水波映着的蓝天翠云青烟。

山映斜阳天接水:夕阳的余晖映射在山上,仿佛与远处的水天相接。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草地延伸到天涯,所到之处比斜阳更遥远。

黯乡魂:心神因怀念故乡而悲伤。

黯,黯然,形容心情忧郁,悲伤。

追旅思:撇不开羁旅的愁思。

追,紧随,可引申为纠缠。

旅思,旅途中的愁苦。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每天夜里,只有做返回故乡的好梦才得以安睡。

夜夜除非,即“除非夜夜”的倒装。

按本文意应作“除非夜夜好梦留人睡”。

鉴赏这首《苏幕遮》,《全宋词》题为“怀旧”,可以窥见词的命意。

这首词的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与一般婉约派的词风确乎有所不同。

清人谭献誉之为“大笔振迅”之作(《谭评词辨》),实属确有见地的公允评价。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直接使用这首词的起首两句,衍为曲子,竟成千古绝唱。

上片描写秋景:湛湛蓝天,嵌缀朵朵湛青的碧云;茫茫大地,铺满片片枯萎的黄叶。

无边的秋色绵延伸展,融汇进流动不已的江水;浩渺波光的江面,笼罩着寒意凄清的烟雾,一片空濛,一派青翠。

周邦彦《苏幕遮》赏析

周邦彦《苏幕遮》赏析

周邦彦《苏幕遮》赏析周邦彦《苏幕遮》赏析 1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北宋末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他精通音律,能创作新腔,曾经担任过大晟(shènɡ)府的提举(大晟府是当时主管音乐的机构)。

他是北宋末年的一大词家,对后世影响很大。

这首词写词人在一个夏天的早晨,由眼前的景色,所引起的思乡情绪。

上阕描绘了雨后风荷的神态,下阕写小楫轻舟的归乡之梦,淡雅清新,别具风格,体现了作者词作擅长写景咏物、富艳精工的特点。

“燎沉香,消溽暑”两句意思是说,早晨醒来,点燃沉香,驱赶一下屋子里湿热的暑气。

点明了季节,点明了潮热难耐的夏季气候特点。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写的是词人在室内闷热难忍之时,忽然听到窗前檐头的鸟语。

一大早鸟雀就在屋檐下探头探脑地唧唧喳喳叫个不停,原来昨夜下雨,快亮时天才放晴,鸟雀都在欢呼跳跃。

“呼睛”,欢呼天晴了。

“侵晓”:天刚亮。

“窥”,偷看。

“窥檐语”,指鸟雀在屋檐下张望和啼叫,好象是在互相说话。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园,一一风荷举”写的是荷塘的景色。

檐雀的“呼晴”,把词人引到了室外,他信步走到荷塘旁边,呈现在面前的是多么清丽的景色啊!那一片片如盖的荷叶上,昨夜留下的雨水就要被初升的太阳晒干了,清丽而又圆润的荷叶在微风中亭亭玉立,仿佛在托举着争芳斗艳的朵朵荷花。

“故乡遥,何日去”,作品从这一句开始转为抒情。

看着眼前的景色,词人不由自主地思念起故乡来了,而故乡那么遥远,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呢?流露了词人有家难归的淡淡乡愁。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吴门”,指苏州,这里用来代指南方,及江南一带。

“长安”在这里代指北宋的都城汴京。

这两句词的意思是说,我本是江南吴门之人,却长期在京都汴京客居做官。

交代了词人的故乡及其长期客居京城的现实处境,虽然在京城为官,但怀乡之情未泯。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写的是思乡情切。

我们都知道,明明是词人自己因长期客居他乡为官而思念家乡,可是他偏偏不说自己,而是从家乡的朋友着笔。

5《苏幕遮》【宋】范仲淹

5《苏幕遮》【宋】范仲淹

苏幕遮【宋】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1.芳草:芬芳的青草。

2.波:水波,这里指水面。

3.黯乡魂:因思念家乡而黯然销魂。

黯,愁苦的样子。

语出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4.追旅思(sì):羁旅的愁思缠绕不休。

追,追随,纠缠。

思,心绪、情怀。

5.好梦:指回家欢聚的梦。

【译文】白云满天,黄叶遍地。

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

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

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

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

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相关链接】【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

唐宰相履冰之后。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

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1052 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

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通行有《四部丛刊》影明本,附《年谱》及《言行拾遗事录》等。

【赏析】范仲淹的总体风格是豪放悲凉,但本词却写得极为婉约。

在许多人心目中,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形象已深深扎下了根。

然而,范仲淹也会有乡魂、旅思、愁肠、相思泪、这是人之常情,并无损于范文正公的人格品质。

而且正是由于范仲淹坦荡的胸怀与气质,才使这首词虽然在主题上只是重复一般的乡愁,却能沉挚而不颓靡,在述说柔情的同时,给人以意境开阔的新鲜感受。

此词写羁旅相思之情。

上片写人对景怀思,开篇大处落笔,“碧云天,黄叶地”,以六个字写尽秋色。

《苏幕遮·碧云天》译文及鉴赏

《苏幕遮·碧云天》译文及鉴赏

《苏幕遮·碧云天》译文及鉴赏《苏幕遮·碧云天》译文及鉴赏《苏幕遮·碧云天》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古诗简介《苏幕遮·碧云天》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词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以及中学语文教科书。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

此词上片着重写景,下片重在抒情。

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辽阔苍茫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抒写了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的深情。

其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展现了范仲淹词柔媚的一面。

译文碧云飘悠的蓝天,黄叶纷飞的大地,秋景连绵江中水波,波上弥漫苍翠寒烟。

群山映斜阳蓝天连江水。

芳草不谙人情,一直延绵到夕阳照不到天边。

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梦,在好梦中才能得到片刻安慰。

不想在明月夜独倚高楼望远,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一杯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注释⑴苏幕遮:词牌名。

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

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⑵波上寒烟翠: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

烟本呈白色,因其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

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

⑶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意思是,草地绵延到天涯,似乎比斜阳更遥远。

“芳草”常暗指故乡,因此,这两句有感叹故乡遥远之意。

⑷黯乡魂:因思念家乡而黯然伤神。

黯,形容心情忧郁。

语出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⑸追旅思(sì):撇不开羁旅的愁思。

追,追随,这里有缠住不放的意思。

旅思,旅居在外的愁思。

思,心绪,情怀。

赏析/鉴赏这首词抒写了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不脱传统的离愁别恨的范围,但意境的阔大却为这类词所少有。

苏幕遮《苏幕遮-碧云天》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苏幕遮《苏幕遮-碧云天》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苏幕遮《苏幕遮-碧云天》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苏幕遮-碧云天》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①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①黯(an):心情忧郁。

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旅思(si,读去声):客中情思。

与上文“乡魂”为互文,一意两笔。

【译文】白云悠悠,长空万里湛碧;落叶飘飘,大地一片澄黄。

明艳的秋色吻向那浩淼的秋江,江上袅袅寒烟染上了绿水的波光。

绿水连着碧天,远山映照着斜阳,芳草萋萋更伸向斜阳外的远方。

客愁乡思缠绕不放,怎教人不黯然神伤。

多少个不眠之夜啊,难得有几回好梦还乡。

不要独倚高楼,明月皎皎而故乡渺茫。

不要酒浇愁肠,一点点,一滴滴,都化作了思乡的清泪千行。

【集评】清·彭孙遹:“范希文《苏幕遮》一调,前段多入丽语,后段纯写柔情,遂成绝唱。

”(《金粟词话》)清·黄苏:“按文正一生并非怀土之士,所为乡魂旅思以及愁肠思泪等语,似沾沾作儿女想,何也?观前阕可以想其寄托。

开首四句,不过借秋色苍茫以隐抒其忧国之意。

‘山映斜阳’三句,隐隐见世道不甚清明,而小人更为得意之象。

芳草喻小人,唐人已多用之也。

第二阕因心之忧愁,不自聊赖,始动其乡魂旅思。

而梦不安枕,酒皆化泪矣,其实忧愁非为思家也。

文正当宋仁宗之时,敭历中外,身肩一国之安危。

虽其时不无小人,究系隆盛之日。

而文正乃忧愁若此,此其所以先天下之忧而忧矣。

”(《蓼园词选》)【赏析】此思乡怀远之作,寥园寄托之说,失之穿凿。

上片写秋景,一无萧瑟寂寥之气,但见色泽浓丽,境界阔远,此以乐写哀之法。

“山映”三句景愈转愈远,情愈转愈深,由眼前芳草天涯,悄悄透出缕缕秋思。

上下片过渡自然,情韵含蓄。

下片承“芳草无情”转入抒情。

乡魂旅思,点题。

以下月夜难寐、独倚高楼、举杯销愁三层渲染,尤以结拍二句绝妙。

李白“举杯消愁愁更愁”,以流畅明快见长,而范词则以曲意柔婉取胜。

《苏幕遮·怀旧》

《苏幕遮·怀旧》

《苏幕遮·怀旧》宋代·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留人睡一作:留人醉)译文及注释译文白云满天,黄叶遍地。

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

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

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

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

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注释苏幕遮:词牌名。

此调为西域传入的唐教坊曲。

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

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碧云天,黄叶地:大意是蓝天白云映衬下的金秋大地,一片金黄。

黄叶,落叶。

秋色连波:秋色仿佛与波涛连在一起。

波上寒烟翠:远远望去,水波映着的蓝天翠云青烟。

山映斜阳天接水:夕阳的余晖映射在山上,仿佛与远处的水天相接。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草地延伸到天涯,所到之处比斜阳更遥远。

黯乡魂:心神因怀念故乡而悲伤。

黯,黯然,形容心情忧郁,悲伤。

追旅思:撇不开羁旅的愁思。

追,紧随,可引申为纠缠。

旅思,旅途中的愁苦。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每天夜里,只有做返回故乡的好梦才得以安睡。

夜夜除非,即“除非夜夜”的倒装。

按本文意应作“除非夜夜好梦留人睡”。

鉴赏这首《苏幕遮》,《全宋词》题为“怀旧”,可以窥见词的命意。

这首词的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与一般婉约派的词风确乎有所不同。

清人谭献誉之为“大笔振迅”之作(《谭评词辨》),实属确有见地的公允评价。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直接使用这首词的起首两句,衍为曲子,竟成千古绝唱。

上片描写秋景:湛湛蓝天,嵌缀朵朵湛青的碧云;茫茫大地,铺满片片枯萎的黄叶。

无边的秋色绵延伸展,融汇进流动不已的江水;浩渺波光的江面,笼罩着寒意凄清的烟雾,一片空濛,一派青翠。

范仲淹《苏幕遮》全词翻译赏析

范仲淹《苏幕遮》全词翻译赏析

范仲淹《苏幕遮》全词翻译赏析《苏幕遮·怀旧》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词作。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

此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辽阔苍茫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抒写了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的深情。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范仲淹《苏幕遮》全词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译文】碧云飘悠的蓝天,黄叶纷铺的大地,萧瑟秋色连着江中水波,波上寒烟迷漫肃杀苍翠。

一抹斜阳映照群山天连着水。

绵绵密密的芳草不谙人情,一直铺到斜阳照不到的山外。

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是夜夜都做好梦,在好梦中才能得片刻安睡。

不想在明月夜独倚高楼望远,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一杯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译文二】碧蓝的天空飘着屡屡白云,金黄的树叶铺满大地。

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

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

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

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

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注释】①黯乡魂:黯,沮丧愁苦;黯乡魂指思乡之苦另人黯然销魂。

黯乡魂,化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②追旅思:追,追缠不休。

旅思,羁旅的愁思。

③夜夜除非,即“除非夜夜”的倒装。

按本文意应作“除非夜夜好梦留人睡”。

这里是节拍上的停顿。

④白云满天,黄叶遍地。

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

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

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原文:苏幕遮--怀旧宋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 [1] ,追旅思 [2] 。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3] 。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1]黯乡魂:思念家乡,黯然销魂。

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黯然,形容内心凄苦。

[2]追旅思(sì):羁旅愁思,追随人不肯舍去。

《楚辞·离骚》:“背绳墨以追曲兮。

”注:追,随也。

[3]“夜夜除非”二句:夜间除非做还乡好梦,才能入睡。

译文:云天蓝碧,黄叶落满地,天边秋色与秋波相连,波上弥漫着空翠略带寒意的秋烟。

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着江水。

不解思乡之苦的芳草,一直延伸到夕阳之外的天际。

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

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

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化为相思的眼泪。

评析:此词殆为迁谪思君之作。

“碧云天,黄叶地”以对句起,用秋日天空之明静,烘衬黄叶满地之衰飒,而承以“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层层递进,色彩调配堪称出神入化,一派凄婉之致,顿时曲曲传出。

前结“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又折进一层,相比“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更增奇崛。

譬犹名家唱曲,于极高处又翻高八度,愈变愈新,愈翻愈奇。

作者《岳阳楼记》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之语,细品此词,殆亦有此意,故过片有“黯乡魂,追旅思”之叹。

“明月”句写的是月色凄清,登高楼骋目,心情冷落孤寂,“休独倚”者,谓知音者稀,只能独倚高楼,目断京华。

一结是妙想天开的奇语,酒不再是浇愁、催泪,而是酒、愁、泪融为一体,同归真寂。

这是彻骨相思的情语,更是彻悟人生的禅语,真有百炼钢化绕指柔之慨。

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大中符祥八年(1015)进士。

仕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以资政殿学士为陕西四路宣抚使。

古诗苏幕遮·碧云天翻译赏析

古诗苏幕遮·碧云天翻译赏析

古诗苏幕遮·碧云天翻译赏析《苏幕遮·碧云天》出自宋词三百首,其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范仲淹。

其古诗全文如下: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前言】《苏幕遮·碧云天》是宋代名臣范仲淹的词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七年级上册语文(北师大版)。

此词上片着重写景,下片重在抒情。

全词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辽阔苍茫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抒写了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的深情。

【注释】⑴苏幕遮:词牌名。

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

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⑵波上寒烟翠: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

烟本呈白色,因其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

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

⑶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意思是,草地绵延到天涯,似乎比斜阳更遥远。

“芳草”常暗指故乡,因此,这两句有感叹故乡遥远之意。

⑷黯乡魂:因思念家乡而黯然伤神。

黯,形容心情忧郁。

语出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⑸追旅思:撇不开羁旅的愁思。

追,追随,这里有缠住不放的意思。

旅思,旅居在外的愁思。

思,心绪,情怀。

【翻译】白云满天,黄叶遍地。

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

远山沐浴着夕阳的天空连接江水。

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

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

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鉴赏】这首词抒写了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不脱传统的离愁别恨的范围,但意境的阔大却为这类词所少有。

上片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

起手两句,即从打出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橙黄的高远境界,而无写秋景经常出现的衰飒之气。

北宋范仲淹的《苏幕遮 怀旧》原文、译文及注释

北宋范仲淹的《苏幕遮 怀旧》原文、译文及注释

北宋-范仲淹《苏幕遮怀旧》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这首词作于公元1040年(宋仁宗康定元年)至公元1043年(庆历三年)间,当时范仲淹正在西北边塞的军中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

原文:苏幕遮·怀旧北宋-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翻译:碧云天,黄叶地。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乡魂,追旅思。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注释:留人睡:一作留人醉苏幕遮:词牌名。

此调为西域传入的唐教坊曲。

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

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碧云天,黄叶地:大意是蓝天白云映衬下的金秋大地,一片金黄。

黄叶,落叶。

秋色连波:秋色仿佛与波涛连在一起。

波上寒烟翠:远远望去,水波映着的蓝天翠云青烟。

山映斜阳天接水:夕阳的余晖映射在山上,仿佛与远处的水天相接。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草地延伸到天涯,所到之处比斜阳更遥远。

黯乡魂:心神因怀念故乡而悲伤。

黯,黯然,形容心情忧郁,悲伤。

追旅思:撇不开羁旅的愁思。

追,紧随,可引申为纠缠。

旅思,旅途中的愁苦,思:愁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每天夜里,只有做返回故乡的好梦才得以安睡。

夜夜除非,即“除非夜夜”的倒装。

按本文意应作“除非夜夜好梦留人睡”。

范仲淹《苏幕遮》原文和翻译译文

范仲淹《苏幕遮》原文和翻译译文

范仲淹《苏幕遮》原文和翻译译文1、范仲淹《苏幕遮》原文和翻译译文范仲淹《苏幕遮》原文和翻译原文: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译文:白云满天,黄叶遍地。

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

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

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

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

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2、范仲淹《滕待制宗谅墓志铭》原文及翻译译文范仲淹《滕待制宗谅墓志铭》原文及翻译范仲淹原文:君讳宗谅,字子京。

大中祥符八年春,与予同登进士第,始从之游,然未笃知其为人。

及君历潍、连、泰三州从事,在泰日,予为盐官于郡下,见君职事外,孜孜聚书作文章,爱宾客。

又与予同护海堰之役,遇大风至,即夕潮上,兵民惊逸,吏皆苍惶,不能止,君独神色不变,缓谈其利害,众意乃定。

予始知君必非常之才而心爱焉。

君去海陵,得召试学士院,迁殿中丞。

时明肃太后晚年未还政间,君尝有鲠议。

暨明肃厌代,朝廷擢当时敢言者,赠右司谏,拜左正言,迁左司谏。

西戎犯塞,边牧难其人,朝廷进君刑部员外郎、知泾州,赐金紫。

及葛怀敏败绩于定州,寇兵大入,诸郡震骇,君以城中乏兵,呼农民数千,皆戎服登城,州人始安。

又以金缯募敢捷之士,昼夜探伺,知寇远近及其形势。

君手操简檄,关白诸郡,日二三次,诸郡莫不感服。

予时为环庆路经略部署,闻怀敏之败,引藩汉兵为三道以助泾原之虚,时定州事后,阴翳近十日,士皆沮怯,君咸用牛酒迎劳,霈然霑足,士众莫不增气。

又泾州士兵多没于定州,君悉籍其姓名,列于佛寺,哭而祭之。

复抚其妻孥,各从其欲,无一失所者。

及君去泾之日,其战卒妻孥数百口,环其亭馆而号送之,观者为流涕。

会御史梁坚奏劾君用度不节,至本路费库钱十六万缗。

宋范仲淹苏幕遮怀旧赏析

宋范仲淹苏幕遮怀旧赏析

宋范仲淹苏幕遮怀旧赏析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留人睡一作:留人醉)注释:苏幕遮:原唐教坊曲名,来自西域,后用作词牌名。

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波上”句: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

烟本呈白色,因其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

“芳草”二句:意思是,草地绵延到天涯,似乎比斜阳更遥远。

“芳草”常暗指故乡,因此,这两句有感叹故乡遥远之意。

黯乡魂:因思念家乡而黯然伤神。

黯,形容心情忧郁。

乡魂,即思乡的情思。

语出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追旅思(sì):撇不开羁旅的愁思。

追,追随,这里有缠住不放的意思。

旅思,旅居在外的愁思。

思,心绪,情怀。

翻译:碧云飘悠的蓝天,黄叶纷飞的大地,秋景连接着江中水波,波上弥漫着苍翠寒烟。

群山映着斜阳蓝天连着江水。

芳草不谙人情,一直延绵到夕阳照不到的天边。

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梦才能得到片刻安慰。

不想在明月夜独倚高楼望远,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化作相思的眼泪。

赏析:这首词抒写了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不脱传统的离愁别恨的范围,但意境的阔大却为这类词所少有。

上片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

起首“碧云天,黄叶地”两句,即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橙黄的高远境界,而无写秋景经常出现的衰飒之气。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从碧天广野到遥接天地的秋水。

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

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连接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

江波之上,笼罩这一层翠色的寒烟。

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辩,如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所以说“寒烟翠”。

“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的烟霭给与人的秋意感受。

范仲淹《苏幕遮》赏析

范仲淹《苏幕遮》赏析

范仲淹《苏幕遮》赏析苏幕遮北宋·范仲淹碧云天(1),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2)。

黯乡魂(3),追旅思(4),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1)碧云天:南朝诗人江淹《休上人怨别诗》有“日暮碧云合”句子,此后“碧云”一词广泛流传。

“碧云天”其实就是“碧天”,青碧色的苍天。

或谓秋天稀薄的白云在碧空的映照下略带青色,即带着薄云的碧天。

(2)更在斜阳外:指草延伸到斜阳以外的天边。

(3)黯乡魂:黯:形容心情忧郁。

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

思乡之情,令人心情黯然。

(4)旅思:出门在外者的愁思。

【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

在参知政事任上,提出过政治革新的方案,主持庆历改革,史称“庆历新政”,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

文章骈散相间,气势磅礴,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

卒谥文正。

有《范文正公集》。

【题解】选自《范文正公诗余》。

苏幕遮,词牌名,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

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这首词的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展现了范仲淹词柔媚的一面。

也让人看到被称为“甲兵十万在胸中,赫赫英名震犬戎”(《宋人轶事汇编》卷八)的范仲淹多情脆弱的一面。

继承江淹《别赋》作“黯然销魂”语,但超出一般描写乡愁的词。

【赏析一】这首词抒写思乡之情、羁旅之思,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后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化用。

“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的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

在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的意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的意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的意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是在说作者好梦做得很少,长夜不能入眠,表达出了作者的幽怨和忧愁。

出自宋代诗人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原文如下: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翻译:
碧云飘悠的蓝天,黄叶纷飞的大地,秋景连接着江中水波,波上弥漫着苍翠寒烟。

群山映着斜阳蓝天连着江水。

芳草不谙人情,一直延绵到夕阳照不到的天边。

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梦才能得到片刻安慰。

不想在明月夜独倚高楼望远,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化作相思的眼泪。

《苏幕遮·怀旧》原文、翻译及赏析

《苏幕遮·怀旧》原文、翻译及赏析

《苏幕遮·怀旧》原文、翻译及赏析《苏幕遮·怀旧》这首词抒写了羁旅乡思之情,这首词的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与一般婉约派的词风确乎有所不同。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苏幕遮·怀旧》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苏幕遮·怀旧宋代: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留人睡一作:留人醉)译文云天蓝碧,黄叶落满地,天边秋色与秋波相连,波上弥漫着空翠略带寒意的秋烟。

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着江水。

不解思乡之苦的芳草,一直延伸到夕阳之外的天际。

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

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

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化作相思的眼泪。

注释苏幕遮:原唐教坊曲名,来自西域,后用作词牌名。

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波上”句: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

烟本呈白色,因其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

“芳草”二句:意思是,草地绵延到天涯,似乎比斜阳更遥远。

“芳草”常暗指故乡,因此,这两句有感叹故乡遥远之意。

黯乡魂:因思念家乡而黯然伤神。

黯,形容心情忧郁。

乡魂,即思乡的情思。

语出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追旅思(sì):撇不开羁旅的愁思。

追,追随,这里有缠住不放的意思。

旅思,旅居在外的愁思。

思,心绪,情怀。

赏析这首词抒写了羁旅乡思之情,这首词的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与一般婉约派的词风确乎有所不同。

清人谭献誉之为“大笔振迅”之作(《谭评词辨》),实属确有见地的公允评价。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直接使用这首词的起首两句,衍为曲子,竟成千古绝唱。

范仲淹词三首赏析

范仲淹词三首赏析

范仲淹词三首赏析豪放词人的抒情小词——范仲淹《苏幕遮》赏析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乍读此词,还以为是某个婉约派词人所作,可仔细一看,作者竟是范仲淹。

没想到擅长描写边塞萧瑟风光,以“塞下秋来风景异”著称的范仲淹竟还写有这等浓丽婉转之词。

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用浓墨重彩从大处落笔,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一派际天极地的苍茫秋景:秋高气爽,长空湛碧如洗;落叶飘零,大地一片澄黄。

这两句写秋景而无衰瑟之气,境界高广,实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秋色和绵邈秋波:秋水共长天一色,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

这两句极目天边,境界悠远。

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山映斜阳天接水”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夕阳斜映远山重峦,碧天连接秋水绿波。

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之景乃是薄暮时分的秋景,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二句,景物由目之所接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

这里“芳草”寄寓着乡思离情,它遥指天涯远连故园,更在斜阳之外,使瞩目望乡的游子十分动情,而它却不管人的情绪,恰似无情。

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

下“黯乡魂,追旅思”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

游子思乡的情怀黯然凄怆,羁旅的愁绪重叠相续,前后互文对举带有强调意味,而游子羁旅异乡之久与乡思离情之深自见。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意思是说只有在美好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思。

“除非”说明舍此别无可能。

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了。

《苏幕遮·怀旧》阅读题及答案

《苏幕遮·怀旧》阅读题及答案

《苏幕遮·怀旧》阅读题及答案《苏幕遮·怀旧》阅读题及答案《苏幕遮·怀旧》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词作。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苏幕遮·怀旧》阅读题及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①此调原为西域传入唐教坊曲。

“苏幕遮”是当时高昌国语之音译。

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

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②黯:形容心情忧郁。

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

③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

旅思(sì):羁旅之思。

8、这首写羁旅乡愁的词,意境壮阔,“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

上片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2分)9、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范仲淹《苏幕遮》阅读答案8、碧云,黄叶,绿波,翠烟,在作者的笔下入木三分,淋漓尽致,构成了一幅肃飒悲凉的“黄昏秋色图”,(1分)“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

(1分)9、以秋景写秋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1分)表达了诗人心头索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

(1分)拓展阅读:《苏幕遮·怀旧》赏析《苏幕遮·怀旧》译文白云满天,黄叶遍地。

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

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

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

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

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苏幕遮·怀旧》注释苏幕遮:词牌名。

此调为西域传入的唐教坊曲。

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

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古诗文阅读】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古诗文阅读】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古诗文阅读】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古诗文阅读】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苏木扎①(宋)范仲淹蓝色的云朵,黄色的树叶,秋天的波浪,波浪上的冷烟。

山反射夕阳,天与水相遇。

香草无情,即使在落日之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① 这个词描述怀旧和旅行的悲伤。

①黯乡魂:黯,沮丧愁苦;黯乡魂指思乡之苦另人黯然销魂。

黯乡魂,化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② 追驴:追啊,追啊,缠啊。

旅行的思绪,流浪的忧郁思绪。

③夜夜除非,即“除非夜夜”的倒装。

按本文意应作“除非夜夜好梦留人睡”。

这里是节拍上的停顿。

④ 到处都是白云和黄叶。

秋色映照在河面上的蓝色波浪上,上面覆盖着冷烟和绿色。

远处的群山沐浴在夕阳中,天空连接着河流。

河岸上的芳草似乎无情,在西斜的太阳外。

[思考与练习](1)在这首诗的开头,一幅五颜六色的图画由蓝色的云朵、和组成。

(2)哪两句诗从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3)“方璧”一直是以分离为主题的吟唱意象之一,如蔡勇的《饮马长城洞行》:“碧水青草,绵绵思远”;李渔的《清平乐》:“离恨如春,越走越远,再活一次”。

作者直截了当地抱怨说“芳草”是无情的。

事实上,这意味着什么?参考答案(1)黄叶、绿波、绿烟(2)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3)作者多情而深情。

二:4.《青云黄叶》是王世福在《西厢记》中的《别在亭子里》一歌中使用的。

这首歌在剧中被称为“秋思始祖”。

请写下这首歌的名字和内容。

(2分)5.本词上片写寥廓多彩、境界悠远的秋色,“▲”(1分)一句将“天”“地”“水”三种景象融为一体。

上片末两句“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全词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是______▲。

(2分)6.这个词是乡愁和分离的产物。

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如何描述“乡愁与分离的深度”。

(3分)参考答案4.(恰到好处)(1分):蓝天、黄花地、西风紧、雁北雁南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出自宋代范仲淹的《苏幕遮·怀旧》
原文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留人睡一作:留人醉)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公元1040年(宋仁宗康定元年)至公元1043年(庆历三年)间,当时范仲淹正在西北边塞的军中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

译文
云天蓝碧,黄叶落满地,天边秋色与秋波相连,波上弥漫着空翠略带寒意的秋烟。

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着江水。

不解思乡之苦的芳草,一直延伸到夕阳之外的天际。

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

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

频频地将苦酒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