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容器大全
中国古代器具大观
中国古代器具大观一、食器鼎dǐng: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三足两耳。
鬲:鼎一类的器具,其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
(国名和作姓时念gé,表示器物时用lì)甗yǎn:是中国先秦时期的蒸食用具,可分为两部分,下半部是鬲,用于煮水,上半部是甑,两者之间有镂空的箅,用来放置食物,可通蒸汽。
鬹guī:古代陶制炊具,嘴像鸟喙,有把柄和三个空心的短足。
甑zèng:是中国的蒸食用具,为甗的上半部分,与鬲通过镂空的箅相连,用来放置食物,利用鬲中的蒸汽将甑中的食物煮熟。
单独的甑很少见,多为圆形,有耳或无耳。
簋guǐ:古代盛食物的圆形器具,圆口,两耳。
簠fǔ:古代祭祀时盛稻梁的器具,长方形,有盖有耳。
盨xǔ:古代盛食物的铜制器皿,有盖和两个耳子。
敦duì:中国古代食器,在祭祀和宴会时放盛黍、稷、稻、梁等作物。
出现在春秋时期,后来逐渐演变出盖。
到战国时多为盖形同体。
常为三足,有时盖也能反过来使用。
二、酒器斝jiǎ:中国古代用于温酒的酒器,也被用作礼器,通常有青铜铸造,三足,一鋬(pàn 器物上备手把握的部分),两柱,圆口呈喇叭形。
由商汤王打败夏桀之后,定为御用的酒杯,诸侯则用角。
爵: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
爵在商代和的西周青铜礼器的考古发现中是非常常见的。
爵: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
爵在商代和的西周青铜礼器的考古发现中是非常常见的。
爵的一般形状,前有流,即倾酒的流槽,后有尖锐状尾,中为杯,一侧有鋬(pàn 器物上备手把握的部分),下有三足,流与杯口之际有柱,此为各时期爵的共同特点。
角:形似爵,前后都有尾,有的有盖,但无流和注。
最初当为普通饮酒器皿,供低级别贵族使用。
角的出土和传世数量远远地少于爵,商周之际发展为造型精美的礼器,流行于周中期之前,之后开始衰落。
樽:中国古代的一种大中型盛酒器。
尊的形制圈足,圆腹或方腹,长颈,敞口,口径较大。
30个古代青铜器的名称你能认几个?
30个古代青铜器的名称你能认⼏个?古代青铜器的名称,由于很多物品现在都不再使⽤了,所以伴随着这些青铜器的名字也就成了⽣僻字。
1、銎[qióng](⾳穷),指古代兵器或⼯具上安装柄把的孔,段⽟裁《说⽂解字注》上解释为“⽄斧之孔所以受柄者”。
2、盉[hé](⾳和),盛酒器和盛⽔器,⼤腹敛⼝﹑前有长流,后有鋬[pàn],有盖,下多为三⾜。
盛⾏于殷代及西周初期。
3、镞[zú](⾳族),箭头,秦⽆亡⽮遗镞之费,⽽天下诸侯已困矣。
4、簋[guǐ] (⾳⿁),古代盛⾷物的器具,⾃商代开始出现,延续到战国时期。
5、甗[yǎn](⾳演),是蒸⾷器,分上下两部分甑[zèng]和⿀[lì],有的是连体,有的是分开的。
6、敦[duì](⾳对),古代⽤来盛放⿉[shǔ]、稷[jì]、粱、稻等饭⾷的器⽫,是由⿍、簋的形制结合发展⽽成。
7、轙[yǐ](⾳移),古代马车构件。
马车的车衡两侧各装⼀件铜轙,马嘴上的缰绳分别从四个轙孔中穿过到达驾车者⼿中,可避免缰绳缠绕在⼀起。
8、罍[léi](⾳雷),⼤型盛酒器和礼器。
9、⿀[lì],古代煮饭⽤的炊器。
商代前期的⿀多⽆⽿,后期⼝沿上⼀般两个直⽿。
西周前期的⿀多为⾼领,短⾜,常有附⽿。
10、軎[wèi](⾳未),古代车上的零件,青铜制,形如圆筒,套在车轴的两端。
11、甑[zèng](⾳赠),古代炊具,多为陶器,底部有许多透蒸汽的⼩孔,可以放在⿀上蒸煮。
12、箅[bì](⾳必)。
所以蔽甑底者也。
从⽵,畀声。
13、匜[yí](⾳仪),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流⾏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
其形制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瓢,前有流,后有鋬。
为了防⽌置放时倾倒,在匜的底部常接铸有三⾜、四⾜,底部平缓⼀些的⽆⾜。
14、⼔[bǐ](⾳⽐),古代的⼀种取⾷器具,形状像汤勺。
中国古代器皿
中国古代器皿中国在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陶器,并在距今6000多年的半坡文化中开始出现彩陶。
青铜器始于夏朝,商周时达到鼎盛。
青铜本质上一种铜锡合金,在黄铜中加入锡以用来降低熔点。
青铜器种类众多,按照使用方式可分为炊器、礼器、乐器、酒器、水器、食器、车马器和生产工具等。
春秋时期,冶铁业发展,到秦汉时已经出现百炼钢技术,铁器逐渐取代青铜器作为炊器。
两汉魏晋时期,漆器成为酒具的主要类型。
瓷器大致出现于东汉前后,到唐宋逐渐成熟,唐代有邢窑和越窑,宋代有龙泉窑、磁州窑以及官窑、定窑、钧窑、汝窑、哥窑五大窑。
●炊器:鼎,鬲,甗,甑,鬶,镬,釜,鍪,鍑,铫。
●酒器:尊,彝,罍,盉,卣,壶,锺,钫,觥,觚,爵,斝,角,觯,卮,杯,觞,盅,盏,斗,勺。
●水器:瓶,罐,瓿,缶,盘,盆,坛,缸,瓮,鑑,匜,洗。
●食器:簋,簠,盨,豆,铺,敦,盂,碗,钵,碟,盒,匕。
●其他:钅和,盦,灶,俎,盆托,擎盘,灯,炉,笄,镜,香囊,车,禁。
鼎,古代烹煮和盛贮肉类食物的食器具,也是宗庙祭祀用的一种礼器,多用作烹饪肉食,水在鼎里翻滚称为“鼎沸”。
一般有三足圆鼎和四足方鼎两类,又分有盖的和无盖。
最早为黏土烧制,后来用青铜铸造。
《说文解字》:“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昔禹收九牧之金,铸鼎荆山之下,入山林川泽,螭魅蝄蜽,莫能逢之,以协承天休。
”因为禹铸九鼎的传说,鼎逐渐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商灭夏,九鼎迁于亳京;周灭商,九鼎又迁于镐京。
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因鼎很大、很重,故后世被赋予“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
▲司母戊鼎,又称商后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 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是迄今发现最大、最重的青铜器,被称为“镇国之宝”,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司母辛方鼎,商代晚期殷墟妇好墓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祖丁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带盖龙纹鼎,西周早期,现藏于宝鸡青铜博物院。
中国古代器皿
鼎拼音dǐng 部首“鼎”本义:古代烹煮用的器物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
描述:青铜制,三、四足两耳,盛行于商、周。
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说文》鬲拼音lì部首“鬲”本义:古代炊器。
描述:金文字形,象饮食器具形。
用于烧煮或烹炒的锅,特指类似于鼎状的炊具。
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
——宋·沈括《梦溪笔甗拼音yǎn 部首“瓦”本义:古代炊器。
描述:下部是鬲,上部是透底的甑,上下部之间隔一层有孔的箅。
昆甗研,善升甗。
——《汉书·百官表》注。
颜师古云:“善升甗者,谓山形如甑。
”簋拼音guǐ部首“皿”本义:古代青铜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
描述:圆口,两耳或四耳。
簋,黍稷方器也。
——《说文》每食四簋。
——《诗·秦风·权舆》臣闻昔者尧有天下,饭于土簋,饮于土簠。
——《韩非子·十过》簠拼音fǔ部首“皿”本义:古代盛食物的竹制方形器具。
古代祭祀时盛稻粱的器具。
左拥簠梁。
——《仪礼·公食大夫礼》盨拼音xǔ部首“皿”本义:古代盛食物的青铜制器皿。
描述:有盖和两个耳子,圈足或四足。
盨,负戴器也。
——《说文》敦拼音duì部首“攵”本义:古代食器。
描述:青铜制。
盖和器身都作半圆球形,各有三足或圈足,上下合成球形,盖可倒置。
流行于战国时期。
有虞氏之两敦。
——《礼记·明堂位》豆拼音dîu 部首“豆”本义: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
描述:形似高脚盘,或有盖。
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盛行于商周时,多陶制,也有青铜制或木制涂漆的。
后世也作礼器。
豆,古食肉器也。
——《说文》食一豆肉,中人之食也。
——《周礼·考工记》觚拼音gū部首“角”本义:古代酒器。
描述:中国古代盛行于商代和西周的一种酒器,用青铜制成,口作喇叭形,细腰,高足,腹部和足部各有四条棱角,容量 3升,一说是2升。
觚,乡饮酒之爵也。
一曰觞受三升者谓之觚。
古代器皿
礼器主要有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四大类。
礼器又叫彝器。
“彝,常也,谓钟鼎为宇宙之常器是也”。
(一)食器食器主要有鼎、簋、鬲、豆,西周开始出现簠与。
食器中最主要的是鼎,大多圆腹、两耳、三足,有圆足、尖足、扁足,少数是方形四足,或分裆袋足。
鼎主要用于煮肉或盛肉,是古代中原华夏民族最主要的食器,也是祭祀及朝聘、册封、宴飨、丧葬等礼仪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用器。
1939年安阳殷墟武官村出土的商代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最重的古代青铜器,重达832.84公斤,为方形腹四圆足,口沿上有两直耳。
腹四周饰兽面纹和夔纹,耳外侧饰双虎食人纹,并皆饰有云雷纹作地纹,系用多块陶内范和外范拼合浇铸而成,制作十分精美。
河南郑州商城遗址南顺城街窖藏出土了4件方鼎,最高者83厘米,最低者59厘米,大小依次递减,与西周、春秋时期流行的列鼎颇为相似。
张寨南街窖藏出土的一件方鼎,高100厘米,重86.4千克,是目前为止发现的商代早期最大的一件礼器。
湖南宁乡出土的一件人面方鼎极为罕见,其腹部四面的主题纹饰是4个表情严肃的人脸,脸宽而方,五官刻画逼真,眉毛粗弯,双眼较小,颧骨较突,嘴较宽大。
地纹也为云雷纹,鼎四角有凸起的扉棱。
鼎内壁有铭文“大禾”二字,字体极为规矩深峻,器表色泽碧绿,器型朴实凝重,整个造型极具创意。
比较著名的列鼎有西周晚期的虢季列鼎和晋侯苏列鼎,虢季列鼎出自河南三门峡上村岭,上有铭文“虢季作宝鼎,季氏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共七鼎,大小依次递减,同时出土的六个列簋,大小型制相同,上刻铭文为“虢季作宝簋永宝用”。
后者出自山西北赵晋侯墓地,4组保存完整的墓中,晋侯墓都配制5鼎4簋或6簋,并有乐器随葬,夫人墓则是3鼎2簋或4簋,无乐器。
虢、晋同为诸侯,但在墓葬上显然低了一级,也是很奇怪的事情,尚有待研究。
第二种用具为簋,主要用于盛饭,其形状略似今天的大碗,一般口侈颈敛,腹圆鼓,下有圈足,有的腹部有两耳。
1976年陕西临潼出土了利簋,这是一件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青铜器,由铭文可知,此簋是由周武王一个叫“利”的右吏,为纪念周王赏赐而作,铸于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后的第八天。
中国古代饮酒器具名称
1、觥(gong):酒器,盖作兽头形。
《诗经•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2、觥筹:酒杯和酒筹。
酒筹用以计算饮酒的数量。
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射者中,羿者胜,~~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3、 罍(lei):同“罍”盛酒的器皿,形状像壶。
《诗经•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维以不永怙。
”《礼记•礼器》:“庙堂之上,~尊在阼。
”(阼:古代东面的台阶,迎客宾处)4、尊:古代酒器(同樽)。
《管子•中匡》:“公执爵,夫人执~,觞三行管子趋出。
”元稹《有酒》诗:“有酒有酒香满尊,居宁不饮开君颜?”5、樽:酒杯。
杜甫《客至》:“盘飧市远无兼味,~酒家贫只旧醅(pei:没过滤的酒)。
”李白诗:“金樽清酒斗十千。
”6、觞(shang):酒杯。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起行酒,至武安武安膝席曰:不能满觞。
”颜延之《陶徵士诔》:“念昔宴私,举~相海。
”7、钟:酒器。
班固《东都赋》:“于是庭实千品,旨酒万~。
”8、盅:饮酒、喝茶用的没有把的杯子。
9、斗:盛酒器物,也叫羹斗,有柄。
《诗经•大雅•行苇》:“酌以大斗,以祈黄 (黄 :gou长寿。
指老人。
”《史记•项羽本纪》:“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10、酌(zhuo):酒杯,酒。
《楚辞•招魂》:“华~既陈,有琼浆些。
”《始得西山宴游记》: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11、爵:古代酒器。
《诗经•小雅•宾之初筵》:“酌彼康~,以奏尔时。
”12、白:古时罚酒用的酒杯。
刘向《说苑•善说》:“魏文侯与大夫饮酒,使公乘不仁为觞政曰:“饮不 者,浮以为大白。
”( :jiao把杯中酒喝干。
浮:罚)13、角(jue):酒器。
形状像爵,上口无两柱。
《礼记•礼器》:“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
”14、觯(zhi):一种盛酒的器皿,似尊而小。
《礼记•礼器》:“尊者举~,卑者举角。
”15、壶:古代一种盛粮食或酒浆的器皿。
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中国古代陶瓷瓶罐器型大全,长知识!
中国古代陶瓷瓶罐器型大全,长知识!古代盛饭喝水的器皿多是陶瓷制品,并且品种繁多,即便是装酒的壶都有很多种。
这些陶瓷的瓶瓶罐罐在今天看来都是非常的漂亮,堪称精美的艺术品。
很可惜这些如今罕见的陶瓷瓶罐今天大多已经损坏或遗失,随着时间的流逝存留下来的将越来越少。
玉壶春瓶:又叫玉壶赏瓶,是宋瓷中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典型器物。
流行地区广,沿用时间长,宋以后历代各地窑场均有烧制。
它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净水瓶演变而来。
基本形制为撇口、细颈、垂腹、圈足。
它是一种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轮廓线的瓶类。
其造型上的独特之处是颈较细,颈部中央微微收束,颈部向下逐渐加宽过渡为杏圆状下垂腹,曲线变化圆缓;圈足相对较大,或内敛或外撇。
这种瓶的造型定型于宋代,历经宋、元、明、清、民国直至现代,成为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物之一。
蒜头瓶:瓷制蒜头瓶始烧于宋代,流行于明清,以景德镇窑制品为多见,品种有青花、五彩、洒蓝描金等。
明清景德镇窑蒜头瓶有青花、五彩、粉彩、以及蓝釉、酱釉等各种单色釉品种。
明嘉靖蒜头瓶是肩部有堆塑蟠螭装饰;明成化蒜头瓶,仅口部作花瓣状,耳为随意堆塑;明正德蒜头瓶,在瓶腹上设出戟;明万历蒜头瓶,趋于简化,口部已无蒜头了,但器形高大,以青花五彩为多见。
清代蒜头瓶的器形趋于轻盈秀美。
梅瓶:也称“经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
近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称由来:“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
”关于梅瓶的用途,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器腹有“清沽美酒”与“醉乡酒海”的诗句。
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爱不释手的观赏品。
因此,这类器多制作精美,不但考虑到贮酒容量,还要注意造型优美。
柳叶瓶:器型为撇口,短颈,丰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内凹,器身细长,形似柳叶,故又有“美人肩”之称。
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康熙豇豆红釉柳叶瓶,是极为珍贵的产品。
古代容器大全
已经不用的古代容器大全1、觥:汉语拼音:gōng基本解释:古代酒器,腹椭圆,上有提梁,底有圈足,兽头形盖,亦有整个酒器作兽形的,并附有小勺:~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宴饮尽欢)。
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
椭圆形或方形器身,圈足或四足。
带盖,盖做成有角的兽头或长鼻上卷的象头状。
有的觥全器做成动物状,头、背为盖,身为腹,四腿做足。
且觥的装饰纹样同牺尊、鸟兽形卣相似,因此有人将其误以为兽形尊。
然觥与兽形尊不同,觥盖做成兽首连接兽背脊的形状,觥的流部为兽形的颈部,可用作倾酒。
真正器名尚不可知,觥是约定俗成之名。
出现于殷商晚期,沿用至西周早期,有圈足和三足、四足鸟兽形之类,基本式样有:角形圈足式,当为觥的早期式样。
椭圆体龙首盖圈足式,盖前端为龙首形,顶上有虺龙一条,拱起成环梁。
椭圆体象首盖圈足式,器形稍高,截面椭圆形略短,圈足亦高,盖前端为象首卷鼻,后部为兽面,器腹饰咸组的兽面纹,和盖的造型纹饰不相连属。
虎凫合体式,器体为凫形,凫颈即为凿,两翼居中,后尾延及前流,盖前端为虎头,后端为竖耳的鸷鸟头,造型特异。
长方体龙头盖圈足式,体及圈足皆为长方形,流前伸较长,盖前端为大龙头,后端为一大兽面,圈足内收,鋬厚大,作鸟形。
长方体垂角兽头盖圈足式,器体长方,盖前端为大垂角兽,似为羊头,后端为大兽面纹,圈足周边较其他样式有所放大。
椭圆体龙头盖鼓腹内隔式,器体椭圆而长,腹鼓出,龙头盖有钮,附一小斗,体内有一隔层,分为二室。
2、鬲汉语拼音:lì基本解释:古代煮饭用的炊器。
铜鬲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时代已有的陶鬲制成的。
其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
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
商代前期的鬲多无耳,后期口沿上一般两个直耳。
西周前期的鬲多为高领,短足,常有附耳。
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大多数为折沿折足弧裆,无耳;有的在腹部饰以觚棱。
描述:金文字形,象饮食器具形。
用于烧煮或烹炒的锅,特指类似于鼎状的炊具。
中国 陶瓷器皿 种类
中国陶瓷器皿种类中国的陶瓷器皿种类繁多,历史悠久。
在中国古代,陶瓷器皿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演变,到了唐代达到了巅峰,也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不同种类。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比较重要的陶瓷器皿种类。
1.青铜器:青铜器是中国早期陶瓷器皿的一种,用青铜铸造而成。
最早的青铜器出现在商代,这些器皿有瓦形器、尊卣、铜鼎等,它们具有相当的制作水平,是当时最重要的礼器。
2.陶罐:陶罐是中国最早的陶瓷器皿之一,起源于新石器时代。
陶罐形状多样,有圆形、方形、蛇形等,用途广泛,可以用来存放食物、水等。
3.瓷杯:瓷杯是一种常见的陶瓷器皿,用来盛放饮品。
中国古代的瓷杯以青瓷和白瓷为主,形状多样,有碗形、盘形、瓶形等,其中以汝窑、官窑、哥窑最为著名。
4.宝瓶:宝瓶是一种宗教用途的陶瓷器皿,用于装饰寺庙或作为供品。
它通常由青瓷或白瓷制成,形状高大,有腹部鼓起,典雅精致的纹饰,被认为具有神圣的意义。
5.瓷碗:瓷碗是用来盛放食物的陶瓷器皿,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瓷碗的形状多样,有圆碗、浅碗、深碗等,制作精细,纹饰丰富,其中汝窑、官窑的瓷碗是最受欢迎的。
6.陶瓷花瓶:陶瓷花瓶是一种用来插花的器皿,起源于中国古代。
中国古代的陶瓷花瓶制作精美,形状多样,有高瓶、瓜瓶、尊瓶等,纹饰丰富,经过历代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
7.青瓷瓷器:青瓷是中国古代陶瓷器皿的一种,以武陵青瓷最为著名。
青瓷质地细腻,釉面平滑,瓷胎坚硬,色泽淡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8.白瓷瓷器:白瓷是中国陶瓷器皿的一大特色,以景德镇白瓷最为著名。
白瓷质地细腻,透明度高,釉面洁白,纹饰简约,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9.碗托:碗托是一种用来承托碗的小巧陶瓷器皿,通常为方形或圆形,可以防止碗烫手,也可以增加碗的稳定性。
碗托的纹饰多样,有的物有所值,非常精美。
10.唐三彩:唐三彩是唐代的一种彩绘陶瓷器皿,以釉下彩绘技法制作,色彩鲜艳、绚丽多样,纹饰丰富,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多样性。
中国古代青铜容器的名称和用途大全
中国古代青铜容器的名称和用途中国的青铜器出现于史前,繁盛于夏商周时期。
不仅器物类型繁多,而且造型庄重华丽,纹饰精湛优美,为世界所罕见,而且铭文内容丰富,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同时也是研究文字发展演变的珍贵资料。
从用途上来说,青铜器分为容器、兵器、乐器、车马器等几个大类。
本文主要简介主要青铜容器的种类和名称。
青铜容器,是夏商周时期最主要的器类之一,包括炊器、食器、酒器、盥洗器等。
大部分青铜容器皆为礼器。
1、炊器:又为烹饪器,是古人煮鱼、肉、稻谷熟食之器。
鼎:古代的烹饪之器,和现在家里的锅差不多,用来煮或盛放鱼、羊、豕肉。
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比如有名的商代司母戊大方鼎。
鼎,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青铜礼器之一,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
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所谓国灭则鼎迁,后世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鬲(li,音历):形状和鼎相似,侈口、三空足。
一般煮饭用,足中空便于炊煮加热。
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甗(yan,音演):相当于现在的蒸锅。
有圆体三足和方体四足两类。
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zeng,音赠),放置食物;下部为鬲,盛水。
如甑与鬲铸为一体称为合体甗,其中部有一铜片,叫做箄(bi,音比)。
上有能够通蒸气的十字孔或直线孔。
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匕:相当于现在的汤匙、调羹,是古代挹取食物的器具。
从体上分为尖形体匕和椭圆体匕,从柄上分为曲柄匕和直柄匕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食器:是古人盛食物的器皿,食器通常有盖,里面的食物不易散落。
古代的饮食器皿
古代的饮食器皿(一)古代主要食器案:又称食案,盛食物的木托盘。
短足,有四足或三足。
“举案齐眉”,以示敬意。
豆:像高脚盘,有的有盖。
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了。
簠:盛装食物的青铜制长方形器具,器与盖的形状相同。
簋:盛食物的器具,圆口,无耳或有双耳,也有四耳。
方座,或带盖。
皿:碗碟杯盘之类食器的总称。
盂:盛饮食等的圆口器皿。
箸:筷子,夹食的用具。
(二)古代主要炊具鼎:圆形,三足两耳,故有“三足鼎立”之说。
也有长方四足的。
鬲:陶制。
与鼎相近,但足空,且与腹相通,是为了更大范围地接受传热,使食物尽快烂熟。
镬:无足的鼎,与现在的大锅相仿,主要用来烹煮鱼肉之类的食物。
甑:蒸饭的一种瓦器。
底部有许多透蒸气的孔格,置于鬲上蒸煮,与今之蒸笼、笼屉相似。
(三)古代主要酒器杯、盏、盅:圆形,用来盛羹汤、酒、水的器物。
质料有玉、铜、银、瓷器。
小杯为盏、盅。
觥: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
腹椭圆,上有提梁,底有圈足,兽头形盖,亦有整个酒器为兽形的,并附有小勺。
“觥筹交错”,形容宴饮尽欢。
壶:敛口、深腹的盛酒器,不仅装酒,还能装其他液体。
“箪食壶浆”指犒劳军旅。
角:形似爵而无柱,两尾对称,有盖,用于温酒和盛酒。
爵:饮酒器。
下有三足,可用于温酒。
卮:盛酒器。
尊:古代酒器的通称。
也作盛酒器,敞口,高颈,圈足。
圆形或方形,形制较多。
尊上常饰有动物形象。
古代器皿生僻字
以下是一些古代器皿生僻字的例子,供你参考:
- 龠(yuè):龠是一种古老的乐器,也是一种古代容量单位。
- 罍(léi):罍是古代一种大型盛酒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
- 缶(fǒu):缶是一种大肚子小口的瓦器,古代用来盛酒或水。
- 瓿(bù):瓿是一种小瓮,古代常用于盛酒或水。
- 甑(zèng):甑是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底部有许多透蒸气的孔格,置于鬲上蒸煮。
- 釜(fǔ):釜是古代的一种炊具,类似于现代的锅。
- 铫(diào):铫是一种有柄有流的小型煮水器,古代也用于煎药。
- 盂(yú):盂是一种盛液体的敞口器具,常用于盛水或饭。
- 箅(bì):箅是一种有空隙而能起间隔作用的片状器具,通常用于蒸食物。
- 樽(zūn):樽是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具,通常为圆形或方形。
- 觞(shāng):觞是古代的一种饮酒器具,形似爵而无流和柱。
- 爵(jué):爵是古代饮酒的器皿,形似雀,有流、两柱和三足。
- 觥(gōng):觥是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具,多为椭圆形或方形,有盖。
- 壶(hú):壶是一种有嘴、有柄的容器,通常用于盛液体。
- 罐(guàn):罐是一种大口、有盖的容器,通常用于储存食物或液体。
这些生僻字反映了中国古代器皿文化的丰富多彩,也展示了汉字的独特魅力。
中国古代器皿名称与器形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中国古代器皿名称与器形鼎拼音dǐng 部首“鼎”本义:古代烹煮用的器物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
描述:青铜制,三、四足两耳,盛行于商、周。
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说文》鬲拼音lì部首“鬲”本义:古代炊器。
描述:金文字形,象饮食器具形。
用于烧煮或烹炒的锅,特指类似于鼎状的炊具。
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
——宋·沈括《梦溪笔谈》甗拼音yǎn 部首“瓦”本义:古代炊器。
描述:下部是鬲,上部是透底的甑,上下部之间隔一层有孔的箅。
昆甗研,善升甗。
——《汉书·百官表》注。
颜师古云:“善升甗者,谓山形如甑。
”簋拼音guǐ部首“皿”本义:古代青铜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
描述:圆口,两耳或四耳。
簋,黍稷方器也。
——《说文》每食四簋。
——《诗·秦风·权舆》臣闻昔者尧有天下,饭于土簋,饮于土簠。
——《韩非子·十过》簠拼音fǔ部首“皿”本义:古代盛食物的竹制方形器具。
古代祭祀时盛稻粱的器具。
左拥簠梁。
——《仪礼·公食大夫礼》盨拼音xǔ部首“皿”本义:古代盛食物的青铜制器皿。
描述:有盖和两个耳子,圈足或四足。
盨,负戴器也。
——《说文》敦拼音duì部首“攵”本义:古代食器。
描述:青铜制。
盖和器身都作半圆球形,各有三足或圈足,上下合成球形,盖可倒置。
流行于战国时期。
有虞氏之两敦。
——《礼记·明堂位》豆拼音dòu 部首“豆”本义: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
描述:形似高脚盘,或有盖。
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盛行于商周时,多陶制,也有青铜制或木制涂漆的。
后世也作礼器。
豆,古食肉器也。
——《说文》食一豆肉,中人之食也。
——《周礼·考工记》觚拼音gū部首“角”本义:古代酒器。
古代器皿名称大全
古代器皿名称大全1、樽古代大中型盛酒器具,多有圈足,圆腹或方腹,长颈,敞口,口径较大。
唐·李白《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2、瓢多用剖开的匏瓜或木头做成,一般用来舀水、酒等。
唐·韦应物《简卢陟》:“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3、钵(bō)洗涤或盛放东西的陶制的器具,形似盆而较小,一般指僧人所用食器。
五代·贯休《陈情献蜀皇帝》:“一瓶一钵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来。
”4、杓(sháo)一种有柄的可以舀取东西的器皿。
宋·陆游《斋燕集次元韵》:“绮盘翠杓春满眼,我胡不乐君将行。
”5、铛(chēng)三足温酒器,或烙饼做菜用的平底浅锅。
唐·李白《襄阳歌》:“舒州杓,力士铛,李白与尔同死生。
”6、杯盛酒、水、茶等的器皿,多为圆筒状或喇叭状。
唐·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7、盏小杯子。
宋·李清照《声声慢》:“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8、觞(shāng)古代酒器,外形椭圆、浅腹、平底,两侧有半月形双耳。
唐·李白《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9、罍(léi)古代大型盛酒器和礼器,有方形和圆形两种,体量略小于彝。
·李世民《帝京篇十首》:“玉酒泛云罍,兰殽陈绮席。
”10、盘盛放物品的扁而浅的用具,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唐·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11、缾与瓶通,汲水器,一般指腹大颈长的容器。
唐·白居易《琵琶行》:“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12、缶(fǒu)瓦器,圆腹小口有盖,用来汲水或盛液体。
宋·陆游《迁鸡栅歌》:“竹箪朝暮有余粒,瓦缶亦自盛清泉。
”13、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宋·王安石《寄孙正之》:“万事百年能自信,一箪五鼎不须论。
”14、篚(fěi)圆形竹器,用以盛物,相当于现在的竹笼。
古代容器大全
已经不用的古代容器大全1、觥:汉语拼音:gōng??基本解释:古代酒器,腹椭圆,上有提梁,底有圈足,兽头形盖,亦有整个酒器作兽形的,并附有小勺:~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宴饮尽欢)。
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
椭圆形或方形器身,圈足或四足。
带盖,盖做成有角的兽头或长鼻上卷的象头状。
有的觥全器做成动物状,头、背为盖,身为腹,四腿做足。
且觥的装饰纹样同牺尊、鸟兽形卣相似,因此有人将其误以为兽形尊。
然觥与兽形尊不同,觥盖做成兽首连接兽背脊的形状,觥的流部为兽形的颈部,可用作倾酒。
真正器名尚不可知,觥是约定俗成之名。
出现于殷商晚期,沿用至西周早期,有圈足和三足、四足鸟兽形之类,基本式样有:角形圈足式,当为觥的早期式样。
椭圆体龙首盖圈足式,盖前端为龙首形,顶上有虺龙一条,拱起成环梁。
椭圆体象首盖圈足式,器形稍高,截面椭圆形略短,圈足亦高,盖前端为象首卷鼻,后部为兽面,器腹饰咸组的兽面纹,和盖的造型纹饰不相连属。
虎凫合体式,器体为凫形,凫颈即为凿,两翼居中,后尾延及前流,盖前端为虎头,后端为竖耳的鸷鸟头,造型特异。
长方体龙头盖圈足式,体及圈足皆为长方形,流前伸较长,盖前端为大龙头,后端为一大兽面,圈足内收,鋬厚大,作鸟形。
长方体垂角兽头盖圈足式,器体长方,盖前端为大垂角兽,似为羊头,后端为大兽面纹,圈足周边较其他样式有所放大。
椭圆体龙头盖鼓腹内隔式,器体椭圆而长,腹鼓出,龙头盖有钮,附一小斗,体内有一隔层,分为二室。
2、鬲汉语拼音:lì基本解释:古代煮饭用的炊器。
铜鬲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时代已有的陶鬲制成的。
其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
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
商代前期的鬲多无耳,后期口沿上一般两个直耳。
西周前期的鬲多为高领,短足,常有附耳。
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大多数为折沿折足弧裆,无耳;有的在腹部饰以觚棱。
描述:金文字形,象饮食器具形。
用于烧煮或烹炒的锅,特指类似于鼎状的炊具。
代表中华文化的古代器物(下)
代表中华文化的古代器物(下)中华礼乐文物之盛,举世闻名,古代器物门类复杂,包罗万象,有衣、食、住、行、文、武、礼俗等各个方面。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古代有哪些常见的器物。
鬲(lì)古代煮饭用的炊器。
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
魏晋·左思《娇女诗》:“并心注肴馔,端坐理盘鬲。
”簋(guǐ)古代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圆口,两耳或四耳。
宋·苏轼《石芝》:“跪陈八簋加六瑚,化人视之真块苏。
”甗(yǎn)古代蒸食器,下部是鬲,上部是透底的甑,上下隔一层有孔的箅。
宋·陆游《道院遣兴》:“甗炊青饭留岩客,露点朱毫勘玉书。
”瓿(bù)古代一种小瓮,青铜或陶制,圆口、深腹、圈足。
宋·范成大《鹿鸣宴》:“墨沼不忧经覆瓿,琴台重有赋凌云。
”甑(zèng)古代蒸食用具,为甗的上半部分,底部有透蒸气孔格与鬲相连,如同现代蒸锅。
宋·陆游《感怀赋长句》:“樵柯烂尽棋方剧,客甑炊成梦未回。
”匜(yí)古代舀水用具,形状像瓢,为防置放时倾倒,底部常铸有三足或四足。
宋·陆游《幽思戏作》:“拨灰未炷瓦炉香,汲井先换铜匜水。
”釜(fǔ)古代炊器,敛口圜底,或有二耳,置于灶,上置甑以蒸煮。
三国·曹植《七步诗》:“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鬶(guī)古代炊器,三个空心足,有柄喙,主要当作斟酒器,后亦有温酒功用。
《说文解字》段玉裁注:“有柄可持,有喙可写物。
”奁(lián)古代妇女盛梳妆用品的匣子。
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任宝奁闲掩,日上帘钩。
”簠(fǔ)古代盛食物的方形器具,祭祀时用来盛稻粱。
唐·陈叔达《州城西园入斋祠社》:“椒兰卒清酌,簠簋彻香萁。
”俎(zǔ)古代祭祀时放牲口的礼器,切肉用的砧板。
宋·辛弃疾《鹧鸪天》:“樽俎风流有几人。
古代器皿介绍:爵、角、觚、尊、壶、彝、戈、矛、钺、剑等
古代器皿介绍:爵、角、觚、尊、壶、彝、戈、矛、钺、剑等爵爵-青铜礼器,用于煮酒或温酒最早出现的青铜礼器。
青铜爵一说可用于煮酒或温酒,少数爵之杯底确有烟炱痕,但绝大多数是没有烟炱痕迹的。
角角-饮酒器角是饮酒器。
自宋以来,定爵形器无流而具两翼若尾者为角,按爵的自身容量,虽然在西周时代也有较大的出入,若以上述容量之比例作标准来辨别角,则将无法确指为何器。
觚觚-一种饮酒器觚是饮酒器。
觚与爵是一组最基本的青铜器,常伴随出土。
觯觯-一种饮酒之杯觯是饮酒的杯子。
杯青铜杯青铜杯约可分三类,第一为商、西周圆体执杯,第二为无耳杯,第三为东周椭形杯。
尊尊-一种中大型容酒器尊是高体的大型或中型的容酒器。
尊的形体可分为有肩大口尊、觚形尊、鸟兽尊等三类。
壶壶-古代盛酒用此指盛酒之壶,非谓盛水之壶,后者为盥器,不当入酒器类。
青铜壶在历史上使用的时间自商至汉代或更晚,因而变化的形式相当复杂。
卣卣-盛酒器卣是古代一种盛酒器,也是专用的祭器。
彝彝-盛酒器盛酒器。
彝,古代青铜器中礼器的通称。
斝斝-可温酒用斝一种裸礼器,可用于温酒。
觥觥-一种盛酒器觥是盛酒器,觥出现于殷墟晚期,沿用至西周早期,有圈足和三足、四足鸟兽形之类。
成语“觥筹交错”中的“觥”就是指盛酒用的器皿。
罍罍-一种盛酒器罍是盛酒器,见于商代晚期。
瓿瓿-盛酒用,或盛水用这种青铜容器或称“瓮”或“甂”。
关于瓿的用途有若干争议,许多人声称这是用来盛酒的,也有认为瓿是用来盛装各式的酱汁,还有不少人表示瓿是盛水器。
盉盉-调酒用盉本身就是盛玄酒(水)以调和酒味浓淡的,未必是把水和酒放在盉中调和后再注入爵中。
因为从盘盉的组合来看,盉主要是盛水的,它与酒器组合,用水以调和酒;塔与盘相结合,则起盥沐作用。
枓枓-挹酒器挹酒器(取酒用)。
本作斗,因有别于量器之斗,故取枓字,商周青铜挹酒器作小杯有曲柄,如北斗星之形。
禁禁-承酒尊的器座用于承受酒尊的器座。
匜匜-注水之器匜是盥手注水之器。
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已经不用的古代容器大全1、觥:汉语拼音:gōng??基本解释:古代酒器,腹椭圆,上有提梁,底有圈足,兽头形盖,亦有整个酒器作兽形的,并附有小勺:~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宴饮尽欢)。
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
椭圆形或方形器身,圈足或四足。
带盖,盖做成有角的兽头或长鼻上卷的象头状。
有的觥全器做成动物状,头、背为盖,身为腹,四腿做足。
且觥的装饰纹样同牺尊、鸟兽形卣相似,因此有人将其误以为兽形尊。
然觥与兽形尊不同,觥盖做成兽首连接兽背脊的形状,觥的流部为兽形的颈部,可用作倾酒。
真正器名尚不可知,觥是约定俗成之名。
出现于殷商晚期,沿用至西周早期,有圈足和三足、四足鸟兽形之类,基本式样有:角形圈足式,当为觥的早期式样。
椭圆体龙首盖圈足式,盖前端为龙首形,顶上有虺龙一条,拱起成环梁。
椭圆体象首盖圈足式,器形稍高,截面椭圆形略短,圈足亦高,盖前端为象首卷鼻,后部为兽面,器腹饰咸组的兽面纹,和盖的造型纹饰不相连属。
虎凫合体式,器体为凫形,凫颈即为凿,两翼居中,后尾延及前流,盖前端为虎头,后端为竖耳的鸷鸟头,造型特异。
长方体龙头盖圈足式,体及圈足皆为长方形,流前伸较长,盖前端为大龙头,后端为一大兽面,圈足内收,鋬厚大,作鸟形。
长方体垂角兽头盖圈足式,器体长方,盖前端为大垂角兽,似为羊头,后端为大兽面纹,圈足周边较其他样式有所放大。
椭圆体龙头盖鼓腹内隔式,器体椭圆而长,腹鼓出,龙头盖有钮,附一小斗,体内有一隔层,分为二室。
2、鬲汉语拼音:lì基本解释:古代煮饭用的炊器。
铜鬲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时代已有的陶鬲制成的。
其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
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
商代前期的鬲多无耳,后期口沿上一般两个直耳。
西周前期的鬲多为高领,短足,常有附耳。
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大多数为折沿折足弧裆,无耳;有的在腹部饰以觚棱。
描述:金文字形,象饮食器具形。
用于烧煮或烹炒的锅,特指类似于鼎状的炊具。
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
——宋·沈括《梦溪笔谈》3、缶汉语拼音:fǒu1) (象形。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午”字,即“杵”。
下面是“缶”的本体。
“杵”是棒子,可用来制坯。
“缶”又是秦乐器,“杵”可以敲击成曲。
本义:瓦器, 圆腹小口,用以盛酒浆等)(2) 盛酒浆的瓦器。
大腹小口,有盖。
也有铜制的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乐器:2008年8月8日晚上8点,一首气势恢弘的“击缶而歌”,带着华夏礼乐的传承,带着炎黄子孙百年的梦想和期盼,奏响了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序曲。
那么,演员们击奏的乐器——缶,是一种什么样的古代乐器?先说“缶”这个字,“缶”亦作“缻”,按《说文解字》解释:“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鼔之以节歌。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次提到击缶。
如李斯《谏逐客令》有“击瓮叩缶,弹筝博髀”句。
其义为,秦国饮宴时,贵族士大夫们往往在喝到半醉时,以击瓦缶、拍大腿来打拍子而歌。
所以,“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为说明秦人音乐古朴,没有中原音乐先进。
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就有振奋人心的击缶表演。
著名的“击缶”典故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秦王怒,不许。
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从中可以看出秦人不善器乐,难为高雅正统之声,只会击缶为娱。
“缶”字还是汉字中的偏旁部首,代表陶质器皿。
汉字的“罄”,也是一种打击乐器。
再说缶这种乐器。
缶原本是古代一种陶器,类似瓦罐,形状很像一个小缸或钵(见图)。
是古代盛水或酒的器皿。
圆腹,有盖,肩上有环耳;也有方形的。
盛行于春秋战国。
器身铭文称为“缶”的,有春秋时期的“栾书缶”和安徽寿县、湖北宜城出土的"蔡侯缶"。
这种酒器能够成为乐器是由于人们在盛大的宴会中,喝到兴致处便一边敲打着盛满酒的酒器,一边大声吟唱,颇像现代的卡拉OK,所以缶就演化成为土类乐器中的一种,另一种就是埙。
我国古人很早就开始给乐器分类,读过《三字经》的人都应该知道“金、石、土、革、丝、竹、匏、木”,合称八音。
说的是制作乐器的材质。
按照这个划分,缶、埙是土类乐器。
最原始的陶“缶”由于易碎,现在已经基本看不到完整的了,保存较多的都是青铜“缶”。
如,现存于上海博物馆的一件鎏金铜缶,就是个大肚罐子。
4、簋guǐ古代盛食物的器具,自商代开始出现,延续到战国时期。
《周礼·地官·舍人》:“凡祭祀,共簠”。
古籍中多写作簋,而铜器自铭则常为。
青铜簋器物造型形式多样,变化复杂,有圆体、方体,也有上圆下方者。
早期的青铜簋跟陶簋一样无耳,后来才出现双耳、三耳或四耳簋。
据《礼记·玉藻》记载和考古发现而知,簋常以偶数出现,如四簋与五鼎相配,六簋与七鼎相配。
5、甗yan甗读yan(第三声),是蒸食器,分上下两部分甑和鬲,有的是连体,有的是分开的。
如1976年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的,商代晚期的妇好分体甗,通高35.5厘米。
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称为甑,甑底是一有穿孔的箅,以利于蒸汽通过;下部是鬲,用以煮水,高足间可烧火加热。
商代甗多为圆形,直耳,侈口,束腰,袋状腹,腹下设锥足或柱形足,器体厚重。
商早期花纹简单,晚期多用兽面纹装饰。
西周除沿袭商代形式外,还出现了附耳,有的上下部可以分开,在下半部也加附耳,同时还出现了长方形甗。
春秋战国时,器身变薄,袋足消失,许多器物不再用花纹装饰。
甗在商代早期至西周晚期,基本上都是甗高合体的,春秋早期以后则多为渐高式。
商代的甗一般甗部较深,比例上略大于鬲部,多为立耳。
西周的甗则甑部与鬲部的高度相差不大,附耳较多。
西周中期开始出现方甗。
春秋以后,甗的甑部多为大口斜腹的式样,即甑的底径要大大地小于口径。
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三联甗,却是在一个长方形鬲部上置3个甗,这仅是极个别的特例。
除实用外,西周末春秋初,甗还是礼器,与鼎、簋、豆、壶、盘等组成成套随葬品。
大多数的甗为联体铸造。
最独特的是妇好墓出土的三联甗,甑鬲分体,鬲体长方案形,六只方足,腹底平,中空可以盛水,其下可以焚火。
案面上有三个灶孔,分置三甑,可以同时炊煮几种食物。
6、觚gū饮酒器和礼器。
盛行于商周时期,作用相当于酒杯。
造型为圆形细长身,喇叭形大口,侈口,细腰,圈足外撇。
抓身下腹部常有一段凸起,于近圈足处用两段靡棱作为装饰。
商早中期,觚的器身较为粗矮,圈足」部有一“十”字孔。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觚身细长,中腰更细,口沿和圈足外撇更甚,圈足上无“十”字孔。
这一时期的觚胎体厚重,器身常饰有蚕纹、饕餮、蕉叶等纹饰。
西周后期,肌逐渐消失。
饮酒器,作用与爵、角相同。
初见于商代早期,盛行于商周。
觚之与觯,古籍记载颇有混淆处,如《考工记》:“梓人为饮器,勺一升,爵二升,觚三升。
“而《韩诗》云“二升曰觚”,因此古籍对于觚的容量解释也不相同。
现今考古界所通称之觚,是沿用宋人所制订的旧名,是否即为古籍中的觚,无法证明。
因为商周之觚铭中皆无自名,但据形体定为饮酒器,还是可信的。
有一商代早期觚,其口部半封顶,并有一流可饮,是为饮器的直接证明。
觚与爵是一组配合使用的青铜饮器,常相伴出土,也有觚与斝成组合的。
郑州白家庄三号墓、安阳小屯338号墓中均出土过二觚、二爵、二茸。
觚的形制为一具圈足的喇叭形容器,觚身下腹部常有一段凸起,于近圈足处用两段扉棱作为装饰。
商早中期器形较矮,圈足有“十字孔”。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造型修长,外撇的口、足线条非常优美,纹饰繁复而华贵。
这一时期觚的基本形体有以下数种:半封顶流口式,中腰收缩,上口喇叭形封顶似商早期的盏状,出有一流槽可倾倒酒水,圈足上有大十字孔。
此器仅一件,今馆藏于河南开封。
宽体式,上口似喇叭而倾度不大,胴体较粗,器底约在通高的三分之二处,圈足约高三分之一左右,其上有大十字孔。
宽体侈口式,器形如上而宽,口侈大,圈足上有大十字孔。
束腰式,器形中等,胴体收缩,最小径在体形中段,圈足上有大十字孔。
西周时期,觚趋向衰落,很可能用漆木觚替代了青铜觚。
但西周青铜觚也有较为特殊的,如中腰甚细的觚,体形比例皆细长,自圈足以上皆作细体管状喇叭形,外观无腹;还有腰细如笔管状的腰极细式觚,皆为西周早期觚的独特形状。
7、尊其形制为敞口,粗颈、深腹、圜底、圈足。
商代有原始青瓷尊,北朝青釉仰覆莲花尊形体高大精美,颇为富丽。
宋以后瓷尊盛行,用于盛酒或做宫廷陈设用器,如汝窑三足尊、出戟尊。
清景德镇窑产品丰富,有苹果尊、鱼篓尊、石榴尊、太白尊、马蹄尊、络子尊、百尊、萝卜尊、观音尊、牛头尊等等。
大中型盛酒器和礼器。
流行于商周时期,春秋后期偶有所见。
尊与彝一样,原是成组礼器的共称,宋朝之后开始专指一类器物。
尊的基本造型是侈口,长颈,圆腹或方腹,高圈足。
商早中期,尊均有肩,圈足上多带“十”字孔,主要是圆体尊。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有方形尊和觚形尊。
方形尊仍带肩,肩上多饰有数个圆雕兽头;觚形尊又称大口筒形尊,形似抓而体较粗,商晚期圈足上有“十”字孔或象征性的“十”字,西周早期“十”字消失。
这两种尊器表多饰有凸起的靡棱,雕铸着繁绳厚重的蕉叶、云雷和兽面纹,显得雄浑而神秘。
西周时,又出现了垂腹的圆尊,形状为大口,长颈,鼓腹下垂,圈足低矮。
整件器物线条柔和,花纹也比较简单,已失去了有肩的圆、方形尊和抓形尊的气势。
尊的形体可分为有肩大口尊、觚形尊等几类。
有肩大口尊的器形,初始当与陶质或原始青瓷的大口尊有关,基本式样如下:大口宽折肩式,上口侈大,口径与肩宽接近,颈较高,下部收缩,呈大喇叭状,肩甚宽而微鼓,上饰三牺首,自肩下折为腹,呈弧形收敛作园底状;大口圆肩式,上口侈大,口径超过肩的直径,肩广,凸起丰圆,上饰三牺首,下承圈足较低;高体大口折肩式,形体近于大口圆肩式,而圈足和颈部特别高;甚高体大口式,整体造型甚高,颈高,口径收小近于肩径;低体大口折肩式,仍保持大喇叭口,但颈、腹及圈足都较低;低体大口宽肩方体式,颈与圈足皆不高,与器腹三段接近均衡状。
除上述各式尊外,商周至战国期间还有牺尊。
将尊铸成牛、羊、虎、象、豕、马、鸟、雁、凤等动物形象,统称为牺尊。
牺尊上装饰有各种华丽的纹饰,兽背或头做成尊盖,既是实用器皿,又是艺术价值极高的工艺品。
四羊尊商周58.3X52·4厘米湖南宁乡月出铺出土。
方形,大侈口,长颈,鼓腹,高圈足。
全器最独特之处是在腹部四角上都铸有一大卷角羊,每羊胸与尊腹合为一体,羊足铸在圈足上,而羊首、羊角则凸出器表。
尊的4个肩部浮雕出极为生动的4条龙。
据考证,羊角与羊头均系采用了先分铸,而后再与全体铸接在一起。