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与方程》 教学设计

《式与方程》 教学设计
《式与方程》 教学设计

附件二

教学设计模板

程、解方程、用方程解决问题(板书)学生分别汇报,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一)汇报认识方程知识:

生:(1)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2)一个式子是方程的必备两个条件是未知数和等式。

(3)所有的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判断一下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

(二)汇报解方程的知识:

生:等式的性质

(1)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等的数,等式不变。

(2)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0除外)相等的数,等式不变。生:是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解得过程叫做解方程。

接下来我们一起解一解下面的方程吧。(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用方程解决问题的知识:

生:(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1)根据题意,解设未知数为x。

(2)找出具体的数量,列出等量关系式。

(3)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4)解方程

(5)检验并答句。

师:接下来我们就用这样的步骤解决下面的问题吧。

三、根据认识方程、解方程、用方程解决问题三部分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内画思维导图,巩固知识。最后小组内汇报思维导图的内容。教师屏幕上出示思维导图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四、课堂练习。

1.判断。

(1)方程是等式,等式也是方程。

(2)方程8x=40的解是x=5。

2.填空

每个篮球x元,3个篮球的总价是()元,如果3个篮球150元,列方程为( )。当x=( )时,等号左右两边相等。

3.鸵鸟蛋的长度是18.3厘米,是蜂鸟体长的3倍多1.5厘米。求蜂鸟的体长。

《制作演示文稿》教学设计

《制作演示文稿》教学设计 一、基本说明 1、模块:初中信息技术基础 2、年级:初中一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 4、学时数:45分钟(计算机室授课)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学会建立和保存PowerPoint演示文稿。(2)掌握添加幻灯片、在幻灯片插入图片、文本框、声音、艺术字等对象的方法等基本操作。 能力目标:(1)通过自学培养学生对信息搜集、选择、整合信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2)通过小组学习、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认识到热爱家乡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教学重点:幻灯片中各种媒介体对象的插入和编辑操作。 3、教学难点:插入各种对象的操作,及改变对象大小、格式的操作。 4、内容分析:本课是第四单元第四节,本节课讲解了制作幻灯片的过程,文字不多,却尽显PowerPoint使用的精髓。 5、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于PowerPoint已经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更可贵的是同学们对这一部分的内容很感兴趣,这也为我们顺利完成本节课的任务提供了一个前提。 6、设计思路:在“任务驱动”策略下,教师开展探究式教学与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相结合。让学生学会动手操作、探索;动眼观察、欣赏、评析;动口讨论、询问;动脑思考、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通过对教材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我将课本的范例和技能分开。在范例的选择上:我考虑到课本上的范例学生可能不是太感兴趣,我大胆的突破教材,与我们家乡的旅游联系起来,选取制作以“秀美桃江”为主题的多媒体作品为教学任务;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任务驱动”法。在任务的选择上,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在任务的实施过程中改变过去我们熟悉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模式,变“传递式教学”为“引导式教学”、变“复制式教学”为“创造式教学”、变“独立学习”为“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情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附:教学资源:学案、课件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式与方程的整理与复习》教学反思

《式与方程的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 庆云小学孙惠琴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方程的基础知识,会解学过的方程,并能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从中体会方程的应用价值,从中获得价值体验。这节课主要体现以下优点点: 1、突出复习的整体结构。复习中采用提纲的方式,突出复习内容的整体结构。这个整体结构不但呈现了复习的全部内容,还沟通了这些内容的内在联系,使复习的内容更加系统化。提纲还反映了知识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生按照这样的线索进行复习,把每块复习的知识装入提纲这样的知识系统中,能有效提高学生对这些内容的掌握水平。 2、突出学生在整理知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课前布置预习作业,通过学生完成预习作业来整理“式与方程”的知识,虽然有部分学生不能完整地整理所学知识,但仍可对某部分知识进行简单的整理,通过这种整理知识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学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的基础上,教师再综合学生整理的知识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复习内容,这样突出学生在整理知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复习效果。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有如下不足之处: 我在课前检查预习作业时,发现大部分同学能完整地整理所学知识,甚至有些同学还有较独特的见解。但也有些同学不能完整地整理所学知识,主要体现在两个问题,一是学生举例用字母表示数时,有学生书写不规范,如a+b=b+a,有些学生只写a+b;二是有些学生会解方程但不知是应用什么知识,也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我想在课堂上汇报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大家取长补短。但是课堂中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整堂课显得较沉闷,多数同学没有主动交流的欲望,甚至有些同学课堂纪律散漫。自己花了不少精力和时间设计的一堂课却出现这样的状况!自己琢磨一番觉得有以下原因:一是内容涵量较大,课堂节奏跳跃较大,有些问题也没有充分的时间给学生思考;二是采用生本理念教学模式,但是自己对生本理念其实还存在很多的困惑。 改进的措施及今后的设想: 1、自己要不断学习新课标的理念,用新课标理念指导自己备课上课。 2、教学设计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要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不能以自己的经验代替学生实际情况。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式与方程苏教版

式与方程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等式的性质,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渗透初步的代数思想。在比较中进一步加深对方程、方程的解及解方程的区别、方程与等式的关系的理解。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ax±b=c”、“ax×b=c”、“ax÷b=c”、“ax±bx=c”等形式的方程解法,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难点:用字母表示数和解简易方程。 教学设计: 一、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1、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 (1)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 (2)用字母表示常见的运算定律。 (3)用字母表示常见的计算公式。 2、讨论用字母表示数时要注意些什么?(通过举例说明) 小结:如1和字母相乘,1是不用写的,数字和字母相乘,字母和字母相乘,乘号要省略,数字要写在字母的前面,a的平方表示两个a相乘,而2a表示2乘a。 3、完成书本练习与实践第1题 (1)根据第一个数,分别用含有a的式子表示其它的数。并算一算它们的和是多少? (2)根据四个数的和,可以计算出其余3个数分别是多少?

二、复习方程和等式的区别和解方程。 1、出示复习题:下列等式,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并说明理由。 18+25=435x+4x+8=35x-2 4×3-18÷3 = 63x+5=7a+4 我们知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方程的特征是:它含有未知数,同时又是—个等式。 提问:方程与等式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指出: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可以用集合图表示给学生看。 2、举例说说什么是等式的性质?利用等式的性质可以做什么? 3、解方程 完成书本第2题,可以有选择性的分小组完成,再补充几题: 3x-6+4=16x+0.25x=101+0.25x=10 三、补充练习 (一)填空 1、在()里写出含有字母的式子。 (1)3个x相加的和(),3个x相乘的积()。 (2)一批煤有a吨,烧了8天,平均每天烧m吨,还剩()吨。 (3)一个圆柱底面半径为r,高为h,它的体积v=()。 (4)小明今年a岁,小华今年b岁,经过x年后,两人相差()

化工原理实验数据处理关于

离心泵特性曲线原始数据 序号 水流量Q/m3/h 水温°C 出口压力/m 入口压力 /m 电机功率 /KW 1 0.00 27.70 21.50 0.00 0.49 2 1040.00 27.70 20.40 0.00 0.53 3 2170.00 27.70 19.20 0.00 0.58 4 3110.00 27.60 18.10 -0.30 0.64 5 3890.00 27.60 17.10 -0.40 0.69 6 4960.00 27.50 15.20 -0.70 0.75 7 5670.00 27.50 14.30 -1.00 0.80 8 6620.00 27.30 13.10 -1.20 0.85 9 7380.00 27.40 11.50 -1.50 0.88 10 8120.00 27.00 8.90 -1.70 0.90 11 8950.00 26.60 5.80 -2.10 0.93 已知 ΔZ=0.2m η电=0.9 η转=1.0 此温度下水的密度约为ρ=997.45kg/m3 以第 组数据为例计算 根据扬程Z g p g p H ?+-= ρρ12e 转电电轴ηη??=N N 102Q e e ρ??= H N 轴 N N e =η He= N 轴= e N = η=

离心泵特性曲线 序号 水流量 Q/m3/s He/m N 轴/KW Ne/KW η 1 0.00 21.70 0.44 0.00 0.00 2 0.29 20.60 0.48 0.06 0.12 3 0.60 19.40 0.52 0.11 0.22 4 0.86 18.60 0.58 0.16 0.27 5 1.08 17.70 0.62 0.19 0.30 6 1.38 16.10 0.68 0.22 0.32 7 1.58 15.50 0.72 0.24 0.33 8 1.84 14.50 0.77 0.26 0.34 9 2.05 13.20 0.79 0.26 0.33 10 2.26 10.80 0.81 0.24 0.29 11 2.49 8.10 0.84 0.20 0.24 2 0.00 0.0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500.550.600.650.700.750.800.85Q (m3/s ) 离心泵 特 性曲线 η N E (K W ) 8 1012141618 2022 He-Q η-Q N 轴-Q He (m )

方程教学反思

方程教学反思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方程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用天平保持平衡的原理解方程教学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教学中我先利用板书演示了天平两端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样的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天平任然保持平衡,目的是让学生直观感受天平保持平衡原理,为学生迁移类推到方程中打基础。然后出示例 1 ,让学生列出方程x+3=9 ,用课件演示x+3 个方块=9 个方块,提问:“ 如果要称出x 有多块,怎么办?” ,引导学生思考,只要将天平两端同时减去 3 个方块,天平仍平衡,得到一个x 相当于 6 个方块,从而得到x=6 。你能把称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大部分学生快速的写出了我

想要的答案:x+3-3=9-3 ,于是我问:为什么方程两边要同时减去 3 ,而不减去其它数呢?学生沉默,有学生说,“ 为了得到一个x 得多少” ,我又强调了一遍,我求一个x 的多少,所以要把多余的 3 减去。接下来教学例 2 ,同样我利用天平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在学生说出要把天平两端平均分成 3 分,得到每份是 6 的基础上,我用板演演示了分的过程,让学生把演示过程写出来,从而解出方程。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总结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质: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除以或乘上同一个不为0 的数,方程两边仍然相等。 按理说,只要稍加类推,学生应该能掌握方程的解法。但接下来的练习大大出人意料,除了少数成绩较好的学生能按照要求完成外,大部分几乎不会做,甚至动不了笔。问题出在哪里?经过认真反思总结如下: 一是从天平过渡到方程,类推的过

演示文稿教案

演示文稿的制作 单元备课 一、主要内容:选用了广泛应用于产品展示、演示教学的PowerPoint软件,教 学内容围绕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这个主题展开,介绍了演示文稿的规划、素材搜集、幻灯片制作和作品的调试与发布等内容。教材共分四节,各节内容的安排体现了制作演示文稿的几大步骤,具有顺序性。本章的最后安排的栏目——综合实践,是对本章所学内容的综合练习,老师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选择教学。 二、教学目的:本章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演示文稿制作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培养 学生有效地搜集信息、整理与处理信息、呈现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如果课时比较充足,可以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一些比较大的主题,反之,则不建议进行分组教学,学生可以选择一些小的主题独立完成,如四季九寨、自我介绍等。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能熟练地进行文件(文件夹)的新建、移动、复制、删除、重命名等Windows 的基本操作,初步具备分类存储与管理资料的能力。 2.对于已上过信息技术课的学生而言,此部分内容比较简单,教师可以依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并把重点放在演示文稿的整体规划与设计以及交互设计上面。 3.对于演示文稿制作这部分内容是零起点的学生来说,要在规定课时内完成本章内容,会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需要结合补缺内容和学案进行相应的指导。 4.对于所有学生而言,因为在初中一年都已经学习了文字编辑、图片处理等内容,这些知识都可以迁移到本章来。 5.鼓励能力强的学生另选主题。 四、教学重点:本章的重点是演示文稿的规划与制作。在幻灯片中插入媒体素材 和格式设置的操作技术则是技能的重点,由于本章知识和技能的结合较为密切,因此通过学习操作技能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由于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接触过文字处理,而且作为Office的组件,PowerPoint和Word在界面和操作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强调学科共通和知识迁移也有助于知识的掌握。 五、课时分配: 第1部分规划与筹备演示文稿2课时 第2部分制作演示文稿3课时 第3部分修饰演示文稿2课时 第4部分交互、动态设计及作品发布2课时

《式与方程》教学反思

《式与方程》教学反思 单位:南莫镇邓小年级:六(下)学科:数学时间:5月20日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从中体会方程的应用价值,从中获得价值体验。本节课主要重视知识的运用能力,强化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模式。具体如下: 1、强化学生读题。通过读题,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读题,也是理解的开始,只有读清楚了,才能更好地理解题目的重点词句,才能准确找出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的数量相等关系,而找出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的数量相等关系是解稍复杂方程的关键。同时强化学生用方程的思维模式去思考。 2、数形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应用题。要求学生通过画线段图或者示意图来理解题意,找出题目的等量关系并列出等量关系式,并且坚定地执行画线段图或者示意图这两种方式来理解应用题目,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三维目标,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但本节课还没有完全到位,重视不够。 3、交流、落实方法——最后师生共同提升、点拨和补充。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充分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学理念。把对应用题的分析、理解、提升的过程还给学生,教师只起到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作用。教学的设计体现了层次性和趣味性。同时也适合不同程度的学生,让学生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题目中得到锻炼,提高解题能力。第93页的第九题让学生合作、交流找出规律后进行游戏活动,趣味性较浓厚,参加活动的学生很积极,让学生感受用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乐趣,拓展“学生的思维”、“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4、突出等量关系的复习,提高学生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应用题的能力。用方程解稍复杂的应用题关键突出表现在等量关系上,所以整堂课都在强调学生找题中的等量关系,就是抓住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应用题的关键所在,把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伯努利方程-实验报告

伯努利方程仪实验报告 实验人 XXX 合作者 XXX 合作者 XXX XX年X月XX日 一、实验目的 1.观察流体流经能量方程试验管的能量转化情况,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加深对能量方程的理解; 2.掌握一种测量流体流速的原理; 3.验证静压原理。 二、实验设备 本实验台由压差板、实验管道、水泵、实验桌和计量水箱等组成。 图- 1伯努利方程实验台 1.水箱及潜水泵 2.上水管 3.电源 4.溢流管 5.整流栅 6.溢流板 7.定压水箱 8.实验细管 9. 实验粗管10.测压管11.调节阀12.接水箱14回水管15.实验桌 1

三、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1.全开溢流水阀门 2.稍开给水阀门 3.将回水管放于计量水箱的回水侧 4.接好各导压胶管 5.检验压差板是否与水平线垂直 6. 启动电泵,使水作冲出性循环,检查各处是否有漏水的现象。 四、 几种实验方法和要求: 1. 验证静压原理: 启动电泵,关闭给水阀,此时能量方程试验管上各个测压管的液柱高度相同,因管内的水不流动没有流动损失,因此静水头的连线为一平行基准线的水平线,即在静止不可压缩均匀重力流体中,任意点单位重量的位势能和压力势能之和(总势能)保持不变,测点的高度和测点位置的前后无关,记下四组数据于表-2的最下方格中。从表-2中可以看出,当水没有流动时,测得的的静水压头基本上都是35.5cm ,验证了同一水平面上静压相等。 2. 测速: 能量方程试验管上的四组测压管的任一组都相当于一个毕托管,可测得管内任一点的流体点速度,本试验已将测压管开口位置在能量方程试验管的轴心,故所测得的动压为轴心处的,即最大速度。 毕托管求点速度公式: gh V B 2= 利用这一公式和求平均流速公式(F Q V /=)计算某一工况(如表中工况2平均速度栏)各测点处的轴心速度和平均流速得到表-1 表- 1 注:该表中数据由表-2中第一行数据计算得到 从表-1中我可以看到在细管测得的速度大,在粗管测得的速度小;在细管中测得的点速度比平均速度小,这可能是比托管的管嘴没有放在玻璃管管中心,或者比托管管嘴没有正对液体流向,使得总压与静压的差值小于实际值;在粗管测得的点速度比平均速度大,可能是因为在粗管,比托管更容易放在玻璃管中心,测得的点速度比平均速度大是正常的,因为如果是层流的话,流速沿半径方向呈抛物线分布。

解方程 教学反思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上塘小学五(1)班林慧韫新课程的改革,使得小学的知识要体现与初中更加紧密的接轨,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简易方程”中进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据天平的原理来进行解答,也就是说要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一方法虽然说让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质的东西。老教材中解方程的教学是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决的,学生只要掌握了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这些关系式,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方程都可以用这些关系式去解。而我们新教材却完全不是这种方法,它是利用天平的平衡原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质,即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不变,和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等式不变进行解方程的,新教材如果能把天平的规律教学得到位,这样就能把等式性质掌握好,等式性质掌握的好了解起方程来也有规律可循了。于是,我在教学时充分地利用天平实物以及课件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天平的平衡规律,从而顺利地揭示出了等式的性质。这样在解简易方程时学生很容易掌握方法。知道未知数加(或减)一个数时,只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或加)同一个数,未知数乘(或除)一个数时,只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除(或乘)同一个数即可。一般不会出现运算符号弄错的现象了。为新课奠定了基础。在突破重难点时,我设计借助天平理解解方程的过程,当学生根据例1图意列出方程X+3=9时,我把皮球

换成方格出现在大屏幕上时,问学生:“要得出X的值,在天平上应如何操作?”由于问题提的不符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学生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连忙纠正问道:“天平左边有一个X和一个3,怎么让方程左边就剩下X呢?”学生马上回答:“减去3。”师:“天平右边也应该怎么办?”生:“也减去3.”师:“为什么?”生:“天平的两边同时减去相同的数,天平仍然保持平衡。”我因势利导地使学生学习解方程的方法及书写格式。课堂练习时间也不充裕,致使扩展思维题学生没时间去思考,没有达到预想的课堂效果。一节课虽然结束了,却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经过认真反思总结如下: 一、教师要进入教材又要走出教材 教师要钻研教材,要吃透教材,准确、全面的弄清教材的精神实质,确定重点难点。但不仅这些,教师还要走出教材,纵观教材前后知识间的联系,横看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体系的位置,对本堂课所教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应起的作用有个清晰的认识。教师进入教材是基础,走出教材是目的。惟有如此,才能帮助学生对当前知识进行整合与延伸。 二、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中的生成性内容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的活动往往会激发出来新的生成性内容,有的内容是学生遗忘的旧知,这时,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激活旧知;有的内容又是超越了本堂课的教学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拓展延伸。生成性的内容它源于教材,又超越于教材,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演示文稿的创作教案

演示文稿的创作教案 张新敏 说课部分: 说教材:演示文稿创作是小学教育专业必修课程《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第七章。课程安排在前面学习了word字处理软件之后进行PowerPoint软件的学习。PowerPoint软件是微软Microsoft Office 办公软件的标准组件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演示文稿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PowerPoint软件它作为了最常用的教学软件,因此学好本章内容对指导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说学情:本专业的学员多数是一线的教学人员,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学员对PPT软件的设计制作已经具备了一定基本技能,但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不合理使用技术的问题。 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情特点,这节导学课的教学目标是学员针对制作教学演示文稿的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掌握教学演示文稿的设计原则和使用技巧,经过对自己的教学演示文稿的讨论,改进并完善自己的教学演示文稿。 说教法和学法:突出导学课特点,把重点放在技法点拨上。在教法上,综合采用问题法、讲授法、演示法和练习法。学员在学法上,在教师导学的基础上进行自学。 说教学过程:采用问题法导入新课——采用讲授法讲解功能特点和设计原则——采用演示+练习法学习使用技巧——实践阶段,在导学课后制作一份自己的教学演示文稿,上传到电大在线平台的课程讨

论区,其它学员进行评价。学员根据评价进行修改,完善自己的演示文稿后,再次上传。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内容是教学演示文稿的设计原则。难点是软件的使用技巧。 讲课部分: 导语:PowerPoint软件自微软公司于2000年推出以来,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等领域。使无数的精彩演讲、教学锦上添花。但是自从其诞生那天起,对它的褒贬之争一直无尽无休。特别指出的是耶鲁大学图像大师爱德华·塔夫特先生,他批评PowerPoint的应用把形式提高到了内容之上。他甚至表示PowerPoint对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也负有一定的责任,因为一些至关重要的技术问题被掩盖在了乐观的幻灯片之下。做为PPT软件创始人加斯金斯没有对此争辩,他说,塔夫特所说的所有这些绝对正确。人们常常非常错误地使用PowerPoint。 这样的话,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做为教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使用PPT软件来制作教学演示文稿?使它真正成为我们教学的得力助手。今天我们以这个问题为主线来讲解。 揭示课程内容:随着问题的研究,我们首先要讨论这个软件的特点。因为我们了解了其功能特点,我们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来为教学服务。其次,根据其功能特点,再结合我们的工作实际来探讨教学演示文稿的设计原则。最后,在这样的原则指导下我们应当掌握哪些教学演示文稿的设计技巧呢?

《认识等式与方程》教学反思

《认识等式与方程》教学反思 《认识等式与方程》教学反思 10月27日,我有幸参加了xx市教育局小学教研室组织的数学“同课异构”活动,此次活动分别由焦xx老师和王xx老师讲五年级上册的的《认识等式与方程》一课,聆听了杜主任的精彩点评。这次活动,我深刻地感受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特别是这两位老师对同一教材都有独到的见解,设计风格完全不同,但都突出了方程的本质。 一、创设的情境,目的明确,为教学服务。 两位老师的教学过程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非常具体,有新意和启发性。特别之处xx 老师在炫我两分钟这一环节采用讲生活中的小故事,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但激发了他们了学习的欲望,而且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于是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享受着学习,这便是情境所起的作用。 二、是重视数学语言表达 一方面教师语言精练、言简意赅,另一方面重视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信息,并注意规范学生的语言。尤其是xx老师这节课很好的得到了呈现。 三、教师注重评价 xx老师的这节课采用的是的隐性评价,教师的加分或奖励由组长进行记录,然后课下在进行汇总,给每个小组加分,这种形式的评价避免在课上浪费时间;而xx老师则采用显性评价,随加随记的方式,这也有利于各小组在落后的情况下勇于追赶其他小组;虽然形式不同,但都有利于激励学生积极发言、深入思考。 四、立足学情、深度挖掘教材 两位老师都能立足学情、深挖教材深度,xx老师在课上小研究设计上没局限于教材,而在天平左侧设计了一个未知的小苹果,让学生充分想象,用不同的图形、字母等来表示,让学生深刻理解了未知数的真正含义;而xx老师在这个环节充分发挥多媒体作用,制作了一个非常形象的课件,让学生深刻理解了等式、不等式、方程,再通过分类进一步加深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两位老师的课堂不仅让学生吃了“方程”这顿大餐,也让听课的老师极为震撼。 两位老师分别进行了说课,理论联系实际让我们再次感受“感悟数学本质,经历数学建模”的理念。通过今天的学习,我觉得,在讲台这个不大的舞台上,只要有孩子们,有我们教师的不断学习、不断耕耘,那么这个舞台一定是最绚丽的。

解方程的教学反思

《解方程》的教学反思 《解方程》的教学反思 纵观整节课教学,我认为已经基本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在讲解“方程的解”定义时,能从验算例子答案出发,让学生体会到“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特征,从而能更好地理解“方程的解”的定义。 在讲授“解方程”定义概念时,我主要从教材思想出发,通过让学生说出采用各自不同的方法求解方程的解,让学生明白“解方程的各种方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求出解,但不同的方法有自身不同的求解过程”着重让学生理解“求解过程”。 在这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发现两个概念定义之间的区别。 在讲授“解方程:X+7=13”例题时,我安排一个成绩中等的学生上来解答(因为是新课,学生还没有接触过正确规范的书写格式,学生的求解方法和过程步骤,能代表整个班级的情况。况且学生的求解过程能起到反例的作用,为下面比较教学——从对比中认识正确的求解过程做好铺垫) 板书正确书写格式后,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该如何正确规范地求解方程的解。

整节课教学存在几点不足: 1、学生课堂练习量少。这与定义的教学花费太多时间有关。 2、对学生新课之前的求解方程的解的方法缺少关注。解方程是可以有很多方法的,需要鼓励学生的多向发散思维。 3、教师课堂上虽然提到“对于一个X的值,它究竟是不是方程的解呢?为什么?”,但还是缺乏相关练习,因为这一内容对理解“方程的解”有极强的意义。 《解方程》的教学反思 纵观整节课教学,我认为已经基本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在讲解“方程的解”定义时,能从验算例子答案出发,让学生体会到“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特征,从而能更好地理解“方程的解”的定义。 在讲授“解方程”定义概念时,我主要从教材思想出发,通过让学生说出采用各自不同的方法求解方程的解,让学生明白“解方程的各种方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求出解,但不同的方法有自身不同的求解过程”着重让学生理解“求解过程”。 在这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发现两个概念定义之

《制作幻灯片》教案

中职学校骨干教师教案 课程名称制作幻灯片 姓名汪震 专业计算机应用 学校铜陵经济技术学校 2010 年1 月日

《制作幻灯片》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为第一章《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制作》的第三节,本节课通过讲解了制作幻灯片和美化幻灯片的过程,文字不多,却尽显PowerPoint使用的精髓。【学生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于PowerPoint已经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对于多媒体作品的制作规划有了一个理性的认识,对于素材准备方面也能够熟练完成,这为我们学习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更可贵的是同学们对这一部分的内容很感兴趣,这也为我们顺利完成本节课的任务提供了一个前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学会建立和保存PowerPoint演示文稿 2、掌握添加幻灯片、在幻灯片插入图片、文本框和掌握在幻灯片中插入影片、声 音、艺术字等对象的方法等基本操作。 能力目标:1、通过自学培养学生对信息搜集、选择、整合信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通过小组学习、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 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以及水资源问题的严重性;帮助学生树立节水观念,形成珍惜和合理使用水资源的意识,响应国家创建“简约社会”的号召。 【教学重点】幻灯片中各种媒介体对象的插入和编辑操作。 【教学难点】插入各种对象的操作,及改变对象大小、格式的操作。 【教学方法】在“任务驱动”策略下,教师开展探究式教学与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相结合。让学生学会动手操作、探索;动眼观察、欣赏、评析;动口讨论、 询问;动脑思考、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教具准备】1、海星多媒体网络教室 2、制作PowerPoint幻灯片及下载《水资源》网站资源库。 【教学课时】在课外查阅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课内活动为2课时。 【教学过程】

曲线与方程的教学反思

“曲线与方程”的教学反思 上海曹杨二中桂思铭(200062) 一、对教学设计的再思考 本内容包含“曲线与方程”和“求曲线的方程”。前一小节引入“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概念,并通过概念的简单应用,使学生初步理解概念;后一小节给出求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和方法,通过求轨迹方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曲线方程的概念. 在先前的教学设计中,主要考虑贯彻教材编写意图问题,注重利用学生在学习“直线的方程”“圆的方程”中建立的已有经验,通过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这样的安排充分注意了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有利于学生主动构建概念。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对学生理解概念、发展能力都有积极意义,但做好这一点必须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归纳、思考、总结. 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在概念的引入上是比较成功的,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教学设计的预设比较一致,这是设计中值得肯定的一面. 先前的设计的不足主要是没有充分重视轨迹方程的求解过程.要完整地体现教材的编写意图,在重视概念形成发展过程的同时还需要重视习题内容的处理.我们来看教材中的一个习题(37页练习3): 如图,已知点的坐标是,过点的直线与轴交于点,过点与直线垂直的直 线与轴交于点.设点是线段的中点,求点的轨迹方程. 这个问题的解答途径主要有两种: (1)用和有公共的斜边这一特性,得出点到定点及的距离相同,得出所求的轨迹就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因此可以利用例2的方法来求解; (2)引入一个参数,设直线的斜率为,然后根据已有的知识将点的坐标用来表示,最后消去参数.

这两种方法学生都比较陌生,前一种解法的“平面几何味道”很浓,有一个转化的过程;后一种解法主要是用参数方程的思想,学生没有接触过,没有可以模仿的例题,独立解决有困难,需要教师的铺垫与归纳. 同样,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上的习题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课堂教学中,通过例题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到“曲线与方程”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鉴于上述分析,应将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列入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一个课时无法完成教学任务,需要增加一个课时. 二、对教学设计的调整 基于上面的思考,现将教学设计作一个调整,将本节内容改成两节课完成,两节课的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课 2.1.1曲线与方程的全部内容加上2.1.1求曲线的方程例2; 第二课 例3结合作业分析,归纳几种主要的求轨迹方程的方法. 下面是修改后的教学设计: (1) 课前预习 在上课前一天布置学生复习回顾下列内容,并思考:从中可以归结出哪些观点? 片断1 数学2第三章中直线与方程的章头语: ……通过代数运算研究几何图形性质的方法,它是解析几何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建立直线方程.然后通过方程,研究直线的有关性质……. 片断2 第四章 圆与方程的章头语 ……建立圆的方程.通过圆的方程,研究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片断3 数学2中第97页的思考栏目 (1)平面直角系中的每一条直线都可以用一个关于、的二元一次方程来表示吗? (2)每一个关于、的二元一次方程都能表示一条直线吗? (二)概念导入 1.通过投影呈现上述片断,让学生回答从中可以得出哪些主要信息? (从上述片断中可以提炼出观点:①解析几何主要是通过方程来研究几何问题;②二元一次方程和直线间具有一一对应关系;③片断3也提供了建立方程和曲线联系的途径;④更一般的,可以先建立曲线的方程,通

伯努利方程实验报告

不可压缩流体能量方程(伯努利方程)实验 一、实验目的要求: 1、掌握流速、流量、压强等动水力学水力要素的实验量测技术; 2、验证流体定常流的能量方程; 3、通过对动水力学诸多水力现象的实验分析研究,进一步掌握有压管流中动水力学的能量转换特性。 本实验的装置如图所示,图中: 1.自循环供水器; 2.实验台; 3.可控硅无级调速器; 4.溢流板; 5.稳水孔板; 6.恒压水箱; 7.测压计; 8.滑动测量尺; 9.测压管;10.实验管道;11.测压点;12.毕托管;13.实验流量调节阀 三、实验原理: 在实验管路中沿水流方向取n个过水截面。可以列出进口截面(1)至截面(i)的能量方程式 1

2 (i=2,3,.....,,n) W i h g g p Z g g p Z i i i -+++=++1222 2111νρν ρ 选好基准面,从已设置的各截面的测压管中读出 g p Z ρ+ 值,测出通过管路的流量,即可计 算出截面平均流速ν及动压g 22 ν,从而可得到各截面测管水头和总水头。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熟悉实验设备,分清各测压管与各测压点,毕托管测点的对应关系。 2、打开开关供水,使水箱充水,待水箱溢流后,检查泄水阀关闭时所有测压管水面是否齐平,若不平则进行排气调平(开关几次)。 3、打开阀13,观察测压管水头线和总水头线的变化趋势及位置水头、压强水头之间的 相互关系,观察当流量增加或减少时测压管水头的变化情况。 4、调节阀13开度,待流量稳定后,测记各测压管液面读数,同时测记实验流量(与毕托管相连通的是演示用,不必测记读数)。 5、再调节阀13开度1~2次,其中一次阀门开度大到使液面降到标尺最低点为限,按第4步重复测量。 五、实验结果及要求: 1、把有关常数记入表2.1。 2、量测( g p Z ρ+ )并记入表2.2。 3、计算流速水头和总水头。 表2.1 有关常数计录表水箱液面高程0?___cm ,上管道轴线高程z ?_____cm .

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式与方程教学反思

《式与方程》教学反思 钟巧玲也不记得这是自己的第几次公开课,但是在印象当中关于方程的公开课上了三次了,当然面对例外的学生上出来的效果也不一样,这是一节复习课,相对新授课复习课的效果会稍差一些,而且设计的难度也会增大。在这我也做了很多前期准备工作,包括请教有经验的老师怎样把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渗透在课堂中,在教学设计中怎样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等等……这节课上完后,自我感觉学生总体表现优良,小组合作优良,但有些设计不够好,还需要细加斟酌。但在设计上还是有一定优势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1.回顾和整理有关代数的初步知识,再次经历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或者数量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和思想,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2.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能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思路清撤,思路大致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方程(提出假设并验证假设) 1、创设淘气摆小棒的情境,并提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学生把自己发现的规律说出来,学生提出用字母“3n+1”表示所用小棒数的设想,根据学生设想顺势引导学生交流你发现规律的依据是什么?小结:在这里,“3n+1”表示摆出的图形个数与所需小棒数之间的规律。 3、提出问题“如果摆出的图形用了100根小棒,你知道淘气摆出的正方形的个数是多少吗?”学生在此可能会有几种解决策略: (1)(100-1)/3;(2)(100-4)/3+1;(3)3n+1=10重点强调第三种算法,由此引出方程,并顺势引导学生复习解方程的过程。 (二)算法比较,体现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价值 1、给出关于“分数除法”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小组交流自己的算法; 2、小组汇报交流结果; 3、引导学生比较算法的是非,让学生通过对比发现用方程来解决“分数除法”问题更好理解。 4、重点强调用方程解决问题大凡步骤。(1)

伯努利方程实验思考题

1,测压管水头线和总水头线的变化趋势有何不同?为什么? 测压管水头线是沿水流方向各个测点的测压管液面的连线,它反应的是流体的势能,测压管水头线可能沿线可能下降,也可能上升(当管径沿流向增大时),因为管径增大时流速减小,动能减小而压能增大,如果压能的增大大于水头损失时,水流的势能就增大,测压管水头就上升。总水头线是在测压管水头线的基线上再加上流速水头,它反应的是流体的总能量,由于沿流向总是有水头损失,所以总水头线沿程只能的下降,不能上升。 2,流量增加,测压管水头线有何变化?为什么?测压管水头线降低了, 流量:Q=CA(RJ)^(1/2)=CA[R(H1-H2)/L]^(1/2) 从流量公式知,管道的流量随着测压管水头线坡度的平方根成正比,测压管水头线坡度越大流量就越大,而测压管水头线坡度等于管道起端的测压管水头减去末端的测压管水头,通常管道的起端的测压管水头是基本还变的,所以末端的测压管水头越低,测压管水头线坡度就越大,因而流量也就越大,这就是流量增加,测压管水头线降低的原因, 3,测点2,3和测点10.11的测压管读数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2。3读数表明均匀流同断面上,其动水压强按静水压强规律分布。10,11在弯管的急变流断面上,表明急变流断面上离心惯性力对测压管水头影响很大。 4 由毕托管测量显示的总水头线与实际绘制的总水头线一般都有差异,为什么? 与毕托管相连的测压管为总压管。总压管的连续即为毕托管测量显示的总水头线,其中包含点流速水头。而实际测绘的总水头线的z+p/r值加断面平均流速水头v2/2g绘制的。 由于本实验毕托管的探头通常布置在管轴附近,其点流速水头大于断面平均流速水头,所以由毕托管测量显示的总水头线,一般比实际测绘的总水头偏高。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 济渎路小学部李国亮 本节课,我利用课件进行教学,课前展示了一架天平,从学生认识天平平衡的特性导入新课,在新事物面前,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课堂上同学们积极参与,认真思考,提出疑问,顺利掌握了方程的定义。上完这节课我的主要收获如下: 1、用天平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有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 等式是一个数学概念。如果离开现实情境出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学生很难体会等式的具体含义。通过天平平衡或者不平衡判断出两个物体的质量是否相等,天平图创设情境,利用鲜明的直观形象写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也充分利用了教材的主题图。 2、通过不断比较,总结特点,让学生逐步建立数学模型 在对比总结中认识方程的主要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得到了很多不同的式子,在得到相关式子时,直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别总结出各自的特征,最后我把方程的式子全部圈了出来,告诉学生,在数学上把这样的关系式叫做方程,让后让学生自己总结方程的概念,学生们很自然就归纳出这一类式子的特征,总结出了方程的概念,在自己的脑海里建立起方程的数学模型。 3、数学要以学生的错误为资源,让学生在反思中加深认识 在学生总结出方程的意义之后,自己列方程,并同桌互相检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对方程的理解偏差

和用字母表示数含糊的知识都暴露了出来,通过指名学生发言,学生在争论中逐步明白了相关知识,以前没问题的学生也在讨论中深化了认识。 4、数学应联系生活,强化概念 在建立方程的意义以后,我设计了根据情境图写出相应的方程,并在最后引入生活实例,从中找出不同的方程等题型,体现了层层递进,由易到难、学生参与的很积极,也觉得很有趣。这一过程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加深了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同时也为以后运用方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这节课存在的问题: 1、对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突出得不够。对方程的定义中“含有未知数和等式”这两个必要的条件强调不到位,导致学生在选择题时有个别学生把y+24选择为方程。 2、对学生“说”的训练不够,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表述的机会。 3、自己的课堂语言还不够准确、不够丰富,有待于提高。 经常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有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反思,才有不断的进步,也才能将遗憾降到最低点。

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第7课制作演示文稿教案新人教版

第7课制作演示文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制作封面幻灯片的基本步骤及要求。 (2)掌握制作幻灯片的基本步骤。 (3)学会根据设计风格合理应用幻灯片模板。 (4)掌握自定义设计模板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设计自己的模板。 (2)熟悉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合作制作自己的模板增强同学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 (2)通过学生亲自提高电脑操作水平并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制作幻灯片的一般过程。 教学难点: 如何自己设计美观、合理的模板。 教学方法:讲授、启发、上机辅导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室、广播教学软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在小学的课程中我们学习了简单的演示文稿的制作方法,前几节课中我们也学会了如何收集多媒体素材,我们来看看老师自己收集的素材制作的演示文稿和你们以前的有什么不同?他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呢?下面就让我们进入奇妙的幻灯片世界吧。 讲授新课: 一、制作封面幻灯片

每个演示文稿都应该有一张封面都有一张封面幻灯片,其中的文字主要包括这个演示文稿的标题、作者以及制作时间等。为了美观和突出主题,还可以用图片增加艺术效果。下面我们看看几个封面幻灯片。 1、制作封面幻灯片的要求: (1)为标题选择适当的字体、字号; (2)背景颜色要与标题颜色搭配,最好不用复杂的图案做背景; (3)布局美观、大方,标题放在页面中较突出的位置。 2、举例制作“我们的学校”这个幻灯片的封面。 步骤:(1)启动PowerPoint,为幻灯片选择版式。格式——版式 (2)单击“绘图”工具栏中的“插入艺术字”按钮,插入艺术字标题(我们的学校) (3)单击“绘图”工具栏中的“文本框”按钮,在幻灯片中插入一个文本框,然后输入副标题,并设置适当的字体和字号。 (4)在幻灯片中在插入一个文本框,输入小组的名称和制作时间,然后设置适当的字体和字号。 (5)执行“格式——背景”命令,设置幻灯片的背景,具体操作如图所示。 二、制作演示文稿中的其他幻灯片 制作完封面幻灯片后,就可以根据小组活动中设计的演示文稿结构,合作完成演示文稿的制作任务了。制作幻灯片时,一般按一下步骤制作。 1、选择版式。 2、输入文字并选择字体、字号、颜色、间距、对齐方式。 3、根据需要插入剪贴画、自选图形、艺术字、图片、声音等对象,并设置对象的尺 寸、位置等属性。 4、保存演示文稿。

能量方程(伯努利方程)实验

. . . . 第3章 能量方程(伯努利方程)实验 3.1 实验目的 1) 掌握用测压管测量流体静压强的技能。 2) 验证不可压缩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 通过对诸多流体静力学现象的实验分析,进一步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提高解决静力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掌握流速、流量等动水力学水力要素的实验量测技能。 3.2 实验装置 能量方程(伯努利方程)实验装置见图3.1。 图3.1 能量方程(伯努利方程)实验装置图 说明:本实验装置由供水水箱及恒压水箱、实验管道(共有三种不同径的管道)、测压计、实验台等组成,流体在管道流动时通过分布在实验管道各处的7根皮托管测压管测量总水头或12根普通测压管测量测压管水头,其中测点1、6、8、12、14、16和18均为皮托管测压管(示意图见图 3.2),用于测量皮托管探头对准点的总水头H ’(=2g u 2 ++r p Z ),其余为普通测压管(示意图见 图3.3),用于测量测压管水头。

- 2 - 图3.2 安装在管道中的皮托管测压管示意图 图3.3安装在管道中的普通测压管示意图 3.3 实验原理 当流量调节阀旋到一定位置后,实验管道的水流以恒定流速流动,在实验管道中沿管水流方向取n 个过水断面,从进口断面(1)至另一个断面(i )的能量方程式为: 2g v 2111++r p Z =f i i h r p Z +++2g v 2 i =常数 (3.1) 式中:i=2,3,······ ,n ; Z ──位置水头; r p ──压强水头; 2g v 2 ──速度水头; f h ──进口断面(1)至另一个断面(i )的损失水头。 从测压计中读出各断面的测压管水头(r p Z + ),通过体积时间法或重量时间法测出管道流量,计算不同管道径时过水断面平均速度v 及速度水头2g v 2 ,从而得到各断面的测压管水头和总水头。 3.4 实验方法与步骤 1) 观察实验管道上分布的19根测压管,哪些是普通测压管,哪些是皮托管测压管。观察管道径的大小,并记录各测点管径至表3.1。 2) 打开供水水箱开关,当实验管道充满水时反复开或关流量调节阀,排除管气体或测压管的气泡,并观察流量调节阀全部关闭时所有测压管水面是否平齐(水箱溢流时)。如不平,则用吸气球将测压管中气泡排出或检查连通管是否有异物堵塞。确保所有测压管水面平齐后才能进行实验,否则实验数据不准确。 3) 打开流量调节阀并观察测压管液面变化,当最后一根测压管液面下降幅度超过50%时停止调节阀门。待测压管液面保持不变后,观察皮托管测点1、6、8、12、14、16和18的读数(即总水头,取标尺零点为基准面,下同)变化趋势:沿管道流动方向,总水头只降不升。而普通测压管2、3、4、5、7、9、10、11、13、15、17、19的读数(即测压管水头)沿程可升可降。观察直管均匀流同一断面上两个测点2、3测压管水头是否相同?验证均匀流断面上静水压强按动水压强规律分布。弯管急变流断面上两个测点10、11测压管水头是否相同?分析急变流断面是否满足能力方程应用条件?记录测压管液面读数,并测记实验流量至表3.2、表3.3。 4) 继续增大流量,待流量稳定后测记第二组数据(普通测压管液面读数和测记实验流量)。 5) 重复第4步骤,测记第三组数据,要求19号测压管液面接近标尺零点。 6) 实验结束。关闭水箱开关,使实验管道水流逐渐排出。 7) 根据表3.1和表3.2数据计算各管道断面速度水头2g v 2和总水头(2g v 2 ++r p Z )(分别记录 于表3.4和表3.5)。 ★操作要领与注意事项:①、实验前必须排除管道及连通管中气体。②、流量调节阀不能完全打开,要保证第7根和第8根测压管液面在标尺刻度围。 3.5 实验成果与分析 1) 记录有关常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