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关于理工科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理工科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A类标准
一、力学
1
质点运动的描述、相对运动
2
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变力作用下的质点动力学基本问题
3
质点与质点系的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
4
质心、质心运动定理
5
变力的功、动能定理、保守力的功、势能、机械能守恒定律
6
刚体定轴转动定律、转动惯量
7
质点、刚体的角动量、角动量守恒定律
3
准静态过程、热量和内能
4
热力学第一定律、典型的热力学过程
5
循环过程、卡诺循环、热机效率、致冷系数
6
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和熵增加原理、玻尔兹曼熵关系式
7
统计规律、理想气体的压强和温度
8
理想气体的内能、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定理
9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三种统计速率
10
气体分子的平均碰撞频率和平均自由程
四、电磁学
七、量子物理基础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康普顿散射
2
戴维孙-革末实验、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假设
3
波函数及其概率解释
4
不确定关系
5
薛定谔方程
6
一维无限深势阱
7
一维势垒、隧道效应、电子隧道显微镜
8
氢原子的能量和角动量量子化
9
电子自旋:施特恩-盖拉赫实验
10
泡利原理、原子的壳层结构、元素周期表
13
恒定电流、电流密度和电动势
14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15
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涡旋电场
16
自感和互感
17
电场和磁场的能量
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非物理类专业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基本运动形式、相互作用的自然科学。
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许多部门,是其他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
在人类追求真理、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物理学展现了一系列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影响着人类对物质世界的基本认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在人才的科学素质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以物理学基础为内容的大学物理课程,是高等学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通识性必修基础课。
该课程所教授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所必备的。
大学物理课程在为学生系统地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通过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大学物理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都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努力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教学内容基本要求(详见附表)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A、B两类。
其中:A为核心内容,共74条,建议学时数不少于126学时,各校可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A类内容各部分的学时分配进行调整;B为扩展内容,共51条。
1. 力学(A:7条,建议学时数≥14学时;B:5条) 14+22. 振动和波(A:9条,建议学时数≥14学时;B:4条) 123. 热学(A:10条,建议学时数≥14学时;B:4条) 144. 电磁学(A:20条,建议学时数≥40学时;B:8条) 345. 光学(A:14条,建议学时数≥18学时;B:9条) 126. 狭义相对论力学基础(A:4条,建议学时数≥6学时;B:3条) 67. 量子物理基础(A:10条,建议学时数≥20学时;B:4条) 128. 分子与固体(B:5条)9. 核物理与粒子物理(B:6条)10. 天体物理与宇宙学(B:3条)11. 现代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物理基础专题(自选专题)三、能力培养基本要求通过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以下能力:1. 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阅读并理解相当于大学物理水平的物理类教材、参考书和科技文献,不断地扩展知识面,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更新知识结构;能够写出条理清晰的读书笔记、小结或小论文。
大学物理 教学基本要求(学生)
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基本要求分为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分别是:(1) 掌握:要求学生对基本的物理定律、原理、定理及其物理意义和适用条件透彻理解、牢固掌握,能熟练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计算相应水平的有关问题。
(2)理解:要求学生理解这些内容,并能用这些知识分析、计算有关简单问题,但对定理的推导过程一般不作要求。
(3) 了解:只要求知道这些内容所涉及的问题的现象和有关实验,并能对有关现象作出定性解释,一般不要求进行相关计算。
除了以上三类要求的内容外,还有一类为扩展内容,仅要求学生了解基本概念,该类内容用“*”号标注。
力学部分的说明和建议1.力学的重点是牛顿运动定律和三个守恒定律及其成立条件。
2.力学中除角动量、刚体和流体部分外绝大多数概念学生在中学阶段已有接触,故教学中展开应适度,以避免重复。
3.通过把力学的研究对象抽象为三个理想模型,质点、刚体和理想流体,逐步使学生学会建立模型的科学研究方法。
4.应注意学习矢量运算、微积分运算等方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5.可简要说明守恒定律与对称性的相互关系及其在物理学中的地位。
第一章质点运动学1、质点运动的描述(1) 掌握:位矢、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定义及表达式,能够从已知的运动方程求导得到速度、加速度;同时能够从已知的速度或加速度积分得出运动方程。
(2) 理解:位矢、位移、速度、加速度的“矢量性”和“瞬时性”,会计算位矢、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的各种分矢量。
2、圆周运动(1) 掌握:圆周运动的角量描述,角速度、角加速度、切向加速度、法向加速度的计算及角量与线量的关系。
(2) 理解:匀速率圆周运动和匀变速率圆周运动。
(3) 了解:圆周运动的位矢、位移、速度、加速度在直角坐标、平面极坐标、自然坐标下的表示。
3、相对运动(1) 掌握:伽利略速度变换关系,并能计算相对运动问题。
(2) 理解:运动的相对性和独立性。
第二章牛顿定律(1) 掌握:牛顿定律及其适用条件,牛顿定律的应用。
《大学物理》课程标准
《普通物理》课程标准1. 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归口: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学时数:64学分:4先修课程:高等数学2. 课程性质与地位大学物理是高等院校非物理类理工科各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通识性必修基础课。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基本运动形式、相互作用的自然科学。
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许多部门,是其他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
课程所教授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所必备的。
该课程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3.课程的内容与要求第一部分力学.第1章质点运动学1.1质点运动的描述1.2加速度为恒矢量时的质点运动1.3圆周运动1.4相对运动基本要求:1.深入地理解质点、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重要概念,深入理解质点的运动。
2.分析加速度为恒矢量时的质点运动方程。
3.明确圆周运动中角位移、角速度、切向加速度、法向加速度的关系。
重点与难点:1.加速度为恒矢量时质点运动方程的描写。
2.质点圆周运动的分析。
第2章动力学基本定律2.1牛顿定律2.2物理量的单位和量纲2.3几种常见的力2.4惯性参考系力学相对性原理2.5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定理2.6动量守恒定律2.7动能定理2.8保守力与非保守力势能2.9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2.10完全弹性碰撞完全非弹性碰撞2.11能量守恒定律基本要求:1.清晰的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
2.熟练掌握几种常见力。
3.掌握物理量的单位和量纲。
4.理解惯性参考系和力学相对性原理,能列举出牛顿定律应用的例子。
5.掌握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定理。
6.熟练掌握动量守恒定律和动能定理。
7.掌握功能原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8.清晰分辩出完全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重点与难点:1.牛顿三定律的应用。
2.参考系的选择。
关于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正式报告稿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基本运动形式、相互作用的自然科学;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许多部门,是其他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在人类追求真理、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物理学展现了一系列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影响着人类对物质世界的基本认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在人才的科学素质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以物理学基础为内容的大学物理课程,是高等学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通识性必修基础课;该课程所教授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所必备的;大学物理课程在为学生系统地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大学物理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都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努力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二、教学内容基本要求详见附表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A、B两类;其中:A为核心内容,共74条,建议学时数不少于126学时,各校可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A类内容各部分的学时分配进行调整;B为扩展内容,共51条;1.力学A:7条,建议学时数≥14学时;B:5条2.振动和波A:9条,建议学时数≥14学时;B:4条3.热学A:10条,建议学时数≥14学时;B:4条4.电磁学A:20条,建议学时数≥40学时;B:8条5.光学A:14条,建议学时数≥18学时;B:9条6.狭义相对论力学基础 A:4条,建议学时数≥6学时;B:3条7.量子物理基础A:10条,建议学时数≥20学时;B:4条8.分子与固体B:5条9.核物理与粒子物理B:6条10.天体物理与宇宙学B:3条11.现代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物理基础专题自选专题三、能力培养基本要求通过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以下能力:1. 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阅读并理解相当于大学物理水平的物理类教材、参考书和科技文献,不断地扩展知识面,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更新知识结构;能够写出条理清晰的读书笔记、小结或小论文;2. 科学观察和思维的能力——运用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通过观察、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科学抽象、类比联想、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并对所涉问题有一定深度的理解,判断研究结果的合理性;3.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物理问题的特征、性质以及实际情况,抓住主要矛盾,进行合理的简化,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并用物理语言和基本数学方法进行描述,运用所学的物理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四、素质培养基本要求通过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以下素质:1. 求实精神——通过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作风;2. 创新意识——通过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物理学的发展历史以及物理学家的成长经历等,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探索精神、创新欲望,以及敢于向旧观念挑战的精神;3. 科学美感——引导学生认识物理学所具有的明快简洁、均衡对称、奇异相对、和谐统一等美学特征,培养学生的科学审美观,使学生学会用美学的观点欣赏和发掘科学的内在规律,逐步增强认识和掌握自然科学规律的自主能力;五、教学过程基本要求在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认真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引导自主学习,鼓励个性发展;要加强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研究与改革,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的教学环境;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强化科学思维的训练;习题课、讨论课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提倡有条件的学校以小班形式进行,并应在教师引导下以讨论、交流为主,学时数应不少于总学时的10%,争取做到不少于15%;鼓励通过网络资源、专题讲座、探索性实践、小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开展探究式学习,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教学手段——应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教学手段应服务于教学目的,提倡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应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优势,扩大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3.演示实验——应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帮助学生观察物理现象,增加感性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大学物理课程的主要内容都应有演示实验实物演示和多媒体仿真演示,其中实物演示实验的数目不应少于40个;实物演示实验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如课堂实物演示、开放演示实验室、演示实验走廊等;提倡建立开放性的物理演示实验室,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观察实验,思考和分析问题,进行定性或半定量验证;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选修课或适当计算学分等措施保证实现上述目标;4. 习题与考核——习题与考核是引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体现课程要求规范的重要标志;习题的选取应注重基本概念,强调基本训练,贴近应用实际,激发学习兴趣;考核要避免应试教育的倾向,积极探索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程考核模式;5. 双语教学——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学校可开展物理课程的双语教学,以提高学生查阅外文资料和科技外语交流的能力;六、有关说明1.本教学基本要求适用于各类高等院校的工科专业和理科非物理专业的本科物理课程,其中A类内容是本科生学习本课程应达到的最低要求;2.本课程宜从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以确保学生学习本课程具有所需要的数学基础;3.本基本要求建议的最低学时数为126学时;为了体现加强基础的教育思想,增强学生的发展潜力,各学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增加一定数量的B类内容和学时数,例如:对于理科、师范类非物理专业和某些需要加强物理基础的工科专业,其大学物理课程的学时数不应少于144学时;教育部高等学校非物理类专业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2004年12月3日附表:教学内容基本要求说明:1. 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分为A、B两类,其中A类共有74条,B类共有51条;A类内容构成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框架,是核心内容;B类是扩展内容,它们常常是理解现代科学技术进展的基础,讲述这些内容可以使学生对大学物理的基本规律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充实;各学校除了保证基本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完整性以外,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不应仅满足于A类内容,而应当根据学时范围和授课对象所需基础尽可能多地选择B类内容,必要时还可适当开启新的“知识窗口”,介绍与科学前沿和技术应用发展相关的内容;由于各学校类型、办学性质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一些专业的大学物理教学内容可以在A、B两类内容之间进行小幅调整,但由A类内容调整为B类的比例不应大于15%;调整的论证资料应由学校存档;调整后的教学内容通过各校教学大纲加以规范;2.应适当加强近代物理基础知识的教学,近代物理的内容一般不应少于总学时的五分之一;3.为了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夯实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物理基础,在基本要求的内容中包含了现代科学与高新技术物理基础专题;专题内容可用以拓展物理知识面,例如:介观物理、等离子体物理、软凝聚态物理、信息光学、耗散结构理论等;也可以介绍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应用中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例如:激光、超导、液晶、量子信息、红外辐射与遥感、扫描隧道显微镜、核磁共振、超声等;专题内容和学时由各学校自行确定,并应订入课程教学大纲,予以落实;4.本教学基本要求不涉及教学内容的先后安排和编写教材的章节顺序;在实施教学中,要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有机衔接;。
物理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物理课堂教学基本要求一、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按照《教师备课的几点要求》进行备课,加强物理基础知识教学。
物理基础知识教学,要强调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概念教学,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联系学生所熟悉的事例,选择最能突出概念本质的实验,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亲自通过观察、分析、综合、建立起清晰的概念。
防止机械地背诵课文中的粗体字的做法。
概念是认识和掌握规律的基础。
在理解的基础上,要培养学生研究和处理问题的科学方法,防止片面地用做习题来代替概念教学。
要结合要领与规律的教学有机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加强实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演示和学生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十分重要。
对于演示实验:教师要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
演示前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目的、观察要求;演示后要引导学生揭示现象的本质,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的能力。
要防止为“演示”而“演示”的倾向。
对于学生实验: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和组织工作,引导学生认真做好预习;实验时想方设法让每一个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后按要求完成实验报告。
防止实验前无准备,实验中机械分工而不轮流操作,实验后凑数据抄报告的现象。
要逐步创造条件进行实验考查,考查形式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分散和集中的形式进行。
要从初中阶段开始就严格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基本仪器进行观察、测量、读数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严谨的作风。
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实验素养。
三、提高练习质量,开展课外活动。
要使学生加深理解和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练习质量、开展课外活动是重要的一环。
课堂教学中要安排一定量的课堂练习,课堂练习可以是结合新课练习,也可以是复习巩固的练习。
课堂练习要紧扣重点和关键的内容,难易适度,方式灵活多样,练习时教师要关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讲评。
对课外作业要重视课本上的练习题,补充的习题要精选,注意选择有助于学生弄清物理概念和掌握物理规律的题目。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具体要求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基本要求一、总体要求:实验教师要认真钻研教学内容,积极探索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应严格、认真,从严执教,引导学生建立“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学风;教师要以身作则,要用自身的行为去带动影响学生,而不是简单的说教。
要积极参加实验课的教学研究活动,认真执行实验室安全规定,协助实验工作人员作好实验室的清洁卫生。
二、人员安排:每学期上实验课教师分成若干教学小组,每个教学小组的设组长1人、配助教1名。
每小组负责4—8个实验,教学小组长负责组织本小组实验教学活动及助教管理。
三、教学环节具体要求1、备课:实验开课前1—2周,教师要试做完自己指导的实验并写出实验课教案;如果实验内容是第1次上,要写出试做实验报告交课程负责人。
实验课正式开课前实验教学小组由组长主持进行一次集体备课、组长要将活动记录交给课程负责人。
注意:在试做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与实验技术人员进行交流与沟通。
2、上课:任课教师应提前10分钟进实验室,对实验仪器进行必要的检查、收发学生实验报告。
在实验课上要抽查学生预习报告、对于不写预习报告或预习情况很差学生教师应终止该学生上实验课,责令其回去预习,令安排时间补做。
实验结束后,要督促学生整理好实验用品,安排学生打扫卫生;课后教师离开实验室前要检查门、窗、水、电,关掉总电源,认真填写实验记录。
3、批改报告:教师应负责批改一个实验班的报告,批改报告要有批语、普遍性的问题要集中讲解、个别问题酌情向学生反馈。
对于没有按时交实验报告的,迟交一周分数降一个等级。
4、对研究生助教的指导与管理:(1)对研究生助教的指导与管理由教学小组长负责;教学小组长负责指导研究生助教试做实验、批改其试做实验报告。
每学期末,教学小组长要对研究生助教的工作进行评价,对其去留提出建议(2)研究生助教须批改5—6实验班的实验报告;批改报告要及时、认真,每次批改后要及时填写成绩单、对每个实验班的报告情况以书面形式进行分析、评价后,与实验报告一起交给各个实验教师。
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二、教学内容基本要求(详见附表)
A为核心内容,共74条;B为扩展内容,共51条。
1.力学(A:7条,建议学时数≥14学时;B:5条)
2.振动和波(A:9条,建议学时数≥14学时;B:4条)
3.热学(A:10条,建议学时数≥14学时;B:4条)
4.电磁学(A:20条,建议学时数≥40学时;B:8条)
5.光学(A:14条,建议学时数≥18学时;B:9条)
6.狭义相对论力学基础(A:4条,建议学时数≥6学
时;B:3条)
7.量子物理基础(A:10条,建议学时数≥20学时;B:4条)
8.分子与固体(B:5条)
9.核物理与粒子物理(B:6条)
10.天体物理与宇宙学(B:3条)
附表:教学内容基本要求
说明:1. A类内容构成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框架,是核心内容;B类是扩展内容,它们常常是理解现代科学技术进展的基础,讲述这些内容可以使学生对大学物理的基本规律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充实。
2.应适当加强近代物理基础知识的教学,近代物理的内容一般不应少于总学时的五分之一。
3.为了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夯实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物理基础,在基本要求的
内容中包含了现代科学与高新技术物理基础专题。
专题内容可用以拓展物理知识面,例如:介观物理、等离子体物理、软凝聚态物理、信息光学、耗散结构理论等;也可以介绍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应用中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例如:激光、超导、液晶、量子信息、红外辐射与遥感、扫描隧道显微镜、核磁共振、超声等。
理工科类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标目述上现实证保施措等分学算计当适或课修选过通以可校学的件条有 。证验量定半或性定行进�题问析分和考思�验实察观手动己自生学导引和励鼓�室验实示演理物的性放 开立建倡提。等廊走验实示演、室验实示演放开、示演物实堂课如�行进式形种多用采以可验实示演物实 。个 04 于少应不目数的验实示演物实中其��示演真仿体媒多和示演物实�验实示演有应都容内要主的程 课理物学大。趣兴习学高提�识知性感加增�象现理物察观生学助帮验实示演用利分充应——验实示演.3
B 。位地的中学理物在其及系 关互相的性称对与律定恒守明说要简可 。用应的中学理物在法 B .4 A 。法方究研学科的型模立建会学生 学使步逐�体流想理和体刚、点质�型模 想理个三为象抽象对究研的学力把过通 。复重免避以�度适应开展中学教 故�触接有已段阶学中在生学念概数多大 绝外分部体流和体刚、量动角除中学力 。件条立成其及律定 恒守个三和律定动运顿牛是点重的学力 议 建 和 明 说 学 .1 A 别 类 力、 一 .2 A B A .3 A A B 方等算运分积微、算运量矢习学意注应 .5 A B
。性理合的果结究研断判 �解理的度深定一有题问涉所对并�力能的题问出提和题问现发生学养培法方等验实、想联比类、象抽学科 、纳归、绎演、合综、析分、察观过通�点观本基和论理本基的学理物用运——力能的维思和察观学科.2
。文论小或结小、记笔 书读的晰清理条出写够能�构结识知新更�力能的考思立独强增�面识知展扩地断不�献文技科和书考参 、材教类理物的平水理物学大于当相解理并读阅�法方习学的学科握掌步逐——力能的识知取获立独 .1
。率效和量质学教 高提�量息信学教大扩�势优的术技育教化代现等学教络网、学教助辅机算计用利分充�件条造创极积应 。术技体媒多用利效有倡提 �的目学教于务服应段手学教 �用作的道渠主学教堂课好挥发应——段手学教.2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规范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规范《本科》第一部分教学基本要求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基本运动形式、相互作用和转化规律的学科。
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许多部门,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
以经典物理学、近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中的初步应用为内容的大学物理课程是高等学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在掌握物理学基础理论的同时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述物理问题和使用高等数学工具去分析处理物理问题。
培养学生现代的自然观宇宙观和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努力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一)绪论基本要求:(1) 理解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2)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中的重要地位;(3)理解并掌握物理学的学习方法。
* 基本要求的高低用下列三级词汇区分,从高到低,概念分“理解”、“了解”、“知道”三级;运用方法分“熟练掌握”、“掌握”、“会”三级。
(二)质点运动学基本要求:(1)会根据质点运动方程求位移、速度和加速度;(2)会根据加速度和初始条件求可积的运动方程;(3)熟练掌握质点作圆周运动时的角速度、角加速度、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的计算方法;(4)理解平动、相对运动;(5)初步会使用矢量、微积分等数学工具解题。
(三)质点动力学基本要求:(1)会熟练使用矢量和微积分工具,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处理一般难度的力学问题;(2)掌握牛顿三个定律及适用条件;(3)了解牛顿力学中几种常见的力,掌握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4)了解力学中的单位制和量纲;(5)理解惯性参考系;(6)理解力学相对性原理;(7)熟练掌握直线运动情况下变力做功的计算方法;(8)会计算势能;(9)会用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分析处理质点平面运动的简单力学问题;(10)掌握用动量和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会分析简单系统在平面内运动的力学问题;(11)熟练掌握矢量和微积分工具解题。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第四征求意见稿)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基本运动形式、相互作用及其转化规律的学科。
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许多部门,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
在人类追求真理、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物理学展现了一系列唯物主义的哲学观和方法论,深刻影响着人类对物质世界的基本认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在人才的科学素质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物理学本质上是一门实验科学。
物理实验是科学实验的先驱,体现了大多数科学实验的共性,在实验思想、实验方法以及实验手段等方面是各学科科学实验的基础。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物理实验课是高等理工科院校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基本训练的必修基础课程,是本科生接受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
物理实验课覆盖面广,具有丰富的实验思想、方法、手段,同时能提供综合性很强的基本实验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础。
这在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活跃的创新意识、理论联系实际和适应科技发展的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具有其他实践类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程的具体任务是:1、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基本素质,使学生初步掌握实验科学的思想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掌握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3、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爱护公共财产的优良品德。
二、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大学物理实验应包括普通物理实验(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实验)和近代物理实验,具体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如下:1、掌握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具有正确处理实验数据的基本能力。
(1)测量误差与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能逐步学会用不确定度对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的结果进行评估。
(2)处理实验数据的一些常用方法,包括列表法、作图法和最小二乘法等。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要求和计划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要求和计划一绪论(2小时)二力学(21小时)(一)质点运动学(5)基本要求:1正确地应用矢量概念理解质点的运动函数的意义和运动的叠加以及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概念。
2掌握一维变速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及抛射运动的规律。
能利用分离变量法解质点的运动问题。
3正确理解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的意义,并能正确地计算。
4正确理解和应用伽利略变换。
学时安排:1位矢、速度、加速度(1)2质点运动学的两类问题(2)3 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相对运动(2)(二)质点动力学(10)基本要求:1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意义以及惯性系的概念。
2熟练掌握重力、弹性力、摩擦力及万有引力的规律和计算方法。
熟练地应用牛顿定律分析和解答基本力学题目。
3理解惯性力的意义并能利用它来解答简单的力学问题。
4 掌握动量和冲量的概念及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
5 理解质心的概念及质心运动定理。
6掌握质点的角动量的意义,掌握质点的角动量守恒定律。
7掌握功的定义及变力作功的计算方法。
掌握质点动能定理的意义及其应用。
8掌握保守力作功的特点,掌握重力势能、万有引力势能和弹簧的弹性势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9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能与动量守恒定律和角动量守恒定律联系解决简单问题。
学时安排:1牛顿三定律(2)2变力的功、保守力、势能(2)3 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1)4 质心和质心运动定理(1)5功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2)6角动量和角动量守恒定律(1)7 碰撞(1)(三)刚体定轴转动(6)基本要求:1掌握刚体定轴转动的角位移、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等概念,以及它们与有关线量的联系。
2掌握力对固定转轴的力矩的计算方法。
3掌握转动惯量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4掌握刚体定轴转动定律。
5会计算力矩的功,刚体转动动能,刚体重力势能。
能正确地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
6能正确理解和技术刚体对固定轴的角动量,并能对含有定轴刚体、质点在内的系统正确得应用角动量守恒定律学时安排:1转动惯量、转动定律(2)2力矩的功、转动动能定理(2)3角动量定理、角动量守恒定律(2)三气体动理论及热力学(15学时)(一)气体动理论基本要求:1理解系统和外界的意义,了解微观描述与宏观描述的不同和联系。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在我校实施的几点建议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在我校实施的几点建议
大学物理课程在我校实施由《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来规范,在贯彻落实这一要求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坚持基础优先调整,加强物理基础课程教学。
要把大学物理基础课程贯穿整个大学生涯,而不是集中在前几年。
同时,以大学物理实验室设计课程演示、操作和实施为内容的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和思维能力。
二、推进教学改革。
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物理实验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并将新的教学方法--微课、网络教学等,灵活运用于物理教学中,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三、重视教师建设。
加强物理教师队伍的建设,不仅要注重教师知识能力和技能要求,还要重视教师专业教学技能,注重培养教师的专业教学素质与能力,激发教师的求知欲望,激发其课堂指导的热情。
四、拓展教学环境。
要为学生搭建一个更为便捷完善的物理教学环境,学校可以配备非常便利的物理实验设备,扩充和更新教学模型,丰富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有趣”,使物理课程教学更加充满乐趣。
总之,要实施《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我们需要坚持基础优先调整,推进教学改革,重视教师建设,拓展教学环境,从而体现出大学物理课程的特点和价值观念。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指导思想和内容解读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指导思想和内
容解读
2010年版《理工科类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理工科类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下面简称《基本要求》),以上两个基本要求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于2008年1月24日正式首次颁布,经过2年修订和完善,又于2010年再次颁布2010年版《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是教育部发文指示教指委编写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高等学校制定相应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基本依据,是编写课程教材的依据,也是检查教学质量的依据,各高等学校应给予充分重视。
基础课程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物理基础课程教学不只是教给学生一些后续学习必须的物理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这些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
基础课程的学时是切实贯彻基础课程《基本要求》的保证,从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长远目标着眼,宁可从其他方面争取学时,也不应短视地压缩基础课程的学时。
希望老师们充分重视物理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认真学习,按照基本要求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并且针对目前精品资源共享课以及中国大学慕课建设的背景下,不断的建设和提炼优质教学资源、积极探索和研究新型教学方法、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大学物理教学资料》12-0教学基本要求
03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评价方式
考试成绩
通过期末考试、期中考试等标准化考试,评估学 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回答问题和讨论的 表现,评估其学习态度和思考能力。
ABCD
作业完成情况
定期布置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应 用能力。
实验操作与报告
评估学生在物理实验中的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 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
辅导与补课
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 补课服务,帮助他们跟上学习进度。
心理支持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绪变化,提供必要 的心理支持和疏导。
学生活动与交流
组织学术竞赛
组织各类学术竞赛,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和创新能力。
开展学术讲座
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开展学术讲座,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
促进交流合作
鼓励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学 术发展。
反馈机制
及时反馈
教师应在每次作业、考试后及时给予学生反 馈,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个性化指导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 学习建议和方法。
鼓励与激励
肯定学生的进步和优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和自信心。
家长沟通
与家长保持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 促进家校合作。
持续改进
定期评估
《大学物理教学资料》 12-0教学基本要求
目录
• 课程简介 • 教学内容与方法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教师团队与教学资源 • 学生指导与服务
01
课程简介
课程性质与任务
课程性质
《大学物理教学资料》是本科阶段一 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 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 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研究打 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物理 第三章教学基本要求
第三章 教学基本要求第三ຫໍສະໝຸດ 刚体的转动第三章 刚体的转动
第三章 教学基本要求
第三章 刚体的转动
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描写刚体定轴转动的物理量 描写刚体定轴转动的物理量, 一 理解描写刚体定轴转动的物理量,并掌 握角量与线量的关系. 握角量与线量的关系 理解力矩和转动惯量概念 力矩和转动惯量概念, 二 理解力矩和转动惯量概念,掌握刚体绕 定轴转动的转动定理. 定轴转动的转动定理 理解角动量概念 角动量概念, 三 理解角动量概念,掌握质点在平面内运 动以及刚体绕定轴转动情况下的角动量守恒问题. 动以及刚体绕定轴转动情况下的角动量守恒问题 理解刚体定轴转动的转动动能概念 刚体定轴转动的转动动能概念, 四 理解刚体定轴转动的转动动能概念,能 在有刚体绕定轴转动的问题中正确地应用机械能 守恒定律 能运用以上规律分析和解决包括质点和刚体 的简单系统的力学问题. 的简单系统的力学问题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正式报告稿)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基本运动形式、相互作用及其转化规律的学科。
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许多部门,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
在人类追求真理、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物理学展现了一系列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影响着人类对物质世界的基本认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是人类文明的基石,在人才的科学素质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物理学本质上是一门实验科学。
物理实验是科学实验的先驱,体现了大多数科学实验的共性,在实验思想、实验方法以及实验手段等方面是各学科科学实验的基础。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物理实验课是高等理工科院校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基本训练的必修基础课程,是本科生接受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
物理实验课覆盖面广,具有丰富的实验思想、方法、手段,同时能提供综合性很强的基本实验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础。
它在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活跃的创新意识、理论联系实际和适应科技发展的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具有其他实践类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程的具体任务是:1.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基本素质,使学生初步掌握实验科学的思想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掌握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2.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爱护公共财产的优良品德。
二、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大学物理实验应包括普通物理实验(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实验)和近代物理实验,具体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如下:1.掌握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具有正确处理实验数据的基本能力。
(1)测量误差与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能逐步学会用不确定度对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的结果进行评估。
理工科类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21 11 01 9 8 7 6 5 4 3 2 1 号 序
求要本基容内学教�表附 。时学 441 于少应不数时学的程课理物学大其�业专科工的础基理物强加要需些某和业 专理物非类范师、科理于对�如例。数时学和容内类 B 的量数定一加增点特业专和标目养培才人据根应校 学各�力潜展发的生学强增�想思育教的础基强加现体了为。时学 621 为数时学低最的议建求要本基本.3
B 。位地的中学理物在其及系 关互相的性称对与律定恒守明说要简可 。用应的中学理物在法 B .4 A 。法方究研学科的型模立建会学生 学使步逐�体流想理和体刚、点质�型模 想理个三为象抽象对究研的学力把过通 。复重免避以�度适应开展中学教 故�触接有已段阶学中在生学念概数多大 绝外分部体流和体刚、量动角除中学力 。件条立成其及律定 恒守个三和律定动运顿牛是点重的学力 议 建 和 明 说 学 .1 A 别 类 力、 一 .2 A B A .3 A A B 方等算运分积微、算运量矢习学意注应 .5 A B
.8 .7 .6 .5 .4 .3 .2 .1 。条
15 共�容内展扩为 B�整调行进配分时学的分部各容内类 A 对况情学教际实据根上础基此在可校各�时学 621 于少不数时学议建�条 47 共�容内心核为 A�中其。类两 B、A 为分容内学教的程课理物学大 �表附见详�求要本基容内学教、二
。展发调协的质素、力 能、识知生学现实力努�养培的识意新创和神精索探生学重注�养培的力能题问决解和题问析分生学重注 �时同的识知授传在应都�中节环学教个各的程课理物学大在。础基的实坚下打习学步一进为�解理的确正 和识认的统系较比有法方本基和论理本基 、念概本基的学理物对生学使应 �学教的程课理物学大过通 。用作要重的代替能不程课他其有具�面方等识意新创和神精索探的生学养培�力能的题问决解和 题问析分生学强增 �观界世的学科立树生学养培 �础基理物的要必好打地统系生学为在程课理物学大 。的备必所员人术技程工和 者作工学科个一是�分部成组要重的养素学科生学成构是法方本基和论理本基、念概本基的授教所程课该 。课础基修必性识通的要重门一生学业专各科工理校学等高是�程课理物学大的容内为础基学理物以 务任和用作、位地的程课、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正式报告稿)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基本运动形式、相互作用的自然科学。
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许多部门,是其他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
在人类追求真理、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物理学展现了一系列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影响着人类对物质世界的基本认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在人才的科学素质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以物理学基础为内容的大学物理课程,是高等学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通识性必修基础课。
该课程所教授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所必备的。
大学物理课程在为学生系统地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通过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大学物理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都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努力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教学内容基本要求(详见附表)
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A、B两类。
其中:A为核心内容,共74条,建议学时数不少于126学时,各校可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A类内容各部分的学时分配进行调整;B为扩展内容,共51条。
1.力学(A:7条,建议学时数?14学时;B:5条)
2.振动和波(A:9条,建议学时数?14学时;B:4条)
3.热学(A:10条,建议学时数?14学时;B:4条)
4.电磁学(A:20条,建议学时数?40学时;B:8条)
5.光学(A:14条,建议学时数?18学时;B:9条)
6.狭义相对论力学基础(A:4条,建议学时数?6学时;B:3条)
7.量子物理基础(A:10条,建议学时数?20学时;B:4条)
8.分子与固体(B:5条)
9.核物理与粒子物理(B:6条)
10.天体物理与宇宙学(B:3条)
11.现代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物理基础专题(自选专题)
三、能力培养基本要求
通过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 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阅读并理解相当于大学物理水平的物理类教材、参考书和科技文献,不断地
扩展知识面,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更新知识结构;能够写出条理清晰的读书笔记、小结或小论文。
2. 科学观察和思维的能力——运用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通过观察、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科学抽象、类比联想、实
验等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并对所涉问题有一定深度的理解,判断研究结果的合理性。
3.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物理问题的特征、性质以及实际情况,抓住主要矛盾,进行合理的简化,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并用物理语言和基本数学方法进行描述,运用所学的物理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四、素质培养基本要求
通过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以下素质:
1. 求实精神——通过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作风。
2. 创新意识——通过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物理学的发展历史以及物理学家的成长经历等,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激发学
生的求知热情、探索精神、创新欲望,以及敢于向旧观念挑战的精神。
3. 科学美感——引导学生认识物理学所具有的明快简洁、均衡对称、奇异相对、和谐统一等美学特征,培养学生的科学审美观,使学生
学会用美学的观点欣赏和发掘科学的内在规律,逐步增强认识和掌握自然科学规律的自主能力。
五、教学过程基本要求
在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认真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引导自主学习,鼓励个性发展;要加强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研究与改革,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的教学环境。
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强化科学
思维的训练。
习题课、讨论课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提倡有条件的学校以小班形式进行,并应在教师引导下以讨论、交流为主,学时数应不少于总学时的10%,争取做到不少于15%。
鼓励通过网络资源、专题讲座、探索性实践、小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开展探究式学习,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应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教学手段应服务于教学目的,提倡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
应积极创造条件,充分
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优势,扩大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3.演示实验——应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帮助学生观察物理现象,增加感性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大学物理课程的主要内容都应有演示
实验(实物演示和多媒体仿真演示),其中实物演示实验的数目不应少于40个。
实物演示实验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如课堂实物演示、开放演示实验室、演示实验走廊等。
提倡建立开放性的物理演示实验室,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观察实验,思考和分析问题,进行定性或半定量验证。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选修课或适当计算学分等措施保证实现上述目标。
4. 习题与考核——习题与考核是引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体现课程要求规范的重要标志。
习
题的选取应注重基本概念,强调基本训练,贴近应用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考核要避免应试教育的倾向,积极探索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程考核模式。
5. 双语教学——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学校可开展物理课程的双语教学,以提高学生查阅外文资料和科技外语交流的
能力。
六、有关说明
1.本教学基本要求适用于各类高等院校的工科专业和理科非物理专业的本科物理课程,其中A类内容是本科生学习本课程应达到的
最低要求。
2.本课程宜从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以确保学生学习本课程具有所需要的数学基础。
3.本基本要求建议的最低学时数为126学时。
为了体现加强基础的教育思想,增强学生的发展潜力,各学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
专业特点增加一定数量的B类内容和学时数,例如:对于理科、师范类非物理专业和某些需要加强物理基础的工科专业,其大学物理课程的学时数不应少于144学时。
教育部高等学校非物理类专业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2004年12月3日
附表:教学内容基本要求
说明:1. 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分为A、B两类,其中A类共有74条,B类共有51条。
A类内容构成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框架,是核心内容;B类是扩展内容,它们常常是理解现代科学技术进展的基础,讲述这些内容可以使学生对大学物理的基本规律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充实。
各学校除了保证基本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完整性以外,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不应仅满足于A类内容,而应当根据学时范围和授课对象所需基础尽可能多地选择B类内容,必要时还可适当开启新的“知识窗口”,介绍与科学前沿和技术应用发展相关的内容。
由于各学校类型、办学性质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一些专业的大学物理教学内容可以在A、B两类内容之间进行小幅调整,但由A类内容调整为B类的比例不应大于15%。
调整的论证资料应由学校存档。
调整后的教
学内容通过各校教学大纲加以规范。
2.应适当加强近代物理基础知识的教学,近代物理的内容一般不应少于总学时的五分之一。
3.为了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夯实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物理基础,在基本要求的内容中包含了现代科学与高新技术物理基础专题。
专题内容可用以拓展物理知识面,例如:介观物理、等离子体物理、软凝聚态物理、信息光学、耗散结构理论等;也可以介绍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应用中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例如:激光、超导、液晶、量子信息、红外辐射与遥感、扫描隧道显微镜、核磁共振、超声等。
专题内容和学时由各学校自行确定,并应订入课程教学大纲,予以落实。
4.本教学基本要求不涉及教学内容的先后安排和编写教材的章节顺序。
在实施教学中,要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和
有机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