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导学案.2

合集下载

2《故都的秋》导学案

2《故都的秋》导学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晨读在线秋雨夜眠白居易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赏析:“秋雨夜眠”是古人写得腻熟的题材,白居易却能开拓意境,抓住特定环境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细致的描写,成功地刻画出一个安适闲淡的老翁形象。

全诗紧紧把握老翁秋雨之夜安眠的特征,写得生动逼真,亲切感人,富有生活气息。

成语积累一叶知秋: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的来临,比喻发现一点预兆就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势。

秋风扫落叶:比喻强大的力量扫荡衰败的势力。

秋后算账:比喻等事情发展到最后阶段再判断谁是谁非,也比喻事后等待时机进行报复。

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

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

浑浑沌沌:旧称世界没有开辟以前情形。

这里指糊涂,不清楚。

语言积累枯草斜阳,小桥流水,江南的秋美得精细。

不及北方的粗犷,却更有情韵。

一切都柔柔的,静静的,清清的,净净的,不染一丝尘埃。

阳光暖暖的,照耀着秋天空旷的田野。

阳光在树叶中跳跃,把它们渲染成最美的油画。

我喜欢沿着堆积着厚厚落叶的树林里散步,喜欢听那脚底树叶的沙沙声,那是一种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声音,纯粹,悠远。

秋天里最美的不是赏花,而是看落叶的静舞。

那是一种曼妙的境界,可以欣赏到落叶在风中曼舞的身姿,可以听到落叶的絮语。

这是饱经风霜后的从容与淡定,是一切都经历过的彻悟和解脱。

这难道不是另一种涅槃?不是另一种深情的爱?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一.课前预习:【作家作品】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

浙江富阳县人。

创造社的重要成员之一,现代著名作家,诗人。

他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充满了内热的、浓郁的、清新的情韵,热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郁达夫创作的主要成就在小说方面。

《故都的秋》导学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课题《故都的秋》课时:第二课时课堂笔记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手法;掌握以动衬静,对比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在诵读和品读中感受故都的画面美,在小组讨论中体会文章背后作者的性格特点。

情感与态度: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在文中流露出的那种悲凉、伤感之情。

学习重点1、引导学生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

2、掌握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难点1、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和悲凉、伤感之音。

2、引导学生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学习过程【回顾】一、基础知识1、字词注音匪:fēi愆:qiān将:qiāng载:zài 于:xū说:tuō徂:cú汤:shāng裳:cháng 靡:mǐ隰:xí角:jiǎo2、简介《诗经》二、整体把握(一)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

(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二)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互释疑问。

(三)全诗理解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同学简要复述诗歌的主要内容。

完成本文结构图:情节表现手法事件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恋爱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第三章:女子感叹“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比兴)婚变第四章: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比兴)第五章:追述婚后生活(比兴)第六章:表明决绝的态度(赋)决绝(四)找出赋比兴手法在本文中的应用全文用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以斑鸠贪吃桑葚为例告诫女子不要为爱着迷。

(孔子“过犹不及”)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

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

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三、相关链接【研习】一、精析文本【学法建议】切入点:女子对这段爱情婚姻状况最清醒的认识体现在哪里?《氓》叙述的正是一个古老的、至今仍在无数次重复上演的生活故事:一个痴情女子负心郎的爱情婚姻悲剧。

《故都的秋》 导学案

《故都的秋》 导学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独特感受,理解其深沉的民族情感和文化底蕴。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品味文中细腻、清新的语言。

3、培养对自然与生活的审美能力,提升文学素养。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作者笔下故都秋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眷恋之情。

(2)分析文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品味语言特色。

2、难点(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复杂情感,探究其文化内涵。

(2)学习借鉴本文的写作手法,进行写景抒情的片段写作。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 年 12 月 7 日-1945 年 9 月 17 日),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

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

2、写作背景《故都的秋》创作于 1934 年 8 月 17 日。

当时,郁达夫到达北平,饱尝了故都的秋味。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 年 4 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

1934 年 7 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该文。

四、预习导航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潭柘寺()驯鸽()平仄()颓废()譬如()廿四桥()混沌()鲈鱼()2、解释下列词语。

(1)不远千里:(2)混混沌沌:(3)疏疏落落:(4)一叶知秋:3、初读课文,思考:作者眼中故都的秋具有怎样的特点?五、文本研读1、整体感知(1)作者在文中描绘了哪几幅故都秋景图?(2)这些秋景图分别体现了故都秋的什么特点?2、精读赏析(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秋景图,分析作者是如何写景的,运用了哪些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示例:“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故都的秋》导学案2

《故都的秋》导学案2

《故都的秋》导学案2
《故都的秋》导学案2
年级科目:高一语文审核:班级:
设计者:时间:学生:
【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

2、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3、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稿“形”与“神”的关系。

4、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地选择几处景物,写几个片段。

【重点难点】1、会分析本文情与景的关系。

2.能个性化解读本文的内涵
【知识链接】1、作家、写作背景知识;
2、学习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

【学法指导】讲解式、启发式、朗读式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请每位同学准备导入词,组内交流,课堂展示:
2、简介作者:
3、介绍本文写作背景:
4、朗读全文,扫清字词障碍,预划重点句(感知语义丰富、蕴有内涵的关键语句,作为领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信息依据)
②作者是怎样表达向往之情的?C
⑵颂赞:
①作者为什么对故都的秋深情赞颂?BC
②作者如何赞颂故都的秋?C
③用简洁的词语概括本文主要描绘的故都秋景图。

C
④请选择一幅或两幅秋景图品味赏析。

D
⑶眷恋:
①品味本文最后一段。

C
②作者如此的眷恋,是否还饱含着别的意味?D
【回顾小结】(师生共同)
【课堂检测】《听课手册》课堂演练部分AB
【作业布置】练习册阅读部分BC
【自我反思】师生共同反思D
1、目标达成情况abcd
2、学习参与程度ABCD
3、需要改进方面ABCD。

02 《故都的秋》导学案(教师版)

02 《故都的秋》导学案(教师版)

《故都的秋》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

2、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3、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稿“形”与“神”的关系。

4、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地选择几处景物,写几个片段。

【学习重点】1、本文写故都的秋天,为何不详写故都秋天的著名风景?2、本文题为“故都的秋”,文中却多次提到南国之秋,为什么?【学习过程】一、题解“故”字,饱藏着眷念热爱故都之情。

“秋”揭示了本文的描写角度。

全题点出地点和节令,洗练含情。

很值得品味。

“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文章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取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

二、作者及时代背景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

浙江省富阳县人。

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并曾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

19 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

后流亡到苏门答腊。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也带有颓废情绪。

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出版有《达夫全集》《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郁达夫选集》等。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2故都的秋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2故都的秋

编制人:宝玉梅马艳丹审查人:宝国华使用时间:2016年11月领导署名:《故都的秋》导教案【学习目标】1.赏析本文秋景,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形交融的艺术手法。

2、领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以及谨慎响应的构造。

3、累积现代汉语知识。

背景链接学习过程一.预习(一) 1.课内部分。

运用工具书,给括号前的字注音散文钞()一椽()嘶()叫耗()子潭柘()寺落蕊()橄榄()落寞()普陀()山房檩()衬托()夹袄()廿()四桥着()衣混沌()椭()圆(2)多音字夹()袄折()腾落()枕衣着()夹()板折()叠落()下着()急夹()肢窝折()耗冷淡()着()数(3)增补注音部分疏浚()逡()巡唆()使崇山峻()岭怙恶不悛()侠()士面颊()海峡()狭()路相遇汗流浃()背供()给烘()托哄()骗山洪()暴发垂拱()而治酝酿()书声琅琅()豁然爽朗()炽()情霎()时纤()维锃()光瓦亮黜()免隽()永肄()业浸渍()哺()育对峙()泉水淙淙()剿灭()摒()除不啻()谑()而不虐铿()锵休憩()惬()意纵横捭()阖辍()学恪()守洞窟()防患未然()畸()形抓阄()栉()风沐雨塑()造折()本解剖()饕()餮()(二)默写以下字形(1)课内部分凋落比如廿四桥驯鸽混沌潜意识梧桐平仄潭柘寺歧韵着衣屋檩落蕊一椽破屋饱尝艰辛恣行无忌颓丧色彩迟缓安闲领会秋味钟声悠久花木凋落姿态万千回味不永鲈鱼大蟹急躁不安俨然类画隐逸安适依恋之情迟缓安闲落寞寥寂以情驭景见微知著不可以自制秋蝉嘶叫(2)辨形组词潭 zhè()寺陪 chèn()q (í )岖开 tu ò()cǔn()度q (í)途péi()伴落 mò()咳 sou()bèi()蕾冷 mò()sh (ù)口péi()偿m (ó)棱两可l ǎ()叭(3)增补部分卓尔非凡、遐迩有名、流言流言、蜚声影坛、获益匪浅、匪夷所思、斐然成章、文才斐然自轻自贱、文采飞扬、翻了一番、展转反侧、要言不烦、贯通融会、幡然悔过、就范、返聘防备不矜不伐久负盛名、物阜民丰、深孚众望、俯首帖贴耳、肺腑之言、认罪伏法伏罪、翻云覆雨、孤注一掷、重蹈覆辙、翻天覆地、一副春联、一副象棋、全副武装一副笑容、货真价实、副作用、副职、辐射、负面影响、幅员辽阔、一幅油画、无以复加附笔风声 - 说笑风生付出-寅吃卯粮、俯视俯拾皆是、阻碍、奋斗图强、阳奉阴违(三)熟记以下近义词1.承偌: :对办某事作出应允承诺:答应,赞同2.忽视:不重视,多指存心的。

《故都的秋》导学案(修改版)

《故都的秋》导学案(修改版)

姓名:______________ 班别: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故都的秋》导学案导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领会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艺术风格。

2.了解作者在描写故都风物时为何要突出“清”、“静”、“悲凉”的特点,从而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和作者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巧妙融合的艺术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1.训练学生在阅读中快速把握文章意蕴,并作适当归纳的能力。

2.在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训练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体会作品的感情色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一个正直文人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心境。

进而让学生懂得当时国民党白色恐怖的严酷。

(四)重点、难点学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文题背景题目解说:“故都”(北平)点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

题目呈现一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优美境界。

背景资料: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并进行文学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

在这其间,郁达夫的确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他写了许多游记。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此文。

秋诗秋词1.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2.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4.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故都的秋》导学案20131204

2.《故都的秋》导学案20131204

2.《故都的秋》导学案编者:姜治学吕震付勇审核:代素琴学习小组:姓名:使用时间:2013年12月日【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散文的能力。

2、品味本文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学法指导】1、比较赏析法。

2、组织讨论法。

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

第二课时一、课前自测1、作者:郁达夫(1896~1945),浙江省富阳县人。

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

2、给加点字词注音混沌..()潭柘.寺()驯.鸽()落蕊.()平仄.()二、整体感知本文的思路线索是什么?三、课文分析1、读第1、2自然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

2、本文中哪部分内容最能体现这种故都秋味呢?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几幅画面?3、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作者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时间为序来记叙的呢,还是以空间为序来记叙的?4、读第12自然段,你认为本段的中心句应该是哪一句?5、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1)作者认为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的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请用一个字来概括。

(2)为了说明上述区别,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四、各抒己见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此文中是颂秋呢,还是悲秋?【课内基础达标】1、下列句中的划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切的一项是()①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②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萧索的来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学案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学案2

《故都的秋》导教案【学习目标】1、认识文章“景”和“情”和睦一致的写作特点。

2、领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望的感情。

3、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稿“形”与“神”的关系。

4、依据自己的主观色彩,存心识地选择几处光景,写几个片段。

【要点难点】1、会剖析本文情与景的关系。

2.能个性化解读本文的内涵【知识链接】1、作家、写作背景知识;2、学习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

【学法指导】解说式、启迪式、朗诵式联合的教课方法。

【学习过程】1、适合介绍作者及其作品的艺术特点。

郁达夫的小说、散文中有或多或少的伤感,甚至带有颓丧色彩,如《沦落》、《春风陶醉的夜晚》等。

这类伤感除了有个人感情特点的原由外,更主要的是时代在作者心灵打下的烙印。

2、加强朗诵,着重有感情的朗诵。

在朗诵中领悟,在朗诵中鉴赏。

3、有要点地剖析一些段意。

自由谈论,指导点拨。

知识链接1.对于秋的描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泊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滔滔来古道西风瘦马,斜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老是离人泪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感觉到的是秋季的壮丽。

杜甫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滔滔来”的凄凉秋景。

柳永在秋中告别、彷徨,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凉,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晨风残月”,他笔下的秋是凄凉的。

2.简介作者及其艺术风格、本文的写作背景。

郁达夫( 1896 — 1945)现代有名作家,浙江省富阳人。

自1913 年始留学日本10 年,饱受了辱没和鄙视。

1922 年归国后,一方面在大学任教,一方面搞创作,是“创建社”的重要成员。

1930 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结盟。

抗日战争迸发后,踊跃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家庭的变故、国家的现状,激起了作者无穷气愤,后逃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战争。

故都的秋导学案含答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含答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了解写作背景,理解题目的含义教学重难点朗诵感知北国之秋的特点名师精讲一、了解背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旧中国,战乱连年,民生凋敝,连念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并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要挟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那时的国家是山河破碎,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处于内外交困的境界;作者也是居无定所,流离失所,饱尝了人生的愁苦和哀思。

作者在此处境下,他思想苦闷,想用创作救国,可创作又枯竭,于是,只有过着一种游山玩水的闲散寂寥的苦闷生活。

1934年郁达夫经青岛辗转千里,又回到了故都北平。

连年来流离失所的生活,和饱受人生愁苦与哀思,使得郁达夫对眼前的“故都的秋”感受很特别。

二、理解题目。

“故都”北平,即此刻的北京,作者为何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故都”两字指明了描述的地址,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肯定描述对象,与“故都”结合在一路,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深沉。

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画,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

在把握本文主旨时,要注意理解作者思想情感的时期性。

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三、整体感知1.阅读文章一、2段,归纳北国之秋的特点?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文章两次提到“南国之秋”别离有何作用,请找出并分析?写南国之秋主如果为了形成对比,衬托北国秋景之美,秋味之浓,同时显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酷爱、赞美和眷恋。

作者在开头部份点出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后,接着写到了江南之秋。

但那里“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又时常多雨而少风”,因此,“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2《故都的秋》导学案

2《故都的秋》导学案

《故都的秋》郁达夫一、学习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方法;2.赏析本文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3.体会作者在故都秋思中寄托的眷恋和落寞之情。

二、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郁达夫(1895-1945)其人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1913年赴日留学,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

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

回国后编《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

1923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

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军宪兵杀害。

1952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

代表作: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2.写作背景: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此文写作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

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三、导学指导与检测1.请选取1~2个意象,写一段关于“秋”的文字,注意写出秋天景物的特点。

(100字以内)。

《故都的秋》第二课时导学案

《故都的秋》第二课时导学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都的秋》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要求:
1.诵读课文,欣赏郁达夫眼中笔下的故都之秋的风物。
2、品味课文中精当细腻的语言,体会郁达夫作品里的雅与俗。
二、问题探究:
1、故都的秋和江南的秋有什么不同?
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
3、分析五幅画面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
4、12段插入对写秋诗人的议论,作用是什么?
四、反思总结:
5、如何理解“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这四组比喻对比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
三、实战演练:
《故都的秋》结尾有一句震撼我们的话:“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那么,人的一生中值得拿生命去交换的还有什么呢?写一段话表达你的想法。

《故都的秋》导学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班级:姓名:自评:【学习目标】必备知识:知人论世,分析文章关键能力:学会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增强语言的感受力学科素养:体会文章紧扣“清”、“静”、“悲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核心价值: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在自然中感受生活的热情。

教学重点:分析情与景的关系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眼中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原因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诵读全文,整体感知:1、本文写作的重点又是什么?2、主要写秋味的在哪部分?用景物来表现秋味的段落是哪些?3、“故都的秋”有哪些特色呢?三、初步感知“秋味”1、作者在文中是通过哪些具体的景物描写秋味的呢?2、郁达夫曾经告诉我们,在南国的时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让他思念的是北国的哪些景物?3、这些平素让他魂牵梦萦的景色,现在到了故都,他为什么不着力地写,而只是一笔带过,反而详细写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呢?这是什么原因?如果是你,你会这样安排吗?第二课时四、深入探究“秋味”(一)清1、文中写到了那些秋景?2、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些景物的色彩,从色调的冷暖看,这些色彩多属于什么色调?3、这种色调容易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呢?4、大家自己读一读关于牵牛花的描写。

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作者描写牵牛花重点描写了牵牛花的什么?为什么这么写?(二)静1、提问:我们再看看故都的秋声又有哪一些呢?2、作者在文章中写了秋天的这么多声音,然而在文章的开头他却说故都的秋“特别的清、静、悲凉”,声音如此丰富,怎么称得上静呢?3、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出了静?第三课时(三)悲凉1、作者通过什么事物写出了故都秋的“悲凉”?又是如何表现的?五、探究阅读毛泽东的秋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万类霜天竞自由”,作者为什么把秋景看得如此的“清、静与悲凉”呢?为什么郁达夫的审美观和我们的明显不同呢?六、作业设计基础题:见《绩优学案》语言知识相关题目创新题:写一篇短文,题目《故乡的秋》。

《故都的秋》学案二

《故都的秋》学案二

第2课《故都的秋》学案2班级:姓名:一、学习目标1.通过鉴赏,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

2.由景入情,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3.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热爱、眷恋故都的美好情感,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二、问题与例题问题一:“故都”两字指明了描写的地点,为何不用“北平”代替呢?问题二:根据本文的结构思路:思秋——绘秋——议秋——恋秋。

我们继续来品味作者故都之秋有什么特别的呢?问题三:作者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来表现对故都的秋的依恋。

现在,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表示颜色的词语,声音的词语及划出体现作者心境的词语和句子有哪些?三、目标检测1、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此文中是颂秋呢,还是悲秋?2、“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对这一句分析不妥的一项是:()A、蓝色、白色是冷色,能表现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景物特点B、蓝色活白色的牵牛花切合作者当时那种落寞的情怀。

C、这是一种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

D、色调的选择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观。

3、仿写一个景物片段,把你或喜或悲的感受融入其中。

(不少于60字)配餐练习A组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 )A.散文钞.(chāo)一椽.(chuán)嘶.(sī)叫耗.(hào)子B.潭柘.(zhè)寺落蕊.(lěi)橄榄.(lǎn)落寞.(mò)C.普陀.(tuó)山房檩.(lǐn)陪衬.(chèn)夹袄.(ǎo)D.廿.(niàn)四桥着.(zhuó)衣混沌.(dùn)椭.(tuǒ)圆2.选出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苦涩屋檐萧索落蕊 B.幽远混钝落寞平仄C.训鸽细腻凋谢意境 D.点缀颓废赏玩蟋摔3、下列有关郁达夫的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A.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县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导学案(2)(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导学案(2)(含答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执笔:李桃丽审核:五中高一语文备课组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散文的能力。

2、品味本文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学习重点1、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难点1、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2、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学习方法1、美读法。

反复诵读,体味意境。

2、比较赏析法。

3、组织讨论法。

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

选出对下段文字分析理解最正确的一项()(B级)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

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A.作者用明白如话的语言,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上,寥寥数笔,勾勒出槐树的落蕊,把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

B.作者运用白描式的语言,凭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把秋天槐树的特征,有动有静地表现出来,文字像轻轻飘浮的白云,感情热烈明快。

C.作者用简洁清丽的语言,从自己的主观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

文字细腻清新,充满诗情画意,使读者忘却了悲秋的心理。

D.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表达出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故都的秋》一文描绘了北国秋景。

北国秋景,各处均有其特色,选出与下列五个景点配伍最恰当的一项()(B级)a夜月 b钟声 c虫唱 d柳影 e芦花甲陶然亭乙钓鱼台丙西山丁玉泉戊潭柘寺 A.d b a e c B.e d c a b C.a c b d e 基础知识题1.下列各句中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B.“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啦!”C.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故都的秋》导学案2

《故都的秋》导学案2
《故都的秋》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都秋天的景色,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情感。文章运用了丰富的表现手法,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秋意的世界。作者以情景,通过描绘五幅秋景图,将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向往、颂赞和眷恋之情。在描写过程中,作者注重色彩的运用,通过呈现各种色彩的景物,营造出浓郁的秋意。同时,作者还善于运用声响描写,通过传递各种声响,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此外,文章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使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故都秋天的美丽与哀愁。通过学习本文,读者可以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导学案执笔:李桃丽审核:五中高一语文备课组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散文的能力。

2、品味本文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学习重点1、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难点1、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2、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学习方法1、美读法。

反复诵读,体味意境。

2、比较赏析法。

3、组织讨论法。

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基础知识:(A级)一.课前预习1、作者:郁达夫(1896~1945),作家。

浙江省富阳县人。

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

2、字词混沌..()潭柘.寺()驯.鸽()落蕊.()平仄.()椭.圆()二理清思路三.课文理解1.读第1、2自然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

2. 本文中哪部分内容最能体现这种故都秋味呢?3. 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几幅画面,选出你最喜欢的画面多读几遍思考,它是怎样体现“清、静、悲凉”的故都秋味的?(读完之后我们找同学起来谈谈)4、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作者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时间为序来记叙的呢,还是以空间为序来记叙的?5、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6.读第12自然段,你认为本段的中心句应该是哪一句?7.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1)、作者认为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的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请用一个字来概括。

(2)、为了说明上述区别,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8.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此文中是颂秋呢,还是悲秋?基础知识检测(B级)(一)仔细阅读《故都的秋》前两段,回答下列问题。

(原文略)①第1自然段中写作者从杭州赶上北平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他这样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远千里”这个成语在本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第2自然段中描绘了江南的秋天,作者意在: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第2自然段中一个短语“半开半醉”,是指__________________的最佳状态。

⑤作者认为在领略秋的过程上应该达到__________的程度。

⑥第3自然段中的文句:“在南方每年过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这些句子表达了_____________的感情,进一步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

⑦“蓝朵”一词是__________的意思。

作者用这个词而不用别个词是因为_________。

⑧“落蕊”的“蕊”字读音是()⑨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中“这些深沉的地方”是指_________________。

⑩文中“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自然段中有一段文字:“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这一段文字是写_________。

第5自然段中有“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本文开头和它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

在11自然段中“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的枣子的样子”是_____的颜色。

这段文字:“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其意思是说________。

“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这段文字所用的比喻分别喻________________。

用一个成语概括15题句子中所比喻的意思。

_____________我愿意把寿命和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这句抒发了(二)作者写对故都之秋的想念时,突出写了住在北平皇城人海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时的所见所闻,而对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玉泉等名胜,只用一笔带过。

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A.作者是浙江省富阳县人,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产生一种想走异地,饱尝故都之秋的心情。

B.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都缺乏秋味,体现不出故都之秋来。

C.作者在《住所的话》中写过“在家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行动和平时有所移易;总之是懒得动。

”不愿去陶然亭等处,当然就写不出那些地方的秋景。

D.写租住破屋时所见所感,更能体现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出作者的主观感情。

第二课时(三)选出对下段文字分析理解最正确的一项()(B级)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

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A.作者用明白如话的语言,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上,寥寥数笔,勾勒出槐树的落蕊,把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

B.作者运用白描式的语言,凭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把秋天槐树的特征,有动有静地表现出来,文字像轻轻飘浮的白云,感情热烈明快。

C.作者用简洁清丽的语言,从自己的主观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

文字细腻清新,充满诗情画意,使读者忘却了悲秋的心理。

D.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表达出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四)、《故都的秋》一文描绘了北国秋景。

北国秋景,各处均有其特色,选出与下列五个景点配伍最恰当的一项()(B级)a夜月b钟声c虫唱d柳影e芦花甲陶然亭乙钓鱼台丙西山丁玉泉戊潭柘寺A.d b a e c B.e d c a b C.a c b d e 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答题。

(C级)(a)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b)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c)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甲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乙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d)从槐树叶底,朝东丙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丁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e)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f)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①在下面所列的词语中,给文中空缺处甲、乙、丙、丁选择恰当的词。

煮、泡、冲、烫;漫、细、忙、点;听得、听见、细听、聆听;洒、射、漏、照甲处()乙处()丙处()丁处()②b句中作者列举了五处饱含秋意的景观,但用笔极简,其原因是()A.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都为人所写过,作者要另辟蹊径,故而一笔带过。

B.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足表现作者的情感,仅以此衬托,故而用简笔。

C.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一般人只是感觉得到却说不出来,故而一笔带过。

③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来描绘清晨在院中见到的景象,读来亲切感人。

这是因为作者把个人的心情与故都的秋色自然地融化在一起,________的眷恋,_________的落寞。

④d句中说:“自然而然地感觉到十分的秋意”,那么,e句中的评议是否多余?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作者在f句中要求在“牵牛花”下还需有“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作为“陪衬”,是因为( )A.只有这样,才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秋天的气氛才会显得更加和谐。

B.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更加体会到秋的意韵,理解作者无可奈何的心情。

C.只有这样,才能显出牵牛花昂扬的生命力,借以比喻作者不息的追求。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5题(D级)郁达夫(1935年4月)在四千余年古国的中国,散文的内容自然早已发达到了五花八门,无以复加,我们只须一翻开桐城派正宗的《古文辞类纂》[注]来看,曰论辨,曰序跋,曰奏议……一直到辞赋哀祭之类,它的内容①真富丽错综,活像一部二十四史零售的百货商店。

这一部《古文辞类纂》所以风行二百余年,到现在还有人在那里感激涕零的理由,一半虽在它的材料的丰富,但一半也在它的分门别类,能以一个类名来决定内容。

②但言为心声,人心不同又各如其面,想以外形的类似而来断定内容的全同,是等于医生以穿在外面的衣服而来推论人体的组织;我们不必引用近代修辞学的分类来与它对比,就有点觉得靠不住了。

所以近代的选家就更进了一步,想依文章本体的内容③,来分类而辨体。

于是乎近世论文章内容者,就又把散文分成了描写、叙事、说明、论理的四大部类;还有人想以实写、抒情、说理的三项来包括的。

从文章的主体来看,当然是以后人分类方法为合理而简明;但有些散文,是既说理而又抒情,或再兼以描写记叙的,到这这时候,你若想把它们来分类合并,当然又觉得困难百出了,所以,我们来论散文的内容,就打算先避掉这分类细叙的方法。

我以为一篇散文的最重要的内容,第一要寻这“散文的心”;照中国旧式的说法,就是一篇的作意,大约就是这“散文的心”了。

有了这“散文的心”,然后方能求散文的体,就是如何能把这心尽情地表现出来的最适当的排列与方法。

到了这里,文字的新旧等工具问题,方始出现。

中国古代的国体组织,社会因袭,以及宗族思想等等,都是先我们之生而存在一层固定的硬壳。

这一层硬壳上的三大厚柱,叫作尊君、卫道与孝亲;经书所教的是如此,社会所重的亦如此,我们不说话不行事则已,若欲说话行事,就不能离反这三种教条,做文章的时候,自然更加严守着这些古圣昔贤的明训了。

这些就是从秦汉以来的中国散文的内容,就是我的说的从前的“散文的心”。

从前的散文的心是如此,从前的散文的体也是一样。

行文必崇尚古雅,模范须取诸六经;不是前人用过的字,用过的句,绝对不能任意选作,甚至于之乎也者等一个虚字,也要用得确有出典,呜呼嗟夫等一声浩叹,也须古人吹过才能启口。

此外的起承转合,伏句提句结句等种种法则,更加可以不必说了,一行违反,就不成文;你想,在这两种械梏之下,我们还写得了好的散文来么?[注]《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

1.第一段有三个用黑体字和序号标出的“内容”,它们的所指是否相同?答:①和②__________ ②和③__________ ①和③__________2.第三段中,作者提出“有了这‘散文的心’,然后方能求散文的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