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41题汇总及策略
全国卷历史41题应试技巧分析
• 一、主题陈述型:围绕*****,自行 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
• 二、主题评析/述型
围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 常见类型:
• 一、并列式即AB式主题精准型(范围较小、内容具体直 观),其中又可分为限定项时空精准或限定项时空笼统型, 比如: • 1、结合中国近代史,围绕“妇女婚姻观与社会变迁” • 2、结合世界史,围绕“科学与启蒙运动” • 二、并列式即AB式主题笼统型,比如: • 结合世界史,围绕“政治与经济”\“科学与思想” • • • • 三、比较型,比如: 围绕中外政治制度、围绕古代书院教育和现代高等教育 四、单一型,比如: 围绕近代中国婚姻,围绕科举制,围绕抗日战争
•
• 论题二:1978年后的报刊反映了改革 开放后中国形势的变化(4分) • 阐述: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 “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点转 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报纸的 宣传重点由政治宣传转移到经济建设 的报道上来。(4分) • ②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 展,国际交流增多,为满足人民日益 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报刊题材种类 日渐丰富。(4分)
• 材料 一定的生产方式要求有一定的运输方 式(运输工具)与之相适应,生产方式的 革命必定伴随着运输方式(运输工具)的 革命。交通运输一旦与新的生产方式相适 应,会反过来对整个社会产生巨大的推动 作用。 • ——据马克思《资本论》 •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 围绕“交通与社会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 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 实依据)。
1950—1970年 1978—至今
《人民日报》 《红旗》(党报 党刊)、《文汇 报》(综合性日 报) 内容更加丰富, 但依旧政治宣传 方面涉及较多, 娱乐题材缺乏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解题指导与训练——观点评论类一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试(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专项指导与训练一、观点评论(评析)类历史观点评论型问答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具体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
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可能与客观历史存在某些不符,因此还需要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论”。
这种题型非常富于“历史味”,具有“借古鉴今”的功能,因此,这种题型很受命题者的青睐,在高考试卷中屡屡出现。
下面以两道高考题为例,分析这种题型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技巧,并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1. (2011 •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一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西方崛起问题。
属于开放性题目,解答时首先要归结出材料中的观点,参考观点有:殖民扩张说,科技促进说,文明扩张说等等,后选定自己认可的观点进行评论,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即可。
高考历史41题答题技巧培训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古代都城是国家的政
治明比 (中、的较心经缩唐语朝济影\提长、。示安语文平)面化图中与心北宋,东而京形平面成图的,都提(限取城定两文语项明\有答关堪项唐语称宋) 中间历华史文变迁
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提示语
答项语)
图8唐朝长安平面图
图9北宋东京平面图
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项语)
(答项语)
图一:北约和华约对峙图 图
图二:欧洲联盟成员国示意
Page 6
②解析地图中的深层信息,主要是分析图中直观信息的成因 和影响等: A、二战中德国战败,雅尔塔体系造成德国分裂;苏东剧变, 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实现统一。 B、二战后两大阵营冷战,使欧洲处于分裂对峙;西欧国家 为了发展经济和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苏东剧变,扫除欧洲 一体化进程障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C、二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全面对抗,形成 两极格局;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西欧、日本、中国的崛起, 第三世界的兴起,多极化趋势出现。
1
历史新课标卷第41题 (开放性试题) 解题技巧
• 一、近几年高考命题趋势分析 • 1、从2009年至2012年题目的特点:没有限定范
围,从正反方面回答皆可,主要考查学生的史论 结合能力。 • 2、2013年发生变化,题目特点:要求从材料获 取信息,主要考查学生的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Page 2
能对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比较、概括, 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 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 (3)、很有可能考查历史表格类型的 题目,历史图片类型的题目(必修三这 方面就很好出题)。
Page 16
食产量增长迅速。 B、1957年至1960年,苏联粮食产量时有起伏。中国1959年至1961年粮 食产量大幅度下降。 ②解析表格中的深层信息,主要是分析其中直观信息的成因和影响等。 A、说明:苏联是由于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生产上,一定程度 上改革了斯大林模式。中国是由于“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造的完 成,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开始,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 B、说明:苏联是由于自然灾害,也有脱离实际等因素影响,导致垦荒 地区上交的粮食减少。中国也是由于自然灾害,也有决策失误,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苏联背信弃义等因素的影响。均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关。
高考历史41题答题模板 历史41题答题套路总结
高考历史41题答题模板历史41题答题套路总结
高考文综考试题型众多,多积累些答题模板会对高考分数有一定的提高!下文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高考历史大题的答题模板,供参考!
历史41题高考答题模板(一) 从原因广度上分析: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内因或主观原因,一般是指与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
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那一方面因素。
外因或客观原因则指与前者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前者主观意识影响的那一方面原因。
这和原因分析法的优点是抽象而又深刻,易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需要指出的是,内外因属于社会、国家等人的意识很难起决定作用的大范围历史概念时,那幺它们是专指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这就区别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前者是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后者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它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
高考历史历史图表题 41题典型例题汇总及解析
高考历史41题典型例题1.比较汉与明清经济示意图,提取两项有关汉与明清经济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说明。
信息一:汉朝主要的粮食产区集中在黄河流域;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
说明:江南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高产作物的引进。
信息二:汉朝手工业中心都集中在黄河流域;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兴起众多工商业市镇。
说明:农业和手工业发展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向农村渗透;隋以来大运河的兴建。
2.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两项有关唐朝和美国政府机构的信息,并结合所学说明。
图一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图二美国联邦政府机构示意图信息一:都是通过权力的分散达到中央政府部门互相制约与平衡,防止部门集权。
说明:唐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体制)。
信息二:都是三权分立,但权力分割的形式不同。
说明:唐朝三省六部制是将宰相权力分为决策权、审核权、执行权;美国三权分立体制是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
信息三:体现的本质不同。
说明:唐朝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美国三权分立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信息四:两者权力运作方式不同。
说明:唐朝三省六部制是集权下的分权,皇帝大权独揽;美国三权分立是三者独立平等,互相制约。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8 唐朝长安平面图图9 北宋东京平面图比较唐朝长安平面图与北宋东京平面图,提取两项有关唐宋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信息一:唐朝长安城市格局规范整齐,而北宋东京城市布局则不十分规范整齐。
说明:北宋都城布局是依据河流流向而规划的。
信息二:唐朝坊与市分开,商业区固定在特定区域,而北宋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
说明:北宋商品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信息三:唐朝长安城市布局突出政治、军事功能,北宋东京突出商业、文化功能。
说明:北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文化流行,出现了娱乐的瓦肆、夜市、商业区。
信息四:唐朝宫城在正北,北宋宫城在中心。
说明:北宋君主专制加强。
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分析与策略共56页文档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Hale Waihona Puke 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分析与策略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全国卷高考历史41题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示例二:
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 识予以说明。
宏观变化:由北密南疏到南北平衡(经济水平、经济重心) 行政区划名称不同(行政区划原则,中央集权)
3、(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一第41题).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9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图10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参考答案】:
示例一: 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参考答案二: 观点:我认为西方的崛起主要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但也受到其他文明成就的 影响。 史实:西方的崛起的开端是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兴起。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 革和启蒙运动,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成为思想核心,民主科学思想逐渐深 入人心。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工业革 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又通过殖民扩张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所 以西方的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
历史高考41题汇总及策略
高考41题的题型一种评分标准:SOLO分类法题型:两种可能①评析历史观点类题(全国卷出现的概率大)②评价、认识、看待、理解某种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
(上海卷常客,全国卷出现的概率不大,但不排除)第一步:完整的阅读材料,提炼观点误区:为了抢时间作答,没有完整、准确的阅读材料,断章取义,随便把材料中的任意一句话当成题目要论证的观点,导致全盘皆输(0分)。
例一:第二次八校联考第41题有同学只看了材料的第一句话,就开始答题,结果论证的观点是“所谓的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的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
而整个材料的核心观点是“中国明清时期到底具不具备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因素”例二:文综测试十六第41题90%的同学随便抓住材料中的一句话“思想基础的彻底改变,是现代化和民族振兴成功的先决条件”这句话,断章取义。
结果论证的是思想变革的重要性。
阅读41题材料的方法:材料的前后一定会围绕一个焦点问题针锋相对。
例1.2011全国课改卷的41题,材料分两段,第一段认为西方崛起是靠自身的因素,而第二段肯定是相反的(西方崛起不是靠自身,而是靠东方。
)例2.文综测试十六41题,材料一的观点是新文化运动宣传新思想其实借鉴了旧思想,言外之意就是新旧思想其实不是根本对立的,那么材料二的观点肯定是相反的。
第二步:陈述观点并对观点进行判断表态一、材料只有一种观点怎么表态①同意或正确②不同意或错误,陈述你的观点③辩证看待:既有合理一面也有不合理一面(做题慢的同学尽量避免这种答法,因为时间紧急,论证费时,不利于得分,做题快的同学可以尝试,挑战满分)注意:①如果该观点出自于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只能同意。
②跟中共官方意识形态有出入的,辩证看待。
(为啥不直接否定呢?)例:(2009年宁夏)简要评析孙中山“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③如果设问是:¡°论证材料中某某的某某观点¡±,只能同意。
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分析与策略
关于世界近代史相关内容的两 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指出不同的原因 幅“教材目录”
科技与生产力之间关系的“公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
式”
讨”
1950—2008我国部分节假日 “指出其中(我国节假日的)变化的趋势并说
状况
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
“议定一个具体的议题,并进行简要阐述”
提炼出一个观点(玄奘西游鉴 “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真东渡)
近中国开埠通商代
“提取一个自开商埠的信息简要分析”
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
“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 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钟表的演变
“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 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近代中国在外来侵略下的反抗、“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
例2,评论史观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响〞模式 。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 材料中的史实进展评析,史论结合。〕
附:找出不同看法解题技巧 一、解题要领 1. 提出不同观点; 2.论述观点; 3. 再次说明观点;
例3,提出不同看法
【解析】此题是开放性试题,以生产力诸要素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的提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科学技术通过 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发挥其巨大的作用〕的“公式〞为切入点,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对这一“公式〞进展探讨,全面考察学生阅 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探讨 问题的多种能力。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生产力是人类 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由劳动者、劳开工具和劳动对象以及生 产组织形式等要素构成。该公式主要说明了科学技术对于提高生 产力的奉献,近代以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使生产力各要素的 效益发生增殖〔代数性倍增〕,这是对材料公式的理解;而此题 的落脚点还要运用史实探讨,可以依据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两次工 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史实,选取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 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展论证。只要认可其中一个关系,并 进展合理的论证即可。当然,也可以对公式进展修改、补充、否 认或提出新公式,要求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高考策略(一) 中国古代史高考41题突破
高考策略(一)中国古代史高考41题突破一、高考41题规范答题技巧1、以“一个前提,两个原则”规范答题以应对网上答题大家都知道高考评阅非选择题是网上阅卷。
为了有效应对高考网上阅卷,解答非选择题要注意“一个前提,两个原则”。
1.“一个前提”(1)答案要准确规范,书写要工整,要答在规定的答题框内。
(2)每年高考中都会有一些试卷,因卷面字迹潦草、序号乱置、模糊不清、答题空间安排不合理,使阅卷老师找不到要点。
2.“两个原则”(1)答案“点要多、面要全、话要短”。
回答非选择题要注意答案要多角度,要点多而全,回答直接,尽量使用历史专用词句,太简洁易漏知识点,影响得高分,可适当采取“多多益善”的办法,但要注意“多”是答案的点多,是追求“广度”,而“深度”要适可而止,解释“话要短”,不要重复、啰唆。
(2)尽量把答案得分的“关键词”写前面。
要紧扣设问,把要求回答的要点,以最简洁的语句按①②③分别写出来,每个小要点后,用冒号进行解释,让阅卷老师一眼就能看出你回答的要点。
这样做容易得高分,最起码能少失分。
[例1](2018·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
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
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
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
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材料二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
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
全国卷第41题解题方法
全国卷第41题解题策略
3.牢记注意事项,规避风险,稳答稳扎
(1)就材料中自己掌握史料最充分、最熟悉的一个观点进 行论证 (2)尽量不论证逆向思维观点或轻易否定材料中的顺向思 维观点
学者提出的某些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总是有一定道理的, 所以对学者观点进行合理的解读是一个较“讨巧”的得分手 段。否定式的作答应谨慎使用,除非学者观点有明显瑕疵, 且你的论据确凿。 再如: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考生持赞成、反对或 另立观点均可,但从作答情况统计看,选择赞成的占88.5%, 这从反面说明另立新论难度很大。
下面是2014年湖南省的一份满分卷(原汁原味呈现)
建议: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删除,改为“国民党的英 B.把握解题技巧,面对难题巧妙突破 勇抗战”。 理由: 1.在抗日战争的过程中,国民党一直是前线的作战者, 3. 牢记注意事项,规避风险,稳答稳扎 共产党则开展游击战,国民党的军队要远远多于共产党的军队。 (1)就材料中自己掌握史料最充分、最熟悉的一个观点进 2.在当时,国民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抗日战争的主力。为 行论证 了挽救民族危亡,国民党军队与日军先后开展多次正面交战, (2)尽量不论证逆向思维观点或轻易否定材料中的顺向思 思路 如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等,损失惨重,死伤无数, 维观点 ( 3)注意史论的时空限制,准确表述一个完整的历史观点 1. 是什么?(观点或修改建议) 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2.( 为什么?(两个角度:原因及影响) 历史教材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1960年新中国成立 43. )“条分缕析”是增分的有效手段 3. 怎么样?(小结:上升到理论或史观的角度分析) 11 年,打败了反动统治者。教科书的编写受时代气息的影响, 出于与中央保持一致的需要,编成了此教科书。 结论 其实,我们应该正确面对那些党派之争,用包容之心去对 先得“有招”,然后方能“无招胜有招” 待历史。历史无法改变,我们要正确认识历史。
历史高中高考试卷习题中41题的解题技巧
高考历史试卷中41 题的认识和解题技巧注意:〔 1〕价偏重于从史中得出;述偏重于表达史;认识:分固定、属于开放性。
它的开放表在以下四个方面: 材料开放、开放、重于运用史或者唯物史,说明自己史事件、人物、点的(2) 价、述一般含有志性的,答案开放、学生的思开放。
如:价、、述、明、、如何解、你、你的看法、你的点、如何理解等解技巧指 :史人物价:步一:看、明要求、确定象〔 1〕定性价即整体价;步二:材料提点〔 2〕定量价,即以史明。
在提点的候一定要做到言意并要用表述。
〔 3〕一分二和看主流相合。
步三:答案〔要求段落化、要点化但不主序号化〕史事件或象价:在答案要分三段:第一段点局部。
在一局部中要求你做到两步,第一步用言写出你〔 1〕根据要求放到特定的史境中行价。
从材料中提出来的点,第二步亮明你的点,表述用一定要确定。
比方我⋯⋯正确、〔 2〕需要合背景、特点、作用、影响等等,看价角度。
我同意⋯⋯等。
〔 2---3分〕二、解步第二段:史合局部〔7---8 分〕第一步:完整的材料,提点在一局部中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次运用史来你的点,尽量要做到史合。
提点 , 弄清几个:用史来个点。
史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的客象者的主是什么?思路一:政治、、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有几个点?思路二:外因、外因。
各点之是什么关系?思路三:国因素、国内因素。
区:了作答,没有完整、准确的材料,断章取,随便把材料中的任意一句当成目思路四:与事件有关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等。
要的点,致全皆。
不同的适用不同的思路,在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
史与注意:①如果是:材料中某某的某某点,只能同意。
点要密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表述要准确,次要清晰。
②提出点后,一定不要急着下笔作答,花一分左右的在大构思如何表有利于你接下来第三段:局部。
〔 2---3 分〕,而不是按照你的初衷去表。
用理来个点或写性言。
〔个一定要合道目的内容写出,依据史唯物主第二步:述点并点行判断表和相关的史史以及史展的等来。
历史高考试卷中41题的解题技巧
高考历史试卷中41 题的认识和解题技巧注意:( 1)议论着重于从史实中得出结论;评论类着重于表达史实;认识:该试题分值固定、属于开放性试题。
它的开放表此刻以下四个方面:资料开放、问题开放、议论重视于运用辩证史观或许唯物史观,表示自己对历史事件、人物、看法的认识(2) 议论、评论类设问一般含有标记性的词语,答案开放、学生的思想开放。
如:议论、简评、评论、说明、论证、怎样解说、你以为、你的见解、你的看法、怎样理解等解题技巧指导 : 历史人物议论:步骤一:看问题、明要求、确立对象( 1)定性议论即整体议论;步骤二:细读资料提炼看法( 2)定量议论,即以史实说明。
在提炼看法的时候必定要做到要言不烦并要用专业术语表述。
( 3)一分为二和看主流相联合。
步骤三:组织答案(要求段落化、重点化但不主张序号化)历史事件或现象议论:在组织答案时要分三段:第一段看法部分。
在这一部分中要求你做到两步,第一步用专业语言写出你从( 1)依据要求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议论。
资猜中提炼出来的看法,第二步亮明你选择的看法,表述时用词必定要确立。
比方我以为正确、我( 2)需要联合背景、特色、作用、影响等等,看议论角度。
赞同等。
( 2---3 分)二、解题步骤第二段:史论联合部分( 7---8 分)第一步:完好的阅读资料,提炼看法在这一部分中要修业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运用史实来论证你选择的看法,尽量要做到史论联合。
提炼看法 ,弄清几个问题:用史实来论证这个看法。
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剖析。
议论的客观对象议论者的主观认识是什么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有几个看法思路二:外因、外因。
各看法之间是什么关系思路三:国际要素、国内要素。
误区:为了抢时间作答,没有完好、正确的阅读资料,断章取义,随意把资猜中的随意一句话当作题目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系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要论证的看法,致使通盘皆输。
不一样的问题合用不一样的思路,在审题时必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可以想一句写一句。
高考文综历史41题解题策略(教案)
开放性探究题(全国卷第41题)解题练习【开放性探究题】高考历史的开放探究性试题一般以图片、历史地图、文字等材料作为历史信息的载体,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通过材料给定探究的范围,列出材料情境包含的多种观点,让我们选定(或提取)一种认同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由于认同(或提取)的观点不同,因此答案具有非唯一性,没有正误之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答此类题型须要克服凭感觉和所学学问照本宣科浅层次作答的思维定式,要通读材料、把握概念,细读材料、确定答题方向;对认同的观点,做到史论结合,有理有据,论证充分。
该题型可分两类:历史阐释题:信息提炼+阐释说明,如2013年全国Ⅰ卷和Ⅱ卷;2014年全国Ⅰ卷和Ⅱ卷;2015年全国Ⅱ卷。
历史探讨题:观点推断+论证评价。
如2010年观点论证;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从两种观点中选其一;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从赞成、反对、片面三种观点中选其一;2015年全国Ⅰ卷自主观点下多维阐释。
第一类:历史探讨题:论证、评价、评述、探讨观点类【解题基本思路】(1)述:从图片、表格、文字材料中获得信息(结论、观点等)即材料中的观点是什么(2)评:亮明你的观点即对获得的观点看法,留意要客观、全面(3)论:用史实论证观点,留意要多角度(4)析:一般为分析错因或呼应观点一、观点评论(评析)类历史观点评论型问答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详细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
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可能与客观历史存在某些不符,因此还须要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论”。
这种题型特别富于“历史味”,具有“借古鉴今”的功能,因此,这种题型很受命题者的青睐,在高考试卷中屡屡出现。
下面以高考题为例,分析这种题型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技巧,并从中得出规律性的相识。
(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说明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
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起先,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猛烈变更。
历史全国卷41题常见题型答题技巧
变式4:(2016成都二诊)
三、分类型掌握突破
(二)观点说明或论证类
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提出主题(论点),或者选取材料中一种论点 (可以对论点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论点),并加以论述(说明) 。
例:(2011全国卷文综)41.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请运用世界近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
社会制度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 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 准确)
变式3:(绵阳市2016三诊)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科学史研究者认为:一个国家的重大科学成果数如果超过了同期全世界重大科学成果
(3)对外关系:从闭关锁国的“朝贡体系”到被迫打开国门;改变了中国“天朝上 国”的外交观念。
(4)思想文化:林则徐等人“开眼看世界”,首开近代学习西方的先河;魏源在《 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指导了洋务运动;五四运动传播西方的民主和科学思想。传统的“华尊夷卑”和“中 国中心”的文化观念有所改变。
【赞成答案示例】
观点:“冲击—反应”模式有其合理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经济:冲击了中国根生蒂固的自然经济,使之逐渐解体;改变了中国“自给自 足”的经济观念。
(2)政治: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面对西方冲击,中国发生一系列社会变革,诸如 学习西方、改革旧制的洋务运动(中国第一次反应)、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 命相继兴起。
2.确定自己的观点,并多角度论证。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全国卷第41题的命题规律分析与应试策略 含解析
全国卷第41题的命题规律分析与应试策略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有人称之为开放性试题,也有人称之为探究性试题和创新能力评价题.这一类型试题在设问中通常有“说明”“评述”“评析"“探讨"等关键词,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观点、规律的认知、分析和论证能力。
下面对这一题型的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反思其应对策略,以帮助考生复习备考。
一、命题规律1.从能力要求上看试题注重考查考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2011年“西方崛起”题和2012年“冲击——反应”题,都是考查考生“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2013年“汉唐间历史变迁”题考查的是“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2014年“目录修改说明”题和2015年“公式探讨”题,主要考查考生“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试题涉及了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项基本的能力要求。
2.从命题立意上看近年来,高考文综试题坚持能力立意,引领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逐渐加强了从注重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素质立意的转变,试题由过去重视考查记忆能力向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人的全面发展转变.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在41题中的表现特别凸显,主要表现在:第一、答题思维上倡导多角度、多层次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第二、答题原则上强调论从史出、论从证出和史论结合;第三、语言表达上强调逻辑严密、文字通顺。
3.从考查目标上看近几年全国卷第41题以社会重大时事热点、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学术争论话题为载体,以学科知识为依托,突出历史学科的价值导向功能。
2011年“西方崛起"题,凸显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长效热点;2012年“冲击--反应”题引导考生思考现代化发展模式;2014年“目录修改说明”题体现中日关系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2015年“公式探讨”题是科技创新这一热点聚焦的体现.这些试题反映了命题者在选材上别具匠心,既突出了时政和学术热点,又突出了历史的教育功能。
人教版高中历史近6年高考41题特色分析及备考建议(34张)
15年,则通过考察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多角度的探讨 (优先结合三次科技革命),认识科技是人类社会 发展和进步的强大动力和杠杆。
特色(三)
以多元史观为指导,注重学科能力的发展与考察
(2013年全国课标Ⅰ卷)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判断异同
认识现象、本质
分析缘由
把握历史发展
【参考答案】
1、判断异同
图1体现了比较保守、呆板和受束缚的传统 旗袍特点,在花式、装饰方面也显得复杂和繁琐。 图2表明此时的旗袍有了很大变化,表现为开放、 简约和大胆的特色,注重女性的曲线美等。
2、分析缘由
图1原因:由于封建等级制度和等级观念, 加上封建道德的束缚,在鸦片战争之前和之初我 国的社会礼仪习俗等方面都比较保守,图2原因: 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西方文化的传入,
(三) 加强针对性练习,有力度提升成绩。 (四) 固化答题思路,大面积提升成绩。
(一)整体结构上,拓宽历史知识的广度
• “聚合思维”:积小成大,宏观掌握知识。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 (1)立足教材(教科书、新材料),纲目式等结构 • (2)找准切面(政治、经济、文化等),把握主线索 • (3)联系时代(划分与分期),多方位思考
微油3、:纸从1伞.郑的则伯1出名身2现-微上9是而可分有众得条寡出件( 什的细么②,小教这对,训个公轻?条微式件就中是要雨素实——与,春科雨学。大技家术熟之悉的间朱自清②先能生的够《准实春确,》中、予是充以怎分说样描运明绘用,春世逻雨的界辑?近严现密代。史的史
二、因历来对荆轲刺秦王之的举关评说系不阐一述,教明师确可、在介逻绍辑有严关观密点。后,引导、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观点的不同组成两个队或三个队,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41题的题型
一种评分标准:SOLO分类法
题型:两种可能
①评析历史观点类题(全国卷出现的概率大)
②评价、认识、看待、理解某种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
(上海卷常客,全国卷出现的概率不大,但不排除)
第一步:完整的阅读材料,提炼观点
误区:为了抢时间作答,没有完整、准确的阅读材料,断章取义,随便把材料中的任意一句话当成题目要论证的观点,导致全盘皆输(0分)。
例一:第二次八校联考第41题
有同学只看了材料的第一句话,就开始答题,结果论证的观点是“所谓的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的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
而整个材料的核心观点是“中国明清时期到底具不具备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因素”
例二:文综测试十六第41题
90%的同学随便抓住材料中的一句话“思想基础的彻底改变,是现代化和民族振兴成功的先决条件”这句话,断章取义。
结果论证的是思想变革的重要性。
阅读41题材料的方法:材料的前后一定会围绕一个焦点问题针锋相对。
例1.2011全国课改卷的41题,材料分两段,第一段认为西方崛起是靠自身的因素,而第二段肯定是相反的(西方崛起不是靠自身,而是靠东方。
)
例2.文综测试十六41题,材料一的观点是新文化运动宣传新思想其实借鉴了旧思想,言外之意就是新旧思想其实不是根本对立的,那么材料二的观点肯定是相反的。
第二步:陈述观点并对观点进行判断表态
一、材料只有一种观点怎么表态
①同意或正确
②不同意或错误,陈述你的观点
③辩证看待:既有合理一面也有不合理一面(做题慢的同学尽量避免这种答法,因为时间紧急,论证费时,不利于得分,做题快的同学可以尝试,挑战满分)
注意:①如果该观点出自于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只能同意。
②跟中共官方意识形态有出入的,辩证看待。
(为啥不直接否定呢?)
例:(2009年宁夏)简要评析孙中山“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
③如果设问是:¡°论证材料中某某的某某观点¡±,只能同意。
④提炼出观点后,一定不要急着下笔作答,花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在大脑构思:如何表态有利于你接下来的论证,而不是按照你的初衷去表态。
例如:¡°中国古代具不具备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因素。
¡±
你认为具备,但只能想到经济上的资本主义萌芽,文化上的反封建民主思想,想不到政治上的。
而如果答不具备,则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想到相应的史实。
二、材料有多种观点。
(出现概率大)
①同意其中一种。
②材料观点都不同意,提出自己的观点。
(其实材料中的多种观点都有其合理的一面,所以你自己的观点最好是综合多种观点。
)
注意(1)不要答¡°不同意其中的一种¡±,因为你不同意其中一种,有两种可能:A.与材料另一种观点不谋而合,还不如直接同意另一种;
B.材料的观点你都不同意,那你为啥不直接说出你的观点呢,用②这种方式呢?
例一:2011全国课改卷
通过精读材料,可以提炼出两种观点:一是西方崛起主要是靠自身的因素,二是西方崛起主要是依赖东方。
表态一:我认为西方崛起主要是靠自身因素
表态二:我认为西方崛起主要是靠依赖东方。
表态三:我认为西方崛起既有自身的因素,也有依赖东方的一面。
(两种观点都不同意,所以综合两种观点,但论证费时,一般同学不要尝试)
例二:近期测试题
观点一:肯定改革开放后30年,贬低改革前30年。
观点二:肯定改革前30年,贬低改革后30年。
表态一:同意观点一,我认为……
表态二:同意观点二,我认为……
表态三:我认为改革开放的前后30年,都很重要,都应肯定,不能贬低。
(2)如果设问是这样的:“你同意哪一种,请说明理由”,而不是“评析材料中……观点”。
(可能性不大,99年高考的事,但政治、地理学科会出现)
原则上可以另立自己的观点了,但标准答案里没有设计材料以外观点的答案,所以只能由阅卷老师酌情给分,而酌情给分往往不会给太高。
第三步:对观点进行论证
得分至关重要的一步,近期测试,有同学想挑战高分满分,把重心放到小结上,或者想综合多种观点从更深的层面看问题,而忽视了论证过程,论证不充分,最终得分不高。
12分为满分,论证过程有9分。
多角度、史论结合
一、多角度
观察你论证的观点本身有几个层次,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四按法¡±。
例一:肯定改革开放后30年,贬低改革前30年。
观点本身的层次:肯定后30年,贬低前30年
在此基础上前后30年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去论证。
例二:西方崛起有自身的因素,也有东方的因素
误区:认为多角度就是经济、政治、文化,因为我们平时做题用得最多
的角度,所以不论青红皂白见题就用。
例一:新文化运动是思想基础的彻底改变。
例二:知行关系
二、史论结合
史实必须是明确具体的、典型的。
不能是空洞、含糊的、自己编造臆想的、偏门的,必须是教材上提到的重大历史事件。
例:经济或生产力发展了、思想进步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空洞抽象的)
中国古代科技:飞天(偏门的)
知行关系:唐朝统治者认为……
清朝统治者认为……
第四步:小结——理论升华
绝大多数高中生和老师都达不到SOLO分类法的第五个层次,而且此环节的分值不高(2~3分),不要把重心耗费在此环节上。
有哪些方法:跳出你同意的这个论点,运用辩证思维(矛盾主次方面)、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作者的立场等,对所有论点进行评价。
跳出此论点所涉及的具体国家、时间、问题,放到整个全人类历史上看问题。
例:西方崛起既有自身因素,也有东方因素的。
(全球化视野下看问题,如果认为全靠西方自己那就是典型的“西方中心论”)
近代中国经济变革是利大于弊。
(“人类文明每前进一步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有所得必有所失,自然经济的解体所造成的各种灾难,相比较于工业的发展所带来的进步则要小得多”)
传统思想是推动还是阻碍五四新文化运动(思路:可以跳出中国,站到世界;跳出近代,站到整个历史、跳出文化,站到各个层面,看传统与现代的接轨)
中国明清时期不具备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因素
(不能用文明发展的共性来否定个性,中国在几千年历史上形成了独有
的文明类型,向近代社会转型是在西方列强侵略压力下被迫开始的,是后发外源型。
)
补充说明
除了第41题,在第一个大题(37或40题)、后面的选做题的某一问也可能会出现评述历史观点类题,如果设问是“评析(述)”,分值在10分以上的(通常是12分),仍按刚才讲41题的方法去做。
例1:2009全国卷二37题
(2)邓实认为“亚洲古学复兴”犹如欧洲文艺复兴。
评析这一观点(12分)
例2 2010宁夏第40题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再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的认识。
(13分)
特别注意
如果是“简要评析(述)”,分值在10分以下的要区别对待。
2009宁夏
4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爱因斯坦关于科学与战争关系的基本观点。
(9分)
4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2)简要评析孙中山“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的观点。
(8分)2011全国课改卷
40.(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
(10分)
2009宁夏
4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爱因斯坦关于科学与战争关系的基本观点。
(9分)
参考答案:科学不能为战争服务;迫不得已时科学应该帮助正义战争
制止非正义战争;防止科学成果用于战争,威胁人类生存。
从人道主义出发,体现了科学家的良知。
2009宁夏
4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2)简要评析孙中山“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的观点。
(8分)参考答案:为联俄联共提供根据;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有一定联系,但有本质区别;孙中山的观点有历史局限性。
2011全国课改卷
40.(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
(10分)
参考答案: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
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
简要评述观点类的方法:
观点在设问中没有明示的,要阅读材料把观点概括叙述出来(简要评述爱因斯坦关于科学与战争关系的基本观点。
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
),即“是什么”
观点归纳出来后,就分析该观点产生的原因(为什么),并分析该观点的意义、局限性即评价该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