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向板 双向板设计例题
单、双向板设计
![单、双向板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1afa2b9960590c69ec37683.png)
项目一:单向板楼盖设计实例【设计资料】某阅览室,为多层内框架砖混结构。
外墙厚370mm,钢筋混凝土柱截面尺寸400mm×400mm,楼盖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其结构平面布置图见图1.2.33。
楼面做法:,天花板采用15mm混合砂浆抹灰。
2图1.2.33 楼盖结构平面布置图【设计内容】1、结构平面布置方案:包括结构平面布置、截面尺寸、选材。
2、板的设计(按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3、次梁的设计(按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4、主梁的设计(按弹性理论计算,包括内力组合及弯矩M、剪力V的包络图)【设计步骤】1、结构平面布置方案1)结构平面布置如图 1.2.33所示,确定主梁跨度为 6.3m,主梁每跨内布置2根次梁,次梁的跨度为5m,板的跨度为2.1m。
2)确定截面尺寸板厚h≥l0/40(按表1.2.1取用)=2100/40=52.5mm,考虑民用建筑单向楼板要求不应小于70 mm,故取板厚h=70mm。
次梁的截面高度应满足(1/18~1/12)l0=(1/18~1/12)×5000=278~417mm,取h=400mm,则b=(1/2~1/3)h=(133~200)mm,取b=200mm。
主梁的截面高度应满足(1/14~1/8)l0=(1/14~1/8)×6300=450~787.5mm,取h=600mm,则b=(1/2~1/3)h=(200~300)mm,取b=250mm。
3)选材(1)、混凝土: C25(2)、钢筋:主梁及次梁受力筋用Ⅱ级钢筋,板内及梁内的其它钢筋可以采用Ⅰ级。
2、板的设计(按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1)荷载计算及计算简图①荷载计算:查表 kN/m2,混合砂浆17 KN/m3,钢筋混凝土25KN/m3,取1m宽板带计算可得板的恒荷载标准值::70mm钢筋混凝土板:25×0.07×1=1.75 KN/m15mm板底混合砂浆: 17×0.015×1=0.255 KN/m恒载标准值:g k= KN/m板的恒荷载设计值(恒荷载分项系数取1.35):g = KN/m 板的活荷载标准值:q k=板的活荷载设计值(活荷载分项系数取1.4):q = KN/m 板的设计值总值:g+q=3)配筋计算由题知:b=1000mm ,h=70mm ,h 0=70-20=50mm 。
楼盖例题
![楼盖例题](https://img.taocdn.com/s3/m/175719ec998fcc22bcd10d7e.png)
1 18 l0
。
11
12
13
无梁楼盖
传力方式: 板
柱
基础
板不宜薄,h≥150mm。柱距不宜大。
14
15
第二节
现浇单向板肋梁楼盖
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步骤:
(1)、结构平面布置,确定板厚和主、次梁的截面尺寸; (2)、确定板和主、次梁的结构计算简图; (3)、荷载及内力计算; (4)、截面承载力计算,配筋及构造,对跨度大或荷载 大或情况特殊的梁、板还需进行变形和裂缝的验算; (5)、根据计算和构造的要求绘制楼盖结构施工图。
V k 3G k 4 Q
38
3、内力包络图
以恒载作用在各截面的内力为基础,在其上分别叠加对各截面 最不利的活载布置时的内力,便得到了各截面可能出现的最不利内 力。将各截面可能出现的最不利内力图叠绘于同一基线上,这张叠 绘内力图的外包线所形成的图称为内力包络图。
back
39
40
41
42
M yb 0.188F1l
于此同时,荷载作用点A截面的弯矩为:M
Al
0.156 F1l
设截面A的受弯承载力为MyA,,且MyA >MA1,则该截面 的受弯承载力还有(MyA -MA1)余量,所以此时该梁并没 63 有丧失承载能力。
塑性铰形成后: 在中间支座截面B处形成塑形铰后,两跨连续梁变成了两 个简支梁,若继续增加荷载,在增量荷载F2作用下,截面A处 引起的增量弯矩为:
back
26
27
28
29
4、折算荷载 在均布荷载作用下,板和次梁的内力按折算荷载设计值进行计 算。 折算荷载:增大恒荷载,减小活荷载,主要因为板和次梁在支承处 的转动主要是由活荷载的不利布置产生的。 连续板:
双向板肋梁楼盖设计例题
![双向板肋梁楼盖设计例题](https://img.taocdn.com/s3/m/8cb9510c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46.png)
双向板肋梁楼盖设计例题
双向板肋梁楼盖是一种常见的楼盖结构,其设计需要考虑多个方面,包括荷载、构件尺寸、材料选用等。
以下是一个双向板肋梁楼盖设计例题。
某建筑楼盖平面尺寸为10m×10m,楼盖厚度为0.25m,设计荷载为3kN/m,屋面重量为1kN/m,楼盖构件材料选用C25混凝土和HRB400钢筋。
设计双向板肋梁的尺寸和数量。
解:首先进行荷载计算,得到楼盖总荷载为
(3+1)×10×10=40kN。
按照双向板肋梁的设计方法,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板肋跨数不得大于6,板肋长宽比不得大于2:1;
2.板肋的横向和纵向配筋面积比应在0.5~2之间;
3.板肋的净跨径应不大于6m。
根据上述条件,可以得到以下初步设计方案:
1.将楼盖分为4个10/2=5m×5m的区域,每个区域设置一个双向板肋梁;
2.双向板肋梁的板肋尺寸为500mm×500mm,梁深400mm;
3.板肋的横向和纵向配筋面积比为1:1;
4.板肋的净跨径为5m,符合条件。
根据初步设计方案,可以进行验算和细化设计。
其中,板肋的梁高、板厚等参数需要根据验算结果和施工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设计完成后,需要进行施工图设计和编制施工工艺,确保施工质量和
进度。
单向板肋梁楼盖例题
![单向板肋梁楼盖例题](https://img.taocdn.com/s3/m/26a424283169a4517723a3fb.png)
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实例(注意:楼板有单、双向之分,其中单向楼板L/b>=2,即长/宽>=2,双向楼板L/b<2) 内容很多,考试一般不会叫你设计,因为耗时间太多例题 现浇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 (1)设计资料 1)结构形式某工厂仓库,采用多层砖混结构,内框架承重体系。
外墙厚370mm ,钢筋混凝土柱截面尺寸为300mm ×300mm 。
楼盖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其结构平面布置如图1所示。
图示范围内不考虑楼梯间。
图1 楼盖结构平面布置图2)楼面做法20mm 厚水泥砂浆面层,15mm 厚石灰砂浆抹底。
3)楼面荷载恒荷载:包括梁、楼板及粉刷层自重。
钢筋混凝土容重253/m kN ,水泥砂浆容重3/20m kN ,石灰砂浆容重173/m kN ,荷载分项系数2.1=G γ。
活荷载:楼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82/m kN ,荷载分项系数3.1=G γ(楼面活荷载标准值≥42/m kN )。
4)材料选用混凝土采用C20,梁中受力主筋采用HPB335级钢筋,其余均采用HPB235级钢筋。
(2)设计要求1)板、次梁按塑性内力重分布方法计算。
2)主梁按弹性理论计算。
3)绘制板、次梁的结构施工图。
解:(1)楼盖结构布置及截面尺寸 1)梁格布置如图1所示,确定主梁的跨度为6m ,次梁的跨度为5m ,主梁每跨内布置2根次梁,板的跨度为2m 。
2)截面尺寸板考虑刚度要求,板厚度mm h 57~502000351~401=⨯⎪⎭⎫⎝⎛≥。
考虑工业建筑楼板最小厚度为80mm ,取板厚h=80mm 。
次梁截面高度应满足:mm l h 417~2785000121~181121~1810=⨯⎪⎭⎫ ⎝⎛=⎪⎭⎫ ⎝⎛=。
考虑到楼面活荷载较大,取次梁截面尺寸mm mm h b 400200⨯=⨯。
主梁截面高度应满足:mm l h 750~429600081~14181~1410=⨯⎪⎭⎫ ⎝⎛=⎪⎭⎫ ⎝⎛=,取主梁截面尺寸mm mm h b 600250⨯=⨯。
第八章 单向板楼盖解读
![第八章 单向板楼盖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c37f6f1f10661ed9ad51f37e.png)
正截面受弯----跨中按T形截面计算,支座按矩形截面计算。
斜截面受剪----荷载、跨度较小时,一般只利用箍筋抗剪; 当荷载、跨度较大时,宜在支座附近设置弯起钢筋,以减少
箍筋用量。
主梁支座截面的有效高度h0 ,单排钢筋时 h0= h—(50~ 60)mm;双排钢筋时 h0=h一(70~80)mm。
于120mm; 简支板或连续板下部纵向受力钢筋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不 应小于 5d,
8.2 现浇单向板肋梁楼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板中受力钢筋配筋构造
钢筋种类 常用直径 间 距 弯起式 分离式 钢筋弯钩 截断 一般采用HPB235、HRB335 6mm、8mm、10mm、12mm,负钢筋宜采用较大直径 一般不小于70mm 板厚h≤150mm时,不宜大于200mm 板厚h >150mm时,不宜大于1.5h,且不宜大于250mm
箍筋用量。
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时 ,足0.1≤ξ≤0.35 。 截面尺寸满足要求时,一般不必作使用阶段的挠度和裂缝宽 度验算。
9.2 现浇单向板肋梁楼盖
(2) 构造要求 截面尺寸:次梁的跨度4~6m,梁高h=(1/18~1/12),梁宽 b =(1/3~1/2)h ,配筋率一般为0.6%~1.5% 。 次梁在砌体墙上的支承长度a≥240mm ; 钢筋的直径 梁内纵向钢筋的最小直径
8.2 现浇单向板肋梁楼盖
结构平面布置
结构布置包括柱网、承重墙、梁和板的布置 结构平面布置方案
(a) 主梁横向布置
(b) 主梁纵向布置
(c) 只布置次梁
应综合考虑建筑功能、造价及施工条件等,合理确定结构的平面布置。 根据工程实践,常用跨度为: 单向板 :(1.7~2.7)m 次 梁 :(4~6)m 主 梁 :(5~8)m
单向板、双向板设计例题
![单向板、双向板设计例题](https://img.taocdn.com/s3/m/45e7cb26e87101f69e3195c1.png)
8×1.3=10.4kN/m2
荷载总设计值为: 10.4+3.29=13.69kN/m2
② 板的计算简图
次梁截面为200mm×400mm,板在墙上的支承长度取 120mm,板厚为80mm,板的跨长如图10.21所示
l0=ln+h/2=1820mm
中间跨:l0=ln=1800mm
跨度相差小于10%,可按等跨连续板计算,取1m宽的 板带作为计算单元。计算简图如图10.22所示
次梁各截面考虑布置一排钢筋,故h0=h-35=365mm。 次梁中受力主筋采用HRB335,fy=300N/mm2
次梁各截面的配筋计算如表10.6所示
hw=h0-hf′=365-80=285m=VB左=75.47kN
采用φ6的双肢箍筋,并以B
主梁为两端支承于砖墙上,中间支承于柱顶的三跨连 续梁,主梁在砖墙上的支承长度为370mm,柱的截面尺寸 为400mm×400mm
计算跨度的确定:
主梁的跨长如图10.25所示 边跨:l0= 6060mm
或l0= 6022mm,取小值,l0=6022mm
中跨:l0=l=6000mm 计算简图如图10.26所示 跨差小于10% ③ A. 弯矩设计值 计算公式:M=k1Gl0+k2Ql0 计算结果见表10.7
所计算的跨内最大弯矩与表10.7中的跨内最大弯矩稍
主梁的弯矩包络图如图10.27所示
根据表10.8,在荷载组合①+②时,VAmax=116.24kN, 至第一集中荷载处剪力降为116.24-141.6=-25.36kN,至第 二集中荷载处,剪力降为-25.95-141.6=-166.96kN;同样可 以计算在荷载组合①+④作用下各处的剪力值。据此即可 绘制剪力包络图,如图10.28所示。 ④ A.受力主筋。主梁支座按矩形截面设计,截面尺寸为 250mm×600mm,跨内按T形截面设计,翼缘宽度如下确
1-单向板肋梁楼盖例题[最新]
![1-单向板肋梁楼盖例题[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960c7f4b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71.png)
第二页,共五十三页。
1.3 现浇单向(dān xiànɡ)板肋梁楼
1 梁板结构
楼盖平面图1-31
250 120
120 250
D
6900
C
6900 20700
250 120
B
6900
A
6600
6600
6600
6600
6600
33000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图 1-3第1三楼页,盖共五平十三面页。图
-1/14
l02=2.05
16.2×2.052/16 =4.26
l02=2.05
-16.2×2.052/14 =-4.86
第十页,共五十三页。
1.3 现浇单向(dān xiànɡ)板肋梁
1 梁板结构
3. 板(B1~B6)的设计——按考虑(kǎolǜ)塑性内力重分布设计
(4) 配筋计算(jìsuàn)——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jìsuàn)
垂直于主梁的板面构造钢筋As3
As 2
1 3
As1
1 547 182.3mm2 3
选用φ8@200,As3=251mm2
第十五页,共五十三页。
1.3 现浇单向(dān xiànɡ)板肋梁楼
1 梁板结构
3. 板的设计——按考虑(kǎolǜ)塑性内力重分布设 计 (5)板的配筋图绘制(huìzhì)
选用φ6@220,As2=129mm2
选用φ8@250,As2=201mm2
或选用φ6@200,As2=141mm2
第十四页,共五十三页。
1.3 现浇单向(dān xiànɡ)板肋梁
1 梁板结构
单向板楼盖设计例题
![单向板楼盖设计例题](https://img.taocdn.com/s3/m/e60591e7172ded630b1cb6cb.png)
4.3.2.12 单向板楼盖设计例题第一部分——内力分析某多层厂房的建筑平面如图4-37所示,环境类别为一类,楼梯设置在旁边的附属楼房内。
楼面均布可变荷载标准值为8kN/m2,楼盖拟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试进行设计。
其中板、次梁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设计,主梁内力按弹性理论计算。
图4-37 +5.00建筑平面(1)设计资料楼面做法:水磨石面层;钢筋混凝土现浇板;20mm混合砂浆抹底。
材料:混凝土强度等级C30;梁钢筋采用HRB400级钢筋,板采用HPB300级钢筋。
(2)楼盖的结构平面布置相邻框架柱在横向、纵向的中心线间距均为6.6m。
主梁沿横向布置,次梁沿纵向布置(对应横向承重方案)。
主梁每跨内布置两根次梁,板的跨度为6.6/3 2.2m,l02/l01=6.6/2.2=3,因此按单向板设计。
根据表4-1,按跨高比条件,要求板厚h≥2200/40=55mm,对工业建筑的楼盖板,要求h≥80mm,故取板厚h=80mm(注:在民用建筑中,楼板内往往要双向布设电线管,故板厚常不宜小于100mm)。
次梁截面高度应满足h=l0/18~l0/12=6600/18~6600/12=367~550mm。
考虑到楼面可变荷载比较大,取h=500mm。
截面宽度取为b=200mm。
主梁的截面高度应满足h=l0/15~l0/10=6600/15~6600/10=440~660mm,取h=650mm。
截面宽度取为b=300mm。
楼盖的平面布置见下图。
结构平面布置图上应表示梁、板、柱,墙等所有结构构件的平面位置,截面尺寸、水平构件的竖向位置以及编号,构件编号由代号和序号组成,相同的构件可以用一个序号。
00图4-38 +4.965结构平面布置图(注:板厚均为80mm )图中“Z ”、“KL ”、“CL ”和“B ”分别表示柱、框架梁、次梁、板。
框架梁和次梁的跨数写在括号内。
(3)板的内力计算 1)荷载板的永久荷载标准值水磨石面层 0.65kN/m 280mm 钢筋混凝土板 0.08×25=2.0kN/m 2 20mm 混合砂浆 0.02×17=0.34kN/m 2小计 2.99 kN/m 2板的可变荷载标准值 8.0kN/m 2 永久荷载分布项系数取1.2;因楼面可变荷载标准值大于4.0kN/m 2,所以可变荷载分项系数应取1.3(见《规范》)。
单向板课程设计例题
![单向板课程设计例题](https://img.taocdn.com/s3/m/cc53e225a5e9856a5612606a.png)
2.655kN/m 2 5kN/m 2
永久荷载设计值:g 2.655 1.2 3.19kN / m 可变荷载设计值:q 5 1.3 6.5kN / m
2
2
荷载总设计值:g q 3.19 6.5 9.69kN / m
(3)板的内力——弯矩设计值的计算 因边跨与中跨的计算跨度相差
24.74 6.35 2 / 16 = 62.35
2474 6.35 2 / 14 = 71.26
V V (g q)ln (kN)
0.45 24.74 6.355= 70 . 75 kN
表 1-11 次梁的剪力设计值的计算 计算跨度 ln(m) 剪力系数 V ln1=6.355 ln1=6.355 ln2=6.35 ln2=6.35 0.45 0.6 0.55 0.55
实际配筋 2 18+1 20 As=823.4mm2 2 22 +1 14 As=913.9mm2 2 18 As=509 mm2 2 22 As=760 mm2
0.023
=0.023 -94.29
94.29 106 1.0 11.9 200 4052
=782
0.282
0.282 200 405 1.0 11.9 300
边跨l 01 l n a / 2 (6600 120 250 / 2) 240 / 2 6475mm 中间跨l 02 l n 6600 250 6350mm
《向板设计例题》课件
![《向板设计例题》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704fbeb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4e.png)
通过具体案例和实践操作,使学员能够更 好地理解和掌握向板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提高实多学科融合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向板设计 将更多地应用新材料和新技术,提高 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
未来向板设计将与多个学科进行融合 ,如机械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科 学等,以实现更广泛的应用。
注意事项
注意实验验证和工程实践的结合,确保优化设计的可行性 和实用性。
05
总结与展望
本课程总结
03
课程内容概述
重点与难点解析
实践与应用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向板设计的原理、方法 和应用,涵盖了向板设计的概念、特点、 分类、设计流程、优化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
课程中重点讲解了向板设计的基本原理和 设计流程,同时对向板设计的难点和常见 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给出了相应的解 决方案。
稳定性。
防震设计
在关键部位增加防震措施,如橡胶 垫等,以提高产品的抗震性能。
防腐设计
采用防潮、防腐材料或涂层,以提 高产品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
03
板设计例题解析
例题一:简单板结构设计
总结词
基础入门,掌握基本原理
详细描述
介绍简单板结构的设计原则,包括材料选择、受力分析、结构稳定性等。通过 实际例题,演示如何运用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01
课程目标
02
课程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向板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独 立完成向板设计工作,提高学生在实际工程中的设计能力。
向板设计是土木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提高工程质量、保障人 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学生今后 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02
例题二:复杂板结构设计
单向板与双向板
![单向板与双向板](https://img.taocdn.com/s3/m/fbd1668071fe910ef12df8b9.png)
单向板和双向板的一些区别当梁突出于板的上表面,为反梁,在板的介绍中有这样的介绍,主要用楼面,屋面防水.四边支承板长短边长度比大于等于3.0时,板可按沿短边方向受力的单向板计算;此时,沿长边方向配置规范第10.1.8 条规定的分布钢筋已经足够。
当长短边长度比在2~3 之间时,板虽仍可按沿短边方向受力的单向板计算,但沿长边方向按分布钢筋配筋尚不足以承担该方向弯矩,应适度增大配筋量。
当长短边长度比小于等于 2 时,应按双向板计算和配筋。
第12章楼盖§12.1 概述一.单向板与双向板单向板:主要在一个方向弯曲;双向板:两个方向弯曲.如图12-1:某四边支撑板,受均布荷载作用.有关系: (a)沿两个方向划分条带后,板中间挠度应相等,即有关系:(b) 化简上式得: ,即(c)将(c)代入(a)式可得: (d);同理由(a)式可得:(e)讨论:当时,由(d)和(e)式可求得:上述关系说明,此时荷载主要沿短边方向传递到长边上;沿长边方向传递到短边上的荷载可忽略不计.基于以上原理,规范规定:对于四边支撑的板,当长边与短边之比大于或等于2时,按单向板计算;其他情况需要讨论确定.二.楼盖的结构类型1.按结构类型:肋梁楼盖图12-2(1)单向板楼盖(2)双向板楼盖(3)井式楼盖(4)密肋楼盖无梁楼盖(板柱结构)2.按预应力情况:(1)RC楼盖(2)PC楼盖3.按施工方法:(1)现浇楼盖(2)装配式楼盖(3)装配整体式§12.2现浇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步骤:平面布置,计算简图,内力分析(计算),配筋及构造和绘制施工图.一.结构平面布置(见附图)原则:计算方便(尽量对称,等跨,等截面和同材料),符合模数1. 柱网尺寸或承重墙间距:(1)考虑建筑使用要求(2)柱(墙)间距=梁的跨度.主梁:(5~8)米;次梁:(4~6)米2. 主梁的间距=次梁的跨度3. 次梁的间距=板的跨度4. 主梁的布置方向:类型:(1)主梁横向布置12-3(a)-横向刚度大,可布置较大门窗;(2)主梁纵向布置12-3(b)-横向刚度小,但室内净高大;(3)无主梁布置12-3(c)-适合砌体结构,中间可设走道.5. 截面尺寸:(1) 板: 刚度要求:h l/40(连续);h l/35(简支);h l/12(悬臂).使用要求:民用h=70mm(最小);工业h=80mm(最小).(2)梁:次梁:h/l=1/18~1/12;主梁:h/l=1/14~1/8;h/b=2~3二.计算简图墙体基础1.计算模型及简化假定主梁一般传力路径(见附图):板次梁柱基础墙体基础计算模型(简图):板:以次梁为中间支座和以墙体为边支座的多跨连续梁(梁宽为1 米);次梁:以主梁为中间支座和以墙体为边支座的多跨连续梁;主梁:以柱为中间支座和以墙体为边支座的多跨连续梁;小结:单向板楼盖结构可简化为三种不同的多跨连续梁.简化假定:(1)梁在支座处可以自由转动,支座无竖向位移;(2)不考虑薄膜效应(即假定为薄板);(3)按简支构件计算支座竖向反力;(4)实际跨数小于和等于五跨时,按实际跨数计算;实际跨数大于五跨且跨差小于10%时,按五跨计算.上述假定的物理意义:对于(1):忽略了次梁对板,主梁对次梁和柱对主梁的扭转刚见图12-4 度;忽略了次梁,主梁和柱的相对竖向变形;由此带来的误差通过"折算荷载"加以消除.对于(2):由于支座约束作用将在板内产生轴向压力,称为薄膜见图12-5 力或薄膜效应,它将减少竖向荷载产生的弯矩,这种有利作用在计算内力时忽略,但在配筋计算时通过折减计算弯矩加以调整.对于(3):主要为计算简单.对于(4):方便查表计算,可由结构力学证明.2.计算单元和从属面积(1)计算单元:板—取1米宽板带;(见附图) 次梁和主梁—取具有代表性的一根梁.(2)从属面积:板—取1米宽板带的矩形计算均布荷载;(见附图) 次梁和主梁—取相应的矩形计算均布和集中荷载.3.计算跨度(见附图)次梁的间距就是板的跨长;主梁的间距就是次梁的跨长;跨长不一定等于计算跨度;计算跨度是指用于内力计算的长度.计算跨度的取值原则:(1)中间跨取支承中心线之间的距离;(2)边跨与支承情况有关,参见图12-7.4.荷载取值(1)楼盖荷载类型:恒载(自重)和活载(人群,设备)(2)荷载分项系数恒载一般取1.2;活载取1.4;特殊情况下查阅规范.(3)折算荷载A.折算意义:消除由于前述假定(1)所带来的计算误差;B.折算原则:保持总的荷载大小不变,增大恒载,减小活载;板或梁搁置在砖墙或钢结构上时不折算;C.折算方法:见书上P.7公式(12-1)和(12-2)及其符号说明.注意:主梁不作折减三.连续梁,板按弹性理论的内力计算(方法)1.活荷载的最不利布置(1)原则:A.活荷载按满布一跨考虑,即不考虑某一跨中作用有部分荷载的情况;B.在此布置下,相应内力最大(绝对值).(2)活荷载最不利布置规律由结构力学可证明(参见图12-8):A.求某跨跨内最大正弯矩时,应在该跨布置活荷载,然后隔跨布置;B.求某跨跨内最大负弯矩时,应在该跨不布置活荷载,而在该跨左右邻跨布置,然后隔跨布置;C.求某支座最大负弯矩或该支座左右截面最大剪力时,应在该支座左右两跨布置活荷载,然后隔跨布置.2.内力计算(1)对于相应的荷载及其布置,当等跨或跨差小于等于10%时,可直接查表用相应公式计算(如查附录7,P.519);(2)公式(12-3)和(12-4)中的荷载应为折算荷载,其他相同.3.内力包络图(1)意义:确定非控制截面的内力,以便布置这些截面的钢筋.(2)内力包络图的作法:见附图,以五跨连续梁为例加以说明.步骤1:由于对称性,取梁的一半作图;步骤2:分别作组合A~D情况下的弯矩图;步骤3:取上述弯矩图的外包线即为所求弯矩包络图.(3)剪力包络图的作法同理.4.支座弯矩和剪力设计值(计算值)(1)问题的提出:由于将实际结构简化为直线,故所求得的支座弯矩和剪力是支座中心线处的数值,实际最危险的截面应该在支座边缘,所以应将所求得的数值加以调整,见附图.(2)具体作法:P.9公式(12-5)~(12-7)及其说明.讨论:关于弹性法的缺陷四.超静定结构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概念1.应力重分布与内力重分布(1)应力重分布:在弹性阶段,钢筋与混凝土承担的应力是按各自的初始弹性模量分配的,例如,轴心受压构件某截面的应变为,则钢筋承担的应力为,混凝土承担的应为;在弹塑性阶段钢筋与混凝土承担的应力是按各自的变形模量分配的,例如,钢筋承担的应力仍然为,混凝土承担的应力为: .由于,混凝土分配到的应力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应力重分布".应力重分布在静定结构和超静定结构中都可能发生.(2)内力重分布:超静定结构存在多余联系,其内力是按刚度分配的.在多余联系处,由于应力较大,材料进入弹塑性,产生塑性铰,改变了结构的刚度,内力不再按原有刚度分配,这种现象称为"内力重分布"."内力重分布" 只会在超静定结构中发生且内力不符合结构力学的规律.2.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塑性铰(1)塑性铰的概念:适筋截面在钢筋屈服到混凝土压碎过程中形成的铰称为"塑性铰".参见P.11,图12-10.(2)塑性铰的特点:通过与理想铰比较可看出如下几点塑性铰理想铰A:能承受(基本不变的)弯矩不能承受弯矩B:具有一定长度集中于一点C:只能沿弯矩方向转动任意转动(3)塑性铰的分类钢筋铰—受拉钢筋先屈服,适筋截面;(转动大,延性好);混凝土铰—混凝土先压碎,超筋截面;(转动小,脆性).(4)塑性铰对结构的影响A:使超静定结构超静定次数减少,产生内力重分布;B:塑性铰出现时,只要结构不产生机动,仍可承受荷载;或者说,当出现足够的塑性铰,使结构产生机动时,结构才失效.3.内力重分布的过程P.12的两跨连续梁的情况自学.为进一步了解,现补充两端固定梁说明.由于MA>MC,所以将会在A或B处先产生塑性饺,使原有两端固定梁变成两端简支梁. 假定当g作用时,恰好支座出现塑性铰,此时支座和跨中弯矩分别为:A BL此时若在梁上再作用q,此时支座弯矩不增加,跨中弯矩增加为:4.影响内力重分布的因素充分的内力重分布:出现足够的塑性铰使结构成为机动.主要影响因素(1)塑性铰的转动能力:取决于纵向钢筋的配筋率,钢筋的品种和混凝土的极限压应变值;(2)斜截面承载力:在出现足够的塑性铰之前不能产生斜截面破坏,否则不能形成充分的内力重分布;(3)正常使用条件:控制内力重分布的幅度,一般要求在正常使用条件下不应出现塑性铰,以防止出现裂缝过宽或挠度过大.5.考虑内力重分布的意义和适用范围问题:目前的内力计算方法与配筋计算方法不相协调解决办法(之一):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考虑结构内力重分布的计算方法具有如下优点:(1)能正确估计结构的裂缝和变形;(2)能合理调整钢筋用量,方便施工;(3)可人为控制弯矩分布,简化结构计算;(4)充分发挥材料的作用,提高经济性.下列情况不宜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方法:(1)裂缝宽度和挠度要求较严格的构件;(2)直接承受动荷载和重复荷载的构件;(3)预应力和二次受力构件;(4)重要的或可靠性要求较高的构件.五.连续梁,板按调幅法的内力计算1.调幅法的概念和原则(1)调幅法的概念:对按结构力学方法计算得出的内力(人为)进行调整,然后按调整后的内力进行配筋计算,是一种实用计算方法,为大多数国家采用.(2)弯矩调幅法的做法:引入弯矩调幅系数,其计算公式为为结构力学计算的弯矩; 为调幅后的弯矩;因为,所以有关系: ,即有结论:调幅弯矩值小于等于结构力学计算值.例P.15一两跨连梁(图12-14)(3)调幅法的原则A.应验算调幅后的内力(即平衡)和正常使用状态,并有相应构造措施;B.不宜采用高强材料,且相对受压区高度应满足下列条件:(4)调幅法的计算步骤A.用结构力学方法计算荷载最不利布置下若干控制截面(通常为支座截面)的弯矩最大值;B.采用调幅系数(不超过0.2)降低该弯矩值,采用公式(12-11);C.跨中弯矩值取结力计算值和(12-12)式计算值的较大者;D.调整后的各弯矩值应大于等于简支梁跨中弯矩的1/3;E.剪力设计值按荷载最不利布置和调整后的支座弯矩由静力平衡条件确定.2.用调幅法计算等跨连续梁,板(1)等跨连续梁计算条件:各跨均布荷载相等,集中荷载的大小和间距相等.计算方法:查表并用下式计算A.弯矩:均布荷载时:集中荷载时:B.剪力:均布荷载时: ;集中荷载时:上述公式中各符号的物理意义见P.16-17的说明.为方便记忆,将表12-1中各系数的位置表示在附图中.(2)等跨连续板表12-1中系数的推导,见P.18(自学)3.用调幅法计算不等跨连续梁,板采用前述原则和步骤进行,但不能直接使用上述表格,各内力的调幅值应根据实际情况计算. 例(12-1)自学.六.单向板肋梁楼盖的截面设计与构造1.单向板的截面设计与构造(1)设计要点:A.板厚的要求;B.区分端区格单向板和中间区格单向板,前者的内支座弯矩和中间跨的跨中弯矩可折减20%(解释P.21及图12-24或附图).C.板一般不进行抗剪计算,因混凝土的能力足够且板上仅考虑均布荷载;D.一般采用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方法计算.(2)配筋构造1)受力筋:与板的短边平行,直径在6到12毫米之间,直径不一多于两种;布置形式有弯起式和分离式,见图12-18;满足一定条件时(等跨,等厚度,活载与恒载之比小于3等),可直接按该图进行钢筋的弯起或截断,否则应作包络图.2)板中构造钢筋:A.分布筋,平行于长跨,布置于板底部,受力筋之上,如下图: 受力筋分布筋B.与主梁垂直的附加负筋:如下图:C.与墙体垂直的附加负筋:见图12-20;D.板角附加短钢筋:见图12-20.2.次梁(1)设计要点1)可采用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方法计算;2)配筋时,支座按矩形,跨中按T形截面计算;3)当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时,为防止过早出现斜截面破坏,可将计算得到的箍筋用量提高20%.(2)配筋构造当等跨,等截面和活载与恒载之比小于等于3时,纵筋的弯起和截断可按图12-21布置,否则按包络图布置.3.主梁(1)设计要点1)内力计算时,一般不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2)配筋计算时,支座按矩形,跨中按T形截面计算.(2)构造特点1)主梁与次梁相交处上部钢筋布置按下图:2)对于主梁与次梁相交处的主梁上,由于间接加载,为防止主梁腹部产生局部破坏,应设置附加横向钢筋,如下图:附加横向钢筋具体计算方法和布置范围P.26,一般情况下优先考虑箍筋加密以方便施工.介绍例题P.27.§12.3 双向板肋梁楼盖一.双向板的受力特点和主要试验结果1.四边支承板弹性工作阶段的受力特点(见图12-33和12-34)(1)理论依据:弹性力学薄板理论;(2)主要结论:相邻板带之间存在剪力,构成扭矩;主弯矩作用下板底部将产生45度方向的裂缝.2.四边支承板的主要试验结果(见图12-35)特点:板底部裂缝沿45度方向;板顶裂缝沿支承边发展呈椭圆形.二.双向板按弹性理论的内力计算对于非规则的双向板,一般按薄板理论直接计算内力;对于规则的双向板,根据薄板理论制成表格后,查表计算.现加以讨论.1.单跨(单区格)双向板计算公式:几点说明(强调):(1)上式中各符号的意义见P.40;(2)表中系数的数值与板的四边支承条件和所求弯矩的位置有关,见附录8,P.527;(3)上式未考虑泊松比的影响,实际计算时必须考虑,此时混凝土的泊松比近似取0.2;(4)上式所求弯矩是单位长度的弯矩.2.多跨(多区格)双向板实际工程中单区格较少,一般为多区格楼盖.实用做法:将多区格楼盖简化为单区格板,然后按单区格查表计算.(1)跨中最大弯矩由薄板理论可知,跨中产生最大弯矩时,荷载为棋盘布置,可将多跨双向板楼盖分解为单跨板查表计算,将荷载重新组合,如附图所示.显然,产生的内力= 产生的内力+ 产生的内力.对于,中间的板块,按四边固定荷载为g+q/2的情况查表;端部的板块,按三边固定一边简支荷载为g+q/2的情况查表;对于,按四边简支荷载为q/2的情况查表;设按查表求得的x方向的弯矩为(未考虑泊松比);y方向的弯矩为(未考虑泊松比);则考虑(泊松比时),产生的x方向的弯矩为:产生的y方向的弯矩为:设按查表求得的x方向的弯矩为(未考虑泊松比);y方向的弯矩为(未考虑泊松比);则考虑(泊松比时),产生的x方向的弯矩为:产生的y方向的弯矩为:将,分别产生的x及y方向的弯矩叠加,即得跨中最大弯矩为:按上述计算值进行配筋计算.(2)支座最大负弯矩最不利活荷载的布置形式为全部楼盖满布.中间板块按四边固定的情况查表;端部板块按三边固定一边简支(若搁置在砖墙上)查表;角部板块按二边固定二边简支(若搁置在砖墙上)查表;相邻支承边上的负弯矩取绝对值较大者.三.双向板按塑性铰线法的计算(自学)四.双向板的截面设计与构造要求1.截面设计由于板四周受到梁的约束,将使实际弯矩有所减少.所以规范允许将计算弯矩值折减.(1)中间跨的跨中弯矩,中间支座弯矩可减少20%;(2)其余部位视情况确定;(3)角部板块不折减.2.构造要求配筋形式:弯起式和分离式;如图12-42,中间板带按计算配筋;边缘板带取一半;其余构造筋同单向板.五.双向板支承梁的设计1.支承梁承担的荷载板上作用的均布荷载按就近原则传递给支承梁,见附图.2.支承梁的结构模型:多跨连续梁3.设计步骤(1)荷载简化:采用支座弯矩等效的原则将T形和三角形荷载分布简化为均布分布.现以三角形分布为例加以说明.均布荷载下两端固定梁的支座弯矩为:(a)假定三角形荷载下两端固定梁的支座弯矩:采用结构力学解出,再令,即可解得等效荷载: (b)对于T形分布的均布荷载作类似的计算,也可求得相应等效荷载.于是,求解三角形荷载下两端固定梁的内力时,不须解超静定结构.先根据(b)式求等效荷载,再代入(a)式求支座弯矩;原超静定结构转化为三角形荷载和支座弯矩作用下的静定结构.各种类型分布荷载下两端固定梁的等效弯矩可查有关计算手册.(2)按最不利活荷载求控制截面的内力,原则同单向板楼盖梁.(3)作包络图进行配筋计算.六.双向板设计例题(简介)§12.4 无梁楼盖(自学)§12.5 装配式与装配整体式楼盖一.概述1.装配式:所有构件均在工厂或现场预制,然后起吊安装;整体性差,不利与抗震,仅适用于混合结构的多层房屋.2.装配整体式:部分构件(板)在工厂或现场预制,部分构件(柱)现浇,整体性强于装配式,适用于框架等小高层结构.3.一般采用标准化构件生产.二.预制板与预制梁1.预制板的形式:普通混凝土预制板,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板,轻质混凝土预制板和其他新型材料预制板(墙体).各种形状的预制板见图12-54.2.预制板的尺寸:标准化,一般根据开间或进深,柱距和施工方便确定,可查表准图选用.3.预制梁:普通混凝土预制梁,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简支梁,连续梁,矩形截面,T形截面和花篮梁,见图12-55.三.预制构件的计算特点1.使用阶段承载力计算;2.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3.吊装验算(自重乘以1.5,吊环验算).四.铺板式楼盖的连接1.连接的目的:加强各构件的联系,确保结构的整体性.2.连接的方法:见P.65-67的标准图.。
单向板楼盖设计例题
![单向板楼盖设计例题](https://img.taocdn.com/s3/m/8131ff0aeff9aef8941e0617.png)
4.3.2.9 单向板楼盖设计例题第一部分——内力分析某多层厂房的建筑平面如图4-37所示,环境类别为一类,楼梯设置在旁边的附属楼房内。
楼面均布可变荷载标准值为8kN/m2,楼盖拟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试进行设计。
其中板、次梁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设计,主梁内力按弹性理论计算。
图4-37 +5.00建筑平面(1)设计资料楼面做法:水磨石面层;钢筋混凝土现浇板;20mm混合砂浆抹底。
材料:混凝土强度等级C30;梁钢筋采用HRB400级钢筋,板采用HPB300级钢筋。
(2)楼盖的结构平面布置主梁沿横向布置,次梁沿纵向布置(对应横向承重方案)。
主梁的跨度为6.6m,次梁的跨度为6.6m,主梁每跨内布置两根次梁,板的跨度为6.6/3 2.2m,l02/l01=6.6/2.2=3,因此按单向板设计。
根据表4-1,按跨高比条件,要求板厚h≥2200/40=55mm,对工业建筑的楼盖板,要求h≥80mm,故取板厚h=80mm(注:在民用建筑中,楼板内往往要双向布设电线管,故板厚常不宜小于100mm)。
次梁截面高度应满足h=l0/18~l0/12=6600/18~6600/12=367~550mm。
考虑到楼面可变荷载比较大,取h=500mm。
截面宽度取为b=200mm。
主梁的截面高度应满足h=l0/15~l0/10=6600/15~6600/10=440~660mm,取h=650mm。
截面宽度取为b=300mm。
楼盖的平面布置见下图。
结构平面布置图上应表示梁、板、柱,墙等所有结构构件的平面位置,截面尺寸、水平构件的竖向位置以及编号,构件编号由代号和序号组成,相同的构件可以用一个序号。
200图4-38 +4.965结构平面布置图(注:板厚均为80mm)图中柱、主梁、次梁、板的代号分别用“Z”、“KL”、“L”和“B”表示,主、次梁的跨数写在括号内。
(3)板的内力计算1)荷载板的永久荷载标准值水磨石面层 0.65kN/m280mm钢筋混凝土板 0.08×25=2.0kN/m220mm混合砂浆 0.02×17=0.34kN/m2小计 2.99 kN/m2板的可变荷载标准值 8.0kN/m2永久荷载分布项系数取1.2;因楼面可变荷载标准值大于4.0kN/m2,所以可变荷载分项系数应取1.3(见《规范》)。
长沙理工大学水工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双向板肋形结构设计例题
![长沙理工大学水工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双向板肋形结构设计例题](https://img.taocdn.com/s3/m/817cd36e7e21af45b307a847.png)
1、设计资料1.1、设计条件某水电站副厂房属3级水工建筑物,环境条件类别为一类,厂房按正常运行状况设计。
采用外墙噢噢及内柱承重,柱网布置如图1所示,楼盖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整体式肋形结构。
图1副厂房楼盖结构柱网布置图1.2、设计参数1.2.1楼层构造·20mm厚水泥砂浆抹面(水泥砂浆容重γ1为20kN/m3)·钢筋混凝土结构层(钢筋混凝土容重γ3为25kN/m3)·15mm厚混合砂浆粉底(混合砂浆容重γ2为17kN/m3)1.2.2材料选择混凝土:C20或C25;钢筋:除主梁和次梁的主筋采用HRB335或HRB400钢筋外,其余均采用HPB235钢筋。
1.2.3设计自选参数柱网尺寸L1✕B1、柱的截面尺寸b✕h,楼面活荷载标准值q k按题号由附表给出,如表1所示。
表1 设计自选参数12、结构布置2.1结构布置原则在肋形楼盖结构中,结构布置包括柱网、承重墙、梁格和板的布置,需注意的问题如下:(1) 承重墙、柱网和梁格布置应满足建筑使用要求柱网尺寸宜尽可能大,内柱在满足结构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少设。
(2) 结构布置要合理、经济① 由于墙柱间距和柱网尺寸决定着主梁和次梁的跨度,因此,它们的间距不宜过大,根据设计经验,主梁的跨度一般为 5m~8 m ,次梁为 4m~6 m 。
② 梁格布置力求规整,梁尽可能连续贯通,板厚和梁的截面尺寸尽可能统一。
在较大孔洞的四周、非轻质隔墙下和较重的设备下应设置梁,以避免楼板直接承受集中荷载。
③ 由于板的混凝土用量占整个楼盖的50%~70%,因此,应使板厚尽可能接近构造要求的最小板厚。
根据设计经验及经济效果,单向板的跨度(短向跨度)即次梁的间距一般为1. 7~2. 7 m ,常用跨度为 1.7m~2.5m 左右。
双向板的跨度(短向跨度)为5m 左右。
④ 为增强横向刚度,主梁一般沿房屋横向布置,并与柱构成平面内框架,这样可使整个结构具有较大的侧向刚度。
单向板设计题
![单向板设计题](https://img.taocdn.com/s3/m/9dcfd228b4daa58da0114af6.png)
(1)设计资料:1)总平面尺寸为18m×30m,四周墙体承重,中间柱承重,轴线距离墙体内边缘120mm,柱的截面为300 mm×300 mm。
板伸入墙内120 mm;次梁伸入墙内240 mm,主梁伸入墙内370 mm。
2) 楼面做法:20 mm厚水泥砂浆面层;钢筋混凝土现浇板;梁、板底混合砂浆抹灰15 mm厚。
3) 楼面活荷载标准值为7kN/m2。
4) 材料:混凝土C25();梁受力主筋采用HRB335钢筋(),其余用HPB235钢筋()。
(2)设计要求:1)板、次梁内力按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2)主梁内力按弹性理论计算;3)绘出楼面结构平面布置及板、次梁和主梁的配筋施工图。
、图1-14 楼盖结构平面布置图步骤如下:1.梁格尺寸布置及确定构件尺寸主梁沿横向布置,次梁沿纵向布置,主、次梁的跨度均取为6m,板的跨度2m,板的长边和短边之比为6/2=3,按短边方向受力的单向板计算。
板的厚度,,取次梁的尺寸:取;取。
即次梁的截面尺寸为主梁的尺寸:取;取。
即主梁的截面尺寸为二、板的设计(采用塑性理论计算―塑性内力重分布)取板宽计算1.荷载设计值恒载板自重 1.2 ×0.08×1×25=2.4楼面面层 1.2×0.02×1×20=0.48天花抹灰 1.2×0.015×1×17=0.31活载 q=1.3 ×1×7.0=9.1(楼面活载大于4时,活载分项系数取1.3)总荷载注:本例题中经比较,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因此,恒载的分项系数取为1.2,可变荷载分项系数取1.3。
2.计算简图计算跨度:边跨:取较小值,故中间跨:边跨和中间跨计算跨度相差,故可按等跨连续板计算内力。
板的计算简图如图1-15所示。
(实际跨数大于5跨按5跨计算)3.内力计算图1-15 板的计算简图 (a)实际结构;(b)计算简图4.配筋计算板的有效高度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⑤ 主梁下砌体局部承压强度的验算
主梁下设梁垫,具体计算略。 (6) 绘制板、次梁、主梁的施工图
板、次梁、主梁施工图分别见图10.29、图10.30和图 10.31。
图10.19 楼盖平面图
图10.20 结构平面布置图
图10.21 板的跨长
图10.22 板的计算简图
表10.5 板的配筋计算
箍筋的计算: 验算截面尺寸:
hw=h0-hf′=365-80=285mm 因为 hw/b=1.425<4 且 0.25βcfcbh0=175.2kN>Vmax=VB左=75.47kN 所以截面尺寸符合要求。 计算所需的箍筋: 采用φ6的双肢箍筋,并以B支座左侧进行计算。
s=281.6mm
考虑弯矩调幅对受剪承载力的影响,应在梁局部范围 内将计算所得的箍筋面积增大20%,现调整箍筋间距:
恒荷载设计值: g=gk×1.2=4.5×1.2=5.4kN/m2
活荷载设计值:
由于活荷载标准值8kN/m2>4kN/m2,按规范要求, 荷载分项系数取1.3,即
q=qk×1.3=8×1.3=10.4kN/m2 正对称荷载: g′=g+q/2=5.4+5.2=10.6kN/m2 反对称荷载: q′=±q/2=±5.2kN/m2 荷载总设计值: g+q=5.4+10.4=15.8kN/m2 ② 计算跨度
单向板肋形楼盖设计例题 双向板例题
某多层工业建筑的楼盖平面如图10.19。楼盖采用现浇钢筋 混凝土单向板肋形楼盖,试对该楼盖进行设计。 有关资料如下:
① 楼面做法:20mm厚水泥砂浆面层,钢筋混凝土现 浇板,20mm厚石灰砂浆抹底。
② 楼面活荷载标准值取8kN/m2。 ③ 材料:混凝土为C20,梁内受力主筋采用 HRB335,其它钢筋用HPB235。
C.次梁处附加横向钢筋。
由次梁传来的集中力
F1=39.42+93.6=133.02kN h1=600-400=200mm s=2h1+3b=2×200+3×200=1000mm 取附加箍筋为双肢φ8@200,另配以吊筋1φ18,箍筋 在次梁两侧各布置3排,则: 2fyAsbsinα+mnfyvAsv1=234714.9N>F1=13302N 即满足要求。
根据结构平面布置,次梁所承受的荷载范围的宽度为 相邻两次梁间中心线间的距离,即2m,所以荷载设计值如 下:
恒荷载设计值: g=8.76kN/m 活荷载设计值: q=10.4×2=20.8kN/m 荷载总设计值: g+q=29.56kN/m
② 计算简图
主梁的截面尺寸为250mm×600mm,次梁在砖墙上的 支承长度取为240mm,次梁的跨度图如图10.23。计算跨度 可以根据表10.4得:
恒荷载标准值: 2.74kN/m2 活荷载标准值: 8.00kN/m2 恒荷载设计值:
1.2×2.74=3.29kN/m2 活荷载设计值:
8×1.3=10.4kN/m2 荷载总设计值为:
10.4+3.29=13为200mm×400mm,板在墙上的支承长度取 120mm,板厚为80mm,板的跨长如图10.21所示。
A. 弯矩设计值 计算公式:M=k1Gl0+k2Ql0 计算结果见表10.7。
B.剪力设计值
计算公式:
V=k3G+k4Q 计算结果见表10.8。 C.内力包络图
弯矩包络图: 边跨的控制弯矩有跨内最大弯矩Mmax、跨内最小弯矩 Mmin、B支座最大负弯矩-MBmax,它们分别对应的荷载组 合是:①+②、①+③、①+④。在同一基线上分别绘制这 三组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图。
图10.30 次梁的配筋图
图10.31 主梁的配筋图
双向板肋形楼盖设计例题
某厂房双向板肋形楼盖的结构布置如图10.43所示,楼盖 支承梁截面为250mm×500mm,楼面活荷载标准值 qk=8kN/m2,楼盖总的恒荷载标准值为gk=4.5kN/m2,板 厚1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C20,板中钢筋为 HPB235,试设计此楼盖。 【解】(1) 按弹性理论设计 ① 荷载设计值
s=0.8×281.6=225.3mm 取箍筋间距s=180mm,沿梁全长均匀配置。
验算配箍率下限值:
配箍率下限值为 ρmin=1.26×10-3
实际配箍率 ρsv=Asv/bs=1.57×10-3>1.26×10-3
满足要求。
(4) 主梁的设计 主梁的内力按弹性理论的方法计算。
① 荷载
主梁主要承受次梁传来的荷载和主梁的自重以及粉刷 层重,为简化计算,主梁自重、粉刷层重也简化为集中荷 载,作用于与次梁传来的荷载相同的位置。
M1=-MB=4.12kN·m M2=2.77kN·m MC=-3.17kN·m ④ 配筋的计算
板截面的有效高度为h0=h-20=60mm,fc=9.6kN/mm2, α1=1,fy=210kN/mm2。板的配筋计算见表10.5。
(3) 次梁的设计 次梁的设计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方法进行。
① 荷载的计算
所计算的跨内最大弯矩与表10.7中的跨内最大弯矩稍 有差异,这主要是由于计算跨度并不是完全等跨所致。
主梁的弯矩包络图如图10.27所示。
剪力包络图:
根据表10.8,在荷载组合①+②时,VAmax=116.24kN, 至第一集中荷载处剪力降为116.24-141.6=-25.36kN,至第 二集中荷载处,剪力降为-25.95-141.6=-166.96kN;同样可 以计算在荷载组合①+④作用下各处的剪力值。据此即可绘 制剪力包络图,如图10.28所示。 ④ 配筋的计算
计算跨度: 边跨: l0=ln+h/2=1820mm 中间跨:l0=ln=1800mm。 跨度相差小于10%,可按等跨连续板计算,取1m宽的
板带作为计算单元。计算简图如图10.22所示。
③ 弯矩设计值
由式(10.11)知,板中各截面弯矩设计值可按下式计 算:
M=α(g+q)l02 其中弯矩系数α可由表查得,所以
在荷载组合①+②作用下:此时MA=0,MB=-77.04+(74.83)=-151.87kN·m,以这两个支座弯矩值的连线为基线, 叠加边跨在集中荷载G+Q=141.6kN作用下的简支梁弯矩 图,则第一个集中荷载处的弯矩值为
1/3(G+Q)l01-1/3MB=233.62kN·m 第二个集中荷载处的弯矩值为
计算剪力设计值,计算公式为:
V=β(g+q)ln 由表查得剪力系数β, 则:
VA=0.45×29.56×4.255=56.6kN VB左=0.6×29.56×4.255=75.47kN VB右=0.55×29.56×4.25=69.10kN VC=0.55×29.56×4.25=69.10kN
④ 配筋的计算
边跨: l0=ln+b/2=4375mm或l0=1.025ln=4361mm
取小值,故l0≈4360mm。 中间跨:l0=ln=4250mm。 次梁的计算简图如图10.24所示。由于次梁跨差小于 10%,故按等跨连续梁计算。
③ 内力的计算 计算弯矩设计值,计算公式为: M=α(g+q)l02 由表查得弯矩系数α则: M1=51.08kN·m MB=-M1=-51.08kN·m M2=33.37kN·m MC=-38.14kN·m
A.受力主筋。主梁支座按矩形截面设计,截面尺寸为 250mm×600mm,跨内按T形截面设计,翼缘宽度如下确 定:
主梁考虑内支座处布置两排钢筋,跨中布置一排钢 筋,因此跨中h0=h-35=600-35=565mm,支座截面h0=h70=530mm。
hf′/h0=0.14>0.1,所以翼缘宽度取下两式最小值: bf′=l0/3=2000mm bf′=b+sn=4750mm
计算支座弯矩:
计算公式:
mⅠ=kⅠpl012
mⅠ′=kⅠ′pl012
mⅡ=kⅡpl012 mⅡ′=kⅡ′pl012
所以mⅠ=-15.73kN·m
mⅠ′=mⅠ=-15.73kN·m
mⅡ=-13.39kN·m mⅡ′=mⅡ=-13.39kN·m 按照同样的方法可以求得其它各区格在各截面上的 弯矩设计值。计算结果见表10.11。
箍筋的计算: 假设采用双肢箍筋φ8@200,则
Vcs=172005N>VA=116240N >VBr=162380N <VB1=183530N
即B支座左边尚应配弯起钢筋:
Asb=67.9mm2 按45°角弯起一根1φ18,Asb=254.5mm2>38.8mm2。 因主梁剪力图形呈矩形,故在支座左边2m长度内,布 置3道弯起钢筋,即先后弯起2φ20+1φ18。
计算受力主筋: 在次梁支座处,次梁的计算截面为200mm×400mm的 矩形截面。 在次梁的跨中处,次梁按T形截面考虑,翼缘宽度bf′ 为:
bf′=1453mm或bf′= 2200mm>1453mm 故翼缘宽度应取为bf′=1453mm。 次梁各截面考虑布置一排钢筋,故h0=h-35=365mm。 次梁中受力主筋采用HRB335,fy=300N/mm2。 次梁各截面的配筋计算如表10.6所示
1/3(G+Q)l01-2/3MB≈183kN·m 至此,可以绘出边跨在荷载组合①+②作用下的弯矩 图,同样也可以绘制边跨分别在①+③作用下和在①+④作 用下的弯矩图。
中跨的控制弯矩有跨内最大弯矩Mmax,跨内最小弯矩 Mmin,B支座最大负弯矩-MBmax,C支座最大负弯矩-MCmax。 它们分别对应的荷载组合是:①+③、①+②、①+④和①+ ④′。在同一基线上分别绘制在这些荷载组合作用下的弯 矩图,即可得到中跨的弯矩包络图。
即取bf′=2000mm。 考虑主梁支座宽度的影响,B支座截面的弯矩设计值 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