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元美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美学复习资料(朱立元).doc

美学复习资料(朱立元).doc

美学复习资料1.审美现象(活动)是审美主客体的有机结合,是以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为基础的,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

由审美主体、审美对象,以及审美主客体间的审美关系三个要素构成。

审美现象的结构:最表面的一层是形式层,形式层的后面是意蕴层,意蕴的后面是“存在”层,中国美学称为“道”,西方美学称为“存在”。

审美现象的演变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

三者演变形态是:最先有审美意识的形成,其次是从审美意识发展到美学思想,最后由美学思想发展成为独立的美学学科。

2.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发展线索(重点)中国古典美学的总体特征,在于它始终坚持从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一体圆融关系着眼,探求审美现象的根源、实质和含义。

一、先秦两汉,是中国古代思想形成与奠基的时期。

《易》之世界观与人生观,启发和奠定了整个先秦时期的哲学和美学思想传统。

①“彖辞”:天地感而万物生(一切东西来自感应)②乾坤互补、刚柔并济: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③朴素健康、向上奋发的生活态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先秦美学在孔子之前,史伯、晏婴、伍举等人都论及了五味、五色、无声之美,也涉及美与善的关系。

百家争鸣时代,儒、道两家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建构和形成了整个中国古代美学的基本格局。

儒家,充分肯定善与美的统一,积极入世。

孔子:从仁出发,联系伦理道德的善来解释美。

外在形式虽然可以给人以感官愉悦,但必须与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整个人生的审美化途径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艺术的功能和作用在于“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即感发和陶冶人的伦理情感,促进个人与社会人伦的和谐发展。

孟子:重心,从个体人格精神的建构来展示美与善的联系,认为从善到美呈现为逐步递升的状态,“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对美基于善又超越于善作了明确的表述。

00037美学_自考笔记完整版

00037美学_自考笔记完整版

00037美学自考笔记七章全笔记依据教材《美学》朱立元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笔记依据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第二节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第三节美学的哲学基础第四节审美与人生第五节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第二章审美活动论第一节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第二节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第三节审美活动的发生第三章审美形态论第一节审美形态的内涵和特征第二节审美形态的形成和发展第三节优美与崇高第四节悲剧与喜剧第五节丑和荒诞第四章审美经验论第一节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第二节审美经验的内在结构第三节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第五章艺术论(一)第一节艺术与艺术作品第二节艺术品的层次结构第三节艺术品:创造意象世界第四节意境第五节艺术的功能第六章艺术论(二)第一节艺术的存在方式第二节艺术意象的创造和生产第三节艺术的创造力与艺术技巧第四节艺术的形态第五节艺术意象的接受和重建第七章审美教育论第一节中西美育观的源流第二节美育的内涵第三节美育的特点第四节美育的功能第五节美育的目的第一章绪论单选:1.1.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区分了美的事物与美本身的是(柏拉图)1.2.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1.3.维特根斯坦是的代表人物。

(分析哲学)1.4.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李泽厚认为,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

1.5.曾对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以及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从恋母情结的角度进行解释的是(弗洛伊德)1.6.在心理学领域,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观点的是(荣格)1.7.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蒋孔阳主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1.8.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是(艺术美)1.9.认为审美对象和艺术品是分开的,审美对象是欣赏者与艺术品相互作用的结果的是(英伽登)1.10.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美与物理学》中提到的是(科技美)1.11.人类的知识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其中不包括(哲学学科)1.12.美学的性质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型的人文学科)1.13.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是(审美活动)1.14.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1.15.于1750年创立了美学的是(鲍姆加登)1.16.美学演变的三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是(审美意识)1.17.悲剧意识属于(高级审美意识)1.18.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美是(理念)1.19.蒋孔阳认为,美学从哲学与文艺理论中独立出来是在(文艺复习之后)1.20.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1.21.鲍姆加登将美学规定为研究(低级的感性认识)的学科。

美学复习资料(朱立元)(一)

美学复习资料(朱立元)(一)

美学复习资料(朱立元)(一)引言概述:美学是研究艺术和审美的学科,其研究范围涉及到审美经验、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等方面。

本文将以朱立元所著的《美学复习资料》为基础,系统地介绍美学的相关知识。

正文内容:一、美学的概念与起源1. 美学的定义与涵义2. 美学的起源与发展3. 美学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多样性4. 美学与艺术的关系5. 美学的研究方法与途径二、审美经验与审美情感1. 审美经验的特点与作用2. 审美体验的主体与客体3. 审美情感的类型与表现4. 审美情感的形成与发展5. 审美情感与审美价值的关系三、美学观念与审美判断1. 美学观念的多样性与争议2. 美的标准与价值的相对性3. 审美判断的标准与依据4. 美学理论的流派与观点5. 美学批评与鉴赏的方法与要点四、艺术与美学1. 艺术的概念与分类2. 艺术创作的过程与特点3. 艺术作品的传播与接受4. 艺术的功能与社会价值5. 艺术创作与观念的关系五、美学的应用与发展1. 美学在教育中的作用与意义2. 美学在设计与建筑领域中的应用3. 美学在商业与市场营销中的应用4. 美学在环境保护与城市规划中的应用5. 美学的发展趋势与挑战结论:本文以朱立元的《美学复习资料》为基础,系统地介绍了美学的相关知识。

从美学的概念与起源、审美经验与审美情感、美学观念与审美判断、艺术与美学以及美学的应用与发展等五个大点,涵盖了美学的重要内容。

通过深入探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美学的本质和作用,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

此外,美学在教育、设计、商业等领域的应用也将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更多的美的享受与价值。

未来,美学将继续迎接挑战并不断发展壮大。

朱立元美学期末复习重点

朱立元美学期末复习重点

一.审美是基本的人生体验 P3-4审美——我们最基本的存在方式之一,从而也成为我们一种重要的人生体验。

(1)在自然中,我们常常能获得审美的经验。

(2)在与社会他人的交往关系中,即通常所谓的社会生活中,我们也能够经常获得审美经验。

(3)艺术的创造和欣赏中。

艺术创造取自于人生实践中的审美经验。

(艺术是审美的集中表现)审美实际上就体现在上述种种人生经历和体验中。

二.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三.美一定和人有关系,没有人就无所谓美,美只有对人来说才有价值。

审美现象就应当是审美主客体的有机结合体,换言之,它应当是主客体之间一种特定的审美关系。

这也就决定了在审美现象中,没有离开人而独立存在的所谓纯粹客观的美,因为没有主体的介入、参与,即没有人去“审”美,就不可能有审美现象。

只有当人和世界发生审美关系时才会出现审美现象。

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与自然开始形成审美关系时,自然美才脱颖而出,某些自然现象才有可能被称为自然美。

因此,我们只有从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入手,才能懂得审美现象的真正含义。

审美关系的特点:(1)审美主体是通过主体的感觉器官来和现实建立关系,把握的对象也具有感性的形象性与直觉性。

(2)审美关系是自由的。

①外在的自由。

②内在的自由。

首先:从内容上看,我们欣赏美的对象,不是要满足物质的需要,而是要自由地展示人的本质,取得精神上的自由与满足。

其次:从形式上看,美的形式要受对象的物质属性的限制。

(3)审美关系性的主体实现,主体(人)在面对感性对象时,调动了由生理到心理,由感觉到思维的自身全部本质力量来对它进行感受、体验的。

(4)审美关系还特别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情感关系。

(5)是一种深刻的直觉的把握的理解关系。

三.审美现象的构成(一)关系在先原则——审美主客体都是、也只能是在个人与现实世界具体的审美关系中现实地生成。

在时间上,审美关系的建构与审美主客体的生成是同时、同步的,没有先后之分;从逻辑上讲,则是(审美关系在先,审美主客体在后,审美关系是审美主客体的确定者,审美关系之前或之外,无所谓审美主体或审美客体。

朱立元(修订版)美学重点部分复习资料

朱立元(修订版)美学重点部分复习资料

朱立元《美学》重点部分复习资料一、填空1750年,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的《美学》问世为标志,美学独立,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P17 古罗马时期的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寓教于乐”的创作原则。

P394审美发生的特殊标志: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

P151在美学传统上,“艺术”是美学的核心问题。

P315西方美学家中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贺拉斯谈论到模仿说。

P316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中和、神妙、气韵、意境。

P181西方基本审美形态:悲剧与戏剧、崇高与优美、丑与荒诞。

P181审美对象的客观条件:色彩、线条、形状。

P126“有意味的形式”是英国形式主义美学家克莱夫。

贝尔提出的,以意味取代传统美学的绝对观念,认为艺术的本质只是一种激发纯粹审美情感的纯形式和纯结构,强调外形重要性。

P36审美活动发生理论上,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达尔文主张生物本能说。

P137 现代丑学的诞生过程P198-206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原始时代;2)古典时代;3)西方现代主义时代。

有人把古典时代的美学称为“美学”,而把西方现代主义时代的美学称为“丑学”。

柏格森关于笑和喜剧感的解释P182-186 “生命的机械化”——柏格森对于滑稽的反应是集体的笑。

笑是一种对滑稽的纠正,是“一种社会姿态”,笑产生的三个条件就是“人物的不合社会”、“观众的不动感情”以及“人物行为的机械性。

康德以鉴赏判断为核心的《判断力判断》也就是美学。

《判断力判断》的宗旨,就是以判断力来联系人类能力中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以审美世界联结自然世界和自由世界,以美学作为沟通认识论和伦理学的桥梁。

合目的性就是自由,自然被引入了自由。

P33二、名词解释审美趣味——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

审美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内在方面,兴趣和品位是审美趣味外在表现。

P95审美体验——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地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美学考研朱立元版本超全

美学考研朱立元版本超全

《美学笔记》美学(笔记)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一、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第一种,认为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如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

第二种,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来源于黑格尔。

《美学》(在英文版里译成“美的艺术哲学”)第三种,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

它分为两个层次:1.认为美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的,是将人的审美感受、感情、体验这些主观方面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

从客体转向主体,而且是转向主体的心理方面。

这个传统是十七、十八世纪英国经验派开始。

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

认为关于“美”、“善”之类的形而上学概念都是伪命题。

杜威也主张以审美经验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艺术即经验》。

美国新自然主义美学家托马斯-门罗也强调对审美经验作尽可能客观的描述。

中国有李泽厚。

2.比审美经验深一层,以审美心理活动为美学研究对象。

这种观点也是偏向于主观方面,关注的是“美感在心理上是怎么产生的”等,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审美经验,美学就成了审美心理学。

如德国的费希纳,《实验学美》、《美学入门》,认为美学是“关于快与不快的学说”。

弗洛伊德发现了心理的无意识层面,用来解释文艺中的心理学问题。

其学生荣格把无意识改为集体无意识,提出了原型理论。

第四种,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中国的蒋孔阳《美学新论》。

二、对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的认识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对象,即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就是人的审美活动。

并非所有的有审美因素的现象都等于审美现象。

美学应当是研究人和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研究体现审美关系的审美现象和审美活动的学科,这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和主要对象。

艺术美——艺术中的审美现象。

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

波兰现象学家英伽登认为审美对象和艺术品是分开的。

艺术美是一种在审美活动中现实地生成的审美现象,而不是游离于人的审美活动、固定不变的美的现象。

朱立元《美学》(修订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审美教育论(第1章 美育观的历史考察)【圣

朱立元《美学》(修订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审美教育论(第1章  美育观的历史考察)【圣

第1章美育观的历史考察1.1 复习笔记一、西方美育观的形成与发展(一)古代美育观的形成及其内涵1.古希腊时期美育观(1)古希腊是西方文化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西方美育思想的最早开端。

(2)在古代雅典的教育中,美育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从幼儿教育到成人教育,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无不贯穿并渗透着美育的内容。

(3)注重美育是古代雅典一种普遍的社会风尚,诗歌、音乐、舞蹈、戏剧、体育竞技构成了他们社会生活和文化活动中极为重要的内容。

(4)这种社会习俗和文化氛围本身就具有十分显著的美育性质和意义,它们既是古希腊人生活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包含着大量的美育实践,也是古希腊美育思想得以产生和形成的深厚的社会基础。

2.美学家的美育观(1)柏拉图①柏拉图是西方最早对美育问题进行系统的理论总结和思考的美学家。

他的美育思想从属于他的政治思想。

②柏拉图认为必须从幼年起就对人施行严格的教育,柏拉图是想通过情趣健康、高尚的文艺作品来对青少年施教,培养和陶冶他们的心灵。

③柏拉图一方面非常重视艺术独特的教育作用,但另一方面他又对艺术中表现情感持否定态度,认为艺术不能引导人们认识真理,从根本上否定了艺术存在的价值。

④在柏拉图那里以艺术为媒介的审美教育只不过是一种手段而已,排斥与压抑感性情欲,追求并达到理念才是其真正的目的。

(2)亚里士多德①亚里士多德肯定艺术对现实的模仿可以达到真实性的高度,甚至认为诗比历史具有更高的价值。

他认为,艺术之所以能够给人提供快感,恰恰是因为它能使人从中获得知识,亚里士多德所持的仍然是一种理性主义的美育观。

②亚里士多德不否定人的情欲,他认为美育的特殊作用就在于能够通过理性对感性加以节制和净化。

③亚里士多德对美育的突出贡献在于,他不仅看到了艺术的教育作用,而且更看到了艺术在发挥教育功能时的独特性,这就是艺术在给人以“无害的快感”的同时使人获得教益。

④亚里士多德的这一思想,把艺术的审美(即愉悦的精神享受)功能与净化心灵的教育功能有机地统一起来,为后来古罗马美学家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所继承。

美学-朱立元-自考-考研-重点笔记(全部)

美学-朱立元-自考-考研-重点笔记(全部)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1、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现象,即处于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中的现象或审美活动,艺术活动研究是美学研究的中心。

2、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美学学科性质),包含三个层面:1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即审美活动;2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3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美学研究的方法是多样的、综合的。

首先,美学研究比一般人文学科更为注重感性的经验、情感的契合、心灵的碰撞,更多的要求经验科学的配合和协助;其次,美学必须广泛吸收其他人文学科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成果。

再次,美学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

第二节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1、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或三个层次)1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

2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3美学学科: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2、美学确立的标志:一是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二是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美学创始人为鲍姆加登(“美学之父”),他于1750年出版《美学》一书。

第三节美学的哲学基础1、中国当代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具体说来,是以马克思的实践论和存在论思想为主干,同时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各种哲学思想的精华。

2、马克思的实践论首先,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在继承和批判西方传统时间观念、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次,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生成的。

再次,物质生产劳动是人最基础的实践活动,它最终决定着包括艺术、审美活动在内的精神生产活动和人的一切其他实践活动。

3、实践含义:“人的感性活动”,人类自我创化并变革世界的现实活动,人的整个社会生活世界的根本基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美学朱立元

美学朱立元

二、美学的学科性质与定位
一、学科性质
知 逻辑学研究知 真
人 的 精 神 世 界

?研究情 美学研究情


伦理学研究意

鲍姆嘉登弥补了情的研究空白
莱布尼茨
一些国家的图书馆中藏有 1735年德国出版的一本小书— —这是鲍姆嘉通用拉丁语写成 的学位论文,题目是《关于诗 的哲学默想录》。这本书第一 次使用了“美学”一词,这是 鲍 姆嘉通根据希腊语“埃斯特惕 卡”( Aesthetica )构成的, 原意是“感性知觉”或“感性 学”。 1750年,他正式以“埃斯特惕 卡”命名他的《美学》一书。
(三)审美思想:畅 神
内涵:指自然景物本身的美可以使欣赏者心 旷神怡,精神为之一畅的审美观。
盛行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 特点:专注于对审美对象本身的欣赏,不要 求用自然景物来比附道德情操,而是让自然
景物来触动空明的心境,较“比德”更进一 步。
表现:清谈佛老,纵情山水,归隐山林。
支遁:(314~366)字道林, 东晋高僧,陈留人。善草 隶,好畜马。精通老庄之 说,佛学造诣也很深,提 出“即色本空”的思想, 是一位典型的具有清谈家 条件杂糅老释的僧人。 既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 作耳目近玩! —支遁 胸襟像一朵花似的展开, 接受宇宙和人生的全景, 了解它的意义,体会它的 深沉境地。 —宗白华
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佳话。 明代《神奇秘谱》称:《高山》、《流水》二曲,本 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 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 巍巍高山,汤汤流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绝弦碎 桐终身不复鼓琴。
屈原(前339?~前278?)战 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 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 阳(今湖北秭归)人。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 佩。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 茝。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 荣,纷其可喜兮。 《橘颂》是著名的比德篇章, 也是中国文人写的第一首咏物 诗。

美学--朱立元--自考-考研-第四章

美学--朱立元--自考-考研-第四章

美学--朱⽴元--⾃考-考研-第四章第四章审美经验论第⼀节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审美经验的基本性质※审美经验:指的是⼈们在与对象的审美关系当中,构成并评价审美对象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们通过审美的愉悦⽽把握到了存在的意义和⼈⽣的真谛,因⽽构成了⼈⽣实践的⼀种重要形式。

(名词解释)※美感:指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同时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式和存在状态,它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由⼈⽣境界、体验到了⼈与世界的存在意义⽽产⽣的⾃由感、幸福感和愉悦感。

(名词解释)1、从⾮⼆元论的⽴场出发,简述审美经验与美感之间的差异。

(简答)⾸先,美感仅仅是指主体对于对象的主观感受,⽽审美经验则是指⼈的审美活动中与对象所形成的审美关系,因⽽如果把两者等同起来,就是对审美经验做了⽚⾯化的理解。

其次,美感是指主体在瞬间的感受和体验,审美经验则是指审美对象被构成并得到感受和评价的动态过程,因⽽把审美经验等同于美感,就是对审美经验做了静态化的理解。

最后,美感是指主体对于某种现成对象所做出的反映,因⽽美感理论实际上假定美或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开始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这显然是把审美对象与实在对象混为⼀谈了,事实上审美对象是在具体的审美活动过程中才被建构起来的。

2、审美经验在根本上是⼈⽣实践的⼀种重要形式?(简答)⾸先,任何审美活动,在根本上都是⼈们⼈⽣实践的组成部分;其次,这种实践性导致审美经验具有创造性和⽣成性;再次,审美经验不仅仅是艺术家的⼈⽣实践,随着艺术品作为⼈们所接受和欣赏,它必然要和⼴⼤接受者的⼈⽣实践发⽣紧密联系。

⼆、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1、审美经验是⼀种⾮理性活动,但在⼀定程度上达到了理性与感性、理性与⾮理性的统⼀。

2、审美经验的特征:直观性(感性直观、本质直观)、⾮功利性、超越性(多选、简答、论述)感性直观:是指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凭借⾃⼰的感觉器官⽽不是通过抽象思维,直接⽽⾮间接地与对象打交道,⽽对象也是以⾃⼰的感性外观(即感官可以把握、感觉的外显形式)呈现給主体,从⽽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建⽴起⼀种感性直观的关系。

《美学》课本复习大纲

《美学》课本复习大纲

《美学》课本复习⼤纲《美学》教案“⾯向⼆⼗⼀世纪课程教材”朱⽴元主编《美学》(修订版)第⼀编导论:美学学科与美学基本问题第⼀章审美现象与美学学科的形成⼀、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审美现象的构成及其历史性变化2、掌握美学学科的诞⽣及其⼈⽂科学的定位⼆、教学内容、○第⼀节、审美现象审美现象的构成、审美现象的历史性○△第⼆节、美学学科的诞⽣与美学学科的性质鲍姆加登、美学△第三节、美学学科的定位与研究⽅法研究对象、⼈⽂科学、研究⽅法第⼀节审美现象⼀、审美是基本的⼈⽣体验之⼀(⼀)、关于“⼈”的基本认识1、关于“⼈”的⼀般描述2、关于“⼈”的内在规定性3、关于“⼈”的外在⽣存空间即审美乃是⼈⽣的基本存在⽅式。

(⼆)审美现象的三个基本存在维度1、⾃然界:本源性的维度形式>内容2、社会⽣活:本质性的维度形式<内容3、艺术世界:创造性的维度形式=内容⼆、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审美现象的基本界定:审美主客体之间的特定审美关系要点:⼈与世界的审美关系(⼆)审美关系的特点1、⼈对物的三种⼀般态度(审美的取向)(1)认识:知识的态度(2)实⽤:功利的态度(3)审美:情感的态度,⾮功利即⼤功利,⽆⽤即⼤⽤,(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以及我国的薄弱)2、审美关系的特点(1)、感性特点:形象性和直觉性外在超越:超越功利德国现象学家(2)、⾃由性:外在超越与内在超越伯恩哈特·让克(Bernhard Rang)内在超越:⼼灵愉悦(3)、整体性:感性与理性的统⼀(4)、情感性:⽣命体验,(喜怒哀乐)三、审美现象的构成(⼀)、“关系先在”的原则时间上的同步与逻辑上的先在(⼆)、审美关系的三⼤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审美现象的结构)审美对象、审美主体、审美关系四、审美的历史性(⼀)、概念它是指审美活动中⼀切现象及对其的思考,都是⼈类⽣存的产物,它们的展⽰形态、分类、命名与阐释,都随着⽣存的整体历史⽽发展,有历史的延续性,也有历史的差异性。

朱立元《美学》(修订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审美形态论(第1章 审美形态概说)【圣才出

朱立元《美学》(修订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审美形态论(第1章  审美形态概说)【圣才出

第1章审美形态概说1.1 复习笔记一、审美形态的基本内涵(一)审美形态的性质1.审美形态可理解为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广义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2.审美形态是在审美实践活动中特定的人生样态、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的感性凝聚、显现及其逻辑分类。

(1)人生样态,是指由个人的外在形态、个性特征、人生际遇等诸多因素共同构成的存在样式。

(2)自由人生境界,是指从人生境界中升华出来的超越了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的悦乐情怀和情境,也就是审美境界。

(3)审美情趣,是指在审美实践中,不同的审美样式在与主体构成不同的审美关系时所产生的不同趣味效应。

(4)审美风格,是指强烈而鲜明的审美个性特征。

(5)感性凝聚、显现,是指审美情趣、风格等只有通过感性形式的集中呈现,才能成为审美形态。

(6)审美形态的逻辑分类不同于一般客观事物的分类①审美形态不是纯粹的客体对象,而是在审美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一种主客体审美关系的感性凝聚和显现,所以它虽然凝聚、显现为某种客观的审美类型,却总是与主体的审美感受分不开的,换言之,总是离不开主体对所面对的相应审美形态的美感或形态感。

②审美形态归根到底仍然脱离不了实践一存在基础的制约。

只有兼顾审美形态的客观类型和主观感受,才能既体现审美中的主客体关系,又注重美在审美实践中生成的特点,从而能在比较完整的意义上、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把握审美形态。

3.审美形态的形成离不开文化背景制约(1)西方主客对立的思维方式和征服自然的文化背景,导致了悲剧剧种的产生和发达,也导致了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的很早确立并拥有了很高的地位。

(2)中国古代的中和思想和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背景,往往使具有悲剧性的剧情最终走向大团圆结局,导致中和的审美形态的产生。

(二)审美形态的特点1.生成性(1)生成性的内涵一是指审美形态的历史生成,二是指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性生成。

美学复习资料(朱立元)

美学复习资料(朱立元)

引言概述:美学是一门研究审美和艺术的哲学学科,它涉及到对美的本质、美的标准和美学的方法等多个方面的讨论。

本文将通过对朱立元所著的《美学》一书的复习,来系统地总结美学的相关知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美学层面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正文内容:一、美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1.美学的含义:美学是研究审美和艺术的哲学学科,它探究美的本质、美的标准和美学的方法。

2.审美的基本概念:审美是指人们对美的感知、欣赏和评价,它涉及到主观感受和客观规律。

3.艺术的基本概念:艺术是通过创造性的方式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活动,它包括绘画、音乐、文学、舞蹈等多个表现形式。

4.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指引起人们审美情感的特质和特征,它可以通过形式美、情感美和理念美等方面来理解和描述。

5.美的标准:美的标准是指人们评价美的依据和准则,包括客观标准和主观标准。

二、美学的发展历程和流派1.古希腊美学:古希腊是美学的发源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最重要的古希腊美学思想家,他们分别提出了形式美和目的论的观点。

2.德国浪漫主义美学:德国浪漫主义美学强调个人情感和创造性,弗里德里希·席勒和弗里德里希·希尔德布兰特是该流派重要代表人物。

3.英美实证美学:英美实证美学注重实证研究和科学方法,约瑟夫·鲁德、约翰·杜威是其中重要的思想家。

4.法国结构主义美学:法国结构主义美学关注艺术作品的结构和符号体系,罗兰·巴特和雅克·德里达是其主要代表人物。

5.后现代美学:后现代美学质疑传统美学观念和二元对立,讲究多元和变化性,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和让·布奇亚是该流派的代表人物。

三、美学的理论框架和方法1.形式美学:形式美学关注作品内部的形式结构和表达方式,它以表现形式、结构和艺术技法为研究对象。

2.哲学美学:哲学美学探讨美的哲学本质和美学理论的基础问题,它以美的本质、美的标准和审美哲学为主要内容。

美学_朱立元_自学考试_考研_重点笔记[全部]

美学_朱立元_自学考试_考研_重点笔记[全部]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1、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现象,即处于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中的现象或审美活动,艺术活动研究是美学研究的中心。

2、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美学学科性质),包含三个层面:1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即审美活动;2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3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美学研究的方法是多样的、综合的。

首先,美学研究比一般人文学科更为注重感性的经验、情感的契合、心灵的碰撞,更多的要求经验科学的配合和协助;其次,美学必须广泛吸收其他人文学科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成果。

再次,美学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

第二节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1、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或三个层次)1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

2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3美学学科: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2、美学确立的标志:一是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二是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美学创始人为鲍姆加登(“美学之父”),他于1750年出版《美学》一书。

第三节美学的哲学基础1、中国当代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具体说来,是以马克思的实践论和存在论思想为主干,同时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各种哲学思想的精华。

2、马克思的实践论首先,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在继承和批判西方传统时间观念、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次,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生成的。

再次,物质生产劳动是人最基础的实践活动,它最终决定着包括艺术、审美活动在内的精神生产活动和人的一切其他实践活动。

3、实践含义:“人的感性活动”,人类自我创化并变革世界的现实活动,人的整个社会生活世界的根本基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立元美学重点部分复习资料(晋中学院)一、填空1、审美现象的结构:最表面的一层是形式层,形式层的后面是意蕴层,意蕴的后面是“存在”层,中国美学称为“道”,西方美学称为“存在”。

P82、审美现象的演变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

三者演变形态是:最先有审美意识的形成,其次是从审美意识发展到美学思想,最后由美学思想发展成为独立的美学学科。

P163、1750年,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的《美学》问世为标志,美学独立,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P174、Aesthetica即“感性学”,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美学”。

P185、美学学科性质的确定的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审美现象的特殊性,二是审美现象反思方式的特殊性。

P226、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魂是天人合一,人与世界一体。

P377、“美学”一名较早见于1875年德国传教士花子安的著作(《教化议》),他1873年出版的《大德国学校论略》中谈到了西方美学课程的设置。

另一种说法说“美学”一词是由从日本学者中江肇民的翻译转引进来的,有《维氏美学》,1883年出版。

P468、冯友兰把人生分为由低到高四种不同的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P809、宗白华则分境界为六种:“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艺术境界主于美。

”P8110、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精神存在特征体现在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的状态中。

P11611、色彩的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表情性和象征性两个方面。

P12612、人们在生活中对各种不同线条丰富的感受经验,是线条之所以能转化为审美条件构成因素的重要基础。

13、在审美活动中,主体越是忽视自身的现实存在,就越是有助于对象的存在。

这种状态,庄子称之为“坐忘”,杜夫海纳则称之为主体的“非现实化”。

P13114、审美对象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活动的对象,根本在于它具有非实体性和开放性的特征。

P13215、生物本能说影响最大者首推达尔文的观点,他通过对动物生活的实际观察,提出动物也有美感能力的观点。

P13716、从本能角度探索审美发生问题的,还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他认为,人的本能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就是性本能。

P13817、文化创造实质:“性的精力被升华了,就是说,它舍却性的目标,而转向他种较高尚的社会目标”。

P13818、弗雷泽著有《金枝》一书,他认为原始巫术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以“相似律”为基础的“顺势巫术”或“模拟巫术”;另一种是以“接触律”为基础的“接触巫术”。

P13919、审美经验的最根本的实质是它的实践性。

审美活动在根本上都是人们人生实践的组成部分。

P27320、审美经验现象呈现出不同于其他理性认识活动的特点:不自觉性和突发性、非逻辑性、创造性等。

P28021、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感知、想象、情感、理解。

P28322、黑格尔将感知称为“认识性的感觉”。

P28423、根据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关系的变化,我们可以把审美经验划分为呈现阶段、构成阶段、评价阶段。

P30324、古罗马时期的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寓教于乐”的创作原则。

P39425、德国美学家席勒于1795年发表《审美教育书简》(又《美育书简》),由27封书信组成,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审美教育”概念,标志着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人类文化史上的出现。

P39626、席勒:分裂的任性分别受制于两种活动,一种是感性冲动或物质冲动,一种是形式冲动或理性冲动。

27、蔡元培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著名主张。

他把美育称为“美感教育”,有《美育与人生》一书。

P40828、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朱光潜在《谈美感教育》中明确提出了“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的观点。

P41029、审美理想在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处于最高的位置。

P9330、审美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内在方面,兴趣和品位是审美趣味外在表现。

P9531、审美活动是真正与人相通的活动。

P6532、审美发生的特殊标志: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

P15133、悲剧的分类:命运悲剧、英雄悲剧、性格悲剧,也可以是日常生活悲剧。

34、审美教育的内涵:审美教育是人格教育,是情感教育,是艺术教育。

35、巫术礼仪活动应该是原始社会中促进审美发生最重要的一种中介因素。

36、美学的哲学基础是:()。

二、名词解释1、审美现象历史性——指审美现象本身以及人们对审美现象的反思都不是从来如此,永远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生存的历史发展而不断演变的。

它们既有历史的延续性,又有不同时代和语境造成的差异性。

P122、审美关系——就是根植于人生在世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自由情感关系。

P643、审美经验——亦称美感经验,简称美感。

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喜悦感。

P684、人生境界——主要标志着人在生存实践中的精神修养及思想觉悟程度,是人对宇宙和人生的自觉和对生命意义、幸福感的感悟水平,包括着人生实践中的审美的境界。

P765、审美需要——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一种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独特精神要求。

P936、审美理想——又称美的理想,它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

就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

P937、审美趣味——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

审美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内在方面,兴趣和品位是审美趣味外在表现。

P958、价值——用以揭示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之间一种特殊关系的重要范畴,它从根本上表征着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不同于动物本能式的生命活动的本质属性。

P1049、审美惊异——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

P11810、审美体验——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地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P11911、澄明之境——就是光明、敞亮的境界,它与遮蔽、晦暗不明相区别,所谓走向澄明之境,亦即揭开遮蔽、去除迷误,从而走向光明之域。

P12212、崇高——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异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通过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活动而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

P19513、优美——优美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

P19714、气韵——气韵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就是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洋溢着一股不可抑制的生命的活力,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而且这种生命的波动又具有一定的节奏和规律性,形成美的形象和美的感受,并且在文字、线条、色彩和声音等表现形式之外,给人留下很多联想和回味的余地。

P23715、意境——人在审美活动中,用心灵去观照外界对象包括艺术对象,在把握和领会对象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在自己的思想意识领域里超越外在的形象,从而创造出新的意蕴和境界。

佛家的境界不是指客观物象和环境,是指人的主观对客观的感受、体会、认识。

P24716、比德——人们在艺术创作中总是习惯于把自然物的某些特征人格化,使之比附于人类的某种道德情操。

17、完形——乃是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是指人的知觉总是倾向于把对象的形式当作整体来把握。

一方面指人的知觉并不是各种感觉元素的相加,而是以整体的方式来把握对象的;另一方面则是指知觉活动总是倾向于通过修正和改造感觉材料来把握对象的完整形式。

P28518、“移情说”——代表人物是立普斯,即审美情感并非审美客体所固有的,而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将自己的人格和情感移入或投射到对象之中,与之融为一体,使对象呈现出人格化的情感特征。

P28919、“同构说”——由格式塔心理学美学指出,即自然事物和艺术形式之所以具有情感特征,是因为外在世界与人的心理世界有同构对应关系。

代表人物是阿恩海姆。

P29020、审美态度——指主体在摆脱了日常的功利和实用态度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观照、欣赏的态度。

P30321、坐忘——是庄子提出的重要的美学观点,指审美主体由身到心,到气、到虚无感知事物的过程,审美主体最后进入虚静心灵、物我两忘的境界。

P40322、审美教育——简称美育。

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P42023、寓教于乐——由古罗马贺拉斯提出,把美育看成娱乐与道德教育的统一,要求文艺具有魅力,通过感动给人以教益。

三、简答题1、审美关系的特点:P5(1)审美关系是通过主体的感觉器官来和现实建立关系,而把握的对象也具有感性的形象性和直觉性。

(2)审美关系是自由的。

包括外在自由和心灵自由。

(3)审美关系是人作为一个整体和现实发生关系,具有超功利性。

Eg:食物的色香味形,食物具有审美性。

(4)审美关系还特别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情感关系。

Eg:对夕阳的吟诵,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朱自清: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2、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P10(1)静观关系。

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始终以一种无所为而为的超功利态度来对待对象,通过对于对象形象的观照、感悟而获得一种精神的满足。

而审美对象的形式是超功利的,对这种超功利的形式只可静观。

(2)对话关系。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能够从对象上直观到自身,领悟到与自身存在息息相关的意义和意蕴,从而产生共鸣,形成交流、对话的局面。

如:柳——送别。

(3)存在关系。

审美主体从对象身上发现了自身的存在意义,从而忘我地投入到“存在”或者“道”境之中。

3、审美现象历史性的理解有何意义?P15(1)它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审美现象。

审美现象是历史性的,是由人类生存的历史性、人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所决定的。

(2)理解审美现象的历史性,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把握美学的发展演变。

(3)让我们探索美学问题时,把眼界扩大、放远,从人类生存的历史性、人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的广大领域着眼,从历史的继承和发展着眼,来审美和理解审美现象和人们对审美现象的反思。

4、什么是美学?(美学的性质)P25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是将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现实审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是一门以人类生存实践为出发点,通过集中审视社会性的审美关系和历史性的审美活动,对审美主客体、审美形态、审美经验、艺术存在和审美及审美教育等进行思考、解释和论述的学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