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化学品(青蒿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蒿素研究进展及合成方法

摘要青蒿素(artemisinin)是我国自主开发的强效、低毒、无抗性抗疟特效药,尤其是治疗脑型疟疾和抗氯喹恶性疟疾的特效药。青蒿中的青蒿素含量在0.4%~1.0%之间,从天然青蒿中提取青蒿素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而青蒿素化学合成的工艺复杂、成本高、毒性大、产率低,至今未能实现工业化生产。目前。本文对自青蒿素发现以来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比较详尽的综述。内容包括:中药青蒿和青蒿素的发现,青蒿素的来源,青蒿素的药理作用,青蒿素的全合成,青蒿素的生物合成,青蒿素衍生物以及植物组织培养生产青蒿素。

关键词青蒿素;青蒿素衍生物;合成

青蒿素(artemisinin)是继氯喹、乙氨嘧啶、伯喹和磺胺后最热的抗疟特效药,尤其对脑型疟疾和抗氯喹疟疾具有速效和低毒的特点,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药品。青蒿素的抗疟机理与其它抗疟药不同,它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干扰疟原虫的表膜-线粒体功能,而非干扰叶酸代谢,从而导致虫体结构全部瓦解。目前药用青蒿素是从中药青蒿即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叶和花蕾(Artemisia annua L.)中分离获得的。由于青蒿的采购、收获,直至工厂加工提取,环节较多,费时费力,且不同采集地和不同采集期青蒿品质有很大的差别,同时,大量采集自然资源,必然会破坏环境和生态平衡,导致资源枯竭。因此,为增加青蒿素的资源,世界各国都在加紧开展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开发研究,长期稳定地和大量地供应青蒿素成为各国科学家面临的严峻考验。本文将对目前国际上青蒿素研究的现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中药青蒿和青蒿素的发现

奎宁和氯喹这类药物对疟疾治疗的成功没有延续太久, 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了抗药性的疟原虫, 尤其是在东南亚和非洲地区, 甚至已到了无有效药物可用的地步。而当时的越南战争则更凸显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热带丛林地区疟疾肆虐, 成为部队大量减员的主要原因。越南方面向中国提出了协助解决疟疾困扰的要求, 中国领导人接受了这一要求, 确立了由全国多部门参加, 以疟疾防治药物研究为主要任务, 代号为“523”的紧急军工项目。为解决抗药性问题, 该项目除注意合成新化合物外, 更期望从中药中发现新的抗疟有效成分。在“523”项目的组织下, 各参加单位数年间筛选了数以百计的中草药药材, 从中获得了一批有效单体, 再根据抗疟活性、毒性和植物资源等方面的因素选出了青蒿素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中药青蒿的抗疟作用虽然早在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的《治

寒热诸疟第十六》中已经提及, 但药材青蒿所指的植物并不明确, 直至1977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还称包括青蒿(A rtem isia ap iacea Hance)和黄花蒿(A rtem isia annua L. )二种植物, 现在知道仅在黄花蒿中含有青蒿素, 而且黄花蒿中青蒿素的含量与产地大有关系, 欧美和中国北方乃至东部产的黄花蒿中青蒿素含量很低。即便中国西南地区产的高含量黄花蒿中, 青蒿素的含量也仅0. 6% ~ 1. 1% 。相对于金鸡纳树皮中含有5% 的奎宁生物碱, 青蒿素的发现要困难得多。在20世纪60年代曾进行过中药青蒿的分离研究, 但未有所获, 可能是所取药材不对或提取条件不合适。1971年发现市售青蒿用乙醚提取得到的提取液残渣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可达100% , 而且在初步的临床试验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继续大量提取到的青蒿素临床效果却不佳, 也许与其前后采用的药材产地不同有关。幸运的是, 不久之后用石油醚或乙酸乙酯从黄花蒿中提取到了高效的抗疟单体, 称之为黄花蒿素或黄蒿素, 即现在的青蒿素。研究还发现四川, 现重庆酉阳产的黄花蒿含有较其他地区高得多的青蒿素, 以致于后来在酉阳建立了我国第一家吨级规模的青蒿素生产厂。1973年分离出青蒿素单体后开展的药理和临床研究证明, 青蒿素对疟原虫尤其是对抗药性虫株有极高的杀灭作用, 但是它的化学结构却在两年多以后才最后得到完全的确证。1975年初, 根据当时测得的波谱数据和综合化学反应研究结果, 已经能得出结构的大致状况,如青蒿素是分子式为C15H22O5的倍半萜内酯化合物, 不含羟基和双键。其分子结构如图1所示,其绝对构型由刘静明等通过旋光色散和氧原子的反常散射测定。

图1青蒿素结构式

以后在另一抗疟天然产物鹰爪甲素( yingzhaosu A )是过氧化合物这一信息启

发下, 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 证明青蒿素也是一个过氧化合物。再参考南斯拉夫从同一植物中分离出的属倍半萜杜松烷( cadinane) 类型的青蒿乙素( arteannuin B)结构, 提出了过氧基团处于内酯位的可能结构, 为当时生物物理所的计算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完整的、确切的青蒿素结构最后是由生物物理所在化学推断的基础上, 于1975年底通过单晶X 光衍射分析才确定下来的; 1978年再由反常散射的X光衍射分析最后确定了青蒿素的绝对构型。在青蒿素发现历史上有一个小插曲。1979 年青蒿素的结构公开报道后, 当年从A rtem isia annua L. (黄花蒿) 中分离出青蒿乙素的南斯拉夫化学家曾一再声称, 他们当时除青蒿乙素外也已分离得到了青蒿素, 只是因没有确切地定下结构才未正式报道。对此他们很遗憾, 错失了这一重大发现。据我们事后看到的他们登在国际会议论文集上的摘要, 他们报告了一新化合物, 并认定其为一臭氧化合物( ozn ide of dihydroarteannuin)。现在看来, 此化合物的分子式虽然与青蒿素相同, 但另一些数据和化学反应情况则与青蒿素有所出入。其实, 他

们从贝尔格莱德地区所采集的黄花蒿中青蒿素含量很低, 分离的难度较高; 更重要的他们是从事纯天然产物方面的分离与结构分析, 即便发现了青蒿素, 也不可能知道它是新一代的抗疟活性化合物。

2.青蒿素的来源

青蒿素在抗疟中日益显示其重要性,寻找其新的来源显得非常重要。目前,商用的青蒿素主要来自植物提取物。从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疟药物。在天然植物中青蒿素的含量受地理环境、采集时期、采集部位、气温和施肥等因素的影响。青蒿广泛分布在中国的各省市,不同产地青蒿素含量差异显著,最高可达干重的1%—2%。为获得最大的青蒿素产量,钟风林等对不同生长期的青蒿素含量变化进行考察,认为青蒿的采集期在生长盛期至花蕾期之前,此时的青蒿素含量最高,营养体重量大,而且采集的时间以晴天中午12时及下午16时为宜,一天中在这期间采收青蒿素含量最高,这与光强有利于青蒿素的产生和大量积累理论相一致。在青蒿植株和枝条上的叶片中,青蒿素含量均呈下部、中部、上部依次递增的规律。因此,青蒿植物的上部和枝条上部的叶片应首选入药,其次为中部,最后才是下部。不同的干燥方法对青蒿素的产量也有一定的影响,比较晒干、阴干和60℃烘干三种方法,以自然晒干的效果最好,比阴干的样品含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