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有无相生
老子《有无相生》-教师版

《有无相生》教案知能准备【学习目标】1.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2.根据上下文辨析实词和虚词及特殊句式做到熟练翻译课文,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学习重点】掌握各类文言现象。
【学习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学思指导】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文章,体会作者的哲学思想。
【板书设计】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自以为是,有道者不处 (1、3、4)有无相生伟大来自于平凡做事要有预见,善始善终(5、6)课前预习一、基础梳理1. 作者: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
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
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
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2.作品:传世的《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成于老子后学之手,一共有八十一章,分上、下篇,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认为世间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老子的主张是“(无为)”,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有之”“无之”——《老子》第11章“有”“无”新解-马晓政

内容提要:、40章外,其他章节的“有”式与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家惯于《老子》“习惯于精中国哲学这种独特的言说方式往往令其不知所云。
②,故从篇章起码依据章内语汇较章外相似词条而言,:“有和无而此范畴的创有是中国哲学本体论或宇宙论中的一对的用例有第有”“无”《中国哲学史主要范畴概念简释《中国哲学范畴通论而对第相资”说。
老子》所说的道视有。
它实在也很重视有相生。
’第十一章“道统有无的辩证关系如冯友兰据不同的断句方式李零、刘笑依帛书本无欲、的原旨,属于诠如第3章”……从这之论的观点面临着崩塌的可能,而第观念的影响,强调实,所谓‘前者引《亦必由于时涉及“11章,、34、38章,该类词条频现》中处于重要地位然而,作为概念的从又(手有”几乎都是动词常义有身”,18有功”,24“有国”就“无无无”于语篇但是作为条件二的”和“无的统计对于理解该即语篇的旨趣在于有”“无”就图举而言,存在着多种解释的可能性其中,体用论的面向似最为接近文本释之。
但此依然不符合图便将便利与作用分割为二必须将其与前三例联系起在图5中,而结论又将这种功用所带来不断去除多余原料的过程成品部件,四、关于“有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定不是在指向的物体存在摔坏的或者无底的杯子说成有是可用的,物体基于有用才能提供便利、饮水的便利挥其作用。
杯子而言,,而不知用为纠偏对治,有关造车等过程便生动地呈贯穿在条件一中各个物的制作过程中,把一团陶土上面多余的泥土揉开才能”的过程正因为在制作的过而不是依旧充实,所以才指向的是加工过程必须在圆木中间而就是这样一个必须如此加工的步骤使得车得以74虚心”与本章题旨联系起来,不能立人心之正。
以此观造车上升到“道德之本范俗世、立法天下的必要性“无之在者能够认清辨明并进行排除发展,庄子明确提出回之口道:坐”这一实践工夫将外在肢体以及内在心智之羁绊摒弃掉相关内容,无身,吾有何患的修行方法75它有着廓除出发,有喜情假作真时真亦假”。
然而而持久之情欲好乐者皆付出:“鹪鹩巢让此生轻松自在。
《老子》之《有无相生》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老子》之《有无相生》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目标:1,文言字词,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思考选文中涉及的老子的宇宙认识观及人生智慧,包括后者对自己人生的指导意义。
3,对别有会心处,能做一点阐发、议论。
教学简易流程:一、关于老子其人。
下面是《史记•老子荀卿列传》(采用三家校本。
注解保留原貌,略有删改)中老子部分,供老师选择使用。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
□正义硃韬玉札及神仙传云:“老子,楚国苦县濑乡曲仁里人。
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外字摐,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长耳大目,广额疏齿,方口厚脣,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有双柱,耳有三门,足蹈二五,手把十文。
周时人,李母八十一年而生。
”又玄妙内篇云:“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
”又云:“玄妙玉女梦流星入口而有娠,七十二年而生老子。
”又上元经云:“李母昼夜见五色珠,大如弹丸,自天下,因吞之,即有娠。
” ○索隐按:葛玄曰“李氏女所生,因母姓也。
”又云“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
○索隐按:许慎云“摐,耳曼也”。
故名耳,字摐。
○索隐按:藏室史,周藏书室之史也。
又张苍传“老子为柱下史”,盖即藏室之柱下,因以为官名。
孔子適周,将问礼於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索隐刘氏云:“蓬累犹扶持也。
累音六水反。
说者云头戴物,两手扶之而行,谓之蓬累也。
”按:蓬者,盖也;累者,随也。
以言若得明君则驾车服冕,不遭时则自覆盖相携随而去耳。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索隐良贾谓善货卖之人。
贾音古。
深藏谓隐其宝货,不令人见,故云“若虚”。
而君子之人,身有盛德,其容貌谦退有若愚鲁之人然。
嵇康高士传亦载此语,文则小异,云“良贾深藏,外形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不足”也。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正义恣态之容色与淫欲之志皆无益於夫子,须去除也。
《老子》选读——有无相生(知识讲解)

《老子》选读——有无相生(知识讲解)学习目标1.讲授选文,其间涉及材料的思想及词汇等多方面的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选文,来把握«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3.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老子太上老君是道教对老子的尊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 年~500 年之间,是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列三清尊神之一。
«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老子出生于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他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
周文王时,被召为守藏史。
武士、成王时又为柱下史。
昭王时,因见周王室衰微,去官归隐。
后来为要开化西域,就在昭王2 3年,骑着青牛,准备过函谷关而去。
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特来求道。
老子见他很虞诚,〝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老子,隐君子也〔«史记»〕。
便留下五千真言,这就是后世传诵的«道德经»。
因这五千言,他成为位居三清的大神仙,被奉为道教的祖师。
«道德经»«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
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老子-有无相生PPT优秀课件

• 少了一个铁钉,丢了一只马掌;少了一只 马掌,丢了一匹战马;丢了一匹战马,败了 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失了一个国家。 ——英国民谣
•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刘备
• 一个人的价值不是以数量而是以他的深度 来衡量的,成功者的共同特点,就是能做小 事情,能够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细节。 ——托尔斯泰
翻译:事物安稳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
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
易散失。要在还没有出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要在还没有陷
入混乱的时候治理混乱。张开两臂才能抱得过来的大树,是
从极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很高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
开始建起来的。很遥远遥远的行程,是从脚下那一小步走出
来的。
人们做事,常常是在将要成功的时候让它失败了。如果
在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的时候一样谨慎,就不会败坏事情
了。
20
这一则所言,意思不止一层: 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是说我们要做事有预见, 注意事物的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及时处理好事件, 不要等到出了问题再去想办法处理它。 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 里之行,始于足下”,今多指高远目标完成于点滴积 累,要有毅力,能坚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③“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 事”言“善始善终,持之以恒的重要性”,所谓“行 百里者半九十”。
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翻译: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就知道什么是丑了;都知道 什么是善,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有和无是互相生成的 (有有就有无,有无就有有),难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长 和短是互相比较的(没有长也就无所谓短,反过来也是一 样),高和下是互相补足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相 应和的,前和后是互相跟随的,这道理是永恒的。
老子:有无相生

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认识 你自己
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 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 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 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
图难于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为大于其细。
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 做大事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 天下的大事,一定从细微的部分开端。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 所以才能做成大事。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 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 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做好 每件事
5.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 淡无味当作有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用道德回报怨恨。
1.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学派创始人. 周王朝的图书馆馆长。
2.传奇的出生:相传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生下 来的,并且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 老子。老子生而能言,指庭中李树说“李就是我的姓”。在道教 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3. 传奇的归去: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心生退意,便骑青牛出 函谷关欲西访秦。守关的总兵尹喜见紫气东来,便知是圣人老子 降临,于是他请求老子将生平思想著书以流传后世,老子便写下 了洋洋洒洒五千言的《道德经》。之后尹喜辞官追随老子而去。
《老子》四章 PPT

《老子》四章课文总结
• 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 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 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
• 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 争。古时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 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
《老子》第四十五章
•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zhuō], • 大辩若讷,大赢若绌[chù] , •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
下正。
• 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 远不会衰竭;
• 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 是不会穷尽的。
• 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 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 样;最宽裕的人,好像仍有不足。
• 快走可以抵御寒冷,安静能够消除烦热。清静无 为可以作为天下的准则。
?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 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 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 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 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第二十二章
•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 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式。
•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 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 矜,故长。
•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 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 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第二十二章
• 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低洼便会充 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 会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 下事理的范式。
有无相生原文及翻译

有无相生原文及翻译【出处】《老子》第1则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难相得益彰,长短相近,高低相等,音声和谐,前后始终如一。
翻译:世界上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美,所以知道什么是丑;如果你知道什么是好的,你就会知道什么是坏的。
有和无是互相生成的(有有就有无,有无就有有),难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的(没有长也就无所谓短,反过来也一样),高和下是互相补足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应和的,前和后是互相跟随的,这道理是永恒的。
第2则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你以为自己是工具,其实没有的时候,你可以用。
凿户为室,无时可为室。
所以,有图利,无图用。
三十根辐条聚集在汽车的轮毂上。
只有当轮毂的中心是空的(也就是说,只有当中心有一个空的空间)时,汽车才能运行。
和陶土来做陶器,只有器皿中间是空的,才具备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只有门窗四壁中间是空的,才具备房屋的作用。
因此有车子、器皿、房屋等是一种便利,但恰恰是“无”使它们发挥了作用。
第3则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在道中,又叫“食有余,形有余,物或邪”。
所以,没有德人的位置。
译:踮着脚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远,(就好像)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理,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就连有的畜生都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第4则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即了解自己更重要)。
战胜别人的人有劲儿,战胜自己的人刚强(即战胜自己更重要)。
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人。
读老子有无相生的感悟

读老子有无相生的感悟
老子《道德经》中“有无相生”理念是哲学中的重要思想之一。
它表达了有与无并非绝对的概念,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这一思想启示我们要以动态的眼光看待世界,摒弃绝对化的思维,以包容、辩证的态度去理解世界。
一方面,从个人层面而言,有无相生可以引导我们更加全面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成功和失败。
当我们看待自己时,不能只看到成功和优点,而忽视失败和缺点。
同样,我们也要以包容的态度去看待他人的优点和缺点,不要过于绝对化。
另一方面,从社会层面而言,有无相生思想也具有指导意义。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们常常追求有、有为、有功,而忽略了无、无为、无功。
然而,在老子看来,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以包容、和谐、自然的方式去作为。
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既有“有”的追求,也有“无”的境界,这样才能实现平衡、和谐的发展。
在工作生活中,有无相生思想也提醒我们要注重张弛有度,不要过于执着于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
例如,工作中,我们既要追求业绩和成果,也要注重团队建设和人际关系;生活中,我们既要追求事业和家庭的成功,也要注重个人修养和心灵平静。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平衡工作生活,实现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综上所述,老子的“有无相生”思想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智慧。
在竞争激烈、变化迅速的社会中,我们要以包
容、辩证的态度去看待世界,既要追求有、有为、有功,也要注重无、无为、无功,实现平衡、和谐的发展。
《老子》有无相生解析

对我们的启发 对待生活、学习中的问 题,要全面地看待,而不应 片面地夸大一方面,要客观 地看到世间万物都是从毫末 起始,而后才能成为“大”, 所以要学会做小事,学会积 累,还要持之以恒。
• 第 5则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 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 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 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 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 天下大事难事都得自于小事、易事,没有 “小”,就没有“大”,善于做好小事, 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圣人、伟人。为人处世, 应当谨慎做事,而不应当“轻诺”、“多 易”。
是柱 方子 的是 ?圆 的 还
你 能 找 到 几 张 脸 ?
能? 脸 张 几 到 看 能 你 你
故事 有一个父亲要给儿子娶个媳妇。他去 找比尔盖茨,说我给你女儿找了个老 公,是世界银行的副总裁;又找到世 界银行总裁,说我推荐一个副总裁给 你,是比尔盖茨的女婿。这桩婚事就 成了。 这位父亲深通老子哲学,本来不存在 的“无”都符合对象的预期,于是就 产生了“有”。
无
“老子所说的‘道’,是‘有’与‘无’的统 一,因此它虽然以‘无’为主,但是也不轻 视‘有’,它实在也很重视‘有’,不过不 把它放在第一位就是了。老子第二章说‘有 ……故有之 有 无相生’,第十一章说‘三十辐 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段话很巧妙地说 明‘有’和‘无’的辩证关系。一个碗或茶 盅中间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碗 或茶盅的作用,房子里面是空,可正是因为 是空的,所以起了房子的作用,如果是实的, 人怎么住进去呢?老子作出结论说‘有之以 为利,无之以为用’,它把‘无’作为主要 的对立面。老子认为碗、茶盅、房子等是 ‘有’和‘无’的辩证统一,这是对的;但 是认为‘无’是主要对立面,这就错了。毕 竟是有了碗、茶盅、房子等,其中空的地方 才能发生作用。如果本来没有茶盅、碗、房 子等,自然也就没有中空的地方,任何作用 都没有了。” ——(冯友兰《老子哲学讨论集》第117页)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4.1 有无相生

图难于其易:_容__易_ 高祖箕踞詈,甚慢易之:_轻__慢_ ④易 平易近人:_平__和_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交__换__ 移风易俗:_改__变__,__更__换__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_知__道__ 知人者智:_了__解___ ⑤知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_通__“__智__”__,__智__慧___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_主__持__,__管__理__ 草木有生而无知:_知__觉__
绕船月明江水寒:_明_亮__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_明__白__,__清__楚__,__明__确_ 明道德之广崇:说__明__,__阐__明__ ③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__圣__明___ 左丘失明:_视__力___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_次__,__下__一__个__ 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_明__白__地__,__公__开__地__
毂(ɡǔ): 车轮的
等是一种便利,但恰恰是“无”使它们发挥了作用。 中心部位,周围
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圆孔用来插车轴。当:有、只有。
无:指中空之处。埏 埴(shān zh í): 和泥制作陶器。埏,以水
和土。埴,黏土。户牗(yǒu): 门窗。
利:便利。以为:以之为,省略句。
背景扫描 周王室东迁以后,奴隶制社会逐渐动摇。到了春秋战国之交,新兴 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阶级。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战乱频繁,各诸侯国为了称霸,经常爆发不义战争,抢夺土地和人 民。作为一个史官,老子从历史中看出了兴亡更替的规律。昔日的 霸主或是众叛亲离,或是趋于灭亡。所以他不认为争强好胜是长久 之道,他更赞成人们采取一种清静无为的态度。
④人之生也柔弱 古义:_柔__软__。___ 今义:软弱。 ⑤其死也坚强 古义:_僵__硬__。_ 今义:强固有力,不可动摇或摧毁;使坚强。 ⑥埏埴以为器 古义:_来__做__。__ 今义:认为。
“无为无不为”的老子——《有无相生》解读

“无为无不为”的老子——《有无相生》解读【走近老子】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春秋时期思想家。
姓李名耳,字伯阳,《史记》载为楚国苦县(河南鹿邑太清)人,也有史料记载,老子为今安徽涡阳人,汉族人,与孔子同时期而年稍长于孔子。
有人说又称老聃。
在传说中,老子一生下来时,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来称为老子。
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
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
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学于老子。
在道教中,老子是一个很主要的神仙,被称为太上老君,尊为道祖。
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课文要点梳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始自于“一”,没有“一”也就没有“二”,更不可能有百、千、万,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越是浅显的道理,越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老子的“有无相生”属于形而下之“器”的层面,是老子所否定的。
其中“有无”是一般名词,是相对的关系,二者相互依赖而存在,相反相成,互为消长,而不能互相取代。
第1则,任何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这是一个永恒的道理。
天道与尘世的实用哲学相反。
人所喜好的功名、利禄,天则视作束缚身心、磨灭良知的累赘。
人所厌弃的疾病、苦痛,天则视作消减罪业、砥砺心性的良机。
人所张扬的个性、自我,天则视作迷失本性、抛弃生命的愚行。
有无相生

老 子 标 准 像
老 子 道 德 经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 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 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 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 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 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 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 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 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 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 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 奈何以死惧之?”。
踮着脚跟 第3 则
跨步走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如果 以为是 wù 厌 自我夸耀 自以为贤能 得到敬重 存问,询问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 身上的肉瘤 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通“现”,表 现
译文:踮着脚跟的人站不牢,跨不行的人走步远,(就好 像)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使人明了,自以为是的人反而 得不到彰显,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或不 被认为有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 “自 见” “自是” “自伐” “自矜” 等行为)用到的观点来 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就连有的畜生都厌 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 “自是”
美丑、 善恶、 有无、 难易、 长短、 高下、 音声、 前后
•任何事物都是相辅相 成的,这是一个永恒的 道理。
启发:现在,人们可以从 中领悟到平衡心态、安身 立命、和谐处世的智慧。
诸子选读老子有无相生原文

诸子选读老子有无相生原文引言:老子(Laozi)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成为了世界上流传最广的文化经典之一。
在《道德经》中,老子深入探讨了宇宙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提出了许多关于有无、相生相克等哲学思想。
本文旨在选读老子原文,探讨老子关于有无相生的观点。
一、《道德经》中的有无观点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提及有无的概念,并表达了他对于有无的理解和看法。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在这里强调了道的无名性,即道不可名、无法言喻。
他认为,宇宙的开始是无名的,而一切万物的来源则是有名的。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老子指出,人们只有通过了解和认识到美的存在,才会有了丑恶的概念。
同样地,只有了解和认识到善的存在,我们才能判断事物的不善。
在《道德经》的其他章节中,老子也提到了有名与无名、有形与无形的对比,强调了有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生性。
二、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老子的有无观点还涉及了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即认为有与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这一章节强调了道的宽广无边,与万物息息相关。
老子认为,宇宙中的一切都源于道,而道又包含了一切存在。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老子通过谷神不死之例,表达了有无相生的思想。
谷神是一种生命之源,它的存在使得万物能够生存,并且与天地根相互联系。
三、有无相生的应用老子的有无相生思想不仅停留在哲学层面,还可以应用到人生、社会和管理等方面。
在人生层面,老子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即通过不强求、不抵抗的心态来面对人生的挑战。
他认为,人们应该像水一样,守住自己的内心,静观事物的变化,以达到顺应宇宙规律的境界。
在社会层面,有无相生的思想强调了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
《老子》有无相生备课稿

(《老子》第七十六章)
单元编写体例 先秦诸子每一部著作的选读都由 作家作品、专题标题、引入话题、 阅读文选、思考与练习、相关链接 等组成相对完整的专题。
“作家作品”是对诸子其人及诸子散文的简单介 绍。 “标题”就是章节内容的具体概括。 “引入话题”则是用引子来创设情境,激发兴 趣,导入文选阅读。 “思考和练习” 一方面侧重于文言知识的积累 和应用。一方面着眼于认识先秦思想文化的丰富 内涵、精神品质和不朽的社会意义;学习诸子思 想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以提升人格,提高修养, 古为今用。 “相关链接”是这一专题主要内容的梳理概括 和补充延伸,以供学生在阅读赏析时检索查阅, 以便对这个专题的丰富内涵、精神品质和不朽的 社会意义有完整的印象和更深入的了解。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Ⅱ卷) 2010年9月12日,北京一家体育彩票专卖店的业主为 某彩民垫资购买了一张1 024元地复式足球彩票,第二天 他得知这张彩票中了533 万元大奖,在第一时间给购买者 打电话,并把中奖彩票交给买主。他成为又一位彩票销售 “最诚信的业主”。 有人据此在互联网上设计了一项调查:“假如你垫资 代买的中了500万元大奖的彩票在你手里,你怎么做?” 调查引来16万人次的点击,结果显示,有29.9﹪的人选择 “通过协商协议两家对半分”有28.1﹪的人选择“把500 万元留给自己”;有22.1﹪的人选择“把500万元给对 方”;还有19.9﹪的人没做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立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
第2则: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 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 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 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一章)
第3则: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 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 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 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 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
老子-有无相生

最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应像水一样。水滋养万物、造福万物却与世无 争;水总是处于人们所不愿处的地方洁身自好,故达到美好境界,符合自然 法则。
为什么老子说水是“上善”,由此而将水作为最受尊崇的美好品格的示范,倡导 人们效仿呢?为此,两千多年前的孔老夫子将水被崇尚为“上善”的原由,从功德、 特征、性格、行为、操守等多方面做了深层次的诠释。孔子说:水有多种完美的品
翻译: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即了解自己更重要)。 战胜别人的人有劲儿,战胜自己的人刚强(即战胜自己更重要)。 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人。确定不移、竭力实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 合适位置的人(比如那些自知、自胜的人)能够长久。死得不荒唐 亦即正常死亡的人就是长寿的。
阐述了自己对生活的一种独特理解,这也正是人们难以做到的。 了解自己,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是困难的,但境界也是更高的。 志向只止于思想意识,不是有志;志向,只有付诸实施,才是有志。
翻译: 天下大事都得自于小事、易事,没有“小”,就没有“大”,善于做好小 事,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圣人、伟人。 为人处世,应当谨慎做事,而不应当“轻诺”、“多易”。
分析第五则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 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大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 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 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 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老子赠言孔子
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 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 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鲁君准行。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 子前往。 老子见孔子,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子访大夫苌弘。 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 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逗留数日。孔子向老子辞行。老子送至馆舍之外, 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
《老子·道经·二章》“有无相生”解

元吴澄《清浊,位之前后,两相对待。一有则俱有,一无则俱无。"
高亨先生:"此老子之相对论也。老子以为物相相对者,一则存于人之认识,故曰:'天下皆之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推而言之,天下皆知有之为有,斯无已;皆知难之为难,斯易已;皆知长之为长,斯短已;皆知高之为高,斯下已;皆知音声巨之为巨,斯小已;清之为清,斯浊已;皆知前之为前,斯后已。反而言之,亦复如是。老子以为物相相对者,二则存于物之本体。故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推而言之,美恶相存,善不善相因也。"(13)
其文意大致可以分析为三层。首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是说理。第二句"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仍是说理,是对首句的进一步说明。自"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以下,是说事,是前面所说之理的结论。
其中第二句连举六对反义概念,连用六个"相"字。六对概念的关系均为相反而相成、相互依赖而存在,自王弼以下学者并无异辞。兹略举数家:
因此,大致说来,道家一派讲"相对"的逻辑思维形式,是要对它进行否定,是由否定的态度上讲(26),这一点由庄子尤可证明。而老子也说:"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27)唯与阿都是叹词,是答应的声音。吴澄《道德真经注》解唯为正顺,阿为邪谄。刘师培《老子斠补》以为唯之与阿犹言从之与违。唯与阿,善与恶,同样是偏失,没有什么不同。
我们认为,"有无相生"与"有生于无"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有无相生"属于形而下之"器"的层面,在这个层面上只可以说"有无相生",而不可说"有生于无"。其中"有无"是一般名词,是相反相成的关系。"有生于无"属于形而上之"道"的层面,在这个层面上只可以说"有生于无",而不可说"有无相生"。其中"有无"是抽象概念,是同一的关系。老子在中国古代学术的概念思维方面,虽有极高的成就,但其学说中却同时包含着形上与形下两个层面,二者交互穿插,这是不能不予以分别的。
老子:有无相生

船主与漆工的故事,动车事故血的教训,以及我们现实生 活中许许多多的事实都告诉我们,细节决定成败,无论是在学 习、生活还是工作中,也无论是在日常管理或者履行职责过程 中,都要时时提醒自己,不做粗心、不拘小节的糊涂船主,要 做重视细节、负责任的漆工。 【点评】该材料说细节也是完全正确的,是漆工注意到细 节,换得船长孩子的一条命。开头就摆明观点,然后从材料入 手,给我们这样的启示,连用2个反问句,说明细节确实决定 成败,船主如果注意细节的话,就可以防患未然,漆工注意细 节,就拯救生命,用假设论证的方法使得开头引得读者注意, 开篇十分有力,接着又用美国唱片的事例,说明乔布斯关注细 节的正面事例,由此过度到不注意细节的危害性,最后警示大 家应该注意细节,结构十分严谨,是一篇好文章。
名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结合生活实例谈谈你的感想? 【文题】在学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大与小: 大事与小事、大物与小物、大房与小屋、大海与小溪、 大国与小国、大商人与小摊贩、大心胸与小计较、大 度量与小肚肠、大场面与小见识……以“大与小”的 辩证关系为话题作文。
有无相生
• 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 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 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 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 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 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 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或 直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在道教中,老子是 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道”就是自然,路,道理, 法则,规律。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认为世间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省略句 大(生于)小多(起于)少
4、抱怨以德 状语后置
5、图难于其易 状语后置 6、为大于其细 状语后置
7、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8、有无相生,……恒也
状语后置 判断句
1—5则重点词语
美之为美 以为器 以为室 以为用 当其无 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 自是 自伐 自矜 自矜者不长 有道者不处 强行 不失其所者久(合适的或指定的位置)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
西方有思想的科学家,大多喜欢老子哲学,
崇尚道法自然。托尔斯泰曾说“我的良好精神状
态主要归功于阅读《老子》”。
老子是德国人心中“最知名的中国 人”,每四个德国人的家庭里就藏有一本 《道德经》
爱因斯坦书架上的书并不多,但有一 本书很吸引客人,是老子的《道德经》。
文章
《老子》文字简洁,善用譬喻, 语言如诗一般有韵律,其中还吸收了 不少民间谣谚。但它不是抒情和叙事 诗,而是阐述哲理的议论文。
慎终 (慎重地对待,形作动)
败之 则无败事 (使……败;失败)
其死也坚强
(僵硬)
故坚强者死之徒 (一类)
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 生于毫末 起于累土 始于足下 木强则折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 被动句
总结
认识自然:对立统一,相辅相成, 相互依存
认识自己:不自以为是,贵有自 知之明
认识人生:凡事从细小处做起, 善始善终
你知道老子在舌头和牙齿的启发下悟出了什么吗?
牙齿是刚强的,却又是柔弱的;舌头是 柔弱的,却又是刚强的。看起来刚强的牙齿, 最终却敌不过柔弱的舌头,强与弱是矛盾对 立的统一体。
解题
阐述“有”和“无”的关系。 “有”和“无”的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可 以相互转化的,并且循环不止。 这是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显示了 他特有的、卓绝的智慧。
生存之道:以柔克刚
学生讨论:儒道两家的主张异同?
1.相同点:
两家都爱惜民利,强调精神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2.不同点:
(1)儒家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社会性。用积极 入世的思想教育人们做入世的事情,有“先天下 之忧而忧”的豪情。道家以道为至高存在,重视 人的自然性。用积极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情, 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无为而治,有“采菊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适。
(4)在生活追求上,儒家尽自己的责任,压力比较 大;道家不受拘束,自由选择他的生活方式。
(5)在消费上,孔子主张礼的等级规范,用仁义道 德约束,节俭行为准则,强调伦理道德;老子提倡道 的法则,不欲的心理约束,知足的行为准则。
家庭作业: 1、完成《课时作业》 2、背诵你认为精彩有段落
阅读第三、四、五则
思考:老子的论述对于我们立身处世有什么鉴?
1、不“余食赘形”。 (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2、要有知人之智、自知之明、胜人之力,并且能够战 胜自我。
3、修身重在由小到大、由少成多的积累。 4、平凡中见伟大,不轻易向别人许诺,正确对待难易。
文言句式
1、自知者明 2、自胜者强 3、大小多少
下面句子给我们什么启示?
1、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平凡中孕育伟大
2、轻诺必寡信
不轻易向别人许诺
3、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正确对待难易
阅读第七则
比生
喻 人死
说 理
草
生
死
柔弱 坚强 柔脆 枯槁
贵
柔 强大处下
戒 刚
柔弱处上
坚强者死之徒 柔弱者生之徒
兵强则灭 木强则折
安易持
其
未兆易 脆易泮
老子
老子,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 创始人。一说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做过周 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 曾向他请教过“礼”,后退隐,著 《老子》。
关于老子的传说
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 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 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 理氏腹中。
一天,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 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 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 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理 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 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
有车之用 有器之用 有室之用
器物实体这个“有”,只是提供便利的条件; 器物中空这个“无”,才是发挥作用的关键。显 然,“有”与“无”是辩证统一、互相依存的, 二者缺一不可,而老子更强调的是空虚不盈的作 用。
拓展
用老子“有无相生”的观点来解读下 面诗句的诗意。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 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阅读第一则
几组事物 美与恶
关系 知美即知恶
善与不善
知善即知不善
有与无
相生
相
难与易
相成
相
反
长与短
相形
成
高与下
相盈
音与声
相和
前与后
相随
相反相成、互相转化,是来于自然的重 要启示,是道的永恒规律。
阅读第二则
本则论述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说理方法?
比 “车”
喻 说
“器”
理 “室”
“无”一毂 器 户牖“有”字恶已( è ) 毂(gǔ)
埴(zhí) 户牖(yǒu) 不长(zhǎng) 泮(pàn )
音
恶之(wù ) 埏(shān)
自矜(jīn) 赘形(zhuì)
枯槁(gǎo )
通假字
➢ ⑴自见者不明(“见”同“现”) ➢ ⑵死而不亡者寿(“亡”通“妄”) ➢ ⑶其脆易泮(“泮”通“判”) ➢ ⑷起于累土(“累”通“蔂”)
微易散
阅读第六则 重在治国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做事要有预见,要未雨绸缪, 未兆易谋。)
比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喻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说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理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始终从细小处做起, 要善始善终!)
重点词句
未兆 (显露迹象)
生于毫末 (极小的萌芽)
民之从事 (做事)
常于几成而败之 (几乎成功)
小故事
据说当年有一次孔子去向老子请教“礼”。交 谈之后,没有离去的意思,于是老子张开嘴巴让孔 子看,问道:“我的牙齿还在吗?”孔子如实回答: “不在了。”老子又问:“我的舌头还在吗?”孔 子告诉老子:“还在。”
你知道老子要告诉孔子什么吗?
老子意味深长地告诫孔子:“坚硬者死 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牙齿是坚硬的,所以 它老早就掉了;舌头是柔软的,所以它至今 还存在。年轻人啊,记住:柔弱胜刚强!”
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 男孩。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 白白的大络腮胡子。因此,理氏给 他取的名子叫“老子”。老子生下 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 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
思想
老子第一个提出“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
构成其思想体系的核心。他主张绝圣弃智,清静 无为,幻想倒退到“小国寡民”的远古社会。 《老子》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比较系统 地揭示出事物的相互依存和转化,但又把事物变 化看成是循环往复的,且忽视了转化的条件。
有无相生
《老子》
小故事
老子的老师常枞病重了。老子前去看望他,常枞教诲 了他一番。然后,他张开嘴给老子看了看,问道:“我的 舌头还在吗?”老子说:“当然还在。”常枞又问:“我 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说::“早就没有了。”常枞又问 老子:“你知道原因是什么吗?” 老子恍然大悟……
常枞说:“好啊!是这样的。世界上的事情都已包容 尽了我还有什么可以再告诉你的呢?
(2)儒家以天为至高存在,凸显历史背景,勇担社会 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以道为至高存在, 将人生依托在永恒不变的基础上,再由这观照人间, 想“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乌托邦社会。
(3)儒家期盼天人和谐,从向善到择善到至善,用 礼仪教育人民,推崇孔孟之道;道家希望与道和一, 讲究修身养性,禅悟,尊崇老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