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口质量

合集下载

第三章宏观人口经济学

第三章宏观人口经济学

◎人口质量与人口再生产模式:人口质量不断提高促使 父母通过少生育子女使自己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父母 对子女的培育更注重质量,故培育费用也日益增长。这 些都会会促进人口控制,有利于人口增长趋于稳定。 ◎人口质量与消费:人口质量提高会提升消费水平,使 社会消费需求量变大,并改变消费结构,使生存资料的 比重下降,而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的比重增加,并逐渐 占据主要地位。消费水平也会通过身体素质、文化水平, 教育水平和劳动技术水平等影响人口质量。
◎人口增长与消费:社会总人口的消费需求同人口数量 成正比例发展。在消费品总量一定的条件下,人口数量 的多少决定着消费水平高低。人均消费品零售额与社会 消费品零售额成正比、与人口数量成反比变化。随人口 增长,交换的规模必然相应扩大。 ◎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人口增长使有才者的绝对数增 多,通过提高全体劳动力素质起到收益递增作用而促进 经济增长。对增加人口进行的投资不会再增设那些陈旧 设备,与设备更新一样,人口投资有提高生产力的效果。 生产率提高引起人口迅速增长使人口年龄年轻化,通过 接受教育可提高其对现代技术的适应性。发达国家劳动 力不足,促进了节约劳动力的技术开发;发展中国家却 面临一般劳动力过剩和缺乏现代化优质劳动力的困境。
在索维看来,这两点就成为当代适度人口理论探讨的课 题:①究竟给适度人口确立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是经济目 标,还是其他目标;②通过什么途径或什么方式达到适度 人口,是通过控制人口增长,还是鼓励人口增长,或者是 通过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去达到适度人口,等等。这些都 是需要根据情况具体研究的问题。
索维又认为,“适度人口”作为一个抽象的理论概念, 只不过是为使用方便而已。人口学家可把它作为一个过渡 性的工具使用,就像数学家使用虚数一样。
◎人口增长与劳动效率:人口增长过快,意味劳动人口 过多,劳动人口与生产资料的数量不相适应,没有足够 的生产资料供他们使用。这样劳动力资源得不到合理和 充分的利用,不仅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还会导致劳动 生产率的下降,进而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三章适度人口理论

第三章适度人口理论
边际收益递减。在一定时期内,其它条件不变的情 况下,当劳动增加尚未达到一定点时,随着劳动投 入的增加,边际收益是递增的,到一定点之后,边 际收益就递减了。
边际收益递减法则首先由重农学派代表人物杜尔阁 在论述农业生产问题时提出。坎南认为,工业、农 业、各种产业,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都起作用,但是 新技术新发明的出现可以缓解这个规律的作用,但 是这种缓解只能起一时的作用,最终边际收益递减 规律总要出现并起作用。
1,桑德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开始对人 口经济问题进行研究。
2,一战期间的流行观点是人口越多,士兵 越多。他认为,这种对人口数量的渴望,实 际上是希望士兵越多越好。英国当时的一份 报告认为,根据一战的经验,如果出生率下 降,没有足够的人力,“我们今天就会成为 奴隶”。
著作有:《初等政治经济学》(1888年),《生产和分配的理 论史》(1893年),《经济学纲要》(1912年),《财富论》 (1914年),《货币论》(1918年),《经济理论评论》 (1929年)。
他在阐述经济问题时,注重探讨人口问题,他从人口与土地、 人口与生产率、人口与收益等方面探讨人口的适度规模。在 1888年的《初等政治经济学》一书中,他就明确提出了适度人 口的思想,认为“在任何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土地上生存的 达到产业最大生产率的人口是一定的”,这个人口就是“适度 人口”。
他认为人口问题涉及面很广,涉及生物学、人类学、 经济学等社会科学。他的主要人口学著作有:《人 口问题——人类进化研究》(1922年),《人口》 (1922年),《职业》(1933年),《世界人口》 (1936年)。他是第一个研究人口质量问题的学 者。
23
4.2经济标准是判断人口适度数量的唯一标准
6
1.3人口背景
1,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各国陆续经历了一个死亡 率下降的过程,随后又开始了生育率的下降,使人 口自然增长率先升高后下降。

(完整版)人口学名词解释

(完整版)人口学名词解释

1、人口规模:是指人口数量所涵盖的范围和所体现的数量与格局。

2、人口质量:指人口总体上的质的规定性,实际考察的,是一定时间和地域的总体人口的素质。

人口素质最根本的是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教育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3、生育健康:指的是生殖系统及其功能和过程所涉一切事宜上身体、精神和社会幸福等方面的一种健康状态。

4、生活质量指数概念:指的是人们综合生活状况的优劣程度,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价指标。

5、人口结构或构成:是指一定时间和地域内按一定得质的规定性来划分的组合人口总体内部的比例关系,各个组成部分的量上的比例关系。

6、人口自然变动:指由出生、死亡引起的人口数量上增减,以及年龄、性别上的变动。

7、人口迁移变动:指人口在地域空间上的移动,包括永久性和暂时以变更居住地为标志的移动。

8、人口社会变动:指人口在一定的社会里从一个社会群体转入另一个社会群体的运动。

9、人口过程:指人口生存、变动与发展过程,是这一过程的概括。

10、人口规律:指人口变动与发展过程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以及由这些内在联系决定的必然趋势。

11、人口再生产:并不单指新一代人的生命的生产,而是指人口世代更替的整个过程,包括原有一代衰老、死亡和新一代出生、成长的世代更替过程。

12、人口转变:是指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条件下,以人口出生、死亡、自然增长的不同状态为标志的自低级向高级转变的过程。

13、出生率:又称粗生率,是指某一人口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1年)活产婴儿数与同期总人口的生存人年数之比一般用千分比表示。

14、一般生育率: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出生人数与同期内15~49岁全部育龄妇女生存人年数之比。

15、已婚妇女生育率:是指一定时期内的出生人数与同期已婚育龄妇女的生存人年数之比。

16、分年龄组生育率:是指一定时期内某一特定年龄组育龄妇女生育的活产婴儿人数与同期同一年龄组育龄妇女人数之比。

17、分年龄组已婚妇女生育率:是指一定时期内某一特定年龄组育龄妇女生育的活产婴儿数与同期同一年龄组已婚育龄妇女人数之比。

最新教育学原理课后练习及其答案

最新教育学原理课后练习及其答案

第一章D一般教育现象答案:B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思想出自()。

A. 〈〈学记》B. 〈〈大学》C. 〈〈论语》D《师说》答案:C4. “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

A. 〈〈学记》B. 〈〈论语》C. 〈〈尚书》D〈〈孟子》答案:A5. 反映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品是()。

A. 〈〈教育论》B. 《雄辩术原理》C. 〈〈理想国》D〈〈巨人传》答案:C6.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形成于()。

A. 资本主义社会初期B. 封建社会末期C. 奴隶社会初期D原始社会末期答案:A7. 首先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并详细论证班级上课制的教育著作是()°A.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B.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C.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A. 桑代克B. 盖顿C. 杜威D克伯屈.答案:C18 .解放初期,在我国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苏联的教育学教材是()°A. 凯洛夫的〈〈教育学》B. 冈察洛夫的〈〈教育学》C. 巴拉诺夫的〈〈教育学》D巴班斯基的〈〈教育学》.答案:A19.“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

A. 〈〈论语》B. 〈〈学记》C. 〈〈四书集注》D〈〈孟子》.答案:A20 .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A. 〈〈论语》B. 《师说》C. 〈〈学记》D〈〈孟子》.答案:C第二章A .严格的等级性B. 教育与生产实践的分离和对立C. 教育目标明确D .鲜明的阶级性答案:B4 .首先对班级授课制给予系统理论描述和概括的是()。

A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B. 德国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C. 美国教育家杜威D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答案:D5 .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

A .英国B. 法国C. 德国D .美国答案:C6 .班级授课制首行于()。

A. 17世纪的欧洲B. 16世纪的亚洲C. 17世纪的亚洲D . 16世纪的欧洲答案:D7 .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本能活动的观点属于()。

人口学_3-数量与质量

人口学_3-数量与质量

LE (years)
46.5 40.8 52.0 37.5 50.9 64.1 61.1 66.0
IMR (per 1000)
57.0 37 21 40 38 15 22 15
LE (years)
65.4 71.2 70.8 67.3 68.3 72.1 69.8 68.1
Sources: United Nations,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04 Revision Volume I.
• 身体素质:反映人口的体质状况 • 文化素质:反映人口的受教育状况 • 心理素质:反映人们的精神风貌或思想意识
注:有学者把心理素质归入文化素质中,这并不恰当,我认为它们毕竟 是两个层面的东西,如果说,人口的文化素质具有外显性;那么,人口的心 理素质就是内隐的。在现实生活中。心理素质往往表现为一种潜意识,无形 地影响着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规范着人们的言行。因此,心理素质不象文 化素质那样直观,可直接依据一些量化的指标进行评说,而只能通过人们的 思想观念、精神面貌、个性气质等来间接地加以评说。 有人主张用思想道德素质来代替心理素质,这同样不妥,因为心理素质 的包容性显然比思想道德素质大,俗话说“心之官则思”。
中国
印度 美国 印度尼西亚 巴西 俄罗斯 巴基斯坦 孟加拉 日本 尼日利亚
三、统计指标:质量统计
反映身体素质的统计指标:
1)预期寿命 2)婴儿死亡率;婴幼儿死亡率 3)出生婴儿缺陷发生率 4)发病率;患病率;伤残率
反映文化素质的统计指标:
1)文盲率 2)人均受教育年限 3)各级各类受教育程度人口
人口倍增时间的简便估算
既然在人口增长率为 1%的情形下,人口翻 一番的时间是 70年,那么,针对具体国家或地区 的人口增长态势,可以70做为参数值,简便地估 算出该人口的倍增时间,公式如下:

人口质量课件

人口质量课件
人口质量
(6)人口质量的衡量指标
➢ 人口身体素质的指标 婴儿死亡率,人口死亡率,发病率,青少年平、
均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的增长状况,呆、 傻、残及低能儿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指标
平均受教育程度,分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程 度,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文盲率等。 ➢ 人口思想道德素质的指标
一体。
(5)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
➢ 人口数量对人口质量的影响
一定的人口数量是人口质量提高的前提,一般来说,在 总人口较多的国家里,人口质量较高的人口的绝对数也较多。
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人口数量的增长会促进人口质
量的提高。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人口数量过少,人口增
长过慢,当人口数量(特别是劳动人口)不能满足经济、社
(1)把人力资本纳入到增长模型中; (2)使人力资本研究具体化、数量化,这不仅是对人力资
本理论的发展,而且也为时间中正确应用人力资本理论来 具体预测和调整经济发展速度和方向提供了可能; (3)揭示了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和“外溢效应”。卢 卡斯区分了舒尔茨的通过正规或非正规教育形成的人力资 本所产生的“内部效应”和阿罗“边干边学”形成的人力 资本所产生的“外部效应”。罗默尔则把知识分为一般知 识和专业知识,其中专业知识可以是生产要素收益递增, 因为它不具有完全的排他性,因而具有“外溢效应”。
一、我国人口的身体素质
(1)现状:死亡率不断下降;人口平均寿命延长;人口的健 康水平提高。
(2)发展态势及问题: 体重身高的变化;残疾人比重;平均寿命提高;医疗保障。 由于执行国家《婚姻法》 ,禁止近亲结婚,妇女妊娠营 期营养状况良好,新生儿遗传性疾病患病率和先天性残疾率 分别由建国初期的9.8‰和8.1‰降至1991年的3.8‰和3.7‰。 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使各类残疾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建 国初期的4.56%,下降到1991年3.23%。

人口学期末复习资料

人口学期末复习资料

人口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人口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范畴一、人口学概念含义:是研究人口发展,人口与经济、生态环境等相互关系的规律性和数量关系及其应用的科学总称。

分类:人口学可分为狭义人口学和广义人口学。

1、狭义人口学:即人口统计学。

研究对象:人口本身的发展变化规律研究内容:数量,构成,发展2、广义人口学:包括人口社会学、人口经济学、人口生态学等,是跨学科的研究领域。

研究对象:人口发展过程与社会,经济等发展过程的关系与规律二、人口学的研究对象在一定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条件下人口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

主要包括:A、人口自身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B、人口和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诸现象的内在联系;C、人口在一定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规律性。

三、人口变动含义:人口状况随着时间和所处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过程。

分类:1、人口自然变动含义:人口出生和死亡所引起的人口数量的增减和人口年龄、性别构成变化的过程。

内容:人口自然变动受生理因素所制约,同时受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及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等因素的影响。

2、人口机械变动含义:人口机械变动也称人口迁移,是人口在空间上的一切移动,包括改变定居地点的永久性移动和暂时性的移动。

内容:引起人口机械变动的因素是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原因。

人口机械变动,使人口的地区分布可能发生变化。

3、人口社会变动含义:人口在一定社会里从一个社会集团转到另一个社会集团的变动。

内容:人口社会变动改变了人口的社会构成。

四、人口增长,人口发展和人口转变1、人口增长含义:人口数量的变动以及由此反映的人口成长过程。

内容:在封闭人口中,人口增长主要指人口自然增长。

在开放人口中,人口增长包括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增长。

2、人口发展含义:人口发展指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口,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发生数量增长变化,以及质量,构成和各种外部关系不断由低级向高级运动的过程。

3、人口转变含义:人口转变是指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相对演变过程。

(完整版)人口学名词解释

(完整版)人口学名词解释

(完整版)人口学名词解释1、人口规模:是指人口数量所涵盖的范围和所体现的数量与格局。

2、人口质量:指人口总体上的质的规定性,实际考察的,是一定时间和地域的总体人口的素质。

人口素质最根本的是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教育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3、生育健康:指的是生殖系统及其功能和过程所涉一切事宜上身体、精神和社会幸福等方面的一种健康状态。

4、生活质量指数概念:指的是人们综合生活状况的优劣程度,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价指标。

5、人口结构或构成:是指一定时间和地域内按一定得质的规定性来划分的组合人口总体内部的比例关系,各个组成部分的量上的比例关系。

6、人口自然变动:指由出生、死亡引起的人口数量上增减,以及年龄、性别上的变动。

7、人口迁移变动:指人口在地域空间上的移动,包括永久性和暂时以变更居住地为标志的移动。

8、人口社会变动:指人口在一定的社会里从一个社会群体转入另一个社会群体的运动。

9、人口过程:指人口生存、变动与发展过程,是这一过程的概括。

10、人口规律:指人口变动与发展过程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以及由这些内在联系决定的必然趋势。

11、人口再生产:并不单指新一代人的生命的生产,而是指人口世代更替的整个过程,包括原有一代衰老、死亡和新一代出生、成长的世代更替过程。

12、人口转变:是指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条件下,以人口出生、死亡、自然增长的不同状态为标志的自低级向高级转变的过程。

13、出生率:又称粗生率,是指某一人口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1年)活产婴儿数与同期总人口的生存人年数之比一般用千分比表示。

14、一般生育率: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出生人数与同期内15~49岁全部育龄妇女生存人年数之比。

15、已婚妇女生育率:是指一定时期内的出生人数与同期已婚育龄妇女的生存人年数之比。

16、分年龄组生育率:是指一定时期内某一特定年龄组育龄妇女生育的活产婴儿人数与同期同一年龄组育龄妇女人数之比。

17、分年龄组已婚妇女生育率:是指一定时期内某一特定年龄组育龄妇女生育的活产婴儿数与同期同一年龄组已婚育龄妇女人数之比。

人口学原理-第3章人口质量

人口学原理-第3章人口质量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18
二、美国社会健康学会指标ASHA
ASHA=ABCD/EF A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
B就业率
C文化普及率 D平均寿命指数 E出生率 F婴儿死亡率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19
三、人类发展指数HDI
由三组指标组成: 一是平均预期寿命; 二是成人识字率; 三是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3
二、人口质量的性质 1.群体复合性 2.任务相对性 3.环境约束性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4
三、人口质量与人口数量的关系 人口数量对人口质量的影响 一定的人口数量是人口质量提高的前提,一般 来说,在总人口较多的国家里,人口质量较高 的人口的绝对数也较多。 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人口数量的增长会促 进人口质量的提高。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 人口数量过少,人口增长过慢,当人口数量 (特别是劳动人口)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各部 门的发展需求,严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从 而不利于人口质量的提高。 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控制人口数量则有利 于提高人口素质。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20
自主学习

内容:优生和优生学 要求:掌握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机制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21
思考题
1.人口质量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2.从人口方面看,马歇尔计划的成功在于什么? 为什么? 3.请计算当前金砖四国的人类发展指数。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22
9
一、人口质量的构成 人口学界一般认为,人口质量主要包括人 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 素质。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10
人口质量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上, 不但要求所有人都有接受基础教 育的机会, 而且要求大多数人接受高 等教育。 纵观世界经济欠发达国家和地 区,往往人口数量众多,这不能不说 是影响人口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针 对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的 特点,要提高人口的质量,关键要控 制人口数量, 降低人口增长速度。 首先,要坚持计划生育政策,控 制育龄妇女的生育。’(%) 年以来, 我 国采取 “ 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政 策是比较成功的。 它使人口的自然增 长率由 %" 年代中期的 ’# $* 左右降 少出生在一个亿以上。 其次, 要建立国民自觉抑制多生 子女的经济机制, 使生育控制成为城 乡居民* 以下, 估计 !" 多年来减 望。这样一来,
!" 湖南经济 !""!# $
第四,要提高国民受教育的水 平。在普及基础教育的前提下, 大力 发展高等教育。 这不仅可以提高家庭 人口的教育消费水平, 提高人口培养 成本,而且由于受教育程度高了,人 们就会将更多时间和精力花在追求 知识上, 促使人们追求个人生活质量 的提高, 而不是追求家庭人口数量的 增加。 第五, 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特 别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解 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在中国, 城市里

您的合作, 我们将择要发表一些评刊意见。


—— — 编者
尊敬的读者朋友, 你们是刊物的上帝, 也是刊物最公正的裁判。 当您收到和翻阅初步改版的本期刊物时, 相信您 一定会有很多的想法与看法。那么, 请您抽出宝贵的时间, 将您的意见填写在评刊表上, 并寄回给本刊编辑部。谢谢
姓名
工作单位 % 联系地址 &
的, 其途径: 一是加快工业化、 城市化 进程, 减少乡村人口的份额。通过从 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和知识经济 社会转变,改变人们的生育、人口和 家庭观念, 让人们感受到现代社会中 实行优生优育比传统农业社会中的 多生多育的优越性。 第三, 要提高生育和培养成本。 农业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是, 人们的 行为目标基本上为了简单的生存。 有 的地方只是追求不冻不饿, 只要丰衣 足食就够了, 不仅无力追求以受高等 教育为基本内容的人口 “ 发展” 目标, 而且对住、行、娱都没有很高的欲 人所花费的成本很低。 因此可以考虑 对生育二胎以上的人口征收高额人 头税,从而提高人口生育和培养成 本, 用经济的办法限制生育。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受教育人口
生产力水平
剩余劳动数量
教育经费投入
教育物质的 数量和质量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结构:
• 教育结构: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
人教育在内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组合和比例构成。
• 教育结构受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起来的 • 社会经济结构所制约。
• 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制约着教育的专业结构
政治决定教育的性质 社会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作用表现:
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 决定着谁受教育的权利 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
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1.通过政治机构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 第一,政治通过国家机关从组织上对教育机构进 行直接领导。 • 第二,社会政治通过法律形式,对教育具有控制 作用。 • 第三,社会政治通过教育财政,即经济手段,对 教育领导权具有控制作用。 • 第四,直接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以影 • 响受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及政治立 • 场,形成受教育者公民意识和行为。
• 2.社会文化背景对教育的影响 • 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 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加强联系
第二节
教育功能
• ㈠教育功能的结构 1、教育的本体功能与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本体功能:指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或 可看成教育的职能。
• ★教育的社会功能:指教育通过自身职能的充分调 动和履行而对社会产生的一种功效。
• 国民经济的技术结构决定各级学校之间的比例关系 • 国民经济地区结构造成各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 国民经济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教育管理体制
3.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内容、教学 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与发展。
古代社会
生产力水平低下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人口转变(demography transition):人口再生产模式的转变,由于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消长带来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呈现出一定规律性的转变过程。

孩子养育成本:微观人口经济学把孩子作为家庭的一种物品。

作为一种特殊的物品,孩子在社会、经济和心理方而对其父母及家庭表现出一定的作用,这就是孩子的价值所在。

或者P81孩子的积极价值表现:情感上的满足、经济上的页献、对父母的激励、家庭的纽带和传承的载体。

孩子的消极价值表现:情感和心理的付出和损失、经济负担、机会损失、体力付出。

社会养老:P86适度人口:p94经济适度人口:p94人口质量:p97人口质量(population quality)是人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通常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制度下,人们所具备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劳动技能以及身体素质的水平,也就是说人口质量是与数量相对应的、反映人口质的规定性特征的总和。

PQLI 指数:P100HDI 指数:p101ASHA 指数:p102“人口素质逆淘汰”现象:p104人力资本:P106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指通过投资于教育、培训、健康以及迁移等方而形成于劳动者身上的非物质资本,即投资于人口质量产生的非物质资本称人力资本。

人口结构:P114人口年龄金字塔:P117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Population ageing ):指在总人口的构成中,少儿人口比重和青壮年人口比重降低,而老年人口相应增加的动态过程。

通常当一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时,该人口就被称之为老年型人口,该国也相应地成为人口老化的国家。

P118城市化:p125过度城市化:P129逆城市化:pl 31自然资源:P171耗竭性资源:P171可再生资源:p172指资源本身在自然条件下可以通过繁殖、生长而实现自我更替的生物资源和其它一些具有动态自我更新特点的非生物资源。

人口质量与人口数量的关系

人口质量与人口数量的关系

一直以来,关于中国的生育政策,存在诸多争议。

纵观这些争议,有两个主导性的谬误支撑起了错误的观念:一个关于人口质量与人口数量的关系;另一个则关于如何看待财富的生产与消耗,以及与人口结构的关系。

而这两个谬误,最终会通向一个冷酷的未来。

一、增加人口数量重要还是提升人口质量重要?增加人口数量重要还是提升人口质量重要,这是中国人口观争论中的焦点问题。

有人认为,提高人口质量,可以创造出更多财富,从而替代人口的增加。

看到“提升人口质量”这个词,一般的直观的想象是:采取抑制生育政策,减少出生,资源转而投向存量人口的素质,提升生产率,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这种想象得到了一个完美的结果:人的技能提高了,生产的财富多了,人却没多,人均财富上升,可谓鱼和熊掌皆得。

然而遗憾的是,这种静态的想法是错的。

这是因为,存量人口的中老年人口的素质,几乎是无法提高的。

你不可能把这些人再塞入大学、高中。

这些人要工作、生活,缺乏时间、资金、甚至学习能力去提升自己。

相比之下,年轻人学习能力强,受教育程度普遍会更高,更多的年轻人,就意味着一个国家,在未来几十年,能得到更多的高素质人口,从而提升人口中高素质人群的比例。

这才是动态的,也是真实的提升人口质量的途径。

所以提高人口质量,从来都不是通过对存量人口的措施在几年内完成;而是在人口的更替过程中,在几十年中,通过生育更多年轻人,并给他们更高的教育来实现的。

或许有人会提到另一种反驳,那也是“提升人口质量”另一个错误的想象:少生,可节约资源,就可以为新出生的年轻人提供更好的教育,而一旦生育率上升,有些年轻人就无法得到很好的教育。

这种假设,或许在一些失败国家可以成立,但在中国却无法成立。

经济发展,需要各种教育层次的人搭配。

我记得以前做过一项简单的研究,大约在2000年的时候,得到的结论是,对中国经济发展贡献因素最大的是,小学毕业生数。

显然,这与当时劳动密集的发展阶段吻合。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可能高中、大学文凭的数量会变得更加关键。

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的关系

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的关系

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的关系1.经济增长理论与人口质量李和梅森提出,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产生第二人口红利,即为退休而增加储蓄和生产资本,继续推动经济增长。

他们测算发现,第二人口红利的效应远大于第一人口红利。

本文将人口红利区分为“人口红利Ⅰ”和“人口红利Ⅱ”,并修正两者的定义,尤其是后者的定义。

人口红利Ⅰ是学界熟知的,即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人口数量红利;人口红利Ⅱ则是指既定人口抚养比下资本-劳动比率的提高,即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或科技进步,其前提、基础和主要内容是人口质量红利。

人口质量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人们所具备的身体素质和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

因此,两次人口红利的关系是:人口数量是经济增长的一般基础,并且是人口质量的起点,以此为起点,通过发展教育、增加人力资本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一定条件下,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成负相关,人口数量越少,人口质量越高;反之则相反。

从国家投入和家庭投入看,人均教育经费水平与学龄儿童的数量负相关。

从根本上实现经济增长,必须实现从人口数量优势转向人口质量优势,通过提高人口质量来控制和减少人口总量,即受教育水平越高,越能够接受少生优育,进而实现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的良性循环。

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以及技术创新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Romer(1986)和Lucas(1988)等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技术进步为核心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并指出技术进步源于“干中学”的实物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本的积累。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及实践表明,包括人口素质提高在内的人力资本积累是实现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人力资本的积累水平决定于长期经济增长率和教育质量,而且教育贡献率高于固定资产贡献率。

随着“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社会的来临,人的寿命延长,教育投资增加、进而人力资本更多。

舒尔茨通过长期研究农业经济问题发现,促使美国农业产量迅速增加的重要因素已不是土地、劳动力数量或资本存量,而是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即人力资本的增加。

人口质量与劳动力素质

人口质量与劳动力素质

经超过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国家的平 均水平 % 基本上与韩国处于同一水 平 " 再如婴儿死亡率 % 据世界银行 发 表 的 & !""" 年 世 界 发 展 报 告 ’ %
!""" 年 中 国 的 婴 儿 死 亡 率 为 (")*+ % 尽 管 低 于 高 收 入 国 家 的 &),+ % 但 明 显 高 于 中 等 收 入 国 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年中学入学率为 &". % 仅 相 当
于世界的平均水平 " 大学入学率很 低 % ’%%& 年 仅 为 -. % 不 仅 低 于 美 国 的 #’. ! 日 本 的 /’. 等 发 达 国 家 % 还低于菲律宾的 !%. ! 泰国的
!!. " 成人识字率也明显低于发达
国家和韩国 ! 泰国等中等收入国家 的水平 " 中国人口的文化素质偏低 制约了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 而劳动 力素质的低下成为制约中国劳动生 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 % 影响了经济 发展的速度 "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 % 提高 人口质量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劳动力 素质 " 通过素质教育和教育投资提 高人口质量 % 特别是提高劳动者的 科学技术水平和劳动技能是必要 的 " 人口质量的普遍提高 % 可以造 就大量高素质的科研人员 ! 工程技 术人员 ! 管理人员和熟练工人 % 逐 步增加知识密集型经济的产品 % 并 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前提下降低产 品成本% 促进生产过程的良性循 环 % 从而降低消费品的价格 % 使国 民的实际生活水平提高% 与此同 时 % 使就业结构与经济结构趋向协 调发展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人口素质
一、人口素质的含义及其测度 二、人口素质与发展 三、人口素质的影响因素 四、优生优育 五、我国的人口素质问题
第一节
人口素质的含义及其测度
一、人口素质的内涵
人口是质和量的统一。人口素质(也称人口质 量)指的是人口的质的规定性。对于人口的内涵, 有不同的观点,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因素说:遗传素质。 二因素说:身体素质和文化科学素质。 三因素说:身体素质、文化科学技术素质和思 想道德素质。
• 平均预期寿命 • 长寿水平(80岁及以上人口占
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
总死亡率 婴儿死亡率
死因构成
寿命水平
• 肢体、智力、听力、 • 语言、精神等残疾 • 人口所占比例
死亡水平
身体素质
身体发育
残疾比例
文化教育
• 成人识字率(文盲率) • 平均受教育年限 • 受教育程度构成 • 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人
三因素说又可分为几种不同观点: 观点之一:人口素质包括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 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是人口质量的自然条件 和基础,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是人口质量的 中心。 观点之二:人口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智力素质和 非智力素质(或简称心理素质)。之所以用“智力素质” 代替“文化科学素质”,是因为文盲人口虽然可能缺 乏文化科学方面的素质,但决不会缺乏一定的智力发 展水平,即“文化科学素质”的说法无法测度很大一 部分在文化科学教育之外的人口;“非智力因素”的 说法也比“思想道德素质”的说法更为中性,更具可 比性。
99.30 72.22 95.92 PQLI 89.15 3
生命质量指数不仅用于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比较, 也可用于城乡和民族等不同群体之间的比较。
2.人文发展指数 人文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简称HDI,是联 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1990年人类发展报告》中首次 提出的一个测量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状态程度的指标,实际上 也成为于衡量世界各国或地区人文社会发展程度的尺度。由寿 命指标L(用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表示)、受教育水平E(用成人 识字率(权重2/3)、大中小学综合入学率(权重1/3)、生活水平 I(用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表示)等3项指标 构成。其计算公式为:
第二节 人口素质与发展
一、人口素质与个人发展
一个人的素质高低与其自身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 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个人素质越高, 发展空间就越大。
二、人口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 一年之计,莫若树谷;十年之计,莫若树木;终 身之计,莫若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 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管子·权修》) 土 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 (威廉·配第:《 赋税论》) 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 中把工人技能的提高视为经济进步和福利增长的基本 源泉。 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舒尔茨指出,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 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比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 加重要得多。
(四)人口质量测度的国际常用指标 1.生命质量指数
生命质量指数(the physical quality of life index),也称人
口质量指数,是从健康和教育两个方面衡量和评价人口质量的 综合指标,简称PQLI。1975年由美国海外发展委员会提出,其 目的是衡量和评价一国或地区人民的物质生活质量。由婴儿死 亡率指数D、1岁时平均预期寿命指数L和文化普及率或成人识 字率指数E(即15岁及以上人口中识字者比重)等3项指标构成。 其计算公式为:
(三)思想道德素质 其内涵目前尚未达成一致。承认思想道德素质的 学者一般认为,应包括三个层面:(1)最高层面:世界 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2)中间层面:国家观 念、法治观念、政治观念、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3) 具体层面:遵纪守法、社会秩序、社会公德和生活习 俗,这一类可用具体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例如,负面 指标:刑事犯罪率、青少年犯罪率、吸毒人数和比例、 自杀人数和比例等。 由于指标数据不易取得,而且也存在可比性问题, 所以,尚没有合适的指标被列入人口素质指标体系。
二、人口素质的测度
(一)身体健康素质 人的身体素质主要体现在身体发育程度、体质好 坏和智力强弱等方面。 反映人口身体素质的指标很多,但限于数据的可 得性,一般都是以总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平均预期 寿命作为衡量指标。
• 按医学原因的分类(如 • 传染病、癌症等) • 社会学角度的分类(如 • 战争、妇幼疾病等)
口比例
• 一般指青少年身体
发育情况,主要有 身高、体重、胸围 、肺活量等
8
身体素质 指标体系
(二)文化科学素质 文化科学素质主要反映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主要 包括文化程度、劳动技能和生产经验。 技术指标:成人识字率(文盲率)、平均受教育年 限、各种文化程度人口数量和构成、大学及以上文化 程度人口数量和比例、在校大学生数量和比例(每万人 口大学生人数)、工程师人数和比例、科学家人数和比 例等。 目前,一般主要以成人识字率(文盲率)和人均受 教育年限作为衡量指标。
3.测度
狭义宏观人口投资率,指狭义宏观人口投资在国内生 产总值中的比例。若用 pi 表示狭义人口投资率, pl 表示 狭义人口投资总额,N 0 表示基年国内生产总值,P 表示年 末人口总数,C 表示每人平均所需费用,K表N0
广义宏观人口投资率,指广义宏观人口投资在国 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如果用 pwi 表示广义宏观 人口投资率,w 表示生活水平提高率,那么,广义宏 观人口投资率的计算公式为:
(四)人口素质高低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 政府用于教育的公共支出在GDP中的比例、人均 受教育年限、大学入学率、成人识字率、文盲率、死 亡率、婴儿死亡率等指标都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关 系,通过统计资料计算各要素与人均GDP之间的相关 关系,就能说明人口素质对经济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
第三节 人口素质的影响因素
DLE PQLI 3
式中D、L、E均为换算过的系数。
PQLI值从0到100,数值越高,说明人口质量越 高。公式中的D代表婴儿死亡率指数,是一个反映医 疗卫生和妇幼保健水平的敏感指标。以婴儿死亡率最 高的国家的数值作为计算尺度的起点,即零点;以婴 儿死亡率最低的国家的数值作为计算尺度的上限100。 2010年世界各国婴儿死亡率最高值150‰左右,最低 值为7‰左右,那么,婴儿死亡率(D)的换算系数公式 为:
LEI HDI 3
公式中L、E、I均需要通过系数转换计算指数。受教育水平后 来又增加了成人受教育年限。
3个指标的指数值计算公式为:
实际值 - 最小值 指数值 最大值 - 最小值
人文发展指数是目前最常用的衡量不同国家或地 区人文发展水平的指标,联合国每年出版的《人类发 展报告》都要对各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文发展水平进行 排序(可从联合国网站查到)。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4年《人类发展报告》, 2013年我国人文发展指数为0.719,排在第91位。其中 平均预期寿命为75.3岁,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5年,人 均GDP为11477美元(GNI),世界均值分别为:0.702、 70.8岁、7.7年、12.3年、13723美元。
观点之三:人口综合素质是动力素质、能力素质 和伦理素质的总和。只要影响生命主体完成活动的积 极性和主动性的素质,就可归类为“动力素质”(如需 要、动机、理想等);凡是影响生命主体完成活动的可 能性和效率的素质,可归为“能力素质”(如体力、智 力、精力等);只要能在生命主体的心理结构中起行为 准则的作用,控制主体倾向以某种相对稳定的方式从 事活动,可归类为“伦理素质”(如道德、性格、态度 等)。
第二次是日本追赶美国。 1913年日本的人均受教育年限相当于 美国的68.2%,1950年相当于80.8%,1973年相当于82.9%,1992年相 当于82.4%,2013年相当于89.2% 。从人均收入看,1950年仅相当于 美国的19.6%,2003年相当于美国的90.3%。2013年如本人均国民总 收入为36747美元,美国为52308美元,差距又拉大了。 第三次是韩国追赶欧洲。1973年韩国人均GDP相当于西欧12国的 24.3%,1992年上升到57.5%,2003年相当于英国的66.2%、法国的 64.9%、德国的64.7%、意大利的66.3%、西班牙的80.3%、葡萄牙的 99.1%;2013年与上述欧洲国家相比,仅比德国低14.6%,分别比葡 萄牙高52.3% 、比意大利高37.1%、比西班牙高20.2%、比英国高 5.0%、比法国高0.3%。在教育方面,1960年,韩国基本实现了全民 小学教育,70年代着重发展高等教育,1985年就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 化,基本达到了与欧洲相同的水平;2013年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1.8年, 略低于德国的12.9年、英国的12.3年,高于法国的11.1年、葡萄牙的 11.3年、意大利的10.1年。
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1.生产力水平的决定作用 2.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程度 3.生活水平的影响 4.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5.教育制度的影响
二、人口投资与人口素质
(一)人口投资 1.含义 指的是为维持和提高人口的生存与发展在人力、 物力、财力等方面所进行的投资。 2.分类 分为两大类:宏观人口投资,即由国家和社会投 资的部分;微观人口投资,即由家庭和个人投资的部 分。宏观人口投资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指保证 维持全体人口原有生活水平的投资;后者除了保证维 持全体人口原有生活水平的投资之外,还包括提高全 体人口生活水平的投资。
(二)人力资本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途径 人力资本作为生产的投入品影响经济增长;另一 方面,人力资本的水平也会影响经济增长。 (三)世界上三次成功的经济追赶都以人口素质提高 为前提条件 第一次是美国追赶英国。1820年美国人均GDP和 人均受教育年限分别相当于英国的73.3%和87.5%; 1870年人均GDP和人均受教育年限分别相当于英国的 75.3%和88.3%;1913年人均GDP超过英国5.5个百分点, 人均受教育年限相当于英国的91.2%。2013年美国人 均受教育年限为12.9年,英国为12.3年,两国人均国民 总收入(GNI)分别为52308美元和35002美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